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更新时间:2023-12-16 19:33: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期刊检索 2010年第一期 篇名

礼乐·雅乐·鼓吹乐之辨析

作者

项阳;

页码

3-12+50

宋代音乐研究的特征分析与反思(上)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学科在新时期发展的回顾与展望

洛秦;

戴嘉枋;张娟;

13-24

25-34+40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小提琴艺术理论研究综论

中国传统音乐结构的思维方式、创作方法及其特点

武慧;

王耀华;

35-40

41-45+24

传统的延续或摒弃?——关于台湾原住民的流行音乐

福建南音“滚门”模式特征研究

吕钰秀;

陈瑜;

46-50

51-61

民族性与文化身份认同——当今中国作曲家思想焦点研究之二

音乐作品“真理”的“澄明”——读《悲情肖邦——肖邦音乐中的悲情内涵阐释》

宋瑾;

毕琨;

62-68

69-76+87

循大家足迹,拓研究视野——“《悲情肖邦》并肖邦专题研讨会”评述

是对位法还是复调——有关作曲系本科复调改名及其他相关问题的探讨

高拂晓;

杨勇;

77-81

82-87

施尼特凯《第一弦乐四重奏》的创作技法分析

阿伦·福特截段取样观念与方法的合理性

杜咏;

王中余;

88-97+105

98-105

贾达群《融》系列作品的创作思维与技法研究

对音乐与非音乐专业大学生音乐听知觉能力差异的研究——与二声部分辨有关的“听觉格式塔”组织能力和注意分配能力的实验研究

许琛;

王樱朴;

106-116+138

117-127

16世纪晚期宫廷的奖励制度和宫廷乐师的社会经济地位

胡尔奇:科尔沁地方传统中的说唱艺人及其音乐

彼得·奇穆克;

128-138

李小兵;

红梅;

139-141+144

突出艺术特色 推动远程音乐教育创新——中央音乐学院现代远程音乐教育学院十袁静芳;苗建

142-144

年回眸 华;

2010年第二期 篇名

音响与织体的运作作为音乐结构的组织手段——陈怡赴美后作曲风格形成阶段之三

作者

郭新;

页码

3-16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入选第三批“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名刊工程”

“多重结构”思维及其分析理论——陈怡《第二交响乐》结构分析

李涛;

16

17-29

诗词结构·戏剧结构·意境结构——陈怡混合室内乐的的结构分析

传承·传人·传谱——《纳书楹曲谱》“叶派唱口”的学术传承与选择

龚晓婷;

修海林;

30-43+62

44-52

早期中国动画电影音乐及其历史地位

宋代音乐研究的特征分析与反思(下)

程兴旺;

洛秦;

53-62

63-70

中国东北与朝鲜半岛诸民族的萨满铃

鲁西南鼓吹乐曲牌《开门》及其调名溯源

刘桂腾;

荣蕙荞;

71-80

81-90

钱德明、朱载堉与中国礼仪乐舞之西渐

泛音歌唱研究在西方

宫宏宇;

徐欣;

91-97

98-106

音乐及其可持续性

“2010·广州·西方音乐学会第三届年会”通知

杰夫·泰顿;张

107-114

伯瑜;王先艳;

114

20世纪80年代以来英美“新音乐学”发展综论

音乐与空间推理能力——莫扎特效应的实验研究

贾抒冰;

黄君;

115-123

124-129

南音洞箫是尺八吗?——为南音洞箫正名

书评

王金旋;

黄妙秋;

130-140

141-144+123

2010年第三期 篇名

论南宋产生的两首道教经韵:【五厨经】 【丰都咒】

作者

蒲亨强;

页码

3-12

《碎金词谱》选译及其研究

程午加年谱(1902—1985)

代媛媛;

贾怡;

13-27+48

28-35

繁简相映 继往开来——赖克《为十八位演奏家而作的音乐》分析研究

关于《京剧印象》的形式分析及其“立意”解读

杨婷;

董蓉;

36-48

49-57

传统意蕴与现代气息的交汇——叶小纲古筝独奏曲《林泉》分析

林德伯格“踏板旋律”技法研究——以两部管弦乐作品《坎蒂加》《湿壁画》为例

沈云芳;

郑刚;

58-68

69-76

梗叶相交,错落有致——穿号子的结构形式

区域音乐文化的主体——乐人个案研究——以庆阳唢呐艺人马自刚为例

褚历; 77-80+86

板俊荣;伍国栋; 81-86

云南石屏花腰彝民歌“阿哩”的田野调查与思考

参加生田流日本筝暑期学习后的思考

苏毅苗;

张玉雯;

87-100+136

101-107+125

在钢琴的颗粒性和歌唱性表达方式中探讨音乐艺术的感性逻辑——兼论黄金分割

秦川;

在音乐艺术中的“美的意味”

从近年来五部歌剧的排演看郭淑珍的教学和艺术成就

吴艳彧;

108-118

119-125

音乐审美期待的心理实质——迈尔期待理论及相关延展研究的心理学解释

《枝繁叶茂——西方古典音乐在中国》

郑茂平;

海因利希·盖格尔;刘经树;

126-136

137-138

《藏彝走廊的乐舞文化研究》

《民歌与安魂——武当山民间歌师与社会、历史的互动》

杨曦帆;戎龚

138-141

停;

臧艺兵;赵书峰; 142-144

2009年第一期 篇名

怎样沿着实践观点指引的方向建设音乐学学科 中国音乐学的当下处境与未来愿景

得失有三思 皆可以为鉴——民族音乐学理论及方法传承反思录

作者 赵宋光; 杨燕迪; 伍国栋;

页码 3-6 7-10+17 11-17 18-21

以“现代”的名义跨入当代——“改革开放与中国当代音乐学”高层论坛之当代音乐研张燚;

究感言 配器新说(上)

“单章—套曲”曲式及其基本表现形式 如何历史地评价青主的音乐贡献

纪录百年批评 驱动世纪音乐——20世纪中国音乐批评史料问题概观 从三本明代太监所辑琴谱集看明代宫廷琴乐的演变 古斯塔夫·马勒的歌曲—交响曲《大地之歌》

古典与古典之交汇——拉维·香卡《西塔尔第一协奏曲》音乐学分析 土家族梯玛巫祀仪式音乐研究(上)——以家祭仪式“还土王愿”为例

于京君; 杨正君; 冯长春; 明言; 赵春婷;

22-36 37-44 45-49 50-57 58-68+75

苏姗·M.菲勒;

69-75

余志刚; 张玉榛; 刘嵘;

76-83 84-94+120 95-100+144 101-105 106-120 121-126 127-131+137 132-137

坚守中的开放与开放中的坚守——以云南他留人现存的两种民俗文化与民间音乐

张璐;

为中心

关于声乐阶段性教学理念的思考

论摘引手法在西方音乐中的美学功能及其意义 音乐心理剧对流浪儿童自尊水平干预的研究

西方音乐中的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问题——兼与叶松荣商榷 世界音乐最早的呼声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的“双子星座”——“廖氏两兄弟学术研讨会”综述

李广达; 李彦频; 杜丽丽; 钟子林; 刘咏莲;

李雅宁;马盛

138-140+144

楠;

141-144

走创新教育之路 育民族音乐文化——“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第十一届年会暨少

王婷;

数民族音乐创新教育研讨会”综述

2009年第二期 篇名

杰出的小提琴教育家林耀基教授

作者

页码

2+145

音乐传统层次论——以中、琉、日三弦演变为例

论江南丝竹即兴演奏与乐人社会经历的关系

王耀华;

齐琨;

3-6+16

7-16

土家族梯玛巫祀仪式音乐研究(下)——以家祭仪式“还土王愿”为例

写什么·如何写·为谁写——当今中国作曲家思想焦点研究之一

刘嵘;

宋瑾;

17-23

24-31+50

为什么要折返学科原位——关于音乐美学学科建设与音乐学写作问题的讨论

“系统就是历史”——音乐结构史导论

韩锺恩;

刘经树;

32-38

39-50

关于“文艺复兴音乐”的历史编纂

我院学者应邀出席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

周耀群;

51-57

57

中国音乐史学的多层开放研究结构与学科建设

《乐府杂录·别乐仪识五音轮二十八调图》的校勘

修海林;

李玫;

58-63

64-73

黄梅戏电影在香港及台湾的发展

配器新说(下)

林青华;

于京君;

74-82+120

83-95+103

论钢琴音乐之力度形态与风格的联系 周雪丰; 96-103

语言学方法之于音乐的“中国元素”——《民族语言音乐学》课程论证 钱茸; 104-112

走中国特色小提琴教育之路——纪念杰出的小提琴教育家林耀基

言以忘得 交以淡成——怀念亡友耀基学长

杨宝智;

方承国;

113-120

121-122

关于“西方音乐中的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问题的商讨——答钟子林教授

学风须要改进 治学力求严谨——《百年音乐之声》读书笔记

叶松荣;

黄旭东;

123-127

128-134

关于论辩的公开信 书评

向秦西炫老友及孙东方老师敬礼——孙东方老师学生音乐会听后感

开拓音乐评论空间 共建和谐批评环境——“2009中国音乐评论高层论坛”综述

2009年第三期 篇名

西藏佛教寺院仪式音乐研究

梁茂春; 李亚芳; 茅爱立; 高拂晓;

135-136 137-139 140-141 142-144

作者

格桑曲杰;

页码

3-19+50

青海地区藏传佛教寺院乐谱研究

藏传佛教临终关怀与亡灵超度仪式音乐研究

多杰仁宗;

嘉雍群培;

20-29

30-38+73

西藏流浪家族鼓铃舞乐研究(上)

采用中国民间曲调的结构原则(上)——陈怡赴美后作曲风格形成阶段之二

王华;

郭新;

39-50

51-61

单声思维控制下的音响结构——郭文景歌剧《夜宴》音响结构技术特点

梅西安的对称排列置换作曲技法

娄文利;

郑中;

62-73

74-78

“南北曲腔”中短小曲牌研究系列(上)

太室埙、韶埙新探

董维松;

方建军;

79-89+92

90-92

明代箜篌的形制及其运用

苦命一族的鲜活写真——萧斯塔科维奇的声乐套曲《犹太民间诗选》作品79号

谢瑾;

毛宇宽;

93-100

101-117+121

字里行间飘逸出师德的馨香——从通信中看喻宜萱先生的为人

欣慰的怀念——周年祭周吉

石惟正;

卢欣慰;

118-121

122-124+144

解读拉威尔《弦乐四重奏》

关于不同音乐行为诱发大脑生理活动的研究综述

龚汉祥;

侯建成;刘昌;

125-136

137-144

2009年第四期 篇名

秦文琛《幽歌Ⅱ号》的音乐结构及其他——中国现代音乐分析随记

作者

李吉提;

页码

3-12+30

亨策“移动和弦”的结构与功能

采用中国民间曲调的结构原则(下)——陈怡赴美后作曲风格形成阶段之二

冶鸿德;

郭新;

13-23

24-30

中国古老音乐文化与现代科学技术结合的探索与创新——关于建立“中国古琴音乐

袁静芳;

文化数据库”的意义和价值

中国合唱运动先驱李抱忱年表

王南;

31-36

37-49

“南北曲腔”中短小曲牌研究系列(下) 董维松; 50-56+59

汪毓和与中国近现代音乐史 居其宏; 57-59

汪毓和先生学术人生的“赤诚”、“精诚”与“热诚”——在汪毓和先生学术成就研讨会

郭树群;

