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省桂林十八中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

更新时间:2023-04-15 04:33: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广西省桂林十八中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

含答案

一、选择题

1.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中国人的姓总是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前,而不像西方

那样,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后。中国人重视姓氏的现象主要反映出()

A.男尊女卑思想严重

B.个人观念的淡漠

C.家族宗法观念浓厚

D.专制王权的强大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由材料关键信息“姓总是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前”“中国人重视姓氏”等,透过现象看

本质,本题考查的实际上是宗法制度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判断选项,可知:A项“男尊女卑”,与题干“重视姓氏在前”主旨无关。BD两项明显属于无关项,排除。C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本题正确答案选C。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度及其影响

【名师点睛】关于古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宗法制度,是高考重要考点。要注意“老干新枝”素材题型的把握。要注意联系生活中的诸多现象,诸如对清明节祭祖,家谱族谱,姓氏辈分,祠堂,光宗耀祖观念,重男轻女观念等,要注意透过现象看本质,体现的即是宗法制度带来

的影响。平时要引导学生比较理性的看待历史事物,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2.有学者认为,我国是世界上唯一保持了两千多年中央集权制度的国家,四个基础性制度——郡县制度、尊儒制度、、国有专营制度,如四根“支柱”共同支撑中央集权的“大厦”。划线

部分应填的制度是

A.分封制度

B.科举制度

C.三公九卿制度

D.三省六部制度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基础性制度”“支撑中央集权”等信息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四个基础

性制度涉及地方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教育(选官制度)等方面,科举制度破除了世家大

族的垄断特权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并且从隋唐时期开始一直沿用科举制度,B正确;A 主要是周代管理地方的制度,不利于中央集权,CD是中央官制,排除ACD。所以选B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科举制

3.阿克顿说:“妥协是政治的灵魂,如果不是其全部的话”。达尔也说:“民主依赖妥协”。下列事件与“妥协”相距甚远的是

A.1689年英国《权利法案》

B.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C.1945年国共《双十协定》

D.1787年美国宪法

【答案】C

【解析】“妥协”是双方的,但1945年国共《双十协定》的谈判中为了争取和平民主,是中共一方单方面妥协的结果,所以与“妥协”相距甚远,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A、B、D三项均是妥协的产物,特别是1787年美国宪法被称为伟大的妥协,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4.孙中山说:“在中国君主时代,有专管弹劾的官,像唐朝的谏议大夫和清朝的御史之类,就是遇到了君主有过,也可冒死直谏。”他认为古代中国的监察谏议制度

A.削弱了皇权

B.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C.杜绝了腐败

D.利于谏正皇帝的过失

【答案】D

【解析】“遇到了君主有过,也可冒死直谏”等字眼意在强调孙中山古代中国的监察谏议制度是有利于谏正皇帝的过失的,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监察谏议制度不能削弱了皇权,因为皇权是至高无上的,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出是否利于加强中央集权,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腐败是无法杜绝的,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5.《十二铜表法》规定:不得为任何个人的利益制定特别的法律。《唐律疏议》规定:诸八议者(八议指亲、故、贤、能、功等八类人),犯死罪,皆条所坐及应议之状,先奏请议,议定奏裁,流罪以下,减一等。相比之下,两者最大的区别是

A.是否重视纲常伦理

B.是否注重法律的公平公正

C.是否保护个人利益

D.皇帝是否拥有最高裁决权

【答案】B

【解析】《十二铜表法》的规定体现了公平公正,而《唐律疏议》减一等等字眼说明《唐律疏议》并不共公平公正,即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纲常伦理和《唐律疏议》有关,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保护个人利益和《十二铜表法》有关,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皇帝是否拥有最高裁决权也不是两者最大的区别,材料也未涉及这方面的信息,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6.在《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修昔底德借尼西阿斯(古雅典将军)说出了这样一句话:“男

人就是城邦。”这一现象是雅典

A.政治体制的产物

B.社会矛盾缓和的反映

C.频繁改革的结果

D.公民自由受限的体现

【答案】A

【解析】希腊的民主是城邦成年男性公民的民主,妇女、奴隶及其外邦人没有公民权,因而

城邦为男人服务,这是雅典政治体制的产物,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和社会矛盾是

否缓和无关,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和频繁改革也无关,因为是政治体制的产物,

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公民是自由的而不受限,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7.1845年,美国国会通过一项法案:禁止总统在未经过国会同意拨款的前提下授权建造海上

缉私船。总统约翰·泰勒否决了该法案,但国会推翻了总统的否决。根据美国宪法,随后

A.这项法案将会自动生效

B.国会将自行建造缉私船

C.最高法院可废除该法案

D.总统可再次否决该法案

【答案】A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根据美国1787年宪法的规定,美国总统对宪法负责,可以否

决国会通过的法律,但国会复议时若以三分之二多数再次通过,即为有效。与试题中提供的1845年案例相对应,在国会推翻了总统的否决之后,国会先前通过的法案理应自动生效。所

以本题正确答案为A项。B选项错误,不符合流程;C选项错误,一旦复议通过最高法院也

无法废除;D选项错误,总统无法再次否决法案。

8.著名历史学家刘宗绪曾指出:“压迫与反压迫、剥削与反剥削、侵略与侵略的斗争,以及革命、起义、暴动等等事件与过程,常常被列为重点。实事求是地讲,这些事件中的大部分,

