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傅雷家书》读后感(五篇模版)

更新时间:2023-08-23 04:00:01 阅读量: 心得体会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一篇:2020年《傅雷家书》读后感

2020年《傅雷家书》读后感1

傅雷:一位伟大的翻译家。这是我对他的最初印象。但当我读了《傅雷家书》后,我对他又有了新的了解,傅的雷同样也是一位伟大的父亲。

《傅雷家书》是一本充满着父爱的苦心孤旨,呕心沥血的教子篇,在这本书中到处都洋溢着傅雷对儿子的教育及爱。

从这本书中我看到了一位伟大的父亲形象,他不断用自己的经验教育着、激励着儿子。从表面上看他是一位十分严格、只知道批评儿子的父亲。但他心中充满了对儿子的爱。只是他将严厉化作爱,将批评化作关心,将惩罚化作呵护。

世上哪有不爱儿子的父亲?只是他们对于爱的表达方式不一样。有的父亲因过肚疼爱成了溺爱,让自己的该子成了温室中的花朵,经不起风风雨雨;有的父亲过于严格,不允许自己的孩子犯一点错误,将孩子陪养成了追求完美者,因此他的孩子总交不到朋友;有的父亲老是和孩子嘻嘻哈哈的,因此在孩子心中失去了威信,使得孩子过于放松,以至于影响学业。

在《傅雷家书》中的父亲可不一样他是一位教子有方、循循善诱的一位父亲,他即懂得何时让孩子学习又懂得何时让孩子放松。但有时他也因他那代表爱的严厉不能让孩子欣然理解而感到十分悲哀与苦恼,但他从未在脸上流露的过,个性是在儿子面前,正因他是一位坚强的分亲,他要在儿子心中做个榜样。这也是他教育儿子的一种放式吧!

父亲是一种称呼,父亲是一种职责,父亲更是一种温暖。多么伟大的父亲啊!

2020年《傅雷家书》读后感2

《傅雷家书》虽然是父亲写给儿子的家信,但是它并不仅仅仅是家信。它是一部伟大的艺术著作,包含了父亲对儿子教导的呕心沥血与苦心孤诣。

人的自爱其子,也是一种自然规律。人的生命总是有局限的,而人的事业却永远无尽头。透过亲生的儿女,延续自己的生命,也延续与发展一个人为社会,为祖国,为人类所能尽的力量。因此,培育儿女也正是对社会,对祖国,对人类世界就应的尽的一项神圣的义务与职责。我们看傅雷怎样培育他的孩子,从家书中显而易见。他在给儿子傅聪的信里,这样说:长篇累牍地给你写信,不是空唠叨,不是莫名其妙的,而是有好几种作用的。第一,我的确把你当作一个讨论艺术,讨论音乐的对手;第二,极想激出你一些年轻人的感想,让我做父亲的得些新鲜养料。同时也能够传布给别的青年。第三,借通信训练你的不但是文笔,而尤其是你的思想;第四,我想时时刻刻随处给你做个警钟,不论在做人方面还是其他各方面。贯穿全部家书的情谊,是要儿子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能够用严肃的态度对待一切。做一个德艺具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傅聪在异国漂流的生活中,从父亲的这些书信中汲取了多么丰富的精神养料。时时给他指导,鼓励与鞭策。使他有勇气与力量,去战胜各式各样的魔障。踏上自己正当的成长道路。傅聪这种热爱祖国,信赖祖国的精神,与傅雷在数万里之外对他殷切的教育,是不能分开的。

再看看这些书信的背景,傅雷是在怎样的政治处境中写出来的。有多少人在那场黑暗的灾祸中受到伤害,傅雷缺在其中显出了他不变的本色。

优秀的父亲,出色的儿子,不平凡的家书。

2020年《傅雷家书》读后感3

读了这本家书,我感受很深:

傅雷生于原上海南汇区,是我国著名翻译家,文艺评论家。20世纪60年代初,傅雷因在翻译巴尔扎克作品方面的卓越贡献,被法国巴尔扎克研究会吸收为会员。

傅雷不愧是好父亲,能以如此的心态和耐心来教育孩子。傅雷究竟是如何有这种力量呢这种伟大的父爱能够说影响了傅聪的一生,为他们的孩子走向未来,走向成功做出了铺垫,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此,傅雷所写的这些书信也就是十分重要的,给孩子上了一堂人生课,让他知道如何在这个世界上生活。

这真是教育子女的一本好书,同时也就应是作子女的了解父母的一本好书。子女能够透过这本书了解自己的父母,父母能够透过这本书了解自己的子女,傅雷在信中所写的每字每句已经成为经典,人们心中的铭记。

