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修 第四章 教案

更新时间:2024-04-26 23:26: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四章 加强道德修养 锤炼道德品质

[教学目标]:了解道德的起源与本质,正确把握道德的功能与作用;正确对待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辨析道德建设中的错误思潮;正确认识社会主义道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系,明确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基本原则是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把握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和公民道德建设的重点,提高进行道德修养的自觉性。

[教学重点]:道德的本质;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意义;建设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社会主义道德 ;我国公民道德基本规范。

[教学难点]: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坚持集体主义?大学生诚信道德建设。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和学生讨论相结合 [教学时数]:4学时 [教学内容]:

导入语:人生在世,谁都想拥有一个幸福、美满、有价值的人生,这不仅需要人们对人生有正确的观念、对价值有正确的评判,而且还需要掌握一些必要的生存智慧。在社会生活中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要求,同时又不得不受到社会的政治、法律、伦理的支配和约束。为了使人真正成为人,社会成为真正的理性社会,就必须有道德的自觉规范。作为社会调控体系的重要手段,伦理道德与法律规定共同构成人们的行为规范内容。本章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同学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道德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皆见,人人都知道道德,可并非人人都说得清道德是怎么回事。

1

道 德 格 言

一个国家的繁荣,不取决于它的国库的殷实,不取决于它的城堡之坚固,也不取决于它的公共设施之华丽;而在于它的公民的文明素养,即在于人们所受的教育、人们的远见卓识和品格的高下。这才是真正的利害所在、真正的力量所在。 —— 马丁`路德

有两样东西,我们愈经常愈持久地加以思索,它们就愈使心灵充满始

终新鲜不断增长的景仰和敬畏:在我之上的星空和居我心中的道德法则。 — —康德

一旦魔鬼开始说谎,连地狱都将不复存在。

——托马斯·布朗

一个诚实的人,为了自己国家的利益,被派到国外去说谎。 ——亨利·沃顿 导入案例:视频资料<<狼子野心>>

互动环节:请同学们先谈一下自己现有的对道德的看法和认识。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步骤。

第一节 道德及其历史发展

古时候“道”和“德”是分开使用的,分别表示不同的意思。“道”指道路,后引申为原则、规范、规律、道理等。“德”即“得”, 指遵循这种“道”。指人们将道“内得于己,外施于人”。道,是人行道;德,是通假字“得”。爱因斯坦说:“光靠科学和技术,不能把人类带向幸福与高尚的生活。” “道”“德”并举,始于孔子,《论语`述而》云:“志于道,据于德”。

2

前我们对道德主要是认为:道德是由一定经济基础决定的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它以善恶为标准,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调整人们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一、道德的起源与本质 (一)道德的起源

道德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社会意识形态之一,它同其他的社会意识形态一样,也有自己的起源、演变与发展的过程和规律。那么,道德是怎样产生和形成的,这是伦理思想史上一直有争论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种种不同的看法,归纳起来主要有:

1、非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起源说

(1)神启论:道德来源于神的启示。客观唯心主义者认为道德起源于“神”的意志或“上帝”的启示。西汉董仲舒提出:“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从这一观点出发,他把封建道德纲常神圣化、宗教化,认为触犯封建道德就是违反天意。“摩西十诫”:在西方伦理史上被称为“黄金定律”,奠定了基督教道德的基础。我是你的上帝,不可信仰别的神;不可亵渎上帝之名;谨守圣安息日;孝敬父母; 不可杀人;

不可奸淫;不可偷盗;不可作伪证陷害他人;不可贪恋别人的配偶;不可贪恋别人的财物.

(2)天赋论:道德是人先天所具有的禀赋。主观唯心主义者认为道德根源于人类的“天性”或自然本性,是先天的,是人生来就有的。孟子 认

3

为人天生就有四个“善端”,“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辞让之心, 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四端,犹其有四体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 康德认为具有普遍道德价值的东西来自人的理性本身的善良意志,善良意志是人与生俱来的受理性支配不以环境为转移的内在机能,道德就是这种善良意志所发出的绝对命令。 (3)感觉欲望论(自然论):道德来源于人的自然本性的欲求。感觉欲望论从人的自然本能出发来说明道德的起源,认为道德起源于人的某种自然的感情或欲望。法国哲学家爱尔维修认为,人是有感觉的动物,人的本性就是趋乐避苦,就是自利、自爱,也就是追求个人的利益和幸福,这是一切道德的根源。卢梭认为道德源于人心中的社会情感和利他之心,源于对公共利益的追求。英国思想家亚当·斯密、大卫·休谟认为道德起源于人所固有的推己及人的同情心。 (4)

物的“合群性”本能。 以达尔文为代表的进化论伦理学认为,合群性本能——区别于生物本能,是指动物之间同种或在一起生活的异种群有一种互 助的精神。道德起源就起源于动物的这种社会性本能。道德不是人所独有的,一切群居性动物都有道德感。

教师分析:“神启论”认为道德根源于天命,把道德寄托在根本不存在的“上帝”或“神”那里,显然是错误的;“天赋道德论”认为道德根源于人的天然之禀赋,人心中天生就有道德,这离开了人的社会性,离开了人的社会实践,从抽象的人性出发,以为人天生就有道德意识,必然不能得出正确结论;“动物本能论”认为道德根源于动物固有的本能,事实

4

上,在动物的本能活动中没有任何与人的道德行为动机相似的东西,既没有人那种有自觉意识、有目的的选择,也没有人那种对行为善恶评价以及道德意志和情感的表现,所以这种看法也是不对的;“感觉欲望论”认为道德根源于人对痛苦和快乐的感觉,这种看法开始把道德同人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有其进步的一面,但把道德看成是从人的欲望中引申出来的,是由人的内心感觉决定的,仍然是从社会意识现象中去寻找道德的根源,所以也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2、马克思主义关于道德起源的理论

“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 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表现在某一民族的政

治、法律、道德、宗教、形而上学等的语言中的精神生产也是这样。” ——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根据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观点,从人类的历史发展和人们的社会实践中寻找道德的起源。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作为一种上层建筑和社会意识形态是社会历史的产物,其根源在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中,从人类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中发生并在长期有社会实践中逐步形成的。道德体现的是个人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关系,道德是行为主体对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之间的关系的自觉认识和行为选择的结果。它只能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产生,并通过一定的社会关系表现出来。它的产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1)社会关系的形成是道德赖以产生的客观条件

人类的道德生活本质上是对人们社会关系的认识和反映,道德的产生

5

必须以人类社会关系的形成为前提。

(2)人类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是道德产生的主观条件

自我意识的产生,是标志着人把自身同动物区别开来的重要的一步。当人开始意识到自己作为社会成员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意识到自己与他人或集体的关系以及如何去调节这种关系时,作为自觉意识和人类精神自律的道德才能得以产生。

(3)人的劳动是道德起源的历史前提

劳动创造了道德主体;劳动创造道德需要;劳动提供道德产生和发展的动力。(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在人的劳动过程中,产生着人们道德伦理上的交往,形成有关善与恶、祸与福、利与害等道德观念。)

(二)道德的本质 所谓“本质”,即指一种事物的根本性质。对道德起源的看法不同必然导致对道德本质的不同揭示。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在本质上是一种特殊形式的社会意识,它的形成、发展、变化归根结底取决于一定社会的生产关系的性质。

我们可以把道德的本质概括为三个层次:

