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兰明珠简介

更新时间:2024-02-13 14:30:01 阅读量: 经典范文大全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篇一:纳兰简介

纳兰性德(1655年-1685年),叶赫那拉氏,字容若,满洲正黄旗人,原名成德,避太子保成讳改名为性德,一年后太子更名胤礽,于是纳兰又恢复本名纳兰成德。号楞伽山人。清朝著名词人。父亲是康熙朝武英殿大学士、一代权臣纳兰明珠。[1] 母亲爱新觉罗氏是英亲王阿济格第五女,一品诰命夫人。其家族——纳兰氏,隶属正黄旗,为清初满族最显的八大姓之一,即后世所称的“叶赫那拉氏”。纳兰性德的曾祖父,是女真叶赫部首领金石台。金石台的妹妹孟古,嫁努尔哈赤为妃,生皇子皇太极。

自幼饱读诗书,文武兼修,十七岁入国子监,被祭酒徐文元赏识,推荐给内阁学士徐乾学。十八岁参加顺天府乡试,考中举人。十九岁参加会试中第,成为贡士。康熙十二年因病错过殿试。康熙十五年补殿试,考中第二甲第七名,赐进士出身。

拜徐乾学为师。他于两年中主持编纂了一部儒学汇编——《通志堂经解》,深受皇帝赏识,为今后发展奠定基础。

他的词以“真”取胜:写景逼真传神。词风“清丽婉约,哀感顽艳,格高韵远,独具特色。”著有《通志堂集》、《侧帽集》、《饮水词》等,

1997年8月台湾历史文学学会和承德纳兰性德研究会共同发起组织的“海峡两岸少数民族文学研讨会”在承德举行,纳兰性德作品研究是此次会议的重要议题,纳兰的家世、生平、思想及创作等得到日益全面而精深的研究。[14] 承德有研究纳兰性德的纳兰性德研究所。 于康熙二十四年五月三十日(公元1685年7月1日)溘然而逝,年仅三十岁(虚龄三十有一)

寄情诗词

作为当朝重臣纳兰明珠的长子,本来注定荣华富贵,繁花著锦。作为皇帝身边的纳兰性德,以英俊威武的武官身份参与风流斯文的诗文之事。随皇帝南巡北狩,游历四方,奉命参与重要的战略侦察,随皇上唱和诗词,译制著述,因称圣意,多次受到恩赏,是人们羡慕的文武兼备的年少英才,帝王器重的随身近臣,前途无量的达官显贵。

但作为诗文艺术的奇才,他淡泊名利,在内心深处厌恶官场的庸俗虚伪,虽“身在高门广厦,常有山泽鱼鸟之思”。纳兰一生虽懂骑射好读书,却并不能在一等侍卫的御前职位上挥洒满腔热情。

纳兰性德成为进士时年仅二十二岁,康熙爱其才,又因纳兰出身显赫,家族与皇室沾亲带故(纳兰的母亲出身爱新觉罗皇族;纳兰的曾祖父金台吉是叶赫部贝勒,其妹孟古格格即是皇太极生母),故被康熙留在身边授三等侍卫,不久后晋升为一等侍卫,多次随康熙出巡。还曾奉旨出使梭龙,考察沙俄侵边情况。[

1 浣溪纱

谁念西风独自凉, 萧萧黄叶闭疏窗, 沉思往事立残阳。

被酒莫惊春睡重, 赌书消得泼茶香, 当时只道是寻常。

2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木兰花令)

3一生一世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相思相望不相亲,天为谁春? (画堂春)

木兰词·拟古决绝词柬友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一作:却道故心人易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霖铃终不怨。(一作:泪雨零 / 夜雨霖)

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译文与意中人相处应当总像刚刚相识的时候,是那样地甜蜜,那样地温馨,那样地深情和快乐。但你我本应当相亲相爱,却为何成了今日的相离相弃?如今轻易地变了心,你却反而说情人间就是容易变心的。我与你就像唐明皇与杨玉环那样,在长生殿起过生死不相离的誓言,却又最终作决绝之别,即使如此,也不生怨...

