先秦文学第二课时周代文学

更新时间:2024-06-17 13:43: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周代文学

先秦文学主要是周代文学,尤其是东周即春秋战国时代的文学,《诗经》、史传散文、诸子散文和楚辞是周代文学的主体。

一、《诗经》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原名“诗”或“诗三百”。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全书分《风》、《雅》、《颂》三大部分。艺术上大量运用赋、比、兴表现手法,句式以四言为主,多用重章叠句,章法严谨,语言丰富多彩,朴素优美,音韵和谐,富于艺术魅力,开创了中国诗歌现实主义的源头,在中国文史上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诗经六艺”:风、雅、颂、赋、比、兴 二、史传和诸子

先秦时代的散文主要有史传散文和诸子散文两大类别。史传散文也就是历史散文。先秦两汉时代史书的概念还不够明确,《汉书·艺文志》中尚未设立“史部”,史书只是作为儒家经典或经典的附庸而存在。《春秋》本来是一部编年体简

史,但人们并未将它看作史书,而是确定为儒家经典。《左传》与《春秋》有经传关系,用史实解释经文,解释经的文字就是传,故称为史传散文。刘勰的《文心雕龙·史传》中所列举的书例除《左传》之外,都与“经”没有必然的联系。 (一)历史散文 左传

《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原名《左氏春秋》,汉人也称《春秋古文》、《左氏传》。它是我国现存第一部记事详赡的编年体断代史。阐述《春秋》之经的“《春秋》三传”,即《公羊传》、《谷梁传》,《左传》。全书的体例和思想大体与《春秋》一脉相承。汉人认为其作者是春秋末年的左丘明,现在一般认为是战国初年的史官或熟悉春秋历史的人所著,书中掺有后人的附益。其编年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止于鲁哀公27年(前468),系统而具体地记载了春秋列国的政治、军事、外交、文化、风俗等重大事件,较真实地反映了这一时期的社会现实。其文学成就突出表现在叙事和写人上。语言上,简练丰润,含蓄畅达,曲折尽情,极富表现力,尤其是外交辞令,许多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国语

《国语》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国别体史书。全书21卷,以记言为主,记事为辅,记事上起周穆王征犬戎,下止于韩、赵、魏灭智氏,计有周语、鲁语、齐语、晋语、郑语、楚语、吴语、越语八部分。其作者司马迁说是左丘明(《报任少卿书》),现代学者大都认为是战国初期史官汇集西周、春秋列国史官所记编选而成。其文风格多样,语言朴素自然,精练俭省,不少篇章向为古文家所称道,尤其外交辞令和谏对之辞写得精彩纷呈。现存最早的注本是三国韦昭的《国语解》。 战国策

《战国策》简称《国策》,大约是秦汉间人杂采战国各国史官和私人所记存的史料编纂成的一部国别体史书。其初又叫《国事》、《短长》、《事语》、《长书》、《修书》等。西汉末刘向加以编订,去其重复,得33篇,定名《战国策》,相沿至今。全书分东、西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12国策。记事年代,上接春秋,下至秦并六

国,其基本内容是战国时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及其有关谋议或说辞。它兼有《左传》、《国语》的叙事、记言之长,文辞铺张扬厉,气势纵横恢奇,叙事“能委折而入情,微婉而善讽”(章学诚《文史通义》)。它是先秦历史散文发展的高峰。 《尚书》

《尚书》是我国古代第一部历史文集,是商周记言史料的汇编,包括《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因是儒家五经之一,又称《书经》。 (二)诸子散文

战国时代人才辈出,各家学派的代表人物统称为诸子。诸子为谋求解决社会矛盾,提出种种治国方略,游说辩论,著书立说,学术思想和文学创作空前繁荣,形成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百家并非实数,只是极言学术流派之多。《汉书·艺文志》载九流十家,依次为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九家,师承嬗传,各成流派,故又称九流。小说家出于街谈巷语,道听途说,不成流派而充为十家,其中影响较为深远的是儒、墨、道、法四家。

百家争鸣

战国时代的百家争鸣促使诸子散文蓬勃兴盛,主要有战国初期的《论语》和《墨子》,战国中期的《孟子》和《庄子》,战国末期的《荀子》和《韩非子》等。

就学术派别而言,《论语》、《孟子》、《荀子》属于儒家,《墨子》属于墨家,《庄子》属于道家,《韩非子》属于法家。

就文章体例而言,《论语》是典型的语录体。《孟子》和《庄子》属于论辩文,但《孟子》尚未脱尽语录体,《庄子》已接近专题论文。《墨子》、《荀子》和《韩非子》都是以题概篇的专题论文。 论语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名丘,字仲尼,是春秋末期鲁国陬邑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政治家,开创儒家之风,仁学派创始人,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 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首创语录体。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 墨子

