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下册音乐教案
更新时间:2024-05-27 05:01:02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20 至20 学年度2学期
(一年级)音乐学科教学工作计划
学生人数 64 人 学校制定合格率 实际合格率 优秀率 不合格率 上学期学生达标情况 本学期预期达标情况 学生情况分析及改进提高措施 100 % 100 % 100 % 0 % 100 % 100 % 100 % 0 % 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生活,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初步的激发和培养。在语言、动作、情感、审美等方面都有了发展。对学校的学习生活也基本适应。本学期将继续激发和培养学生对学习音乐的兴趣,采用多种形式实施教学。如讲故事、做游戏、看录像、猜谜语、唱歌、跳舞、演奏等。调动学生的各个感官,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课外,让学生多听各种类型、题材、形式、内容的音乐作品,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多看与音乐相关的书籍,丰富学生的知识。并建议学生与学生之间交流书籍和音响资料,培养学生友好合作精神,并在交流中进一步扩大音乐信息储备量。 教材整体分析 本册为一年级第二册音乐教材,共十课及测试。分别是:1、春天;2、放牧;3、手拉手;4、长鼻子;5、跳起舞;6、咯咯达;7、大海的歌;8、幸福生活;9、巧巧手;10、汪汪与咪咪;测试:游戏宫。每课包括三部分内容:1、聆听;2、表演;3、编创与活动。聆听部分共计21首乐曲;表演共计20首乐曲;创编与活动穿
1
教 材 整 体 分 析 插在每节课的聆听与表演中。这些歌曲、乐曲的选材围绕每课的标题,其风格、体裁各有不同。有中外民歌、儿歌、中外创作歌曲、乐曲,每课配有色彩鲜明的插图,为学生提供了想象的素材。多数歌曲配有图谱,便于学生借助直观的图谱掌握歌曲的节奏及旋律的起伏、高低变化。设计的创编与活动,让学生通过读、奏等多种形式的活动,感性地认识节奏、音色、时值、强弱等音乐的多方要素。这些活动将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表现力等。 总 体 教 学 目 标 情 感 态 度 目 标 激发和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力、想象力、创造力、表现力等;自然有表情地唱歌;能乐于参与课堂音乐活动;培养乐观的态度和友爱精神。 知 识 技 能 目 标 感受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各种声音;能用打击乐器演奏强弱、长短不同的音;感受音乐力度、速度的变化。初步感受不同国家、地区、民族的音乐风格;能随音乐走步、跳舞。 过 程 方 法 目 标 看图、聆听、演唱、演奏、律动、故事、舞蹈、绘画 教 研 专 题 学 校 教研组 个 人 2
教学进度计划
周次 日 期 课 题 第一课 聆听 杜鹃圆舞曲 唱歌 布 谷 春 天 聆听 燕子 唱歌 小雨沙沙 第二课 聆听 牧童到哪里去了 唱歌 牧 童 放 牧 唱歌 放牛歌 表演 牧童 放牛歌 聆听 让我们手拉手 鸭子拌嘴 第三课 表演 一对好朋友 手拉手 表演 数鸭子 聆听 小象 大象 手拉手 表演 数鸭子 聆听 小象 大象 聆听 我是人民小骑兵 挤奶舞 第五课 表演 草原就是我的家 跳起舞 表演 小松树 聆听 公鸡 母鸡 我的小鸡 第六课 表演 母鸡叫咯咯 咯咯达 表演 下蛋啰 聆听 大海摇篮 海上风暴 第七课 表演 海 大海的歌 表演 云 第八课 聆听 快乐的啰嗦 阳光下的孩子 幸福生活 聆听 夏天的阳光 表演 彝家娃娃真幸福 课时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2月18-22日 25-29日 3月3-7日 10-14日 17-21日 24-28日 31-4月4日 7-11日 14-18日 21-25日 28-30日 5月5-9日 12-16日 19-23日 26-30日 6月2-6日 9-13日 16-20日 表演 乃呦乃 第九课 表演 我有一双万能手 铁匠波尔卡 巧巧手 表演 粉刷匠 表演 理发师 聆听 小狗圆舞曲 第十课 聆听 跳圆舞曲的小猫 汪汪与咪咪 表演 猫咪别淘气 表演 谁在叫 游戏宫 愉快的夏令营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3
一年级下册音乐第一课《春天》第一节 课型:欣赏、唱歌
一、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聆听音乐,感受音乐所表现的春天。 2、知识技能:用柔和的声音演唱《布谷》,并能编创动作表现歌曲的内容和情绪。 3、过程方法:聆听、绘画、律动、讨论、演唱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借助身体动作,感受音乐的节拍、时值、内容和情绪。
2、用柔和的声音演唱歌曲。
三、教学设计思路:本科有两部分内容,分别学习。之后进行简单的横向比较。在学习个部分内容时,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组织学生进行形式多样的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肢体动作和绘制图谱,表达出自己感受。
四、教学准备:教师:磁带《杜鹃圆舞曲》、《布谷》、录音机、琴;课堂打击乐器:木鱼、碰钟 学生:水彩笔、白纸
五、板书设计:
一、春天 1、杜鹃圆舞曲 2、布谷 手风琴独奏 第一段 第二段 第三段 六、教学资料剪贴、摘抄: 《杜鹃圆舞曲》是根据挪威作曲家约纳森创作的一首同名钢琴曲移植的手风琴曲。此曲为三拍子圆舞曲体裁,C大调,中板。有三个小圆舞曲组成。 七、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活动设计:
(一)、聆听《杜鹃圆舞曲》。
1、 完整聆听全曲。
问:听乐曲的过程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你能模仿一下吗?
生: 模仿杜鹃的叫声。
2、 复听乐曲。 操作: (1)、随着乐曲用手指画图形。 (2)、说说音乐具有怎样的旋律线条。 (3)、用水彩笔在白纸上画出音乐的图形谱。 (4)、展示学生完成的图形谱。
(5)、评议。 (6)、讨论:如果用木鱼、碰钟等乐器参与乐曲的演奏,应该怎样敲击比较合适? (7)、分组演奏。
(8)、评议:看那组演奏的效果好,好在哪? (二)、唱歌《布谷》。
1、感受。 (1)、聆听歌曲,完整感受歌曲的旋律。学生跟着音乐拍手、拍腿,用动作帮助学生感受歌曲的节拍。 (2)、再听歌曲录音,学生边听,边用手有节奏地指点歌词,感受音的长短。 (3)、说说你听到的哪些音长,哪些音短?
4
2、律动。
方法: (1)、分组。 (2)、个小组成员拉起手围成圈。 (3)、听歌曲录音有节奏地走动。听到第一段,顺时针转;第二段逆时针转;第三段再次顺时针转。
3、学唱歌曲。
(1)、分句学唱歌曲。 (2)、完整演唱。
4、分组创编动作进行歌曲表演。 5、评议。 (三)、小结本课。
1、请学生比较一下歌曲《布谷》和《杜鹃圆舞曲》节拍上有什么共同点? 2、唱唱相似的旋律。
一年级下册音乐第一课《春天》第二节 课型:唱歌
一、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通过聆听和演唱歌曲,感受音乐所表现的春天。 2、知识技能:通过演唱《小雨沙沙》,引导学生细心观察事物,启迪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过程方法:聆听、观看影像资料、设疑、讨论、创编舞蹈 二、教学重点、难点:有感情地唱好歌曲。
三、教学设计思路:本课学习内容包括聆听和唱歌。设计了听、看、想、议、做、舞等教学环节。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采用形式丰富多样的课堂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四、教学准备:磁带《小燕子》、《小雨沙沙》、录音机、关于“春”的影像资料,琴等。 五、板书设计:
一、春 天 1、小燕子 2、小雨沙沙 ‖滴答 滴答︱0 0 ‖ ‖ ︱X X ‖ ‖ 0 0 ︱沙沙 沙 ‖ ‖ X X ︱ ‖
六、教学资料剪贴、摘抄:
《小燕子》是故事片《护士日记》中的插曲。 七、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活动设计: (一)、聆听:
1、 播放有关春天景象的录像。
2、 说说春天有哪些不同于其他季节的特殊景象。 3、 出示“小燕子”的剪纸为课题。 4、 完整地聆听歌曲《小燕子》。
问:歌曲唱了哪些内容?你想和小燕子说些什么? 5、 讨论:分组为歌曲《小燕子》创编舞蹈动作。 6、 分组汇报表演。
5
7、 评议。
(二)、唱歌。
1、请学生模仿大自然发出的各种声音。 2、聆听歌曲《小雨沙沙》,初步感受歌曲的旋律特点和内容。 问:歌曲中是谁在说话?
3、 再听。
问:下雨时,雨能发出什么样的声音?你能模仿一下吗? 4、 师板书节奏,生自己练习。 5、 师指导学生练习。
6、 再听。边听,边将“沙沙沙”轻声配入歌曲演唱。 7、 分句学唱歌曲。 8、 小组唱。
(三)、表演:
1、分组创编动作,表现歌曲的情绪和内容。 2、评议。 (四)、小结。
一年级音乐下册第二课《放牧》第一节 课型:欣赏
一、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通过聆听歌曲《牧童到哪里去了》、《牧童》,了解和感受牧童的生活,教育学生热爱大自然,理解牧童生活的变化。
2、知识技能:(1)、双响筒。 (2)、能安静地聆听音乐,感受音乐的内容和情绪。 3、过程方法:聆听、讨论、讲授、演奏
二、教学重点难点:听音乐,感受音乐的情绪、内容,理解牧童生活的变化,教育学生热爱生活。
三、教学设计思路:本课分三欣赏《牧童到哪里去了》、认识双响筒、欣赏《牧童》三部分。欣赏时,设计多次聆听的环节,然学生每次带着不同的任务充分欣赏,从而感受和了解这两首乐曲。器乐教学时,注意贯彻新课程理念,然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发现双响筒发声的特点,从而产生成就感。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节奏创编,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 四、教学准备:磁带《牧童到哪里去了》、《牧童》、录音机、琴、若干双响筒。 五、板书设计:
二、放牧 1、牧童到哪里去了 2 、牧童 上希望小学 双响筒 六、教学资料剪贴、摘抄:
双响筒是打击乐器(也是儿童节奏乐器)的一种。竹木体乐器,由空心的竹筒及木柄组成。演奏时,左手持乐器木柄,右手持小木棒敲击竹筒两侧,会发出高低两种声音。 七、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活动设计: (一)、聆听:《牧童到哪里去了》
1、 看P10图。说说牧童到哪里去了。
2、 播放歌曲录音,学生初步感受。
问:歌中唱的牧童到哪里去了?为什么?