词题说这是一首拟古之作,其所拟之《决绝词》本是古诗中的一种,是以女子的口吻控诉男子的薄情,从而表态与之决绝。如古辞《白头吟》、唐元稹《古决绝词三首》等。纳兰性德的这首拟作是借用汉唐典故而抒发“闺怨”之情。这首词以一个女子的口吻,抒写了被丈夫抛弃的幽怨之情。词情哀怨凄婉,屈曲缠绵。...

这首《木兰花令》常被我们当做爱情诗来读,其实只要稍微下一点功夫的话,就会在道光十二年结铁网斋刻本《纳兰词》里看到词牌下边还有这样一个词题:“拟古决绝词,柬友”,也就是说,这首词是模仿古乐府的决绝词,写给一位朋友的。现在一般认为这个朋友就是指容若公子的知己,当时另一位诗词大家顾贞观...

篇二:纳兰明珠留给后人的遗产

纳兰明珠留给后人的遗产

———《明珠墓志铭》史实评述

赵惠霖

摘要: 以《康熙起居注》为据, 对《明珠墓志铭》所涉史实加以印证。认为纳兰明珠虽有劣迹, 但仍是一个聪明睿智, 开明进步, 具有一定政治远见的政治家。他利用自己掌握的汉民族传统文化辅佐康熙帝缓和满汉民族矛盾, 开拓满汉融和之路, 使后人永久受益。他的双重性格使他的劣迹遮掩了他的业绩, 也伤害了纳兰性德的心理。

关键词: 明珠;墓志铭;史实;评述

作为纳兰性德成长环境的重要方面, 对其父纳兰明珠的研究有重要意义。关于纳兰明珠, 刘德鸿先生有较深入的研究, 在《清初学人第一———纳兰性德研究》一书中有详尽的叙述。对《皇清诰授光禄大夫议政大臣前太子太师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明公墓志铭》, 陈桂英先生在《北京图书馆藏抄本 (明珠墓志铭)考述》一文中也有明确的评述。本文仅以《康熙起居注》为据, 对《明珠墓志铭》所涉史实加以印证, 并评述明珠其人, 推及对纳兰性德的影响。

《明珠墓志铭》所涉主要史实:

一、议撤“三藩”

关于“撤藩之议”虽为重大事件,《康熙起居注》却未做详细记载。在《清史稿》主要当事人列传中记载较详。康熙初, 南疆大定, 留重兵镇守: 吴三桂云南, 尚可喜广东, 耿精忠福建,并分别封为平西伯、平南王和靖南王, 即所谓“三藩”。各自拥兵割据。“十余年渐拔扈, 三桂尤骄纵”。尚可喜忧虑其子酗酒嗜杀被朝庭怪罪, 于康熙十二年疏请撤藩, 归老海城, 由其长子尚之信袭其王爵, 留驻广东。吴三桂、耿精忠见势心虚, 康熙十三年也奏请撤藩, 试探朝庭。康熙帝命廷臣议。以图海、索额图为首众大臣皆主勿撤, 唯户部尚书米思翰、兵部尚书明珠、刑部尚书莫洛等议三藩并撤。康熙帝则称“三桂等蓄谋久, 不早除之将养痈成患。今日撤亦反, 不撤亦反, 不若先发, ”做出三藩并撤决断。随之吴三桂以“反清复明”为旗号举兵反叛, 而耿精忠、尚之信继之。这时索额图则借机

发难, 要求皇上追究力主撤藩的明珠等朝臣, 并诛杀之。由此看来, 对于撤藩, 虽只是“赞其议”, 却不能不说需有过人的胆识和政治远见。明珠不仅给康熙帝以有力支持, 而且还参与了平定三藩的指挥。所以《墓志铭》撰文者以历史上唐元和年间, 唐宪宗李纯取武力平藩政策, 得到宰相裴度支持并自请出师取

得胜利之事相提并论, 并借韩愈《平淮西碑》中记述皇帝所言:“况一二臣同, 不为无助”。彰显明珠赞议的作用和意义。力主撤藩成为明珠仕途中的最大功绩和仕途升迁的重大转折点。

二、议“万正色、吴兴祚报军政失实”