傅雷作为父亲,对子女的情感是十分丰富的,他对子女从不苛刻。而且他对傅聪的音乐事业十分的重视。,这让傅聪十分的感动,感受到父母的爱。

傅聪的母亲在信中也扮演了重要的主角,她也给她的儿女写了好几封信。信中充满了对子女的关心和怜爱。同样,她对于傅聪的音乐事业也十分的在乎,使他明白了母亲的爱对他有多重要。

这本《傅雷家书》真的让我懂得了十分多的道理,也让我更加了解父母的心里都在想着什么,这让我能够更好的和父母沟通。明白他们。

从这本书中我知道父母的心总是向着孩子,无论是严爱还是溺爱,他们只是方式不一样。

我太感谢这本书了,真正的父母的必读之书,也是孩子们的必读之书!

第二篇:《傅雷家书》读后感

傅雷家书读后感

书信,已经被时代远远抛弃到后面,也许我们,几乎没有机会再感受打开一封远方来信时的期待或喜悦。这正是这本《傅雷家书》吸引我的地方,但它真正的深远意义,来自于一位父亲对儿子的谆谆教导和殷切期待。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傅雷先生的儿子傅聪远洋过海,书信成了父子之间唯一的联系方式,它承载的是对远方亲人的牵挂,是失意时最好的安慰。

当傅聪成功的时候,他告诉儿子要精益求精;当他偶然失利一次,父亲则给予他最诚恳的鼓励。书信中也不乏包括对音乐艺术的探讨,对国家建设的看法和建议,和对儿子生活的关心,虽然没有母子通信的嘘寒问暖,但他们之间的默契是无可代替的。

我对书中这样一段话感慨良深:“说到不完整??你提到的perfection(完美),其实perfection根本不存在的,整个人生,世界,宇宙,都谈不上perfection??我们一辈子的追求,有史以来多少世代人的追求,无非是perfection,但永远是追求不到的,因为人的理想、幻想,永无止境,??。”

是啊,其实我们都在追求完美,而恰恰是我们现在的不完美,把我们带到了追求完美的境界,促成了其他一方面相对的完整。而真正当有一天,所谓的完美在身上发生时,我们倒有可能失去很多。最令我震撼的,还是傅雷在艺术方面的造诣。他对音乐,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也许在文学方面颇有建树的人,在艺术领域也有着

很深的研究吧。也正因如此,他的文学作品也给人以那样一种不俗的氛围和回味的余地。

在这本书中,我们可以领会到傅雷先生那热烈的、恬静的、深刻的、朴素的、温柔的、高傲的、微妙的、直率的内心世界,我们不光明白了傅雷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代翻译名家的原因,更会从中学到如何育子成才的人生真谛。

第三篇:《傅雷家书》读后感

父与子

老师推荐的书单里有《傅雷家书》,我们在高中语文考试,经常设及傅雷。谁都说它是关于家庭教育,父与子情的著作。我看了之后,感觉果然名不虚传。傅雷,傅聪虽身隔万里,但父亲却通过儿子的信,深入地了解儿子,写下感人的信。信中不仅有对儿子学业的指导,而且更多的是对儿子人生的指引。信中的话充满着父爱,蕴涵着真理。《傅雷家书》用词十分朴素,平平的语言却能感受到傅雷对儿子深深的关怀。傅雷和傅聪在音乐上得交流,更是让我羡慕。

我想,我们每个人都时时感受着父辈的爱,也付出自己的爱。但是,这只是你们,不是我,我的父亲在我7周岁的时候,就因病去世,对于父爱,我基本上只有零碎的记忆片段。在读《傅雷家书》的过程中,我几度掉泪,我很想把我脑海的记忆碎片,连成一段,但是,我发现我回忆不起整整的一段关于父亲的回忆。

这本书,让我嫉妒和羡慕。我是在每天熄灯后,晚上11点到12点的这段时间看完这本书的。因为宿舍熄灯后,还不能安静,通常要到12点才回陆陆续续上床睡觉。我利用这段时间,大概花了半个月看完。令我印象深刻的还是父子关于音乐方面的交流,感觉是两位音乐节的朋友,利用书信在交流学术。由于傅雷也外出留学过,你能想象,当傅雷说“你去的那个地方,当年我去的时候??”的感觉吗?那种对于时代的纵深感和世事的沧桑,一下子就打动了我的心。曾经年少的傅雷,现在年少的儿子,同样是为了留学而居海外。我既羡慕,又感伤。我羡慕傅聪能有这么一个能给他成长带来指导的父亲,而我没有;我感伤我对于父爱是多么的陌生。他是父子,我也是父子。

