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红色题材剧走偶像剧路线

更新时间:2024-02-07 21:58:01 阅读量: 经典范文大全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篇一:中国电视剧现状

中国电视剧现状

中国是当今世界电视剧生产和消费大国,经过1980年的市场导入阶段,到1990年进入高速成长期一直延续至今,目前已逐步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产业链,但是中国电视剧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仍然较弱,与我们这样一个传统的文化大国的地位不匹配,创作、策划、拍摄、发行销售到播出各个环节探寻都需要提升。

影视制作公司每年拍大量的戏,却为严重积压播出无望叫苦连天;老百姓又常常抱怨打开电视沉闷得很,没有好剧可看——严重的供求矛盾正是近年国产电视剧市场的严峻现实。

一位资深人士表示,就目前中国电视剧市场的整体状况看,将近三成的赔率和八成的超支现象,让人不能不承认,电视剧其实是一个好吃难做的“香饽饽”。最近几年的电视剧市场可以用群雄逐鹿来形容,竞争之激烈已经达到了白热化,据最新的一项数据发布,中国电视剧年产量已经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电视剧生产国。不过,这其中真正赚钱的不到30%,40%能够勉强持平,从现状上看,电视剧行业是一个高风险行业。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电视剧不赚钱,甚至赔本呢?拍电视剧要赚钱其实是一个资源整合问题,无论制作还是发行,都需要专业人才,“好演员就那么几个,为了赶演员档期,仓促上马的戏很多,而且预算不精确,所以,现在国产剧有80%都有超支现象。”这就可以解释,媒体的娱乐头条中为什么频频出现剧组“解散”或“停拍”的消息。另外,当前影视行业最大的人才“缺口”,实际上是经营和营销人才,经过10多年的市场化磨合,优秀的导演、演员、编剧、摄影、造型、道具等等都不缺乏,但如何经营影视行业,如何把营销做好,却始终是一个大难题。“酒好也怕巷子深,更何况影视产品本身就是一个吆喝活儿,会吆喝十分重要,在市场上获得良好收益的电视剧,基本上都有一套吆喝功夫。”

现状

一、电视剧拍片现状

目前国内每年电视剧的产量超过13000集,年产量已经超过美国,成为全球

最大的电视剧生产国。以2005年为例,制作生产电视剧的播出、发行总量为445部11007集,分别占总制作量的86.6%和88.4%。如果按照35万元/集的平均价格计算,则2005年电视剧市场交易总额为38.5亿元左右,与全年电视剧投资总量的40多亿元的规模相比,电视剧市场整体呈现出供大于求的局面。

除了产量以外,我国电视剧生产奉行导演制,而香港TVB或者美国,都以监制负责为主,负责从定演员到把握剧本的整个统筹,这也成为了我国电视剧拍片的特点之一。

著名导演康洪雷说:“监制制是香港、西方电视剧产业充分市场化运作的结果,也是他们电视剧总能保证新意迭出的一个原因。电视产业化的阶段,在一个剧组中,真正难的就是剧组管理问题。因为剧组往往容纳了天南海北的优秀人才,但是他们并不熟悉,这就需要监制这样的管理人才能够实现这些人才的最大公约数,因为电视剧生产毕竟是艺术生产,好的管理者可以调动每个人的艺术触觉,让所有人的劲都能使到一个地方。在国内这种不成熟的机制下,导演大概只有20%的时间是在从事艺术,其他时间都进行在管理和行政、与人的沟通。在我的剧组,我的房间24小时随时向全剧组的人敞开,要处理各种各样的问题,小到一个剧组的车队应该停在哪里,第一个机位应该摆在哪里这样的问题。”

二、电视剧卖片积压现状

电视剧的发行是制片方、购片方和电视观众三方的博弈游戏。然而,在博弈过程中,电视台所代表的购片方占有一定的垄断地位,也承担一定的风险。一方面,购片方掌握着电视剧的生杀大权,甚至决定着电视剧的赢利,有一组数据可以说明这个问题:目前国内每年电视剧的产量超过13000集,其中能在电视台播出的有7000集左右,剩下的6000集根本无法和观众见面;而在播出的电视剧中,赢利的只有两成左右,约一半亏损。

三、电视荧屏现状:一窝蜂现象

众所周知,原创作品其实是最具生命力的,但原创作品也是最冒风险的。制作方创新有风险,电视台购买也应该有风险,但现在的误区是电视台购片输不起,这就导致像《士兵突击》这样的“三无”新类型片,很多电视台很难在第一时间拍板购买。如果没有《士兵突击》的连带效应,《我的团长我的团》也不会卖得这么火。

制片人吴毅曾坦言,电视台的购片人员由于受到收视率的压力,往往愿意购买收视不错的同一类型片子,或者是有大牌演员参演的电视剧,这样比较安全。但这样,无意中就助长了“一窝蜂现象”,不少制作公司对寻求突破比较谨慎、不自信,往往什么走俏就拍什么。“这种跟风总有一天要跟死,因为电视剧创作是有周期的。”