康熙十九年, 万正色、吴兴祚与福建总督姚启圣、将军拉哈达、提督杨捷等合力进剿占据金门、厦门、海澄等地的郑锦 (郑成功子)所部反清势力。万正色先克海坛, 郑锦部将朱天贵逃遁。吴兴祚自泉州会宁海将军拉哈达, 总兵王英等赴同安,攻克汭洲、浔尾诸隘。随后万正色、吴兴祚又与总督姚启圣、提督扬捷等会师攻克厦门。朱天贵降, 郑锦退守台湾。康熙二十年二月初“福建提督万正色疏称大破贼巢, 恢复海坛, 并击败贼众, 恢复梅州等处; 巡抚吴兴祚疏称击破海贼恢复厦门、金门, 夺取平洲二案。兵部议覆, 前本部侍郎温岱差往闽省,总督姚启圣于众官会集时, 跪陈恢复海坛及厦门、金门等处,万正色与伪总督朱天贵相通, 彼时贼已遁去, 所得空地, 并非对敌杀败恢复等语, 此系妄报军功, 未便即行议叙, 俟万正色等明白回奏之日再议事”。康熙帝问“:尔等云何?”明珠回答: “万正色、吴兴祚初时即欲恢复厦门、金门, 姚启圣等犹谓未可。今厦门等处皆正色等奋力克取, 臣等之意, 应严饬该部,敕下另议”。大学士李霨、杜立德禀奏:“此事关系封疆大臣,若有功者反令回奏, 非所以鼓舞将士, 理应严饬该部。”康熙帝曰:“然。既已拓取疆域, 若止令另议, 恐立功者皆为灰心??”左都御史疏劾姚启圣妒功, 皇上命姚启圣覆奏, 姚启圣说“(朱)天贵言之, 臣始知之”。康熙帝仍命议叙, 予万正色世职拜他喇布勒哈番(骑都尉), 予吴兴祚世职拜他喇布勒哈番兼拖沙喇哈番(骑都尉兼云骑尉)。《(康熙起居注》659 页)

这里,《墓志铭》所引明珠语有出入。但明珠意大体如此。仍表明明珠注重事之大体的政治远见。

三、议施琅议剿台湾

康熙二十年(1681 年)郑锦死, 其子郑克爽袭延平王, 年幼 (时年 12 岁), 部

将刘国轩、冯锡范主事。先是总督姚启圣与将军拉哈达启奏“郑锦已死, 其下互相猜忌, 宜乘此机会??剪除根株”。康熙帝言“着该将军、总督、巡抚、提督等同心速乘机会, 灭此海寇。”《(康熙起居注》709 页)。接着, 同年八月施琅再陈进取台湾之意。康熙帝以臣荐换施琅为水师提督, 加太子少保, 并谕“相机进取, 以副朕意”。《(康熙起居注》746 页)第三次, 康熙二十一年八月施琅与姚启圣意见不合, 题请“独自进取台湾, 不令总督进去。”姚启圣则疏称“宁可战死于海而断不肯回厦门偷生”, 坚决要求与施琅同心剿灭海贼《(忧畏轩奏疏》)。这一次康熙帝的答复是施琅“苟且妄奏”, 命姚启圣与施琅一同进取。《(康熙起居注》832 页、876 页)第四次, 施琅坚持独自进取, 且提出“因剿寓抚”, 先取澎湖之策。并称: 虽已六十二岁, 而“血气未衰??即赴汤蹈火, 臣志所不移”。“事若不效”愿“治臣之罪”。《(决计进剿疏》)十月初六日, 大学士明珠等以议政王大臣会议准施琅自行进剿台湾事请旨, 明珠提出:“若以一人领兵进巢, 可得行其志, 两人同行, 则未免彼此掣肘, 不便行事。照议政王所请, 不必令姚启圣同往, 着施琅一人进兵, 似乎可行。”这时康熙帝才改变态度说:“然。

??着该督、抚同心协力, 僭运粮饷, 毋致有误??”。《(康熙起居注》905 页)由此施琅才得以顺利进剿台湾。康熙二十二年六月郑克爽遣使乞降, 台湾平。

看似简单的决定, 却几经周折。从事理和结果看, 做出让施琅独自进取台湾是正确的。但在当时却属不易: 一让施琅专行就要突破当时用兵以满制汉惯例; 二准施琅独自进取就要否定皇上已做出的决定。因此明珠的建言是开明有胆识的表现。

