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蒙汉语教学视野下把字句研究 - 图文

更新时间:2024-06-28 17:19: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学校代码: 10135 论文分类号: 学 号:20084003010 学习方式: 全日制

硕士学位论文

对蒙汉语教学视野下“把”字句研究

Study on “Ba” structure under the Vision of the Teaching Mongolia students Chinese as second

language

学一学科门类: 级学科: 科 、专 业: 文学 中国语言文学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现代汉语语法理论应用 高永强 李剑冲 副教授 研 究 方 向: 申请人姓名: 指导教师姓名:

二〇一一年五月十五日

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中 文 摘 要

“把”字句作为现代汉语特殊句式中的一个常用句式,不仅是汉语中一种独特的结构,也是汉语同世界其它语言相比在句式应用上的特色。但同时,它也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一个重点、难点,是外国人学习汉语的一大障碍。目前,学习汉语的外国人越来越多,这就对我们的对外汉语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带来了更大的挑战。语法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作用举足轻重,它的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学生对汉语的掌握程度。因此,如何提高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的效果,是一个具有深远意义的课题。本文以现代汉语教学中“把”字句的本体研究为起点,侧重于对外汉语“把”字句的教学,着重分析解决外国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把”字句的习得偏误问题,并制定出科学的教学对策。

论文分为五部分:引论、汉语“把”字句本体研究、外国留学生“把”字句习得偏误分析、“把”字句语法项目的选取和排序、余论。

引论主要阐明本文的选题意义及价值、研究范围、学界以往的研究以及所运用的基本研究方法;第二部分汉语“把”字句本体研究,主要概述了汉语“把”字句的本体研究和教学研究,明确“把”字句概念、研究状况以及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研究情况,并探讨本体研究与教学研究之间的关系;第三部分外国留学生“把”字句习得偏误分析,着重从语法偏误研究的意义、偏误确定的标准、偏误类型、偏误原因分析几方面展开论述;第四部分“把”字句语法项目的选取和排序,是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把”字句的习得偏误问题的分析基础上,明确语法项目选取和排序的原则,并提出“把”字句的语法项目的选择和排序及教学分级建议;第五部分余论,简要探讨对外汉语教学中“把”字句的教学对策和建议,阐明写作初衷。

关键词:教学,对外汉语,语法,“把”字句,偏误

ABSTRACT

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As one common structure of the modern special Chinese sentence structure, sentence with “Ba” is not only a unique structure of Chinese, it has its own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erms of the sentence structure application compared with other languages in the world. At the same time, sentence with “Ba” is an important and difficult section in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CFL), and it is also an obstacle to the Chinese learning for many foreigners. Currently, an increasing number of foreigners are learning Chinese, which brings about more requirements and challenges for Chinese teaching. Grammar teaching of CFL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its direct impact on students’ mastery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Therefore, the study of how to improve the grammar teaching effectiveness in CFL teaching has far-reaching significance. Beginning from the ontological study of sentence with “Ba” in modern Chinese, this paper emphasizes the teaching of the structure, in particular, analyzes CFL learners’ errors in “Ba” structure, and develops scientific teaching strategies.

This paper is composed of five chapters which are the introduction, overview of studies of the Chinese “Ba” structure, error analysis of the “Ba” structure acquisition among foreign students, selection and sorting of grammatical items of “Ba” structure, and conclusion.

Introduction part mainly elucidates the significance, value, research scope, existing research and the research methods of the paper. Chapter Two,

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Overview of Studies, mainly generalizes the ontological study and teaching research of the Chinese “Ba” structure, clarifies the concepts of the “Ba” structure and its research status quo in CFL teaching, and discuss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ontological studies and the teaching research. Chapter Three, Error Analysis of the “Ba” Structure Acquisition of Foreign Students—mainly analyzes significance of error study, criteria of confirmation of errors, types and causes of errors. “Ba”sed on the error analysis, Chapter Four, Selection and Sorting of Grammatical Items of “Ba” Structure, clarifies the principles of the grammatical selection and sorting, which proposes that relative frequency method and entailment scaling method be properly utilized in the selection and sorting of the grammatical items, and also provides recommendations for selection and sorting process, and for the teaching classifications. Chapter Five, Conclusion, briefly explores the teaching strategies and suggestions of the “Ba” structure in CFL teaching and also explains the initial intentions of the paper.

