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学全面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更新时间:2024-06-12 17:37:02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动物学全面复习题参考答案

第一章 动物体的基本结构与机能复习题

1、动物细胞在形态结构和机能上有哪些共同特征?

答:在形态结构方面,动物细胞都具有细胞膜、细胞质(包括各种细胞器)和细胞核。

在机能方面:①利用和转变能量。能将化学能转变成热能和机械能,维持细胞的生命活动。②具有生物合成的能力。能把小分子的简单物质合成大分子的复杂物质,如蛋白质、核酸等。③具有自我复制和分裂繁殖的能力。如遗传物质DNA的复制正是由于细胞具有自我复制的能力,动物体的遗传物质才能一代一代传下去;又正是由于细胞具有分裂的能力 ,动物体才得以逐渐长大。④具有协调机体整体生命活动的能力。如神经细胞能接受刺激和传导兴奋。

2、细胞膜有哪些重要作用?对动物有机体的生命活动有何重要意义?

答:在电镜下观察细胞膜是具有三层结构的单位膜,主要含有蛋白质和磷脂,而且是动态的 结构。细胞膜的主要功能是维持细胞内环境的恒定。细胞通过膜有选择地从周围环境吸收养分,并将代谢产物排出细胞外。细胞膜上的各种蛋白质,特别是酶,对多种物质出入细胞膜 起着关键性作用。细胞膜还具有信息传递、代谢调控、细胞识别与免疫等作用。正确认识膜 的结构与机能,对深入了解有关人和动物的一些生理机能的作用机理、对控制有害动物以及 和医学实践都有重要意义。

3、细胞质各重要成分的结构特点及其主要机能是什么?

答:细胞质是位于细胞膜内、细胞核外,含有多种细胞器和内含物的胶体状物质。尤以内质网、高尔基器、溶酶体、线粒体、中心粒等主要细胞器对细胞的生命活动具有重要作用。

内质网:由膜形成的一些小管、小囊和膜层彼此联结成网状,根据其膜外是否附有核糖体颗粒而分成糙面内质网和滑面内质网。主要功能是在其核蛋白体上合成蛋白质,参与细胞内物质的运输,并与脂类物质的合成及糖类代谢有关。更由于内质网为细胞提供了大量的膜表面 而有利于酶的分布和细胞的生命活动。

高尔基器:由一些表面光滑的大扁囊和小囊构成的膜结构。参与细胞分泌过程,对内质网核 糖体上合成的蛋白质进行加工、分类和包装,进行糖的生物合成,转运糖蛋白出细胞。

溶酶体:为一种含有多种酸性水解酶的圆形小泡,能分解蛋白质、核酸、脂类及多糖等,在细胞内起消化作用,并可导致细胞自溶。

线粒体:是细胞的呼吸中心,能将葡萄糖、脂肪酸、氨基酸等营养物质氧化产生的能量储存 在ATP的高能磷酸键上,供细胞生理活动的需要,称作细胞的“动力工厂”。

中心粒:是动物细胞中具有相对固定位置,且有极性的柱状体结构,在动物细胞的有丝分裂中起重要作用。

4、细胞核的结构及其主要生理机能是什么?与细胞质有何联系?

答:细胞核的基本结构包括核膜、核液、核仁、染色质等。核膜对控制内外物质的出入,维持核内环境的恒定有重要作用;核仁的主要机能是合成核蛋白体;而染色质可形成染色体, 在染色体上具有

大量控制遗传性状的基因。那么细胞核的机能主要就是保存遗传物质,控制生化合成和细胞代谢,决定细胞或机体的性状表现,把遗传物质一代一代传下去。

细胞核和细胞质是相互作用、相互依存而表现出细胞统一的生命过程。细胞核控制细胞质 ;细胞质对细胞的分化、发育和遗传也有重要作用。

5、研究细胞周期有何实践意义?

答:了解细胞周期,为肿瘤的化学疗法提供了理论依据。在细胞周期中,有一部分进入G1 期的细胞可能停留在此,成为暂不增殖的“非增殖细胞”,当这类细胞所在的组织出现损伤,需增殖补充时才进入S期,特将此阶段称为G-0期。如癌细胞就可进入G-0期而成为癌症复发的根源。癌症化学疗法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彻底消灭G-0期细胞。

在监床上常采用先给周期非特异性药物大量杀伤癌细胞,从而诱发G-0期细胞进入细胞周期,然后再用周期特异性药物消灭之,如此反复多次,以达到最大限度杀伤癌细胞。

6、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的主要区别是什么?有何生物学意义?

答:减数分裂与正常的有丝分裂的主要区别是,减数分裂进行2次连续的核分裂,细胞分裂了二次,其中染色体只分裂一次,结果染色体的数目减少一半。这种只发生在配子形成时的减数分裂对维持物种染色体数目的恒定性,对遗传物质的分配、重组以及对生物的进化都是具有重要意义。

7动物四类基本组织的主要特征及其主要机能是什么?

四种基本组织主要特征及机能比较表 结构 上皮组织 细胞排列紧密、细胞间质少;具有极性,有游离面和基底面之分。基底面以基膜与结缔组织 相连。 结缔组织 肌肉组织 神经组织 由神经细胞或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组成。神经细胞具多个突起,轴突很长 ,又称神经纤维。 细胞种类多、数量少,由收缩性强的肌细排列疏松,细胞间质多,细胞分散于间质中,间质包括基 质和胞构成,肌 细胞一般呈纤维状,又称肌纤维。肌纤维由纤维,基质可以液体、许多肌原纤维组胶体、固体等多种形式存在。 成,肌原纤维由肌动蛋白和肌球 蛋白组成。 分布 体表、各种器官、管道、囊腔的内表面及内脏器官的表面。 遍布高等动物身体 各处。 机体全身(骨骼肌)心脏(心肌) 消化道(平滑肌) 脑、脊髓及身体各部分。 功能 保护、吸收、排泄、分泌、呼吸、感觉。 支持、连接、保护与营养 、修复、物质运输 将化学能转变成机械能,使肌纤维收组成脑、脊髓及周围神经系统、接受刺激缩,从而产生运动。 传导冲动,协调机体的生命活动。

第二章 原生动物门复习题

1、原生动物门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答:①身体只有一个细胞组成;②由多种细胞器来完成各种生理活动;③有三大类营养 方式,即植物型营养(自养、光合型营养),动物型营养(异养,吞噬型营养),渗透性营养( 腐生型营养);④呼吸与排泄主要靠细胞膜的渗透作用,伸缩泡主要作用是调节水分平衡, 寄生种类行厌氧呼吸;⑤消化方式是细胞内消化;⑥生殖方式多样,孢子纲的孢子生殖、裂体生殖和草履虫的接合生殖为原生动物所特有;⑦具有应激性;⑧能形成包囊度过不良环境 条件。

2、单细胞动物与多细胞动物的单个细胞有何异同?

答:二者结构上相似,都具有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不同点是行使的机能有差异。 单细胞动物尽管只有一个细胞,但它是一个完整的、独立的、具有一切生物特性的有机体。如对刺激的反应、运动、消化、呼吸、排泄、生长及繁殖。它没有象高等动物那样的器官系统,而是由细胞体的原生质分化出来的各种细胞器来完成这些生命活动,如司运动的胞器有鞭毛、伪足、纤毛等,营养胞器有胞口、胞咽、胞肛等。所以说作为一个动物来说,原生动物是最原始最低等的,但作为一个细胞来说又是最复杂的。

3、单细胞动物的群体与多细胞动物有何区别?

答:单细胞动物的某些种类,如团藻等可由多个个体聚合在一起,排列成一个空心的圆 球形群体,细胞彼此间借原生质桥相连。这不同于多细胞动物的理由是:两者细胞分化的程 度不同。单细胞动物的群体仅有营养细胞(又称体细胞)和生殖细胞的分化,而体细胞本身没 有什么分化,且群体内的每个个体各自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故仍属单细胞动物。当体细胞进 一步分化为不同组织、器官时,就成为多细胞动物了。这说明单细胞动物与多细胞动物既有 明显区别,又没有绝对界限。群体单细胞动物是单细胞动物向多细胞动物过度的中间类型。

4、鞭毛的超微结构及其运动机理是什么?

答:鞭毛是鞭毛虫的运动胞器,在光镜下,呈现为极细小的原生质丝。但在电镜下观察 其横切面,可见最外层是细胞膜,膜内是典型的“9+2”微管结构;即周围有9个双联体微管,中央有两个单独的微管;每个双联体微管上有两个短臂对着下一个双联体微管,各双联体 有放射辐伸向中心,双联体之间具弹性联丝。现有资料表明,微管是由蛋白质大分子(微管 蛋白)组成,与横纹肌的肌动蛋白相似;微管上的臂由肌球蛋白组成。鞭毛的运动是靠 微 管间的滑动引起的,与肌内收缩时肌丝之间的滑动类似。鞭毛的运动需消耗能量(ATP),微 管上的臂有ATP酶的活性,分解ATP,提供能量。

5、鞭毛纲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答:①以鞭毛为运动胞器,是本纲最主要的特征;②具有原生动物所具有的三大营养方式,此外,眼虫既能行光合营养,又能行渗透营养,故特称之为混合营养;③生殖方式有无 性生殖和有性生殖两大类,纵二分裂,出芽生殖是其特殊的无性生殖方式;④亦可形成包囊 度过不良环境条件。

6、简述杜氏利什曼原虫的形态、生活史及防治原则。

答:又名黑热病原虫,得病后使人发热、肝脾肿大、贫血,致病性强,若不及时治疗, 死亡率可

高达90%,曾被列为全国五大寄生虫病之一。基本形态分为白蛉子体内的前鞭毛体 (或鞭毛体)和人体内的利杜体(或无鞭毛体);鞭毛体梭形,由基体伸出一根鞭毛;利杜体无鞭毛,呈椭园形。寄生于白 蛉子体内的前鞭毛体大量繁殖后侵入食道,口腔;当白蛉子叮咬人时,即进入人体肝细胞和脾、骨髓等网状细胞,鞭毛消失,只留下鞭毛根,虫体缩短,发育成利杜体。利杜体大量繁殖,使人得病。防治该病的原则是消灭白蛉子,治疗病人,杀灭病犬,注意个人防护。

7、何谓变形运动?变形运动的机理是什么?

答:变形虫在运动时,任何方向的外质都可向外突出成指状(又叫透明帽),内质流入其中,即溶胶质向运动的方向流动,并向外突出形成伪足。当内质达到突起前端后,又向两边分开,接着又转变成凝胶质;同时后边的凝胶质又转变为溶胶质,不断地向前流动。这样身体不断向伪足伸出的方向移动,运动过程中身体形状不断改变,这种现象称作变形运动。电镜下观察变形虫有类似脊椎动物的横纹肌的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的物质,故目前比较一致的看法 认为变形运动类似肌肉的收缩。

8、肉足纲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答:①具有司运动和摄食功能的伪足,是本纲的主要特征;②有些种类具壳;③吞噬型 营养;④呼吸和排泄作用主要靠体表渗透作用;⑤多行二分裂生殖,包囊形成极为普遍。

9、简述痢疾内变形虫的形态、生活史及防治原则。

答:又叫溶组织阿米巴。寄生于人体肠道中,虫体有时可进入肝、脾或肺,引起脓肿。 急性患者如不及时医治,十天左右就可致死。形态包括营养体和包囊两个阶段,前者又可分为大滋养体和小滋养体两个时期。大滋养体寄生于宿主的肠壁组织中,以红细胞为食,能分泌蛋白分解酶,溶解肠壁组织,为致病型。成熟的四核包囊为感染阶段,人误食包囊而受感染 ,发病与否决定于寄主的抵抗力强弱。其生活史过程见教材。

防治措施是:①注意水源及饮食卫生,防治病从口入;②及时治疗病人,减少带虫者; ③管理好粪便,消灭苍蝇,蟑螂等传播媒介。

10、简述间日疟原虫的生活史、危害及防治原则。

答:疟疾曾被列为我国五大寄生虫病之一,俗称“打摆子”。寄生于人体后大量破坏血细 胞,导致贫血、肝脾肿大,直至死亡。一生中要经历人和蚊子两个宿主,其有世代交替现象 ,有裂体生殖、配子生殖和孢子生殖三种生殖方式,其生活史见教材。 防治原则:

防蚊灭蚊;②治疗病人(包括带虫者);③预防性服药。

11、疟疾复发的根源是什么?

答:过去认为,进入人体肝细胞的子孢子完成裂体增殖形成裂殖子后,胀破肝细胞散出 ,可有三个途径:一部分被吞噬细胞所吞噬,一部分进入红细胞(成为红细胞内期)使人致病 ,而还有一部分进入新的肝细胞,此期称持续性红细胞外期。在红细胞内期疟原虫通过治疗 被消灭后,持续性红细胞外期疟原虫就成为疟疾复发的根源。最近许多学者认为持续性红血细胞外期尚未完全被证实。疟疾复发的根源是由于进入人体后的子孢子有两种遗传型(速发型和迟发型),迟发型 子孢子需经数月或一年以上的休眼期后才进入裂体增殖,从而侵染红血胞。

12、疟原虫的超微结构观察显示出哪些新观点?

