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理科学科课堂教学素质化的研究课题阶段材料

更新时间:2024-05-18 12:31: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综合理科学科课堂教学素质化的研究课题阶段材料 化学课堂的创新教育

董新伟 江苏省武进市横林中学 213101

中学化学课堂教学作为化学教育的主渠道,除了传授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外,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使他们想创新、敢创新、会创新。有一个学者说过“创新并不是教师教出来的,教师教的是传统、文明、经典、经验;而创新是学习者对传承文化或文明的延续发展或批判挑战”。教师所能做的仅仅是提供一片能让创新生根发芽的沃土,即营造宽松、和谐、有利于迸发创新火花的氛围,或创设多样情景、引导学生积极探索未知领域,从而造就学生的胆识、气魄和一往无前的开拓精神。 一、营造宽松氛围,培养创新意识

营造一个宽松的教学氛围,也就是创造一个自然、和谐、平等的教学环境。在这个环境里不是我讲你听的单向交流,而是允许学生打断老师的讲话,允许学生对老师的讲话、观点提出异议,允许学生相互讨论的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这样就有利于消除上课过于拘谨的场面,有利于缩短师生之间的感情距离,在这种氛围里,学生就勇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发表个人观点,力求解决问题,他们的创新意识,就自然而然地得到培养和发挥。 在演示酒精与水混合总体积缩小的实验,并分析证明分子之间有空隙的时候,就有一学生提出:“是不是所有两种液体混合总体积都缩小呢?有没有增大的呢?”。 这个问题的提出,我就觉得这位学生有着强烈的创新意识,并蕴涵着可贵的创新精神,于是,我表扬了这位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探索的精神,号召其他学生向他学习。虽然他提出这个问题不利于分子间有空隙的解释,但不能制止学生提出看起来不相关的问题,因为这样就遏制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我们要努力营造宽松的环境,培育创新的火花,活跃课堂的气氛,驾驭其中,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不断滋长。

二、创设多样情景,培养创新精神

何谓创新精神?我以为,就是在创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那种自觉的、能动的、勤奋的 、实事求是的、不折不挠的开拓精神。这种精神不是天生的,是靠后天训练养成的。我们一是要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激发求知欲,使创新成为一种习惯行为;二是要培养学生对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有责任心的敢于冒险、敢于追求、敢于挑战的创新人格。 1.好奇心、求知欲的培养 

美国哈佛大学校长在世界大学校长论坛讲过:“如果没有好奇心和纯粹的求知欲为动力,就不可能产生那些对社会和人类具有巨大价值的发明创造”。可见一切发明创造都是来源于对事物永不满足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呢?  不断创设疑问情景,引导学生质疑思辨是激发学生好奇心、求知欲的重要形式。  例如,学习“盐类水解”时,我首先向学生提出:酸溶液pH<7,碱溶液pH>7,那么NaCl,NH4Cl,CH3COONa的水溶液的pH是多少呢?这个问题激起了学生求知的欲望,通过实验后,学生感到很诧异,为什么这些盐溶液会呈不同的酸碱性呢?于是就促进了学生积极思维、探索新知。 

2.创新人格的培养 

创新人格其内涵应包括创新探索的志向和责任心,追求科学的顽强毅力和坚定意志,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冒险、挑战的献身精神。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呢? 

(1)在教学中根据课本的相关内容编置一些科学家发明创造的故事,引入当今化学的新发现、新发明、新进展,介绍当今世界化学科学研究前沿和面临的主要困难,以及化学在工业、农业、国防、医疗、环保、日常生活等的应用。例如:玻尔巧藏诺贝尔金质奖章,凯库勒经过冥思苦想终于在梦中得到了苯的结构式,诺贝尔历经自己被炸伤、弟弟被炸死的多次

失败后发明了安全炸药,现代家庭所使用的高强度复合地板,有机化学里的“高分子智能材料”,“形状记忆合金”,“金属氢”,“氢是未来理想能源材料”,“可燃冰”等结合教材加以介绍,增强学生为人类的进步献身科学的责任心和勇于创新的顽强意志。

