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人名录

更新时间:2023-10-01 14:00: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泉州人名录(林:下卷)

林仲虎(字景瞻,号定窗)、林仲麟(字景仲)

林学曾(字志唯,号省庵。初宦、归。起为太常少卿、累官户部尚书。致仕归、卒。评价。)

林楠(又名林中楠)

林昭庆(字显之,又名庆禅师) 林八郎(名福龙)

林路(字志义,又名云龙) 林峦

林銮(字安东) 林子信

林辂存(字景商,号鹜生) 林珊(号二郎)

林孺(字世德、孝若,号风山《林孺总兵墓志铭》按注。) 林建猷(字孝丕,号鸿轩)

林同(字宜正,号龙峰。从学蔡清。初宦。两浙运判,乞归。里居,卒。评价。) 林珹(字时献,号罗峰。受《易》学于田嵓。初宦。入户部。知江西饶州府。居家。) 林广齐(李广齐。道光《晋江县志·林广齐》按注。) 林枅(字子方。莆田人。信州太守。福建路转运判官兼知泉州。福建路安抚使兼知福州。身后。)

林福(字云衢) 林添福

林忠(字盛隆,号荣蓼,原籍南安金陶后坑埔莲峰人,徙居德化南埕垅边)、林鸿儒(字允德,明·安溪县新康里人。行状。治学。评价。)、林奇木棻(“木棻”合一字)、林泉生(字清源,谥文敏,元·永福人,曾任泉州经历、行省郎中)、林孝渊(字全一)、林尔元(字尔会,明·安溪县新康里人)、林程(北宋·德化县杨梅人)、林茂(字盛之,明·德化县坊隅彭坑人)、林徽初(字调复,号希庵,明·晋江人。)、林际春(字宇群,明·德化县清泰里朱紫人)、林洽(字济叔,南宋·德化人)、林模(字靖若,号周木,清·德化人)、林瀛(字广叔,南宋·德化人)、林黄中(字伯玉,北宋·晋江人)、林咸(字虚所,明·广东番禺县人。嘉靖卅五年任惠安县知事。)、林之濬(字巨川,号象湖,清·惠安县黄塘乡林口象坑湖村人)

林仲虎

字景瞻,号定窗,南宋·安溪县依仁里(今官桥镇莲美)人(《福建通志》误作宁德人)。生于淳熙乙未年(1175年)八月。庆元二年(1196年),以武举魁漕选,庭试第一。

嘉泰元年(1201年),朝庭遣检讨林桷使金国,贺其正旦,命林仲虎为副使。时宋、金对峙虽渐趋稳定,但金人仍屡次南犯,战事时起。仲虎至金,金章宗完颜景弘私下会见他,仲虎坚决拒绝金章宗的无理要求,力争不屈。

开禧元年(1205年),蒙古部落崛起,给金国后方巨大威胁。南宋·权臣韩侂胄欲乘机对金结盟以提高自己的声望,于是年六月遣礼部侍郎李壁充贺生辰使,林仲虎为副使,以观

其势。使团既渡淮河,行次杨州。时镇江都统戚拱遣义士朱裕,联络弓箭手火焚涟水县,随后淮东安抚使郑挺又潜师袭击该县。金人大怒,责宋背盟,欲举师报复。事发突然,使团随员皆惶惑不安,李壁奏请朝庭后,枭朱裕之首于边界。林仲虎则陈应变三策,冒生命危险到金中都和谈。金人消除疑虑,热情款待,避免了战祸。

使团返朝,韩侂胄北伐之意益坚。林仲虎权衡形势,知兵未可动,上疏奏曰:“乐因循者狃于私意,言进取者病于寡谋。为今之计,当重发而必成,不可轻出而苟且。”忤韩侂胄之意,遂被外调,出守浮光。

开禧二年(1206年)三月,韩侂胄请宁宗正式下诏北伐,以江淮宣抚使丘侂负责两淮军事。交战后,丘侂一味退守,金兵大举南侵,宋军死者无数,城邑相继沦陷,形势危急。林仲虎力请于朝,得强弩手千余人驰援,击退金兵,解和州之围。

开禧三年(1207年)十一月,韩侂胄北伐失败,被史弥远等人密杀。金朝要以韩侂胄首级作为议和条件,又要求赔款白银三百万两,每年增岁币三十万两。宋廷完全接受,双方达成和议。议和后,林仲虎被举为右骑卫中郎将,充通谢副使,赴金国和谈。行至中途,金人又启战端,乃归。

林仲虎卒后,葬于宁德六都香林寺后山。著有《百将诗》、《出疆酬唱集》。

(据安溪县志工作委员会:《凤山采璞·南宋武将林仲虎》,2003年6月)

林仲麟(1173~1245年)

字仲景,南宋·安溪依仁里(今莲兜美村)人(《福建通志》误作宁德人),乾道九年(1173年)生。秉性忠直,为人称道。明经太学生。

南宋·绍熙五年(1194年),林仲麟在太学考试得第一。这年,孝宗去世,光宗病弱,宗室、知枢密事赵汝愚与外戚韩侂胄定议,奏请太皇太后,立赵扩为帝,是为宁宗。

韩侘胄,字节夫,韩琦(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韩琦》)曾孙,为人志大才疏,贪功好利。因拥立宋宁宗,功升宜州观察使兼枢密院都承旨。

宁宗·庆元元年(1195年),赵汝愚任右丞相主政,主张“学务有用”,“收召明德之士,以辅宁宗之新政”。

韩侘胄为独揽大权,把赵汝愚当作眼中钉,把反对他的官员朱熹、彭龟年等人逐出朝廷,擢其党羽、将作监李沐为右正言。指使李沐密奏:“汝愚以同姓居相位,将不利于社稷,乞罢其职。”赵汝愚罢相,出知福州,天下冤之(《宋史·赵汝愚传》)。

朝中大臣李祥、杨简、吕祖俭等人上书宁宗,为赵汝愚辩白,指斥韩侘胄专权。结果,李祥被罢职,吕祖俭等送韶州安置。

林仲麟看到朝中风波乍起,便挺身而出,联络太学生杨宏中、张道、周端朝、蒋传、徐

范等,六人伏阙上书。

奏书先为赵汝愚鸣冤,曰:“去岁人情惊疑,变在朝夕,当时假非汝愚出死力定大议,虽百李沐,罔知攸济。当国家多难,汝愚位枢府,本兵柄,指挥操纵,何向不可?不以此时为利,今上下安恬,乃独有异志乎?”希望宁宗明汝愚之忠,念拥立之功,收回成命。

奏书接着为李祥等人抱不平,要求朝廷“窜沐(李沐)以谢天下,还祥(李祥)、简(杨简)以收士心”。

韩侂胄大怒,坐以“罔乱上书,扇摇国事”,由临安知府钱象祖派人到太学逮捕林仲麟等六人,并放逐500里外编管;林仲麟编管毗陵。

中书舍人邓马日(“马日”合一字)为林仲麟等人求情,也被牵连,贬知泉州。一时,天下称林仲麟、杨宏中、周端朝、张道、蒋传、徐范为“庆元六君子”(陈邦瞻《宋史纪事本末·卷82》)。

自是,韩侘胄把持朝政,好大喜功,在没有认真做好准备、不明敌情的情况下,轻开战端,兴兵伐金,无功而返,造成“自兵兴来,蜀口、汉淮之民死于兵戈者,不可胜计,公私之力不屈”的窘况。

开禧三年(1207年),朝廷被迫诛韩侂胄向金人求和。(《宋史·奸臣传·韩侂胄》)

嘉定元年(1208年),有旨褒录庆元上书的杨宏中、林仲麟等六人。

嘉定七年(1214年),林仲麟登甲戍科特奏名,官终广东都府参军。

淳祐五年(1245年)卒,赠忠谏大夫。墓在安溪官桥镇仁峰村内园铁峰山左。(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林仲麟墓》)

清·乾隆年间修《泉州府志》时,林仲麟名列《宋·忠义传》。

林学曾(1547-1634年)

林学曾,字志唯,号省庵,明·晋江人。万历二十年壬辰(1592年)进士,官至户部尚书。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2·古迹志坊宅附·城中宅·明宅》:“尚书林学曾、副使林维造宅及祠堂:在北门郭大庭北山宫左畔。门上青石匾镌‘祠堂’二字。今祠已废。”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林学曾》有传。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6·司徒林省庵先生学曾》综述新《郡志》、《通志》、林氏《笋堤集·跋语》为作《传》。

初宦、归

林学曾万历十六年(1588年)举人,万历二十年壬辰(1592年)进士。初授南康府推官,擢吏部考功司郎中,周历四司,引疾归。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6·司徒林省庵先生学曾》:“林学曾,字志唯,号省庵,晋江人。万历二十年进士,授南康司理,擢为吏部郎,周历四司。疏陈东南水患,乞‘遇灾思儆,亟简贤才,共济时艰’。寻引疾归。”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林学曾》:“林学曾,字志唯。万历壬辰进士,授南康府推官,擢吏部考功司郎中。周历四司,疏陈东南水患,乞遇灾思儆,简贤才,济时艰。寻引疾归。郡守延与黄凤翔等纂修《府志》(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黄凤翔》、《泉南著述·郡邑志乘·泉州府志》)。”

