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社会主义

更新时间:2023-12-30 11:16: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十章 市场社会主义

市场社会主义是一种试图将生产资料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以实现

社会主义的理论。它出现于20世纪30年代,由旅美的波兰经济学家奥斯卡·兰格首次系统加以表述。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这一理论被苏联、东欧的经济学家进一步发展,并成为这些国家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基础。80年代初,西方一些左翼学者在探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如何走向社会主义的问题时,受苏东正在进行的市场走向的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也开始关注市场社会主义理论,并提出了一些力求适合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情况的市场社会主义模式。80年代末,苏东国家先后解体,但西方左翼学者对市场社会主义的研究却没有因此而中断。一些左翼学者在深刻反思苏东失败教训的基础上,进而提出市场社会主义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走向社会主义的唯一可行的方案,并纷纷著书立说,提出了各种各样的市场社会主义模式,从而形成了一股新的市场社会主义思潮。

20世纪90年代后,市场社会主义理论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特别是在美国和英国的左翼学者中仍很有影响。他们认为,市场社会主义是唯一能够感召人民并可以实际操作的、既能消除传统社会主义的误解和苏东式“现实社会主义”“失败的阴影”,又能摧毁新右派进攻的理论。近些年来左翼学者召开的国际会议,如1996年在纽约召开的社会主义学者研讨会、1998年在法国召开的纪念《共产党宣言》发表150周年国际会议,都把市场社会主义作为大会的一个主要议题。正如纽约大学政治学教授、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学者奥尔曼所言:“市场社会主义现已成为世界范围内左派争论的一个主题”([美]伯特尔·奥尔曼:《市场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学者中的争论》,新华出版社2000年版,第2页)。

一、 市场社会主义的产生及发展

1.什么是市场社会主义

自市场社会主义概念出现以后,国外学者虽然经常使用这一概念,但在使用中往往赋予其不同的含义。以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学者对市场社会主义的解释为例,美国著名经济学家保罗·格雷戈里和斯图雷特按照所有制、决策机制、调节机制和激励机制四个要素,把市场社会主义定义为以“生产要素的公共所有制为特征的经济体制,决策采取分权制并通过市场机制加以调节,兼用物质鼓励和精神鼓励来推动参与者实现这一体制的目标”([美〕格雷戈里等:《比较经济体制学》,三联书店1988年版,第20页)。英国的市场社会主义者则是从手段和目的的角度来定义市场社会主义,认为市场社会主义就是“运用市场来实现社会主义的目的”(〔英〕索尔·埃斯特林、尤里安·勒·格兰德编:《市场社会主义》,经济日报出版社1993年版,第1页)。权威的《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则对市场社会主义作了这样的解释:“市场社会主义是一种经济体制的理论概念(或模式),在这种经济体制中,生产资料公有或集体所有,而资源配置则遵循市场(包括产品市场、劳动市场和资本市场)规律。”

1

从以上有关市场社会主义的各种定义可以看出,国外学者一般都把市场社会主义说成是一种既不同于以美国为代表的“市场资本主义”,也不同于以前苏联为代表的“计划社会主义”的社会经济体制,其基本特征是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主要是集体所有制)和把市场机制作为资源配置的手段。国内学者目前一般都是沿用西方学者的上述用法。具体说来,市场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理论具有以下三个特征:

第一,把资源配置形式与社会制度分离开来,即把计划机制或市场机制与社会主义或资本主义分离开来。在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看来,资源配置形式,无论是计划机制还是市场机制都是与社会制度的性质密切相关的,是社会制度的本质表现之一。因此,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表现,市场经济则是资本主义的本质表现。在古典的西方经济学看来,市场经济只能在生产资料私有制条件下运行。因此,要实行市场经济就必须同时实行生产资料私有制。在这一问题上,市场社会主义既不同于传统的马克思主义,也不同于古典的西方经济学,它认为市场与计划都是资源配置的手段,与社会制度的性质无关,社会主义可以实行市场经济,资本主义也可以搞计划。

