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文学复习题

更新时间:2023-11-16 14:43: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当代文学复习题

1.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肯定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命题。

2. 1979年10月,在距上一次会议近二十年后召开了第四次全国文代会,执政党提出了“文艺民主”的问题。

3. 1981年设立矛盾文学奖,对象是长篇小说作品,每四年为一届,1982年颁发第一届。 4. 1977年11月,刘心武发表短篇小说《班主任》,1978年8月卢新华发表短篇《伤痕》。提示了文学“解冻”的一些重要征象:对个体命运、情感创伤的关注,启蒙观念和知识分子“主体”地位的提出。

5. 1985年或更早的时间,“朦胧诗”已经“式微”。与此同时,出现了受“朦胧诗”滋养的“朦胧诗”反叛者,他们自称“第三代”(或被称“新生代”)。 6. 1985年被称为文艺学的“方法年”。

7. 1979年初,朱光潜的《关于人性、人道主义、人情味和共同美问题》,是最初提出问题的文章。

8. 1983年初周扬发表了《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几个问题的探讨》的引起争议的文章。

9. 以自办刊物《今天》为核心的,被称为“新诗潮”的先锋性诗歌群体,在思想观念和艺术方法上表现的创新精神,在当时思想、文学的“解放”运动中,处于前沿的位置,释放出不限于诗歌领域的“震动”。

10. 1980年,艾青把他恢复创造之后的第一本诗集名为《归来的歌》,与此同时,流沙河、梁南也写了题为《归来》、《归来的时刻》的作品。

11. 邵燕祥 《愤怒的蟋蟀》一诗,可以看作是诗人自况。

12. 流沙河 1957年因写作散文诗《草木篇》和编辑诗刊《星星》而成为“右派”。 13. 蔡其矫 影响了包括舒婷等在内的青年诗人的写作 14. 昌耀 1957年,因在文学刊物《青海湖》(西宁)诗歌专号上发表十六行的小诗《林中试笛》获罪,称为“右派分子”,关了长达22年。

15. 七月诗派 1981年,绿原、牛汉编选的这一诗歌群体的诗合集《百色花》出版(百色花诗选)。

16. 九叶派 1981年《九叶集》的出版

17. 曾卓 《悬崖边的树》在80年代常被用来说明众多“复出者”相通的心态。 18. 绿原 《又一个哥伦布》《重读 〈圣经〉》 19. 牛汉 《麂子,不要朝这边跑》,《华南虎》一诗,被视为诗人精神性格的“自我写照”。 20. 穆旦 原名查良铮,著有诗集《探险队》《穆旦诗集》《旗》 21. 郑敏 在沉默了20多年之后的第一首诗:《诗呵,我又找到了你》

22. 最早创办且影响广泛,并成为“新诗潮”标志的自办刊物,是1978年12月创刊于北京:由北岛、芒克等主编的《今天》。到了1980年9月,《今天》停刊。 23. 1986年10月,《深圳青年报》和《诗歌报》(安徽合肥)联手举办“中国诗坛1986现代诗群体大展”。

24. 食指 写于1968年的《相信未来》《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最为读者熟悉。 25. 北岛 在“朦胧诗”论争中,北岛的作品最具争议。《回答》这首影响很大的诗,普遍认为写于1976年春天,与当时发生的“天安门事件”有关。 26. 顾城 在80年代初,被称为“童话诗人”。 《远和近》《一代人》 27. 舒婷 《致橡树》《惠安女子》 28. 江河 《大雁塔》社会性主题。

29. 梁小斌 《中国,我的钥匙丢了》《雪白的墙》 30. 韩东 《有关大雁塔》是诗风转变的标志。 31. 于坚 “拒绝隐喻”是于坚的主张之一,这与他的诗回到“日常生活”的要求相关。 《尚义街六号》《对一只乌鸦的命名》《O档案》 32. 翟永明 1984年组诗《女人》(及其后组诗《静安庄》)的发表,是当时“先锋诗歌”写作的一个“事件”,女性诗歌被提出。 33. 海子 25岁 1989年3月26日,在:“山海关至龙家营之间的一段火车慢行道”卧轨自杀。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亚洲铜》《阿尔的太阳》 34. 伤痕文学的主要作品:《班主任》《伤痕》、张洁《从森林来的孩子》 从维熙《大墙下的红玉兰》 遇罗锦《一个冬天的童话》 老鬼《血色黄昏》 35. 蒋子龙 《乔厂长上任记》被看作是改革文学的开风气之作。