起为太常少卿、累官户部尚书

万历四十二年甲寅(1614年)起为太常少卿。天启(1621—1627年)中,累官至户部尚书。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6·司徒林省庵先生学曾》:“甲寅,起为太常少卿。天启中,累官户部尚书。”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林学曾》:“甲寅,起太常少卿。天启中,累官户部尚书。”

致仕归、卒

致仕归,问业者履满闽省。崇祯七年甲戌(1634年)卒。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6·司徒林省庵先生学曾》:

“致仕归,问业者履满闽省。

直指使者张巡抚熊特疏于朝,略云:‘林某,孔、孟真诠,周、朱正派,不愧理学名儒。年逾八十,犹朝夕讲诵不辍,学者群然宗之,比之蔡文庄(蔡清谥文庄,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蔡清》);而其厚德雅量,殆类先代文潞公、韩魏公之为人。宜特加优礼恩赐。’

部覆:‘奉旨:命有司遵照存问。’闽自司马林文安瀚至学曾百二十年,仅再见焉。

崇祯甲戌年卒,年八十八。”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林学曾》:“致仕归,问业屡满。”“卒年八十有八。”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8·冢墓志》:“尚书林学曾墓:敦忠子。在一都前埔乡里头。旧《志》作在新门外,乃其父及子之墓。”

评价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6·司徒林省庵先生学曾》:

“学曾孝友天植,学业庭授,盖方髫龄,已卜为有道气象。生平自誓‘一字不轻出、一钱不轻入’,历官所任,皆以赵清献一像自随,苞苴请托望风远却,闻神宗时每呼曰‘林秀才’,其以清白受知如此。

居恒与李文节(李廷机谥文节,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李廷机》)相响慕。文节被攻时,人劝避之,学曾恬然如故。尝语人曰:‘吾乡不可一日无文节,使少年后进有所敬惮。’

宦三十余载,未尝一刺投有司,虽至亲不少假借。室仅蔽风雨,门可罗雀,儿童走卒咸知有‘林夫子’。

年逾七十,犹燃灯夜读书,或达旦不寐;终日危坐,未尝跛倚。逢人循循善诱,开陈恳至,旷若发蒙焉。

所著有《史评警语》、《洁身亭说》,皆论学正派;又有《孝经诠解》、《批点小学编》诸书。”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林学曾》:“学曾孝友天植,髫龄时,已具有道气象。历官所任,皆以赵清献像自随。年逾八十犹讲论不辍,学者宗之。所著有《史评警语》诸书。”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6·司徒林省庵先生学曾学派》:

“林素庵(林孕昌号素庵)曰:‘吾郡自蔡文庄(蔡清)而后,行修学富必推黄恭肃(黄光升谥恭肃),风清尘绝必推李文节(李廷机谥文节);至若居官居乡如寒潭秋月,心严为师,老而不倦,则吾伯祖省庵先生一人而已。’(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林孕昌、蔡清、黄光升、李廷机》)

馥按:明自隆(隆庆)、万(万历)以后,异说蜂起,公之学虽兼尚余姚,然其教授生徒独秉朱子《小学》,教人成法,步趋不失,年耄不衰,其维持风气、造就髦士之功,伟矣。于时会厐杂之日,能独守典型于不坠,亦一时砥柱中流也。” 林楠

又名林中楠,明·泉州晋江人。清·乾隆《晋江县志·卷5》载:“林中楠,天启元年(1621年)举人,顺天中式,(河南)登封知县。”

林昭庆

字显之,北宋·晋江人。

少时家贫,入漳州开元寺为僧,成为禅宗临济宗僧人,又名庆禅师。他在寺院里成长,后结托乡里同好,组成海商集团,航海经商于福建、广东、山东之间,十数年后成为一名富裕的海商。

皇祐年间(1049—1053年),他将自己的全部财产托于同好,用以赡养双亲,双手空空再度入漳州开元寺为僧,人们十分不解。不久又告别其辈。他说:出家人当寻师访道,求脱生死。好像匏系一生,土偶人耳。遂四处游访,参叩名僧。

熙宁中(1068—1077年)游淮南,往来广陵(杨州)、天长、高邮间。三邑之人,见师如旧识,莫不靡然心服。

庆禅师出世凡三坐道场,即高邮之乾明寺,乌江之惠济院,广陵之建隆寺。其中惠济院在深山之中,又有温泉,人迹罕到,他乐居于此。乾明寺、建隆寺只是作为檀越(施主)。他得法广大微妙,学术无不通达,为人说法,或以经论、或以老庄、或卜筮、或方药,乃至一切种种俗谛之事,随其根器,示之大方,不独守古人言句。

庆禅师晚年多病,谢住持事,寓于高邮醴泉寺。元祐四年(1089年)圆寂,享年63岁。杨州的善信于建隆寺建塔奉其灵骨。

庆禅师与士大夫交游甚广,执弟子礼者如龙图阁直学士孙觉、承议郎阎木等。与秦观交游最深,他圆寂后,秦观在京师遥为作塔铭。

秦观《庆禅师塔铭》(《淮海集·卷32》)云: “师讳昭庆,字显之,俗姓林氏,泉州晋江人也。少疏驰,以气自任,尝与乡里数人,相结为贾,自闽粤航海道,直抵山东,往来海中者数十年,资用甚饶。皇祐中,祀明堂,恩度天下僧。师为儿时,父母尝许为僧,名隶漳州开元寺籍。至是辄谢诸贾,以财物属同好,使养其亲。徒手入寺,毁须发受具戒。”

由僧人成为海商的还有王元懋、释文英等。(参见泉州历史网qzhnet.126.com《泉州人名录·王元懋、文英》)

林八郎

林八郎,名福龙,行八,故名,唐·安溪湖头镇竹山村林氏“开山地主”,平寇英雄,祀于竹山村猴山庙(参见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寺庙·猴山庙》)。

新编《安溪县志》:“唐·林八郎墓,在湖头镇竹山村猴山麓。林八郎(785—819年),名福龙,行八,故名。唐·元和十四年(819年)平寇殉身,后封为保义郎。墓石构,碑饰华盖仰莲纹。”

在竹山村猴山庙(亦称鳌山庙)中,保存一方清·雍正二年(1724年)闰四月,安溪

感化里人李钟旺撰的石碑。文曰:“鳌山下有二庙,一为开山庙,一为龙仙宫??乡传时有林姓者号八郎卜居于此??”

编修于明·万历间的竹山《林氏族谱·林氏谱说》有云:

“??世清公之男名福龙,生居宗行第八,号为八郎。始迁居于清溪来苏,年三十有五,督府嘉其勇敢,授搭命,封为保义郎,同领义兵,随带章公香火,剿捕贼首薛世冲至本里长圳岭,与贼交锋,中矢殒命。

及男尚春公收其柩与妣卜葬鳌山麓,结草庐于场居焉。尝游于凤山石岩,筑静室以居,后迁于下莲,号地为儒林。捨鳌山之地,付里人建庙,崇奉真武上帝,塑章公神像祀于庙东,塑八郎神像祀于庙西,额书‘林氏祖祠’,今人称曰‘开山地主’林八郎公是也。”

林路

字志义,又名云龙,清末南安市美林后埔村人。

清·光绪后期(约1875—1908年)旅居新加坡,从事建筑业兼营制砖瓦业。曾主持重建新加坡凤山寺及维多利亚纪念堂等工程。光绪末年,回家乡在南厅建造一中西合壁的林路大厝。(参见泉州历史网qzhmet.126.com《泉州民居·林路大厝》) 林峦

南宋·晋江县人。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54·人物志》载:林峦系朱熹门人,能推所闻以讲学闾里。朱熹曾致书信二封,劝其不要刻意词章,回到经学义理的正路上。(参见泉州历史网qzhmet.126.com《泉州人名录·朱熹》) 林銮

关于林銮,清·史学家蔡永蒹在他所著的《西山杂志》(参见泉州历史网qzhnet.126.com《泉州人名录·蔡永蒹》、《泉南著述·西山杂志》)里有这样的记叙:

林銮,字安东。先祖林尚书(号西山),因“五胡乱华”避兵祸,自河南洛阳沿水路南下,在东石卜居。林氏自东晋至唐·乾符年间,经三百余年,均以海上商贸为业。因经商有法,往来倍利,世称百万。

“北人跑马,南人行舟”,在陆上丝绸之路几近中断时,泉南一带便借着唐王朝贞观开放对外通商的契机,在各港口展开海上贸易,并逐渐活跃昌盛起来,泉州也应时成为商贸大埠。

据记载,唐代作为泉州港附属港口的海湾就有十个之多。它们是:肖家港、王家港、柯家港、李家港、中舍港、东石澳、后湖窟、桂林港、安海港、溪边港。那时,林銮正是利用

这些天然港口开展海上贸易的。

唐·开元八年(720年),林銮就拥有大船数十艘,航行东达夷州、琉球;南达菲、蒲端、甘棠、渤泥、三佛齐;西南达维力、扶南、占城、交趾一带。用以物易物的方式,以彩缎、竹编、陶器等换回楠木、象牙、茴香、犀角、樟脑。唐·开元十年(722年),林銮引来番舶,时因“蛮人喜彩绣,武陵多女红”,所以彩缎换香料为多。

