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会—双分”教学模式在排球普修课进攻战术教学中的实证研究

更新时间:2024-06-21 17:55: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武汉体育学院

硕士学位论文

“领会—双分”教学模式在排球普修课

进攻战术教学中的实证研究

研 究 生: 闫 俊 峰 导 师: 佘 敏 克 专 业: 体育教育训练学 研究方向: 排球教学与训练

2010年 4 月

分类号:G 学校代号:10522 学 号:105222007156

武汉体育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领会—双分”教学模式在排球普修课

进攻战术教学中的实证研究

申请人姓名:闫俊峰 指导教师姓名、职称:佘敏克教授 申请学位类别:教育学硕士 学科专业名称:体育教育训练学 研究方向:排球教学与训练

论文答辩日期: 2010年 6 月 4 日

学位授予单位:武汉体育学院 学位授予日期: 年 月 日

答辩委员会主席:

Proof Study of \—Double division\teaching mode in offensive tactics in general volleyball

course.

A Thesis Submitted for the Degree of Master

Candidate:Yan Junfeng Supervisor:Prof. She Mingke

Wuhan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

武汉体育学院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说明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 按照学校要求提交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本;学校有权保存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并提供目录检索与阅览服务;学校可以允许采用影印、缩印、数字化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学位论文;在不以赢利为目的的前提下,学校可以公开学位论文的部分或全部内容。(保密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规定)

作者签名: 日期: 指导教师签名: 日期:

摘 要

当前我国高校教育改革在“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要求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开发学生的潜能、弘扬学生的主体性,全面发展学生的生、心理及文化素质。在这种新形势下传统教学模式弊端就凸现出来,忽略了学生的先天遗传、体质、技能和心理上的差异,不能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这势必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教学的质量,不符合现代素质教育改革要求。在各种先进教学思想、体育思想影响下,体育学者对高校体育教学的教学法和教学模式进行了积极探索,在一定程度上为体育教学改革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和实践基础。但是由于学生群体性差异不断增加,并受传统教学理论影响和教学条件限制,体育教学仍然存在不足,不能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不能使学生真正体验所学项目所带来的成就感与满足感。

本研究以武汉体育学院运动训练专业学生为实验对象,综合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逻辑分析法、实验法和数理统计等方法,依据目前排球教学现状、排球战术的基本结构与组成特点以及学生实际情况等,在详细分析诸教法模式功能特点的基础上,将领会教学法和双分教学等模式引入排球基本技战术教学中,整合诸教法模式功能与特点,设计出一个集多法功能于一体的合理有效的优化组合战术教学模式,并将之运用排球普修战术教学中,以探讨此战术教学模式在排球进攻战术教学中实施效果,为提高排球战术教学质量提供一种较为行之有效的排球战术教学参考手段。

通过教学实验来验证“领会—双分”教学模式在排球普修进攻战术教学中的实用价值,对实验结果进行理论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1.“领会—双分”教学模式应用于排球普修进攻战术教学中,通过制定领会的教学目标、双分的操作程序和组织策略,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战术意识,提高学生理论水平、认知和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技战术运用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比赛水平。

2.“领会—双分”教学模式应用于排球普修进攻战术教学时,能够促进学生自我效能的提高,增强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与自信心。对自我效能的影响主要是从影响自我效能因素——成败经验、替代经验、言语与社会劝导以及生理和情绪状态来作用的。 3.“领会—双分”教学模式应用于排球普修进攻战术教学时,通过作用于影响学生运动动机主要因素——身心需要、学习目标设置,能够有效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调动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有利于学生将这一运动长期进行下去,培养学生终生锻炼的习惯。

I

4.“领会—双分”教学模式应用于排球普修进攻战术教学时,通过作用于影响团体凝聚力形成因素——小组的任务与目标、小组结构稳定性、角色认知和成员的满足感与情感、小组内部合作与竞争,能够提高团体的群体凝聚力,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增强学生交际能力,促进学生个性的社会化发展。

关键词:“领会—双分”教学模式; 排球普修; 进攻战术; 实证研究

II

Abstract

Current Educational Reform in Chinese Universities in the \, individualized,\all students to develop the potential of students, promote student subjectivity,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health, psychological and cultural levels. In this new situation on the drawbacks of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l stand out, ignoring the student's innate genetic, physical, skills, and psychological differences, can not meet the different needs of students is bound to affect student learning motivation and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is inconsistent with the quality requirements of modern educational reform. In a variety of advanced teaching thinking, thinking under the influence of sports, sports and academics on college physical education pedagogy and the teaching model of active exploration, to a certain extent, for th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has laid a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basis. However, due to differences in student groups are increasing, and by the impact of traditional teaching theories and teaching conditions, physical education is still inadequate, unable to meet the different needs of the students can not bring students to truly experience what they have learned to bring the project's success.

In this study, Wuhan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 Physical Education students as experimental object, the integrated use of literature, expert interviews, questionnaire survey method, logical analysis, experimental method and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and other methods, based on the current status quo of teaching volleyball, volleyball basic tactics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structure and composition of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students and so on, in the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various teachings on the basis of model features, will understand the teaching methods and the introduction of pairs of sub-model of teaching the basic technical and tactical instruction in volleyball, integrated model of func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various teachings, to design a set of multi-method functions in one of the optimal combination of rational and effective teaching tactics, and the use of tactical teaching Volleyball revised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tactics of the teaching model in volleyball attack tactics to implement the teaching effectiveness, to enhance the teaching volleyball tactics quality to provide a more effective means of teaching reference volleyball tactics.