答:①以胞口摄取营养而不是体表渗透;②虫体是细胞间寄生,而不是细胞内寄生。疟原虫进入红细胞时,不是穿过细胞膜,而是在红细胞形成的凹陷内,然后虫体被包进细胞内 ,虫体外包有一层红血细胞膜。③小配子具有鞭毛的“9+2”微管结构。

13、孢子虫纲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答:①缺乏任何运动细胞器(某些种类生活史的某一时期可作变形运动或有鞭毛);②全 营寄生生活;一般缺乏摄食胞器,靠体表渗透获取营养;③裂殖体都具顶复合器结构,与虫体侵入寄主细胞有关;④生活史复杂,繁殖能力强,有世代交替现象;生活史中一般经过裂体生殖、配子生殖和孢子生殖三个阶段。其中裂体生殖、孢子生殖都能大量繁殖后代。孢子生 殖为本纲所特有。

14、纤毛纲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①以纤毛作为运动细胞器是本纲的重要特征;②核和细胞质出现高度分化,核有大、小核之分;

大核司营养,小核与生殖有关。细胞质分化出胞口、胞咽、胞肛、伸缩泡、刺丝泡等多种细胞器。刺丝泡为草履虫等纤毛虫所特有。③有特殊的有性生殖方式(接合生殖) 和无性的横二分裂生殖;④应激性强;⑤以包囊度过不良环境条件。

15、研究原生动物有何经济意义?

 答:①原生动物全为单细胞动物,所有多细胞动物都是由此演化而来,因此对了解动物的演化具重要意义。②控制和消灭寄生于人体和经济动物的原虫。③有些种类的原生动物可作为监测水质污染的指示生物;④不少种类可作为地质、找矿的参考依据。⑤原生动物结构 简单,繁殖速度快,观察方便,易于采集和培养,常作为生物科学基础理论研究的好材料, 在研究细胞质遗传、细胞质与细胞核在遗传中的相互作用,以及细胞类型的转变等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三章 多细胞动物的起源复习题

1、受精卵的卵裂与体细胞的有丝分裂有何区别?、

答:受精卵经过多次分裂形成很多细胞的全过程称卵裂。由卵裂所形成的细胞称分裂球 。卵裂也是有丝分裂,与体细胞不同在于分裂后所产生的子细胞(即分裂球)不经生长,立即 进入下一次分裂,因而分裂球的体积越来越小。

2、何谓胚层的分化?多细胞动物的三个胚层各分化成哪些组织器官?

答:动物胚胎发育至胚层出现后,进一步发育,由于遗传性、环境、营养、激素以及细 胞群之间相互诱导等因素的影响,使之转变为较复杂、异质性和稳定性的细胞,这种变化现象称为分化。动物体的组织,器官都是从内、中、外层三个胚层发育分化而来的。如下表: 

动物的胚层分化 外胚层 中胚层 皮肤的表皮部分及其衍生物、神经系统、感觉器官、消化道的两端内表的上皮及其附属腺体 皮肤的真皮层、肌肉系统、骨骼系统、循环系统、生殖系统、排泄系统大部分、体腔上皮、肠系膜及各类结缔组织

吸盘,有吸附功能,并可辅助运动。③口腔内具3片颚,背面1个,侧腹面 2个,颚上有角质嵴,嵴上各具1列细齿。④咽部具单细胞唾液腺,能分泌蛭素,为一种最有 效的天然抗凝剂,有抗凝血,溶解血栓的作用。⑤嗉囊发达,其两侧生有数对盲囊(医蛭有1 1对,蚂蟥有5对),可储血液。蛭类在吸血时,用前吸盘紧吸宿主的皮肤,然后由颚上的齿锯开一个“Y”形的伤口,咽部肌肉发达,收缩时可吸取大量血液,蛭素可使宿主的伤口流血不止,血液不凝固;嗉囊容量大, 故吸血量可超过其体重6倍。

5、沙蚕对自由生活的适应性结构特点。

答:沙蚕能自由游泳,对自由生活的适应性结构特点如下:①身体扁平、分节,②头部 明显 ,感官发达,口前叶近梨形,背侧有眼点4个,可感光,口前触手1对,触角1对,分节,尚 有项器,是位于口前叶后端两侧的纤毛窝,有嗅觉功能,为化感器;围口触手4对,③躯干部每体节两侧具疣足1对,疣足主要为游泳器官,也可进行气体交换。④链状神经系统,⑤闭管式循环,后肾管排泄。

6、试述环毛蚓的血液循环途径。

答:环毛蚓系闭管式循环。由纵血管、环血管和分枝血管组成。纵血管:背血管1条可搏动,腹血管1条,神经下血管1条,食道侧血管2条。环血管:心脏4对,能搏动,内有瓣膜,(位于第VⅡ、Ⅸ、XⅡ、XⅢ)连接背腹血管,其中后 面两对的背侧分二支,除一支与背血管相连外,另一支与胃上血管相连。分支血管:背肠血管、壁血管、腹肠血管。循环途径:背血管自XⅣ节以后收集每体节一对背肠血管含养分的血液和一对壁血管含氧的血液,自后向前流动,至前端分布于食道,咽及脑等处,大部分血液经过四对心脏流入腹血管,而一部分血液直接或间接流入食道侧血管。腹血管的血液由前向后流动,每体节都有分支 至体壁、肠、肾等处,在体壁进行气体交换,含氧多的血液于体前端(第XⅣ体节前)回到食 道侧血管,而大部分血液(第XⅣ体节后)则回到神经下血管,再经各体节壁血管入背血管。 腹血管于第XⅣ体节后,在各体节于肠下分支为腹肠血管入肠,再经肠上方的背肠血管入背血管,重新循环。

7、蚯蚓是如何繁殖的?

答:蚯蚓雌雄同体,但由于精子与卵不同时成熟,故生殖时为异体受精,有交配现象。交配时 2个个体的前端腹面相对,头端互朝相反方向,借生殖带分泌的粘液紧贴在一起。各自的雄生殖孔靠近对方的纳精囊孔,以生殖孔突起将精液送入对方的纳精囊内。交换精液后,二蚯蚓即分开。待卵成熟后,生殖带分泌粘稠物质,于生殖带外形成粘液管,排卵于其中。蚯蚓后退移动时,纳精囊孔移到粘液管时,即向管中排放精子。精卵在粘液管内受精,最后蚯蚓退出粘液管,管留在土壤中,两端封闭,形成卵茧。卵在卵茧内发育。受精卵经不完全均卵裂,发育成有腔囊胚,以内陷法形成原肠胚,经2-3周即孵化出小蚯蚓,破茧而出。为直接发育,无幼虫期。

8、蚯蚓是如何运动的?

答:蚯蚓运动时,体壁肌肉层和刚毛参与活动,体腔液对蚯蚓的运动也有一定的作用。 当蚯蚓前端第I-Ⅳ节的纵肌收缩时,此处蚓体变短粗,刚毛伸出,插入地面,支撑并固定该处蚓 体,并把后部V-Ⅷ节蚓体拉向前面(后端蚓体环肌正配合收缩,蚓体变细长,刚毛缩入体壁 而离开地面);当前端4节纵肌舒张,环肌收缩时,此处蚓体变细长,刚毛缩入体壁,离开地 面,使I-Ⅳ节伸向前方(此时后面第V-Ⅷ节

纵肌恰收缩,刚毛插入地面,将I-Ⅳ节推向前方,并把IX-XⅡ节拉向前方)这样肌肉的收缩波沿身体纵轴由前向后逐渐传递,引起蚯蚓运动 ,当肌肉收缩时,体腔液即受到压力,使蚯蚓体表的压力增强,身体变得很饱满,有足够的硬度和抗压能力。且体表富粘液,湿润光滑,可顺利地在土壤中穿行运动。

9、环节动物分为几纲,各纲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答:环节动物可分为三个纲:多毛纲、寡毛纲、蛭纲。 项目纲 多毛纲 寡毛纲 体分节 体分节、头部明显 体分节、头部不明显 显著、有触手、触角、头部 不明显 眼 环带 无 有 体腔 有 有 运动器 疣足 刚毛 呼吸 疣足、体表 体表 循环 闭管式 闭管式 排泄 后肾管 小肾管 神经感官 链状神经、感官发达 链状神经、感官发达项器 异体,无生殖导管体外同体,异体受精(有生殖导管) 生殖 受精 体外受精、交配 幼虫 担轮幼虫 无,直接发育 生活环境 多海洋、底栖 陆地、淡水 生活方式 种类 其他 自由游泳、穴居、寄生 10,000种 异沙蚕相 穴居、底栖 6,700种 原肠胚以外包法形成 蛭纲 体分节,每节尚有数个 体环 不明显、眼点 有 体腔退化 吸盘2个 体表 开管式 后肾管 链状神经 同体,异体受精体内受精,交配 无,直接发育 多淡水、亦陆生、海产 外寄生 500多种 内陷法 10、试述环节动物的系统发育。

答:环节动物的起源有两种不同的学说。

①一种认为起源于扁形动物涡虫纲。根据是某些环节动物的成虫和担轮幼虫都具有原肾管; 这与扁形动物的原肾管在本质上相同。多毛类个体发生中卵裂为螺旋式,这和涡虫纲多肠目相同;环节动物的担轮幼虫与扁形动物涡虫纲的牟勒氏幼虫在形态上有相似之处;涡虫 纲三肠目某些涡虫的肠、神经、生殖等均有原始分节现象。

②另一种认为起源于似担轮幼虫式的假想祖先担轮动物。根据:多毛类在个休发生中具担轮幼虫,且这种假想的担轮动物与轮虫动物门的一种球轮虫非常相似。

前一种学说更易为人们接受。

演化:多毛类比较原始,寡毛类可能是多毛类较早分出的一支,适应陆地穴居生活的结果,蛭类可 能由原始的寡毛类演化而来。

第九章 软体动物门复习题

1、简述软体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答:软体动物门的主要特征简述如下:(1)身体柔软,多为两侧对称,体分头、足、内脏 团三部分,

绝大多数有由外套膜分泌的贝壳(1-2或8片;少数无贝壳或消失),故本门又称贝 类。(2)足为运动器官,头足类的足变为腕和漏斗。(3)消化系统呈U字形,有消化腺。除瓣 鳃纲外,口内一般有颚片和齿舌。(4)水生种类以鳃呼吸,陆生种类有“肺”。(5)开管式 循环系统(头足类十腕目例外,为闭管式循环),心脏在围心腔内,通常有一心室二心耳(腹 足纲仅一心室一心耳)。(6)后肾型排泄系统,通常具肾一对(腹足类因扭转仅具肾一个)。(7 )神经系统一般有脑、侧、足、脏4对神经节,各纲有不同的愈合现象)和其间相连的神经索。( 8)多数种类雌雄异体,少数雌雄同体,卵生或卵胎生。间接发育的海产种类有担轮幼虫和面 盘幼虫,河蚌有钩介幼虫,头足纲为直接发育。

2、简述腹足纲、瓣鳃纲、头足纲、双神经纲的主要特征。

答:(1)多板纲的主要特点:①全为海产,背部具8块贝壳,多呈覆瓦状排列。

②头部不发达,无触角和眼,具齿舌。③足宽大,吸附岩石表面爬行。④具外套沟,沟中具栉鳃。⑤梯型神经系统。⑥雌雄异体、间接发育,具担轮幼虫和面盘幼虫。(2)腹足纲 的主要特点:①分布于淡水、海水和陆地,大多具一螺旋形贝壳。

②头部发达,具眼和触角(1-2对),口腔形成口球,齿舌发达。

③足发达,叶状,位腹面,故称腹足类。④内脏团左右不对称,由于扭转,仅一侧内脏器官(如鳃、肾、心耳等)保留,而另一侧的消失。⑤大多侧、脏神经索扭成“8”字形。⑥水 生种类多雌雄异体而陆生种类为雌雄同体,陆生种类为直接发育,海产种类间接发育,常有 担 轮幼虫和面盘幼虫时期。(3)瓣鳃纲的主要特征:①全为水生,多海产,体具二片外套膜及两片贝壳(故双壳类)。②头部消失,无触角及感官(故又名无头类)、无齿舌。③足多呈斧状 (又称斧足类)。④鳃1-2对,大多为瓣状鳃(故名瓣鳃类)。⑤神经系统不发达,由脑、足、脏 三对神经节组成。⑥多雌雄异体,海产种类发生时常有担轮幼虫和面盘幼虫,淡水蚌则有 钩介幼虫。(4)头足纲的主要特征:①全为海产,原始种类如鹦鹉螺有外壳,大多种类 的壳在 外套膜下,质轻而疏松,有利于游泳,有的种类贝壳完全退化。②头部发达,有眼一对, 口腔内有一对颚片和齿舌。③足演化为腕与漏斗,腕在口的周围。④多数种类有墨囊(鹦 鹉螺例外),循环系统在本纲高级类群十腕目(如乌贼)为闭管式。⑤神经系统高度发达,有 头软骨保护的脑。⑥雌雄异体,直接发育。