有了这次“海丝”互动,回报当然是丰硕的。为引番舶人港,拓展对外贸易,林銮在唐·开元年间(713—741年)便斥巨资,用了近20年的时间,请善于造塔的工匠周仰在沿海造七塔,作为引航航标。这七塔是:钟厝塔(埔头塔)、钱厝塔、石菌塔(龙吟塔)、塔头塔(虎啸塔)、西港塔(凤鸣塔,又名西塔)、石兜塔(马嘶塔)、围头塔(象立塔)。塔高六丈有余,五层石砌结构。

七塔造成后,更使林銮如鱼得水。唐·天宝年间(742—755年),他雄心勃勃地命王尧在后湖窟造船,船材多来自渤泥(北婆罗州)。据载,船长十八丈次,高四丈五尺余,宽四丈二尺许,作圆尖形;主桅高十丈有奇,分上下二层、十五个货仓,可容载货物三万余担。像这样的大船,到林銮裔孙林灵仙时(唐·僖宗·乾符年间)已有百艘之多。

林銮还在桂林(井林)设仓库、种植龙眼树;在菌柄纺麻,以 上下木柄合成船绳,更在北港的新店开售货场;茂亨则是林家用于避暑的园林山庄;而池店、五店市、福埔、佘店是接待番商的馆驿。

《西山杂志》还特别记载了市舶司从福州迁设泉州的经过:公元944年,林銮裔孙林仁翰寓居福州时,与拱宸指挥朱文进争夺市舶司之战。闽王延曦因偏向林仁翰,被朱文进派兵所杀。林仁翰因而招募死士,约王延彬、王延政举兵又杀朱文进,夺得市舶司,方将市舶司从福州迁设泉州。(参见泉州历史网qzhnet.126.com《泉州人名录·王延彬》)

如果所载属实,泉州市舶司至少始设于五代;如果所载属实,泉州在宋朝以前就已达到国际化商埠的水准。

在石狮蚶江石湖西南侧,有一座巨石砌成、引堤三十丈、宽九尺、高一丈五尺的古渡头,名叫“林銮渡”,又名“通济桥”。相传也是林銮建造的。(参见泉州历史网qzhnet.126.com《泉州史迹·林銮渡》)

林子信

明、清时期德化县陶瓷艺术家,以善于制作盘、碟、香 炉等各种宗教供器和陈设品而闻名。他所创作的瓷器造型简单而不俗气,实用性很强,曾由海路经销国外。

美国俄勒冈州波特兰的格鲁伯基金会收藏有林子信制作的一只盘子,口径15.1厘米,釉呈乳白色,底部有古形篆体阳刻“林子信刻”4个字印章款。

英国收藏家P·J唐纳利也收藏一件造型及大小规格与上述相同的盘子,但底部的方形阳刻的“林子信刻” 4个字印章款略有差别。

英国伦敦戴维斯基金会也收藏有一件林子信制作的盘子,口沿外翻,印章款为古形篆体,据P·J唐纳利分析,大约是17世纪末期林子信所作。

国内同样有收藏林子信作品的文博单位。如广东省博物馆收藏有林子信的作品4件,其中有双兽耳炉,底款篆书方印阳刻“林氏子信”4个字;还有一件为敞口盘,底款篆书方印阳刻“林氏子信”4个字。再如,南京博物院收藏有林子信的戟耳炉一件,口径10.5厘米,高5.9厘米,底径8.3厘米,圆足,底足有一凸形大印,上有“林氏子信”4个字。广东省博物馆和南京博物馆的专家都认为这些器物为林子信所作。 林辂存

字景商,号鹜生,原籍安溪县崇信里胪传乡(今芦田乡芦田村),清·光绪五年(1879年)生。兄弟10人,林辂存排行第四。

林辂存出身官商之家。祖父林远芳以海防出力,累官至道员,晚年从商,在厦门、广州、台北三地设店经营茶叶,资财丰厚。父亲林鹤年,光绪八年(1882年)举人,翌年考取誊录。光绪二十年甲午(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林鹤年献款助军需,朝廷授他工部虞衡司郎中职,旋改任广东道员,加按察使衔。不久,林鹤年弃官告退,在龙岩宁洋和台湾苗栗开办垦殖场,又在安溪家乡立义仓,办私塾。

林辂存出生于厦门,后随父东渡台湾。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林辂存从台湾回到家乡安溪,人县学学习。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以优行增生参加经济特科考试。

时中国被西方列强瓜分的危险迫在眉睫,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光绪皇帝接受康有为等变法维新的建议,任用维新人士,颁布“明定国是”诏,宣布实行变法,推行新政。

林辂存上书条陈新政,说明列强环相凌逼,急需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愿上下同心发奋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培植根本,兼博采西学之切合时势者,以成新政,以强中国。林辂存被朝廷以郎中使用,派充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章京上行走。

是年9月21日,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势力极力反对变法,发动政变,囚禁光绪皇帝,屠杀维新志士,取消变法措施,康有为、梁启超等亡命日本。

变法失败后,林骆存被外放,改任道员,派到江苏补用。旋调广东,加三品衔,二品顶戴,奖给花翎。之后,林骆存回到福建,先后在安溪考亭书院(位于安溪县城隍庙东侧)、同安双溪书院、马巷舫山书院、龙溪霞文书院掌教多年。在此期间,林骆存多次回乡谒祖,并捐资添置育才田,充实办学经费,他还将其父林鹤年开办的私塾改为兰圃学校,教授新课本。

不久,林骆存出国往南洋、日本、美国等地游历,考察各国教育和实业。后旅居印尼日惹,担任日惹中华学校校长、日惹中华总商会顾问。在日惹期间,正值辛亥革命前夕,孙中山先生在海内外广泛宣扬民族、民主革命理念,得到广大海外侨胞的积极拥护和支持。林骆存在华侨社会广泛宣传进步思想和革命理念,激发侨胞的爱国热忱,还曾捐款资助孙中山先

生的革命活动。

1911年(辛亥年)辛亥革命成功后,林骆存由印尼日惹返回国内,被选为福建咨议局议员、咨政院议员。民国元年(1912年)8月,经北京政府政务院批准,在厦门成立福建暨南局,这是民国政府建立的第一个地方性侨务行政机构,林骆存任首任总理,专司处理华侨事务,主要职责为保护华侨,主办有关华侨教育、实业、发给旅行证明、调查华侨情况、推销公债等。

10月,成立福州分局(后更名闽侯暨南分局),继而在泉州、漳州增设分局,定名晋江分局和龙溪分局;晋江分局负责办理泉州所属各县及莆田、仙游两县的华侨事务。林骆存任暨南局总理后,激励并引导侨胞投资建设祖国,积极沟通海外声气,深得侨胞信赖。不久,林骆存被选为福建临时省议会议员和华侨议员。

民国二年(1913年)第一届国会成立时,林骆存被选为国会议员。1916年,林骆存荣获国民政府颁给的四级嘉禾章,兼佩开国纪念章。不久被选为立法院议员,辞未就,复被选为众议院议员,晋给三级嘉禾章。期间林骆存曾回到家乡主持纂修《林氏族谱》,并捐资石印成册。

1919年,林骆存英年早逝,年仅41岁。 林珊

号二郎。唐·昭宗·光化元年(898年)偕父一郎自永春桃源移居小溪西头大洋井兜(今安溪县官桥镇莲兜美村),是安溪林氏金紫派开基祖。

五代·后唐时科举及第。后唐·明宗·天成三年(928年),恩授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太子宾客兼监察御史;长兴元年(930年),以武功加封金紫光禄大夫兼太子太傅上柱国。 林孺

《林孺总兵墓志铭》全文(括号内宋体字为站长所加按注):

赐进士第荣禄人夫镇守云南楚姚蒙景等处地方总兵官左都督同知加三级姻侄骆俨顿首拜撰。

卿进士文林郎知湖广房县事姻弟王璋顿拜书并篆额。

公讳孺,字世德,一字孝若,世居安溪来苏里(今湖头竹山)。公生里之凤山,故以为号(号风山)。曾祖讳守约,祖讳兴派,父讳长,皆以公贵,累赠荣禄大夫,如其官。曾祖妣杨氏,祖妣陈氏,妣吴氏,并累赠一品夫人。

公少失怙恃,服属亦尽,遭乱崎岖山海间。(少有大志,精通韬略,膂力过人)

康熙三年(1664年)始入仕(被承恩伯周全斌募为部将,后任千总,初驻延平)。

(康熙)七年(1668年)移楚(湖、广)。

(康熙)十三年(1674年),(平西王吴三桂叛乱,叛军很快占领沅洲[今湖南芷江]、衡州[今衡阳市]、岳州[今岳阳市]、长沙等地,气势嚣张。康熙帝急令镇南将军尼雅翰统率各部兵马入湘平乱)随师讨吴逆有功(攻克岳州七里山,首立战功),(叛军退守洞庭湖套,在沿岸密布木栅,加筑碉堡,布防相当严密。清军统领认为林孺是泉州人,“习知水务”,令林孺率舟师在前,务必肃清叛军于洞庭湖,林孺“督率快船,冒烟直进”)领水军前锋入洞庭湖(大破叛军,克复洞庭湖),血战十七次,岳州平。

(康熙十八年[1679年],占据台湾的郑经与吴三桂等勾结,出兵闽南)以海氛未靖,自楚调闽(康熙帝以万正色[晋江人,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万正色》]为福建水师提督,负责收复失地,林孺以骁将从征),复海坛、(南日、湄洲、)金(金门)、厦(厦门)等岛。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林孺被施琅[晋江人,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施琅》]倚为心腹,参加了收复台湾的行动,是年六月)克澎湖三十六屿。(十月,清军从鹿耳港入台,郑氏政权归诚)招抚台湾,功在首先。

