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11 - 袁腾飞

更新时间:2024-02-26 10:01: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古为今用,哪些东西能为我们今天所用,制度是一个重要的方面,主要就是管制、兵制和选官制度。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是夏朝,夏朝是争议的王朝,我们是认为有夏朝,港台同胞则不认为有夏朝,《中华文明传真》它第一个王朝讲商朝,因为商朝才有文字,夏朝是传说时期的王朝,因为现在也没有挖出东西来,即使挖出来了也不能证明就是夏朝的。用碳14测定4000年了,商朝以前。没准是黄帝尧舜禹,都说不准。夏朝到底有没有,不知道。只能根据史集的记载说有,但是你没法印证,用文物印证。历史学上,掌握历史,了解历史,就靠两种东西,一是文字,二是文物。哪个更可信?物证,文物更可信。字可能有胡写的,吹牛的。要是两个能印证是最好。夏朝的制度,我们能了解的就是王位世袭制。以前叫禅(shan)让制。部落联盟推举的原始民主。王位世袭制,就是父传子,有两种方式,今天的世界上很明显的能看到这两种方式,一种是父死子继,爹死了儿子继承,比如社会主义的朝鲜。还有一种王位世袭制叫兄终弟及,哥哥亡了弟弟继承,比如社会主义古巴。这种传,在中国一直传到清朝完,传到1912年2月12号,宣统帝下诏退位。这个时候王位世袭,后来叫帝位世袭,这种制度才算是完结。到了商朝,中央有相、卿、士来辅佐商王。在地方,内、外服、封国制度,就是有封过、侯国、伯国。西周原来就是伯国。神权色彩非常的明显。(内服就是首都周围,除此之外都叫外服)古汉语的中国和我们现在所讲的中国不是一个地域,

古汉语讲的中国特指中原王朝。比如说《资治通鉴》赤壁之战,曹操劝降孙权投降“你以江东山岳湖海之地,已抗中国。”孙权那地就是不是中国。中国是什么意思?中国=郭=城。中国就是中间的那个城,那是哪?哪个城在中间?首都嘛。实际上最早的中国的概念就指哪?指首都。首都以外的不叫中国了。所以说,首都是内服,周围是外服,拱卫首都。周朝,周指的是西周,周分西周和东周。中国历史上西东周、西东汉、西东晋、北南宋,四个两段。一定是西北在前,东南在后。这是根据他们首都的位置,国度在西边就西什么,国度在北边就是北什么。这说明古代的政治中心从西北向东南迁移。基本上中国古代是政治中心东移,经济中心南移。南方经济超过北方是宋朝。政治中心肯定跟着经济中心走,因为那地方发达。为什么不把都城搁乌鲁木齐为什么搁北京啊,为什么靠海啊。因为它基本上就是西北向东南迁移的过程。先说西周,西周最大的特点就是分封制,封邦建国,另外还有宗法制度,我们大家知道后来秦始皇统一中国,结束了分裂的局面,然后中国开始统一了。为什么在周朝不像秦始皇哪样?我皇上一人说了算多好,我一个国家多好,我弄那么多国家干嘛,我累不累。为什么那个时候不这样做?说穿了就是生产力水平低,所以造成了很多不方便。比方那会要是从西周的都城镐京(陕西西安)要来北京,有可能得走好几年,为什么呢?没有路啊。走这过不去了,沼泽。走着走着一原始森林,进不去了,现开路。走一半车散了,再修车。那个时候在西周,中国就是让欧洲人无法想象啊,欧洲跟中国一边大吧,咱们是960,欧洲好像是1016。咱一个国家,它45个国家。咱历史

上就是一个国家,它历史上就是一堆国家。像莒南县这么大的就属于巨型国家了,城邦嘛。人口超过10万,就了不得了。斯巴达9000户吗,一户按5口人算,4万5千人,就已经不得了了。周朝多少?150万平方公里,1千万人。欧洲人当时想象都想象不到在遥远的东方有这么一个国家。150万平方公里是什么概念?欧洲人想象不出。1千万人又是什么概念?当然你别和中国比人了,人口世界第一的记录保持1万8千年了。从北京山顶洞人时代,全世界300万人,中国50万,占六分之一。这么大的一个国家怎么统治?没法直接统治,没法直接统治怎么办?所以就开始封建?封建封建,什么是封建?就是封邦建国。所以现在不提封建社会这词了,因为这是用的欧洲的概念。欧洲的中世纪是封邦建国的,欧洲中世纪跟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相似。我们从西周开始封邦建国了。封邦建国有同姓和异姓诸侯,同姓诸侯就是姬姓诸侯,跟天子一个姓,天子姓姬,所以诸侯国也姓姬,据说武王最早分封是71国,姬姓诸侯有说40国,有说53国。反正是占了绝对的多数,剩下的就是功臣,以前圣人的后代,黄帝尧舜禹的后代,姜子牙封齐国去了,包括千代贵族,像商纣王的叔叔封宋国去做国君,作为统战对象嘛。宗法制,就是规定什么人可以继位?嫡长子。嫡长子也是傻子也没办法,也是他。没关系,大家抢就乱了套了。解决不了中国混蛋多的情况。中国皇帝最好的皇帝集中在清朝。清朝没有混蛋皇帝,可能就同治皇帝稍微混蛋点。但是他没有来得及太混蛋就死了。19岁就死了。光绪皇帝你说他懦弱,你看他聪明就不用说了,想救国的抱负。清朝没有混蛋皇帝,因为他那皇帝都是争来的,