3、说明河蚌的形态结构对其生活方式的适应。

答:河蚌是生活在湖泊、池塘水底泥沙中的常见种类。以微小生物及有机碎片为食,它行动迟缓,生活被动。与此种生活方式相适应,它在形态结构上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1)无明显头部及感官,神经系统不发达。(2)体被两片沉重的贝壳,保护柔软的身体。(3)足多 呈斧状,适于掘铲泥沙,伸、缩足肌可使足缩入和伸出。前、后闭壳肌可使河蚌遇敌害时关闭两贝壳。(4)两片外套膜构成外套腔及出、入水管,鳃、触唇及外套膜上的纤毛摆动,引起水流穿行,使食物及氧随水流从入水管进入外套腔中的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而代谢废物、食物残渣及性产物皆由出水管排出。

4、说明乌贼对其快速游泳和主动掠食生活的适应性特征。

答:乌贼为海产肉食性种类,适应快速游泳和捕食性的生活方式,其特征如下:1游泳能力强:①体

呈流线型,躯干两侧具肉质鳍,游泳时有平衡作用。②足特化为腕和漏斗,漏斗、闭锁器及外套膜肌肉强有力的缩收,喷水借助其反作用力使身体迅速前进或后退 ,速度之快有“海里火箭”之称。2有强大的捕食器官:①腕及其上的吸盘,特别是其中一对特长的触腕,有强大的捕食和攻击能力。②口内有发达的颚与齿舌,适于掠食。③发达的消化腺(如唾液腺、肝脏、胰脏)有利于食物消化。3变换体色:体表具色素细胞,其周 围 有许多放射状肌肉牵引,与神经系统协同作用,使色素细胞收缩与扩张并改变体色以适应深 浅不同的海水颜色。4放出烟幕:具墨囊,遇敌时喷出墨汁,有如烟幕,逃避敌害。5神 经及感官高度发达:即有软骨保护的脑和结构复杂的眼,能做出快速反应。6闭管式循环 系统并具有可搏动的鳃心,加速气体交换,增强循环、代谢效率。7贝壳退化,减 轻体重:贝壳埋于外套膜下,轻而质地疏松,有利于快速游泳。

5、简述河蚌的解剖方法,并说明脑、足、脏神经节以及生殖孔、肾孔和肾口的相对位置。

解剖方法:(1)外形观察:前后端、壳顶、生长线和足以及壳层的观察(角质层、 棱柱层、珍珠层)。(2)内部解剖:分清左右壳,解剖时左壳朝上,左手拿河蚌,右手用解剖刀插入两壳,沿左壳表面移动刀柄,分离贴在壳上的外套膜,并割离前、后各肌肉,移去左壳,依次观察肌肉系统(前后闭壳肌、缩足肌和伸足肌)、外套膜(包括出、入水管)、呼吸系统( 鳃的结构)、循环系统(一心室二心耳及前后大动脉)、排泄系统、消化系统、神经及生殖系统。(3)脑神经节一对位于前闭壳肌后方,食道的两侧;足神经节位于近足基部前端;脏神 经节位于后闭壳肌腹面。(4)生殖孔及肾孔开口于内鳃瓣的鳃上腔中,肾口通围心腔前端腹面。

第十章 节肢动物门复习题

1、节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答案要点:(1)具几丁质的外骨骼,发育过程中有蜕皮现象。(2)身体具体节,而且是明 显 的异律分节,一般可分头、胸、腹3部分。(3)具有分节的附肢,一般每节一对,司多种功能 。(4)具有混合体腔和开管式循环系统,心脏在消化道背方。(5)具高效的呼吸器官—气管, 并以气管、鳃、书鳃、书肺和体表进行呼吸。(6)肌肉全为横纹肌,成束状,收缩强劲有力。( 7) 消化管完全,由头部和附肢组成口器,消化系统发达。(8)排泄系统为与体腔管同源的触角腺、颚腺或基节腺、或为与消化管相连接的马氏管。(9)具有灵敏的感觉器官(单眼、复眼、 触角、触须、听器、平衡囊等)和发达的神经系统,神经节有愈合趋势。(10)雌雄异体,一 般雌雄异形;多数体内受精,卵生或卵胎生;有直接发育和间接发育,也有孤雌生殖。

2、从节肢动物的特点,说明在动物界中节肢动物种类多,分布广的原因。

答案要点:节肢动物是身体分节、附肢也分节的动物,是动物界中种类最多、数量最大 、 分布最广的一类,它们成功地登上陆地以后,就几乎占据了地球上所有的生境。这是因为它 们一面产生适于

陆栖生活的新结构,一面又发展原有的器官系统,以增强运动,顺应陆地上变化莫测的外界环境。具体表现在如下:

(1)身体分为前后连接的多数体节,借以增强运动的灵活性,而且是异律分节,体节间发生结构和功能上的分化,从而提高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2)具几丁质的外骨骼,有保护身体,防止体内水分蒸发和接受刺激的功能。这也是节肢动 物对广泛生活环境有适应能力的主要原因之一。与之相适应的是在发育过程中出现蜕皮现象 。

(3)具分节的附肢,关节之间能作各种活动,使附肢的活动更多样化,能适应许多功能,如爬行、游泳和跳跃,还利用翅作远距离飞行。

(4)产生了专职的呼吸器官,以促进气体交换。水栖种类以鳃、书鳃呼吸,多数陆栖种类用气管、书肺呼吸。可以获得足够的氧气,以适应活动量的增大,且可以保持体内的水分。

(5)具混合体腔和开管式循环系统。循环系统的复杂是与发达的呼吸系统相适应的。 (6)肌肉由横纹肌组成,能作迅速的收缩,牵引外骨骼,从而产生敏捷的运动。

(7)消化系统完全,分前、中、后肠三部分,并由头部和附肢组成口器,增强了取食的能力 ,消化、吸收功能增强,可以满足能量消耗增大的要求。

(8)马氏管、触角腺、颚腺、基节腺等排泄器官的出现,满足了代谢作用旺盛的需要。

(9)具有十分发达的感觉器官,如单眼、复眼,触角、触须、听器、平衡囊;愈合的神经节提高了神经系统传导刺激,整合信息、指令运动等,以能及时感知陆上多样和多变的环境因子,并迅速作出反应,用利于适应各种生境的生活。

(10)多数体内受精,卵生或卵胎生,繁殖能力强,后代种群数量大,发育过程中有直接发育和间接发育,并且部分种类有休眠和滞育现象以渡过不良环境因子的影响。

3、甲壳纲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答案要点:(1)结构在节肢动物门中比较原始,身体分为头胸部和腹部,体外常被几丁质外骨骼。(2)体节数及与之相关的附肢对数较多,每个体节几乎一对,触角2对,附肢大多保持双枝型。(3)用鳃呼吸。(4)排泄器官为触角腺和颚腺。(5)消化系统常为一根直管,胃内具有几丁质构造的胃磨。(6)开管式循环系统。(7)神经系统低等种类保持梯形,高等种类神 经节明显愈合。(8)感觉器官发达,有嗅毛、触毛、复眼及平衡囊等感觉器官。(9)一般雌雄 异体,发育经变态;绝大数种类水栖,海洋种类特别丰富。

4、昆虫纲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答案要点:(1)具几丁质的外骨骼。(2)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部附肢演变成一对触角、一对大颚、一对小颚和一片下唇,胸部是运动中心,有3对强壮的步足和2对可飞翔的翅,腹部附肢几乎全部退化。附肢对数少,且全部单枝型。(3)高度适应陆上生活,具有完整而高效的空气呼吸器即气管。(4)消化管分为前肠、中肠、后肠三部分。(5)排泄器官为马氏管。(6)开管式循环系统。(7)具有十分发达的感觉器官。有触毛、听毛、弦音感受器、嗅 毛、单眼、复眼等。(8)典型的链状神经,分为中枢神经系统、交感神经系统、周边神经系 统三部分。(9)两性异形明显,大多数行两性生殖,发育有变态现象。

5、比较甲壳纲、蛛形纲、多足纲及昆虫纲的异同。

答案要点:节肢动物各纲比较 躯 体 分 部 附 肢 触角 口器 足 呼吸器官 排泄器官 生殖孔 发 育 主要生活环境 甲 壳 纲 通常分头胸部和腹部 2对 大颚1对,小颚2对,颚足数对 通常每节1对 鳃 绿腺或颚腺 1对、在胸部后方 通常有幼虫时期 海水、淡水,少数居陆地 蛛 形 纲 分头胸部和腹部 无 螯肢、脚须各1对 头胸部4对 书肺和气管 马氏管和基节腺 1个,在腹部前方 通常无幼虫时期 主要在陆地 多 足 纲 分头部和躯干部(或有不明显 的胸部) 1对 大颚1对,小颚1—2对 每节1—2对 气 管 马氏管 1个,躯干部前方或后方 无幼虫时期 陆地 昆 虫 纲 分头、胸和腹3部 1对 大颚1对,小颚2对 胸部3对 气 管 马 氏 管 1个在腹部后端 通常有幼虫时期 主要在陆地 6、举例说明昆虫口器的类型和结构。根据口器的类型和结构,我们怎样选用农药防治害虫?

答案要点:昆虫的口器是取食器官。由头部的骨片及三对附肢组成。主要有以下五种类型: (1)咀嚼式口器:是昆虫中最原始、最基本的口器类型。包括上唇、大颚、小颚、下唇及舌,大颚可以研磨,咀嚼食物,小颚须有嗅觉和味觉作用,舌有味觉功能。如蝗虫具有 这种口器。(2)刺吸式口器:是吸食动植物体内液体物质的一种口器。它的上唇、大颚、小颚及舌变成了六条口针,藏于下唇形成的喙状沟槽中,使于穿刺及吸食。如蚜虫、雌蚊的口器。(3)吮吸式口器:为蝶蛾类所具有的口器。主要是由两个小颚的外颚叶极度延长并相互嵌合 成管状,中间形成食物道,除下唇须尚发达外,口器的其它部位退化或消失。(4)舐吸式口器:为蝇类所具有的口器。大、小颚退化,但留有小颚须,下唇延长形成喙, 喙背面的槽上盖有舌及上唇,并形成食物道。(5)嚼吸式口器:为一些蜂类所具有的口器,有咀嚼及吸收两种功能。上唇及大颚保持咀嚼 式类型,适于咀嚼花粉,小颚及下唇延长成管状,适于吸食花蜜,小颚的外颚叶发达,呈刀 状,盖在下唇的中唇叶上形成食物道。由于食性及取食方式的不同,昆虫的口器基本上可分为以上五类,昆虫的食性极为复杂而不 同的口器是对不同食性的适应。昆虫对人类危害方式与其食性是分不开的,掌握口器的类型 对害虫防治有重要意义,可根据口器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杀虫剂。例如,咀嚼式的口器应用胃毒剂,刺吸式品器应用内吸剂或触杀剂等农药,但具有胃毒、触杀及熏蒸3种作用的农 药(如有机磷类杀虫剂或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则无论是哪一种口器都适用。

7、昆虫适应真正陆地生活的特征是什么?

