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化比较笔记2以及期末试题

更新时间:2024-04-27 18:29: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中西文化比较下半学期笔记整理

什么是哲学?

定义:世界观、对世界的看法、对世界总的看法?

一切其他科学是学,而哲学是学之学。一切其他学科是理,而哲学是理之理。 6355哲学的起源

哲学并不仅仅起源于惊奇。 古希腊人:爱智慧

中国人:爱德行、追求长生不老。(也爱智慧:般若) 6356哲学是什么?

西方:首先是对外部客观世界的看法,其次是对人生的看法。(SOCRATES是例外)

中国:首先是对人生的看法,其次是对外部客观世界的看法。 6357哲学是什么

我见:哲学是对世界、人生(共相及殊相)演化原型的整合性思辨考察。 问题:中国人所生存与其中的、所经历的、所认知的世界和西方人的世界一样吗? 相同还是相似?

各种人生相似现象和客观相似现象在中西各自所处的世界中不同程度地兼而有之。

6358哲学是什么?

因此,逻辑结论:中西方人对人生对世界的看法必然是错综复杂的、必然是程度不同的。

我见:程度的序列性:事务本身的特性呈序列性。

1

序列性程度中的关键程度:程度临界值:事物发生根本性比那话的程度 不同的事物发生变化有不同的临界值:固体-液体-气体。 6359

主观价值判断的临界值:好-坏。所以我在讲演中所做的一切价值性判断,也都和价值判断的临界值相关。

例如:西方:首先是对外部客观世界的看法,其次是对人生的看法。(SOCRATES是例外)

中国:首先是对人生的看法,其次是对外部客观世界的看法。 中国和西方都对人生和世界有看法,不过是临界值不同而已。

补充小薇的笔记 6452西方的本体论

(德)经院学者郭克兰纽首次使用,解释为何形而上学同义语。 古希腊罗马时期,本体论表现为本原研究。 巴门尼德:唯一不变的本原=“存在”

亚里士多德:一切存在物由本原构成研究实体或本体的哲学是高于其他一切哲学的第一哲学。

学、共相-特殊-一般-个别-现象 6453西方本体论

黑格尔:提出了本体论、认识论和逻辑学统一的原则,并从纯存在的概念出发构造了存在自身辩证发展的逻辑体系。

20世纪,实证主义,分析哲学(罗素):反对任何形而上学和本体论。

2

E胡塞尔:希图重建关于存在的本体论,“先的本体论”。现象学理论。 M海德格尔:“基本本体论” N哈特曼:批判本体论

6457(此页未全,说明老师没有细讲)

中国哲学中也有天人之分,不赞成天人合一的思想: 荀子:了解天人之分者才是最高的人。

刘禹锡:“天人交相胜,还相用”《天论上》:天人各有其功能。 功能:天有胜人者,人亦有胜天者。 天的特点:生长万物,万物弱肉强食。

人的特点:道德法律,弱肉不能强食。有贡献才收到尊重。

殷周时期:基本是天人合一论。春秋战国:从子产道荀子:天人相分论,对于天人合一的否定。

6458 6.2西方:天人相争思想为主 克服自然,战胜自然

战胜的手段主要是知识、科学技术

从培根起到20世界,西方科学技术扶摇直上,一定程度上战胜了天,但是同时破坏了天,打破了宇宙过程的平衡,必受惩罚。

天人二分,有利于科学的发展,但近代以来,西方思想界也不断呼吁人与自然的统一、和谐,尤其呼吁维护生态系统,开始觉醒,在思想和行动上走向东方。

3

6460

西方传统:主客二分

海德格尔:人与世界合一,世界以“此在”(人)为展露自己的场所,世界通过人的活动而获得意义。

西方传统:通过理性认识本质。 海德格尔:用非理性主义直观把握存在 西方传统:从分析人以外的其他存在者开始

海德格尔:从分析人的存在开始,人的学问是一切科学的基础。(人=仁) 6461 7.中西心物关系比较 心——精神、意识 物——自然、物质 心物关系: 思维—存在; 精神—物质

