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练习材料,仅供个人学习用

更新时间:2023-10-10 23:15: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对待一个橘子的好

一个日本人因为心脏病作了外科手术,出院时医生给他看账单,他突然气血攻心,晕厥,死亡。两个美国律师吃饱了没事做,在办公室里赛跑,其中一个近视眼撞破了玻璃,从摩天大楼里飞出,死亡。阿拉斯加瓦尔迪兹发生石油泄漏后,救援每只海豹的平均花费高达8万美元,在一个特别仪式上,有两只花巨款拯救回来的海报在旁观者的欢呼与掌声中被放回大自然,但在一分钟后,他们被一头杀人鲸吞入肚中。一个叫凯·拉纳加的恐怖分子在寄邮件炸弹时没有付足邮资,邮件被盖上“退返寄信人”的邮戳退回,而他忘了那是炸弹,于是打开邮包,被炸成碎片??人生真的很无常,你根本不知道,下面会有什么事在等你。所谓风水轮流转,谁都可以交好运,谁都有可能触霉运,上帝虽然法力无边,但也有打盹的时候,只有“现在”最可信,也一个是最可爱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众生真的是平等的,王子在日光浴,乞丐也在晒太阳。如果这有什么区别的话,就是幸福的含金量,就是你用多大的心来享受当下的美- -同样一个橘子,有人几口就囫囵吃完,有人先闭目嗅它的清香,提神,然后剥皮,很美的造型,一瓣瓣地吃,慢慢地嚼,舒缓地咽??如果人生有什么不同,应该从对待一个橘子的态度里就可见吧。

放下

最近我与一位美国籍的出家师父相约茶馆,用英文谈论心经。师父听完我的烦恼,要我以便提起他刚买的3罐番茄汁,一边跟他说话。随着时间流逝,我受不了酸痛,放下了手。师父却说:“提起来,继续谈。”又过了15分钟,我实在承受不住了,师父说:“现在可以放下了。”看着我狐疑的脸,师父笑了起来。

“你不喜欢提着重物跟我说话,却为何带着烦恼来跟我说话呢?手酸了,放下就好,对待烦恼,不也是如此?烦恼就像这些番茄汁,是你自己用手举起来的。”

最近我开始练习,一手举起有重量的东西,一边想事情。手酸了,自然会放下,有一天我也会做到,心累了,就把心事放下来。

空信封

父亲过世后,我整理他的房间。

他生活简朴,除了几个烟斗,没什么特殊物品。衣橱里有个小木箱,外表斑驳,但看起来似乎装着重要物品。

我小心翼翼地打开箱子,里面整整齐齐地放着一大沓旧信封,有一百多个。

信封都是空的,邮戳日期从1982年到1994年父亲逝世前几个月。随着时间流逝,寄信地址从台北换到台中,从台中变成土城,再从土城转到新竹,最后又回到台北。信封表面似曾相识,都是我的笔记。那些信封都是我寄生活费给父亲用的。

父亲不愿意离开他的田地,一直住在乡下。十几年前,他年事渐高,身体不再硬朗,我费尽唇舌才说服他把田地交给别人耕作。从那时起,我每月寄生活费给他。

我虽然不时回家探视父亲,但时间不定,唯恐有所延误,所以每月一领到薪水便立即给父亲寄出生活费,不敢怠慢。

父亲不识字,因此我不曾在信封里附上只言片语。他如此细心保存这些空信封,可见他对儿子的思念。对父亲来说,每个月定时寄到的信封,可能代表着他与儿子的联系吧!我看着这些空信封,百感交集。

如今这一百多个信封成了我的珍藏。不同的邮票透露这当时社会的脉动;不同的邮戳日期和寄信地址,记录了那是几年间我的人生浮沉。检视一个个信封,当年的心情跃然纸上。而现在信封里装着的,是我对父亲无限的思念。

【茶联欣赏】

茶联作为诗词形式的一种变体,以对联为形式,对偶工整,平仄协调,往往悬挂于门庭上或者室内,以茶事生活为内容,不但古朴高雅且能陶冶人的情操,为古代文人所擅长和推崇,现摘录茶联以飨读者。