前后叙功,累授至左都督,予敕传袭世职拜他喇布勒哈番,仍记余功二次,军功记录二次,迁台湾镇游击。

当事者朝夕文章论荐。上亦稔知其将帅材也,例任台湾者三年即擢内地。公秩满,上以重地,再留三年。

升粤督标参将,奉召见,蒙优奖。旋奉特简,补湖广宝庆副将,着驰驿速赴,不数日,升授贵州安笼镇总兵官。

(康熙)四十年(1701年)冬召见,赐鞍马,谕荐举贤能,皆擢用。

(康熙)四十四(1705年)年冬,以老病乞休。既拜疏,有旨调福建海坛镇总兵官,疏入,上以情词恳切,予原官致仕。

家居五载,以疾终来苏里第正寝,春秋七十二。遗疏至,上震悼,命议恤典,仍以承袭世职男天育宿卫殿廷。

公形貌魁梧,仁而好礼,宽大庄和,表里澄澈。屡立战功,其在洞庭、澎湖尤著。

澎湖已平,将军施公(施琅)筹台湾之策未定,公适入,施公曰:“台湾之事试为我尽之。”公曰:“台敌大创之后,众心惶惑,尽归其伤残俘馘,使知圣天子之命将军也无必杀之仁,因而抚焉,可成事矣。”施公从之,台湾旋就抚。每疑难,施公一以付公。

【台湾回归后,施琅“以抚台之策询孺,孺为定计”。林孺提出“轻徭薄赋以定民心”的主张,认为“一切保务叠派什项差役,尽行蠲免”,使台湾“市肆不惊,耕耘如故”。同时,

林孺又认为“台湾虽属外岛,实关四省之要害”,绝对不可放弃,应加强防务,以固海防。施琅接受了林孺的意见。】

为善后计,留公於台湾师一年(专门负责台湾的善后事务)乃归。

所至,去后人皆思之。镇黔十载,任使以诚。常消患于未萌,苗猓怀服。公去黔岁余,安笼境内,洞苗相攻,当事失策,□□□□□黔人于是益思公也。

公之欲乞休也。知旧劝止,公皆谢之。夫孰能於品望方隆之时,而有泉石之思,公真可以风当时而师后世者矣。

公生崇祯已卯(崇祯十二年,1639年)五月初四辰时,卒今康熙庚寅(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十一月十四日申时。乙未(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十二月二十二日申时,葬来苏里美山之阳铺坪原,座子向午兼壬丙。

配洪氏,封一品夫人;子男六,天赐、成琮、天育、天麟、天庆、天懿;女一,适庠混生陈邦彦;孙男五,源、浔、润、澄、滉,绳绳未艾;孙女六。

天赐等以状请余志,而请颙伯 王君书。王君女许配天懿。余婿天庆也。余又尝与公同事闽海、黔中,谊不可辞。铭曰:维公懋绩,在楚与闽,秉钺黔右,鸿庇我人,进退有节,伊古纯臣。侯山之阳,妥公之里,大□昭明,肄于孙子。

襄事孤子天赐、成琮、天育、天麟、天庆、天懿同泣血稽颡。

期服孙源、浔、润、澄、滉同稽首勒石

晋水兴殖堂刻

林建猷

字孝丕,号鸿轩,清·安溪县依仁里桂窑乡(今龙门乡桂瑶村)人,嘉庆十年(1805年)生。父林志中,粤东阳江镇总兵。

自幼颖异,与群儿嬉戏,能以兵法指挥调度。提督陈化成见状,赞曰:“这孩子将来会由武职显贵。”及长,通晓治军方略,娴熟骑射技艺,17岁为县学武生。

林建猷初任水师提标左营额外外委把总,升为外委把总,以后递升把总、千总等职。又以军功升任铜山守备,迁古营游击,代理督标水师营参将。不久,实授闽安协副将,代理过海坛、金门、福宁各镇总兵。他在历次任内,都能简军实,明训练,因而所到之处,军威振起,奸宄潜踪。

咸丰三年(1852年)三月,闽浙总督季芝昌奏称:“水师副将,遵保林建猷、叶万清二员,此外别无可保。”于是林建猷奉派为福宁镇总兵官。

福宁镇环山滨海,时值旱疫交作,不法之徒乘机造谣煽惑,商人渔民,裹足不前。林建猷到任后,发动商人赴台湾购粮,组织平粜;亲自徒步祈雨,疫情平息。又拘捕通洋土匪数十人,保证水陆交通的安全。

咸丰三年(1852年)夏,参与剿灭小刀会起义军。

不久,浙江沿海宁波、奉化等郡县,遭到海上武装集团扰犯,人心震骇。总督推荐林建猷代理浙江提督,带兵进剿。

林建猷调兵400,防守镇海,令千总布兴有领战舰,先攻帆礁洋,击沉3艇,夺获6艇,生擒首领蓬仔带等83名。而后乘胜追击,下令象山协副将,率兵沿海兜截,无使窜逃。一些外国船队,平素震于林建猷的威名,主动要求派轮船随军进剿。

他们于8月7日,会师石浦洋。时值北风骤起,海水沸扬,林建猷挥军直入,炮烟涨天,逼近时飞掷火斗,焚毁敌方大小艇23只,生擒冯阿瑶等四百余名,烧杀落海者无数;次日又尾追捕杀273名,浙洋海上武装集团全部被歼。军民彩乐讴歌,于游仙庙树碑纪功,并立匾“永清”。

咸丰六年(1855年)五月,升任福建水师提督。林建猷星夜赴任,途中积劳染病,是年十月病逝任上。 林同

林同,字宜正,别号龙峰,明·晋江人。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61·运判林龙峰先生同》综述旧《郡志》、新《郡志》、《道南源委》、《闽书》为作《传》。

从学蔡清

林同是蔡清的门人。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明·林同》:“林同,字宜正,号龙峰,从蔡虚斋(蔡清号虚斋)游,以《易》名家。”

《闽中理学渊源考·卷61·运判林龙峰先生同》:“林同,字宜正,晋江人。自言初受学李雁山 雍,方知趋向;既隶乡校,从蔡虚斋学,始知本原。乡后进若洪新斋(洪富号新斋)、陈訒庵、林六川、陈见吾(陈让),皆师之。”

(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蔡清、李雍、洪富、陈让》)

初宦

林同弘治十四年辛酉(1501年)举人,累官乐陵、丹徒、万载教谕,金华府教授。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明·林同》:“弘治辛酉举人,历乐陵、丹徒、万载教谕,擢金华府教授。所至以夙学课士,巡抚学使皆相器重。”

《闽中理学渊源考·卷61·运判林龙峰先生同》:“弘治十四年领乡荐,授乐陵教谕,丁外艰;服除,补丹徒,复丁内艰;服除,补万载;擢金华教授。所至,以平生所传习者为诸生讲明,午前生员,午后俊秀,早晚有常,寒暑不倦。其于庙庑神案,必致清洁,祭祀必极其诚。巡按唐龙、学使邵锐大加叹赏。邵出视学,同率诸生迎见,长揖不跪,邵甚喜之;召诸生进讲,则文义敷畅,知其勤于训谕。既迁教授,临别叹曰:‘如公真德,浮于位也。’典试湖广、陕西,所得悉知名士。”

两浙运判,乞归

擢两浙转运判官,因筑永嘉沙城事忤御史意,乞归。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明·林同》:“升两浙转运判官,分司永嘉。永嘉宦豪,兼并射利。同疏言盐场疆界不均,灶丁不实,大为穷户病,宜亟审核。四上得允,下为令。永嘉人惧海寇,言于执政张璁,议即滨海一带环筑二十里为沙城。李御史希张相意,下同议。同度土工所费不赀,又沙城善啮难就,因持议,忤御史意。御史使温,台二郡吏杂议以摇同,同持益坚。遂疏乞致仕归里。”

《闽中理学渊源考·卷61·运判林龙峰先生同》:

“升两浙运判,清公自守,不刻不滥,商灶皆悦。

尝解盐税至太仓,除充边外,积羡千余,吏谓例属解官,同不纳,尽白贮部帑。

内阁张孚敬家处海上,亦灶籍也。海上士大夫惧海贼时至,共言孚敬,议即濒海一带筑沙城二十里,驾言灶丁‘沙地摧崩,宜筑城为卫’者。张以告浙省当事诸公,莫不唯唯。

运使问同,同曰:‘筑沙城,士大夫欲之,若灶丁者未尝欲也。费且不赀,奈何专之。’

于是立案堂下,案具二纸,或愿或否,令各画纸。已而无一画愿者,遂报罢于御史。会张亦罢相,御史如同言。

居两月,张复召入,御史大悔,遂劾落同官,乃张竟不行御史言,而同乞归矣。”

里居,卒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明·林同》:“薄田数亩,课儿孙读书。所著有《龙峰遗集》。”

《闽中理学渊源考·卷61·运判林龙峰先生同》:

“同弱不胜衣,而内养充完,节概健劲;呐不出口,而讲论道德性命,极中肯綮。

里居薄田自给,课儿孙读书;约以义方,构祠堂,修谱牒,闾闬有斗者,质以一言而解。时与野老相聚,谈民风农事。

卒年八十六。所著有《正学蒙引》、《龙峰遗集》。龙峰其别号也。”

