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08年江苏高考试题,构建09年高考复习对策

更新时间:2023-09-25 07:34: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解读08年江苏高考试题,构建09年高考复习对策

江苏省溧阳中学 黄爱芳

新一轮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思路是全面发挥历史课程的教育功能,让学生增强历史意识,汲取里是智慧,增强历史洞察力和历史使命感;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坚持基础性、时代性,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相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和学习经验,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课程设置多样性,多视角、多层次、多类型、多形式地为学生学习历史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有利于学生个性健康发展;课程实施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在多样性、开放性和探究性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作用,培养学生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课程实施有利于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和教学方式的转变。05年秋季开始,江苏省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进行了新课程教学实践探索。08年高考是新课程实施后的第一次新高考,新高考到底怎样考,人们进行了各种各样的猜测和设想,08年6月她终于与公众见面,终于揭开了神秘的面纱。多年来,高考改革在不断促进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功不可没!我作为从事第一轮历史学科新课程的教学实践者,十分关注新高考,高考试卷出来后,我认真研读08年江苏历史试题,深刻体验到到这份卷子的意义和价值所在,本人认为这是践行新课程理念,推动教学改革发展的好卷子,在以后新课程教学中,她将发挥积极的导向功能。那么08年江苏历史高考卷具有哪些特点呢?下面我首先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解读08年江苏历史高考试题特点 (一)从呈现形式来分析

1、试卷结构:分客观题和主观题两部分,各占60分

其中客观题:20题,共60分;主观题:共5题,共60分,其中必修三大题、选修四选二 2、试题按通史顺序排列 中国史(75.5分):古代(35.5分)、近代(24分)、现代(16分) 世界史(44.5分):古代(4.5分)、近代(22.5)、现代(17.5分) 3、考查内容分布 模块 必修Ⅰ 分 值 选择题第1、3、10、11、13、16、19、20,非选择第22题,计36分 选择题第2、5、6、7、12、15、19、18,非选择题第21题,计32分 必修Ⅱ 选择题第4、8、9、14,非选择题第21、第23题,计28分 必修Ⅲ 选修1 非选择题第24题12分

选修4 非选择题第25题12分 考查历史知识点的覆盖面较大,适当兼顾五大模块和古代史、近代史和现代史以及中国史和世界史的分值;《2008年历史考试说明》必考部分26个大专题,没有考到的专题有4个:12.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的全球化趋势、21.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26.现代中国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其他专题或多或少的涉及一些知识点。选考部分考查的知识点是蜻蜓点水,改革只考了7个改革的其中之一孝文帝改革;人物评说17个人物中只考了华盛顿和拿破仑;探索奥秘6个专题中考了一个玛雅文明;世界文化遗产荟萃5个文化遗产中只考了中国的历史文化遗产。 4、关于试题难度

试卷总体中难偏上,其难度远远超过了2007年江苏高考试卷。尤其是选择题的难度比以往有所上升,几乎每题都有些小门槛,而且陷阱很多,学生在考完后对有些题目的答案感觉不是很明确。

例考题2:“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杜甫的这句诗描述了当时一位书法家的创作情景,这位书法家是

A.王羲之 B.张旭 C.颜真卿 D.柳公权

这道题的错误率很高,难度较大,首先学生对杜甫的诗含义理解有困难;其次对于与杜甫同时代的书法家到底是谁较困惑;第三还必须注意“挥毫落纸如云烟”中“云烟”的含义,考生才能选出B选项。

例考题15:一位科学家的墓碑上镌刻着这样的铭文:“他以神一般的力量……第一个证明了行星的运动和图象。”这位科学家应该是

A 伽利略 B 牛顿 C 爱因斯坦 D 普朗克

这道题要解答正确,必须全面准确理解材料,关注到材料中“第一个证明了行星的运动和图象”中“行星的运动和图像”,依托教材可以得知是根据牛顿力学体系推测到的海王星和冥王星,因此正确答案为B选项。

