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勤工助学现状调查研究
更新时间:2024-06-17 11:19: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天津师范大学
本科毕业论文
高校勤工助学现状调查研究 ——以天津师范大学为例
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学生姓名:陈志超 学号:1230030002 专业:教育学 年级:2012级
完成日期:2016年5月5日 指导教师:王慧
高校勤工助学现状调查
摘要:
勤工助学是组成我国当前高校资助体系、大学生社会实践体系的重要一环。对于高校学生,勤工助学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困难问题,充实他们的高校生活;对于高校的人才培养,勤工助学是高校培养高素质综合性人才、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而对于社会的需求,勤工助学可以让学生更早接触职业环境,为其之后顺利融入社会大环境铺平道路。但是从勤工助学的现状来看,现阶段我国高校勤工助学的实施却存在很多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校勤工助学的发展。
本论文已查阅、分析国内外勤工助学研究的相关资料为基础,结合天津师范大学学生勤工助学的调查问卷,对高校勤工助学的相关概念、发展过程、基本特点以及当前高校勤工助学的基本现状和问题进行研究,进一步思考高校勤工助学改革的发展思路。
关键词:高等教育;勤工助学;现状分析;构建信息体系
I
The present investigateof high education's
work-studyprograms
Abstract:Work-study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composition of College
Financial Aid System,Social Practice of College Students.For college students,work-study to help them solve their difficulties,enrich their lives in Universities;For university personnel training,and work-study is an important way for university qualified integrated personnel,the implementation of quality education;While the demand for social,work-study allows students to earlier exposure to occupational environment,after its successful integration into the social environment to pave the way.But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the status of work-study,student of College Work implementation stage but there is a lot of resistance,college work-study management system is not perfect,to a certain extent,restricted the College work-study development.
Now this thesis has analyzed the relevant information at home and abroad work-study research,combined with the Tianjin Normal University students work-study questionnaire of college work-study related to the concept of the development process,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and current university ground basic research status and problems of student work,and reflect further on the development of ideas College work-study reform.
Key words:Higher education;Work-study;Situation analysis;Construction
information system
II
目的
绪论..................................................................... 1 (一)选题原因 .................................................................................................................. 1 (二)研究目的 .................................................................................................................. 1 (三)核心概念界定 .......................................................................................................... 1 1、高校 ............................................................................................................................ 1 2、勤工俭学与勤工助学 ................................................................................................ 1 (四)文献综述 .................................................................................................................. 2 1、高职院校勤工助学现存问题的研究 ........................................................................ 2 2、贫困生勤工助学的研究 ............................................................................................ 2 3、勤工助学过程中权益保护的研究 ............................................................................ 2 4、勤工助学对学生能力培养和社会影响的研究 ........................................................ 3 5、现有研究的不足 ........................................................................................................ 3 (五)论文研究的主要方法 .............................................................................................. 3 (六)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 4 1、论文研究的重点 ........................................................................................................ 