四、议魏象枢、于成龙、赵良栋

康熙十八年, 皇上命举廉吏。号称“清初直臣之冠”的老臣魏象枢推荐陆陇其、宋文运、高珩??等十人。十月二十七日吏部题补刑部侍郎。康熙帝命“将魏象枢所荐高珩补用。”

十九年十月十五日, 法司启奏谳审诸狱, 高珩只奏二事。上问其余, 珩不能对。奏曰“:臣一时失记。”二十二日自陈衰老, 请行罢斥。十一月初, 魏象枢因荐举高珩引罪。明珠奏曰“:高珩因衰老不能供职, 别无劣迹, 臣等之意, 魏象枢似无庸议。”上命高珩以原官解任。《(康熙起居注》635 页)

康熙十九年七月十六日, 大学士明珠等启奏已故直隶巡抚金世德祭文时,

康熙帝问于成龙(字北溟, 山西永宁人)较金世德何如? 明珠奏曰:“于成龙操守极清, 办事亦与金世德等”。《(康熙起居注》64l 页)随后, 康熙帝又向汉大学士李霨、杜立德、冯溥等询问于成龙居官情况。在召于成龙至懋勤殿亲问后, 称其为“当今清官第一”。赐白金、御马、御制诗等。

清初名将赵良栋在与吴三桂战中多次败吴兵。师入云南, 两度冲破大将军贝子彰泰阻拦, 率先进兵, 打破僵持局面。彰泰令全军悉进, 吴三桂孙吴世璠大败, 自杀。余众以城降。城破, 诸将争取子女玉帛, 独良栋无所取, 戢所部兵丝毫毋敢犯(见《清史稿·赵良栋传》)。但在与王进宝等其他将领相互疏劾中言辞不当, 引发康熙帝强烈不满。称赵良栋“赋性蹇”‘殷鉴不远’之语大属悖谬, 可谓不知礼矣“!”此人若不加折挫, 不知惩创。《(康熙起居注》779 页、80l 页、908 页)康熙二十年一月, 欲撤其职。明珠陈奏:“臣等以为云南目今即下, 似应少待”。康熙帝依从。十二月云南既下, 赵良栋又以“微臣并无应理事务, 今赴曲靖候旨”, 奏请解任。康熙帝问明珠这是什么意思?明珠回答“:观赵良栋所奏, 似有怨怼之意。但伊先有进取川、滇效力之请”。《(康熙起居注》776 页、80l 页)然而赵良栋仍被免去将军、总督衔, 补为銮仪卫銮仪使。《(康熙起居注》913 页)

魏、于、赵都是清初名臣名将。对于魏、赵, 明珠确实起到了保护作用。是明义之举。对于于成龙明珠所言, 虽然是如实禀奏, 却突出了“操守极清”, 给康熙帝留下了深刻印象。起到了荐贤的作用。但此于成龙并非率先揭露明珠的彼于成龙。

五、议张仲举请御书宋儒六子祠额

康熙二十五年三月十三日, 礼部题, 布政使张仲举题请五子祠堂祈赐御书, 议准行。康熙帝问:“尔等有所商议否?”明珠回答说:“臣等议程颢等皆前代大贤, 阐明书理, 应赐御笔, 垂示永久。”康熙帝当即表示“:尔等所议甚当, 允宜表彰,着依议。”《(康熙起居注》1449 1450 页《)东华录》载:“康熙二十五年十一月丙申(十六日)御书‘学达性天’额, 颁宋儒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邵雍、朱熹祠及白鹿洞书院, 以长沙岳鹿院为宋儒张栻、朱熹讲学之所, 一体给额, 并颁日讲解义经史诸书”。张仲举所列宋儒五字, 未包括周敦颐。