上的发言

博学精研 乐育桃李——“庆贺汪毓和教授80华诞暨中国近现代当代音乐史学科建设研讨会”综述 祁斌斌;

60-61+65

62-65

音乐与欧洲工业革命

苏北赵庄唢呐班与婚、丧仪式研究

莱昂·普兰廷

66-71

卡;吕常乐;

赵宴会;赵士玮; 72-77

武汉归元禅寺水陆法会内坛告赦仪式及其音乐研究

西藏流浪家族鼓铃舞乐研究(下)

陈华丽;

王华;

78-89

90-96

从美国期刊《民族音乐学》看世界音乐的研究动态

“现代知识型”视野中的浪漫主义和声

郝苗苗;

何宽钊;

97-103

104-115

浅谈“即兴演唱”

《德意志安魂曲》与德国新教葬礼音乐

贾棣然;

罗宾·A.利弗;徐明基;

116-123+141

124-137

《结构诗学——关于音乐结构若干问题的讨论》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9年目录索引

韩锺恩;

138-141

142-144

2008年第一期 篇名

《图画展览会》于京君当代演绎版分析

作者 于京君;

页码 3-13+24 14-24 25-30+71 31-43 44-52 53-62+118 63-71 72-82 83-88 89-100+144 101-109 110-118 119-127 128-136 137-140 141-144

新浪漫主义的解构与建构—罗季翁·谢德林《复调笔记》25首复调前奏曲的作曲技

秦庆昆;

术分析

“我们要有与国立音专共存亡的决心!”—记抗战前期萧友梅的得力助手陈洪先生 论“文革”时期的艺术歌曲

西周早期甬钟双音与周族“四声”问题探讨 论“仿作”技术(上)

黄旭东; 梁茂春; 申莹莹; 姚亚平;

怎么学会一首未知的歌曲(上)——对阿雷佐的圭多《致同修会兄弟迈克尔书》的介

林敬和;

绍和翻译

《死神的歌与舞》新篇—萧斯塔科维奇《第十四交响曲》 流动的声音景观—音乐地理学方法新探

毛宇宽; 薛艺兵;

阿细跳月与撒尼大三弦舞(上)——两个彝族支系音乐、舞蹈及文化语境的比较研究 解珺然; 迈尔音乐美学理论述评(上)

国外有关音乐活动的脑机制的研究概述—兼及“莫扎特效应”

论歌剧演唱中的角色转换——《茶花女》中薇奥列塔与《魔笛》中夜后的比较 计算机音乐学科重要基础术语的确定及其创新性译释 我院隆重纪念邓小平“12·11批示”三十周年

世界民族音乐之交响—第十二届亚太民族音乐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2008年第二期

高拂晓; 侯建成;刘昌; 吴艳彧; 李斯心; 宋学军; 宁颖;

篇名

探索中国风格新音乐创作的先驱者——江文也 2008首届“徐小平基金音乐学学术论著评奖”公告 追念陈洪老师

西方后调性音高结构技术的试验——陈怡赴美后作曲风格形成阶段之一 两个音阶,一种思念——高为杰混合室内乐《雨思》赏析 《孟姜女》歌系的地理分布

从采借到融合——藏、汉语境中的青海互助土族民歌

作者 李岚清; 吴祖强; 郭新; 卢璐;

页码 3-7 7 8+31 9-21 22-31

方芸;蔡际洲; 32-41+67 祁慧民;

42-53 54-59

阿细跳月与撒尼大三弦舞(下)——两个彝族支系音乐、舞蹈及文化语境的比较研究 解珺然; 二战以来马勒研究在西方的发展趋势 歌剧《领事》的深层寓意 论“仿作”技术(下)

苏珊·菲勒;余

60-67

志刚; 王新华; 姚亚平;

68-75 76-85 86-94 95-100+119

怎么学会一首未知的歌曲(中)——对阿雷佐的圭多《致同修会兄弟迈克尔书》的介

林敬和;

绍和翻译

“当代音乐史”学科建设与学术思潮论争述评 清代方志所见洋琴史料丛考 论音乐作品的质量及其评价 迈尔音乐美学理论述评(下)

努力创新 蓬勃发展——论20世纪末二胡音乐的教学与实践 祝《中国佛教音乐文化大典》早日面世

《中国佛教音乐文化大典》签约仪式在我院隆重举行 相约北京:2008——世界顶级音乐学院音乐文化交流活动 治学应以实事求是为根本宗旨——读《陈旸及其乐书研究》 从《音乐教育的哲学》三个版本述评雷默审美音乐教育哲学

2008年第三期 篇名

以厚积薄发叩开创新之门——评于润洋的现代西方音乐美学研究 《唐会要》“天宝十三载改诸乐名”史料分析 《周礼·大司乐》商声商调考

民间文艺汇演的历史反思——保护民间音乐的一项措施

后传统社会里的民间音乐守护者——英国北部城市酒馆民间音乐集会个案调查 论河南新乡小咚鼓与火神会之间的依存关系(上)

三种音高思维的创作理念与实践——传统与现代作曲技法的共融 欲望之镜——温德青歌剧《赌命》的创作技法与戏剧思维分析

作者 居其宏; 郑祖襄; 方建军; 张振涛; 姜姝; 赵君; 姚恒璐; 杨和平; 乔邦利;

郑世连;张翠

101-108

兰; 柯扬; 高拂晓; 卜晓妹; 叶小文; 苗建华; 王小夕; 尚笃; 覃江梅;

109-119 120-123 124-129 130 131+144 132 133-137 138-144

页码 3-11 12-27+37 28-31 32-37 38-46+111 47-56 57-69+80 70-80 81-89

国外音乐心理学研究方法的最新趋向及其反思——从传统实验到EEG、ERP、FMRI 郑茂平;

杨鸿年合唱教学的教育理念与实践 韩瀚;

90-93+95-100+120 101-111

怎么学会一首未知的歌曲(下)——对阿雷佐的圭多《致同修会兄弟迈克尔书》的介

林敬和;

绍和翻译

音乐的副文本:音乐作品的标题(上) 音乐理论的困惑

国内三本音乐类核心期刊的定量研究——从一个读者的视角 读《重识斯卡拉蒂》

弗朗索瓦兹·埃

斯卡尔;温永112-120 红; 杨勇; 宋蓓;

121-124+131 125-131

丁小立;李春

132-137+144

光;

138-144

在保护与发展的交织中探索——2008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国际学术研讨会

宋瑾;

综述

2008年第四期 篇名

献给世纪的交响——杜鸣心2008年新作《对阳光的忆念》评述 论多节拍对位及复节奏组合 浅谈罗忠镕新作《送别》

斯蒂文·斯塔基《第二管弦乐协奏曲》音乐分析 江文也:作为一面历史的多棱镜 王光祈与吴若膺关系考 殷墟出土编铙研究的若干浅见

反讽的德意志——勋伯格及其《小夜曲》Op.24 贵池傩仪式音乐研究三题

作者 舒泽池; 刘永平; 杨汉伦;

页码 3-12 13-22 23-27+48

张一;杨婷;马

28-40

辉;

臧艺兵;钟晓

41-48

红; 宫宏宇; 张伟;

49-56 57-62

瓦尔特·弗里

63-74

施;刘经树; 孟凡玉;

75-82+103 83-91 92-95 96-103 104-106 107-114 115-123+132 133-136

濡化·互惠:乡邻参与丧葬仪式音乐活动的价值取向——黔中营盘民间丧葬“救苦”仪

杨殿斛;

式音乐活动的人类学解读

论河南新乡小咚鼓与火神会之间的依存关系(下) 关于西方音乐史专业研究生课程建设的思考

赵君; 孙国忠;

从单向专业训练到培养全面发展的音乐人才——著名旅美作曲家、“长江学者”陈怡

解瑂;

教授谈作曲教学

解析电子音乐中的两种展开手法

感性智慧——对形式论音乐思想的当下展望

李鹏云; 李晓冬;

跨越古典时期通向浪漫主义现代钢琴技法的桥梁——再谈斯卡拉蒂新技法“练习

卞钢;

曲”兼复《读〈重识斯卡拉蒂〉》文中之问题 缅怀先辈 承继传统 激励后人——江定仙铜像揭幕仪式在京举行

宋学军;黄旭

136-137

东;

多元语境下的艺术高校视唱练耳学科改革新探——2008国际视唱练耳教学论坛暨赵易山;王新

138-141

中意视唱练耳教学艺术周纪要 华; 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第十一届年会在京召开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8年目录索引(总第110-113期) 音乐的副文本:音乐作品的标题(下)

2007年第一期 篇名

国立音乐院“山歌社”及其活动历史回顾(上) 姜白石之《凄凉犯》研究

德彪西的钢琴作品《塔》中的东方情调诠释 贝多芬晚期弦乐四重奏的技术风格特征(上) “整体艺术品”《幸运之手》中的视听艺术交融 赵沨院长与我谈音乐教育和现代音乐

难忘的记忆 深切的缅怀—纪念赵沨老诞辰90周年暨逝世5周年 翻译家张洪模—一位毕生为祖国音乐教育事业添砖加瓦的学者 民间音乐新兴唱片传播的符号学解释—以贵州地方音乐为实例 从安徽贵池傩仪式看音乐活动中的个人创造 阿克苏地区“皮尔”仪式音乐的调查与分析 传统认同的延续性—以奄美岛歌为例 音乐审美评价活动中的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 1945-1990:中国低音提琴的发展历程

琴心琴韵 古色古香—姜嘉锵演唱的古代歌曲《阳关三叠》评析 中西交融 自出机杼—黎信昌教授歌唱表演与声乐教育思想探微 如何掌握钢琴的快速移调视奏技巧

独到·深沉·丰富—罗忠镕艺术歌曲《卖花声·题岳阳楼》分析

复调手法在民族性合唱作品中全方位的贯穿—析《天地的回声》之复调探索 “动态音律”之我见—与沈洽、翁志文、朱珮琦商榷 青歌赛新增“原生态”组引发的思考 《中国音乐结构分析概论》(李吉提著)

《音乐中的文化与文化中的音乐》(洛秦著,罗艺峰导读) 五十载春华秋实 半世纪桃李芬芳—音乐学系喜迎50华诞 意识与精神的跨越—“徐小平音乐学基金会”捐赠仪式报道

展示国际电子音乐最新学术成果的一次盛会—第三届国际电子音乐研究协会

作者 戴俊超; 张红梅; 代百生; 刘小龙; 班丽霞; 姚恒璐; 冯光钰; 黄枕宇; 何岭; 孟凡玉; 隋剑飞;杨叶

青;

页码 3-10 11-18 19-28 29-36 37-44 45-47 48-50+55 51-55 56-61+78 62-69 70-78

142 143-144+142

弗朗索瓦

兹·埃斯卡124-132 尔;温永红;

岛添贵美子;周

79-81+88

耘; 何宽钊; 陈子平; 仇海平; 张美林; 郭洁; 刘涓涓; 徐璐; 孙毅; 徐乐娜; 王安潮; 张澄宇; 宋学军; 汪胜付;

82-88 89-93+138 94-98 99-101 102-105 106-115 116-122 123-127 128-131 132-135 136-138 139-140 140 141-144