1、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上层建筑。这是道德的一般本质。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揭示出道德的一般本质,认为道德的本质蕴藏于社会生活之中,道德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受着社会关系特别是经济关系的制约。表现为:社会经济结构的性质直接决定各种道德体系的性质;社会经济关系所表现出来的利益,直接决定着道德的基本原则和主要规范;在阶级社会中,人们在同一经济结构中的不同地位和不同利益,也决定着各种道德体系的阶级属性、社会地位和彼此间的矛盾斗争;经济关系的变化必然引

6

起道德的变化。总之,道德是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产生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道德反映着社会和人类发展的要求,反映着特定阶级的利益。道德的内容、特征、发展和演变都是受经济关系制约的,具有人类精神的一般特征。大的作为社会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既具有相对独立的发展过程,又受制于现实社会的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从而表现出与其他社会现象不同的一般本质。

2、道德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这是道德的特殊本质。道德不同于其他社会意识的根本特征,就在它的特殊的规范性。表现为:道德规范是一种非制度化的规范。它是处于同一社会或同一生活环境的人们在长期的共同生活过程中逐渐积累形成的要求、秩序和理想;道德规范并没有也不使用强制性手段为自己开辟道路。它主要是借助于传统习惯、社会舆论和内心信念来实现的;道德规范是一种内化的规范。内化的规范也称为良心,良心是人们思想、言行的标准、尺度和检查官,良心形成特定的动机、意图、目的,良心促使人去遵守社会规范。

3、道德是一种实践精神。这是道德的更深层次上的本质,即道德作为人类实践精神活动的必然性和规律性。道德是人类把握世界的特殊方式,是人类完善发展自身的活动。道德作为精神,是一种以指导行为为目的、以形成人们正确的行为方式为内容的精神。因此是实践的。表现为:道德作为实践精神是一种价值,是道德主体的需要同满足这种需要的对象之间的价值关系;道德作为实践精神,且是实现价值的行动,是有目的的活动。目的性是人类活动的最基本特征,也是人类精神能够进入实践的主要依据。正是目的决定了道德行为的方向、价值,表现了精神的实践功能;道德作

7

为实践精神又具有理想性。道德理想是一种善,是集所有特殊物于一身的普遍物,是个别与普遍的统一。黑格尔的道德概念就是道德理想,实践精神把这种理想变为现实,就是实现了自己的目的。实践精神的理想性又在于其行为的义务性。义务是被意识到的道德必然性,既是外在的职责、使命,又是内在的要求,出于义务的行为是道德的行为,也是将现实升华为理想的实践精神的行为。

二、道德的功能与作用 (一)道德的主要功能:

道德的功能是指道德作为社会意识的特殊形式对于社会发展所具有的功效与能力。主要表现为:

1、认识功能

概念:道德的认识功能——道德反映社会现实特别是反映社会经济关系的功效与能力。

借助形式:道德观念、道德准则、道德理想等。

认识对象:社会道德生活的规律和原则;人生的价值和意义;自己对家庭、他人、社会的义务和责任??

认识目标:使人们的道德实践建立在明辨善恶的认识基础上,从而正确选择自己的道德行为,指导自己的道德实践,积极塑造自身的道德人格。

2、调节的功能

概念:道德的调节功能——是指道德通过评价等方式,指导和纠正人们的行为和实际活动,协调人们之间关系的功效与能力。这是道德最突出也是最重要的社会功能。

8

主要形式:道德评价。

力量支撑: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

调节目标:引导和激发人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断调节社会整体和个人的关系,使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逐步完善和谐,使人们的行为逐步从“实有”向“应有”转化。

(二)、道德的社会作用

道德的社会作用是指道德功能的发挥和实现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及实际效果。道德一经形成就会对经济基础和社会生活产生巨大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1、道德能够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发展

任何道德都以自己的善恶标准去论证产生它的经济基础的合理性和正义性的,同时通过善恶评价造成相应的社会舆论去谴责、否定不利于和危害其经济基础的思想和行为,直接促成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巩固。道德对经济基础的能动作用,有力地推动了经济基础的发展。

2、道德能够保护或破坏一定阶级的政治统治

在阶级社会里,道德是阶级斗争的重要武器,各阶级的道德总是按照自己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发挥作用,能动的作用于社会,正如恩格斯指出的:“它或者为阶级的统治和利益辩护,或者当被压迫阶级变得足够强大时,代表被压迫者对这个统治的反抗和他们的未来利益。”

3、道德能够促进或阻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道德对生产力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人的精神状态来实现的。当一种道德观念为人们所接受以后,必然对其劳动态度、工作效率发生影响,并间接的影响社会生产力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

9

4、道德能够维护社会生活的稳定、保障人们正常地生活和交往 要维护社会的正常秩序和安定局面,必须用道德在全社会范围内调节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指导人们“自律”,从而保障人们正常的生活和交往。

三、道德的历史发展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道德大致经历了原始社会的道德,奴隶社会的道德、封建社会的道德、资本主义的道德和我们正在建设的社会主义社会的道德几个阶段。

原始社会道德是人类道德的第一个历史类型。原始社会道德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维护血缘集体的共同利益和全体成员的自由平等为主要内容的原始集体主义,是原始社会道德的基本准则和最根本的特征;道德观念的贫乏、直观和含混;道德生活的朴素性、道德现象的单一性、道德意识的简单性;道德调节的狭隘性、简朴性、外在性和权威性。

资料探讨:美国著名人类学家理查德·沃特曼在对澳大利亚东北阿拉姆地区土著居民的考察中发现,这一地区的原始土著居民没有剩余、储蓄的私有观念。他曾分别在几个场合,把印有俗艳商标的布送给为其提供资料的原始人,“一周之内,这样一件物品也许会转手15次,起初它可以是一段缠腰布,然后是一条妇女围裙,接着又可以在一系列成人身上见到它,最后,当它支离破碎、色彩褪尽,又可以成为孩子们的服装。”

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道德。其特征主要表现在:贯穿这两个社会形态并在其中起主导地位的道德原则是忠于君主;维护人身依附和宗法等级关系,是这两个社会所公认的道德要求;鄙视劳动、歧视妇女、主张男尊女卑也是这两个社会共有的道德要求。

10

资料探讨:古代希腊奴隶主思想家柏拉图在《理想国》一书中提出了国王、武士、农夫和手工艺人三个等级所应当遵循的道德准则,国王是神用金子造成的,具有理性的本性,职能是管理国家,品德是智慧;武士是神用银子造成的,具有意志的本性,职能是保卫国家,品德是勇敢;而农夫和手工艺人则是神用铜铁造成的,只有情欲的本性,职责是服从管理和为统治者服务,品德是节制。三个等级互不干涉、各司其职,各尽其性,社会就会产生正义。

资本主义道德。其主要特征表现在: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是资本主义社会道德关系中最基本的道德原则;“自由、平等、博爱”为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道德规范,但具有巨大的局限性和虚伪性;拜金主义、金钱万能是资产阶级处世做人、待人接物的主要价值方针 ;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无产阶级道德发展成为社会主义道德的重要内容。

资料探讨:“资本害怕没有利润或利润太少,就像自然界害怕真空一样。一旦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胆大起来。如果有10%的利润,它就保证到处被使用;有20%的利润,它就活跃起来;有50%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为了100%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300%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首的危险。” -----马克思

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里,除了以上占统治地位的道德规范和原则之外,在被压迫阶级的人中间,也蕴藏着一种浓厚的与之相对立的要求平等的道德,以及为历代人们所接受的优良传统美德。这些道德成为接班人继承前人道德的最直接的源泉。