什么样的剧集最好卖

湖南卫视总编室主任李浩透露,湖南卫视每年购买电视剧的预算超过1亿元,“我们选剧通常先是与各个制作公司提前沟通,看剧本或大纲。制作公司数量众多,合作对象只可能是平时合作默契、剧集本身出彩的几家,市面上贵一点的历史剧单集需要六七十万元,便宜的几万元一集。”有业内人士指出,如果一个作品没有得到全国30家电视台里25家以上认可,基本不太可能盈利,保本的基准点则在20家左右。

北京电视台影视中心购片负责人曹力宁表示:题材独特的剧可以吸引我们的目光。

卖片成功典范

华谊模式这样“多快好省” 拍片卖片皆有“术” 。电视剧行业,有一支最近两年才异军突起的新队伍——华谊兄弟,尽管运作的电视剧数量不多,但几乎部部都很有影响,像《士兵突击》、《功勋》、《鹿鼎记》等。最重要的是,几乎华谊出品的电视剧都赚钱。其中的秘诀是什么呢?“成功的公司应该采用订制模式,一定要有下家付订金买了,片子发行得差不多了,才放手去制作。”资深人士一语道破华谊的盈利模式。

在拍片上,华谊一反以往影视公司以制作为主体的模式,采用成立工作室和子公司的形式,将制作完全独立解放出来,并给予相当大的自主权,华谊每年分别给旗下的5个工作室和子公司3000万元,用于拍摄60集电视剧。不过,卖片子却是华谊看得很重的环节。华谊运作《功勋》投入2000多万元,《恋爱兵法》1000多万元,仅靠华谊发放的制作经费难以满足,只有充分向市场靠拢,能占多少便宜占多少。比如电视台的预购。它们先付订金,开拍时就会有一半的资金打到账上。这种情况以往很少,因为电视剧是买方市场。如何让他们主动送钱上门?“这一定是电视台非常看好的项目类型,它们预估到有利可图,比如《功勋》是谍战片,还有柳云龙这样的人气演员,开拍之前就已签下80%的片约。”出品人吴毅介绍,华谊在营销方面也用尽招术。比如各种植入式广告,在《恋爱兵法》里,某车企提供了所有跑车,还支付了200万元的广告费用,需要做的不过是扫几个镜头。赞助酒店也是如此,一行字,一个镜头,所有演职人员的住宿花销就能够解决掉。

原因剖析

一、电视台 收视率导向存在误区

著名电视剧出品人马中骏认为,以点论价的方式非常不公平,很容易蜕变成播出媒体转嫁危机的方式,“目前的收视率导向存在很大误区,样本户数量少、低收入化,造成很多成本低、一味媚俗、题材陈旧的电视剧反而大行其道,对健

康的电视剧行业发展是一种伤害和制约。”

作为电视台的购买人员也有自己的苦衷。他们不可能洞悉中国10亿电视观众在想什么, 他们的职责是确定最可能受欢迎的电视剧。当这种职责碰上了《士兵突击》这种没大明星、没大场面、没恩怨情仇的“三无产品”时,让他们选择用100万购进一集,答案当然是“不可能”。即使它是一个新的类型,一个值得关注的新的类型。因为一般来说,大导演、大明星、大制作的戏还是最保险的。在电视界,谁也不会拿“新锐”、“实验”这样的词来宣传自己,这意味着没名气,也意味着没机会。这种购片惯性,直接导致了电视剧制作的雷同和跟风。

还有一个因素可能影响购片人的判断,那就是购买和播出的时间差。一部电视剧从购买回来到播出,有时候要经历半年甚至一年的时间。在这个过程中,谁能担保观众保持同样的收视趣味?电视剧的红与不红,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当时的心理状态和整个社会的状态。“许三多”这个人物的走红,很大原因是人们想在这个复杂的社会中寻找一种单纯的力量。但是,如果不是在这个时代,“许三多”还能发挥出他独特的魅力吗?显然谁也不敢打包票。

除了电视台的眼光问题,还有一个工作方式的问题。尤其是前几年,康洪雷拍《激情燃烧的岁月》时,买片单位与导演缺乏直接的了解和沟通。没有去过现场,没跟导演聊过,没搞清楚导演的创作思路和剧组的工作状态,很难彻底打消疑虑。

二、制作方 制作成本与剧集价格相互制约

在当今电视剧领域,一集电视剧卖出一百多万元算得上是“天价”了,但制片人吴毅认为,一部剧的热卖掩盖不了行业的危机,当今中国的电视剧市场是买方市场,政策、资金等所有的风险都压在制作方。对于制作方来说,只有电视台特别想要你的作品,才会有一个好的价格空间,但全国一年也不会出现几部这样的剧。虽然去年国产电视剧产量达到14000多部集,但只有十分之一的电视剧赢利。“美国电视剧70%的利都回报给制作单位,我们是70%的利都在电视台,制作方承担着包括演员价格上涨、制作费用上涨,以及卖得出去卖不出去的风险,可精品是需要环境和政策来保护的呀。”他透露,《士兵突击》口碑很好,播得很火,但只是略有赢利,“这要在有的国家,做出一个这么火的作品可以吃上一辈子。”