第二,主张实行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市场社会主义之所以被称为社会主义,其根本原因在于它主张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反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存在。对此,牛津大学政治哲学教授、分析的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代表科亨有这样一段论述:“市场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是因为它克服了劳动和资本的分离。在市场社会主义中,不存在一个与不拥有资本的劳动者相对立的资本家阶级。”([英」G·A·科亨:《关于市场社会主义的几个问题》,载《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0年5月)当然,不同的市场社会主义者对公有制有着不同的理解,有的把公有制说成是社会所有制,有的把公有制说成是为各个企业的劳动者共同所有的集体所有制,还有的把公有制说成是全民的股份制。

第三,主张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主要手段。也正因为如此,它才被人们称为市场社会主义。不过,对在多大范围、在什么样的程度上,以及采取哪种形式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手段这些问题上,又有不同的看法。

2.市场社会主义的产生及发展

从市场社会主义理论出现到目前为止,它的发展可以说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20世纪30-50年代在西方国家出现的以旅美波兰经济学家奥斯卡·兰格为代表的早期的市场社会主义理论。这一时期的市场社会主义主要是从理论上论证市场与社会主义结合的可能性和合理性。导致它出现的直接原因是20年代至30年代西方经济学界发生的一场关于社会主义经济核算问题的论战。

随着十月革命的胜利和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出现,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运行的可行性问题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1920年4月,维也纳大学经济学教授米塞斯发表了《社会主义的经济核算》一文。在这篇论文中,米塞斯根据当时俄国实行的“战时共产主义”的经济现实,提出在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下不可能存在合理的经济核算。他是这样论证的:市场及市场价格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唯一有效的工具,而“市场及其形成价格方面的功能是不可能和基于生产资料私有

2

制的社会的作用相分离的”。他认为:“社会主义社会除了将资本的支配权交由国家掌握,或者确切地说,交由那些作为管理当局而执行国家事务的人掌握以外,别无他法可行。而这就意味着消除市场,事实上,这也正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由于社会主义不存在对资源进行配置的生产资料市场和市场价格,因而不能对生产要素规定正确价格,从而也就失去了合理配置资源的客观依据。总之,社会主义与市场是不能兼容的,“市场是资本主义制度的核心,是资本主义的本质;只有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它才是可行的;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它是不可能被人为地制造的”(〔美〕莫里斯·博恩斯坦主编:《比较经济体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8年版,第16、第64、第165页)。

20世纪30年代中期,另一位新奥地利学派的著名代表哈耶克主编了《集体主义经济计划》一书,书中重提米塞斯的观点,并作了一些“修正”。在哈耶克看来,社会主义经济核算,即合理的社会主义经济在理论上是可以设想的,但在实践上却是不可能的。哈耶克认为,一个集权的中央经济计划机构,在理论上是能够对社会资源进行最优配置的,但是,在实践中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必须有完备的市场机制;二是必须掌握产品的质量、价格、生产系数及物品、劳务一系列经济要素的动态数据,即必须有一个准确、及时传递和反馈市场信息的系统。由于社会主义经济实践无法满足这两个条件,因而依靠中央计划机构来实现社会主义经济中资源的合理配置,并不具有现实的可能性。

1934-1937年间,一些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家,以及一些同情社会主义制度的左翼学者,对米塞斯和哈耶克的理论进行了反驳。奥斯卡·兰格在美国《经济研究评论》第4卷第1期(1936年10月号)、第2期(1937年2月号)上发表了一组题为《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文章。在这组文章中,兰格对米塞斯和哈耶克的观点作了批驳,对社会主义经济运行作了新的探讨,提出了后来被称为“兰格模式”的市场社会主义理论。

兰格模式的主要内容有:①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但小型工业和农业可保留私有制;②建立不完全的市场体系,具体说来就是,存在消费品市场和劳动服务市场,但不存在生产资料市场和资金市场;③实行多重决策体系,即中央计划决策、企业决策和家庭决策的三层决策体系;④实行双重价格定价体系,消费品和劳动力价格通过市场来定价,生产资料价格则由中央计划机关采用模拟市场竞争的试错法来定价。