社会主义的道德。是人类道德发展史上的一种崭新类型的道德,是对人类道德传统的批判继承,并必然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实践的发展而与时俱

11

进。

道德发展的规律性: 人类道德发展的历史过程与人类生产方式的发展进程大体一致。 道德发展的总趋势是向上的、前进的,虽然在一定时期可能有某种停滞或倒退现象,但在总方向上,道德是沿着曲折的道路向前发展的。人类道德进步的主要表现:道德在社会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对于促进社会和谐与个人完善发挥着越来越突出的作用;道德调控的范围不断扩大,调控的手段或方式不断丰富、更加科学合理;(如:个人信用记录;长沙有道德银行);道德的发展和进步成为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

第二节 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

导入案例: 《拐卖村》

云南有个地方叫文山,文山很穷,有很多个国家级贫困县。但是文山有一个村子却找到了一种特殊的“致富”门路——拐卖婴儿。曾经一度,全村百分之七十几的年轻人都加入了这个新行业,人称“拐卖村”。 在传统社会里,一个人偷偷摸摸地做违法的事情,会让全家人抬不起头;一家人做无本生意,会让全村人瞧不起,连小孩都找不到伙伴玩;而整个村子从事不光彩的职业,这确实让人难以想像。是什么原因使他们选择了这样一种生存方式?仅仅是因为贫穷吗?我想不是。

我想是因为他们丢失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我们应该继承和弘扬中华女子的优良传统。

一、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重大意义

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加以发展,就能充分激发整个民族的潜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

12

动力。

(一)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需要。现代化的模式可以多种多样,但都不能脱离自己的民族性。只有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才能充分激发整个民族的潜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

(二)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是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内在要求。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能够提高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责任感;能够使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具有更丰富的内容,具有更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民族形式。能够使人际关系更加和谐,促进经济社会更好地发展;能够使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更加深入人心,形成适应时代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价值观和伦理道德规范。

(三)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是个人人格完善的重要条件。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是中华民族的根,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根,是一块永不磨蚀的“胎记”。

二、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主要内容

所谓“传统”是指从历史上流传下来的社会习惯力量和行为方式,它存在于制度、思想、文化、道德各个领域,对人的行为有无形的控制作用。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是中国古代道德文明的精华,是中国各民族共存共荣的凝聚剂,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主要包括内容如下:

(一)注重整体利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强调对社会、民族、国家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

“公私之辩”是中国传统道德发展演化的一条主线。“公义胜私欲”是

13

道德的根本要求,“公”是作为道德的最高标准。强调在“义”和“利”发生矛盾时,应当“义以为上”、“先义后利”,“见利思义”,主张“义然后利”,反对“重利轻义”、“见利忘义”。 “夙夜在公”

—— 诗经 “国而忘家,公而忘私”

——贾谊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 范仲淹 案例:《小秘书智斗群魔》

1900年,英、俄、日、法、德、美、意、奥八个国家勾结在一起,发动了侵华战争,八国联军先后占领了天津和北京。腐败的清政府惊慌失措,急忙向他们屈膝求和。在一次清政府和八国代表议和的会议上,一个帝国主义国家的代表傲慢地对清政府的代表说:“喂,听说你们中国人会对对联,现在我出一上联,请你们对下联。”说罢,他环顾了一下四周,盛气凌人地大声念道:“琵琶琴瑟,八大王,王王在上。” 其他国家的代表心领神会,挤眉弄眼,发出一阵阵得意的狂笑。面对帝国主义分子的挑衅,清政府代表有的尴尬苦笑,有的无奈摇头,有的虽然怒目而试,但一时无词答对,帝国主义的代表愈发得意。忽然,清政府代表身后的一位小秘书“霍”地站起来,要求对下联。八国联军根本没把这个年轻人放在眼里,还是一个劲儿狂笑。年轻人气得面色铁青,怒目圆睁,那炯炯有神的目光,凛然的正气顿时使全场鸦雀无声。他一字一顿,字字千均地说:“听着!我的下联是:魑魅魍魉,四小鬼,鬼鬼犯边。”帝国主义代表听罢,面面相觑,呆若

14

木鸡。我们的小秘书不畏帝国主义的强大气盛,不齿帝国主义的狂妄得意,正义凛然地斥责了他们,大灭他们的威风妖气!小秘书智斗群魔的胆识魄力正是体现了国家利益至上的高尚的民族气节。(视频:《少帅题字》)

(二)推崇“仁爱”原则,追求人际和谐

尊重人的尊严和价值,崇尚“仁爱”原则,主张“仁者爱人”,爱人要从爱旁边的人做起,从爱亲人做起,即孝悌是人之本(孝道),并把这样的爱推广到他人,即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忠道),能将心比心(恕道)。立足于自己,承认人的差异,主张“合而不同”,“和同之辨”: 五味相和,乃成美味;五色相和,方成文采;五音相和,音律优美。“声一无听”“物一无文”“果一无味”.“和为贵”,讲求和睦相处,强调社会和谐,“亲仁善邻,国之宝也”。

(三)讲求谦敬礼让,强调克骄防矜

谦即自谦,虚以处己;敬即敬人,礼以待人。谦敬与礼让是联系在一起的,“恭敬之心,礼也”,“凡人炎所以为人者,礼义也”。同时提醒人们“事思敬”、“不居功”。

“谦受益,满招损。”《尚书》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毛泽东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中国谚语 骄傲自满是我们的一座可怕的陷阱,而且这个陷阱是我们自己亲手挖的。——老舍 马虎失街亭,大意失荆州。——《三国志》 视频:《大意失荆州》

案例: 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大思想家、教育家,学识渊博,但从不自满。他周游列国时,在去晋国的路上,遇见一个七岁的孩子拦路,要他回答两个问题才让路。其一是:鹅的叫声为什么大。孔子答道:鹅的脖子长,所以叫声大。孩子说:青蛙的脖子很短,为什么叫声也很大呢?孔子无言以

15

对。他惭愧地对学生说,我不如他,他可以做我的老师啊!

〈“六尺巷”〉清代康熙、雍正年间,安徽桐城的张廷玉在京城做官。家人在桐城建相府时与邻居发生争执,彼此为三尺宅基地互不相让,官司打到县衙里。张家总管连忙送信给张廷玉,盼望他给县令写信通融。张廷玉见家书后,复诗一首寄回:千里修书为道墙,他三尺有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谁见当年秦始皇?总管接信后,深深领会张廷玉和睦礼让、豁达明理的胸襟,立即让出三尺地。邻居看见张家退让三尺,也随即后退三尺,两家不仅化解了诤讼,还为过往行人留下了一条六尺宽的通行巷道,大大地方便了邻里乡亲。

礼让是自利利他的相处之道,是真正的双赢!更何况谚语常说:“量大福大”,以宽大的胸怀、礼让于对方,往往是后福无穷。同学们,我们不妨从己身做起,来验证“量大福大”的道理。 能真正懂得礼让的人,人生道路越走越宽越广。

(四)倡导言行一致,强调恪守诚信

“诚”即真实无妄,其最基本的含义是诚于己,诚于自己的本性,包括“诚”和“信”两个方面。亦即诚实守信,就是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实事求是,严肃认真,尊重科学,坚持真理,坚守信诺。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论语·公冶长》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论语·为政 》“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 》 视频《呼唤诚信》)