(1)红透夕阳,好趁余辉停马足;烹茶活水,须从前路汲龙泉。 (2)鹿鸣饮宴,迎我佳客;阁下请坐,喝杯清茶。 (3)煮沸三江水;同饮五岳茶。

(4)花间渴想相如路;竹下闲参陆羽经。 (5)歇一歇消消暑气;喝二杯品品香茗。 (6)竹雨松风琴韵;茶烟梧月书声。

(7)阁够三层读书论世;泉飞云壑听瀑煮茗。 (8)松涛烹雪醒诗梦;竹院浮烟荡俗尘。

(9)瓦壶水沸邀宾客,列位请进请进;茗碗香腾破睡魇,诸君快来快来。 (10)来不拈,去不送,礼义不拘方便地;烟自奉,茶自酌,悠然自得大罗天 (11)小天地,大场合,让我一席;论英雄,谈古今,喝它几杯。 (12)斗酒恣欢,方向骚人正妙述;杯茶泛碧,庵前过客暂停车。 (13)茶可清心;酒能乱性。

(14)好事不容易做,大包不容易卖,针鼻铁,薄利只凭微中削;携子饮茶者多,同父饮茶者少,檐前水,点滴何曾倒转流。

(15)最宜茶梦同圆,海上壶天容小隐;休得酒家借问,座中春色亦长春。

(16)世间重担实难挑,菱角凹中,也好息肩聊坐凳;天下长途不易走, 梅花岭上,何妨歇脚且斟茶。

(17)酒好能引八方客,茶香可会千里友。 (18)消愁不用一杯酒;遣兴当喝几碗茶。 (19)酒可宁心少饮有益;茶能醒脑常喝无妨。 (20)瑞草抽芽分雀舌;名花采蕊结龙团。 (21)品泉茶三口白水;竹仙寺两个山人。

(22)看《水浒》想喝大碗酒;读《红楼》 举杯思品茶。 (23)为爱清香频入座;欣同知己细谈心。

【禅思·文/人淡如菊】 金裘虽华艳,不及素衣端。 盛宴浓香气,何胜饭蔬醇。 多情空遗恨,恬然味足真。 蜗居远时尚,知足尽欢欣。

象棋对联漫谈

象棋对联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文化表现艺术,往往借助中国的书法艺术表现其丰富多彩的文化魅力,想起除了许多谚语脍炙人口,还有许多构思精妙,寓意深远的对联,这些对联都是历代爱好象棋的文人和棋士的作品,也是中国象棋文化中的瑰宝。中国象棋前辈厦门周家森先生在他所著的《象棋与棋话》中收集了许多象棋对联,现在选择其中笔者认为比较精彩的,略作注释以饷同好。

(一)南京胜棋楼对联

烟雨湖山六朝梦;英雄儿女一枰棋。

南京是六朝的旧都,登楼眺望烟雨中的湖山,不禁联想起六朝的更替如同一梦,而在这历史的长河中表现出许多威武雄壮事业的英雄儿女,犹如一盘精彩纷呈的棋局。此联字数不多,但意境深远,诚是千古名联。

下面的两联是继承上面对联的意境也是佳作;

世事如棋,一着争来千古业;柔情似水,几时流尽六朝春。

赌野付传闻,叹青史成堆,千古河山棋一局;争墩笑多事,看画梁依旧,半湖烟雨燕双栖。

(二)明太祖朱元璋和刘伯温的对联 天作棋盘星作子,日月争光;(明太祖) 雷为战鼓电为旗,风云际会。(刘伯温)