兰格模式的提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第一,兰格论证了市场与社会主义是兼容的。他提出,社会主义的资源配置与资本主义纯粹市场竞争的资源配置实际完全相同,两者都是按边际成本价格决定生产规模,按最低成本组合生产要素。第二,兰格论证了计划可以和市场并存。他认为,社会主义经济是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经济,中央计划部门是运用市场价格行使市场功能,中央银行可以通过模拟市场来投资、制定利率和分配资金。这就打破了市场与计划相对立的观点。第三,兰格论证了效率与平等是相一致的。兰格指出,社会主义取消了私有制经济固有的分配方式,创造了比资本主义更公平的消费财富的分配,从而保证了会取得比资本主义更大的效率。在社会主义中,消费财富的分配由工资和社会分红两部分构成。工资由市场关系决定,它同劳动者自由选择的产业部门或职业部门的边际产值和边际效应的高低密切相关,这反映了市场的效

3

率原则;社会分红由生产资料公有制关系决定,这反映了社会主义的平等原则。因而,效率与平等是相一致的。

兰格模式虽然还带有明显的计划经济的特征,但它标志着市场社会主义的形成。

第二阶段是20世纪50-80年代在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出现的以南斯拉夫的霍尔瓦特、波兰的布鲁斯和捷克斯洛伐克的锡克等人为代表的市场社会主义。这一时期的市场社会主义是伴随着这些国家经济体制的改革而展开的,其基本主张是在计划经济的框架内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这一阶段最早提出市场社会主义理论的是南斯拉夫的经济学家。早在1949年,作为南斯拉夫重要领导人和理论家的卡德尔就批判了苏联模式的国家所有制,要求扩大企业自治。1950年,经济学家基德里奇提出,发展社会自治必须解放社会主义商品交换规律,使其发挥作用。此后,在南斯拉夫出现了以霍尔瓦特为代表的“市场学派”。这一学派认为,经济的快速发展只有建立在市场基础上才有可能,并提出市场定价系统有平衡供求、合理分配稀缺资源、使经济行为合理化和公平化以及选择最优经济结构四大功能。1961年,波兰经济学家布鲁斯出版了《社会主义经济的运行问题》一书,较为系统地阐述了他的市场社会主义理论。布鲁斯从社会主义分工和价值规律的内在联系出发,认为商品货币关系是社会主义资源分配的积极工具,因而社会主义经济运行机制应是有调节的市场机制。他还首次提出了“有调节的市场机制的计划经济模式”,在这一模式下,企业之间的关系是市场关系,企业活动的目的是获取最大限度的利润。但布鲁斯同时指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经济活动完全由自由的市场机制调节是不现实的,因为市场机制自身有很多难以克服的缺陷,因而有必要对市场机制进行调节,避免其消极作用。捷克斯洛伐克经济学家锡克在1964年出版了《社会主义下的商品货币关系》一书,他在书中从对社会生产的宏观不平衡和微观不平衡的分析入手,论证了市场机制在社会主义制度中的重要作用,提出应以市场机制调节微观的不平衡和以计划机制调节宏观的不平衡的主张。这种主张后来发展为捷克斯洛伐克的“分散的市场经济的单一控制模式”。市场社会主义理论在作为计划经济体制化身的苏联发展得较晚,但也不是没有发展。苏联经济学家列昂惕夫、康尼克、列别尔曼和利希奇金等人在20世纪60年代曾提出了“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论”,认为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因而必须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并通过市场来实现计划的目标。这些观点显然具有市场社会主义理论的特征。

第三阶段即当代市场社会主义,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出现的市场社会主义理论,其主要内容是论证市场社会主义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走向社会主义的唯一可行的途径。