(2)创设要求高、难度大、有一定危险的实验。例如:氢气与氯气混合光照爆炸的实验,要求学生亲自演示,严格按照实验规则准确操作,并鼓励失败者继续努力。从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百折不挠的科学创新精神。 三、灵活结合教材,培养创新能力 

在一切的创造发明活动中,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是基础,而创新能力是核心。渊博的科学知识、敏锐的观察能力、创造性的想像能力、创新思维能力以及创新实践能力等形成了创新能力。创新能力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特殊才能的创造能力,即是科学家等杰出人物的创造能力,他们的发明创造对整个社会来说是新颖的、独特的、前所未有的。另一种是自我实现自我超越的创造能力,即是对个人来说,是新颖的、独特的。中小学阶段的创新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自我实现的创新能力。 1.想像能力的培养 

爱因斯坦说过:“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上一切 ,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像能力对于学生形成创新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 

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一是有意识让学生联想。如讲到CH4气体燃烧的焰色时联想到H2,CO气体燃烧的火焰也是淡蓝色,进而联想到焰色反应;讲到CH4气体的实验室制取时,联想到用这套装置还可以制取O2,NH3气体进而联想到制氢装置和制氯装置;讲到硬水的软化时,联想到水壶为什么易起水垢,进而联想到水垢对锅炉的危害;讲到浓硫酸的强腐蚀性时,联想到皮肤沾了浓硫酸如何处理。二是鼓励学生猜想、幻想、异想天开。如讲到N2的结构和性质时,假设N2不存在N≡N,N2变得非常活泼,世界将会变成怎样?讲到氢原子的结构时,为什么电子受到核的吸引,不掉进原子核内而在核周围不停地高速运动。学生若有这种意想不到的想法,老师要加以肯定、称赞,因为爱因斯坦讲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2.创新思维的培养 

创新思维具有求异性、灵活性、独创性和灵感等,其主要体现在灵活性。一是思维方向灵活,善于从不同角度和方面思考;二是思维过程灵活,从分散到综合,从综合到分散析;从归纳到演绎,从演绎到归纳,全面灵活地进行综合分析;三是迁移能力强,能举一反三,多解求异,进行发散式思维。在教学中要进行一题多解的训练,学会从不同方向不同角度去思考,冲破“思维定势”的束缚。例如:晚会中经常出现的一则谜语:“一刀砍断后只有一节,是什么?”一刀两断这是天经地义的提法,已是一种顽固的思维定势,若冲不出这种思维定势的束缚很难得出谜底。再如,将一个铝制的盛饮料的易拉罐内充满二氧化碳气体,然后往罐内注入适量氢氧化钠溶液,立即用胶布将罐口密封,反应一段时间后可能出现的现象是什么? 分析物质发生变化,从加入的物质去考虑,这是学生固有的思维定势,所以一般学生只分析NaOH溶液与CO2的反应得出一个易拉罐内凹变瘪的现象。而忽视了容器本身“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因此漏了“瘪了的罐重新又鼓起来的现象”。 3.观察能力、实验能力的培养 

创新观察能力、创新实践能力是形成创新能力的重要部分。观察是一切知识的门户,周密、细致、精确、系统的观察是一切科学实验、科学新发现的基础。实践能力是将创意付之实现的精心设计和勇于实践的能力的总和,是创意与创新的桥梁。培养这两方面能力,要加强和补充课堂演示实验,要求学生从实验现象、实验操作不同视角仔细观察,善于发现共同现象和不同现象,形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在课堂演示实验中,要留有“悬念”、“开发区”让学

生去发现去创新,锻炼他们的创造实践能力。例如:“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可只提供药品、仪器,让学生自行设计至少三种方案来制取并收集氧气、搭出整个实验装置,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操作、实践,领略“创新”成功的滋味。 

创新教育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我们一定要转变教育观念,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那样,就一定会涌现出许许多多的创新型人才。

