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高考总复习语文:第二部分 专题二 古代诗歌鉴赏 学案三课

更新时间:2024-03-29 21:33: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学案三 鉴赏诗歌的形象

课时跟踪练

一、题型对点练

1.[人物形象]阅读下面两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野 步 周 密

麦垅风来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 羡他无事双蝴蝶,烂醉东风野草花。

野 步 赵 翼

峭寒催换木棉裘,倚杖郊原作近游。 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

从人物形象的角度,谈谈两首诗分别呈现了怎样的一个野步者的形象。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形象的能力。周诗中描写的是诗人漫步郊野所见到的春日景色。以清新的语言风格,描绘了春日野步所得之景,塑造了一位悠然沉醉在生机盎然的春景的隐逸者形象。赵诗把自身的感情外施于物,通过自己与秋风萧瑟中“峭寒”的交锋表现内心复杂的情感,呈现了一个年老体弱、倚杖漫步、在秋风中感叹韶华已逝的老者形象。

答案:第一首诗呈现的是一个陶醉于春天美景,悠然漫步于郊野的隐逸者形象;第二首诗呈现的是一个在阵阵秋寒中带着哀愁,只能

倚杖在近郊漫步的老者形象。

2.[人物形象]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

苏 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①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注] ①漏:指漏壶,古人计时的器具。“漏断”指夜深。 词中所描写的孤鸿的形象是怎样的?请做简要赏析。

答案:全词刻画了一个飘飞不定、惊恐不安、心怀幽恨、孤独寂寞的孤鸿形象。本词用“缺月”“疏桐”“断漏”“寒枝”“冷洲”等词语为孤鸿描绘了一个清冷萧瑟的环境;用“孤”“惊”“回”“恨”“寂寞”等词语极写孤鸿的神态和心理。作者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表达了自己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

3.[人物形象]阅读下面龚自珍的两首诗,然后回答后面的题目。

漫 感①

绝域从军计惘然,东南幽恨满词笺。 一箫一剑平生意,负尽狂名十五年。

己亥杂诗

少年击剑更吹箫,剑气箫心一例消。 谁分②苍凉归棹后,万千哀乐聚今朝。

[注] ①此诗写于西北边疆动乱及东南沿海一带遭殖民主义者入侵之时。②分:料想。

“剑气箫心”是龚自珍人生的真实写照,从这两首诗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答案:既拥有报国立业的雄心壮志,又饱含忧国伤时之幽情的诗人形象。或:既有情致又有胆识、刚柔相济的诗人形象。(诗人形象包含两方面特征,能结合具体诗句,紧扣诗人形象特征分析即可。)

4.[景物形象]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后面的题目。

鹧鸪天·离恨 纳兰性德

背立盈盈故作羞,手挼梅蕊打肩头。欲将离恨寻郎说,待得郎来恨却休。 云淡淡,水悠悠。一声横笛锁空楼。何时共泛春溪月,断岸垂杨一叶舟。

本词“何时共泛春溪月”一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请对这句词作简要赏析。

答案:词人运用想象,描绘了一幅与情郎春夜月下泛舟的美妙图画,创设了一个宁静、温馨的优美意境,表达了女子渴望与情郎相会的期盼之情,反衬出女子的离恨之苦。

5.[景物形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晚秋夜 白居易

碧空溶溶月华静,月里愁人吊孤影。 花开残菊傍疏篱,叶下衰桐落寒井。 塞鸿飞急觉秋尽,邻鸡鸣迟知夜永。 凝情不语空所思,风吹白露衣裳冷!

这首诗描写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答案:意象:溶溶的月光、凋残的菊花、疏篱、飘零的桐叶、寒井、急飞的塞鸿、迟鸣的鸡。(写出四个即可)营造了一种清冷、寂寥的意境。

6.[景物形象]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唐多令 邓 剡①

雨过水明霞,潮回岸带沙。叶声寒,飞透窗纱。堪恨西风吹世换,更吹我,落天涯。 寂寞古豪华,乌衣日又斜。说兴亡,燕入谁家?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

[注] ①邓剡:文天祥的同乡和朋友。本词为南宋灭亡之后,邓剡被俘过建康(今南京)时所写。

下阕中的“雁”这一意象具有怎样的特点?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雁”这一意象的特点:①因季节变化从自己的家园北方南迁;②寒夜里无处可栖,只能伴着清冷的明月,栖于瑟瑟的芦花之上。“雁”的形象寄寓了词人对乱离中有着不幸处境的人民(也包括自己)的无限同情和慨叹。

7.[景物形象]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中田园作 王 维

屋上春鸠鸣,村边杏花白。 持斧伐远扬,荷锄觇泉脉。 归燕识故巢,旧人看新历。 临觞忽不御,惆怅远行客。

这首诗前四句描写了怎样的春景图?