随着苏联东欧各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相继解体,西方一些资产阶级政客和右翼学者纷纷宣告“社会主义已彻底失败”,宣称“社会主义无论是在现实中还是在理想中都不复存在了”。但是一些左翼学者却予以了坚决的反击。美国左翼经济学家罗默在其1994年出版的《社会主义的未来》一书中指出:“苏联和东欧的共产主义制度的崩溃支持了一些旧论点,也产生了一些新论点,认为社会主义不论在当今世界或作为一种理想都不能存在。我只希望阐述理由证明,社会主义仍是

4

一种值得追求的理想,而且在现实世界也是可能的。我认为,赞成社会主义经济的论点需要在构成社会主义成分的基本观点方面进行某些修正。毋庸置言,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社会是垮了,但这不意味其他的、尚未尝试的社会主义形式也应该为它殉葬。”(《社会主义的未来》,重庆出版社1997年版,第1页)同时,这些左翼学者开始重新思考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并在认真总结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制度失败的教训的基础上,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如何才能实现社会主义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二、 当代市场社会主义

1.当代市场社会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当代市场社会主义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它是当时英国工党的知识界支持者对工党社会主义主张进行检讨和反省的结果。当时的国际背景是:一方面,以苏联、东欧国家为典型代表的中央计划经济愈益暴露出深刻的危机,经济发展乏力甚至滑坡,经济效率乃至一般生活水平持续下降,因而,开始了涉及所有制结构和经济体制的改革。另一方面,西方发达国家普遍结束了经济持续发展的黄金时期,进入了一个长期经济滞涨的局面,60~70年代出现的国有化、国家干预和福利国家等发展开始反向演进。各国纷纷采取紧缩措施,大砍福利开支,同时为刺激个人投资和重振市场活力而削减税收、鼓励资本家私人的积极性。这样,西方自由经济思潮占据主流地位,代表这一思潮的政治派别——各国保守党在政治上占尽风头。社会结构的变化、社会思潮的逆转和经济形势的窘迫不仅损害了社会党人曾经为之自豪的成就和获得长期支持的社会基础,而且对他们一贯的政策主张和意识形态构成了严重的挑战。而英国工党首当其冲,是西欧主要社会党中最先迎受危机且受害最为严重者,直接导致了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连续两次大选的败北,创下了1918年以来的最差记录。在普遍加剧的危机面前,西欧社会党人或是难变初衷、却在大选中屡屡败北,或是改弦易张、采用与保守党人近似的主张。但无论何种情况,西欧社会党人都面临着寻找能够适应新的形势变化、应付新的挑战、解答新的问题、同时又能够再次肯定民主社会主义价值和意义的理论。这正是英国工党的知识界支持者探讨市场社会主义理论、其他国家的社会党也在进行类似理论工作的根本原因。1983年6月,英国工党的智囊机构费边社,约邀了一批同情支持工党的知名学者深入探究工党失利的原因。这些人在讨论中得出了结论,眼下的工党过于缺乏必要的理论思维,严重拘泥于旧的理论框架和政策主张,因而无法对不断变化的社会主义现实作出适当的反应,亦无法应付新右派的各种挑战。要想扭转颓势,应该首先在工党的社会主义理论方面取得突破。于是,这些学者组成了一个“社会主义哲学小组”,开始定期集会,研讨问题。在他们

5

召开的第一次工作会议上,牛津大学戴维·米勒教授首次明确提出了“市场社会主义”的理论构想,这马上引起了与会者的极大兴趣,后来的多次会议几乎都围绕着这一主题展开讨论,在就基本问题达成共识之后,他们或分工或协作,开始撰写并发表有关论著。例如,普兰特发表了《平等、市场与国家》(1984)、福布斯主编了《市场社会主义:何人的选择?》(1987)、埃斯特林和格兰德编撰了《市场社会主义》(1989)、戴维·米勒写作了《国家、市场与社会:市场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1989)。经过几年不懈的努力,终于建构出一个体系相对完整、具有特定内涵的当代市场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值得注意的是,他们的眼光并未局限于西欧,而是力图从更普遍的意义上阐述和论证市场社会主义理论。他们尤其关注原苏联东欧地区包括中国等实行中央集中计划经济体制的国家所进行的体制改革。为此,还特别约请原在波兰国家计委担任要职、后成为牛津大学客座教授的著名经济学家布鲁斯撰写了《从马克思到市场:寻找经济体制的社会主义》(1989)一书,从总结20世纪80年代以来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经验和理论的角度探讨市场社会主义问题。

