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顶山市 中小企业十一五发展规划

更新时间:2023-11-09 13:10: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平 顶 山 市 中 小 企 业“十一五”

发 展 规 划

中小企业(含各类所有制企业,主要是非公有制经济)是推动我市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重要力量、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安臵社会就业的主体。为了促进中小企业持续、健康、协调发展,为我市实现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做出更大贡献,特编制《平顶山市中小企业“十一五”发展规划》,通过总结当前中小企业发展的现状、特点和问题,提出“十一五”期间中小企业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具体措施,对全市中小企业发展进行宏观指导,在执行过程中将不断调整和完善。

一、当前全市中小企业发展情况 (一) 发展现状及特点

1、 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快速发展。到2004年底,全市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单位数已达14.1万个(其中,大型非公有制工业企业两家,中、小型非公有制企业1.8万家);从业人员达54.3万人;营业收入达546.5亿元,同比增长44%;全市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 169.7 亿元,比上年增长52.2% ,比全市GDP的增速高36.6个百分点;全市规模以上非公有制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50.4亿元、销售收入129.36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8.1%、41.4%。

1

2、二、三产业全面发展。2004年,我市经济快速发展,不仅总量上了一个台阶,而且二、三产业全面发展。第二产业企业个数达到3.25万个,占所有企业个数的30.8%;从业人员34.7万人,占全部从业人员的63.9%;完成增加值129.5亿元,占全部增加值的比重为76.3%;第三产业企业个数7.31万个,占企业个数的比重为69.2%;从业人员为19.6万人,占全部从业人员的36.1%;实现增加值40.2亿元,占全部增加值的比重为23.7%。

3、规模企业增长迅速,产业升级步伐加快。全市非公有制企业的规模日益壮大,产业升级步伐加快。2004年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实交税金9.98亿元,其中:交税在1000万元以上企业23家,交税在100万元以上企业127家;非公有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57家,比2003年增长108.9%,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个数的71%,比2003年提高33.7个百分点;企业平均规模(产品销售收入)5033万元,比2003年增长10.9%,其中销售收入在亿元以上20家、5000万以上44家、1000万元以上183家。完成工业增加值所占份额为35.0%,比2003年提高1.25个百分点;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贡献率为33.3%,拉动规模以上工业经济增长10.1个百分点。不少企业已经不再满足作坊式经营的现状,开始进入集约化经营的快车道。

4、重工业优于轻工业,传统优势产业发展迅猛。2004

2

年,我市重工业资产167.3亿元,产品销售收入100.8亿元,分别占全部轻重工业比重的89.4%、77.9%,税金7.04亿元,利润总额4.75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了30.0%、45.5%、47.5%、16.8%。轻工业资产19.77亿元,产品销售收入28.54亿元,占全部轻重工业比重分别为10.6%、22.1%,分别增长了11.4%、28.7%。煤炭、冶金、化工、建材、炼焦等传统行业所占比重较大。经过几年的发展和培植,平顶山市规模以上非公有制工业已经涌现出规模大、后劲足的八大支柱行业,对全市工业拉动作用明显。八大行业的销售收入均超过8亿元,资产均在3亿元以上,产品销售收入占全部比重为78.6%。

5、产业集群和园区经济发展迅速。为进一步壮大县域经济,并合理节约使用土地,各级政府加大协调力度,加大资金投入,引导企业合理聚集、连片发展,加快了经济园区建设步伐和产业集群经济的发展。

园区建设,在巩固提高和完善原有园区基础设施的同时,重点抓了新建园区的规划建设。2004年,汝州市的汝南工业园区、鲁山县的梁洼工业园区、石龙区的焦化园区年营业收入超过10亿元,舞钢市的民营科技园区、新华区的民营经济园区、宝丰县城东高科技产业园区等建设步伐都明显加快,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目前,全市已形成各类非公经济园区25个,进驻企业325家,从业人员21.3万人,年营