案例: 视频《曾子杀猪》

曾子的妻子到市场上去,她的儿子要跟着一起去,一边走,一边哭。妈

16

妈对他说:“你回去,等我回来以后,杀猪给你吃。”妻子从市场回来了,曾子要捉猪来杀,他的妻子拦住他说:“那不过是跟小孩子说着玩的。”曾子说:“决不可以跟小孩子说着玩。小孩本来不懂事,要照父母的样子学,听父母的教导。现在你骗他,就是教孩子骗人。做妈妈的骗孩子,孩子不相信妈妈的话,那是不可能把孩子教好的。”曾子于是把猪给杀了。

(五)追求精神境界,把道德理想的实现看作是一种高层次的需要 人之所以不同于动物,是因为人有道德。“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最为天下贵也。” 《荀子·非相篇》

孔子认为圣人是理想中的人,有操守的君子是现实的人。他们之间又是联系的,君子的“成仁”正是“成圣”的内在精神。 案例 :荀巨伯不弃遭难友

晋朝荀巨伯是个讲义气、重朋友的人。一次,他的朋友生病了,他去看望。碰巧,这里正在打仗,敌军刚刚攻陷这座城池,到处杀人、抓人。老百姓吓得东躲西藏,闻风而逃。荀巨伯来到朋友家里一看,朋友正在生病,病得很重,因而无法逃跑。他满含热泪对荀巨伯说:“我们将永别了,敌军马上就要来,我走不动,就等着他们把我杀死。趁敌军还没到,你赶快走吧!”“我怎么会是那种人呢?在朋友遇到危难关头正需要帮助的时候离开他。我要留下来照顾你,不管发生了什么事情,我替你顶着,要死咱们就死在一块!”荀巨伯斩钉截铁地说。说完,就去为朋友端水煎药。这时,几个敌军破门而入,见到屋内有人,大声问道:“你们是什么人,别人看见我们就逃命,你们为什么不走?”荀巨伯站起身来,“你们不要惊吓我的朋友,

17

他生病了,我来看他,有什么事尽管找我好了。”“那你为什么不逃呢?”敌军好奇地问。“我不能扔下朋友去逃命,如果你们要杀我的朋友,那就让我代他去四吧!”荀巨伯很认真地说。几个士兵听到这样慷慨无畏的言语,都愣住了!他们想这里的人品德如此高尚,如果联合起来,我们怎么能抵挡得住呢?士兵马上把这事报告长官。长官也被荀巨伯的行为感动了,很快下命撤兵。敌军走后,两个好朋友紧紧拥抱在一起,眼里涌出了激动的泪水。

(六)重视道德践履,强调修养的重要性,倡导道德主体要在完善自身中发挥自己的能动作用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

智之端也。《孟子 公孙丑上》

中国历史上的儒、墨、道、法各家都认为,在塑造人格的过程中,最重要是就是奋发向上、切磋践履、修身养性。

此外还有廉洁自律、宽厚待人、艰苦朴素、勤劳节俭、孝敬父母、尊老爱幼、尊师敬业,以及刚健有为、自强不息、舍生取义、见义勇为、奋发图强等。希望同学们能够在实践中扩充自己的善良品端。 案例: 《沉睡的美德》

那天早上,一位在英国读书的美国青年,乘地铁去上课。车厢里的人很多,几乎座无虚席。当他走近车厢惟一的空位子时,旁边的一位衣着雍容、体态肥胖的英国妇女,却抢先把她怀中抱着的那只小狗放到那个空位上。小狗眯着眼,懒散地卧在柔软的坐席上,而它的女主人则坐在它的旁边昏昏欲睡。美国青年非常礼貌地指着小狗的那个位子说:“太太,您是否能允许我坐在这里?”胖女人没有说话,只是鼻子里喘着粗气,并故意把

18

头转向窗外。尴尬的青年再次轻声说道:“打扰一下,太太。我可不可以坐在这里?”女人仍然一声不吭。“太太,请您把您的狗挪一挪。”年轻的美国人第三次发出请求,然而小狗的女主人仍旧是一副傲慢的样子,对美国人根本不屑一顾。突然,美国青年猛地打开车厢的窗子,拎起座位上的狗,一扬手扔出窗外。然后,稳稳地坐在那个空位子上。女人尖叫一声,惊异的眼睛睁得大大的,看着身边沉稳的青年。车厢里出奇的安静。这时,坐在他们对面的一位英国绅士打破了寂静。“听我说,小伙子,你们美国人在英国几乎时刻在犯错误。比如说,经常把行车的方向搞反,吃饭时双手总是拿着刀叉,把楼号的顺序读颠倒。而你今天犯的错误是你不该将那只不懂事的小狗扔出窗外,而是应该把你身边这个胖女人扔出去。”

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虽然有着不同的生活习惯与风土人情,但是文明和友善却是人类共有的美德。

三、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

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要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作为传统文化主流的儒、道、墨、法等学派,虽然各自的价值观念不同,但都推崇并努力追求道德境界的升华。特别是孔子和以他为代表的儒家始终提倡伦理教化和道德修养,并以圣人为人格追求的最高标准,同时把完善人的主体道德视为完善社会道德的基础,将个人修养与对他人、国家和社会应尽的义务、责任联系起来。

在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同时还要积极学习、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道德成果。世界上许多国家和民族在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都对人类文明做出过贡献,其中不乏超越时代、国家、民族乃至阶级的真知灼见,极大的丰富了人类社会共同的文明成果。学习、吸收、借

19

鉴这些优秀成果有助于国家或民族的文化发展和道德进步。

自从1919年“五四”运动第一次中西文化大碰撞以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特别是传统伦理道德文化,以及如何对待外来文化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的伦理道德文化,一直是我们在文化和道德建设上进行战略选择的一个重大而无法回避的问题。虽然我们作出了正确的分析和回答,但直到现在所谓新自由主义、“全盘西化论”和新复古主义、儒家救国论仍然不绝于耳,成为当今意识形态领域里斗争的一个重要方面。有必要旗帜鲜明地表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和原则态度,澄清理论是非,扫除思想障碍。

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是一个矛盾体,具有鲜明的两重性。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之;在按社会主义的要求和建设的需要,做好取舍和创造性的转化之;

要通过分析、鉴别、取舍和改造,剔除那些带有明显的阶级和时代局限性的成分,继承那些反映普遍性、共同性和一般性道德要求,继承的标准看是否有利于: 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事业,建设和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德体系,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继承的目的是使我们成长为社会主义“四有”新人

在对待传统道德的问题上,要反对两种错误思潮。一种是文化复古主义思潮;另一种是全盘西化的思潮。这两种思潮在对待道德问题上都割裂了共性和个性、抽象和具体、一般和个别以及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从中国历史发展的过程来看,无论是复古论还是全盘西化论,都对社会的发展特别是道德文化的进步产生了十分消极的影响。

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发展和道德进步,除了要注意继承和弘扬本民族文化和道德的优良传统之外,还必须积极吸收其他民族文明的优秀成果。

20

在对待其他民族或国家的道德文明成果上,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视频资料:2005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洪战辉

互动交流:当代大学生应如何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演讲方式)

第三节 弘扬社会主义道德

社会主义道德是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对中国古代优良道德传统的传承和升华,是中国革命道德传统的直接继承和发展。