Key words: Teaching,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errors, selection, grammar, “Ba” structure, errors

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目 录

引论 ......................................................... 1 (一)选题意义价值 ........................................ 1 (二) 研究范围方法 ....................................... 2 一、“把”字句本体研究 ....................................... 4 (一)“把”字句研究综述 ................................... 4 (二)“把”字句句法语义特征 ............................. 13 (三) 本研究中“把”字句分类 ............................ 16 二、外国留学生“把”字句习得偏误分析 ........................ 19 (一)语法偏误研究的意义 ................................. 19 (二)偏误确定的标准 ..................................... 21 (三)偏误类型 ........................................... 24 (四)偏误原因分析 ....................................... 26 三、“把”字句语法项目的选取和排序 .......................... 29 (一)语法项目选取和排序的原则 ........................... 29 (二)语法项目选取和排序 ................................. 31 余 论 ..................................................... 38 参考文献 .................................................... 40 附 录 ..................................................... 42 致 谢 ..................................................... 44

引 论

引论

(一)选题意义价值

我们在对外汉语教学或者与外国留学生的日常交流时,常常会听到外国人这样使用“把”字句:

1.我把这本杂志很有意思。 2.他把旅游喜欢。 3.我把中文学得很努力。

4.我的朋友出车祸了,所以我把医院送去他了。 5.我把那么重的木头搬不动。 6.我把饺子吃在食堂里。

7.我父亲一个月以前把中国来了。 ??

这样的句子,在以汉语为母语的人来看是不可理解的,但这样的错误的确存在于留学生汉语习得过程的各个阶段中。这些句子属于“把”字句的范畴,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我们需要分析了解形成这些偏误的原因,并能结合实际的对外汉语教学现状,制定出可行的“把”字句对外汉语教学方案。

“把”字句作为现代汉语特殊句式中的一个常用句式使用频率较高,是汉语中一种独特的结构,也是汉语同世界其它语言相比在句式应用上的特色。“把”字句不仅是现代汉语教学,同时也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一个重点、难点,是外国人学习汉语的一大障碍。现代汉语中关于“把”字句的本体研究已很深入,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把”字句研究成果也不少。作为汉语特殊句式研究的传统课题, 汉语“把”字句长期受到语言学者们的关注,积累了丰富的文献资料。自黎锦熙先生的研究开始,几十年来,国内外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把”字句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取得了大量重要的成果。前人的研究涉及到“把”字句的内部结构和外部功能,目前语言学界对“把”字句内部结构上的研究相当深入,成果众多;语义方面的研究尚不十分全面,各家观点差异很大,可以说,对“把”字句语义认识的缺失已经形成了

1

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把”字句研究的瓶颈;而“把”字句语用上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系统地研究“把”字句的篇章语用情况的文献较少。

目前,学习汉语的外国人越来越多,这就对我们的对外汉语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带来了更大的挑战。语法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作用举足轻重,它的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学生对汉语的掌握程度。因此,如何提高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的效果,是一个具有深远意义的课题。通过对对外汉语“把”字句教学研究现状的分析以及对现行对外汉语教材的考察,我们发现,无论是该领域的研究学者还是一线教师,均已意识到“把”字句教学应该结合语言环境,加强语用教学。但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效果并不尽如人意。此外,外国学生“把”字句习得偏误情况的调查分析也表明,在留学生中普遍存在不知道什么时候该用“把”字句的情况,他们对 “把”字句的语用条件并不十分清楚。由此可见,对外汉语“把”字句教学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本文将以现代汉语教学中“把” 字句的本体研究为起点,针对蒙古国留学生汉语“把”字句的教学,着重分析解决在对蒙汉语教学中“把”字句的习得偏误问题,并制定出科学的教学对策。

(二) 研究范围方法

论文研究内容涉及汉语“把”字句的本体研究和教学研究;蒙古国留学生“把”字句习得的偏误;对蒙汉语教学过程中“把”字句语法项目的选取和排序,以及“把”字句的教学对策和建议。

文中所使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 问卷调查法

设计针对蒙古国留学生的《蒙古国留学生 “把”字句习得情况调查问卷》,获得第一手的蒙古国留学生习得汉语“把”字句的资料,分析调查资料。

统计与数据分析法

统计与数据分析法是处理语料时所运用的最基本、最普遍的方法。主要包括对本民族的语者语料、中介语语料中的正确用例和偏误用例在各个等级上的情况进行统计,对各类偏误类型进行分类统计等。