答案要点:昆虫是高度适应于陆上生活的无脊椎动物,是与以下特征相关的:

(1)昆虫具有几丁质骨骼,并具有蜡质层,包裹整个身体,可以防止体内水分的蒸发,使其能适应陆地生活。外骨骼也对昆虫提供了很好的保护,它防止外界的损伤及异物的侵入。外骨骼有许多内陷,形成所谓“内骨骼”,为肌肉的附着提供了支点。(2)昆虫的体节是高度的异律分节,身体分头、胸、腹三部分。头部是感觉和摄食的部分,有触角一对,头部及其附肢形成变化不同的口器,与它们各种食性分不

开。胸部是运动中心有3对强壮的步足和2对可飞翔的翅,增加了它生存及扩散的机会,通过飞翔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内寻找食物及栖息场所,能更有效地逃避敌害。(3)很小的体型。小型的身体对极少量的食物即可满足其生长发育的需要,也有利于隐藏、躲避侵害,被携带并进行传播扩散。(4)具完整而高效的空气呼吸器官即气管。有直接供应氧气给身体各部分的组织和细胞。气 管还可连接气囊,可以储藏较多的空气,以增加飞翔时的浮力。(5)消化系统发达,消化管分为前、中、后肠三部分,消化能力强,其中后肠能将食物残渣 的水分及盐分进行重吸收,这对于生活在干燥条件下的昆虫尤为重要。(6)排泄器为马氏管,与昆虫的排泄及体内渗透压的调节密切相关,以尿酸为排泄物以减少水分的丢失。(7)有强大的横纹肌的肌肉系统。使昆虫具有强大的运动能力和飞翔能力。(8)具有发达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交感神经系统和周边神经系统。发达的感受器包括机械感受器(如触觉、听觉)、化学感受器(味觉、嗅觉)及光学感受器(视觉)。使之具有良好的接受刺激和神经传导及判断的能力。(9)强大的繁殖能力与较短的生活周期并产具有羊膜的卵。昆虫具有多种生殖方式,包括有性生殖、孤雌生殖 、多胚生殖及幼体生殖等,且繁殖力较高,生活周期短,条件有利时每年繁殖数代,环境不利时可以休眼或滞育,这些特性都有利于它的繁盛。(10)发育中经过变态。绝大多数昆虫在生活史中经历了卵、幼虫、蛹及成虫。变态使各虫态之间有效地利用和协调有利与不利的外界环境而保证了自身的发展。以上昆虫在结构和生理方面的多样性使它们能在各种环境条件下适应与生存,造成了昆虫陆栖生活的繁盛。

8、简述解剖虾的方法和步骤。

答案要点:方法步骤如下:

用剪刀先从虾的头胸甲后缘开始,沿头胸部两侧向前剪,然后将头胸甲剪去,可观察到心脏 、肝脏、胃、生殖器官等。然后再用剪刀沿腹部两侧由前向后剪,将腹部背面外骨骼去掉,再用镊子移去腹部一部分肌肉,露出消化道,即可以观察消化系统。再用摄子将全部腹部肌 内和头胸部的内脏除去后,但保留食道,可看到腹神经链。

9、简述棉蝗的解剖方法,并说明各内部器官的观察顺序。

答案要点:解剖方法:用剪刀将棉蝗的翅和足剪去,沿体两侧气门上方,自腹部末端向前剪刀,注意剪刀尖向上提,以免破环内脏器官,然后用镊子小心地将背壁取下,存放在解剖盘中,再加少量水,以便观察心脏。

观察顺序:(1)循环系统:观察已取下的腹部背壁内面,在正中线上隐约可见一条透明的管状构造。前段为大动脉,后段为心室。

(2)呼吸系统:在除去背壁时,可见到由气门向内通入一条短的白色半透明小管,并有分枝互相连接,即为气管。

(3)生殖系统:观察雌性和雄性生殖器官。

(4)消化系统:将精巢或卵巢拔开或除去后,即可进行观察。包括前肠(口腔、咽、食道、嗉 囊、砂囊)、中肠及后肠。

(5)排泄器官:位于中肠与后肠交界处的马氏管,即细长呈丝状的盲管。

(6)神经系统:用尖头镊子除去头顶部分的外骨骼和骨肉,注意在食道上方有一白色的脑, 以及食

道左右两侧的围食道神经,然后将消化道除去,露出下面的腹部神经链和神经节,即可进行观察。

10、节肢动物与人类有什么利害关系?

答案要点:节肢动物种类繁多,分布广泛,与人类关系十分密切,依据对人类的利害关系,可分为有益和有害两个方面。

有益的作用:(1)提供工业原料和具有商业价值的产物。如家蚕能产蚕丝,蜜蜂能产生蜂蜜、蜂蜡、王浆等,白腊虫分泌的白蜡,紫胶虫分泌的紫胶是高级绝缘体。

(2)作为食物。甲壳纲的各种虾蟹,营养价值高,蝗虫及蚕蛹等可以食用。 (3)经济鱼类的天然饵料。

(4)完成植物传粉作用,虫媒植物要借蜜蜂等昆虫传播花粉。 (5)作为生物调节因素,抑制害虫。 (6)药物来源。

(7)清除腐物,地下生活的昆虫的活动可以增加土壤的通气性与排水性,利于作物的生长。 有害的方面:(1)传播疾病,威胁人类的健康和生命。 (2)危害各种农作物,如有害昆虫给人类经济造成重大损失。

(3)危害仓库贮物,一些鳞翅目、鞘翅目害虫可以危害谷物、果类、木材、皮毛甚至衣服和书籍等。

11、根据什么说节肢动物由环节动物演化而来?

答案要点:节肢动物是由环节动物进化而来,为学者所公认。理由有(1)身体同是具体节的。(2)神经系统基本上是相同的。(3)排泄系统如触角腺等构造和体腔管是同源的。(4)叶足的构造和疣足是相似的,因此节肢可能是在疣足的基础上进化而来的。(5)循环系统在消化管背方。(6)原始的有爪纲兼有节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特点。

第十一章 苔藓动物门、腕足动物门、箒虫动物门复习题

1、为何过去将苔藓动物、腕足动物和箒虫动物三类归属于拟软体动物门,其依据是什么? 三 类动物各具何结构特点而独立成门。

答:苔藓动物、腕足动物和箒虫动物都具有一个总担。都营固着生活,居于自身分泌的外贝壳里,身体柔软,头部都不明显。神经、感官以及运动等器官也都受生活习性的影响而显著退化。除少数腕足动物外,消化道都是呈“U”形。由于这些共同的特点,过去曾将它们隶属于拟软体动物门。

这三类动物各具结构特征如下:苔藓动物门:①群体,个体小,外被角质或钙质虫室;②圆 形或马蹄形总担,外肛动物;③缺肾管和循环系统;④雌雄同体,除有性生殖外,尚以出芽法行无性生殖。

腕足动物门:①体外具背腹两壳(背壳小、腹壳大)、具一肉质柄固着生活; ②外套腔具隔膜,其前部内具螺旋状的总担;③开管式循环,具后肾管;④雌雄异体;

箒虫动物门:①蠕虫状、管栖;②马蹄形总担;③闭管式循环,具后肾管;④多雌雄同体, 少雌雄异体。这些都说明它们在系统演化上彼此的亲缘关系不密切,因此目前分类学上都将它们各立一门,而不再使用拟软动物这个名称。

2、试述苔藓动物,腕是动物和箒虫动物介于原口动物与后口动物之间类型的理论依据。

答:这三类动物比较特殊,兼有原口动物和后口动的特点,如苔藓动物、腕足类及虫三类动物身体不分节,次生体腔;在胚胎发育中,胚孔形成口,这是原口动物的特征;腕足类以体腔囊法形成中胚层及体腔。这又是后口动物的特征。因此这三类动物可能介于具有次生体腔的原口动物和后口动物之间的一类动物。

第十二章 棘皮动物门复习题

1、试述棘皮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答:①棘皮动物区别于无脊椎动物其它类群是为后口动物。 ②次生性辐射对称,而以五辐对称为主,幼虫是两侧对称。 ③具中胚层来源的内骨骼,常向外突出形成棘刺,故为棘皮动物。

④真体腔发达,具特殊的水管系统和围血系统,管足有运动、呼吸、排泄、捕食等多种功能 。

2、简单比较游移亚门中四个纲的异同。

答:游移亚门包括四个纲:海星纲、海胆纲、蛇尾纲、海参纲。

①海星纲:体扁平,多为五辐对称,体盘和腕分界不明显,生活时,口面向下,反 口面向上,腕腹侧具步带沟,沟内伸出管足。内骨骼的骨板以结缔组织相连,柔韧可曲,体表具棘和叉棘。具皮鳃,水管系发达,个体发育中经羽腕幼虫和短腕幼虫。

②海胆纲:体呈球形、盘形或心脏形,无腕。内骨骼互相愈合,形成一坚固的壳。 壳板由三部分组成,壳上有疣突及可动的细长棘,有的棘很粗,多数种类口内具结构复杂的 咀嚼器,其上具齿,可咀嚼食物,消化器长管状,盘曲于体内,以藻类为食。

③蛇尾纲:体扁平、星状,体盘小,腕细长,二者分界明显。腕内中央有一系列腕椎骨,骨间有可动关节、肌肉发达,腕只能作水平屈曲运动,腕上常有明显的鳞片,无步带 沟,管足退化,呈触手状,无运动功能。个体发育中经蛇尾幼体,少数种类雌雄同体,胎生。

④海参纲:体呈长筒形,两侧对称,背腹略扁,具管足,背侧常有疣足,无吸盘或肉刺,口位体前端,周围有触手,其形状与数目因种类不同而异,肛门位体末。内骨骼为极小的骨片,形状规则。消化道长管状,在体内回折,末端膨大成泄殖腔,具水肺。筛板退化,位于体内。

3、棘皮动物的经济价值有哪些。

答:棘皮动物中有些种类对人类有益,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 ①海参类有40种可供食用,含蛋白质高、营养丰富,是优良的滋补品。 ②海参、海胆可入药,有益气补阴,生肌止血之功效。 ③海胆的卵可食用,且为发育生物学的良好实验材料。 ④海星及海燕等干制品可作肥料,并能入药。

⑤自海星中提取的粗皂苷对大白鼠的实验性胃溃疡有较强的愈合作用。 ⑥蛇尾为一些冷水性底层鱼的天然铒料。

第十三章 半索动物门复习题

1、半索动物和什么动物的亲缘最近?有什么理由?

答:半索动物和棘皮动物的亲缘关系最近,它们可能是由一类共同的原始祖 先分支进化而成。理由是:①半索动物和棘皮动物都是后口动物。②两者的中胚层都是由原肠凸出形成。③柱头虫的幼体(柱头幼虫)与棘皮动物的幼体(例如短腕幼虫)形态结构非常相似。④脊索 动物肌肉中的磷肌酸含有肌酸,无脊椎动物肌肉中的磷肌酸含有精氨酸,而棘皮动物的海胆和半索动物的柱头虫肌肉中都同时含有肌酸和精氨酸。这些证据都说明了这两类动物有较近的亲缘关系。

2、何谓“适应辐射”?以半索动物为例来说明。

 答:适应辐射:凡是分类地位很近的动物,由于分别适应各种生活环境,经长期演变终于在形态上造成明显差异的现象,称为适应辐射。在动物界这样的例子很多,例如半索动物门的两个纲,在外形上差别很大,肠鳃纲的动物象蚯蚓(自由生活),羽鳃纲的动物像苔藓虫 (固着生活),这是因为它们各自适应不同的生活环境而产生的结果。

第十四章 脊索动物门

1、说明脊索的出现在动物演化史上的意义。

答:脊索的出现是动物演化史中的重大事件,使动物的支持、保护和运动的功能获得质的飞跃。这一先驱结构在脊椎动物达到更为完善的发展,从而成为在动物界中占统治地位的一个类群。

脊索(以及脊柱)构成支撑躯体的主梁,是体重的受力者,使内脏器官得到有力的支持和保护,运动肌肉获得坚强的支点,在运动时不致由于肌肉的收缩而使躯体缩短或变形。因而有可能向“大型化”发展。脊索的中轴支撑作用也使动物体更有效地完成定向运动,对于主动捕食及逃避敌害都更为准确、迅捷。脊椎动物头骨的形成,颌的出现以及椎管对中枢神经的保护,都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2、原索动物在研究脊索动物演化上有什么意义?

