芮城民俗

更新时间:2024-06-19 04:07: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永乐镇民族文化——义士薛清汉

在古渡永乐镇河渎村(后改为河头村)的黄河岸畔,有多少雄鹰在这里展翅飞翔,有多少精英在这里扬帆起航,薛清汉就是其中的一个,他生得浓眉大眼,身材魁梧,身强力壮,秉性好,为人踏实忠厚,勤劳肯干,生就一副热心肠。 薛清汉,字倬章(1838-1915),寿终七十七岁。孺人高氏,寿终六十四岁,生四子,孙七人。是位热心爱国乡绅,深受乡民的爱戴,深孚乡里,使用了真的楷模。

清.同治元年(1862)八月二十八日,穆宗皇帝,为防止安徽捻军从河南北渡入晋,下诏和昌带领清兵和民团,严守黄河陌底渡口,永乐镇河头渡口,以防捻军从灵宝盘头镇渡口渡河入晋。薛清汉义士忧国忧民,慷慨解囊,用自己的积蓄资助守黄河防将士銄银若干两,并将战士住宿吃饭安臵好,有缝制一面红,插在军营里迎风招展,又组织乡民帮助守河防战士修筑工事等。使守黄河防战士倍加防御,以阻止北渡捻军。总兵和昌把义士薛清汉的功绩,奏明圣上,穆宗皇帝褒奖薛清汉六品军功衔,并加以褒扬。

光绪皇帝(德宗)执政时,正是国难当头,八国联军向清政府发起侵略,而清政府不积极抗击八国联军入侵。1900年6月,英法俄美德让意奥八国,组成联军,发动侵略战争,7月攻陷天津,8月北京沦陷。腐败无能的慈禧太后挟持光绪皇帝,仓皇西逃,远去西安。

光绪辛丑廿七年(1901),德宗皇帝,西狩回銮。1902年初回到北京。途经河南盘头镇驻跸,偶居盘头镇薛清汉,年过花甲的老人,携带乡民扶杖夹道跪迎德宗皇帝,慈禧太后,得帝欢心,御赏耆民银质奖牌,约重五两,以加褒奖。薛清汉过世后,次银牌由嫡系玄孙保存,银质牌保存完整无损。

后记:民国七年(1918)六月廿七日,薛清汉嫡四孙薛安喜,字玠,为首在河头村东文道北,给祖父立《德孝》碑一幢,永乐镇举人(薛安喜岳父)李继邦撰文,以昭后人。

碑文:清同治年间捻军河南欲北渡吾乡薛翁讳清汉字倬章以助河防饷得六品军功衔光绪辛丑德宗西狩回銮驻跸盘头公扶杖迎竭御赏耆民银质奖牌公樸诚力田特邀旷典乡人荣之咸谓平生孝友著闻德孚乡里宜其此多福也配高孺人淑慎勤俭光公十六年享寿六旬有四长孚仁三孚礼俱早率孙七人翁屈七旬有七见曾孙民国年六月廿七日寿终值三周翁四孙玠以子婿礼特状请为叙次勒石以垂永久 光绪壬寅举人愚李继帮顿首敬选 年高德邵男孚 知 义

1

显考媲府君薛公讳清汉字倬章 孺人高太君 之墓 之德寿碑

显考六品军功衔讳清汉字倬章 此碑移民时被毁。

薛氏家族繁衍至今,是一个庞大家族,人口五百之多,薛清汉的二子和四子后裔现居芮城县大王镇新兴村,部分居大王镇张村、张庙村,今永乐镇林河村。

芮城生育民俗(一)

生育中的第一个先兆是“得喜”。

“得喜”,是乡间妇女怀孕的别称。一般城乡妇女称“得喜”的喜讯时,有的叫“有喜”了,有的叫“有身孕了”,有的则称之为“有身子了”等等。有些年青女子,有了孩子之后,往往羞于启齿,常常用“有了”来代替。只有在大城市中,比较习惯的叫法才是“怀孕”。那些结婚不久,刚刚怀孕的女子,则羞于告人,甚至对自己的丈夫也是用“有了”来简单地表示自己已怀有身孕。丈夫听后,自然喜出望外。

怀孕后的妇女,有各种反应,在医学上叫妊娠反应,在民间叫法则不同。乡下,有的称之为“害娃娃”,有的叫做“害口”,还有的叫做“害喜”。

2

得喜的消息家中大小知道后,自然欢喜异常,无论怀孕妇女的父母,还是公婆、丈夫以及其它人。怀孕所以称之为喜,是与中国民间的传统观念有关。中国人历来都认为“无后为大”,既然有后,有身孕,那就意味着后世有人,可以传宗接代。同时也说明,娶来的媳妇是有生育能力的,这就为家族的人口繁衍报了喜。由于中国封建的传统观念影响,得喜之中很重要的“喜”是在于有子 。怀孕的妇女 ,当然不可能知道腹中是儿是女。但是,怀孕本身就意味着腹中胎儿是子,即便这次不是子而是女,下次也会生个儿子的。喜的内容也就包容在其中了。在旧社会和计划生育政策实行前,生多胎是比较常见的事,子女双全的思想在人们头脑中已在根深蒂固的。

得喜后,有人要四处说喜 。说喜,也就等于报喜 。得喜的消息传出后,家中人会对孕妇采取保护措施。在孕妇“害喜”期间,加强营养,强调孕妇的休息,不生气、少生气,使孕妇身心保持良好的状态。为了保证胎儿正常发育,农忖中还有许多禁忌,不让孕妇吃兔子肉,怕生下孩子是“兔唇”,即豁唇。山西有的地方不许孕妇吃葡萄,怕胎儿长成葡萄胎。山西还有的地方,不让孕妇参加婚礼、丧礼。总之,“得喜”的同时,让孕妇深居简出,谨慎生活,这是得喜后的“忧”,直到腹中婴儿出生后,这些谨小慎微的规矩,民间的传统才算告一段落。

“得喜”后,家中人往往要在预测胎儿是男是女上下功夫,这是“重男轻女”思想的具体反映。如果孕妇喜欢吃“酸”,以农村的习惯,可能认为是要生男孩 ,如果孕妇喜欢吃辣的食物 ,就被认为可能是生女孩。即“酸儿辣女”之说。 总之,“得喜”,在城乡是喜事。因为“得喜”,孕妇的地位、身价也会随之而提高,全家人会随着得喜而做出各种符合民间传统习惯的反应。

添 喜

婴儿降生,民间俗称之为“ 添喜”。民间,还有称之为“ 临盆”、“落地”。生下的孩子,乡间、城镇又有不同称呼,即“添喜”有大喜与小喜。生男,山西民间谓之“大喜”,也称“弄璋之喜”。生女,称之为“小喜”,也称“弄瓦之喜”,有些人家生男后,往要在大门口用大幅红布上书“弄璋之喜”挂于门楣上,以向外传递信息,光耀门庭,

民间生育,旧时大多在家临盆,由“接生婆”到家中接生,很少有人去城市医院生育的。只有那些富豪人家、官宦之家才去医院生产。这一方面说明医学落后,另一方面也说明经济不发达所致。

民间,生孩子有许多讲究。出嫁的女儿,绝对不允许在娘家生孩子。生产之前,乡间往往是娘家人带上礼物、食品之类探望临产的孕妇,称之为“催生”,山西乡间的“催生”,不光限于娘家人,也有娘家的其它亲戚。所带礼物,一般是鸡蛋、红枣、红糖以及糕点、奶粉之类。现在人们还要送些水果、饮料,意在为孕妇增加营养。

旧时,也有的地方,有着迷信习俗,常常由孕妇的婆婆到“娘娘庙”里去烧香、祈祷,祈求产妇母子平安,也祈求早生贵子,祷祝神佛保佑。

3

孕妇分娩,太原市郊区民间的习俗。胎衣要寻找一个比较辟静的地方埋掉,不能乱扔,更不能让动物吃掉。在分娩时的脐带剪断之后,在旧时卫生条件落后的情况下,民间往往弄些羊羔粪塞在肚脐上。同时,还往往给产妇喝少许童子尿和几剂由中药配制的生化汤。

孩子出生后,孕妇的保健在民间相当注重。一是绝对卧床。二是多食鸡蛋,但每日有一定限量。三是旧时晋中、太原乡间的习俗,坚持喝个把月的小米稀粥,以保持产妇的食欲及适当的营养。如今,随着经济繁荣,文化发达,营养品已经大大增多,产妇的健康得到了保障。