36. 对“文革”伤痕直接描写的作品在1979年到1982年间达到“高潮”,此后势头减弱。 37.“文革”后期以“手抄本”形式流传的几个中短篇小说,也是最初的反思性讲述的重要例证。中篇《波动》(赵振开)、《公开的情书》(靳凡)和《晚霞消失的时候》(礼平) 38. 张贤亮 因在《延河》1957年7月号发表诗《大风歌》,成为“右派分子”。《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

39. 高晓声 第一个短篇小说《解约》发表于1954年。“反思小说”《李顺大造屋》《“漏斗户”主》《陈奂生上城》被批评家看做是继续了鲁迅有关“国民性”问题的思考。 40. 陈凯歌 《龙血树》“知青文学”

41. 韩少功 《爸爸爸》 长篇《马桥词典》 42. 阿城 《棋王》《树王》《孩子王》 43. 史铁生 小说集《我的遥远的清平湾》“自传体的叙述语调”,长篇《务虚笔记》被有的批评家称为哲学小说, 散文集《我与地坛》。 44. 张炜 长篇《古船》《九月寓言》

45. 张承志 《黑骏马》和《北方的河》的发表,确立了张承志在“新时期”文学中的独特地位。 《心灵史》

46. 1984年12月在杭州举行的《新时期文学:回顾与预测》的会议提出“寻根”的命题。 47. 陆文夫 中篇《美食家》是他最知名的作品

48. 汪曾祺 沈从文对汪曾祺后来的创作多有影响 ,汪曾祺在小说的文体上的创造,影响了当代一些小说和散文作家的创作。 49. 莫言 1985年《透明的红萝卜》,次年,中篇小说《红高粱》发表,通过文字构造一个能不断叙述的“高密东北乡”。 50. 贾平凹 长篇《废都》,引起巨大的争议。

51. 1985年,刘索拉的中篇《你别无选择》发表,有批评家称之为“真正的”现代派小说。 52. 马原 发表于1984年得《拉萨河的女神》,是当代第一步将叙述置于重要地位的小说。 53. 残雪 1985年发表第一篇小说《山上的小屋》在《人民文学》上发表, 《黄泥街》 54. 苏童 从《妻妾成群》开始,实验性成分已明显减弱,后来被纳入“新写实”、“新历史”小说家的麾下。

55. 格非 更具鲜明的“先锋性”,他的作品出现被称为“叙述怪圈”的结构,体现在《迷舟》1987《褐色鸟群》1988。

56. 扎西达娃 《西藏:隐秘的岁月》《西藏:系在皮绳扣上的魂》《去拉萨的路上》是80年代重要的作品,有着80年代那种“寻根”“魔幻”的色彩。 57. 余华 《许三观卖血记》《活着》 58. 池莉 《烦恼人生》《不谈爱情》《太阳出世》被称为“新写实三部曲”

59. 方方 1987年的《风景》被当做“新写实”小说的代表作

60. 刘恒 《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开发了平民化的“乐观主义” 61. 刘震云 《塔铺》《一地鸡毛》《单位》侧重关注人与环境的关系。 62. 戴厚英 最具影响的作品是出版于1980年的长篇小说《人啊,人!》以人道主义立场来反思当代政治对人性的压抑。

63. 宗璞 “十七年”期间最著名的作品是短篇《红豆》用来说明作家当时的成就和文学潮流的举证。

64. 谌容 1980年发表的中篇《人到中年》,常被看成是“新时期”文学“复兴”的标志性作品之一。

65. 王安忆 “三恋”《小城之恋》《荒山之恋》《锦绣谷之恋》 66. 铁凝 《没有纽扣的红衬衫》《哦,香雪》

67. 林白 《子弹穿过苹果》确立了她此后写作的女性主题。 68. 徐小斌 长篇《德龄公主》

69. 巴金 在1978年到1986年得8年间写作了150多篇随笔,总题为《随想录》。 70. 杨绛 《干校六记》

71. 张中行 《负暄琐话》晒太阳之意。 72. 余秋雨 《文化苦旅》

73. 90年代文化上的最突出表现,是被称为“大众文化”的通俗、流行文化,是借助大众传媒的迅速“崛起”。

74. 90年代规模、影响较大的文化论争,一是发生于1993—1995年间关于“人文精神”的讨论,另一是于90年代中后期逐步呈现的“新左派”和“新自由主义”的分歧。

