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必备的心理素养心得体会

更新时间:2023-12-21 02:01: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教师心理素质培养心得体会 胡坊中学 罗凤荣 在四月初,国家中小学心理健康课题组对外公布了一项不太乐观的调查结果:scl-90心理健康量表对辽宁省14个地市,168所中小学的2292教师抽样结果显示:有51.23%的教师存在心理问题,其中32.18%的教师属于“轻度心理障碍”,15.56%的教师属于“中度心理障碍”,2.49%的教师属于“心理疾病”,从研究结果看,女教师更为突出。这项调查引起全国教育各界的重视。 “教师”这一职业的性质及其在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要求教师必须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质。教师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质是从事教育工作的必要条件,是教师自身的健康生活的需要,更是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那么,如何培养和提高教师自身的心理素质呢?我认为应特别注意以下四个方面:

一、丰富心理学知识 丰富的心理学知识是提高心理素质的内在动力,对一个人的健康心理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教师的心理素质好,并且能够多了解一些心理学知识的话,他就不会把学生因考试焦虑引起学习成绩下降说成是学习态度问题,就不会把学生性格内向说成是不向老师

暴露思想。教师要以宽容的心态和积极的引导来代替对学生的担忧和责斥。 二、学会欣赏自己 自我欣赏是一种人生态度,是一种良好习惯,更是一种境界。作为育人的园丁,老师以自己的人格和生活方式影响着学生。老师的自我感觉,老师对自己的态度显得尤为重要。要让学生自信,老师应首先自信;要欣赏学生,老师更得先欣赏自己。每天你都在欣赏自己中度过,你的心情永远阳光灿烂,你的眼睛和话语里透露出的是自信和信任,是对孩子们由衷

的爱,这也是最真挚、最伟大的人类之爱。 三、增强心理承受能力 在人生的道路上,挫折难以避免。但是怎样对待挫折,对挫折情境的耐受力如何,人与

人之间差异很大。有的教师能忍受挫折, 即使是遭受严重的挫折,也能坚韧不拔,百折不挠;有的教师则稍遇挫折就一蹶不振,从此颓废沮丧下去;有的教师虽能忍受工作上的挫折,却不能忍受家庭不睦所带来的创伤,等等。能忍受挫折的打击而保持自身人格完整与心理平衡,这是适应能力强、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应能从理论和生活经验中认识到,挫折是人生现实生活中的正常现象,不可避免。应当面对现实,并尽力克服面临的挫折情境,激励自己在挫折和失败后,

再接再励,不断进取,自觉培养耐受挫折的能力。 四、掌握保持心理健康的艺术 心理调节是保持心理健康的最好方法。心理调节要与学习、工作、生活结合起来,并掌握一定的调节艺术,调试方法等。例如,锻炼或许是一个老土的办法,但事实证明它总是有效。进行适度的、有节奏的锻炼,持续5~30分钟,就能够换来舒畅而平静的心情。如果长期坚持下去,能够有效降低焦虑和抑郁感。其次,人们还可以学习放松训练技术,如深呼吸、肌肉放松等。 自我暗示可以增强自信心,乐观的对待困难。此外,还应培养多种兴趣爱好,以增强自

己的情趣与活力,使生活充实,富有活力和进取心。 教师心理素质的自我培养,要与教育教学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在丰富知识,正视自己、

锻炼意志,掌握调节方法等方面下功夫,保持健康的心态,为学生做楷模。 2011年6月篇二:中学教师必备的心理素养 浅谈中学教师的心理素养 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 08化学师范2班 陆婕萍 080113812

罗曼·罗兰曾经说过,要播撒阳光到别人心里,先得自己心里有阳光。要想培养心理健康的学生,首先要有心理健康的教师。在如今提倡素质教育的大时代,学生、学校、社会对教师本身的心理素养的要求越来越高,那么,究竟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具备怎样的心理素养

呢?下面我以中学教师为例,浅谈一下我的看法。 首先,让我们借助调研所得的教师心理健康诊断项目来分析一下:现阶段教师的心理状

况如何? 从上表我们看到,教师的心理状况已经出现了问题。焦虑、抑郁、消极心境、利己主义、忌妒心、职业倦怠等问题,可想而知,已经潜移默化影响着现阶段教师层的教学质量。另外,国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对14个地区168所中小学的2292名教师进行了抽样检测,发现有52.23%的教师存在心理问题。其中,32.18%的教师属于“轻度心理障碍”,16.56%的教师属于“中度心理障碍”,2.49%的教师已构成“心理疾病”。那么究竟是那些因素导致

