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后纪

更新时间:2024-02-18 17:30:02 阅读量: 经典范文大全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篇一:汉光武帝刘秀的皇后郭圣通的生平如何

汉光武帝刘秀的皇后郭圣通的生平如何

郭圣通(?—公元52年),东汉王朝开国皇帝刘秀的第一任皇后,西汉皇族后裔,其外公为汉景帝七世孙、真定恭王刘普。公元24年,一代英主刘秀为平定河北之需要,与河北真定府联姻,迎娶了真定王刘扬之外甥女郭圣通。刘秀登基称帝之后,郭圣通被册封为皇后。郭氏虽贵为皇后,但在光武帝面前远不及时为贵人的阴丽华受宠,后期多有不安及怨言。建武十七年,郭氏被废为中山王太后,贵人阴丽华则荣登后位。建武二十八年,在被废十一年之后,郭圣通病逝,安葬于京师洛阳近郊的邙山。

王室千金

郭圣通同后来的光武帝刘秀一样,同为前朝皇室的后裔。她的外公就是西汉景帝的七世孙、真定恭王刘普。刘普有一女,嫁与了世家大族出身的郭昌,生下了郭圣通与其弟郭况。郭圣通之母虽出身西汉王室,但为人恭俭有礼,有母仪之德。郭圣通显赫无比的出身和其所受到的王室家族的熏陶,对其日后的人生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郭圣通

海内大乱

王莽代汉建立新朝之后,为了缓和自西汉中后期以来不断激化的社会矛盾,宣布颁“新政”。然而新政过激过快,又有很多地方处置不当,在豪强地主的联合抵制之下,最终走向了失败。新朝末年,水、旱灾害频繁,为了求得生路,人民纷纷揭竿而起,铤而走险,从而导致新末海内大乱,豪杰并起!有着西汉皇室血统,但其实同皇室并无任何瓜葛的刘秀见天下已乱,正是用武之机,遂同兄长刘縯一同在家乡起兵。为了摆脱势单力孤的局面和壮大声势,刘秀两兄弟与起义军中的绿林军联合,并打出了“复兴汉室”的旗号。

新莽地皇四年,为一举扑灭宛城一线的绿林军主力,王莽遣大司空王邑率四十二万大军前来围剿,大军的前队已经到达昆阳附近。《后汉书》卷1上《光武纪上》载:王莽征天下能为兵法者六十三家数百人,并以为军吏。选练武卫,招募猛士,旌旗辎重,千里不绝。时有长人巨无霸,长一丈,大十围,以为垒尉,又驱诸猛兽虎豹犀象之属,以助威武。自秦、汉出师之盛,未尝有也。就是说,自秦朝和西汉以来,从未有过如此盛大的出征场面。而且军中还有一个能驱虎豹的巨人名叫巨无霸,据《汉书》卷99下《王莽传下》记载:此“巨无霸”身高一丈,腰围“十围”,吃饭用特制的铁筷子,睡觉枕着战鼓,三匹马载不动他。

面对如此强敌,绿林军将领皆胆寒,又顾念军中妻儿,欲放弃昆阳,归奔回其他的城池暂避。只有太长偏将军刘秀反对这样,刘秀对诸将说:“现我们的另一只兵马正在攻打宛城,如果昆阳一旦失守,攻打宛城的汉军就也暴露在敌人大军的面前了,不出一日,汉军的诸部皆会被消灭。现在大家为什么不同心协力的共取功名,反而是守着妻子和财物呢?”绿林军其他将领对刘秀的这番慷慨陈

词并不太认同,但不久军中探马言王邑大军已经到了昆阳城北,大军绵延千里,只见前队而不见后队。诸将没有办法,只好听取刘秀之意。刘秀令定国上公王匡等人坚守城池,自己则率13骑突围搬取救兵。王邑为王莽倚重的大司空,曾多次镇压起义军,为王莽称帝立有大功。此时人多势众,产生了轻敌的情绪,加之惧怕王莽责怪,遂下令猛攻昆阳这座小小的坚城,并未听取其他将军“绕过昆阳,直取宛城”的建议。昆阳久攻不下,莽军士气大挫,此时刘秀搬来救兵,并率数千敢死精锐组成的兵马反复冲击莽军的大营,激战中莽军的大司徒王寻被杀,阵脚大乱,而此时昆阳城中的守军亦冲出,新莽大军溃败,自相践踏,掉落滍水(古代河流名,向东绕经昆阳)溺死者数以万计,大司空王邑率少数人马逃回长安。经此一战,新莽王朝的灭亡已成定局。昆阳之战以后,刘秀马不停蹄,率军南下,正在此时,刘縯因“犯上”之罪而被更始帝刘玄所杀的消息传来,给了刘秀重重一击。刘秀只得返回宛城,向更始请罪!