《明珠墓志铭》举此一例, 意在凸显明珠的崇儒重教, 但实际上崇儒重教却是使清廷与广大汉族民众实现文化趋同的重要一举。这里又一次体现了明珠的政

治远见。此外, 职官不可与奴仆同视, 宽贷盗牛者不可废法, 各旗都统副都统任选应依条件等, 正如陈桂英先生所云, 是一种社会进步。这里不再逐一列举。

六、议靳辅治河

《明珠墓志铭》称“某御史以河工事论总河靳辅, 因侵公”, 其事大略如下: 康熙十六年靳辅授河道总督, 治河有成。

但因以黄患为急务, 不得不治其大而略其小, 故借减水坝(开闸放水)使水分势弱, 待黄河尽归故道, 再筑塞减水诸坝。而淮 (安)扬(州)七州县因此被水。康熙二十三年, 康熙帝南巡见状,决意救民“于昏垫之中”, 即命安徽安察使于成龙(字振甲, 汉军镶黄旗人)分理疏浚下河(指七州县低洼地带), 使水归入海,但归靳辅统辖。二人议不合, 引发治理下河方略之争。康熙帝以“便民”“不害百姓”意瞩于成龙方略; 明珠则称“于成龙居官虽清, 但河工事宜未经阅历。靳辅久任河务, 已有成效, 似应从靳辅之议。”靳辅执意坚持己见, 且不与于成龙及其继任者孙在丰配合, 致康熙帝所亲立疏浚下河工程历两年之久而不得兴。康熙二十六年兴工未久, 靳辅从工程总体出发, 于十月十七日又提出新的方案。九卿议复, 仍按靳辅所议。康熙帝疑其“有阻挠(下河工程)之意”。《(康熙起居注》1572 页)问题的症结在于河工事复杂, 非亲历者不易把握; 除明珠于康熙七年曾阅淮、扬河工有过调查研究外, 九卿大多不懂河工事, 只能出于对靳辅的信任。康熙帝深知河工事难, 尽管多方征询不同见解, 仍不能洞查河工锁钥。而明珠作为朝中为首之大学士, 在下河工程“开一停一开—停”过程中, 一直支持靳辅。 使下河之事久拖不决。康熙帝“因事之延蔓殊觉厌烦”, 《(康熙起居注》1774 页)多次劝谕九卿、科、道及内阁学士“如有所见都应直言”。于是御使郭琇于康熙二十七年正月二十三日参奏:“靳辅治河多年, 迄无成效。皇上爱民, 欲拯淮、扬七州百姓, 而靳辅??百计阻挠, 宜加惩处”。康熙帝进一步追问: “廷臣中有掣肘河务者, 尔本内曾言及否?”郭琇答“无之”。

《(康熙起居注》1717 页)其后, 郭琇再上奏疏劾明珠。揭露其擅政贪贿、卖官鬻爵、排陷异己。二月初九日康熙帝宣布“:著革去大学士, 交领侍卫内大臣酌用, ”并称“本应发明其事, 以肃官方, 因不忍遽行加罪大臣, 且用兵之时, 有劳绩者, 故免其发明。”《(康熙起居注》1728 页)其后康熙帝更明言“专擅之人,近经黜革”,“前曾将敖拜、班布尔善俱行正法, 若有败乱国政者, 朕岂加宽宥

篇三: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纳兰性德(1655年1月19日,顺治十一年腊月十二日——1685年7月1日,康熙二十四年五月三十日)祖籍开原威远堡镇东北的叶赫河岸,满洲正黄旗人,清朝词人、学者。纳喇氏,字容若,号楞伽山人。室名通志堂、渌水亭、珊瑚阁、鸳鸯馆、绣佛斋。原名纳兰成德,为避当时太子“保成”的名讳,改名纳兰性德。

纳兰性德,母爱新觉罗氏,为阿济格之女,父亲纳兰明珠历任内务府总管、吏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纳兰性德十七岁进太学,十八岁中举,十九岁会试中试,因患寒疾,没有参加殿试。二十二岁即康熙十五年(1676年)补殿试[3],中二甲第七名,赐进士出身。康熙爱其才,又因他是八旗子弟,上代又与皇室沾亲,与康熙长子胤禔生母惠妃也有亲戚关系,所以被康熙留在身边,授予三等侍卫的官职,后晋升为一等侍卫,多次随康熙出巡,并奉旨出使梭龙(其方位学界尚存分歧),考察沙俄侵边情况[1]。康熙二十四年五月三十日患急病去世,年仅三十岁(虚龄三十一),死后葬于京西皂甲屯纳兰祖坟(今北京海淀区上庄皂甲屯)。《清史稿》有传。有词集《侧帽集》《饮水词》刊行于世,后人合称为《纳兰词》。