4 2、论文研究的难点 ........................................................................................................ 4 一、高校勤工助学理论依据与政策依据....................................... 5 (一)高校勤工助学的理论依据 ...................................................................................... 5 (二)高校勤工助学的政策依据 ...................................................................................... 5 二、对高校勤工助学现状的调查分析......................................... 7 (一)调查目的 .................................................................................................................. 7 (二)调查工具 .................................................................................................................. 7 (三)调查对象 .................................................................................................................. 7 (四)高校勤工助学岗位特点的调查结果 ...................................................................... 8 1、勤工助学地点的选择 ................................................................................................ 8 2、勤工助学岗位的工作性质 ........................................................................................ 8 3、学生勤工助学信息获得途径调查 ............................................................................ 9 4、勤工助学岗位数量和获取难度 ................................................................................ 9 (五)学生勤工助学过程中出现的现象的调查结果 .................................................... 10 1、勤工助学时间与收入 .............................................................................................. 10 2、勤工助学过程中的权益保障 .................................................................................. 11 (六)勤工助学成果的调查结果 .................................................................................... 11 1、勤工助学与专业联系的紧密程度 .......................................................................... 11 2、勤工助学对能力培养的作用 .................................................................................. 12 (七)学生对高校勤工助学管理工作满意程度的调查结果 ........................................ 12 (八)当前高校勤工助学活动存在的问题 .................................................................... 13 1、高校勤工助学管理体系不完善 .............................................................................. 13 2、国家勤工助学政策落实不足 .................................................................................. 13
III
3、勤工助学岗位形式单一 .......................................................................................... 13 4、勤工助学育人功能缺失 .......................................................................................... 14 5、学生权益易受到侵犯 .............................................................................................. 14 6、高校学生对勤工助学的认识存在偏差 .................................................................. 14 三、高校勤工助学改革的建议——构建高校勤工助学信息交互体系.............. 14 (一)高校勤工助学信息交互体系构建的意义 ............................................................ 15 1、便于政府的监管和指导 .......................................................................................... 15 2、推动了教育公平的实现 .......................................................................................... 15 3、便于学校对学生日常进行规范 .............................................................................. 15 4、便于家长对学生发展有所了解 .............................................................................. 15 5、有利于学生发现最适合自己的勤工助学职业 ...................................................... 16 (二)构建高校勤工助学信息交互体系的原则 ............................................................ 16 1、公正透明原则 .......................................................................................................... 16 2、重在育人原则 .......................................................................................................... 16 3、以人为本原则 .......................................................................................................... 16 (三)构建高校勤工助学信息交互体系的具体措施 .................................................... 17 1、政府与学校间的信息交互 ...................................................................................... 17 2、高校与学生、用人单位间的信息交互 .................................................................. 17 3、政府与学生、用人单位间的信息交互 .................................................................. 17 4、信息平台的构建 ...................................................................................................... 18 结语.................................................................... 19 参考文献:.............................................................. 20 附录:.................................................................. 22