比较法

2

引 论

包括将蒙古国留学生的习得情况和汉语母语者的使用情况进行比较;将不同类型、等级的留学生各句式使用情况进行比较;将蒙古国学生实际习得顺序与教学大纲和教材中排序进行比较等。

描写、分析和解释相结合的方法

采用这一研究方法的目的,在于尽可能全面系统地描写、分析和解释外国学生习得“把”字句句式的中介语系统,主要包括:根据不同的偏误类型来分析各类偏误的分布和变化情况,并对偏误的原因做出一定解释;描写习得过程并对其中出现的现象进行合理的分析和解释;探讨习得顺序并解释其成因。

3

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一、“把”字句本体研究

(一)“把”字句研究综述

1. “把”字句本体研究综述

(1)关于“把”字句的名称

语言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现象,它始终遵循着由实到虚、由低级到高级的变化规律,从客观上反映了人类的思维从简单到复杂的变化过程。1 在现代汉语中,介词一般都是由动词虚化而来,“把”字句中的“把”也是这种情况。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释“把”字为:

在他看来,表意旁的“扌”是表示与手相关的动作,如“握、持”。在现代汉语中,对“把”字句的解释是指由介词“把”(包括介词“将”)构成的介宾短语作状语的句子。

那么,“把”字句到底有哪些称谓呢?平常我们顺口就说“‘把’字句”,但诸多学者却对“‘把’字句”的称谓并不一致。比如,吕叔湘先生(1942)称之为“把字式”,王力先生(1943)称之为“处置式”,而当王力先生提出“处置式”的时候,其他学者如赵元任先生、朱德熙先生等均不认为“处置式” 可以涵盖“把”字句的语法现象,很可能囿于一隅从而影响到对“把”字句的深入研究。中文称谓如此,“把”字句的英文名称也相应有好几个,王力先生(1943)称它为Disposal construction(处置式);而赵元任先生(1968)则译为Pretransitive construction;

1

张今.英汉比较语法纲要[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4

“把”字句本体研究

邓守信教授(1971)译为Accusative construction;黄宣范教授 (1975) 则称为Causative construction(致使结构)。 (2)“把”字句研究分段状况

通观“把”字句的研究历史,大致可以分为四个研究阶段。 第一阶段(1924—1949年)

这一阶段主要有三种理论,即黎锦熙的“提宾说”理论、王力的“处置说”理论、吕叔湘的“三说”理论。

黎锦熙的“提宾说”理论。1924年黎锦熙从句法结构分析方面入手,首次提出了“提宾”说。他认为“把”字句中“把”的作用是将位于句子动词之后的宾语提到动词之前。例如:

1.警察把这伙坏人都抓起来了。 2.妈妈把她的女儿打扮得如花儿一般。

王力的“处置说”理论。王力先生从形式与意义统一的角度出发,第一个提出了“处置说”这个形式与意义相统一的概念。这里的“意义”是指语法意义而不是指某一特殊语境情况下衍生的意义,更不是指词汇的意义。“处置”可以解释为句中谓语动词所代表的动作行为对“把”字的宾语施加一定的影响,使该宾语发生某种变化,产生某种结果,处于某种状态,遭受某种遭遇。

王力先生认为“把”字本义是“握”的意思,但沿用至现代便逐渐由实变虚了,词性也由动词变为助动词,本义渐渐消失,只留下了语法上的意义。2 如:“把鞋穿上”基本上等同于“穿上鞋”的倒装。但两者的意思不完全相同,“穿上鞋”是一种简单的叙述,而“把鞋穿上”则包含了人对鞋的一种处置。所以,王力把这类语言形式称为处置式,并为处置式句子定下规律:“处置式既然必须是表示一种处置,如果行为不带处置性质,就不能用处置式。”3同时提出了不能用于处置式的叙述词:

1.表示的是一种精神行为,如“我恨他”不能说成“我把他恨”; 2.表示的是一种感观现象,如“我看见他”不能说成“我把他看见”; 3.表示的行为无法改变所表示事物的状况,如“我下楼”不能说成“我把楼下”; 4.表示的行为是种意外,如“我捡了一块表”不能说成“我把一块表捡了”; 5.“有”“在”等字作为叙述词时,如“我有老婆”不能说成“我把老婆有”,

2

王力.中国语法纲要[M].上海:开明书店,1946:121. 3

王力.中国语法纲要[M].上海:开明书店,1946:121.

