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基选择题题库

更新时间:2024-04-01 06:26: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1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一切唯心主义的共同观点

A. 都认为世界是主观精神的产物 B.都认为世界是客观精神的产物 C. 都认为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D. 都认为世界是静止不变的

2.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自己哲学的过程中,对待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采取了全面科学的态度。这种态度是【】

A.批判其错误观点 B.吸收其合理思想 C.把二者结合起来 D.批判地继承 3.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方法是【】

A.从个别到一般的方法 B.从现象到本质的方法 C.逻辑推理的方法 D.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4.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错误是【】 A. 否认物质的客观性 B.不懂得个性和共性的辩证关系 C.否认物质的可知性, D.把可直接感知的实物当作世界的本原 5.空间是指【

A.物质运动的持续性 B.物质运动的广延性 C.物质运动的顺序性 D.物质运动的特殊状态 6.规律是指【】

A.事物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B.事物外部表面的偶然联系 C.人们按需要制定的规则 D.人们改造世界的正确方法 7.二元论的根本错误是 【】 A.认为精神是世界的本原

B.认为世界统一于原子 C.否认世界的统一性 D.否认世界的可知性 8.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A.对立统一的观点

B. 否定之否定的观点 C.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D.量变和质变的观点 9.矛盾的基本属性是【】 A.普遍性和特殊性 B.斗争性和同一性 C.绝对性和相对性 D.变动性和稳定性

10.在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指导下,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体现了 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统一

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C.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D.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11.有的哲学家认为,因果联系是由于人们多次看到两组现象先后相随而形成的心理习惯。这种观点属于A.因果观上的唯物主义观点 B.因果观上的唯心主义观点 C.因果观上的形而上学观点 D.因果观上的相对主义观点 12.真象与假象的区别在于

A.真象是客观的,假象是主观的 B.真象是内在的,假象是外在的

C.真象表现本质,假象不表现本质 D.真象从正面直接地表现本质,假象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 13.下列活动中,属于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的是 A.交通警察维持交通秩序 B. 医生给病人作手术 C.农民收割庄稼 D.运动员参加体育比赛 14.驳斥不可知论最有力的论据是

A.物质是可以通过感觉感知的 B.人可以透过现象揭示本质

C.感性认识可以上升为理性认识 D.实践的成功可以证明人们对客体的认识是正确的 15.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是

A.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感性认识 B.实践——认识——实践 C.感觉——知觉——表象 D.概念——判断——推理 16.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根本区别在于

A.感性认识来源于社会实践,理性认识则来源于抽象思维 B.感性认识产生于日常生活,理性认识则产生于科学实验 C.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则反映事物的本质 D.感性认识包含错误,理性认识则完全正确 17.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

A.实事求是 B.阶级斗争理论 C.社会发展理论 D.人民群众历史作用理论 18.人与动物最根本的区别在于

A.是否具有思想意识 B.是否具有自然属性 C.是否能制造和使用工具

D.是否具有宗教信仰

19.制约人口生产的根本因素是

A.地理环境 B.风俗习惯 C.伦理道德 D.物质生产 20.“社会形态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指的是

A.社会形态的发展与自然界的发展完全一样 B.社会形态的发展是纯粹自发的过程 C.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客观的有规律的运动过程 D.社会形态的发展与主体的选择无关 21.反映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是

A.劳动者的经验技能 B.生产工具的水平 C.劳动对象的质量 D.运输设备的状况 22.在下列选项中,属于非意识形态的是 A.宗教 B.艺术 C.哲学 D.逻辑学

23.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根本标志在于它是

A.生产资料公有制还是生产资料私有制 B.社会化大生产还是个体小生产 C.促进生产力发展还是阻碍生产力发展 D.封闭的自然经济还是开放的市场经济 24.上层建筑的内容十分丰富,可以把它们划分为两个部分。这两个部分是 A.政治思想和政治制度 B.法律思想和法律制度 C.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 D.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

25.划分阶级的唯一标准是A.政治标准 B.经济标准 C.道德标准 D.社会标准 26.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是

A.改变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制度 B.改变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 C.改变社会主义的基本文化制度 D.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27.科学的发展受多种社会因素的制约,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 A.物质生产发展水平的高低 B.哲学指导思想的正确或错误 C.政治上的民主或专制 D.意识形态的先进或落后

28.判断社会进步的最根本的标准是 A.社会秩序的稳定 B.民主程度的提高 C.自然环境的改善 D.生产力的发展

29.人的价值包括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两个方面。人的社会价值的大小主要取决于 A.个人所从事的职业是否重要 B.个人对社会奉献的多少 C.个人社会地位的高低

D.个人知识和才能的多少

30.在自由和必然的关系问题上,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自由是指人们 A.完全按照自己的意志创造历史 B.不受必然性制约的创造性活动 C.对客观必然性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D.按照共同拟定的计划改造自然和社会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选项中有二至五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无分。 31.下列选项中,属于哲学基本问题内容的有

A.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B.世界的本原是一个还是多个的问题 C.物质世界是否普遍联系的问题 D.物质世界能否为人们认识的问题 E.运动是不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的问题

32.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重要理论意义在于它有利于

A. 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 B.坚持物质的可知性 C.坚持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D.克服形而上学物质观的局限性 E.批判孤立静止的错误观点 33.下列选项中,体现量变引起质变的哲学道理的有

A.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B.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C.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D.物极必反,相反相成 E.因祸得福,转败为胜

34.下列选项中,属于唯物辩证法基本规律的有A.质量互变规律 B.对立统一规律 C.联系发展规律 D.否定之否定规律 E.因果作用规律

35.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有决定作用,表现在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认识的本质

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E.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36.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不起决定作用,原因在于A.地理环境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 B.地理环境不能决定社会形态的更替

C.地理环境不能影响生产的发展 D.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受生产方式制约 E.地理环境不能影响人的心理特点和生理变化

37.以生产力和技术发展水平以及与此相适应的产业结构为标准划分的社会形态称为技术社会形态,下列选项中属于技术社会形态的有A. 原始社会 B.渔猎社会 C.农业社会 D.工业社会 E.信息社会

38.下列各对矛盾属于社会基本矛盾的有

A.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 B.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

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D.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E.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的矛盾

39.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关系是A.世界观决定人生观 B.人生观是世界观的基础 C.人生观和世界观没有必然联系 D.人生观对世界观有重大影响 E.人生观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40.社会进步的标准是综合的,而不是单一的。下列各项属于社会进步的标准的有A.先进的社会意识代替腐朽的社会意识 B.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

C.先进的生产关系代替落后的生产关系 D.进步的政治制度代替反动的政治制度 E.良好的道德风尚代替腐朽的道德风尚 2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各有四个备选答案,其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对把正确答案选出,并将答题卡上相应题号下的字母涂黑。每小题1分,共40分)

1.社会经济基础是指

A.一定社会中各种生产关系的总和 B.社会存在和发展所必需的物质生活条件 C.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 D.特定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

2.作为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的阶级斗争是 A人们随意制造的\阶级斗争\B.一切形式的阶级斗争

C.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阶级斗争 D.只是指经济领域的阶级斗争

3.社会上层建筑体系的核心是 A.哲学观点 B.道德规范 C.国家政权 D.艺术形式

4.原因是指

A.在某一现象出现之前的现象 B.被某一现象所引起的现象 C.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现象 D.引起一定现象的现象

5.实践的观点是认识论首要的观点,这是因为

A.实践中的认识都属于真理性的认识 B.来源于实践的认识都是真理

C.实践就是真理 D.人们的认识过程就是一个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去检验和发展真理的过程