这幅对联表现了明代开国君臣的宏伟气势,雄才大略。

(三)古代书画家写的对联

芳草池塘寻旧梦;落花庭院算残棋。

一角楸枰,寻橘中真乐; 双奁黑白,得盘底仙机。

梨翁开时,正花落鸟啼,春风拂面; 楸枰战罢,看天高云淡,秋月满怀。

这几幅对联表达了文人棋士对下棋的雅兴所至。

【对联】

悬挂或沾在壁间、柱上、门两旁的联语。又称楹联、对子。体现中国人民生活情趣的一种独特的文字形式。其基本特点是对仗工整、平仄想间、节律动人、意境优美。字数多少无定规。对联由中国古典诗词演化而来。溯源可知《诗经》、《楚辞》中的对偶句,汉魏六朝诗文及骈体格式中对偶句更多,唐代个律师中颔联和颈联必须整齐对仗,以具对联特色。而真正题写于门首楹柱独立存在的对联,据载首创于五代孟昶的【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到宋代,对联渐成世风。明、清两朝为兴盛时期,丰富多样,大量长联出现。成都望江楼长联212字,江津临江城楼钟云舫长联达1612字。对联是人民群众歌颂新生活、展示美好愿望的喜闻乐见的文学艺术形式,以其所用时间、场合不同,又可分为春联、喜联、挽联多种,春节时贴挂的对联称春联;喜庆婚嫁时贴的对联称喜联;哀悼纪念逝者的对联称挽联。

·文/处江湖之远咏而归

读史后,境界愈发提升,与奥林匹克精神发生了联系,就是更高,更远,活得更长。 这是实话。 何则?

我看获得时间越长,见闻就越多。前百年的事,这百年还会重演。这百年的事,以后也会重演。戏剧的是,现实会重演,别人的事,在自己身上也可能重演。毕竟都是一群人,只不过原来用刀枪棍棒,现在用导弹机枪而已,原来贴大字报,现在是写博客、发帖子而已。手段多些,效率高些,效果未必大些。

活着才是硬道理。既能多听几个版本的历史,又能多看几部真人秀,多好。不要企图探究历史的真实,现在的人民的真实我们又知道多少?

不知今,焉知古?

所以,要多呼吸很快成为历史的空气,多见识很快成为历史的时事,你我也就成为历史某段时空中的人物。

总而言之,关心历史从关心个体出发,关心个体从关心自己出发,关心自己从活得高兴与否出发。

读史,可以使人活得更健康,这不是培根说的。如果说这是历史观,可能会被历史学家们百年后狠狠地批判,岂不成了历史雪茄口中的历史人物?

录陈晓旭的诗歌《我是一朵柳絮》,告别和告慰诗人陈晓旭·文/潘洗尘

大约是在1983和1984年间,我正在大学里舍我其谁地爱诗与写诗。当时由于长春《青年诗人》杂志的偏爱,所以我的作品每每就会成为该刊“根红苗正”的头条。一天,该刊的主编、诗人何鹰想我谈起他最近又发现了一个写诗的“好苗子”,称是来自辽宁鞍山的小女孩儿,并嘱我多关注一下她发表在《青年诗人》上的一些作品。这,就是陈晓旭的名字第一次进入我的视野。

遗憾的是,当时,我并没有认真去拜读这位诗歌“小女孩儿”的作品。

后来,又是何鹰先生告诉我,那个写诗的“小女孩儿”成了屏幕上的是林黛玉。 后来,就再也没看到过陈晓旭写的诗歌。

后来,知道陈晓旭又做了我的同行,干起了广告。 后来,从媒体上又看到了陈晓旭皈依的消息。

再后来,就是现在。就是很多人泪眼里的:一代红颜林妹妹香消玉损。 但我看到的却是:一个诗人的离去——那是为理想所累;一个广告人的离去——塔索从事的本就是一个要以青春和健康做代价的行业。

所以我想,从皈依那天开始,陈晓旭最需要的也许就是安静和休息。那我们大家和媒体就都不要再打扰她的灵魂了,让她就此好好地安息,好吗?