有人以为,市场经济与道德是水火不相容的两个东西,两者相互排斥,要搞市场经济就别奢谈道德,要讲道德就别搞什么市场经济。持这种认识的人不在少数,他们或是以此来否定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建设的必要,或是以捍卫道德的面目出现反对发展市场经济。有人在嘲讽:\道德多少钱一斤?\有人在哀叹:\世风日下,人心不古。\与此同时,日常生活中,经济交往中,尔虞我诈等不道德行为触目惊心,大量的经济案件和经济纠纷,如制造假冒伪劣产品,不守合同不讲信用等都是缺乏起码道德水准的表现。这也正好说明,市场经济体件下道德建设的重要和艰巨。 一、社会主义道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人们关于处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道德之间关系的不同理论。 人们关于这种关系的理论观点主要有以下六种:第一种是自然而然论;第二种是先后论;第三种是代价论;第四种是背反论;第五种是划界论:主张经济与道德划界的观点;第六种是同时论。前五种观点都是错误的,它们之所以错误,是因为它们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同

21

程度地割裂开来,否定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有其客观的根据。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根据。 第一、从实践方面看:存在道德上的困惑和疑虑

第二、从理论层面看:错误的理论思潮影响人们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 第三、从大学生成长成才层面看:学校不是远离社会的世外桃源, 大学生处在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的形成阶段,知识水平和生活阅历还不足以抵制社会上的负面影响。 3.如何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①正确处理各种关系。(竞争和协作、自主和监督、效率和公平、先富与共富、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②树立正确的义利观。(正确认识和利用物质利益原则,树立正确的义利观,既鼓励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获取正当个人利益,又要大张旗鼓褒奖见利思义的言行,反对见利忘义、唯利是图。) ③坚持社会主义道德价值导向。

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和原则

(一)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 1、道德建设的核心问题

即道德建设的灵魂,它决定并体现着社会道德建设的根本性质和发展方向,规定并制约着道德领域中的种种道德现象。道德建设核心的问题,实质上是一个“为什么人服务”的问题。通俗地讲,道德就是能够为他人“服务”,也就是能够为国家、为民族、为社会“服务”,是一种为他人和社会献身精神,或者说“服务精神”,如何理解和认识这种“服务”精神,在不同时代,不同阶级的人其态度和立场是不同的,甚至大相径庭,又总是同

22

他们的道德的根本出发点和根本目的相联系,总是同他们的道德是为什么人服务联系在一起。

案例:视频资料(免费电话)

2、为人民服务的形成、发展和完善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逐步深化的历史过程。

首先,马克思早在中学时代,就探讨人生问题。他于1835年中学毕业时写的一篇题为《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的论文中提到:“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要“为大多数人带来幸福”。建立在关于人、人的本质和人的需要等系统的科学分析的基础上的马克思主义人生观,必然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为人民服务的。马克思最喜欢的一句格言就是“为人类服务”。1848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便明确写到:“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并强调“共产党人??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共产党人强调和坚持整个无产阶级的不分民族的共同利益”。1868年,恩格斯又在《卡·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书评》中,还提到了无产阶级将利用资本主义的财富和生产力“为全社会服务”。

其次,1905年,列宁在《党的组织和党的文学》一文中,在谈到无产阶级文学为谁服务的问题时进一步指出:“它不是为饱食终日的贵妇人服务,不是为百无聊赖、胖得发愁的‘几万上等人’服务,而是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为这些国家的精华、国家的力量、国家的未来服务”。1920年,列宁在《从莫斯科——喀山铁路的星期六义务劳动》中提出:“我们要努力消灭

23

‘人人为自己,上帝为大家’这个可诅咒的常规,克服那种认为劳动只是一种负担,凡是劳动都应当付给一定报酬的习惯。我们要努力把‘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和‘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原则灌输到群众的思想中去,变成他们的习惯,变成他们的生活常规。”列宁在新的历史条件和新的斗争实践中,强调要锻炼严整的革命人生观,将对马克思主义人生观具体化为每一个人的行动准则,从而深刻地揭示了社会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新型的互助友爱关系,同时对剥削阶级的“人人为自己,上帝为大家”的人生观给予了有力地批驳。这些都是列宁在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人生观方面所作出的重要贡献。

再次,在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第一代党中央领导下,将马克思主义人生观理论大大向前推进了一步。毛泽东同志在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人生观理论方面的最大贡献,是第一次在国际无产阶级政党建设史上明确提出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他指出:“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毛泽东同志的这个观点,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为人民服务”、“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服务”和“为人人”服务思想的丰富和发展。1942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发表讲话,他在引用了列宁提出的文艺要“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服务”的论述后指出,我们的文艺是“为人民的”,“为了人民大众”的,只要对文艺的旧形式加以改造,加进新内容,“就变成革命的为人民服务的东西了”。1944年9月,他在中央警备团追悼张思德的脍炙人口的讲演中,进一步阐述了“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并使用了“完全”、“彻底”两个副词,这包含了“为人民服务”

24

需要“全心全意”的意思。时隔不久,他在1945年4月党的七大上所作的政治报告中,正式提出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中国共产党人”是“以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最大利益为出发点的”,“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此外,他还在一系列著作中,集中论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强调它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宗旨的问题,指出了它是每个革命者一切言论和行动的出发点和归宿。邓小平同志当时在会见国际青年代表团的提问时也指出:“中国共产党员的含义和任务,如果用概括的语言来说,只有两句话: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以人民利益作为每一个党员的最高准绳。他的目的是要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我们党自七大起,还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对党员的最基本的要求而写进了党的章程。

3、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核心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1)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人际关系的客观要求 为人民服务就是为最大多数人服务,即为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服务,以人民的利益要求为最高行为准则。在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条件下,每个劳动者和建设者都在为社会、为他人同时也是为自己劳动和工作。在全体人民共同利益的基础上,在整个社会生产和生活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进步的人际关系。每一个人都是服务对象,又都为他人服务。

(2)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要求

首先,市场经济不排斥为社会和他人服务,而且需要通过服务甚至是优质服务,才能实现自己的利益,当然这里的“服务”还是一种工具理性,还不能与为人民服务的道德精神简单地混为一谈,但它至少说明,把商品

25

生产、市场经济看作是一种纯粹的“为利的生产”,并且仅仅是“为利的生产”,显然是片面的。同时它也说明,不加分析地把商品生产和市场经济同为人民服务、集体主义绝对对立起来也是不正确。因为这中间还有一个是什么样的商品生产和市场经济的问题。

其次,为人民服务作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是社会主义道德区别和优越于其他社会形态道德的显著标志。

再次,为人民服务体现着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先进性和广泛性要求的统一。对不同层次的人们应该有不同的要求: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无私奉献是人民服务。顾全大局、先公后私、爱岗尽业、办事公道是为人民服务;同事间、师生间、同学间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是为人民服务。热心公益、助人为乐、见义勇为、扶贫济困、帮残助残是为人民服务;遵纪守法、诚实劳动并获取正当的个人利益,同样也是为人民服务。

要坚持“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以人为本,发扬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为人民多做好事,形成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的良好道德风尚。

资料探讨:雷锋日记选

1960年10月21日 今年吃过早饭,连首长给了我们一个任务,上山砍草搭菜窖。??劳动到了12点,大家拿着自己从连里带来的盒饭,到达了集合地点,去吃中午饭。当时,我发现王延堂同志坐在一旁看着大家吃,我走到他面前,他没有带饭来,于是我拿了自己的饭给他吃,我虽饿一点,让他吃饱,这是我最大的快乐。

1961年9月11日 我是主人,是广大劳苦大众当中的一员,我能帮助人民克服一点困难,是最幸福的。

26

1961年10月20日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

1959年11月2日 我学习了毛主席的著作以后,懂得了不少道理,心里感到特别亮堂,工作越干越有劲,只觉得有股劲永远也使不完。-------我要永远的记住: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能永远不干,一个人只有当他把自己和集体融合一起的时候才能有力量。力量从团结来,智慧从劳动来,行动从思想来,荣誉从集体来。

思索:雷锋精神是否已经过时?