III

Through teaching experiments to validate the \of - pairs of points\teaching model in Volleyball repair offensive tactics in the Teaching of practical value and theoretical analysis of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1.\—Double division\revised teaching, through the development of understanding of the teaching objectives, two points in operating procedures and organizational strategy can effectively cultivate students tactical awareness, and raise their theoretical level, to identify knowledge and practical ability, to enhance technical and tactical proficiency of students to further enhance the level of the students competition.

2.\—Double division\teaching mode used in offensive tactics general volleyball course teaching can promote student self-efficacy and enhance our students to participate in sports motivation and self-confidence. The major impact of self-efficacy self-efficacy from the effects of factors - the success of the experience, alternative experiences, verbal and social persuasion and physiological and emotional state to effect. 3.\—Double division\teaching mode used in offensive tactics general volleyball course teaching, student motivation by acting on the impact of the major factors - physical and psychological needs, learning goal-setting, can effectively develop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to mobilize the initiative of students at different levels and enthusiasm to help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will help students go on this campaign a long time to develop students life-long exercise habits.

4. \Understanding—Double division\offensive tactics general volleyball course teaching by acting on the factors affecting the formation of group cohesion - the Panel's mandate and objectives, the Sub-structural stability, the role of cognitive and members of satisfaction with the feelings, cooperation and competition within the group can improve community cohesion groups, to develop students awareness of the spirit of cooperation and competition, enhance communication ability of students to promote the socialization of student's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Keywords: \—Double division\teaching mode;General volleyball course; Offensives tactics;Proof Study

IV

目 录

1绪论 ......................................................................................................................................... 1

1.1选题依据 ....................................................................................................................................... 1 1.2领会教学的应用现状 ................................................................................................................ 2

1.2.1国外研究现状 ................................................................................................... 2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3 1.3双分教学在球类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 3 1.4研究目的及意义 ......................................................................................................................... 4 2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 5

2.1研究对象 ....................................................................................................................................... 5 2.2研究方法 ....................................................................................................................................... 5

2.2.1文献资料研究法 ............................................................................................... 5 2.2.2专家访谈法 ....................................................................................................... 5 2.2.3问卷调查法 ....................................................................................................... 5 2.2.4教学实验法 ....................................................................................................... 6 2.2.5数理统计法 ....................................................................................................... 7 2.2.6逻辑推理法 ....................................................................................................... 7

3 “领会—双分”教学模式的构建 ............................................................................................. 9

3.1体育教学模式的定义 ................................................................................................................ 9 3.2本教学模式的教学指导思想 ................................................................................................ 10 3.3本教学模式教学目标构建的理论依据 .............................................................................. 10

3.3.1本模式选择领会教学理论中教学目标的理论依据 ..................................... 10 3.3.2“领会—双分”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教学目标的对比 .................................. 12 3.3.3“领会”学习目标在本教学模式中的运用 ...................................................... 12 3.4本教学模式教学程序操作和组织策略构建的理论基础 .............................................. 13

3.4.1本模式选择“领会” 程序操作理论依据 ....................................................... 13 3.4.2本模式选择“双分”组织策略理论依据 ......................................................... 14 3.4.3“双分”学习组织策略在本模式中运用 .......................................................... 15 3.4.4“领会—双分”教学模式与传统体育教学模式教学操作和组织策略的对比

.................................................................................................................................................. 16

3.5评价 .............................................................................................................................................. 18

3.5.1诊断性评价 ..................................................................................................... 18 3.5.2形成性评价 ..................................................................................................... 18 3.5.3终结性评价 ..................................................................................................... 18 3.6“领会—双分”教学模式的设计流程图 ................................................................................ 19 4研究结果与分析 ................................................................................................................... 21

4.1实验前测结果与分析 .............................................................................................................. 21 4.2实验后的结果与分析 .............................................................................................................. 25

4.2.1“领会—双分”模式用于排球普修进攻战术教学对学生战术意识的影响 .. 25 4.2.2“领会—双分”模式用于排球战术教学对学生理论知识水平的影响 .......... 29 4.2.3“领会—双分”模式用于排球进攻战术教学对学生认知实践能力的影响 .. 30 4.2.4“领会—双分”模式用于排球普修进攻战术教学对学生运动技能的影响 .. 32 4.2.5“领会—双分”模式用于普修排球进攻战术教学对学生自我效能的影响 .. 33

V

4.2.6“领会—双分”模式用于排球进攻战术教学对学生运动动机的影响 .......... 37 4.2.7“领会—双分”模式用于排球普修进攻战术对学生群体凝聚力的影响 ...... 40 4.2.8实验后对实验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的统计、结果与分析 ......................... 44

5结论 ....................................................................................................................................... 45 参考文献 .................................................................................................................................. 46 致 谢 ...................................................................................................................................... 52 附 件 ...................................................................................................................................... 53

VI

第一章 绪论

1绪论

1.1选题依据

教育作为未来社会发展的战略支柱,对培养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尤其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引起各国的广泛重视,称此为“通向二十一世纪的战略制高点”。体育教育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样应该深化体育教学改革,加快体育教育的发展,促进高校教育改革向现代素质教育目标靠近。

随着各种教学思想、体育思想在教学领域的传播和深入,以及体育教学改革的贯彻执行,我国体育教育工作者将理论与实验相结合,对新的体育教学方法、模式进行了积极探索研究,不同的体育教学思想的传播和应用便形成了不同的体育教学模式,并通过实践研究来为教学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对新的体育教学教法和模式的科学性和优越性做出检验并取得了初步成效。这些都为体育教学的进一步深化改革与发展奠定了实践和理论基础。