3

业收入62亿元,利税6.4亿元。

产业集群,几年来,我市产业集群有了新发展。舞钢市 钢铁产业集群(含舞钢公司、安阳矿业公司),从开采、磁选到钢铁冶炼、成品钢材,已成为平顶山市最大的产业集群区;石龙区的煤焦化产业集群经济,年产值达10亿元以上;郏县以赵花园为中心已成为中国三大铁锅生产基地;叶县以城区为中心,已经形成河南三大皮鞋生产基地和农用车生产基地,以马庄乡为中心,已经形成河南十大牛羊屠宰及深加工中心之一;鲁山县赵庄乡的绢花生产已初具规模,成为河南最大的绢花生产、批零、集散地。目前,全市已形成初具规模的各类产业集群十多个,成为县域经济的重要支柱。 (二) 地位和作用

中小企业是我市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国民经济发展、促进市场繁荣和保证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在我市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处于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中小企业在推进全市国民经济增长、缓解就业压力、促进技术创新、吸引民间投资和优化经济结构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中小企业是我市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支撑。目前,我市中小企业创造的工业总产值占全市工业产值的56.3%。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占全市GDP的比重为36.6%。中小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对于确保我市国民经济整体增长和全

4

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实现,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2、中小企业是壮大县域经济的重要力量。随着国有、集体企业改制,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主体力量发生了重大转换,非公有制经济已经成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角。特别是去年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工作会议召开后,各县(市)、区按照“工业首位、民营主体、项目带动、城乡一体”的总体工作思路,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步伐,10个县(市)、区的增速均在90%以上,最高的达到3倍,非公有制经济无论对一些工业基础比较好的县,还是对一些农业县、贫困县的经济社会发展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汝州市围绕“全省进位次、全国创特色”的发展目标,中小企业、非公经济开始全面发力,新上技改项目如火如荼;舞钢市确立了“高起点起步,超常规发展”战略,2004年财政收入超2亿元,综合经济实力跃升全省前20位;鲁山县紧紧围绕矿产资源和旅游开发,大胆引进和激活民间资本参与开发建设,旅游业和县域工业发展明显加快,全县非公有制经济增长了1.3倍,实缴税金增长了91.4%;叶县非公有制经济已经形成皮鞋、三轮摩托车、牛羊肉加工等主导产业,2004年全县非公有制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25.7亿元,增长87.4%,实缴税金5872万元,占财政收入的55%。

3、中小企业是吸纳就业的主渠道。我市中小企业数量多、分布广,大部分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向社会提供了大

5

取市级财政支持,加大对中小企业发展的扶持力度,积极筹建市级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用于为中小企业提供无偿资助或贷款贴息,支持中小企业进行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促进中小企业创新发展,到2010年,市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投放额要达到每年200—500万元;加大市中小企业担保中心资本金规模,进一步增强服务功能,提供多种形式的担保服务项目,努力满足中小企业的融资担保需求,争取到2010年,市中小企业担保中心资本金达到5000万元;为加强市中小企业主管部门的自身建设,强化服务功能,保证正常的办公经费,更好为中小企业提供全方位、多渠道的服务,争取到2010年,每年办公经费达到100—500万元,用于为中小企业提供信息咨询、创业辅导、网络建设、招商引资、学习培训等服务。

8、企业活力明显增强。到2010年,大中型企业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形成主业突出、结构优化、技术先进、规模经营的运行机制;规模以上企业建立起比较规范的公司制企业,积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争创同行业排头兵;中小企业积极向公司制转化,积极引进、探索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管理方法和经营理念,建成小而专、小而精、小而特、小而新、小而强的企业;产业明晰,全市全部国有中小企业、集体企业及有条件的科研等事业单位改制为非公有制企业和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混合所有制企业。

16

9、社会化服务体系基本完善。充分运用政府、中介组织、科研机构及大专院校、金融机构、商业性公司等多渠道社会服务资源,围绕中小企业的特色服务需求,提供多样化的服务内容。到2010年,全市以信用担保、创业辅导、技术支持、信息服务、人才培训为主要内容的中小企业服务网络架构基本建成,完成市、县两级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围绕信息服务、管理咨询服务、技术创新服务、市场开拓服务、教育培训服务、创业服务等方式,使中小企业在创造、发展、壮大过程中能够及时获得准确的信息和正确的引导。每年为中小企业培训各类人员4.5万人次;建立一支由5个行业、100名专家组成的专家咨询队伍,每年为500个企业提供管理咨询;推动0.3万户企业开展信息化工作。