教师心理不健康现象的产生呢? 我认为可以分为以下四点:一、教师的角色与自我的冲突。现存在很多教师的自我主义太强,在处理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问题中,总是以自我为中心,忘却了教师这一角色,忘记了一名教师应具备的素养。二、工作的超负荷或者低薪。由于教师之间存在着的良性竞争,很多教师为了提高自己多带班级的成绩,常常倾尽自己的心血,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投入到学生身上,从而引发学生的不满导致教师心理失衡,感到委屈等消息心境。三、职业要求和个人能力的差距。现阶段教育得到广大重视,随着素质教育的提出,社会教育体制对教师的个人能力也有了更进一步的要求,而一些墨守成规的教师不能及时的适应社会需要或者自身能力水平的有限导致其感觉到现实与虚实之间的落差,从而产生心理不健康现象。四、过高的期望和无情的制度。现教师都要面对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就是升学率,甚至很多时候评价一个教师的好坏就是看其班级升学率的高低。面对无情的升学制度,教师的急功近利就表露出来了。而相对的,一些教师对自己的学生有过高的期望,一旦没有实现,也会严重打击教师的心理。 探讨了这么多,其实,我主要想强调的一点是:中学教师心理素质的重要性。 首先,教师本身存在心理不健康现象的话如何去教书育人呢?其次,中学时期的学生都属于青春期,肯定出现许多不健康的心理现象,例如:忌妒、自卑、情绪波动、以自我为中心等,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为他们排忧解难。所以一位优秀的中学教师就需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养,能充分里用心理教育这一手段,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引导学生在该阶段健康发展。

那么什么才是中学教师所需的心理素养呢? 我觉得,首先,该教师需要完善自己的人格,要有高尚的情感,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

生,甘于奉献自己的青春;其次,要保持平和的心态和积极向上的精 神面貌,乐观开朗,同时善于控制调节消极情绪;随后,还要提高整体素质,要有坚强的意志,知难而上,持之以恒,无所畏惧;最后,该教师还应该不断地进行自我教育批评,

时刻正确地认识自己,评价自己。 接下来,我通过一个反例来解释为什么我认为上述四点是一名中学教师所需的心理素养。 2003年4月12日,按照学校的要求,重庆市一名叫丁婷(化名)的学生应于上午8时到补课,但未按时到校,其班主任汪宗惠询问她迟到的原因,用木板打了她,并当着某同学的面对她说:“你学习不好,长得也不漂亮,连坐台都没资格。”12时29分左右,丁婷从该

校的中学部教学楼八楼跳下,经抢救无效,于当天中午12时50分死亡。 显然,这位教师不具备良好的心理素养,而且对学生的心理教育也全然不知。但是一名具备优良心理素质的老师,如果发现学生未按时到校,出于热爱学生,首先必然会询问该学生迟到的原因;如果说该学生是碰到什么困难或者是情绪上出现了问题,则该老师就会有效

地调节学生的情绪;如果学生不愿意透露,但作为一名老师,应该要主动关心,或询问其周

边同学,要知难而上;最后通过这件事总结经验,同时也做到了自我教育。 所以说中学教师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养是现阶段展开素质教育的关键所在。加强对教师

心理素养的优化迫在眉睫。当然这需要教师本人和社会教育体制的共同努力。 大多数教师实际上并不了解自身的心理健康状况,甚至主观地认为自身完全健康,所以,首先要转变这个观念,要让教师充分认识到自己,对自己做出客观、正确的心理素养高低的评价,分析自己是否存在社会适应不良、人际关系紧张、情绪不稳定等心理失衡问题。如果发现已存在部分问题,可以通过合理的宣泄、采取科学有效的工作方法等去面对和解决问题。另一方面,学校、社会可以为中学教师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一是为了提高教师自身的心理素养;二是为了让教师更好的提高学生的心理素养。通过这种继续教育的形式,普遍帮助教师了解心理科学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技术。学习结束后,还可以设立一系列的考核制度,定期考察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等。除此之外,教育部门还可以进一步完善教育体制,

帮助教师减负,减少他们的心理负担。 现在学校针对我们师范专业的学生,开设了《心理学与教育》、《教育原理》、《学习心理与教学》等课程,就是希望可以进一步完善教师的心理素养。因此,当我们在教书育人的时候,当我们在播撒阳光的时候,不要忘记在我们自己的心里也装满阳光。对教师心理素养进行优化是我们现阶段的首要任务。让我们打破传统仅仅关注学生心理素养发展的错误观念,

开始全面的发展和健全教师的心理素养。 [1] 陈焕章,教育原理,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2] 卢家楣,魏庆安,李其维,心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3] 罗小兰,教师心理学—教师心理学特点之探索,中国社会出版社,北京,2008。 [4] 姚本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新论,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2010。篇三:教师素养

