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种教育学案例汇总

更新时间:2024-07-06 00:31: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教育案例集】

[案例]:做错题,罚抄万遍“1+1=2”

昨天,家住宁波鄞州区五乡镇的学生家长吴女士(化名)致电本报称:在她孩子就读的学校里,班主任老师经常会用一些“奇招”来整治学生,比如,学生违反了校规、班规要交给老师罚款,学生做错了题要罚抄10000遍“1+1=2”,她认为这些做法实在让人感到不可思议,也很不合理,她希望本报派记者对此进行调查。

家长反映老师“奇招”治学生

昨天,记者见到了向本报反映情况的吴女士,她告诉记者,她的孩子在鄞州区五乡镇逸夫中学初二(五)班就读,一段时间里,孩子经常和她说,老师经常对同学们“罚款”,一些同学因为没做眼保健操,或者没穿校服,都会被班主任处以10元、20元不等的罚款。据班主任说,学生交的罚款都用来作班费,可同学们在开学的时候都已经交过班费了,所以同学们对老师的说法不信服。而在近日,她的孩子因为做错了一道数学题,又被班主任罚抄了10000遍“1+1=2”。

吴女士认为,作为老师,没有对学生进行罚款的权力。学校作为教书育人的地方,在守法方面应当为中小学生起到表率作用。而学校老师知法违法的做法,将对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对于罚抄10000遍“1+1=2”这种整治学生的行为,吴女士深感气愤,她说:“对于一个初二的学生,竟然用罚抄连小学一年级的孩子都知道的‘1+1=2’,是不是太荒唐了?”她同时表示,让学生抄10000遍“1+1=2”,几个小时下来,孩子不仅学不到应学的知识,不能纠正学习上的失误,反而加重了孩子的身心负担,这是一种变相的体罚。

学生诉说被罚抄是一场噩梦

记者随后来到了鄞州区五乡镇逸夫中学,在初二(五)班,记者采访了几位被罚过款的同学,几位同学见到记者要录音时,都胆怯地不敢说话。后来,男同学小陈(化名)说起了自己被罚的经历,其他几个曾经被罚过款的同学才开始向记者讲诉他们的遭遇。

“我有一次没做眼保健操,数学老师为此罚了我10元钱。”同学小陈告诉记者,老师罚款都有标准的,比如违反了班规被扣分的,要罚10元钱;如果违反了校规,比如没穿校服,就要罚20元。同学们说,班里被罚款的同学有6人。

而另外几位同学拿出了自己罚抄10000遍的本子给记者看。记者看到,3位同学拿出了3个本子,每个本子十多页都密密麻麻地写满了“1+1=2”,并且每个“1+1=2”前面还写明了第多少个。“我下午5点一下课就开始抄‘1+1=2’10000遍,连饭也没时间吃,最后到了晚上11点才好不容易抄完,手也痛死了,真是一场噩梦呀!”

后来几位同学看到记者拿起相机要拍照,都躲在本子后面不敢探出头来,一位同学说要是被老师知道他们在这里“告密”,会更加“倒霉”的。 老师解释不叫罚款叫“捐款”。

随后,记者见到了初二(五)班的班主任老师,这位老师承认对迟到的学生“收过钱”。但她认为这个不叫“罚款”应该算“捐款”。她说自己从来没有罚过学生的款,只是少数比较调皮的同学不遵守校规校纪,有的甚至破坏公物,所以只是要求同学自愿地“捐款”出来,给班级作为班费用于班级购买桶装水,她自己一分钱也没拿过。

班里的班长也过来证实,老师确实没有接触过钱,钱都是班长代同学保管的。对于让学生罚抄“1+1=2”10000遍的说法,该老师也表示都是学生自愿的行为,因为有的题目她虽然讲了很多遍,还是有学生会继续做错,所以她“让学生象征性地罚抄点东西”,“1+1=2”是学生自己选择的,而且10000遍也是同学几次罚抄累计起来的。

校方表态对此事将全面调查。

中午,记者来到了校长室,向逸夫中学钱校长反映了上述情况,钱校长听完后表示震惊:“学校从未出台过这样的规定,学校又不是执法单位,怎么可以对学生罚款呢?”他说此前从不知道老师有这样的教育方式,否则早就制止了。他还一再强调,老师罚学生款是绝对不允许的,因为学生要以教育为主,老师没有任何

权力罚学生的款,老师不能因为学生在某方面犯了错,就让学生捐钱,以此作为惩罚,这样不但不能教育好学生,而且会造成很坏的影响,让学生认为,只要能出钱就能弥补过失。

对于罚抄“1+1=2”10000遍的问题,钱校长认为“这是不提倡的,因为这罚抄是没有必要的,浪费学生的时间。”对于班主任老师平时的教学工作,钱校长认为,她工作还是很负责的,去年还是学校的先进工作者,目前出现这样的事情可能是工作方法不当。他最后表示,截至目前,学校还未接到有关这方面的家长投诉,学校将就此事展开全面调查,一经查实,将会严肃处理,绝不让这样的事情再次发生。 律师观点。

罚款罚抄都属违法。

“老师对学生罚款是一种典型的违法行为。”浙江导司律师事务所费震宇律师告诉记者,因为行政制裁包括行政处分和行政处罚两个方面,学校、老师有对学生予以处分(纪律处分)的权力,但却没有对学生进行行政处罚的权力。罚款是行政处罚的一种,只有国家特定的行政机关才有行政处罚权,老师对学生予以罚款没有任何法律依据。我国《行政处罚法》明确规定:“没有法定依据或者不遵守法定程序的,行政处罚无效。”同时还规定,在实施行政处罚时没有法定的行政处罚依据的,可以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同时罚抄10000遍的行为也是违法行为,因为罚抄是变相的体罚行为,学生罚抄对学生没有任何的促进作用,而是重复地进行同一。

[案例]:把赞美送给学生

哲学家詹姆士精辟地指出:“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要求是渴望被肯定。”热情、向上的中学生更是如此。教师的赞美是阳光、空气和水,是学生成长不可缺少的养料;教师的赞美是一座桥,能沟通教师与学生的心灵之河;教师的赞美是一种无形的催化剂,能增强学生的自尊、自信、自强;教师的赞美也是实现以人为本的有效途径之一。教师的赞美越多,学生就越显得活泼可爱,学习的劲头就越足。

作为教师都有这样一种感觉,各班总有几个学生既不勤奋上进,又不惹事生非,对班级一切活动既不反对抗议,又不踊跃参加;虽然学业平平,却不名落孙山。一般情况下,既得不到老师的表扬,也得不到老师的批评,是一些容易被老师忽视“遗忘”的学生。

我班的闫××同学就是这样一个似乎没有什么特色的学生。很长时间,我几乎没注意到她的存在。直到有一天,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改变了我对她的看法,好象也改变了她自己。那是一个中午,我站在班级门口,看着走廊里来回走动的学生,无意中发现走廊里撒了一些饭菜,许多同学说着笑着绕着而过,好象没有注意到地上所撒的饭菜。这时,闫××同学走了过来,告诉大家不要踩了,然后急忙跑回教室拿来清扫工具,将饭菜扫净,又用拖布拖了一遍。我被这一幕感动了,回教室后,立刻在班级表扬了闫××同学,并尽力赞美了她关心集体,为他人着想的好行为。

此后,我又从几件小事里发现闫××性格中闪光的地方,并及时给予表扬,使真善美的精神得以激发和升华。渐渐地我发现她变了,上课特别认真,作业完成得尤其好,学习成绩也有了很大的提高,还被同学们选班级卫生委员。这件事给我启示颇深,在班主任工作中,我开始注重以人为本,面向全体,细心观察,捕捉他们身上的每一个闪光点,及时把赞美送给每一个学生,使之发扬光大。使每个学生都感到“我能行”,“我会成功”。

实践使我懂得,教师一句激励的话语,一个赞美的眼神,一个鼓励的手势??往往能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教师对学生小小的成功,点滴的优点给予赞美,可以强化其获得成功的情绪体验,满足其成就感,进而激发学习动力,培养自信心,促进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和发展,有助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一个奋发向上的班集体氛围。请多给学生一点赞美吧,因为他明天的成功就蕴藏在你的赞美之中。

[案例]:对“失恋”后一首诗的处理

这首诗的内容是这样写的“天涯何处无芳草,何必要在五班找,本来数量就不多,况且质量也不高。”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本学期初的一个下午,同学们都在静静地认真自学,只有刘××同学将头抬得很高,注视着另一个同学,我轻轻地走到那们同学的身边,发现他正在聚精会神地看着一首诗,我轻声地说了句,

可以给老师看看吗?这位同学很不情愿地将那首诗给了我,尔后两位同学对视了一下,刘××同学趴到桌子上。用他自己的话说:“这下可完了,老师一定会在班级公开批评的。”我走到讲桌前,看了一下诗的内容,沉思了片刻,便将它放到了衣兜里,继续观察同学们的自学情况。可刘××同学却坐不住了,他时而抬起头偷偷地看着我,好象在等待着老师的批评。看了几次后,发现我无动于衷,他便开始写作业了。下课的铃声响了,我把刘××请到了无人的电工室,他耷拉着脑袋,用余光看着我,我让他坐下,他却哭了,边哭边说:“老师,我错了,我不该写这首诗,不该在自习课上传纸条,求老师不要在班级批评我。”我说:“老师要想在同学中批评你,就不会把你请到这里来。”他会心地点了点头。我说你能不能实话告诉老师为什么要写这首诗。他想了想后,详细地叙述了他与我班一名女同学友好相处到产生矛盾的经过,原来这首诗是他“失恋”后为了发泄内心的痛苦而写的。我因势利导,以诚相待,对他进行了耐心细致的教育引导。 最后我又将这首诗拿出来,对他说:“老师想和你一起将这首诗改动一下,你看怎样?”他爽快地回答“行”,我说:“老师改前两句,你改后两句。”他点头同意。我说第一句只需改动一个字,将“天涯何处无芳草”改为“天涯何时无芳草”,第二句改为“何必非要现在找”,紧接着他又改了后两句:“本来学业就很紧,况且年龄又很小。”读着这首诗他开心地笑了,笑得那样轻松,笑得那样自信。随后我又说:“十年之后,你找不到女朋友,老师帮你找,怎么样?”他连声说“谢谢老师”。这次潜隐式教育的尝试,避免和消除了被教育者的对立情绪和戒备心理,平复了内心的波澜,学会了情感上的进退自如。从而使被教育者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最终达到转化的目的。

实践告诉我们:以人为本,用人道主义的观点来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必须尊重学生,热爱学生,理解学生,没有师爱,就没有教育。爱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的爱是一种高于友爱,异于母爱的特殊的爱。用淡化教育痕迹的方法处理学生问题,是一种无伤痛有结果的教育,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进而拉近了师生的距离,促使和谐师生关系的形成。让我们以人为本,以一颗金子般的爱心,多一份尊重,多一份宽容,多一份理解,善待每一位学生,相信学生未来的辉煌就在我们的热爱之中。

[案例]:法国:缩短学习时间

在法国全国中学生调查研讨会上,有关专家提出的49项建议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中学生在校时间不应超过35小时。

目前,法国接受普通教育的中学生平均每周上课32小时。专家建议应改为28小时。加上学生在学校和家里做功课的时间,孩子们一周的学习时间也就跟大人的工作时间差不多了。

要求缩短学习时间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学校课程混杂、学生学习负担过重、学时太长等问题早就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

