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负解决营养问题首责消除一切形式营养不良

更新时间:2023-08-14 07:20:01 阅读量: IT计算机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肩负解决营养问题首责消除一切形式营养不良【转载】

联合国确立2016—2025年为“营养行动十年” 我国营养界专家解读第二届国际营养大会成果性文件

为了研究全球性的营养不良问题,寻找今后几十年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和世界卫生组织(WHO)于2014年11月19—21日在意大利罗马联合举办第二届国际营养大会。值得注意的是,国际营养大会并非学术性会议,而是联合国组织的各国政府间会议,来自全球的2200多名代表参会,其中包括170多个国家和地区政府的农业、卫生和其他相关部门的代表以及150名行业组织代表和企业界代表,涵盖联合国所有成员国。 全球营养不良对可持续发展和健康构成多重挑战

第一届国际营养大会于1992年召开,与会国家的代表共同发表了影响巨大的《世界营养宣言》。为何时隔20年再度召开这样高规格的全球营养会议?国际生命科学学会(ILSI)中国办事处主任陈君石院士提醒:据人口统计学者估计,到2050年,全球人口数量会增至大约90亿,届时,为满足人们的食物需求,粮食产量要在现有基础上翻一番。而且,食物供应的压力不仅仅来自于数量,还有质量——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包括营养品质在内的食物的质量也会提出更高的要求。

面对如此严峻的局面,全球营养不良已对可持续发展和健康构成多重挑战,采取行动消除全球范围内的饥饿问题及一切形式的营养不良已刻不容缓。第二届国际营养大会重申了自1992年第一届国际营养大会和1996年世界粮食首脑会议以来,全球在粮食安全和营养方面制定的国际目标以及在各项行动计划中所做出的承诺,重申人人有权获得安全、充足和营养的食物,将营养问题作为人的基本权利,并围绕这一问题提出了很多策略和措施。 《营养问题罗马宣言》《行动框架》明确营养工作发展方向

《营养问题罗马宣言》和《行动框架》是第二届国际营养大会的两份成果性文件,为解决涉及多个部门的营养问题提供了一系列政策建议和行动建议,供各国政府酌情采纳。这两份文件的出台不仅是对以往工作的认真梳理和总结,同时也为未来营养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宣言”“框架”对于中国开展营养工作具有很强借鉴作用

中国近20年来的公众营养改善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但营养改善工作仍任重道远。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出现的不同营养问题,在处于经济发展快速转型期的中国并存。通过认真领会《营养问题罗马宣言》和《行动框架》中的内容,可以更好地、审慎地选择适合于中国国情的营养策略。为此,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ILSI中国办事处于今年2月10日在北京共同主办了第二届国际营养大会报告会,对营养大会的两份成果性文件进行了深入解读。

《营养问题罗马宣言》是一份为应对当前营养问题和挑战而编写的政治文件,规定各国分十步走,将其营养承诺付诸行动;《行动框架》则提供了一套供各国政府使用的自愿政策备选方案和战略,这两份文件对于指导中国未来10年的营养发展具有很强的借鉴作用和启示。

重新定义营养不良概念

除了营养不足、微量营养素缺乏症之外,将超重和肥胖症列为了营养不良。强调营养不良除了对身体发育和认知造成影响外,还会增加传染病和慢性病的易感性,同时会降低生产力,带来负面的社会经济后果。

全新总结营养问题社会学因素

将营养问题的影响因素分解为社会因素、自然因素和个体因素等。在传统的影响因素如贫困、食物短缺、粮食安全、生活方式、膳食结构等因素外,增加了一些新的影响因素,包括传染病、寄生虫病、地方病等疾病、环境卫生、饮水安全、气候变化、突发灾害、食物浪

费、国际贸易以及国家差异等随着社会发展而日益显现的社会因素。这些广义的社会学因素将营养问题的严重性置于了更大的范围和更高的社会层面。

强调营养和粮食问题紧密关联性

本届国际营养大会虽然从题目上是专门为应对营养问题而设置的会议,但对于食物及其所产生的营养问题做了大量的描述,在应对营养不良的挑战时,食物的供应、安全,食物的数量、质量和多样性以及粮食的消费模式、粮食的浪费等问题,都被显著地放在了需要各国关注的部分。

明确崭新目标

本届国际营养大会首次以宣言的方式提出“要消除一切形式的营养不良”这一目标。呼吁制定公共政策,倡导在生命的各阶段均能获得健康的膳食;呼吁建立多部门机制,采取协调一致的跨部门行动;呼吁制定法律,改善饮食和营养;呼吁加强国家卫生体系建设,提供营养等综合性服务;呼吁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粮食系统,实现公民的食物权。

提出务实建议

本届国际营养大会建议联合国大会通过《营养问题罗马宣言》,并宣布2016—2025年为“营养行动十年”,这项行动的发起无疑对推动各国深入开展营养工作提供了很好的契机。除此之外,大会提出不少值得关注的影响营养问题的新领域,包括关注社会弱势群体、杜绝粮食浪费、加大儿童食品推销监管、应对人畜共患病、解决抗菌药抗药性问题、加强国际援助等。同时着重提出要建立可持续的食物系统、制定农民补贴公共政策、加大农业投资、注重均衡饮食以及加大营养知识宣传等。

系统全面确立行动框架

《行动框架》首次提出各国政府在营养问题上肩负首要责任,并基于此提出一套政策方案和战略建议,希望各国结合自身实际和适宜性,酌情纳入本国的营养、卫生、农业、发展和投资的国家计划。大会还以2025年为时间节点,围绕已经制定的孕产妇和婴幼儿营养状况以及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的既定全球目标,制定了涵盖社会因素、自然因素和个体因素的一系列具体行动计划。

这些行动计划包括14大项,可分为三大类:

建立支持性环境

建议各国政府制定国家营养计划、立法、建立跨部门机制、加大财政支持、加强信息系统建设等。此外,建议各国加强政治承诺,通过南北合作、南南合作、三方合作等机制加强国家间合作,要求联合国各机构加强协调等。

强化社会性因素

建立可持续发展的食物体系、加大国际贸易和投资、开展营养健康教育、加大社会保障等方面。这些方面都是基于改善营养问题的卫生领域之外的因素。其中,将营养目标纳入粮食和农业政策,加强营养敏感型农业和食品生产加工,改进储藏、保存、运输和流通技术,鼓励各国通过贸易协定提高粮食供应量,制定健康膳食国际准则,提升危机易发地区食物供应抵御能力,培养农技、教师、医护人员技能,针对弱势群体开展营养保障等理念,对我国拓展思路、制定多部门政策有很好的启发。

强化卫生措施

从加强卫生保健体系建设、加大各项营养不良改善措施等两方面制定相关内容。该部分内容主要是针对卫生系统内部各部门,因此对于制定卫生系统内部的行动计划更加具有针对性。除了传统的加强卫生保健体系,针对母乳喂养、发育迟缓、儿童超重肥胖和育龄妇女贫血等问题开展相对应的干预措施外,增加了一些新的内容,包括部分传染病、寄生虫病和地方病的预防,环境卫生、饮水安全和个人卫生的改善以及加强食品安全和抗菌药抗药性的监管力度等。这些内容都突破了以往我国开展的传统意义上的营养工作,是“大营养”的概念。

(本报记者 刘艳芳)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8adj.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