如今,大多数城乡,生孩子已经很少用产婆接生,除非那些非常僻远的山区乡村。大多数产妇是在医院生孩子的。即便有少数在家庭中接生的,卫生条件也得到了相应的改善。

报 喜

婴儿降生,乡间大都有挑红、报喜的习俗。晋南一带,凡是生下孩子的人家 ,都要在自家的大门门首挂上几束干草 ,还要悬上红布条。有的人家生了男孩,则要另外用一大块红布,上用毛笔字书写“弄璋之喜”。在门首正中的红布下方,还要挂上一面圆镜子,当地人的说法是,让孩子长大后前程远大,前途光明。晋中、太原一带的百姓,虽无挂镜子的习俗,但也要在门首上方斜挂一至两束干草 ,干草要用红布条裹住,以示吉祥。同时也告诉外人,这家有人“坐月子”,请不要随便进入,以免“踩”着婴儿。晋中、太原一带百姓,凡家中有人“坐月子”,一般都在月内不大乐意让生人进入,而且不准生人在“坐月子”的产房房顶上来回走动,甚至包括猫之类的小动物在内。怕“踩”了婴儿,造成婴儿昼夜啼哭及其它不良反应。 听到女儿生下孩子的消息,娘家人一般都要派人来探视,大都是由母亲亲自探视,并给女儿带来鸡蛋、挂面、红糖、奶粉、小米、红枣之类的滋补食物。孕妇的姐妹、兄弟,得到婴儿降生的消息,也要携带补养品前去探望。山西人的习俗,姐姐或妹妹,可亲自去探视,而兄弟,则由他们的妻子代表前去探望。而生下婴儿的消息,一般都由女婿向娘家人报告,这便是很喜。至于娘家人给女儿所携带食品,也不尽相同,各地区情况不同,各有所好。晋中一带,娘家人常会给带去宰杀好的老母鸡让女儿熬鸡汤补身体。晋南一带,除去送鸡蛋和其它补品,也有送礼馍的习俗。所谓礼模,也就是做成各种吉庆形状的花馍,上面嵌上各种枣儿、红豆之类的食物,取吉祥的意思。

娘家和亲戚朋友探望产妇,也有一些人是带着从市场购买的小儿“宝宝服”或是自己亲自缝制的“婴儿服”、婴儿鞋、虎头帽之类的物品,不尽相同。旧时的习俗,往往要送给婴儿一件有纪念意义的“长命锁”。还有的人家,讲究迷信,生孩子之后,要到祖坟土烧钱化纸,磕头报讯。实际,是向祖宗报喜。 坐月子

产妇生下孩子后,便开始了为期一月的、民间称谓的“坐月子”。

4

坐月子,民间传统的做法是:三日之内不准下床,一月以内不许出房门,也不准上街,而只准在室内吃、住。

坐月子期内 ,民间是比较讲究的 ,主要是要照顾好产妇与婴儿的身体,怕闹出月子病来。

坐月子期间,产妇要比平时多加衣服,前额要用帕子遮住,怕受风。坐月子期内,吃食要有节制,尤其是不能食太饱,饱了会伤脾胃,弄成终生不愈的症状。在农村,大多给产妇吃小米粥、鸡蛋、挂面、面条,大米与其它食物都很少食用。 坐月子期内,禁止产妇多说话,说多了怕弄成舌疾;禁止产妇干活,怕干多了弄成劳疾;禁止产妇用冷水洗手,怕弄坏关节。同时,禁止生人进入产妇房中,生人进房怕“踩生”,弄成婴儿的疾病。产妇房中,连自己家里人一般也不许进入。只许产妇的母亲、婆婆、丈夫等照料产妇的人入内,连产妇的父亲、公公,都得到产妇足月之后才好见面。

习俗,坐月子期内一般由产妇的婆婆或生母照顾,现在,大多是由生母照顾的。生母照顾,产妇少生气。而婆媳关系,一般都很难处理得十分融洽。如果产妇生母与婆婆由于种种原因不能照顾,则由产妇的姐姐或妹妹从娘家前来照顾,侍候产妇一个月满后方才离去。

产妇坐月子,一般都要吃催奶的食品,像白水煮猪蹄、猪尾巴、鲫鱼汤等,也有人因缺奶而食催奶中药的。产妇所食的食物,要求味道清淡,少食盐,不吃生、冷的食物。

乡间,对产妇坐月子这个人生中的一道关口相当重视,决不掉以轻心,民间讲究很多,目的是一个,为了婴儿及其母亲的健康与平安。

满 月

在山西城乡,至今仍然流行着给孩子过满月的习俗。

当小孩生下足一个月的时候,往往要举家庆贺。过满月就是这种庆贺的方式 。过满月,是在庆祝“ 家有后人”、“ 添丁之喜”、“ 足月之喜”。

山西境内、从南到北过满月的作法比较普遍。一般情况,是由亲朋好友给孩子带上礼品,到家里作客,吃一顿“满月宴”,然后离去。给孩子所带礼品,有小儿衣物、食品,或是小银锁和留点零花钱,但饭是一定要吃。

在晋南农村,在过满月时,颇有讲究,要有许多家互相有亲戚关系的人联合起来,给过满月的主家买好三百尺的布料,再把各家买好的小孩衣服:上衣、裤子用别针或是用线简单地缝在上面,这三百尺的布料,可以容纳多少件衣服是可想而知的。

到过满月时,把这块别好的布料连同上面的衣服带到过满月的人家,作为礼物,挂在院子上方,表示庆祝。然后,客人中的妇女,往往要到房中看望一下过满月的孩子及其母亲,还要把事先准备好的红线挂在孩子的脖子上,红线上拴着送给孩子的零花线,并问长问短,以示祝贺。

过满月,在晋南是比较隆重的。要亲朋会聚,吃顿席,始终洋溢着喜庆气氛。

5

如今,随着开放改革,农村过满月也有新变化,有一些人改变了过去的做法,带些装饰品,或是给孩子带上玩具,这些情况已经逐渐多起来。 过满月,既是添丁之喜,同时也是希望孩子长寿。

抓 周

孩子到了一周岁,要过“生日”。这第一个生日是在奶奶家过。这个生日,一般都过得比较隆重。在山西其它地方,也有这种习俗,称之为生日“抓周”。 这种隆重的表现是,有的人家要宴请亲朋。这顿宴席,大多比较讲究,饭菜丰盛,而且质量也很高。

午饭前,在炕上要放臵许多东西。这些东西中,有书籍、笔、剪子、尺子、面包、苹果、皮球等。这些物品摆好后,要把孩子抱过去,一家人围拢来,让孩子在炕上爬,看他在炕上从一大堆物品中抓什么东西。如果孩子先拿了书、笔,这便预示着孩子长大了喜欢念书,是读书人,这样,自然合家欢喜了。如果是先抓了尺子和剪刀,那自然是预示着孩子长大当裁缝了。如果是在炕上先抓了吃的食物一类东西,就说明孩子长大了爱吃,如果抓到了玩耍的物品,就说明孩子贪玩。 这种“抓周”,是寄托了上一辈对下一辈子的希望。

过完一周岁后,过生日的地点和场合就随便了。可在奶奶家,也可在姥姥家,照例是要吃一顿饭的。当地习惯,一般早上喝红稀粥。红稀粥,是用小米、黄米、豇豆、莲豆上碱熬制而成。是为纪念母亲生育时的“红”。中午,一般人家都吃油糕。

奶 妈

奶妈,在山西城乡都普遍存在,尤其以农村为多。

农村中,许多家庭生下孩子后,由于生母奶水少,不足以哺乳婴儿,或是生母身体极度虚弱 ,也有的是被疾病所缠 ,甚至有生母在产期夭亡的。还有就是富裕人家,不希望自己带孩子而将婴儿托付给奶妈喂养。

奶妈,大多是农村中生子女后子女天折而奶水充足者。也有的是生子女后送人而奶水充足的,她们用自己的奶水为别人家奶孩子,从中在经济上得到一定报酬。 由于奶妈奶孩子,大都要奶一年到三、四年,孩子从小成日呆在奶妈身边,呆在奶妈的奶头上,形成了孩子与奶妈之间的特殊感情。奶妈与养子之间感情是相当深的。在一些地方,曾经出现过生母从小未奶孩子,与孩子疏远,而奶妈奶着不是亲生的子女,却有着母子之间的感情。