最后,将一首也许正是当年我没有好好读过的陈晓旭的诗歌《我是一朵柳絮》录于此,并在最容易让人伤感和疼痛的深夜里轻轻地读出来:

我是一朵柳絮·诗/陈晓旭·

我是一朵柳絮

长大在美丽的春天里 因为父母过早地将我遗弃 我便和春风结成了知己

我是一朵柳絮

不要问我家住在哪里 愿春风把我吹到天涯海角

我要给大地的角落带去春的信息

我是一朵柳絮 生来无忧又无虑

我的爸爸是广阔的天空 我的妈妈是无垠的大地

西湖夜游记·文/弘一法师

余重来杭州,客师范学社。殘暑未歇,庭树肇秋,高楼当风,竞夕寂坐。越六日,偕姜、夏二先生游西湖。于时晚晖落红,暮山披紫,游众里散,流萤出林,湖岸风来,轻裾致爽。乃入湖上某亭,命洽茗具。又有菱角,陈粲盈案。短童侍坐,狂客披襟,申眉高谈,乐说旧事,庄谐杂作,继经长啸,林鸟惊飞,残灯不华。起视明湖,莹然一碧,远峰苍苍,若现若隐,颇涉遐想,因忆旧游。

襄岁来杭,故旧交集,文字绕斋,田子毅侯,时相过从,则辄湖上。岁月如流,倏忽九稔。生者琉璃,逝者不作,醉欢莫舍,酒痕在衣。刘孝标云:“魂魄一去,将同秋草。”吾生渺茫,可唏然感矣。漏下三箭,秉烛言归。星辰在天,万穗具寂,野火暗暗,疑似青磷;垂杨沈沈,有如酣睡。归来篝灯,斗室无寐,秋声如雨,我劳何如?目暝意倦,濡笔记之。

反弹原理·文/佚名·

佛下山游说佛法,在一家店铺里看到一尊释迦牟尼像,青铜所铸,形体逼真、神态安然,佛大悦,若能带回寺里,开启其佛光,永世供奉,真乃一件幸事,可店铺老板要价5000元,分文不能少,加上见佛如此钟爱它,更加咬定原价不放。

佛回到寺里对众僧谈起此事,众僧很着急,问佛打算以多少钱买下它。佛说:“500元足矣。”众僧唏嘘不止:“那怎么可能!”佛说:”天理犹存。当有办法,万丈红尘,芸芸众生,欲壑难填,则得不偿失啊,我佛慈悲,普度众生,当让他仅仅赚到这500元!”

“怎样普度他能?”众僧不解地问。 “让他忏悔》”佛笑答。众僧更不了解。佛说,只管按我的吩咐去做就行了。佛让弟子们乔装打扮了一下。

第一个弟子下山去店铺里和老板侃价,弟子咬定4500元,未果回山。 第二天,第二个弟子下山去和老板侃价,咬定4000元不放,亦未果回山。 就这样,直到最后一个弟子在第九天下山时所给的价已经低到了200元。眼见着一个个买主一天天下去,一个比一个价给得低,老板很是着急,每一天他都后悔不如前一天的价格卖给前一个人了,他深深地怨责自己太贪。到第十天时,他心里说,今天若再有人来,无论给多少钱我也要立即出手。

第十天,佛亲自下山,说要出500元买下它,老板高兴地不得了——竟然又反弹到了500元!当即出手,高兴之余另赠佛龛台一具。佛得到了那尊铜像,谢绝了龛台,单掌作揖笑曰:欲望无边,凡事有度,一切适可而止啊!善哉,善哉??

难联后对

(古)铁瓮城西 金鱼银山三宝地 (今)华夏国中 孔孟墨子一圣人

(古)烟沿艳檐烟燕眼 (今)雾捂乌屋雾物无

(古)寂寞寒窗空守寡 (今)俊俏佳人伴伶仃

(古)游西湖 提锡壶 锡湖掉西湖 惜乎锡湖 (今)过南平 卖蓝瓶 蓝瓶得南平 难得蓝瓶

(古)南通前 北通前 南北通前通南北 (今)春读书 秋读书 春秋读书读春秋

(古)望江楼 望江流 望江楼下望江流 江楼千古 江流千古 (今)印月井 印月影 印月井中印月影 月井万年 月影万年 (今)赛诗台 赛诗才 赛诗台上赛诗才 诗台绝世 诗才绝世

上联:

白塔街,黄铁匠,生红炉,烧黑炭,冒青烟,闪蓝光,猝紫铁,坐北朝南打东西 下联:

淡水湾,苦农民,戴凉笠,弯酸腰,顶辣日,流咸汗,砍甜蔗,养妻教子育儿孙

注解:四川泸州白塔街,从前有个铁匠铺,有一姓黄的铁匠掌炉,有人以黄铁匠打铁为题,撰了上联,一直无人对出下联。

上联:

望天空,空望天,天天有空望空天 下联:

求人难,难求人,人人逢难求人难

注解:从前,杭州有位科场失意多年的举子,这一年又名落孙山而归,特地到钱塘江畔六和塔,登塔凝望,在悲观中于塔壁书上一联,下联一直无人对出。

梨花赋·文/作者:汪建中

凡花开如云的树林,均成了不栋梁之才,梨树亦不例外。漫步于绵竹九龙十万亩梨树林里,感慨良多,特作此文,聊以慰怀并致绵竹人。——题记

古人所谓的“梨花带雨”,自是形容美人儿基地多愁善感的清泪。古人所谓“如雪似霜”,当是骚客们对梨花的诗思之意象,然而,“梨花带雨”也好,“如雪似霜”也罢,都由它去了,我关心的是这成不了栋梁之才的东西,为什么居然就凭空生出了十万亩祥云?

十万亩祥云,这是多么胖比的一种天象——上可遮天,下能隐地,在天和地之间,赠人间一幅浩荡的画卷。看来,活在这祥云里的芸芸众生,真是如仙似佛了。

其实,成不了栋梁之才亦没有什么关系,成了栋梁之才,就算是巍巍然活了千年,就算是浩浩然昂首于云天,但是到头来依然面不了倍受斧锯之痛、刀刃之灾、肢解之悲。成不了栋梁之才,自然就能善始善终,能够平安,该开花时就开花,该结果时就结果,即使最终亦难免一死,那也是寿终正寝,享尽了一生的生命之乐,绝不会早夭或死于非命,梨树们能够这样活一场,应该是大福了。

天底下不材的花树有很多,梨树不材自是不必再说了。樱树亦不材,李树依然不材??但是,这正如“无为即是为”,我以为不材即是材,无用即是用——它们能够开花,能够结果,能够招蜂引蝶,能够美丽家园,能够芬芳心灵,能够甜蜜人间,能够桃李天下!试问天下那些有栋梁天赋和才能的参天大树们,有谁能如此?看来,不材的花果树们,真是于不材之中伟大了。

能够在不材之中伟大,即使不材,也无憾了,因此,不必为生于山野而悲哀,已无需为活在僻壤而自卑——山野和僻壤才是家,才是生命的摇篮和成长的福地。如果把这梨树栽植于庭院或是陶盆,富丽是够富丽了,安逸也够安逸了,但庭院之囚和陶盆之禁,怎么能够尽收山野之甘露、天地之灵气和日月之精华?又怎么能够茁壮成长、繁花似锦、硕果累累?眼前的这十万亩梨树,显然是安于山野的,因为它们全都枝繁叶茂、花团锦簇,敢于万木争春,能与百花争艳,洋洋洒洒、气气派派、浩浩荡荡铺展出了十万亩洁白的祥云。它们生在山野,

似乎从不嫌弃山野瘦瘠,反而将累累花朵呈献给了山野;它们活在僻壤,似乎从没想过离开,因为他们总是用强健的根须,牢牢地抓着脚下的泥土;它们,是真的爱着这片山水了!它们与山水为家,以村为舍为邻,以云雾为伍,与春天同喜,与大地共庆,它们背靠着绵延千里的崇山峻岭,俯瞰着一马平川的成都平原,在蜀西北的山塬之处,活出了梨树别样的风采,开出了梨树独具的芳华。

漫步于这样的梨花树下,还有什么荣辱沉浮或富贵潦倒值得放在心头的呢?望着这样的梨花,天底下就再没有看不开的古今悲喜。守着这样的梨花,人世间就再没有想不通的是非恩怨。