75.9 0年代另一受到注意的诗歌事件,是发生于后期的,以“知识分子写作”和“民间写作”的“营垒”划分形态呈现的论争。 76. 王家新 《瓦雷金诺叙事曲》《帕斯捷尔纳克》

77. 欧阳江河 1979年开始写诗,1983—1984年间长诗《悬棺》。 《计划经济时代的爱情》《傍晚穿过广场》

78. 二月河的“帝王序列”《康熙大帝》《雍正皇帝》《乾隆皇帝》等 79. 唐浩明的《曾国潘》

80. 阿来 长篇《尘埃落定》1988年出版,好评如潮,获“矛盾文学奖”。 81. 王朔 《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玩的就是心跳》《千万别把我当人》《我是你爸爸》《过把瘾就死》

82. 王小波 《黄金时代》《革命时代的爱情》处理的也是“文革”历史和“文革”经验。 83. 李洱 《花腔》《石榴树上结樱桃》,表现了互异的取材和艺术方法。

名词解释

1. 九叶诗派 又叫中国新诗派,是抗战后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一个具有现代主义倾向的诗

歌流派。主要成员有辛笛、穆旦、陈敬容、杜运燮等九人。主要刊物有《诗创造》《中国新诗》。《九叶集》于1981年出版,“九叶诗派”也由此而得名。

2. 七月诗派 七月诗派是20世纪30、40年代,围绕着胡风主编的《七月》、《希望》

杂志的一批诗人与作家,如绿原,阿垅、曾卓、牛汉等,形成了一个贯穿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最重要的现实主义诗歌流派,被称为“七月诗派”。

3.“朦胧诗” 1980年开始,诗坛出现了一个新的诗派,被称为“朦胧派”。以舒婷、顾城、北岛、江河等为先驱者的一群青年诗人,“朦胧诗派”并没有形成统一的组织形式,也未曾发表宣言,然而却以各自独立又呈现出共性的艺术主张和创作实绩,构成一个“崛起的诗群”。

4. 第三代诗 第三代诗即“第三代”诗人所创作的诗歌。20世纪60年代出生、80年代末

出现的一批诗人,这支庞大的队伍“流派”林立,表现为南京“他们”,上海“海上诗群”,四川“莽汉主义”、“非非主义”等等诗歌派别。以平民化的诗歌与私人化的小说写作而著名。

5. 《今天》 指的是1978年12月由北岛、芒克等主编,创刊于北京的刊物名,是最早

创办且影响广泛,并成为“新诗潮“标志的自办刊物,到1980年9月停刊。

6. 伤痕文学 指的是1978年8月,上海《文汇报》刊发的短篇小说《伤痕》在读者中引起

轰动,在此之前,同样产生热烈反响的短篇是刘心武的《班主任》。接着,以揭发“文革”造成的肉体、灵魂伤害为主旨的作品大量涌现,“伤痕文学”得名。

7. 女性文学 — 女性文学是诞生于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以五四新文化运动为开端,具

有现代人文精神内涵,以女性为经验主体、思维主体、审美主体和言说主体的文学。 8. 三个崛起 — 指的是孙绍振《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徐敬亚《崛起的诗群》谢冕《在新

的崛起面前》,他们在标题上都使用“崛起”这个词,便被称为“三个崛起”。

9. 《心灵史》— 这是张承志的一部作品,记述聚居甘肃、宁夏等地回族的哲合忍耶为着

“心灵的纯净”,而艰苦卓绝,忍辱负重,而赴汤蹈火的故事。小说中大量引述“秘史”等历史资料,将虚构与“纪实”的方式结合在一起,“以最极端真实的材料去描写最极端虚无的东西”,去实现“心灵最彻底的表达”

10. 归来者的诗 — 1980年,艾青把他恢复创造之后的第一本诗集名为《归来的歌》,与此

同时,流沙河、梁南也写了题为《归来》、《归来的时刻》的作品。这个期间,“归来”是一种诗人现象,也是一个又众多诗人涉及的诗歌主题,主要有50年代的“右派”诗人和1955年“胡风集团”事件中的罹难者。这些诗人70年代末“归来”时,在一段时间里纷纷把生活道路的挫折、磨难所获得的体验,投射在他们的诗作中。这就是“归来者”的诗。

简答题

1. “新时期文学”有哪些话语资源?