三、发行方 发行出口小,无法消化海量剧集

目前,国内电视剧的买家不外乎央视和地方台,前者的购买政策和价格因素

篇二:中国国产青春偶像剧题材及市场营销策略分析

中国国产青春偶像剧题材及市场营销策略分析

——以《奋斗》和《我的青春谁做主》为例

摘要:中国电视剧至今已走过半个多世纪的岁月,而这五十多年里,电视人总是关注着两个重要因素之间的关系,这就是“题材”与“市场”。而在如今“百花齐放”的电视荧幕上,青春偶像剧作为一个重要的剧种正如火如荼地活跃在观众的视线里。2007年和2009年,《奋斗》和《我的青春谁做主》的出现无疑为疲软多年的国产青春偶像剧带来了一股新力量。本文通过对国产青春偶像剧的回顾与分析, 剖析出其存在的缺陷与弱点。同时选取两部成功的国产青春偶像剧《奋斗》和《我的青春谁做主》,运用市场营销中的“4P”理论,结合电视剧市场与题材之间的关系,对它们在选择题材、营销方式、定价策略以及营销渠道等方面的经验进行分析总结,为今后国产青春偶像剧的发展提出相关的建议。

关键词:青春偶像剧;题材;市场;营销

AN ANALYSIS OF RELATIONS OF MARKETING

STRATEGIES AND TV THEME ON CHINESE DOMESTIC IDOL TV SERIES---BASED ON THE CASES OF “STRUGGLE”

AND “MY YOUTH WHO CALL THE SHOTS”

ABSTRACT:Chinese TV series has gone through half a century of years, and this fifty years, TV people are always concerned ab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wo important factors, this is the "subject" and "market." In today's screen, the youth idol drama as an important art form is in full swing in the audience's line of sight active. 2007 and 2009, the "struggle" and "My youth who call the shots," undoubtedly the appearance of weakness in the domestic youth idol for many years brought a new strength. Based on the domestic Youth Idol review and analysis, analysis of the shortcomings and weaknesses of its existence. Also selected two successful domestic youth drama "struggle" and "My youth who call the shots", the use of marketing in the "4P" theory, the television market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ubject matter of their chosen subject matter, marketing , pricing strategy, and marketing channels, and experiences are summarized, and made for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youth dramas make relevant recommendations.

Key words: domestic idol TV series;TV theme;market;marketing strategy

浙江传媒学院本科毕业论文中国国产青春偶像剧题材及市场营销策略分析

目 录

一、 绪论 ················································································································ 1

二、 中国国产青春偶像剧的发展分析 ····································································· 3

(一) 中国国产青春偶像剧的定义与历史回顾 ·························································· 3

1. 青春偶像剧的定义 ································································································ 3

2. 国产青春偶像剧的历史回顾 ················································································ 3

(二) 中国国产青春偶像剧的题材类型与选择 ·························································· 6

1. 青春偶像剧的题材类型 ························································································ 6

2. 青春偶像剧题材选择的依据 ················································································ 7

(三) 中国国产青春偶像剧与日韩、港台青春偶像剧的比较 ·································· 7

1. 日韩经典青春偶像剧举例 ···················································································· 7

2. 港台经典青春偶像剧举例 ···················································································· 7

3. 中国国产青春偶像剧与日韩、港台青春偶像剧的差异与距离 ························ 8

三、 从“4P”理论看《奋斗》和《我的青春谁做主》 ··········································· 9

(一) “4P”营销理论概述 ···························································································· 9

(二) “4P”理论在电视剧营销中的应用 ·································································· 10

(三) 《奋斗》和《我的青春谁做主》中的“4P”理论 ········································ 10

1. product ·················································································································· 11

2. price ······················································································································ 12

3. place ····················································································································· 12

4. promotion ············································································································· 13

四、 《奋斗》和《我的青春谁做主》营销策略的竞争策略方式分析 ···················· 13

(一) 差异化策略 ········································································································ 13

(二) 品牌策略 ············································································································ 13

1. “聚宝盆”的“免检”效应 ·············································································· 13

2. 《奋斗》系列 ······································································································ 14

(三) 创新策略 ············································································································ 14

1. 要娱乐不要说教 ·································································································· 14

2. 打造高浓度人 ······································································································ 14

浙江传媒学院本科毕业论文中国国产青春偶像剧题材及市场营销策略分析

3. 打造4+2+1收视群 ·························································································· 15

4. 联手拍好戏 ·········································································································· 15

(四) 人才策略 ············································································································ 15

五、 《奋斗》和《我的青春谁做主》成功的启示 ················································· 15

六、 结论 ·············································································································· 16 致谢 ······················································································································· 17 参考文献 ················································································································ 18

浙江传媒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中国国产青春偶像剧题材及市场营销策略分析

一、 绪论

中国电视剧的出现并不算晚,1958年,在北京电视台开播仅一个月之际,中国的观众便看到了中国的第一部电视剧《一口菜饼子》。至今,中国电视剧已经走过了半个世纪。在这五十年里,中国电视剧的发展经历了各种各样的风雨,走过或风光或曲折的历程。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电视剧的发展如火如荼,数量稳步增长,以《2009年中国广播电影电视发展报告》的数据为例:

图表1:1999—2007年电视剧产量1

可以看出,仅仅九年的时间,中国电视剧的产量已经从1999年的6227集增长到了14670,增长率为135.59%。电视剧的火热发展,使它成为了我国市场化程度最高的艺术形式。电视剧究竟为什么如此吸引观众的目光呢?