历时4个月的中学生调查表明,学生们所要求的并不是早点儿离校回家,他们只是希望减少课时,有更多的时间同老师交流,和同学组成学习小组,做作业,或者干脆就在学校呆着。正如一位校长所说,中学生再也不愿意像在工厂做工一样度过自己的校园生活。

[案例]:请在以下胡乱涂抹

如果在180天里,你仅仅是想方设法搞笑,让你的学生笑个不停,却什么也不教,你的学生可能会说你是个很好的戏剧演员,但绝不是个好老师。

但是亨利克先生的幽默却实实在在地贯穿于他的教学中。在他的课堂上,讲课里,考试中,在如何对待学生的问题上,在几乎所有的内容上,在学习的动机上,在创新、创造力的培养上,在能力的培育上??都打上了他特有的滑稽幽默的烙印。

亨利克先生甚至在他的考试卷上也注入了幽默,想一想,当你面对着试卷,连续不断地写上两个小时,不仅是你的手和脖子麻木了,就连你的大脑说不定也不能正常工作了。一定有很多同学会感到两个小时的考试就好象是在走山路,前40分钟只是翻过了一个小山包,看前边——还有座喜马拉雅山在等着你呢。 有什么办法既让考试顺利进行,又不让我们望“山”哀叹呢? 看看亨利克先生是怎么处理的吧。

亨利克先生是个很奇特的家伙。喜剧的因子融在他的血液里,他的方法竟然是把喜剧的色彩加进考试里,以此来提高我们冲过“喜马拉雅山”的兴致和勇气。 考卷实际分成两个部分:正卷和附加卷。 正卷是我们应该学的部分。

附加卷呢?这是一类不难也不容易的试题。

像一切考试的附加题一样,亨利可的试题也是有分值的,从3分到无穷大。低分值的题都是些小小的玩笑,你可以在一瞥之间完成。试举几个例子:

“为什么我们把车停在通车的路上,却在停车场上开车?”

“如果我是一个智者(《阿拉丁》)里从魔瓶里释放出来的智者,他将帮助第一个释放他的人实现三个愿望,什么将是你的这个愿望?”

除了3分题,还有一类称之为“无穷大题”。做这种题能得多少分,只需看亨利克先生是怎么想的了。“无穷大”的问题都是些很严肃的生活哲理问题,如: “讨论一下你在我的课堂里学到的一个生活哲理问题。” “你生活的目标是什么?”

“谁是你最伟大的榜样?为什么?”

试想一下,当你完成了一道30分的题后,你的脑子就好像一块尽是洞的豆腐,跳到附加卷部分,拣几题幽默的 来答着玩玩,放松一下,然后再去攻另一头“巨兽”你又会像加了油的车,继续上路。

[案例]:盎然的诗意·深刻的哲理

——哲学教学中巧用诗歌的一次尝试 吴江市中学?姚敬华

文学作品的美,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故事构思巧妙精彩,二是作品中语言文字的明快流畅,三是作品中的哲理让人回味悠长。作为文学作品之一的诗歌,好似人类社会的万花筒,将大千世界、万象人生尽摄其中。诗歌的语言凝练深刻,富有哲理,这也注定了诗歌必然具有“文以明道”和“文以载道”的功用。

在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哲学教学中,把诗歌这一文学宝库中的精品“镶嵌”于政治课,可以启迪学生思维,丰富教学内容,增强讲课的韵味和吸引力,从而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现摘录我在教学高二《思想政治》<上册>第三课第一节中“矛盾就是对立统一”时的教学片段:

(导入新课:我用投影仪展示现代诗人艾青的诗《光的赞歌》,并请一学生朗诵。)

[学生朗诵]“我们从千万次的蒙蔽中觉醒

我们从千万种的愚弄中学得了聪明

统一中有矛盾

前进中有逆转

运动中有阻力

革命中有背叛??

甚至光中也有暗

甚至暗中也有光

不少丑恶与自私

隐藏在光的下面”

[教师提问]“诗中蒙蔽与觉醒、愚弄与聪明、前进与逆转、革命与背叛、光与暗,是否自相矛盾?我们应如何正确理解矛盾?通过本框的学习,我们就能弄清这些问题,也能反过来加深对这首诗的感悟。”

……

(在教学进行到“正确理解和把握矛盾的含义,必须注意几个问题”时,我又通过投影仪展示三段古诗词,让学生分别指出这几段古诗中的哲理,从而加深学生对“矛盾就是对立统一”这一哲学判断的理解。)

[投影]

(一)苏轼的《水调歌头·中秋有怀子由》中的:

人有悲欢离合, 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学生回答]“这世界本身就不是完美的,每一件事物都处在自己固有的缺憾之中。这说明了任何事物都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二)

“泾溪有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

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

(三)

“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

去掉沉繁画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

[学生回答]“矛盾的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各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

(为进一步检测学生对“矛盾就是对立统一”这一原理的掌握情况,我随后又以一个与诗句有关的故事,通过讨 论的形式来启发学生的思维。)

[教师设问]“我国南北朝诗人王籍曾有‘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诗句,然而宋朝的王安石则认为‘一鸟不鸣山更幽’。请同学们用今天所学的哲学知识来评价一下谁的观点较科学。”

[学生回答]“‘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充分说明了事物的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而‘一鸟不鸣山更幽’是只见对立不见统一、夸大对立否认统一的错误观点。”

(在课的尾声,我又投影了一首题为《母亲》的诗作为课外作业。)

[教师设问]“同学们,这是一首歌颂圣洁无私的母爱的诗,请同学们在感动之余,在灵魂得到洗礼和净化的同时认真思考:在这首诗里,是怎样体现矛盾的基本含义的?

妈妈的腰弯了

她把挺直的脊梁给了我

妈妈的眼花了

她把明亮的双眸给了我

妈妈的皱纹深了

她把美丽的青春给了我

妈妈老了

她把不老的心灵给了我??

素质教育的精神理念是对“真正的教育”和“真正的人”的无限追问和终极关怀。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的人文精神在提高人的整体素质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诗歌进入思想政治课的课堂教学,借助思想政治的学科知识来实现人文精神的内化,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从而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当然,这也要求政治教师必须具备较为广博的文学素养。这种素养是激发学生对政治理论产生兴趣并加以形象化,从而在“乐学”境界轻松获取知识的钥匙。

从教学艺术的角度看,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巧用诗歌,能够化抽象为形象,化枯燥为生动,化平淡为神奇,使思想政治课充满诗意,充满激情,充满活力,真正溶知识性、思想性、哲理性、艺术性于一炉,把学生带入回味和思考之中。这样的课,即便是最枯躁、最深奥的理论,学生也不会感到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

我们也注意到,在传统教学过程中,不同学科自成体系,缺少沟通和渗透,而“3+X”则要求教学内容的兼容性和综合性。这就迫使我们要有学科渗透、兼容的意识。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彻底打破各学科之间“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自我封闭状态,要努力创设条件,架起各学科间互相沟通的桥梁,使各学科知识互相渗透、相得益彰。这也正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开放性和兼容性的必然要求,是符合时代发展的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要求。

当然,诗歌运用于政治课教学,也只是一种补充和辅助形式,从根本上说它不能替代理论的教学。并且,它也只有和教材内容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呈现出其独特的教学艺术魅力。所以,我们在教学时,必须遵循针对性、科学性、启发性、思想性的原则,使自己能够在循规蹈矩中挥洒自如,能够“无意于法则而自合于法则”,真正由教学的“必然王国”迈入教学的“自由王国”。

[案例]:作文教学呼唤真情

松陵镇中心小学?邓益萍

“哎,快看!这是邓老师的照片!”(学生惊喜地)大屏幕上映出了我的一张照片。邓老师骑着自行车,还带着她的儿子,他们要到哪里去?看,照片上还有金黄的油菜花,真美呀!这是什么地方???真没想到,我的这张照片竟然引起了同学们如此浓厚的兴趣。学生议论纷纷,课堂里顿时热闹起来。

我朝学生摆摆手,示意大家安静下来。“你们一定很想知道关于这张照片的故事吧!”“是——”学生兴奋而又响亮地回答。孩子们的眼里充满着期盼的神情。这时,教室里响起了优美柔和的音乐,我指着照片动情地说:

照片上可爱的儿子和那一抹亮丽的金黄勾起了我对那年春天的美好回忆。时间过得真快,一眨眼,六年过去了,可每当我看到这张照片,照片里的故事就仿佛发生在昨天一样。

记得那是1996年4月7日,那是个阳光明媚、春暖花开的日子。下午,我们一家人骑车去费老师家玩,车子骑到梅里村口,坐在车后面的儿子大声说:“妈妈,快看,油菜花开了,真漂亮。”我放眼望去,麦苗青青,菜花金黄,桃花红艳。春风拂面,暖风里带着甜味,散着香气,熏得我这个游人的心都醉了。“超超,看着爸爸笑一笑!”照片上留下了这美好的瞬间??

教师讲完后,学生纷纷举手,跃跃欲试!第一个上来讲的是我班的开心果——吴晨琪。这张照片是今年暑假在我阿姨家的荷花池边拍的。那天下午,我拿着鱼竿去河边钓鱼。过了一会儿,我姨夫拿着相机过来了,他说:“琪琪,这儿的荷花挺美的,我帮你拍张照。”我面向太阳有点刺眼,姨夫给我戴上太阳镜。你们看,照片上的我是不是很帅?开心果逗得大家笑了。

“老师,荷花那么美,他应该说上几句。”小博士朱谢联慢条斯理地说。“该怎么说呢?”我顺势问。“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红荷花从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美极了!”心直口快的陈述插嘴道。

“谁能比吴晨琪说得更好!”我激励道。话音刚落,大嗓门孙葳拿着照片快步走了上来。这是我在福乐贝尔儿童创意馆门前拍的。这是两只仿真电动恐龙。

学生情绪高昂,争先恐后地抢着发言。真没想到,学生能把照片上的内容讲得那么具体、生动。为了满足学生的表达欲望,我让他们整整说了一堂课,可还意犹未尽!我就叫他们写下来。

课上完了,我的心却久久不能平静下来。平时,我们的语文老师总是埋怨自己的学生不会说,不会写。写出来的文章内容空洞,单调乏味,没有发自内心的真话、实话。为什么这一次作文课上学生能说得这么好,写得这么生动?莫非小小的照片有什么魔力?细细想来,这堂作文课较以前的作文课要新奇、真实,

有激情。

1.新奇

《语文课程标准》十分注重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作文课上运用现代教育媒体——实物投影仪将老师、学生的照片投到大屏幕上供大家观看,这对孩子们来说是件新鲜事儿,强烈的好奇心促使他们关注照片上的人、物、景。关于照片的故事更是学生急着想知道的。因此,当教师的照片出现在大屏幕上时,学生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他们就要认真地听老师讲故事。此时,教师的讲不光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而且还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为接下来学生的说作好了铺垫。学生一想到自己手里的照片也将被放大给大家看,说的欲望就愈加强烈。这样,大大提高了学生说话的积极性和兴趣。兴趣是作文最重要的内驱力。

2.真实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叶圣陶先生也说过:“作文要说真话,说实话,说自己的话??”作文课上学生说话写话的载体是照片。这些照片是孩子们精心挑选的,每一张照片上都定格着一段美好而又难忘的生活。因此,学生不仅有话可说,有话可写,而且说得写得真实、生动。

3.有激情

作文是一项需要激情,并创造激情的思维活动。这里的激情,就是一种写作冲动,它是兴趣、信心和期望的合金。

作文课一开始,我就注意情感的投入,带着真挚的情感,配上柔美的音乐,用优美流畅的语言向学生讲述照片上的故事。我以自己的激情激发学生的情感,从而唤起学生不吐不快的表达欲望。以至文思泉涌,感情的激流在笔尖奔腾??