多半是属于为争取文明进步而付出的代价。这一切当然是必须讲的。但是如果只讲代价部分,不讲或少讲文明进步本身,不论述文明成果对社会发展的意义,这能算是完整的历史吗?”对上述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A.必须从文明演进的角度去研究历史

B.充分肯定阶级斗争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直接动力

C.辩证地看待成果与代价是一种重要的历史研究方法

D.认为“压迫、剥削、侵略”是应该完全肯定的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如果只讲代价部分,不讲或少讲文明进步本身,不论述文明成果对社会发展的意义,这当然不能算是完整的历史。所以,对上述观点理解正确的只能是辩证地看待成果与代价是一种重要的历史研究方法。故本题答案选C项。

考点:文史常识?历史研究方法?辩证地看待成果与代价

9.1919年7月,苏俄政府表示愿意援助中国摆脱外国压迫,废除以往沙俄与中国所签不平等条约。于是,“中国的亲俄之风甚嚣尘上”。上述“亲俄之风”表现在

①五四运动的爆发②中共“一大”的召开

③新三民主义的提出④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建立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B

【解析】新三民主义在一定程度上是联俄的产物,中共“一大”的召开是在苏俄领导的共产国际的帮助下召开的,均体现了亲俄之风”,而五四运动早于1919年7月,国共第二次合作是抗日的需要,均和亲俄之风无关系,本题只有选B是符合题意的。

10.图所示为1917年山西某县教育会副会长的一则日记。该日记作为例证,可用于说明

A.维新变法的必要性

B.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C.新文化运动的进步性

D.国民革命的不彻底性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对辛亥革命的认识为本题主要考查点。从题干材料扩展,“新县长”作为民国时期的县长,仍然“诣各庙拈香行跪礼拜礼”,表明其深受传统礼教的影响,说明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A、D明显错误;C与题意相反,所以应选B。

11.“好花终须绿叶扶”“一枝独秀不是春,万紫千红才是春”,这些说法最能说明新中国哪一项制度实行的必要性()

A.“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B.基层民主自治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政治协商制度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最能体现“好花终须绿叶扶”“一枝独秀

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这一材料信息,因为在中国,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参政议政。共产党好比红花,各民主党派好比绿叶。故此题应选D项。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

与政治协商制度。

【名师点睛】政治协商制度(政协制度),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各政党、各人民团体、各少数民族和社会各界的代表,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为组织形式,经常就国家的大政方

针进行民主协商的一种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和统一战线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伟大创造, 是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长期团结奋斗的重大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

12.朱维铮在《重读中国近代史》中有这样的叙述:“(缔造者们)言辞的崇高与行为的凶暴,平等的许诺与特权的森严,恰成对比,越来越使渴望解脱重重压迫的贫民失望。”作者评价的是

A.义和团运动 B.太平天国运动 C.辛亥革命 D.国民大革命

【答案】B

【解析】“特权的森严、贫民失望”等字眼体现的是太平天国运动,材料不涉及义和团运动、

辛亥革命、国民大革命,所以本题只有选B才是符合题意的,正确。

13.法国歌谣《两只老虎》传入中国后衍生出多个版本的歌词,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近代中国的

革命话语。下列歌词版本产生于国民革命时期的是

A.“打倒老蒋,打倒老蒋,除军阀!除军阀!”

B.“打倒土豪,打倒土豪,分田地!分田地!”

C.“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

D.“打倒日本,打倒日本,除汉奸!除汉奸!”

【答案】C

【解析】国民革命时期的革命任务是打倒列强和除军阀,即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打倒

老蒋是解放战争时期,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打倒土豪是土地革命时期,选项B不符合

题意,排除;打倒日本是抗战时期,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14.王桧林在《抗日战争》一书中指出:“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存在两个战场。这是20世纪三

四十年代具有中国特色的现象,这种现象的存在增加了中国历史的复杂性。”这两个战场

A.是1937年以来中国政治军事发展的结果

B.极大地影响了抗战胜利后的中国政局

C.在抗击日军时所处的战略地位相同

D.在抗击日军时实施的战略战术相同的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两个战场指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出现在1937年,应是1937年之前的

中国政治军事发展的结果,不选A。抗日战争胜利前后,国内出现两种前途的斗争,很大程

度上是以国共两党为代表,敌后战场发展成解放战争时期的解放区,故 B 项正确;在抗战前期,正面战场粉碎了日本三个月内灭亡中国的企图,而进入相持阶段,敌后战场抗击了半数

以上的侵华日军,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在不同阶段两个战场的战略地位不同,故 C 项

错误;战略战术不同,敌后战场实行全面抗战路线,广泛开展敌后游击战争,而正面战场实

行片面抗战路线,开展阵地战正面防御,故 D 项错误。

考点:近代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伟大的抗日战争·两个战场

15.屈文生将《南京条约》中有关香港岛的英文官本、中文官本及其中译本整理成为下面表格:

表格中的信息反映出

A. 中英两国君主的政治地位不同

B. 中英两国对香港问题针锋相对

C. 清朝天朝上国的观念依旧浓厚

D. 清朝否认英国拥有香港主权

【答案】C

【解析】中文官本的“给予”等字眼足以证明清朝天朝上国的观念依旧是浓厚的,选C是符合

题意的,正确;材料不涉及君主的政治地位问题,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没反映针锋相