6
3、 师讲。教育学生珍惜学习时光。
4、 再听。学生轻声跟唱,边听,边唱,边想,为歌曲创编动作,以表现歌曲的内容和
情绪。
(二)、乐器:双响筒
1、探索:按组分发双响筒,让学生观察其形质,视听音色。
2、说说这种乐器的制作材料是什么。
3、师简介双响筒的乐器名称、形质、音色特点、演奏方法。
4、创编:小组分别敲击双相同,教师记录下来,大家把每一小组创编的节奏连起来敲击,或变换连接方式敲击,并未每一次敲击起一个有趣的名字,如:火车开了、小马跑等。 (三)、聆听:《牧童》
1、完整聆听《牧童》。
问:你都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2、再听。
问:歌曲中唱出了哪些内容?
3、播放歌曲,学生随着歌曲录音轻轻敲击双相筒。
一年级音乐下册第三课《手拉手》第一节 课型:唱歌
一、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演唱《一对好朋友》,感受生活中的乐趣和同学之间的友情。 2、知识技能:1、能完整、准确、有感情的演唱《一对好朋友》。
2、用乐器为歌曲伴奏,表现音乐的内容和情绪,表达自己的感受。 3、过程方法:聆听、模仿、律动、唱歌、演奏
二、教学重点难点:能完整、准确、有感情的唱歌。
三、教学设计思路:本课分三部分:聆听、唱歌、编创与活动。在多次的聆听中了解歌曲的内容、情绪,并熟悉旋律。在熟悉的基础上再学习唱歌,这样,学生能更完整、准确和有感情地唱歌。最后,在学会歌曲的基础上,学生进行编创活动,更好的表达自己对歌曲的理解和感受,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四、教学准备:磁带《一对好朋友》、录音机、琴、双响筒、三角铁等。 五、板书设计:
三、手拉手 一对好朋友 双响筒 XX X ︱ XX X ‖ 三角铁 X — ︱ X — ‖ 六、教学资料剪贴、摘抄:
《一对好朋友》是一首采用民间音调写成的创作歌曲。3/4拍,徵调式,一段体结构。 七、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活动设计: (一)、聆听《一对好朋友》。
1、 完整聆听歌曲录音。
问:你听到了什么?说一说歌曲的内容。
2、 再听。在鸭、牛的叫声之处模仿出它们的叫声。 3、 再听。边听便随音乐拍手,拍出节拍。 (二)、唱歌。
1、有感情的朗读歌词。
2、播放录音,随录音填词唱歌。
7
3、分小组演唱,比一比那组学得快。
4、学生之间展开评议,找出不足。 5、完整、准确、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三)、编创与活动。
1、在歌曲第五、六小节处随录音分别加上牛或鸭的叫声。
2、分组演唱,请每一名同学加上叫声,试一试,看谁加得好。 3、选择出最合适的方案,大家一起唱一唱。 4、看P14-15图谱,学生试着自己先奏一奏。 5、老师指导学生边奏边读词。
6、一组演奏,一组唱歌,集体表演歌曲。 (四)、小结。
一年级音乐下册第三课《手拉手》第二节 课型:唱歌
一、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感受生活中的乐趣和同学之间的友情。 2、知识技能:认识四分休止符。
3、过程方法:聆听、律动、读词、表演
二、教学重点难点:1、认识四分休止符;2、能完整、准确、有感情的唱歌。
三、教学设计思路:本课先学习四分休止符,用卡片让学生直观的认识四分休止符,并在节奏练习中学会使用;学习歌曲时采用听唱法,之后用动作表现音乐。 四、教学准备:磁带《数鸭子》、录音机、琴 五、板书设计:
三、手拉手 数鸭子 X O 走 停 拍手 打开 六、教学资料剪贴、摘抄: 《数鸭子》是一首具有说唱风格的创作歌曲,4/4拍,六声宫调式。 七、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活动设计:
(一)、认识四分休止符:
1、 出示卡片,认识四分休止符。
2、 播放歌曲录音。要求学生听处在标有四分止符的地方。 问:歌曲的演唱这是怎样处理四分休止符的?
3、律动:(1)按要求在四分音符处“走”,在四分休止符处“停”; (2)按要求在四分音符处“拍手”,在四分休止符处“打开”。
4、节奏练习:
4/4 X O X O ︱X O X O ‖ 走 停 走 停 走 停 走 停
5、 数一数歌曲中出现了几个“四分休止符”。
6、 听歌曲《数鸭子》录音,并随录音拍手,在四分休止符处空出不拍。 (二)、唱歌:
1、听歌曲录音。
问:歌曲中讲述了什么内容?
8
2、 随伴奏按节奏读词。
3、 边拍手边按节奏读词。
4、 播放歌曲录音,听唱法学会歌曲。 5、 讨论:如何用动作表演歌曲? 6、 分小组边唱边表演。 7、 评价,看那组表演得好。 (三)、小结。
一年级音乐下册第四课《长鼻子》第一节 课型:欣赏
一、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让学生懂得爱护动物,渗透保护自然、爱护动物的意识。 2、知识技能:感受音乐的情绪和形象。 3、过程方法:猜谜、聆听、活动
二、教学重点难点:感受音乐不同的情绪和形象。
三、教学设计思路:首先猜谜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利用动、听、演等活动,给学生提供多种学习形式和参与的机会,调动学生的各个感官参与体验,在实践中积累对音乐的感受。
四、教学准备:磁带《小象》、《大象》、录音机 五、板书设计:
四、长鼻子 小象 大象 六、教学资料剪贴、摘抄: 《小象》是美国亨利·曼仙尼乐队演奏的爵士风格的乐曲。乐曲轻松活泼,形象的表现了小象们玩耍嬉戏的情景。
七、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活动设计:
(一)、聆听《小象》。
1、 猜谜导入。
2、 说说你知道的有关大象的知识。如:吃什么?住哪里?我们该怎样对待大象? 3、 聆听管弦乐《小象》。 (1)、伸出左手食指随音乐节拍指点书中小象的脚印。 (2)、说说你听到的音乐情绪是怎样的?(轻松活泼)
4、表演:再次播放音乐,请一组学生表演小象,表现出小象的步伐和愉快的心情。注意:要和着音乐的节拍。 (二)、聆听《大象》。 1、播放管弦乐《大象》。
问:大象与小象相比,音乐是缓慢的,还是轻快活泼的?
问:说说为什么这说乐曲与上一首乐曲比起来,音乐为什么情绪缓慢沉重? 2、 再听。
3、 教师简单讲述,让学生初步了解音乐的表现与事物的形象动态有直接的关系。 4、 复听音乐。轻声伸出左手食指随音乐节拍指点书中大象的脚印。
5、 问:大象有哪些习性?他怎样走路?大象的音乐与小象的音乐有什么不同? 6、 再次播放音乐。分别请学生表演大象走路的样子。 (三)、小结。
1、问:今天我们欣赏了两首描写小象和大象的乐曲,谁能给大家总结一下,音乐家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出不同的两个形象?
9
2、搜集有关大象的资料,以及人们是如何保护大象的,在保护大象方面还应在做些什
么?还有那些需改进的措施?
一年级音乐下册第四课《长鼻子》第二节 课型:唱歌
一、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教育学生懂得爱护动物。
2、知识技能:用有感情的声音表现歌曲的内容和情绪。 3、过程方法:聆听、朗读、活动、表演、演奏
二、教学重点难点:用有感情的声音表现歌曲的内容和情绪。
三、教学设计思路:本课歌曲学习分四个阶段:聆听、唱歌、创编、表演。在听的基础上学唱,在唱会的基础上再进行创编、表演。创编与活动是从扩展学生的知识面而设计的,进而了解人与动物的亲密关系。
四、教学准备:磁带《长鼻子》、录音机、琴、课堂打击乐器。 五、板书设计:
四、长鼻子 六、教学资料剪贴、摘抄: 《小象》是一首日本儿童歌曲。3/4拍,才拥有一个问答句构成的一段体结构。 七、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活动设计: (一)、复习:
分别聆听《小象》、《大象》,让学生说出曲名。 (二)、交流有关大象方面的资料。 (三)、唱歌:
1、 完整聆听歌曲录音范唱。说说这首歌曲情绪怎样? 2、 分角色朗读歌词。
师:小象,小象,你的鼻子真呀真正长。
生:哎呀呀,我的妈妈鼻子也很长。 师:小象,小象,你喜欢谁呀快说话。 生:告诉你,我最喜欢我的好妈妈。
3、 再听。边听边用手指着图谱,体会旋律的起伏。 4、 再播放音乐,听唱歌曲,学唱歌曲。 5、 小组比比,看那组唱得好。 (四)、创编:
1、 请学生说说其他动物有什么特点,将这些特点编成歌词。 2、 师介绍三种象(非洲象、亚洲象、猛犸象)的特点及习性。 3、 分组演唱歌曲,看哪组编创得好。 (五)、表演。
1、 采用对唱的形式演唱歌曲。
2、 将学生分成三组:两组对唱歌曲,一组表演。
3、 分组讨论用什么乐器为歌曲伴奏,一组唱,一组演,一组奏。 五、小结。
一年级音乐下册第四课《长鼻子》第三节 课型:唱歌
一、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教育学生懂得爱护动物。学习歌曲中小象的知礼、友好。
10
2、知识技能:1、用亲切、优美的声音演唱歌曲。
2、能够准确地拍击二、三声部的节奏,培养学生友好合作意识。 3、过程方法:聆听、演唱、朗读、看图、表演、演奏 二、教学重点难点:1、用亲切、优美的声音演唱歌曲。 2、初步练习拍击二、三声部的节奏。
三、教学设计思路:本课教学分三个部分:唱歌、创编、演奏。首先让学生通过多次地聆听,感受歌曲的风格特点、节拍、节奏,形成完整的印象,之后,再通过听唱法学会歌曲。在学会歌曲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动作的创编,表现歌曲的情绪、内容,同时在活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肢体动作及表达出学生对音乐的理解,也帮助学生较快的记忆了歌词。最后设计了演奏环节。有一定难度,所以组织小组学,并且个环节是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地完成。
四、教学准备:磁带《两只小象》、录音机、琴、打击乐器。 五、板书设计:
四、长鼻子 两只小象 X X X X ︱ X X X X ‖ X — ︱ X — ‖ X X ︴X X ‖
六、教学资料剪贴、摘抄:
《两只小象》是一首三拍子的创作歌曲,五声宫调式,一段体结构。 七、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活动设计: (一)、复习。
演唱《小象》。
(二)、学习歌曲《两只小象》。 1、完整聆听歌曲范唱。
问:这首歌曲的情绪怎样?