原因很简单,由于电视剧本身讲述的大多是引人入胜的故事,表现形式又活泼多样,辅以画面和音效,对于观众的欣赏水平要求相对较低,它早已经成为中国电视观众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文化娱乐形式。观众通过电视荧幕上一部部的电视剧,可以对发生在自己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有着更为切身的体会,可以了解尘封多年的历史佳话,又可以借助电视剧里或悲或喜的故事释放与宣泄自己的情感。因此,电视剧便逐渐演变成一种老少咸宜的艺术表现形式。

据《2009年中国广播电影电视发展报告》的数据显示,到2008年为止,电视剧显然已经成为了最受观众喜爱电视节目形态。 1 来源: 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发展研究中心.2009年中国广播电影电视发展报告[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9:263. 作者:徐甜 第 1 页 共 19 页

浙江传媒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中国国产青春偶像剧题材及市场营销策略分析

图表2:部分电视节目收视与播出比重 2

为了迎合观众的需求,中国电视剧不仅在产量上力争上游,还在题材类型方面不断钻研。现今的电视剧市场上,电视剧题材百花齐放,各种各样的电视剧都出现了,有反映当今生活的现实题材,有折射中华文化的历史题材,还有军旅题材、涉案题材、都市题材、青春题材,可谓数不胜数。

自1995年开始,国家广电总局发布并实施了电视剧相关管理法规,对电视剧的生产、发行进行管理,实行了电视剧题材立项的审批制度,并对电视剧制作公司实行资格审查等管理政策。

目前电视剧的题材相对集中于四种类型,即现实题材、历史题材、古装及近现代故事。题材分类如下3:

(1)现实

a.都市 b.农村 c.军旅 d.涉案 e.青少 f.科幻 g.其他

(2)历史

a.重大历史 b.一般历史 c.革命历史

(3)古装

a.武侠 b.传奇 c.宫廷 d.神话 e.古典故事改编

(4)近现代故事

半个世纪过去了,中国的电视剧市场发展已经进入了成熟的时期,竞争也日益激烈起来。如何能在市场中博得一席之位甚至成为“领头羊”,就变成了电视剧产业领域每个人都必须思考的问题。盲目跟风或是拘泥于所谓“规律”,则一定会在竞争中失去自己的优势,失去自己的市场。一部电视剧的成功,有几个重要的因素不可被忽略,好的制作班底是不必多说的,在现今的电视剧市场中,还有另一个关键因素——营销策略。如何将一件好的电视剧作品通过货币价值、收视率高低展现出来,是衡量一部电视剧成功与否的重中之重。

据2005年《第11届上海电视节国际影视节目市场分析报告》显示,电视剧在所有交易节目占据最多的比例,高达67.67%,其后则是电视栏目。而在所有的参展电视剧中,数量最多的就是青春偶像剧,与其它题材剧集相比,偶像剧近年来数量稳步上升,遥遥领先。日韩剧近年来的大热给国内电视同行带2

3 来源: 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发展研究中心.2009年中国广播电影电视发展报告[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9:263. 来源: 高福安 宋培义.电视剧制片管理.[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224.

作者:徐甜 第 2 页 共 19 页

篇三:中国电视剧走向成熟(1958-1997)

中国电视剧走向成熟(1958-1997)

渐入辉煌的短篇电视剧

中国的电视剧几乎是与中国电视事业一并诞生的。自1978年以后,中国电视剧复苏、发展,迅速成长为与社会、时代紧密相联,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拥有大量观众的艺术样式。特别是九十年代以后,中国电视剧日益丰富多采,各种题材、风格、样式的作品争奇斗妍,艺术表现领域和表现方式也不断地得到拓展。

中国电视剧就内容、形式而言,主要可分为4类:1、短篇电视剧;2、电视连续剧;3、戏曲电视剧;4、儿童电视剧。

短篇电视剧是指1集或2集的电视剧。它短小精悍,相当于文学作品中的短篇小说,在电视家族中,它最适应于精雕细刻,是在艺术上最有条件出新的艺术形式。

中国电视初创时期,电视剧制作,是采用“直播电视小戏”的方式。在演播室搭景,经过多机拍摄、镜头分切的处理,运用电子传播手段,直接传达给电视观众。它不同于舞台剧实况转播,而且,全部为单本剧,应视为“短篇电视剧”的雏型。

1978年,中央电视台播出电视剧《三家亲》。这是中国第一部由室内走向室外、实景拍摄的短篇电视剧。

自1978年至1982年,中国制作、播放的电视剧基本都是“短篇电视剧”。中国观众真正认识电视剧,是从“短篇电视剧”开始的。这个时期是“短篇电视剧”独领风骚的艺术时代。