浅谈化学教学中的创新教学

武进市横林中学 宋苏军 213101

新世纪需要创造型人才,需要创造型教育,在中学化学教学中除了要教给学生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外,最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使他们想创新、敢创新、会创新。创新作为知识经济时代的一个显著标志,作为素质教育的重点内容,已逐步被人们和社会认同、接受。面对创新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的形势,如何理解创新教育,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已是摆在每一个教师面前必须严肃认真思考的课题。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其实始终贯穿于每一门课程,每一节课堂。要想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作为教师,首先就要深刻理解创新教育,确立其创新意识。说到创新,人们常常把它与创造、发明联系在一起,把创造和别出心裁,标新立异相等同。现代科学理论告诉我们,人人都有博大的创造潜能,潜能是每一人固有的和潜在的。创造就是属于人的基本素质,不可剥夺。创造就首先表现为人的自我发展,而教育的作用也就在于使受教育者成为发展的主体,让其内在因素转化为现实的自我创造、自我发展的活动。从而达到不断创新的目的。在中学化学课堂教堂中如何进行创新教学呢?笔者认为: 一、 创新教学氛围

周忠昌在《创造心理学》一书中指出:“有利于创造的风气,不仅会促进求知欲滋长旺盛,激发探索异常解决办法的强烈兴趣,而且还会刺激新思路的开拓。”营造一个创新的教学氛围,也就是创造一个自然、和谐、平等的教学环境。因此,学校教育要积极营造创新氛围,搞好校园环境布置,让学生置身于良好的创新环境中,并感受到整个校园都渗透着浓浓的科技创新氛围。在这个环境里,不是老师讲学生听的单向交流,而是允许学生打断老师的讲话,允许学生对老师的讲话、观点提出异议,允许学生相互讨论的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双向交流或多向交流。这样就有利于消除上课过于拘谨的场面,有利于缩短师生之间的感情距离,在这个氛围里,学生就勇于思考并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苛求解决问题,他们的创新意识,就自然而然地得到培养和发挥。

例如,在讲二氧化硅晶体结构示意图时,有学生提出示意图与球棍模型不同的质疑。讲到N2的结构和性质时,有一学生提出如果N2不存在NN三键,N2变得非常活泼,世界将会变成怎样?讲到氢原子的结构时,为什么电子受到核的吸引,不掉进原子核内而在核周围不停地高速运动。在讲酒精与水混合总体积缩小的实验,并分析证明分子之间有空隙的时候,有学生提出是不是所有两种液体混合总体积都缩小呢?有没有增大的呢?在讲到醇与酚的概念的时候,有学生提出概念不明确的疑问,学生这种意想不到的问题,老师要加以肯定、称赞,因为爱因斯坦讲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这个问题的提出,

说明学生有着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可贵的创新精神,我们要努力营造宽松的环境,保护活跃的气氛,驾驭其中,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不断滋长。 二、创新课堂教学理念

心理学理论认为:“创造过程是一个自我控制的自发的释放过程,适宜创造力发展和表现的条件是要实现和保障学生的心理环境。”因此,我们要明确: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而不是消极的听众;学生是主动的求知者,而不是灌输知识的容器。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自觉实践,努力创新课堂教学新理念。

(一)思考中创新。创新的基础是理解,教学中最大的弊病是“学生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因此,课堂教学中,当学生思考时,教师不要急于提供帮助,要有意给学生造成暂时失败感和短时焦虑,使学生的心理处于不平衡状态。这种不平衡状态会促使学生注意力更加集中,从而激励学生运用内在潜能去自主探索、自主解决。