IV
三是对学生参加勤工助学活动的安全问题做了明确规定,即不允许组织学生参加有毒、有害和危险的生产作业以及超过学生身体承受能力、有碍学生健康的劳动。四是明确了组织机构、学校的职责、学生勤工助学管理服务组织的职责、校外勤工助学活动的管理和法律责任。这四项举动规范了高等学校学生勤工助学工作的管理,为高校勤工助学活动有序开展铺平道路。
6
二、对高校勤工助学现状的调查分析 (一)调查目的
为了更直观得对高校勤工助学现状进行了解,本文使用问卷调查法对高校学生进行调查,旨在了解当前高校勤工助学的主要问题。
(二)调查工具
本文使用问卷调查法,依据对文献的研究,结合朱晓东设计的《高校勤工助学工作状况及效果的调查问卷》,编制出本文使用问卷。问卷主要包括勤工助学岗位特点、勤工助学过程中的现象、勤工助学成果和学生对勤工助学满意程度四个维度。问卷调查结果使用SPSS数据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三)调查对象
问卷发放对象为天津师范大学本科阶段学生,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问卷488份,有效问卷482份,其中参与过勤工助学的问卷223份,为方便直观统计,从中随机抽取200份作为最终样本。最终样本的基本情况如下表所示。
表3-1 样本基本属性表
变量 性别
选项 男 女 一年级
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文科
专业
理工科 艺体类
独生子女
是 否 城镇 乡村 2000以下
家庭月收入
2001-3000 3001-4000
7
样本数 84 116 52 99 49 104 55 41 143 57 139 61 23 31 48
百分比(%)
42 58 26 49.5 24.5 52 27.5 20.5 71.5 28.5 69.5 30.5 11.5 15.5 24
家庭所在地
4001-5000 5001以上
是否为贫困生
是 否
43 55 36 164
21.5 27.5 18 82
(四)高校勤工助学岗位特点的调查结果 1、勤工助学地点的选择
表3-2 勤工助学地点选择
地点 人数 百分比(%)
校内 16 8
校外 155 77.5
校内外 29 14.5
由表3-2可知,在勤工助学地点的选择中,在校外进行勤工助学的人数占到了77.5%,而只在校内进行勤工助学的人数则最少,仅占8%。说明学生勤工助学地点主要选择在校外,参与校内勤工助学的学生较少。在进一步分析的过程中,笔者注意到地点选择与是否是贫困生存在显著关系。
表3-3 勤工助学地点选择与是否是贫困生的相关性分析
是否为贫困生 是 否
校内(%) 校外(%)
校内外(%)
合计(%)
X2
P
8(4) 19(9.5) 9(4.5) 36(18) 8(4) 136(68) 20(10) 164(82)
18.306 0.000
由表3-3可知,勤工助学地点的选择与是否是贫困生存在非常显著的相关性。不足总人数五分之一的贫困生在校内勤工助学岗位上却占了50%。结合国家对贫困生的扶持政策,产生此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在校内岗位有限的情况下,学校会优先考虑为贫困生安排勤工助学岗位。
2、勤工助学岗位的工作性质
表3-4 学生参与勤工助学的岗位性质
职位性质 劳务型 智能技术型 管理型 专业研究型 家教辅导型
人数 103 2 21 0 74
8
百分比(%)
51.5 1 10.5 0 37
从表3-4可以看出,除少部分学生可能参与了诸如校内学生组织管理这类的管理型岗位以外,大多数学生参与的勤工助学岗位集中于劳务型工作和家教辅导型工作。产生此类现象的原因主要在于当前社会对技术应用型岗位的实际操作能力要求较高,而高校学生在这些方面缺少实际锻炼,故大多数人选择了偏向于理论的文职工作和含金量较低的体力劳动工作。
3、学生勤工助学信息获得途径调查
表3-5 学生勤工助学信息获得途径
途径
通过院系或班级申请 通过校内勤工助学中心
联系 根据各种广告中介
熟人介绍 其他
人数 5 13 73 102 7
百分比 2.5 6.5 36.5 51 3.5
由表3-5可知,有51%的学生是通过诸如同学或朋友等熟人介绍获取勤工助学信息的,而36.5%的同学是通过中介公司、广告传单找到勤工助学岗位的,通过校内手段获取信息的仅占9%。从总体上看,通过学校寻找勤工助学岗位的学生很少,说明学校在勤工助学岗位提供和宣传上做的工作可能还不足。
4、勤工助学岗位数量和获取难度
表3-6 学生对勤工助学岗位数量和获取难度的看法 学生的看法 非常多/容易 比较多/容易
一般 比价少/困难 非常少/困难
岗位数量(人数/%)
17(8.5) 42(21) 87(43.5) 39(19.5) 15(7.5)
获取难度(人数/%)
3(1.5) 37(18.5) 112(56) 42(21) 6(3)
从表3-6可知,虽然近年来政府和社会对高校勤工助学活动相当重视,但依然有相当数量的学生认为勤工助学岗位数量和获取难度比较难以适应学生的实际需要。除了因学生个人能力所导致的情况外,勤工助学岗位的数量和多样性也存在一定问题。
9
(五)学生勤工助学过程中出现的现象的调查结果 1、勤工助学时间与收入
表3-7 周勤工助学工作时间
时间 人数 百分比(%)
表3-8 月勤工助学收入
收入 人数 百分比(%)
表3-9 勤工助学月收入和周工作时间的相关性分析
月收入 300元及以下 301-600元 601-1000元 1000元以
上
8小时以
8-15小
16-30小
30小时
合计(%)
X2
P
300元及以下
38 19
301-600元
87 43.5
601-1000元
52 26
1000元以上
23 11.5
8小时以下
133 66.5
8-15小时
43 21.5
16-30小时 30小时以上
22 11
2 1
下(%) 时(%) 时(%) 以上(%) 32(84.2) 4(10.5) 2(5.3)
0
38(19)
56(64.4) 28(32.2) 3(3.4) 0 87(43.5) 87.350 0.003
37(71.2) 5(9.6) 10(19.2) 0 52(26)
8(34.8) 5(21.7) 8(34.8) 2(8.7) 23(11.5)
由表3-7可知,33.5%的学生每周勤工助学时间超过了8小时,但根据2007年6月26日,教育部、财政部共同印发的《高等学校勤工助学管理办法》规定,学生参加勤工助学的时间原则上每周不超过8小时,每月不超过40小时。由此可知,高校学生每周的工作时间过长,政府颁布的部分措施并没有落到实处。
而通过分析表3-9我们可以得知,P=0.003<0.01,勤工助学月收入和周工作时间呈现显著相关关系。月收入在300元以内的学生中有84.2%周工作时间不到8个小时,而周工作时间超过30个小时的学生月收入都在1000元以上。数据总体上说明高校学
10
生勤工助学工资收入和工作时间成正比,也从另一个方面反映了勤工助学岗位大多职业技术层次低,技术成本对收益的影响没有时间成本影响要大。
2、勤工助学过程中的权益保障
表3-10 学生勤工助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选项 没有遇到过 遇到过法律纠纷 遇到过安全问题 遇到过报酬无保障 遇到过工作强度难度大 遇到过欺骗、勒索
其他
人数 154 3 4 9 23 0 3
百分比(%)
77 1.5 2 4.5 11.5 0 1.5
由表3-10可知,在接受调查的学生中,77%的学生在勤工助学工作过程中没有遇到明显的问题。学生们遇到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劳动报酬缺乏保障和工作强度、难度过大的方面。而在遇到这些问题的时候高校学生会选择如何处理呢?