所谓“汉军”,本就是绿林军和南阳宗室兵马为了对抗王莽大军而临时组成的一支队伍,内部本就及其的不稳和矛盾重重。更始帝刘玄登基之后,刘縯部众向来对更始的号令多有不从,以至此次刘縯被杀。刘秀到了宛城,向刘玄请罪,同时不表昆阳之功,平日里也谈笑如常,不同刘縯的部下进行私下的接触。更始帝处死刘縯,本是为了立威给反对者看的,天下未定之时尚不敢随意诛杀将功臣战将,故刘秀请罪之后得以保全,并被更始封为武信侯。不久,刘秀在宛城迎娶了思慕多年的豪门千金—阴丽华。

联姻英主

更始帝移都洛阳之后,遣刘秀以破虏将军行大司马事,持节到河北镇抚州郡,但并不拨予刘秀兵马。刘秀所要去镇慰的河北,各方势力混杂,人人有立地称王之心,并不听命于更始政权。刘秀方以更始政权使臣的身份到达河北,河北三王中的赵缪王刘林惧怕河北之地被更始政权吞并,便联合广阳王刘接推出了一个名叫刘子舆的人。此人自称其为当年汉成帝之子,因惧怕赵飞燕姐妹迫害皇子,故成帝将他寄养到民间,隐姓埋名,改名叫了王郎。不久,此自称刘子舆的人在赵缪王等人的拥戴之下在邯郸称帝。此王郎称帝后,下檄文抓捕刘秀。此时的河北诸郡国多归附王郎,刘秀不敢入城,只好在外往返奔波、风餐露宿,处境极为艰难。但信都太守任光,上谷太守耿况之子耿弇等河北英杰均仰慕刘秀威名,愿追随刘秀,成就大业。刘秀在他们的支持下扩充军马,在河北逐渐有了立足之地。

就在刘秀与诸将准备征讨王郎之时,真定王刘扬起兵十万归附了邯郸(王郎称帝后,都城就在邯郸),处境对刘秀颇为不利。刘秀认为,真定王刘扬还有可争取的余地,遂派部下刘植到真定府游说。刘植一番游说,果不负众望,竟真的说动了刘扬反王郎而归刘秀。但是,真定府的兵马不会如此轻易就归刘秀所用,为了促成两家的联盟,刘秀亲赴真定府,在真定郭氏家族的府第“漆里舍”(郭氏府第的名字)中,刘秀及其诸将与刘扬等人大摆酒宴,刘扬非常高兴,席间亲自击筑为欢(筑为一种乐器)。就这样,刘秀以隆重的礼仪迎娶了真定王刘扬的外甥女—郭圣通。两家联姻之后,刘扬率大军跟随刘秀进击邯郸和日后平定河北。

刘扬兵马归附之后,刘秀实力大增,此时耿弇和景丹等人率渔阳、上谷两郡突骑赶到,据《后汉书》卷19《耿弇传》载:“弇走昌平就况,因说况使寇恂东约彭宠,各发突骑二千匹,步兵千人。弇与景丹、寇恂及渔阳兵合军而南,所过击斩王郎大将、九卿、校尉以下四百余级,得印绶百二十五,节二,斩首三万级,定涿郡、中山、巨鹿、清河、河间凡二十二县。”就是说,耿弇、景丹等人率领渔阳、上谷两郡的突骑四千余骑一路横扫南下,共击斩王郎大将、九卿、校尉以下四百余人,得印绶一百二十五枚,斩首三万多人,平定了涿郡、中山、巨鹿、清河、河间的共二十二个县。可见渔阳、上谷突骑的战斗力之强。后刘秀与王郎部作战不利,而景丹则纵突骑击之,大破王郎军,连身经百战的刘秀日都赞叹道:“吾闻突骑天下精兵,今乃见其战,乐可言邪”。“突骑”即为精锐骑

兵的意思。在日后刘秀平定天下的过程中,“突骑”一词多次在史籍的记载中出现,故后世一些史家认为,刘秀之所以能削平天下,北州突骑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北州主要是指北方幽、并二州)。 此时,远在长安的更始帝刘玄见河北有人登基称帝,亦派尚书令谢恭率六将军前来帮助刘秀征讨王郎,形势对刘秀更加的有利。更始二年五月,刘秀攻破邯郸,王郎败逃,在路上为刘秀部将王霸所杀。更始帝刘玄见刘秀在河北声势日大,担心有变,遂加封刘秀为萧王,令其返回长安,但被刘秀以河北未定为由予以拒绝。不久,更始帝派去河北的幽州牧苗曾和其他将领均被刘秀悍将吴汉、耿弇等人所杀,刘秀又遣吴汉伏杀了更始重臣、尚书令谢恭,收其兵马,自此与更始政权彻底公开决裂。随后,刘秀发幽州十郡的兵马陆续平定了铜马、高湖、大枪等近百万河北农民军,基本上控制了整个黄河以北,为日后东汉王朝的建立与统一战争奠定了一个稳固的大后方。