心得体会

教师素养学习心得体会 通过学习 ,我感觉到高素质的教师首先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即“师德”。在教育中,一切师德要求都基于教师的人格,因为师德的魅力主要从人格特征中显示出来,历代教育家提出的“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循循善诱”、“诲人不倦”、“躬行实践”等,既是师德的规范,又是教师良好人格的品格特征的体现。在学生心目中,教师是社会的规范、道德的化

身、人类的楷模、父母的替身。 教师素养的高低,不仅关系到教育教学的质量,更影响到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也影响到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能力培养。教师的素养越高,对学生的素养教育越有成效;对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越深入,教师的人文素养越能得利有效的发展。两者相辅相成,因此,教师素养的修炼成为当代教师必须进行的一项重要工作和任务。时代在发展,知识在更新,一个人不能停留在已经拥有的知识水平上。因此教师要有具有终身学习的理念和崭新的知识观,不断学习专业知识和其他各方面的知识,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只有用全新的知识、全新的理念来教育富有新时代精神的学生,从而为学生树立 “学而不厌”的榜样,才

会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做到在教育的实践中游刃有余。 教师对学生的爱,简称为“师爱”,是师德的核心,即“师魂”。在一定程度上,热爱学生就是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让学生体会到教师的爱更困难。林崇德教授认为,“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热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这种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 其次,高素质的教师还应是“专家型”的人才。具体而言,教师应该是某一学科或某一

领域的教学专家,他们有真才实学,有丰硕成果,受到学生们的尊重, 对教育教学有发言权。教师还应该是“大教育专家”,他们不局限于自己所教学科,而是

思想开阔,视野宽广。教师还应该是“教育管理专家”,他们明了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掌

握教育教学原则规律,懂得教育教学心理,并有丰富的创造性和锐意进取的改革精神。 第三,高素质的教师还应具有创新精神。让学生创新,老师自身必须具备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在激烈竞争的时代,创新的能力,绝处逢生的能力,面对挫折的耐力等等,是取得成功的必备素质。 通过学习 ,我更发现教师的亲和力是教师最基本的素质。亲和力,词典里的解释是“两种以上的物质结合成化合物时互相作用的力”,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它是指“在人与人相处时所表现的亲近行为的动力水平和能力”。教师亲和力的高低常常取决于他的性格特征,如有的人生来不爱笑,有的人从小不爱亲近人,有的人天性爱热闹,有的人具有丰富的幽默细胞等等。但亲和力又与“亲和动机”密切相关,亲和动机强,例如迫切需要得到学生的友谊,得到他们的支持合作的教师,其亲和力就高;亲和动机弱,例如无视学生的存在,或把学生当作知识的容器,把自己的权力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等等,亲和力就一定很低。从这个角度看,

亲和力又是与一个教师的教学观、学生观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的。 古人云:亲其师,则信其道。教师的亲和力,可以赢得学生的尊敬和信任,可以获得学生的宽容和理解。因此,某个教师可能在教学方面有所欠缺,但学生却能热情地学习,主动地思考,由此就能获得最大限度的教学效果。反之,如果教师自视甚高,不顾学生的感受,我行我素,唯我独尊,那就容易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即使他学问最高,课讲得最好,最终

却不一定能实现教学的目标。 教师的亲和力本质上是一种爱的情感,只有发自肺腑地爱学生,才能真正地亲近学生,关心学生,也才能激发学生对于真理的追求。教师亲和力的核心是民主平等的思想,只有把学生当成大写的人,当作自己的亲密朋友,才能容忍学生的缺点,尊重他们的话语权,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做到以理服人,以情动人。教师亲和力的理论是多元智能,只有相信每个学生都有聪明的火花,都是可造之材,都值得自己花费心血去培养的教师,才能始终微笑地面对每个学生,并热情地关注他们的成长。教师亲和力的目标是个性发展,教师拥有较高的

亲和力,才会拥有宽广的胸怀,因而能够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允许学生发展自己的特长, 并真诚地帮助他们在非本学科领域里获得成功。 因此,教师除了要进一步培养科学文化素养,练好教学基本功,还要注意不断激发自己的亲和动机,努力提高自己的亲和力,使自己真正成为学生信赖、敬佩、爱戴的良师益友。

篇四:教师职业必备的心理素质 教师职业必备的心理素质 学生心理素质的好坏,一个最重要的影响源,就是他们的老师。因此,教师应该像春雨入夜这般,用自己良好的素质去潜移默化地影响和带动学生,帮助学生锻炼和修养出良好的心理素质。

那么,教师应该具备什么样的心理素质呢? 饱满的情感 情感永远是激发学生进步的强大动力。教师要始终遵循教育规律和原则,把炽热的爱与原则的、公正的、合理的要求相结合,了解学生,关心学生,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对每位