(EMS)年会综述

中央音乐学院主办 第一届中国音乐创作“帕拉天奴杯”钢琴作品大赛即将举办

2007年第二期 篇名

吴祖强教授80寿辰暨从乐从教60周年庆典活动祝词 晚霞映朝晖—吴祖强八十岁音乐人生

八十载人生精彩 六十年乐苑辉煌—我院隆重庆祝吴祖强教授80寿辰暨从乐从教60周年

还历史一段真相—关于王光祈留德原因的重新考证 一代大师 德厚流光—深切怀念古琴艺术家查阜西先生

作者 王次炤; 王安国; 宋学军; 王勇; 贾宝琦;

页码 3+23 4-11 12-13 14-20 21-23 24-33+42 34-42 43-48+55 49-55 56-64 65-72 73-82+113 83-90 91-98 99-102 103-113 114-118 119-123 124

144

意境深远 物与神游—陈怡的《中国古诗合唱五首》的艺术特色及复调技法的运用 龚晓婷; 红色浪漫的启迪—约翰·科里利亚诺《红色小提琴—为小提琴和管弦乐队的恰空》的

雷兴明;

创作技术途径

我国第一个音乐出版社(上)——钱君匋和万叶书店 国立音乐院“山歌社”及其活动历史回顾(下)

文本的历史性与历史的文本性—中国语境中的贝多芬传记研究述评 贝多芬晚期弦乐四重奏的技术风格特征(下) 维吾尔族与阿拉伯木卡姆音乐中同名调之结构比较 论藏族传统乐器扎念的传承脉络 从音乐论文退稿理由谈选题和学术规范 中国古代音乐心理学思想的研究现状与前瞻 重识斯卡拉蒂新技法“练习曲”

戏曲音乐是民间音乐吗?——对民间音乐若干问题的认识与质疑 对《人民音乐家吕骥传》部分内容的质疑 为赵薇《小提琴曲十二首》出版祝贺感言 明清时期中西音乐文化交流概况 瓦雷兹的超大型乐队作品《阿美利加》 《德国现代主义:音乐与艺术》 《城市音乐景观》

长江学者陈怡在我院第一期讲学圆满结束

2007年第三期 篇名

世界民族音乐中的即兴演奏观念

作者 布鲁诺·奈特尔;张明坚;张黄大岗; 戴俊超; 赵仲明; 刘小龙; 李玫; 觉嘎; 彭莉佳; 黄君; 卞钢; 叶晨光;刘国华; 乔书田; 吴祖强;

弗朗索瓦·皮卡

125-130

尔;贾抒冰; 周文中;张丽达; 刘经树; 黄妙秋; 孙琦;

131+134 132-134 135-137 138-144

页码 3-7+24

娜;

东欧犹太音乐研究 加美兰的历史与理论

技法翻新 思绪万千—王西麟《第五交响曲》浅析

苏夏合唱音乐的构思和复调结构——《苏夏合唱歌曲集》简析 对香港中华音乐院的调查和研究

我国第一个音乐出版社(下)——钱君匋和万叶书店 唐代梨园法曲性质考论

洛庄汉墓14号陪葬坑编钟、编磬测音报告 玛受《大卫分解旋律》中的非音乐概念 汉族民歌中的旋律展衍 关氏家族萨满祭祖仪式音乐研究 骨胡改良思考

论合唱指挥对旋律音调层次布局的处理(上) 塔涅耶夫的合唱《日出》研究

中央音乐学院远程音乐教育近期发展状况的回顾与思考

理智与情感——2003级作曲系、指挥系、电子音乐专业复调作品音乐会综述 人声的启示

《阿尔班·贝尔格的生活与创作道路》

《当代社会变迁中的二人台研究—河曲民间戏班与地域文化之互动关系》

2007年第四期 篇名 怀念廖公

默默地耕耘—纪念廖辅叔老师百年诞辰

国立音乐院—国立音专艰难创业的历史见证人—纪念廖辅叔先生百年诞辰 约翰内斯·廷克托里斯与文艺复兴音乐观念的转变 为了理解而反省、我思—论埃格布雷希特的音乐史编纂学 毕铿和他的中国音乐研究—纪念毕铿先生逝世 中国近代合唱事业的先驱—音乐家李抱忱百年诞辰纪念 李抱忱与英文版《中国抗战歌曲集》 兰州鼓子调查报告 “族性”瑶歌举证

作者 于润洋; 梁茂春; 陈聆群; 周耀群; 刘经树; 宫宏宇; 曲文静; 向延生; 黄虎; 蓝雪霏;

页码 3+24 4-10 11-14 15-24 25-32 33-40+48 41-48 49-53 54-62 63-75

马克·斯洛宾;

穆谦;李凤凤;

8-16

苏玛沙姆;张伯

17-24

瑜; 黄晓和; 高原; 汪毓和; 黄大岗; 左汉林; 郑中;方建军; 余志刚; 周青青; 关杰; 陈坤鹏; 杨力; 邵晓勇; 袁静芳; 周博;

25-28+67 29-35 36-40 41-46+55 47-55 56-61 62-67 68-78 79-89 90-94+134 95-108+121 109-118 119-121 122-124

弗朗索瓦-贝尔纳·马什;温永125-134 红; 安宁; 杜梦甦;

135-139 139-142

峨眉山佛事梵呗探微—以伏虎寺为例 苏雅人为何歌唱?——中央音乐学院讲演录

李姣; 安东尼·西格尔;张伯瑜;王先艳; 苏珊·菲勒;吕常乐; 刘喆; 冶鸿德; 杨力; 江自生; 张洪模; 蔡韧; 班丽霞;

76-87 88-92

“新古典主义”在音乐中的不同表现

徐振民钢琴曲《唐人诗意两首》的创作技术分析

透视、样式、链条、结构—姚恒璐《第一交响曲—升华》创作技法分析 论合唱指挥对旋律音调层次布局的处理(下) 江定仙作品集的英文目录 张洪模译著目录 《西方钢琴音乐概论》 《中国当代音乐学》

2006年第一期 篇名

音乐创作与中华文化—我的学习、研究、创作的过程和原则 和声—源于音乐、用于音乐(上)——教学实践点滴 突破二元双向扩展—兼论多元终止式的和声理论架构 韩悠韩的歌剧《阿里郎》—一部特殊的韩国歌剧 达悟歌会中的音乐行为探讨—台湾达悟人音乐研究之二 搭巴达雅拉—科尔沁蒙古族萨满“过关”仪式音乐考察 青海台吉乃尔蒙古人婚礼与婚礼仪式音乐研究 对中西打击乐专业综合教学的探索 莫扎特的经文歌《欢呼圣体》及其演唱

浅谈云南纳西族民歌的演唱特点—兼谈对纳西族歌手培养问题的思考 朱载堉异径管律的理论研究

音乐图像学的历史现状与未来发展刍议

音乐偏爱与身份建构—当代大学生音乐偏爱的社会学思考 音乐学研究生的“研究型”办学观念刍议

澄清对当代国际学术理念的某些误解—由《对我国音乐文化学研究现状的初步思考》谈起

中国历史上的散乐与百戏

音乐美学因他们而闪烁智慧之光—悼亡友何乾三、蔡仲德 和而不同的友谊—记与蔡仲德先生的争论

《贝壳歌—基诺族血缘婚恋古歌实录及相关人文叙事》(沈洽主编) “亚非相遇”/北京2005——中-非音乐国际研讨会综述

93-97 98-106 107-117 118-121 122-125 126+131 127-129 129-131

作者 周文中; 吴式锴; 童忠良; 梁茂春; 吕钰秀; 刘桂腾; 崔玲玲; 王满; 陈艳; 黑力; 刘存侠; 李荣有; 钱丽娟; 杨民康; 杨沐; 赵维平; 张前; 梁雷; 刘嵘; 李昕;

页码 3-14 15-22 23-29+80 30-37 38-42 43-57 58-67 68-71 72-80 81-86 87-93 94-100+135 101-107 108-114 115-125 126-129 130-132 133-135 136-140 141-144

2006年第二期 篇名

《五月的圣途》的单个音表述和节奏技术

二十世纪和声的基本结构成分及其衍生的音高关系体系 和声—源于音乐、用于音乐(下)——教学实践点滴

尹伊桑作品中的反和声手法(上)——《大提琴协奏曲》(1976)简析 当代世界中的传统音乐:泰国和越南的两大对比模式 夏威夷民间传统音乐的形成与发展

马来西亚、印尼、柬埔寨三地音乐教师素质的个案比较

“非洲钢琴艺术”创作理论与实践的一个侧面—阿金·尤巴的钢琴组曲《传统生活情景》研究

“三大乐系”理论渊源求索

歌乐—民族音乐学分类中的新成员 现代京剧“样板戏”中旦角唱腔的音乐创新 曾侯乙墓编钟复合律制数据误差研究

人生历程的感慨与关怀—陈其钢《蝶恋花》听觉读解 如何学习和掌握面罩唱法—介绍吉诺·贝基的面罩唱法 孤独症儿童音乐治疗过程中若干问题的探讨 哈利姆·埃尔-达巴的创作生涯

作者 李吉提; 刘康华; 吴式锴; 罗新民; 泰瑞·米勒;王

珉; 王珉; 曼尼·布兰德;欧阳韫; 李昕; 李延红; 张中笑; 刘云燕; 张姝佳; 明言; 杨树声; 张焱; 丹尼斯·希克利斯特;王惠芹;

页码 3-12 13-21 22-31+112 32-43 44-50 51-57 58-61 62-71 72-79 80-87 88-100 101-112 113-116 117-122 123-127 128-132+139 133-136 137-139 140-142 143-144

穿越概念纠葛、直面事像本质—读《澄清对当代国际学术理念的某些误解》之后 蒲亨建; 《外国音乐简史》

“第三届中韩佛教音乐学术研讨会”综述

音乐的声响诠释与变迁——2005台北国际民族音乐学术论坛综述

2006年第三期 篇名

欧洲文化精神的兴起及其对音乐的影响(上)——论欧洲复调产生的文化土壤 从“音乐听赏”到“音乐与听众关系”的音乐社会学类型论 《升华之夜》形式结构中的双重思维

作者 姚亚平; 周耀群; 王丽君; 刘悦; 吴晓萍; 徐熳;

页码 3-9 10-14 15-26 27-31 32-36 37-44

音乐作品的完形分析与综合分析—兼谈音乐教学体系中作品分析课的等级提升问

姚恒璐;

尹伊桑作品中的反和声手法(下)——《大提琴协奏曲》(1976)简析 瞿小松室内歌剧《命若琴弦》中核心音型的综合结构力

罗新民; 娄文利;

纪念程懋筠先生

简析缪天瑞的《音乐百科词典》

从商周乐器的出土情况看其与祭祀活动之关系 《隋书·经籍志》音乐书述略

性爱音乐活动研究(上)——以海南黎族为实例 历史地阐释:民族音乐学之历史研究

心声唱响了太行山之巅—左权民歌演唱家刘改鱼访谈录 音准点的认知及检测

前理解、游戏、音乐的理解—埃格布雷希特的音乐分析解释学

浅谈河南大调曲子板头曲三弦演奏的若干特点—兼谈三弦演奏风格的分类 从卡尔·弗莱什《音阶体系》的使用谈大提琴音阶训练 音乐与意义(上) 《欧洲中世纪音乐》

《法国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与文学》 “中国音乐史学会第九届年会”青岛会议综述 原生态民族音乐与当代音乐发展研讨会侧记