对而反映了天朝上国的观念,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清朝不否认英国拥有香港主权选,

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16.“十月革命借助战争完成了一次历史性转换:俄国不再是西欧资本主义的仿效者,而是世

界历史的引领者。”这旨在说明十月革命的意义是

A.开创了社会主义的道路

B.实现了俄国社会的转型

C.借鉴了资本主义的民主制度

D.否定了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

【答案】A

【解析】“是世界历史的引领者”意在强调十月革命开创了一条新的现代化道路,即开创了社

会主义的道路,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B是国内意义,而材料反映的是世界意义,

不符合题意,排除;不再借鉴资本主义的民主制度,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是不再效仿

西欧资本主义而非否定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17.五四运动被称为创造一种新的现代的文明以挽救中国。“新”的主要表现是

A.知识分子发挥着移风易俗的重要作用

B.激发人们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爱国热情

C.弘扬科学和民主成为五四的精神核心

D.爱国主义与宣传马克思主义逐步结合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五四运动的理解。“新的现代的文明以挽救中国”,即指的是五四运动

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并与工人运动相结合,为中国找到了一条新的革命道路。所以答

案选D。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五四运动

18.1986年美国记者华莱士在采访邓小平时问道:“台湾有什么必要同大陆统一?”邓小平说:“这首先是个民族问题,民族的惑情问题。凡是中华民族的子孙,都希望中国能统一,分裂总是违背民族意志的。其次,只要台湾不同大陆统一,台湾作为中国领土的地位是没有保障的,不知道哪一天又被别人拿去了。”这说明对于台湾问题,中央政府的出发点是

A.保障民族关系的稳定繁荣

B.充分尊重台湾历史和现状

C.考虑国际国内的发展状况

D.维护国家领土和主权完整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材料“只要台湾不同大陆统一,台湾作为中国领土的地位是没有保障的,不知道哪一天又被别人拿去了。”说明台湾问题涉及到国家领土和主权完整。故选D项。大陆与台湾关系不仅是民族关系更重要的是统一的问题;

B项没有看到本质;国际国内发展状况材料没有体现,C不选。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一国两制伟大构想及其实践·台湾问题

【名师点睛】此类题目是材料类选择题,多在题干中提供一则或数则材料,要求考生在读懂

材料的基础上.透过材料发其现背后的历史真实和要求,找出正确选项。解题方法:解答材

料解析选择题一般分三步进行:第一,通过看引文的出处和其它有关信息,确定材料所涉及

的历史背景。第二,读通材料,弄清材料内容及相关的人物或事件。第三,搞清备选项的内

涵及与题干的关系,找出符合题目要求和历史事实的备选项。

19.“同强盗握手,正是为了最后消灭强盗!”这是尼克松到访中国的那一天,刊登在《参考消息》头版的列宁语录;“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则是中国重返联合国时刊登在该报同一位置的

毛主席语录。对上述现象的理解正确的是

A.中美关系的改善在当时是权宜之计

B.中国意图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

C.新中国外交带有很强的敌视性

D.极“左”思潮在外交领域的反映

【答案】D

【解析】20世纪70年代极“左”思潮在中国泛滥,材料中的现象正是极“左”思潮在外交领域的反映,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中美关系的改善是必然的而非权宜之计,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中国一直不称霸,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反映的是新中国外交的成果,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20.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某时期政权组织结构示意图。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接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会议的领导②具有新民主主义政权性质

③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履行职权④领导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答案】A

【解析】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会议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之上,所以接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会议的领导,当时中国是新民主主义国家,所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具有新民主主义政权性质,当时还没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也未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所以本题只有选A才是符合题意的,正确。

21.中国人的政治智慧是无与伦比和无限美妙的。周恩来教会人类怎么为人处世;邓小平教会人类怎么解决恩怨情仇。符合材料该主题的理论或政策分别是

A.求同存异、四项基本原则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一国两制

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经济建设为中心

D.求同存异、市场经济理论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周恩来教会人类怎么为人处世;邓小平教会人类怎么解决恩怨情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周恩来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原则,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促进了祖国统一,故B正确。四项基本原则,不符合“解决恩怨情仇”,故A排除。经济建设为中心,也与“解决恩怨情仇”无关,故C排除。市场经济理论,也不符合“解决恩怨情仇”,故D排除。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祖国统一大业·一国两制

22.菲律宾前外长卡洛斯·罗慕洛在谈到一次国际会议时说:“周恩来是我去时候的敌人,回来时候的朋友。”他态度发生转变的原因是这次会议

A.号召亚非国家采取团结起来实行不结盟的外交政策

B.是新中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的国际会议

C.超越了意识形态并加强了亚非国家之间的合作关系

D.周恩来首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被广泛接受

【答案】C

【解析】材料中的会议指的是万隆会议,在万隆会议上提出了求同存异方针,超越了意识形态并加强了亚非国家之间的合作关系,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这次会议不涉及不结盟的外交政策,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B是日内瓦会议,不符合题意,排除;周恩来首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在会见印度代表团时提出的,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23.欧洲在国际政治中举足轻重。下图白色部分为某国际组织的欧洲成员国,据此判断该组织是