6.区分社会的根据主要是

A社会的阶级关系 B.生产力发展水平

C.产品分配形式 D.建立在一定生产力水平之上的经济基础

7.否认运动的绝对性,把静止绝对化的观点是 A.唯心主义 B.唯物主义 C.形而上学 D.相对主义

8.只承认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的观点是 A.主观唯心主义 B.相对主义 C.客观唯心主义 D.唯物主义

9.一定的社会形态是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B.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 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 D.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统一

10.在现实中缺乏充分根据,因而在当前条件下,不能实现的,称之为A.不可能性 B.现实的可能性

C.抽象的可能性 D.微小的可能性

11.坚持真理的客观性是真理观点的 A唯物主义 B.唯心主义 C.形而上学 D.机械论

12.生产关系变革的根源是

A.先进思想理论的形成 B.新的生产关系已经出现 C.人们自觉的革命活动 D.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

13.实现意识对物质反作用的基本途径是 A.人们的主观努力 B.进行思想斗争; C.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D.社会实践

14.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是

A.动者恒动,静者恒静 B.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C.因为运动是绝对的,所以静止也是绝对的 D.因为静止是相对的,所以运动也是相对的

15.社会主义社会的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性质是 A.对抗性的 B.非对抗性的

C.既有对抗性的一面,又有非对抗性的一面 D.基本上是对抗性的

16.真理的内容是

A.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B.以人类的意志为转移的

C.以阶级的意志为转移的 D.不以任何人、人类或阶级的意志为转移的

17.质和量的关系是

A.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B.相互规定、相互作用的关系 C.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 D.原因和结果的关系

18.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指

A.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B.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的关系 C.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的关系 D.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的关系

19.相对真理是指

A.任何真理都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B.任何真理都没有确定的内容 C.任何真理都必然包含着错误 D.任何真理都需要反复地检验

20.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中

A.上层建筑决定经济基础 B.经济基础服务于上层建筑 C.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D.经济基础产生于上层建筑

21.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必然导致 A.唯心论的错误 B.机械唯物论的错误 C.二元论的错误 D.庸俗唯物论的错误

22.在世界统一性问题上,唯物论和唯心论的根本分歧是 A.统一于实践还是认识 B.统一于运动还是静止 C.统一于存在还是非存在 D.统一于物质还是精神

23.我国现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是

A.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B.人民内部矛盾 C.僵化的经济体制同先进的政治制度的矛盾

D.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24.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是

A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 B.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C.认识的\源\和\流\的关系 D.理论和实践的关系

25.世界上各种事物千差万别的内在根据是 A.矛盾 B.普遍矛盾

C.特殊矛盾 D.矛盾双方又统一又斗争

26.事物的度是指

A.事物的质变 B.事物的量变

C.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界限 D.关节点或临界点

27.人民群众对历史的创造作用总是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其根本的条件是指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状况 B.人们头脑中的传统观念 C.科学文化水平 D.人们的生活水平

28.社会主义社会开始了人民群众自觉创造历史的新时代,这是指

A. 人民群众可随意按照自己的意志创造历史 B. 人民群众可以制定社会规律创造历史 C.人民群众可以改造社会规律创造历史 D.人民群众自觉地按照社会规律创造历史

29.社会主义上层建筑同自己的经济基础 A.完全适合 B.基本适合 C. 基本不适合 D.完全不适合

30. 从产生上说,意识是 A天赋的 B.独立自生的

C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D.对物质的反映

31.历史唯物主义对人民群众作用的肯定是

A.内在地包含了对包括历史人物在内的个人作用的肯定 B.不包含对个人作用的肯定 C.是对个人作用的否定 D.是与肯定历史人物的作用并列的 32.假象和本质的关系是

A.假象不是本质的规定 B.假象是本质的全部规定 C.假象是本质的一种规定 D.假象不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

33.下列哪种现象属于必然性

A.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B.瓜内有多少粒种子,早已确定,不多不少 C.只刮风,不下雨 D.感性材料多了就变成理性认识

34.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A.运动变化的观点 B.矛盾双方对立统一的观点 C.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D.运动和静止辩证统一的观点 35.决定社会面貌的基本因素是该社会的 A.政治制度 B.物质资料生产方式 C.阶级力量对比 D.政党的成熟程度

36.国家是A.与人类社会同时产主的 B.封建社会产生的 C.资本主义社会产生的 D.随着阶级的产生而产生的

37意识是

A.一切生物普遍具有的现象 B.动物普遍具有的现象 C.人和高等动物共有的现象 D,人类独有的特殊现象

38.我国社会主义社会上层建筑的核心是A.社会主义的政治法律观点 B.共产主义的道德和理想 C.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 D.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39.热爱领袖同反对个人崇拜的关系是A绝对对立的 B.热爱领袖必然导致个人崇拜 C.反对个人崇拜必然会否定或排斥领袖的权威 D.一致的

40.辩证的否定是指A.外力否定 B.自我否定 C.任意否定 D.甲变乙,乙变甲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各有五个备选答案,其中有二个以上是正硬的,把正确答案选出,选中后将答案卡上相应题号下的字母涂黑。每题1分,共10分)

1.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可区分为

A.复杂性部分质变 B.非爆发式部分质变 C.阶段性部分质变 D.不完全部分质变 E.局部性部分质变

2.社会规律的客观性在于

A.它制约着人们的活动 B.人们的自觉活动在它面前无能为力 C.它无需通过人们的活动来实现 D.它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 E.它是不可认识和不可驾驭的

3.一切哲学派别都不能回避并首先要回答的问题是

A.世界处于什么状态 B.世界运动有没有规律 C.世界的本原是什么 D.自然界和社会的关系 E.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4.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联系表现在

A.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B.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为理性认识 C.感性认识依赖于理性认识 D.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E.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总和

5.实践标准的确定性是指A.它是多样的 B.它是唯一的 C.它是绝对的 D.它可以完全证实或驳倒人类的任何认识 E.它是客观的

6.规律是事物或现象之间的A本质的联系 B.必然的联系 C.内在的联系 D.稳定的联系. E.客观的联系

7.一切唯心主义都认为

A.精神是世界的本原 B.世界是不可正确认识的 C.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 D.认识的基本路线是从精神到物质 E.绝对精神产生万物

8.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包括A机械运动 B.物理运动 C.化学运动 D.生物运动 E.社会运动

9.\相对之中有绝对,绝对寓于相对之中;绝对之中有相对,相对是绝对的一个成分\根据这个诊断说明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是

A.完全等同的 B.相互包含的 C.相互依赖的 D.相互渗透的 E.相互转化的

10.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是

A.将矛盾双方联结为一体,使对立面在同一体中得到发展 B.与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 C.使事物矛盾双方相结合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 D.使事物矛盾双方相互吸引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以发展

E.提供矛盾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条件 3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实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答题卡上相应题号下的字母涂黑。每小题1分,共40分)

1.唯物主义哲学发展的三个基本历史形态是

A.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庸俗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

B.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C.奴隶社会时期的唯物主义、封建社会时期的唯物主义、资本主义时期的唯物主义 D.机械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 2.国家属于

A.经济基础 B.上层建筑 C.生产关系 D.意识形态

3.认识所以能够不断发展,归根结底是由于

A.科学家们不断的创造发明 B.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不断发展 C.社会实践的需要 D.人们追求知识的强烈愿望

4.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

A.事物双方之间的相互斗争 B.客观力量的推动

C.矛盾双方之间的相互转化 D.矛盾双方之间的斗争性和同一性相结合

5.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的转化是矛盾双方根据一定条件朝着 A.各自对立面转化 B.同一方向转化