2006年第四期 篇名

欧洲文化精神的兴起及其对音乐的影响(下)——论欧洲复调产生的文化土壤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喜获“全国百强社科学报”荣誉称号 略述伊·斯波索宾在音乐理论教育领域的贡献 武满彻《弦乐安魂曲》的创作特征

巴赫《371首四声部众赞歌》中的线性思维分析

在传统与现代之间踱步—高为杰的非八度循环周期人工音阶理论 多元作曲技法的交融—析施尼特凯的《第三大协奏曲》 歌唱家的保护神—艺术嗓音医学奠基人冯葆富教授

医德高尚流芳千古 医术精湛为民造福—深切缅怀恩师冯葆富先生 音乐家的摇篮—关于国立音乐院幼年班的研究 符号的互动—蒙古族近代说唱艺术传统中的书写与口传 功能视野中的礼俗与鲁西南鼓吹乐

性爱音乐活动研究(下)——以海南黎族为实例

缪天瑞; 国华; 方建军; 郑祖襄; 杨沐; 齐琨; 张天彤; 沈洽;翁志文;

魏天君;杨青于; 刘经树; 李海萌; 李继武; 弗朗索瓦兹·埃斯卡尔;温永红; 欧阳韫; 苏菲; 傅显舟;邵晓洁; 刘嵘;

45-49 50-55+49 56-64+90 65-70 71-82 83-90 91-96 97-105 106-117 118-123+140 124-127 128-136 137-138 139-140 141-142 143-144

作者 姚亚平; 彭程; 董立强; 张建华;张春林; 卢璐; 谢福源; 韩丽艳; 蒋世雄; 宋歌; 杨玉成; 李卫; 杨沐;

页码 3-8 8 9-12 13-21 22-31+39 32-39 40-50+57 51-53 54-57 58-66 67-75+82 76-82 83-91

对李贽“琴者心也”音乐美学思想的探究 审美现代性:浪漫主义音乐阐释的新维度

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及其互补—对第二届“全国音乐心理学研讨会”关于研究方法趋向的元认知反思

传统与流行融合的经典—手风琴《浪漫曲》的音乐与演奏 试谈“下颌骨前伸”对唢呐发声的作用

王维; 陈新坤; 郑茂平;张大均;

92-97 98-102 103-109

朱春铃;张晓; 110-117 张宁;

118-120 121-127

让音乐教育由“二元”变为“多元”—论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专业世界民族音乐课程的开

林冰清;

音乐与意义(下)

李岚清与我院师生畅谈音乐文化人生

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第十届年会暨聂耳音乐学术研讨会纪要 2006年度音乐学术期刊工作会议简报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6年目录索引(总第102-105期)

2005年第一期 篇名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入选教育部和北京市名刊、名栏建设工程 “民族音乐研究”栏目简介及其发展思路 动态音律基础研究

粤乐艺术与吕文成和“广东乐派”—纪念粤乐大师吕文成先生诞辰105周年 论音乐民族志研究中的主位—客位双视角考察分析方法—兼论民族音乐学文化本位模式分析方法的来龙去脉

对三种新型民歌演唱形式及其背景的初步探讨—以贵州省小黄寨侗歌为例 现代音乐美学研究对音乐表演艺术的启示

作者 本刊编辑部 本刊编辑部 沈洽,翁志文,朱珮绮 冯光钰 杨民康 赵晓楠 张前 弗朗索瓦兹·埃斯卡尔;温永红; 宋学军; 田联韬; 高彩荣;

128-134+144 135-137 138-141 141 142-144

页码 3 4-7 8-13 14-18 19-28 29-35 36-41+35 42-52 53-58 59-63 64-71 72-78 79-87+63 88-90

调式旋律与功能和声两种调性体系的结合—巴赫《371首四声部众赞歌》的和声特

张建华

横看成岭侧成峰—对斯克里亚宾“神秘和弦”的历史审视 《最后的乐园》—“主题乐思贯穿”手段的研究 亚历山大·齐尔品与中日作曲家 一位医生和马思聪的《山林之歌》 多段体琴歌《阳关三叠》研究 手风琴演奏的“十种触键”

宋莉莉 王文 熊泽彩子 田联韬 赵春婷 杨国立

天生的才能:现实还是神话(上)

迈克尔·JA豪,

简·W戴维森,

91-98

约翰·A斯洛博达,蒋存梅 吴祖强

99-100+112

书序二则

书评

亚洲太平洋民族音乐学学会第九届年会学术综述 谭盾与《地图》—记谭盾“音乐创作的新发展”讲座

2005年第二期 篇名

全球化与中华文艺

“走出西方音乐的阴影”对话录(上) 世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国际研讨会倡议书

道内人与道外人的“现代”道乐观—基于道教音乐之概念与价值观念的讨论 达悟人音乐概念中的文化折射—台湾达悟人音乐研究之一 苏北赵庄唢呐班研究

中国风钢琴语境的拓荒者、先驱者—论老志诚20世纪30年代初的钢琴创作 不是只有一条小路可通—在苏夏教授教学、学术座谈会上的发言 口述史与音乐史:中国音乐史写作的一个新视角

争胜媲美 各臻其妙—韩愈《听颖师弹琴》与李贺《听颖师弹琴歌》比较 弦乐重奏演奏者听觉能力分析 歌唱技巧训练的再认识 比包普—美国现代爵士乐的开端

凌绍生 刘小龙 吴叶

101-105 106-109 110-112

作者 周文中

页码 3-7

李西安,瞿小松 8-12 刘红 吕钰秀 赵宴会 吴晓娜 鲍元恺 臧艺兵 杜兴梅 赵海鹰 邓小英 张乐心

13-14 15-22 23-28 29-35 36-43 44-46 47-52 53-57+100 58-65 66-69 70-76

天生的才能:现实还是神话(下)

迈克尔·J.A. ,豪简·W.戴维森 ,约翰·A.斯77-83 洛博达 ,蒋存梅

瓦连金娜·霍洛

84-91

波娃 ,黄晓和 龚晓婷 李岩 包·达尔汗 管建华

92-97 98-100 101-106+43 107-112 112 2 113

为长笛、弦乐和打击乐写的《音乐》—索菲亚·古巴依杜林娜的四分之一音的作品 在巴黎国立高等音乐学院观摩复调课的启示

值得总结的苏夏经验—记苏夏教授教学、学术座谈会(2005-3-19) 佛缘再聚探法人—记第二届韩·中佛教音乐学术研讨会 世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国际研讨会纪要

艺术高校研究生教学迈入资源“整合”的新时期—全国音乐学研究生教学工作会议在

柳蕾

中央音乐学院召开

苏夏教授教学、学术座谈会暨作品音乐会贺辞 郭志鸿教授钢琴作品创作五十周年音乐会贺辞

2005年第三期 篇名 主编寄语

胸怀“四心”当好编辑—庆贺《中央音乐学院学报》出刊百期

作者 王次炤 黄旭东 周勤如 储望华

页码 3 5

《学报》—我学术成长历程的“良师” 《学报》出刊百期编委座谈会简述 论音乐学研究生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

戴嘉枋 杨燕迪

6-7 7 8-10 11-16 17-23 24-27+40 28-32 33-40 41-47

社会现实下的分享与抗争—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的入学、教学

张伯瑜

与毕业要求

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2005?全国音乐学研究生教学工作会议综论

和云峰

研究生培养是学科发展的结构保障—上海音乐学院2005?全国音乐学研究生教学工

韩锺恩

作会议参会论文综述

从UCLA看西方的历史音乐学学术训练 试述中国音乐起源的多地域、多民族现象 清华国学研究院的音乐事迹 “走出西方音乐的阴影”对话录(下) 西安鼓乐中坐乐全套的曲式结构

论“加滚”—皖南民间戏曲音乐的即兴创作特征与仪式背景 福雷的声乐套曲《佳歌》(上)——诗歌和音乐 从演奏与教学角度简析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

音乐传播与传播音乐—写在第二届全国音乐传播学术研讨会之后 早期音乐演奏活动的历史、理论基础和评论

一个系统 两个层次—对陈应时先生《一种体系两个系统》的商榷 “法国文化年”激情点燃2004?北京电子音乐节 书评

2005年第四期 篇名

田野中的音乐体验之研究—试析有关中国民间综合演艺品种的音乐民族志理论与方法 简讯

作者 杨红; 孙国忠 郑祖襄 贾抒冰

李西安 ,瞿小

48-53

松 褚历 周显宝 田大成 冼劲松 曾遂今 约翰·沃尔特·希尔,余志刚 刘永福 于祥国 解玉峰

54-64 65-73+89 74-84 85-89 90-94 95-101+84 102-106 109-112 107-108+112

页码 3-12 12+61 13-26 27-33+38 34-38 39-45 46+26 47-54 55-61 62-66

布依族婚礼八仙乐整体性量化分析—以贵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布央”八仙乐

何岭;

为考察案例

浅谈钢琴演奏中节奏重音和节拍重音的关系及其演奏 福雷的声乐套曲《佳歌》(下)——诗歌和音乐 实践与智慧的结晶—喻宜萱声乐教学思想及其特征 倡导教学相长、同窗相助的学风

音乐本质的形而上追问—德国古典哲学时期的音乐美学观 感性与理性之间—德国古典美学中的音乐美学之思 一本分殊—试论康德思想对情感论美学与自律论美学的影响

谢贝妮; 田大成; 莫雪川; 王次炤; 柯扬; 高拂晓; 李晓冬;

教皇若望廿二世关于复调音乐的法令—介绍兼及翻译 梅西安《鸟类志》之分析

音级集合与申克式线性运动原则引发的创作思维—巴托克《小宇宙》新论 高师声乐教学模式改革的实验研究—从教学心理学角度探求高师六种新的声乐教学模式的有效性

对我国音乐文化学研究现状的初步思考 书评

林敬和; 郑中; 秦庆昆; 郑茂平; 蒲亨建; 孟凡玉;朱洁琼;

67-72 73-75 76-85 86-94 95-98+54 99-102+110 103+110 104-106 107-110 111-112+72

世界民族音乐研究中的五个问题—在“第二届世界民族音乐学术研讨会”开幕式上的

赵宋光;

发言

研究世界民族音乐,共享全球音乐资源—第二届世界民族音乐研讨会综述 为年轻的中国现代音乐注入强大的生命活力—第二届北京现代音乐节述评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5年目录索引(总第98-101期)

2004年第一期 篇名

真理没有院墙—论倡导健康争鸣是繁荣学术的有效途径 复调起源的各种理论及其评价(上)

席曼诺夫斯基《第一小提琴协奏曲》的音乐学分析(上) 巴赫《马太受难乐》的戏剧结构(上)

江文也部分乐队音乐作品评价—在台北市中央研究院台湾史研究所江文也先生逝世二十周年纪念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 《琴韵》的音高组织逻辑及其内涵(上) 科尔沁蒙古族萨满祭祀仪式音乐考 玉林八音研究 我怎样译歌的

日本早期学校歌曲对中国早期军队歌唱活动的影响 音乐治疗在智力障碍儿童教育中的作用 音乐论文的写作基础

从分析肖邦的《玛祖卡舞曲》看选择乐谱版本的重要性

立论务以事实为依据—就“新潮音乐”评价的几个问题致梁茂春教授 “民歌的版权”意识与署名问题——《乌苏里船歌》纠纷引起的另层思量 书评

明确定位 办出特色—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成立 中国音乐美学界的一大损失—沉痛悼念蔡仲德教授