作文教学呼唤真情!

[案例]: “老师不如你”

庙港镇中心小学 潘明英

《蝙蝠和雷达》一文的教学已接近尾声,一位学生正在复述科学家研究的结果:“蝙蝠一边飞一边从嘴里发出超声波,超声波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传到蝙蝠的耳朵里,蝙蝠就立刻改变飞行方向。”学生们被蝙蝠神奇的超声波所折服,个个入神地听着。这时,一位男生举手发问:“老师,你知道吗,什么东西能对付蝙蝠的超声波?”看着该生那得意的神情就知道是有备而来的。这时我真正意识到备课时应多花点时间把课文牵扯到的知识查一查,搞清楚,可为时已晚,和在座的其他学生一样,我被问住了。我一面为学生能主动获取课外知识而高兴,同时也为自己知识的浅陋而惭愧。此时,学生的表现欲是强烈的,他多么需要老师的肯定,需要老师的表扬。给他一个表现的机会,让他更积极地投入探求新知活动,这是对他最好的赏识。于是我给了他一个赞许的微笑,动情地说:“为了学好这篇课文,你去课外查了资料,真是个有心人,老师不如你。向大家介绍介绍,让我们也开开眼界,行吗?”我的表扬是由衷的。学生得到了满足,喜形于色,随后滔滔不绝地讲开了,“那是夜蛾。夜蛾的听觉系统有两个特别灵敏的神经细胞,能侦察到蝙蝠发出

的超声波,当蝙蝠袭来时,夜蛾就竖起全身的绒毛,这绒毛能吸收超声波,这样蝙蝠就捕捉不到足够的超声波,超声波就失灵了。科学家利用这制成了反雷达系统。”教室里异常安静,学生们向他投去羡慕的目光。此时正是激发学生探究意识,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多渠道获取知识的良好契机。我带头为这位学生鼓掌,更动情说:“是啊,千奇百态的动物使人类学到不少东西,从飞机到潜艇,从‘鳄鱼夹’到‘蛛网织布’无不受到动物启发,其间奥妙无穷,有待我们去研究,去开发。同学们有兴趣去课外搜集仿生学方面的资料吗?”学生的求知欲望被激发起来了,个个跃跃欲试,课堂教学进入了高潮。

一个小小的课堂插曲后,教学又回到了我的教案设计上“布置学生搜集有关仿生学方面的资料,写一篇小小的说明文。”一周后,大部分学生完成了这项作业,从内容到形式都令人满意。

教学中“师不如弟子”的现象时有发生,关键是我们应该具有孔子在《两个小儿辩日》中所表现出来的“不知为不知”的坦诚、谦虚。我的坦诚使我增长了一点知识;我的坦诚,我的谦虚,使我得了一次“知困”而后“反省”的机会,体会到了“教学相长”“学问无大小,能者为尊”的含义;我的坦诚,我发自内心的表扬,激发了学生更高的探究热情,使我的课堂教学充满活力。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过程,在这个动态过程中,实现了期盼的教学效果,令我满意。充分地激活了学生的探究意识,这是教案目标以外的收获,它更使我值得欣慰。循循善诱地教者和孜孜以求的学子共同收获的是快乐。

[案例]:走出“教参”,走向创新

市实验小学张金龙

近期,因外出参观学习及学校教研组活动,同行同事之间相互听了不少“一线课”。许许多多公开课就像大浪淘沙,似乎已没有深刻原始印象,唯独《圆柱的认识》一教例却若沙浪里淘金至今仍历历在目,刻骨铭心。经过深入细致钻研“九义”教材、反复揣摩《教师教学用书》,最后本人也尝试持鞭执教,新授结束,感悟良多,似有不吐不快之感。

教材首先沿着一条高剪开罐头盒的商标纸,使学生初步感知圆柱侧面的展开图是一个长方形,再将这个长方形与圆柱侧面相比较,得到长方形的长是圆柱底面的周长,长方形的宽是圆柱的高,从而推导出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接着教材安排例题,已知圆柱的底面直径与高,求圆柱的侧面积。

笔者同时也仔细翻阅了一些教学参考资料,“拜读”了很多教案精粹,“英雄所见略同”,不谋而合的是那些编者/教师设计教学方案操作时无一不沿着圆柱的高剪开,展示,说明“科学道理”。笔者顿生疑虑:如果不按圆柱的高剪开,行不行?能得出结论吗?!其实,若沿圆柱体包装纸上下圆周上任何一条线段“随意”裁剪,不是照样可以得到一个平行四边形(也有可能是长方形或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的底同样相当于圆柱底面圆的周长,平行四边形的高相当于原来圆柱的高。又根据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S平行四边形 =ah,不难而得圆柱的侧面积S圆柱侧= Ch。为什么诸多教参、教材不约而同、整齐划一地“定向”沿高剪,“无巧不成书!”思路能否开阔些?不过,想想,教材、教参也无非是个例子,不是法典,这一点毋庸置疑——当然没错!然而为什么要举“特例”呢?真的有点百思不得其解!最后决定彻底解放思想,采纳新方案,放开手脚,大胆操作,与学生同学,进行研究性学习。教案一经实施,真真切切切证实了我的假设!

适逢惯例,雷打不动,每周一次两课时“六数”教研组集体研讨活动,与本组成员畅所欲言,切磋教艺,各抒己见。我见缝插针,直奔主题,畅谈“遐想”,当即有同仁表示赞许。教材中即便没有下“定论”,必须沿高裁剪,但冥冥之中似乎蕴含一种不良的消极心理暗示(反“皮格马利翁效应”)——结果很有可能

将学生的直观形象思维牢牢束缚!难能可贵的发散性、求异性思维的激发又何从谈起!?他们恐怕会唯书,唯上,唯师!??“尽信书不如无书。”现行教学中,“我们”很多时候很多地方已经为教师们预定了每一课时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以及达到这一目标的基本教育教学手段,甚至于个别“教参”中对一节课的全过程都有详尽的具体化、程序化要求:讲什么,怎么讲,学什么,怎么学,学生会有什么问题,怎样解答,最后布置什么类型作业以及参考/标准答案,等等等等。如此教学,按部就班,照本宣科,教师们的个人主观能动性何以淋漓尽致得以发挥?讲述某一概念,全国或全省教师囿于用同一个例子、同一种方式方法进行解释;为了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假如全国或全省仅仅向学生叙述着同样几个英雄榜样的故事,这样的教育能培养出创新人才吗?

由此辨析,得一启示:作为每一位教师,我们既要充分尊重教材,娴熟驾驭教材,更应洒脱超越教材,勇于走出“教参”,努力走向创新!

[案例]:保护视力色

现代职业技术学校 崔 昕?2005-6-23]

班主任是学校管理的组成要素,是班级管理的灵魂人物,是学生干部的工作参谋。要想做好职校的班主任工作,没有爱心、信心和耐心是绝对不行的。还记得我第一次做班主任时的心情,既有想挑战难度的激动之情,又有不知所措的忐忑之感,更有初来乍道的各种困惑。在没有充足心理准备的情况下,学生们给了我猛烈的一击,将的先前的工作热情浇了个“透心凉”,也让我能够静下心来好好的思考和学习。我感到了不安和压力,更感到了责任与使命,生活是现实的,工作是真实的,勇敢面对并想办法解决是唯一的选择,经验是在工作中不断的积累,勇气是在挫折中不停的凝聚,掌声则是多次失败后的最佳奖励。经过我不懈的努力,时间的投入,家长的配合,学生的理解,工作出现了转机,也为我工作积累了许多教育案例。

小王,一个好动、散漫、脾气倔强、口若悬河的男生。正是这位看似貌不惊人的学生,却是我工作中的一个难题。大问题没有,小问题不断,积少成多便成了班级工作中的一个老大难,打“太极拳”是他的本领,今天你要他做什么,他当面爽快答应,事后拖拖拉拉,实在拖不下去了,再勉强完成。记得是刚开学不久的时候,数学老师由于他成绩不好,当着全班的面严厉地批评了他,谁知他竟然做出了一个惊人之举――夺门而出。类似于这种他所谓伤及“面子”而与任课老师发生冲突的事情在高一年级的时候曾多次发生,任课老师根本不愿进班上课,为我的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扰。同样气愤的我,竭力让自己冷静下来,采用换位思考的方式,以学生的角度去诠释和理解这种种的无礼行为。当下的职校生,由于他们的独生子女身份,蛮横、任性、以自我为中心,急于得到别人肯定是他们的主要问题,只有对症下药,才能真正的解决根本问题。于是,我重新翻阅了他初中的档案和老师的评语。爱好音乐、为人热情、乐于助人这一连串肯定的赞扬赫然映入眼帘,小王并不完全是毫无优点可言,我忽然间意识到了我工作的切入点。于是,我利用下班以后的时间进行家访,通过与其父母的交流,更多更好地了解小王的脾气性格;利用在校的业余时间找小王谈心,从他的爱好,到他在班级中不被人注意的小事,以及与老师之所以会发生冲突的原因,此等种种违反校纪校规的现象进行了深入的谈话与剖析。谈话的效果超出了我预先的估计,他的态度不再那么强硬,神态不再那么趾高气昂,说话放低了音量,脸上缓和了表情,此后的多次谈话中,话题从他的家庭,他与父母的交流,到他对自己错误的认识和行为上的冲动表现出的反省和改正,变化就在不知不觉中产生了。最让我感到意外的是,他开始在意我对他的态度,对他的评价,对他在班级活动中承担怎样的工作。我也紧紧抓住了这一点,充分发挥了他的音乐专长,无论是主题班会,还是校五月歌会的比赛中都让他有独挡一面的表现机会,他也从不负众望,把集体荣誉放在了第一位。至今我仍记忆犹新的是,高二年级时的校主题班会评比时,他竟然自主的发动班中的一些同学策划,组织,排练了所有的节目和串联词,

而他给我的一句话是:“崔老师,这次的主题班会由我们来完成,算是补偿我们以前给你带来的麻烦”,听到这句话,着实让我感动了半天,我的努力终见成效了。以前常听老教师们这么说,“别看有些学生调皮,成天给你找麻烦,但往往就是这些学生和你的感情是最好的。”现在,我真正体会到了。毕业后的小王每年教师节前或是开学前都会和其他的同学回来看我,更会在过年前发条祝福的短消息;或是神奇般的出现在我家门口,让我喜出望外。

只要我们善于发现甚至是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他们会注意老师对他们的关注;只要我们勇于抛开成见,带着移动的眼光去看待学生,他们会理解老师对他们的用心;只要我们坚信学生本身仍是善良向上的,他们必将会明白平等、尊重、沟通和理解对他们的意义何在。

