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农业机械化发展历程

更新时间:2023-09-03 10:50: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农业机械化生产学

第一章 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历程、特点、体系和展望

农业机械化生产学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农业机械化的定义与基本内容 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历程 我国农业机械化的特点 我国典型的机械化生产体系 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展望

农业机械化生产学

第一节 农业机械化的定义与基本内容1.定义:用机器逐步代替人、畜力进行农业生产的 技术改造和经济发展过程农业机械化促进法中对农业机械化的定义: 运用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装备农业,改善农业生 产经营条件,不断提高农业的生产技术水平和经济 效益、生态效益的过程。 2.基本内容:包括农业机械的设计制造、试验鉴定、 销售推广、运用维修,农业机械化生产,农业机械 化微观和宏观管理

农业机械化生产学

第二节 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历程中国农机化发展60年[1]: 1949~1959:制造补充旧式农具,恢复生产。 1959~1969:国家投资农机工业,毛主席提出“农 业根本出路在于农业机械化”。 1969~1979:提出1980年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提 出70%机械化的目标,只实现20%。 1979~1989:小型机具迅速发展。 1989~1999:以市场为导向,围绕农业和农村经济 发展目标,发展农业机械化。 1999~2009:农业机械化高速发展。

农业机械化生产学

2.1 恢复生产阶段(1949~1959年)主要举措:

1. 增补旧式农具,推广新式农具,发展提水机具 2. 创办国营机械化农场 3. 试办国营拖拉机站 4. 创办农机工业 5. 成立科研院所

农业机械化生产学

机械化程度较上一阶段有所提高时期 拖拉机总 水田机 联合收 大中型 动力/104kw 耕船/台 获机/台 拖车/台 7.35 13 13 28 1949年 234.45 4908 4908 5931 50年代末 增长倍数 31 38 38 21 农用排灌机械 动力/ 104kw 6.53 234.45 35

增补和改良旧式农具,积极推广新式人畜力农具, 有针对性地引进和仿制国外农机产品,使全国主要动 力机械发展较快,机耕水平达到5.8%。

农业机械化生产学

2.1.1 增补旧式农具,推广新式农具,发展提水机具 1950年5、6月,政务院在中南海举办了新式农具展 览,主要是马拉农机具。同年,国家着手在各地建立新 式农具推广站。

农业机械化生产学

2.1.2 创办国营机械化农场国营机械化农场使用各种较大型农业机械。 主要工作包括: 1. 完成农场本身的农田作业; 2. 为附近农民代耕代种。 对中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启蒙和示范 作用。

农业机械化生产学

国营机械化农场培养了大量的农机人才,在农 业机械化生产计划、机具的选型配套、农作物的机 械栽培技术、机器的作业定额、维护保养等方面提 供了宝贵的经验。

1950年春天,黑龙江国营通北农场第一批拖拉机女学员[2]。

农业机械化生产学

2.1.3 试办国营拖拉机站1950年2月,我国的第 一个拖拉机站在沈阳市 西郊成立。 1952年秋,全国农业

工作会议决定试办国 营拖拉机站。

中国第一辆真正意义的拖拉机[3]

东北国营九三机械农场[4]

农业机械化生产学

2.1.4 创办农机工业

1949~1957年,建立了一批农机企业,生产旧式农 具、仿制国外新式农具,发展很快。

1957年,企业发展到276家,已经能够生产五铧犁、 圆盘耙、播种机、谷物联合收割机等15种农机具,并 开始生产拖拉机。 “一五”期间,农机工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 44.5%。

农业机械化生产学

2.1.5 成立科研院所1952年10月,北京 农业大学农业机械 系与华北农业机械 专科学校、中央农 业部机耕学校合并 成立北京机械化农 业学院。

农业机械化生产学

2.2 探索与调整时期(1959~1969年)主要举措:

1. 提出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 2. 大搞农具改革运动 3. 国营拖拉机站下放与收归国营 4. 发展与调整农机工业 5. 建立农机修配网

农业机械化生产学

机械化程度较50年代有所提高:时期 拖拉机总 水田机 联合收 农用排灌机械 机耕水 动力/104kw 耕船/台 获机/台 动力/ 104kw 平/% 234.45 4908 4908 234.45 5.8 50年代末 1368.67 8000 8000 1368.67 18 60年代末 3.8 1.6 1.6 5.8 3 增长倍数 其他农具数量也有较大突破: 机引农具 34.54万台; 农用载重车 1.56万辆; 轧花机 33.42万台;

机动脱粒机 45.52万台; 碾米/磨面机 88.98万台; 榨油机 9.32万台。

农业机械化生产学

2.2.1 提出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1955年,毛泽东在《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中指出: “中国只有在社会经济制度方面彻底地完成社会主义 改革,又在技术方面,在一切能够使用机器操作的部 门和地方,统统使用机器操作,才能使社会经济面貌 全部改观”。4年后,毛泽东把他关于农业机械化的 论述概括为:“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

农业机械化生产学

这一时期,探索形成了一整套指导农业机械化发展的 方针政策:1. 先合作化后机械化 2. 机械化和半机械化并举 3. 农业机械以小型为主 4. 农业机械制造以地方工业为主 5. 实现农业机械化以农业合作社自己的力量为主等

为了推进农业机械化,国家设立了统一管理农机 制造、修理、科研的机构,基本形成了全国统一的农 机化管理体制。

农业机械化生产学

2.2.2 大搞农具改革运动 1957年冬季到1961年,全国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农具改革 运动,参加的人数以亿计。 农具改革运动促进了县、社工业,特别是农机具修造业 的发展。当时全国公社农机具制造修理厂共有86000多个, 县级厂2000多个。

1958年4月,刘少奇在广州参观广东省农具改革推广评比展览[5]

农业机械化生产学

2.2.3 国营拖拉机站下放与收归国营1958年国营拖拉机站下放 针对国营拖拉机站经营体制,为解决拖拉机站在生产组织、经营管理与农民 集体经济之间的矛盾,通过社有社营、国有社营、联社经营与国社合

营等不同形 式,将国营拖拉机站下放。 1960年,各地人民公社普遍有了自己经营管理的拖拉机站 由于许多人民公社经济基础薄弱,缺乏管理大生产的经验,管理人员文化和 技术素质低,维修服务体系不健全,拖拉机和农机具损坏相当严重。 1961年,拖拉机“趴窝”、“带病”的占2/3, 机具利用效率很低,多数机站亏损。 1962年,国家决定将拖拉机站重新收归国营 到1962年底,全国拖拉机站系统的拖拉机只有4.9%实行社营。

农业机械化生产学

2.2.4 发展与调整农机工业1958~1965年,第一拖拉机制造厂、天津拖拉机制造厂、江 西拖拉机制造厂、鞍山红旗拖拉机厂等一批农机制造骨干企 业陆续投产,农机工业蓬勃发展。到1960年,全国农机制造 企业达到2624家。

由于农机工业发展与当时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不够协调,以及 自然灾害的影响,1961~1963年,国家采取关、停、并、转 等方式,对农机工业进行调整。到1963年,全国农机制造企 业缩减到1301个(减少50%)。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8ari.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