2、随老师的琴声逐句按节奏读词。注意强调强拍。
3、听唱法学唱歌曲。
注意衬词“呀”不要唱得又重又长,要给人以亲切优美的感受。 4、 分组唱歌。比一比,议一议。
5、 请几个学生分别独唱。比一比,议一议。 (三)、创编:
1、 分小组创编动作。
2、 分组表演创编的歌表演。
3、 评议,看那组表演得好,能用具有美感的舞蹈动作,表现出两只小象的动作特点和
可爱的神态。
4、 边听录音便用动作表演。一方面通过听觉加深印象,一方面用动作帮助记忆歌词。 (四)、演奏:
1、看P24-25图,请学生根据图编讲一个短小的故事,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示:大象怎样走?两只小象各是怎样走?
5、 板书节奏。将学生分成三组,边读边拍击节奏,然后将象妈妈的节奏分别和两只小
象的节奏组合,最后三组节奏组合起来,这样由浅入深,使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多
声部的认识。
11
(五)、小结。
1、问: 学习了这首歌曲,你觉得这两只小像可爱吗,为什么?我们该向小象学习什
么?我们给用什么样的声音表达出我们对小象的这种情感?
2、我们今天还初步接触了二个、三个声部的节奏练习,多声部的节奏组合比一个声部具有更丰富的表现力,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将继续学习。
一年级下册音乐第五课《跳起舞》第一节 课型:欣赏
一、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通过了解民族风情,欣赏蒙古族音乐等,增进民族间的理解。 2、知识技能:(1)、聆听《我是人民小骑兵》,能听辨出音乐力度的变化。
(2)、借助图画,积极想象,并简述自己联想的内容和音乐给你的感受。 (3)、模仿挤奶舞的动作,和着音乐跳舞。 3、过程方法:聆听、看图联想、看录像、演奏、舞蹈 二、教学重点难点:(1)、听辨力度在音乐中的变化及表现作用。
(2)、跳出蒙古族舞蹈的韵味。
三、教学设计思路:本科欣赏两首乐曲。第一首重点在听;第二首则侧重于舞蹈表现。教学中注意力用直观的插图激发学生的想象;聆听时提出问题和要求,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听、去思考;舞蹈部分以模拟的方法进行学习;最后设计有趣的三声部节奏练习,培养节奏感,并在练习的过程中学习合作。
四、教学准备:磁带《我是人民小骑兵》、《挤奶舞》、牧民挤牛奶的生活录影资料、放像机、录音机、打击乐器 五、板书设计:
五、跳起舞 我是人民小骑兵 挤奶舞 X X X X ︱ X X X X ‖ 大大 大大 大大 大大 X O ︴X O ‖ 嗖 嗖 X — ︱ X — ‖ 嗨 嗨
六、教学资料剪贴、摘抄: 蒙古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其舞蹈有流行于哲里木盟库伦地区的安代舞,流行于呼伦贝尔盟的布里亚特舞,流传于昭乌达盟的嬉戏型孛尔吉纳舞(即公驼舞),还有技巧性较高的灯舞和盅碗舞。
七、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活动设计: (一)、欣赏《我是人民小骑兵》:
1、在不告知曲名的情况下初听乐曲。 问:听了乐曲,你想到了什么?
2、看P28-29图,说说每幅图上画的内容。
3、在听乐曲。边听边按图中标记的顺序想象音乐所表现的内容。 4、根据想象的内容编成一个故事,讲给大家听。
5、说说这首乐曲在节奏上有什么特点?(后十六节奏表现马蹄声)
12
6、再听。要求:边听便随音乐做动作。注意音乐采用了什么方法让你感受到小骑兵由远而近而来。(力度的渐强变化) 7、讨论:(1)、在常用的打击乐器中,哪件乐器的音色适合为乐曲伴奏? (2)、敲一敲,刊用什么节奏型更合适?
8、播放引子及A段音乐,分组让学生用打击乐器伴奏。要求:其他小组认真聆听,演奏乐器的小组尽量表现出力度的变化。 (二)、聆听《挤奶舞》。
1、播放有关蒙古族牧民挤奶的录像资料,并用器乐曲《挤奶舞》作为背景音乐。 2、说说这首乐曲表现的生活场景。
3、学习几个挤奶舞的动作。(1)、硬肩;(2)笑肩。
4、看图,说说P31上面三幅图是蒙古族的什么运动项目?(摔跤、赛马、射箭) 5、为以上三幅图选择适当的象声词,填在相应的方框里。 6、师板书答案。
7、分声部拍一拍,读一读。
8、两个声部结合起来,拍一拍,读一读。 9、三声部合起来,拍一拍,读一读。
(三)、小结。
1、问:这节课你都了解到了什么?
2、问:乐曲中力度是怎样表现音乐的?想想,除了力度对音乐内容的表现有一定作用外,还有什么对音乐起到表现作用?
一年级下册音乐第五课《跳起舞》第二节 课型:唱歌
一、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继续了解蒙古族的民族风情。 2、知识技能:(1)、感受蒙古族民歌的音乐风格。 (2)、认识音的高低。 3、过程方法:聆听、看图、唱歌、看录像、讨论、模仿 二、教学重点难点:(1)、感受蒙古族民歌的音乐风格。
(2)、认识音的高低。
三、教学设计思路:让学生看图、看录像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通过多种音乐实践活动,让学生充分感受音乐,获得音乐直接经验。
四、教学准备:磁带《草原就是我的家》、录音机、琴、蒙古大草原风光的影像资料。 五、板书设计:
五、跳起舞 草原就是我的家 高 声音 { 低
六、教学资料剪贴、摘抄: 《草原就是我的家》是一首原汁原味的内蒙古短调民歌。这段旋律流传已久,填词很多,早年为《红旗歌》,流传在我国北方地区,反映了当时土地改革时期的革命斗争生活。 七、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活动设计: (一)、唱歌:《草原就是我的家》。
13
1、完整聆听歌曲《草原就是我的家》。
问:你听了音乐后想象到了什么? 2、播放蒙古大草原风光的影像资料。 问:看了录像,你有什么感受?
3、再听歌曲。要求:边听边用手指着图谱,反手旋律线条的起伏。 4、轻声随着录音范唱哼唱旋律。 5、听着录音有感情的读歌词。
6、有感情地唱歌。
7、分组讨论:用什么动作来表现歌曲?
8、分组表演:请组内一名学生表演,其他同学有感情的唱歌。 (二)、创编与活动:
1、播放老师事先组合的汽车、轮船的音响资料。
2、学生听辨,说出是什么声音。
3、模仿这些声音。看谁模仿得象,为什么?(汽车声音短;轮船声音长)
4、看P26插图,模仿动物的叫声、交通工具发出的声音。一个学生模仿,其他学生听辨,说出那个音高、哪个音低?
5、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高低不同的声音,模仿给大家听。
6、教师在琴上分别弹出两个高低不同的音,让学生用“啊”模唱,并用动作表现,高的音站立,低的音则坐下。 (三)、小结本课。
问:今天你学到了什么?
一年级下册音乐第五课《跳起来》第三节 课型:唱歌
一、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继续了解蒙古族的民族风情。
2、知识技能:(1)、继续感受蒙古族民歌的音乐风格。 (2)、能自编动作表演,在表演中培养学生的协调能力。 (3)、能有表情地演唱歌曲《小松树》。 3、过程方法:聆听、演唱、朗读、表演
二、教学重点难点:能有表情地演唱歌曲《小松树》
三、教学设计思路:完整的欣赏歌曲,形成完整的印象。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有节奏地读词,训练学生的节奏感。之后,再填词唱歌,尽量让学生独立完成,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最后分组进行创编表演,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合作能力。 四、教学准备:磁带《小松树》、录音机、琴 五、板书设计:
五、跳起舞 小松树 2/4 XX X︱ XX X︱XX XX︱XX X ‖
六、教学资料剪贴、摘抄:
松树:是一种常绿乔木,种类很多,有红松、白松、樟子松、马尾松、落叶松等,其叶子为针形。松木成材好,不易虫蛀,用途广泛。 七、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活动设计: (一)、复习。
14
演唱《草原就是我的家》。
(二)、唱歌《小松树》。
1、完整地欣赏歌曲。说说听了这首歌以后的感受。(歌曲旋律优美抒情,歌唱性强) 2、播放歌曲伴奏录音。教师随音乐按节奏范读歌词。 3、学生跟老师逐句按节奏读词。
学生随歌曲伴奏录音按节奏读词。
4、再听歌曲,学生虽音乐轻声填词唱歌,教师随时纠正歌唱时的错误。 5、和着录音伴奏演唱歌曲。 (三)、表演。
1、播放歌曲录音,学生分组创编动作。 2、分组表演,看那组表演得好,动作独特。 (四)、小结。
我们用了三节课的时间学习了蒙古族的音乐,对蒙古族的音乐风格和特点初步有了一些了解。蒙古族的音乐、舞蹈艺术、民族服饰、民族节日、民族乐器、传统习俗等还需我们进一步继续了解,有兴趣的同学可以通过书本、网络、父母等多种渠道继续学习和了解,美丽的蒙古也需要进一步的建设和发展,我们将拭目以待。
一年级下册音乐第六课《咯咯哒》第一节 课型:欣赏
一、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培养学生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 2、知识技能:(1)、感受歌曲所表达的情绪。
(2)、有动作表现音乐的内容、情绪。 3、过程方法:聆听、表演、涂色
二、教学重点难点:聆听音乐,用动作、色彩表达自己对音乐的感受。
三、教学设计思路:设计多次聆听环节,让学生充分感受音乐。引导学生用自己喜爱的涂色方式表达自己对音乐的感受,以减少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不足的欠缺,减少学生的畏难情绪。 四、教学准备:教师:磁带《公鸡 母鸡》、《我的小鸡》、录音机、 学生:油画棒或水彩笔 五、板书设计:
六、咯咯哒 公鸡 母鸡 我的小鸡 ~ ~ -- — -- — 六、教学资料剪贴、摘抄:
《公鸡 母鸡》选自法国作曲家圣·桑1886年所作的管弦乐组曲《动物狂欢节》。由
13首带有标题的小曲及终曲组成。本曲为第二首。 七、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活动设计: (一)、欣赏《公鸡 母鸡》。
1、用图片代替文字出示课题,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完整聆听
问:你能听出乐曲中模仿的公鸡、母鸡的叫声吗? 3、简介乐曲的出处、创作背景。 4、再听。
15
问:公鸡和母鸡的叫声一样吗?乐曲开始时是公鸡叫还是母鸡叫?它们有什么不同? 5、播放音乐。边听边让学生在P32方框中画线条,表示听到的鸡叫声。(长短不同,以示不同)
6、问:除了叫声不同,公鸡和母鸡还有哪些地方不同?(外形、走路姿势等) 7、请学生模仿攻击和母鸡的走路姿势,随音乐表演。 (二)、欣赏《我的小鸡》。 1、完整聆听。
问:你听到的这首歌曲,情绪是怎样的?