面对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的苏东剧变以及整个欧洲乃至世界范围内右冀力量的得势和新保守主义和自由主义思潮的盛行和冲击,这些市场社会主义者反而更加坚定了对自己理论的信心。他们认定在随着苏东剧变而来的世界性的社会主义信誉危机中,唯有市场社会主义才具有真正生命力;在苏联式“现实社会主义”已经失败,当代资本主义“名盛实危”的情况下,唯有市场社会主义才是“能够将自由经济的自由和效率与社会主义的人道和均等理想结合起来的第三种选择”(戴维·米勒《国家、市场与社会》,英文本,牛津大学出版社1989版,第2页)。与此同时,在苏东地区和欧美,也有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到市场社会主义的宣传和研究中来,市场社会主义的研究中心也由英国转到美国,美国人约翰·罗默成为市场社会主义的突出代表。这一时期,当代市场社会主义在理论上也取得了更大突破,它不仅论证了市场和公有制、市场与社会主义的兼容问题,而且还开始论证如何依靠市场来实现社会主义的公平和效率问题,明确提出了为市场辩护的价值就是福利、民主、自由。这样,当代市场社会主义者开始在自由、效率、平等原则上构建社会主义蓝图,从而把市场社会主义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

2.当代市场社会主义的主要思想 (1)市场社会主义的政治目标

当代市场社会主义与传统市场社会主义最重要的区别是其政治目标的不同:传统市场社会主义是在传统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基础上探讨如何与市场经济相结合,是为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体制改革服务的;而当代市场社会主义则大都是在苏东社会主义垮台之后,一批激进学者试图改造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以培育和发展社会主义因素(诸如真正的民主、自由、平等)的产物,是在发展资本主义国家的现有成果基础上改良资本主义,是通向未来社会主义的中短期目标(长远目标是“完全的社会主义”)。有的学者称前者为东方的市场社会主义思潮,后者为西方的市场社会主义思潮。匈牙利的科尔奈非常重视这两种不同形态的市场社会主义在“起始原因”上的区别。他说:“因为起始原因形成的背景不

6

同,可以清楚地区分出两个不同主题内容:一个是作为代替资本主义制度的市场社会主义;另一个是作为代替旧形式的、改革前斯大林社会主义制度??的市场社会主义。”

(2)关于社会主义的目的和本质

市场社会主义认为,传统社会主义混淆了目的和手段的关系,把社会主义的目的当成了手段。社会主义是一种目的状态理论,这种目的状态可以归纳为平等、自由、高效。平等是它的基本目标:市场社会主义要消除强者对弱者的剥削,实现人与人之间的收入、福利、地位和权利诸方面较大平等,满足人们基本的物质和精神需求,为人的潜能和个性充分实现创造条件。在平等的理解上,戴维·米勒认为,市场社会主义追求的平等目标不仅仅囿于经济平等,而且是“社会平等”。要使人们都有一个平等的起点和机会,在不允许产生很大的经济收入差距的基础上进而实现“复合平等”,接近资本的平等,竞争起点的平等,社会地位和权力的平等,受教育的平等。除了平等以外,市场社会主义认为还必须追求效率、自由等价值目标,他们认为传统社会主义片面强调平等,忽视了效率,结果不仅生产力无法提高,事实上的真正平等也未达到,因而,他们主张运用市场和竞争机制,刺激生产,提高效率。关于自由,他们认为社会主义应该保证在人们拥有相当资源的基础上享有行动的“积极自由”,并且应该包括择业、消费、言论等方面。总之,市场社会主义认为,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终极目标应该是:一个“无剥削、高效率、平等且自由”(埃斯特林等主编:《市场社会主义》,经济日报出版社1993年版,第26页)的社会,因此,片面强调哪一方面都会偏离真正社会主义的方向。