表3-11 学生遇到问题时的解决方法
选项 自认倒霉 求助学校勤工助学组织
求助劳动部门 求助老师、家人或朋友
人数 18 1 6 21
百分比(%)
39.1 2.2 13.0 45.7
通过表3-11可以了解到,在遇到勤工助学时的问题时,多数学生会选择求助老师家人和朋友,只有很少的学生会去选择求助劳动权益保障部门,而几乎没有人会去求助校勤工助学组织。并且,有相当部分(39.1%)的高校学生在勤工助学工作中遇到困难或者权利受到侵犯时会选择忍气吞声自认倒霉。这表明高校对于勤工助学学生权利保护存在缺失、对学生维权教育不足和学生自我维权意识的淡薄。
(六)勤工助学成果的调查结果 1、勤工助学与专业联系的紧密程度
表3-12 学生眼中工学关系的紧密程度
紧密程度
非常不紧密
比较不紧密
一般
11
比较紧密 非常紧密
人数 百分比(%)
32 16
57 28.5
79 39.5
37 18.5
5 2.5
根据表3-12可知,44.5%的高校学生认为其所从事的勤工助学活动和自身专业联系的紧密程度很低,而认为勤工助学与专业联系的紧密程度很高的人数仅有2.5%。由此可见学生勤工助学工作对其专业的发展并没有什么推动作用。
2、勤工助学对能力培养的作用
表3-13 勤工助学对能力培养的主要效果 有助于学业 13 6.5
更好地了解社会 55 27.5
培养独立自主能力 63 31.5
有助于未来职业的选择 37 18.5
无明显作
用 32 16
培养效果
人数 百分比(%)
根据表3-13,大多数学生认为勤工助学主要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了社会、培养了独立自主的能力。剩下来的人主要认为勤工助学有助于未来职业的选择。但认为勤工助学活动有助于学业的人仅占6.5%,且有16%的学生人为勤工助学对于个人能力的培养无明显作用。
(七)学生对高校勤工助学管理工作满意程度的调查结果
表3-14学生对高校勤工助学管理工作的满意程度
学校勤工助学工作 岗位的申请流程 岗位的宣传力度 勤工助学人员的培训 拓展校外勤工助学岗位 总体评价
非常不满意(%) 0
比较不满意(%)
一般(%)
比较满意(%)
非常满意(%)
27(13.5) 135(67.5) 37(18.5) 1(0.5)
0 33(16.5) 122(61) 42(21) 3(1.5)
0 16(8) 151(75.5) 30(15) 3(1.5)
1(0.5) 33(16.5) 138(69) 28(14) 0
0 26(13) 124(62)
12
43(21.5) 7(3.5)
根据对表3-14分析,其实学生对学校勤工助学工作效果的满意度很难分析,数据的分布基本呈现了一种正态分布,可以说是接近于纯随机排布的结果,缺乏参考价值。对于这种现象的发生,笔者推测是被试在填表的过程中存在一定顾虑,因而采取了相对中庸的太多造成的。不过既然会让学生产生这样的顾虑说明学校在勤工助学的工作效果上依然存在一些问题。
(八)当前高校勤工助学活动存在的问题
综合上述对问卷结果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虽然随着近年来勤工助学活动的广泛开展和相关政策的颁布实施,高校勤工助学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当前高校勤工助学依然暴露出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1、高校勤工助学管理体系不完善
虽然伴随政府相关政策的颁布,目前绝大多数的高校都有自己独立的勤工助学管理机构,但有些机构的实际运行却存在一定问题。比如人员配置不全、缺少专业的勤工助学管理人员或者机构管理不规范、没有成型的信息管理系统、缺少对学生的监管指导等,这些问题分布在勤工助学活动的方方面面,最终会导致高校勤工助学的整体效率低下。且当前多数学校的勤工助学机构仅仅是着眼于给与学生勤工助学的岗位与指导,缺少对勤工助学发展的长远思考,使得高校勤工助学发展僵化,难以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系统。
2、国家勤工助学政策落实不足