2、再听。问:歌曲中表现了那些小鸡的可爱之处?
3、播放音乐。学生边听边用彩笔在P33的笑脸、哭脸中选择与音乐情绪相符的脸上涂色。 4、再听音乐,听时带上相应的表情。
5、用动作表现小鸡可爱的样子,并带上相应的表情。
(三)、小结。
今天欣赏了两首乐曲《公鸡 母鸡》、《我的小鸡》,你们喜欢哪一首?为什么?公鸡、母鸡和小鸡这么可爱,我们该怎样对待它们呢?
一年级下册音乐第六课《咯咯哒》第二节 课型:唱歌
一、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培养学生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 2、知识技能:(1)、听唱法学唱歌曲。 (2)、用动作表现歌曲。
(3)、认识打击乐器——铃鼓。
3、过程方法:聆听、听唱、朗读、动作表现、演奏。 二、教学重点难点:(1)、有表情的演唱歌曲。 (2)、用动作表现音乐的内容和情绪。
三、教学设计思路:用图谱帮助学生直观的认识音的高低及旋律的起伏。听唱法学习歌曲,帮助学生完整记忆旋律,培养学生的音乐记忆力。创编表演,表达自己对音乐的感受。 四、教学准备:教师:磁带《母鸡叫咯咯》、录音机、琴、打击乐器——铃鼓。 五、板书设计:
六、母鸡叫咯咯 图谱 铃鼓 2/4 XX XX ︱ XX XX ‖ 六、教学资料剪贴、摘抄:
铃鼓,维吾尔、朝鲜、乌孜别克、塔吉克、汉等族的打击乐器。维吾尔语称纳格曼达卜(意为歌唱用的手鼓)。朝鲜语称平高。
鼓框木制,呈扁圆形,单面蒙以羊皮、马皮或驴皮,皮面周围用铁钉绷紧,鼓框上开有扁圆形小长孔6—8个,装置着5—7对铜制或铁制小钹,另有一个不装小钹的圆孔作为手握部位。也有的铃鼓不蒙皮,只在框边上装置小钹。
铃鼓有大、中、小三种规格,鼓框高4—4.7厘米,鼓框厚1.2—1.3厘米,鼓面直径20—25
厘米。塔吉克族的铃鼓,形制独特,多用旧筛子边框制作,还蒙以狼皮或牛皮,框内装3对小铁钹,发音低沉浑厚。
演奏时,多用左手持鼓,以右手手指或手掌击奏。摇动鼓身,可使小钹同时作响。多用于歌唱或舞蹈伴奏,也可用于器乐合奏。
16
七、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活动设计:
(一)、聆听《母鸡叫咯咯》。
1、出示图谱。教师指图谱,学生听歌曲。 2、再听。
问:母鸡为什么叫咯咯? 3、看P35歌谱,随教师按节奏读词。 (二)、唱歌。
1、学生边用手指着图谱,边用听唱法学唱歌曲。 2、分组唱。 3、评议。 4、个别唱。 5、评议。
(三)、表演。
1、分组商量如何表演:怎样的心情?怎样的动作?人员如何安排? 2、分组表演。
3、小组相互评议。
(四)、乐器介绍:铃鼓。
1、出示实物,分发给各组,让学生自己通过看、摸、听等方式初步对铃鼓进行探索。 2、教师边唱歌边用铃鼓为歌曲伴奏。 3、请生说说听后的感受,说说探索的结果。 4、教师简介铃鼓的名称、形质、演奏方式。 5、节奏练习:2/4 XX XX ︱ XX XX ‖ (1)、读出节奏。
(2)、用铃鼓拍击出以上节奏。
6、用铃鼓拍击以上节奏,为歌曲伴奏。
7、总结演奏方法。
8、再次演奏,评议演奏效果。 (五)、小结。
问:这节课大家都学了哪些知识?
一年级下册音乐第六课《咯咯哒》第三节 课型:唱歌
一、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培养学生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 2、知识技能:(1)、能分角色朗读歌词。 (2)、能用适当的情绪演唱歌曲。 (3)、能用动作表达自己对音乐的感受。 (4)、认识响板。
3、过程方法:聆听、朗读、唱歌、表演、演奏 二、教学重点难点:(1)、能用适当的情绪演唱歌曲。
(2)、用响板演奏。
三、教学设计思路:多种方式欣赏歌曲《下蛋啰》,培养学生认真聆听的好习惯,也为歌曲学唱做好铺垫。分角色朗读歌词,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学习乐器时,仍采用探索学习的方法,掌握演奏方法。 四、教学准备:教师:磁带《下蛋啰》、录音机、琴、响板、头饰
17
五、板书设计:
六、下蛋啰 响 板 六、教学资料剪贴、摘抄: 碰奏体鸣乐器。流传西班牙民间的打击乐器。主要用于歌舞的伴奏,后亦用于欧洲艺术音乐中,以贝壳形的两块乌木碰击发音。最初是将两块乌木分别绑在拇指和中指上,后改于握掌心内碰奏,或装在一木柄上碰奏,或以双手持板碰击。响板发出坚硬的哒哒声,活泼而清脆,富有特色。响板用于西班牙的歌舞音乐,也出现在艺术音乐中。 七、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活动设计:
(一)、复习导入:
学生分三组:一组演唱;一组演奏铃鼓;一组表演做动作。 (二)、新课:
1、唱歌:《下蛋啰》
(1)、完整欣赏《下蛋啰》。要求:边听边拍手,拍出音乐的节拍。
问:这首歌是谁在唱“下蛋啰”? (2)、分发头饰,让学生根据自己所戴头饰,分角色朗读,边读边拍手。
(3、)教师较慢的速度弹唱歌曲,学生听唱歌曲,让其听清衬词,以便让学生准确把握。 (4)、随师琴试着完整唱歌。 (5、)小组讨论:怎样用动作表现母鸡下蛋后得意的样子。 (6、)分组表演。 (7、)小组评议,看那组表演得生动、形象。
2、打击乐器:响板 (1)、给各组分发响板,让各组自行探索其形质、演奏方式。 (2)、各组汇报探索结果。 (3)、教师简介响板的性质、音色特点、演奏方法。 (4)、试着为歌曲创编节奏,用响板按创编的节奏为歌曲伴奏。 (三)、小结。
师:我们用了三节课学习了第六课《咯咯哒》,学习了一组表现小动物——鸡的乐曲和歌曲。大家学会了演唱《母鸡叫咯咯》、《下蛋啰》两首歌,欣赏了《公鸡 母鸡》、《我的小鸡》这两首乐曲,对表现小动物的音乐有了初步了解。我们还认识了两件乐器——铃鼓、响板,并用它们为我们学习的歌曲伴奏,为歌曲增色不少。打击乐器有许许多多,我们只认识了课堂上常用的几件乐器,学习并没有结束,今后的学习中我们将继续学习,了解更多的乐器,学习更多的知识。
一年级下册音乐第七课《大海的歌》第一节 课型:欣赏
一、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通过多种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教学活动的意识。
2、知识技能:(1)、感受音乐的所表达的情感、内容和情绪。 (2)、用画线条的方式表达自己对音乐的感受。 3、过程方法:观看影像资料、聆听、讨论、画线条。 二、教学重点难点:(1)、感受音乐的所表达的情感、内容和情绪。 (2)、用画线条的方式表达自己对音乐的感受。 三、教学设计思路:
播放影像资料,用直观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使学生了解离学生较远的生活场景,
18
便于后边的教学。欣赏时,注意让学生进行多次的聆听,让学生充分感受音乐。一年级的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有限,每个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也各有不同,所以采用画线条的方式跟方便学生表达出自己的感受。
四、教学准备:教师:磁带《大海摇篮》、《海上风暴》、录音机、打击乐器 学生:水彩笔或油画棒。 五、板书设计:
七、大海的歌 1、大海摇篮 2、海上风暴 风声、浪声、海鸥等海鸟的叫声、船的汽笛声等 六、教学资料剪贴、摘抄: 《海上风暴》选自挪威作曲家格里格作于1891年的管弦乐《培尔·金特》第二组曲。 培尔金特是农村青年,他爱幻想(换句难听话就是,他爱信口开河地撒谎),很穷。有一天,他在一个婚礼上,把新娘拐走了。但他并没有与那姑娘白头偕老,而是抛弃了她,开始满世界地流浪。他与山妖为伍,还与山妖的女儿有了私生子。他在老人院里为母亲送葬,然后闯荡天下,靠走私黑奴和珠宝成为富翁,又在一次沉船中失去了一切。他流落到阿拉伯,他被关进疯人院,最后,他踏上了回乡之旅,在家乡总结了一生的经验。 七、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活动设计: (一)、导入:
1、播放有关大海的影像资料:(1)、风和日丽天气下的大海;(2)\\出现风暴的大海 2、这两个资料片段表现了怎样的大海? (二)、聆听《大海摇篮》。
1、完整播放音乐。
问:你听了这首歌曲后,你的心情怎样?这首歌曲唱了什么内容? 2、再听音乐》
问:音乐的速度怎样?如果用更快或更慢的速度演唱,音乐的情绪会发生什么变化? 3、教师分别用两种速度演唱,唱后,请学生说说两种不同的感受。 3、再次播放录音。让学生随着音乐轻轻晃动身体,感受音乐情绪。
4、播放录音,学生用彩笔再数P42上画符合音乐情绪的线条,表达自己对音乐情绪的感受和理解。
5、展示几个学生画的线条,大家评一评,议一议。 (三)、编创与活动: 1、根据刚才听到的音乐,用各种适当的声音表现不同的大海。 教师命题:早晨的大海
2、学生分组讨论:用身边的物品和老师分发的打击乐器表现大海中的各种声音。 3、分组汇报表演,师生共同评议。 (四)、聆听《海上风暴》。
1、问:说说你知道的海上风暴是怎样的? 2、初听全曲。
问:音乐表现的海上风暴和你想象的一样吗?
