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之点、线、面(社科纵横)

更新时间:2024-03-02 05:02: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试论《三国演义》结构的点线面

赵建霞

临洮县窑店庆恩小学 甘肃临洮 730532

[内容摘要] 《三国演义》直接模仿借鉴了史书的编纂体例,将通鉴式的编年体叙事结构与人物列传体的叙事结构相结合,以时间为经,以史实为纬,以时间的自然延续和空间的不停转换来编织纵横于时空中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力求全面反映一个时期的总体面貌。同时又以人物的重要经历为结构线索,以主要人物参与的重大事件构成结构的主要环节,刻画出了人物的生动形象。 [关键词]《三国演义》 结构 点线面

中图分类号:I207.4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106(2006)09-0139-02

《三国演义》是一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传世之作,其结构正如孙楷第先生讲到的“以体例言之,有演一代史事而近于断代为史者;有以一人一家为主而近于外传、别传及家人传者;亦有通演古今与通史同者。”①作者正是运用这三种史书编纂方法,从点、线、面三个层面组织材料,结构情节,将恢弘壮阔的历史画卷自由舒卷,同时又勾画出了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首先是点的层面。历史演义小说涉笔范围极广,需要顾及的事件繁杂,容易造成平铺直叙的帐簿形式。郑振铎先生在批评平庸通俗演义结构之病指出它“只是据史而写,不容易凭了作者的想象而驰骋着,而其时代又受着历史的率别。往往少者四五十年,多者近三五百年,其事实也,多者千百宗,少者也有百十宗,作者实病于收罗,苦于布

置,更难于细写。”②为了克服这种弊端,必须从众多头绪中抽出主要矛盾作为叙事结构的焦点,让一切矛盾冲突都围绕主要矛盾进行。如托尔斯泰所说“艺术品中顶重要的东西,是它应当有一个焦点才成。就是说应该有这样一点,所有的光集中在这一点上,或者从这一点放射出去。”③

从《三国演义》的叙事结构中,不难洞悉到罗贯中把对三国历史的认识凝聚到“隆中决策”,作为全书主脑,其余枝节,皆从此生。诸葛亮在决策开头所分析的形势,从董卓谈到曹操,孙权,实际上就是小说前七卷情节内容的概括。诸葛亮出山后的主要故事,就是隆中决策内容的具体演绎,诸葛亮死后,姜维九伐中原,则是“受丞相遗命”,“以继其志”。④

可见隆中决策是全书的一个转折点,此前刘备既无自己基业,又无“经纶济世之士”辅佐,东奔西走。隆中决策后他对当前形势与发展路线豁然开朗,又得诸葛亮辅佐,三足之势渐渐形成。所以说隆中觉得是绾系全书的焦点,是全部情节的指导思想,是聚合所有矛盾的中心。

其次是线的层面。《三国演义》的情节是在以隆中决策为主脑的基础上,以复式线索编织结构的。这种复式线索由一条主线和五条辅线组成。一条叙事主线可以从事件主线与思想主线两方面来分析。事件主线的表现形态为历史兴衰。全书始于黄巾起义,终于西晋统一,敷演近百年之事,详细介绍了三国鼎立的形成、发展和衰亡的历史过程以及推动这一历史进程的曹、孙、刘三个政治军事集团的兴衰。这

是一条脉络总线。

作品的思想主线由两条因果律组成,即道德因果律和宿命因果律

。《三国演义》在叙事情节结构中贯穿一条明晰的因果链,这就是关

乎治乱兴衰的道德因果律。毛宗岗评道:“《三国》一书,有追本穷源之妙。三国之分,由于诸镇之角立。诸镇角立,由于董卓之乱国,董卓乱国,由于何进之召外兵。何进召外兵,由于十常侍之专政。故叙三国??犹河源之有星宿海云。”(毛本《读三国志法》)这就是说国家之所以瓜分豆剖,乃在于国君昏庸,驰其私欲,“禁锢善类、宠信宦官”。遂导致国中扰攘,群雄并起,这是整个故事情节因果关系的逻辑起点。以下叙述即循此展开,叙三国角逐,基本上是以“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也,惟有德者居之。”作为一条线索来构建情节。以“扬王道,斥霸道”为指导思想。特别刘备那番话“操以急,吾以宽;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谲,吾以忠;每与操反,事乃可成。”(卷12《庞统献策取西川》)这正是作者对历史兴亡思索和把握的思维运行的价值取向。但是作者用以维系故事情节的这条道德因果链并非能一直奏效。情节越向后发展,它与情节自然进程之间的悖逆就越明显。而作者又不能漠视历史事实而强纳情节的历史进程于自己的运思轨道,因此在道德因果律无法有力拴系故事情节时,他便借用了另一条因果律,即宿命因果律。这样,历史的治乱兴衰便被解释为天命和气数的安排。诸葛亮一出山,司马徽就说“卧龙虽得其主,不得其时,惜哉!”(毛本37回)当诸葛亮欲将司马懿父子烧死在上方谷时,烈火为大雨浇灭,孔明长叹一声“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卷21《孔明火烧