A.1942年的反法西斯联盟

B.1946年的联合国

C.1949年的北约

D.1967年的欧共体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从图片可以看出,加入这一国际组织的英国.法国.意大利.挪威等国家,都是西欧的资本主义国家,据此可以判断这一组织应该是北大西洋公约组织。1942年的反法西斯联盟不包括意大利;1946年的联合国成员应包含苏联等国家;1967年的欧共体只有法.德.意.比.荷.卢六个成员国,英国等国当时并未加入。故A.B.D均可排除,C 项正确。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北约

【名师点睛】冷战形成背景:

1.雅尔塔体系确立;

2.第二次世界大战改变了世界主要国家政治力量的对比:

①二战后,西欧和日本衰落,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霸主。

②苏联的实力不断增强,社会主义国家在世界上的影响日益增大,引起了西方国家,特别是

美国的敌视。

3.美苏两国在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上的矛盾日益加剧,苏联成为美国称霸世界的最大障碍;4.主观:战后美苏两国都抱有在世界范围内扩展势力的战略目标。

24.20世纪40年代末,美国政府公开宣告其政策是把日本“扶植为非常强大而且具有稳定的

自立经济的民主国家”。其目的是

A.遏制共产主义在亚太地区的扩张

B.确立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地位

C.实现美国战略重心的转移

D.适应世界多极化发展的需要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扶植为非常强大且具有稳定的自立经济的民主国家”,结合所学

知识可知,20世纪40年代末,冷战开展,美国的目的是遏制共产主义在亚太地区的扩张,

故A正确。当时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中已经是霸主地位,故B排除。美国战略重心仍然在欧洲,故C排除。当时是两极格局,没有朝多极化发展,故D排除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

趋势·两极世界的形成·冷战。

考点:

25.宗”是一个会意字。在甲骨文中,宗字作“”,“”象宫室屋宇之形,“”可能表示

A.青铜兵器 B.铁制农具 C.祖先牌位 D.皇帝宝座

【答案】C

【解析】“宗”强调敬族敬先,所以可能表示祖先牌位,而和青铜兵器、铁制农具、皇帝宝座

均无关系,只有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

26.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这反映了秦汉以后

A.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

B.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

C.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

D.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承天”而“子民”、祭拜

自己的祖先。都体现了儒家伦理道德,这反映了秦汉以后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故B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故A错误。

材料也不能说明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故C排除。材料没有强调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故D排除。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影响

27.史载,东晋时,太尉郗鉴为女择婿,遣人至朝廷重臣王导的家中“遍观子弟”。王氏子弟各

自修饰,以图被选,只有王羲之“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被郗鉴认为是理想的女婿人选,“遂以女妻之”。这主要反映了当时

A.女性地位低下

B.婚姻讲究门第

C.择婿方式独特

D.大臣拉帮结派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太尉选取女婿的对象为朝廷重臣王导家,可

以看出当时的婚姻依然讲究门当户对,讲究门第,B正确;材料与女性地位高低无关,也不

能说明方式独特,结成儿女亲家,并不等同于拉帮结派,排除A、C、D。所以选B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古代婚姻观念

28.古希腊城邦雅典的公共墓地主要用于埋葬牺牲的战士,城邦为他们树立墓碑,刻上所有

牺牲者的名字,但并不写明他们的家世。这旨在强调

A.城邦公民的平等

B.军事对城邦的重要性

C.共同的宗教信仰

D.血缘对城邦维系的作用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材料“墓碑,刻上所有牺牲者的名字,但并不写明他们的家世”可以看出材料强调城邦公民的平等,故A项是正确的;材料中

反映城邦对战士的死后的一种礼遇,没有体现出军事对城邦的重要性,故B项不符合题意;

不写明家世体现了要否定家族和血缘在城邦中的作用,故C项不符合题意。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古代希腊·公民

29.古代雅典法律规定:如果公民试图自杀,必须事先提出申请,以获得批准;未经允许的自

杀被视为犯罪行为。这反映出在古代雅典

A.法律体系已达到完备的程度

B.法律具有尊重生命价值的人文精神

C.公民个人自由受到严格限制

D.自杀有违崇尚自然法则的理性精神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古代雅典公民自杀前必须提出申请,而未经允许的自杀将

被视为犯罪行为,这充分说明古代雅典对公民个人自由的严格限制,C项符合题意。A项不

符合史实,雅典的法律体系在当时并不完备,故A项排除;尊重生命价值的人文精神在材料

中体现不出来,故B项排除;自然法则强调人的自由是天生的,故根据自然法则,自杀也应

该是人自由选择的权利,故排除D项。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古代希腊民主政治·特点

【名师点睛】雅典民主政治的基本特征是全体公民是统治者,参与政治,集体掌握国家最高

权力;公民集体内部相对平等;法律至上。但雅典民主政治中公民个人自由受到严格限制,

其实质和局限性是雅典民主政治维护奴隶主贵族的统治地位和利益,其实质是建立在奴隶制

基础之上,是少数人的民主。雅典民主只是“成年男性公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

30.雅典城邦任何公职人员,无论地位多高,皆不能离开公民大会而擅自决定政务大事。他们都

处于公民大会和五百人会议的经常督察监视之下,若公民大会认为他有失职守,皆依法惩处。

这反映了古代雅典

A.最高权力机关由直接选举产生

B.公民大会负责审理大部分案件

C.各权力机构之间相互制约平衡

D.从制度上防止专制以维护民主

【答案】D

【解析】公民大会和五百人议事会对公职人员的监督和对失职人员的依法惩处都是防止专制、维护民主的制度设计,故选择A项。材料中主要讲的是公民大会和五百人议事会对专制的作