2004年第二期 篇名

作者 作者 姚亚平 潘澜 吕常乐 苏夏 王瑞 刘桂腾 吴宁华 赵沨 汪毓和 张玉榛; 陈丹布;

页码 3-4+11 5-11 12-19 20-28 29-37+110 38-48 49-61 62-71 72-73 74-78+104

张鸿懿,周为民 79-88 蔡际洲 杨婕 苏虞民 孟文涛 周勤如 珲诞 黄旭东 ,潘必新

89-94 95-104 105-107 108-110 111-112 113 114

页码

关于健全音乐类学科学位制度的几点建议 歌曲的“异化”—论李劫夫的“语录歌”创作

论高山、彝、傈僳、景颇等民族口弦音乐的音组织特征 河北保定易县十番会现状的考察与研究 交响乐演奏速度研究 试论想象在歌唱中的调控作用 复调起源的各种理论及其评价(下)

席曼诺夫斯基《第一小提琴协奏曲》的音乐学分析(下) 巴赫《马太受难乐》的戏剧结构(下) 纪念吴伯超百年诞辰学术活动圆满成功 琴韵的音高组织逻辑及其内涵(下) 音乐审美评价的一般性过程考察 燕乐调若干问题探讨 文学主题和音乐主题

姚恒璐 梁茂春 应有勤 崔晓娜 文思隆 韩勋国 姚亚平 潘澜 吕常乐 王瑞 何宽钊 陈应时

3-8+17 9-17 18-24+47 25-38 39-47 48-51+58 52-58 59-69+78 70-74 74 75-78 79-86 87-94+104

弗朗索瓦兹·埃斯卡尔 ,95-104 温永红

105-110 111-112+110 113

中日音乐比较研究的学术成就—第五届中日音乐比较研究国际学术会议的主旨发

张前

言 书评

空前盛会 轰动乐坛—刘北茂百年纪念活动获巨大成功

2004年第三期 篇名

中国传统音乐学会第十三届年会暨第一届花儿国际学术研讨会述要 谈“钢琴协奏曲数字化演奏训练系统”的专项研究 当前研究生教学中的若干问题及其对策—扩招后的反思 宋元杂剧伴奏乐器及其宫调问题研究 《刘天华全集》前言

中国第一部钢琴曲集—简评唐学咏的《学咏钢琴散曲集》 音乐的遗传基因—关于传统音乐的“五态、四径、三线” 鄂西土家族丧葬法事锣鼓乐的结构分析(上) 蔡仲德学术大事记简编 从琵琶舞台表演“落差”谈起

古典与浪漫的音响呈现—贝多芬五首《钢琴与大提琴奏鸣曲》研究 略论音乐分析的发展及思维导向 增六和弦用法的理论辨析 梅西安色彩和弦表解析 梅西安的和弦表:无序与有序

作者 黄虎 ,魏鲲 卞萌 蔡际洲 郑祖襄 刘育和 宋歌 刘正维 齐柏平 叶明春 林石城 黄海昌 冶鸿德 刘彤文 郑中 张惠玲,郑中 戴嘉枋 于希

页码 2 3-7+11 8-11 12-19 20-22 23-30 31-39+48 40-48 49-55 56-57 58-64+108 65-75 76-82 83-89 90-96

伊西多尔《关于词源的二十卷书》中对音乐的论述(上)——介绍以及第三卷第15

林敬和

至23章的翻译与注释

十年磨一剑—中央音乐学院中国现代电子音乐中心成立十周年纪念

《黄色音乐:中国爵士时代的媒体文化及殖民时代的现代性》(安德鲁·F.琼斯著) 《歌剧美学论纲》(居其宏著)

2004年第四期 篇名

我国学校音乐教育改革与发展对策研究

国民音乐审美素质的构成与国家音乐教育体系的结构和层次 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改革

论国外与国内音乐学院学分制的区别—兼谈实现学分制教学体制对国内音乐学院的冲击

评郭文景的《小提琴协奏曲—土韵》 大繁若简—扬琴与弦乐队《凤点头》评析 鄂西土家族丧葬法事锣鼓乐的结构分析(下) 安徽民间唢呐流派及演奏特点

复苏与再沉沦—论“文革”期间《战地新歌》中的歌曲创作

伊西多尔《关于词源的二十卷书》中对音乐的论述(下)——介绍以及第三卷第15至23章的翻译与注释

简单频率比、差音和纯律的理论、教学与实践—与韩宝强先生商榷 跨文化比较:中美音乐专业学生的学习动机与认知策略 书评

中国音乐教育的历史·现状·未来—记2004年北京“院长论坛”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4年目录索引(总第94-97期)

2003年第一期 篇名

学术打假 责无旁贷

我院与四单位联合举办首届全国音乐传播学术研讨会

一本抄自“参考书目”的“研究”著作—再评《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研究》兼及其他 新音乐史家与现代思潮研究—明言新著《20世纪中国音乐批评导论》读后 仪式环境中的道教音乐 仪式音乐的概念界定

简约的空洞与抽象的困惑—对当前国内现代音乐分析方法的一点看法 自由曲式结构的形成与发展 斯特拉文斯基音乐中的序列手法(上)

作者 谢涛 作者 王安国 周海宏 宋瑾 于祥国 余少华 冯长春

97-104 105-108 109-110 110-112+104

页码 3-12 13-21+42 22-32

王景彬,刘宇博 33-42 刘云燕 明言 齐柏平 隋景山 戴嘉枋 林敬和

43-53 54-58 59-64 65-70+84 71-84 85-89+104

陈毓铸,钟里满 90-95 曼尼·布兰德,周世斌,方薇 郭克俭 李岩

96-102 103-104 105-111 112-113

页码 3-5 5

孟文涛,苏虞民 6-11 居其宏 刘红 薛艺兵 贾国平 杨儒怀 高佳佳

12-18 19-27 28-33 34-36 37-43 44-54+79

附中初一键盘和声教学的回顾与探讨 桂林版《扫荡报》与抗战音乐文化 关于《新音乐》及新音乐社的一点回忆

赵沨译配苏联歌曲的历史性贡献—在纪念赵沨逝世一周年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 清末比利时人阿里嗣的《中国音乐》 嗓音训练中轻、重机能的平衡发展 对沃尔顿中提琴协奏曲的研究

南侗“歌师”述论—小黄侗寨的民族音乐学个案研究 20世纪末二胡音乐及其演奏技巧的新发展

乐理究竟教什么—由蒲亨建《对〈乐理〉中若干问题的异议》所引发 国际音乐学协会第17届国际大会侧记

历史不会忘记他们—我院举办马思聪、赵癎、江定仙纪念性学术活动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稿约

2003年第二期 篇名

谈吴伯超的音乐创作

马思聪晚期小提琴作品中的和声技法—以四部小提琴曲为例 斯特拉文斯基音乐中的序列手法(下) 我国民间音乐的调式型号与板块分布 汉族说唱音乐中的一些节奏布局手法 调整创作风格与艺术追求—音乐创作二人谈 国际计算机音乐研究与我国相关专业学科建设管见 电子音乐作品制作技术的演进过程及计算机化趋势

吴伯超创办的我国第一所儿童专业音乐学校—“国立音乐院幼年班”史料钩沉 廖辅叔对中国音乐史和中西音乐交流史研究的贡献 对《视唱练耳教程》的几点说明 潮筝活五调教学一得 论音乐审美评价的合理性 郭文景(上)——一幅作曲家的肖像

“音级”概念的“双重性”或“多重性”小议—对音乐基础理论学科建设的一点建议

刘彤文 王小昆 孙慎,王琦 俞玉滋 林青华 李瑞津

55-64 65-70+72 71-72 73-75 76-79 80-83

夏莱塔·泰勒 ,

84-88+33

厉学科 ,何荣 杨晓 卜晓妹 施咏 余志刚 边纪

89-98 99-103 104-106 107-110 111-64 112

作者 王震亚 樊祖荫 高佳佳 刘正维 周青青

页码 3-7 8-16 17-25 26-33 34-41

李西安,叶小纲 42-45 李斯心 刘思军 芮文元 陶亚兵 熊克炎 高百坚 何宽钊 高文厚 ,施聂姐 ,安鲁新 王岚

46-50 51-57+33 58-66 67-69 70-73+45 74-76 77-83+109 84-91 92-95 96-101 102-106 107-109

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研究的拓荒之作——《中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评述 兼谈《中

冯光钰

国少数民族音乐史》的成因

我思故我在 我写故我生 我吟故我腾—对《困惑与求索—一个作曲家的思考》的批

明言

阐释并拓展音乐文化的“边缘”—由《音乐人类学的大视野》看罗艺峰学术研究心路 夏滟洲

“学术道德建设问题”座谈会侧记

2003年第三期 篇名

钟鸣 110-112

作者 页码 3-6 7-11+20 12-15 16-18 18 19-20 21-28 29-37 38-43+62 44-51 52-62 63-72 73-76+82 77-82 83-92

尊重历史 弘扬优良学术传统—为原南京国立音乐院吴伯超院长诞辰100周年而作 王次炤 老院长吴伯超的名作《中国人》 古韵今声—忆析吴伯超的三首歌曲

我为国立音乐院幼年班招生—从回忆吴伯超给我的印象说起 关于学术规范问题的致歉信

关于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联合声明与建言

孟文涛 姚以让 廖宝生 钱仁平

呼伦贝尔萨满鼓之类型—鄂温克、鄂伦春、达斡尔等族萨满乐器的地域文化特征 刘桂腾 安徽贵池傩戏中乐器和音乐的仪式性功能探究 中国基督教圣诗发展概况

浅析20世纪音乐分析法中的线性思维

周显宝 陈伟 康建东,冶鸿德

瓦雷兹《密度21.5》音高结构透析—兼论20世纪个性化作品的个性化分析手段 王自东 和平的呼唤—试论布里顿《战争安魂曲》的和平主义思想 用“力”得当才能放松—谈谈对歌唱中放松的理解 为真情而歌唱—著名彝族歌手白秀珍歌唱艺术研究 雅克·雷维耶的音乐评论

罗晓东 周晓音 周耘 弗朗索瓦

兹·埃斯卡尔,温永红 高文厚,施聂姐,安鲁新 赵宋光 苏夏 周勤如 王安国 张伯瑜

郭文景(下)——一幅作曲家的肖像 怎样保护创造音乐的智能劳动

学习民间音乐与音乐创作—由《乌苏里船歌》署名之争引发的思考 《追寻逝去的音乐踪迹—图说中国音乐史》吴钊著 《新中国音乐史》居其宏著

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中国传统音乐教学与实践

2003年第四期 篇名

岸边成雄博士业绩目录赠呈典礼抒怀 岸边成雄博士业绩目录跋文

中国传统音乐前沿课题研讨会在宁召开

学者的业绩与境界—写在《岸边成雄博士业绩目录》出版之际 学而乐 乐而学—岸边师《业绩目录》在东瀛付梓盛事

93-99 100-102 103-105 106-108 108-110 111-112+110

作者 页码

岸边成雄,杨桂

3-4

福岛和夫,杨桂

5-6

香 蒲亨强 张前 杨桂香

6 7-8 9

江户琴士探源(摘译)