最早引起强烈反响的中国短篇电视剧为《永不调谢的红花》,感人地抒写了张志新烈士在“文革”时期遭受迫害而傲然不屈的事迹。其后,短篇电视剧最受欢迎的是写普通人的生活场景、思想情操的作品。

《凡人小事》通过一位中年丧夫的教师调动工作中的前后遭遇,深刻鞭挞了“请客送礼走后门办事”的不正之风,塑造了一个不贪财、不受礼、关心教师生活的好干部形象。 《有一个青年》讲述一个在“文革”中失去正常学习机会的知识贫乏的青年,不甘现状,勇于追求,终于取得科研成果的故事。

《新岸》描写一位失足女青年刑满释放以后,以顽强的意志,艰苦的劳动锻炼,悔过自新,走向光明新岸的动人过程。

上述电视剧的一个共同特点,便是紧贴生活,既揭露了丑恶,又展示了普通人心灵中美好的东西,艺术手法朴素、自然、生活化。

1983年以后,短篇电视剧渐入辉煌,数量大幅度增长。许多优秀作品突破了以往那种质朴的“小故事”的模式,视野更为广阔,艺术手法更为多样,对生活的开掘更为深入。 这个时期,最重要的作品是反映改革生活的《女记者的画外音》、《新闻启示录》。前者以女记者到厂里采访为线索,以令人耳目一新的细节和戏剧矛盾,刻画了一位敢于顶风冒险、改革旧体制、推行新制度的厂长形象;后者,通过东南大学管理体制、人事制度的改革,塑造了几位“新闻记者”和“新书记”、“人事处长”等锐意改革、富有个性的人物形象。这两部作品在艺术形式都有突破。它们熔纪实性、政治性、新闻性、故事性于一炉,构思技巧与拍摄手段新颖,创造了一种有别于以往电视剧的崭新形态。

8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短篇电视剧最大的变化是涌现了一批具有探索精神与独特风采的作品,其结构、样式、手法、风格各有特色。有电视喜剧《不该将 兄吊起来》、电视歌舞剧《金房子》、电视轻喜剧《自行车圆舞曲》、电视悲剧《走进暴风雨》、论文式电视剧《我们起誓》。其中《希波克拉底誓言》、《秋白之死》堪称精品。

《希波克拉底誓言》借助于古希腊神圣的医学之父希波拉克的誓词,围绕着3位医生竞争眼科主任和孩子的眼睛被摘除这对矛盾,组织情节,表达情感、倾向和对人生、生活的哲

理认识,并借此映照出人的灵魂的真诚与虚伪。作品运用象征、浓缩、变形、夸张的手法创造出一个崭新的审美情境,极具艺术感染力。

《秋白之死》是一部凝重、悲怆的抒情人物传记片。它塑造了作为革命领袖、文化人的瞿秋白对生死的见解。瞿秋白被反动派逮捕后写下了《多余的话》,编导者将其中许多深刻、精美的语言,演化为画外音、人物独白、人物对话、旁白等,声情并茂,音画迭现,成功地塑造了一个胸怀坦荡、严于律已、多思善感、诗情横溢的瞿秋白的形象。作品立意高远,情思隽永,写实、写意、隐喻、象征相统一,给观众联想、思考、审美的极大满足。

短篇电视剧进入90年代以后,由于连续剧的大量涌现,数量虽有减少,但在艺术创作领域却日臻成熟。许多作品发挥出了短篇电视剧独具的优势:艺术的整体性和艺术的探索性。别具一格的风格化的作品出现使中国短篇电视剧终于达到了一个崇高的审美境界。比如《无人知晓的世界纪录》便是一部艺术品位很高的作品。它讲述:“文革”中,百业俱废,一位游泳健儿默默地在向世界纪录冲刺。他创造了世界纪录,却无人知晓。在一次大规模的武斗中,他坚持游泳,竟被指为“*细”,判处死刑。就在他用生命的最后节拍向着世界纪录的终线冲刺的时候,罪恶的枪声响起。该剧将“文革”作为背景,编导的着力点在于通过结构上的超常组合,拍摄上的超常视角,以及色彩、光线的运用,引导观众深层次地思考社会、人生。起伏跌宕的叙述,激情的渲泄背后,是冷峻的审视,称得上是一部形式独特、充满象征意味的现代寓言片。又如根据艾芜小说改编的三部作品《边寨人家》、《人生哲学第一课》和《山峡中》,原作中绮丽的自然山水、传奇色彩浓郁的故事和人物命运,与艾芜人生相映衬,大大扩大了叙事空间,实现了电视剧叙事艺术形态的突破。

中国短篇电视剧在中国电视剧的发展中,日益显示着不可替代的魅力。

蓬勃发展的电视连续剧

在中国,电视连续剧起步只有10多年的历史,然而,这一艺术品种以其自身的审美优势,借助于中国社会改革与商品经济发展的进程,迅速腾飞,从无到有,一跃成为电视剧的主力军。