在80年代,人道主义、主体性等,成为80年代“新启蒙”思潮的主要“武器”,是进行现实批判,推动文学观念更新的最主要的“话语资源”。

2. 简述80年代的作家构成。

一是在50年代因政治或艺术原因受挫者,另一重要构成是“知青”的一群,还有一些“文革”后已届中年才进入写作活跃期的作家。

3.“京味小说”的基本特征及“京味小说”有哪三代? 基本特征是北京地域方言(京白),四合院的空间布局及其生活方式,对“旧时“人物的兴趣。20世纪五十年代之后的京味小说,,八九十年代的京味小说,九十年代之后的京味小说。

4. 简述80年代文学历史的“重写”。

(一) “现代文学”远胜于与“社会主义实践”相联系的“当代文学”的观点。 二)启蒙主义、现代化成为取代阶级论的标准。具体表现:

1.作为文学潮流,二三十年代的革命文学、左翼文学,40年代的“解放区文学”和当代50—70年代文学,逐渐失去其主导位置,它们的代 表性作家、作品的 “经典”地位发生动摇。

2.出现发掘、提升在“当代”受到 忽视、湮没的作家、流派的热潮。

三)重写活动的表现1.“新文学整体观”2.“20世纪中国文学” 3.“重写文学史”

5. 简述90年代的散文。

进入90年代,散文在没有任何策划的情况下出现了空前的繁盛局面。表现为:一是各种散文选本和散文集开始“畅销”于图书市场。二是旧作重刊。三是散文作为一种文体形式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四是散文作家的队伍呈现前所未有的壮阔。

6.“新写实小说”有哪些特征?P.295 放弃“典型化”,对过去“宏大历史”叙述所舍弃、遗漏的平庸、琐碎的俗世化“现实”表现了浓厚兴趣;注重写普通人、小人物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的烦恼、欲望,生存的艰难、困窘,和个人的孤独、无助;持较为开放的态度;表现一种所谓“还原”生活的“零度叙述”的方式。

7.简述知青小说:知青”出身的作家,是80年代文学 的重要支柱 代表人物:韩少功、孔捷生、王安忆、史铁生、老鬼 写作特点:(1)带有明显的自传色彩。(2)由于“知青”历史位置与现实处境的不确定,因而,“文革”的经历,便于为确定现实位置而不断挖掘、重新审察的对象。(3)后来,“知青”对自身经历的回顾,逐渐转化为现实的“成功者”的怀旧,对昔日“辉煌”的构造,历史 反思、批判的色彩消褪。

论述题

一、论析“先锋文学”。P.293

1、重视“文体的自觉”,即小说的虚构性,和“叙述”在小说方法上的意义 2、受西方的影响:法国“新小说”阿兰—罗布·格里耶的零度叙述”,拉美的加西亚·马尔克斯和博尔赫斯,六七十年代美国的“反小说”。 。 3、马原:先锋小说的始作俑者 1984年《拉萨河的女神》,显示“叙述圈套”。还有 《冈底斯的诱惑》、《虚构》等。 4、洪峰:1986年《奔丧》。表现出意义的“颠覆性”。

5、“重视叙述” ,是“先锋小说”开始引人注目的共通点。他们关心的是故事的“形式”,把叙事本身看做审美对象。它们拓展了小说的表现力,强化了作家对于个性化的感觉和体验的发掘,同时也抑制、平衡了80年代小说中“自我”膨胀的倾向。 6、在八九十年代之交的“转折”的历史语境中,“先锋小说”作家的写作很快分化,大多数的“先锋”色彩减弱,后继作品也不再被当做有相近特征的潮流加以描述。

二、 论述“寻根文学”。P.278

1、起始1984年12月在杭州举行《新时期文学:回顾与预测》会议提出这一命题。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8edv.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