论日本民族音乐学对中国大陆音乐学术界的影响

岸边成雄,杨桂

10-12

香 杨民康

13-20 21-27+36 28-36 37-45+65 46-52 53-58+4 59-61+91 62-65 66-72 72 73-84 85-91 92-104 105-106 106-110 111-112

情绪结构、组织结构、音响结构的整合—温德青《小白菜:为二胡与弦乐四重奏而作

钱仁平

的变奏曲》的结构途径 音乐符号与舞蹈符号的互渗互阐 西安鼓乐俗字谱的译读 重评严天池

音级集合理论的现实意义与展望

关于《乌苏里船歌》的曲式结构—驳所谓“主体”论

是民歌乐段体,还是单三部曲式?——从《乌苏里船歌》曲式判断的分歧说开来 是提出“四宫”,又自我否定了吗?——为杨荫浏一辩 第一届中·韩佛教音乐学术研讨会在我院召开

吴伯超生平事迹备忘(1903—1949)——为吴伯超百年诞辰纪念作

跨越时空的感悟—艾夫斯《波士顿广场的圣—高登斯纪念碑》中的传统因素 我国第一部扬琴教材《琴学新编》的历史价值 《云之南:云南器乐曲》 《西方音乐美学史》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3年目录索引(总第90-93期)

2002年第一期 篇名

二十世纪复调音乐中的节奏思维 变体曲式结构的发展 戏曲音乐三绝

阿美与布农的多声部民歌之比较研究 回顾结构主义

奚琴、嵇琴、胡琴名实考论

论唤起演唱激情的基本能力、方法与途径

俄罗斯钢琴艺术的精髓—写在穆里娜教授的首次访华之后 《辽史·乐志》中的“四旦”不是四宫吗?

音乐哲学的新趋势——《美学与艺术评论杂志》音乐哲学专辑导言 书评

作者 于苏贤 杨儒怀 刘正维 樊祖荫 杨沐 李葆嘉,岳峰 冷永铭 卞萌 孙新财 黄汉华 吴晓萍 朱晞 陈士森 王羊 吕绍恩 郑祖襄 戴鹏海 班丽霞 邝晴 周勤如 柯扬

页码 3-17 18-29+38 30-38 39-46+55 47-55 56-62 63-69 70-74 75-77

菲力普·阿尔佩

78-87

森 ,修子建 林敬和 ,欧阳韫 ,苏菲

88-95+69 96

中西贯通、文理兼长的学术大师—我院前身之一国立音乐院首任院长顾毓教授简

蓝南

2002年第二期

篇名

马思聪的小提琴教学 马思聪论艺术和专业音乐活动 从提琴到作曲

纪念马思聪诞辰90周年学术活动今年十二月将在京隆重举行 马思聪小提琴教学的特点—林耀基、杨宝智访问录 《山林之歌》乐曲说明手稿

云南与东南亚掸傣系族群佛教节庆仪式声乐的比较研究 从音乐作品的存在方式看表演的二度创作基础(上) 利都奈罗在《勃兰登堡协奏曲》中的运用(上) 巴罗克歌剧分析

从两部作品的比较看西方电子音乐早期发展(上) 鲁塞尔采用中国古代诗歌创作的法国艺术歌曲 钢琴中踏板的运用 唐时《阳关》叠法探微 对音乐学教学的三点建议 来自中国的新音乐和新方向

作者 向泽沛 苏 夏 马思聪 汪毓和 马之庸 杨民康 杨易禾 刘小龙 约翰·W·希尔,余志刚 ,钟玫 黄枕宇 田大成 吴铁英 赵春婷 蔡良玉

页码 3-8 9-14 15-16 16 17-18+67 19 20-29+89 30-37 38-47+82 48-57 58-67 68-76 77-82 83-89 90-92

丁娜

93

(K.Radostina) 雷金纳德·史密斯·布林德尔 ,黄94-95 枕宇 ,贾国平 于润洋,蔡良玉

95-96

《新音乐——1945年以来的先锋派》 《西方音乐通史》

2002年第三期 篇名

作者

页码 3-10+20 11-14 15-20 21-25 26-28 29-30+32 31-32 33 34-38+25 39-42+53 43-53

江先生和他两位师兄的音乐风格比议—纪念定仙师九十冥诞有感 孟文涛 富有时代激情和个性特色的艺术创作—谈江定仙的抗战歌曲

戴鹏海

一部思想深刻、音响动人的交响诗—学习《烟波江上》的和声技

刘康华

谈江定仙和他的钢琴作品

回忆往事 赏读作品—怀念定仙老友 深深的怀念—纪念江定仙先生九十诞辰 忆恩师江夫子 关于半音的定义问题 警惕纯律的和谐陷阱

“尾腔”—吟诵音调的标记性特征

利都奈罗在《勃兰登堡协奏曲》中的运用(下)

卞萌 缪天瑞 喻宜萱 谢功成 姜夔 韩宝强 秦德祥 刘小龙

从音乐作品的存在方式看表演的二度创作基础(下) 谭盾与编钟—一个日本人眼中的现代中国音乐 良莠混杂 去芜存精—赵沨论现代音乐

从两部作品的比较看西方电子音乐早期发展(下) 马勒未被人知的谐谑曲和急板 远程教育与现代远程音乐教育 《20世纪复调音乐》(于苏贤著)

《探索与狂热—现代西方音乐艺术》(庄曜著)

2002年第四期 篇名

李岚清副总理在中央音乐学院庆祝教师节音乐会上的讲话 我院举行柴科夫斯基国际音乐比赛获奖者汇报音乐会 论云南与东南亚掸傣系族群传统器乐的社会阶层特征 作者答疑

杨易禾 小山内めぐみ 石华 黄枕宇

苏珊·M.菲勒,余志刚 和云峰 张旭冬 毕明辉

54-58 59-63 64-67 68-78 79-86 87-91 92-94 94-96

作者 宋学军 杨民康 秦德祥

页码 3-4 4 5-12 12 13-18 19-29 30-32 33-36 37-47 47 48-63 64-71 72-79 80-85+79 86-89 90-91 92 92 93 94-95 96-89

注重预制构思 拓展风格范围—关于科斯的《作曲法》及与作曲教

彭志敏

学有关的问题和思考

对称和弦的滥觞—巴托克《第三弦乐四重奏》的和声研究 电子音乐的概念界定

从顺从到冲突—论20世纪以前欧洲音乐与接受者的关系

王桂升 张小夫 陈新坤

北元以来蒙古族古代宴飨习俗与宴歌发展轨迹(“北元”—塞北时期

崔玲玲

至清代时期14世纪——20世纪初)

第一届全国音乐心理学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举行

肖斯塔科维奇《二十四首前奏曲与赋格》的演奏技法分析 苏南民歌的歌唱艺术及其继承与发扬 拜占庭音系

燕乐“四宫”说的来龙去脉

《辽史·乐志》中的“四旦”不是四宫

《西方音乐文化》(音乐自学丛书·音乐学卷)蔡良玉著 《剑桥插图音乐指南》(The Cambridge Illustrated Guide of Music)(英)斯坦利·萨迪(Stanley Sadie)艾莉森·莱瑟姆(Alison Latham)主编 回音壁

展示成果 增进交流 规划未来—记2002年北京奥尔夫活动周暨学术研讨会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2年目录索引(总第86—89期) 我国现代专业音乐教育的先驱者—杨仲子先生生平简介

蒋素梅 文奕 方昳

玛丽亚·施特尔,姜丹 陈应时 杨善武 刘小龙 苏菲 庄曜 张乐心

赵后起 ,蓝南

2001年第一期 篇名 卷首语

后现代理论与音乐研究(上)

作者 杨沐

页码 0 3-14 15-22 22-25 26-37 38-46 47-52 53-60 61-65 66-71 72-73 74-79+46 80 81-87 88-90 91-93 93 94-97

反映论还是主体论?——从音乐本质的论争说到中国音乐的出路 蔡仲德 中国音乐文化的现代化与音乐审美的多元化—对“中国音乐文化自

邢维凯

性危机论”的再思考

郭文景室内歌剧《狂人日记》和声研究 有关《刀郎木卡姆》的比较研究 中亚东干人关于民歌的概念和分类法(上) 中、日《九连环》歌曲的流传与变异 李叔同—弘一大师的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 克莱斯勒1923年北京演奏会及相关评论 卓有成就的我国老一代作曲家—江定仙教授生平 简论日本俗筝定弦法及其乐调系统 以科学与艺术联结的动势对待“咽音” “咽音”—开启人声宝藏大门的钥匙(一) 第四十届达姆斯塔特国际现代音乐暑期班述要 《大地之歌》歌词解译及作品研讨会简述

前苏联专家、音乐学家、音乐教育家阿·伊·康津斯基去世 书评

2001年第二期 篇名

多元风格复合的现代帕萨卡里亚管弦乐织体形态 常州吟诵音乐的采录与初步研究 出谷新莺咽洞泉—阮艺新考 南音与“南音学”

中亚东干人关于民歌的概念和分类法(下) 后现代理论与音乐研究(下)

《流浪少年之歌》与《第一交响曲》的音乐学分析 数字化的巴赫

咽音—开启人声宝藏大门的钥匙(二)

作者 徐孟东 秦德祥 宁勇 乔建中 赵塔里木 杨沐 李秀军 林敬和 李向来 刘康华 周吉 赵塔里木 徐元勇 孙继南 李岩 王震亚 闫林红 赵宋光 李向来 叶国辉 毕明辉 黄晓和

页码 3-11 12-23 24-30 31-33 34-40 41-51 52-59 60-61 62-69 70-77 78-83 83 84-89

唯美主义、启蒙主义、平民主义的融会贯通—为纪念黎锦晖先生

明言

诞辰110周年而作 《乐书要录》解说

《音乐中国》第二卷第二期(2000秋)出版公告 青主音乐本质观辨析

羽■启明,赵玉卿,俞人豪 邓四春

1999年第四期 篇名

巴洛克时期的“音乐修辞学”及其蕴涵的美学理念 杰苏阿尔多半音化和声风格探微

二十世纪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研究的回顾 贵州山歌《赶马调》—调查研究及其它 关于洞经音乐问题的探讨 官房子—音乐会的活动场所 谈四重奏中大提琴的演奏

作者 赵海 刘诚 孙星群 王立志 罗明辉 张振涛 李继武

页码 3-16 17-29 30-36 37-43 44-48+90 49-55 56-62 63-66 67-69 70-81 81-83 84-90 91 91-92 92-93 93-94

钢琴基础教学需要这样的民族钢琴曲—由何少英的《八首中国民

卞萌

歌钢琴小品》引发的思考

浅议西方音乐史教学改革的空间扩展 有关钢琴协奏曲《黄河》的史料述评 “苏联之友社”音乐小组与“中苏音乐学会” 如何鉴定人声的乐器 《幼儿音乐教育》 《实用乐理教程》 《中国少数民族乐器志》 《刘天华全集》

1998年第一期 篇名

作者 凌宪初 蒲方 向延生 韩丽艳 王懿颖 杨儒怀 包·达尔汗 李淑琴

页码 3-4 5 6-15 16-19 20-23+27 24-27 28-33 33-39 40-48+39 49-53 54-58 59-62+53 63-75