6462 7.1中国的心物关系论 中国:

孟子:万物皆备于我。

▲汉董仲舒:天有意志,通过阴阳五行之气的变化来发挥其主宰自然和社会的作用。人的一切为无所赋予。 天副人数。天人感应。 ▲宋:心学流派,理学流派 陆九渊

4

王阳明:心外无物。心即理-性即理

6464 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佛教唯心主义:三界唯心,万法唯识 6465 心:一念自性,真心。“一切法从心而生” 心想=识、识变。六道界众生妄想变现。

6467 一真法界的诸法,是唯心所现;十法界的一切诸法,是唯识所变。唯识所变还需唯心所现,心不现,识无从变。花草树木本来就有,比喻唯心所现;剪成自己喜欢的样子,是唯识所变。

6469 唯心所现的没有生灭。唯识所变的有生有灭。

6470 万法皆变,在于其根本识阿赖耶识是能变的。尽虚空,遍法界皆阿赖耶识所变现。

心外无法,法外无心

6471 为什么辜正坤说柏拉图、黑格尔不是唯心主义者 柏拉图:是唯原型主义

黑格尔也不是唯心主义者。他声称观念不是由人的心灵通过经验客体而形成的。他认为IDEA现产生,并且决定了其他一切事物的存在,人的心灵并非是实在的源泉。G:黑格尔所说的“绝对精神”指的主要是存在于人们头脑之外的某种东西。不是人们头脑中的思想产生了“绝对精神”之类的。而是“绝对精神”是人的头脑中产生了思想。

6475 西方世界为什么难以产生真正的唯心主义?

西方哲学是跛足的哲学。唯物主义发达而唯心主义萎缩。不管唯心论是不是正确,对心灵可能有的潜能的研究不可或缺。

健全的民族性哲学大系统是阴阳平衡的思想大系统:

5

阴哲学(唯心)+阳哲学(唯物)两者互根互补。

6477 鹅湖之会

1175年,吕祖谦约朱熹论战。历时数天。 朱熹:性即理。

陆九渊:心即理。读书只是印证。比较:柏拉图 6479 西方哲学中的心物关系(传统说法) ▲马克思主义:

恩格斯: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精神——物质 思想——存在 第二性 第一性 最高命题

▲G按:最高命题:什么是幸福?人如何能获得幸福这个问题属于伦理学 6480

▲古希腊德谟克利特:一切物质=原子+虚空;灵魂是更精细、圆滑的院子 ▲传统说法:两派:唯心主义——唯物主义

GU的说法:唯原型主义或者形而上主义——形而下主义

(形而上主义)唯心主义:黑格尔:绝对观念、神先于物质世界而存在,是思维与存在具有一致性的基础。(道外显为世界,无—有)

(形而下)唯物主义:费尔巴哈、马克思、黑格尔,人是自然世界的产物,人的思想也是自然界的产物。“存在时主,思维是定理”

6481 ▲笛卡尔:二元论,唯物论—理性主义。心和物、精神和物质,各自独立,

6

不是一样东西,精神是唯一能动的力量,可以支配物质。 精神、物质均由上帝创造。 我思故我在。

康德——不可知论。人之外有自在之物,认识是先验的。 6482 贝克莱

只有经验到的东西才是存在的。我们所能经验到的就是心灵或意识中内容,即观念。

观念不能自存,只能存在于心灵之中。 6483 释迦牟尼与贝克莱 TO BE IS TO BE PERCEIVED

五蕴:色、受、想、行、识。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贝克莱要么抄袭了佛家的思想,但是抄袭得很肤浅。要么是自己琢磨出来的,但认识比较粗疏的,没有达到佛家唯识学说的水平。

6484 十九世纪30-40年代,英法实证主义哲学产生。科学只是经验事实的描写,而心物关系问题超越了人的认识能力,超越了经验的范围,因此不能被解决。可以不去解决这个问题。