公元25年,已经是“跨州据土,带甲百万—《后汉书》卷1上《光武纪上》”的刘秀在诸将拥戴下,于河北鄗城的千秋亭即位称帝,建元“建武”,国号仍然使用了其先祖刘邦—“汉”的称号,故史称刘邦所建立的汉朝为前汉,而称刘秀所建立的汉朝为后汉(后世也有根据两汉都城位置的不同,而有西京、东京和西汉、东汉的叫法)。

入主中宫

建武元年,郭圣通为光武帝生下了他们的第一个皇子—皇长子刘疆。史书描述,此时刘秀对郭氏是“有宠”,就是比较宠爱的意思。不久郭氏受封贵人(东汉制度,贵人是仅次于皇后一级的嫔妃)。 刘秀于河北称帝后不久,即亲统大军南下,夺取了中原的中心—洛阳。与其先祖汉高帝刘邦兴于西方的关中不同,刘秀起于东方,故决定将洛阳定为其都城。定都之后,刘秀即遣侍中傅俊率三百步骑兵迎他的另一位女人入京,也就是早于郭圣通数月前嫁于刘秀的阴丽华。刘縯被杀之后,刘秀在宛城迎娶了这位阴家的千金小姐,三个月之后,因为更始帝遣刘秀东去洛阳,只得将阴氏送回其娘家。阴丽华在这近三年的时间里过的也并不平静,天下大乱,她的家乡新野也成了战场,阴氏只好在家人的护卫下去了淯阳。傅俊就是在淯阳护卫阴丽华来洛阳的。

东汉王朝建立之后,郭圣通与阴丽华同被册封为贵人,后位空缺。阴氏女本为光武帝的最爱,刘秀还是一个落魄皇族的时候,就十分仰慕阴丽华的美貌,感叹道:娶妻当得阴丽华!所以在皇后的人选上,刘秀倾向于阴丽华。但阴丽华则自陈:“不足以担大位(见《东观汉记》卷6《光烈阴皇后传》)”,力辞皇后的位置。对光武帝来说,又到了一个难以抉择的时刻。刘秀的绝大部分文臣武将们都是由在河北征战时的追随之人组成,他们只看到郭圣通在平定河北的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只看到郭圣通在河北征战之时在皇上的身旁,绝大部分人甚至不知道还有一位贵人阴丽华。故阴氏所说的“不足以担大位”并未单纯的自谦之词!而郭氏又生下了皇子,从这点上来说,郭氏同样是皇后的最佳人选。

经过反复斟酌,建武二年(公元26年),郭氏圣通被册立为皇后,其子刘疆被册立为太子。郭圣通,这位同汉光武一样出身于西汉景帝一脉的前朝皇室后裔,终于走上了她人生的巅峰。 后宫恩怨

郭氏受封皇后,阴氏仍未贵人,后宫女人的名分总算是定下来了,但她们的夫君却要四处征战。自建武元年始,经过长达六年的征战,刘秀先后镇压了绿林、赤眉和西汉梁孝王的八世孙、称帝睢阳的梁王刘永等各个割据势力,终于在建武六年,统一了中国的东方。此时的刘秀,已经同割据陇右的隗嚣和割据西蜀的公孙述形成了鼎足之势。这期间,郭皇后、阴贵人均为刘秀又生下了皇子,其中建武四年,在跟随刘秀征讨彭宠的路上,阴丽华生下了日后的显宗明帝刘庄。阴贵人本就是刘秀的最爱,而郭皇后和刘秀之间则带有大量感情之外的“政治”因素。随着东方的平定,三分天下已得其二的刘秀对很多事情都不要再像开国初年那样进行过多的顾虑了。郭皇后开始从最初的“有宠”,逐渐发展到到“宠衰”。这自然会使出身高贵的郭皇后难以接受,开始对刘秀和后宫的女人们不断的

发泄心中的不满,也就是《后汉书》卷10上《皇后纪上》所记载的“数怀怨怼”。大凡出身王孙显贵之家的女子,都有一种难以言表的“高傲

”之心,一旦受到冷落,则非常容易情绪失去控制,如西汉孝武帝刘彻的第一任皇后陈阿娇等等皆是如此!