用而不是公民大会的具体职权,故排除B项。题目中仅强调两个会议制度的作用,并没有提

及二者之间的联系,故排除C。D项说法正确,但与材料不符,材料主要讲的是公民大会和

五百人议事会对专制的作用,并没有说明权力机关是如何产生的,故排除D项。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文字说明雅典公民大会是最高权

力机构,公职人员行使职权必须接受公民大会的监督,失职者皆受惩处,这反映出古希腊民

主体制对预防行政专制制度性设计。

31.根据美国1787年宪法,众议员名额按照各州人口比例分配,各州人口数“按自由人总数加

上所有其他人口的五分之三予以确定”。这规定违背了《独立宣言》中提倡的

A.主权在民原则

B.天赋人权原则

C.各州自治原则

D.各州平等原则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美国1787年宪法。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

料中的“其他人口的五分之三”予以确定意在强调不是每一个人都算一个人的,是对黑人存在

歧视的,是违背天赋人权的,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涉及主权在民原则,选项A

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C在材料中无从体现,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各州平等原则,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美国共和制的确立?美国1787年宪法

32.当代美国政治理论家罗伯特·达尔指出:“在民主国家,政治和官僚精英力量固然强大,远

胜于普通公民,但他们还不是专制君主。”这表明( )

A.民主国家难以避免君主专制

B.“主权在民”的观念不断强化

C.政治精英危害公民基本权力

D.政治和官僚精英权力受到制约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为本题主要考查点。根据题中“在民主国家……

但他们还不是专制君主”,故A项错误;“主权在民”的观念题中没有反映,故B项错误;“政

治和官僚精英力量固然强大,远胜于普通公民,但他们还不是专制君主”得知政治精英并没有危害公民基本权力,故C项错误;根据题中“当代美国”关键信息,得出美国的政体为遵循了“分权与制衡”原则的民主共和制度,政治和官僚精英权力受到制约,故D项正确。

33.1781~1783年间,美国邦联政府财政采用各州分摊的做法,要求各州上缴总计1000万美元,部分州以各种理由推脱,结果邦联政府只收到不足200万美元。

这表明

A.邦联政府可向各州征税

B.全国性政府有名无实

C.邦联政府未获各州认可

D.各州有明显分离倾向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依据材料中“要求各州上缴总计1000万美元,结果只收到不足200万美元”说明邦联政府权力较弱,B符合题意,A项说法不正确,邦联政府是当时各州意志的体现,所以C项错误,材料并没有体现各州的分离倾向,所以D项不正确。故选B。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美国共和制的确立?邦联政府

34.从1876年中英协商《烟台条约》的具体条款开始,英国就要求重庆立即对外通商,力图打

开中国西部腹地的市场。中方谈判代表首脑李鸿章转弯抹角的地回应:“轮船未抵重庆以前,

英国商民不得在彼居住。开设行栈。”李鸿章此话的主要意图是()

A.利用英国开通川江航运

B.变相接受英国商民到重庆居住通商

C.借助英国开发西部市场

D.以轮船通航为条件拖延重庆对外通商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李鸿章表面之意是,轮船抵达重庆,英国商民就可以来渝通商,而现实是“轮船未抵重庆”,李鸿章以轮船通航为条件拖延重庆对

外通商,D项正确。A项并非李鸿章的主要意图,A项错误;李鸿章实际上是拒绝了英国的

要求,BC两项错误。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烟台条约》

35.“合议即成,举国争言洋务:请开铁路者有之,请练洋操者有之,请设陆军学堂、水师学

堂者亦有之。其兴利之治,则或言银行,或言邮政,或请设商局,或请设商务大臣……”“合议

即成”是指签订了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北京条约》

D.《马关条约》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旨在考查再认再现相关所

学的能力。由题目中的信息“合议即成,举国争言洋务”可知该条约签订后,国内掀起了兴办

实业的浪潮。即《马关条约》签订后,清政府为解决财政危机,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民族工业迎来了初步发展之机,故本题应选C项。

36.清政府曾严禁商人参预朝廷饷银的汇况业务,1862年却准许户部请求,利用民间票号的

资金和汇兑网络解决朝廷饷银的调度问题。这一变化反映出

A.票号成为清政府财政的支柱

B.太平天国运动影响清政府财政运作

C.洋务派开始控制国家金融体系

D.清政府利用商人应对外国资本冲击

【答案】B

【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太平天国运动,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根据

题干中的时间1862年可知此时期太平天国运动进入到后期防御阶段,政府允许民间票号的

汇兑是为了解决政府的财政问题,所以符合题意的是B项,题干中不能看出票号是政府的支柱,排除A项;C项与题意无关;D项在题干中没有反映,排除。

37.《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被迫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团拒绝在

和约上签字;1943年1月,中国分别与美英两国签署新约,取消美、英在华治外法权及《辛

丑条约》所给予它们的一切权利。从这些变化可以看出

A.中国近代主权丧失

B.中国逐步成为世界强国

C.中国外交逐渐自强

D.中国摆脱帝国主义压迫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以中国近代外交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概括归纳知识的能力。在

近代中国没有成为世界强国,也没有摆脱帝国主义压迫。从题干中“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到“拒