答案:这首诗描写了一幅欣欣向荣的春日田园图。春天到了,斑鸠在屋上不时鸣叫,村中的杏花争先开放,开得雪白一片;农民有的拿着斧子去修整桑枝,有的扛着锄头去察看泉水的通路。这一切都透

出一种明媚、生机、充满希望的春天的气息。

8.[事物形象]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后面的题目。

满庭芳·残梅 李清照

小阁藏春,闲窗锁昼,画堂无限深幽。篆香①烧尽,日影下帘钩。手种江梅渐好,又何必、临水登楼。无人到,寂寥浑似,何逊②在扬州。 从来知韵胜,难堪雨藉,不耐风揉。更谁家横笛,吹动浓愁。莫恨香消雪减,须信道、扫迹情留。难言处,良宵淡月,疏影尚风流。

[注] ①篆香:对盘香的喻称。②何逊:南朝梁代著名的文学家,有《扬州早梅》诗。

千百年来,梅花精神已被植入中国文化的血脉中。人们赏梅、咏梅、评梅、画梅,用梅花寄托怀抱,陶冶情操。请结合你的文化积累,任选一个角度,谈谈你心目中的梅花精神。

答案:梅花虽不及牡丹的国色天香、荷花的高贵典雅,但它那顽强不屈的精神和凌霜傲雪的高贵品格却令我赞叹不已。在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季节,只有梅花傲然怒放,有着“凌寒独自开”的冰心玉骨。梅花迎风斗寒,经霜雪而不凋,历四时而常茂,它那不畏困难、不惧压力的强大生命力为世人所称颂。“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梅花不畏严寒的坚强性格和顽强不屈的精神值得我们去学习。

9.[事物形象]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野 蚕 于 泋

野蚕食青桑,吐丝亦成茧。 无功及生人,何异偷饱暖。 我愿均尔丝,化为寒者衣。

春 蚕 刘 基

可笑春蚕独苦辛,为谁成茧却焚身①。 不如无用蜘蛛网,网尽蜚②虫不畏人。

[注] ①焚身:指缫丝时先把茧投入沸水中烧煮。②蜚:通“飞”。 这两首诗中的蚕分别是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答案:于诗中的蚕是甘于牺牲的形象:野蚕采食青桑吐丝成茧,甘愿牺牲自己,衣被生民。刘诗中的蚕是盲目牺牲的形象:春蚕独自辛苦,却不知为谁吐丝成茧,还要遭受焚身之难。

二、高考综合练

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对 雪① 杜 甫

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 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 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②。

[注] ①此诗写于“安史之乱”期间,长安失陷时,诗人逃到半路被叛军抓住,解送回长安。②《世说新语·黜免》载:“殷中军(殷浩)被废,在信安,终日恒书空作字。扬州吏民寻义逐之,窃视,唯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诗人用“多”写“安史之乱”带来的悲惨景象;用“独”写自己的处境,抒发了诗人的悲凉之情。

B.“瓢弃樽无绿”一句写出了诗人在苦寒中找不到一滴酒的窘

态,表现了诗人困居长安生活的艰苦。

C.“炉存火似红”中的“红”字写出了炉火熊熊燃烧的情景,火光照亮室内,写出了诗人对温暖的渴望。

D.第四联,诗人以殷浩自比,因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写字,以此表达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对离散的亲人深切牵挂而又无从着力的苦恼心情。

E.诗歌塑造了因国家动乱而滞留京城的一位贫寒交困、牵挂亲人、愁苦无奈、忧伤国事而又壮志难酬的诗人形象。

解析:C项,“‘红’字写出了炉火熊熊燃烧的情景,火光照亮室内”错误,这句诗是写炉火燃尽的情景。E项,“壮志难酬”错误,诗歌中没有体现。

答案:CE

(2)[景物形象]诗歌的第二联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诗歌的景物形象。第二联先写黄昏时的乱云,次写旋风中乱转的急雪,呼应诗歌标题“对雪”,暗示诗人独坐室内,反复愁吟,从乱云欲雪一直待到急雪回风,满怀愁绪。解答本题,需要先从借景抒情角度分析,再分析本联内容与标题的关系。

答案:诗歌第二联描写了黄昏云乱、风急雪紧的景象。诗人借景抒情,通过描写飞雪的状态,表现诗人在战乱之中内心的悲凉;同时呼应诗歌标题“对雪”,为下文描写室内景象和抒发诗人感情做铺垫,有利于突出诗歌忧国忧民的主旨。

1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水调歌 无名氏

平沙落日大荒西,陇上明星高复低。 孤山几处看烽火,壮士连营候鼓鼙①。

[注] ①鼙(pí):古代军中的一种小鼓。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平沙落日大荒西”一句,写出地面的辽阔荒远,描绘出落日在遥远的地平线上缓缓西沉的景象。

B.“陇上明星高复低”一句承上写夜景。日落而星出,一切景物都销声匿迹,只见陇山之上明星闪烁,则夜静可知。

C.“孤山几处看烽火”,是说原野上连营驻守的军士,突然看到几处孤山上燃起的报警的烽火。

D.“壮士连营候鼓鼙”写敌情传来后军营的反应。警报传来,连营军士都消极应战,只是等待命令而不主动出击。

E.诗歌一、二句主要按照空间顺序写景,由地面的辽阔荒远到陇山之上明星闪烁,由近及远,由地面到天空。

解析:D项,“连营军士都消极应战,只是等待命令而不主动出击”错,“候”字表现出连营军士临危不乱,一切准备工作都在极短的时间内从容就绪,单等军令下达,鼙鼓擂响,即出战迎敌。E项,“主要按照空间顺序写景”错,应该是主要按照时间顺序写景,从日落写到星出星移。

答案:DE

(2)[景物形象]诗歌一、二句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有何作用? 答案:诗歌一、二句营造出一种阔大、悠缓、静谧的意境。这两句的铺叙及环境气氛的渲染,突出了第三句军情的紧急,更易于从悠缓宁静中见突然、危迫与紧张。故这二句乃是欲张先弛,收取以平显兀、以缓显迫、以静显动的艺术效果,而成为第三句的绝好衬垫。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8blr.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