4、 再听。
问:这段音乐告诉我们大海有了什么变化? 5、 请个别学生模仿其中的声音。 6、 学生评议,
19
7、 再听。学生边听边用笔画线条,表达自己对音乐的感受。
(五)、创编与活动。
1、1、根据刚才听到的音乐,用各种适当的声音表现不同的大海。 教师命题:海上风暴
2、学生分组讨论:用身边的物品和老师分发的打击乐器表现大海中的各种声音。 3、分组汇报表演,师生共同评议。 (六)、小结本课。
一年级下册音乐第七课《大海的歌》第二节 课型:唱歌
一、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通过多种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教学活动的意识。
2、知识技能:(1)、通过聆听、听唱、表演,让学生感受并表现音乐所表达的情感、内容和情绪。
(2)、用打击乐器或身边的物体与同学共同制造各种声响,表现自己理解的大海。
3、过程方法:聆听、朗读、听唱、演奏。
二、教学重点难点:(1)、感受音乐的所表达的情感、内容和情绪并学会用自己的方式表达。 三、教学设计思路:先设计多次聆听环节,并与上节课学习的歌曲乐曲的情绪进行对比,以便更准确地把握本节课学习的歌曲乐曲。朗读歌词,在朗读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节奏感,了解歌曲的内容。最后设计演奏环节,让学生充分发挥创编能力和合作意识。 四、教学准备:教师:磁带《海》、录音机、打击乐器、琴 五、板书设计:
七、大海的歌 海 三角铁 3/4 X — — ‖ 铃 鼓 3/4 O X X ‖ 六、教学资料剪贴、摘抄: 1、《海》日本儿童歌曲,3\\4拍,四句一段体。
2、德彪西的交响音画《大海》
此曲作于1905年三月,初演于1905年十月。该曲是德彪西最大的一部交响音乐作品,由三个不同内容的乐章组成,但每个乐章之间又有内在的联系,集中起来构成一部完整
的作品。它表现了“大海”的景色及其富有动态的性格,并通过整个乐队的不同音区,极为强烈地表现出“大海”中各种画面的色彩。时间和空间上给人以完整的“海”的印象和对海的幻想。新颖的和声、短小的旋律、丰富的音色、自由的发展,这些印象派的手法,都生动地刻画出了一幅幅大海的生动画面。
七、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活动设计: (一)、聆听:
1、完整聆听歌曲《海》的录音范唱。 2、再听上节课欣赏的《海上风暴》。
问:歌曲《海》描绘了怎样的海?与上节课欣赏的《海上风暴》表现的大海一样吗? 3、再听《海》,边听边拍手,感受三拍子的韵律。 4、律动:第一拍拍手或跺脚;第二拍、第三拍拍肩。 即: 3\\4 X X X ‖ 拍手 拍肩 拍肩
20
或: 跺脚 拍肩 拍肩
(二)、朗读歌词:
1、教师打开电子琴的“WALTZ”节奏开关,让学生随伴奏跟教师一起按节奏读词。 2、播放歌曲录音伴奏,学生随录音伴奏读词。 (三)、唱歌: 1、播放歌曲录音3—4遍,学生随音乐唱歌。(一组一组唱、男生女生分别唱等)
2、看P38—39,随教师分句唱唱名。 (四)、演奏:
1、给各组分发乐器。
2、小组讨论:创编什么节奏才能更好地表现歌曲中表现的大海? 3、分组演奏。教师提供几种方案,并板书。 4、小组评议,师生共同完善。
5、教师提供几种方案,并板书。 6、学生试着奏一奏。 (五)、小结。
一年级下册音乐第七课《大海的歌》第三节 课型:唱歌
一、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通过多种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教学活动的意识。
2、知识技能:聆听音乐、感受音乐,并学会用优美的歌声表现因音乐。 3、过程方法:聆听、听唱、动作表现、演奏
二、教学重点难点:聆听音乐、感受音乐,并学会用优美的歌声表现因音乐。
三、教学设计思路:设计多次聆听环节,让学生在每次聆听后,多获得更进一步的收获。学会歌曲以后,让学生创编,用打击乐器敲击节奏,表达自己对音乐的感受。 四、教学准备:教师:磁带《云》、录音机、琴、打击乐器 五、板书设计:
七、大海的歌 云 三角铁 3 /4 X — — ‖ 铃 鼓 3 /4 O XX X ‖ 双响筒 3/4 X X X ‖ 六、教学资料剪贴、摘抄: 《云》是一首抒情儿童歌曲。3\\4拍,五声D宫调式,四句一段体。 七、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活动设计: (一)、复习:《海》
1、说说这首歌是几拍子的?
2、边拍边唱。
(二)、新课。
1、播放《云》的录音伴奏作为背景,学生有感情的读歌词。
2、听录音范唱,初步感受音乐。
3、师生一起说说云和雨的关系。
4、再听。随音乐做“拍手、拍肩、拍肩”的动作,感受三拍子的韵律。 5、再听。边听边看书上歌词。
问:歌中唱到了什么?“帆船”指的是什么?
21
6、随录音唱歌。
问:你观察过云吗?你知道的云有多少种?歌中的云是怎样的? 7、教师纠正字音。 8、分组表演。
9、给各组分发乐器:铃鼓、三角铁、双响筒等,各组选择乐器为歌曲创编节奏,为歌曲伴奏。
10、分组演奏。 11、小组评议。 (三)、小结。
这几堂课我们学习了和海有关的音乐作品。音乐家根据大海不同的变化,潜心构思,用不同的节拍、不同的力度、不同的速度、不同的配器手法、不同的演奏演唱形式,表现了不同的大海。我们利用了几堂课欣赏了音乐大海中的“一滴水”。音乐的创作是无止境的,音乐的表现手法也在不断的创新着,同学们不要局限于课堂上的这几首作品,要了解和欣赏更多的音乐作品,拓宽我们的音乐视野。
一年级下册音乐第七课《幸福生活》第一节 课型:欣赏
一、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了解各少数民族的民俗、民风,及他们的生活变化。 2、知识技能:(1)、通过欣赏,感受音乐欢快的情绪。 (2)、初步了解彝族音乐的特点。 (3)、初步了解弹拨乐这一演奏形式。 (4)、用动作表现音乐欢快、热烈的情绪。
3、过程方法:聆听、看录像、表演、跳舞
二、教学重点难点:感受音乐欢快的情绪,并用动作表现出来。
三、教学设计思路:设计多次聆听,让学生在每次聆听时带着不同的问题,边听边思考,听后从不同角度获得收获。教学时,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采用看录像的手段进行直观教学,最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根据学生好动的天性,还设计了表演环节,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己对音乐的理解。
四、教学准备:教师:磁带《阳光下的孩子》、《快乐的啰嗦》、录音机、有关彝族文化的录像资料、相关课件。 五、板书设计:
八、幸福生活 1、阳光下的孩子 2、快乐的啰嗦 六、教学资料剪贴、摘抄: 彝族人民能歌善舞。彝族民间有各种各样的传统曲调,诸如爬山调、进门调、迎客调、吃酒调、娶亲调、哭丧调等。有的曲调有固定的词,有的没有,是临时即兴填词。山歌分男女声调,各地山歌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彝族乐器有葫芦笙、马布、巴乌、口弦、月琴、笛、三弦、编钟、铜鼓、大扁鼓等。彝族舞蹈也颇具特色,分集体舞和独舞两类,其中多为集体舞,如“跳歌”、“跳乐”、“跳月”、“打歌舞”和“锅庄舞”等。动作欢快,节奏感强,通常由笛子、月琴、三弦伴奏。
彝族的节日主要有“火把节”、“彝族年”、“拜本主会”、“密枝节”、“跳歌节”等。“火把节”是彝族地区最普遍而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一般多在夏历六月二十四日或二十五日。每到火把节,彝族男女老少,身穿节日盛装,打牲畜祭献灵牌,尽情跳舞唱歌、赛马、摔跤。夜晚,手持火把,转绕住宅和田间,然后相聚一地烧起篝火,翩翩起舞。
22
火把节--彝族的狂欢节:\火把节\一般在农历六月二十四日至二十六日晚上举行,是彝族盛大的节日。
七、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活动设计:
(一)、聆听:《阳光下的孩子》。
1、播放歌曲录音。
问:你听了这首歌后心情怎样?为什么? 2、教师读词,讲解歌词所表的的思想感情。
3、再听。学生边听边和着节拍拍手。 4、教师简单讲解“独唱”、“合唱”这两种演唱形式。 问:这首歌曲的羊肠形式是什么? (二)、聆听《快乐的啰嗦》。
1、播放弹拨乐演出录像。
2、教师简介弹拨乐这一演奏形式。
3、播放乐曲《快乐的啰嗦》录音。 问:这首乐曲的情绪怎样? 4、再听。
5、随教师的琴声哼唱主题。
4/4 5 5 3︱5 5 3︱ 3 5 5 1︱3 3 2 1 3 3 2 ︱ 1 2 6 ︱6 2 1 6 ︱1 1 6 ‖ 6、教师播放课件,边看边听老师讲,让学生了解彝族的民俗。
7、学习几个一族的舞蹈动作。
8、播放音乐,学生随音乐用学过的彝族舞蹈动作进行表演,再次体会音乐的欢快、热烈的情绪。 (三)、小结。
一年级下册音乐第八课《幸福生活》第二节 课型:唱歌
一、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了解各国及各少数民族的民俗、民风,及他们的生活变化。 2、知识技能:(1)、通过学习,感受音乐的情绪,并用舞蹈、乐器等表达自己的感受。 (2)、通过唱歌,进一步感受彝族音乐的特点。
3、过程方法:聆听、看录像、朗读、表演、演奏 二、教学重点难点:学唱歌曲,唱出彝族音乐的特点。
三、教学设计思路:设计多次聆听,充分感受音乐。在聆听的基础上学会唱歌。看录像,用学生乐于接受的直观教学手段,了解有关彝族人民服饰、生活等方面的情况。
四、教学准备:教师:磁带《夏天的阳光》、《阳光下的孩子》、《彝族娃娃真幸福》、录音机、琴、彝族服饰、生活等方面的资料。 五、板书设计:
八、幸福生活 1、夏天的阳光 2、彝家娃娃真幸福 六、教学资料剪贴、摘抄: 彝族服饰,各地不尽相同。凉山、黔西一带,男子通常穿黑色窄袖右斜襟上衣和多褶宽裤脚长裤,有的地区穿小裤脚长裤,并在头前部正中蓄小绺长发头帕,右方扎一钳形结。妇女较多地保留民族特点,通常头上缠包头,有围腰和腰带;一些地方的妇女有穿长裙的习惯。男女外出时身披擦尔瓦。首饰有耳坠、手镯、戒指、领排花等,多用金银及玉石做成。、 七、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活动设计:
23
(一)、聆听《夏天的阳光》。
1、复习《阳光下的孩子》。说说音乐的情绪怎样?是什么演唱形式?