然而,我国高校体育目前的教学现状并不容乐观,由于受传统教学思想、学生群体性差异、竞技体育等种种因素的影响,体育教学中依然存在着许多弊端。从教师教方面来看,教学指导思想侧重教法,重视技术技能的传授,强调教学结果,而忽视对学生的学法指导,淡化教与学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弱化了学生学习的过程;从学生学的方面来看,学生学习兴趣差,更多地处于“机械学习”被动学习的状态。在教学中具体操作表现为:忽视学生个体差异,不能满足不同学生身心体能的全面发展需求,学生的学习多有逼迫的现象,缺少灵活生动的教学课堂形式,因此这些弊端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校体育教学的进一步发展。虽然在丰富体育教学内容、课程设置多元化方面有了较大的改进,但是体育课程深化改革的力度还不够,进一步贯彻新的教学指导思想、引入先进教学方法和模式、构建新的课程体系等方面还没有全面、深入地展开。在体育教学中还普遍存在选择与运用模式单一化的倾向,从教学理论上看,每一种教学模式都有其运用的范围、时机和条件的限制。因为任何一种体育教学模式都是为达到某种教学目标而设计,只有在一定教学条件下才会有成效,不存在适用于一切体育教学活动的万能模式。作为是高校院系的重点课程之一排球教学也不例外,排球教学中有多个环节组成,排球基本战术教学则是排球暜修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自身特点和教学中要解决的问题,需要多样性的解决方法,即选择教学模式不能单一。因此,如何探究一种

1

武汉体育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新的教学模式更能满足不同学生身心体能全面发展的需求,使学生的排球技战术运用能力在一定时间内普遍得到提高,又能对所学项目保持浓厚的兴趣,体验从事排球这项运动带来的快乐,养成终身体育习惯,是高校排球普修课教学面临的又一新课题。因此,本文在汲取领会、双分多种教学方法和模式功能和特点的基础之上,根据高校排球普修课程内容以及技战术形成规律,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等,研究构建了“领会—双分”组合教学模式,并将在排球进攻战术教学中进行实证研究。

1.2领会教学的应用现状

1.2.1国外研究现状

20世纪80年代,英国洛夫堡大学的两位教授——宾嘉和霍普(Bunker&Thorpe)首先倡导在球类教学中采用“领会教学法”代替传统的“技能教学法”,其指导思想是把球类运动的特点及培养学生的战术意识,而不是技术动作本身,作为球类教学的重点。这种新观点一出台,立刻引起英国和国际间有关专家和学者的关注。领会教学法实质上是为了克服人们长期沿袭的“技能教学法”的种种弊端而提出的。“领会教学法”自20世纪80年代问世以来,经过反复实践和不断改进,这种教学方法日趋完善,由于它在球类教学中的应用效果出色,受到欧美国家许多体育教师的青睐,他们纷纷采用此法。

1.2.1.1萨其曼的领会训练模式

发现训练模式是山美国学者萨其曼设计的。萨其曼的模式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面对问题—学生遭遇疑难情境。第二和第三阶段,搜集资料——搜集确认和实验所需的资料。在这两个阶段,学生先提出一系列问题,教师用“是”或“不是”来回答,然后学生针对问题情境进行一系列实验。第四阶段,组织并提出解释。第五阶段,分析探究过程——学生领会他们在探究中所运用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1.2.1.2施瓦布的科学领会模式

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施瓦布对科学领会模式包括:第一阶段,提供学生调查的范围以及调查所使用的方法。第二阶段,学生确认调查中的困难并把它形成问题,这个阶段的困难可能来自对数据的解释、数据的生成、实验的控制或参考文献的提供。第三阶段,要求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领会,以便确认探究中涉及的困难。第四阶段,学生应通过重新设计实验,以不同的形式组织数据和生成数据,以及发展结构等方法,将问题澄清。

2

第一章 绪论

1.2.2 国内研究现状

香港地区1995年引入“领会教学法”,并通过学术刊物和学术会议等途径宣传和推广这种新颖的教学方法。1997年初,香港教育学院体育系还特邀霍普教授在香港主持“球类教法新趋向”的讲习班,亲自向香港300多名中小学体育教师面授“领会教学法”的教学思想,并演示教法手段。经调查表明,体育教师都认为“领会教学法”是新颖的、有鼓励性的,无论是经验丰富的老教师,还是刚刚踏上工作岗位的新教师都对其教学效果充满信心。同时,结果还显示学生对这一教学方法十分喜爱。短短的几年时间内,香港地区的体育教师己能轻车熟路地驾驭“领会教学法”。为进一步深化理论,提高教学质量。2004年7月份,香港教育学院举办第二届国际学校体育教学改革会议,特邀专家Joy Butter博士(美国ply mouth州立学院)来院进行“领会教学法”专题讲座。 在内地,原国家教委为推动“领会教学法”,于1998年7月份在苏州大学举行“球类教学新趋向”的讲习和研讨活动。并邀请霍普教授亲临授课,为球类教法改革吹进了一股新风。然而,笔者走访了部分师范院校、体育院系及部分中小学的球类体育教师,大部分体育教师不太了解球类运动教学的“领会教学法”,以此法实施教学者更是凤毛麟角,笔者在中国中文期刊网站上查阅了球类“领会教学法”相关文章共17篇,其中理论6篇,应用研究10篇(足球4篇、排球2篇、篮球2篇、乒乓球1篇、羽毛球1篇),教学评价1篇,真正定量研究“领会教学法”的教案只有一篇。众所周知,实践是理论的基石,理论反映实践的深度,两者相互促进。从如此贫乏的研究中可见“领会教学法”在我国开展的程度。