答:通过对原索动物的身体结构和胚胎发育的研究,能够对脊索动物的演化提供有说服力的证据,所以,原索动物在研究脊索动物的演化上具有重要意义。

从身体结构上来看,原索动物既具有脊索、背神经管、鳃裂这三点(脊索动物的主要特征),又具有许多低等的以及和无脊椎动物相似的特征,如无脊椎骨、无头、无脑、无成对 附肢,头索动物无心脏,排泄系统为分节排列的肾管,尾索动物的开管式循环,头索动物为不完善的闭管式循环等,这些身体结构上的特征反应了无脊椎动物向脊索动物的过渡。

从胚胎发育的情况来看,头索动物既以简单而典型的形式代表着脊索动物胚胎发育的情况,而早期胚胎发育又与棘皮动物相似,从胚胎学的角度又说明了无脊椎动物与脊索动物在演化上的关系。

3、简要说明脊索动物的起源和演化。

答:脊索动物是由哪一类无脊椎动物演化来的至今尚未找到古生物学的证据。因此脊索动物的起源

问题,只能用比较解剖学和胚胎学的材料来进行推断。一般认为脊索动物与无脊椎动物中的棘皮动物具有共同的祖先。其根据是:棘皮动物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属于后口动物,同时以体腔囊法形成体腔,与脊索动物相似,从生物化学方面也证明:棘皮动物的肌肉中 同时含有肌酸和精氨酸,是处于无脊椎动物(仅含精氨酸)和脊索动物(仅有肌酸)之间的过渡 类型;半索动物的成体有鳃裂和背神经管的的雏形,与脊索动物相似,而柱头虫与棘皮动物的幼虫又很相似。故脊索动物和棘皮动物亲缘关系密切。又根据文昌鱼的身体结构与个体发育兼具脊索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特征,文昌鱼可能是无脊椎动物与脊索动物之间的过渡类型 。

4、简述尾索动物的主要特点。

答:①脊索和背神经管只存在尾部。②大多体表有被囊。③大多数仅幼体有尾。④营固着或自由生活。

第十五章 圆口纲复习题

1、说明七鳃鳗呼吸系统的特点及与其生活习性的关系。

答:七鳃鳗呼吸系统比较特殊,消化道从口腔的后部向腹面分出一支盲管,称为呼吸管,管的左右两侧,各有内鳃孔七个。每个鳃孔通入一个鳃囊,囊中有许多由内胚层演变而来的鳃丝,构成呼吸器官的主体。鳃囊通过外鳃孔与外界相通,这样七鳃鳗呼吸时,水流进出都是通过外鳃孔,与一般鱼类由口腔进水经鳃孔出水的方式不同。这与七鳃鳗的寄生生活是相适应的,因为七鳃鳗要用口漏斗吸附在寄主体表,无法从口中 进水进行呼吸。

2、圆口纲动物的主要特征。

答:①口为吸附型,没有上、下颌。②脊索终生存留,没有脊椎,只有神经弧的雏形。③只有奇鳍,没有偶鳍。④只有一个鼻孔,位于头部的中线上。⑤独特的鳃 呼吸器官——鳃囊。⑥内耳中只有一个或两个半规管。

3、简述七鳃鳗适应寄生和半寄生的特征。

答:①头部腹面有杯形的口漏斗,口漏斗和舌上具有角质齿,角质齿损伤脱落后可再生,这样便于吸附和锉破鱼体,吸食血肉。②具有独特的鳃囊结构,而且鳃孔周围有强大的括约肌和缩肌,控制鳃孔的启闭,当七鳃鳗用口吸附在寄主体表或头时,水就要从外鳃孔进出而无需经过口。③七鳃鳗在眼眶下的口腔后有1对“唾腺”,腺的分泌物是一种抗凝血剂,能阻止创口血液的凝固。

4、七鳃鳗目和盲鳗目有什么重要区别?各有些什么种类?

答:七鳃鳗目:①有吸附型的口漏斗和角质层②口位于漏斗底部③鼻孔在两眼中间的稍前方④脑垂体囊不与咽部相通⑤鳃孔7对,鳃笼发达⑥内耳有2个半规管

⑦卵小,发育有变态代表种类有:东北七鳃鳗,日本七鲤鳗,雷氏七鳃鳗

盲鳗目:①无背鳍和口漏斗②口位于身体最前端③鼻孔开口于吻端④脑垂体囊与咽相通⑤鳃孔1-16对,鳃笼不发达⑥内耳仅一个半规管⑦卵大,发育无变态代 表种类有:粘盲鳗

第十六章 鱼纲复习题

1、简述鳔的结构、功能及其功能是如何实现的。

答:结构:鱼鳔是位于肠管背面的囊状器官,内壁为粘膜层,中间为平滑肌层,外壁为纤维膜层,根据鳔与食管之间是否存在相通的鳔管,可将鱼类分为两大类:一为有鳔管的管鳔类 ,如鲤形目,鲱形目等,一为鳔管退化消失的闭鳔类,如鲈形目等。

功能:调节鱼体的比重,使鱼体悬浮在限定的水层中,以减少鳍的运动而降低能量消耗,它的机能是通过特有的气腺分泌气体以及卵圆窗或鳔管排放气体而控制的。

2、简述侧线的结构及功能。

答:侧线是鱼类特有的皮肤感觉器官,侧线管以一系列孔穿过头骨及鳞片连接成与外界相通的侧线,侧线管内充满粘液,内有感觉细胞和支持细胞组成的感觉器。侧线能感受低频率的振动,可以判定水波的动态,水流的方向,周围生物的活动情况以及游泳途中的固定 障碍物等,因而在鱼类生活中具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

3、简述海产硬骨鱼、淡水鱼的渗透压调节方式。

答:淡水鱼的体液的盐分浓度一般高于外界环境,为了维持其渗透压的平衡,它通过肾脏借 助众多肾小球的泌尿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及时排出浓度极低的大量尿液,保持体内水分恒定。另外,有些鱼类还能通过食物或依靠鳃上特化的吸盐细胞从外界吸收盐分,维持渗透压的平衡。

海水硬骨鱼体内的盐分浓度比海水略低,为了维持体内的水分平衡,鱼类一是从食物内获 取水分;二是吞饮海水,海水先由肠壁连盐带水一并渗入血液中,再由鳃上的排盐细胞将 多余的盐分排出,从而维持正常的渗透压。

4、比较硬骨鱼和软骨鱼的主要区别。

答:软骨鱼类:是内骨骼全为软骨的海生鱼类,体被盾鳞,鼻孔腹位,鳃孔5-7孔。

鳍的末端附生皮质鳍条。歪形尾,无鳔和“肺”,肠内具螺旋瓣,输卵管与卵巢不直接相连,雄鱼有鳍脚,营体内受精。

硬骨鱼类:骨骼大多由硬骨组成,体被骨鳞或硬鳞,一部分鱼类的鳞片有次生退化现象;鼻孔位于吻的背面;鳃间隔退化,鳃腔外有骨质鳃盖骨,头的后缘每侧有一外鳃孔。鳍膜内有鳍条支持,大多为正型尾。通常有鳔,肠内大多无螺旋瓣;生殖腺外膜延伸成生殖导管,二者直接相连。无泄殖腔和鳍脚,营体外受精。

5、比较鲤形目和鲈形目的主要区别。

鲤形目:体被圆鳞或裸露,许多种类口内无齿,但有发达的咽齿,腹鳍腹位,鳔与食道有管相通,具韦伯氏器,常生活于淡水中。

鲈形目:体大多被栉鳞,腹鳍胸位或喉位,背鳍2个,分别由鳍棘和鳍条组成,鳔无鳔管,大多为海产鱼。

6、简述鱼类高于圆口纲而更接近于其它脊椎动物的主要特征。

答:鱼纲高于圆口纲而更接近于其他脊椎动物的进步特征主要有:

①鱼类开始具备上、下颌,进入颌口类的行列。颌的出现,加强了动物个体主动捕食的能力,扩大

了食物的范围,有利于脊椎动物自由生活的发展和种族的繁衍,是脊椎动物进化过程中一项重要形态变革。

②鱼类开始具备成对的附肢,即一对胸鳍和一对腹鳍。偶鳍的出现,大大加强了动物体运动 能力,并为陆生脊椎动物的四肢打下基础。

③鱼类开始具有一对鼻孔和内耳中的三个半规管,加强了嗅觉和平衡觉。

7、说明鱼类与水生活相适应的特点。

答:鱼类适应水栖生活的特征主要表现在:身体大多呈纺缍形,分为头,躯干和尾三部分,无颈部;体表被有鳞片,皮肤富有粘液腺;用鳃呼吸;用鳍游泳;大多具侧线系统,可感知水波及水流等;心脏具有一心室、一心房,血液循环为单循环等。

8、说明鱼类消化道的结构与它们食性的关系。

答:①口的位置与食性的关系:以浮游生物为食的鱼类,口为上位;以底栖生物或附生在石头上的藻类为食的鱼,口为下位; 以中上层食物为主的类,口为端位。

②牙齿与食性的关系:肉食性鱼类牙齿比较尖锐;杂食性鱼类牙齿多呈切刀形,缺刻形,磨形或刷形;以浮游生物为食的鱼类牙齿较细弱或作绒毛状。

③鳃耙与食性:草食或杂食性鱼类,鳃耙短而疏;以浮游生物为食的鱼类,鳃耙长而密。 ④胃肠与食性:草食、杂食鱼类,胃肠分化不明显,肠管长;肉食性鱼类, 胃肠分明可辨,肠管较短。

⑤消化酶与食性:肉食性鱼类胃液中胃蛋自酶活性较高;非肉食性鱼类胃蛋白酶少,而淀粉酶、糖原分解酶,麦芽糖酶含量多;捕食甲壳和浮游生物的鱼类,胃内几丁 质分解酶活性高。

9、试列举几种我国珍贵的淡水鱼类,并指出各属于哪一亚纲、目和科(每目最多不超过两个 )。

中华鲟 鲟科 鲟形目 辐鳍亚纲 白 鲟 白鲟科 鲟形目 辐鳍亚纲 大银鱼 银鱼科 鲑形目 辐鳍亚纲 胭脂鱼 胭脂鱼科 鲤形目 辐鳍亚纲

10、小结鱼类的经济价值。

答:鱼类产品是优质蛋白、重要矿物质和主要的B族维生素的最好来源。随着开展鱼类综合利用的研究,“鱼的一身无废物”的论点也已被人们所接受。总起来看,鱼鳞可以提制鱼光鳞、盐酸鸟粪素、咖啡因、鱼鳞胶、鳞酱油、磷酸钙肥料、黄嘌呤等;鱼皮可制成鱼皮胶,鲨鱼、河豚的皮还能制革;鱼的尾和鳍,也可以做胶,某些软骨鱼的鳍,就是名贵的海味“ 鱼翅”;鱼的头、骨、刺和内脏可制成食用鱼蛋白、鱼粉、蛋白胨、鱼油、味精,残渣可作为固氮菌肥料,内脏还能提取维生素B12;鱼胆可作胆盐,用作细菌的培养剂;鱼肝 营养丰富,鲨、黄鱼、鲽等鱼的肝脏可制取鱼肝油和提取维生素A和D;鱼肉是主要的食用对象。蚊、鱼、柳条鱼、斗鱼等能吞食孑孓,防止病毒,也有益于人类。

当然,不是所有的鱼对人都是有益无害的。有些凶猛的肉食性鱼类如鳡鱼,乌鳢等是池塘鱼类的敌害,有些鱼如河鲀等具有毒素;有些鱼是绦虫等寄生虫的中间寄主,少数鱼类如食人鲨还直接伤人。但

从整个鱼纲来看,它们对人的有利方面,远远超过它们的有害方面。

11、研究鱼类洄游有什么实际意义?

答:研究鱼类的洄游,进而掌握鱼类在什么时候,沿什么路线,在什么地方大量集中确定渔汛、渔场,以便进行捕捞及加强对资源的保护,在渔业生产上有着重要意义。

另外,研究鱼类的洄游,可以为鱼类的适应性问题和阶段发育问题等提供资料,因此也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第十七章 两栖纲复习题

1、简述两栖动物适应陆生生活的特征。

答:两栖类适应陆生的特征:①出现了五趾型附肢,肩带借肌肉间接地与头骨和脊柱联结使前肢获得了较大的活动范围,有利于在陆上捕食和协助吞食;腰带直接与脊柱联结,构 成对躯体重力的主要支撑和推进,初步解决了在陆上运动的矛盾。②成体用肺呼吸,初步解决了从空气中获得氧的矛盾。③随着呼吸系统的改变,循环系统也由单循环改变为不完全的双循环。④大脑半球分化较鱼类明显,大脑顶壁出现了神经细胞。⑤出现了中耳,能将通过空气传导的声波扩大并传导到内耳;出现了眼睑和泪腺,能防止干燥,保护眼球。

2、简述两栖纲的主要特征。

答:两栖纲的主要特征:①皮肤富有粘液腺,体表湿润,有呼吸作用。②幼体生活于水中 ,用鳃呼吸,成体可上陆生活,用肺呼吸。③心脏有两心房、一心室,血液循环为不完全 的双循环。④具有五趾型附肢。⑤发育中有变态。

3、简要说明为什么两栖类还不能摆脱水环境的束缚。

答:两栖类不能摆脱水环境束缚的原因:①皮肤的角质化程度不高,不能有效防止体内水分蒸发。②四肢还不够强健。③肺呼吸还不完善,还要依靠皮肤辅助呼吸。④胚胎无 羊膜,繁殖要在水中进行。

4、从青蛙个体发育史中呼吸器官的演变谈脊椎动物由水生向陆生的进化。

答:青蛙变态前(蝌蚪)的呼吸器官是鳃,在水中进行气体交换,与鱼类的呼吸方式相同;变态后,鳃消失,出现肺,在空气中进行气体交换,这是陆生动物的呼吸方式。但两栖类是首次登陆动物,虽然肺呼吸解决了在陆上进行气体交换的问题,但由于肺的结构简单,呼吸功能不强,还依赖皮肤进行辅助呼吸。

5、简述两栖纲动物主要目的特征。

答:无足目的主要特征:

①无四肢②眼退化,隐于皮下③头骨硬骨数多④椎体双凹型,有长肋骨,无胸骨,无荐椎⑤皮下有小的骨质圆鳞⑥无鼓膜,鼓室⑦房间隔不完全⑧体内受精、卵生成卵胎生。

有尾目的主要特征:①有尾,有四肢②无鳞③头骨数目介于无足目和无尾目之间 ④有不发达的肋骨和胸骨,肋沟明显⑤无鼓膜,鼓室 ⑥房间隔上有穿孔

⑦主要生活于水中,无眼睑或无活动性眼睑 ⑧体外或体内受精⑨变态不明显 无尾目的主要特征:①成体无尾 ②头骨硬骨数少 ③无肋骨,胸骨发达 ④有鼓膜,鼓室

⑤有活动眼睑和瞬膜⑥变态明显

6、试述两栖类的主要经济意义。

答:两栖类的主要经济意义:

①防治虫害。绝大多数蛙蟾类是农田、耕地、森林和草地作物害虫的天敌,利用生物防治害虫,可以避免农药污染,已受到欢迎。

②食用。蛙肉鲜美与鸡肉媲美,是宴席的珍馔佳肴。近年来,牛蛙的养殖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③药用。如最负盛誉的哈士蟆和蟾酥就分别取自于中国林蛙和蟾蜍。 ④是教学和科学研究的良好实验材料。

第十八章 爬行纲复习题

1、爬行类成为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主要成功地解决了哪几个问题?