小吴,从上届到我班的留级生,他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到我接任新生班级报到的第一天。全班同学都安静的坐在位置上,他在晨读铃响后走进了教室,校服不整,大摇大摆,头也不回的就径直地往教室最后一排走。“站住,你是谁啊?”我不客气地问他。这时他才意识到我这个班主任的存在,说“噢,我是??”。“你知道你的位置在哪里吗?”“总是最后一排了!”目无尊长,不屑一顾,冷漠无礼,强烈的自我保护,是他当时给我的感觉和印象,“我想你应该懂得进教室的规矩吧,希望你以后注意。”“噢”。事后,我找到他原班的班主任,了解了一些有关他的情况,我深知对于一个新班而言,如果不把留级生的稳定工作做好,轻则学生重蹈覆辙,退学回家;重则影响和干扰正常的班级管理,是非不断。谈心,这是做学生工作必备的法宝,也是班级管理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谈话后的效果并不明显,充其量是你说的我做到,完全是一种被动的交流和沟通,曾一度让我的工作陷入了僵局之中。偶尔的一次物理测验,小吴竟考出了全班第一的好成绩,我不失时机的在全班中表扬了他,并在紧接着班级组织的有关物理方面的练习和小测验中,让他担当批改和讲解的工作。转机出现了,他变得热情了,积极了,尤其是当有同学主动问他一些有关物理方面的题目时,他的脸上洋溢着自信与欢乐的笑容;变化产生了,讲台前横躺着一把扫帚,一个、两个、三个,学生们对它视而不见,小吴走上来了,他先是很自然的把扫帚扶起来放到了门后,然后扔掉了自己手中的垃圾,转身回到了位置上。十几秒钟发生的事情,却是一次班级德育教育的绝好时机。我暂停了班上的早读,把刚才整个事情的经过及个人感受对全班进行了一次教育,有同学在下面说“我刚才想捡的,只不过??”,也有同学说“啊,老师看得这么仔细啊。”小吴经历了惊讶、喜悦、平静的情绪变化,当我在家长接待时向他父母反映了这件事以后,他的父亲和他当时说了一句相同的话“这是应该的,也是很正常的。”小吴的父亲对我说,“崔老师,不瞒你说,我们原本对他在这个班级的表现和情况是有些担心的,一是怕他自己自卑,二是怕老师对他有什么看法。可是,小吴回家以后常说,我们崔老师人不错,她非但没有看不起我,还让我帮她批卷子,教其他同学物理题。谢谢你,崔老师!”我只是笑了笑。可是,小吴父母的话却让我陷入了沉思。学生对于老师,尤其是班主任对他们的表扬竟是这么的在乎,甚至我早已忘记了对他们的表扬,可学生却会牢记于心。人都有被认可的需要,被肯定的需求,学生更是如此。他们在意家长对他们的看法,在意同学之间的评论,更在意自己闪光点是否得到了班主任的认可,至今我仍深深记得带教老师送我的一句话“表扬要点名,批评不点名”,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开展班主任工作,也才能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感情,进行互动式的交流与沟通。

班主任的工作是细致周到的,班主任的工作是博大精深的,班主任的工作是不厌其烦的,班主任的工作是快乐幸福的。虽然在班主任工作中取得一些小小的成绩,可我深知自己与同行的差距仍然很大,要学习的地方仍然很多,只有在工作中不断的求新求变,才能不愧于学生心目中好班主任的称号。

[案例]:父亲撕了儿子手绘的地图

这张手绘的“合肥市交通地图”被其父亲撕毁的时候,地图的作者,合肥市某中学初二学生小锐伤心地哭了。

小锐有个特别的本领,要到合肥市的任何一个地方去,他能一口报出乘哪路公交车,经过哪些路可到达目的地。他这个本事帮了开出租车叔叔,叔叔送客人到一些偏僻的地方,只要他放学在家,一个电话就解了叔叔的急,连跑一条路到哪儿上厕所方便,小锐也能一口报出。

小锐这种特殊的本领来自随父母亲逛街,很小的时候他便喜欢问这是哪条街叫什么路,回家后就把逛过的街道及路画出来,还标出沿街的建筑物。久了,他便有了许多这样的“地图”。不仅如此,他还让经常出差的亲友们将所到城市的地图买回来,如今他手头收集了国内外一百多座城市的地图,同一个城市的地图他能找出上十个版本。

主张地图是他在房间里干了好几天的结晶,每夜都要到清晨两三点才上床睡觉。家人认为他学习,后来发现他躲在房间里画新版“合肥市交通地图”,父亲一气之下撕毁了这份地图。

小锐的父亲告诉记者,自己也深知儿子对地图感兴趣不是坏事,但是他马上要中考了,不全力拼搏考上重点,前途肯定受影响。说实话,撕毁儿子费尽心机画出的那张极精美的地图,自己也很难过,但学习这么紧迫,不忍痛将他的这个兴趣扼杀掉又怎么行呢?

——摘自《新安晚报》2003年5月24日

[案例]:研究生的科学水平与小学生的社会生活能力

有一位学生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某地质学院的硕士研究生,亦被学校指定为留法预备生。按照计划,他先要在北京进行为期一年的法语学习,然后直接从北京出发赴巴黎留学。但半年之后,他却从北京休学返回了原先所的地质学院,失去了留学的机会。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原来这位研究生虽然在学习上是佼佼者,但缺乏管理自己生活的能力。以往,由于学校离家不远,母亲可以经常来校给他送吃的、穿的、用的,帮他洗衣、补衣、拆洗被子。母亲出于对儿子的溺爱,什么活儿都不让他动手,使他丧失了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来到北京后,由于得不到母亲的悉心照料,他在生活上和学习上出现了明显的不适应。晚上躺在床上,他总是翻来覆去难以入睡:法国,如果真的去了那里,该如何生活?一去数年,如果身体有什么不好,那怎么办?家里的情况怎样?带来的衣服破了,被子也该洗了,可妈妈怎么没有来呀!??他经常失眠,身体迅速衰弱下去,学业也难以继续。不得已,他向校方提交了休学报告。休学后,“出国恐惧症”仍未得到控制,以致发展到全身抽搐。神经生理学家的结论是:“病人发病的根源在其社会生活能力差,出国反而成了极大的心理压力,休学后,这种压力则是发病的直接原因。”认识他的人都说,他是“研究生的科学水平,小学生的社会生活能力。?(http://www.fync.edu.cn/ch2/yuanxiweb/education/web/jyal.htm)

[案例]:两个孩子和两个老师

相同的是,两个孩子都是上小学六年级,都偷拿了同学的10元钱,不同的是他们遇到的是两个不同的老师和两种不同的处理方式。

对于陕西省华阴市黄河工程机械厂子弟学校的小学生王某,他的班主任兼语文老师崔某把他带到办公室,当着另外两个同学的面,将他的头按到墙上,残忍地用锥子在他的右面颊上刺了个“贱”字,以示“训诫”。事发后,王某爷爷到当地派出所报了案,这位给孩子脸上刺字的老师被派出所拘留(见1999年9月21日,9月23日《北京青年报》)。

而另外一个孩子就幸运多了,当北京市光明小学的王老师知道自己的学生中有人偷拿了学生的钱后,她来到班上,不慌不忙地说:“我知道钱是怎么丢的了,是讲台拿了这10元钱!”

孩子们惊愕地瞪大了眼睛,王老师笑眯眯地说:“咱们全班每个同学都走过来对讲台说一句话,提醒它改正缺点,好吗?”

聪明的孩子们立刻明白了老师的意思,有的说:“讲台呀,拿别人的东西是不对的,我们应当从小养成良好的品质。”有的说:“我相信你是一时糊涂,可改正后就是好孩子!”

王老师最后总结说:“大家讲得很好!讲台已经知道自己不对了,相信明天它一定会把钱放回原处!”

第二天,丢钱的孩子果然在书包里发现了那10元钱。王老师开心极了,激动而高兴的说“直到今天,我也不知道是谁拿了钱,可这有什么关系呢?改了就行了。这件事肯定让这孩子记一辈子。”?1999年7月12日《中国青年报》)

流失生的法律责任

开学两周了,负责学籍管理的黄老师反映初二(2)班黄××无第一学期期末成绩,且开学以来一直未来学校上课,校长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学校几年来无流失生的记录将被打破,他立即责成主管副校长,教导主任负责调查处理此事。经了解,事情经过是: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前,初二(2)班班主任罗××把该班学生黄××家长请到学校,指出学生黄××期中考试有五科不及格,平均成绩也不好,她一个人就把全班成绩往下拉了好几十分,这次期末考试成绩也不会好,还要影响班级成绩,如果考试仍然有四五科不及格的话将退到初一去,家长问:“那怎么办?”罗老师说:“黄××已15岁多了,您给她找个临时工先做,等到够17周岁时我让学校再给她办退学手续。”自此学生未到校上课,其家长又托人找到某菜店负责人赵××,黄××就在此菜店卖菜了。校长了解了事情的经过后,做出如下处理决定:1、立即向街道办事处报告,某菜店雇用童工。2、找班主任谈话进行批评教育,指出他的做法是错误的,违法的,令其再深刻学习一遍《义务教育法》,写出书面检讨。3、责成教导主任向家长宣传《义务教育法》,检讨学校的错误,并指出家长应负的责任,如不送该生上课;学校将把情况报告街道办事处,通过其所在单位进行处理。

街道办事处很快通知学校,已对菜店负责人赵××进行了批评教育,赵承认了自己的违法行为,作了书面检查,黄××已由家长领回。

通过两次家访,黄××家长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很快把孩子又送到学校复课了。

——摘自谢志东著《教育法规讲读》,北京大学出版社99年版

[案例]:高校悲歌,父母卖血儿摆阔

2001年12月30日,青海省乐都县甘沟滩村村民陈邦顺接到大儿子小良的班主任——西安某学院郭老师的来信。郭老师要家长马上到学校去一趟。为了供儿子上大学,陈邦顺夫妇开始四处卖血。陈邦顺告诉笔者,大学四年,小良一共向家里要了6.35万元,这6.35万元之中有70%是他们夫妇卖血得来的,另外,还借了1.7万元外债。

开始小良向别人说,他的父亲是包工头,家里很有钱,而事实他的父母八、九年都没有穿过新衣服;

小良的每封信都是他父母卖血通知书,这些年其父其母卖的血能装满两个汽油桶。而被退学的小良5月4日离开北京去西宁了,却始终没有与父亲联系,并且声称他父亲是个残酷无情的人。而此时他的父母都在家乡盼儿归。

——摘自“青少年文汇”2003第5期的“文汇视点”栏目

[案例]:答案不是唯一的

就要教到《小桔灯》一文了,我趁着晚自修的工夫先给学生读冰心一篇散文《寄给父亲》。正读着,我看到一个学生调皮地朝我眨眨眼,用手指着窗外,我不禁有点恼火:

“什么事?”

“月光如水时有满天灿烂的星光吗?”他站起来问道。

有啊,冰心在文中就是这样写的。其他同学似乎省悟过来,纷纷朝窗外张望,我也探头朝外看。那天正好是十五之夜,一轮圆月高挂苍穹,天际点缀着几颗稀疏的星星。月朗星稀,我怎么没想到呢?

我表扬了那学生。

教《小桔灯》一文,又一个学生站起来说:“你说文中那只做小桔灯的桔碗有没有破?”