康熙二十四年五月三十日(1685 年7月1日)纳兰性德病故,享年31岁。纳兰性德20岁时与两广总督卢兴祖之女卢 氏成婚,两人情感甚笃,婚后三年卢氏难产不幸亡故。纳兰性德又续娶图赖之孙女官氏。《百家讲坛》讲师曾言,纳兰性德在与卢氏结发之前,曾与表妹有一段刻骨铭心的恋曲。在卢氏死后,纳兰性德曾作过多首缅怀诗,之后,又与一女子有情,有诗句为证,但史实有待考证。年羹尧是其女婿。

说到纳兰性德的名字,还有一说应予驳正:《承德民族师专学报》 1993年第间期登载有刘德鸿《纳兰性德探幽三题》一文,其中说明珠的妻子,爱新觉罗氏“于顺治十一年十二月十二日(1655年1月19日)生下长子冬郎,就是后来的大诗词家纳兰性德。”时下有一历史小说《康熙与他的情敌》一书出版,其中也说纳兰性德小名“冬郎”。其实是沿袭了诗词黄天骥先生对纳兰性德诗句的误解,性德《填词》诗有句云:“冬郎一生极憔悴,判与三闾共醒醉。”冬郎乃唐代诗人韩渥的乳名,“冬郎憔悴”已成文学典故。因纳兰性德生于十二月十二日因而联想到乳名可能叫“冬郎”,其实古人称十一月为冬,十二月为腊。纳兰性德乳名叫“成哥”而不是什么“冬郎”,在他生前,担任宫廷侍卫之后,将“成德”的名字,改为“性德”。这就是由于乾学所记“避东宫嫌名”给予我们的启示,从而考证得的结论。

文学特点

在纳兰词中,写景状物关于水、荷尤其多。首先其别业就名为“渌水亭”。无论现关于渌水亭所在地点的争议怎样,无论它是在京城内什刹海畔,还是在西郊玉泉山下,亦或在其封地皂甲屯玉河之浜,都没能离开一个水字。是一处傍水的建筑,或是有水的园囿。对于水,纳兰性德是情有独钟的。中国传统文化中,把水认作有生命的物质,认为是有德的。并用水之德比君子之德。滋润万物,以柔克刚,川流不息,从物质性理的角度赋与其哲学的内涵。这一点被纳兰性德这位词人尤为看重。明代定都北京后,许多达官贵人纷纷在城内外营造私人花园。如城内的英国公花园、西郊皇亲李伟的清华园和漕郎米万钟的勺园,都是极负盛名的。到了清朝,特别是王室在西郊大兴园林土木,自畅春园始,到圆明园之鼎盛,三山五园,几成中国古代造园史上的顶峰。为了仿效,为了方便朝班,更是为了享受,王公大臣也在西郊购地,建起自己的园墅别业。明珠就在畅春园咫尺之处,兴建“自怡园”。取海淀、西山一带的山水之胜,构架了景似江南的私家花园。而纳兰性德把属于自己的别业命名为“渌水亭”,一是因为有水,更是因为慕水之德以自比。并把自己的著作也题为《渌水亭杂识》。词人取流水清澈、澹泊、涵远之意,以水为友、以水为伴,在此疗养,休闲,作诗填词,研读经史,著书立说,并邀客燕集,雅会诗书——一个的道的文化沙龙。就在他辞世之时,也没离开他的渌水亭。与之相比,同在水泉丰沛的海淀,大将僧格林沁却造旱园,在园中起山神庙。权宦李莲英于海淀镇闹市中置产业三处,方便起居却无水趣。宗室商人萨利建宅通衢,招摇有余,风雅稍逊。试想,如果这位伟大的以水为性,借水寄情的词人没有了水,他的情感激发和创作灵感的迸出就要大打折扣,甚至几近干涸。如果以山为题、以山为怀,那他的艺术也定是另种风度了。

纳兰性德的诗词中,对荷花的吟咏,描述很多。以荷花来比兴纳兰公子的高洁品格,是再恰当不过的。出污泥而不染是文人雅士们崇尚的境界。它起始于佛教的有关教义,把荷花作为超凡脱俗的象征。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把梅、竹、兰、菊“四君子”和松柏、荷花等人格化,赋予人的性格、情感、志趣,使其具有了特定的文化内涵和哲学意蕴。郑板桥的竹、金农的梅、