唯恐不能化成梨树,不能与这十万亩梨花一道既艳丽自己又芬芳人间。如果真有来生,我愿来生不是佛,不是仙,不是神,而是一株梨树,哪怕是一株小小的不材的梨树。

朱自清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以为杰出的散文家。在新闻学的拓荒期,他以辛勤的耕耘,以开拓者的胆识和勇气,为白话文赢得了读者和荣誉,成为现代散文的奠基人之一。现代散文是中西文化碰撞、融汇的一个“宁馨儿”。是伴随“人的发现”(郁达夫:“五四”运动的最大成功,第一要算“个人的发现”)而产生的,是对传统散文的扬弃与超越。传统散文的核心是“载道论”,而现代散文的精神是“言志论”,言个人之志,显个性神情,让活生生的人走进散文。1921年,周作人发表文章,敦促“洽新文学的人”写作“美文”,“开辟出一块崭新的土地来”(子严《美文》),算是它的发轫。不久白话美文日渐增多,更个多姿多彩,朱自清就是这种多散文作家中成绩卓著的一个。郁达夫曾在《新文学大系·现代散文导论》中对朱自清的散文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说朱自清的散文是“满贮着那一种诗意,文学研究会的散文作家中,除了冰心女士外,文字之美,要算他了”。的确,朱自清是一位功力很深的散文家。他主张散文要写实,要精雕细琢,然而又不露斧凿之痕,如出水芙蓉,秀韵天成。他的散文贮满了一种浓郁的诗情画意,那清新质朴的语言,飘洒秀逸的气韵,恬淡自然的意境,如饮一盏醇酒,使人感到余香满口,又如一曲清歌,良久地余音绕梁。朱自清的散文创作视野并不宽广,多半是个人的所见所闻,写自己生活的小天地。但是他能对生活细致地观察,深入地体会,善于捕捉一闪即逝的现象,并挖掘其内在的深远的社会内容和思想意义,使读者从常见的生活现象、事物中,从自然景色的描绘中窥见当时黑暗的社会风貌,体察作者对社会人生的观察、内在的思绪和潜在的情感细流。

朱自清的散文主要收在《踪迹》(诗文集)、《背影》、《你我》、《欧游杂记》和《伦敦杂记》等散文集中。纵观朱自清一生的散文创作,就其思想内容而论,都在真诚地“表现着、批评着、解释着人生的各个侧面”(朱自清《背影·序》),体现他作为“大时代一名小卒”的社会责任感和“为人生”的特色。他的散文大致可分位三类。第一类是描写社会人生的散文。这类散文通过对社会人生片断的描写叙述,揭露控诉了旧中国社会的丑恶、黑暗与罪恶,反映作家对时代、社会、人生的直接关注与思考,表现出知识分子的正义与良知。如《生命的价格——七毛钱》通过一个五岁的小女孩被廉价拍卖这一血淋淋的现实,作者怀着悲愤的