C.捉摸不定的方向转化 D.逐步消失的方向转化

6.人的一切认识都直接来源于

A.客观世界 B.实践 C.经验 D.学习理论

7.阶级和阶级斗争现象是A.人类社会的普遍现象 B.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有现象 C.阶级社会的普遍现象 D.一切社会的永恒现象

8.哲学基本问题是指

A.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 B.理论和实践的关系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 D.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9.空间的特性是

A.一维性 B.二维性 C.三维性 D.多维性

10.假象是指

A.正面地直接表现本质的现象 B.不存在于客观事物之中的现象 C.和本质没有同一性的现象 D.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的现象

11.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根本对立的焦点在于 A.是否整体性地看问题 B.是否承认事物在运动

C.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D.是否承认事物的变化不仅有量的增减而且有质的变化

12.能够证明时间、空间是绝对和相对的统一的自然科学理论有 A.引力场、电磁场理论 B.原子结构学说 C.欧氏几何学 D.相对论

13.否定之否定仿佛是向出发点的复归,这种观点是

A.折衷主义观点 B.辩证法观点 C.诡辩论观点 D.形而上学观点

14.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在于是否承认 A.世界是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 B.世界是统一的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中存在是第一性的 D.世界是可知的

15.阶级斗争的历史作用表现为

A.它是推动一切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B.它是推动一切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C.它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D.它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16.唯物辩证法认为,否定之否定的过程是 A.事物经过两次否定重新回到原来出发点的运动 B.甲变乙,乙变丙,丙变丁……的无穷发展

C.事物经过两次否定达到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过程 D.事物在原有基础上的周而复始的循环

17.下列观点中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有

A.吾心便是宇宙,宇宙便是吾心(陆群渊语) B.存在就是被感知(贝克莱语) C.理在事先(朱高语) D.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王守仁语)

18.认识的最终目的在于

A.发现真理 B.改造世界 C.揭示客观规律 D.创立科学理论

19.认识的起点是

A.社会存在 B.感觉 C.理性认识 D.客观世界

20.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是

A.客观唯心论的观点 B.形而上学的观点 C.庸俗唯物论的观点 D.主观唯心论的观点

21.从普遍联系观点来看,事物之间的差别的界限

A.是不确定的 B.是确定不变的

C.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 D.是不可捉摸的

22.社会分裂为阶级的根本原因是

A.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使用暴力 B.产品分配不均

C.在生产中出现了指挥者和执行者 D.出现了剩余产品和私有制

23.一个青年能够成才,是由个人的主观努力,家庭成员的支持以及社会影响等方面造成的。从因果关系来看,这是

A一因多果 B.同果异因 C.一果多因 D.同因异果

24.\防微杜渐\的哲学依据是A.对立统一规律 B.否定之否定规律 C.质量互变规律 D.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

25.意识是

A.一切生物普遍具有的现象 B.动物普遍具有的现象 C.人和高等动物共有的现象 D.人类独有的特殊现象

26.划分阶级的根本标准是 A.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B.人们对生产资料的不同关系所造成的不同经济地位 C.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政治态度和思想状况 D.人们的社会分工状况

27.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的基础是A.社会发展规律 B.客观物质世界 C.社会实践 D.物质统一性

28.庸俗唯物主义在意识本质问题上的错误在于

A.不懂得物质对意识的作用 B.不了解意识对物质的依赖关系 C.抹煞意识形式的主观性 D.否认意识内容的客观性

29.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的涵义在于 A.它揭示了社会发展一般过程

B.它揭示了社会形态由量变到质变这一飞跃过程 C.它揭示了人类社会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过程 D.它揭示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

30.肯定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这种观点是 A.辩证法 B.形而上学 C.唯心主义 D.可知论

31.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是

A.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B.普遍和特殊的关系 C.无限和有限的关系 D.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32.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国民经济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这说明A.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B.生产关系的任何变化都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C.生产关系的变化决定着生产力的变化 D.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决定作用

33.事物发展的周期性体现了 A.事物发展的直线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B.事物发展是一个不断地回到出发点的运动

C.事物发展的周而复始的循环性 D.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34.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在于

A.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B.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书本 C.感性认识是直接经验,理性认识是间接经验 D.感性认识可靠,理性认识不可靠

35.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在社会存在和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A.前者比后者更为根本 B.后者比前者更为根本 C.两者是同等的 D.视国情不同而不同

36.在社会现象中,生产力的发展是引起生产关系变革的原因,而生产关系的变革反过来又成了促进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原因。这说明了事物的因果的相互作用往往 A.是单纯的 B.不是双向的 C.是不确定的 D.是双向的

37.唯物辩证法范畴的

A.内容和形式都是主观的 B.内容和形式都是客观的

C.内容是主观的,形式是客观的 D.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38.国家的实质是

A.调和阶级矛盾的机关 B.全体居民共同管理社会公共事务机关 C.阶级统治的暴力机关 D.凌驾于阶级之上的独立社会力量

39.人和人类,具

A.单纯自然生物属性 B.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C.肉体组织和生活需求的属性 D.纯社会属性

40.原子衰变过程极其短促,而由猿到人的转化过程长达几百万年,这是 A.质变过程的条件性的表现 B.质变过程的客观性的表现 C.质变形式的普遍性的表现 D.质变形式的多样性的表现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个以上正确的答案,并将答题卡上相应题号下的字母涂黑。每小题1分,共10分)

1.人类历史上的两种基本类型的国家是A.地主阶级专政国家 B.奴隶主专政国家 C.资产阶级专政国家 D.剥削阶级专政国家 E无产阶级专政国家

2.在人民群众和个人的历史作用问题上,唯心史观主要表现是 A.唯意志论 B.共创论 C.宿命论 D.精神万能论 E.调和论

3.辩证法发展的基本历史形态是

A.思维辩证法 B.朴素辩证法 C .自然辩证法 D.唯心辩证法 E.唯物辩证法

4.社会进步是指

A.改朝换代 B.一个阶级战胜另一个阶级 C.社会形态的更替 D.任何社会变动 E.社会物质、政治和精神生活的进化和变革

5.群众路线包括

A.一切按群众的意愿办事 B.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 C.满足群众的一切眼前利益 D.一切工作要搞群众运动 E.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6.规律是事物和现象之间的

A.本质的联系 B.必然的联系 C.内在的联系 D.稳定的联系 E.客观的联系

7.无产阶级领袖这个概念是指

A.无产阶级政党内的最高统帅个人 B.最有威信、最有经验、担任最重要职务者 C.无产阶级政党内的各级领导 D.无产阶级政党的第一把手 E.无产阶级政党内的领导集团

8.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显著特点是

A.实践性 B.先进性 C.革命性 D.系统性 E.合理性

9.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的原理要由

A.自然科学的长期发展来证明 B.真理发展的规律来证明 C.哲学的长期发展来证明 D.逻辑推理来证明 E.唯物主义一元论来证明

10.理性认识的基本形式是

A概念 B.知觉 C.表象 D.判断 E.推理

4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40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括号内。 1.恩格斯指出,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 A.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 B. 绝对和相对的关系问题 C. 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 D. 认识和实践的关系问题 2.主观唯心主义者认为 ) A. 世界是由上帝创造的 B. 世界是人的主观精神的产物 C. 物质是绝对精神的产物 D. 世界是理念的产物 3.相对静止是指() A. 与运动对立的事物存在状态 B. 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C. 与发展对立的事物存在状态 D. 不可测量的一种物质存在状态 4.时间的一维性是指它的) A. 无限性 B. 有限性 C. 物质性 D. 不可逆性

5.物质的惟一特性是指它的 A. 客观实在性 B. 多样性 C. 运动性 D. 时空性

6.意识就其本质来说,它是( A. 人脑的机能和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B. 人脑分泌出来的一种物质 C. 一种神秘的主观现象 D. 人的一种与生俱来的本能