木栅寨》)诸葛亮在五丈原禳星,本命灯为魏延撞灭,亦叹“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卷21《孔明秋夜祭北斗》)这就公开向人们昭示了一条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宿命因果律。《三国演义》的故事情节就是在这种道德因果律和宿命因果律的共同作用下,呈现出完整的逻辑关系,构成严密的叙事结构。

五条辅线分别是:一、东汉王室与挟天子的豪强的矛盾,分为董卓、曹操、曹丕三个时期。二、曹魏集团在扫荡群雄中崛起,统一北方并与孙、刘争霸。三、孙权继承父兄基业、巩固江东,与曹、刘争霸。四、刘备建立蜀汉政权,诸葛亮实现隆中路线 ,与曹、孙争霸。五、司马氏权力膨胀,代魏灭吴,三国归晋。这五条线索与主线有着不同的关系。

首先是并行关系。“东汉王室与挟天子的豪强矛盾”一线自卷1《董卓议立陈留王》起,至卷16《废献帝曹丕篡汉》止,,与主线并行。第五条线索“司马氏篡汉”于卷22《司马懿谋杀曹爽》始,止于卷24《司马复夺受禅台》,也是与主线并行。

其次是交合关系。第二条线索“曹操集团的崛起及征伐”始于卷1《何进谋杀十常侍》,始于卷24《司马复夺受禅台》。从董卓之乱到官渡之战,这一阶段与主线交合,形成以曹操统一北方为主,以刘备东奔西走和孙坚、孙策父子初创江东为辅的格局。第四条线索“刘备建蜀汉”从卷1《祭天地桃园结义》始,至卷24《司马复夺受禅台》止。在三顾茅庐前这条线索延伸,扩大的幅度很小,仅在塑造刘备的典型性格方面有一定内涵。三顾茅庐之后才肩负起主角的使命。第三

条线索“孙权继承父兄,巩固江东”相对较短,内涵较少,从卷6《孙权领众据江东》起,至书末止,但从卷17《白帝城先生托孤》,夷陵之战后,也延伸和扩展不大,交合在主线上了。

最后是重合关系。曹、刘、孙三条辅线与主线共同重合的部分是三国鼎立形成的时期,始于卷9《诸葛亮舌战群儒》,止于卷15《刘备进位汉中王》,是内涵的延伸、扩张最大的一个时期,也是三国历史主旋律高扬的时代。

《三国演义》中的主辅线就是这样以并行、交织、重合的方式将所有的事件、人物网罗其中,编织成序,结构情节的。

最后是面的层次。浦安迪教授在《中国叙事学》一书中提出“惯用叙事单元”的概念。他说:“中国历史叙事文究竟用何种具体方法,来造成所需要的外行呢?这个问题可以从两方面看,一方面它把人生的经验流截成一个个小段,另一方面又把一段段单元性的人生经验组合连贯起来,营造出经验流的感觉。在这一过程中史事是截流的标准。”⑥叙事文是一块一块的处理人生经验,而中国叙事文有继承史传以事分块的传统。于是就产生了将情节分为若干叙事单元的叙述方式。这些叙事单元是长篇小说在章回之上最基本的结构单元,它们载负着一个个形象实体,即历史事件和人物形象。最小的叙事单元是章回,再扩大一个层次,它们就是章回的集合。

《三国演义》分为序幕,曹操平定北方,三足鼎立的形成、三国征伐的时代、尾声五个部分,十六个叙事单元。首先是序幕,这一部分从卷1《祭天地桃园结义》到卷2《李催国汜寇长安》。这部分包括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8dda.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