(二)解难中创新。在教学中,当学生“解难”时,老师要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对学生提出的观点不要急于下结论,应主动接纳学生的错误与失败,帮助学生了解错在哪里,让学生在关心和支持的氛围中,不断获得学习机会。同时,对敢于设想创新、标新立异的学生要给予鼓励和表扬,以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三)提问中创新。李政道教授对学生说过:“最重要的是要会提出问题,否则将做不了第一流的工作。”众所周知,提问是课堂教学常用的环节,但它不是教师的“专利”。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提出具有挑战性的新问题,以为创新作铺垫。学生提问时,教师要耐心倾听,仔细分析,及时鼓励,调动每位学生的参与意识,让每个学生都有获得成功的机会,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三、创新实验教学理念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要充分利用实验提供学生进行创新活动的机会。为此,我们组织课外实验小组,对教材中的演示实验加以改进与创新;组织学生实验,进行实验探究式教学,通过实验-分析、讨论-归纳结论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亲自动手参与化学教学的全过程,遵循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进行学习。在教学中有意识编写开放型的实验习题,如对无机物、有机物的制备方法的分析比较;限用一种试剂或不用其它试剂鉴别多种物质的习题??均为训练创造性思维的实验习题。可只提供药品、仪器,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的发生、收集并检验的整个实验装置,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亲自实践 ,领略“创新”成功的滋味。对于学生实验中的异常现象不回避,而是因势利导进行分析并做出科学的解释,科学的发明创造正需要敏锐的观察力及时捕捉异常,把握机遇,迅速作出反应,进而取得意外的成功。因此在化学实验中除了训练学生娴熟的操作能力外;更要训练学生敏锐的观察力与科学分析能力。

有创造力的学生不一定学习成绩好,在实验室里,常有些学生好动不安分,爱做一些非指定性实验,如加热不需加热的反应看个究竟,还喜欢探索异常现象,愿意自己独立设计并完成实验。这些行为与创造型人才的心理特征有许多相通之处。对此,教师必须克服偏见,积极创造条件开放实验室,允许他们提出单子,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自己感兴趣的一些实验,不是单纯的批评制止,而是扬长避短,使学生通过自身实践培养、发展自己的创造能力。 四、激发创新动机

创造动机即直接推动人们从事创造活动的内在驱动力,它对人的创造行为起着导向、激励和强化的作用。创造动机源于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内在动机是由学生的内部需要而引发的动机,如学生认识到创新活动的意义或对之有兴趣而积极参与创造性活动;外在动机在学校教育中主要表现为,学生为了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肯定或奖励而进行创造性活动。成就动机是学生创新的动力源泉。有成就动机的学生具有较强的毅力,富于挑战性。老师要让学生从学习的成就中体验出快乐,要让学生从答对一个问题、完成好一次作业、取得一个较好的学习成绩中获得满足感。

因此,我们要善于用鼓励的语言、信任的表情及时地肯定与表扬学生,以激发他们的各种创造动机,启迪他们的创新精神。 五、开展创新化学课题的研究

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重要途径。进行化学课题研究是对青少年进行早期智力开发、开辟培养创造型人才的重要渠道。在搞好课堂教学的同时,积极开展课外活动。针对学生崇拜科学家,爱好幻想,好奇好动,对大千世界的奥秘感兴趣的心理特征,结合科普宣传,广泛组织学生开展集灵活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科技活动。化学课题研究可以不受大纲、教材的限制,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想象能力设计活动内容。在课题拟定中,既结合学生当前学习课程的教学内容,作为教材的延伸,源于教材,高于教材。这些活动的开展,除了能让学生了解一些自然常识外,更重要的是能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其次,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开展社会实践,学生除了受到科技启蒙教育外,还可以寻找周围不如意的事物,然后让学生共同思考、共同研究,引发学生的创新火花,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综上所述,新的世纪,新的理念,带来了新的教学观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关键在于教师要对学生施以创造性的教育。只有创造型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创造型的学生,这也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马克思说:“科学的教育的任务,是教育学生去探索创新。”可见,要想创造性思维在学生主体上真正起到应用的作用,那么,处在教师这一主导地位的人首先应具备一定的创造性的思维头脑。

学生素质培养与化学实验改革 武进市横林中学 崔晓东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感性认识的形成主要依靠化学实验来提供,重视化学实验是进行化学素质教育的主要标志。不断深化实验改革,尤其从化学实验设计、实验方法、实验仪器装置的改进,创新角度加强化学实验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创设化学实验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