5

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我在家”不能说成“我把家在”。

处置常常被认为是人的有意识的、有目的的行动,因此一些语法学家,如吕叔湘、梁东汉等认为有些“把” 字句是不能理解为处置的,而且不是所有的“把”字句都有表示处置的意思,实际运用中也确实如此,如:

1.刀把我的手割破了。 2.把她忘记了。

因此,“处置说”在客观上也有些牵强。尽管如此,王力先生的“处置说”理论还是开创了“把”字句语义研究的先河,成为近七十年来“把”字句语义研究与探讨的核心问题。

吕叔湘的“三说”理论。所谓“三说”理论即吕叔湘先生提出的“宾语有定”说、“行为动词”说、“谓语复杂”说。吕叔湘先生认为“把”字句的应用有两个消极条件:一是“宾语有定”,是说宾语必须是有确定所指的,而不能是无确定所指的。比如我们可以说“请把那本书拿来”,但是不可以说“请把一本书拿来”,因为“那本书”是有所指的,而“一本书”是无确定所指的;二是从意义层面上来讲,“把”这个动词必须表示一种积极的活动。另外他认为,“在大多数用‘把’字的句子里,动词后面紧接着一些附加成分。其中有些是不容许把它跟动词隔开的,就非用‘把’字把宾语提前不可;有些是能让宾语插在中间的,那就可以不用‘把’字。还有一些用‘把’字的句子里,动词前头紧接着些复杂成分,它们往往又是习惯跟在宾语后头的,也得非用‘把’字把宾语提前不可。”4

吕叔湘先生的“三说”理论详尽细致地分析了近代汉语中的“把”字的用法,将“把”字句研究的关注点转到了组织层面上,是“把”字句句法综合研究的第一人。

第二阶段(1950—1969年)

这一阶段的研究可分为三个方向:其一,对黎锦熙、王力、吕叔湘三位学者所提出的学说进行修正和补充,并围绕“处置式”和“处置义”形成正反两方面的争论。王力(1958)不仅坚持他本人四十年代提出的“处置”说的观点,还进一步提出了“处置式”的活用——“继事式”,以补充其“处置式”的学说。而胡附、文炼(1955)和梁东汉(1958)等则并不认同,他们的理由是,“虽然‘把’中有些是表示

4

吕叔湘.语法学习[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54.

6

“把”字句本体研究

处置意义的,但是既然有活用之说,那么‘处置’一语就不是最妥当的。”(张潜,1998)其二,进一步对“把”字句进行了细致化研究:一是对比“把”字与其他动词、介词的用法,如王力1954年在《语言学习》中的文章《把、拿、用》、刘世儒1960年在《中国语文》上发表的《“把”和“以”的处理》;二是研究“把”的词性,较有影响的文章有汪惠迪1959年发表于《语文》的《关于“把”字句“把”的处理》以及杨欣安、李运益的《与汪惠迪先生商榷“把”字的处理问题》;三是对“把”字的用法进行归纳,指正“把”的误用,如1954年《语文学习》中刊登的齐荣的《“把”字句的用法》以及李因的《“把”字的误用》;四是探讨“把”字的句法作用,如曹峰1957年发表于《语文学习》的《“我们要把祁连山打通”中的“把祁连山”是状语还是前置的宾语》、莫林1958年的《一种句子的分析》;五是“把”字句带宾语的情况,代表性文章有吕叔湘1965年发表在《中国语文》的《“被”字句、“把”字句动词带宾语》。其三,分析了“把”字句产生和发展的原因。王力认为处置式的产生时间大约在七世纪到八世纪之间,祝敏澈也认同王力的这个观点。梅祖鳞对唐宋的处置式及其来源作了全面的考察,并将唐宋时期的处置式分为三类:双宾语结构、动词前后带其他成分以及单纯动词居末位,并分别讨论其各自的形成算途径。

第三阶段(1978—1989年)