(3)市场主导的经济运行机制 在市场社会主义的发展史上,其主要的发展脉络是资源配置方式的变化,即从计划主导机制论→市场与计划并存的二元机制论→市场主导机制论。

20世纪30年代的兰格模式是计划模拟市场的市场社会主义,其经济运行机制是以计划为主导的机制。60~80年代的市场社会主义出现了计划与市场并存、决策分散的种种“分权模式”的市场社会主义,是一种二元制论。人们已经认识到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重要作用,企图在计划的有效控制下,尽力发挥市场的作用,使两者有机结合起来,然而,分权模式与兰格模式一样,都是在传统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框架内利用市场。80年代以后,市场社会主义理论在英国出现“突破性的发展”,这就是“市场主导的市场社会主义”的确立。

当代市场社会主义认为,市场不是资本主义独有的,在目前任何社会制度的国家,无论是实行“混合经济”还是自称属于某种纯粹的经济形态,实际上都存在市场。市场制度虽然是资本主义的必备特征,但资本主义决非市场制度的唯一特性,市场只不过是一种经济组织形式,是配置经济资源、分配经济权力和协调经济决策的手段。因此,“使市场完全脱离资本主义则是极可能的”(埃斯特林等主编:《市场社会主义》,经济日报出版社1993年版,第1页)。这种完全脱离了资本主义的市场完全可以为社会主义利用,与社会主义“联姻”,形成社会主义市场。市场社会主义批判指出,传统社会主义将社会主义看成是通过计划实现较大平等或通过工业国有化消灭剥削等认识是不具有逻辑依据的,社会主义是

7

一种目的状态,绝不可把手段混同于目的,手段的选择应视其对实现目的的价值和功效确定。计划作为一种资源配置的手段,其内在实质并不意味着平等和公正的实现或剥削的消除,“市场的内在实质也不会阻碍人们用它来实现社会主义的目的”(埃斯特林等主编:《市场社会主义》,经济日报出版社1993年版,第2页)。正是基于对市场本质的新认识,当代市场社会主义才极力倡导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框架内运用市场经济,强调市场的主导作用,建立市场主导的市场社会主义。当代市场社会主义者从效率、自由、民主等方面为其主张进行了辩护。

首先,它认为“市场既是一种信息体系,又是一种激励制度,价格机制向商品供应者发出消费需求信息,同时又向商品生产者提供某种激励,使他转向生产供不应求的花色品种以满足社会需要,这样,就能自动和灵敏地调节微观经济活动的平衡,促进生产及时地适应需求”(埃斯特林等主编:《市场社会主义》,经济日报出版社1993年版,第32页)。在市场竞争的压力和利润的驱动下,市场制度还可以鼓励生产技术的进步和产品的创新。因此,市场能够有效地促进生产的发展,特别是在目前的经济水平上,市场制度也是唯一能够实现资源合理配置提高经济效率的手段,社会主义必然也必须利用市场。

其次,它认为“市场能够促进私人消费选择自由、就业选择自由和言论自由”(埃斯特林等主编:《市场社会主义》,经济日报出版社1993年版,第39页)。市场社会主义者认为,一个社会的自由程度,是与该社会配置资源的方式密切相关的。市场这种资源配置方式,“允许人们对那些适合其特殊生活方式的资源作出不同的选择”,因而,提供了有效的消费和择业自由;另外,市场的存在及其造成的经济极大地分散化,保证了持有不同政见的人将会因资源的独立来源和分散配置而拥有了运用言论自由的手段。

最后,它认为“市场能够极大地促进民主”(埃斯特林等主编:《市场社会主义》,经济日报出版社1993年版,第39页)。其一是企业民主,因为在市场条件下,各企业是独立自主的,各企业成员也能够高度控制其工作环境,对企业生产什么、怎么生产等各项事务拥有决策权;二是国家民主,在市场社会主义条件下,市场相对于中央计划经济而言,能够极好地分散经济权力和沟通经济信息,能够有效地削弱与前者相伴随的官僚机构及其庞大队伍,政府的作用受到限制,从而为政治民主创造条件。