1.3双分教学在球类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宿州师范专科学校的李茄对“双分”教学模式进行了初探,认为双分”教学模式是在“分层次递进教学”和“分小组合作学习”两个单一的教学模式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和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综合发展而来的56。“双分”教学模式既保

[

]

留了传统教学模式的优点,又吸收了现代教学改革的成果,它最重要的特点就是有利于在行政班级统一施教的基础上更好地实施“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尤其是在当前我国高等教育迅速发展、高校招生规模不断加大、在校学生群体差异日益增加的形势下更具有重要的现时意义。

李 茹、葛春林在“双分”教学模式在排球普修课教学中的实验研究中,通过对现

3

武汉体育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代教学改革成果和教学模式发展趋势的研究创建了“双分”教学模式,并将其首次在排球普修课技术教学中进行了实验研究,证明了 “双分”教学模式在用于排球普修课基本技术教学中是可行并富有成效的,教学质量的提高较为显著[55]。

为适应普通高校体育教学课程改革,调动大学生对球类课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陈国慰、王樱桃、王虹、邓群等在对大学篮球,网球普修课采用“双分”教学模式的实验研究中,将“双分”教学模式引入高校普修课教学中,探讨“双分”教学模式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掌握技能。实验结果表明,“双分”教学模式比较适合教学改革和素质教育的要求,提高了学生对参与项目的兴趣,有利于学生技能的掌握。 借鉴以上研究,本人认为“双分”教学模式是一种依据不同的目标和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构建以学生主体活动、异质小组合作学习为主要形式,实现尊重个体差异、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激励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合作、互相帮助进步的教学模式。它是以现代素质教育思想为指导,是对“分层次递进教学”和“分小组合作学习”的借鉴和发展,充分体现了教师教学的主导性和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教学因材施教原则的一种较为理想的教学模式。但是诸多文章多是纯粹的理论上的研究或是采用了实验的方法对双分教学在体育教学中的效果进行研究发现:双分教学模式在排球技术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证明了双分教学模式相比一般教学的优越性;至于具体的分组方式以及课堂上的操作(包括具体的练习、组间的评价与讨论等),均没有进行详尽研究。

1.4研究目的及意义

排球普修课是全国高校体育院系体育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重要术科课程,而排球基本战术教学则是排球普修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在限定的教学时数内抓好排球战术教学和提高学生的排球技战术运用能力,这是广大排球教师期待解决的一个难题。本研究依据目前排球教学现状和排球战术的基本结构与组成特点,在详细分析诸教法功能特点的基础上,将领会教学法和双分教学等模式引入排球基本技战术教学中,整合诸教法模式功能与特点,设计出一个集多法功能于一体的合理有效的优化组合战术教学模式,并将之运用排球普修进攻战术教学中,以探讨此战术教学模式在排球进攻战术教学中实施效果,为提高排球战术教学质量提供一种较为行之有效的排球战术教学参考手段。

4

第二章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2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

以实施在排球普修课进攻战术教学中的“领会—双分”教学模式为研究对象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研究法

根据研究需要,在武汉体育学院图书馆、中国期刊网,查阅和搜索有关教学、体育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等方面中英文文献资料80余篇,其中包括科技期刊、学报、重要论文报告会的论文等,了解国内外教学动态、发展概况和趋势,同时还查阅了运动心理学、体育教学论、体育教学模式论等多本专著,为本模式研究提供理论基础,为构建新的教学模式提供理论和方法依据。

2.2.2专家访谈法

针对本文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以及教学实验设计,实验控制和实验评价指标的选取等问题,访谈多名专家和学者,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重要依据。

2.2.3问卷调查法

依据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和内容,对大学生自我效能感、运动动机、团体凝聚力等相关指标进行问卷调查。研究者经过咨询专家,并根据本研究的需要,作了适当的整理与修改。

2.2.3.1运动动机问卷来源于《赛前情绪的因素结构、特征测量及注意特征》(张力为)。

2.2.3.2体育自我效能问卷来源于《自我效能在体育院系排球普修课教学中应用研究》(吴建章)

2.2.3.3团体凝聚力量表(群体环境问卷)来源于《我国高水平手球队群体凝聚力 的研究》(马红宇2004年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博士后出站报告)。

2.2.3.4运动动机量表、体育自我效能与群体环境问卷均有良好的信、效度指标。

5

武汉体育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2.2.4教学实验法

2.1.2.4.1实验目的

验证“领会—双分”教学模式在用于排球普修课进攻战术教学中的科学性及可行性。

2.1.2.4.2实验对象

随机抽取武汉体育学院运动训练专业排球普修男生48人,分为两组,每组24人。 2.1.2.4.3实验时间

2009年9月~2009年12月,共计54学时。

2.1.2.4.4实验地点 武汉体育学院排球馆 2.1.2.4.5实验施加因素

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模式教学,实验组按照本文设计的“领会—双分”教学模式进行教学。

2.1.2.4.6实验步骤

一、实验前对两个班进行基础水平测试(前测)

二、实验班采用“领会—双分”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对照班采用传统模式进行 教学,教学内容均为武汉体育学院排球普修课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为主。

三、排球教学实验结束后,进行技术评定和达标测试,然后再对两组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考试(笔试)和技术、进攻战术运用能力及比赛效能、认知实践能力的测试(后测);对学生的运动动机、自我效能、群体凝聚力进行问卷调查。