不好好表现怎么能轮到你呢。只有老皇帝死了,才知道轮到谁。所以这样才避免了出现把国家交给傻子或者不贤的人,但是在西周,肯定认为这是最好的方法。就是嫡长子继承制。天子的嫡长子被立为太子。诸侯的嫡长子被立为世子。太子和世子只能有一个。在这样的制度下,天子把土地和百姓分封给你,这东西是你的吗?不是你的,你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就是说你有这个的国家的使用权,但是你没有所有权。你的土地和人口是分封来的,所以你要对天子承担义务。哪些义务呢。朝见、打仗、进贡。最起码的朝见。拜老大去。不拜老大怎么办?一不朝削其爵,一次不来,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往下降。二不朝剥其地,二次不来,就削减你封地。三不朝六师移之,第三次叫你来,你还不来,不过一般也没有这样的,你现在看不是作死嘛,六师移之,天子要率军队打你去。当时周朝规定,天子将兵14个师,一个师是2500人,现在的西安8个师2万人,洛阳为了监视商朝的移民,是6师15000人,天子是指挥3万5千军队。然后大国3师,大的国家7500人,中国2师,下国1师。小国只能养1师,也未必能养的起,那时候生产力太低,他那军队也不是脱产的,平时种地,打仗的时候轮棒子就上去了。基本上全是农民。宋朝以前,军队都是农民。打仗你的自备服装。花木兰“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都得自备。国家分给你地了,国家就不管这个了。武器也得自备,没有武器的话就拿木头棒子去吧。木头棒子有个很美的词啊,叫殳(shu) “伯也持殳 为王前驱”说穿就是木头棒子。或者叫杵(chu),武王伐纣,血流漂杵,就是血流的,木头棒

子都能漂起来。你想想金属的它能漂起来吗。棒子上再钉点钉,有钱人钉点钉,狼牙棒就是这么来的。你不朝见的罪过就大了,你不听令就更不行。结果到了西周末年这种情况被打破了。准确的说是东周,周幽王失国之后,平王东迁落地,诸侯不朝。主要是指在春秋战国时期。周恒王讨伐郑国,结果被郑国一个大将一箭射中肩膀,箭中王肩,搁过去是大逆不道,可是在那个时候没人管,天子六师移至,亲率大军讨伐一个诸侯国,结果被诸侯国给射伤了,所以那以后天子的地位就更一落万丈。后来齐桓公称霸,光齐国常备军就3万人,天子那时候估计都养不起3万5千人的军队了。这样以来,等于这个时期的政治上的一个特点,就是诸侯纷纷称王。王这个字是最古老的汉字,咱班有姓王的同学吧。三横一竖,甲骨文就这么写,那三横代表什么天地人,中间一竖相沟通。所以说天子才能称王。各国的国君称爵,公侯伯子男五等公爵,你像宋国是公爵国,宋国的国君是公爵,齐国是侯爵,燕国也是侯爵,秦国是伯爵,楚国是男爵最低了。尤其是到了战国时期,这帮诸侯全都称王了。都跟天子平起平坐了。楚国是最早称王的,在西周时候就称王了。因为它本来不是中原华夏民族,是南蛮,蛮夷,天子风它男爵,觉得很对得起它了,可它很生气。这么看不起我,给我个最低的,我自己称王。周昭王南征楚国,楚国南遁,昭王没有打击到楚国主力,北归的时候渡过汉水,乘船被楚国人做了手脚,船在江中解体,周昭王去讨伐它,结果淹死在了汉水。楚国是很特殊的,所以你看春秋五霸,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庄王。就楚国称王。到了战国大家都称王,就表示天子的威严荡然