中国的第一部电视连续剧是中央电视台于1980年摄制的《敌营十八年》,写的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战争年代地下工作中的高风亮节。由于剧本脱离生活,拍摄又缺少经验,反映平平。接着,山东电视台推出《武松》,获好评,成为中国电视连续剧第一部成功之作。

八十年代初期,电视连续剧从总体水平看,属于初创期,质量不高,但也出现了几部很有影响的作品,它们是:《蹉跎岁月》、《赤橙黄绿青蓝紫》、《鲁迅》。

《蹉跎岁月》以“文革”期间下放到贵州的上海知识青年柯碧舟的命运为主线,通过他因出身不好,遭到岐视,从自卑、消沉到觉醒、振作、奋进的过程,深刻地表现了一代青年的苦闷与追求。

《赤橙黄绿青蓝紫》较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八十年代青年的思想风貌,将青年一代怎样看待人生的严肃课题提到人们面前,尤其是通过对刘思佳性格的刻划褒贬,提出尊重人的个性色彩,达到了一个新的思想层次。

《鲁迅》是我国第一部传记体的电视连续剧。该剧以鲁迅祖父入狱为背景,以鲁迅父亲病重到死以及亲属逼分家产为主线,再现了鲁迅的少年时代。编导在处理传记性与故事性的关系时,以传记性为基础,凡属重大事件事事有据,同时又特别注意挖掘素材中有生命力的东西,各种艺术手段的运用都恰到好处。作品为传记性电视连续剧的创作提供了新鲜经验。八十年代后期,中国电视连续剧进入蓬勃发展时期。

从1985年到1989年5年中,电视连续剧的产量猛增了10倍。

28集长篇连续剧《四世同堂》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电视连续剧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时期。

它忠于老舍原著,镜头始终对准普通的劳动人民,满腔热血地揭示他们的疾苦,同情他们的命运,并为他们悲惨的生活处境伸冤、呐喊;不仅表现了中华民族的铮铮铁骨、凛然正气、爱国主义精神,也揭露了某些人在敌人残暴面前的投降与堕落,民族性格迅速形成的裂变。作品在将文学形象转变为屏幕形象时,努力体现老舍原作中的地方特色、北京风味,终于成就为一部雅俗共赏的艺术精品。

紧接着又有3部作品引起轰动:《寻找回来的世界》以充满诗意的风格表现了工读学校的老师们以满腔的爱心对失足孩子的关心、教育与挽救;《努儿哈赤》以宏阔的场景、史诗般的气质,塑造了16世纪女真族英雄努尔哈赤的形象。该剧不仅以人物形象的血肉丰满、富有历史内涵,取得了包括“最苛刻的历史学家在内的所有观众的认可”,也以导演在剧中大胆使用两极镜头组接画面,拓展了电视镜头的摄影视野而为人称道;《雪野》描写一位名叫吴秋秀的北方农村妇女同包括前夫在内的5个男人的感情纠葛和兴家立业、开拓进取的风貌。作品以丰富的容量、复杂的性格,以及广阔的社会背景和地域美、风情美吸引了观众。 这个时期激起社会极大反响的作品为《新星》和《红楼梦》。

《新星》根据柯云路同名小说改编,以一个县为背景,浓缩了1982年中国农村大刀阔斧进行改革斗争的社会生活。作品保持了原著锋芒毕露的锐气、气势和昂扬的基调,抨击腐败,呼唤改革,通过不同人物的众生相和美、丑的对比,提出了诸多社会问题,逼人思考。《新星》以其振聋发聩的主题和对生活的贴近,赢得了前所未有的反响和收视率。

《红楼梦》电视连续剧以37集的宏大规模将中国古典小说的稀世巨著搬上屏幕。电视连续剧充分发挥了电视艺术熔视听于一炉,以及容量大、剪裁自由等长处,使广大观众第一次得窥巨著的全貌,领略其博大精深的内容。该剧的播出是《红楼梦》小说问世以来一次最大的普及。同时,作品在改编时,编导者以“忠于原著、重视续作”的态度,以社会悲剧立意,并确定“流畅、深沉、精细、浑厚”的方针,起用“名不见经传”的青年,以适应原著中人物年龄要求的种种创作法则,自成一派。从整体上来说,这部作品达到这一时代所能达到的高度。

八十年代后期,除上述剧目外,得到好评的还有《凯旋在子夜》、《严凤英》、《末代皇帝》、《雪城》、《甄三》等。一些通俗剧、情节剧,如《包公》、《济公》、《那五》、《西游记》、《乌龙山剿匪记》,也受到了观众的欢迎和评论界的重视。