这一次我可不敢掉以轻心了,连忙又将原文看了一篇,这一看,倒让我看到了问题,那只完整的桔碗说不定是冰心老奶奶的失误,你想,在一个桔子一端削去一小段皮,要将桔瓣一瓤瓤地从小口中挖出来,那桔碗能不破吗?

于是我断言冰心搞错了,有的同学听了我的分析还不住地点头。可有几个学生坚持说那桔碗可以不破的。

第二天,我去上课,只见同学们把手都放在背后,眼里带着丝丝笑意。不知谁喊了一声:“一、二、三??”,我的眼前顿时金烂烂的一片;每个同学的手中都高举着一只完整的桔碗!我一下子怔住了,教室里发出一阵善意的哄笑声。

——摘自赵慧平 于信凤等著《强者时代沉思录》(辽宁人民出版).97/8.

“课堂纪律”真的那么重要吗?

某市年轻的语文教研员许老师到一所小学去试着上作文指导课。他走进教室时,还没有到上课时间,但学生们见他进了教室,就纷纷坐到了自己的位置上。他见还有好几分钟时间,就提醒大家到外面去玩玩吧,可只有二、三个学生站起来,再次提醒,又站了几个,而且只是在走道上走了几步。上课铃响后,所有的人都坐得极其端正而手在前胸交叉,双手稳稳地撑着桌面,挺着腰杆,目光一律正视。许老师说:“随便点,不要这么端正,”他们没动;又说:“来放松点,”他们依旧;再说:“我上课从来不需要坐好的,不要这样坐,把手放下去。”许老师走到前面几个学生中间,拆散了他们交叉着的手。于是,开始上课。课上得很拘谨,举手很少,大多是老师问一个,他们简单地答一句,不肯多说一个字,奇怪的是,上着上着,

他们原先拆散的手,又渐渐地交叉着撑到了桌面上。“怎么,大家连不坐好都做不到!我现在不是要坐端正而是随便坐,”许老师说。有几个学生朝他瞅瞅,用一种疑惑的眼光,也许他们觉得奇怪:上课怎么可以随便坐呢?事后,问这个班的语文老师兼班主任,她说:“我们这个班一直是学校里最好的班级,特别守纪律,我是不允许有一个思想开小差。如果有一个在小声说话,我就要停下来。”原来,她对纪律有特别的要求。

——《中国教育报》2003年4月5日第4版

[案例]:学生老师换角色

——中国科大举办班主任学校培训班见闻

目前,在中国科技大学术报告厅上出现了这样一个场景:学生们纷纷走上主席台“指点江山”,而听众则是2000多名中国科大的老师,他们仅坐在台下认真“听讲”,仔细做着笔记,还不时就有点问题向台上的“老师”提问。看来这是中国科大班主任学校培训的课堂现场。

学生、老师互换角色,这确实是件新鲜事?学生宿舍是否应该拉网线?成绩越好的学生成就感就越高吗?研究生的心理一定比本科生的心理健康吗?学生为什么不愿和老师交往??随着一个接一个问题的提出,课堂的气氛也达到了高潮。

中国科大有一个惯例,每年都要举行班主任学校培训班、培训对象为全校各院、系直属教学单位学生工作负责人及全体班主任。以前的班主任学校是听校领导或有关专家讲课,班主任之间互相交流,而这次,中国科大却请来了自己的学生给老师讲课。给老师当“老师”的李湛等同学拿出针对校园热点问题形成的调研报告,为老师作了精彩的讲解。

据悉,这些调研报告都是此前这些学生为了更详细了解现代大学生的一些思想,行为方式,并为学校提供更好的参考,在中国科大及其他周边高校进行3000多份问卷调查后得出的。该校外语系2000级班主任吕炯认为,学生从自己的角度,用独特的眼光从不同的层面对学生具体状况作了了解,其中一些具体的数据有一定的说服力,对他们从事学生管理工作有很好的帮助。

据该校学生管理部门负责人介绍,这次请学生给班主任讲课,是针对当前高校扩招后班主任工作量加大。使得班主任与学生的思想沟通无形减少的情况而进行的。

——《中国教育报》2003年5月13日

[案例]:天鹅的悲哀

欧洲中世纪的贵族,因为喜欢天鹅的姿态,认为天鹅是鸟类中的贵族,于是就把天鹅养在庄园里,来炫耀自己的财富和品位。

于是他们促住天鹅以后,用三种方法来使天鹅不能飞翔:

1、把天鹅羽翼的羽毛剪掉一边,使其失去平衡,不能飞翔。

2、绑住天鹅的翅膀,使它无法张开翅膀而不能起飞。

3、由于天鹅起飞需要很大的湖泊起跑,如果缩短池塘的距离,天鹅失去起跑线,就飞不起来了。

前面的两种方法过于残忍,又会伤害天鹅优美的姿态,所以都普遍使用第三种方法。久而久之,天鹅就失去了起飞的能力。甚至忘记自己会飞翔了。那些能飞越大山大海的天鹅就成为贵族的宠物了。

——摘自《北京教育》2003年4月,第40页

[案例]: “神童工程”

湖北省公安县13岁的聂愿愿在1998年的高考中,以628分的高分考取华中理工大学。整个公安县考分超过600分的只有11人,聂愿愿只比第一名645分少17分,在该县考取华中理工大学的十几位考生中,聂愿愿成绩名列第二,一入校便获得该校二等奖学金。

聂愿愿受的是他父亲的家庭教育。他的父亲聂其文制定了一个详细的教学计划,将几年的课程浓缩在4年内完成。他的方法突出一个“背”字,不仅要求儿子将语文、英语等课本背得滚瓜烂熟,数学、物理、化学等课程也要求一本一本地背诵。除了公式公理以外,还要背诵大量的例题。

聂愿愿高考成功后,聂其文名声大振,他对记者侃侃而谈,表示了“我想在教学方面实践一个自己的教学思想,从学前班到高中13年,我准备用10年完成。只要我能做到这一点,我就比其他学校成功,因为我节省了3年时间。”聂其文的女儿刚刚12岁,也于4年前退学回家,聂其文打算在她身上再做一次“神童”试验。他说:“她今年已经学到高中课程,以后让她考大学。愿愿今年考大学时,周围的人百分之百地认为他考不上,考上以后,大家又说这是一个特例。当我的第二个孩子成功以后,我的教育方法才真正有说服力,那时我要把我的教育方法总结推广。”

记者来到华中理工大学,采访了聂愿愿。当问及父亲的教育方法时,孩子毫不迟疑地回答:“爸爸的方法不好。其实他并不想这样做,主要是家里太穷了,他又自认为有学问,就自己教我,他只是拿几本教材让我背,其他资料也没有。爸爸每天都让我做功课,我又不想做,他动不动就打我,我对他恨得要死,每天都当家里那堵墙是爸爸,对着打,打得手上都起了老茧。”

得意,儿子惊恐不安,父亲打算推广自己的教学方法,儿子却对父亲所谓的“方法”恨之入骨。 (http://www.fync.edu.cn/ch2/yuanxiweb/education/web/jyal.htm)

[案例]:孩子需要什么

今年9月2日下午2时许,四川成都东郊某小学6年级2班学生,13岁的李友洪说要和两个同学出去玩一会儿。李母也没在意,叮嘱了一番后就让儿子走了。谁知这一走孩子就再也没有回来。9月4日上午,李父到双桥派出所报了案。

李友洪失踪多日的事早已惊动了学校的领导和老师们。班主任沈老师在班上一再追问有谁知道李友洪的下落,终于有一个孩子说出了一句令人震惊的话:“听朱某说,李友洪已经淹死了??”沈老师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她找来这3个表现一直没有异样的学生,3个男孩终于讲出了隐藏在心中整整4天的秘密。

王某、杨某、朱某这3个孩子的年龄分别是12岁、12岁和13岁,他们和出事的李友洪是从小一起长大的小伙伴。

原来,9月2日下午,王某提议说到东郊外一个可以“不花钱游泳”的河里去游泳。杨某、朱某、李友洪3个孩子跟着王某骑车几公里,来到了偏僻的东风渠边。杨某、朱某不会游泳,就坐在岸边玩。只见王某与李友洪游出了十多米远。这时王某感觉河水有点冷,叫李友洪上岸,但李正游得兴起,没有理睬。等王某擦干身子穿好衣服再向河面上望时,水面上哪里还有李友洪的影子?

3个孩子顿时吓呆了。找了几遍一无所获后,绝望的孩子们脑海中首先浮现出了父母们严厉的面孔,他们害怕挨打,3个小脑袋瓜子不约而同地想到了要“保密。”于是就在吞没小伙伴的河岸边,他们郑重地订下了永不泄密的“盟约”。在隐藏了李友洪的衣物、自行车后,杨某、朱某、王某神色自若地回了家。

父母没有从孩子们稚气的脸上看出任何异常。

对此,成都特级教师、成都市首届中小学教育教学专家付先蓉认为,这不仅反映出孩子们缺乏安全意识和处理突发事件的起码能力,更说明了对孩子进行情感教育已刻不容缓。要教会孩子如何机智地处理突发事件(例如拨打110求救)也许不难,难的是如何培养孩子对他人的“情感”。

——摘自《青年报》2000年9月13日

[案例]:搭起师生间思想情感沟通的桥梁

一次李老师收高三学生作文时,一位同学不但不交,还向他发问:“现在还做啥作文?烦死人了!”可李老师当时只低声提醒他:“你别嚷嚷了,等会再同你谈。”下课后,李老师叫他到办公室来,搬凳子请他坐下,然后便和颜悦色地说:“你和我一样都是在农村长大,高中读书三年寒窗,远离父母,寄宿在校,生活上、学习上吃了不少苦头。我衷心希望你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但你历来总是语文这条腿短,作文水平更差,再不多下功夫,总分就会被拉下一大截。老师是为你好,但可能对你要求过严,你偶然发发火,也是自然的。我请你到办公室来,只想跟你交交心,如果你现在愿意跟我谈谈,那挺好的;如果你一时还想不通,你立即起身也无妨??”那位同学原来摆足架势,准备顶撞的;现在被李老师入情入理的话深深感动了。他噙着泪说:“老师,我错了??。”

——摘自《教师口语》

[案例]:秋末初冬的果子

一位教师在发现他的学生出现“早恋”现象,巧妙地讲起家乡果园的事情。他说:“我们村子有大片的苹果园,寒暑往来,春华秋实。有一天秋未初冬,我突然惊奇地发现,有些要落叶的果树枝上竟然开出了一簇簇小小的果花。不久,花谢了,居然也结出了山楂般大小的果子。可惜没过几天,霜冻就来了,叶落了,小果实也烂掉了。小时候,我每每捧着这些小果子发呆。后来,我才明白:不该开花的时候开花了,不该结果的时候结果了,是会受到自然界的惩罚的。今天,同学们的一些事情又引起了我的思索。你们是否从中得到了一些启示呢?”同学们深有感触,早恋现象在这个班消失了。(http://www.fync.edu.cn/ch2/yuanxiweb/education/web/jyal.htm)

[案例]:一个是拒人千里,一个是刀光血影

——研究生因恋爱失败害女友的惨痛故事

2001年11月7日,发生了一桩轰动合肥的某高校保送研究生陈海峰残忍杀害其同窗四年,相恋两年的女友案件。法庭上陈海峰泣不成声,语不成句地忏悔:“我犯下如此滔天大罪,不仅自毁前程,更毁了别人,毁了两个家庭。”陈海峰在大学期间,以专业第一名的优秀成绩,获得了惟一的免试研究生资格,却不料在毕业前夕,因感情纠纷,竟在校园内用刀残忍地将恋人杀害,由一名优秀学生刹那间变成杀人凶手,其结果给人们诸多警示,给教育界也敲响了警钟。

——《知音》杂志2001、2(NO、218)下半月版

[案例]:在爱的沐浴下

在爱的沐浴下,有个女孩多次被评为市级三好学生,十佳少年舞舞蹈特长生。18岁入党,被保送到天津南开大学。她的名字叫刘苏。

小刘苏有个特殊的成长历程。妈妈苏杭的时间几乎都 是在医院里度过。但是母女之间的感情交流却从没有间断过,刘苏有自己装订起来的厚厚一大本母亲写的便条。

她3岁时,妈妈生病住院了,家里没有妈妈的歌声和笑脸了,小刘苏感觉生活失去了依靠。有一天,窗外下着绵绵小雨,她在家里流眼泪,不吃饭也不说话。外婆给她送来了一张妈妈写的纸条,上面写着:“你有一双小手。”妈妈让外婆告诉她,手是神奇的,可以抹去自己的眼泪,可以帮妈妈做事,还可以帮爱莫能助小朋友,手可以创造一切??