孩子长大时,有些是与奶妈的子女从小在一起的。这就成了孩子的奶哥或奶姐、奶弟、奶妹。这种儿童时在一起形成的感情,也使奶妈的整个家庭与奶子、奶女形成了一种近乎亲生子女的感情。在山西忻州、雁北一带农村,奶妈与奶子女的关系,可以维系终身。

孩子长太,奶妈经常探亲与照料孩子,而孩子也经常关照和探视奶妈,帮奶妈家中做活,从经济上予以一定的资助,这是山西农村被认为是合于礼仪、合于交往

6

惯例的。孩子的亲生父母在这个问题上也是会予以理解并经常检点自己的子女去这样做的。这是农村中非血缘关系、亲戚交往的一种形式。

芮城生育民俗(二)

起 名

按照中国人的习惯,人的名字有小名和官名两大类。

在山西农村,小名的来源主要有以下几种:父母嬉笑中的昵称,如大头鬼、二硬眼、胖胖、小山子等等;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特别是婴儿体弱,为了防灾而起的名字多与动物有关,如狗剩、狗儿、狗不理、狼不知等等,随意而叫的绰号与节日名称相同也是小名的重要来源;依附巨大的山川河流与建筑物而起的小名也很多,如大同县西册田村附近有个册田水库,该村以小库作为小名的多达12人,这里的暗寓是明显的,寄托了父母希望子女牢固、结实的心理。作为传宗接代,继续香火的一种象征,有些小名往往以孩子出生时爷爷辈的年龄直接命名,如59、63

7

等等,这主要限于男孩。

在民间,小名很多以难听的字眼来充当。俗以为这样做的好处在于有利于父母的抚养,由于生活贫困、婴儿死亡率极高的旧时代,农家父母们仅希望他们的后代能够象那些狗、牛、羊、驴等牲口一样,不管吃什么,多苦多累,都能够贱生贱长,平安度日,所以很多人以狗、羊、牛、虎甚至尿、粪堆、毛蛋等字眼命名也就不足为怪了。

此外,民间有以贱名欺骗鬼怪的俗信,农民们以为鬼怪妖魔喜欢好听的名字,他们就以这种难听的名字,连鬼都不叫的名字来躲避鬼怪。还有如环栓,意思就是由灶王爷拴住孩子,命名时还要到灶王爷那拉一根红头绳拴在小儿的腿上,以防鬼怪攫去孩子。

小名也有表达父、祖辈的愿望与理想的。如有福、来福、满仓。所表达的信息一看就明,三喜所示是三代有喜,根成也表示后继有人,如果生的一、二胎都是女孩子,有的人家往往就给她起一个“拖弟”、“改转”、“改改”、“翻转”之类的名字,父母们希望用这种小名能够“拖”、“改”或“转”出个男孩子来。 相信阴阳五行的家庭也往往为所谓缺土的孩子起一个得土、闰土、小奎之类的名,命中缺金者则叫铁旦、铁柱。

小孩的官名也就是大名,则比较正式,一般由长辈或请读书人来起。注重字义,是中国人起名的传统习惯,习俗往往根据父母不同的愿望、期待、爱好以及流行时尚为婴儿起个有意义的名字。

过去,人们的大名受家族、宗族的影响很大,大一点的家族,为了显示家族的整体性与系统性,区别辈份与等第,预先就为后人规定了名字中的一个字。所以生活中我们常常听见,同一个家族中的同辈人总有一个字是相同的。而且,承先、启后,敬祖、延宗、兴望发达等内容是起名时的要旨,如光祖、耀祖、继祖;继先、绍先、延先;思达、劲达、钟达、茂达等等名字便是如此。

在山西农村的有些地方,命名时流行一种“跟爷孙”的方式,也就是根据爷爷的名字决定孙子的名字。如爷爷是三字为名,父亲则只能是两个字,孙子又是三个字的名,而且只有一个字与爷爷的不同,使外人看起来俩人有点象是兄弟。 姓名本是代表人的一种符号,是一种称谓符号,姓名与本人本无必然联系 ,但由于它是人的代号 ,对于熟悉者来说,一听其名也就如闻其人了,马上会想到这个人的性别、年龄、性格、形象以及社会角色。这样人与姓名也就有了联系,正因为如此,孩子名字的好坏,关系重要,民间普通认为,它与人的命运有很大关系。这样一来,名字便与社会价值取向、父母的期望、社会流行时尚发生紧密的联系。从人们的姓名中我们可窥见社会变迁之一斑。

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对京 、沪 、辽 、陕、川、粤、闽等七个省市174900人的人名用字的情况的统计结果表明,中国人起名时经常使用的6个字变化如下: 1949年以前:英、秀、玉、珍、华、兰。

1949年到 1966年 5月:华、英、玉、明、秀、国。

1966年6月至1976年10月,即文革期间,红、华、军、文、英、明。

8

1976年至1982年:华、丽、春、小、燕、红。

其中,最富时代特征的是文革期间的名字,反映了当时的风尚,小小的人名,正是社会进程的脚印。

开 锁

开锁,是山西民间流传的一种习俗。这风俗,主要流行于山西农村,是给那些年龄已到十二岁的男孩子进行的一种精神启蒙活动。旧社会,开锁的对象一般只限于年龄刚满十二岁的长子,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已经大大超出了这一范围。 开锁,其目的,是要给那些年至十二岁的男孩子打开智慧的锁链,让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从幼年的蒙昧中解脱出来,踏进少年的里程,向着聪明才智的方向发展,向着成人成才的方向发展,让十二岁的孩子感到自己已经脱离童年,产生加入到大人行列中的信念,自立起来,摆脱依赖心理。 旧社会的开锁仪式

开锁前,先要在家里的祖宗牌位前摆设一定的祭供物品,像各种糕点、果品、菜肴,穷人家摆些馒头、米饭也可供祭。供桌上,点燃香炉里的香。全家老少聚集到祖宗牌位前,燃香磕头自不必说,长辈要在开锁的孩子前训示,然后,开锁人向祖宗祷告,被开锁人要在祖宗牌位前跪拜。之后,开锁人(一般由被开锁人的舅舅担任)用钥匙打开事先挂在被开锁人脖子上的锁(锁上有十二层红布围裹的标记,一年一层),这样,开锁仪式即行宣告结束,然后全家人聚在一起摆设一顿家宴,以示庆祝。

如今,农村中的这种开锁活动已经简化,简化到全家人聚在一起,给被开锁的孩子脖子上挂一只锁,然后在全家人面前,由舅舅打开锁在脖子上的锁,然后聚餐一顿,高高兴兴地庆祝开锁,开锁活动即行宣告结束,孩子好像到了另一个境界,精神上很快得到了一种超脱。

晋南一带农村的开锁,是把十二岁孩子小时候的脐带扔到野外的树上,挂在高处。这时候的脐带,已经不是小时剪下来时的样子了,而是用红布包了十二层的已经干了的脐带。这种样子的脐带,每年用红布包住缝一层,呈月牙形,十二年缝十二层,到开锁那年的生日时,派人送到野外高处悬挂,越高越好。这种高高挂起 ,意味着孩子将来前程远大 ,有出息。这实际是一种望子成龙的表现。

晋北农村,开锁时把套在孩子脖子上的银锁,套在手腕上放银手镯取下来,表示孩子已长大成人,不再用这些锁、镯来桎梏孩子。

9

芮城生育民俗(三)

抚 养

为了把孩子抚养成人,人们竭尽心思,想出了许多办法,这些办法世代口耳相传,逐渐演变成种种非常虔诚的习俗。

晋中一带,当奶奶的要背负孙儿走街串巷,到各家讨取少量米面和小布块,如行乞的样子,称为“讨百家”。回家后,用米面为孩子做饭,把布块拼凑起来做成小衣服,称之为“百家饭”和“百家衣”。民间认为,这样能使孩子身体强壮,无病无灾。

临汾等地,讲究用奶奶穿过的旧蓝布衣服给孩子改制小衣服,取的是“蓝”、 “拦”谐音,表示孩子穿上这种衣服,生命就有了可靠的保证。

戴“长命锁”,是山西各地都时行的育儿习俗。早先的长命锁多为银制,呈古式锁状,一般正面镌刻着“长命富贵”、“长命百岁”等字样;背面镌刻着麒麟图案,表示“麒麟送子”,也有镌刻“龙”、“虎”、“寿”等字样的。人们把长命锁戴在孩子脖子上,表示根基永固,吉祥长命,并祝福孩子以后龙腾虎跃,前程远大。