学生都平等相待,一视同仁,把自己全部的智慧和精力都无私地奉献给学生。 情感是相互传递的,情绪是交叉感染的。有同仁曾对某中职学校的学生做过问卷调查,面对“我所喜爱的教师形象”的提问,95%的学生在问卷栏里对热情、亲切、富于激情的教师给予肯定。我校的情况亦是如此。教学实践中,凡情感饱满的教师,从踏进教室的那一刻起就受到学生欢迎,学生们反映,听这些老师授课,犹如冬天里喝了杯热奶茶,酷暑中喝了杯凉可乐,心神愉悦、情绪振奋。从学生们的学习成绩来考察这些老师的授课结果,也得出同样的结论。施教者和受教者的矛盾运动关系,追求的是一种沟通的平衡,受教者接受施教者

发出的信息,才能产生教育效果。反之,受教者屏蔽施教者发出的信息,教育效果便无从谈起。而教师饱满的情感,就是联通施教者与受教者的桥梁和纽带。感人心者莫先乎于情,教师要想使自己的所作所为让学生信服和感动,就必须先让自己信服和感动。教师只有先动之以情,才能晓之以理,也才能得到学生的真情回报。由此可见,饱满的感情是教师必不可少的健康的心理素质。 宽容的胸襟 宽容是一种美德,它既深怀和谐内涵,也是和谐的外在表现形态。无和谐无以安社会,有宽容方能和校园。以宽容的态度来感染学生,是为人师者良好心理素质的体现。教师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心理上要能容得下班级中的每一位学生,当学生犯了错误时,不能单纯地进行粗暴批评,更不能挖苦、讽刺甚至侮辱人格和进行体罚,而应该想法设法地弄清事情真相,在此基础上对症下药,循循善诱,让学生真正地心悦诚服。教育实践证明,在对学生关怀和说理时,教师越是和善与宽容,越能使学生深受感染,从而更好地接受教育。因此教师要善于抑制无益的情绪和冲动,不要意气用事。教师“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工作和生活

态度,会感染、引导和影响着学生宽容地对待人和事,从而达到和谐教育的境界。 良好的风度 教师的仪表风度,是教师崇高的思想感情、气质性格、文化素养以及审美观念的外在表现,更是教师内心世界的自然流露。正所谓“为人师表”。教师的衣着风度、言谈举止甚至各种生活习惯,都会对学生产生微妙的作用,也会对学生起潜移默化的引导和影响。同时,教师的仪表风度也会影响到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和教师的威信。有调查成果表明,教师举止稳重、谦逊文雅、衣着整洁朴素、大方得体,更易引起学生的尊重和好感;而生活懒散、不讲卫生、不修边幅等不良习惯,则有损于教师的威信和魅力。因此,教师的衣着、习惯,不仅仅是教师个人的生活琐事,而且还反映着教师的生活态度和审美观。热爱生活、热爱教育、热爱学生的教师,有着高尚的审美情趣、审美能力的教师,就会重视自己的仪表对学生的教育意义,将自己对仪表的修饰、风度的讲求,与思想品德、知识水平的修养结合在一起,形成外在美与内在美的和谐统一,从而使自己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总的来说,良好的仪表风度更易使学生自然而然地产生亲近感,欣然接受教师的批评或教育,并更加顺畅地形成师生之间

的感情交流和心理沟通。 总之,教师的心理素质由高度的责任心、使命感和大爱之情的教师情感构成,且教师的

心理素质修养又体现在情感、宽容、风度等诸多细微方面。就让我们以教师职业的神圣感和 责任感来锻炼和培养自我的心理素质,用智慧点亮学生的人生。 教师应掌握的心理辅导技术:关注技术、倾听技术、沉默技术、宣泄技术、探讨技术、

面质技术、自我表露技术、行为矫正技术。篇五:教师心理健康学习心得体会.华芳 教师心理健康学习心得体会 跃进路小学 谌华芳 正人先正己,身教胜于言教。教师不仅要在学业上能为人师表,更应在人格和行动上成为示范。只有自身心理健康,才能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学生,才无愧于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称号。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才素质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的素质全面发展中具有基础与核心的作用。 面对社会的激烈竞争,教师要学会在竞争中不断充实自己,完善自我,不断提高身心素质;通过自身健康的心理状态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去感染和影响学生。否则,教师出现心理上的不适应,必然会引起一些不适当的教育行为。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竞争压力的增大,社会阅历的扩展,以及思维方式的变化,就可能遇到或产生各种心理问题。因此,我们教师在引导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更应该责无旁贷地担当起孩子的“心理健康医生”。今年暑假七月我有机会参加了鹤城区教育局举办的心理健康学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8ca5.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