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普通高招全国统一考试临考预测押题密卷A卷试题(word附答案解析版)

更新时间:2023-09-18 07:11:01 阅读量: 幼儿教育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2018届普通高招全国统一考试临考预测押题密卷A卷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丝绸之路以丝绸为名,却不以丝绸贸易为限,包含着更丰富的内容,但物质文化交流无疑是其重要内容,互通有无、利益诉求,让道路穿越沙漠绿洲、跨过崇山激流,让不同区域、不同语言、不同信仰、不同肤色的人群分享同一品质的物质文明。

丝绸无疑是唐朝与吐蕃物质交流中的代表和大宗。《旧唐书·吐蕃传》记载:“高宗嗣位,授弄赞(松赞干布)为驸马都尉,封西海郡王,赐物二千段。”公元719年,“吐蕃遣使求和”,唐玄宗“因赐其束帛,用修前好,以杂彩二千段赐赞普”(《册府元龟·外臣部·通好》)。这不仅展现了丝绸作为赏赐物的特殊地位,而且也反映了在吐蕃地方受赐者的身份地位。

茶叶是仅次于丝绸的稀罕之物。藏文史书《汉藏史集》等记载了一个美妙传神的故事,飞鸟衔来树枝,浸泡杯中,为不思饮食的赞普祛除了疾病。赞普叹为神奇,派人在汉藏交界地区找到了名为茶的植物,饮茶之风在吐蕃渐次兴盛。唐人李肇《国史补》记载:“常鲁公使西蕃,烹茶帐中。赞普问曰:‘此为何物?’鲁公曰:‘涤烦疗渴,所谓茶也。’赞普曰:‘我此亦有。’遂命出之,以指曰:‘此寿州者,此舒州者,此顾渚者’”。由此可见,该赞普俨然已是一位茶叶鉴赏专家了。此外,唐朝中原地区的瓷器,连同制造工艺也传到吐蕃地区,并形成种类繁多的系列,乃至地方特色产品,在高原地区的百姓的生产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从汉藏文资料记载来看,文成公主进藏、唐蕃古道畅通是丝绸、茶叶和瓷器等中原地区出产而行销各地的物品进入西藏地区的重要时机,但是,近年来西藏阿里地区故如甲木的发现,完全改变了我们对青藏高原地区古丝绸之路的认识。这里发现了属于公元3—5世纪、带有“王侯”铭文和复杂鸟兽图案的丝绸,被认为是迄今为止青藏高原地区发现的最早丝绸。这里还发现了距今有1800年之久的茶叶,以及青铜剑、漆器、陶器等,这些物品均非青藏高原本地出产物,而是来自中原地区,或者与西北、西南地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人们有理由相信穿越青藏高原地区的丝绸很早已经出现,并发挥最基本的沟通功能。

通过丝绸之路从唐朝传入吐蕃的不仅有大量是物品,还有中原的物种和先进的生产及其工艺技术。吐蕃使者向唐朝请赐蚕种及造酒、碾、硙、纸、墨之匠,均获得允准。中原地区

的菜种和种植技术也随文成公主进藏、唐蕃文化交流传入吐蕃地区。内地的建筑技术、医学、音乐、绘画等也相继传入吐蕃,持续影响到青藏高原地区的百姓生活与社会发展进步。

(摘编自张云《吐蕃丝绸之路与文化交流》)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丝绸、茶叶和瓷器等通过丝绸之路从中原传入吐蕃,使人们享受到同一品质的物质文明。 B.从史料看,中原历代王朝对吐蕃的赏赐很多,不仅有丝绸等物品,还有技术以及工匠。 C.中原地区的瓷器传入吐蕃后很快融入了当地百姓的生产生活,并形成了自己的地方特色。 D.西藏阿里故如甲木墓地发现的丝绸等物品,表明丝绸之路早在公元3世纪就已经形成了。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段指出丝绸之路不仅有丝绸贸易,还有更丰富的内容,后四段主要以多物交流予以论证。 B.章以唐高宗和唐玄宗的事例,论述了吐蕃当时已经成为唐的附属国,两国关系很融洽。 C.引述《汉藏史集》和李肇《国史补》中的内容,表明当时茶在吐蕃已是极为重要的物品。 D.文章二、三段主要讲唐蕃之间的物品交流,末段则强调内地的物种、艺术等也传人了吐蕃。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人们通过丝绸之路互通有无,在物品与技术的交流中,高原地区百姓的生活得到改善。 B.如果丝绸不贵重,就不会有作为赏赐物的特殊地位,也无法反映出受赐者的身份地位 C.阿里出土的茶叶、青铜剑、陶器等距今有1800年之久,可见中原文化很早就对吐蕃产生影响。