当代市场社会主义在钟情于市场的同时,也承认了市场制度的缺陷,如市场机制的滞后性、盲目性和自发性造成资源的闲置和浪费,导致经济周期波动等。基于此,它在力倡市场主导机制的同时,还主张把计划作为市场社会主义资源配置的补充角色。市场社会主义所说的计划是指示性计划,是关于计划构设和阐释的咨询、讨论过程,它的作用在于通过向有关双方提供信息,减少市场的不确定性和其他弊端。当代市场社会主义者强调,指示性计划只起改进市场的作用,只有在市场无法奏效的地方才能运用这种政府干预,更不会使计划取代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主导机制。

(4)形式多样的社会所有制结构 在生产资料所有制问题上,市场社会主义经历了对国有制和公有制的“否定之否定”的过程。早期的市场社会主义在生产资料所有制问题上是默认国有制的统治地位的,即使允许私有制的存在,也是少量的“补充”。到了英国产生“市

8

场主导的市场社会主义”的20世纪80年代后期,不仅把国有制当作公有制的根本形式的做法受到质疑,国有经济在实践中产生的效益也受到越来越多的非议。英国工党则在政策调整中摒弃了工业国有化的一贯主张。然而到了90年代,面对苏东剧变之后接踵而来的国有资产化浪潮,西方的左翼理论家们反而认识到公有制已经排除了传统形式的国有制。

20世纪90年代的市场社会主义大部分赞成生产资料的社会化,对生产资料所有制在不同方面实行不同程度、不同方式的社会所有,主张所有制的实现形式多样化。但也有人基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现实,不急于追求生产资料的公有化,而是从限制其功能上入手,或者首先倡导其他方面(如构成知识经济财富的信息)的社会化。概括说来,从追求社会平等这个目标出发,基本上可以划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类型是主张生产资料全社会公有,但公有制的所有权与经营管理权分开,如美国经济学家罗默的“证券社会主义”模式和扬克的“实用社会主义”模式。罗默设想让每个成年公民从社会领取数额相等的有价证券,用以购买企业股票收取股息,但不得买卖证券。死后证券回归公共财产。企业为公共所有,每个企业采取联合股份公司的形式,由聘任的经理经营,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几个公司围绕一家主办银行形成一簇,由公共银行向本簇内的公司提供资金。在这种模式中,罗默所主张的财产关系是一种社会所有制或证券所有制,最终产权属于社会,产权明晰而又分散是其明显特征。扬克则主张把当代资本主义国家中的大型私人所有制企业转化为公共所有,以消除资本主义社会中收入分配不平等的现象。他认为,社会允许富人存在,人们可以储存大量财富,过富有的生活,但禁止能够带来富有生活方式的非劳动所得的资本所有权收入。在他的方案中,资本所有者是“全体人民”,但经营管理却只能交给“公共财产管理局”,以便尽可能发挥最大的效益,而产权收益则以社会分红的形式分配给社会成员。第二种类型是“合作制经济”的财产形式,如米勒的“合作制市场社会主义”,德里兹的“自我经营”市场社会主义。这类经济形式不太考虑整个社会的生产资料是否公有问题,人们关注更多的是合作社内部经济剩余的“公有”,与此同时强调劳动者当家作主、民主管理和公平分配。第三种类型是不追求生产资料公有化,但对资本职能作了各种限制。布洛克的“没有阶级权力的资本主义”方案、埃尔森“市场社会化”方案等属于这种类型。布洛克允许继续实行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度,但主张对资本主义企业进行改造。私人对集体联合财产的控制程度将被大大降低,企业将在国家权力的协调下,由股东、企业人员和用户三方共同管理。他认为这将有力地削弱资本的阶级权力,让企业为大众服务。埃尔森则主张利用税收提供的资金建立公共信息渠道,使一切企业、家庭、个人和计划都能免费存取有关技术、价格、工资、产品、原材料等经济信息,即建立开放的公共信息网络。