虽然国家相关政策很早就做出诸如“学生参加勤工助学的时间原则上每周不超过8小时,每月不超过40小时”、“校内临时岗位每小时不低于8元人民币”、“以每个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月平均上岗工时不低于20小时为标准,测算出学期内全校每月需要的勤工助学总工时数,设置校内勤工助学岗位” 这样的明确规则,但在实际实行过程中还是会有一定纰漏。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体现在政府监管不足、高校由于自身原因难以完成、社会环境不配合等方面上。
3、勤工助学岗位形式单一
勤工助学岗位过于单一也是当前高校勤工助学工作中的一个重要问题。目前校内勤工助学的岗位主要只是文件整理、打印、卫生保洁这类低技能含量的工作,而校外勤工助学则集中在家教、餐厅打工、外卖递送之类,同样缺少高层次的能力锻炼型岗位。当前高校勤工助学岗位总体呈现体力化、时间化的趋势,很少有职业能与学生专业学习和高新技能培养相结合。
13
4、勤工助学育人功能缺失
现在大多数的勤工助学岗位只是让学生机械地重复简单、低技术含量的工作,并没有体现勤工助学本应该有的育人功能。工作的岗位无法与高校学习的知识相结合也就决定了勤工助学过程中教育无法与实际的生产劳动相结合。
5、学生权益易受到侵犯
高校学生大多对社会接触的程度不足,对一些问题也缺乏判断能力,这很容易让大学生在勤工助学过程中成为相对弱势的一方。而且目前高校对于学生维权的教育存在缺失,学生维权意识匮乏,更加重了学生合法权益受损的风险。尤其在校外勤工助学的过程中,由于有一些无良商家和非法中介的存在,设计陷阱坑害前来工作的学生。让当前高校勤工助学的相关监管工作压力倍增。
6、高校学生对勤工助学的认识存在偏差
无论是勤工俭学还是高校勤工助学,其最初的目的都在于缓解学生经济压力、锻炼学生素质能力,让他们更好地进行学业上的发展。但实际上部分学生对高校勤工助学的认识不足,将本为手段的勤工当成了目的,而忘掉了本为目的的助学,让“副业”变成了自己的“本职”,荒废了学业。也有学生动力不足,便以学业为由,故意避开勤工助学的锻炼机会,这种想法也是存在问题的。
三、高校勤工助学改革的建议——构建高校勤工助学信息交互体系
高校勤工助学不是一个简单的单方面、双方面社会活动。它在实行的过程中需要政府、社会、学校、学生和学生家庭的共同配合,作为这样一个需要多方参与的社会行为,完全放任让其自由发展显然是不可取的,而如此大规模的活动既然要进行人为的管控,就必然需要一个成型的框架便于各方协调交流。
14
信息作为当今社会活动的一项重要参考与准绳,信息量的多少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各方对单一问题的理解、看法和解决方式。信息的交互可以扩展某一社会角色观察现实的视角,减少不同社会角色对事物认知的分歧。因此,构建完整的高校勤工助学信息交互体系就成了解决勤工助学现有问题和推动高校勤工助学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础。
(一)高校勤工助学信息交互体系构建的意义
勤工以明志,助学以致远。勤工助学信息交互体系作为参与各方全方位了解现状、制定行动、反馈成果的平台,其构建对于参与高校勤工助学的各个主体都有相应的重要意义。
1、便于政府的监管和指导
高校勤工助学体系的架构可以便于各方信息的交互查阅,政府通过这个体系可以快速了解勤工助学实行的状况,对勤工助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行为也有及时预警,为制止各类针对勤工助学学生的侵权行为有重大意义。整体上可以提高政府对高校勤工助学的感知力度和监管指导效率。
2、推动了教育公平的实现
从最早勤工俭学开始,勤工助学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为了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缓解经济困难,进而享有和他人平等的教育机会。高校勤工助学信息交互体系的建设可以让勤工助学的原则更加有据可循,实行的过程也有理可依,让勤工助学活动更加清晰透明,推动教育公平的实现。
3、便于学校对学生日常进行规范