每次见到女儿,妈妈苏杭都有许多话想说,这些话在心头凝结成简短的一句话,由家人捎给她,或写在小黑板上。

刘苏上小学时,参加舞蹈比赛获得大奖,苏杭告诉她“不求别人多拍手,但愿他人暗点头”,告诫女儿不要骄傲。

刘苏上中学时,苏杭写道“竞争中友爱是人类的至高境界。”

刘苏上高中时,苏杭写道“个人的优越感不可有,民族的优越感不可无”。十几年,苏杭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从未间断。有一次,刘苏物理只考了60多分,她忐忑不安,觉得很对不起妈妈,因为妈妈太不容易了。她在睡觉前给妈妈写了张便条:“妈,对不起,我的物理成绩不理想,请你原谅。”第二天早晨,刘苏发现便条下面多了一句话:“如果我用你的高分来衡量你人生的成败,那我是一个糊涂的母亲;如果我用你的分数来安慰我的病体,那我是个虚荣的母亲。”刘苏的眼睛湿润了。“妈妈多理解我呀!”苏杭还在下面附上一句:“我支持你在学校的工作。”因为她明白,女儿没考好,是因为当时她是学生会主席,考试前学校工非常多,不能安心复习。苏杭常说的一句话是:“岂能尽如人意,但愿无愧我心。”这句话给刘苏的学习和生活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没有妈妈的理解和支持,就没有我的今天。”刘苏说。

刘苏顺利考入重点高中,女儿16岁生日那天,苏杭送上赠言:“爱情是一朵美丽的浪花/然而你生命的航船/必须绕开它/小心翼翼地行驶/因为你稚嫩的又肩/还驮不起如此神圣的责任。”苏杭的朋友不理解苏杭的作法,可苏杭认为爱情特别崇高美好,她对女儿不忌讳爱情这个字眼,她觉得恋前教育特别必要,而且爱

情本身是崇高的,没有必要去回避它。

刘苏感激妈妈,因为妈妈让她懂得了爱情这个东西,让她懂得了爱情是一种责任??。

——摘自《中华家教》2003年第6期

[案例]:少年“网虫”游戏杀人酿大祸

2002年12月29日晚,四川省眉山市一商业街某网吧内。“进攻,发射,杀死他??”8个稚气未脱的少年正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战得昏天黑地,敲击键盘和点击鼠标发出的声音此起彼伏。

“哥们儿,我们老这样在脑上厮杀多没劲,不如我们来点刺激的,找个真人练练?”少年夏军向其他几个伙伴提议道。“好,打谁?”正在网上奋力厮杀的伙伴一齐应道。恰在这时,靠近门口的夏军往门外一望发现一同学正路过此地。

“看,吴超!这小子前几天曾把我的皮带弄坏了,就收拾他吧。”夏军话音刚落,几个少年便冲出门拦住了吴超。被拉到附近一条小巷里的吴超,还没搞明白这几位认识的和不认识的同学想开什么“玩笑”,一阵拳脚便雨点般地落在了他的身上。势单力薄的吴超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横祸转身欲夺路而逃,可狭小的巷口早已被几人死死封住。尽管这里较为僻静,可夏军还是认为“不够安全”。于是,几个少年凑在一起陈嘀咕之后,将吴超“押”到了一家早已散市的菜场附近——这里更为偏僻。

“我们几个人同时出手太没意思,不如一对一‘单挑’。”这时,其中一个又想出了新点子。“好办法,咱们个个都显显身手!”几个少年一致同意。于是,在精神上肉体上已受到伤害的吴超又面临着新一轮灾难。

秦力军、王波等人相继上场并接连得胜。但到了吴宇出手时,这个比吴超还大两岁的少年却似乎“武艺”并不怎么样。见吴宇没占到便宜,其他几个少年已经不考虑事先制定好的“游戏规则”了,又七手八脚地投入了“战斗”,打了好一阵,直到每一个人都感觉累了,才停住手。这时,瘫倒在地的吴超连挣扎着爬起来的力气都没有了。几个少年或许意识到有些“玩”过了,一番商量后,他们留下了王波和吴宇负责送吴超去医院,其余的人一哄而散。

夜已深,吴超的母亲见儿子仍未归家心急如焚,给老师和所有亲朋好友打电话,可都不知道吴超的下落,一种不祥的预感袭上了她的心头。午夜,电话铃声骤然响起:“请你马上到××派出所来一趟!”

原来是一位三轮车夫发现的线索向派出所报的案。三轮车夫称,晚上10点来钟他收工路过菜场附近时,有两个十三四岁的男孩架起倒在路边的另一男孩说要用车。上车后开始他说同学喝醉了要往医院送,可途中两人却改变主意说到一家旅馆休息一下就行。于是,三轮车夫便按照要求将他们就近送到一家小旅馆的门口。离开旅馆回家的途中,三轮车夫越想越觉得事情有点蹊跷,便又返身回到旅馆向老板询问此事。老板说看这几个孩子年龄太小,其中一个又不像是喝醉酒的样子,便拒绝了他们开房间的要求。于是那两个头脑清醒的少年商量了一下便在旅馆服务台给“120”急救中心打了电话,然后回到门前等救护车,谁知救护车来时只剩下瘫在墙角的“病人”,那两个少年却没有了踪影。而在前往医院的途中,“病人”因伤势过重且未得到及时治疗而死在救护车上。

根据三轮车夫提供的线索,眉山警方立即投入案情的侦破工作。最先落入法网的是14岁的王波和李建。经审讯,王波和李建交待出其他6名涉案同学。除吴宇潜逃外地较晚归案外,其余5人均在警方发出通告

的规定时间内由父母带领向警方投案自首。

警方在审理案件时发现,8个作案者均为少年,除张彬17岁,天宇等两人16岁,秦力军15外岁,王波,夏军等4人均刚满14岁。更令警方不解的是,8个涉案少年竟没有一个能说清他们伤人致死的动因。“犯罪嫌疑人提到了受害者曾弄坏皮带一事,但很显然这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借口。犯罪嫌疑人的暴力倾向很明显但却又是不自觉的。”办案警官在调查笔录中这样写道。

2003年3月27日,四川眉山东坡区检察院对张彬8个少年以涉嫌故意杀人罪向该区法院提起公诉,等待着他们的将是法律的制裁。

针对未成年人日益严重的暴力倾向,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所长郭虹认为,由于未成年人的是非分辨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相对薄弱,很容易受到网络游戏中宣扬的“个人英雄主义”的感染。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呆久了,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的法律意识和道德准则便愈加模糊。这是导致他们行为失控、不顾后果的诱因之一。

四川某高校的一位教育专家则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了这8个少年“网虫”的行为,认为他们的所为实际是在空虚无聊、需要宣泄的心态下对暴力游戏的一种不自觉的模仿。十多岁的少年自立意识刚刚出现,这个年龄段的人一般总幻想着自己能够出人头地,成为包打天下、受人崇拜的“英雄”。这种幻想在现实生活中不能得到满足,他们就到游戏中去寻找。而许多以杀人、伤人为乐趣的网络游戏本身就是对正常社会规则的一种颠覆。而有些少年在玩游戏时获得一种“冲破禁忌束缚”的快感后,反过来更迫不及待地要回到社会重新“实践”一番。如此恶性循环后果十分严重,是到了该刹车的时候了!

——摘自《辽宁青年》2003年第12期

[案例]:快乐不应成为伤害

“六一”是孩子们的节日,也应是他们最开心快乐的日子。但我相信,今年“六一”有一个孩子绝对不会开心,因为他在迎“六一”的晚会上被他所崇拜的偶像叫做“胆小鬼”。

5月31日,胡南卫视《快乐大本营》节目举办庆“六一”专场晚会,其中有个节目是“比比哪个小朋友胆子大”,要孩子们将手伸进密封的箱子,摸摸里面是什么。一个五六岁的孩子刚摸了第一下,手就被刺痛了。孩子不想再摸了,主持人逼了半天不见效,竟然对他说:“承认你是胆小鬼我们就放过你,你是不是胆小鬼?”男孩的眼泪都快出来了,可哀求的目光打动不了主持人叔叔和阿姨,只好无奈地点头承认自己是胆小鬼,引来观众一片哄笑。

观众的情绪调动起来了,愉悦的氛围制造出来了,主持人看来心满意足,可我却为那个承认自己是胆小鬼的小男孩难过,我真不敢想象这会对孩子的成长带来什么样的影响。他会不会背负着“胆小鬼”的重压而变得郁郁寡欢?他会不会为了证明自己不是“胆小鬼”而做出格的事?其实,两位主持人此时完全可以善意地说:看来里面的东西真可怕,让我们一起来揭开它的真面目。或是轻声鼓励:里面是一种我们经常吃的水果,你再试一试。然而遗憾的是,为了制造引人关注的悬念,为了现场热烈的气氛,为了他们所理解的所谓“愉悦”,他们忽略了给孩子幼小的心灵可能带来的伤害。

更让人难过甚至愤怒的是,这决非一时的疏忽。这两年来,一些娱乐节目以健康向上,关心儿童成长自居,频频打出儿童招牌,却屡屡叫人失望,如在一所幼儿园里,主持人很有兴致地问孩子们:“什么叫老

当老师还有比这更失败的吗?

即将毕业,成绩很好。每次被老师叫去给低年级的同学改卷子,我都对他人非常宽容,只要在55分以上的,我统统给打成60分。?(http://www.fync.edu.cn/ch2/yuanxiweb/education/web/jyal.htm)

[案例]:天才难“克隆”,5岁孩子讨厌“哈佛女孩”

近日有报道说,青岛一位5岁的孩子因为不满母亲按照哈佛女孩刘亦婷的成长模式对她进行培养,强烈抗议:“我讨厌刘亦婷,我再也不想听名著了。”

原来,母亲在读了《哈佛女孩刘亦婷》这本书之后,就开始在她身上“做实验”,结果原本开朗听话的孩子变得孤僻暴躁,不得不求助于医生。在纷繁复杂的图书市场,《哈佛女孩刘亦婷》、《轻轻松松上哈佛》、《我家笨笨上剑桥》等类似的书籍炙手可热,高居排行榜前列。望子成龙的父母们恨不能把别人的成功经验在自己的子女身上复制。

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对子女的培养也需因人而异。父母在借鉴别人的经验之前,最需要做的是与子女沟通与交流。你真的了解你的孩子的兴趣与爱好吗?你知道他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吗?父母们也许会说,现在的社会竞争太激烈,自己这样做是为了给孩子的将来创造更好的条件,可是,让孩子这么小就承受如此压力,他能够健康成长吗?