(5)兼顾平等与效率的价值取向

当代市场社会主义把市场与社会主义结合起来,既要发挥市场的效率,又要追求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几乎所有的模式设计都是在平等与效率双重目标上下大气力:坚持公有制作为争取平等的基础;保持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制度,兼顾种种保障措施的运行机制,以保障不低于资本主义的经济效率。但是,当代市场社会主义与传统社会主义在平等与效率上的取舍方式却是不同的。传统市场社会主义是在传统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上探讨如何利用市场发展

9

社会主义经济,其侧重点在于效率。而当代市场社会主义则是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市场经济的基础上,追求社会主义价值目标,其侧重点在于平等。并且,各种当代市场社会主义模式对“平等”强调的侧重点有所不同,有的强调结果平等,有的强调起点平等,有的则认为机会平等比结果与起点平等更有价值。值得注意的是,大多数当代市场社会主义追求的平等不仅仅是经济平等,还包括社会政治上的平等。如米勒在《市场、国家与社会:市场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中认为,市场社会主义至少要实现四个目标:①发挥市场在生产和服务中的效率优势;②限制国家的经济作用,使民主管理切实可行;③保护工人自治,无论他们个人还是自我管理企业的成员;④实现初次收入分配的较大程度的平等(而不是依赖收入的再分配)。他追求的平等不仅仅是经济上的平等(经济上平等的起点和机会),更重要的是“社会地位的平等”,即无产阶级社会的那种平等。罗默在《社会主义的未来》一书中指出,社会主义者需要三种机会平等:①自我实现和福利;②政治影响;③社会地位。三项“机会平等”中政治影响和社会地位占据两项,而“自我实现”也不仅仅是经济问题。

(6)突出政治民主和经济民主

当代市场社会主义正是由于对资本主义的社会异化深恶痛绝才极力主张改良式替代资本主义,因此,大声疾呼“民主、平等和自由”是其基本特色。在论著中,有许多是直截了当地冠以“民主”的标题,突出民主的地位。例如,罗宾的著作标题为《经济民主:可行的社会主义政治》,韦斯科夫的著作冠以《以企业为基础的民主的市场社会主义》,施韦卡特的著作称《经济民主—真正的可以实现的社会主义》,科亨和罗杰斯的文章干脆叫《联合的民主》。此外,像布洛克那样的方案,“民主”已成为实施他的“没有阶级权力的资本主义”的基本前提。

美国施韦卡特的模式假定一个保障公民自由的法制国家的存在,通过中央、省、市选举产生各级民主机构来保障公民的自由,根据市场导向的民主计划来发放投资基金,将计划与市场两套机制在“民主”领域结合起来。这样,民主不仅具有政治价值,而且也具有深刻的“经济”内涵。布洛克则在选举制度上大做文章。他指出,资本主义国家的竞选活动是私有富有者通过提供竞选资金进行控制来操纵和影响选举的,为此必须进行选举制度改革,具体措施有:向所有机构提供公共资金,在传播媒体中为候选人提供自由时间,私人政治捐款不超过100美元,实行普遍的选举登记和周末选举日等。

当代市场社会主义建立在资本主义现有成果基础上。当代市场社会主义者进一步的要求是充分的民主,一定程度上的分权和尊重个体自由活动的权利,这当然需要有一定的制度保障,尤其需要一个没有任何特权介入经济活动的民主政治制度。从经济效率的角度考虑也有此种要求,用制度经济学的话说,一个国家的基础制度安排、制度结构、制度框架、制度环境和制度走向决定了它的经济绩效。

总之,种种社会主义的新模式都追求某种形式的民主,不仅是经济民主,还有政治民主,或是作为其模式的出发点,或是作为其方案的目标。

(7)市场社会主义实现的方式、途径

当代市场社会主义认为,在现有的资本主义和传统的社会主义条件下是无

10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8c1x.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