2.1.2.4.7实验控制

为了增加实验的信度,采用简单抽样的方法选取实验对象,并采用统计学配对分组的方法,将学生均衡地分成实验组与对照组,作为预备实验对象。经检验,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之间各方面的情况无显著差异。因此,可以认为实验分组符合实验设计要求,进行预备性实验。此外,在实验过程中对实验组进行亲和力测定、组间差异的显著性检验,以此确定分组的有效性。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同一场、教室地上课,理论和实践课时数相等,其它教学条件一致,两组教学均为单盲教学实验,对照组学生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实验组学生采用“领会—双分”教学进行教学。实验组与对照组均有本人执教。实验前测试中,由本人对实验对象同场进行测试和实验前调查;实验后,后测时,两个班学生理论考试同场进行;术科的测试两班学生打乱顺序、同时、同场进行,测试采用单

6

第二章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盲测评,即评分老师不知道学生来源于哪一组。评分老师由武汉体育学院排球球教研室、两位多年从教的高职称教师主试;教学比赛的裁判由两名未参与本实验的排球专修学生担任,其它两位具有记录经验的专修学生进行协助并作好记录;对比赛中技术统计及运动员表现评分,由上述高职称教师来担任,以保证评分结果准确、客观、公正,切实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实验的前测和后测,安排在教学实验开始前和结束后的两天内进行,以防止因时间过长而造成内部效度降低。

2.1.2.4.8实验测量指标

实验前测指标:基本条件:年龄、身高、体重、参加体育运动年限、臂展及认知水平;专项身体素质:立定跳远、助跑摸高、羽毛球掷远、3米移动;四项基本技术:传球、垫球、扣球、发球的技评、达标测试;学习动机、自我效能和群体凝聚力等指标进行测试和调查,

实验后测指标:四项基本技术:传球、垫球、扣球、发球的技评、达标测试;理论考试;教学比赛成绩及效能、进攻战术的运用能力;实践和认知能力、学习动机、自我效能和群体凝聚力等指标进行测试和调查。 2.1.2.4.9实验结果获取

通过实际教学实验进行对比研究,采用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较的方法,实验组采用组合模式将学生分为三个层次、四个小组教学,对照组采用传统模式教学。对获取的相关数据通过计算机处理得出结果,对本课题的各项具体任务进行验证。

2.1.2.4.10评价计分方法

基本技术技评达标计分是以百分制计分;理论考试为百分制;认知实践能力和比赛表现计分见附件;比赛效能计分根据黄柏龄教授的比赛效能计算法;各问卷调查计分是以各个因素、维度的计分累计相加。

2.2.5数理统计法

全部的测定指标数据均在本人计算机上,运用美国著名大型统计软件SPSS 11.5进行定量处理与分析。

2.2.6逻辑推理法

应用社会学和逻辑学等相关学科的系统知识,对实验结果进行归纳、对比、分析和

7

武汉体育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推理,寻找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

8

第三章 “领会-双分”教学模式的构建

3 “领会—双分”教学模式的构建

3.1体育教学模式的定义

模式(Model)一词在我国汉语的解释是:指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形式[32]。美国沃纳等人将模式定义为:“再现现实的一种理论性的简化的形式”

[23]

。迄今为止,对教学模式概念的理解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有千秋,莫衷一是,

在现代教育中对教学模式的定义很多,许多教育学家从不同的角度对教学模式加以定义。

对教学模式进行最早系统研究的创始人和最有成就者是美国的乔伊斯(BruceJoyce)和威尔(Marsha weil)。在其所著的《教学模式》一书中,首次提出了教学模式的定义:教学模式是构成课程和课业、选择教材、提示教师活动的一种范型或计划[24]。受其影响,相关教学模式的研究逐渐受到了广泛的重视,各种认识层出不穷。其中最具权威性的两个解释:一个是《教育大词典》中给出的定义:“教学模式是反映特定教学理论逻辑轮廓的,为保持某种教学任务的相对稳定而具体的教学结构。”[32];另一个是《教学论新编》中则提出:“教学模式是在教学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中形成的用以组织和实施具体教学过程的相对系统、稳定的一组策略或方法。”25。综合观之,其共

[

]

同点是指出了教学模式的稳定性特点,而不同点则是:一个认定教学模式是某种“结构”,另一个将其认定为某种“方法”。

国内学者曲宗湖把教学模式定义为:教学模式指在一定理论体系指导下,以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为目的的一种教学设计或教学方法的组合[26]。在《体育教学模式论》中,通过对古今中外学者对教学模式的研究,可将教学模式初步概括为“教学目标、理论假设、操作程序和操作策略”四个部分内容,这四部分内容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教学模式框架,教学模式在理论和实践具有承上启下的“中介”作用,它即为教学活动提供了理论上的指导,另一方面又为教学实践提供了具体的操作程序和操作策略[24][26]。国内对体育教学模式概念的探讨起步较晚,虽然学多学者提出了很多不同的体育教学模式,但是很少有人专门探讨体育教学模式的具体概念。在最新版的《体育科学词典》中将体育教学模式定义为:“按照一定的体育教学理论或教学思想设计,具有相应结构和功能的体育教学理论或教学活动模型。”,该词典认为体育教学模式包括教学理论或教学指导思想、教学目标、教学条件、操作程序和师生组合五个大因素[27]。龚正伟通过对以前的研

9

武汉体育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究认为一个完整的教学模式应包含下列五个要素:理论基础、教学目标、操作程序、教学策略以及评价。邵伟德在对乔伊斯和威尔、陈时见、教育大辞典、吴也显等学者对教学模式的概念以及毛振明、杨楠、吴涛等学者对体育教学模式概念研究、比较和分析之后,认为体育教学模式的定义应表述为:体育教学模式是指具有特定的体育教学思想,用以完成体育教学单元目标而设计的相对稳定的教学程序[24][26][27]。