▲逻辑实证主义:石里克,把哲学归结为逻辑。 6486

G的主张:心物议题论:意念-意识-思想-精神=物质的特殊形式 物质客体=精神的特殊形态 心物互构论

▲量子物理学与中国道家及佛家思想。

7

中国哲学:基本出发点是人。西方哲学:基本出发点是物。 中国哲学:唯心论占上风。西方哲学:唯物论占上风。

6489 专题:老子的哲学:中国哲学的典型代表(《老子哲学体系概论》) 6491 10.中西真理观 庄子的多元真理观

物无非彼,物无非此(万物均是彼,亦是此)方生方死,方死方生(随起随灭)。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是亦彼也,彼亦是也。 6493 中西的真理观

按:万理万教贯同源互补论:大理论套小理论。

韩非:时间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的倡导者之一。提出以“参验”“功用”的实际效果检验人的言行,认为“无参验之者,愚也”——甲骨占卜亦然。 6494 西方的真理观

多元论:主张世界时有多种本原构成的哲学学说。

唯物主义多元论:恩培多克勒四根:水、火、土、气的结合于分离——事物之生灭。阿那克萨戈拉:无限多异质的种子——物质差别。 唯心主义多元论:莱布尼茨:无限多的精神性的单子组成。 6495 法伊尔阿本德的多元方法论

又译:费耶阿本德:20实际西方哲学家《反对方法》 6496 彭加勒的约定主义

彭加勒数学家、物理家。批判了康德:基本原理不是来自经验或自验,而是来自社会约定,他指出归纳只能归纳有限事物不可能穷尽一切事实、科学史表明:基本原理所决于一定的历史条件和实验水平。

8

6497

欧几里得:直线外一点只能引一条直线与给出直线平行,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 罗巴切夫斯基:可以有无数条直线与给定直线平行。小于180 黎曼几何学:直线外不可能引出一条直线与给定直线平行。大于180 6501

三种几何系统各在一定的范围被看成正确的。

彭加勒:几何学的功力即非先综合判断,亦非经验事实,原都是约定的。 承认约定是因为我们无法将他们证伪。 6504宇宙阴阳全息对应理论。 6505 我的真理观

真理是一元的,又是多元的。 抽象一元,具体多元、多元互补。 顾正坤:《万理万教相贯同源互补论》

中西宗教文化比较 6526科学与宗教的关系

爱因斯坦:没有宗教的科学是瘸子,没有科学的宗教是瞎子。 6527

科学奠基于形式逻辑,科学思维方法是独断的,缺乏兼容性。

9

人文社会科学则不仅奠基于形式逻辑,也奠基于辩证逻辑;不仅有理性的成分也有非理性的成分。正常的人文社会科学的思维方法是兼容的思维模式。 近百年来中国学者大多堕入前者,否认后者,产生无穷的纠纷与麻烦。 6530 佛教与耶教的区别

耶教:上帝创造世界及人等一切事物。

佛教:世界并非上帝创造的,而是真如自性、心、阿赖耶识第八识幻化出来的。

耶教:上帝创造出来的世界有始有终,因此,从逻辑上来说,世界时优先的。 佛教:世界循环往复,无始无终,因此,从逻辑上来说,世界时无限的 。

耶教:上帝无所不能

佛教:佛神通广大,但是也有所不能,例如敌不过因果关系产生的业力。

耶教:上帝是唯一的,至高无上的神。

佛教:不存在唯一的、至高无上的神。存在神通广大的佛,但佛不是唯一的,有无穷的佛。

耶教:上帝与人是二元对立的。人只能服从上帝,否则人就不能得救。 佛教:佛就是人,人就是佛,佛是觉悟了的人,认识没有觉悟的佛。人人都具有佛性。

耶教:人永远不能成为上帝,只能成为上帝的仆人。耶教不允许人人成为神。

10

佛教:鼓励每一个人都成为佛。鼓励每一个人都成为神。

耶教:爱你的邻居,爱你的仇敌。但是决不能爱异教徒!爱心有限,宽容心有限。 佛教:爱一切的人。爱仇敌,乃至一切有生命和无生命的事物(从无情也可见佛性)——也爱异教徒(外道)!爱心无限。宽容心无限。33天中的24层无想天即外道的位置。