化学实验美是化学美育的主要内容,对学习和研究化学有巨大动力作用, 化学实验改革应加强实验美的创设,才能更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起浓厚的认识兴趣。化学实验教学不仅要向学生展示化学仪器美,化学物质美,重要的是在实验操作美,实验 装置的和谐美和实验现象美上狠下功夫,力求装置简单美观,操作简便安全,现象明显精彩。例如向CuSO4溶液中滴加较浓的烧碱溶液,产生的絮状沉淀恰似蓝色的钟乳石, 使人惊奇万分。 化学实验教学是创造化学美的源泉。经常让学生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欣赏感受化学美,就会消除对化

学的误解,激发探索化学的浓厚兴趣,产生热爱生活、愉悦和谐、乐观向上等积极 的情绪,有助于发展审美创美能力。  二、借助典型实验,加强思想道德教育

化学实验教学加强德育,我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

第一,借助典型实验,恰当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例如通过碳在氧气中的充分燃烧与不充分燃烧实验的比较引导学生总结出:物质结构是化学变化的内因,而反应条件是外因。反应条件不同,物质表现的性质就不同。从而树立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和量变引起 质变的辩证观点。 

第二,借助典型实验,增强爱国意识。例如借助侯氏制碱法实验原理介绍侯德榜的感人事迹和我国纯碱工业的发展概况,激发学生建设祖国的使命感。  第三,借助典型实验,培养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例如结合每一个演示实验的特点有侧 重 地对学生进行艰苦奋斗、勤俭节约、遵规守纪、不怕挫折、保护环境的教育。介绍化学家钻研实验要着重加强爱护公物、尊重他人、乐于协作、注意安全、整洁有序的品德教育,大力 纠正学生在实验中浪费药品、乱放乱倒等不良实验习惯。 

三、提高实验成功率,促进形成健康心理 

健康的心理素质是青少年走向现代化、走向世界、走向未来、建功立业的重要条件,学生 能够规范、成功地完成规定的实验是形成健康心理素质的条件。 但就目前来说,学生实验不规范、成功率不高的现象较为普遍,化学实验改革应加强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一般应从两方面着 手:(一)、是教师重视身教,做好示范。目前有一些老师怕做实验,演示实验的成功率不高,给学 生的心理造成不良影响。教师应下苦功过好实验关,不仅要研究实验怎样做才能成功,还要总结出影响实验成功的关键因素。这样才能做到以自己精湛的实验操作技艺去培养学生的 实验操作能力。(二)、是注意提高实验成功率,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态度是人脑对物质世界及其联系作 出适当反应的内部心态,它是现代公民必备的素质,教师精彩的示范并指导学生成功地完成规定的实验过程,是培养学生科学态度的有效途径。学生实验成功率高是学生具有科学态度的重要 标志。例如,铁丝在氧气中的燃烧是师生较难做好的实验之一,能否使铁丝达到着火点是实验成功的关键。教师在演示过程中规范地示范每一步操作,引导学生观察思考,铁丝成功燃烧必然激发出强烈的感觉兴趣、操作兴趣、探究兴趣和创造兴趣。实验完毕,及时引导学生讨论:铁丝要绕成什么形状,火柴要燃烧到什么时候才伸入集气瓶中,反应现 象和本质,防止发生事故和污染的措施,使学生明确“为什么要这样做”的道理,当学生在做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实验时,就会像老师那样操作,耐心观察,这 样教学不仅实验成功率高,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实事求实、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心 理素质。  四、改进实验教学法,培养化学科学素质 

化学知识从实验中来,化学实验是最好的老师,化学实验改革应大 力改进实验教学方法 ,帮助学生掌握好知识,发展各种能力,提高化学科学素质,应在以下三个环节上狠下功夫。 