7.正确发挥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的客观前提是 A. 提高人的素质 B. 发挥集体的智慧 C. 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 D. 遵循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

8.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旧哲学的主要特征是 A. 相对性 B. 抽象性 C. 实践性 D. 绝对性

9.辨证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是 A. 从原则出发 B. 从正确的理论出发

C.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D. 从多数人的愿望出发

10.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 A. 全部内容 B. 实质和核心 C. 惟一特征 D. 惟一范畴

11.矛盾问题的精髓是(

A.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问题 B. 主要矛盾方面和次要矛盾方面的关系问题 C.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问题

D. 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问题

12.在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指导下,从中国的国情出发,走自己的路。这一观点主要体现了 A. 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B. 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C. 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的统一 D.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13.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掌握分寸,防止\过\或\不及\,其关键在于 A. 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 B. 确定事物的质 C. 认识事物的量 D. 把我事物的度

14.一切唯物主义的认识论都是A. 反映论 B. 能动的反映论 C. 科学的反映论 D. 机械的反映论

15.真理的客观性是指真理中包含) A.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 B. 必须接受实践检验的内容 C. 多数人所承认的内容 D. 在现实生活中有用的内容 16.所谓一元论就是认为 A. 只有物质才是世界的唯一本原 B. 只有精神才是世界的唯一本原

C. 世界只有一个本原或者是物质或者是精神

D. 世界有两个彼此独立、互不依赖的本原:物质和精神

17.\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主要说明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是 A.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B. 运动是相对的,静止是绝对的 C. 静止是绝对的,运动也是绝对的 D. 静止是相对的,运动也是相对的 18.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 A. 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者 B. 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 C. 物质资料生产方式 D. 作为阶级统治工具的国家

19.马克思揭示人的本质的出发点是) A. 人的自然属性 B. 人的自身需要 C. 人类的共同特点 D. 人的社会关系

20.生产力中的劳动者是指( A. 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人 B. 从事体力劳动的人 C. 从事脑力劳动的人 D. 经济上不占统治地位的人

21.判断某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主要标志是() A. 劳动产品分配是否合理 B. 是公有制还是私有制 C. 是否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状况 D. 公有化程度的高低

22.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A. 产品的分配形式 B. 生产资料所有制 C. 经营管理形式 D. 劳动者的素质

23.人民群众这一历史唯物主义概念属于( A. 阶级范畴 B. 经济范畴 C. 永恒范畴 D. 历史范畴

24.社会意识主要是对() A. 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反映 B. 社会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 C. 社会各阶级利益关系的反映 D. 统治阶级意志的反映

25.在阶级社会里,统治阶级的思想之所以处于统治地位,其根本原因是他们() A. 掌握了宣传机器 B. 代表了历史发展方向 C. 人才众多,力量强大 D. 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

26.衡量生产力水平的客观尺度主要是 ) A. 领导者的技术水平的高低 B. 从事各种社会活动的人

C. 劳动资料特别是生产工具的发展水平 D. 劳动对象的深度和广度

27.马克思说:\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这表明( )

A. 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

B. 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力与之相适应 C.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D. 生产力直接决定社会形态

28.\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河\,这句话包含的哲理是( A.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由量变引起的 B. 质变是量变的必要准备,量变是由质变引起的 C. 质变和量变的作用是相同的 D. 质变优于量变

29.\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段话表明 A. 认识产生和发展根源于社会实践的需要 B. 实践创造了认识的必要条件

C. 实践沟通了主客体之间的联系 D. 实践提供了认识的物质手段 30.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 A. 方向和道路 B. 过程和形式 C. 源泉和动力 D. 必然和偶然

31.唯物辩证法认为,否定之否定的过程是 A. 事物经过两次否定重新回到原来的出发点的运动 B. 甲变乙,乙变丙,丙变丁。。。。。。的无穷发展 C. 事物经过两次否定达到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过程 D. 事物在原有基础上的周而复始的循环 32.两种发展观的对立是指() A.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 B. 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C. 反映论和先验论的对立 D. 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对立 33.唯物辩证法认为,条件是指( ) A. 事物之间的必然联系 B. 事物之间的直接联系 C. 事物联系的中间环节

D. 同事物的存在和发展相关联的诸要素的总和

34.面对消极腐败的东西,我们一定要提高警惕,做到见微知著,防微杜渐,因为() A. 量变必然引起质变 B. 原因必然引起结果 C. 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D. 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35.矛盾的两个根本属性是指

A. 矛盾范畴内容的客观性与形式的主观性 B. 矛盾的对抗性和非对抗性 C. 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 D.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36.揭开全部社会发展史奥秘的钥匙,马克思是在 A. 自然演变史中找到的 B. 由猿到人的演变中找到的 C. 劳动发展史中找到的 D. 意识发展史中找到的

37.我国实行有计划地控制人口增长的政策,其目的是(

23.人民群众这一历史唯物主义概念属于(D ) A. 阶级范畴 B. 经济范畴 C. 永恒范畴 D. 历史范畴

24.社会意识主要是对( A) A. 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反映 B. 社会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 C. 社会各阶级利益关系的反映 D. 统治阶级意志的反映

25.在阶级社会里,统治阶级的思想之所以处于统治地位,其根本原因是他们(D) A. 掌握了宣传机器 B. 代表了历史发展方向 C. 人才众多,力量强大 D. 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

26.衡量生产力水平的客观尺度主要是(C ) A. 领导者的技术水平的高低 B. 从事各种社会活动的人

C. 劳动资料特别是生产工具的发展水平 D. 劳动对象的深度和广度

27.马克思说:\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这表明(A )

A. 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

B. 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力与之相适应 C.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D. 生产力直接决定社会形态

28.\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河\,这句话包含的哲理是(A ) A.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由量变引起的 B. 质变是量变的必要准备,量变是由质变引起的 C. 质变和量变的作用是相同的 D. 质变优于量变

29.\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段话表明(A ) A. 认识产生和发展根源于社会实践的需要 B. 实践创造了认识的必要条件 C. 实践沟通了主客体之间的联系 D. 实践提供了认识的物质手段

30.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 A) A. 方向和道路 B. 过程和形式

C. 源泉和动力 D. 必然和偶然

31.唯物辩证法认为,否定之否定的过程是(C ) A. 事物经过两次否定重新回到原来的出发点的运动 B. 甲变乙,乙变丙,丙变丁。。。。。。的无穷发展 C. 事物经过两次否定达到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过程 D. 事物在原有基础上的周而复始的循环 32.两种发展观的对立是指( B) A.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 B. 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C. 反映论和先验论的对立 D. 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对立 33.唯物辩证法认为,条件是指(D ) A. 事物之间的必然联系 B. 事物之间的直接联系 C. 事物联系的中间环节

D. 同事物的存在和发展相关联的诸要素的总和

34.面对消极腐败的东西,我们一定要提高警惕,做到见微知著,防微杜渐,因为(A) A. 量变必然引起质变 B. 原因必然引起结果 C. 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D. 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35.矛盾的两个根本属性是指(C ) A. 矛盾范畴内容的客观性与形式的主观性 B. 矛盾的对抗性和非对抗性 C. 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 D.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36.揭开全部社会发展史奥秘的钥匙,马克思是在( C) A. 自然演变史中找到的 B. 由猿到人的演变中找到的 C. 劳动发展史中找到的 D. 意识发展史中找到的

37.我国实行有计划地控制人口增长的政策,其目的是( C) A. 为了大幅度减少人口的数量 B. 仅仅为了提高人口的素质

C. 为了使人口再生产同社会再生产保持最适当的比例 D. 为了控制消费者人数的增加

38.在自然界,没有上,就无所谓下;在社会中,没有先进,就无所谓落后;在认识中,没有正确,就无所谓错误。这说明(D)