D.文成公主进藏促进了唐与吐蕃的文化交流,从而深远影响了吐蕃的百姓生活与社会发展。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治河 孟庆玲

秋晨,黄河。

沿着河堤,青龙县知县刘丰默默走着,这是他最后一次巡堤。四年来,这段河堤他不知走了多少遍,熟悉它就像熟悉自己日渐衰老的身体:某处岩石如牙齿松动,某处弧度如腰背佝偻,某处风声如哮喘起落??

刘丰清楚地记得刚赴任那年夏天的情景:黄河浊浪排空,灾民伸向天空的双手,七零八落的庄稼,摇摇欲坠的落日??四年来,他呕心沥血,宵衣旰食,勘测水情,制定治河战略:以黄河为主,辐射周围水域,全盘治理;研制治河方案:筑堤固堤,疏通河道,引沙造田。

和黄河死缠烂打几年,青龙县有了明显改观:水患少了,田地多了。只是,刘丰的身体却垮了,白天忙于事务尚可,一到晚上,哮喘常憋得他喘不过气来。

巡完最后一次堤,刘丰就要离任了。他政绩突出,口碑不错,升迁应该没问题。但他因力主收回水患后的无主荒田、泥沙造的田为官田,以田养河,激怒了觊觎已久的豪绅们——据说,告他贪污不法的联名信已送到京城了。

起风了,堤上的草木狂舞起来。刘丰干咳了几声,加快脚步,向外堤口走去。外堤口原是荒土坡,修堤固堤时,刘丰顺便把它修成了集市,每到集日,卖农具的,卖土产的,等等,熙熙攘攘。

刘丰和赶集的人大多熟识,一路上不停打着招呼。在一走方郎中面前,刘丰停伫了片刻。走方郎中显然不是本地人,五十多岁,面白,微须,方巾,长袍,一手摇串铃,一手拿“妙手回春”招牌。

见刘丰探询的目光,走方郎中开了腔:“敢问刘大人,身体可有不适?” 刘丰摆手笑了笑,转身欲走,又停住了脚步,奇怪这走方郎中怎么会认识他? “大人脸色萎黄,腰背佝偻,神疲气弱,显然是痰滞恶阻,肺失宣肃,天气渐凉,一定要当心啊。”

刘丰问道:“此病先生能医否?”

走方郎中拈须微笑:“请大人先回答问题,答得出来我就给大人医治。” 刘丰笑了,看不出这郎中还挺有意思:“先生请讲。”

“请问大人如何治河?”“疏导。”“治民呢?”“仁爱。”“廉否?”“廉。”“大人言行如一?”刘丰沉吟片刻,答道:“如一。”“既如此,大人的病有治了。”

话音未落,刘丰身上银针一闪,哇的一声,已吐出几口淤血??

刘丰欲付诊金,走方郎中笑笑:“如果大人实在要给,就把这个送给在下吧。”游方郎中指了指刘丰颈上的银锁,这银锁不值钱,且因长时间佩戴变得暗黑,但却是一位朋友所赠,刘丰心虽不舍,但听郎中如此说,还是将其解了下来。

不久,京城终于来了消息:刘丰治河有功,赴京候命。

拜见吏部郎中王大人时,刘丰吃了一惊,这王大人好面熟,却一时又想不起在哪见过。王大人笑了笑,从口袋里拿出了一个物件:赫然竟是刘丰的银锁,却擦得晶莹透亮,洁净如新。刘丰大惊,向王大人俯身拜了下去。

“大人没想到吧,本郎中即是走方郎中”,王大人扶起刘丰,拈须微笑:“不必谢我,当初我可是去考察你的呢??大人近来身体可好?”