1.实验与观察。实验是手段,观察是入门,两者都是获取感性知识的重要科学方法。关键在于怎么做实验 ,创造条件让学生多动手做实验已成为众多化学教师的共识,但由于学生实验准备工作量大,且药品耗用过多,增加实验开支,与目前实验经费紧张很不相适应。因此教师应大力改革 实验方法,创设一些节省药品,操作简便且现象明显的学生实验。

2.探究与总结。本环节着重引导学生分析和处理化学实验所获得的信息,探究实验现象产生的原因,从定 性、定量的角度找出内在联系,抽象归纳、逻辑地总结成规律,即得出正确的结论,突出训练 学生的思维能力,这是实验教学改革的核心。

3.应用与延伸 。精心设置一组实验习题,引导学生综合应用所掌握的知识进行必要的分析,类推或计算论 证,以培养解决实际化学问题的能力。例如,应用酸碱盐的性质解答实验室可用几种方法制取硫酸锌。延伸是指根据学生实际适当地引导学生向知识与技能的深度、广度探索。例如,结合氢气的性质介绍氢气的实际用途,介绍当前国际对氢能源开发的科技成果及前景,以 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增强科教兴国的意识。 

学生通过实验与观察获取感性认识和实验技能,通过探索与总结获得科学知识,通过应用与延伸使知识得到巩固和深化,既训练了科学方法和各种能力,又使非智力因素得到培养, 化学科学素质不断提高。 五、开发应用型实验,培养进取创新精神

化学实验改革是一项动手、动脑的创造性活动,化学实验改革应注重把实验的改进创新与 培养学生进取创新精神结合起来,不仅让学生明确实验改进的必要性,学会改进的方法技术,体验改进成功的喜悦,更要注重启发怎样改进则更好,从中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 进行创新的精神和能力。  化学实验为培养创新精神提供了最佳环境,尤其是开发一些联系生活实际的应用型实验, 可使学生亲身感受到化学实验的实用价值;能强烈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

教师应成为勇于进取、善于创新的模范,无论实验方法的革新、教具的创造、实验的新颖 设计,对学生都有很强的感染力,会不知不觉在学生心理播下创造的种子。 

由此可见,深化实验改革,充分发挥化学实验的教育功能,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途径。

一切从最大的实际——生活出发,提高教学效率

长期以来,原思想政治课教学被看成“高、大、空”的政治口号和远不可及的“空中楼阁”,主要原因是它把源于生活的理论抽象化,过多关注理论和规范的传授,用概念和观点建立起来的理论取代了学生活生生的生活世界;忽视了 学生周围的社会生活、个人生活的教育因素,从而使得课堂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新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中,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联系生活实际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一个重点,并明确写入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思想品德教学强调联系生活实际,抓住了思想品德教育的实质,也是对多年来我国思想品德教育中存在的弊端的纠正。

一、对联系生活实际的理解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处于社会转型期,无论是生活方式还是思想道德观念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已有的思想道德观念不能理所当然地要求当代的学生接受,更不能通过强制灌输来使学生接受。所以,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必须要建立在学生自身体验和感受的基础上,要解决学生成长中的困惑和思考,解决学生学习中面临的实际问题,解决学生在与家庭、学校、同伴交往中出现

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自己,正确看待周围的人和事,使他们形成健康、理解、宽容的个性,以及享受快乐,过积极而有意义的生活。

在思想品德教学中,联系生活实际就是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开发和利用生活中的课程资源,引导和帮助学生获得对生活意义的领悟,获得对生活、对世界、对人生的反思和感受,获得对现实生活中人性的丰富性和复杂性的认识,开拓学生丰富而独特的精神世界,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二、思想品德课教学联系生活实际的途径

陶行知先生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学生的生活是科学世界(书本世界)的基础,是思想品德知识的意义之源。道德的学习与发展是在生活中进行的,离开了生活,道德教育是无意义的,也是没有效果的。思想品德教学必须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世界,以学生的真实生活为基础,并与他们的现实生活贯通,无论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都应体现生活性的特点。