A. 矛盾双方是相互排斥的 B. 矛盾双方是相互渗透的 C. 矛盾双方是相互转化的 D. 矛盾双方是相互依存的

39.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主要通过(D ) A. 对人的心理素质的影响才能实现 B. 对人的生理结构的影响才能实现 C. 对民族气质的影响才能实现 D. 对生产过程的影响才能实现 40.\人性自私\观点的错误在于(D ) A. 不符合\人之初,性本善\的观点 B. 违背人有追求自由、平等、幸福的天性 C. 把人的自然属性当作人的根本属性

D. 违背\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科学论断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在每题所给出的五个选项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括号内。错选、少选或多选均不得分。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彻底性在于它实现了(BC ) A. 物质和意识的统一 B. 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

C. 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D. 形式和内容的统一 E. 抽象和具体的统一

2.辨证的否定观的基本内容是(ABCD ) A. 否定和肯定是对立的统一 B. 事物的自我否定 C. 事物联系和发展的环节 D. 既克服又保留 E. 全盘否定

3.违背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辨证统一原理,会使我们犯(ABCD ) A. 经验论的错误 B. 唯理论的错误 C. 经验主义的错误 D. 教条主义的错误 E. 绝对主义的错误

4.列宁指出旧历史观的缺陷是看不到( CD) A. 阶级斗争是历史发展的动力 B. 社会运动的特殊性 C. 人们历史活动的物质动因 D. 人民群众的作用 E. 个人对历史发展的作用

5.下列观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有(ABCDE ) A. 事物是理念的影子 B. 理在事先

C. 世界是\绝对观念\的外化

D. \未有天地万物,已有天地万物之理\E. 现实的国家是国家观念的外化

6.下列说法属于唯物主义观点的是(BE ) A. 存在就是被感知 B.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C. 一切从需要出发 D. 掩耳盗铃 E. 一切从实际出发

7.现代西方哲学从思想倾向上可分为两大思潮,它们分别是(CD ) A. 本体论 B. 认识论 C. 人本主义 D. 科学主义 E. 理性主义

8.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缺陷是(ABCDE ) A. 不懂得个性和共性的关系

B. 把原子看作是物质的不可再分割的最小单位 C. 把原子的属性当作是物质的属性 D. 经不起自然科学发展的考验 E. 经不起唯心主义的进攻

9.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什么也不存在,这种观点是(AD ) A. 彻底的唯物主义观点 B. 彻底的无神论观点 C. 形而上学观点 D. 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E. 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10.我们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其哲学根据是( BCD) A. 质变和量变复杂性原理 B. 矛盾及其发展不平衡性原理

C. 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及其相互关系原理

D. 矛盾的主要方面与非主要方面及其相互关系的原理 E. 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及其相互关系原理

6 一、 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1分,共4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括号内。

1.一切唯心主义的共同观点是C) A. 都认为世界是主观精神的产物 B.都认为世界是客观精神的产物 C. 都认为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 D.都认为世界是静止不变的

2.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方法是(D) A.从个别到一般的方法 B.从现象到本质的方法 C.逻辑推理的方法 D.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3.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错误是(B) A. 否认物质的客观性

B.不懂得个性和共性的辩证关系 C.否认物质的可知性,

D.把可直接感知的实物当作世界的本原

4.空间是指(B ) A.物质运动的持续性 B.物质运动的广延性 C.物质运动的顺序性 D.物质运动的特殊状态

5.二元论的根本错误是( C) A.认为精神是世界的本原 B.认为世界统一于原子 C.否认世界的统一性 D.否认世界的可知性

6.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C) A.对立统一的观点 B. 否定之否定的观点 C.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D.量变和质变的观点

7.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式是( B) A。形而上学唯心主义和辩证唯心主义 B、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C、彻底的唯心主义和不彻底的唯心主义 D、自然观上的唯心主义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

8.把可直接感知的某种具体实物看作是世界的本原,这种观点属于( A) A.朴素唯物主义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 D.庸俗唯物主义

9.矛盾的基本属性是( B) A.普遍性和特殊性 B.斗争性和同一性 C.绝对性和相对性 D.变动性和稳定性

10.在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指导下,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体现了(B)

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统一 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C.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D.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11.下列活动中,属于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的是(C) A.交通警察维持交通秩序 B. 医生给病人作手术 C.农民收割庄稼 D.运动员参加体育比赛

12.驳斥不可知论最有力的论据是(D) A.物质是可以通过感觉感知的 B.人可以透过现象揭示本质 C.感性认识可以上升为理性认识

D.实践的成功可以证明人们对客体的认识是正确的

13。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是(B ) A.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感性认识 B.实践--认识--实践 C.感觉--知觉--表象 D.概念--判断--推理

14。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根本区别在于(C)

A.感性认识来源于社会实践,理性认识则来源于抽象思维 B.感性认识产生于日常生活,理性认识则产生于科学实验 C.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则反映事物的本质 D.感性认识包含错误,理性认识则完全正确

15。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A ) A.实事求是 B.阶级斗争理论 C.社会发展理论

D.人民群众历史作用理论

16。人与动物最根本的区别在于(C) A.是否具有思想意识 B.是否具有自然属性 C.是否能制造和使用工具 D.是否具有宗教信仰

17。\社会形态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指的是( C) A.社会形态的发展与自然界的发展完全一样 B.社会形态的发展是纯粹自发的过程

C.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客观的有规律的运动过程 D.社会形态的发展与主体的选择无关

18。反映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是(B) A.劳动者的经验技能 B.生产工具的水平 C.劳动对象的质量 D.运输设备的状况

19。在下列选项中,属于非意识形态的是(D) A.宗教 B.艺术 C.哲学 D.逻辑学

20。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根本标志在于它是(C) A.生产资料公有制还是生产资料私有制 B.社会化大生产还是个体小生产

C.促进生产力发展还是阻碍生产力发展 D.封闭的自然经济还是开放的市场经济

21.上层建筑的内容十分丰富,可以把它们划分为两个部分。这两个部分是(D) A.政治思想和政治制度 B.法律思想和法律制度 C.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

D.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

22。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是(D ) A.改变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制度 B.改变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 C.改变社会主义的基本文化制度 D.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23。判断社会进步的最根本的标准是(D) A.社会秩序的稳定 B.民主程度的提高 C.自然环境的改善 D.生产力的发展

24。人的价值包括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两个方面。人的社会价值的大小主要取决于(B) A.个人所从事的职业是否重要 B.个人对社会奉献的多少 C.个人社会地位的高低 D.个人知识和才能的多少

25。在自由和必然的关系问题上,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自由是指人们(C) A.完全按照自己的意志创造历史 B.不受必然性制约的创造性活动

C.对客观必然性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D.按照共同拟定的计划改造自然和社会

26。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世界统一性问题上的根本分歧是( D) A、肯定世界的统一性还是否认世界的统一性 B、认为世界统一于运动还是统一于静止 C、认为世界统一于主体还是统一于客体 D、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还是统一于精神

27.相对静止是指(C )

A、事物绝对不动 B、事物永恒不变 C、事物运动的特殊状态 D、事物运动的普遍状态

28.时间和空间是(C ) A、物质的唯一特性 B、物质的根本属性 C、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 D、物质运动的根本原因

29.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D ) A、事物数量的增加 B、事物的一切变化 C、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

D、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30.否定之否定规律是在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领域普遍起作用的规律,它在( A) A、事物完成一个发展周期后表现出来 B、事物经过一次辩证的否定后表现出来 C、事物发展的任何阶段上都表现出来 D、事物经过量变向质变转化后表现出来