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的权利,在通往成功的路上,如果只有一个标准,只有一个模式,是不是太单调乏味了?不是每个人都能够成为天才,也没有必要把每个人都塑造成天才。即使你拼尽全力营造出与“天才”们一模一样的外部环境,播下龙种还不知道会收获什么呢!与其邯郸学步,还不如从关心孩子的一点一滴开始。哪有“克隆”天才那么容易的事啊!

(http://www.fync.edu.cn/ch2/yuanxiweb/education/web/jyal.htm)

[案例]:关注教育体罚现象

因为作业没完成,九岁小学生遭老师当众扇耳光并被罚用刀割手指。

中新网11月14日电,因为没有完成作业,广州黄埔区一名只有9岁小学生遭老师当众扇耳光的体罚,并被罚用小刀割手指。该学生的家长为此把肇事老师和学生所在学校一同告上法庭,提出高达100万元的精神损害赔偿。昨天上午,广州市中院二审审理了本案。

据新快报援引小郑回忆,2001年12月17日,小郑像往常一样来到学校。他刚坐下,数学老师张某就对全班同学说:“谁没有做家庭作业的给我站出来。”小郑因为贪玩忘做作业,就老老实实地站到了黑板边。没有想到张老师照着小郑的脸就是两耳光,然后把他拧到讲台旁,问道:“谁有刀子?”

这时候,有同学拿出一把折叠式的小刀。张某接过小刀,对小郑说:“割手指。”她见小郑没有割出血,又说:“要割出血来才行。”小郑说,他当时很害怕,但不得不又用刀在手指上用力地割划了几下,立刻就渗出血来。见到小郑割出了血,张老师才让他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小郑的父亲说,那天上午放学回家后,小郑就再也没有到国光小学上学了。

2002年2月16日,小郑向黄埔区法院状告张某(在昨天的庭审中,学校称已辞退张某)和国光小学,索赔精神损害赔偿费用100万元。黄埔区法院一审判决:赔偿小郑精神抚慰金6000元,国光小学对原告作出书面道歉。

昨天的庭审中,法官曾建议双方进行调解,但终因校方态度强硬,不得不通过法律来裁决。

(http://www.fync.edu.cn/ch2/yuanxiweb/education/web/jyal.htm)

[案例]:教育真的离不开惩罚?

近日,青少年教育专家孙云晓提出了“教育不能没有惩罚”的观点。他说,虽然“惩罚是个双刃剑,是一种危险的、高难的教育技巧??弄不好会伤害人”,但“我们在提倡表扬、奖励、赏识的同时,不应该忽视惩罚在教育中的积极作用”,“应该是让孩子对自己的过失负责”。

作为“一种危险的、高难度的教育技巧”,惩罚固然在特定条件下的教育中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如果认真考虑一下在我们古老的教育传统中长期存在、至今也没得到有效遏止的某些弊端,就不能不承认:惩罚并非教育的必需手段,因为如果掌握不好使用尺度,则其“双刃剑”性质很可能偏重于消极方面,以致得不偿失。

我们不妨品味一个故事:有位男孩脾气很大,常惹事生非。有一天,父亲给了他一包钉子,要求他每发一次脾气就在栅栏上钉一个钉子。第一天,男孩钉了37个钉子。后来,钉钉的次数逐渐减少,因为他发现克制自己不发脾气要比钉钉子容易。终于有一天,男孩一次脾气也没发。他告诉了父亲。父亲这次让他哪天没发脾气哪天就拔出一个钉子。一段日子后,他把钉子全拔出来了。这时,父亲说:“孩子,栅栏已不再是原来的栅栏了,它留下了洞。当你在生气时说出了伤人的话,它就会在被你伤害的人心上留下疤痕,以后,不管你说多少次‘对不起’,疤痕都不会消失。”

不用笔者多说,读者自会领悟故事中这位父亲教育孩子的高超之处。孙云晓讲的不错:“一般来说,孩子犯错的时候,恰恰是教育的良机,因为内疚和不安会使他急于求助,而此时明白的道理可能使他刻骨铭心。”“教育不是改造人,是唤醒人,唤醒人内心中沉睡的巨人。”

那么,什么方式才最能向孩子传达“明白的道理”?最能“唤醒”他“内心中沉睡的巨人”?是“弄不好会伤害人”的惩罚吗?肯定不是。因为惩罚,尤其是带有暴力色彩的惩罚,很容易激起被惩罚者的反感乃至反抗。这方面的例子不胜枚举。

佛学大师萨班·贡噶坚赞曾说:“聪明人能勇敢地改正错误,傻瓜连缺点都不敢承认。大鹏能啄死有毒的大蛇,乌鸦连小蛇也不敢得罪。”对有过失的孩子,如果他是“聪明人”,则只需轻轻一点即可使他明白自己错在哪里、应怎样改正;反之,就是敲碎其脑壳,也很难让他改过,说不定还会因此越来越“傻”。

实际上,假如所有教育者都能对自己的教育对象真正负起责来,除非他是天生的“傻瓜”,就都有可能成为“聪明人”。既然这样,还要“惩罚”这个“双刃剑”干什么呢??

( http://www.sina.com.cn 2002年09日17:02 工人日报天讯在线)

[案例]:上课吃瓜子?老师罚长跪一小时

因为上课偷偷吃瓜子,贵州安顺市一名只有8岁的小学生遭老师当众一巴掌的体罚,并被罚跪长达一小时。该学生家长为此把该老师和学校一同告上法庭,提出高达50万元的精神损害赔偿。昨天上午,安顺市中级人民法院二审审理了此案。

据该同学回忆,2002年9月15日上课时,小程由于暑假吃惯了零食,就趁老师背对学生写字的时候偷偷地吃瓜子,这时恰好被转过身的刘老师发现。刘老师走到小程位置旁,叫其站起来。小程老实的站了起来。没有想到刘老师照着小程的脸就是一耳光。小程年幼之躯怎能经得起这么一下,脸当成就青一块,紫一块。吓得哭起来,刘老师厉声恐吓,“再哭,把你父母请过来。”然后把他从座位上拧到教室门口罚其跪在坚硬的地板上,一直到第二节课下课此时,小程的双膝已经肿得老高了。在其长跪期间,老师还向班上同学宣传小程是好吃鬼,将来定没有出息。引起许多同学的大笑。小程回到家还不敢告诉父母,在父母的关问之下,才哭着说出缘由。为此小程父母非常气愤,将其告上法院。

2002年9月18日,小程向新州区法院状告刘同志老师,索赔精神损失费50万元并要求向原告公开道歉。

新州区一审判决:赔偿小程精神抚慰金1万元,被告刘同志老师公开道歉。但由于刘同志老师态度强硬。他声称并没有如此惩罚。目前此案正在进一步审理当中。

(亿唐网10月15日)

[案例]:1999年教师施暴事记

1999年随着新千年的到来而逝去,但是,1999年里接连发生的老师对学生的施暴事件,却在笔者的心中印下了揪心的痛楚。

4月8日,新疆尉梨县塔里木乡直属小学四年级班主任张天玲,听说张永海同学不好好打扫卫生,便命令全班30名学生每人打张永海3记耳光。

9月15日,重庆市23中初三(6)班上历史课,学生黄鑫不慎将钢笔墨水溅到任课老师余先术的裙子上,余打他耳光、用脚踢他还不解性,又吸满一笔管黑水,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叫黄把这一笔管墨水喝了。

9月27日,陕西黄陵县田在镇中心小学教师葛小侠,因学生葛某没带《数学天天练》,便当即抽其两耳光,然后将其踢倒,再让全班28名男生每人抽葛某10教鞭;并规定谁抽得重便表扬谁,抽得轻要受10棒的惩罚;40多分钟的无情棒,打得葛某小便失禁,至今仍休学在家。

10月7日,陕西华阴市黄河机械厂子弟学校六年级学生王某从同学文具盒中偷拿了10元钱,班主任崔敏叶用锥子在他脸上刺了一个“贼”字。

11月1日,乌鲁木齐铁路小学三年级(3)班一女生,未按时完成家庭作业,教师黄海燕先是叫了名女同学拉下她的裤子,后又亲自扒下她的外裤,再扒下内裤,直吓得班里同学尖叫这才停手。

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早有话在先,“教师永远是儿童模仿的典范”,中国近代教育家陶行知更指出,“全

民族的命运掌握在小学教师的手里”。孩子代表国家的未来,决定一个国家民族的盛衰兴亡。

尽管这种施暴者在广大教师队伍中只是极个别现象,但不能不引起大的关注。教育改革的对象不仅是学生,不仅对学生应实现“应试”到“素质”的转变,而且提高教师综合素质的改革也要同步进行。

——参阅《年轻人》,2000年

[案例]:毒杀双亲

——值得反思的一则教育悲剧

据《南方周末》2001年8月30日第6版报道,2001年7月15日,在贵州省安顺市东关中学就读的孪生姐妹小灵和小可为了摆脱学习的压力,亲手毒杀了自己的双亲,更为遗憾的是她们还没有意识感到自己的严重罪过和违法行为。小灵和小可的父母都是国家干部,受过良好的教育,在旁人眼里,这是一个富裕、和睦、幸福的家庭。为了让孩子考上重点高中,父母平时不让她们看电视,不允许随便上街,也不允许带同学和朋友到家里玩,双休日还要每天补习6小时功课。可她俩的成绩就是上不去,在班上处于中等水平。为此,这对娈生姐妹也很痛苦,因为她们也很努力。姐妹俩所在学校的老师也没有觉察她俩的心理变化。特别令她俩感到伤心的是,父母平日很少与她们谈心,在重点高中没有考上时,母亲对她们进行了辱骂,爸爸让她们下跪反省。她们感到没有自由,度日如年。在没有人开导与安慰的前提下,盛怒之下,她们用毒鼠药杀害了自己的亲生父母。

无独有偶,这类案件在其他省市也屡有发生。

据《中国教育报》报道,2000年1月17日,浙江省金华一位姓徐的高中生因无法忍受母亲对他学习成绩高分的要求,亲手杀了自己的母亲。

据新华社兰州2002年6月6日电,甘肃省景泰县一名16岁的中学生“尖子生”因不堪忍受学习的压力,杀死了亲生的母亲。

这三个案例中的共性就是,父母长期对孩子学习成绩过于苛刻,管教过于严厉,教育方法简单粗暴。而这三个案例中的学生性格内向,交往狭窄,学习方式封闭,独立性差。

可悲的是在案发前,学校的老师与同学都没有发觉异常情况。(http://www.fync.edu.cn/ch2/yuanxiweb/education/web/jyal.htm)

[案例]:学生的“逃学”现象

“胡文君出身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母都是工程师,家住上海。她是老二,上面有一个哥哥。2至3岁时,她 曾被寄养在外婆家。虽然,胡文君的母亲认为父母对两个孩子总是一视同仁的,但胡文君仍感到父母偏爱哥哥。不过,母亲也承认,胡文君的哥哥学习成绩一向比妹妹好,小学毕业后顺利考取重点中学,这一点父母确实比较满意。胡文君小学毕业时成绩并不理想,望女成凤的父母多花了1万多元钱,将她送进了一年‘区重点’。不料,在重点中学里,胡文君更加相形见绌,绝大部分同学在学习上都同她有明显的差距。她认为,老师、同学似乎对她另眼相看,将她视为靠花钱进重点中学的‘劣等公民’。更使胡文君难以忍受的是,回到家里后,父母仍然不停地向她施加压力,每天几乎都重复同样的话:‘为什么都是父

母所生,你哥哥书能读好,你却不行,你就是不肯用功。’每到考试前,父母更是定下分数线,要其完成。然而,自从进入初中以后,胡文君更加难以集中注意力。初二上学期,面临着期末考试必然失败的局面,胡文君拿了100元钱离家,决心辍学,从此便杳无音讯,父母急得如同热锅上的蚂蚁,在报纸上、电视上发出寻人启事,仍然如石沉大海,毫无回应。”请分析这种逃学现象?