汉光武一生戎马十余年,多次亲冒矢石南征北讨,才有了日后的东汉近两百年的基业。对于这样的马上天子来说,郭皇后“怨怼”的做法不但不能挽回皇帝的心,反而会更加引起皇帝的反感!刘秀喜爱的是《关雎》中“窈窕淑女”,最反感的就是泼辣和善妒的女人,而身为开国皇帝的刘秀也决不允许任何女人挑战他作为天子的威严。终于,刘秀以皇帝的名义颁下诏曰:

“皇后怀执怨怼,数违教令,不能抚循它子,训长异室。宫闱之内,若见鹰鹯。既无《关雎》之德,而有吕、霍之风,岂可托以幼孤,恭承明祀。今遣大司徒涉、宗正吉持节,其上皇后玺绶。阴贵人乡里良家,归自微贱。?自我不见,于今三年。?宜奉宗庙,为天下母。主者详案旧典,时上尊号。异常之事,非国休福,不得上寿称庆。”

事已至此,一切都不能挽回了。郭皇后交出了皇后的玺绶,黯然的离开了相伴十六年之久的洛阳南宫宫殿,然后移居北宫。在这巍巍宫殿之中,她为刘秀生下了五位皇子,她一生的青春时光也在这宫阙楼阁之中流过,然终不能挽留帝王之心,不禁让后世的不少史家们感叹不已,清末民初的史学大家蔡东藩则在《后汉演义》郭后被废之章节结束后的评论性段落中感慨道:“光武帝能容功臣,独不能容一妻子,废后之举,全出私意,史家多讥其不情。”蔡东藩此言,也代表了部分史学家的看法,诸如范晔、王夫之等等。

废后之死

纵观中国历史上的废后,大多被囚入冷宫或暴室,被残酷处死者也不在少数。而刘秀却做了一个让所有人都出乎预料的决定,郭圣通被封为了“中山王太后”,这在中国历史上可以说是罕见甚至没有的,一般来说,只有皇帝驾崩了,藩王的母亲才能被尊为“王太后”。现在建武皇帝(刘秀年号“建武”)尚在,郭圣通就已经成为“太后”了,看来纵横沙场的刘秀对于家事的处理也有些无奈!

两年之后,即建武十九年,一直因郭后被废而“戚戚不自安”的太子刘疆再次请辞太子位,刘秀也认为“立子以贵”,既然刘疆已非皇后之子,承继大统确实于理不合,遂准允了太子的请求。刘疆辞去太子之位以后,皇后阴丽华的长子刘阳(后改名刘庄)被册封为太子,刘疆改封东海恭王。对于这个结果,郭圣通应该不会感到太吃惊,她毕竟做了十六年的皇后,对宫廷中的政治规则是很清楚的,废后的儿子是不可能承继大统的,否则就是对现任皇后的一种变相谋杀!

建武二十六年,郭圣通的母亲郭主去世,二年之后,郭圣通也在洛阳北宫走完了她最后的人生之路,以“王太后”的身份葬于了洛阳近郊的邙山。邙山,位于洛阳近郊,是东汉历代皇室贵族的安葬之地,东汉世祖武帝刘秀和光烈皇后阴丽华的原陵就在邙山,郭圣通死后虽不能入皇陵,但也并没有离开刘秀太远。历史上没有记载郭后生于何年,推算的话,十六年的皇后,十一年的贬黜,再加上古人女子婚嫁的大致年龄,郭圣通亡故的时候应该是四十多岁。

依照东汉的制度,废后是没有谥号的,故后世史学家?a href="http:///zhaoshangjiameng/"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加盟煞虻内趾爬闯坪羲怨ネū凰壮莆肮馕涔屎蟆薄?/p>

《后汉书皇后纪上》

光武郭皇后讳圣通,真定槀人也。为郡著姓。父昌,让田宅财产数百万与异母弟,国人义之。仕郡功曹。娶真定恭王女,号郭主,生后及子况。昌早卒。郭主虽王家女,而好礼节俭,有母仪之德。更始二年春,光武击王郎,至真定,因纳后,有宠。及即位,以为贵人。

建武元年,生皇子彊。帝善况小心谨慎,年始十六,拜黄门侍郎。二年,贵人立为皇后,彊为

皇太子,封况绵蛮侯。以后弟贵重,宾客辐凑。况恭谦下士,颇得声誉。十四年,迁城门校尉。其后,后以宠稍衰,数怀怨怼。十七年,遂废为中山王太后,进后中子右翊公辅为中山王,以常山郡益中山国。徙封况大国,为阳安侯。后从兄竟,以骑都尉从征伐有功,封为新郪侯,官至东海相。竟弟匡为发干侯,官至太中大夫。后叔父梁,早终,无子。其婿南阳陈茂,以恩泽封南侯。

二十年,中山王辅复徙封沛王,后为沛太后。况迁大鸿胪。帝数幸其第,会公卿诸侯亲家饮燕,赏赐金钱缣帛,丰盛莫比,京师号况家为金穴。二十六年,后母郭主薨,帝亲临丧送葬,百官大会,遣使者迎昌丧柩,与主合葬,追赠昌阳安侯印绶,谥曰思侯,二十八年,后薨,葬于北芒。

帝怜郭氏,诏况子璜尚淯阳公主,除璜为郎。显宗即位,况与帝舅阴识、阴就并为特进,教授赏赐,恩宠俱渥。礼待阴、郭,每事必均。永平二年,况卒,赠赐甚厚,帝亲自临丧,谥曰节侯,子璜嗣。