3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的本质是(D) A、主观精神的产物 B、客观精神的显现 C、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 D、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32.任何科学理论都不能穷尽真理,只能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这说明(C ) A、真理具有客观性 B、真理具有绝对性 C、真理具有相对性 D、真理具有全面性

33.判断一种观点对错的依据是(D ) A、伟人之言 B、吾人之心 C、众人意见 D、社会实践

D、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34.理解全部人类历史的钥匙,应当从(B ) A、阶级斗争发展史中去寻找 B、生产劳动发展史中去寻找 C、地理环境变迁史中去寻找 D、政治制度演变史中去寻找

35.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主要通过(D ) A、对人的生理结构的影响来实现 B、对人的心理素质的影响来实现 C、对民族气质的影响来实现 D、对生产过程的影响来实现

36.马克思根据人的发展状况把人类历史划分为集资更替的三大社会形态.这三大社会形态是(C ) A、自然经济社会、商品经济社会、产品经济社会 B、无阶级社会、阶级社会、阶级消灭了的社会

C、人的依赖性社会、物的依赖性社会、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 D、原始公有制社会、私有制社会、共产主义公有制社会

37.否认主体选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的观点属于(C ) A、非决定论 B、辩证决定论 C、机械决定论 D、唯心主义决定论

38.历史人物分为杰出人物和反动人物。杰出人物是指(D ) A、无产阶级的伟大政治家和思想家 B、历史上被剥削阶级的革命领袖 C、上升时期的剥削阶级的先进代表 D、对历史发展起促进作用的伟大人物

39.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 C) A、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之间的矛盾 B、开拓进取与因循守旧之间的矛盾

C、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D、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之间的矛盾

40.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决定人的本质的是( A) A、人的社会属性 B、人的生理结构

C、人的心理状况 D、人的自然属性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选项中有二至五个选项是符合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无分。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人类认识史上的伟大变革,因为它(.ABD ) A.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 B.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 C.使哲学发展到了顶峰

D.正确地解决了哲学与各门具体科学的关系 E.使哲学成为\科学之科学\

2、下列说法中,正确体现意识能动性的有(ACE ) A.胸有成竹,料事如神 B.纸上谈兵,画饼充饥

C.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D.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 E.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3、下列观点中,属于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的有AB( ) A.普遍联系的观点 B.永恒发展的观点 C.对立统一的观点 D.量变和质变的观点 E.辩证否定的观点

4、下列各项属于新事物优越于旧事物的原因的有CDE( ) A.新事物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 B.新事物具有旧事物所没有的新形式 C.新事物抛弃了旧事物中消极的东西 D.新事物保留了旧事物中积极的因素

E.新事物中增添了旧事物不能容纳的有生命力的新内容

5、下列各项适用于一切社会形态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有 ( ABE)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关系的原理 B、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辩证关系的原理 C、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的原理 D、暴力革命是社会形态更替的基本途径的原理 E、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

6、下列各项属于生产关系内容的有 (BCD )

A、人与各种自然资源的关系 B、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C、产品的分配方式 D、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 E、人和人之间的政治关系

7、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表现在(.ABCD ) A、实践不断为人们提出新的认识课题 B、实践不断为人们的认识提供经验材料 C、实践不断为人们提供新的认识工具 D、实践不断提高人们的认识能力 E、实践不断满足人们的各种物质生活需要

8、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这是因为( ACDE) A、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B、它是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

C、它制约着社会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 D、它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 E、它决定社会形态的更替

9、下列选项中,属于社会进步内容的有(ABCDE ) A、物质文明的进步 B、精神文明的进步 C、科学技术的进步 D、生产力的发展 E、道德水平的提高

10、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表明人的本质(ABC ) A、是后天的,不是先天的 B、是具体的,不是抽象的 C、是变化的,不是不变的 D、是主观的,不是客观的 E、是自然的,不是社会的

7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填在题后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40分)

1. 哲学是(C )

A.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B.科学性和革命性相统一的世界观 C.理论化和系统化的世界观 D.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2. 哲学基本问题是 (B )

A、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 B、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C、社会和自然的关系问题 D、主体和客体的关系问题

3.辩证法发展过程中经历的三种历史形态是(A ) A.朴素辩证法、唯心辩证法、唯物辩证法 B.唯物辩证法、社会辩证法、自然辩证法 C.唯心辩证法、系统辩证法、科学辩证法 D.自然辩证法、历史辩证法、革命辩证法

4.现代西方哲学的两股主要思潮是( C)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C.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 D.悲观主义和乐观主义

5.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的根本区别在于 ( A) A、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B、是否承认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C、是事承认社会发展有规律性 D、是否承认阶级和阶级斗争

6.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实现了哲学上的根本变革,这表明 ( C) A、马克思主义哲学已成为\科学之科学\B、马克思主义哲学穷尽了一切真理

C、马克思哲学是哲学思想继续向前推进的新起点 D、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哲学思想发展的顶峰

7.在哲学上,二元论的根本错误在于(A ) A、否认世界的统一性 B、否认世界的可知性 C、否认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D、否认世界是运动发展的

8.科学证明,人脑是( C)

A、思维的源泉 B、思维的产物 C、思维的器官 D、思维的对象

9.唯心主义运动观的根本错误在于D( )

A、否认物质的运动的 B、否认运动是绝对的 C、否认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D、否认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10.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最基本的前提是(C ) A、个人积极性的充分调动 B、集体智慧的充分发挥 C、对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 D、对保守思想的彻底克服

11.\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这是一种(D )

A、不可知论的观点 B、相对主义的观点 C、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 D、形而上学的观点

12.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是(C ) A.事物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

B.事物从过去到现在再到将来的变化 C.事物由低级到高级的运动变化 D.事物由小到大、由少到多的变化 13。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A )

A.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B.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 C.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D.事物发展的两种趋向

14。\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原理,要求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 A) A.既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又要做好其他各项工作 B.既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又要实行改革开放 C.既要量力而行,又要积极进取

D.既要坚定信心,又要有克服困难的准备

15。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掌握分寸,防止\过\或\不及\,这在哲学上属于(D ) A.抓事物的主要矛盾 B.确定事物的质 C.认识事物的量 D.把握事物的度 16。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从( D) A.主观性中把握人的活动的 B.客观性中把握人的活动的 C.生物性中把握人的活动的

D.主观与客观的关系中把握人的活动的 17。认识发展过程的第一次飞跃是( A)

A.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B.从感觉和知觉到表象的过程 C.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D.从意识到物质的过程

18。要正确实现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必须使理论为群众所掌握,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这是因为(B )

A.群众是人口中的大多数 B.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 C.群众是意见都是正确的 D.群众的行动都是合理的 19。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这是(D ). A。形而上学的观点 B。旧唯物主义的观点 C。唯心主义的观点 D。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20.偶然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B( ) A。不起任何作用 B。起促进或延缓的作用 C。起决定作用 D。有时起作用,有时不起作用

21.下列选项中,正确表述认识客体含义的是(D )

A。认识的客体是主体创造出来的对象 B。认识的客体是外部自然界 C。认识的客体是客观存在的事物 D。认识的客体是主体实践和认识的对象

22.承认真理的客观性,这是在真理问题上贯彻了(A ) A。唯物主义的一元论 B。唯心主义的一元论 C.二元论 D。辩证法

23.人们常说:\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这句话体现的最主要的辩证法原理是( )C A、世界永恒发展的原理 B、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 C、否定之否定规律 D、质量互变规律

24.区别量变与质变的根本标志是( B)

A、事物变化持续时间的长短 B、事物量的变化是不超出度的范围 C、事物的质变是否引起了新的量变 D、事物的变化是不顺利和显著

25.马克思哲学认为,认识的本质是( A)