忻州一带生了男孩后,次年元霄节期间,在街上垒旺火、架灯山、请响班,热闹庆贺,谓之点灯。亲朋好友们都带花馍、礼炮、酒前往扶灯,以借百家之福,护佑孩子健康成长。一些不生育的已婚妇女,要在灯山上祈愿烧香,完了偷一盏灯回去,谓之“端灯”,据说必可生育。

10

孩子小时常流涎水,山西各地都时兴给孩子戴“ 围嘴嘴”。“ 围嘴嘴”是用布缝制的一个圆环形垫子,套在孩子脖子上,涎水打湿一片,就转动一下,使下巴颏接触部位总是干的。“围嘴嘴”有做成老虎形的,还有做成青蛙形、莲花形的,等等,既实用,又美观。

孩子长到一岁左右,一般都要断奶。除了逐渐减少哺乳次数,逐渐添加米面、鸡蛋、蔬菜等食品,为断奶做好准备外,还要选择黄道吉日,即“看日子”。民间大多以“伏断日”,即日干十二地支与二十八宿中的利宿配合日为断奶吉日。 山西有些地方为防止男孩、特别是独子夭折,每次理发时都要特意在脑袋后头留一撮头发,称为“百岁毛”,吕梁地区又称为“后扯辫”。有些地方的小男孩如果长住舅父家,脑袋后边留下的那一撮头发都叫“舅舅毛”,是以此表示不忘舅父家的养育之恩的。“ 百岁毛”也好,“ 舅舅毛”也罢,越长越好,干脆就梳成一根小辫子,直到满12岁或者回到生身父母身边以后才剪掉。

体弱多病的孩子或者独生子,在山西许多地方都讲究认干爹干妈,晋中祁县一带称为“认义”,雁北等地则叫做“寄宝”。“认义”的对象一般为多子女的人家或长寿老人,以求人丁兴旺或寿命长久。河曲一带,孩子“寄宝”还要起相应的奶名,如认姓李的为义父,则称“李保大”;认姓王的为义父,则称“王保大”。除了多子女或长寿的人家外,有些地方还时兴认残疾人为干爹干妈,取其不幸代人受难以保孩子平安健康。再就是把孩子的无病无灾寄托于神灵的庇佑。有些地方是让孩子在神或僧道前“寄名”为弟子,但不剃度出家。民间认为。既然是神或僧道的弟子,自然会得到他们的保佑,长命平安。

关于年龄的计算,旧时山西民间习惯以夏历纪年为标准。孩子一生下来即为一岁,以后每过一个夏历年元旦即长一岁。这种计算年龄的方法称为“虚岁”。 孩子至12岁生日,也即满11周岁时,旧时各地都举行“开锁”的仪式。孩子要把11年来攒下的22条红线锁一齐挂在脖子上,然后再在脖子上挂一把旧式铜锁,由孩子的干爹、千妈象征地用铜钥匙打开。称过12岁生日为“过大生日”。这一天,孩子要坐在笸箩里,头上打着雨伞,嘴里咬着烧饼,手里拿着大铲或铜钹。所用之物都取圆形,以此象征孩子终于圆满成人。临汾一带,孩子则要坐一种特制的彩车。这是老式的铁钴辘大车,布臵得异常华丽,孩子坐上它上街游行,郑重地向人们宣告,他已经成为社会的正式一员。

晋等地,“开锁”仪式极为隆重。家人在宅神前设供,并请孩子“认义”下的人来主持。当地讲究每年春节由父母、亲友赠送孩子用红头绳穿铜制钱做成的锁。这种线绳锁上的铜钱按年龄增加,每年一个,另外再加 2个,如5岁穿7个,7岁则穿9个。至此,孩了要身缠 3丈红布。跪在地上拆卜历年来所得线绳锁上的铜钱,放入簸箕内。主持人一边口中念念有辞,一边把簸箕里的铜钱往地上抛撇。凡汉字面朝上的铜钱由孩子拾起,以此占卜一生福禄;其余的则归主持人所有。然后主持人一手拿笤帚,一手扯布头,让孩子原地旋转以使布解脱。在旋转中,主持人也要边念咒边用笤帚扫孩子。待红布全部脱下,即送给主持人以作酬谢。最后把蒙过12层红布的项圈取下,摘下锁,把项圈挂在枣树枝上,整个“开锁”仪式方告完毕。

11

对于孩子的12岁生日,旧时人们非常重视。这一大家人往往要张灯结彩,欢宴亲友,问时备办丰盛的祭品 ,让孩子“ 戴枷画睫”,前往娘娘庙或后土庙祭祀献供,有钱人家甚至还要唱几大戏。这一习俗称为“还愿”。现在“还愿”之俗不多见了,但有些地方仍然时兴请客摆筵、大闹“12”之风,动辄二、三十席,花费三、四白元甚至上千元。在雁北、忻州、晋南及晋东南一带,这一现象尤为严重。 过12岁生日,山西民间称为“成人”。严格地说,它已经不属于诞生礼仪的范围,但又不同于久已绝迹的“成丁礼”,即冠礼,是人在少年期转入青年期的时刻举行的一种特殊的礼仪。从此之后,这个人便要对家族和社会承担一定的责任和义务。 通过对山西民间诞生礼仪的浏览,不难理会其中最主要的含义,即在于表达人们希望孩子平安无恙,健康成长的美好心愿。其次,便是对孩子的美满未来的祝福。由于时代的局限,诞生礼仪中的迷信成分与重男轻女倾向十分严重。 现在产妇生孩子,一般都是到医院妇产科的产房,“坐草”、“忌门”等习俗自然而然日渐消失。当婴儿降生时,人们讲究赠送孩子的父母一本纪念册,从第一页专印婴儿脚趾印的栏目到最后“银婚”、“金婚”的有关记载,几乎囊括了一个人一生的生活经历。在婴儿诞生一两天内,人们还要给孩子照诞生照,以作为留念。婴儿的健康成长,人们不再乞灵于各式各样的“锁”,而是及时到各级防疫部门之注射预防疫苗。 亲友们前来探视 ,现在一般是馈送各色糕点 、罐头及小孩的各种衣物,各种传统食品在城镇地区几乎见不到了。

每逢孩子过生日,现在都时兴给孩子买生日大蛋糕,上面插上与孩子岁数相等的小红蜡烛。在今家人关注的目光下,由孩子一口气吹灭所有的蜡烛。这一风俗已经逐渐由城市推广到农村。

芮城殡葬文化风俗记略(一)

12

山西芮城县的殡葬文化风俗,具有黄土高原文化特色。它在旧社会非常繁琐,封建迷信成分非常浓厚。新中国建立以后,人们在殡葬活动中淘汰了一些封建迷信成分,简化了一些仪程,但仍包容了大量的乡土风韵,组成了细致的殡葬过程,显示了走尽人生、儿女情长的道德风尚。 寿木〃寿衣

寿木也叫棺材。寿木最好的木质是柏木,其次是秋木。因柏木、秋木比较缺乏,现在松木就是上等木料。寿木的厚度有三寸的、二寸五的、二寸的,形状是一头大一头小,大头高小头低。所不同的是两头都是平面齐头,平面齐头便于雕刻花絮图案。即使是松木棺材,也要配制柏木档,因为松木纹理粗,不如柏木纹细腻光滑,雕刻出的花絮图案线条清晰、层次分明、立体感强。

寿木的质量是孝敬老人的一项内容,所以给老人做寿木时从选材到选工匠都要通知兄弟姐妹,征得兄弟姐妹的一致意见,由长子负责购臵板材,到做成花多少钱兄弟均摊,寿木做成即老人的房屋落成,须通知出嫁了的闺女、女婿、外甥前来庆祝。如果是给母亲做的寿木,做成时还要请舅父通知表兄弟姐妹一同前来庆典。这些人来时,须带上酒和鞭炮等礼品,和盖房子立柱上梁一样,酒浇梁,鞭炮鸣放,造成一种热闹喜庆的气氛。前来庆典的,还有叔叔伯伯以及堂兄弟们,他们当然要对寿木的选材、质量、工艺品评一番。

寿木的投资投工多少,由各家依据经济条件而定。经济条件宽裕的,要求棺椁做重底,做支板,四周雕刻花絮图案,图案有《八仙过海》、《二十四孝》、《天官赐福》等,经济条件差点的只在两头的板档上雕刻《福禄寿三星图》,在一小头雕刻一大\福\字。