通过比较分析《体育科学词典》、龚正伟以及邵伟德对体育教学模式的定义以及包含的要素,结合其他学者在其他学科中对教学模式以及体育教学模式的分析,本文的教学模式可包含的因素有:教学指导思想、教学目标、操作程序、教学组织策略以及评价。

3.2本教学模式的教学指导思想

本研究构建“领会—双分”教学模式的指导思想是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健康第一”的现代教育指导思想,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开发学生的潜能、弘扬学生的主体性,全面发展学生的生、心理及文化素质,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

3.3本教学模式教学目标构建的理论依据

3.3.1本模式选择领会教学理论中教学目标的理论依据

“领会”在辞海中是这样解释的:对某一事物,行为或者行动的领略、体会和理解。领会教学法是英国体育学者宾嘉和霍普(Bunker&Thorpe)于80年代初提出的革新球类教学的一种思路,所谓“领会”有两层含义:一是通过比赛的学和练促进学生对球类运动规律的认识和理解;二是通过对球类运动理解促进学生比赛水平的提高,是试图通过从整体开始学习(领会)的新教程[45]。其基本指导思想是把球类运动的特征及战术意识培养作为球类教学的重点,并在教学中创造条件为全体学生提供比赛机会,以使每个学生在比赛中都有自我表现的机会,并体验比赛带给自己的快感和成功感,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提高了学生比赛的水平,培养终身锻炼的习惯。

3.3.1.1领会教学汲取了自主学习理论的精华,激发了学生在最佳挑战环境下学习动机

球类教学中的最佳挑战是和领会教学是一致的。在领会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尽力为每一个学生构建一种最佳挑战的环境,最大程度上激发学生获得知识的动机。即一个学

10

武汉体育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身体素质、技能、个性等方面具有差异性,小组成员间具有互补性。每个小组总体水平一致,力求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本实验把每8个学生为一档次,共分3个档次。然后要求学生自由组合成这样的一个小组:组内6名成员来自不同的档次,共分为4组。每个小组每次课的小组长由组内成员选出,组内成员轮流担任小组长。小组长负责在每次课根据组内成员的实际练习情况,以及课次的教学目标来提出小组所要达到的目标供本组成员参考与完成。在每次课学习中能够完成三级目标的学生将进入其他练习较差的小组内,帮助其他同学练习。教师将向学生提供不同的练习手段以供参考,给予学生每次课几分钟的小组讨论时间,对本小组练习的练习效果进行总结,以寻求更好方法完成本次课的教学目标。

教学训练与层次调整:根据各个层次、各个小组的情况实施课堂教学,教师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辅导,及时反馈教学信息,适时进行对比分析。并且要结合每个小组学生的测验成绩来评价本小组的学习活动效果。通过平时观察和测验,教师获得关于教学中各动态因素的情况,增进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及时的对学生的层次和合作小组进行调整,就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补救,以求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力求使所有学生都掌握所教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如图)

调 整 了解学生基本情况 教学目标分层 一 级 二 级 三 级 学 生 分 层 一 层 二 层 组间同质 组内异质 教学训练 过程检查评价 自我评价 组内评价 组间评价 教师评价 考 核 评 价 三 层 3.4.4“领会—双分”教学模式与传统体育教学模式教学操作和组织策略的对比

表2 “领会—双分”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教学操作和组织策略的对比

16

第三章 “领会-双分”教学模式的构建

传统体育教学模式

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以行政班为教学

“领会—双分”教学模式 “领会教学法”是以“项目介绍”和

单位,学习体育基础课、体育专项课或同“比赛概述”作为体育课学习某项球类运质分组(按能力)。强调过去的知识记忆标动的开始,通过教师的讲解,让学生了解准理论化学习,要求个人学习,接受程式该球类运动的项目特点和比赛规则(如比化的知识为导向。以“讲解—示范—练习赛的场地、比赛时间的限制、得分的方法—防止与纠正错误—巩固与提高”的模式等),以及比赛所涉及的基本技巧。从而使进行教学,以“系统学习”教学模式为依学生在接触排球运动的最初,就对如何从据,以“灌入式”的教学方法为主。其特事该项运动有较清楚的认识。 点是过多地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控制

依据教学大纲的目标、任务和要求以

作用,忽视了学生使学生的主体性,在运及学生身体素质、认知水平,运动技能、动技能教学中教师的职责是按条件反射或运动动机、群体凝聚力并结合非群体性等程序设计施之于学生,使学生消极地、被情况,对学生进行分层并制定相应教学目动地按照刺激做出反应,并且根据“感知标和要求,并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理解—巩固—运用”的模式和技战术能原则将学生分为若干组,每组6人,并来形成过程中“泛化—分化—动力定型—自源于不同的层次。并在教学的过程中根据动化”的原理,将体育课教学程序分为“讲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适当进行层解示范—学习掌握—强化练习—巩固提高组的动态调整。讲究学习主体的领悟与体4个步骤,采用机械的、呆板的、枯燥的、会,要求团队学习,分享总结经验,解决成人化的体育教学方式去训练学生的身体问题为导向。每次课小组合作学习中指定和精神。无论是集体练习,或分组练习,不同小组长,小组长负责组内成员目标的都是在教师严格控制下的统一动作、统一选择与施行以及每次课的组间讨论。小步要求、统一队形的练习,过分强调集体化、子学习——根据学生自主选择的目标,完军事化、模式化,严密的课堂组织与严格成目标的将继续高一级目标的学习,完不的课堂纪律,教师自始至终控制着教学过成目标的继续原来的学习或返回到上一步程的每一环节。

的学习中,在教师的辅导或同学的协助下选择练习的的方法手段,直到能够通过所选目标下的测验。在测验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