A、主本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B、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 C、主体对客体的思维建构 D、主体对客体的价值判断

26.\存在就是被感知\,这是一个(B ) A、客观唯心主义命题 B、主观唯心主义命题. C、庸俗唯物主义命题 D、机械唯物主义命题

27.\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表明(D ) A、实践是沟通主客体关系的桥梁 B、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C、实践为认识提供物质手段 D、实践的需要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

28.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包括(C )

A、劳动者和劳动工具两个方面 B、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两个方面 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 D、生产关系和生产资料两个方面

29.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在真理观上的对立表现在(A ) A.前者认为真理是发展的,后者认为真理是不发展的 B.前者认为真理中包含着错误,后者认为真理是绝对正确的 C.前者认为真理具有客观性,后者认为真理是纯粹主观的 D.前者认为真理来源于客观世界,后者认为真理来源于先验原则 30。制约人口生产的根本因素是(D )

A.地理环境 B.生活习惯 C.伦理道德 D.物质生产

31。生产关系包括多项内容,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B ) A.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 B.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C.产品的分配形式 D.产品的交换形式 32。社会意识是A( )

A.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 B.社会的政治生活过程 C.人类改造社会的过程 D.人类自我改造的过程 33.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对矛盾中C)

A.生产关系是生产力的物质基础 B.生产力落后于生产关系的变化 C.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D.生产关系可以超越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34.人类社会发展最基本的规律是(C ) 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规律 B.阶级斗争推动社会发展的规律 C.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 D.社会形态由低级到高级依次更替的规律

35。\任何英雄人物的历史作用都不能超出他们所处历史条件许可的范围\。这种看法是(A ) A.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B.机械决定观点 C.历史宿命论观点 D.历史循环论观点 36。社会进步是指(D )

A.社会阶级的消灭 B.社会经济的变化 C.社会风气的好转 D.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37。人生理想是人为自己设定并为之奋斗的长远目标,是人所憧憬和向往的美好未好,其根基是(D ) A.个人的政治态度 B.个人的主观意志 C.个人的文化素质 D.现实的社会实践

38。在自由和必然关系问题上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自由是(D ) A.主观意志的产物 B.不受任何限制的活动 C.对必然性的否定和超越

D.对必然性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39。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表现是( C)

A、社会意识的历史继承性 B、各种社会意识之间的相互影响

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 D、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变化上的滞后性

40.划分经济社会形态的根本标准是(B) A、生产力和技术发展水平 B、生产关系的性质 C、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 D、上层建筑的性质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个至五个正确的答案,填在题后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无分。每小题1分,共10分)

1、下列各项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待唯心主义的正确态度的有 (.CDE ) A、 全盘否定,划清界限 B、 基本肯定,积极继续 C、 认清其本质,揭露其错误 D、 剖析其根源,指出其危害 E、 具体分析,批判继承

2、下列各项属于意识能动性具体表现的有 (ABCD ) A、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B、意识活动能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C、意识活动对人体生理活动有调节和影响作用 D、意识活动具有通过实践改变世界的作用 E、意识活动能够改变社会运动的规律

3、辩证唯物主义的时空观认为 ( ABDE) A、 时间、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B、 时间、空间与物质运动不可分割 C、 时间、空间是整理感觉材料的工具 D、 时间、空间既是相对的又是绝对的 E、 时间、空间既是有限的又是无限的

4、在实践和认识的关系中 ( ABCDE)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E、认识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5、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其表现有(CDE ) A、生产方式直接决定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 B、生产方式是全部社会生活方式的总和 C、生产方式决定整个社会的面貌 D、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 E、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

6、下列表述中,违背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观点的有 ( ABCD) A、 人之初,性本善 B、 人的本性是自私的 C、 人的本性是趋利避害

D、 人的本质属性是理性思维 E、 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

7、感觉和概念的区别在于ABCE( )

A.感觉是感性认识的形式,概念是理性认识的形式 B.感觉是对事物现象的反映,概念是对事物本质的反映 C.感觉具有直接性,概念具有间接性 D.感觉不可靠,概念真实可靠 E.感觉具有形象性,概念具有抽象性

8、在人类和人类社会形成的过程中,劳动所起的作用有(ABCDE ) A.劳动创造了人脑 B.劳动创造了人手

C.劳动推动了语言的产生与发展

D.劳动产生了意识和人类所特有的抽象思维能力 E.劳动形成了人类的社会关系

9、下列各项正确反映人的活动和社会发展规律的关系的有(ABDE ) A.人类可以认识和利用社会发展规律 B.人类可以加速或延缓社会规律的实现 C.人类可以根据自己的愿望改变社会规律 D.社会规律就是人的活动的规律 E.人的活动受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

10、人生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这是因为(CDE) A.个人为社会作贡献,能够得到社会的赞扬和好评 B.个人为社会作贡献,是为了从社会获得更大的利益 C.个人为社会作贡献,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客观需要 D.个人为社会作贡献,是实现自我价值的基础 E.个人为社会作贡献,是实现自我价值的途径

8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每小题1分,共40分) 1.哲学基本问题是(B) A、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 B、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C、社会和自然的关系问题 D、主体和客体的关系问题

2.\未有天地之先,毕竟是先有理\,这是一种( B) A.朴素唯物主义观点B.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C.机械唯物主义观点D.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3.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区别在于(A) A、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B、是否承认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C、是否承认社会发展有规律性 D、是否承认阶级和阶级斗争

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实现了哲学上的根本变革,这表明(C) A、马克思主义哲学已成为\科学之科学\B、马克思主义哲学穷尽了一切真理

C、马克思哲学是哲学思想继续向前推进的新起点 D、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哲学思想发展的顶峰 5.在哲学上,二元论的根本错误在于(A) A、否认世界的统一性 B、否认世界的可知性 C、否认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D、否认世界是运动发展的 6.科学证明,人脑是(C) A、思维的源泉 B、思维的产物 C、思维的器官 D、思维的对象

7.唯心主义运动观的根本错误在于(D) A、否认物质是运动的 B、否认运动是绝对的

C、否认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D、否认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8.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最基本的前提是(B) A、个人积极性的充分调动 B、集体智慧的充分发挥 C、对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 D、对保守思想的彻底克服

9.\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不怕办不到,就怕想不到;只要想得到,就能办得到。\这种说法从哲学上看是(A)

A.坚持主观唯心主义的表现B.坚持客观唯心主义的表现 C.坚持唯物辩证法的表现D.坚持形而上学的表现

10.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虚无主义,在哲学上是犯了(C ) A.唯心主义先验论的错误B.经验论的错误 C.形而上学否定观的错误D.激变论的错误

11.\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这是一种(D) A、不可知论的观点 B、相对主义的观点

C、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 D、形而上学的观点

12.对立统一规律提示了(B) A、事物发展变化的程度和趋势 B、事物发展变化的动力和源泉 C、事物发展变化的状态和形成 D、事物发展变化的方向和道路

13.马克思主义哲学吸取的黑格尔哲学中的合理内核是( B) A.唯物主义B.辩证法 C.可知论D.认识论

14.\未有天地之先,毕竟是先有理\,这是一种(B) A.朴素唯物主义观点B.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C.机械唯物主义观点D.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15.下列现象属于因果联系的是(C) A、昼夜交替 B、寒来暑往 C、磨擦生热 D、电闪雷鸣

16.人们常说:\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这句话体现的最主要的辩证法原理是(C) A、世界永恒发展的原理 B、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 C、否定之否定规律 D、质量互变规律