这一阶段将“把”字句的研究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研究成果较前两个阶段更丰富,在语义研究方面有两个侧重点,即“把”的宾语与谓语动词的语义关系研究以及有关“把”字句句式含义研究。“把”的宾语与谓语动词的语义关系研究方面的著作及文章,主要有商务印书馆1981年出版的朱德熙《语法讲义》、《语文导报》1987年第七期的邵敬敏《“把”字句研究纵横观》、《语文学刊》1988年第五期的景士俊《“把”字句琐议》、《中国语文》1983年第二期的詹开第《“把”字句谓语中动作的方向》等;有关“把”字句句式含义研究方面的文章,主要有宋玉柱1979年发表于《天津师范学报》第三期的《处置新解——略谈“把”字句的语法作用》和1981年发表于《语文研究》第二期的《关于“把”字句的两个问题》、潘文娱1978年发表于《语言教学与研究》第三集的《对“把”字句的进一步探讨》、许余龙1989年在《国外语言学》第一期上发表的《“把”字句新析:〈从主题——评议的观点看“把”字句〉一文评介》以及吴葆棠的《一种有表失义倾向的“把”字句》。在这些文章中,笔者认为宋玉柱对“把”字句“处置”作用的解释较为合理,他对“处

7

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置”下的定义是:“句中谓语动词所代表的动作对‘把’字介引的成分施加某种积极的影响,以至往往使得该成分发生某种变化,产生某种结果, 或处于某种状态。”(宋玉柱,1992)

在这一时期,“把”字句研究有两个创新点。一是吕叔湘开创了一个新的研究课题——“把”字句构成条件研究。在这一新课题的影响下,八十年代展开了对“把”字句构成条件的广泛研究。二是出现了对“把”字句研究概况进行评介的一些论著,这是“把”字句研究的新领域。其中有对“把”字句研究的历史、现状进行梳理的论著,如邵敬敏发表于《语文导报》1987年第七期的《“把”字句研究纵横观》;有专门介绍“把”字句研究状况的论著,如雨兹1978年发表于《语文教学与研究》第三期的《“把”字句研究概况》。

第四阶段(1990年至今)

这一阶段研究成果主要表现从语义语用多层面、多角度对“把”字句进行分析。如崔希亮在《“把”字句的若干句法语义问题》一文中对“把”字句的句法语义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综合研究;沈阳将“把”字句从语义和形式两方面进行了解释;杉村博文则从遭遇的角度解释了“把”字句的处置义;张旺熹在《“把”字结构的语义及语用分析》一文中将“把”字结构放到具体的语境中去考察,对“把”字句进行了语用分析,他认为:“‘把’字结构以表达与目的意义紧密相关的语义内容为本质特征,在语用上的基本规律是它始终处于一个明确的因果关系(包括条件关系、目的关系)的意义范畴之中,当人们需要强调这种因果关系时,便使用‘把’字结构的语句形式。”;金立鑫探讨了交际中使用“把”字句的原因,如在《中国语文》1997年第六期发表的文章《“把”字句的句法、语义、语境特征》,文中指出:“选择‘把’字句的表达方式是句法、语义、上下文签篇章、语句重点和个人风格等因素所决定的,在这些因素之间形成一个强制性到非强制性的等级关系。”对这一问题,其他学者也进行了探讨,如王红旗认为,理解“把”字句的意义就应该把说话人的因素也考虑进去。叶向阳则认为“把”字句的语义核心是致使。

这一时期“把”字句句法研究包括两方面:一是句法结构研究,二是句式转换研究。句法结构方面的研究主要注重对“把”字句中各成分进行研究,较为突出的研究成果有王惠1993年发表于《汉语学习》第一期的《“把” 字句中的“了/着/过” 》、范晓发表于《中国语文》2001年第四期的《动词的配价与汉语的“把”字句》、岳中奇发表在《语文研究》2004年第三期的《成事“把”字句的句法形式及

8

“把”字句本体研究

语义》;而句式转换研究则在继承了“把”字句与其他句式相互转换关系及限制条件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对“把”字句的各种特殊句型进行了研究,其主要成果有易绵竹1992年刊登在《求是学刊》第四期上的《汉语“把”字句和“被”字句新探》以及程琪龙、王宗炎发表于《语文研究》1998年第一期的《兼语一般句式和“把”字句式的语义特征》。