相啊由正式给你变临时了。怎么变呢?给你加上同中书门下三品。这个时候你明显能看出来,这个中书、门下的长官才是三品。上面还有一品和二品。每品还正纵两级,每级还分上下两阶。我现在不管你是多大的官,我只要看重你,我就给你加上这么一个衔——同中书门下三品,你就相当于丞相了。你就可以进政事堂议事,等于丞相就有这个正式的变临时的了。所以后来三省的长官大多数就不任命了,空缺着。比如说,中书令告老还乡了,咱还任命新中书令吗?不任命,干嘛任命啊。到最后就是任命,你也就变成个虚衔了。真正起宰相作用的是同中书门下三品,而这个衔还是临时的。比方有个县长,皇上只要一看重你,给加一个同中书门下三品,不就副丞相了吗?但是哪天皇上看不中了呢?把你官一撸,回去接着当你的县长去。如果你要正式任免丞相这手续可就麻烦的多了。这样皇权就进一步加强,相权就被削弱。中国在这个清朝以前啊,官员的级别从服装上能够看出来。一二三品的大员他的衣服是紫的,四五品是红的,六七品是青绿有点蓝的那种颜色,八九品是绿的。老百姓只能穿这些颜色以外的。咱们中国有一个成语叫满门朱紫,听说过这个词吗?满门朱紫,他们家满门朱紫,他们家除了穿紫的就是穿红的,说明他们家全是大官嘛,贾宝玉贾府,他们家满门朱紫,全是大官。所以说,你现在是一个小官,穿一个青袍的,皇上看中了你,把你提升为宰相了,你也可以换宰相的服色,穿宰相的衣服,然后你可以干宰相的事,但你拿你原来的工资,就这个意思。那天皇上看不中了,你就回去该干嘛干嘛去。这样一来呢,相权就等于进一步被削弱了。地方上呢,这个时候就出现了

藩镇割据的局面。原来啊,咱讲过,他这个军队啊,不是职业军人。唐朝他施行的是府兵制,什么叫府兵制呢,府兵制再往前是世兵制,世兵制就是你们家世世代代当兵,户口分军户和民户之分,你要是军户的话,你们就世世代代当兵,他想让国家有一只常备军。不用为国家缴税,就是为国家当兵。所以就赶上花木兰他们家就是军户,结果呢,“昨夜见军帖(tiě),可汗(kè hán)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wèi)市鞍(ān)马,从此替爷征。”他爸爸老了,他没哥哥,木兰代父从征。你要赶上军户全是花木兰这仗怎么打?到了唐朝军民户就不分了,都有为国家当兵的义务,这个兵叫做府兵,每1800人设一个折冲府,由一名折冲都尉管辖,一打仗,朝廷临时选派将领出征,唐朝军队的总司令一共有12个,设立了12个卫。每一个卫,大将军一人。一打仗,临时调兵,比如,大将军指挥10个折冲府去打去。打完仗之后兵散于府,将归于朝。于是兵不识将,将不识兵,不会对国家造成威胁。下一次再打仗,可能还是这些兵,但是将可能就换了。可能还是这个将,但是这个兵换了。所以,这样的部队不会对国家造成威胁,问题是他战斗力太低。因为他平时就是种地,他一年拿锄头的时间比拿刀枪的时间多多了,所以再跟北方少数民族作战的过程当中,就看出来了。中原王朝,咱们汉民族要跟少数民族打仗想打赢了,太难了。你打不赢人家。为什么呢?少数民族干嘛的?骑马、射箭。三岁孩子能骑马,五岁孩子能拉弓,“只识弯弓射大雕”天上鸟一箭一个,地上人一箭几个?他的生产跟战斗是一会事啊,平时干的事就是打仗的事嘛。咱们可不

行,平时种地的,你把抡锄头的变成拿刀枪的,这得多久才能训练成啊。所以少数民族的武装,人家全民皆兵。汉朝跟匈奴打仗多费劲啊。为什么啊?匈奴人口最多的时候150万,军队最少的时候30万,一般40-50万军队,俩三人里就一兵,全民皆兵。汉朝人口最多的时候6000万,军队最多60万,100人里出一个兵,所以你没法跟人家比。少数民族是骑兵,骑兵打步兵那不跟德国队踢中国队似的,想进几个进几个。骑兵打步兵那不跟玩似的吗。你冲冲不上去,逃你逃不回来。少数民族的士兵打仗不需要后勤,咱讲“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人不需要。草,马随便啃。带粮食干嘛啊,就地取材,天上飞过来什么一箭射下来,一烤就完了嘛。每个战士三匹马,三匹马全是母马,渴了喝马奶,即解饱又解渴。人家打咱们,从北边往南边打,越打越暖和,扒了打呗。咱们往北打,越打越冷。南方人都没有见过下雪,越大越冷,刀也握不住了,弓也拉不开了。怎么跟人作战。他文化落后、经济落后、人也比我们少,一打一瞪眼。为什么?古代战争跟国力好像没有太大的关系。这样一来造成的结果,府兵制不行了。你自己招募军队吧,招募的军队就变成了职业军人,这帮人一天到晚就是练兵打仗,这样一来军队的战斗力是上来了,可是造成了一个什么结果呢?这个部队是谁招的?节度使。节度使招的部队他听命于谁?节度使。原来是兵不识将,将不识兵。现在兵将一体,同生共死,只效忠于将而不效忠于国家了。等于国家的军队就变成了私人武装。所以出现了这种藩镇割据的局面。安史之乱,大家都知道。唐朝节度使一共是10个,安禄山身兼范阳、河东、平卢三镇节度使。范阳就是北京,河