评价

《闽中理学渊源考·卷61·运判林龙峰先生同学派》:

“陈氏储秀撰公《传略》曰:

‘东山林公龙峰,余少慕其学,而公已登仕矣。壬辰(嘉靖十一年,1532年)始得会公京邸,见其于于然瞿瞿然,若无足甚异于人,及叩其论吐,领其绪余,则皆于虚斋(蔡清)《易》学为独得其深。

三为儒官,而志不懈;一任盐职,辄以沙城之事乞归。甘心寒毡之薄,而不能一日苟安于利贿之地,公之志诚,有所不为也。

而其不能以大有所为者,非固薄夫富贵功名而不为也,盖欲以道德处于富贵功名之间。故其进也无所求,进而知有所重也;其退也无所利,退而不忘于所守也。顾未能大有作为,而竟其所学 。

然以身而不失乎出,处礼义之中,而足以兴顽起懦于时,进无所媚以求用,退而不失义于其乡,公之学诚为有臻于实用矣。’”

林珹

林珹,字时献,号罗峰,明·晋江陈江人。历官宁国府推官、温州推官、户部主事、户部员外郎、户部陕西司郎中、知江西饶州府。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61·郡守林罗峰先生珹》据林次崖先生(林希元号次崖,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林希元》)撰《本传》为作传。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林珹》有传。

受《易》学于田嵓

林珹初从蔡清(号虚斋)高弟田嵓(田南山)受《易》学。(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蔡清、田嵓》)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61·郡守林罗峰先生珹》:“林珹,字时献,号罗峰,晋江人,世家陈江之坞。为人重厚朴茂,言若不能出口,而敏慧内通,于书独善悟。初从虚斋高弟田南山受《易》学,有声儒林,虚斋器之,曰:‘吾泉后进,其在斯乎!’”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林珹》:“林珹,字时献,号罗峰。从虚斋高弟田嵓受《易》学。虚斋器之曰:‘吾泉后进其在斯乎?’”

初宦

林珹登弘治九年(1496年)进士,历试政兵部、宁国府推官、温州推官。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61·郡守林罗峰先生珹》:

“登弘治丙辰进士,试政兵部,乞归侍养。

后就诠授宁国府推官,政称平恕。一日忽心动,已而果得父坦夷翁讣,人谓诚孝所感。

服除,作堂居第之东,匾曰‘萱室’,意终事母。母不悦,曰:‘人子之孝亲、显亲、扬名而已,若父未封而没,奚孝?’

珹乃赴诠,补温州推官,旋丁内艰。服除,诠部以宁国之民思之也,复予宁国。”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林珹》:“弘治乙卯丙辰联第,授宁国推官。丁内外艰,服除,复补宁国。”

入户部

入户部历江西司主事、山西员外郎、陕西司郎中。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61·郡守林罗峰先生珹》:“政成,入为户部主事,转员外郎。时有宗戚夺民田,构讼二十年不决,部使者莫任。珹奉命即讯,归其田于民,还奏称旨。晋陕西司郎中。”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林珹》:“政成,入为户部江西司主事,监河西税务,称廉能,转山西员外。有宗戚夺民田,构讼二十年莫决,珹奉命即讯归民,还奏称旨。晋陕西郎中督视京储。”

知江西饶州府

出知江西饶州府。平宁王·宸濠之乱有功,但因拒绝达官私托,受中伤被罢官。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61·郡守林罗峰先生珹》:

“出知江西饶州府。

适姚源兵戈之后,生理凋悴,公私废弛。珹曰:‘今日之治,在德不在刑。’去烦苛,崇宽大,恤疲困,日夜拊循其民,而噢休之;加意学校,时以德业课诸生,差其贤否,而施劝

惩,士益励进。

正德己卯(正德十四年,1519年),宸濠叛,宣言过饶,士民汹汹,欲遁去。珹曰:‘彼以虚声喝我也,无恐。’戒所部团练义勇严备。时伪檄交至,间谍踵于郡邑,弗为动。已而贼竟向九江、南京,不犯饶阳。

会御史王守仁檄至郡,提兵赴难,克复藩城奏捷,有金绮之赏。旋有达官干以私,弗可,遂为中伤去官,无愠色。”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林珹》:

“出知饶州。

适姚源戈兵后,尚德缓刑,民困以苏。尤振兴学校,科目日盛。

正德己卯,宸濠举兵叛,宣言过饶,士兵汹汹欲遁。珹曰:‘彼以虚声喝我,无恐。’饬所部严戒备,贼竟向九江,不犯饶阳。

会都御史王守仁邀珹至郡,提兵赴难,克复藩城,擒逆濠。继督舟师之南康、九江,扫余孽,凯旋奏捷,受绮赏。武庙(武宗)南巡,将幸江右,命总理舟饷,刻期而至。武庙卒不至。

有达官干以私,弗听,遂为中伤,报罢。”

居家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61·郡守林罗峰先生珹》:

“至家,杜门不入城市。晚移家郡城之东南,作罗峰书舍于宅第之东,以图书杖履侍老。珹深沉有度,喜愠不形,端坐竟日无惰容;亲朋群聚,不闻嘲谑之语。性孝友,奉身甚薄,乐周人之急。

历宦二十年,所至留泽惠,去有遗爱,无赫赫之名,去后民常见思。独立无朋,任真自遂,或以此取尤,置之不校,惟相知久处者,乃知其忠厚正直,可方古君子云。”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林珹》:

“抵家,杜门不入城市。晚移居郡城东南,作罗峰书舍,图书杖履,逍遥自适。珹深沉有度,喜怒不形,宴居必冠端坐,竟日无惰容。事亲尽孝,抚诸侄如已出。

历官二十年,上交不谄,下交不渎,任真自率,其忠厚正直,可方古君子云。”

林广齐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0·人物志·仙释·林广齐》载(《泉州历史网》站长按注):

“林广齐,复姓李,(明)晋江人,迁南安(榕桥)。

性刚直不挠,为执权所齮龁,从容毕命于福州。人觇其魁梧丰下,而罹奇祸,怜而葬之。

【林广齐系李贽(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李贽》)的三世叔祖。李贽先祖林闾,本为光州固始(现河南辉县)人,元末移居泉州晋江,为入泉始祖。至明·成祖·永乐二十年(1422年),二房三世林广齐因得罪林姓御史,在省城福州文庙前骑马违禁,被扣上“谋反”罪名诛杀,部分亲属逃往南安县榕桥乡,为避祸改姓李,俗称“李林同宗”。】

居亡何,五显庙塑舍人,神见梦于其人曰:‘帝悯无辜,录予刚正,命为五王,辅庙之左,红袍金甲狼裘而胄者,我也。’像既成,其人具牲醴往酬,遂著灵响,祈祷辄应。” 林枅

林枅,字子方,南宋·莆田人。淳熙十二年(1185年)至绍熙二年(1191年)十二月任福建路转运判官兼知泉州。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4·政绩志文秩1·宋·知州事·林枅》据旧《志》为作传。

莆田人

道光《晋江县志·林枅》:“林枅,莆田人。”

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进士,补闽县主簿。

信州太守

任信州(今江西上饶)太守。关心民瘼,深知所征“物力钱”(各种赋税杂捐)成为“民患”,力主罢之,遂以公库代输“物力钱”,民众视为恩德。秩满离任就道时,数千邦民高举“恋德”旗送其出境。

福建路转运判官兼知泉州

宋孝宗赞林枅为“风力之士”,淳熙十二年(1185年)亲授为直秘阁、福建路转运判官兼知泉州。

道光《晋江县志·林枅》:“淳熙十二年(1185年)知泉州。以清德律贪,除诸邑无名科敛,讼牒盈庭,剖决不滞,一时豪强敛迹。莆、泉密迩,亲故不敢干以私。”

九日山东峰现存一方林枅祈风石刻,记载淳熙十五年(1188年)夏四月和冬十月两次祈风于通远王庙。(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海丝之路·南宋·祈风祭祀·九日山祈风石刻》)

福建路安抚使兼知福州

道光《晋江县志·林枅》:“后帅闽。”

绍熙二年(1191年)十二月,林枅以朝请大夫、直徽猷阁任福建路安抚使兼知福州。

身后

宋·绍熙三年(1192年)九月,林枅卒于福建路安抚使兼知福州任上。

道光《晋江县志·林枅》:“卒,(泉州)民立祠以祀。”

嘉定十二年(1219年)真德秀守泉时,举与程大昌、颜师鲁、孙逢吉、韩国华、陈偁、赵鼎并祀泉州先贤祠。

史称林枅“持节分阃(京外要职),所至有声”,“吏畏民怀,为当世所称道。” 林福

清· 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62·林云衢先生福》综述《王遵岩集》、《清源文献》有关记载为作传,曰:

“林福,字云衢,(明)晋江人。事实未详。

按,王氏慎中(王慎中号遵岩)祭云衢文曰:‘披褐而玉在怀,尚絅而锦为衣。含真蕴以内足,胡外物之可希。伟哲人之高尚,岂世纲之能羁。藏道德以扼穷,厥心亨而志违。抱遗经以俯仰,毎朝哦而夕披。钻有坚而必入,探无赜之不窥。时发挥于口颊,飘玉屑而泉霏。愚入由之智出,虚往莫不实归。迈年龄犹不倦,独怀此其何之。嗟及门之吾党,辱刮视而提携。遵所闻之不及,力岁冉以渐驰;怅仪型之一失,将日远而日非。’