绝在和约上签字”再到“取消美、英在华治外法权及《辛丑条约》所给予它们的一切权利”可以

看出,中国的外交逐渐走向自强。故C项正确。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抗日战争。

【名师点睛】1943年l月,中美、中英新约的签署标志着中国与美英建立了国际法意义上的

平等互惠关系,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振奋了中国军民的抗日斗志,推动了盟国间的

合作,加快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进程。虽然有其局限性,其法理作用与实际效果也并非完

全一致,但是无论如何,中美中英新约的签订毕竟顺应了时代潮流,是—种历史的进步,应

予以基本肯定。

38.下表是俄罗斯一咨询机构1990—2006年就“十月革命给俄罗斯人民带来了什么”所作四次

调查的结果。这表明俄罗斯人

①仍在反思十月革命②对十月革命的看法长期一致

③依然怀有大国情结④主要关注十月革命的经济影响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①③④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能力以及对材料的解读能力。从表格的四次调查的内容及其不同回答,说明俄国人仍然在反思十月革命,①正确;且

俄罗斯人对十月革命的看法在不同年份是变化的,②不正确;对十月革命持肯定态度的在四

个时期都占多数,说明③正确;对比表格中不同问题的数字信息,十月革命的经济影响只是

人们关注的问题之一,并非“主要”,④不正确。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俄国十月革命·认识

39.(2014江苏)1953年6月24日《人民日报》报道:当选的代表李长凤老大娘笑着说话了,“旧社会妇女在街上说话都不行,哪有妇女的选举权。……今后大家有什么意见告诉我,我一

定给大家带上去。”该新闻报道说明当时

A.人民民主原则得到落实

B.人民代表大会制建立

C.政治协商制度覆盖面广

D.民主政治建设法制化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现代中国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相关知识点,旨在考查解读

材料、正确认知的能力。根据材料信息“旧社会妇女在街上说话都不行,哪有妇女的选举权”

表明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妇女有了选举权,B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根

据所学知识可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1954年确立的,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政治协商

制度是处理中国共产党和其他党派关系的制度,李长凤老大娘并不代表某个党派,排除C;

题中材料并没有出现相关民主政治建设的法律,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和题意,排除。故选B。

考点:现代中国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共同纲领》·人民民主原则

【名师点睛】把握到新中国成立初期民主政治建设的重大成就。重点把握到以下方面:1、

初步确立起社会主义制度;2、建立健全社会主义民主法制:(1)建立多党合作政治协商的

重要政治制度——1949年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大会;(2)确立人民代表大制——1954

年召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3)加强法制建设:1949年颁《共同纲领》;1954年制

定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重点把握到三大基本政治制度: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与

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40.美国前国务卿杜勒斯说,如果亚非国家养成一种在西方缺席的情况下经常开会的习惯,由

于有众多的人口,印度和中国无疑将控制局面,这可能最终形成一个反对西方的集团。他希望

这次会议开不起来。杜勒斯针对的是

A.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中印会谈

B.和平解决印度支那问题的日内瓦会议

C.以“求同存异”促进会议成功的万隆会议

D.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联大”会议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亚非国家养成一种在西方缺席的情况下经常开会的习惯”表明会议是亚洲和非洲国家共同出席的会议,故A

项错误;除了中国,美国、苏联、法国、英国等国家也出席了日内瓦会议,故B项错误;万

隆会议是第一次没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参与的亚非国家举行的大会,符合题意,故C项正确;“联大”会议包括世界各主要国家参与,故D项错误。

考点:现代中国对外关系·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万隆会议

【名师点睛】1955年4月18日至24日,29个亚非国家和地区的政府代表团在印度尼西亚

万隆召开亚非会议 (Asian-African conference)。这是亚非国家第一次在没有殖民国家参加的情

况下讨论亚非人民切身利益的大型国际会议。由于这次会议在万隆召开,所以也称万隆会议。会议受到帝国主义的阻挠和破坏,周恩来在会上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使会议圆满结束。

41.下图为1972—1978年中美进出口总额示意图。它表明 ( )

A.中美贸易随着两国关系发展变化出现过波折

B.中美关系正常化导致双边贸易始终保持增长

C.文革结束以后中美贸易随即进入了发展阶段

D.中国重返联合国消除了中美贸易的持续波动

【答案】A

【解析】材料反映了尼克松访华后中美进出口总额的变化情况,是出现波折的,这也反映了中美贸易随着两国关系发展变化而出现过波折,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不是始终保持增长,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是改革开放后以后中美贸易随即进入了发展阶段,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D错在“消除”,说法绝对,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42.如果要给下图设置一个主题,准确的是

A.北约与华约的对峙

B.从欧共体到欧盟

C.马歇尔计划与二战后欧洲格局

D.布雷顿森林体系蓝图的构建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美苏冷战格局下的国际关系知识点,旨在考查解读图片、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图片信息“让西欧重新强壮起来”和图中的美元符号、苏联标志,可知体现的是美国通过经济手段推动欧洲复兴、对抗苏联的政策,这是马歇尔计划和二战后欧洲格局的准确再现,C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图片信息并未体现北约、华约的对峙,排除A;欧盟成立于1993年,此时苏联已经解体,排除,B项错误;布雷顿森林体系不仅仅覆盖欧洲,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美苏冷战格局下的国际关系

