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春语文S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二首》word教案

更新时间:2023-10-16 21:23: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1 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会本课8个生字,认识13个生字。了解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领略春天自然景物的美,联系生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朗读课文感悟春天柳树与夏天荷花的美。 2、通过背诵积累诗句。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教学重点:学会本课生字,熟读、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学会本课生字,熟读、背诵课文。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学习《咏柳》)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会本课3个生字,认识8个生字。了解词语的意思。 2、能力目标: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情感目标:领略春天自然景物的美,联系生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学会本课生字,熟读、背诵课文。 一、检查预习作业,导入新课:

1、同学们,上节课老师布置了一样特殊的作业给你们,你们完成了吗?(学生出示收集的春天的树叶)

2、知道老师为什么要你们完成这样的作业吗?因为,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一首赞美柳树的古诗。(板书:3 咏柳) 3、全班齐读课题。

4、我们以前还学过一首古诗,叫咏……?(学生答:咏鹅) 5、咏鹅就是赞美鹅的意思。那么咏柳是什么意思?

6、(出示课文中的图)你们在图中看到了什么?(诗人正看着柳树,赞美柳树) 7.这首诗的作者是:贺知章。(板书:贺知章) 二、初读古诗,认读生字

l.诗人是怎么赞美柳树的呢?请大家先自己去读一遍古诗,边读边把课后的五个生字划出来,多读几遍,读准音。 2.学生自由读,认读生字。 3.检查自读生字情况。

(1)指名读。读得好的当老师带读。 (2)开火车读。(3)全班读。

4.重读“咏、妆、绦”三个字。要求学生会读,读准确。 5.学生再自由读古诗,要求读通顺,读准每个字音。 6.指名读,请其他学生正音。 7.全班齐读。 三、指导朗读,了解诗意 1.指导第一、二句。

(l)(放远看柳树的图片或录像)

(2)你看到了什么?(柳树)从远处看柳树像什么?倒垂下来的柳枝又像什么?(学生自由发挥)

(3)诗人从远处看到柳树,发出了这样的感叹: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课件出示该句)他觉得高高的柳树像是碧玉妆饰成的一样。碧玉可是翠绿晶莹的,美极了。而下垂披拂的柳枝就如千万条丝带。你们看诗人比喻得多好呀。如果你是诗人,你会怎么来读这两句以表达对柳树的赞美。 (4)指名读。

老师相机指导: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一”字读第二声,可读重些。“绿”字也可读重点。 (5)全班看着图片吟诵这两句。 2.自读第三、四句。

(l)接下来,诗人又是怎么赞美柳树的呢?请同学们和同桌去读三四句。多读几遍,读出感情。

(2)学生自读。

(3)指名读,相机提问:你觉得自己读得怎么样?哪里读得好?你为什么这样读。(指导读出节奏、重音)

(4)读到第三句的时候,让全班看着采集的柳叶说说柳叶的样子。

(5)读到第四句的时候,引导学生理解“诗人通过赞美柳树,也赞美了春的创造力”。

3.全班齐读。 4.能背的站起来背。 四、指导说句,写句

1.诗人用古诗赞美了柳树。你们能用自己的话来赞美柳树吗?大家下去和小伙伴们互相说说柳树的样子。 2.指名说。 3.和同桌说。

4.把你说的写下来,只要求两三句即可。 五、检查背诵 1.开火车背。 2.指名有感情的背。 3.全班背。 六、讲评

讲评学生写的关于柳树的句子(课前收好,批改) l.选出优秀的到台上读。

2.指出不足之处。(注意字要写正确,句子要通顺) 七、指导写生字

1.出示要写的五个字。学生观察讨论:哪些字好记好写。 2.学生提出难写难记的字。老师指导。

“垂”的笔顺要多次书空,让学生记牢、写的时候四横的长度不一样。 “柳”字注意笔顺。要注意结体中宫紧密、四面伸展。 “迟”字是半包围结构,部首是走字旁,里面是“尺”。 3.学生自己练习,老师指导。

练习:形近字区别

咏( ) 泥( ) 柳( ) 泳( ) 妮( ) 迎( ) 八、板书设计:

咏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第二课时(学习《绝句》) 教学过程

一、图文结合,导入新课

1.出示《绝句》插图,说说看到了什么。(两只小燕子、一对鸳鸯、垂柳)

2.诗人是怎么描写这么美的春天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绝句》这首诗。(板书:绝句)

3.学生听课文录音。 二、初读古诗,认读生字

1.听了课文录音,你们觉得这首诗写得怎么样?你们知道是谁写的吗? (这首诗的作者就是唐朝大诗人杜甫。) 2.介绍杜甫。

师:杜甫是我国唐朝的伟大诗人,被后人尊称为“诗圣”。他一生写了很多诗,保存到现在的约有1500首。《绝句》便是其中的一首。想读读吗?那就大声地读吧。多读几遍,直到读通顺为止。 3.学习生字词。