(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集体主义为原则 1、集体主义的内涵

“集体主义”这个概念最初是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在《契约论》中提出来的,它认为个人服从团体的一般意愿,才能获得真正的存在和自由。后来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对此又作了较为详细的论述,他指出个人只有绝对地服从国家的法律制度,才能实现自己真正的存在与自由(作为一个法律原则被提出的)。

在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文献中,集体主义这个概念见于1877年6月14日恩格斯给意大利社会主义的信《英国工人联合会和农村集体主义运动》一文中。首先,他把集体主义理解为工人阶级反对私有制的现实活动或运动,而不是国家的主体活动;其次,他把集体主义界定为“符合劳动人民的利益”,而不是资产阶级的国家利益。这一界定基本蕴涵了集体主义作为无产阶级道德原则的基本精神。集体主义作为无产阶级的道德原则,最初是由斯大林完整表述的。1934年,斯大林在同英国作家威尔斯的谈话中指出:“个人与集体之间、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之间没有而且也不应当有不可

27

调和的对立,不应当有这种对立,是因为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并不否认个人利益,而是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结合”毛泽东也是在这个意义上对集体主义作出界定的,毛泽东指出,要反对自私自利的自发倾向,提倡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相结合的原则作为一切言论行动标准的社会主义精神。

综上所述,集体主义这个概念虽然最初是由资产阶级思想家作为一种立法原则提出来的,但作为一个道德原则却是无产阶级改选过了的,它具有全新的阶级基础和价值内涵:集体主义作为无产阶级的道德原则,不是一般的原则,而是作为“一切言论行动的标准”的原则;集体主义所强调的是要用“社会主义精神”来处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并把这种关系归结为两者的“结合”,为人民服务是就人们的精神状况和精神境界而言,而集体主义则是就人们的行为选择的实际活动而言的。

2、集体主义的内容

在社会主义道德体系中,集体主义原则是指导人们行为选择的主导性原则。这是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原则的根本思想,就是正确处理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关系,目的是在现实中追求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最大和谐发展。

(1)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强调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辩证统一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集体利益体现着个人根本的、长远的利益,是集体所有成员共同利益的统一。每个人的正当利益是集体利益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两者是相辅相成的,集体利益的发展,本身就包含着集体中每个人利益的增加,而集体中每个人利益的增加,同样有利于集体利益的扩大。

(2)社会主义集体利益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

集体主义原则主张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这是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原则

28

的主要的价值取向。提倡在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个人应当以大局为重,使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在必要时为集体利益作出牺牲,即为集体利益放弃个人利益,甚至为集体利益而献身。当然牺牲不是说在任何情况下,只要发生矛盾时,就必然要个人作出牺牲,更不是任意地要个人不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无条件地牺牲个人利益。只有在不牺牲个人利益就不能保全集体利益的情况下,才要求个人为集体作出牺牲,即自我牺牲是有条件的必要的牺牲:一是发生冲突时,个人利益失去正当性,不牺牲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就无法实现时;二是发生冲突时,个人利益是正当的,现时不能满足与实现,而且不牺牲个人正当利益,集体利益就无法实现时。这种牺牲表现出崇高的社会主义道德精神。

(3)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强调重视和保障个人的正当利益

个人正当利益是指在一定生产力水平下,个人正常生活、劳动所需要的物质和精神需要的满足(即个人生存和发展需要的条件,包括个人的身体健康,生活条件、工作条件和学习条件,个人才能发挥和发展的条件),以及通过辛勤劳动、在法律允许范围内和合乎道德的条件下获得的个人利益。

重视和保障个人的正当利益,在必要时牺牲集体利益来保障个人的正当利益,诸如生命权、生存权、发展权等,是集体主义思想的应有之义,集体主义为培养人的健全人格、鲜明个性和创新精神提供了保障,只有个人的价值、尊严得到实现,个人的正当利益得到保证,集体才能有更强大的生命力。那种把集体主义看作是对“个人的压制”、是对“个性的束缚”的思想,是与集体主义的本意相违背的。

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具体道德要求分为三个层次:

其一是无私奉献、一心为公、大公无私、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全心全

29

意为人民服务。有这样境界的人绝不是说只有集体利益,没有个人利益,而是说已经形成了自觉地、一贯地、真诚地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主要表现在真正具有共产主义思想境界的先进人物身上,他们的一切言行,都能以是否有利于集体为准则;一事当前,总是先为集体着想,对同志极端热忱,对人民极端负责;在思想上时刻牢记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要求;行动上总是闪烁着“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把别人的幸福当作自己的幸福,把维护集体利益当作自己的天职。对大多数群众来说,是一种崇高的道德境界,而对无产阶级先进分子来说,是一种可以达到而且有些人已经达到的境界。

其二是先公后私、先人后己,即为人民服务。具有这样境界的人,在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时,以国家、集体利益为重,并在此前提下谋取个人正当利益;在处理社会和个人关系时,愿意多作贡献,少取报酬;在考虑个人利益时,能先集体后个人,先他人后自己,总是要或多或少地作出一定的牺牲。经过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和个人修养,很多人民群众达到了这样的境界,有相当的群众基础。

其三是公私兼顾,即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或一人为大家,大家为一人。这是对我国公民最基本的道德要求。

(三)宣传和弘扬共产主义道德

现阶段,在弘扬社会主义道德的同时,还要继续宣传和弘扬共产主义道德。

社会主义道德和共产主义道德在本质上是同一类型的道德,社会主义道德是共产主义道德在现阶段的具体体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道德建设,不仅要适应现阶段经济关系的需要,而且要引导人们向更高的道德目标前

30

进。

对于立志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大学生来说,应当自觉实践社会主义道德;对于立志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大学生中的共产党员和先进分子来说,应当自觉身体力行共产主义道德。

第四节 恪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一、我国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公民道德是一个国家的公民应当遵守的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和道德要求。道德规范是人们判别善与恶、道德与不道德的基本尺度,也是人们在行为选择中应当怎样做和不应当怎样做的基本标准。

(一)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提出及其意义

2001年中共中央印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第一次系统明确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它的提出,第一,体现了对道德建设规律的自觉反映和深刻把握。作为基本规范,目的在于使每一个公民对这些规范耳熟能详,体现知晓度、信奉度、践行度。第二,体现了历史传统与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如“守法”。第三,体现了对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内容的丰富和拓展。

(二)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

主要内容: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大学生应在三个重要环节上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实践;一是在思想上和心理上对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产生认知和认同,全面掌握其内容和要求;二是把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作为行为标准,正确进行道德判断和做出道德选择;三是积极践行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使自己的思想感情得到陶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提高。

31

(三)诚实守信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点

在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与职业道德中都提出“诚信”,体现了公民道德建设以诚实守信为重点。

诚实就是真实无欺;守信就是重诺言,讲信誉,守信用。就个人而言,诚信是个人高尚的人格力量;就单位而言,诚信是单位宝贵的无形财产;就社会而言,诚信是社会正常秩序的基本保证;就国家而言,诚信是国家良好的国际形象。

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古代思想家论诚信:

“唯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 ----《礼记·中庸》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 ----《礼记·中庸》 “民无信不立” ----《论语·颜渊》

现在需要大力倡导诚实守信的美德,第一,诚实守信是市经济条件下经济活动的一项基本道德准则;是职业道德的一项基本要求;案例:视频资料(诚信);第二,诚实守信是职业道德的一项基本道德准则;第三,诚实守信是做人的基本道德准则

二、大学生与诚信道德

材料阅读: 美国心理学家曼·安德森曾做过一个实验。他设计了一张表,列出了555个描写人的形容词,让大学生们指出他们最喜欢的8种人品。结果其中有6种人品和诚实有关:“真诚、诚实、诚恳、真实、信得过、可靠”。而评价最低的人品中,虚伪居首位。应该说,这个选择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反映了绝大多数人的交往心理。常言说得好:“交友之道诚为本”。“一两重的真诚超过一吨重的聪明”。马克思也说过,他最喜欢的品质是诚实,

32

最讨厌的是虚伪。

《中国青年报》调查 据《中国青年报》的一次调查统计表明,在校学生中从未说过假话的平均只有6.2%.其中,幼儿园小朋友占84%,小学生占51.3%,中学生占20.1%,大学生占0.48%.孩子的心灵本是一张洁白的纸,纯真无邪,净洁无瑕.随着年龄的增长及接触社会的机会增多,有些人受到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诚信随之变得匮乏,到了大学阶段达到了不诚信的最低点。

(一)当前大学生诚信缺失的焦点

1、 背信违约;2、考试作弊;3、求职作假;flash:《大学生诚信教育》 4、网络欺骗;5、玩弄感情;6、爱慕虚荣;7、欺骗父母。

(二)、影响大学生诚信的因素分析

(1)社会的因素。首先是历史原因。在漫长的中华文明发展史上,虽然形成了诸如\言必行,行必果\、\人无信不立\、\宽则得众,信则民任\、\抱诚守真\、\童叟无欺、公平交易、互礼互让\等有关诚信的经典之句,但是封建社会中的一些歪曲观念,如“山中有直树,世上无真人”、“无商不奸”、“老实人吃亏”、“见什么人说什么话”、“逢人只说三分话”、“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等俗语“箴言”,导致人们在潜意识中歪曲了诚信美德的本意,往往在利和义进行抉择时,禁不住诱惑,放弃原则,“见机行事”,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大学生们的诚信观念。

其次是现实原因。其一,所有制结构的调整,使我国出现了经济成分多元化,随着利益主体多样化、社会组织形式多样化,社会生活方式多样化、就业岗位与就业形式多样化日趋明显,人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价值趋向受到极大冲击,导致社会诚信出现危机。市场经济中

33

人的自我丧失和人的物化倾向的加剧,使社会生活在一定程度上出现片面追求个人利益的倾向。物质利益的诱惑,片面强调所谓个人价值,追求物质利益,而忽略了自己对社会的责任,特别是拜金主义、惟利是图等思想观念的膨胀,严重的信仰危机使得诚信美德受到了冲击和挑战,迅速影响到高校的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诚信失范的问题日渐突出。其二,在经济生活中,虚假广告让人眼花缭乱,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市场,还有企业之间的三角债、经营者之间的拖欠赖帐、经营者与国家之间的偷税漏税,走私骗汇,制假售假、坑蒙拐骗、偷税漏税等。其三,在法制领域,没有信用评估体系、没有失信惩罚机制,没有立法规范实施,立法、司法、执法没有很好统一。其四,在政治领域诚信的缺失既表现在领导的决策及实施过程,也体现在党政机关及公务员思想和作风上。在工作中摆花架子、搞形式主义、浮夸虚报欺骗和弄虚作假,诸如“政绩工程”、“升迁工程”、“数字出官”、贪污受贿、买官卖官、数字政绩等屡见不鲜,一些党政干部靠贪污腐败“过上富裕生活”。其五,文化领域,在社会上形成一种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悖的亚文化,一时间盖过了我国原有的诚信文化。泡沫学术、假文凭、假博士、假职称、假广告、商标侵权、虚假文风等,人与人之间的虚假人情、互不信任等等。

社会不诚信现象如此泛滥,即使在象牙塔中的大学生,也难免不受其影响,也许遵循诚信法则行事的人并不能得到太多的实惠,相反那些处处行事与诚信相悖的人常常能够得到意想不到的好处;“人而无信,不知其可”的古语是不是也在有些无可奈何地告诉我们,对待那些不讲诚信的人,一时还真难找到有效的办法;甚至还有人列举李宗吾《厚黑学》中的例子来加以佐证。一时之间,在现代社会之中坚守诚信未必符合当前的时代精神

34

之类的论调在一定程度上占据了的上风。诚信虽然在观念上得到尊重,但是在现实中却没有明显的约束力。

(2)高校的因素。其一,学术腐败的恶劣影响。其二,有的名牌大学打着提高人文素质的旗号,办经济、法律等培训班赚钱。大讲“用有没用的问题”、“偷税漏税的问题”。过去属于崇高的人——教师(硕导让学生交钱读研究生、与异性如何相处等)、医生(见钱治病、以钱多治人、治出500多万)到底怎么了。就对学生起到了极坏的示范作用。其三,大学生假期勤工助学被欠薪酬的事屡屡发生——有的人贪到贫困学生的头上。其四,教育工作不力。一名学生刚上大一,就被发现偷东西。该生承认自己从中学就开始偷,而且被学校发现过。但翻阅他的中学档案,没有一个字记录。高校问到他的母校,中学说,档案上写啦,你们没有注意——有一句说“该生手脚比较利索”。其五,高校的教育环境存在问题:考试作弊、偷盗自行车在很多学生眼中根本不算羞耻的事,同时,从班级干部、奖学金的评选到青年教师到处兼职而让研究生代课,从后勤采购“黑芯棉”到学校招生、评估上的虚假行为,都会对学生的诚信教育产生负面影响。

(3)家庭原因。其一,中国的家庭和学校教育长期以来强调的是智育,即获得高的分数,进入好的学校。目前教育上最大的问题就是教育者只管\教\,不管\育\。在道德教育上导致两种结果:一是教育只管\知\不管\行\;二是教育里只有知识教育,而无情感教育。第三是部分家庭把一些错误思想灌输给大学生。家庭是大学生接触最多的社会环境,有些家庭只关心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日常生活起居,忽视道德品质方面的引导,有些家庭虽然意识到诚信教育的重要性,有意培养,但方法不当等都对大学生诚信品质培养产生了消积的影响。其二,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在诚信意识和行为上

35

不能起到子女的榜样。有的家长教孩子要勤奋学习,不要贪玩,自己却夜夜扑在麻将桌上玩;有的家长教孩子要文明,不要吵架、斗殴,而他们夫妻之间却打骂不断;有的家长教孩子要诚实、不要弄虚作假,而他们自己却常常当着孩子的面做一些弄虚作假的丑事??如此的家教之下的孩子能讲诚信吗?