答:①爬行动物胚胎发育过程中出现羊膜,具有了陆上繁殖的能力。

②皮肤角质化程度加深,外被角质鳞片,皮肤干燥缺乏腺体,有效地防止了体内水份的蒸发 。 ③肺的结构比两栖类复杂,胸廓的出现,使肺呼吸机能加强。

④四肢较两栖类强健,指(趾)端具爪,适于陆上爬行,后肢通过腰带与2枚荐椎相连,构成牢固支架,有利于承受体重。

2、羊膜卵的结构特点及其在脊椎动物演化史上的意义。

答:羊膜卵外包有石灰或纤维质的硬壳,能维持卵的形状,减少卵内水分蒸发、避免机械损伤和防止病原体侵入;卵壳具有通透性,能保证胚胎发育时进行气体代谢,卵内贮存有丰富的卵黄,保证胚胎在发育中能得到足够的营养。

在胚胎发育早期,胚胎周围的胚膜向上发生环状皱褶,不断向背方生长,包围胚胎,在胚胎外构成两个腔——羊膜腔和胚外体腔,羊膜腔内充满羊水,使胚胎能在液体环境中发育,能防止干燥以及机械损伤。另外,还形成一尿囊,可以收集胚胎发育代谢中产生的废物,另外尿囊与绒毛膜紧贴,其上富有血管,胚胎可通过多孔的卵壳或卵膜,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 

羊膜卵的出现,是脊椎动物从水生到陆生进化过程中产生的一个重大适应,它解决了在陆上进行繁殖的问题,使羊膜动物彻底摆脱了水环境的束缚。

3、简述毒蛇与无毒蛇的区别及防治原则。

防治措施:平时提高警惕,切忌用手去捉弄它们。万一被蛇蛟伤,首先应判断是否被毒 蛇所咬,最

好将蛇打死,后识别,若办不到,可根据牙痕判断。当确认被毒蛇咬伤,应采取以下急救措施:①保持镇定,不要乱跑,以免循环加快而加速毒的吸收和扩散,②结扎。在伤口的上方用带子结扎,每隔15-20分钟放松1-2分钟,以防组织坏死;③冲洗。用双氧水或高锰酸钾冲洗伤口,无条件时,用盐水或清水冲洗,④扩创排毒。割破伤处,挤出带毒 液的血液,5就近就医。 1 2 3 4 5 6 7 毒蛇 蝰科蝮亚科毒蛇头大,呈三角形 蝮亚科毒蛇有颊窝 尖吻蝮吻尖向上翘 蝮亚科毒蛇尾短尖细 有的脊鳞扩大呈六角形 各种毒蛇具有不同的斑纹 眼镜蛇科和部分游蛇科毒蛇前半身能竖起,颈可膨胀变扁,常主动攻击人畜 无毒蛇 头一般不呈三角形 无颊窝 吻端圆钝或尖而翘 尾往后逐渐变细 脊鳞不扩大呈六角形 斑纹与毒蛇明显不同 蛇身不能竖立,颈部不扩大变扁,很少主动攻击人 4、简述爬行纲动物的资源及利用。

答:绝大多数爬行动物对人类有益,可以用来:

①食用:龟鳖类自古以来就是人们喜爱的食品、补品,在两广蛇肉被视为佳肴。②工业原料:蟒蛇及大的蛇皮用来作乐器,玳瑁的背甲可以制造眼镜架及其它高级工艺品。③药用:蛇肉干、蛇胆、蛇血、蛇蜕、蛇毒、蛤蚧、龟板、鳖甲等都可做药用。④蜥蜴类能消灭大量害虫,对农林业、卫生保健及维持生态平衡都有积极的作用。

5、为什么说鳄目是爬行动物中结构最高等的一个类群。

答:因为:①鳄目心脏的心室完全分隔,②次生腭发达,③槽生齿,④具横隔。

6、指出下列爬行动物所属目和科

喙头蜥 乌龟 玳瑁 鳖 大壁虎 脆蛇蜥 避役(变色龙) 蟒 红点锦蛇 尖吻蝮 扬子鳄

答:喙头蜥:喙头蜥目;乌龟:龟科,龟鳖目;玳瑁:海龟科,龟鳖目;鳖:鳖科, 龟鳖目;大壁虎:壁虎科,蜥蜴目;脆蛇蜥:蛇蜥科,蜥蜴目;避役:避役科,蜥蜴目; 蟒:蟒蛇科,蛇目;红点锦蛇:游蛇科,蛇目;尖吻蝮:蝰科,蛇目;扬子鳄:鳄目,鳄科

第十九章 鸟纲复习题

1、鸟类与爬行动物相比,它的进步性特征是什么?

答案要点:①具有高而恒定的体温(约为37.0~44.6℃),减少了对环境的依赖性。 ②具有迅速飞翔的能力,能借主动迁徒来适应多变的环境条件。

③具有发达的神经系统和感官,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各种复杂行为能更好地协调体内外环境的统一。 ④具有较完善的繁殖方式和行为(如筑巢、孵卵和育雏),保证了后代有较高的成活率。

2、恒温在动物演化史上有什么意义?

答案要点:①恒温是与无脊椎动物和低等脊椎动物(鱼类、两栖类、爬行类的本质区别) ②高而恒定的体温,促进了体内各种酶的活动,大大提高了新陈代谢水平。③恒温是产热与散热过程的动态平衡。④恒温的出现,是动物有机体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与环境 条件对立统一的结果。

3、羽衣(羽毛)的主要功能是什么?

答案要点:①保持体温,形成隔热层。通过附着于羽基的皮肤肌,可改变羽毛的位置,从而调节体温。②构成飞行器官的一部分,即飞翔和尾羽。③使外形成流线型,减少飞行时的阻力。④保护皮肤不受损伤。⑤形成保护色。

4、鸟类头骨与飞翔生活相适应的特化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答案要点:①头骨薄而轻。各骨块间的缝合在成鸟的颅骨已愈合为一个整体,而且骨内有蜂窝状充气的小腔,解决了轻便与坚实的矛盾。②上、下颌骨极度前伸,构成鸟喙。鸟喙 外具角质鞘,为取食器官。③脑颅和视觉器官的高度发达,使颅腔膨大,头骨顶部呈圆拱形,枕骨大孔移至腹面,脑颅侧壁被压挤至中央构成眶间隔。

5、鸟类骨骼系统与飞翔生活相适应的特点是什么?

答案要点:①骨骼轻而坚固,骨骼内具有充满气体的腔隙,头骨、脊柱、骨盘和肢骨的骨块有愈合现象,肢骨与带骨有较大的变形。②头骨的特点,同第4题。③颈椎异凹型,运动灵活,第一枚为寰椎,可与头骨一起在第二枚枢椎上转动。硬骨质的肋骨借钩状突彼此相关连。鸟类胸骨中线处有高耸的龙骨突,以增大胸肌的固着,脊椎骨骼愈合为综荐骨和尾综骨,加上尾骨退化,使躯体重心集中在中央,有助于在飞行中保持平衡。④左右锁骨及退化的锁间骨在腹中线处愈合成“V”字形。避免左右肩带在飞翔时碰撞。⑤胫跗骨及跗跖骨的延长,增强了起飞和降落时的弹性。

6、简要说明鸟类肺与气囊的结构特点与机能?

答案要点:①鸟类的肺相对体积较小,是一种海绵状缺乏弹性的结构。这种结构主要是由大量的细支气管组成,其中最细的分支是一种呈平行排列的支气管,称为三级支气管或平行支气管。在三级支气管周围有放射状排列的微气管,其外分布有众多的毛细血管,气体交换即在此处进行,它是鸟肺的功能单位。②气管入肺后,成为贯穿肺体的初级支气管,再入次级支气管,最后到三级支气管,呼气与吸气时,气体在肺内均为单向流动。(3)气囊为鸟类的辅助呼吸系统。有九个气囊,鸟类吸气时,新鲜空气沿初级支气管大部直接进入后气囊,一部分进行碳氧交换;呼出气体时,气囊中的新鲜气体再次进行碳氧交换,保证了鸟体飞行时对氧的需求。

7、鸟类肌肉系统与飞翔生活相适应有哪些变化?

答案要点:①由于胸椎以后的脊椎愈合,背部肌肉退化,而颈部肌肉相应发达。②使翼 扬起及下搧的胸小肌和胸大肌十分发达。③后肢具有 适宜于栖树握枝的肌肉。④具有特殊的鸣管肌肉。

8、鸟类消化系统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答案要点:①具有角质喙以及相应的轻便的颌骨和发达的肌胃,这与牙齿退化,以吞食方式将食物存贮于消化道内有关。②胃分肌胃和腺胃。③直肠短,不贮存粪便。④消化能力极强。

9、鸟类有哪些适宜于飞行的特征?

答案要点:①身体外形呈流线型,减少飞行阻力。②前肢特化为翼。③皮肤柔软,有羽区和裸区之分。④骨骼轻而坚固,骨骼内具有充气的腔隙,头骨、脊柱、骨盘和肢骨的骨块有愈合现象,肢骨与带骨有较大变形⑤使翼扬起和下搧的胸小肌和胸大肌十分发达,背部肌肉退化,后肢具有适宜于栖树握枝的肌肉。⑥直肠短、不贮存粪便,有利减轻体重。⑦双重 呼吸,保证了飞行时氧的供应。⑧完全双循环,提高了运输氧的能力。⑨排泄物为尿酸,不具膀胱,有利于减轻体重。⑩小脑发达,有利于飞行中的平衡。(11)视觉发达,具双重调节,眼球内有特殊的巩膜骨。(12)非生殖季节,生殖系统呈萎缩状态,雌性仅保留左侧 卵巢和输卵管,有利于减轻体重。

10、为什么说始祖鸟具有爬行类和鸟类的过渡形态特征?

答案要点:(1)因为始祖鸟具有和鸟类及爬行类各自相似的特征。(2)鸟类相似的特征是 :①具羽毛;②有翼;③骨盘为开放式;④后肢具4趾;三前一后。(3)和爬行类相似的特征 是:①具槽生齿;②双凹型椎体;③有18-21枚分离的尾椎骨;④前肢具3枚分离的掌骨,指端具爪;⑤腰带各骨未愈合;⑥胸骨无龙骨突;⑦肋骨无钩状突。

11、鸟类的3个总目在分类特征上有哪些主要区别?

答案要点:(1)平胸总目为现存体型最大的鸟类,适于奔走生活。具有一系列原始特征 :翼退化、胸骨不具龙骨突起,不具尾综骨及尾脂腺,羽毛均匀分布、羽枝不具羽小钩,雄鸟具发达的交配器官,足2-3趾。(2)企鹅总目是潜水生活的中、大型鸟类,前肢鳍状,适于划水,具鳞片状羽毛,均匀分布于体表。尾短、腿短而移至躯体后方,趾间具蹼,适于游泳。陆上行走时躯体近于直立,左右摇摆,骨骼沉重而不充气,具发达的龙骨突起。(3)突胸总目为现存鸟类的绝大多数。翼发达,善于飞翔,胸骨具龙骨突起,最后4-6块尾椎骨愈合成一块尾综骨,具充气的骨骼。正羽发达,构成羽片,体表有羽区,裸区之分,绝大多数雄鸟不具交配器官。

12、为什么说平胸总目鸟类比较原始?

答案要点:(1)翼退化、胸骨不具龙骨突起,不能飞翔;(2)不具尾综骨及尾脂腺;(3) 羽毛均匀分布;(4)羽枝不具羽小钩;(5)雄鸟具发达的交配器官;(6)足趾适应奔走生活而趋于减少。

13、企鹅有哪些特征与潜水生活相适应?