纵观这一时期的“把”字句研究,从整体上看虽然呈现出阶段性的特点,但在“把”字句语用问题方面的研究上还是十分有限,仍有待于进一步的深化和拓展。

2. “把”字句教学研究综述

(1)国内汉语教学中的“把”字句教学

较早在著作中涉及探讨如何对国内学生进行“把”字句教学的当属吕叔湘先生,先生在《怎样跟中学生讲语法》中,根据目的的不同将语法著作分为三种类型:一种是系统语法也叫理论语法,是纯粹为了探索一种语言语法结构的著作,注重说明语法结构,常常涉及方法论,因研究方法的不同,得出的结果也不一样;第二种类型是参考语法,是指以详细说明一种语言的语法事实来供读者参考的著作,它虽也须包含一个体系,但是主要目的不在于体系的论述;第三个类型是规范语法,主要的目的是说明什么样的词句是合乎语法的,什么样的词句是不合乎语法的。教学用的语法书常常采用这种写法,并且往往附有改正病句的练习,目前许多《现代汉语》教材的语法部分都属于这个类型。

此外还有一些专门针对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的论文,如《世界汉语教学》1992年第四期刊登的程相文、周翠琳《“把”字句课堂教学》、《语言与翻译》2005年第三期刊登的李遐《少数民族学生汉语“把”字句习得偏误认知心理分析》以及2009年第三期张梅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把”字句书面使用情况调查》等。 (2)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把”字句教学

吕文华在《对外汉语教学语法探索》中指出,“把”字句教学难,除了其本身限制条件多,在外语中又没有相对应的形式以外,还与我们在教学中尚未找到一条正确而有效的途径有关。她认为,要解决好“把”字句的教学问题其根本途径是要提示“把”字句的语义特征,使学生掌握什么时候需要使用“把”字句,还要让学生明确使用“把” 字句的语境,最终让他们掌握在什么情况下必须用“把”字句,什么情况可用可不用“把”字句,什么情况不能使用“把”字句。

9

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为达到这一教学目的,吕文华认为在教学上方法上应当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让学生在不同的学习阶段由易到难地学习“把”字句。她首先总结了六类“把”字句的语义类型:即表示某确定的事物因动作而发生位置的移动或关系的转移;表示某确定的事物因动作而发生某种变化,产生了某种结果;表示动作与某确定的事物发生联系,或以某种方式发生联系;把某确定的事物认同为另一事物,或通过动作使某事物变化为在性质、特征上有等同关系的另一事物;表示不如意的“把”字句;表示致使的“把”字句。再从语义分析入手结合结构和语用分析,将“把”字句的教学内容按初级、中级、高级三个不同教学阶段进行分配。

这种将结构形式和语言类型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教学效率,使学生们能更好地掌握“把”字句的使用原则,对于对外汉语的教学实践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同时,其他学者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如张宁、刘明臣从教学法、功能角度分析了对外汉语“把”字句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在运用功能法进行“把”字句教学及对外国留学生进行分阶段教学的建议;陆庆和认为“把”字句的教学应该按照教学项目排序、内容的层次性阶段性、分层练习设计等几个方面进行,这一理论将“把”字句教学安排地更为系统化、科学化;熊文新分析了“汉语中介语语料库系统”中外国学生的汉语习得材料,从母语背景、等级、性格等多种因素对留学生“把”字句习得情况进行了总结,以此指导对外汉语教学开展有针对性的“把”字结构教学;姜德梧则依据HSK(中国汉语水平考试)中关于“把”字句测试试题的统计数据,分析了外国学生习得“把”字句的偏误及其成因,并依此提出了改进汉语“把”字句教学的建议。熊文新、姜德梧两位学者都是在运用调查和统计数据的基础上进而提出改进对外汉语教学中“把”字句教学的建议,具有较强的说服力,李英、邓小宁的《“把”字句语法项目的选取与排序研究》也运用了这种方法。

由以上论述可见,对外汉语教学的对象、内容、目的都与母语是汉语的教学有所不同,因此,对外汉语教学中“把”字句的教学内容、方法也与国内汉语的“把”字句教学存在很大差异。

3. “把”字句本体研究和教学研究的相互关系

语法研究是本体研究的核心,因此,从很大程度上说,汉语“把”字句的本体研究和教学研究之间的关系,就是汉语“把”字句语法研究与教学研究之间的关系。

10

“把”字句本体研究

(1)汉语“把”字句本体研究是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的一个“本源”