东就是太原,平卢就是辽宁。他一个人管河北、山西、辽宁三省。麾下精兵18万,唐朝中央军是12万,藩镇手里的军队是49万,光安禄山就18万,你想他起兵造反不是势如破竹嘛。这样以来就对中央构成了严重的威胁。汉朝的选官制度全称应该叫征辟察举制,征辟察举制是三种选官的模式,征、辟和察举。征是指什么呢?就是皇帝征召。大家听说过一句成语叫“覆水难收”吧,一般形容男女之间的感情。西汉有个读书人叫朱买臣,这哥们真穷啊,穷的裤子都穿不上了。手不能提篮,肩不能担担。不会做买卖又不会种地,就会念书,媳妇看不上他,你这一天到晚的,干点有用的不行吗,炸油条、摊煎饼。你的养活我啊。整天念书管什么用啊。那会也没有科举,他媳妇跟他离婚了。结果人朱买臣走了大运了。皇上听说他贤啊,征了他了,2000石,郡守。衣锦还乡,他媳妇一听说,就找他来了。当初跟你开玩笑呢,咱俩复婚吧。我激励你一下嘛。朱买臣命人马前泼水,收回去,咱俩就复婚。水一到地上不就渗了嘛。覆水难收。当然像朱买臣这样被皇上征的人,太少了。你那那么好,你贤到连皇上都听说你。那会也没有网络。辟是指什么呢?辟是指官员把你辟为僚属。比如说丞相听说你了,或者说郡守听说你了。但是这两种途径都不是主要的,最主要的是察举。自下而上推举人才。那么推举人才看什么?看孝廉。问题是孝和廉为什么不好衡量。孝和廉是德还是才?是德。德你怎么衡量。缺不缺德怎么看?没法衡量。到后来就变成什么了呢。什么样的人肯定孝廉?世代为官的人。他们家老是当官的,他们家一定孝廉。要不人家怎么老当官。所以这样一来的话,举孝廉几乎就变成了世袭

了。袁绍,四世三公。显然这种制度能选拔有用的人才吗?于是从隋唐开始实行科举制。这是一个特别特别好的制度。十八世纪欧洲启蒙运动的时候,中国的科举制被介绍到了欧洲,就形成了今天欧美国家的近代文官制度,然后又传回到中国,我们叫国家公务员考试。实际上就是当年的科举。科举是没有错的,到后来废了科举。考试是没有错的,错是错在考什么。就在现在很多人恶毒的攻击高考制度,高考是没有错的,错是错在考什么。你说现在要是废除高考,凭推荐入学,谁有把握自己的孩子就能一定推举进好大学,好专业。你想到时候那些好大学就变成什么了?就变成举孝廉了。学校看什么录取?谁捐款最多,谁家里官大。谁舍己救人,你不能天天遇上这舍己救人的事啊。天天遇上火灾,除非你放。天天水里捞人,你推进去的?所以还得考,考试是相对最公平的。这个制度本身是很完善的。这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创立的呢?隋唐的时候。而且这个科举制有个什么最大的好处呢。你要是对朝廷不满的话,你就干嘛?念书,考试。考试你干嘛?做官。知识改变命运。你不用干嘛去?不用造反去嘛。你造反掉脑袋,危险性多大。十年寒窗是苦,有掉脑袋苦吗。所以唐太宗最爱干的事是巡查考场。到考场一看,天下举子熙熙攘攘全来了,考完后垂头丧气的全回去了,三年后又来,垂头丧气又回去。又来又回去。眼瞅着黑头发考成了白头发,还在那考呢。唐太宗说“天下英雄入吾彀(gou)中矣!”都掉我圈套了,你们就考吧。这辈子你也考不上。每年天下上千人来考,录取三四十呢,哪那么好轮着你啊。但是这帮人都有一线希望,考考考,考不上。你这一辈子用来干嘛?考试了。你不琢磨

怎么造反。知识分子不造反,剩下农民造反管什么用。给你卖了还帮人数钱呢。唐朝人说“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英雄都考试去了。这种制度好,国家就相对稳定。这是从唐朝开始的选官制度,他一直延续到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废除科举到现在才100多年的历史。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8aka.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