主观题虽然平稳些,但以考查学生的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等四方面能力为考核目标,对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阅读理解能力、分析和提炼归纳概括等方面能力要求较高,过去学生把背熟的教材内容整段答到试卷上得高分的现象已经成为历史,使高考的考查从知识的细度、准确度向知识的广度、运用的灵活度转变。 (二)从试题内容来分析

1.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材料型试题比重大

今年材料型试题大为增加,这表现在:一是材料型选择题大量出现,20道选择题,材料型就占13道;二是问答题材料化,与材料解析题合并,这样非选择题就成为了100%的材料解析题。 2.运用反映现实生活或社会发展的新材料、新情境,试题渗透出浓郁的生活气息。 如试卷第 4、6、8、17、18、21题的 “瓦肆”、“戏曲”发展题

考题4:在唐诗和唐三彩中,骆驼和胡人逐渐成为流行的文化符号,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①民族融合的加强 ② 丝绸之路的畅通 ③ 文化政策的开放 ④ 古代商帮的推动 A①②④ B②③④ C ①②③ D①③④8

考题6:1869年,《教会新报》的一篇文章写道:“外国生产皆归男医接生,虽经此例,似不成规矩。……男归男医,女归女医,岂不至善也!”材料反映出当时的中国

A.虽已开放,但人们思想还比较保守 B.西方男女平等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C.旧的风俗习惯受到西方民主思潮的冲击 D.人们难以接受西方医学知识

考题8:至20世纪初,“外货风行,土布渐归淘汰”,洋布战胜土布,最根本的武器是 A.洋布外观漂亮 B.洋布广告充斥 C.洋布引领时尚 D.洋布价格低廉 3.追求历史主观题及其回答的大视野、大跨度

所谓“大视野”、“大跨度”,是指试题“古今贯通、中外关联”而言。这是新课标以及新课程的设计思路之一,必然在高考中表现出来。

例如 22题:20世纪30-70年代的中日关系和23题:英国、美国、苏联和中国的经济模式和经济体制改革题这两题具有鲜明的大跨度、大视野的中外关联题 4.三维目标的考查更趋明朗

80年代初期前的高考命题以知识立意为主,90年代中期,高考命题实现了由知识立意向知识立意、能力立意的转变,随着新课程的推行,高考改革注重对学生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考查。08年江苏省历史高考试题的命制通过创设新情景和新材料,设计新问题,考查学生对教材主干知识的掌握,同时几乎每道题都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准确理解材料、合理科学地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概括、归纳回答问题的能力,成功实现了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 以“孝文帝改革”题为例说明

(1)材料一中,崔鉴对陆睿的不满反映出当时民族关系存在什么问题?为此,孝文帝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6分)

汉族和鲜卑之间存在着民族矛盾。——方法与过程

推行了改汉姓、改语言、改服饰、通婚姻、改制度等方面的汉化措施。——知识与能力 (2)材料二中孝文帝对太子恂的处理说明了什么?(2分)

改革面临着阻力;孝文帝推进改革的坚强决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依据材料三,分析孝文帝改革产生的影响。(4分)

促进了民族融合,为唐朝大一统和文化繁荣(为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

5.关注史学研究新观点

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是史学界关注的热门观点,以今年高考中的23题为例: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不同的国家,经济发展模式也不尽相同。以英、美为代表的“自由放任”模式和以苏联、中国为代表的“计划经济”模式,都可能使一个国家完成工业化,实现经济转型,但这两种模式走向极端和僵

化后,也会造成严重弊病。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请以英国和苏联为例,说明“自由放任”模式和“计划经济”模式产生的消极影响。(4分)

(2)以美国罗斯福新政为起点,西方国家通过何种方式突破“自由放任”模式?这标志着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

(3)为修正“计划经济”模式的弊端,苏、中两国先后进行了改革。苏联的赫鲁晓夫改革以失败而告终,原因何在?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从思想和实践上全面突破“计划经济”模式,其表现是什么?(4分) (4)美、中两国对各自经济发展模式成功突破的手段有何共同之处?纵观经济发展模式的调整过程,你能得出什么启示?(4分)