曹雪芹的石,都成了寄托文人心态、情感的文化图腾。而纳兰性德却认定了荷花。他的号为楞伽山人,有禅缘者,看重荷花,更在情理之中。纳兰性德所居,所乐之处均有水存在,水中的荷花更陶冶诗人的性情。瓮山泊畔有芙蓉十里,玉泉山下有芙蓉殿,渌水亭边碧水菱荷,皂甲屯明珠花园西花园遗址仍残留水沼,出土莲花纹汉白玉栏板??这无不说明它与纳兰性德的生活、创作有着密切的关联,它与词人的精神始终同在。

中国历代文人追求对物质性理的认识,并把它与人生观、世界观等哲学概念联系起来,指导生活、事业、并把它艺术化。在哲学的理性与艺术的热情的交汇点上有所生发。纳兰性德也不例外,他以诗词的形式,以杰出的艺术互为观照着他的哲学理念。

纳兰性德的诗词中,有不少是因扈驾游历北京西山一带 风景名胜时写作的。这些地方至今几乎都有迹可寻,有史可稽。这些因名胜古迹生发的感慨和情致出之有处。通过对所写地方进行体察,能够更深刻,更全面地了解,认识纳兰性德此类诗词创作的起因和他丰富的文史知识,以及对客观事物形象准确的感受。纳兰性德曾随康熙幸游“八大处”宝珠洞。他扈从玄烨凭高远望,写下《望海潮·宝珠洞》“漠陵风雨、寒烟衰草,江山满目兴亡。白日空山,夜深清呗,算来别是凄凉。往事最堪伤,想铜骆巷陌,金谷风光。几处离宫,至今童子牧牛羊。荒沙一片茫茫,有桑干一线,雪冷雕翔。一道炊烟,三分梦雨,忍看林表斜阳。归雁两三行,见乱云低水,铁骑荒冈。僧饭黄昏,松门凉月拂衣裳。”站在平坡山巅宝珠洞眺远亭上,宜南向、东向眺望。南望,永定河一线漂渺如带似纱由它千万年泛滥冲刷形成的西山洪积扇,不但形成北京平原,在北京古地理上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而且至今在其两岸仍可见大片荒沙,累累土岗。山下不远是八宝山、老山、田村山、石景山,两千年前的汉墓早以少为人知,山脚下元代翠微公主的陵墓湮没无寻,明代贵戚葬地已被清朝王公坟茔逐渐取代。东南望,辽金残毁的城垣尤在,元大都址上的明清北京城紫气东来。辽宋于会城门北、紫竹院一带进行了“高梁河会战”辽军铁骑的驰援,使宋军大崩溃。金兵攻陷辽幽州城,在其上建中都城。元人将金中都付之一炬后,东移城廓建大都城。历史变迁,王朝更迭,都邑兴废,引发了纳兰性德的无限感慨。纳兰性德从驾到西山黑龙潭,写下《忆秦娥·龙潭口》“山重叠,悬崖一线天疑裂。天疑裂、断碑题字,古苔横啮。风声雷动鸣金铁,阴森潭底蛟龙窟。蛟龙窟,兴亡满眼,旧时明月。”黑龙潭位于画眉山北,在山嘴处东北石崖下。这里石色青黑,树木萧森,荫浓苔滑。泉水従深潭底冒出,如:山一程,水一程”寄托的是亲人送行的依依惜别情;“身向榆关那畔行”激荡的是“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的萧萧豪迈情;“夜深千丈灯”催生的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烈烈壮怀情。这情感的三级跳,既反映出词人对故乡的深深依恋,也反映出他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二十几岁的年轻人,风华正茂,出身于书香豪门世家,又有皇帝贴身侍卫的优越地位,自然是眼界开阔、见解非凡,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定会比别人更强烈。可正是由于这种特殊的身份反而形成了他拘谨内向的性格,有话不能正说,只好借助于儿女情长的手法曲折隐晦地反映自己复杂的内心世界。这也是他英年早逝的重要原因。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8ejb.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