耶教:一切宗教中只有耶教也能被看成真理,其他的全是邪教。

佛教:一切宗教只有深浅的区别,而无正邪的区别。佛教本身就有深浅层次的许多种说法。不同的问题,针对不同的对象和时间地点,有不同的阐述方式,谓之应机说法。

耶教:上帝有嗔恨心、会发怒、会有烦恼、有报复心、有惩罚心。

佛教:佛有大自在、没有嗔恨、不发脾气、没有烦恼,没有报复心,不惩罚人类。信神,神在。不信神,神不怪。

耶教:使用暴力或物理驱逐、压迫甚至消灭异教徒。 佛教:在任何条件下都不适用暴力。

耶教:武断、独断。不许怀疑,批评教义。 佛教:民主、重理性。教派内甚至可呵佛骂祖。

11

耶教:凡是不信上帝的人、未受洗礼的人均被上帝判如地狱,永远受苦,永远不得翻身。

佛教:佛从不判任何人进地狱,而是尽一切可能让地狱里的钟声能够脱离苦海。地藏王: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为了拯救地狱众生而延缓了自己成佛的期限: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人临终时都会来接引,而众生因各自的业力无法接近佛光。中阴身理论。

耶教:被判升天堂者,与上帝永远在一起享乐。

佛教:往生净土者,并未永远超脱生死,只是借着善因而得一良好的环境可以进一步在诸佛菩萨的直接指导下修行,不能永远享乐。如不继续修行,善因了结之后,仍然会堕入地狱。

耶教:只要盲目地信仰上帝就能获得救赎。上帝课之直接救助个人超脱生死轮回。 佛教:只有解悟证悟了佛理的人才能得救,佛不能直接救助个人超脱生死轮回。只能教导规劝解释佛理,每个人必须靠自己的努力证悟佛法之后才能得救。

耶教:迷信。启示录:待证 佛教:阴性科学,修证

6548得救和修证方法的巨大差别

耶教:坚信上帝、忏悔罪过、坚守十诫(前四条为了树立上帝的绝对权威) 佛教:1 戒(十戒)2定 3慧。八万四千法门

12

6550 耶教得救办法:守十诫

第一条:我是耶和华你的上帝,曾将你从埃及为奴之家领出来,除了我之外,你不可有别的神。

第二条:不可为自己雕刻偶像,也不可做什么形象彷佛上天、下地和地下的百物,不可跪拜那些像,也不可侍奉它们,因为我耶和华——你的上帝是嫉妒的上帝,恨我的、我必追讨他的罪,自父及子,直到三四代,爱我、守我戒命的,我必向他们发慈爱,直到千代。

第三条:不可妄称耶和华——你上帝的名。

第四条:当纪念安息日,这一天不可工作,耶和华赐福与安息日,定位圣日。 (前四条为树立上帝的绝对权威) 第五条:当孝敬父母 第六条不可杀人 第七条:不可奸淫 第八条:不可偷盗

第九条:不可做假见证陷害人

第十条:不可贪恋人的防务,不可贪恋人的妻子、仆人、并其他所有物。 6554得救和修正方法的差别

圣经的办法:不断受苦并坚信上帝,最后得到上帝的谅解而获得救赎,到达天国。 道家的办法:去知、去欲。修炼气功。 佛教:戒、定、慧。八万四千法门 6557文献区别

耶教:主要经典《圣经》,含有《新约》《旧约》

13

佛教:宇宙万物成因论、人生观、人类得救的根本法门论。数以千计的经书。佛教自公元1世纪传入中国,2世纪开始翻译典籍,但12世纪基本结束。900年间翻译出经论 约6241卷。玄奘法师翻译的经典有1335卷,其中《大般若经》就有 卷。 6558