(1)为了更好地学习这首古诗,我们先来认识几个生字朋友。

(2)读生字卡片:快看,调皮的生字朋友跑这来了,快叫叫它们的名字吧。

(3)记字形:你是怎么记住它们的样子的呢?(用形近字比较记忆,记忆如“鸳、鸯”二字;用加部首的方法记忆,如“绝、迟、泥”等字。)

4.读词语:这里还有一些词语朋友呢。谁能当小老师领着大家念? 出示词语:迟日泥融鸳鸯

5.这些字词朋友又回到诗里面去了,你们还能叫对它们的名字吗?看看谁能读正确、读流利。 6.读诗还要注意节奏,谁能像古人吟诗那样读呀?指名学生读。 7.同桌互读,比比谁读得好。 三、细读古诗,感悟诗意

1.默读古诗,想想你读懂了什么,如果有不懂的地方就在书上打个小问号。

2.同桌交流:把自己读懂的跟小伙伴说说,听听对方的意见;不懂的地方也可以虚心地向小伙伴请教;如果小伙伴也帮不了你,那一会儿我们大家一起来解决。 3.全班交流,老师点拨引导,并指导朗读。 师:你都读懂了什么?请你跟大家谈谈。 如: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1)生汇报。

师:有不懂的地方吗?(江山:河流和大山,泛指祖国。) (2)质疑:“迟日”指的是什么?

引导学生探究:谁知道?那我们一起来问问我们班的小博士吧。(“迟日”指春天的太阳) 师:现在你们知道“迟日”指什么了吗?我们再来读读这两句诗: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3)这两句诗都描写了哪些景象呢?(太阳、大山、河流、春风、鲜花、小草) 师小结:温暖的太阳、青青的山、碧绿的水、柔和的春风、五颜六色的鲜花、绿油油的小草,多美呀!

(4)课件欣赏:多美的春天呀!大家想不想亲眼去看看?(出示课件,师叙述:温暖的阳光照着大地,春风轻轻地吹着,花儿散发着芳香,勤劳的小蜜蜂忙着在花丛中采蜜,美丽的小蝴蝶在花丛中跳起了优美的舞蹈。祖国的山河多美丽呀!)

(5)指导朗读:面对着这么美丽的景色,我禁不住要高声赞美春天了。自由读、评读。 师:你们还读懂什么了?课件出示: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4.过渡:诗的前两句,作者以灿烂的阳光、和煦的春风、初放的百花、如茵的芳草、浓郁的芳香来展现明媚的大好春光。那么后两句又是怎样来勾画春天景色的呢? (1)生汇报。

师:有不懂的地方吗?

(2)“泥融”是什么意思?(“泥融”指泥土湿润)

引导学生探究:春暖花开,泥融土湿,秋去春归的小燕子来回地飞着,在干什么呢?(玩、报告春天、衔泥筑巢)

(3)师:你又是怎样理解“沙暖睡鸳鸯”的呢?

生汇报:“迟日”才沙暖,沙暖才引来成双成对的鸳鸯出水,沐浴在灿烂的阳光下。 (4)欣赏课件:冰冻的河泥早已融化,燕子在空中飞来飞去,忙着衔泥筑巢。一对对美丽的鸳鸯在温暖的沙滩上睡着了。

(5)指导朗读:该怎么读才能读出那份悠然闲适呢?自己练读,可以加上动作。评读。10.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迟日:江山:11.根据意思写诗句。

春天的阳光和煦温暖,大自然一片生机勃勃的美丽景象,春风吹来,带着花草的清香。 四、背诵古诗,总结提升 1.全班比赛背。

2.你喜欢这首古诗吗?为什么?

3.师总结:是啊,温暖的阳光,美丽的山河,轻柔的春风,五颜六色的花朵,绿绿的小草等构成了一幅优美的春景图。难怪诗人要热情地赞美春天,赞美大自然,这真是太美啦!12.《绝句》一诗向我们展现了一幅,表达了诗人之情。

父亲的格局决定家庭的方向 一个家庭的福气运道,不是凭空出现的,它是家庭成员共同努力得来的。 家庭要想和谐兴旺,首先要走对方向,父亲的格局就决定着家庭的发展方向。 曾国藩曾说:“谋大事者首重格局”,心中格局的大小,决定了眼光是否长远,眼光是否长远又决定了事物的成败。 家庭的发展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过程,家庭需要经营,需要规划。 由于社会分工的不同,父亲作为家庭中的男性,承担着家庭领导者的职能,是家庭“权威”的代表。作为家庭列车的火车头,父亲的眼光要远,格局要大,只有父亲的格局大,才能确保家庭的发展方向不出错。 老话说“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人的一生中有大部分时间都在家庭中度过,观念、思想等都会通过家人间潜移默化的影响来传递。如果父亲有一个大格局,那在他的妻子、后辈子孙都会受到好的影响。 在家庭生活中,父亲有大格局,就是在家庭遭遇困难或变故时,不退缩,能够顶住压力。对待家庭小的损失不斤斤计较,不浑浑噩噩混日子,积极对待生活,对于家庭发展有大致的规划。 蒙田曾说:“作为一个父亲,最大的乐趣就在于:在其有生之年,能够根据自己走过的路来启发教育子女。”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8c2f.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