和同情,向罪恶的“钱世界”提出控诉。《航船中的文明》通过航船中男女分座的旧习俗,揭露抨击了所谓礼仪之邦、文明古国的落后与愚昧,对所谓的精神文明进行了辛辣的嘲讽。《白种人——上地的骄子》写作者从一个西洋小孩高傲凶恶的一瞥中看到了一部缩印着的近百年的中国外交史,感受到民族歧视的屈辱,产生了迫切的国家之念,觉悟到自己民族被践踏的现实与历史根源,从而揭示出“反对帝国主义的欺凌,反对种族歧视”的深刻主题。最让人震撼的还是的《执政府大屠杀记》,该文以作者的亲身经历揭露了段祺瑞执政府有预谋、有组织地屠杀爱国群众的血腥罪行,为震惊中外的“三·一八惨案“留下了详尽的珍贵记录,并启示人们向反动政府讨还血债,这类散文以议论为主,重在明理,富有理趣。常常是缘事而论,将叙事和议论结合起来,把矛头指向旧的社会制度、社会习俗和反动军阀,幽默诙谐中藏有批判的锋芒,表明作者坚定厚实的民主主义思想。第二类是描写个人家庭生活的散文。这类反映作者个人奖悲欢离合的散文写的真切感人,准确地勾勒了当时社会阴影笼罩下小知识分子家庭生活的各个侧面,写出了真挚的父子之爱、夫妻之情、朋友之谊,揭示了生活重压下知识分子的困苦与挣扎,其中影响最大的是《背影》。作者通过对父亲给儿子送行情景的叙述,表现了人间至情——真挚的父子之情。文章以事写情,把具体事件的描述同深沉的抒情有机结合起来,通过亲自送子上车,给儿子拣定座位,千叮万嘱,亲自爬过铁道月台为儿子买桔子等情景,生动传神地表现了父亲爱子的深情和儿子对父亲刻骨铭心的思念。全篇没有一个字褒贬人生,但从父亲的失业、老境的凄凉颓唐、家庭的衰败,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灰暗的人生和悲凉的事态所含的愤意,《择偶记》、《给亡妇》、《儿女》等篇则从不同角度反映了旧式婚姻枷锁下青年男女的无限酸辛,对亡妻武钟谦的歉疚怀念之情及小知识分子”只为家贫成聚散“的窘苦处境。这类散文重在叙事,情意真切,形象生动。通过叙事描写、议论的有机交融,抒发作者的真情实感,给人以诚恳醇厚的美感。第三类是描写自然景物的散文。这类散文在朱自清的创作中占有重要位置,有许多文情并茂、脍炙人口的作品,几十年来魅力长存,经久不衰。这类散文重在写景抒情,创造优美的意境,体现出对自然景物的精确观察,对声音、色彩的敏锐感觉,充分显示出作者善描写的艺术才能。这类散文更重要的价值是作者不是为了写景而写景,而是在写景中注入了自己的独特感受和内心的情愫,微妙地流露了他内在思绪和生活情趣,这种流露时隐时吸纳,需对读者花费一番功夫去寻觅,从中可约略感觉出作者的思想脉搏,如《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借对南京秦淮河景物风情的描写,抒发了自己对人生的一些矛盾看法,表现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灵与肉、理智与情感的冲突,含蓄地表现了“五四”退潮后身处黑暗现实下作者复杂迷茫的心情。《荷塘月色》则在如诗如画的意境中传达出“心里颇不宁静”的情思,曲折地表达了作者不甘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又感济世无方的苦闷心境。《春》、《绿》等篇则显示了作者极思奋进有为、热爱生命、追求光明、憧憬未来的激情。由此可以看出,朱自清笔下的景物总是同现实人生的喜忧苦乐联系在一起,从中可以捕捉到五四时代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艰难选择的复杂心灵历程。从以上三类散文中可以看出,作为文学研究会的一名重要成员,朱自清始终正视现实,不忘为人生创作的使命。朱自清认为文艺的力量就在于情感,“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我意在表现自己,尽了自己的力便行,仁智之见,是在读者”。所以无论是朴素动人的《背影》,还是明净淡雅的《荷塘月色》,以及委婉真挚的《儿女》,读者都可以从中感受到作者正直、爱国,不满黑暗现实,具备高度文化修养的个性特点,和作为早期诗人的满腔激情。

艺术上,朱自清的散文以漂亮、缜密著称。漂亮,指笔触的细腻、描写的生动、画面的优美;缜密,指构思的精巧、结构的严谨,讲究谋篇布局。朱自清与冰心同以文字优美闻名,冰心善于抒情,朱自清善描写,在描写中抒发感情,在诗与画的交融上达到高度的成就。在

朱自清之前的白话散文中已有游记和写景文。但那些写景文只是感叹“景色绝美”,“景色真是好看”,还不能以语言为工具画出山水景致的状与色。而朱自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创造了情景交融、诗画一体的意境。在当时新旧文学的激烈斗争中,朱自清以模范的白话美文起到了向封建旧文学示威的作用。