儒家并非宗教,而是入世的学说。

佛道主要是出世的教义,但是也可以用作入世的学说。 耶教是入世、出世并用的学说。

6559爱因斯坦对于两种宗教的态度。

他看到宗教性的情绪或宗教性的倾向对人类文化的重要性,但是他本人并不信奉什么宗教。然而他在对待基督教和佛教这两种信仰的态度上却有很大的不同。他不信上帝,认为圣经是幼稚的,认为上帝只是人类软弱的表达。没有证据表明他信仰佛教,但是他对于佛教却有比较高的评价,认为在所有的宗教中,佛教有更大的价值。

“佛教具有未来的宇宙性宗教具有的若干特点:它超越了人格化的上帝,避免了教条和唯神论,涵盖自然和精神两个方面,把一切物质和精神的事物作为充满意义的统一体来加以体验,并将由此产生的宗教意识作为其教义的基础。” 如果说有任何能够应对现代科学需求的宗教那一定是佛教。 6564佛教原理:四圣谛

苦谛:人生本库。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五取(执着)五蕴(色、

14

受、想、行、识) 集谛:苦因乃贪、嗔、痴、 灭谛:离苦得乐的境界——涅槃 道谛:达到涅槃的方法:戒、定、慧 6565 佛教原理:十二因缘说

无名、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十二状态辗转互为条件、因果。

因(1-2) 果(3-7) 因(8-10)果(11-12) 6569佛教原理:涅槃

灭圣谛:涅槃:圣者将贪、嗔、痴三毒等根本烦恼所造作的业因永远断除,了脱了生死轮回,证得清净寂灭的解脱境界。

涅槃的66种别称:无等、无求、无畏、彼岸、爱尽、净、离欲、圆寂、无灾 6571 《成唯识论》涅槃归类

本来自性清净涅槃:一切有情平等共有的真如法性。真如(本来、自性):一切现象的本质。真如理体。

有余依涅槃:烦恼障已灭,生死因已尽。然过去业因感召有情的五蕴假体仍在,寿命未终。

无余依涅槃:烦恼障已灭,生死因已尽。过去业因感召有情依止的五蕴假体已经舍报。寿终。了脱生死,不受后有。

无住处涅槃:大乘圣者了达人空、法空、烦恼、所知障俱断。能生死、涅槃不住,大智大悲常时并起。大智:超脱烦恼、不住生死;大悲:不住涅槃,不舍众生。以无边大用利乐众生。无上大涅槃。(比较小乘圣者岁断烦恼障,然所知障未断,

15

仍有法执生死而住涅槃。 6573 佛教原理:证得涅槃的方法 四念处:(四种安住心念的方法) 身念处——观身不净。 受念处——观受是苦 心念处——观心无常。 法念处——观法无心 6575佛教原理:八正道

正见:离一切名言概念、分别思维;离唯神、唯我、唯物等见解。 正思维:离一切欲、一切主观分别的思维 正语:不妄语、欺诳语、恶语

正业:一切行为合理如法。不杀、盗、淫。 正命:政党职业。生活方式合法、合理。 正精进:止恶行善,努力修道、精进。

正念:修道时或依止、观、或止观双运时,于所修习的境界明了不忘。 正定:正确的禅定。

G按:正念(与六尘相关)生善果,负念生恶果。 6579佛教原理:四正断

律仪断:令已生的恶法(念)得断。 断断:令未生的恶法(念)不得生。 修断:令未生的善法(念)得生

防护断:令已生的善法(念)增长不失。

16

三际托空:前念、今念、后念 6580佛教原理:五力 力即力用,能破恶成善。 信力:信根增长,能 破诸疑惑。 精进力:精进根增长、能破身心懈怠。

念力:念根增长,能破诸邪念,成就出世正念公德。 定力:定根增长,能破诸乱想,发诸禅定。 慧力:慧根增长,能遮止三界见思之惑。 引生正智力破除烦恼、懈怠、散乱、掉举。 6582佛教原理:七觉支(其中达到觉悟的类别) 念觉支:对真谛明了不忘 择法觉支:能拣择诸法之真伪。 精进觉支:修诸道法。无有间杂。 喜觉支:契悟真法,心中欢喜,