庆典都在中午举行,八人一桌,木匠师傅享受特殊待遇,酒过三巡后,给木匠师傅尚礼,礼品是每人一条毛巾,一个红包,红包内一般包五至拾元钱。酒足饭饱后把做好的寿木放臵在人不常去的地方,为了防潮防风,须支上底填并用毯子或被子封盖严实。

寿衣也叫老世衣,衣料必须选用绸缎一类,不用毛呢化纤的。老世衣一般由大嫂操办,她和妯娌们商量好就到集市上或门市部尽情挑选,花多少钱回来均摊,做衣服时大家一起动手,并邀请堂妯娌帮忙缝制。一般需要衬衣一件,单衣一件,夹衣一件,棉衣一身。过去还做一棉大袍子,现在是做一件大衣或买一件风衣即可。妇女不要风衣。不管是男是女,下身都不穿裤衩,而只能是穿厚厚的一件棉裤,说人死了穿裤衩后人肯出岔,这当然是无稽之谈。

病重〃病危〃病故

老人病重时常念叨着亲人,须把在外地工作的亲属招回。如果老人住医院治病无治愈的希望,就应送其回家,因为冷骨冰体是不能进村进家的。万一病死在外边,就得村外搭棚设灵堂。

13

老人的病到危重时,儿女晚辈们要守在病榻前侍候,给理发(剃头)、洗脚、洗脸、梳头、剪脚手指甲。在生离死别这一关键时刻,亲人们应全都亲临现场,当病情继续恶化,就要把病人身上的毛料衣服去掉,身上盖的毛毯揭掉,身下铺的羊毛毡抽掉,说是粘上带毛的衣服去阴曹地府,来世就会转生为长毛的禽兽。还有一说,粘上带毛的衣服,到阴间会叫你一根一根的把毛数清,数不清要受罚的。病情恶化时还要把配偶赶离床前,怕死者把配偶的灵魂勾去。当老人奄奄一息时,就要给其穿寿衣。穿寿衣过程中,有的老人又清醒过来,人称这是死不下去,惦念着儿女们。这时有人劝说道放心走吧,儿女们一个个都很好,他们都大了,不用你操心,你还是放心走吧。说也奇怪,经这么一劝说,老人便闭上了眼睛,停止了呼吸,走完了人生最后旅程,到另一个世界去了。

就在老人心脏停止跳动的一霎那,要给死者嘴里噙个口簧钱,过去是银元,现在用硬币代之,并将穿戴整齐的老人端坐在椅子上,脚踩小板凳,右手中指绑一根红线直通大门外早已准备好纸制黑毛驴的羁绊上,椅子下边点一盏灯。这根红线是牵毛驴的,怕野鬼给他抢去,椅子下边的灯是为从阳间到阴间路上照明的。与此同时,女儿到大门外把早已准备好的纸黑毛驴点燃,一边点火一边给纸俑说:\地当哥给我老人把驴牵好,我会感谢你的。\丧事的准备工作

老人死了,儿女们悲痛欲绝,带着滴血的眼泪央求大伯大娘大叔大婶帮忙料理这场丧事,邻居当然都是尽心帮忙的。如果有红白喜事理事会,由理事会牵头办理,没有红白喜事理事会,村邻和本家族出头物色一个理事人。理事人根据办丧事者家里的情况立即作出决定:首先请风水先生,风水先生根据死者生辰八字如断气时辰推算出下葬日期和时辰,然后报丧、打墓、订厨师、订响家,购买干鲜蔬菜、杀猪、盘炉灶、搭帐子、租赁桌凳碗盏。安排内务主事娘们负责米面馍,即每顿饭下多少米,需多少馍,全盘指挥内务事宜。 报丧

下葬日期定下来后,首先要向亲戚朋友报丧,当事人把家庭的老亲戚、新结的儿女亲戚一户不漏地列出名单,分理出东南西北各个路线亲戚的村名、姓名,各个路线委派一人,每人带上如手捐大小的一定数量的小块白布。报丧的人到亲戚家、生怕报错,先问:\这是谁的家吗\?主人答应\是\。\你们和我们村谁家是亲戚?\主人解释了亲戚关系,这才说:\我是向你报丧的,你的亲戚谁于某月某日病逝,定于某月某日出殡下葬。\说罢留下一小块白布,就转向另一家去。回来后,要向当事人和理事人回报,如有什么问题要向当事人讲清楚。 选择墓穴

选择墓穴时,用一把谷草缠上五色线,用一块新手绢包一把菜刀,带上一瓶酒、

14

酒杯,拿上一把镢头,家族的长辈引领死者的儿子一同前往陵园。一进陵园,风水先生就半闭着眼睛嘴里念念有词,所念的是秘诀咒语,不能告人,否则,就不灵验了。接着,他又跑来跑去,东瞅瞅,西望望,南北瞄来瞄去,最后选定一个地方。说这是块好穴位,头枕中条山、足登黄河边,又用罗盘测定出墓穴是子午向还是巳亥向。方向确定后开始奠酒、斩草,由死者的儿子面向穴位躬敬下跪,斟满酒,捧起酒杯横绕三个来回,酒浇在地上。这样反复三杯酒,这叫浇奠。浇奠结束,风水先生左手握五色线缠的谷草,右手持刀开始斩草,斩草时默默念着咒语:\一斩祛天殃,妖怪尽潜藏,星辰来护卫,日月闪三光。\念罢在谷草稍啪!剁下一截。\二斩祛地殃,戊己从中央,犹死皆化散,鬼怪僻他乡。\啪!又举刀剁下一截。\三斩祛鬼殃,魍魉尽消亡,亡魂超三界,穴内正永祥。\啪!又剁下一截。最后这一下剁罢,菜刀向后一扔,然后拿起镢头划墓坑线,划线时也念着咒语:\一划天门开阔,二划地户禁闭,三划人路畅通,四划鬼路塞严。\ 斩草的菜刀拿回来,放在当院的小土地庙儿里。 打墓

打墓人由理事委派,必须按照风水先生测定的墓穴位臵和划的线印及方向破土打墓,不偏不离,不能走样。

墓坑要挖七至八尺甚至九尺到一丈深,在大头再挖一窑洞,窑洞高三尺多,棺材放到墓坑后要推到窑洞里,还要放臵镇物和陪葬的纸俑、长明灯等。放好后窑洞用土坯或砖砌严实。现在也有不挖窑洞的,而把墓口挖宽挖深一些,墓壁砌一米多高的旧砖墙,下葬时待棺材放下去后,上边掩盖上预制板,然后再封上土。 打墓是最苦最累的活,当事人须认真照顾,他们没有回来不能开饭,设专用餐桌,夏天放臵凉快地方,冬天安排暖和地方,孝子们给他们端饭盛菜敬酒。下葬的当天上午,孝子穿上孝服要亲自到墓地跑三趟,第一次去提个斗,斗里放把笤帚,烟卷,第二次去提上献祭时烙饼、油饼比较稀罕食品,第三次去带些糕点、烟卷、酒之类的食品,打墓人边干边吃,决不耽误下葬。 殃状

《殃状》是风水先生根据死者生卒日期时辰推算出入殓时辰,还有埋葬时应注意的事项,棺材内应放的东西,随墓应有的殉葬品、镇物以及应注意的事情。《殃状》写好后张贴在灵堂的墙壁上,供孝子们随时对照查看,这里抄写一份《殃状》供参阅:

△先考×府君(女性写为先妣×孺人)诞生于公元1928年农历十月十一日吉时受生福寿全吉

△尊令卒于公元2000年农历十月二十二日已时寿终正寝享寿全吉 △七旬有三寿老归真福寿大吉

15

△大葬择于本月二十五日午时,出殡于村南新坟茔安厝壬山丙向大吉 △入殓宜于二十三日辰时妨忌寅、申、巳、亥四相生人,孝服人不忌大吉 △入殓镇物:神面一块、木炭一段、花籽一把、丝麻一缕、鸡鸣枕一个、桑白皮一条、金银果若干、朱砂雄黄各一色、黄纸钱七十三枚撒于亡灵身上大吉 △入墓镇物:长明灯一盏、万年吉庆宝书一卷、子孙寿儒古柏数枝延年益寿、冥洋宝器后代发富、竹弓苇箭可压邪魔大吉