10、发展循环经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以技术创新为手段,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引导企业做好资源的高效利用、综合利用和再生利用,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鼓励企业循环式清洁生产,建设绿色工厂;加强对有色金属、煤炭、化工、建材等重点行业的能源、原材料、水等资源消耗管理,实现能源的梯级利用、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努力提高资源的产出效益,推动不同行业通过产业链的延伸,实现废弃物的循环利用,构建节约型企业、节约型社会,使全市中小企业资源利用率大幅度提高,废弃物排放明显减少,初步建立起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经济

17

效益好的工业化格局。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打造生态平顶山。

四、政策措施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优化企业发展环境 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出台的关于发展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乡镇企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从战略高度认识中小企业在促进经济增长、扩大和活跃市场,促进竞争、稳定社会等方面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要加大宣传力度,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解放思想,消除所有制“成分论”,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坚持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各级党委政府要为各种所有制、各种类型的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营造公平的政策环境、健全的法制环境和完善的市场环境,形成思想统一、认识到位、政策宽松、措施得力的良好氛围。要依法保护企业合法权益,坚决取消和废止一切向企业的不合理收费,禁止向企业的各种摊派,加快改革与完善各项制度,实行政务公开,通过创新体制,形成预防“四乱”、治理和铲除“四乱”的长效机制,切实减轻企业负担。

(二)发展园区经济、促进企业集聚和产业集群发展,加强专业化分工协作。

引导和支持中小企业向园区集聚,促进产业集群、特色经济发展。大力发展专业化工业园区,鼓励有产业带动能力

18

的企业入园发展,通过政策引导中小企业入园配套生产。加强对产业集群发展的引导和规划,形成有特色、有规模、体系完整科学的产业集群。坚持把工业园区建设与发展产业及集群、小城镇建设、城市建设结合起来,合力建设,统筹规划,共同发展;坚持把工业园区建设与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结合起来,努力优化资源配臵,资源共享,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加强对工业园区的管理,加快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加大园区招商引资力度,改善园区软环境建设,落实各项优惠政策,促进工业园区健康发展,为中小企业提供发展平台,提高企业的聚集度,充分发挥群体产业优势,加快特色经济和县域经济发展。

(三)、大力实施科技兴企战略,加强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

充分重视并发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按照《中小企业促进法》要求,加大对技术创新的投入力度,建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服务机构,完善科技项目风险投资机制,改善技术创新环境,推动技术创新工作。通过政府的有效引导,组织社会科技资源,为中小企业提供公共技术支持服务、共性技术开发、扩散和转移。有效解决中小企业人才和技术不足的问题,提升其创新能力,推动技术进步。通过组织和引导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大企业的相关资源,建立利益共同体,对中小企业提供相关技术开发、技术咨询、产品检测等

19

开放式服务,提高技术开发和创新能力;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立自己的科研机构,增强产品和技术开发能力;引导企业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积极与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和科技人员合作,以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推动产品换代、技术和设备更新,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四)争取财政资金,加大扶持力度

积极组织有条件的中小企业争取省工业(高新技术)、农业结构调整资金、县域经济发展资金、科技三项经费、农产品出口贴息资金、外贸发展基金以及国家和省“火炬计划”、“星火计划”、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资金以及国家将设立的节能、清洁生产专项资金等各种专项资金、基金的支持;争取国家和省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的支持,争取建立市中小企业发展基金,支持中小企业进行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加快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扶持农产品加工龙头、重点项目、东西合作企业、出口创汇企业,对中小企业吸纳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城镇待业人员和下岗职工创业提供支持、资助和奖励。研究设立中小企业风险基金,提高中小企业在未来不可测事件中的防范能力。

(五)大力拓宽融资渠道,解决发展资金

继续推进和健全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积极探索有效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途径。努力建立起以市、县政府政策性担保机构为龙头,商业性担保和民间互助性担保为两

20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8dcv.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