17

武汉体育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3.5评价

体育教学评价是依据体育教学目标和体育教学原则,对体育的“教”与“学”的过程及其结果所进行的价值判断和量评工作。体育教学评价的对象是体育的“教”与“学”的过程和结果,重点对象是作为受教育者的学生的“学习”。[31]本教学模式在排球普修进攻战术中教学中进行实证研究。本着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的思想——“对每一个学生负责,让每一个学生都获得成功的体验,都成为学习的成功者”,其实践的突破口是对教学评价的改革[36]。本模式教学评价体系有: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

3.5.1诊断性评价

为了教师设计一种可以排除学习障碍的教学方案,对学生进行学习前的诊断性评价,从而使教学适合学生的特性和背景。诊断性评价的内容有:学生的基础情况,身体素质指标,与排球运动项目相关内容的前测水平等。评价的目的不是给学生贴标签而是在这些“前馈信息”的评价基础上,获得一些预测信息,来对课堂教学计划进行调整或修改,使之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这也是对教学系统进行的预先控制,然后进行课堂教学。

3.5.2形成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是指在活动运行的过程中,为使活动效果更好而修正其本身轨道所进行的评价。本模式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自评、互评、组间互评、教师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为教师和学生及时恰当地提供反馈信息,从而有效地调控学生的学习方向、教师的教学方向。

3.5.3终结性评价

终结性评价是指在活动后为判断其效果而进行的评价。在完成教学实验后,除了采用单盲法对实验学生的排球基本技术进行技评和达标测试,还要对学生理论知识水平、认知实践能力、技战术运用能力,比赛效能进行评价。然后还将对学生运动动机、团体

18

第三章 “领会-双分”教学模式的构建

凝聚力,自我效能等指标进行问卷调查。

3.6“领会—双分”教学模式的设计流程图

依据以上中教学目标、操作程序、教学组织策略的研究,构建了“领会—双分”教学模式流程。在每次课教学目标中,根据学生的群体性差异分为三级目标,呈三级递进的关系,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目标的定制和选择是在师生共同来完成的,使学生对教学内容了解,以便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在操纵程序中首先让学生对所学项目和比赛特征有了解的基础之上,进行战术意识的培养,再结合技战术教学实践训练中,为学生提供一些不同练习和条件性比赛巩固所学技术,进一步提高战术意识水平,在此过程中进攻战术意识灌输整个过程,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战术意识而又提高了学生技能运用能力。在技战术练习的过程中,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随时的测验评价,根据学生能力对学生学习的过程进行调整。在组织策略上主要是对学生进行分层和分组,在分小组结合练习是力求组间同质和组内异质,以及在教学过程中依据多方位评价信息进行层组动态调整的形式,这种动态的调整有利于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之间交流和讨论,形成融洽的教学氛围,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构建的“领会—双分”教学模式流程如下图所示:

19

武汉体育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排球 教学 教学目标设置 教学总体目标设置 每次课教学目标设置 一级目标 完成三级 教学目标 二级目三级目标 测验 测验 “领 会 —双 分 ”教 学 模式 在 排球 普 修课 进 攻战 术 中的 实 证研 究 练 习 练 习 基本技术练习 垫 球 发 球 传 球 扣 球 完整技术 排球运动及比赛特征介绍 战术意识培养 瞬时决断能力训练 技巧动作完整演示 练 习 教学训练 练 习 测验 练 习 测验 测验 练 习 测验 进攻战术练习 接 发 传接发 传 扣 抛接传扣 完整进攻战术 进攻战术教学组织练 习 测验 练 习 测验 根据身体素质、自我效能、运动动机、群体凝聚力进行分层异质分组,小组间及组内练习、讨论、交20 流,互帮互助 自我评价 组内评价 组间评价 教师评价 根据技战术能力的发展状况动态分层分组∣∣完成三级目标的进入其他小组帮助同学完成目标

第四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4研究结果与分析

4.1实验前测结果与分析

为了测试领会—双分教学模式,应用于排球普修课中对学生排球进攻战术的影响,提高实验效度,实验前对实验组与对照组基本条件:年龄、身体形态(身高、体重、臂展)、参加体育训练年限、认知水平(高考文化成绩)、四项专项身体素质、四项基本技术、自我效能、运动动机、团体凝聚力进行了基本水平前测。

表3实验组与对照组基本条件对比分析表(x±s、N=24) 组 别 实验组 对照组 t p

表4实验前两组四项身体素质成绩对照x±s

组 别

立定跳远/m

助跑摸高/m 3.11±0.12 3.03±0.17 1.889 >0.05

羽毛球掷远/m 9.48±0.18 9.37±0.19 1.783 >0.05

三米移动/s 6.01±0.38 5.86±0.16 1.881 >0.05

21.25 ±0.79 21.13 ±0.74 0.531 >0.05 年 龄

身 高 182.48 ±6.28 183.24 ±5.61 -1.71 >0.05

体 参加体育重 79.52 ±5.95 79.38 ±5.85 0.326 >0.05

训练年限 5.19 ±1.06 5.11 ±1.05 0.582 >0.05

臂 展 186.38 ±6.94 187.36 ±5.26 -1.45 >0.05

高考文 化成绩 286.04 ±21.39 280.17 ±22.41 1.073 >0.05

0.12 实验组(24人) 2.81±0.17 对照组(24人) 2.73±t P

1.824 >0.05

表5实验前两组四项基本技术达标成绩对照表 x±s

组 别

传 球

垫 球 2.43±0.66 2.35±0.57

21

扣 球 2.53±0.67 2.43±0.73

发 球 3.26±0.71 3.09±0.59

0.79 实验组(24人) 2.52±0.79 对照组(24人) 2.48±

武汉体育学院硕士论文

t P

0.371 >0.05

0.492 >0.05

0.401 >0.05

0.848 >0.05

表6实验前两组四项基本技术技评成绩对照表 x±s

组 别 实验组(24人) 对照组(24人) t P

表7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前自我效能及总和的对比分析(N=24)