△发丧出殡时白雄鸡一只桑枝打头而鸣,随棺赶殃而出,再以鞭炮响之,殃凶亦出无疑大吉

△发引抬棺时不可大声呼唤生人姓名,棺板不能触发墙垣大吉 △送丧时妊娠妇人不能临场,孝子不能站立坟头上方。

《殃状》的写法各有不一,一个先生写一个样,但内容大致都是一个含义,即怎样发落死人和应注意事项。

芮城殡葬文化风俗记略(二)

16

灵堂

灵堂大多设在上房,房中心设一屏障,屏障上张贴一个大大的奠字。前边放一张贡桌,贡桌上摆着各式各样的祭品,有饼干,每顿饭祭献的馄饨,专门给做的肉方。桌上还放着香炉、烧纸、冥洋、香表,再点两支长明腊烛和镇墓瓦,镇墓瓦即用一新瓦轻轻擦上草绿色,上边用墨写上\雷令\二字,下边再写上\镇墓\二字,这几个字写的很花俏,中间用朱砂勾画得整个瓦像一套\符\一样,右边用墨写上两个红枣大小的字是\逢凶\,左边又写\化吉\字样。贡桌前放臵一烧纸盆,不管谁来烧纸都要烧在这个盆里,纸灰不易乱飞。烧纸盆横竖张贴着冥洋,地上撒着麦草,人常说\守灵坐草\意即于此。桌前一边一个殉葬纸俑,还有金银宝果、发富罐、引魂鸡,都在灵前放臵着。墙上点一长明灯,张贴着《殃状》,屏障上还挂一引魂幡,引魂幡是用一长长的10公分宽的纸缕经过细心制作而成,拴在芦苇杆上,纸缕上书写\太上宝幡热闹引显考×府君(女性写显妣×孺人)之灵魂超升仙界\,右边小字\金童引路\,左边小字\玉女扶持\。灵堂的门边张贴着白纸书写的对联,这副对联是挽联格调,内容是对死者一生的为人处世功与过的简短的总结和评说。 屏障后边,安祥地躺着去世的老人。如果是热入殓就在棺材内躺着,如果没入殓就在两条凳子支起的铺有衾单的芦苇泊上边躺着。热入殓即老人断了气当即用衾

单裹住直接入进棺材内,当地风俗认为热入殓最好,好在:一不再选择入殓时辰;二断气后身体关节筋骨都没僵硬,不致形成拱腿拱腰现象;三阴魂随遗体能完整地进入阴曹地府。否则就得风水先生推算时辰,到时辰才能入殓,这样比较麻烦。青年人死了当天必须埋葬,老年人死人要放三至四天,甚至更长一些时间。遇夏天放的时间长了不好,现在科学发达,就须放在冰窖里,再选个入殓时辰。过去没有冰窖,气候热怕尸首暴发,就要作掩埋,就是把尸首入殓到棺材里提前出殡埋葬,到下葬日子这天用一张桌子,安放一碑型神牌位或死者的放大照片,桌前系一白围裙,抬到陵园坟前烧纸化钱,孝子们嚎啕大哭,磕头跪拜,和埋葬形式一模一样。

孝子〃孝帽〃孝衣

凡是披麻戴孝者,统称为孝子。死者的儿女、儿媳、侄儿女、侄媳、干儿女、干儿媳都是孝子。男的头戴菱角帽,女的头戴没沿帽(一种孝帽样式),孙子、孙媳、孙女也要披麻戴孝,外甥、外甥媳妇、外甥女娘家侄儿女媳妇也有披麻戴孝的,男的是前面方角平顶帽,女的也是没沿帽。男的身穿白长袍,手持哭丧棒。不论是死者的亲生儿女,或家族里、亲戚中的孝子,当地把这些人称作\下头的\,凡是\下头的\待遇都相同。亲戚中的\下头的\,由本家孝子多少和亲戚远近而定的,本家孝子多,外围\下头的\就缩小,本家孝子少,亲戚中\下头的\范围就扩大。当事人把\下头的\人决定下来后,在发孝帽时就给以说清。\下头的\要在出殡时送葬到坟茔,每逢七烧纸化钱时必到,七数未尽到坟茔前的所有活动都要临场。

17

\下头的\在没解除服孝期以前,不能串门,发丧前只能守在灵前,不能随便乱跑,有吊唁烧纸的人来了要陪哭。

还有一部分人也戴平顶白帽,女的还身着孝服,但他们没有披麻戴孝之说,不拿哭丧棒。这些人是送埋(葬)的,属于比较近的晚辈亲属。 哭丧棒

哭丧棒又叫孝棍,当地叫做拄棍,是用椿木做成的,晚辈男女\下头的\人手一根。拄棍长约50公分,粗细不等,用3公分宽的纸条,从上到下绕棍斜缠几扎,出殡时和逢七数到坟茔烧纸化钱时,\下头的\手拄孝棍,身着孝服,戴上眼罩嚎啕大哭。男的戴上眼罩,直着腰,手提孝棍大哭,妇女则眼罩特别长,长得拖到胸前,哭丧时须弯着腰,捂着嘴,手拄孝棍,走一步孝棍也往前移动一步,走得特别慢。有人说孝棍是镇野鬼的,也有人说孝棍是死者的腿,不能拿着孝棍乱绕或乱扎东西,实质是为戴着眼罩痛哭的人用来探路的。

打幡〃顶盆〃绊盆

幡,是由风水先生制作的引魂幡。盆,即灵前放臵的烧纸盆。幡和盆的处理是殡葬当事人的关键,处理不好就会出麻烦。按当地风俗,出殡时长子到灵前把引魂幡责无旁贷地拿在手上,这就是打幡。但有时因为兄弟们闹过意见,会对打幡产生一些争执。

出殡这天,孝子们在灵前磕个头,手拄哭丧棒一边走,一边哭,走到家门外对着灵柩双膝跪下,哭个不停,只有长子打的引魂幡飘扬在孝子们的头顶上,以显示手持引魂幡的兄长能压倒众多孝子的实力。

顶盆是长子的职责。绊盆是舅家人的责任,老舅家无人,就得另行差人,差哪个人就须慎重对待,并把话说透,否则就闹下了意见。确定了谁绊盆,他就须在大门外的灵柩前等着行使职权。理事人安排一人把烧纸盆放在条盘里,内放一块白孝布,双手捧着,尾随绊盆人。开完追悼会,宣布起灵时,此人把烧纸盆捧给绊盆人,绊盆人将烧纸盆在长子头上放一会儿,这就是顶盆,然后把盆往地下使劲一摔,摔个粉碎。盆摔不破,对于当事人家庭和绊盆人自己都不好。绊盆后,条盘里的那块白孝布就属绊盆人的了。

打幡和顶盆都是长子的职责,若长子去世,下挨长孙,长孙年岁小,他谦让给叔叔也是可以的。不管怎样,谦让只能让给直系孝子。

乐队助兴办喜丧

在芮城当地,凡红白喜事都要请民间艺人演唱队前来助兴。这些民间艺人过去被人看不起,被叫作\吹鼓手\、\乐人\、\门上人\,现在,给他们叫了一个好听的

18

名字:\响家\。青年男女结婚离不了响家,老人安葬也离不开响家。

办丧事响家来人较多,因为丧事守灵要点戏,他们就得唱戏,有人献祭时要迎接,他们就得吹奏唢呐,所以响家要一分为二。大门外分一班人马,选择一宽展地方接上电,支起架子鼓和电子琴,每人手持乐器,不停地演唱着。大门里也须有一点响家,吹奏演唱。主要亲戚抬冥楼和献赠牌匾,响家都要从村头迎回来。出殡时,他们须吹奏唢呐把灵柩迎到大门外的八抬架上,起灵后吹奏到坟茔。灵柩入墓时除点上几个震天雷外,响家还要甩开膀子好好吹奏一阵子。办完丧事孝子谢客时,还要吹奏和唱戏。有了响家才能热闹,才有喜丧气氛。 讣告

《讣告》张贴在当事人大门外一侧墙壁上,也叫《门布》,是向亲邻乡族报丧的通知。它简略地介绍死者的生平事迹和出殡日期,现在不多用这种形式。《讣告》一般都是竖写,从右往左阅读,斯斯文文,有些词汇一般人难以解释清楚。下边抄一份供参阅: 讣告

不孝男×××罪孽深重,不自殒灭福延

显考×府君××生于一九××年×月×日,寿终正寝于××年×月×日×时,享年八旬有五,家严一生勤苦,为子孙造福,积劳成疾,医治无效,于世长辞,我兄弟哭天呼地,悲痛欲绝,慌迷不及遍报,现侍奉在侧,停柩在堂,遵制成服,家慈命在家奠,择于本月二十七日扶柩于村东新茔,哀此 均殁存感 讣闻乡邻亲族 功服兄