元和三年,肃宗北巡狩,过真定,会诸郭,朝见上寿,引入倡饮甚欢。以太牢具上郭主冢,赐粟万斛,钱五十万。永元初,璜为长乐少府,子举为侍中,兼射声校尉。及大将军窦宪被诛,举以宪女婿谋逆,故父子俱下狱死,家属徙合浦,宗族为郎吏者,悉免官。新郪侯竟初为骑将,从征伐有功,拜东海相。永平中卒,子嵩嗣;嵩卒,追坐染楚王英事,国废。建初二年,章帝绍封嵩子勤为伊亭侯,勤无子,国除。发干侯匡,官至太中大夫,建武三十年卒,子勋嗣;勋卒,子骏嗣,永平十三年,亦坐楚王英国,失国。建初三年,复封骏为观都侯,卒,无子,国除。郭氏侯者凡三人,皆绝国。

论曰:物之兴衰,情之起伏,理有固然矣。而崇替去来之甚者,必唯宠惑乎?当其接床第,承恩色,虽险情赘行,莫不德焉。及至移意爱,析嬿私,虽惠心妍状,愈献丑焉。爱升,则天下不足容其高;欢队,故九服无所逃其命。斯诚志士之所沉溺,君人之所抑扬,未或违之者也。郭后以衰离见贬,恚怨成尤,而犹恩加别馆,增宠党戚。至乎东海逡巡,去就以礼,使后世不见隆薄进退之隙,不亦光于古乎!

袁宏(晋):

夫建太子以为储贰,所以重宗统,一民心也。非有大恶于天下,不可移也。世祖中兴后汉之业,宜遵统一之道,以为后嗣之法。今太子之德未亏于外,内宠既多,适子迁位,可谓失矣。然东海归藩,谦恭之心弥亮;明帝承统,友于之情愈笃。虽长幼易位,兴废不同,父子兄弟,至性无间。夫以三代之道处之,亦何以过乎!—《后汉纪》

解读:袁宏对刘秀废后和废太子一事认为是世祖皇帝的一个过失,故言“可谓失矣”。但是,在后半段中袁宏同时指出,虽然不幸的一幕发生了,但是无论是光武还是明帝,都对这件本为不幸的事情处理的非常的得体,最终未以悲剧收场,从这点来说,这也就不算是什么过失了!

范晔(南朝—宋):

物之兴衰,情之起伏,理有固然矣。而崇替去来之甚者,必唯宠惑乎?当其接床第,承恩色,虽险情赘行,莫不德焉。及至移意爱,析嬿私,虽惠心妍状,愈献丑焉。爱升,则天下不足容其高;欢队,故九服无所逃其命。斯诚志士之所沉溺,君人之所抑扬,未或违之者也。郭后以衰离见贬,恚怨成尤,而犹恩加别馆,增宠党戚。至乎东海逡巡,去就以礼,使后世不见隆薄进退之隙,不亦光于古乎!—《后汉书》卷10上《皇后纪上·光武郭皇后纪》

解读:范晔的这番感慨,大意主要说了两个意思。

一是感慨帝王身边女人的命运多变,得宠时,则“天下不足容其高”,宠衰时则“九服无所逃其命”。

二是范晔同时认为,郭氏虽然被废后位,但却得到了历史上其他废后所不能得到的礼遇,从这点上来说,郭圣通又是古之废后当中非常幸运的一个了!

篇二:“臣妾”一词该怎用

“臣妾”一词该怎用

《芈月传》里后宫众位佳丽,不论是夫人、良人、美人、八子、长史、少史,逢人便自称“臣妾”,让人忍俊不禁。其实,这是古装剧的一个通病,几乎所有宫廷戏都或多或少存在这样的问题。其实在古代,“臣妾”这个词绝对不是可以随随便便轻易出口,在谁面前都胡乱使用的。

臣妾,作为名词,古来称地位低贱者,《尚书传》说:“役人贱者,男曰臣,女曰妾。”《周礼注》也说:“臣妾,男女贫贱之称。”《战国策·秦四》:“百姓不聊生,族类离散,流亡为臣妾。

注云:“男为人臣,女为人妾。”所以也以“臣妾”指臣服者、被统治者。如《史记·吴太伯世家》和《伍子胥传》有“请委国为臣妾”、“求委国为臣妾”语,《汉书·西域传》有西域小国“称臣妾”语,《后汉书·皇后纪》有“天下臣妾,咸为怨痛”语。

“臣”在甲骨文中是一个竖着的眼睛,郭沫若在《甲骨文研究》中说:“人首俯则目竖,所以像屈服之形者。”《说文解字》曰:“臣,像屈服之形。”《礼记·少仪》:“臣则左之。”郑玄注说:“臣谓囚俘。”意思就是说,“臣”是被抓获的战俘。这就是“臣”的本义,抓获的战俘如果不杀,就成为胜者的奴隶,所以“臣”就专指男性奴隶。