勤工助学作为大学生课余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高校生活的重要一环。完整勤工助学信息交互体系的建设会架构一条学校与学生间的桥梁,可以让高校从另一个角度了解学生日常想做什么、会做什么。这可以让师生关系、校生关系相对淡泊的高等教育学校更好地了解学生、给他们提出关于学习或生活的建议。
4、便于家长对学生发展有所了解
完整的勤工助学信息交互体系建设对于学生家庭的意义不仅仅在于经济层面的支持,同时也是家长与学校、用人单位交流的重要平台。通过平台上的信息汇总,家长可以多角度地直观了解学生勤工助学情况,知晓学生在工作中显现的问题与长处,为家庭教育和家长对学生未来职业的规划提供依据。
15
5、有利于学生发现最适合自己的勤工助学职业
高校勤工助学信息交互体系作为多方参与的信息平台,拥有比学校勤工助学机构和社会中介更广泛更正规的勤工助学信息,便于学生发现对自己有用的招工资讯,有利于学生根据自身专业或兴趣寻找适合自己的勤工助学岗位。同时,具有官方性质的交互体系也有利于学生在出现工作中被侵权时,更好地利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综合以上几点我们可以看到,高校勤工助学信息交互体系的建设对于落实国家在勤工助学领域的政策、完善管理体制、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身发展的前景有着重要意义。而作为信息交互系统的特性也决定了其对于学生权益保护和丰富职业选择有着积极意义。因此,建设成熟的高校勤工助学信息交互体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甚至消除我国当前高校勤工助学领域暴露出的问题。
(二)构建高校勤工助学信息交互体系的原则
高校勤工助学信息交互体系涉及的工作面广、参与者多、官方性质较强,在实际建设发展的过程中应当注意三个原则:
1、公正透明原则
作为一个多方参与、官方性质的信息体系,高校勤工助学信息交互体系应该注重其的公平与透明。这种公平包括学生与学生间就业机会的公平、学生与用人单位间权利的公平、用人单位间基本信息发布的公平、根据法律维护合法权益不受侵害的公平等。而透明则主要是指勤工助学岗位信息的透明、学生与用人单位间法定合同的透明以及国家相关政策信息的透明。公正透明的平台是一个稳定体系建设成功的基石。
2、重在育人原则
无论何时,育人都是勤工助学的基本目的,不可因小失大。高校勤工助学信息交互系统的信息筛选发布都应该以育人为主导,坚持育人与经济扶持相统一。对于违反育人原则的勤工助学活动要及时制止与公布批评。增强高校勤工助学育人功能的实效性。
3、以人为本原则
以人为本是高等教育改革的基本原则之一。高校勤工助学也应当以人为本,虽然高校勤工助学信息交互体系是由官方主导的,具有较强的官方性质,但勤工助学的参与主体是高校学生,信息的交互也应当注意为学生服务。信息的指向要注意学生成长的规律和教育学习的客观规律,并且也要让学生参与到高等教育勤工助学交互体系的管理运作当中。
16
(三)构建高校勤工助学信息交互体系的具体措施
在当前高校勤工助学信息交互闭塞、勤工助学功能发挥存在问题的背景下,该体系的建设需要政府、高校、社会、学生多方面共同着力完善。交互的信息应当包括相关政策、学校意见、待招岗位信息、学生信息、招工单位信息、维权信息等。该体系的建设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和支持。该体系框架也应当包含多个线路。
1、政府与学校间的信息交互
政府与学校作为高校勤工助学活动的主要监管者,两者之间的信息交互是十分必要的。二者实际的关系基本类似于行政体系中的上下级关系,政府的勤工助学政策要通过高校的参与和推动才能转变为实际成果,而学校的勤工助学工作成果要通过政府的审核与分析才能成为下一步决策的参考。在这样的互动关系下政府要注意对高校勤工助学工作实行情况的监督,也要对学校上报的勤工助学工作成果进行适当的信息核实。学生和用人单位的基本信息都要在政府和学校机构双重备份,便于核实。
2、高校与学生、用人单位间的信息交互