期服弟××× 哭 功服弟××× 哭 孤子××× 泣血稽颡 媳×××泣血稽颡 期服侄×××泣血稽首 媳×××泣血稽首 功服侄×××顿首拜 媳×××顿首拜 期服孙×××顿首 功服孙×××顿首

《讣告》的写法一个先生一个样,各有千秋,大体都是把死者的生卒时间、葬于何地写清楚,孤子哀子分清,期服、功服用明白。上边的家严指的是父亲,家慈指母亲,这份《讣告》是父亲去世了,母亲还健在,所以是孤子,父母双亡为孤哀子。

19

对主要亲戚的治丧活动

岳父岳母去世

岳丈岳母去世,女儿披麻戴孝是\下头的\人!女婿是半子,可出去付埋葬的部分费用,若经济情况差,也可不支付。经济情况不管怎样,姐妹联合起来请一班响家是完全可以的。

这几天女婿也须待在丈人家,打打杂活,不能闲着。女儿女婿献祭最隆重,首先两个枣花猪头馍大献贡,每个大献贡一般都是一斤二两重,制作得很精细,上边盘着横竖两种花纹,很有立体感,各个部位安上红枣,牙齿插上两红辣椒,看起来非常形似,再蒸10个形似猪头的三角馍,一共12个放臵在两个大方盒子里。以前女儿的献祭特别讲究,嫌两个大方盒子小气,就抬十摞,十摞即10节,每摞里边都要放食品,到出殡献祭时一摞一摞卸下来摆在堂前,十分壮观。现在还有抬十摞的风俗。献祭时把两大方盒子或十摞的盖掀开,摆在祭桌前,两个特制的枣花猪头馍放在最显眼的祭桌中间。

到出殡这天,闺女婆家献祭吊唁行事的人有:公公、婆婆、担挑盒子一人,打金山银山一人,行事妇女二人,这两个人是女儿在婆家的妯娌,任务之一,给女儿女婿系\出号\和送葬出村时解\出号\。所谓\出号\即是50公分宽、3.5米长的一条彩色绸带,孝子系上\出号\证明这家亲戚已献祭和吊唁过了,待孝子都系上\出号\,理事人知道献祭基本结束,准备出殡发丧事宜;之二是怕哭爹哭妈过分伤心,造成身体不支或抽搐休克现象,负责解救,解劝工作。这天婆家人来比较多,来人各有其责,意即很重视这次丧事。

女儿女婿除祭献的食品引人注目外,其纸制祭品比任何亲戚都多。主要有电视机、电冰箱、小卧车、白鹤、摇钱树、金山、银山、冥楼,外孙还要打香锦、金银果,女儿的姐妹联名敬挽牌匾。

所有女婿、侄女婿、外甥女婿,都须打个冥巾送到坟茔。 姑母去世

姑母是休戚相关的主要亲戚,当接到姑母或姑父去世的消息,作为娘家侄儿女,要赶快发酵面,蒸三角型猪头大献贡,而且献祭要比较隆重,娘家侄儿媳和出嫁在异乡他村的娘家侄女侄婿购臵的祭品,敬挽的牌匾,都是联名平均摊钱的,祭品有金山、银山、冥楼、花圈、牌匾等。出殡这天这些东西都放在村口,等候人齐了集体献祭,还要点戏或点歌,显得娘家人有气魄。安排一桌酒菜宴请娘家人,娘家人的老一辈端坐正席,外甥们身穿孝服给舅舅磕头叩拜,意即对母亲不周之处请舅舅谅解,殡葬有不到之处请指正。这时娘家人必须点一回戏,他们点《舍饭》。 舅父去世

舅父是至关重要的亲戚,舅父去世了,甥儿、甥女虽不参与送葬活动,但应该尽孝道。外甥、外甥媳妇、外甥女,外甥女婿,都要头戴白孝帽,未出殡前都不离开,跑跑腿干些杂活。

开吊时甥儿的献祭品是两大方盒三角猪头大献贡,祭品拿金山、银山、冥楼、

20

花圈,所有外甥联名赠送挽匾。必要时如果叫\下头\,那就不可推卸,因为一般\下头的\只在妇女里扩大范围,很少扩大到男的。甥儿、甥女还要给逝者点戏,应点《七人贤》。

姨母去世和舅父去世的献祭活动同样。

最后一夜守灵

下葬前的最后一夜,当事人设便宴招待村邻来宾。远近亲戚下头的没下头的晚辈们,都要到灵前烧纸,烧完纸、吃完晚宴,应守灵的都留下守灵。

响家也在这天晚上来家里,扯线接电安喇叭,支起架子鼓、电子琴,吉他、小号、长号、圆号等西洋乐器人手一件;鼓板、板胡、二胡、三弦、梆子等民族乐器各有其主。在当院他们像布臵舞台一样准备好了,就开始演出。这样热闹了大半天,理事喊叫坐席,八人一桌,来宾们品菜喝酒。酒席过后,响家继续演唱,守灵的人也准备点戏了。点戏不能随便点,点的不对很容易闹意见。晚辈给长辈点《三娘教子》、《安安送米》,兄弟关系可点《李忠祭灵》,朋友之间可点《刘备祭灵》等,谁点戏谁拿钱,唱一回戏五元。有的亲戚经济情况好,拿出一张\毛主席照片(新版百元券人民币)\,响家就可唱个通宵。 摆设路祭

出殡这天,在当事人的大门外不远处,选一宽展的地方,摆设一张祭桌。桌的正面系上白围裙,桌上放一张专制小屏风,屏风上用黄表折叠一碑型贴在正中,上书\贡奉十道将军之神位\,桌边正中放一香炉烧上香,摆上七个或九个下酒菜、一瓶酒及酒壶酒杯,由村里一老者坐值,村里闲散人员愿吃喝的就来吃喝。待出殡灵柩抬过,酒菜也就吃喝光了。

据说十道将军是专管道路的一位神,抬灵柩送往坟茔必须从此道路上走过。迷信的说法,若是对十道将军贡奉不周,去坟茔的路上就不顺当,甚至灵柩抬到半途,绳索也会无缘无故地断了。实际上摆设路祭,是为吸引人,不使巷里显得空旷,以增加融和、浓烈的气氛。

收礼桌〃献祭桌

收礼桌坐值人,由理事人委派或当事人选定,丧事一般需三至四位头脑清醒、能写会算、懂乡规民情的人,礼桌和献祭桌都是这个村的文明窗口,故对这两桌人的选派都十分严格。

献祭桌一般设地当院,且靠近灵前,献祭时客人很多,一般都摆两张相连的桌子,桌子后边放一屏风,屏风上写一\奠\字,专门安排的三至四人负责打开献祭盒子,收下祭品。献祭是用盒子计收的,献一盒子收下两个食品,献两盒子收下三个食品。收下的食品、冥洋烧纸等祭品和礼品礼金,要报到收礼桌上记帐,如数写清。

21

不论一盒献祭还是两盒献祭,都要给每家盒子里放一纸《谢帖》。《谢帖》上书写的是:\谢,孤子(或哀子)×××泣血稽颡。\献祭食品以蒸食为主,油烙食可临时现做,所以主要亲戚都是蒸食。有的祭品非常多,比如女儿女婿,娘家侄儿侄女,外甥和外甥女除献祭食品外还有金山、银山等一大堆纸制祭品,还有牌匾,这些都要向礼桌报准姓名、祭品名称。朋友、同事、同志关系的人来吊唁,一般是送挽帐或人民币。除食品按传统规矩收下外剩余退回,其他祭品全部收留。献祭人把祭品奉献在祭桌上,作个揖磕个头,陪吊人也作揖磕头。陪吊人是女婿,他要彬彬有礼地给献祭的人让烟让座。每来一家献祭的,都要吹唢呐迎接,这家献祭不结束吹奏不能停。

献祭高潮已过,厨房端来一桌酒菜,款待礼桌和祭桌人。这两桌人抽空吃喝完毕,给厨师们按规矩回礼5元和一条香烟,当然这是从礼桌收的款里支出。 出殡下葬

我国民族文化是从农村为基础产生、传播和发展的,殡葬文化是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各地殡葬活动虽有不同,但只是大同小异,都充分显示了当地的地方风韵。出殡这天一大早,庭院须打扫干净。全村人都来帮忙,理事人要以大将风度指挥全盘。这天一早,凡是下头的孝子都集中在灵堂。女的身穿白孝服,头戴孝帽,孝帽前挂长长的眼罩,腰系麻辫,手持哭丧棒,足穿白孝鞋,跪在灵前。男孝子身穿白大袍,头戴菱角帽,腰系麻辫,拖拉着白鞋,手持哭丧棒,跪在灵堂的门两边,一边一个死者的亲生儿子,其他孝子一个一个往后续延,孝子多的跪到当院,摆开一条长蛇阵。