本题涉及必修2的内容属于经济文明——文明史观;研究工业化问题属于现代化问题——现代化史观;不同经济模式的相互影响,取长补短——全球化史观 6. .关注时事焦点,不回避热点 10题:西藏问题

11题:从《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到《上海合作组织的成立宣言》签订题涉及中苏(俄)关系; 19题:德国和朝鲜的分裂涉及地区分裂与国家统一问题 22题:中日关系题

(1)结合所学知识,试从政治、军事两个方面论证材料一的观点。(3分) (2)驳斥材料二中日本对美英两国宣战的理由。(2分)

(3)依据材料一、二,分析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3分) (4)材料四的“不正常状态”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依据材料三、四,概括促成中日两国结束“不正常状态”的因素。(4分)

该题表面上是中日关系问题,实际上又包含国共关系。通过设问(1)和(3)让学生领悟国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现了全民族的抗战,是抗战胜利的主要原因也是根本原因,所以该题既包含了国共合作共赢,又引导考生关注当今的中日关系这一热点问题。 23题:美国、苏联和中国不同经济模式一题

及考查了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大事、同时也影射当今的中美、中俄等国际关系应该走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互助共赢之路。 二、构建新课程教学策略 1、必须关注的三个“文件”

(1)认真学习《历史课程标准》,掌握先进的教学理念,指导我们的新课程教学。课堂教学中注意创设新材料、新情景,设计新问题,努力改变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 (2)关注《教学要求》,《教学要求》分内容标准、学习要求、教学建议和史论共享四部分,是各学科老师把握《课程标准》和具体教学内容的重要参考,是组织教学活动、实施课程评价的重要依据 (3)学习《考试说明》,《考试说明》由命题指导思想、考核目标与要求、考试范围、考试形式及试卷结构、典型题示例等组成。

2、关注三种史学观念——现代化、文明史观、全球史观 A.以“文明史”为思路,强调文明的价值取向 (1)纵向: ① 农耕文明:(新石器时代、青铜时期、铁器时代) ② 工业文明:(手工工场石器、蒸汽时代、电气时代、信息时代) (2)横向:

① 政治文明:人类社会在政治生活领域里的文明 —— 从专制到民主。

② 经济文明:人类社会在经济生活领域里的文明 ——传统农业到工业文明。

③ 精神文明:人类社会在思想领域领域里的演进 ——从迷信愚昧到科学化。

例1: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不是去向学生介绍欧美资产阶级革命的过程,而是立足点资产阶级代议制代替封建专制制度是人类是政治民主化过程中一个进步,是近代政治文明的的一种模式;

例2:希腊、罗马——不是介绍两国的通史,而是立足于让学生领悟民主精神和法律精神,而这些精神文明极大地影响我们现代社会

例3:对哥伦布的评价,从文明史角度来看,历史最激动人心的倒不是金戈铁马、气吞山河的英雄传奇故事,而是老百姓生活的改变,而是对促进人类文明交融和发展的贡献。如哥伦布达到美洲不仅是他个人的伟业,还直接关系到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辣椒和烟草消费大国。 B.以“现代化”为主线 ①政治现代化:(包括政治民主化、法制化等) ②经济现代化:(包括工业化、城市化和市场化等) ③思想现代化:(包括人类思想的理性化、科学化等) ④社会生活现代化:(包括城市化、服饰现代化等)

要强调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在人类文明进步中的作用。如洋务运动要让学生领悟它是中国现代化的起步而不是强调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镇压农民起义、维护清朝腐朽统治;辛亥革命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丰碑,是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巨变,而不是纠缠于袁世凯怎样篡夺革命果实,辛亥革命是成功还是失败等 C.以“全球化”为理念

① 中国古代文明对西方文明进步的影响及相互关系 ② 西方近代文明对中国社会的进步所产生的影响

③ 经济全球化给中国和发展中国家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例如《共产党宣言》——马克思以解放全人类为目标;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把全人类看做一个整体;当前的石油危机、粮食问题等都是经济的发展的全球化;殖民扩张史、移民史、植物传播史、气候变迁史、疾病传播史、宗教传播史、风俗流变史等都可以用全球化史观去认识。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8akd.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