《说文解字》还说:“臣,事君者。”“臣”的最后一种用法就是男人的自称了,《左传·僖公五年》:“臣闻之,鬼神非人实亲,唯德是依。”这是宫之奇对虞公说的一段话,宫之奇在虞公面前就自称为“臣”。值得说明的是,清朝的典章制度中规定,满族官员在上奏章时,可以自称“奴才”,汉臣上奏章时只能称“臣”,不得自称“奴才”,否则就是“冒称”,要受到惩罚。在清朝皇帝的眼中,“臣”连“奴才”都不如,可见“臣”的地位之低下。

甲骨文的“妾”字,下面是个“女”字,上面是个“辛”字,“辛”就是一把“平头铲刀”。郭沫若在《甲骨文研究》中说:“‘辛’是给有罪者或异族俘虏行黥刑时所用的刀、凿一类的刑具,黥刑无法表现在简单的字形之中,所以就借用施刑的工具来表现。”《说文

解字》曰:“妾,有罪女子。”在古代,“有罪”就可以收为奴隶,因此“妾”的本义就是“女奴”。有时也用来表示“男子在妻子以外另娶的女子”。如《孟子·离娄下》:“齐人有一妻一妾而处室者。”《战国策·齐策》:“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当然,用得最多的还是“女子的谦称”。战国宋玉《高唐赋》:“妾巫山之女也。”《左传·僖公十七年》也明言“男为人臣,女为人妾”。由此可以看出,“臣”、“妾”只能分别用于男人或女人对自己的谦称,不能混用或乱用,更不能二字同用以自称。如果合在一起并用,还是在位分比自己低的妃嫔或臣下面前使用,就更是滑天下之大稽了。

刘长卿、薛逢、殷文圭等唐代诗人颂圣之作皆有“万方臣妾”的说法,宋代大诗人陆游诗有“万邦尽臣妾”句。除对皇上外,对皇后也可用“臣妾”一词,如《晋书·后妃列传》载,元杨皇后崩,左贵嫔之诔曰:“臣妾哀号,同此断绝。”显而易见,“臣妾”是一种统称,指作为臣民的众男女;对具体的一男或一女,不当称作“臣妾”,正如不能把一男或一女称作“男女”一样。“臣妾”又可作动词用,也往往是对许多人而言,如东汉蔡邕《上始加元服与群臣上寿章》说:“臣妾万国。”唐代李峤《大周降禅碑》说:“臣妾四极。”所以,皇后、嫔妃对于皇上,可自称“妾”或“贱妾”等,而不应称“臣妾”。只要读一读《后汉书》、《晋书》、新旧《唐书》、《宋史》、《明史》中任何一书的后妃传,便可以知道后妃们同皇上谈话时是如何自称的。如果读一读《金史》、《元史》或《清史稿》中任何一书的后妃传,还会看到,作为嫔妃的少数民族妇女,也知道自称“妾”而不称“臣妾”。

本文摘自:人民网,作者:佚名,原题:《“臣妾”一词该怎么用?是一种统称指众男女》

篇三:专题——古代文化常识课文梳理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必修一

《烛之武退秦师》 一、 《左传》:

《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儒家十三经之一。《左传》既是古代汉族史学名著,也是文学名著。《左传》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根据鲁国国史《春秋》编成

课外补充: 《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与《春秋左传》合称为“春秋三传” 相关成语

1.东道主

《左传·僖公三十年》:“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郑国在秦国东面,故称东道主。原指东路上的主人,后称款待宾客的主人。

2.退避三舍

《左传·僖公二三年》:“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又《僖公二八年》:“子犯曰:‘??微楚之惠不及此,退三舍辟之,所以报也。’”辟:同“避”,舍:春秋时行军三十里为一舍。后以“退避三舍”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

3.及瓜而代

《左传·庄公八年》:“齐侯使连称、管至父(两人都是齐国的大夫)戍葵丘,瓜时而往,曰:‘及瓜而代。’”及:等到。代:代替,接替。等到瓜熟时派人接替。泛指任职期满,由他人继任。

4.言归于好

《左传·僖公九年》:“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后,言归于好。”言:句首虚词,无实际意义。彼此重新和好。

5.魑魅魍魉

《左传·宣公三年》:“魑魅魍魉,莫能逢之。”本为传说中的鬼怪,现用以喻指各种各样的坏人。

6.狼子野心

《左传·宣公四年》:“楚司马子良生子越椒。子文曰:‘必杀之!是子也,熊虎之状而豺狼之声,弗杀,必灭若敖氏矣。’谚曰:‘狼子野心。’是乃狼也,其可畜乎?”本谓狼崽子虽小,却具有凶恶的本性。后喻凶暴的人必有野心。