这天灵堂前设一个大屏风,上边贴着一个大\奠\字,前边摆一张祭桌。早饭后献祭吊唁就开始了,大门外安排的三至四人接应来宾,并把来宾的祭品金山、银山、花圈、和盛食品的献祭盒子接过来,交由祭桌的人打开盒子亮出食品,献上一会儿又把金山、银山、花圈收下,向礼桌人报帐。安排一人摆设路祭,一个招呼响家,一人做八抬架,安排八人把八抬架抬到大门前,准备出殡时灵柩放在上边,安排两人把朋友赠献的挽帐写上姓名,悬挂在当院,一个负责通知孝子接应舅家人,两个人抬亲戚送来的牌匾、冥楼。出殡时谁点炮,谁点赶殃鞭,谁担发富罐,谁端烧纸盆,谁手持桑棍打鸡鸣叫,谁负责把纸祭品和那匹纸制红马弄到墓前焚烧,谁盖棺钉棺,都一一确定下来。抬灵柩需要16人,8人一组轮换抬,谁换谁,也要定下来。灵起后,宴席准备工作就须开始,摆桌凳,散筷子,散发酒壶、酒杯、羹匙,提茶水、端菜盘、下菜、散馍等等,一个萝卜一个坑,都要全部落实到人,一点也不含糊。

这天大门两侧重张贴着白纸黑字书写的对联,一侧墙壁上张贴着长长的《讣告》,巷中摆设着路祭,巷的另一侧安放着一纸制红色高头大马,旁边还站着一个马童。

大门另一侧宽展的地方,响家打起了场面,载歌载舞,唱歌唱戏,扩音喇叭高

22

高挂在房顶上,音响随风飘荡,满村都能听见。

这时,理事人安排人和响家到村口迎牌匾和冥楼,先迎女儿敬献的牌匾和冥楼,再迎娘家侄女的祭品,然后迎外甥侄儿女的祭品,接着又迎是义子义媳的祭品,最后迎舅家人及其献祭品。响家前边吹奏,孝子低头随后行,见了舅家人全部下跪。舅家人到家中安排坐定后,给上桌酒菜款待。

巷中不远处的僻风地方,摆设着一男一女两个纸俑作引路菩萨,面前放一个香炉,下头的妇女分组给菩萨烧香。第一组是死者的儿媳妇侄媳妇,她们放下眼罩,手拄哭丧棒,由大儿媳妇领头,后边依次尾随,每人拿一支香,边走边哭,到引路菩萨前把香插在香炉里,磕个头又回到灵堂。隔一段时间,第二组女儿组烧香,出嫁和没出嫁的都在这个队列。接下去第三组是孙女组。她们都和第一组的烧香形式一样,轮流进行,每组大约烧两次到三次。

大门外接应献祭的应接不暇,献祭和吊唁的人一个接着一个,络绎不绝。高潮渐退,理事人查看下头的孝子,全部系上了出号,证明应献祭的亲戚已全部献过。就通知点炮人燃放一炮,过会儿又点燃第二炮。第三炮响后就要出殡发丧了。等死者配偶烧罢分别纸,担发富罐的人就到灵前,把发富罐纸俑和镇墓瓦用竹篮子盛着担到墓地,另一人把鸡抓在手上,用桑棍打鸡鸣叫赶殃。村里年轻后生拥到灵前准备抬灵柩,盖棺钉棺也在进行。孝子们到灵前磕个头,长子把引魂幡打在手上,都哭丧着脸走出大门,跪在放灵柩的八抬架前,男嚎女哭,哭得天昏地暗。灵柩抬出来了,随灵打鸡赶殃的人,又从灵堂点燃一挂鞭炮,在大门外灵柩周围转一圈。鞭炮响过,制止哀乐哭声,追悼会开始,主要有以下几项:静默三分钟,宣读《祭文》(即悼词),死者儿子致《答谢词》。接着端盆人把烧纸盆递给绊盆人,绊盆人接过盆在长子头上一挨(这就是顶盆),使劲摔在地上,这才宣布起灵。有的村是让响家作《哭灵》表演后,再宣布起灵。

起灵后,灵柩由强壮后生抬着,不能落地,一路不停抬到墓地。男女送葬到墓地,每人捡个墓土块扔进墓坑。灵柩入墓下葬时,鞭炮鸣响,唢呐吹奏,纸马、纸俑、金银山、花圈、冥楼等祭品全被点燃。男女孝子见逝者入土,哭声更加凄惨。村里长者见灵柩已经入土,便劝他们回去,留下一孝子作陪封墓。灵柩下到墓坑内后,由一人下去把长明灯和殉葬品、纸俑、竹弓苇箭、万年吉庆宝书、发富罐等放在指定位臵,人上来后,村里人都自觉地拿锹参与封墓。坟丘成形了,最后把幡插在坟丘最高点上。幡插得不要太深,不长时间内要被风刮倒。最后把镇墓瓦扣在坟上。

当孝子送葬回来时,大门口地上要放一水盆,斩草时的那把菜刀要搁在盆上。过去水盆里有铜元,每人捞一枚,现在,则用一些胡萝卜片代之。

凡来献祭吊唁的来宾和村里帮忙的人,都可吃罢宴请才散去。在吃宴请中间,孝子要鞠躬致谢。

如今的殡葬活动已简化了好多,抬灵时的扯纤现在都没有了,孝子一步三磕头淘汰了。过去一些富裕人家还有作礼殡的,就是在出殡前一天晚上,由礼殡司仪人喊口令,按辈份跪在灵前的孝男孝女们按照口令顿首、哭号、止哀,动作非常繁琐,

23

现在很少人这样做了。还有一种打三面鼓的活动。灵柩抬出大门,摆设三面鼓,中间一个大鼓,一边一个小鼓,出殡时孝子贤孙们跪在灵柩前,由响家出一人,手执鼓棰咚咚咚敲三下,然后闭上眼睛嘴里念念有词,边打边念,左敲右敲,紧一阵,慢一阵,敲打到高潮时双手握棰空中乱舞,不管怎么舞,棰下去都要打在每个鼓的中心,并很有节奏。这种民间艺术现在很少有人会打,如不抢救就要失传了。

殡葬以后的活动

殡葬当天下午烧\服散\纸,烧了\服散\纸就可以脱掉孝服和孝帽,换黑纱戴上。如果不烧\服散\纸,就哪儿也不能去,哪家也不能进,因疏忽进了谁家,就要在烧\服散\纸这天给人家出一套符,这才能免灾。

第二天清早奠汤。烧一锅稀面汤倒入茶壶中,由一孝子提着出门就把面汤一滴一滴往外奠滴,直到坟茔。传说这是怕献的东西被野鬼看见与死者争着吃,路上滴些野鬼吃了,就不争了。

殡葬时,留些烧纸冥洋金银山和冥楼花圈等,在上房适当位臵设一灵桌,把这些祭品摆放整齐,灵桌中间安放一死者牌位或放大照片。逢七数烧纸时,儿女们把食品献祭在这里。

每逢七天烧一期纸,这叫过七数。每个七数的前一天晚上,孝子们在大门边点纸,纸要烧透,男的爬下嚎哭几声就可以站起来,女的坐在大门边也要哭一阵子。第二天,七数下午,男女孝子全部到坟茔烧纸。

如果家里还有死者的上一辈老人健在,三七烧纸时把哭丧棒全送到坟茔,插在坟上;已经没有上一辈老人五七送哭丧棒。

最后一个七数是第七期,如果每七期最后数下来没有什么变化,烧纸时一路隔20多米,在路边插一三角小白旗,直插到坟茔再绕坟插一圈,如果七期数下来最后找个农历的八的日子,不插旗,做个雨伞插在坟上。

人的一生是多彩的一生,也做出过贡献。但岁月毕竟不饶人,最终还是\无可奈何花落去\。当你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在你归西天的路上,晚辈们为了感谢你的教育培养,长记你的恩情,就是用上述方法为你操办后事的。

24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89e3.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