2、播放《夏天的阳光》。
问:说说这首歌曲的情绪怎样?你听了以后心情如何? 3、复听歌曲。
问:你听了以后,感到这首歌曲适合跳舞还是适合走路? 4、请学生在树上选择一个图,并随着音乐试着做一做。 5、各组表演,互相评议。 (二)、唱歌《彝家娃娃真幸福》。
1、播放有关彝族服饰的课件、生活情况的画面。 2、完整聆听歌曲。 3、随教师按节奏读词。 4、听录音,学生轻声唱歌。
5、分句唱,纠正错误之处。 注意:衬词应唱得轻巧。
6、用轻快而富有弹性的声音唱歌。
7、分组讨论:使用打击乐器,按什么样的节奏为歌曲伴奏? 8、分组演奏,互相评议。 (三)、小结。
一年级下册音乐第八课《幸福生活》第一节 课型:唱歌
一、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了解各少数民族的民俗、民风,及他们的生活变化。
2、知识技能:(1)通过聆听和演唱,初步感受土家族音乐的特点。 (2)、学唱歌曲《乃呦乃》。 (3)、能初步听辨出音的高低。 3、过程方法:聆听、唱图形谱、表演、演奏、听辨 二、教学重点难点:(1)、唱歌。
(2)、听辩音的高低。
三、教学设计思路:低年级学生生性好动,如何让学生将他的注意力和精力投入到学习上,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关键。我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一开始就设计学生喜爱的游戏导入本课的学习,将大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歌曲学习过程中我设计多次的聆听,充分感受音乐。在聆听的基础上学会唱歌。另外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四、教学准备:磁带《乃呦乃》、录音机、琴 五、板书设计:
八、幸福生活 乃呦乃 六、教学资料剪贴、摘抄: 土家族名 “土家”在当地汉语中是本地人的意思。土家族人自称“毕兹卡”,意为本地人。 土家族女装为短衣大袖,左袄开襟,滚镶2~3层花边,镶边筒裤;男装为对襟短衫。“过赶年”,即提前l~2天过年,是其重要节日。土家族男子穿琵琶襟上衣,缠青丝头帕。妇女着左襟大褂,滚两三道花边,衣袖比较宽大,下着镶边筒裤或八幅罗裙,喜欢佩戴各种金、银、玉质饰物。
男女多经对歌相爱结婚。有“哭嫁习惯”习惯。女子在出嫁前7~20天开始哭,哭嫁歌有“女哭娘”、“姐哭妹”、“骂媒人”等。开始是轻歌唱,越接近嫁期越悲伤。直到哭的口干舌噪,两
24
眼红肿。他们把是否善于哭嫁作为衡量女子才德的标准。
民间歌曲 按土家族的传统习惯可分为山歌﹑薅草锣鼓﹑劳动号子﹑摇儿歌与儿歌﹑风俗歌等5种。
土家族爱唱山歌,山歌有情歌、哭嫁歌、摆手歌、劳动歌、盘歌等。
“摆手舞”是流行的古老的集体舞,包括狩猎、军事、农事、宴会等方面的70多个动作。是与祭祀祖先、乞求丰收相联系的。不论什么盛大的聚会,都要跳的。“摆手”选阴历单日开始,持续的天数也是单数。一般三天、五天、七天。一般在农历正月初九或三月初三,参加的人数有上万人。节奏鲜明、动作优美、朴素、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史诗、山歌最为著名。 七、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活动设计: (一)、听辨游戏。
1、复习第五课学习的声音的高低。
2、听辨游戏:教师在琴上每组弹两个音高距离较远的两个音,弹三遍,当弹第三遍时,学生分别作出两个相应的动作:高高举起手再垂下手或先垂下手再高高举起手。边做这些动作,边用“高——”“低——”模唱两个不同的音。 3、教师纠正。 (二)、唱歌《乃呦乃》。
1、完整聆听歌曲一至两遍,学生虽音乐拍手。
2、播放课件,边看边听教师简单介绍土家族的风俗、语言、音乐的情况。 3、学生猜一猜“乃呦乃”的意思。教师解谜(快乐的意思)。
4、随教师按节奏读词。 5、听教师弹琴,学生边听边用手指着课本上的图形谱唱歌,感受旋律的高低起伏变化。(先慢速学唱,稍微熟练后,按原速学唱) 6、唱歌。
7、分组讨论:用什么动作表现歌曲快乐的情绪? 8、分组表演。
9、师生共同评议。
10、给各组分发乐器,讨论用什么节奏为歌曲伴奏,以便更准确的表达歌曲的情绪? 11、分组表演。一组表演时,其他组唱歌。 12、师生评议。 (三)、小结。
一年级下册音乐第九课《巧巧手》第一节 课型:唱歌
一、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通过欣赏歌曲,使学生明白劳动光荣的道理,潜移默化地受到热爱劳动的思想教育。通过欣赏乐曲感受人们对生活充满信心的快乐。 2、知识技能:(1)欣赏歌曲、乐曲,感受音乐快乐的情绪。 (2)、认识串铃。 (3)、用乐器伴奏表现音乐的情绪。
3、过程方法:猜谜、聆听、看图、看图形谱、唱图形谱、表演、演奏 二、教学重点难点:(1)、感受音乐快乐的情绪。
(2)、用演唱、演奏等方式表达自己对音乐的感受。
三、教学设计思路:猜谜导入,吸引学生注意。指认图形谱,让学生直观感受旋律线条的起伏,并在认、唱的过程中,记忆旋律的主题。听赏歌曲时,设计表演环节,体会劳动是的快乐心情。乐器教学仍采用探究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四、教学准备:磁带《铁匠波尔卡》、《我有一双万能的手》、串铃及其他打击乐器、录音机。
25
五、板书设计:
九、巧巧手 铁匠波尔卡 我有一双万能的手 二拍子 洗衣裳 洗手绢 补袜子 缝纽扣 快速 修桌子 补图书 平操场 载鲜花 活泼 种葵花 种蓖麻 拾麦穗 拔野草 六、教学资料剪贴、摘抄:
波尔卡:捷克的一种民间舞曲。盛行于19世纪的欧洲各地。特点:二拍、快速、活泼跳跃,在第二拍的后半拍上常作稍微停顿的装饰性处理。最先将此种舞曲形式用于器乐和歌剧创作的是捷克民族音乐的奠基者斯美塔那(如其创作的歌剧《被出卖的新娘》中的波尔卡)。 波尔卡本是捷克农民舞蹈,发展于捷克斯洛伐克境内往日的东波希米亚。尽管它应该是由捷克民间舞发展过来的,但波希米亚的史学家们却认为它是一位农家少女在星期日为了自娱而发明的。1833年,波尔卡首次进入布拉格舞厅。1840年,布拉格的舞蹈教师在巴黎表演波尔卡一举成功,从而使波尔卡一下子闯进了巴黎的沙龙和舞厅。一场来势迅猛的波尔卡热唤起了许多与跳舞无缘的青年人。所有的舞蹈院校一齐上阵教授波尔卡,但照样不能满足人们的学舞要求。
19世纪中叶,波尔卡传到英美,与华尔兹一道取代了乡村舞和科蒂林舞。波尔卡热使得其它中欧舞蹈也开始流行,如舞步相对比较简单易学的加洛普、波洛奈兹、雷多瓦、玛祖卡、斯科蒂克等。加洛普的舞步与华尔兹、波尔卡相似,但节奏与波尔卡相近,是2/4拍,舞伴们舞步迅疾,只偶尔才有些旋转。波洛奈兹的主要牲是3/4拍,速度适中。它是庄重雄伟的队列舞蹈,常用于化装舞会的开场。但可能正是由于它的队列形式,所以一直没有在以对舞为主的舞厅里流行起来。波希米亚的雷多瓦是由追赶步、普通华尔兹步和两速华尔兹步三种基本步伐构成的。它的音乐采用的是慢速华尔兹。玛祖卡原是波兰民间舞,使用华尔兹音乐,但第二或第三拍上常有重音。舞步包括跳步、滑步与脚跟相击等三种基本成分,动作组合比较复杂。斯科蒂斯克是德国民间舞,由滑步和跳步两种舞步组成,节奏为2/4和4/4拍子。由于这些舞蹈的流行和普及,舞厅里还出现了一些由上述舞蹈按不同顺序、不同比例组合起来的舞蹈,大大丰富了舞厅舞的品种和样式。
但是任何舞蹈都难免有兴有衰。波尔卡即使是中欧舞蹈中寿命最长者,也难免终有一落。20世纪的拉格泰姆、爵士等新型舞蹈以其崭新的活力和面貌压倒了波尔卡。如今在波兰以外的国土上,我们只能在美国的波兰移民范围中和在一些古典芭蕾舞剧里一睹波尔卡的风采。波尔卡已不再流行于舞厅中了。 七、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活动:
(一)、聆听《铁匠波尔卡》。
1、猜谜:两棵小树十个叉,不长叶子不开花。能些会算还会画,天天干活不说话。
2、请学生说说手的作用。 问:铁匠的手有什么作用? 3、完整聆听乐曲。
问:你听了乐曲以后心情怎样?乐曲表现的是怎样的情绪? 问:你能听出乐曲中有没有不是乐器发出的声音? 4、教师简介乐曲的来历。 5、再听。
6、看P54图,告诉学生在维也纳音乐会上常演奏该乐曲。
7、再听。学生边听边用手指指着P55上的图形谱,试着记住这句旋律..
