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枝的学问》(第二课时)教学设计-2019年精选文档

更新时间:2023-12-04 06:54: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剪枝的学问》(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一、 复习旧知,整体把握 1. 朗读词语:满怀好奇、一脸疑惑、将信将疑、盼望、又惊又喜 2. 课件映示两幅图:一幅是王大伯剪枝图,一幅是桃园丰收图。如果选用刚才的词语来表达对两幅画面的感受,你会选择什么词语?如果选用两个不同的标点符号来表达对两幅画面的感受,你会选择什么标点?(问号和感叹号)

3. 扣住“标点”,寻找线索。

(1) 默读课文,用“”画出表现小作者疑问和感叹的句子。 (2) 交流画出的句子,相机出示:

我着急地问:“王大伯,您怎么啦?干吗要把这些好好的枝条剪掉呢?”

我将信将疑:剪去这些枝条,来年真的能长出更多更大的桃子吗?

我又惊又喜,不禁想起王大伯去年剪枝时说的那番话,还真有道理呢!

4. 这节课我们就围绕问号和感叹号来学习课文。 【设计意图】用两幅画面引出两个标点,巧妙激疑,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探究的积极性,同时也一下子抓住了课文的“牛鼻子”。接着,引导学生画出关于作者心理变化的三句话,为有序对话、高效对话铺设了一条道路。引导学生关注“心

理变化”这条“暗线”,既利于学生读懂文章的内容,又利于学生把握文本的叙述方法,为实现“言意兼得”提供保障。 二、 智读精思,品文明理 1. 品读第一个问句。

(1) 怎样的情景让我如此着急地问?

(2) 你从“剪刀挥舞”“一根根”中感受到什么?(剪枝动作熟练、潇洒,是种桃能手;慧眼识“枝”,能一眼分辨出有用枝和无用枝,经验丰富;剪掉了许多的枝条)

(3) 作者怎样写出自己的疑惑不解?(引导学生关注“怎么啦”“干吗”“呢”以及两个问号)

(4) 按自己体会到的着急、不解、纳闷、好奇等感受进行个性化朗读。

2. 品读第二个问句。

(1) “将信将疑”是什么意思?“我”信的是什么?“疑”的又是什么?

(2) 默读王大伯所说的话,静心思考,选择合适的关联词语说一说王大伯和叔叔们剪枝的原因。

(3) 课件呈现:从“因为……所以……、虽然……但是……、如果……就……、不仅……还……”中选用合适的关联词语说说剪枝的原因。

()这些枝条长得很粗壮,()它们只吸收营养,不结果实。这种枝条()不剪掉,到了春天()会疯长,把许多养分夺走。

(4) 虽然王大伯用生动有趣的语言将剪枝的原因说得清清楚楚,但是“我”还是――(引读)“将信将疑:剪去这些枝条,来年真的能长出更多更大的桃子吗?”

【设计意图】通过“作者怎样写出自己的疑惑”这一疑问引导学生关注语言表达形式;通过“选择合适的关联词语”借助文本语言自主表达剪枝的原因等,引导学生将精思与活用有机融合,避免得“意”而忘“言”。

3. 冬去春来,将信将疑的小作者第二次走进桃园,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4. 作者怎样写出桃园的美?(引导学生体会比喻句的表达效果)除了“美”,你从字里行间还感受到什么?(愉快、盼望) 5. 比赛分组朗读课文,看看哪一大组能够读出桃园的美丽、小伙伴的愉快和我的期盼之情。

6. 春去夏来,“我”第三次走进桃园,是又惊又喜。 (1) 默读第5自然段,边读边思:我“惊”的是什么?“喜”的又是什么?

(2) 比较朗读中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感受丰收的喜悦: “啊,只见桃树上挂满了桃子。桃子成熟了,光鲜红润,仿佛娃娃的脸蛋。”

“啊,只见一棵棵桃树上挂满了桃子。桃子成熟了,一个个光鲜红润,仿佛胖娃娃的脸蛋。”

(自由朗读这两句话,说说自己的体会)

(3) 看着这缀满枝头的累累果实,我又惊又喜――不禁想起王大伯去年剪枝时说的那番话,还真有道理呢!

7. “剪枝的学问”就在王大伯的“那番话”中,剪枝的学问是什么?(“减少”无用的枝条,是为了果实的“增加”;生活处处有学问,我们要做有心人。)

8. 再读这个感叹句,我们一定会有新感受!从这个感叹句中读出了怎样的感情?

【设计意图】 整个第二板块,注重引导学生“读思结合”,从“将信将疑”到“又惊又喜”,学生的阅读、思维伴随着作者的情感变化,经历了一次“爬坡”的过程,有效突破课文的难点。 三、 回归整体,拓展延伸

1. 剪枝的确是有学问的,那就是“减少”是为了“增加”。“减少”仅仅是数量的减少吗?阅读课文第4自然段,想一想:你觉得这一自然段能不能去掉?(抓住“盼望”,表现了作者急切的心情;开花是植物生长的过程,要交代清楚。) 2. 小结:由此可见,“减少”是要减掉没有用的东西,千万不能盲目地减少。

3. 总结提升:很多时候,“减少”是为了“增加”,生活中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生活中处处都有学问。得到学问离不开一颗好奇心,离不开一双会发现的眼睛,更离不开勤于思考的大脑。让我们做有心人,到生活中发现更多的“?”,享受更多发现后的惊喜“!”

【设计意图】这一设计,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结构的整体把握,有利于学生对文本主旨“减少是为了增加”的理解――减少并不是简单的数量变化,盲目减少是一种错误。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8ewt.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