7.外强中干

《左传·僖公十五年》:“今乘异产以从戎事,及惧而变??张脉偾兴,外强中干,进退不可,周旋不能,君必悔之。”原指所乘之马,貌似强壮,实则虚弱,后用以泛指人或事物,谓表面强有力,实则虚弱。

8.表里山河

《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战而捷,必得诸侯;若其不捷,表里山河,必无害也。”山:太行山,河:黄河。泛指外有山内有河,地势十分险要。

9.厉兵秣马

《左传·僖公三三年》:“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厉:磨,砥砺;兵:兵器,秣:喂。磨好兵器,喂饱马,指作好战斗准备。

10.困兽犹斗

《左传·宣公十二年》:“困兽犹斗,况国相乎?”比喻在绝境中还挣扎抵抗。

11.风马牛(风马牛不相及)

《左传·僖公四年》:“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言齐楚两地相离甚远,马牛不会走失至对方地界。比喻事物之间毫不相干。

12.剑及屦及

《左传·宣公十四年》载:春秋时楚庄王派往秦国的使臣申舟路过宋国时,被宋人所杀。楚庄王急于出兵给申舟报仇,迫不及待地奔跑出去,奉屦(麻、葛等制成的单鞋)的人追到寝门的通道,奉剑的人追到寝门之外,驾车的人追到蒲胥之市才追上他。后用以形容行动坚决迅速。

13.鞭长莫及(鞭不及腹)

《左传·宣公十五年》:“古人有言曰:‘虽鞭之长不及马腹。’”原意是鞭子诚然很长,但不能打马肚子。后比喻力量达不到。

14.城下之盟

《左传·桓公十二年》:“楚人伐绞?大败之,为城下之盟而还。”在敌人兵临城下时被迫订立的盟约,现指事发因条件限制而不得不做出的让步。

15.尔诈我虞

《左传·宣公十五年》:“宋及楚平,华元为质,盟曰:‘我无尔诈,尔无我虞。’”指你诈骗我,我诈骗你。

16.贪天之功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原意把天的功绩,说成是自己的力量。后谓抹杀别人的力量,把功劳算到自己身上。

17.居不重席(居不重茵)

《左传·哀公元年》:“昔阖庐食不二味,居不重席,室不崇坛。”席:铺垫用具。坐卧处不铺设两重垫子,意谓节俭。

18.一之谓甚(一之为甚)

《左传·僖公五年》:“晋不可启,寇不可玩,一之谓甚,其可再乎?”犯一次错误,已经过分了。表示不可一错再错。

19.假途灭虢

《左传·僖公五年》载:春秋时期,晋国向虞国借路去灭虢,晋灭虢后,在归途中又灭了虞国。后指以向对方借路为名而行消灭对方的计策为假途灭虢。

20.经天纬地

《左传·昭公二十八年》:“慈和徧服曰顺,择善而从曰比,经纬天地曰文。”择善而从,指采纳正确的建议或选择好的方法加以实行。经天纬地,形容有治理天下的经世之才。

21.多行不义必自毙

《左传·隐公元年》:“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不义的事情做多了,会自取灭亡。

22.一鼓作气

《左传·庄公十年》: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23.居安思危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敢以此规。

24.一问三不知

《左传·哀公二十七年》:君子之谋也,始、衷、终皆举之,而后入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难乎! 其它还有:骄奢淫逸;众叛亲离;大义灭亲;惟命是听;皮之不存,毛将安傅(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等等。

2、 晋侯、秦伯围郑? ?

晋侯、秦伯,指晋文公和秦穆公。爵即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旧说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

3.《春秋》:即《春秋经》,又称《麟经》或《麟史》,是中国古代儒家典籍“六经”[1] 之

一。第一部华夏民族编年史兼历史散文集。作为鲁国的编年史,由孔子修订而成。《六经》为《诗》、《书》、《礼》、《乐》、《易》、《春秋》

4.秦晋之好:因此秦晋之好代表的是一种政治上的联姻,是国家之间的联合,但后来渐渐将男女之间的婚姻也称作结为“秦晋之好”。

《荆轲刺秦王》

1.《战国策》: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又称《国策》。记载了东周、西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各国之事,记事年代起于战国初年,止于秦灭六国,约有240年的历史。分为12策,33卷,共497篇,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游说之士的政治主张和言行策略,也可说是游说之士的实战演习手册。西汉刘向编定为三十三篇,书名亦为刘向所拟定。

重要篇章:苏秦以连横说秦(成语前倨后恭的出处);冯谖客孟尝君(成语狡兔三窟、高枕无忧的来源);赵且伐燕(成语鹬蚌相争、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渔翁之利的来源);邹忌讽齐王纳谏(成语门庭若市的来源);唐雎不辱使命。

2.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

变徵:变徵是徵音的变调,声音悲凉。

五音六律:

古人把宫、商、角、徵、羽称为五音,

后来再加上变宫、变徵,就形成七个音阶之一——雅乐音阶,即:宫 商 角 变徵 徵 羽 变宫

古书常把五音或五声和六律并举。律,本指用来定音的竹音,后来成为我国古代音乐方面的专门名称。即:黄钟、太簇、姑洗、徵宾、夷则、无射。例如:

“夔于是正六律和五声。”(《察传》)

“师旷之聪,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孟子》)

《鸿门宴》

1.《史记》:

《史记》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1]

《史记》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同时,《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

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刘向等人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

《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

课外补充:《汉书》,又称《前汉书》,由我国东汉时期的历史学家班固编撰,颜师古释注,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

《后汉书》是一部由我国南朝宋时期的历史学家范晔编撰的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内容范晔在帝纪之后添置了皇后纪。东汉从和帝开始,连续有六个太后临朝。把她们的活动写成纪的形式,能准确地反映这一时期的政治特点。其次,《后汉书》新增加了《党锢传》、《宦者传》、《文苑传》、《独行传》、《方术传》、《逸民传》、《列女传》七个类传。范晔是第一位在纪传体史书中专为妇女作传的史学家。

《三国志》是由西晋史学家陈寿所著,记载中国三国时代的断代史,同时也是二十四史中评价最高的“前四史”之一。

2、骖乘:

古代乘车时居右边陪乘的人。古人乘车“尚左”,即以左方为尊。乘车时尊者在左,御者(驭手)居中,另有一人在右陪乘。陪乘的人就叫“骖乘”,其任务在于随侍尊者,防备车辆倾侧。兵车的情况有所不同,主帅居中自掌旗鼓指挥作战,御者在左,另有一人在右陪乘,其任务是保护主帅,排除车行中随时可能出现的事故,这个人就叫“车右”

必修二

《诗经》两首

1. 诗经:

《诗经》是产生于中国奴隶社会末期的一部诗集。它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反映了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诗经》搜集了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的古代诗歌305首,《诗经》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最初只称为“诗”或“诗三百”,到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才称为《诗经》。《诗经》按《风》、《雅》、《颂》三类编辑。《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 诗经六义:风、雅、颂、赋、比、兴

一般认为风、雅、颂是诗的分类和内容题材;赋、比、兴是诗的表现手法。其中风、雅、颂是按不同的音乐分的,赋、比、兴的按表现手法分的。

2. 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总角:总,聚束;角,小髻,意为收发结之,即儿童的发髻向上分开的样子,俗称小丫角,因此称童年时代为「总角」。

束发:束,捆,结之意。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因以“束发”为成童的代称,通

常年十五岁始称成童。

垂髫:指童年。

古时童子未冠,头发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潘岳《藉田赋》:“被褐振裾,垂髫总发。”

及笄:指女子15岁。古代女子满15岁结发,用笄贯之,因称女子满15岁为及笄 。 语出《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

弱冠:指男子20岁。弱,弱小。

语出《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年。左思《咏史》诗之一:“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

而立:指30岁。

语出《论语·为政》“三十而立”。以后称三十岁为“而立”之年。《聊斋志异·长清僧》:“友人或至其乡,敬造之,见其人默然诚笃,年仅而立。”

不惑:指40岁。

语出《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以后用“不惑”作40岁的代称。应璩《答韩文宪书》:“足下之年,甫在不惑。”

艾:指50岁。

语出《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老年头发苍白如艾。《民国通俗演义》三十七回:“……我年已及艾,还有什么不满意的事?”

花甲(耳顺):指60岁。

以天干地支名号错综参互而得名。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六十六:“(赵牧)大中咸通中效李长吉为短歌,对酒曰:?手挪六十花甲子,循环落落如弄珠?。”

古稀:指70岁。

语出杜甫《曲江》诗:“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亦作“古希”。

皓首:指老年,又称“白首”。

《后汉书·吕强传》:“故太尉段颍,武勇冠世,习于边事,垂发服戎,功成皓首。”

黄发:指长寿老人。

语出《诗经》,如《诗·鲁颂· 宫》“黄发台背”。老人头发由白转黄。曹植《赠白马王彪》:“王其爱玉体,俱享黄发期。”陶渊明《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鲐背:指长寿老人。

语出《诗经》,如《诗·大雅·行苇》“黄台背”,“台”与,“鲐”通用。《尔雅·释诂》:“鲐背,寿也。”

期颐:指百岁。

语出《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谓百岁老人应由后代赡养。苏轼《次韵子由三首》:“到处不妨闲卜筑,流年自可数期颐。”

《离骚》

1.《楚辞》

楚辞是屈原创作的一种新诗体,并且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 “楚辞”的名称,西汉初期已有之,至刘向乃编辑成集。东汉王逸作章句。原收战国楚人屈原、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8bwb.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