【名师点睛】对马歇尔计划的深刻认识:①稳定了西欧经济,是指有利于西欧经济的恢复和发展;②没有加强反而动摇了美国国际金融领域的霸主地位。马歇尔计划使西欧经济走向复兴,西欧经济与美国经济竞争,西欧的黄金储备越来多,而美元却不断贬值。③有助于美国

商品的输出。西欧经济恢复,提高了西欧人民的购买力和生活水平,有钱购买美国商品。④马歇尔计划是为了从经济上控制西欧,以遏制苏联和共产主义为最终目的。

4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两国逐渐走向政治、经济、军事领域的全面对抗。苏联在1949年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协调和促进社会主义阵营各成员国的经济发展。此举主要针对的是( )

A.杜鲁门主义

B.马歇尔计划

C.北约组织

D.德意志联邦共和国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所学知识,杜鲁门主义为美国冷战政策在政治上的表现,苏联采取的对抗措施是1947年成立欧洲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排除A;北约组织为美国冷战政策在军事上的表现,苏联采取的对抗措施是1955年成立华约组织,排除C;针对美国支持下成立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苏联采取的对抗的措施是支持成立民主德国,排除D;马歇尔计划为美国冷战政策在经济上的表现,苏联采取的对抗措施是1949年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加强社会主义阵营各成员国彼此的经济联系,排斥资本主义经济势力,因此选B。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马歇尔计划

【名师点睛】美国的“冷战”政策:

(1)含义:指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的除武装进攻以外的一切敌对行动,以“遏制共产主义”。

(2)马歇尔计划与杜鲁门主义的联系和区别:马歇尔计划是杜鲁门主义的延续和扩大,是更为隐蔽的.更为精巧的杜鲁门主义,两者互相联系,目的基本一致,但手段各有特色。杜鲁门主义表现为公开的赤裸裸的反共反苏,而马歇尔计划则采用隐蔽的经济手段来稳定资本主义制度,控制欧洲,联合西欧各国共同反共反苏。

44.1900~1901年间,上海地区“言爱国者”,多积极讨论光绪帝之存废问题,“尚不知革命为何物”。这一现象反映当时

A.革命派尚未开展救亡运动

B.上海的社会风气相对保守

C.废除帝制成为社会的共识

D.改良仍然是社会主流思潮

【答案】D

【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民主革命,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根据题干中的时间在维新变法失败之后,有些人仍在讨论皇帝的存废问题,可知其主要思想还停留在改良阶段,所以造成“不知革命为何物”,符合题意的是D项,早在1894年孙中山已经建立了兴中会,已经开始了救亡革命活动,A项错误;上海部分人的认识不能代表整体风气是否保守,排除B项;题干中有些人还没有意识到应该废除帝制,所以不是社会共识,排除C项。

45.《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规定:“军阀、官僚、地主、豪绅、资本家、富农、僧侣

及一切剥削人的人和反革命分子,是没有选派代表参加政权和政治自由的权利的。”据此可知,《宪法大纲》

A.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迅速发展

B.全面贯彻了党的民主革命纲领

C.一定程度脱离了中国革命的实际

D.消除了俄国对中国革命的影响

【答案】 C

【解析】

试题解析:国民革命运动开始于1924年国共合作,结束于1927年国共合作的破裂,而《中

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由1931年中华苏维埃第一次代表大会通过,时间错位,故A项

错误;党的民主革命纲领其目标是反帝反封建,并不反对资产阶级,而《宪法大纲》中剥夺“资本家、富农”的政治权利,同民主革命纲领是不符的,故B项错误;资产阶级在民主革命

中属于进步的革命力量,《宪法大纲》中剥夺“资本家、富农”的政治权利,说明其含有理想

化因子,一定程度脱离实际,故C项正确;江西瑞金时期,党的领导人很多还是从莫斯科回

国者,因而此时苏联对中国革命影响刚还较大,故D项错误。

考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国共十年对峙·工农武装割据

46.《纽约时报》某驻华记者在回忆录中述及“广州聘请苏联顾问”,“武汉群众集会庆祝胜利”,“上海的英、美、日租界忙着增兵助防”,“攻克南京”、“北京周边战事连连”等。这些情形出

现于

A.辛亥革命时期

B.五四运动时期

C.国民革命时期

D.全面抗战时期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从材料信息可以判断,该回忆录描述的是1924-1927年的国民大革命运动。20世纪20年代,苏俄向广州革命政府派出了大批军事顾问,苏联军事顾问在广州革命

政府发挥了重要作用。1926年,广东革命政府出师北伐,攻克武昌、南京、上海等城市,把

革命从珠江流域发展到长江流域。辛亥革命爆发于1911年,而苏联成立于1922年,A项与“广州聘请苏联顾问”不符;B五四运动和D全面抗战都不符合“武汉群众集会庆祝胜利”、“攻

克南京”等信息,故选C。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国民革命时期

47.周恩来曾回忆说:“讲到中国革命的性质,今天似乎是老生常谈了……可是在六大(1928年)时,这却是个很严重的问题……当时无论从莫斯科中山大学或从西欧回来的同志又都轻视理论,所以对革命的性质问题搞不清。”这表明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

