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史专题

更新时间:2023-10-08 17:19: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冷战史专题

名词解释:

冷战:Cold war 一词最早由美国政论家赫伯特·斯沃普提出的。 学术界不同的解释: 苏联:认为冷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40年代末到60年代美国和其他帝国主义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首先是苏联所采取的政策,其目的在于断送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果实,剥夺苏联人民和世界和平与民主力量的胜利果实。冷战反映了西方最反动的垄断资产阶级,尤其使美国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 安·安·葛罗米克主编《外交辞典》第3卷中的冷战条目,莫斯科1986年版,第536-538页

冷战“主要是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地缘政治的对抗。他们之间的矛盾最突出的表现在西方集团在经济、贸易和科技领域歧视苏联及其盟国并且企图控制这些国家”。 尼·雷日科夫:《大动荡的十年》,中央编译出版社1988年版,第268页。

遏制战略: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推行冷战争的的理论依据。1946年美国外交官乔治〃凯南首先提出了遏制苏联的理论观点。主张以军事包围、经济封锁、政治颠覆和局部性的武装干涉而知苏联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和影响。加强美国对西方以及其他地区的控制,未建立美国的世界霸权创造条件。这一理论被杜鲁门政府采纳,成为了杜鲁门主义全球战略的基础。

沃尔顿演说:1946年3月5日,前英国首相丘吉尔在美国的密苏里州富尔顿市发表的题为《和平 》的演说。演说称,苏联的对外扩张已经威胁到了西方国家的利益,苏联已将东欧笼络在自己的铁幕之下。主张建立美英的军事同盟,并联合其他西方国家一起对抗苏联的威胁。这一演说,被看做是美国及西方国家发动冷战的前奏曲。

华沙条约组织:1955年,苏联以及捷克斯洛伐克等东欧国家在华沙缔结的友好合作互助条约。根据条约,苏联及东欧各国建立了军事同盟。华约的缔结使得东西方两个对立的军事集团正式形成。苏联也由此加强了对东欧各国的控制。1991年7月1日华约解散。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朝鲜战争:1950—1953年发生在朝鲜半岛的,冷战后的第一次大规模热战,也是东西方最严重的冲突之一。历时三年零22天。

第一次柏林危机:1948—1949年,美苏双方在柏林的第一次很严重的对抗。 杜鲁门主义:1747年3月12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国会两院的国情咨文中说,希腊和土耳其正在遭受共产主义威胁,美国政府应对其提供4亿美元的援助。这一国情咨文后来被称作是杜鲁门主义。杜鲁门主义是冷战开始的标志。

古巴导弹危机:1962年苏联在古巴秘密建立导弹基地,并且由此引起的美苏之间一次很严重的对抗。

一条线:上个世纪70年,中国政府制定的缓和中美关系,共同反对苏联霸权主义的外交路线。从70年代到80年代,这一政策一直是中国政府外交的基本战略。这一战略客观上造成了在冷战时美苏对立,原来两个死对头的国家站在一条线上反对另一个超级大国。但是这毕竟是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也是有着很多的局限性的。

一边倒:所谓“一边倒”,是指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国际斗争中,将坚定地站在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其实质就是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的严正立场。它完全是一条政治路线。它既不意味着中国政府绝不同英、美等资本主义国家来往,也不意味着中国政府放弃独立自主,无原则地倒向苏联一边。

第一次台海危机:中国人民解放军于1954年9月3日,开始炮击大小金门、马祖岛等岛屿,第一次台湾海峡危机从此拉开序幕。

日丹诺夫演说:是苏联接受美国挑战正式加入冷战的标志。1947年9月在共产党和工人党的情报局成立大会上,苏联领导人日丹诺夫发表了演说,演说称,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已有两大阵营。这两大阵营理论成为了苏联战后外交政策的依据。日丹诺夫演说标志着苏美的公开对抗。

简答

概述第一次柏林危机的起因和后果。 答:原因:

第一次柏林危机1948--1949又称为柏林封锁,是美苏在柏林放生的一次严重的对抗。

1948年6月18日西占区开始实行货币改革,柏林封锁开始

1948年6月24日,苏联封锁了一切的通往柏林的水上和陆上通道,柏林封锁全面展开。

1949年5月23日,巴黎四国外长会议召开,第一次柏林危机杰结束。 后果:

柏林危机的影响是深远和多方面的。它加剧了东西方之间的相互敌视。深化了欧洲的分裂,加剧了两大军事集团的建立。 朝鲜战争和冷战的关系

美苏的对立造成了朝鲜半岛的分裂和对立

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在不到二十四小时内,美国介入朝鲜战争,并且操控安理会通过决议,号召会员国援助韩国一方作战。

朝鲜战争是战后的第一场大规模的热战,也是冷战背景下的很典型的一次国家性区域战争。战争的结果为各参战国提供了经验和教训。也进一步巩固了亚洲的冷战格局。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决定了各个国家的外交战略。 导致冷战结束的主要原因

冷战结束的决定性因素是戈尔巴乔夫意识形态信仰的改变,并由此造成的苏联社会制度的转变和苏联的解体。 冷战的结束当然不能忽略美国的作用。这种作用主要体现在美国政府的政策促进和加速了苏联的变化和最终崩溃,成为冷战胜利的一方。