刘丰连连点头,不经意间已泪光盈然。

王大人将洁净的银锁放到刘丰手里:“欲安身先安心,银锁是镜子,如何安心,大人心里该有数吧?”

刘丰不敢看王大人的脸:他治黄河,斗豪绅,爱百姓??却也有软肋——爱社稷更爱美人。赠他银锁的朋友即是青楼女子如风——为替某豪绅公关,如风色诱刘丰,最后却爱上了他??

隔着窗棱,阳光暖暖地流下来,跳动的金色像一条河。刘丰就想,王大人才是真正的治河高手啊。他做出决定,把银锁故事合盘托出。一抬头,王大人正微笑着看他,眼睛清亮,下巴微仰,他们中间是一盆清新文竹——不经意间,春色竟铺天盖地来了。

(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开头处“某处岩石如牙齿松动”等一组排比句,既写出了河堤的状况,又写出了刘丰的特点,两者结合在一起,语言简练又生动。

B.文章特意交代走方郎中的容貌、衣饰、动作等,表明刘丰对走方郎中印象深刻,这与下文他回京认出走方郎中的情节形成呼应。

C.王大人向刘丰索要银锁的情节,暗示了他对刘丰的情况进行过调查,而这一调查应该与告刘丰贪污不法的联名信有关。

D.治河之前灾民凄楚的状况和治河之后集市熙熙攘攘的状况形成了对比,侧面反映了刘丰治理黄河的成绩和为官爱民之心。

5.银锁的故事在本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

6.小说结尾“不经意间,春色竟铺天盖地来了”有怎样的含义和作用?请谈谈你的理解。(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很多人都知道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二氧化碳,这被称为绿碳。可你知道蓝碳是什么吗?蓝碳就是利用海洋活动及海洋生物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储存在海洋中的过程、活动和机制。在生态学家眼里,通过增加植物光合作用尽可能除去大气中的二氧

化碳并将之储存在自然生态系统中是一个重要途径,这就是我们通常所指的绿碳,它是全球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被认为是解决全球可持续发展危机的重要途径。而海洋也是固定碳、储存碳的一座大宝库。海草床、红树林、盐沼被认为是3个重要的海岸带蓝碳生态系统,研究表明,大型海藻、贝类乃至微型生物也能高效固定并储存碳。2009年,联合国发布相关报告,确认了海洋在全球气候变化和碳循环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蓝碳开始被逐步认可并得到重视。

(摘编自2017年12月04日《人民日报》)

材料二

海洋中碳存储量达3.8×105亿吨,占地球二氧化碳存储量的93%。据科学家测算,尽管蓝碳植物只覆盖不到1%的海床,仅占土地生物量的0.05%,但每年能捕捉大约8700万吨至16500万吨二氧化碳,相当于全球化石能源碳排放总和的四分之一。而绿色碳汇每年抵消同期化石能源碳排放总和的8%~10%。

(摘编自2016年08月26日《浙江日报》

材料三

目前,全球60%的主要海洋生态系统已经退化,或者仍在被人们强行利用。在过去50年里,红树林的面积减少了30%~50%,珊瑚礁减少了20%,沿海地区生态脆弱性大幅提升,导致巨大的经济损失。与此同时,海洋吸收的二氧化碳比例已接近26%,导致海洋酸化,并危及整个海洋食物链以及有赖于此的社会经济活动。而气候变化、人类活动增加和技术进步等累积的压力使这些现象日趋加剧。此外,位于大洋深处的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和生物栖息地具有的重要价值没有得到充分认识和保护。2010年联合国和非政府伙伴发起了“蓝碳倡议”项目,旨在通过沿海和海洋生态系统的恢复与可持续利用减缓气候变化。

(资料来源于上海市海洋工程咨询协会)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89ah.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