这本书,让我学会了对自身的严格要求。傅雷在心中一再要求傅聪,要合理利用时间,练习钢琴。文中傅雷一再强调要傅聪时间安排科学化,生活规律化。我在阅读的过程中,也在反思自己目前的大学生活。也学着用这个道理来要求自己。要想取得一定的成绩,必须有量的积累。而傅聪年轻时每天坚持练琴11个小时,后面虽有所减少,但也坚持每天练8个小时。我深深被这种敢于吃苦的精神震撼。我虽出身贫苦家庭,也吃过很多苦,但是这种毅力我还是无法和傅聪比及。我想这和傅雷对傅聪的影响和教育,是分不开的。

这本书,让我学会了如何抉择。我在看书的过程中,一直带着疑问。我想看看我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傅聪小时候是否遇到,而傅雷又是怎样去教育傅聪如何去应对这些问题。事实上,我和傅聪都是凡人,他和我一样,也遇到了早恋的问题,也遇到了浮躁心态导致想更换学习环境的问题,也遇到了学习上偏科的问题。我对他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充满兴趣。我也很好奇,想看看父亲在这些问题上对孩子的影响。因为我有时在想,要是我爸爸在世,我的成长轨迹会不会不一样呢。

而事实上,傅雷对傅聪的影响和教育,确实使他很理智地学会了处理这些事情。他很困惑,不好分配学习俄语和钢琴的时间,他的俄语在开始学得并不好。同时他又面临着出国,但又不得不花大量时间在练习钢琴上。傅雷告诉他,因先把俄语放一放,在某一段时间里,先把钢琴练好。当傅聪因初恋女友,而有所困惑是,傅雷及时出来指导他,告诉他现在还不是成熟阶段,因而傅聪依然选择出国。当傅聪在波兰留学一年后,他厌倦了眼前的老师,产生了一些不愉快,他想去前苏联继续拜师学艺。傅雷及时劝解,和傅聪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对去或者不去,更是进行了对比分析,之后又把决定权交给了傅聪。而傅聪最后留在了波兰,继续师从名门。

这本书,也让我学习了傅雷对待翻译工作孜孜不倦的精神。傅雷已年迈,但是为了翻译巴尔扎克,依旧每天背400个单词。此举让我深受鼓舞。他每天伏在案桌上8个小时,甚至更久,时常因为看书时间太久,而眼睛流泪疼痛不已。这些行为,无不给了我深深地震撼。而这些行为和精神,不正是他交给傅聪的吗?他厚实和平静的感觉,无声的坚强和执着,也给我为自己的生活平添了一份执着和平和。

《傅雷家书》虽然是书信,但是读来并没让人觉得冗杂啰嗦。这与傅雷傅聪的阅读是不开的,就算在傅聪赴波兰留学,傅雷也经常把一些国内报刊和杂志,一些好书邮寄给他。父子两人习书甚欢,笔墨精炼,让读者置身其中,也不觉枯燥无味。

傅雷一直强调修养身心的重要,比如关于去博物馆、去森林等建议,便是希望通过这些方式提高一般修养,而不是一味练琴、搞音乐。傅雷强调放松和自我调整的重要性。即使读书,也不应仅限某某学科。一般修养的建立和提高即要求文学艺术,科学、哲学、社会学、经济学,历史诸领域都需阅读。这对傅聪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当傅雷不断参加巡演,获得报酬的时候,傅雷又及时教育傅聪,回归艺术本源,不能出演太多,影响身体健康和与弥拉婚姻关系。不断地教育傅聪学会理财,量入为出。可以说,如果没有傅雷这些教导,傅聪是难以取得这样的成就。这就是父亲对儿子的影响,这就是父与子。“与”不仅是对《傅雷家书》的概括,也是表示傅雷给予儿子傅聪的影响。

觉得美中不足的是,这本书是经过一些过滤的,有些书信只是一些片段,觉得有些问题被删后,讲得不够具体。而对于傅雷夫妻在1966年9月3号双双自杀的前后心理,也未能在信中表述,不免让我感到一丝丝遗憾。我并不是喜欢窥私,只是在读了他们十多年书信后,突然结尾,让我感到思维中断,略生遗憾。