A.尚未确立明确的革命目标

B.受到共产国际的强烈影响

C.正确认识到农村根据地的地位

D.已逐渐克服教条主义倾向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依据所学中共二大已经确立了民主革命的目标和纲领,所以A不正确;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已经逐渐克服教条主义,都是在井冈山的斗争时期,材料无从体现,所以C、D不正确;依据材料“从莫斯科回来的同志轻视理论”,以及1928年在苏联境内召开的中共六大,主要是为了总结国民革命运动失败的教训,可以得出大革命深受共产国际影响这一结论,所以选B。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国民革命运动

48.1960年,日、美修改1951年签订的军事条约,删除了原条约中驻日美军可以用于镇压日本内乱的条款,保留了原条约中美军驻扎日本、双方共同应对对日本领土上的任何一方的武力进攻等内容,签订了新的日美安全条约。这一条约的签订

A.表明日美军事同盟受到削弱

B.标志着亚太地区的力量对比改变

C.反映出日本已经成为经济大国

D.意味着美国在亚洲维持冷战政策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结合所学知识,解读材料信息,1951年签订军事条约的修改,并不能说明美日军事同盟就削弱了,A项错误。B项材料无从体现,排除。C项属于无关项,排除。透过现象看本质,美国对日政策的改变是出于其美苏冷战战略的需要,D项表述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美苏冷战·美国的对日政策

【名师点睛】要注意多角度、全方位认识美苏冷战的意义。A.有利于亚非拉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斗争,苏联为了巩固自身安全,对殖民地的民族斗争给予积极支持和大力援助。B.发展中国家采取主动战略,发起“不结盟运动”等,一定程度上维护了新兴民族独立国家主权与经济利益。C.两极对峙格局,维系了世界的均势,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有利于世界的和平。

二、连线题

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秦汉时期山林属国家所有,不允许私家占有山林湖泊。东晋以后,巨室大族在南方擅占山泽,晋成帝颁布了“占山护泽,强盗律论”的禁令,但难以执行。豪强之家违法占山封水,政府无力制裁,平民百姓却无此特权,“富强者兼岭而占,贫弱者薪苏(柴薪)无托”。南朝宋孝武帝实行改制,允许私家合法拥有山泽产权:按官阶等级设限,第一、二品可占山三顷,依品级递减,九品及百姓占山一顷;“若先已占山,不得更占;先占阙(缺)少,依限占足”。私人合法取得山林产权后,山林开放成为常态,产权国有与私有并存。

——摘编自赵冈《中国历史上生态环境之变迁》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南朝山泽管理制度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南朝山泽管理制度改革的作用。

【答案】 (1)北方战乱,人口南迁;豪强大族擅占山泽,百姓无权享有山泽之利。

(2)确定山泽占有私有制;缓解山泽占有的矛盾;保护了官僚阶层的经济利益;推动南方开发,促进

社会经济发展。

【解析】试题分析:

(1)第一问,概括南朝山泽管理制度改革的背景可以依据材料进行概括整理,也可以依据

教材中南朝相关名实来回答。本题需要从经济史教材中的第三课与政治史上的选官制度来综

合分析,从这两个相关的知识点可以得出南朝山泽改革的背景。南朝时期由于政治上的依门

第选官制度,使得士族势力强大所以他们控制山林河流之利,这种现象是加剧了阶级矛盾的,同时也造成了地方强大而中央政府弱小的局面,所以要改革。

(2)第二问,首先要依据第一问的背景来分析归纳出部分答案,然后再依据材料内容及教

材上南朝经济发展的相关内容来分析整理。经济体制改革都是要部分调整生产关系以适应生

产力发展的,所以它都会不同程度的推动经济的发展,这是个套路答案。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南朝山泽管理制度改革·南朝山泽管理制度改革的背景及作用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清朝建都北京后,原居住于白山黑水间的各民族人口大量内迁,东北地区出现“沃野千里,有土无人”的状况。清廷把东北地区视为“龙兴之地”,在此设盛京、吉林、黑龙江将军,实施军

事化管辖,设置关口,长期禁止关内人口迁居。往来须持有官方颁发的路票。“移民之居住有禁,

田地之垦辟有禁,森林矿产之采伐有禁,人参东珠之掘掳有禁”。从乾隆年间开始,山东、河北等

地“闯关东”者日盛,“每查办一次,辄增出新来流民”,他们“不但不肯回籍,抑且呼朋引类,日积日多”。清廷对东北地区时开时禁。

——摘编自葛剑雄主编《中国移民史》等

材料二 1689年的中俄《尼布楚条约》,划定了清朝与俄国的东段边界,但直至19世纪初,黑龙

江以北数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居民不足1万人,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清政府被迫与俄国签订《瑷珲条约》和《北京条约》,清政府随即开放了哈尔滨以北的呼兰河平原和吉林西北平原。

新来移民与当地满、蒙古等族通婚、建庙、演戏、立会、设学堂、建布铺。仅十余年,呼兰地

区已是“三城相望,粮产丰饶,商贾因之麇(群)集,汉民居户不下十有余万”。1904年,清政府全面

开放东北各边荒地;1907年,设奉天、吉林、黑龙江三省。1908年,仅奉天一省人口已达1 100

万人,1911年,清政府制定了东三省移民实边章程。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东北地区移民过程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移民东北的历史作用

【答案】(1)清政府由禁止到时开时禁再到鼓励;由自发移民为主到政府主导为主;移民政策受

外来侵略影响;移民主要来自邻近省份;移民禁而不止,规模逐渐扩大;从非法移居到合法定居、

生产。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8a9q.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