8、按乐器的声音图谱(P55下),选择打击乐器和着乐曲敲击,体验参与音乐表现的
26
快乐。
(二)、欣赏《我有一双万能的手》。
1、教师讲:刚才我们听了《铁匠波尔卡》,感受到了铁匠劳动是的愉快心情。其实,我们用自己的小手也能做许多事情。下面听听这首《我有一双万能的手》中唱的小朋友的手都会做什么?
2、完整聆听歌曲。
3、学生回答“小手能做的事”的问题,教师板书。板书时注意顺序,写成后做歌词的提示。
4、再听。看黑板上的歌词提示轻声唱歌。
5、再听。学生随音乐做动作,表现歌词中提到的事情。 6、给各组分发乐器——串铃,学生观察,探索演奏方法。 7、教师简介串铃的名称、演奏方法。
8、再播放音乐,一组用串铃及其他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另一组用动作表演。 9、两组互换。 (三)、小结。
一年级下册音乐第九课《巧巧手》第二节 课型:唱歌
一、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通过欣赏歌曲,使学生明白劳动光荣的道理,潜移默化地受到热爱劳动的思想教育。通过欣赏乐曲感受人们对生活充满信心的快乐。 2、知识技能:(1)用轻松愉快的声音唱歌。 (2)、用舞蹈动作表演歌曲。
3、过程方法:聆听、唱歌、(默唱、出声唱、接唱)、表演 二、教学重点难点:(1)、用轻松愉快的声音唱歌 (2)、用舞蹈动作表演歌曲。
三、教学设计思路:学唱之前,先聆听,留下完整印象。通过解疑,了解歌曲表现的内容、意义。唱歌时,变换多种形式,让学生始终保持积极的学习状态。表演时,教师教一些动作,学生再创编一些动作,两者相结合,减少学生的畏难情绪。 四、教学准备:磁带《粉刷匠》、录音机、琴、旧报纸 五、板书设计:
九、巧巧手 粉刷匠 六、教学资料剪贴、摘抄:《粉刷匠》是一首风趣、活泼的波兰儿童歌曲。 七、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活动: (一)、聆听:
1、播放《粉刷匠》的录音伴奏。
问:你能猜出这段音乐表现的是什么劳动场景吗?
2、出示课题。请生说说“粉刷匠”是干什么的? 3、听歌曲录音。
问:歌曲唱的是什么内容?小粉刷匠都做了什么? (二)、唱歌。
1、再听,边听边随音乐心里默唱,看谁记得旋律多?
2、师生接唱。 3、小组接唱。
问:如果你是粉刷匠,或者帮妈妈做了一些好事,得到妈妈的夸奖,你的心情是怎样
27
的?那么我们该用什么样的心情唱歌呢?
(三)、表演。
1、学习几个表现歌曲内容的动作。
2、学生分组创编动作:还可以用什么动作表现歌曲内容和情绪? 3、分组表演。带上教师提供的用旧报纸折的帽子。 4、小组互评。 (四)小结。
一年级下册音乐第九课《巧巧手》第三节 课型:唱歌
一、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通过欣赏歌曲,使学生明白劳动光荣的道理,潜移默化地受到热爱劳动的思想教育。通过欣赏乐曲感受人们对生活充满信心的快乐。
2、知识技能:(1)、用轻松愉快的声音唱歌。
(2)、通过创编和表演,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创造能力。 (3)、认识沙球,辨别其音色,并能用探索的方式学习和掌握多种演奏方式。
3、过程方法:聆听、演唱、创编、演奏
二、教学重点难点:(1)、用轻松愉快的声音唱歌。 (2)、通过创编和表演,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创造能力。
三、教学设计思路:学唱之前先聆听,让学生对歌曲产生完整印象。之后采用有趣的接唱形式,让学生保持较高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乐器学习时,采用探究的方式,使学生既掌握了乐器——沙球的演奏方法,又在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了探索精神。 四、教学准备:磁带《理发师》、录音机、沙球、琴 五、板书设计:
九、巧巧手 理发师 沙球:2/4 X X ︱X XX ︱ X X ︱X X X ︱ 六、教学资料剪贴、摘抄: 《塞尔维亚的理发师》:二幕喜歌剧。根据法国博马舍的同名喜剧改编,由意大利著名作曲家爵阿基诺.安东尼奥.罗西尼(Gioa Chino Antonio Rossini 1792-1868)作曲,切萨雷.斯特比尼作词,1816年2月20日首演于罗马阿金蒂纳剧院。
剧情描述了17世纪发生在西班牙塞维尔的一则故事。伯爵阿尔马维瓦与富有而美丽的少女罗西娜相爱,但罗西娜的监护人、贪婪而狡猾的医生巴尔托罗也在打罗西娜的主意,音乐教师巴西利奥为他出谋划策。在机敏幽默而又正直的理发师费加罗的巧妙安排下,伯爵和罗西娜冲破了巴尔托罗的阻挠和防范,终成眷属。作曲家吸取了德国和法国喜剧中夸张幽默的手法,结合意大利歌剧注重旋律和歌唱技巧的特点,使明快华美而独特的音乐喜剧风格,在该歌剧的许多著名的咏叹调、演唱曲、浪漫曲和重唱曲中得到充分地体现。 七、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活动:
(一)、聆听:
1、播放《理发师》歌曲录音伴奏。
问:这段音乐表的是什么劳动场景? 2、播放歌曲录音范唱。 问:歌曲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二)、唱歌。
1、复听歌曲。边听边在心里默唱,看谁记得旋律多。
28
2、学生试着唱一唱。
3、师生分句接唱。 4、小组接唱。 5、歌曲处理。
6、问:说说这首歌曲表现了理发师怎样的心情? 7、问:我们该用怎样的心情唱歌? 8、分组唱歌,看那组唱得好。 (三)、乐器——沙球
1、给各组分发乐器。
2、各组观察乐器的形质,探索演奏方法。
3、小组汇报,展示探索出得多中演奏方法,并口头描述它们不同方法产生的不同音响。 4、教师简介乐器名称、形质、正确的演奏方法。 (四)、演奏。
1、分组讨论:用什么样的节奏为歌曲伴奏? 2、分组表演。 3、小组评议。
4、学生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演奏,一部分唱歌,共同完成歌曲的表现。 (五)、小结。
表现理发师的音乐还有很多,著名的有罗西尼的《塞尔维亚的理发师》。表现理发师的艺术形式也很多,除音乐外,还有电影、绘画诗歌等等。这都说明劳动者是被人尊重的,劳动是光荣的,是被艺术家大力歌颂的。同学们在这节课不仅要学会这首歌曲,同时也要懂得劳动光荣的道理。
一年级下册音乐第十课《汪汪与咪咪》第一节 课型:欣赏
一、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培养学生的爱心与观察能力。
2、知识技能:(1)通过欣赏,感受音乐的情绪,初步了解速度变化对音乐带来的不同的表现作用。
(2)、学会用动作表现音乐。
3、过程方法:聆听、设疑、解疑、动作表现 二、教学重点难点:(1)、通过欣赏,感受音乐的情绪,初步了解速度变化对音乐带来的不同的表现作用。
三、教学设计思路:分别欣赏题材相近的两首乐曲。每首乐曲的欣赏都设计了多次的聆听环节,在解疑的过程中理解音乐。并进行对比,横向比较两首作品的异同处,学会理性的分析音乐。培养欣赏能力。最后让学生用动作表达自己的感受。 四、教学准备:磁带《小狗圆舞曲》、《跳圆舞曲的小猫》、录音机、 五、板书设计:
十、汪汪与咪咪 小狗圆舞曲 跳圆舞曲的小猫 六、教学资料剪贴、摘抄: 《小狗圆舞曲》:D大调圆舞曲(\小狗\) (作品64之3)作品64号共有三首圆舞曲,是肖邦在世时最后发表的圆舞曲。其中第三首(降D大调,即本曲)为肖邦圆舞曲中最著名的一首,俗称为《小狗圆舞曲》。 传说肖邦的情人乔治·桑喂养着一条小狗,这条小狗有追逐自己尾巴团团转的\兴趣\。肖邦依照乔治·桑的要求,把\小狗打转\的情景表现在音乐上,作成了这首乐曲。乐曲以快速度
29
进行,在很短的瞬间终了,因此又被称为《瞬间圆舞曲》或《一分钟圆舞曲》。演奏本曲时,应使用平滑流畅的指尖技巧,才能感觉出此曲的趣味来。
全曲为简单的三段体。在四小节序奏后,主旋律以反复回转的形态出现,其速度之快令人目不暇接,中段则是甜美而徐缓的旋律,与第一段的急促形成鲜明的对立;第三段为第一段之反复。
F大调华丽圆舞曲Op.34-3 :此曲因为第三段旋律的各个音都使用了装饰音,上升的形态很像小猫跳来跳去,就被后人命名为《小猫圆舞曲》。这是一首非常轻快活泼,充满热情的圆舞曲。在强有力的16小节序奏后,圆舞曲分做四段呈现,最后是尾声。 七、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活动: (一)、欣赏《小狗圆舞曲》。
1、问:同学们喜欢小动物吗?你知道吗,许多音乐家也很喜欢小动物,还为它们写了许多好听的歌曲乐曲。大家想听一听乐曲是如何表现这些小狗、小猫的吗?
2、播放乐曲。
问:你能听出来乐曲表现的是什么动物吗? 3、教师揭示课题。简介这首乐曲的创作背景。
4、再听乐曲。
问:这首乐曲的情绪怎样?你听了以后想到了什么?你感到乐曲描绘了小狗怎样的动作?