李氏杜为虚江(俞大猷号虚江)行纪曰:‘泉中一臞 王先生宣、云衢 林先生福、虚舟 赵先生本学,俱一时名师,博雅方正,受易蔡虚斋先生(蔡清号虚斋)者也。王先生常即易以论古今治乱兴衰之迹,林先生常即易以明心性忠孝仁义之奥,赵先生常即易以衍兵家奇正虚实之权,俞虚江皆师之云。”

林添福

字汝锡,明·晋江市陈埭镇洋埭村人,为洋埭林氏一世祖。

据《洋埭林氏族谱》载:明·洪武庚戌年(1370 年)正月,林添福以经明行修擢授翰林学士亚中大夫、知制浩兼修国史。其为官清正,竭诚职守,是明初一位忠臣。永乐初,因方孝孺抗旨拒绝起草诏书一案受株连,死节南京。

又据2001年农历五月间,于赤塘山新出土明·宣德五年庚戌(1430年)《洋棣林氏一世祖靖斋公墓志铭》载:添福字汝锡,以经明行修,国初洪武擢授翰林学士。墓铭由中顺大夫泉州知府云间冯祯等书题,由赐进士出身潮州府海阳县儒学教谕清源谢敏撰文。

林忠

林忠,字盛隆,号荣蓼,原籍南安金陶后坑埔莲峰人,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生。因家贫,少年时即随其叔徙居德化南埕垅边,以舀芒烛兼挑纸为生,排行第三,人呼“纸三”;后来因起义反清,称为“纸三反”。

明末,林忠挑纸烛在德化东区一带贩卖。有一年元宵前,他穿草鞋踏入水口雷藤寨厅堂,寨主认为污辱其雅堂,怒将烛担踢翻踩碎,林忠受屈,心怀复仇。继而结伴挑纸到仙游大圳,又受肉铺老板欺压,林忠即夺屠刀杀死老板,率伴尽操肉铺刀斧,奔水口占据雷藤寨及双坑寨。

时值吴三桂引清兵入关,林忠联合永春郑世雄、郑世英、林兴珠等投郑成功麾下抗清复明。杨英《先王实录》载:“藩 (指郑成功)遣义师林忠袭破永福县,守将、县官俱杀死。”郑成功封林忠为平定伯。(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林兴珠、郑成功》 )

明·隆武二年(1646年),唐王·聿键死,林忠遂与其弟林暹(纸四)退守德化双坑寨。

清·顺治四年(1647年),提督马得功率兵围攻双坑寨,不下。次年副将王满韩又重兵攻寨,林忠突围,占据南埕天平城(今南埕垅边)。

顺治六年(1649 年),清廷复谴马得功纠集福州、兴化(今莆田)、泉州三路兵马,筑堡垒围困之。林忠率劲旅突围,复据南埕洞等处。清·乾隆《德化县志·卷10·武卫志·盗贼(附)》:“有林忠据双坑寨,攻之不下。(顺治)六年,遣副将王口、满口、韩口筑围困之,夜突围走,复据南埕洞,屡出劫掠。”

顺治十一年(1654年),郑成功大军取漳州、攻泉郡,清兵主力移防抵御郑成功,德化县城守备空虚。林忠率部奔袭攻占德化县城。清·乾隆《德化县志·卷 10·武卫志·盗贼(附)》:“(顺治)十一年,(林忠)派饷于各里社,十二月令其党陷(德化)县城。”

顺治十二年(1655年),清兵又犯,战于德化螺坑(今雷峰),清·提标后营千总王世爵被林忠所杀。清·乾隆《德化县志·卷10·武卫志·盗贼(附)》:“十二年秋,(林忠)议投诚,置人于通衢,强抽货税。寻复叛,千总王世爵与战于螺坑,死之。”

后林忠又转战于永春、永福(永泰)、大田、尤溪等县,义旗一举,远近咸归。《浙闽总督李率泰揭帖》(《明清史料甲编》第五本) 中称:“惟泉州府德化县巨魁林忠者,盘踞万山叠岭中,路通五府,梗化十年,与海逆(指郑成功) 相为表里 。”

顺治十四年(1657年)夏,朝廷下诏招安。冬,林忠见明朝大势已去,命中营林兴珠诣阙投降,自引天平城战将103员、兵士六千余人归顺。《浙闽总督李率泰揭帖》(《明清史料甲编》第五本)称,顺治十四年(1657年)八月,林忠兵败,率众六千余人降清。清·乾隆《 德

正统八年由岁荐知广东儋州,民爱戴若父母,为之颂曰:‘茂林无虎豹,儋海有风鸾。 ’

丁内艰服阕,补广西吉州知州。值己巳之变,蒙难输边,死于王事。”

林徽初

林徽初,字调复,号希庵,明·晋江人。天启七年丁卯(1627年)举人,崇祯元年戊辰(1628年)进士,授户部主事、户部郎中、两浙水利道佥事、署驿传篆、整饬温处兵巡布政司参议兼按察司佥事;明亡后,唐王入闽,以原官起用,已入南安罗山凤巢寺学禅师。清·顺治十三年丙申(1656年)卒,年七十。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77·补遗·明·宦绩·林徽初》“采《林氏谱录》”为作传:

“林徽初,字调复,号希庵。

天启丁卯(天启七年,1627年)举人,崇祯戊辰(崇祯元年,1628年)进士。丁内艰,服阕,授户部主事。时同寅患边饷差,每差出,相与诟于大房。独请行,及九□榷差出,遂点用浔阕。新加饷七万,至则减量头以足额。至末季,多解七百两。

癸酉(崇祯六年,1633年)典试粤东,旋差大仓库。旧例公费红纸札,俱取之库官。库吏暗昧难稽。徽初自赔公费,严革各省解官送常例及边上领饷差官常例,违者参处。又与科道密商,缓发商价,谓所收止千百之数,若解一二万,俱令寄库候领。边饷差到,准与对□以定出入之烦。旧时库乏积贮,发饷愆期,兹则应时给发,九边藉以饱腾。十三省解银□,四川、广东、福建银足色,极高,淮课最低。一日淮上解盐课三十万,交验果低。□官被参。有旨令再倾煎,银匠刁□迁延,乃密商之领饷官,以淮课一万两配搭四川等省好银五千两,令解官免倾,每锭补银水若干两。本课□发而银水又可别作正供支销,堂翁以为得宜。库□请代交盘量,对出羡余银三千两。堂官谓曰:‘羡银应汝得,何不先取出?人道林员外呆,果然,到底必清贫也。’

升郎中。时庄右堂管钱局,前主政被参去,久罢鼓铸,上取制钱急,庄乃札委兼管,以上半日理司事,下半日走钱局。

升两浙水利道佥事。一日盐院查欠额严责,运司无以应,委徽初追。徽初查册甚明,不收属县礼,十日完课四万两。

又署驿传篆。兵部催解驿传裁减银,前时屡催不解,徽初催完三万两。适温州兵变,抢入巡道公署。先是,巡道薛大年,凤阳人,先任水利,依北例属官礼俱全领,扣兵饷为营将送礼,故兵恨之深。徽初到任,严禁属官营将生日八节不许送礼。向例府发饷银,每平搭马子二两,俱却之。令本府给饷,照名錾凿包封,解道抽验,委三馆到营唱名亲散,兵沾实惠,乐为用。又沙□商税□贴饷银,年来商船少缺二千两,故温兵三年一哗,至□司理贺久邵 入武林,见三院请林水利往抚定变,贾□院以计册需人,不可;姚方伯固请之。徽初乃遣中军官先驱宣示,温州兵闻知,各解散归营。温海为备倭,设□六关营,一时难伏,为清出故兵二百余名,不使冒饷,以完饷额。乃与贺司理密查哗首九名,以别事拘解,依律正法,余兵

不问,后遂无敢哗者。

报入部覆,升整饬温处兵巡布政司参议,兼按察司佥事。十月入武林(杭州),到巡道任。越年用渔人犁罾船配搭营兵出海捕贼,获三大捷。朔望行文各属会课,手自校阅,刻鹿城会课,诸生争先鼓励,各上宪合荐卓异。会兵科查参,误给勘合多人,徽初与焉。上宪主刻核罢职,温处兵民数万保留,奉旨部覆。

徽初□在温病危,温民建醮祈祷告病,武林送者塞途。路过福宁州,徽初曾为剿贼,护送如温民。

既归,一屋之外无余物。为永春屯请复给兴化军,仍旧折色,免屯户运米上仓遏籴守候之苦。甲申(崇祯十七年,1644年)四月,闻变(明亡),与绅士哭于月台(月台寺,即承天寺。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儒道释寺庙·承天寺》)。

唐王入闽,强以原官起用。已入南安罗山凤巢寺,谒时学禅师矣。至丙申(清·顺治十三年, 1656年)卒,年七十。

著有《蝉□集》、《□霞山斋诗稿》。”