第四篇:《傅雷家书》读后感

2015231035

《傅雷家书》读后感

戴瑞兰

在看《傅雷家书》的时候,我知道了何为家书,虽身隔万里,但是却阻挡不了一位父亲对儿子的爱,一封封充满爱的信,漂洋过海来到儿子的身边,鞭策、鼓励他前行。在这185封家书中我们从字里行间深深的体会到了浓浓的亲情。

《傅雷家书》里面的信件每一封都是很平淡的,相信每一个人,尤其是为人子女的,看了以后都会引起强烈的共鸣。在里面所表达的感情,都是最真挚的,而这些往往会触动我们最柔软的部分。

傅雷,是一名翻译家,一名批判家,更是一位严厉又慈爱的父亲。他的一生,对祖国忠诚,对艺术与学问真诚,以理性与道德控制自己,高尚的品格,高雅的修养……而这些都是他教育下一代的准则,这些至理名言在他写给傅聪的信件中洋洋洒洒毫无保留。

在书信中无论是对人生哲理,艺术探讨,还是在生活习惯、感情生活上,傅雷夫妇都跟儿子一一诉说,以自己的经历为例子,毫不避讳的表达自己的观点,不像现在有些父母很避讳的不敢和子女讨论感情问题。

在1993年1月10日,傅雷写给傅聪的一封信中,傅雷为傅聪在国外取得成功而感到高兴,但傅雷并没有一味地赞扬其子,而是在高兴之余,通过国外的评论有针对性的指出不足。另外,傅雷还一直向傅聪强调要把身体养好,并说“没有青山,哪来柴烧”。不仅仅在这封信件中提及到身体的重要性,在我读完《傅雷家书》后,发现几乎每

2015231035 一封家书都有提及其子要养精蓄锐,勿逞年轻,任性随便,满不在乎。

母亲的书信中没有像父亲那样的刚强,而是处处都透露出一位母亲对一个孩子的无限疼爱。母亲朱梅馥是一位端庄贤淑,又温厚善良的东方女性。她不仅具有东方文化素养,而且还经过西方的洗礼。在书信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她深深牵挂着远方的儿子,她克制着内心的恐惧与痛苦为儿子的感情问题提供指导,告诉他如何处理好感情与工作和生活的问题,尤其是对待妻子弥拉的问题上,要他明白孰轻孰重,处理好生活的琐事,不要因为事业而使家庭破碎。她的信充满了对孩子的无限关爱,这也同样让傅聪十分的感动,使他明白了母亲对他的爱有多深。

我们在书中会留意到有时傅雷会对儿子表达他自己的歉意,因为他的严厉,他的性格,他的爱情第二,往往使家里人受到伤害。听了以上描述,也许你会觉得傅雷是一位严父,是一位不太好的丈夫。可是作为一位父亲的角色就应该尽到父亲的责任,可能在他看来,对孩子严厉就是一位负责任的父亲。就像老鹰为了让小鹰学会飞翔,狠心地把不会飞的小鹰推下万丈深渊,如果不把小鹰推下去,他就永远不会飞翔。

在教育傅聪的过程中,傅聪在成长,傅雷、朱梅馥也在成长,爱是相互的。父母对孩子的爱的方式会有不完美,但不能否认天底下没有不疼自己孩子的父母,除非父母是智障。在傅雷家书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位如师如友的父亲对儿子的关爱,一位贴心,嘘寒问暖的母亲对儿子的疼爱,他们时常在书信中和傅聪谈心,开导他,使他前行。傅

2015231035 雷夫妇就像是傅聪成才路上的一盏指明灯,让他在任何时候都倍感力量!

《傅雷家书》中,那185篇的家书,包含着一位父亲对儿子的事业上、生活上的无限关怀,包含着一位母亲对儿子的爱。读了这本书,深刻感受到傅雷是一个深明大义的父亲。他许多人生哲理令我感受良多。比如对待人生的成功与失败,他在书中写到“得失成败尽量置之度外,只求竭尽所能,无愧于心。”豁达开朗的心胸就如大海包容一切。再比如他对名利的追求,他则抱着“富贵于我如浮云”的心理,看淡富贵名利,只愿追求艺术、生活乃至人生的真理。还有对中西方之间的差异的看待,他让我理解到了中国的中正平和与西方的自由热烈的起因、影响等,促使我更加客观看待事物的差异与相同之处。

影响我最最深的一点就是傅雷对儿子的爱。即使身在异地也阻挡不了他对儿子的爱,也时刻不忘告诫自己的儿子要脚踏实地,扎扎实实地干,切忌自骄自傲,在感情上要冷静对待。傅雷对儿子的谆谆教诲,无不体现出他的爱子情深。

这185封家书记录了傅家父子的爱,但是也让我们当代的人反思起来,现在的很多人学会了隐藏自己的情感,你从不理解我,我也从不理解他人,我们还能会像傅家父子一样把自己的感情表达出来吗?我们会和自己的父母这样畅谈吗?

