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问题情境,让语文课堂灵动起来

更新时间:2024-02-02 09:39: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创设问题情境, 让语文课堂灵动起来

摘要:问题是智慧的窗口,是开启创新之门的钥匙。只有当学生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才是思维的起点,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思维,被动的思维。探究学习的实质是解决问题、寻求答案的过程。因此,问题是探究学习的起点,创设问题情境是语文探究式学习的重要条件。问题情境的创设不仅在教学的引入阶段要格外注意,而且应当随着教学过程的展开要成为一个连续的过程,并形成几个高潮.通过精心设计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使学生经常处于“愤悱”的状态中,给学生提供学习的目标和思维的空间,学生自主学习才能真正成为可能。

关键词: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自主探究

在阅读教学中,往往存在一种常见现象,就是让学生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提示作者的情感,接着安排学生快速阅读,把文中奇思妙想的语句找出来,让学生朗读体会,教师指导反复朗读。最后教师出示问题,让学生们分组讨论然后教师指导,即完成了对本课的学习。但细想起来,学生在这堂课中,究竟有多少自主学习的权利,可以说在整堂课几乎都是老师在领着做着一切,对于问题归根结底还是根据教师对文本的理解展开的。以前上课时,我也是这样做的,后来我发现,自己忽略学生朗读课文感受和疑惑,没有以学生的体会和原有的认知作为自己施教的基础。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从学生的主体地位出发,积极启发学生的思路,热情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以疑促思,以思释疑,把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中来。我认为真正的一节好课应该是让教师自己觉得时间过得快,自己轻松,而学生又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阅读教学中,我大胆放手,让学生在从不敢提问到想问、敢问、善问,小到对课题遣词造句的质疑,大到联系上下文探究段落、篇章可能存在的问题与矛盾。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有效的拓展学生的思维,再经过教师的精心引导,让学生问、读、思、议,使学生在问中有所疑,在问中有所思,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使学生在思中有所认识,在思中找到问题的所在,在思中理清问题的脉落,使学生在议中充分得到共同提高。

问题是智慧的窗口,是开启创新之门的钥匙。只有当学生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才是思维的起点,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思维,被动的思维。探究学习的

1

实质是解决问题、寻求答案的过程。因此,问题是探究学习的起点,创设问题情境是语文探究式学习的重要条件。

一、抓住课文题目进行问题情境创设

课题就是问题的一个着眼点,为此,语文阅读教学中,以“思”为核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不仅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起点,也是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如教学《蝙蝠与雷达》一文时,学生不明白“雷达”这样一种先进的东西怎能和蝙蝠联系在一起呢?激发了学生求知欲望,而后引导学生通过读、议认清“事物之间的联系”这一重点内容。又如学习《可爱的草塘》一课时,围绕课题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草塘的可爱体现在哪里?教师可以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你认为哪里可爱,你就重点去学习哪一部分。有的同学选择写草塘美景的自然段来学习,有的同学选择写草塘丰富物产的自然段来学习,这样学生学习的自主权就得到了保证,他们就会结合所选段落来欣赏揣摩语言文字,展开自主的学习。

二、围绕课文主题进行问题情境创设

为了使学生在自主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少走弯路,有效地学习课文。我们在创设问题情境时,要紧扣着文章的主题,取用“主题开花式”的探究学习法。例如在教学《爱如茉莉》一文时,我激发学生思考:在作者眼里,茉莉开始是平淡无奇的,而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茉莉变得洁白纯净、富有诗意、散发出缕缕幽香,还袅袅地钻进了心中。为什么呢? 阅读教学中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非常重要。问题浅了,学生会觉得索然无味;问题深了,学生会如坠云雾。这一问围绕作者对茉莉的感受的不断变化创设问题情境,抓住了要害,使学生急于探求“爱”和“茉莉”之间如丝如缕、似断实续的联系。

三、巧用课文简写部分进行问题情境创设

教材因为篇幅和字数的限制,篇章内容往往从简,造成了文章“留白”的现象,利用这样的“留白”,创设问题情境,利于学生自主探究,进行写话训练。如学习《李时珍》这篇课文,文中写到:“李时珍不怕山高路远,不怕严寒酷暑,走遍了出产药材的名山??他走了上万里路,拜访了千百个医生、老农、渔民和猎人??还亲口品尝了许多药材,判断药性和药效。”这一段话中,用了“走遍、上万、千百、亲口品尝”,针对这一系列的词语,我引导学生提问:“同学们,你们想据此提出什么问题?”学生发问:“李时珍走了那么多

2

地方,拜访了那么多的乡亲,需要多少时间呢?”“李时珍亲口品尝药材,他不怕药材有毒吗?李时珍为什么要亲口品尝药材?”可见,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四、通过发现“矛盾”进行问题情境创设

有些教材所反映的生活与现实往往会有一些距离。学生在感受、理解时往往有失偏颇,这大多是由于不理解或片面理解所致。然而,这样的矛盾,恰恰可以点燃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火花。如教学《飞夺沪定桥》,教师可先出示红军行程时速的示意图,然后请学生根据示意图提问。学生根据生活经验,不难发现其中的“矛盾”。凭我们的经验,每小时走五六公里并不算快,课文中怎能讲“飞”呢?在强烈的探究欲望的驱使下,大家深入研究了红军行军途中所面临的重重困难,并且考虑到这是二十多小时不间断行军的平均时速,自然就深刻、全面地理解了红军“飞”的神勇。当然,也有一些由于写作年代或写作角度的局限造成的实质性矛盾。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利于学生进行创造性阅读。

又如教学《小儿垂钓》前两句,“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中“蓬头”之意时,学生理解时呈现了异议。一种意见认为,“蓬头”是头发蓬乱,另一种意见认为,古代不同年龄段的人梳头的样式是不一样的,“蓬头”是儿童的一种梳发样式。这时,教师可就此对学生说明:数年来,“蓬头”之意一直存有异议,今天大家的理解也不一致,你们能不能展开一场辩论,说说自己的理由呢?这一颇具张力的问题情境会引起学生的探究欲望。沉思片刻后,两派学生引“经”据“典”,开始唇枪舌战,思维在争辩中碰撞,语言在交锋中砾砺。教师组织的这一场有趣的“辩论赛”正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使他们萌生探究激情的问题情境。

五、抓住课文“关键点”进行问题情境创设

抓住教材中那些含义深刻、表达精炼的关键词句,是设计富有想象力的问题的关键。这样既可以加深对文章思想内容的体会,又可以使学生的创造思维得到锻炼。

问题情境的设置不仅在教学的引入阶段要格外注意,而且应当随着教学过程的展开要成为一个连续的过程,并形成几个高潮.通过精心设计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不断激发学习动机,使学生经常处于“愤悱”的状态中,给学生

3

提供学习的目标和思维的空间,学生自主学习才能真正成为可能。 此外,教师发问的态度和对待答问中学生的态度也直接影响着问题情境的创设。教师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态度,诙谐潇洒的谈吐,必将搭起师生间情感的桥梁,形成良好的课堂人际关系,为创设问题情境奠定基础。这就需要在课堂教学中,做到师生融洽,感情交流,充分尊重学生人格,关心学生的发展,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在认知和情意两个领域的有机结合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总之,课堂教学活动就是一种情境,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在挖掘教材中充分发挥问题情境的作用,让学生的思维始终于积极活跃的状态,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提高各方面的能力。让语文课堂灵动起来。

4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8f2w.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