轻安觉支:能断除诸见烦恼,安住真谛。 定觉支:能于真谛专注一境。 舍觉支:能舍离所见念着之境。 6583 佛教原理:三法印(检验标准) 三法印(三相):塞纳大特征、三大纲领

1、诸行无常印:诸行:一切有为法(一切物质与精神现象),时间世间现象生灭无常。世间一切有为法的特征。

2、诸法无我印:世间没有不依赖众缘而能独立存在,永恒不变的个体或实体。

17

我:主宰、实体。二空:人空、法空;人无我;法无我。空者,无自性也。非空,非不空。(结合1、3法印:现象和本体)

3、涅槃寂静印:玄奘法师译为“圆寂”。宇宙本体(无为法)的特征。 6586 佛教原理:四禅八定 一切教共法:四禅。

初禅定:舍离欲界而快乐。称为“离生喜乐”

二禅定:内心一片平静。没有语言、思想。默然之“定生喜乐” 三禅定:“离喜妙乐”,三禅以上没有乐受,所以世间之最乐在三禅。 四禅定:心如明镜而不动,“不动定”。 这四种定都还在色界,没有舍离色身。

空无边处定 识无边处定 无所有出顶 非想非非想出定 6587 灭尽定

修行者修下去,会发现没有心识的升起,但是还有“我”的存在,因此想舍弃这个我,也就是舍弃第七识的恒行心(唯识宗说我们有八种心识的作用。第七种叫末那识,前六识是可以停顿的,在还没有解脱之前,末那识一直在作用,永恒造作,念念生灭不已。)如果能使得恒行的心识暂时不生,就能进入灭尽定。“灭尽”之意既是灭尽了一切六识的新,乃至灭尽执着第八识成为“我”——“我执”的心。唯有三界或以上的圣者能进入此灭尽定,它的特点既是无“我执“,断除了一切烦恼。

18

至于大菩萨能否进入此定,有两种说法:大乘唯识宗等认为修菩萨道者绝对不能进入灭尽定,因为能进入此定者出定后没有烦恼,过去“业因”没有烦恼为“缘”引发,就再也不来三界受生,不能继续集福修缘,乃至成佛。 6588佛教原理:五蕴(因素)

色蕴:地、水、火、风,四大。物质因素

受蕴:作用于五根的感觉、知觉、感情。三受:苦、乐、不苦不乐。 想蕴:理性活动、概念租用,形成种种语言概念(知觉、表象) 行蕴:意志活动、心理活动。

识蕴:人的总的意识,具认知判断分别功能的主体(心),即把想、行、受三蕴会为一聚。

GU按:万物成因序:识、行、想、受、色 6589 十二处

六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 六尘(六境):色、声、香、味、触、法 六根+六境,相涉而入,名十二处,或十二入。 6590 十八界

六根:眼、耳、鼻、舌、身、意 六境:色、声、香、味、触、法 六识:眼、耳、鼻、舌、身、意

例如:眼识界、耳识界、鼻识界、舌识界、身识界、意识界 6592 五位百法 五位:一切法分为五类

19

色法:物质现象。

心法:六识的主体,精神活动的驻地。心:1、心自身的各部分,即识2、心理活动

心所法:心所有法。相应于心法而起的心理活动和精神现象。依心而起,不能独立,为心所有,故名心所。

心不相应法:同心俱起,与心不相应。不属于色,也不属于心的有生灭变化的现象。

无为法:与有为法相对,生灭变迁的绝对存在。

6594 佛教原理:心法:八识学说 一眼识 二耳识、 三鼻识、 四舌识、 五身识、

六意识:分别、判断、独立意识,与前五识俱起。散乱、梦中、定中。 七末那识:持业、自私自利之根,传送识

八阿赖耶识:根本识;无没识、藏识;能藏(含藏一切法的种子)、所藏(所熏,被前七识熏习,前七识为能熏)、执藏(被执,第七识就是能执)。相对种子叫能藏,相对于前七识叫所藏,相对于第七识叫执藏 6597 八识关系图

20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8fcg.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