17.区别量变与质变的根本标志是(B) A、事物变化持续时间的长短 B、事物量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 C、事物的质变是否引起了新的量变 D、事物的变化是否顺利和显著

18.\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的原理,要求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A) A.既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又要做好其他各项工作 B.既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又要实行改革开放 C.既要量力而行,又要积极进取

D.既要坚定信心,又要有克服困难的准备

19.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掌握分寸,防止\过\或 \不及\,这在哲学上属于(D) A.抓事物的主要矛盾 B.确定事物的质 C.认识事物的量 D.把握事物的度 20.马克思哲学认为,认识的本质是(A) A、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B、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

C、主体对客体的思维建构 D、主体对客体的价值判断

21.有些同志在工作中单纯凭自己的经验办事,轻视理论的指导作用。他们在认识论上犯了(D) A、类似唯心主义先验论的错误 B、类似唯理论的错误 C、类似客观唯心主义的错误 D、类似经验论的错误

22.\存在就是被感知\,这是一个(B) A、客观唯心主义命题 B、主观唯心主义命题. C、庸俗唯物主义命题 D、机械唯物主义命题

23.辩证法发展过程中经历的三种历史形态是( A) A.朴素辩证法、唯心辩证法、唯物辩证法 B.唯物辩证法、社会辩证法、自然辩证法 C.唯心辩证法、系统辩证法、科学辩证法 D.自然辩证法、历史辩证法、革命辩证法

24.\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表明(D) A、实践是沟通主客体关系的桥梁 B、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C、实践为认识提供物质手段

D、实践的需要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 25.认识发展过程的第一次飞跃是(A)

A.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B.从感觉和知觉到表象的过程 C.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D.从意识到物质的过程

26.劳动过程是劳动的一般性质和劳动的社会形式的统一。劳动的一般性质是指它是(A) A、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 B、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 C、劳动者之间的分工协作过程 D、自然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影响过程 27.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包括(C) A、劳动者和劳动工具两个方面 B、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两个方面 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 D、生产关系和生产资料两个方面

28.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表现是(C) A、社会意识的历史继承性 B、各种社会意识之间的相互影响

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 D、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变化上的滞后性 29.划分经济社会形态的根本标准是(B) A、生产力和技术发展水平 B、生产关系的性质 C、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 D、上层建筑的性质

30.承认历史唯物主义的决定论(D) A、必然排斥主体选择的作用 B、必然导致机械论和宿命论 C、必然导致旧唯物主义理论 D、与承认主体选择的作用是一致的 31.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是(D) A、阶级斗争 B、改革开放 C、科学技术革命 D、社会基本矛盾

32.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斗争的根源是(C) A、不同阶级在政治态度上的根本对立 B、不同阶级在意识形态上的根本对立 C、不同阶级在经济利益上的根本对立 D、不同阶级在职业分工上的根本对立 33.严格意义上的社会革命是指(C) A、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 B、文化革命和思想革命

C、革命阶级向反动统治阶级夺取国家政权的斗争 D、统治阶级内部进步势力反对保守势力的斗争 34.科学活动的生命力在于(B) A、继承前人的优秀成果 B、在实践基础上不断创新 C、经常进行学术交流活动 D、生产出社会需要的精神产品 35.制约人口生产的根本因素是(D)

A.地理环境 B.生活习惯 C.伦理道德 D.物质生产

36.\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必要前提之一\,这是(C) A.地理环境决定论的观点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 C.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D.历史宿命论的观点 37.在人的依赖性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A) A、是在狭小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进行的

B、是在完全自由平等的社会关系中独立进行的 C、是在等级森严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 D、是在人与人的普遍联系中进行的

38.历史唯物主义的生产力范畴是标志(C ) A.人类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能力的范畴 B.人类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能力的范畴

C.人类利用改造自然、从自然界获取物质资料的能力的范畴 D.人类进行生产斗争、政治斗争和科学实验的能力的范畴 39.人类全部社会关系中最基础的关系是(A ) A.生产关系B.血缘关系 C.政治关系D.思想关系

40.对于社会制度的性质及其更替的根本原因,应当到(D ) A.地理环境中去寻找B.人口因素中去寻找

C.社会的政治上层建筑中去寻找D.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中去寻找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个至五个正确的答案,多选、少选、错选均无分。第小题1分,共10分)

41.下列各项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待唯心主义的正确态度的有(CDE) A、全盘否定,划清界限 B、基本肯定,积极继承 C、认清其本质,揭露其错误 D、剖析其根源,指出其危害 E、具体分析,批判继承

42.下列各项属于意识能动性具体表现的有(ABCD) A、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B、意识活动能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C、意识活动对人体生理活动有调节和影响作用 D、意识活动具有通过实践改变世界的作用 E、意识活动能够改变社会运动的规律 43.辩证唯物主义的时空观认为 (ABDE) A、时间、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B、时间、空间与物质运动不可分割 C、时间、空间是整理感觉材料的工具 D、时间、空间既是相对的又是绝对的 E、时间、空间既是有限的又是无限的 44.下列命题中属于揭示事物本质的有(CDE) A、水往低处流 B、日出于东落于西

C、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D、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E、国家是阶级压迫的工具

45.在实践和认识的关系中(ABCDE)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E、认识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46.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其表现有A、生产方式直接决定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 B、生产方式是全部社会生活方式的总和 C、生产方式决定整个社会的面貌 D、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 E、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

47.下列各项适用于一切社会形态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有ABE()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关系的原理 B、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辩证关系的原理 C、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的原理 D、暴力革命是社会形态更替的基本途径的原理 E、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 48.下列各项属于生产关系内容的有(BCD) A、人与各种自然资源的关系 B、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C、产品的分配方式

D、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 E、人和人之间的政治关系

49.下列各项属于科学技术推动生产力发展作用表现的有(ABCD)A、由科学技术因素造成的劳动生产率越来越高 B、由科学技术因素造成的经济增长率越来越高

C、自然科学从理论突破到新产品试制成功的周期日益缩短 D、科学技术的作用使生产力的发展明显地呈现出加速度的趋势 E、科学技术把生产力各要素组合成现实生产力的功能明显加强 50.下列表述中,违背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观点的有(ABCD)A、人之初,性本善 B、人的本性是自私的 C、人的本性是趋利避害 D、人的本质属性是理性思维 E、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

9 CDE) (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40分,每题1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哲学是( C)

A.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B.科学性和革命性相统一的世界观 C.理论化和系统化的世界观 D.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2.辩证法发展过程中经历的三种历史形态是(A ) A.朴素辩证法、唯心辩证法、唯物辩证法 B.唯物辩证法、社会辩证法、自然辩证法 C.唯心辩证法、系统辩证法、科学辩证法 D.自然辩证法、历史辩证法、革命辩证法 3.现代西方哲学的两股主要思潮是(C )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C.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 D.悲观主义和乐观主义 4.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D ) A.客观存在的各种物体 B.宇宙中存在的一切现象 C.物质的具体形态和结构 D.某种具体的\原初物质\5.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错误是( C) A.否认物质的客观性 B.否认物质的可知性

C.把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理论与哲学的物质范畴相混淆 D.把可直接感知的实物当作世界的本原

6.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自己哲学的过程中,对待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采取了全面科学的态度。这种态度是【D】 A.批判其错误观点 B.吸收其合理思想 C.把二者结合起来 D.批判地继承

7.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方法是【D 】 A.从个别到一般的方法 B.从现象到本质的方法 C.逻辑推理的方法 D.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8.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的区别在于B( ) A.自然规律是客观的,社会规律是人制定的

B.自然规律自发地起作用,社会规律要通过人的活动来实现 C.自然规律没有阶级性,社会规律有阶级性 D.自然规律可以认识,社会规律不能认识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8cjr.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