墨子(约前480?一约前420?),名翟,战国时期 鲁国人,一说宋国人。他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反对奢葬,提倡节俭。其学与儒学对立,同为当时显学。所创墨者集团,既是学术团体,又是政治团体。《墨子》是墨子后学整理先师的言论、笔记而成,现存53篇,小部分为墨子自著,大部分是后学的整理和发挥。其文质朴明快,善用类比,同时也展示了墨子“摩顶放踵”、热心救世的形象。 孟子

孟子(公元前370?一前289?),名柯,字子舆,战国中期邹(今山东邹城)人。孔子之孙子思的再传弟子,曾仕齐为卿,游说滕、鲁,晚年退归乡里,授徒讲学,著书立说。主张“王道”、“仁政”,反对不义战争和横征暴敛;提倡“民贵君轻”和“性善”说,重视个人后天的道德修养。他是战国中期儒家的重要代表,后世称为“亚圣”。《孟子》是记载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散文,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等合著。全书共7篇,每篇各分上下。其文雄辩,刚柔相

济,词彩华赡,感情充沛,气势磅礴。于论辩之中,生动地表现了孟子的形象。 庄子

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宋国蒙(今河南商丘市东北)人。曾为漆园吏,家境贫穷,而又轻视功名利禄。他学问渊博,熟悉各家学说,而倾心老子思想。主张自然无为,提倡齐万物、一死生,追求绝对的精神自由。他是战国中期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庄子》是庄子及其门人、后学所作的哲理性著作。今存33篇,包括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一般认为,内篇是庄子自著,外、杂篇出于其门人、后学之手。其文善用寓言、重言、卮言说理,构思奇特,想象丰实,夸张大胆,意境雄阔,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激情澎湃,气势磅礴;语汇丰富,造语新奇,在先秦诸子中,艺术成就最高。 荀子

荀子(约前313?一前238?),名况,赵国人。曾历游齐、秦、楚诸国,在齐稷下学宫“三为祭酒”,晚年至楚,春申君用他为兰陵令,后蛰居于此,讲授著作至死。他是与孟子齐名的儒学大师。其学最大特征是以礼容法。他反对天命迷信,强调天人相分,“制天命而用之”,提倡性恶说。《荀

子》是荀子及其门徒所作,今存32篇,大部分是荀子自著,少部分出自他的门徒。其文主要是专题论文,大都善于围绕题目或一定的中心,层层展开论述,结构严谨,说理透彻,风格沉着浑厚,语言简朴而有词彩,句法整练而富于气势。 韩非子

韩非(前280?一前233),韩国公子。曾师荀况,学成归韩,不为韩王用,遂发愤著书十余万言,阐明法治思想。后入秦,被李斯等人陷害,死于狱中。他是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融合并发展前人之说,建立了以法为本,法、术、势三者融为一体的极权主义的法制学说体系。他鼓吹君权至上,主张因时变法,实行中央专制集权,反对儒家的仁义礼制。《韩非子》是他创作的一部政治哲学文集,今存55篇,少数篇章为后人窜入。其文多是说理文,逻辑严密,分析透彻,剖析周详,笔锋犀利峻峭,气势咄咄逼人。寓言故事的大量运用,更使其文显得生动形象,含意深刻,耐人寻味。 三、 楚辞

战国时代的文学成就首推楚辞,楚辞是战国晚期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人在南北合流的文化传统和民间文艺的基础上创造的一种有别于《诗经》的新诗体。《诗经》之后约300年左右的时间,散文勃兴而诗坛消沉。屈原和楚辞的出现打

破诗坛的消沉,突破《诗经》的格局,为诗歌创作开辟了新的领域,将诗歌创作推向了新的高峰。屈原(前343?—前278?),名平,字原,又名正则,字灵均。

屈原既是中国诗歌由集体创作走向个人创作的第一人,也是中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同时又是中国第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骚体诗的开创者,作品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表现了他的美政理想、强烈的抗争性格和百折不挠的爱国精神。诗人雄伟的诗篇,两千多年来一直放射着无穷的光辉,“沾溉后人,非一代也”。西汉末刘向辑集屈原、宋玉的作品及汉代一些骚体作品为《楚辞》。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8fk3.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