自豪确认中国音乐历史长河内的三度生律潜流———黄翔鹏对中

赵宋光

国乐律学史的独特贡献

一个有战略意义的构想—学习黄翔鹏先生《建立我们自己的“基本

姜夔

乐理”

当代人类学中有关音乐研究的几个问题 声部确定及其训练的科学

杨沐 郭淑珍

奥地利钢琴家巴杜拉-斯科达讲学札记—关于贝多芬与舒伯特的作

崔静媛,潘一飞

品53号钢琴奏鸣曲 二胡作品的时代感

《魏氏乐谱》与明代的中日音乐交流

萧友梅的音乐思想及其现实意义(上)——有“罪”还是有功 为千百万受害者立碑—肖斯塔科维奇第十三交响乐 《交响曲1997:天地人》所带出的中西音乐创作观念冲突 鲁托斯拉夫斯基作品中音乐语言陈述结构的组织逻辑 巴赫赋格曲写作中的独特处理 阴柔清韵—道教音乐审美风格论

赵寒阳 张前 魏廷格 毛宇宽 余少华 姚恒璐 陈鸿铎 蒲亨强

欧洲音乐的同一性与多样性

“三本《乐记》说”辨—与阴法鲁先生商榷 与田耀农先生商榷《“音”、“声”之辨》

1998年第二期 篇名

追求“真善美”的人生—指挥家、音乐教育家黄飞立教授 一位可尊敬的声乐艺术大师

七十教涯 桃李成荫—我国现代音乐事业的先驱者赵梅伯 汪洋恣肆 功夫在诗外—赵梅伯《合唱指挥法》读后 “盲目介绍西方音乐是危险的”—读赵梅伯《中国音乐简介》 “一个学人歌者”的中体西用观—赵梅伯音乐思想述评

菲力浦·波尔曼,汤亚汀 赵玉卿 叶明春

75-84 85-88+84 89-96

作者 郑小瑛 李焕之 于润洋 唐其竟 姚思源 江江

页码 3-11 12 13-14 14-18 18-20 20-23 24-26 27-37 38-45 46-49+45 50-59 60-63 64-68 68-73 74-79 80-85 86-88+85 89-93 94-96

艺业卓著 乐坛共庆—首都隆重举办美籍华人音乐家赵梅伯从教

钟晓惠

70周年学术活动述评

《史诗“纪念叶赛宁”》作品介绍(上) 世纪末回眸:智化寺音乐与中国音乐学 我国的说唱艺术与文学和语言 二十世纪赋格的多元发展

十二音五声调性序列探微—兼析我国当代艺术歌曲主题序列 谁在乎你听不听?

萧友梅的音乐思想及其现实意义(下)——有“罪”还是有功 音乐家的舞台紧张以及音乐治疗的应用

欧阳小华 田青 周青青 于苏贤 张友刚 巴比特,蔡良玉 魏廷格 高天

探索现代大提琴作品的演奏艺术—乔治克拉姆《无伴奏大提琴奏

郑艳东

鸣曲》的创作与演奏 浅谈现代小号的演奏艺术

一部倾注生命的学术著作—蔡仲德著《中国音乐美学史》评价 苏石林二十周年祭

1998年第三期 篇名

论中国传统音乐的地理特征及中国音乐地理学的建设 畲族音乐与高山族音乐之初步比较研究 蒙古音乐术语urtu in daguu(乌尔汀哆)辨释 方法:在实践中开创,在交流中开拓(上) 《史诗“纪念叶赛宁”》作品介绍(下)

作者 乔建中 蓝雪霏 包·达尔汗 王晡 欧阳小华 张新林 凌绍生 廖辅叔

页码 3-9 10-20 21-28 29-36 37-45+36 46-54 55-58

论蔡元培与中国近代音乐(一)——兼评修海林《蔡元培的音乐美学

黄旭东

理论与实践》

赵梅伯教授—我的良师益友

费明仪

唐代文人音乐探析

从元代至清代史实见证西方对中国音乐的误解 彼得堡与俄罗斯的钢琴艺术 周文中的早期创作

时间与空间的拓展—论克拉姆的音乐创作

李方元,俞梅 林青华 卞萌

F·F·费利希阿诺,毕明辉 王小夕

59-64 64-67 68-74 74-79 80-87 88-90+79 91-94 94-96

关于歌唱换声原理的几个基本问题—与《歌唱换声原理新探与解

刘大巍

决》作者商榷

浅析秦腔“花音”与“苦音”的特性色彩音

京韵大鼓“衬”的艺术特色及在音乐发展中的作用

1998年第四期 篇名

审美教育理论指导下的联邦德国音乐教育 向现代演变中的“西方”与“民族”

作者 杨燕宜 姚亚平 刘红妍 杜莹

页码 3-8+72 9-14 14-23 24-25 26-33 34-39 40-46 47-50 51-56 57-61 62-65+68 66-68 69-72 73-81 81-83 84-87 88-94

论蔡元培与中国近代音乐(二)——兼评修海林《蔡元培的音乐美学

黄旭东

理论与实践》 我所认识的赵梅伯教授 具体音乐与舍费尔

方法:在实践中开创,在交流中开拓(下) 《阳关三叠》研究札记—关于该曲的叠法 新唱名及其应用

从器、谱、律、调谈清商音阶及调首 当代声乐艺术科学体系论 论唢呐“转音”的产生及解决

“以字行腔”的人文价值—与肖黎声先生商榷 《格萨尔》说唱音乐的结构特征 音乐历史编纂学当前的争论 试论演奏个性

音乐专业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功能及其实现要点 复调音乐形式的发展与演变

1998年第六期 篇名

追求“真善美”的人生—指挥家、音乐教育家黄飞立教授 一位可尊敬的声乐艺术大师

七十教涯 桃李成荫—我国现代音乐事业的先驱者赵梅伯 汪洋恣肆 功夫在诗外—赵梅伯《合唱指挥法》读后 “盲目介绍西方音乐是危险的”—读赵梅伯《中国音乐简介》

作者 郑小瑛 李焕之 于润洋 唐其竟 姚思源 陈麟 黄枕宇 王晡 陈秉义 王瑞年 张振涛 徐行效 张宁 张清华 柯琳

利奥·特莱特勒 杨易禾 高颉 龚晓婷

页码 3-11 12 13-14 14-18 18-20

“一个学人歌者”的中体西用观—赵梅伯音乐思想述评

艺业卓著 乐坛共庆—首都隆重举办美籍华人音乐家赵梅伯从教70周年学术活动述评

《史诗“纪念叶赛宁”》作品介绍(上) 世纪末回眸:智化寺音乐与中国音乐学 我国的说唱艺术与文学和语言 二十世纪赋格的多元发展

十二音五声调性序列探微—兼析我国当代艺术歌曲主题序列 谁在乎你听不听?

萧友梅的音乐思想及其现实意义(下)——有“罪”还是有功 音乐家的舞台紧张以及音乐治疗的应用

江江 钟晓惠 欧阳小华 田青 周青青 于苏贤 张友刚

巴比特!美,蔡良玉 魏廷格 高天

20-23 24-26 27-37 38-45 46-49+45 50-59 60-63 64-68 68-73 74-79

郑艳东!中央音乐学院1997年管

探索现代大提琴作品的演奏艺术—乔治·克拉姆《无伴奏大提琴奏

弦系大提琴专业教学与演奏硕80-85

鸣曲》的创作与演奏

士毕业生 浅谈现代小号的演奏艺术

一部倾注生命的学术著作—蔡仲德著《中国音乐美学史》评价 苏石林二十周年祭

1997年第一期 篇名

和声艺术发展史多声史前—十九世纪末(四之一) 富有描绘色彩特性的全音音阶复调结构 主要音透视—尹伊桑音乐创作的观念与技法研究 阿尔弗雷德·舒茨的音乐现象学观念 “音”、“声”之辨

作者 吴式锴 于苏贤 罗新民 于润洋 田耀农

页码 3-12 13-18 19-29 30-35 36-39+94 40-45 46 47-57 57-66 67-70 70-71 72-75 76-82 83-88 89-92 93-94

张新林!中央音乐学院1997年小

86-88+85

号专业硕士研究生 凌绍生 廖辅叔

89-93 94-96

传统音乐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重要拓展—中央音乐学院佛教音乐文

袁静芳

化研究室与台湾佛教慈济慈善事业基金会 《佛教音乐文化丛书》序 也谈“回族民间音乐”

从《十面埋伏》乐谱版本看流派的衍变 刘天华二胡曲《闲居吟》考析

关于琵琶曲《月儿高》和《春江花月夜》的传谱问题 再论查阜西先生的古琴演奏艺术

关于“通用旋律动态模拟器”软件(第一版)的设计、研究报告 肖邦圆舞曲的早期演奏:与文本的关系 关于美国大学中音乐艺术博士学位的设置 并非模式化—与火央同志商榷

吴祖强 杨沐 陈泽民 张慧元 陈正生 李祥霆 沈洽,邵力源

利奥特莱特勒,余志刚译 丁小立 胡光武

如何理解钢琴演奏与音乐创作的关系—与郑兴三先生商榷

1997年第二期 篇名

礼乐精神发凡并及礼乐的现代重建问题

对音乐分析的美学研究—并以“[Brahms Symphony No.1]何以给人美的感受、理解与判断”为个案 论音乐存在的生命形式及其同构关系 漫谈音乐线条的曲调语言

和声艺术发展史──多声史前—十九世纪末(四之二) 《冼星海全集》编辑工作刍议(上) 辽南高跷秧歌音乐概说

日本雅乐的实质(续篇一)——使外来音乐日本化的几个步骤 女性主义的学术成就及其在音乐学中的情况(上) 欧洲音乐教材概要

以腔行字—美声唱法歌唱训练之我见

歌唱换声原理新探与解决—“换声点”的几个重要环节 试论人体调控对唢呐共鸣的影响 美国音乐学院的Master Class

十二音序列集结态的几个问题—对《看法》一文的看法 陈其钢访谈

博观约取 富于创见—简评《音乐美的构成》 中央音乐学院萧友梅音乐教育促进会成立 沉痛悼念王治隆教授

1997年第三期 篇名

忆大卫·奥伊斯特拉赫并首次发表他的两封信 对唐建平《八阕》的分析与思考

张清华,苏彦夫,李守荣 95-96

作者 罗艺峰 韩钟恩 邵桂兰,王建高 梁铭越 吴式锴 戴鹏海 杨久盛 金文达

珍妮·鲍尔斯,金平 埃里希·多弗莱因,金经言 肖黎声 张清华,谢宗昆 张宁 张承业 陈小兵 李淑琴 胡蜜 晓晨

页码 4-8 9-17 18-23 24-30 30-39 40-46 47-53 54-61 62-69 70-76 77-81 82-84 85-87 88 89-92 92-94 95-96 97 98

作者 毛宇宽 李吉提

页码 3-9 10-14+21 15-21 22-32 33-36+32 37-40 41-44+63 45-50 51-53 54-59

《多利亚地平线》的音乐结构—兼论音色在现代音乐中的表现和

童昕

结构力作用

和声艺术发展史多声史前—十九世纪末(四之三) 论藏族康巴山歌中的“昂叠” 中国体鸣乐器综论 辽民间音乐

《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单牌体曲牌的曲式结构类型 谈所谓萧(友梅)黄(自)矛盾的问题 《冼星海全集》编辑工作刍议(下)