答案要点:(1)前肢鳍状适于划水。(2)具鳞片状羽毛,均匀分布于体表。(3)尾短。(4 )腿短而移至躯体后方。(5)趾间具蹼,适应游泳生活。

14、总结鸟类的各种生态类群由于适应不同的环境和生活方式,在形态结构上有哪些趋同性 特征?

答案要点:(1)现存鸟类绝大多数为突胸总目鸟类,根据其生活方式和结构特征,可分为6 个生态类群,即涉禽、游禽、猛禽、攀禽、陆禽和鸣禽。(2)游禽类具不同的蹼,一般尾脂腺较发达。(3)涉禽表现出嘴、颈、腿及趾均较长,胫部裸露。(4)猛禽为肉食性鸟类,嘴具利钩以撕裂捕获物,脚强健有力,善飞视力敏锐,夜行性的听觉发达。(3)陆禽的腿脚健壮,具适于掘土的钝爪。嗉囊发达、不善飞。(6)攀禽,对趾型、并趾型或前趾型。(7)鸣禽的鸣管及鸣肌复杂,离趾型,跗跖后部的鳞片愈合成一块完态的鳞板。

15、占区的生物学意义是什么?

答案要点:(1)保证营巢鸟类能在距巢址最近的范围内,获得充分的食物供应。(2)调节营巢地区内鸟类种群的密度和分布,以能有效地利用自然资源。(3)减少其它鸟类对配对、筑巢、交配及孵卵,育雏等活动的干扰。(4)对附近参加繁殖的同种鸟类心理活动产生影响起着社会性的兴奋作用。

16、鸟巢有何功能?

答案要点:(1)使卵不致滚散,能同时被亲鸟所孵化。(2)保温。(3)使孵卵成鸟、卵及雏鸟免遭天敌伤害。

17、为什么一些鸟营群巢?

答案要点:(1)适宜营巢的地点有限。(2)营巢地区的食物比较丰富,可满足成鸟及幼雏的需要。(3)有利于共同防御天敌。

18、研究鸟类迁徒有何意义?

 答案要点:(1)在理论上能够揭示迁徒本能的形成及发展过程,为生物进化论以及有机体环境之间的复杂关系提供更为深入的资料。(2)在实践上除了为有效地利用和控制经济鸟类,为改造自然区系提供理论基础外,还为仿生学提供了广阔的研究方向。

第二十章 哺乳纲

1、哺乳动物有哪些进步性特征?

答:①具有高度发达的神经系统和感官,能协调复杂的机能活动和适应多变的环境条件。 ②出现口腔咀嚼和消化,大大提高了对能量的摄取。

③具有高而恒定的体温(约为25℃-37℃),减少了对环境的依赖性。 ④具有陆上快速运动的能力。

⑤胎生、哺乳,保证了后代有较高的成活率。

2、胎生、哺乳在动物演化史上有什么意义?

答:胎生为发育的胚胎提供了保护,营养以及稳定的恒温发育条件,是保证酶活动和代谢活动正常进行的有利因素,使外界环境条件对胚胎发育的不利影响减低到最小程度;以乳汁哺育幼兽,它是使后代在优越的营养条件和安全保护下迅速成长的生物学适应,胎生、哺乳为哺乳动物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

3、哺乳类有哪几种皮肤腺?各有何结构特点和功能?

答:哺乳类的皮肤腺主要有四种类型。皮脂腺:为泡状腺,多开口于毛囊基部,所分泌的油脂能滋润毛和皮肤;汗腺:为管状腺,下陷入真皮深处,盘卷成团,外包以丰富的血管 ,所分泌的汗液,通过体表的蒸发,能排泄一部发代谢废物(如尿素),蒸发散热是调节体温的一种主要方式;乳腺:是管状腺和泡状腺的复合腺体,能分泌乳汁哺育幼体;味腺:是汗腺或皮脂腺的衍生物,如麝的麝香腺,黄鼠狼的肛腺,对哺乳类(特别是社会性集群种类)同种的识别和繁殖配对有重要作用。

4、哺乳类中轴骨有哪些特点?

答:哺乳类的脊柱分为颈椎,胸椎、腰椎、荐椎和尾椎5部分;劲椎数大多为7枚,第一、二枚颈椎

特化为寰椎和枢椎提高了头部的运动范围;胸椎、肋骨和胸骨构成胸廓,是保护内脏,完成呼吸活动和间接地支持前肢运动的重要器官;荐椎有愈合现象,构成对腰带的稳固支持;双平型椎体提高了脊柱的负重能力,相邻的椎体之间具有软骨构成的椎间盘,缓冲运动时对脑及内脏的震动。

5、哺乳类头骨和附肢骨有哪些特点?

答:头骨:骨块减少和愈合,使头骨轻便而坚固,鼻腔扩大并出现复杂的鼻甲骨,使嗅觉表面积增大,哺乳类因鼻腔扩大而有明显的脸部;中耳腔被硬骨(鼓泡室)所保护,腔内有 3块互为关节的听骨把鼓膜与内耳相联结,使听觉敏锐;口腔顶部骨质隔板(次生腭)的发达 ,使呼吸和消化分开;下颌由单一的齿骨构成,加强了咀嚼能力,头骨具有颧弓以作为强大的咀嚼肌的起点。

附肢骨:脊胛骨十分发达,锁骨多趋于退化,仅在攀援(如猴)、掘土(如鼹鼠)和飞翔(如蝙 蝠)等类群发达,肩带的简化与运动方式的单一性密切关系,前肢骨的肘关节向后,提高了支撑和运动的能力。 腰带愈合,加强了对后肢支持的牢固性,膝关节向前转,提高了对后肢支持的牢固性。

6、介绍反刍兽的胃及反刍的简要过程。

答:反刍兽的胃一般由4室组成,即瘤胃、网胃(蜂巢胃)、瓣胃和皱胃,其中前3个胃室是食道的变形,皱胃为胃本体,具有腺上皮,能分泌胃液。

反刍的简要过程:当胃有大量唾液的纤维质物质(如干草)进入瘤胃以后,在微生物(细菌、 纤毛虫和真菌)作用下发酵分解(有时也能进入网胃),存于瘤胃和网胃内的粗糙食物上浮; 刺激瘤胃前庭和食管沟,引起逆哎反射,将粗糙食物逆行经食道入口再行咀嚼,咀嚼后的细碎和比重较大的食物再经瘤胃和网胃的底部,最后达于皱胃。

7、哺乳类嗅觉和听觉器官在结构和功能上有哪些特点?

答:嗅觉:哺乳类嗅觉高度发达,表现在鼻腔的扩大和鼻甲骨的复杂化,鼻甲骨是盘卷复杂的薄骨片,其外覆有满布嗅神经的嗅粘膜,使嗅觉表面积大为增加。

听觉:哺乳类的听觉敏锐表现在:内耳有发达的耳蜗管,中耳内有3块听骨以及发达的外耳道和耳壳。耳壳可以转动,能够更有效地收集声波。鼓膜随声波的振动以推动听骨,听骨撞 击耳蜗管,引起管内淋巴液的震动,从而刺激听觉的感受器,将神经冲动传入脑而产生听觉 。

8、哺乳纲分哪几个亚纲?在结构上各有哪些特点?

答:哺乳纲分三个亚纲。

原兽亚纲:具有一系列接近于爬行类和不同于高等哺乳类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卵生,产具壳的多黄卵,雌兽具孵卵行为。有乳腺,但不具乳头;肩带结构似爬行类(具有乌喙骨、前鸟喙骨和间锁骨)。有泄殖腔,雄兽不具交配器官。大脑皮层不发达,无胼胝体。成体无齿,代以角质鞘。体温基本恒定(26℃~35℃),缺乏完善的体温调节能力,其活动能力不强,分布区狭窄。

后兽亚纲:是较低等的哺乳动物类群。主要特征为:胎生,但不具真正的胎盘,胚胎由卵黄囊与母体子宫壁接触,因而幼仔发育不良,妊娠期仅10~40天,需继续在雌兽的育儿袋中长期发育。泄殖腔已趋于退化。肩带中的前乌喙骨与乌喙骨均退化,肩胛骨增大。乳头位于育儿袋内。大脑皮层不发达,无胼胝体。异型龄,但门齿数目较多(常为5/3、3/2)。

真兽亚纲:是高等哺乳动物类群。主要特征是:具有真正的胎盘(尿囊与母体的子宫壁接触) ,胎儿

程。这些一致性可以证明这些动物有共同的祖先,其外形的差异则是 由于适应不同的生活环境,执行不同的功能造成的。(2)痕迹器官的存在对动物的进化提供 了最有意义的证据,如鲸类残存的腰带证明其为次生性转变为水栖的哺乳类,其祖先应是陆 生哺乳动物。

4、试从胚胎学提出动物的进化例证。

答案要点:不同纲的脊椎动物,如鱼、蝾螈、龟、鸡、猪、牛、兔和人的早期胚胎发育彼此都很相似,都具有鳃裂和尾、头部较大,身体弯曲,胚期越早,体形也越相似,以后逐渐分化才显出差别。且可 看出在分类地位上越相近的动物,其相似的程度也越大。以上所列动物和人都是从很古的时 候的共同始祖演化而来才可理解,生物的遗传性把过去一些进化的痕迹保留在胚胎时期中, 因而才有胚胎初期的相似。动物胚胎发育的过程一般能重现其在种系进化历程中的重要阶段 ,例如,哺乳动物从一个受精卵发育开始,历经囊胚、原肠胚至三胚层等是相当于无脊椎动物阶段,待出现鳃裂,相当于鱼类阶段,再出现心脏的分隔变化(一心房、一心室→二心室 、一心房→二心房、二心室),相当于由鱼类→两栖类→爬行类→哺乳类各阶段。正如德国 赫克尔提出的“个体发育的历史是系统发育历史的简单而迅速的重演”。

5、如何以古生物学例证说明动物是进化的?

答案要点:按地层形成的先后顺序与生物出现的早晚,将地质年代分为5个代: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就动物演化的事实看,最初出现的是无脊椎动物,生活在水中,以后依次出现水生的无颌类至有颌鱼类,然后是开始登陆的两栖类,登陆成功的爬行类,又由爬行类演化出鸟类与哺乳类,最后才出现人类。不同生物类群在演化过程中的相互交替的原因,是由于自然条件的改变而引起某些类群的灭绝和另一些类群的出现、发展和繁盛。象在古生物化石方面能够清晰显示动物种的进化历程。从第三纪由始新世晚期到渐新世早期的始祖象开始,历经古乳齿象、剑齿象、猛玛象,直到现存之非洲象和印度象 。其演化过程为:

体型由小变大,始祖象大小似猪,上颌第二门齿由正常大小到突出成长的象牙,臼齿齿冠由低到高,臼齿冠也从小的乳状突演变为一条条粗的横嵴;鼻子也由正常大小逐渐加长为长的象鼻。

6、举例说明动物地理因素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

答案要点:达尔文乘贝格尔号巡洋舰到达加拉巴哥群岛,经观察后他记录到:“这些岛屿的自然历史是非常奇妙的,绝大多数动、植物都是土生土长的,是其它地方所没有的,甚至栖居于不同岛上的动物也有所不同但所有的动物和栖居美洲者有着显著的关系。”他认为该岛的动、植物和南美洲的动物存在显著的亲缘关系,但又有很大差异。群岛的每个岛上都存在着独特的动物类群,而它们又同其它岛上的动物在形态上有一定关系。由此可知,该群岛曾与南美洲大陆相连结,后来与南美大陆脱离成为群岛,在不同的隔离的地理环境中产生变异而演化成现在各岛的动物地理群。

7、如何以免疫学方法研究动物之间的亲缘关系?

答案要点:证明动物有亲缘关系的一个经典实验是血清免疫实验,即用某种动物的血清作为抗原给另一种动物体作免疫注射,经多次注射后,过一定时间在接受血清注射的动物体内就会产生抗体,从这种产生了抗体的动物的血液制备的血清中即含有此种抗体,各为抗血清。将此种抗血清与作为抗原的血清相混合则会发生沉淀现象。如用其它动物的血清作为抗原与此种抗血清相混合,则有可能产生不同程

度的沉淀,亲缘关系愈近,产生的沉淀愈多,由此可判断动物之间亲缘关系的远近。

8、试述核酸分子在进化中的表现?