——参考“思库学习网”《素质教育》案例分析

[案例]:放?飞

花为什么会开?

有一天,学前班的老师问她面前的孩子。

第一个孩子说:“她睡醒了,她想看看太阳。”

第二个孩子说:“她一伸懒腰,就把花骨朵顶开了!”

第三个孩子说:“她想和小朋友比比,看谁穿得更漂亮。”

第四个孩子说:“她想看看,小朋友会不会把她摘走?”

第五个孩子说:“她也长耳朵,她想听听小朋友唱歌。”

突然,第六个孩子问了老师一句:“老师,您说呢?”

老师想了想,又想了想说:“花特别懂事,她知道小朋友们都特别喜欢她,就仰起她的小脸,笑了!”

老师的回答很高明,听到这儿,孩子们全看着老师笑了,那笑脸比花更好看。

真惊异这些孩子们的答案,他们的想象力真丰富,他们的回答真精彩!不是吗?这些充满了灵气的回答,每一个都是一朵亮丽的花!

那老师原来准备的答案是:“花开了,是因为春天来了。”可听到孩子的回答后,她放弃了准备好的答案,急中生智地改了。

资料来源:张玉庭《放飞想象力》

[案例]:“微鞠一躬”的效应

漫画家丰子凯曾回忆说,他在浙江省立第一师范求学时,一次上音乐课,有一个学生老看闲书,另一个学生则随地吐痰。执教的李叔同先生早已发觉,却并未当场批评,而是在下课时轻声说:“××和××等一下再走。”在其他学生离开教室后,李先生缓缓地说:“下次上课你不要看闲书,也不要随地吐痰。”说完,他“微鞠一躬。”这两个学生一离开教室,看到守候在教室外面的丰子恺等学友,不禁满面绯红。从此以后,全班同学都为李先生的雍容和“爱人以德”的风范所折服,也都改掉了上课时做小动作的习惯。

这不禁使我想起我中学时期的一位老师。这位老师很忌讳同学上课迟到,上他的课最容易发生的幕就是:上课铃响,同学们落座未定,这位老师步上讲台,恰在这时,门外喊“迟 到”,一个学生气喘喘吁吁站在门口,按说先请他入座,课后晓以纪律也就罢了。但大家都不愿看到的情形还是发生了,这位老师霎时怒形于色,当着满堂学生居然大喝出口,严令那位倒霉的学生退出教室。结果这节课自然为之煞风景。

为人师者,如此对待学生,不论出于何种动机,何种背景,也不论学生触犯了何种律条,都是令人费解和难以认可的。批评固不可少,因为它是帮助学生认识缺点、错误,改进思想行为的一种教育手段。但是批评学生不能不分场合、不讲方式、不计分寸。李叔同先生的“微鞠一躬”,在有些人看来,似乎是多此一举,也未免有失“师道尊严”。当然不能说批评学生都要温文尔雅,有时“怒形于色”效果反而会更好些。问题在于,不论何种形式或方式的批评,都应建立在师生平等、尊重学生人格的“爱人以德”的基础上。那种“居高临下”的所谓“师道尊严”,是与融洽和谐、相互尊重的新型师生关系格格不入的。

李先生的“一躬”,决非出于偶然,我想,与其说是一种礼貌暗示,不如说是在向学生传输一种情感信息。它之所以那样富于魅力,那样令丰子恺先生铭记不忘,根本之点就在于李叔同先生相信自己的人格力量,并对被批评者表现出真诚的尊重与爱心。(http://www.fync.edu.cn/ch2/yuanxiweb/education/web/jyal.htm)?

[案例]:教师的人格魅力

一次,老师组织学生秋游,上船时,发现少了一个学生的船费。于是,这位老师悄悄地把钱添上,但又忘了是哪位同学未交船费。钱,可以添,但思想问题如何添补呢?即使疏忽忘记交钱,心无不良动机,也是个教育问题。这位教师没有开会专门讲这件事情,没有把问题扩大,而是在一次班会结束的时候,真诚的做了自我批评。老师说:“上次我们秋游时,由于自己的粗心,一点小事都搞不好,希望同学们吸取我们的教训。从现在起,我们要培养细心严谨的作风。”下课后,老师还未出教室,一个学生红着脸走到教师跟前:“老师,开始是我忘了交船费,后来想起来了又故意不想交,我错了。”边说边把钱交给了老师。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的人品魅力对学生的影响是任何东西都取代不了的。教师的人格魅力所产生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深远的,有些方面甚至会影响学生的一生,教师的人格魅力是教师个人修养及综合教育素质的外在表现,同时教师的人格魅力又是教师的教育机智不可缺少的要素之一。如上述案例所述,教师的人格魅力在教师处理突发事件的作用是多么的令人意想不到,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教师的人格魅力是教师机智的支撑,没有人格魅力的教师也就不可能具有教师机智。

——摘 自“教育网站”

[案例]:今天是我第一次

我是从来不写日记的,因为我认为,写日记与写作并没有必然的关系,我是一直要求学生写日记的,因为所有的班级都是这样要求的,这是任务。

偶然一次,看了朋友的日记,这本日记是他少年时代的“作品”,已有20多年了,字是小孩子式的那种工整,记的竟然是:

4月1日 晴 算术得380分。

4月2日 多云 一个人把半吨煤搬进仓房。

4月3日 睛 跑过了王志强

4月4日 晴 炒土豆丝

4月5日 小雨 给妈妈送伞

不能看了,这算是什么日记?让人莫名其妙。我正想对朋友说出自己的想法,他看出了我的疑惑,指了指日记年月日的下面。这时,我才看出来,“给妈妈送伞”上面还有字,这是工工整整的隽秀的正楷,墨水已经褪色,是淡淡的浅蓝,不注意是很容易让人忽略的,每一页写的都是:今天是我第一次。

4月1日 晴 今天是我第一次算术得380分。

4月2日 多云 今天是我第一次一个人把半吨煤搬进仓房

4月3日 睛 今天是我第一次跑过了王志强

4月4日 晴 今天是我第一次炒土豆丝

4月5日 小雨 今天是我第一次给妈妈送伞

……

他对我说,当时他的老师也要求学生写日记,但并不强制,老师为全班同学的日记本上的每一页都写下了“今天是我第一次”,下面的话自己写,有则写,没有一定不要写。

竟有这样的日记,竟有这样让学生写日记的老师:“今天是我第一次算术得了380分,”“今天是我第一次跑过了王志强”??让学生每天都追求有个第一次,让学生每天都追求有个新的开始,这是一个多么好的想法!这是一个多么好的老师!

于是,我问起了他的这位老师。她翻来翻去,翻出一张照片,这个,就是。”一个瘦瘦小小的老太太,围她而坐的,是一群包括我的朋友在内的她的学生。

朋友说,老师早就不是老师了,他们下乡后,她就不是老师了,她只教了这一届。她的学生念到二年级就全去当农民了,至今这些学生中也没有出现一个名人,可是我的朋友却说,从她教我们后,我们时时记着,每一天都要有新的开始,都应该做出从前没有做过的事情,都在超过昨天。

我想,心中总有“今天是我第一次”的人,活得一定很好,一定很充实。

今天是我第一次看到这样的日记,今天是我第一次知道了老师可以这样当。

——摘自《教育艺术》2003年第2期

[案例]:无人监考能走多远

——济南无人监考首日目击

1月25日下午,山东师范大学附中高二(13)班同学和济南市所有高中生一起开始了为期4天的期未考试。尽管前两天他们还因为想尽早看看无人监考的考试到底啥样而盼望考试早点儿到来,但中午之后,大多数同学却和以往考试一样,因担心没复习好而盼望铃声晚些响起。

对近十位特意赶来,追着问“想法”的记者,学生们都想躲避,“又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这会儿我们还想多看点书呢”。

1点半,铃声响了,64名同学分别进入设在实验楼上的三个考场,这是学校专门为他们安排的。学生们自觉地将外套、书包、书本等与考试无关的东西堆在了教室前面的空桌子上,没人做格外检查。黑板上则写着“警句”——“你能经得起这个考验吗及?”“自尊、自律、自信、自爱”,这是班委讨论后写上去的。5分钟后发卷子的老师出了教室,摄像及拍照片的记者也走了,没有了以往考试时老师来往巡视时的轻轻脚步声,教室里能听到的只有卷子的声音。

这天下午,他们要考语文和历史,均是90分钟,其间,只有一名教师进去了一趟,就试卷中的问题做了些说明,又立即出来了,记者先后在3个考场的前门走了几遭,学生们都是闷头答题,没有一点异常情况发生。班主任刘从军则安然地坐在办公室里,“我的学生能经得起考验,我对他们有充分的信心。”他很有把握地说。预想中的校领导的特意“巡查”也未出现, 于树增校长说他事太多了,顾不上,也没必要,“既然同意了他们的要求,就应该信任他们。”

5点40分,考试结束了,学生们出了考场,和以往的考试一样,一出门就急切地就自己没把握的考题纷纷议论。一边大呼小叫,一边往车棚跑去。记者拦住几名同学聊一聊时,班长说,要快点,大家还得赶紧回家复习明天要考的功课。

在简短的交谈中,一名男生说,以小到大考无数次试了,尽管很瞧不起作弊这种行为,但总觉得如果别人作弊的话,自己太老实了就会吃亏,因而,在这种情况下,也会想办法作弊。但这次压根儿没这想法。学校和老师这样信任我们,再有非分之举的话,就太丢人了。班干部张冉则说,除了考试刚开始感觉有点异样,后来便忙着答题,和以往没任何不同了,今天,同学们都顺利通过了第一场考验,这使我们增添了对自己拥有自律、守信等美德的信心,并坚信我们能顺利进行今后3天的考试。

在这则案例中我们发现,许多人都是把是否有人作弊当作衡量无人监考成功与否的椟志。其实,谁也不能保证学生不犯错,出现错误,也不要大惊小怪,我们还可以批评、教育。因为无人监考是一种有益的尝试,不能因为发现学生作弊就否定考试,任何事情都有正反两个方面,我们要看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我想我们应该给他们一个机会,让他们去实践、给他们一个自由发展的机会,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和自信心。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8f4.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