进入九十年代以后,电视连续剧产量出现飞跃,几乎以每年1000集的速度递增。这个时期的电视连续剧,以其更为宽阔的目光,表现改革开放的进程,讴歌从城市到农村,从科研、教育到卫生、体育各条战线正在努力奋进的中国人民,同时也把目光投向历史,投向名著,投向海外,投向普通人的喜怒哀乐,涌现出一批各具特色、各具风格的长篇力作。《中国神火》、《天梦》以“两弹”上天的壮丽历程,描述了伟大的中华民族依托现代科学技术所实现的强国之梦;《出路》、《浦江叙事》、《大潮汐》表现了国有大型企业转换机制再创辉煌的浩大气魄;《公关小姐》、《深圳人》、《情满珠江》传达了南国改革开放的多种信息,抒写了改革人物的新的思维与新的情感;《神禾源》、《双桥的故事》和《篱笆·女人和狗》3部曲反映了当代农民在改革进程中的精神风貌、心理状态;《北京人在纽约》则描绘了一场充满竞争、辛酸、冷酷的“新移民”的美国梦。除上述作品外,九十年代前期有3部连续剧以自己独有的思想艺术力量,在社会上产生了轰动效应。它们是:《渴望》、《编辑部的故事》和《围城》。

50集电视连续剧《渴望》以“文革”前后的中国社会为背景,编织了一个发生在北京一个四合院里的刘家和住在小洋楼里的王家之间悲欢离合的故事。它是一部家庭情节剧,通过刘慧芳、宋大成等主要人物刻画,塑造了中国劳动妇女善良、温柔、刚毅、勇于自我牺牲的精神,歌颂了中国工人阶级敦厚、朴实、真诚,以他人利益为重的优秀品质,赞扬了中国知识分子对祖国,对人民的执着的爱。作品没有议论与说教,以家常事、儿女情来表现生活,

进行情感交流,从中寄寓中华民族的伦理道德,体现民族的气派和民族的风格。该剧播出时,万人空巷,成为一种举国轰动的“‘渴望’现象”。它的成功标志中国电视连续剧迈向了大众化、通俗化方向的新阶段。

《编辑部的故事》描写一个叫《人间指南》的杂志编辑部里,6个性格各异却都善解人意、乐于助人的编辑之间的交流与碰撞,描写他们与社会发生联系后产生的形形色色的人生故事。这是我国第一部电视系列喜剧,剧中的调侃、幽默、讽刺、戏谑,开电视系列片之先河,它的出现,拓展了我国电视剧的美学品格。

《围城》根据著名学者钱钟书的同名长篇小说改编而成。原著是一部社会面广、历史感强、极富哲理性的作品。它通过一批知识分子在人生旅途中不断被围困的面貌、命运,展现了三、四十年代丑恶、腐败的社会面貌,揭示了人物的纷争、孤独与摩擦。原著主题的深邃及艺术上的卓而不群,给改编者带来了较大的困难。然而,电视连续剧却获得了意外的成功。它继承了原著的艺术风格,将解剖与批判融于幽默之中,轻松地抒写平常人生,又贯注着对人生意味与生活真理的深刻洞察。该剧是一部少见的高品位的艺术佳作。

这个时期电视连续剧的优秀之作还有《宋庆龄和她的姐妹们》、《巨人的握手》、《唐明皇》、《焦裕禄》、《巾帼悲歌》等。

九十年代中期以后,又涌现不少社会反响比较强烈之作:根据同名古典小说改编的长篇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东周列国》,嘻笑怒骂皆成文章的历史“戏说”连续剧《宰相刘罗锅》,以共和国30年的历史为背景,写一代知青经历、命运、感情的《年轮》、《孽债》,通过写儿女情、家务事,反映普通人美好情操的《咱爸咱妈》、《儿女情长》,为生活中的英雄塑像的《李润五》、《警官崔大庆》、《西部警察》,针砭时弊的《苍天在上》、《英雄无悔》、《反贪局长》等。在香港回归前夕,又有一批反映鸦片战争和香港历史变迁的连续剧推出,如《鸦片战争演义》、《林则徐》、《香港的故事》、《大命运》、《千年等一回》等。

中国的电视连续剧正以世所罕见的高速度蓬勃发展,迅速成长为电视剧园地里一颗参天大树。

创造开拓的戏曲电视剧

中国的戏曲艺术源远流长。戏曲电视剧则是传统戏曲与现代电视联姻,产生的新一类艺术品种。她的诞生与发展对弘扬传统的中国戏曲艺术,使戏曲艺术插上翅膀,对促进戏曲艺术的重新振兴意义重大,同时对发展富有民族特色的电视剧也将起到促进作用。 中国戏曲电视剧的发展大体经过了3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1979年以前

这个阶段可称为“戏曲舞台纪录片阶段”。它是从1958年开始,同中国电视剧的播出同时出现的。戏曲舞台纪录片多数为现场多机拍摄,然后进行一定的艺术加工,如增加字幕说明,紧凑幕间时间或不必要的场次。戏曲舞台纪录片是戏曲与电视最初的结合形式。它为戏曲保留了许多珍贵的艺术资料。

第二阶段为“戏曲电视艺术片阶段”