(一)教学内容生活化

“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个需被点燃的火把。”教学内容主要指教材内容,但教材只是可供凭借的材料和工具,不是教学内容的全部。所以,我们要以教材知识为切入点,回归生活世界,可根据教学目标、学生特点,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以外的所有具有教育意义的信息资源,使学生摆脱从书本到书本,从知识到知识的状态。教师要把教学内容融入学生自己的生活内容,使教学内容具有丰富的情境性和生活性,这样,才能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

【案例“才艺大舞台”】:“提升情趣,陶冶情操”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七课《品味生活》中的第二框“追寻高雅生活”的最后一目,如果从书本到书本进行教学,只要15分钟就可以把书本内容讲完。张老师对教学内容进行了处理,开辟了一个“才艺大舞台”,让学生尽情地展示才艺。教学内容如下。

1.才艺大舞台。

(1)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才艺。(2)叙述自己的或欣赏到的生活情趣。

2.经验分享。

(1)对同学表现的才艺或生活情趣,让学生自己自由发言点评。(2)在学习、生活中如何更好地提升情趣,陶冶情操?

3.学会欣赏。

(1)让才艺表演的同学介绍欣赏某类艺术的要点。如书法作品欣赏要点,音乐欣赏要点等。(2)结合实际指出在欣赏中要注意的礼节等内容。

(二)教学方法生活化

美国教育家布朗认为:“学习的环境应该放在真实问题的背景中,使它对学生有意义。”这里的“真实问题”显然是学生的生活世界。审视传统的思想政治课教学,不难发现:传统的思想政治课堂因过于追求理性化,片面强调道德观念的灌输和道德行为的训练,而忽略了学生作为生命个体本身的情感需求,忽视了学生自由自觉的活动,也疏离了学生所处的现实生活。所以,必须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采取符合学生特点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案例“难报三春晖”】:在讲授“难报三春晖”一课,结合当前社会生活中存在的感恩情感缺失现象,针对学生存在的实际问题,在课堂上,我先发给学生一张卡片,请每位同学把自己父母的年龄和生日写在卡片上,并出示给同学看。这时,我发现多半数学生面露难色、抓耳挠腮,被这道“易”题难住了!当我让他们出示卡片时,他们都显得很不好意思,只有少数同学知道父母的年龄。我因势利导地教育他们:父母不仅赋予我们生命,而且含辛茹苦地哺育我们成长,教我们做人,这种恩情要永远铭记在我们的心中。父母为家庭作出了贡献,为我们付出了很多,他们应当得到爱的回报,理应受到我们的孝敬。孝亲敬长是我们的天职。接着,我用多媒体显示了相关的法律规定,让学生们阅读后得出结论:孝敬父母不仅仅是道德义务,同时也是法律义务。成年子女不履行扶助父母的义务,不仅会受到道德舆论的谴责,还要受到法律的制裁。然后,我要学生说一说自己平时是怎样孝敬父母的??最后,我把学生说的进行归类,让学生们领悟到,孝敬父母,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头上,而要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件件小事上。对我们来说,孝敬父母表现在各个方面:爱父母,心里想着父母,理解、关心父母;行动上帮助父母,为父母分忧;努力学习、积极上进,让父母高兴??

(三)教学过程生活化

思想品德的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通过教学手段,使学生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形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过程。它的主要环节有课首导入、课中展开和课尾处理。罗曼·罗兰曾经说过:“唯有健康快乐的生灵才是真正的生灵。”教学的过程,应是适宜生命成长、生态和谐地育人的过程。要使教学过程生活化,应在以下三个环节中均有所体现。

1.课首导入生活化

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是基础性资源,是师生课堂交互作用的起点,教学在课首一环就应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要注重呈现相关的生活事实,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他们从中孕育相应的课题意识。