答案要点:真正的遗传物质是DNA,在生物进化过程中,DNA复制时的随机突变和这种突变的积累才导致蛋白质分子中氨基酸残基的突变,从而最终造成物种的改变,形成新种。故在生物进化中DNA的变化才是演化的本质所在。目前已知,随着生物的由低级向高级的进化,反映在DNA的含量上是由少到多。

9、论述遗传学在生物进化与进化论中的作用。

答案要点:已知不同生物有不同的染色体组型,生物种之间染色体组型的类似性程度可反映生物进化的亲缘关系。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携带者,在生物进化过程中,染色体在数量与结构上的变化无疑在生物种的形成与演变方面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染色体的变化往往反映其基因的变化,从而造成了遗传物质的增加和丢失。染色体在结构与数量上的差异也会造成2个本来很相近的种群间的生殖隔离而生殖隔离则是物种的分化与新种形成的前提。一般情况下,一个种群的所有个体的染色体核型基本保持着一致性与稳定性反映了该物种在进化过 程中的一定位置。可变性则造成了物种的变异,使进化成为可能。可以说生物进化源于染色 体进化,而染色体进化是经过一系列的染色体突变进行的。

10、达尔文根据什么提出他的自然选择学说的?

答案要点: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建立是根据其观察到的一些事实和依据这些事实进行推论的,首先,生物具有极高的繁殖率,即生物物种数量增长的潜在可能性是按几何级数甚或指数增长。其次,尽管物种具有几何级数增长潜力,但在自然界各物种的数量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相对稳定,这是因为各种原因造成不是所有的后代均能存活,实际上大多被淘汰。他也观察到自然资源也是有限的,在相对稳定的环境条件下也保持着相对的恒定;另一重要的事实,是生物普遍存在变异,每个种群都显示出极大的变异性,这种变异的很大一部 分是可以遗传的。

11、试述新达尔文主义的形成和对进化论的贡献。

答案要点:魏斯曼曾用连续22代切断小鼠尾巴至第23代小鼠尾仍未变短的实验事实否定了拉马克与达尔文的获得性遗传观点;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约翰森的纯系说,德弗里斯的突变论,摩尔根的基因论等理论不断提出,形成了新达尔文主义。

新达尔文主义揭示了遗传变异的机制,从而克服了达尔文进化学说的主要缺限,并为进化论的进一步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12、试比较“综合进化论”、“分子进化中性学说”和“间断平衡论”,并提出你的认识。

答案要点:综合进化论综合了染色体遗传学、群体遗传学、物种概念与分类学、生态学 、地理学、古生物学、胚胎学和生物化学等学科的成果提出的,认为群体是在一定地区的一群可以进行交配的个体,这些个体享有共同的基因库。一个物种是由一个最大的群体构成。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应是群体。分子进化的中性学说认为在分子水平上大多数进化改变和物种内的大多数变异,是通过选择上中性或近乎中性的突变等位基因的随机漂变的偶然固定所引起的,而非自然选择所导致。主要内容有:在分子水平上大多数的突变是中性的;中性突变经过随机的“遗传漂变”在群体里固定下来或消失,分子进化速率的“恒定性”与“保守性”。间断平衡论认为进化过程是由一种在短时间内爆发式产生的进化与在长时间稳定

状态下的一 系列渐变进化之间交替进行的过程。综合进化论是综合多学科的知识而产生的,已被大多数人所接受,其它两个学说都是在某一结果的基础上提出的,相信随着科技的进步,会有一个统一的结论的。

13、如何区分大进化与小进化?

答案要点:最早把进化理论的研究分为2个领域(大、小进化)的是遗传学家戈德施米特。他认为自然选择只能在物种的范围内作用于基因而产生小的进化改变,即小进化;而由一个种变为另一种的进化不能单靠微小突变积累的进化方式完成,而是由涉及整个染色体组的突变所产生的“有希望的怪物”在偶然遇到合适的生境而得到生存与繁衍,这样就能产生出一个新种,甚至新属或新科。研究种和种以下的进化的为小进化;研究种及种以上分类单元进化的为大进化。

14、物种的基本含义是什么?

答案要点;物种是生物在自然界中存在的一个基本单位,以种群的方式存在,占有一定的生境,同一物种个体的形态基本一致,如有差别,其差异在遗传上是连续的,个体之间可以杂交并产生能育的后代,它们享有一个共同的基因库,与其他物种之间由生殖隔离分割开。

15、为什么说一个“模式”标本并不能代表一个物种?

答案要点:一个物种具有形态学,遗传学、生物地理学以及生理生化等方面的特有指标 。但在目前分类学家的实际工作中,一般只是采用形态学标准进行分类,传统的分类工作往往以模式标本的特征,作为物种定名的标准。这有相对的局限性,因为物种是以种群的形 式而非个体形式存在,任何一个种群中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连续的变异,因此,从一个个体提取的特征不能或不完全能代表一个物种,所以现代的分类学是尽可能以种属为对象,应用 统计学方法对种群内的变异进行分析,以确定是否是一个物种,或是亚种,或是其它的分类单元。

16、试述物种的形成。

答案要点:从原有物种中形成一个新的物种,即为物种形成。在物种形成中,隔离起了十分关键的作用,隔离的类型有地理隔离与生殖隔离。(1)地理隔离,使种属中的不同群体被障碍所阻隔,群体间不能互相交流而独自发展。地理隔离是物种形成的第一步。(2)生殖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关键。当一个种群的不同群体为地理隔离所阻碍,不同群体间失去了基因交流的机会,各群体独立地累积基因突变。逐渐形成群体特有的基因库,并产生了生殖隔离,从而建立起新种群,亦即新物种形成。

第二十三章 “动物地理分布”复习题

1、跳鼠类与沙漠环境相适应的特性有哪些?

答案要点:跳鼠类是荒漠——半荒地区的夜行性小兽,它的背毛黄色,与沙漠环境协调一致,腹部洁白,能有效地反射地表的辐射高温而散热;吻端宽钝,鼻孔有活动性皮褶 ,适于推土封堵洞口和防止沙粒进入鼻内;眼大,能在夜间视物,耳壳长或听泡巨大,有利 于在旷野中收集声波;后肢强健,约为前肢长的2—4倍,有发达的趾垫或趾下密生刷状硬毛,可增大与地面的接触面积以免跳跃时陷足沙内;尾长,敲击地面时可增强弹跳力,也是跃身空中时维持鼠体平衡及控制运动方向的工具。

2、动物分布区能否向外进行扩张依赖哪些因素?

答案要点:动物分布区能否向外进行扩展常依赖于两个重要因素:①扩展能力,一般来说,动物的生态价愈高,克服阻限的能力愈强,扩展能力和分布区也愈大。此外,动物种的地质年龄愈古老,分布区愈广,而大熊猫、扬子鳄、肺鱼、蒙古野马等古老种类因处于自然衰退阶段和受其它种排挤而分布区狭小的除外。②限制动物分布的阻限有非生物阻限和生物阻限。非生物阻限是指地形、气候、海洋、河流和沙漠等自然因素;生物阻限包括食物不足 、缺乏中间宿主和种间斗争等因素。

第二十四章 动物生态复习题

1 、生态因子及其与动物有机体有何关系?

答案要点:(1)生态因子通常可分为物理因子和生物因子。物理因子主要包括气候、环境 的化学因子和土壤因子;生物因子指动物、植物和微生物有机体。(2)气候因子包括温度、 湿度、降雨量、光照、风和雪等各种物理因子。温度对动物的影响最显著,它直接影响动物的体温,从而影响着新陈代谢强度、生长和发育等;水是生物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必不可少的生活条件;水是代谢活动的介质,湿度和降雨量对低等陆生动物的生长发育和生殖力常具有一定景响,而且是控制许多动物分布的重要因子;光照对于动物有机体的热能代谢、行为、生活周期和地理分布都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3)化学因素主要包括气体、盐度 和 酸碱度。大气及水中的含氧量直接影响着动物的生存和分布;盐度主要通过影响水的密度和 渗透压而对水生生物的生活和卵的发育产生影响;过酸或过碱都对动物的新陈代谢和繁殖产生影响;(4)生物因子在动物有机体的存活和数量消长方面具有重要影响;生物有机体之间还存在着寄生、共生和捕食等关系。

2、什么是种群?种群有哪些基本特征?

答案要点:种群是占有一定地域(空间)的一群同种个体的自然组合。在自然界中种内个体是互相依赖、彼此制约的统一整体。同一种群内的成员栖于共同的生态环境内并分享同一食物来源,它们具有共同的基因库,彼此间可以进行繁殖并产出有生殖力的后代。

种群的基本特征有:(1)种群内个体的空间分布主要有均匀分布,随机分布和聚群分布,以聚群分布为绝大多数。(2)种群的年龄结构可根据年龄锥体来判断,分为增长着的种群、稳定的种群和衰老的种群。(3)出生率,出生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一种群所产生后代个体的平均数。繁殖力是物种历史上所形成的一种适应性,还受食物降雨等环境条件的限制。(4)死亡率,死亡率是单位时间内各群内的个体死亡的平均数,它与气候、食物条件、疾病及栖息环境恶化等因素有关。(5)种群的存活曲线描述一动物种群从出生到死亡的存活状态特征的曲线称存活曲线,有凸型,对角线型和凹型3种,以对角线型最为常见。

3、举例说明种群的增长特性及种群的数量变动及调节的基本内容?

答案要点:(1)种群的增长特性:动物种群的数量变动取决于一系列复杂的因子,出生率与死亡率是2个基本因子,动物的扩散、聚集和迁徙等行为也影响着种群的数量。如在实验室培养细菌、果蝇的早期阶段及一种动物侵入新形成的岛屿上,不存在与其它种群或天敌的严重生存斗争并且有足够的空间和食物供应,种群增长曲线是直线上升,呈几何级数增长,为“J”型,随着种群密度的增长,各种竞争因子也

在加大,还会引起传染病流行而 使死亡率上升。动物的增长曲线十分相似,即开始时有一段停滞期,随后进入对数期,最后 降低至相对稳定的平衡期,大致呈“S”型。

(2)种群数量的调节:单位空间内种群个体的数目称为种群密度,种群密度既受气候因子等非生物因子的控制,又受种间关系、种内关系、营养、疾病、捕食等密度制约因子的控制。 当种群数量上升时,各种因子开始起作用,导致生存斗争激烈,死亡率上升、出生率下降、 迁出增加,起着负反馈的调节作用。同时由于密度增加的过度拥挤,能导致紧张程度增大, 神经内分泌系统失控,生长抑制,繁殖力下降,表现烦燥和富有侵略性,这是调节种群的内 源性因子。最著各的例子是欧旅鼠,它在大发生的年份集成大群外迁,沿途残食掉一切作物,最终全部死亡,种群每年越冬之后至繁殖前期的密度最低,繁殖之后的一段时间内是密度 最高时期,由于食物、疾病、天敌、气候等因素以及种群内部的衰老死亡,待越冬之后,种 群密度又降低到一定的水平,在正常的年景下,保持着相对的稳定。种群数量的年间变动, 有些呈现周期性的规则波动,有些是非周期性的不规则波动,前者如松鼠、交嘴雀,后者如 毛腿沙鸡,太平鸟,但大多数为不规则波动的。

4、什么是群落,有何特性?群落的稳定性与多样性和生态位有什么关系?

答案要点:(1)群落是一定的地区内所栖息的各种生物种群(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的自然组合,每一群落内的各个生物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并各自独立地,恒定地利用和消耗能量。(2)群落的特性有:群落中的物种多样性、生态优势、生态位与集团结构、分层及演替。(3)生态位的多样性是群落结构相对稳定的基础。一群落内物种的多寡称为物种多样性。从理论上讲,一个群落内物种多样性的发展与以下因素有关:有较多的可利用资源;群落内的物种种类尚不多,还有一些生态位未被利用;各个物种的生态位均比较狭窄;有较多的生态位重叠。生态位重叠愈大,种间竞争愈剧烈,竞争的结果,或是导致生态位的分化,或是导致处于劣势的物种在群落中消亡。当某一物种消亡之后,另一些物种所占有的生态位会扩大。

5、举例说明食物链,能流和生态系统的关系。

答案要点:(1)生态系统中不同物种间的最主要的联系是食物联系,通过食物而直地或间接地把各个成员联结成一个整体,这种食物联系称为为食物链。动物所利用的全部能量,最终是来源于日光,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日光能转化为有机物贮存;昆虫、老鼠、兔子等草食性动物通过取食植物而获得能量,它们又是猫头鹰、狼等的食物。生态系统内各种动物的食物链有长有短,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愈稳定。(2)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影响着有机体的生命过程,但能流是单向的,在生态系统中逐次被利用,消耗而最终消失。由于生态锥体,使食物链的长度一般不超过五级。

6、结合环境保护理解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答案要点:(1)环境保护的目的就是最有效和最有益地合理利用并保护自然资源,从生态系统来考虑,对于动植物资源都必须在其能够不断更新的范围内来加以利用。

(2)由于人类活动对环境的破坏,导致许多动植物灭绝或濒临绝灭,生态系统的污染源可分为工业废物污染、农药污染和放射性污染。这些污染都会导致动植物死亡,破坏生态环境。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8ag6.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