高校、学生、用人单位,勤工助学工作的日常安排调控就是由三者共同完成的,三者也共同组成了高校勤工助学信息交互系统的基础。在正常的高校勤工助学工作流程中,信息的交互应当是这样的:
用人单位提供自身信息、招工信息到基层平台;
学生通过自身专业兴趣需要筛选中意的工作,并将信息提供给高校; 高校对学生提供的信息核对确认后给学生提供勤工助学意见;
在高校、学生双方都同意的情况下由学校向用人单位提供就业申请和学生信息; 用人单位同意后和学校、学生共同商议工作细节、时间安排和报酬; 三方同意后勤工助学工作合同生效,三方履行自己的相应责任;
勤工助学活动如进行顺利,则在工作结束之后,每一方为另外两方进行信用评分和提供意见,信用评价结果各自通过信息平台上报到上一级监管机构(政府管理机构)进行备份。
同时,高校也要负担将政府相应的政策实行方式告知学生和用人单位和监督他们实施的责任。并负担对学生树立正确勤工助学认识和基本维权意识的日常教育。
3、政府与学生、用人单位间的信息交互
政府与学生、用人单位之间并无直接的平行或从属关系,但它们之间的信息交互也是高校勤工助学信息交互的重要组成部分。
17
首先,学生与用人单位的基本信息都要在政府部门进行信息汇总整理,如要对基本信息进行修改,不仅要通过政府部门的核实还要对上文中提到的信用评价进行考核。
而用人单位如要发布招工信息也要发布在政府指定的信息平台上,如过该用人单位之前的信用评价存在问题,会相应受到信息发布的限制。
其次,当日常的勤工助学工作出现问题或有参与方权益受到损害时,学生或用人单位的任何一方都有权将情况通过信息平台上报给政府监管部门并寻求法律帮助和权益保护。监管机构在核实情况之后会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给予干涉,如有违法情况设置可以支持立案调查。
最后,政府颁布的高校勤工助学的政策法规也要第一时间公布到信息平台上方便各方参考。政府机构的信息平台上也要有勤工助学维权的相关信息和勤工助学活动的基本流程便于高校新生参照了解。
4、信息平台的构建
上述部分梳理了高校勤工助学信息交互体系中各方的任务要求和相互之间的信息交互方式。而关于信息交互体系的物理载体——信息平台的构建则应当包括以下几点。
首先,在平台的选择上,互联网作为如今最为常见与广泛的信息载体自然是最佳的选择。网络的连续性、变动性和交互性可以让高校勤工助学信息稳定存在、快速更新、交互评价变得可能。
其次,在平台结构上,勤工助学信息交互平台应当根据需求呈现层次性和分工性,如政府的勤工助学信息交互平台作为基本信息查询修改平台、信用信息管理平台的同时,还要下辖多个辅助工作平台:政策信息公布平台,负责相关政策的公布;勤工助学监管平台,负责对高校勤工助学工作的监管和对侵权问题的调查处理;助学岗位公布平台,负责用人单位的岗位发布和学生对勤工助学岗位的选择。同时,政府工作平台和高校工作平台要显现出上下合作的架构,高校的勤工助学工作信息管理平台应当作为政府工作平台在基层的延伸,受政府监管和指导,做好政府与学生、用人单位间的日常信息传递者的角色。
总的来说,高校勤工助学信息交互平台应当是以网络网页为载体,多种功能的信息交互平台。政府勤工助学信息交互平台和下辖的多个子平台主要负责重要信息修正、重要信息发布和维权问题处理。基层则是由各个学校的勤工助学信息管理平台构成,肩负起高校勤工助学日常工作的实施和监管。
18
结语
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高校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高校勤工助学作为现行教育制度下磨练高校学生意志、锻炼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培养高校学生社会意识的重要手段,其发展是需要政府、社会、高校、学生多方共同参与的。而现实社会中,信息量的多少又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人们对现状的理解和对问题的应对,不同群体间的信息交互对公共问题的解决来说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建设成熟可靠的高校勤工助学信息交互系统是推动高校勤工助学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