5、再听音乐。
问:学生边听音乐,边随着音乐用手势在桌上进行表演。 (二)、欣赏《跳圆舞曲的小猫》。
1、问:下面我们再欣赏一首乐曲,也表现了一种小动物。大家听一听,这首乐曲表现的是什么动物?
2、播放音乐。 3、揭示课题。
4、再听。
问:听了乐曲,你想到了什么?
5、简介乐曲的创作背景及表现内容:由美国作曲家R·安德森作曲。曲调诙谐有趣,描绘了一个天真活泼的小猫在音乐的伴奏下跳起了优美的圆舞曲。
6、跟着乐曲和教师一起哼唱第一部分主题A,加深对乐曲的印象。
7、再听乐曲。随音乐用手指在桌上画图形谱。
问:乐曲的情绪、速度有什么变化?你能听到那两种小动物的叫声? 8、分组讨论:你感到小猫在做什么?结尾使你想到什么? 9、听乐曲,用动作表现,学小猫的样子跳圆舞曲。 (三)、小结。
一年级下册音乐第十课《汪汪与咪咪》第二节 课型:唱歌
一、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通过学习歌曲,培养学生对动物的爱心。 2、知识技能:(1)理解歌曲的内容,有感情的唱歌。 (2)、发挥想象力,创编动作表演。 3、过程方法:聆听、听唱、讨论、表演、演奏 二、教学重点难点:(1)、有感情的唱歌。 (2)、用动作、演奏乐器等方式表现歌曲。
30
三、教学设计思路:本课歌曲用听唱法完成。在每次聆听时设计问题、布置任务,然后在多次聆听中完成。之后,以小组学的方式完成表演和演奏,培养合作学习能力。 四、教学准备:磁带《猫咪别淘气》、录音机、琴、打击乐器 五、板书设计:
十、汪汪与咪咪 猫咪别淘气 串铃 2/4 X X ︱ X X ︱ 沙球 2/4 X X ︱ X X X ︱ 铃鼓 2/4 X O ︱ X O ︱ 木鱼 2/4 O XX ︱ O X X ︱ 六、教学资料剪贴、摘抄: 七、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活动:
(一)、复习:
听乐曲《小狗圆舞曲》、《跳圆舞曲的小猫》,请生说出乐曲的曲名。 (二)、新课。
1、播放歌曲《猫咪别淘气》。
问:大家听出这首歌曲唱的是什么小动物? 2、说说你对小猫咪的认识。 3、再听。
问:你平时怎样对待小动物?歌中的小朋友怎样对待这只小猫的? 4、再听。随着歌曲录音唱歌。 (1)、集体学唱。 (2)、男生学唱。
(3)、女生学唱。
5、教师示范歌曲中带有倚音的地方。唱好它,表现好说唱风格。唱准切分音。 6、分组讨论:如何进行分角色表演? 7、分组边唱边表演,小组评议。
8、分组讨论:用什么乐器、什么样的节奏为歌曲伴奏? 9、板书节奏。
10、将学生分成两组,一组演唱,一组演奏。 (三)、小结。
一年级下册音乐第十课《汪汪与咪咪》第三节 课型:唱歌
一、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通过学习歌曲,培养学生对动物的爱心。 2、知识技能:(1)、能背唱歌曲。 (2)、能同动作表现歌曲。
3、过程方法:聆听、创编、表现
二、教学重点难点:(1)、背唱歌曲。 (2)、能同动作表现歌曲。
三、教学设计思路:设计多次聆听,让学生用听唱法学唱歌曲,培养学生聆听和记忆旋律的能力。用合作学习的方法进行创编,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四、教学准备:磁带《谁在叫》、录音机、琴、打击乐器 五、板书设计:
十、谁在叫
31
六、教学资料剪贴、摘抄:
七、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活动: (一)、 聆听
1、问:你能听出乐曲中表现的是谁在叫?为什么小动物叫了?他们都在做什么?(小猫、小鸡、小鸭、小猪)
2、再听。边听音乐边用手指随着书P60—61的旋律划动。感受旋律的高低起伏变化。 3、听唱法学会歌曲。
4、分组检查学习情况。 5、分组进行创编活动。
问:你还知道哪些小动物,它们怎么叫?看哪组同学能用这些动物的叫声创编出新歌词?
6、分组汇报结果。
7、小组评议并进行完善。
8、边唱边表演动作:第一组唱原词,第二组唱新创编的词。 9、小结。
一年级下册音乐第九课《游戏宫 快乐的夏令营》第一节 课型:活动
一、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继续激发、培养和保持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 2、知识技能:(1)了解学生对本学期欣赏曲了解和掌握的程度。
(2)、了解学生对“X—、X、XX 、O”节奏的掌握及运用的情况。 3、过程方法:游戏、设置情境、听辨、哼唱 二、教学重点难点:(1)、通过游戏复习。 (2)、了解学生对“X—、X、XX 、O”节奏的掌握及运用情况。 三、教学设计思路:设置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实践活动中来。通过小组创编继续培养学生的创编能力,在活动过程中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
四、教学准备:磁带《牧童到哪里去了》、《小燕子》、《鸭子拌嘴》、《铁匠波尔卡》、《小狗圆舞曲》、《大海摇篮》、《我的小鸡》等、录音机、纸制小旗、节奏卡片、打击乐器 五、板书设计:
游戏宫:快乐的夏令营 六、教学资料剪贴、摘抄:
七、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活动:
1、将教师用各种颜色制作的小旗贴在黑板上,上面分别写着各乐曲的曲名。 2、教师设置情境,将学生分成几个“夏令营小队”,进行“登山夺旗游戏”。 3、小组分别答出教师播放的乐曲的曲名。
4、每答出一个,集体哼唱其主题或曲名。 5、所有游戏完成后,评出优胜小组。
6、打乱播放顺序,全体学生再次听辨,在书上相应颜色的小旗上填写乐曲出现的序号。 7、学生互评查对,教师给与成绩评定。
8、复习学过的节奏,出示卡片,学生认读。
9、小组创编,尽量让每人都有机会创编一条节奏。注意节奏流畅,有结束感。 10、检查创编情况,对于创编好的节奏,集体读一读。
32
11、用学过的乐器演奏一下。
一年级下册音乐第课《 游戏宫 快乐的夏令营》第二节 课型:活动
一、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继续激发、培养和保持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 2、知识技能:(1)、测试学生在本学期熟记并背唱的其中两首歌曲。 (2)、测试学生用打击乐器为歌曲创编伴奏及伴奏能力。 3、过程方法:聆听、演唱、创编、伴奏 二、教学重点难点:(1)、测试歌曲背唱情况。 (2)、测试创编伴奏和演奏能力。
三、教学设计思路:设置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测试活动中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减轻学生害怕考试的心理。
四、教学准备:磁带《布谷》、《小雨沙沙》、《小松树》、录音机、打击乐器:三角铁、串铃、碰钟、双响筒、写有歌曲曲名的纸制风筝 五、板书设计:
游戏宫:快乐的夏令营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六、教学资料剪贴、摘抄: 七、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活动: (一)、游戏:
1、设置情境:夏令营的爬山活动,同学们表现的都很积极。今天,我们进行夏令营的下一项活动—放风筝希望大家继续努力。
2、介绍游戏规则。 3、将写有歌曲曲名的风筝一一出示给大家看,小组内复习风筝上写出的歌曲。
4、小组竞赛。教师出示风筝,如果哪个小组中所有组员都能唱出该风筝上的歌曲,教师就将该风筝“放飞”起来——贴在该组的成绩栏上。
5、小组派代表进行小组间唱歌比赛。
6、看P65三幅图,猜一猜每幅图表现的是哪一首歌曲的内容?(《布谷》、《小雨沙沙》、《小松树》)
7、集体唱一唱这三首歌。
8、分组讨论:用哪几件乐器为其中一首歌曲伴奏,用什么样的伴奏性比较合适?
9、分组演唱演奏。
10、集体评议。 (二)、总结本学期学生学习的情况。
33
正在阅读:
一年级下册音乐教案05-27
云南省2018年1月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通用技术试题 精品03-29
如何从零开始制作数据可视化图表03-03
Win7旗舰版使用,菜鸟升级到高手必看02-09
母亲节是几月几号 有什么汗青故事03-30
公诉人法庭答辩中存在的问题和答辩一般要点04-24
最新教科版(六三制)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优秀教案第02-26
鉴别培养基04-04
为什么小学生一年级作文范文06-14
- 多层物业服务方案
- (审判实务)习惯法与少数民族地区民间纠纷解决问题(孙 潋)
-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 词语打卡
- photoshop实习报告
- 钢结构设计原理综合测试2
- 2014年期末练习题
- 高中数学中的逆向思维解题方法探讨
- 名师原创 全国通用2014-2015学年高二寒假作业 政治(一)Word版
- 北航《建筑结构检测鉴定与加固》在线作业三
- XX县卫生监督所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小学四年级观察作文经典评语
- 浅谈110KV变电站电气一次设计-程泉焱(1)
- 安全员考试题库
- 国家电网公司变电运维管理规定(试行)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稿征求意见提纲
- 教学秘书面试技巧
- 钢结构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水利工程概论论文
- 09届九年级数学第四次模拟试卷
- 下册
- 教案
- 年级
- 音乐
- 2002年考研英语真题及解析
- 微机原理压力测控系统课程设计_1
- 高中数学公式汇总
- 记叙文审题指导(教师用)
- 采油工学习计划
- 我国冷水性鱼类营养需求和投喂技术的研究现状
- 论企业品牌价值的塑造与提升
- 浅谈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的结合运用
- 中国智能化系统行业市场前景分析预测年度报告(目录) - 图文
- c语言实习报告—xiaoli
- 占考试、升学、事业、仕途等 四
- 关于报送博士学位论文摘要等信息的通知
- 广东教育出版社三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活动教案(全册)
- 2015届中考数学模拟训练题(三)
- 2013年人力资源管理师考试冲刺试卷及答案
- 体格检查、临床技能操作标准手册
- 33070324-杨丽龙-聚哌嗪酰胺复合纳滤膜的制备和表征--检后的0 -
- 初高中物理衔接知识
- 中外建筑史
- 《容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