汉语本体研究是对外汉语教学的“本源”,一些在课堂上说不清楚的问题,常常是因为我们对汉语本体研究存在不足,笔者认为,语言研究和教学之间是密不可分的,前者指导后者,后者以前者为基础,没有语言研究的成果就谈不上高水平的语言教学。近些年发表的有关汉语本体研究的著作文章,也说明对外汉语教学对本体研究的依赖和自身的不断探索,其中“把”字句的本体研究与教学研究之间亦是如此。根据赵金铭对四届世界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的统计,有关于汉语本体研究的论文共160篇,占全部文章总数的44%,其中语法研究有90篇,占汉语本体研究论文的56%。再如张旺熹对20年来两种对外汉语教学的专业杂志和11种论文集的统计,语法方面的文章有858篇,1979年来主要期刊里发表的有关于“把”字句的文章则有499篇,尽管这些统计中的论文不全是直接针对对外汉语教学的,但二者的关系还是显而易见的。

本体研究中的语法研究是语言中最重要的部分,是语言学习者,包括母语学习者和外语学习者都要学习的最基本内容。所以,尽管这些年来语言教学理论经历了多次变化,但语法一直占据了对外汉语教学的核心内容。无论是传统的以结构为主的教学方法,即20世纪80年代中期兴起的“结构——功能法”,还是此后的“结构——功能——文化”相结合的教学思路,其本质都是把语法作为汉语教学的基本内容,作为教学大纲。如果语法研究的成果有所不足,语法教学就不得不受到影响。因此,对外汉语教学界始终在关注、吸取语法学界的研究成果,同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不懈地开展语法研究。

(2)对外汉语教学对汉语本体研究提出了特殊的要求

对外汉语教学界的前辈王还先生在英国剑桥大学教授现代汉语期间,曾经就教学中遇到的语法问题写信请教王力先生。不可否认,对外汉语在求助于语言学的同时,也向语言学提出一系列的问题和要求。笔者认为,对外汉语教学研究要建立一个适用于对外汉语教学的体系,进而帮助教师和学生建立一个科学的、对教与学都有效的汉语研究观,就不可避免地对汉语本体研究提出要求。归纳而言,有以下方面:

其一,要求对汉语语法研究有更为全面、系统的认识和描写。应当能够反映汉语最基本的句法规则,区分规则的主干和枝节,确定表现汉语语法的本质,明确可以帮助学生尽快形成汉语应用能力的语法规则,并根据普遍语法的原则、语法体系

11

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内部的生成关系和学习者的习得汉语规律,给这些规则以科学的排列和有效的描述。

其二,要求对语法规则进行更细致地描述、更准确地说明。吕叔湘指出:“汉人教汉人汉语,往往有些彼此都知道,不成问题,就是不知道也不去深究。可教外国人就是个问题了,就得逼着我们去研究。”5这说明,许多在中国人眼中很简单的问题,在给外国人进行讲解时,就需要结合他们学习汉语的实际,对汉语语法的规律进行更深入地研究、更细致地描述、更准确地说明。事实上,目前我们对许多语法现象的研究和描写,还都没有达到对外汉语教学的要求,特别是还没有找到适合对外汉语教学要求的角度,挖掘到对外汉语教学要求的深度。

在对外汉语的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发现,一些学生根据教师或教科书所描述的规律去说话,但说出来的话却发生了语法错误。根据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结果,导致学习者使用第二语言产生偏误,一般有这几方面原因,包括母语规则的迁移、目的语规则的泛化、教材或教学的误导以及本人使用目的语的策略等。其中目的语规则的泛化和教材或教学的误导常源于教科书或教师对语法项目的解释、描述不正确、不准确,从而导致学生产生错误。所以,语法规则的准确描述,是有效开展对外汉语教学的前提之一。

其三,要求对外国人的语法习得规律加以研究。一个适合对外汉语教学使用的汉语语法体系,必须反映和遵循汉语习得规律,并以此确定语法教学顺序、重点和教学方法。这与心理语言学、认知科学、语言研究都有一定关系,从心理语言学角度讲,王建勤、施家炜等学者对外国人汉语语法习得顺序和规律所做的探索,李宇明等对儿童语言习得规律进行的研究,都对对外汉语教学有启发作用,但只有这些研究还远远不够。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看,习得规律的研究还涉及汉语跟普遍语法的关系,汉语语法规则的生成、变换关系,以及汉外语言对比等诸多方面,因此对它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化和拓展。

(3)对外汉语教学的语法研究推动了汉语语法研究

对外汉语教学对语法研究提出的上述要求以及语法学界、对外汉语学界为此所做的探索,会推动汉语语法的研究。笔者认为,结合第二语言学习的特点,针对教与学的需要,对语言事实进行发掘和描述,更有利于发现汉语的特点和本质。

5

吕叔湘.吕叔湘论文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12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8eg3.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