林际春

林际春,字宇群,明·德化县清泰里朱紫人。万历十九年(1591年)辛卯科举人,历崇义县令、德庆知州。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12·科目志·明·举人》:“林际春,万历十九年辛卯科。德庆知州。”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14·人物志(下)·文学·明·林际春》:“林际春,字宇群,清泰朱紫人。砥行端庄,赋性恬退,口不道人过短。学有渊源,善对偶之文,尤精行楷。万历辛卯登贤书,名震都下。授崇义令,升德庆知州。置祀田数千斤,以公子姓,族人德之。” 林洽

林洽,字济叔,南宋·德化人。淳熙十四年丁未(1187年)进士,知福州闽县,继通判镇江府,未至卒。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12·科目志·宋·进士》:“林洽,淳熙十四年丁未科。”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13·人物志(上)·治行·宋·林洽》:“林洽,字济叔。事亲尽孝,有文名。淳熙丁未第进士。知福州闽县,政尚廉勤。通判镇江府,未至卒。” 林模

林模,字靖若,号周木,清·德化人。康熙五年(1666年)丙午科举人(时21岁),

康熙十二年癸丑(1673年)进士(时28岁),历湖广兴宁知县、广东普宁知县,卒于官,年四十六。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12·科目志·国朝·举人》:“林模,靖若。治《诗》。康熙五年丙午科笫二十五人。”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12·科目志·国朝·进士》:“林模,康熙十二年癸丑会试第六十三人,殿试三甲第四人。普宁知县。”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13·人物志(上)·治行·国朝·林模》:

“林模,字靖若,号周木。

年二十一举于乡,二十八成进士。归,值耿逆倡乱,贼党横行掠杀。模集乡族,谕以大义,筑寨据险,约束戒严,里社以安。

选授湖广兴宁县,精勤廉敏,力为百姓造福,以忧归。士民勒石讴思。

服阕补广之普宁。庚午(康熙廿九年,1690年)乡闱分校,所获皆知名士,群贺得人。模曰:‘艺文末事耳!吾儒实用贵泽被苍生也。’在任规画,大小必亲。逾年以劳瘁致疾,卒于官,年四十六。

性聪颖,工诸书,尤精画事。片鳞寸羽,人悉珍之。著有《四书讲章》、《诗、书、易解义》。” 林瀛

林瀛,字广叔,南宋·德化人。庆元二年(1196年)邹应龙榜进士,历广州东莞知县、国子监簿。

明·黄仲昭 《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宦迹·宋·林瀛》:“林瀛,字广叔,德化人。庆元中第进士。知广州东莞县,治绩最诸邑。后迁国子监簿。”

林黄中

林黄中,字伯玉,北宋·晋江人;元丰八年(1085年) 进士,历信州永丰尉、惠州归善令、徐州彭城知县。其父林皋,治平四年(1067年)进士,任建州理椽。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良吏·宋·林黄中》:

“林黄中,字伯玉,晋江人。

父皋,治平中进士,调建州理椽,雪活狱囚诖误,不受赏格。

黄中,元丰末第进士,调信州永丰尉。密以俸资代邑儒张生者输负租。张免罪。

未几擢第,迁惠州归善令。有僧院与豪民争田,各持嘉祐契帖,界至,岁月皆同,先后令不能决,黄中立辩(“辨”之误)之,豪民伏辜。

知徐州彭城县。时彭城号盗区讼薮,黄中治甫半期,狱空几两月。部使者以闻,传宣奖谕焉。” 林咸

林咸(?~1558年),字虚所,明·广东番禺县人。嘉靖卅五年(1556年)任惠安县知事。

嘉靖卅七年(1558年)四月,倭寇破福清县城,五千人马乘势南下。时林咸因被御史弹劾,解去职务退居南关,而暂署县事的孙节事先逃避于泉州府城,致一县无主,百姓惊恐失措。在县绅李恺 、张宇、康惟心等人请求下,林咸毅然出来视事。他指令四位僚属分守县城四个城门,又设置乡长,派人日夜巡逻警备,加固城墙。

是月二十六日,倭寇薄城,杀害5个被俘的老百姓,恐吓道:“速开门款我!不然破城而食,必屠汝无噍余!”接着,用鸟铳从西北攻城。军民未经战阵,不知鸟铳为何物,一时伤亡10余人。倭寇进而用软梯挂住城垣,爬梯上墙。林咸指挥军民用耙头砍挫倭寇,当场犒赏有功战士。自晨至午,击退三四次爬上城垛的倭寇。中午,倭寇开始强攻,双方伤亡惨重,城中亦出现谣言,百姓纷纷围在水边,一旦城破,即投水自尽。林咸对李恺说,万一城破,他就跳城而死。傍晚,幸援兵至。

翌日,林咸、李恺佯许给倭寇重金,拖延时间,调整防务,等待援兵。倭寇以金少为由,攻城益急。恰遇李凤率铳兵40名来援,倭寇被打死10人而退。

二十八日,倭寇用吕公车攻城,林咸制造敌棚三座抵御。

三十日,倭寇遁去。斯时,林咸已六昼夜没有合眼,眼睛又红又肿,双腿麻痹。

三天后,倭寇由海道骚扰鸭山,林咸率军民前往征讨,迫倭寇下海逃遁。是役,林咸身受重伤,不幸殉国。

事后,朝廷赐其府同知,入祀乡贤祠,封赐一子为官。惠民立祠祀之。

(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历史事件·泉州倭患》、《泉州人名录·李恺》)

林之濬

林之濬,字巨川,号象湖,清·惠安县黄塘乡林口象坑湖村人。

父林可梁,字胜木,康熙廿一年(1682年)进士。

林之濬幼时,隽颖聪慧。16岁受业于学使汪棣园门下,后从岳父宦燕。遍读古籍,精通“六书”,融会贯通百家书籍,其文章自成一家言,于诗词文章尤其对策都有颇深的造诣。

康熙卅二年(1693年),林之濬为岳父宦燕分担评选京城考场试卷,检得刘岩(字大山)卷,叹赏不已,遂加推荐而中高魁。发榜之后,刘岩前来叩谢,宦燕说:“你的文章被评为特别高的等级,名登黄榜,乃吾婿所推荐。”刘岩请与林之濬会面,一见如故。

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京城大考,刘岩分任北闱试,林之濬以太学生资格入刘岩房,参加考试,受推荐得中。刘岩对其文章也深为推崇。

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林之濬入南宫参加殿试。宰辅张京江见到他的对策写得翔实明确,字又端正秀丽,堪称楷模,拟定以一甲排列进呈。张京江将此事询泉州安溪人李光地,李答:“我在外作宰多载,故乡后起士子,少有相识。”由之,林之濬只以二甲第三名录取入翰林。(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李光地》)

惠安每年应童子试者百人,仅取秀才18名。雍正二年(1724年)四月,林之濬以“捷南宫者比南安更多其数,登乡荐者较同安且倍其人”、“人材倍加蔚起”为由向朝廷上奏,呈请增加6个名额。朝廷准奏,自此惠安每年秀才名额增至24名。

尔后,林之濬历任翰林院编修、春坊中允。嗣出任贵州正考官,选取人才皆极公平得当。后转为提督江南学政。尚书彭启年、侍郎凌如焕都是他所选取的士子。

化县志·卷10·武卫志·盗贼(附)》:“(顺治)十四年,(林忠)始归顺,出其魁党百余人,或授官,或归农,邑乃靖。”

林忠受招降后,领其弟林暹(纸四)克闽安镇,顺治十六年(1659年)进兵浙江,十八年(1661年)平温、台,擒获海盗洪赣二等29人。

康熙二年(1663年),林忠奉旨进京,受命为陕西总兵都督同知,调守陕西阶州,兼领洮泯、巩秦、文西等处军务。

康熙十五年(1676年),受命征讨吴三桂;十八年(1679年),攻占四川成都。吴三桂覆灭后,林忠受封为一品荣禄大夫、控制西陲的总兵都督。

康熙十九年(1680年)四月,林忠归退,赐朝服还乡。今南安金陶莲峰林氏家庙仍悬挂“元帅”、“都督”和“四世一品”匾额。林忠拓基德化南埕垅边置“大宇堂”。

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卒,年75岁。

林鸿儒

林鸿儒,字允德,明·安溪县新康里人。

行状

清·康熙《安溪县志·卷8· 风俗人物之五·阐潜·明·林鸿儒》:“林鸿儒,字允德,新康里人,祖光,有隐德;父密,孝事父母,以严持家。鸿儒诸生也,体羸善病,喜读书,亦善事父母。入试不偶,年四十余,临贡卒。”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67·林允德先生鸿儒》据何司徒(何乔远)撰《本传》、《安溪邑志》为作传,曰:

“林鸿儒,字允德,安溪人。温恭孝友,博学能文,精治《尚书》,有《书经日录》行世。

何氏镜山(何乔远)撰先生传略曰:

‘吾乡先辈林先生,居驷马山中。

沉精极思,博畅旁会,为《尚书日录》一书,大抵如宋季夏僎解书之意,每篇撮其大义冠于讲首,中则采用诸家,参以己意;殁既有年,尚未出于人间,有窃其说者已先大行于世。今而后士之习举子业者,知为先生说也。

吾乡涉《尚书》显者,多本先生,则有林公云程、李公载贽(李贽)、纪公廷誉,皆其门下知名士云。’”

(参见泉州历史网 《泉州人名录·何乔远、林云程、李贽》)

治学

清·康熙《安溪县志·卷8·风俗人物之五·阐潜·明·林鸿儒》:

“鸿儒治《尚书》,专其经,所著有《尚书日录》,治《书》者宗其说。

所作有《奇货可居论》,王慎中(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王慎中》)大奇之,以通于毘陵唐顺之,唐亦大惊异,与定交。其论曰:‘甚哉商之害道也!先王务农焉。人农则童,童则机事寡而重流徙;人农则朴,朴则死其处而无异虑。商也者,所以斫天下之童朴者也。其始也,计有无;其既也,计多寡;及其既也,计千万,而天下之道尽矣。散千金之资,以牟天子之赢,谓君可暂立而即弃也,谓妻可偶致而复取也,谓子可此种而彼获也。间有以物商矣,未闻以人商也。波之所渐,至以五伦为贸迁。赵尧货如意而薄惠储,江充货弗陵而薄卫据,魏征货秦王而忍建成,赵普货太昌而背太祖,昌龄货元佐而背真宗,推而至士大夫、君子进退辞受之间,见得而忘义,广解而恬祸,莫不胥为,商者可畏也。’

其《日录序》曰:‘道有显微无精粗,心有体用无内外。事具于心之谓体,道则隐而未显;心应乎事之谓用,道则显而非隐。二帝无敬而无乎不敬者也,其心与事圣焉;三王敬而无乎不敬者也,其心与事反焉;太甲、成王,敬而无失者也,其心与事困焉;夏桀、商纣,以敬为不足行者也,其心与事狂焉。五十一篇之中,或论事,或论心,圣狂所以不相袭,存亡所以不相沿者,敬与不敬之异也。’此其言之有合于道者也。”

评价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67·林允德先生鸿儒学派》:

“清溪之学,在宋时紫阳(朱熹)私淑弟子如郑氏思忱、思永已具学派矣。至余氏克济、陈氏子木、陈氏椿寿、黄氏商楫诸公,亦以经学著显。元、明以后潜徳自修者,志乘颇略。至中明时,师席有起,文献可稽如林公允德其较著者也。然及门之士亦多载郡国,而深山朴茂者无闻焉。意彼时长材秀民长往山林而不返也耶。

(馥)尝考余家谱牒,九世祖罗峰府君在弘治间以明经终老,孝著里闾,其详已附周公孟中学派矣。其以经学授徒者,则自仍朴先生仕亨以《易》学教授宗党族弟,栻实师事之,皆有《易》说存稿。迨后,在明先生光龙老于诸生者数十年,至崇祯癸未登第,秉节山中,从游不乏;而先伯曾祖葆甫公、先曾祖惟念公,实受其学焉。顾乡邦门徒,姓氏亦多佚而无传矣。夫荒陬遐邑,谱籍残缺,即志乘亦无可寻。一邑如此,然则岩栖潜隐之彦湮没而不称者,岂少哉!”

(参见泉州历史网 《泉州人名录·朱熹、郑思忱、郑思永、余克济、李光龙》 )

林奇木棻(“木棻”合一字)

林奇木棻(“木棻”合一字),明·晋江人,林太毓子。

林奇木棻(“木棻”合一字)受业何乔远,曾任澧州(属湖南,今澧县)守、东牟(山东登州)守,居比部(刑部司官之一)则事实未详。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5·比部林先生奇木棻(“木棻”合一字)》据何司徒(何乔远)撰《林太毓墓志》为作传,曰:

“林奇木棻(“木棻”合一字),字未详。

按:

镜山先生(何乔远)撰奇木棻(“木棻”合一字)父东井《林公太毓墓志》云:

‘林氏之世,有太平守钺贤士大夫也,与吕泾野、顾东桥、屠赤水、张甬川同时,而与之游好。

子太毓,受业里中先辈李白斋公及吾先子怍庵公(何炯),卒年仅四十有四。

太宜人黄氏督比部兄弟读书,兼晨夜。比部歌鹿鸣,守澧州;太宜人八十四矣,愀然曰:尔第为余作五斗耶?家人自澧还,问政廉平乎?无他。

及三载秩满,丁蔡母忧。癸亥补东牟,得赠公,为奉直大夫,而黄太宜人封母也;此时太宜人九十又一。’

比部君居比部事实未详;其受业镜山先生,见万历集校刻门人。今录出待考。”

(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何乔远、何炯》)

林泉生

林泉生,字清源,谥文敏,元·永福人。天历三年庚午(1330年)进士,历福清州同知、泉州经历、漳州推官、知福清州、行省郎中、翰林直学士知制诰。工诗文,与卢琦(参见泉州历史网 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卢琦》)、陈旅、林以顺齐名。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35·文敏林清源先生泉生》据《三山新志》、闻过斋撰《墓志》为作传:

“林泉生,字清源,永福人;与卢琦、陈旅、林以顺称闽中文学。

天历庚午进士,授福清州同知。适山海寇充斥,以计歼之。

转泉州经历。民负酒税,系者多瘐死,悉破械出之,令船商私酿者代偿。

历漳州推官,畲洞相戒勿犯。

擢知福清州。会红巾寇连江,帅府檄泉生御之,乃创保甲,置屯栅,立诛盐丁谋乱者七人,捕杀长乐谋内应者三十余人,先发制之,贼遂惊溃。福清俗好杀孤幼诬讼求贿泉生立连逮亲邻法民不敢犯。

除翰林待制,以母老辞。

累迁行省郎中。汀寇负固久不下,徃招抚,得渠帅归。

召为翰林直学士、知制诰。卒谥文敏。

泉生邃于《春秋》,工诗文,多权略,有将才,屡建武功,然以志略自负,不能下人,以此多得谤者。后稍自晦抑,署其斋曰‘谦牧’,晚益折节,更号‘觉是轩’。为文宏健雅肆,诗豪宕遒逸。所著有《春秋论断》及《觉是集》二十卷。”

林孝渊

林孝渊,字全一,宋·莆田人。北宋·崇宁五年(1106年)进士,南宋·建炎(1127—1130年)间通判建州,改通判泉州。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37?秩官?郡县?泉州府?宋?林孝渊》:

“林孝渊,字全一,孝泽之兄也。建炎间通判建州,再通判泉州。

乱卒屡无礼于守,而信孝渊之言,不敢暴。

提举市舶邵邦建荐孝渊曰:‘材术疏通,吏事详练,协赞郡治,绥靖兵民,千里帖然,内外按堵。'盖实录云。

尝按收舶货归,吏循例取脑(香料龙脑)一匣以纳。孝渊厉声曰:‘公则官物,私则商货,何例之有!'斥反之舶库。”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5·政绩志·文秩2·宋·通判·林孝渊》据旧《志》、参《闽书》为作传:

“林孝渊,字全一,莆田人。崇宁五年进士,历建州通判,改泉州。

时乱卒肆横,孝渊至,遂为帖息。

提举市舶按收舶货,吏循例取脑一匣以纳。孝渊厉声曰:‘公则官物,私则商货,何例之有?'斥反。

舶□邵邦建荐于朝曰:‘材术疏通,吏事详练,恊赞郡治,绥靖兵民,千里帖然,内外安堵。'人以为实录。”

九日山东峰(姜相峰)南麓石刻群西侧第二悬崖西壁上,有北宋?林遹等有关海交市舶石刻,文为:“长乐林述中、陈大年,莆阳林全一,嘉禾鲁巨山,同登姜相峰,过此徘徊久之。丙午十月十一日。”然则北宋?靖康元年丙午(1126年)以前林孝渊即任泉州通判乎?(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山川?九日山》)

林尔元

林尔元,字尔会,明·安溪县 新康里人。天启元年辛酉(1621年)乡荐,历郾城司铎、大竹知县。

清·康熙《安溪县志·卷7·风俗人物之四·彰献·明·科第》:“天启元年辛酉范方榜??林尔元,新康里人,大竹知县。”

清·康熙 《安溪县志·卷7·风俗人物之四·彰献·明·科第·林尔元》:“林尔元,字尔会。早失怙,力学,工书法,偕弟尔第事母兄,孝友著闻。郡先生何匪莪(何乔远号匪莪)、林震西(林云程号震西)俱器重之。将就教,奉例廷试,以文字双美,擢第一。司铎郾城,加意作人,捐俸修学宫。令大竹,抚循惟清,宦橐萧然,以清白遗子孙。”(参见泉州历史网 《泉州人名录? 何乔远、林云程》 ) 林程

林程,北宋·德化县杨梅人。子林扬休,重和元年(1118年)进士。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13·人物志(上)·乡贤·宋·林程》:

“林程,杨梅人。

慷慨尚义,广收图史,延宿儒,合族子弟廪而诲之。

旧传邑治有‘水流丁,罗簪缨’之谶,程捐家资,买邑前濒溪之田数十百亩,具畚锸开浚。一夕,天大雷雨,溪岸洋溢,决流丁方。

子扬休,重和元年(1118年)成进士,赠程为朝请郎。休子兴宗为钱塘令,宗子洽、瀛皆登第。洽子延赏,瀛子士英,相继贵显。四世簪缨,一时称盛。” 林茂

林茂,字盛之,明·德化县坊隅彭坑人。正统八年(1443年)由岁荐知广东儋州,丁内艰,后补广西吉州知州,正统十四年己巳(1449年)死于王事。

清·乾隆《 德化县志·卷13·人物志(上)·乡贤·明·林茂》:

“林茂,字盛之,坊隅彭坑人。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88vd.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