(4)学生自身原因。“入鲍鱼之室,久闻而不知其臭”。社会的腥臭之味、不文明之事,久而久之自然会影响某些人,从而被有些大学生所接受。其一,学生交费读书,是来消费的、是来学如何找钱的,学校、教师等是被消费者—教师没有主体地位,何有“师道尊严”。其二,当代大学生绝大多数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出生的独生子女,然而他们的家庭诚信教育状况不容乐观。很多家长只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和日常生活起居,忽视或根本不进行道德品质方面的引导;少数家长全然不管孩子,任凭孩子自由发展;有的家长对孩子的不诚信行为不但没有及时制止,还起了教唆的作用;还有的家长当着孩子的面做一些有违诚信的事情。作为独生子女,由于父母长辈的过分溺爱,很容易产生以自我为中心,考虑更多的是别人应该为我作什么,很少考虑我应该做什么,更别谈什么社会责任与社会价值了。同时,从小缺乏儿童伙伴,离群寡居,容易形成不合群、自私、胆怯、不关心同伴等不良心理。这些都是影响学生诚信品质形成的不利因素。其三,助学贷款的尴尬。助学贷款的初衷是国家为了帮助一部分经济困难的学生顺利完成学业,要求商业银行对贫困大学生发放的政策性贷款。在实际操作中出现了一些大学生捏造理由申请贷款、已贷款大学生在毕业后违约的现象,使得助学贷款的业务成为了银行的“鸡肋”。其四,大学生在就业时存在随意毁约、捏造“辉煌历史”的现象。现在信用污染已经蔓延到人才

36

市场,假学历、假档案、假招聘的泛滥,使人才市场遭遇严重信用危机,这也破坏了人才流动的正常秩序。简历注水花样百出。为了在双向选择的就业竞争中找到好的归宿,不少大学生在个人履历表上大做手脚。于是招聘会上人人都是优秀班干部、三好学生,人人都有一叠荣誉证书,人人都有一流的外语和计算机水平。据《中国教育报》报道,华东师大学生就大学生诚信问题开展社会调查发现,有人把别人的等级证书、奖学金证书、优秀学生干部奖状以及发表过的文章,改头换面复印,转眼就变成了自己的“辉煌履历”,堂而皇之地交给用人单位。有的学生从用人单位了解到,该单位在某次招聘收到的84份大学毕业生推荐表中,竟有5人同时为一所学校的学生会主席,6人同时为某班的班长。其五,作弊现象屡禁不止。如抄袭风。抄袭作业、论文移花接木、假想实验数据等等对于不少大学生是家常便饭,\天下文章一大抄,在于会抄不会抄\、\文章=剪刀+浆糊\的观点,在大学生中的认同率极高。如考试作弊现象屡见不鲜,作弊的手段不断翻新、情节越来越恶劣,直至发展为伪造证件、雇佣\枪手\等;不少地方还出现了以赚钱、营利为目的,有组织、有中介的\职业枪手\队伍。而且有的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的事多了,如今天考试作弊被抓,明天同样作弊,开除之还要申诉,要家人来闹事,叫新闻单位,堵教师与校门。其六,遵守合同意识淡薄。为争取就业机会和助学贷款不惜提供假证明,签定了就业协议和还款合同又不严肃认真地对待,\这山望着那山高\,只要有机会就随便更换单位,或不按期还款还息恶意拖欠,如交得起学费拖着不交,如向老师同学借钱,借时十分紧急,归还却遥遥无期或干脆不还等等。其七,投机取巧追逐名利。在评奖评优上,在入党、竞选干部、保送研究生等问题上,一些大学生不是靠实力去争取,而是想法设法请客送礼,投机

37

取巧拉关系。

(三)大学生必须树立诚信道德

大学生的诚信意识、诚信行为、诚信品质,关系到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在一定意义上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未来。要肩负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使命,就必须自觉加强诚信道德建设,把诚信作为高尚的人生追求、优良的行为品质、立身处世的根本准则。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所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诚信是大学生树立理想信念的基础。一个没有良好诚信品德的人,不可能有坚定的理想信念。诚信的缺失导致三个问题的背离:其一是道德知识与价值的背离;其二是道德认识与信念的背离;其三是道德知与行的背离,归结起来实际上是个信念问题。诚信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诚信是大学生进入社会的“通行证”。

第一,诚信是大学生树立理想信念的基础 第二,诚信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 第三,诚信是大学生进入社会的“通行证”

案例: 一位在德国名牌大学留学的中国学生,虽然获得了博士学位,专业是热门的计算机软件设计,但在德国却找不到工作。他每到一个企业应聘,主管看了他的材料都很满意,但一打开电脑查询他的信用记录,马上表示“很遗憾,我们 不能用您”。原来这位博士生初到德国时因经济紧张经常坐车“逃票”,因为德国的公交车不查票,只是偶尔有稽查员上车检查,被查到的概率很小。有一次实在不巧被查到了,在补交票款后被记下了证件号码,想不到从此有了“不良信用记录”,哪怕 他学历再高技术再精也没

38

有企业会用他。

一中国留学生在日本餐馆洗盘子。日本餐饮业规定盘子必须洗七次。此留学生却很“聪明”地少洗两次,工钱自然也挣了不少。 老板发现了问题,把他辞退。他又到社区的另一家餐馆应聘。这位老板打量了他半天说:“你就是那位只洗五遍盘子的中国留学生吧。对不起,我们不需要!”第二家、第三家??他屡屡碰壁。 (四)大学生塑造诚信人生的途径

第一,始终将诚信作为一种道德需要来认识。 第二,始终将诚信作为一种道德品质来培养。 第三,始终将诚信作为一种道德实践来体验 。 第四,始终将诚信作为一种道德目标来追求 。 二、大学生与诚信道德 1.道德修养贵在自觉

道德修养是指:个体在道德意识、道德行为方面,自觉地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要求所进行的自我审度、自我教育、自我锻炼、自我改造和自我完善的活动。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在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中,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作为人们自我完善的过程和方法,一般包括外部教育(即家庭、学校、社会等所进行的教育)和自我修养(即自己按一定的规范和要求主动采取行动来培养自己的人格素质和品质),是两者相统一的过程。其中自我的人生修养是核心,是人在自己内心深处依据社会的要求不断地检查、反省和找出自己与社会要求不相符的思想等,并运用“内省”、“自讼”、“思过”等方法“整治”自己,又在实践中不断

39

“养育”自己,使自己的人生发展与社会发展要求相融合、相一致。它不具有外在强制性,更多的是依靠人自己内心信起作用,而且以内心情感、倾向和行为习惯的形式表现出来。由此,自觉性是修养的第一性特征。修养的自觉性是修养动机最强烈的表现,一旦有了它,人就会迸发出修养的热情,形成修养的意志,把修养看成是一种人生享受,而不是一种负担和压力,能在人生实践中,充分发展修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否则,没有自觉性,而是“奉命而修”,修养必然流于形式。 所以说: 道德修养的一个内在要求和重要特征是:高度的自觉性。 2.如何提高道德修养的自觉性?

首先,应有进行道德修养的强烈动机,这样才能满腔热情地、自觉自愿地去学习、去思考、去体验,从而提升道德修养的境界。 其次,应积极主动地进行自我教育、自我启发、自我激励,坚忍不拔、脚踏实地、持之以恒地进行道德修养。

最后,应学会自知自胜、自我扬弃,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发扬成绩,克服不足。

3.认识和把握道德修养的途径与方法

1、与社会实践(改造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道德主体行为的实践活动)相联系,是进行道德修养的根本途径。

2、在坚持道德修养与社会实践相联系的前提下,还应借鉴历史上思想家们所提出的各种积极有效的道德修养方法,结合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当代人的道德修养实践经验,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来进行道德修养:

(1)学思并重。对于道德修养来说,为学是一个不可缺的步骤。在中国古代,从内涵上来看,为学一词的意义是非常丰富的,不仅仅指求学的

40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8bup.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