【案例“男生女生”】:讲《男生·女生》一课,我让学生打开课本,看看题目。同学们看到题目后,意料中的有些噪动。我接着说:“今天,我们要学的是??”“男生·女生??”从同学们的声音中我更是听出了他们的好奇。于是,我巧用课本中的活动题目接着说:“男生、女生,对我们来说是很熟悉的字眼,但你们想过自己心目中的男(女)生是什么样的吗?”同学们的情绪很快被调动起来。我再“推波助澜”:“今天,我们让男生说说自己心目中最欣赏和最讨厌的女生形象,让女生说说自己心目中最欣赏和最讨厌的男生形象??”课堂在欢乐的气氛中进行,孩子们在交流中提高了认识,达到自我教育的效果同学们的眼神中更是闪烁着兴奋。

在课首导入课题的常用方法有:呈现具有普遍性和思考价值的生活事件的呈现法;让学生与

实物见面,调动多种感官并亲自操作,从中孕育直觉感受的实物法;以小品等游戏为中介,搭起教学内容通向学生与生活的桥梁的游戏法;引发学生回忆、反思已有的生活经验的唤起法;开放地纳入学生的直接经验,让学生倾述个人生活中的亲身经历和感受体验的倾述法。在这里,我运用了唤起法和倾述法,激活学生已有的表象,调动他们的生活积累,开启新课。

2.课中展开生活化

生活是通过活动展现的,只有源于学生实际生活的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体验和认知。课中展开一方面要特别关注学生的活动,使其在活动中发生感悟;另一方面要注重实现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以及师生的共进共长。教学的展开应以活动为载体,让学生真正以主人翁的身份参与到课堂生活中来,让学习过程真正活起来,让学生在课堂中真正动起来。在活动中,学生既用脑子想,也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说,用手操作,用心灵感受。总之,学生通过全身心的参与,从中获得真切的体验与感悟。郭思乐教授指出:“感悟是人的精神生活拓展的工作。感悟是孕育在学生心中的道德花蕾。”课中展开,不仅是一种认识活动的过程,更是师生间平等的精神交流。教师要接纳和欣赏学生的体验和感悟,使课堂教学成为生机勃勃、气象万千的生命活动的广阔天地,变成学生精神焕发、德性成长的沃土。

【案例“青春畅想曲”】:让学生全面理解青春是《感悟青春》这一节课的难点,也是最终落脚点。我校的张老师在“青春调色板”和“青春进行时”这两个板块的基础上,进行了“青春畅想曲”这一板块的教学。“同学们,让我们尽情放飞心中的梦想,一起来畅想美丽的青春,每组用各种不同的形式(包括诗词、漫画、歌曲、文字等)来描绘青春,进行交流。”学生潜在的创作欲望被激发了,热情被点燃了,他们想方设法为自己的小组出谋划策:“这里用红色,象征青春的朝气”,“这句话不好,重新想一句”,“别画错了,慢慢来??”这一刻学习真正成了一种快乐。最后的展示活动更是精彩纷呈,高潮迭起。每组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表达着内心对生活的热爱,对青春的企盼,整个课堂都洋溢着青春的活力,并感染了周围所有的人。掌声不约而同地响起??在这个过程中,张老师一次又一次地被他的那些学生们所折服,他们太富有创造力了,只要开发得当,每个学生都是一座价值连城的宝藏。

课中展开生活化

生活是通过活动展现的,只有源于学生实际生活的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体验和认知。课中展开一方面要特别关注学生的活动,使其在活动中发生感悟;另一方面要注重实现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以及师生的共进共长。教学的展开应以活动为载体,让学生真正以主人翁的身份参与到课堂生活中来,让学习过程真正活起来,让学生在课堂中真正动起来。在活动中,学生既用脑子想,也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说,用手操作,用心灵感受。总之,学生通过全身心的参与,从中获得真切的体验与感悟。郭思乐教授指出:“感悟是人的精神生活拓展的工作。感悟是孕育在学生心中的道德花蕾。”课中展开,不仅是一种认识活动的过程,更是师生间平等的精神交流。教师要接纳和欣赏学生的体验和感悟,使课堂教学成为生机勃勃,气象万千的生命活动的广阔天地,变成学生精神焕发、德性成长的沃土。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8b47.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