第五篇:《傅雷家书》读后感

《傅雷家书》读后感

每个人都有生身父母,大都体会过父母的慈爱和教诲。当我读着这本家书,感到的是一种另一番教诲,不是老师的教导,不是长者的叮嘱,而是父母对儿女的关切,那一封封家书,就象一次次珍贵的谈心,我像一个乖孩子在感受着,聆听着,用心铭记着。

父亲傅雷是一个睿智,博学,正直的学者,年轻时甚至有些暴燥,极富个性。母亲朱梅馥是一个具有东方文化素养,又经西方文化洗礼,既端庄贤淑,又温厚善良的东方女性。

父亲傅雷对当今中外的文学、音乐、绘画、涉猎广泛,研究精深,个人的文化修养极高。他教育儿子说:?我始终认为弄学问也好,弄艺术也好,顶要紧的是?人?,要把一个?人?’尽量发展,没成为艺术家之前,先要学做人,否则,那种某某家无论如何高明,也不会对人类有多大的贡献。一个纯粹投身艺术的人,他除了艺术和个人的人格,已别无所求。

而所谓?人?在傅雷心中又是具体而微的,这不只是一个愿望,一个口号。它大到对世界对人类对祖国的忠诚与献身精神,小到对自己事业的严谨,对父母的孝敬,对妻子的理解,对友人的宽容,甚至具体到了一个乐段的处理,一位友人的交往,以至于儿子的言谈举止也都一一告诫?手要垂直,人要立直?都使读者印象深刻,颇有感言。

母亲在那个险恶的年代,在个人安危毫无保障的日子里,她心系远方的儿子和孙子,她克制着内心的恐惧和痛苦,把坚强、安详、无微不至的关怀传送给漂泊异国他乡的亲人。一件为孙儿一针又一针织出来的毛衣,情重如山,她却为?礼薄?而不安,为了让儿子在异国感受到家庭的温馨,她一丝不苟地写下菜肴的制作程序,惟恐疏漏一个细节。她爱夫爱子,一生为这个家奉献,然而,她同样为了不能再忍受的人格尊严的践踏和侮辱,夫妻二人一同将生命融合,迈向永恒,或许更多的是徇情,也算是个结束。然而这个结束却从没让人把他们夫妇俩分开过。

夫妇二人作为中国人的典范,一生苦心孤诣,呕心沥血培养两个儿子成材,大儿子傅聪成为著名的钢琴大师,小儿子傅敏成为英语特级教师。

在书中我们不光看到了一个严格的戒子而又亲切关爱的父亲,同时也看到了父子的共同成长。儿子傅聪,在异国漂流生涯中,父亲使他在海外孤儿似的处境里,好像父母仍在他的身边,时时给他指导、鼓励和鞭策,使他有勇气和力量去战胜各种各样的魔障和阻力,踏上自己成长的道路.通过这些书信,不仅儿子和亲人之间,建立了牢固的纽带,也通过这一条纽带,也使傅聪与远离的祖国牢牢地建立了心的结合。后来的事实证明不管国内家庭所受到的残酷遭遇,不管他自己所蒙受的恶名,他始终没有背弃他的祖国,不受祖国敌对者多方的威胁利诱,没有说过或做过有损祖国尊严的言行,这就是一个父亲对一个儿子的熏陶。

在日常生活中,他告诫儿子?人总得常常强迫自己,不强迫就解决不了问题,最基本的就是要抓紧时间?;?做事要科学化,要彻底?;?在外面世界均勿难为情,被人家随便多留,才能不打乱事先定好的日程?;?修改小习惯,就等于修改自己的意识与性情?。我觉的就是我们生活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而这样严于律己教子的人,他却说:?身外之名,只是为社会上一般人所追求,惊叹;对个人本身的渺小与伟大却没有相干。孔子说的‘富贵于我如浮云’,现代的‘名’也属于精神上‘富贵’之列,智者自甘淡泊,因此我们不因该受羁于贪念和欲望?。

《傅雷家书》随处读来,有反复叮咛,有温馨提示,有如朋友交心,有的甚至连点重重的着重号,可怜天下父母心,这些如细流般温润人心的句句话语,字字沁人心脾。

最后,我想说:时间,距离都不是问题,有心的父母,你那颗不眠的爱子之心,就是不可替代的教科书,人生的加油站。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8f0i.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