但同时,人们也应该看到,高校勤工助学现有的很多问题是多原因造成的,既有现实的客观问题,也有认知上的主观问题;既有高校自身管理体制的原因,也有社会大环境的监管机制原因。对于这些复杂性、长期性的问题不能仅仅依靠某一个主体或
19
者在一个方面短时间的努力。系统性的问题应当系统性的解决,政府、社会、高校、学生在多领域多方面长期共同参与、相互支持才是推动高校勤工助学长足发展最重要的动力。
参考文献:
[1]刘严泽.高职院校学生勤工助学现状、问题及改革途径研究[D].苏州大学,2013. [2]罗建国.勤工助学的历史考察及现状分析[D].湖南师范大学,2002. [3]朱晓东.高校勤工助学现状与改革研究[D].江西农业大学,2011.
[4]徐真华.知识型取代劳务型:勤工助学的升级[J].中国高等教育,2006,8:52-53. [5]祝玥.优化高校勤工助学工作的研究[D].复旦大学,2010. [6]王霞.新时期高校勤工助学的育人功能[D].华东师范大学,2011. [7]石军.大学生勤工助学管理理论和实践[D].湖南师范大学,2007.
[8]周芳.费英勤.大学生参加社区勤工助学活动的实践和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3,09:87-88. [9]何文华.高职院校勤工助学育人功能浅析-以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勤工助学为例[J].高教论坛,2010,3:8-11.
20
正在阅读:
高校勤工助学现状调查研究06-17
普通话试题及答案11-30
数据结构c语言版期末考试复习试题12-20
江苏省计算机三级偏软真题(08-10全)05-29
香城镇旅游规划03-24
青岛啤酒营销策略06-11
生态观光农业科技示范园可行性研究报告06-06
- 多层物业服务方案
- (审判实务)习惯法与少数民族地区民间纠纷解决问题(孙 潋)
-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 词语打卡
- photoshop实习报告
- 钢结构设计原理综合测试2
- 2014年期末练习题
- 高中数学中的逆向思维解题方法探讨
- 名师原创 全国通用2014-2015学年高二寒假作业 政治(一)Word版
- 北航《建筑结构检测鉴定与加固》在线作业三
- XX县卫生监督所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小学四年级观察作文经典评语
- 浅谈110KV变电站电气一次设计-程泉焱(1)
- 安全员考试题库
- 国家电网公司变电运维管理规定(试行)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稿征求意见提纲
- 教学秘书面试技巧
- 钢结构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水利工程概论论文
- 09届九年级数学第四次模拟试卷
- 勤工助学
- 调查研究
- 现状
- 高校
- 公安民警违法违纪案例
- 工作安排总结讲话 工作安排讲话 精品
- 机械设计强度篇章典型试题
- C语言习题集及答案
- 地理试卷讲评课
- 阅读争章参考标准与实施细则
- 渭源历史文化作文七年级(3)(4)班作文
- 2011年“两会期间”保电措施
- 铁路货运
- 我国商业健康保险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毕业论文
- 【数学】安徽省皖智A10联盟2018届高三最后一卷理科数学试题 含答
- 关于查看httpsheader解密的一些方法 - 图文
- 小学必考,四大名著考点,知识竞赛及答案
- 朱玉-西路军正本清源第一人
- 分解质因数
- 中学化学竞赛试题资源库 - 离子晶体
- 重庆金融资产交易所基本情况介绍
- 小学英语课题总结报告
- 英语专业毕业实习报告(共6篇)
- 2019-暑假酒水促销员实习报告书-实用word文档(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