这个阶段,拍摄戏曲剧目,已脱离了舞台,在搭景和实景中拍摄。戏曲电视艺术片是以运用电视手段需确保和发挥戏曲基本精华为前提的。比如传统戏曲艺术片《挡马》在运用电视上的意识流显影等手段,不但没有削弱中国戏曲表演的唱念做打,而且通过镜头的推拉摇移将杨八姐与焦光普相互盘查中的高难动作技术表现得更加精彩了。再如戏曲艺术片《燕燕》,通过搭景,虽然增加了大门外的雪景、院落、夫人的上房客厅等场景,增强了灯光效果的气氛,不仅没有减弱主人公燕燕唱念做打效果的发挥,而且随着镜头不同镜别的处理和蒙太奇技巧,把燕燕真挚、天真、醒悟、倔强、反抗的性格,刻划得更为淋漓尽致。八十年代以来,中国拍摄了许多戏曲电视艺术片,如京剧艺术片《张飞敬贤》、《曹操与杨修》,昆

剧艺术片《南唐遗事》、《潘金莲》;川剧艺术片《界树下的奇案》、《四川好人》;越剧艺术片《春华秋实皆芳菲》、《桃花梦》等。

第三阶段为“戏曲电视剧阶段”

戏曲电视剧不再是戏曲和电视的简单相加,它已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这种新的艺术形式,品种繁复,题材广泛,风格多样。从选材上看,可划归三类:一是旧戏新编剧。将旧戏中不利于电视化的东西剔除,将利于电视化的东西加以强化。八十年代以来,涌现了许多旧戏新编的戏曲电视剧,如京剧电视剧《香罗帕》、《谢瑶环》、《洛神》、《正气歌》,越剧电视剧《孟丽君》、《红楼梦》、《梁山伯与祝英台》,黄梅戏电视剧《七仙女与董永》、《女驸马》、《劈棺惊梦》等;二是新编历史剧。它可以更充分的采用电视手法来对历史进行艺术再现。八十年代以来,较好的传奇故事剧有湖南花鼓戏《喜脉案》,京剧《狱卒平冤》、《乾隆下江南》,越剧《秦淮梦》、《胡图青天》,豫剧《乞丐与状元》、《糊涂盆砸锅》,川剧《乔老爷奇遇》等几十部。三是现代剧。它是新创作的以现代化人和现代生活为内容的戏曲电视剧。这种电视剧电视化自然不成问题,但如何与戏曲这一形式融合,更有其难度。八十年代来,质量较好的新创作的戏曲现代电视剧有沪剧《璇子》、《雾中人》、《东方女性》,京剧《雪花飘》,豫剧《生儿子大奖赛》、《倒霉大叔的婚事》,越剧《爱的镜子》、《田螺姑娘》、《孔乙己》,评剧《开店》等数十部。

作为一种新的艺术形式,戏曲电视剧成功的关键在于创作者要把握好戏曲与电视在审美特点上的矛盾,要把这种矛盾比较融洽地统一在一起。这就是写意与纪实的矛盾,程式化与生活化的矛盾,真实化与虚拟化的矛盾,演唱与话白的矛盾。从这一时期优秀的戏曲电视剧来看,已经不同程度地做到了上述几对矛盾在剧中的巧妙结合。比如昆曲电视剧《南唐遗事》中,扑蝶是写意的,水中的倒影和周围环境是写实的,两者结合不仅不破坏真实感,反而更显美感。京剧电视剧《潘月樵传奇》把程式化的戏曲武打与生活化的武林格斗溶于一炉,既有真实感,又有艺术感。越剧电视剧《秦淮梦》中虚拟的布景与真实自然风光浑然一体,也倍添魅力。所有这一切标志着,戏曲电视剧作为中国的一种民族化的电视剧样式,已经有了自己独立的艺术品格。

成长壮大的儿童电视剧

中国儿童电视剧如从1960年中央电视台播出的《刘文学》算起已有快40年的历史了。“文革”前一共只播出36部儿童电视剧,题材范围狭窄,说教味道浓。中国丰富多采的儿童电视剧创作,应该从1978年算起。

据不完全统计,自1978年至今 ,中国大约拍摄、播出儿童电视剧在500部左右。数量不算太多,但总体质量已达到一个较高水平。

中国的儿童电视剧正在成长、壮大。其重要标志,是反映儿童生活的面宽了,取材的范围扩大了,样式与风格多样化了。

80年代初期,中央电视台录制了不少可供儿童观众欣赏的世界文学名著,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万卡》、《七个铜板》、《灰姑娘》、《白雪公主》,这些充满着哲理内涵又通俗易懂、生动有趣的作品,大大拓展了儿童的视野。

儿童时代是一个梦幻时代。这个时期中国的儿童电视剧创作还涌现了许多童话作品,它们满足了儿童对外部世界的幻想与好奇。比如《渔夫和金鱼》、《同是一个太阳》、《动物王国的窃案》都特别受儿童喜爱。在儿童观众中反响较大的两部儿童童话电视剧,是《大鸟在中国》和《小龙人》。前者采用的是木偶与真人同台演出的艺术形式。大鸟生活在遥远的美国,它和它的好朋友小狗巴克利为了寻找聪明美丽的南天皇后凤凰来到中国,它们幸福地登上了雄伟的长城,参观学校,游历运河,饱览中国美丽的山河,在中国小姑娘小英和神通广大的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8bcb.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