第一,冷战时期构筑的国际结构和行为规则将依然主导国际关系的发展和国际政治运作。

第二,冷战思维严重影响国际行为体的决策和政策。 第三,核武器的出现和不断完善,建立在核威慑基础上的核战略均衡维护了核恐怖下的和平。

第四,冷战掩盖下的民族、宗教和地区矛盾日益显露,冲突相继爆发。 第五,冷战是以苏联的退出而和平结束。 论述

美国学术界关于冷战的起源有哪几种观点

1.传统派:苏联挑起冷战 阿瑟·小施莱辛格:《冷战的起源与发展》载《外交季刊》1967年10 2.修正派:美国无法推卸责任

3.后修正派:两个冷战帝国的争夺 约翰·刘易斯·加迪斯:《现在我们知道了——对冷战历史的再思考》,牛津出版社1997年版

从国际、国家和个人的角度来分析冷战的起因。 1.国际因素

战后政治家们所面临的国际环境有以下几大特点: 首先,和平政治取代了战时政治。

其次,国际力量对比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最后,战后国际体系中充满着动荡与混乱。 .国家因素

美苏两国意识形态根本对立,两国国家利益基本相悖。 苏联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美国最大的资本主义国家。

战后初期苏联的国家利益是确保安全,特别是西部边境的安全,是战后初期苏联所要追求的国家利益最基本内容。

苏联在战争后期及战后初期所追求的目标是: 第一,确立可靠的西部和东部边界。 第二,帮助建立和支持对苏友好的政府。 第三,确保德国不再发动侵略。

第四,在战后许多重要问题上,苏联努力避免同英美等西方大国对抗,甚至不惜作出一些妥协和让步,以争取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

战后美国的国家利益是充当自由世界的领导者和在全世界扩展自己的影响是比维护自身安全更为重要的国家利益。

为了实现国家利益,战后初期美国的政策是: 第一,填补真空,尽力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

第二,创建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 第三,遏制苏联。 战后国际政治思潮

第一,对避免一场新的世界大战的渴望。

第二,对两种制度、两种观念斗争的极大关注。 第三,“黑白分明”观念盛行。

通过朝鲜战争可以得到什么结论,朝鲜战争的影响又有哪些? 从以上对朝鲜战争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下面几点结论:

第一,朝鲜半岛战后政治分裂的局面,是美苏在该地区划分势力范围的结果,反映了两个超级大国在东北亚地区的力量对比状况。 第二,朝鲜战争的爆发及其演变为国际战争,同美苏两国对形势估计不慎准确有着密切的关系。 第三,美苏在处理朝鲜半岛的军事冲突时,都以避免双方的直接军事对抗为基本原则,这使得朝鲜战争具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即:两个超级大国都卷入了这场冲突,但是没有发生直接的军事对抗。 朝鲜战争的影响是多方面和极其深远的。

这场战争加强了苏、中、朝的政治和军事同盟。 在另外一个方面,美国政府把朝鲜战争看作是苏联的扩张步骤,因此采取了一系列抵制苏联和社会主义阵营“威胁”的措施,促使了冷战军事化的进一步加剧。

比较越南战争和朝鲜战争有哪些不同点 越南战争在持续时间上要比朝鲜战争长的多

从战争形势和战场范围上看也是有很大的不同的。朝鲜战争是典型的阵地战,可是越南战争则表现为游击战与反游击战,朝鲜战争的战场是真个朝鲜半岛,而越南战争则是越南国内的一部分地区

从战争的起因进程善后以及苏联的介入和战后各个国家之间的关系上看都是要远复杂于朝鲜战争的。

新中国难以在两大阵营面漆选择中立的原因有哪些呢 新中国成立初期,东西方的冷战已经开始了,美苏各自为首的东西方两大阵营的对抗在全球范围内已经全面展开了。在这样的复杂的国际舞台上可供新中国选择的外交路线事实上是很少的。并且是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军事和经济潜力巨大的国家。所以两个阵营都是不能允许这样的一个多加采取中立政策的,都会尽力使其假如自己的阵营。

新中国长期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又遭受了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并且还进行了几年的内战。成立初期的新中国百废待兴,百业待举,,其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增强国力和捍卫国家的安全,都有赖于外部大国的支持和帮助,他或求助于美国及其西方盟国,或求助于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阵营国家。换句话说,新中国在建国初期没有实现彻底的中立和不结盟的资本,因为自立的前提是自强。

战后初期新中国外交路线一边倒的原因。

向苏联“一边倒”,或者说联苏抗美,是最符合中国国家利益,同中国共产党的意识形态信仰相一致的战略选择。

首先,担心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武装干涉,决定了中国同社会主义国家联合的必要性。

其次,由于共同的意识形态纽带,中国共产党一直把自己领导的中国革命视为以苏联为中心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最后,“一边倒”也是新中国领导人采取的消除苏联领导人斯大林对中国共产党的怀疑和不信任,从而建立和发展新中国和苏联友好合作关系的战略方针。 总之,“一边倒”是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根据国际局势的估计,从维护国家利益出发而谨慎和独立制定的一个对外战略方针。它有很大的局限性和弱点,但当时是一个合乎逻辑的政策选择。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8ayf.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