吴式锴 嘉雍群培 薛艺兵 孙星群 褚历 廖辅叔 戴鹏海

1995年第四期 篇名

蔡元培的音乐美学理论与实践 试释《声无哀乐论》之“声” 理论、分析、与批评 琴歌的传统和演唱

古朴典雅 独树一帜─—忆查老的琴歌 论唐代古琴演奏美学及音乐思想(下) 西方音乐史学

音乐史学─—问题与思考(下) 谈音乐艺文社

在中西音乐文化交融下本世纪上半叶的中国新音乐(下) 论传统器乐合奏艺术中的乐队型态及合奏思维 中国民歌唱法的演变与趋向─—兼谈美声唱法的趋向 普契尼歌剧女高音咏叹调的艺术特色及其演唱处理 从古代文学作品,看一种“无言而声美”艺术─—啸 从《金瓶梅词话》看明代中后期市民音乐的流行及其型态

1994年第一期 篇名

中国传统音乐的结构力观念 马思聪小提琴作品的创作研究(Ⅲ) 音乐形式问题的美学探讨(上)

寻找音乐之源─—作品的研究方法及其音乐的本质问题(续) 论乐队演奏中音乐结构及音响层次布局问题(上)

关于完善钢琴演奏水平考核的设想──钢琴演奏评价量表的设计和应用

演奏者在音乐生活中的作用 清代宫廷燕乐研究 蕃曲传播的逆向考察

论壮侗语族诸民族的多声部民歌 二十世纪西欧作曲家概览(一) 江文也钢琴创作中的民族因素 从非乐思想到音声佛事(下)

琴声悠悠 路漫漫──第五届全国青少年小提琴演奏比赛后记 被忽视的音色感

《让你的歌声更美妙》读后感

作者 李吉提 杨儒怀 于润洋 万昭 杨鸿年 李民 刁蓓华 罗明辉 蔡际洲 樊祖荫 常罡 汪毓和 释昭慧 王振山 许新华 喻宜萱

页码 3-13 14-18 19-28 29-36 37-45 46-50 51-54 55-63 64-68 69-75 76-79 79-84 85-90 91-92 93 94-95

作者 修海林 李明 金平 查阜西 许健 李祥霆 李应华,郑铧 刘经树 廖辅叔 汪毓和 肖学俊 刘志 樊其光 方承国 陈四海,闫增山

页码 3-11 12-18 19-20 21-22 23-25+22 26-43 44-53 54-60 61-63 63-68 69-77+83 78-83 84-87 88-89 90-95

忆沈湘

缅怀先贤 激励来者──萧淑娴逝世两周年纪念会侧记

1994年第二期 篇名

李凌音乐论著中的两个观点

立言立人 良师挚友──李凌同志声乐文论试析 论乐队演奏中音乐结构及音响层次布局问题(中) 旅程篇

小提琴教学常用曲目的指法研探 音乐形式问题的美学探讨(下) 音乐哲学札记三则 纪念青主百岁冥诞

移步不换形与涅槃而后生──关于中国音乐发展对策的思考

茅爱立

95-96 97

作者 王震亚 储声虹 杨鸿年 刘德海 赵薇 于润洋 牛龙菲 廖辅叔 李西安

页码 4-5 6-8 9-15 16-21 22-27 28-38 39-43 44-47 48-52 53-62 63-69 70-78 79-82 83-85 86-90 91-92 93 94-96

中国传统音乐的结构力观念(之二)──传统音乐结构与中国古典

李吉提

文学、戏剧(结构)的关系 马思聪小提琴作品的创作研究(Ⅳ) 循历史轨迹探音乐创作的民族潮流 二十世纪西欧作曲家概览(之二) 宋·元·明琵琶曲史料拾零

Re的交响谭盾《乐队剧场Ⅱ:Re》分析

音乐创新之路究竟应该怎样走──从谭盾作品音乐会说起 谈音乐教育中的感觉培养

音乐家传记的新收获──读《萧友梅传》

1994年第三期 篇名

“板式──变速结构”与我国当代音乐创作

作者 陈国权 杨儒怀 毛宇宽 常罡 郑祖襄 梁茂春 蔡仲德 丁丕业 徐士家

页码 3-10 11-12 13-19 20-25 26-32 33-36 37-42 43-46 47-50 51-53

对《十二音序列的集结态》一文的看法──兼谈两六音组之间的“互

华萃康

补”关系

关于中国音乐美学史的若干问题(上) 嵇康音乐审美主体观发微

《十八世纪和十九世纪初期的音乐与美学》引言 钢琴教学中的巴赫复调作品

论乐队演奏中音乐结构及音响层次布局问题(下) 再论“弹挑”

我在小提琴民族化方面的认识与实践 听谭盾音乐会所想到的

蔡仲德 陈允锋 邢维凯 陈比纲 杨鸿年 林石城 黄晓芝 唐建平

谭盾交响音乐会听后感 乐种研究中的模式分析法

贝尔格研究二三题──博士论文的序与结语 二十世纪西欧作曲家概览(之三) 七律定均五声定宫 浅谈朱载堉纵横律度尺 中国音乐教育潜在的危机

美国艺术嗓音医学概况及对我国艺术嗓音医学发展的几点建议 谈老一代的歌词作家 浅谈后现代文化与中国音乐

1994年第四期 篇名

北方草原古代居民的种族和现代民歌使用的音阶 这类音列现象说明了什么?─—从《兰花花》的音列谈起 道家音乐美学源流探微

关于中国音乐美学史的若干问题(下) 门德尔松《无言歌》曲式结构研究 宋代民俗音乐研究

《古今注》“横吹曲”史料真伪谈 马思聪与小提琴艺术

应以开放意识观照“谭盾”现象──兼与蔡仲德先生探讨 答明言书

乐音协和指数的计算 简约派音乐

二十世纪西欧作曲家概览(之四) 《曲式与作品分析》新版前言

千秋绝业 一代宗师─—杨荫浏先生十周年祭 加拿大访问记略

1994──中国流行音乐的局势和忧患 “文革”音乐再认识

1993年第一期 篇名

音乐审美经验的感性论原理(上) 对部分钢琴演奏心理操作技能的研究(上)

音乐内含的后天系统和先天系统:迈尔的情感语序理论的发展(讲座之三)

卞祖善 袁静芳 余志刚 常罡 张柏铭 李武华 韩丽艳 廖辅叔 管建华

54-57 58-66 67-71 72-76 77-81 82-84 85 86-90 91-93 94-96

作者 杜亚雄 吕宏久 苏木 蔡仲德 高佳佳 李咏敏 郑祖襄 杨宝智 明言 蔡仲德 陈其翔,陆志华 王今 常罡 吴祖强 廖辅叔 黄晓芝 金兆钧 熊力

页码 3-8 9-11 12-15 16-20+46 21-30 31-43 44-46 47-51 52-57 57-58 59-63+78 64-69 70-74 75-76 76-78 79-81 82-87 88-89

作者 邢维凯 周海宏

尤金·纳莫 ,陈丹布 ,何乾三

页码 3-13 14-29 30-40

再论中国古代的纯律理论

关于亚非美各洲民间音律的一种学说 白族那马支系音乐及其文化构成透视 楚苗音乐特异终止式研究 音乐语言陈述结构理论与实践(下) 明清乐—传承至日本长崎的中国音乐 第二届“马思聪研讨会”综述 《春江花月夜》曲源及作者探究 笛子的循环换气法 美国摇滚乐现象初探

曲式与作品分析论著、译著论(译)文目录索引(下)

1993年第二期 篇名

许常惠的音乐创作之路

马思聪《双小提琴协奏曲》音乐分析 江文也长笛奏鸣曲《祭典》的结构研究 十二音序列的集结态

弦索乐《十六板》中的复调与变奏思维 《下四川》研究

嵇康《养生论》等篇中的音乐美学思想 音乐审美经验的感性论原理(下) 对部分钢琴演奏心理操作技能的研究(下) 我院校友于京君又获国际作曲大奖 先秦时代的协和观念 唐代十部乐形成考略 三分损益律的算式 回顾与展望

为什么开设论文写作课 拓宽音乐学专业发展应用学科 设置音乐考古专业的体会

关于美国音乐学和民族音乐学的教育传统 概论大提琴奏鸣曲 四议“中国音乐学”

1993年第三期 篇名

陈应时 李武华 伍国栋 蒲亨强 杨儒怀 杨桂香 汤琼 王霖 倪振春 钟子林 唐建平

41-46 47-54+76 55-63 64-68 69-76 77-83 83 84-86 87-88 89-93 94-97

作者 梁茂春 钱仁康 唐建平 陈小兵 高佳佳 乔建中 蔡仲德 邢维凯 周海宏 刘康华 黄翔鹏 ,张振涛 郭宣军 陈正生 钟子林 钱亦平 张鸿懿 汪申申,田可文 郑苏 宋涛 魏廷格

页码 3-11 12-15 16-19 20-28 29-33 34-41+28 42-45 46-55 56-68 68 69-71 72-74 75-76 77-79 80-81 81-82 82-83 83-85 86-92 93-95

作者 页码

对流行音乐应取冷静的分析的态度 中国新时期流行音乐创作的美学观念 美国流行音乐中的“反叛—协调”现象 流行音乐中的微观理论话题 现代人与音乐文化精神 我看流行音乐

流行音乐问题与音乐美学研究 当代知识分子与摇滚乐及其文化转型 音乐与文学的艺术类同性

德彪西《月满楼台》中的旋律内含与实现 马思聪小提琴作品的创作研究(Ⅰ)

建国初期学习苏联、继承民族遗产对音乐创作的影响 威伯恩早期作品中的潜调性关系及其半音组织设计 马勒音乐作品中的精神内涵 关于汉族民歌体裁的分类问题 德昂族传统音乐的文化学研究 纳西族东巴唱腔的旋律风格及分类 国歌琐谈

艺术的发展不存在科学与否的问题—对刘天华创作道路的思考 江文也传略 词腔考

要重视声乐艺术与嗓音科学的有机结合 “丹田气”是咽音练声中的精神“支柱” 沉痛悼念夏之秋教授 简讯

1993年第四期 篇名 儋州调声研究 比较音乐研究展望

寻找音乐之源—作品的研究方法及其音乐的本质问题 元极学对音乐审美中转换媒介问题的一点启示

音乐的旋律结构:内含—实现模式的应用与范畴(讲座之五) 阿炳的三首琵琶曲 阿炳二胡曲教学札记

“燕乐二十八调”是四宫还是七宫? 唐九、十部乐与二部伎之关系

于润洋 金兆钧 钟子林 曾遂今 曾田力 蔡仲德 修海林 韩钟恩 王次炤

尤金·纳莫 ,刘红柱 杨儒怀 王震亚 姚恒璐 李秀军 周青青 杨民康 桑德诺瓦 廖辅叔 徐冬 俞玉滋 郑祖襄 冯葆富 张艺琴

3-5 5-8 8-9 9-10 11-12 12-13 13-14 14-16 17-23 24-31 32-39+23 40-47 48-52 53-59 59-63 64-69+77 70-74 75-77 78-80 81-86 87-93 94-95 95-96 97 47-80+93

作者 杨沐 管建华 万昭 孙怡

尤金·纳莫 ,朱晓蓉 林石城 赵寒阳 吕建强 秦序

页码 3-13 14-18 18-25 26-31 32-39 40-44 45-47 48-52 52-57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8dd5.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