朱自清散文在艺术上的最大特点是美。罗丹说过,没事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朱自清有一双善于从生活中发现美的眼睛。而这种发现常常又是有他自己独到之处的。从现实主义创作原则出发,朱自清十分强调对客观事物进行仔细的观察,从不苟同别人而强调亲自体味。他常能突破一般思索的框框,另辟新径,独具心裁,使作品产生一种超尘拔俗、不同凡响的力量。他常在人们忽略的地方,加倍地描写,使你于平常身历之境,也会有惊异之感。如《绿》是描写梅雨潭的,朱自清对这里的景色有独特的感受。他撇其形而取其色,显示出观察、描写角度的独特。绿是一种颜色,可视而不可触。但在作者笔下,简直像有了魔力,绿得幽深,绿得静美,绿得嫩润,绿得明媚,绿得令人神迷心醉。作品中有这样的描写:“我的心随潭水的绿而摇荡。那醉人的绿呀,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呀,我想张开两臂抱住她,但这是怎样一个妄想呀!”接着,作者飞自然景物的色彩——绿,作了丰富的比喻和联想。将梅雨潭水的颜色、涟漪、光泽以及柔嫩、纯洁等各种形态,活脱脱地描绘了出来,临末,还送给它一个圣洁高雅的名字——“女儿绿”。写到此,作者的感情真是柔美到了极点,可以看出作者已将自己的全部身心融化在这一潭绿水中了。用了一连串奇特的想象、比喻,写尽了绿的千般风韵、万种姿容。然后又用情感的涓涓细流来浸润冲激着读者的心灵,创造出优美深远的意境,出发人们共同的美感,使读者也不能不跟着作者一起心驰神往,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读着这样的散文,确实令人叹服作者高超的语言表现力。文中用的每个比喻都是那么贴切,都给人以十分丰富的美的享受,使人感到既有一种逼真传神的形象美,又有一种清新宜人的情趣美,还有一种细腻入微的技巧美。朱自清散文的美还表现在结构的匀称和完整上。

他的散文篇幅大都比较短小,多则千把字,少则三五百字,真可谓惜墨如金。作者欲在极经济的篇幅中构思作品,因此,他十分重视结构艺术,讲究谋篇布局,并善于对素材进行去粗取精的提炼和选择,从而疏密相间、详略得当、虚实结合地表现主题。如《荷塘月色》,全文共1500字,格局不大,境界却很深。全篇以时间顺序,从作者在心绪不宁静的夜晚出游荷塘写起,到游归结束,以感情的发展变化为线索,随着作者足迹的或行或止,视线的远近高低,用移步换影的方法来描绘景物,抒发感情。这样的结构严谨细密,脉络清楚,又不露人工斧凿的痕迹,像行云流水一般,达到了散文“形散神聚”的可贵境界。结构文章的同时,作者又进行了精心的剪裁和巧妙的安排,没有平均使用笔墨,平铺直叙,而是略写与详写相结合,既有大笔涂抹,粗线条的勾勒,如第二自然段;又有工笔细描,精细入微的描摹,如作品的第四、五、六自然段正面描写荷塘月色的部分。作者按照观察的角度,由近及远,由上而下的空间顺序,选择了一系列最能表达他心绪的自然景物进行绘声绘色的描写。先写荷塘:荷叶、荷花、荷香、荷波,次写月色,再写荷塘四周的环境、景物,极有层次地描绘了一幅恬淡幽静的荷塘月夜景色,从而烘托出作者寂寞惆怅、孤独苦闷的心境。《背影》的结构也十分精美凝练。作者抓住瞬息间的生活感受,以最令他感动的父亲的背影为行文线索,用诗的具象方法来构思作品,将父亲这一瞬间的形象——背影加以诗化。文中四次提到背影,背影的多次出现,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包含了一次比一次更深浓的感情。第一次是开篇点题。第二次是写父亲过铁道为作者买桔子,是全文的重点,用笔较重。作者怀着对父亲的无比深情,具体而细腻地刻画了父亲的背影。第三次是父亲离开车站时,虚带了一笔。第四次是作品的结尾:“字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这篇末的背影把通篇的情感推向高峰。结尾一句:“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这平淡一语,既和篇首形成呼应,又蕴含着作者无限的悲思。作品到此戛然而止,曲散情在,令人久久回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88sf.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