自我效能要素 成败经验 替代经验 言语及社会劝导 生理及情绪状态 自我效能总和

表8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运动动机状况对照(x±S)

组 别

实验组(24人) 对照组(24人) t p

表9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群体凝聚力状况对照(x±S,N=24)

运动动机总分 28.25±2.75 27.79±1.64 0.930 >0.05

参与倾向分 15.42±1.59 14.96±1.16 1.624 >0.05

回避倾向分 13.25±0.99 12.83±0.92 1.926 >0.05

实验组(x±s) 20.58±2.79 20.66±3.03 16.79±1.74 16.58±1.79 74.50±8.36

对照组(x±s) 20.67±2.57 20.17±2.81 16.83±1.76 16.45±1.53 74.08±74.08

T 0.358 1.958 0.182 0.485 1.110

P >0.05 >0.05 >0.05 >0.05 >0.05

传 球 7.89±1.62 7.67±1.36 1.494 >0.05

垫 球 7.61±1.38 7.42±1.35 1.105 >0.05

扣 球 8.39±1.16 8.21±0.87 1.226 >0.05

发 球 8.98±0.81 9.11±0.86 0.881 >0.05

22

第四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组 别

群体凝聚 力总分

群体任 务吸引 15.38±1.99 14.75±1.70 1.551 >0.05

群体社 交吸引 21.21±1.93 20.75±1.87 1.269 >0.05

群体任务 一致性 19.92±2.32 19.42±1.82 1.318 >0.05

群体社交 一致性 18.42±2.30 18.04±1.81 1.519 >0.05

5.86 实验组 74.92±4.88 对照组 73.79±t p

1.311 >0.05

如表3、4、5、6、7、8、9所示:实验前对两组学生的认知水平、基本条件、四项专项身体素质、四项基本技术技评达标和自我效能四个影响因素(成败经验、替代经验、言语及社会劝导、生理及情绪状态)、运动动机(包括运动动机总分以及参与倾向与回避倾向两个维度)、群体凝聚力状况(包括群体凝聚力总分以及群体任务吸引、群体社交吸引、群体任务一致性和群体社交一致性四个维度)进行t检验,统计结果显示无显著性差异。因此,可以认为实验分组对非实验因素进行了有效控制,并达到了较高的匹配性和齐同性,本实验的内部效度比较高。

一、为保证实验组分层分组的公平、合理,对实验组组间认知水平,身体形态,基本技术、身体素质、自我效能、运动动机、群体凝聚力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

ANOVA

Sum of

指 标 身体形态

身体素质

技术总评

自我效能

Between Groups Within Groups

Total Between Groups Within Groups

Total Between Groups Within Groups

Total Between Groups

Squares

4.333 503.667 508.000 4.500 1514.000 1518.500 4.833 2151.000 2155.833 14.667

df 3 20 23 3 20 23 3 20 23 3

Mean Square 1.444 25.183

1.500 75.700

1.611 107.550

4.889

F .057

.020

.015

.061

Sig. .981

.996

.997

.980

23

武汉体育学院硕士论文

运动动机

群体凝聚力

高考成绩

Within Groups

Total Between Groups Within Groups

Total Between Groups Within Groups

Total Between Groups Within Groups

Total

1593.333 1608.000 1.792 438.167 439.958 13.667 950.333 964.000 181.500 12096.333 12277.833

20 23 3 20 23 3 20 23 3 20 23

79.667

.597 21.908

4.556 47.517

60.500 604.817

.027

.096

.100

.994

.961

.959

如图表所示:实验组小组间认知水平、身体形态、基本技术、身体素质、自我效能、运动动机、群体凝聚力的对照。在实验正式开始前,对实验组所分成的四个小组组间、组内进行身体形态、认知水平、技术总评、身体素质、自我效能、运动动机、群体凝聚力显著性检验(F检验)。由图中可以看出,实验组的四个小组在认知水平、技术总评、身体素质、自我效能、运动动机、群体凝聚力上均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这就保证了分组的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 二、实验组各小组社会距离的测试(见图1)

Report 社会距离平均分

组别 1.00 2.00 3.00 4.00 Total

Mean 4.4667 4.5667 4.4000 4.6333 4.5167

N 6 6 6 6 24

Std. Deviation

.54650 .38816 .52154 .55737 .48245

图1为实验组各组社会距离平均分

ANOVA 社会距离平均分

24

第四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Between Groups Within Groups Total

Sum of Squares

.193 5.160 5.353

df 3 20 23

Mean Square

.064 .258

F .250

Sig. .861

图2为实验组各小组社会距离平均分的对照

如图1、2所示:对实验前实验组分成的小组进行社会距离测量的方差检验。各小组之间的社会距离没有显著性差异。并且每个小组成员的社会距离平均分大于4。按照社会距离测量时的规定, “4 ”表示组内成员对其他人社会距离为“较喜欢”可以认定实验组分成的各小组之间人际关系较好。

4.2实验后的结果与分析

4.2.1“领会—双分”模式用于排球普修进攻战术教学对学生战术意识的影响

战术意识是指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按照一定的战术目的,正确合理地运用技术和战术的自觉的心理活动[10]。排球战术意识是运动员在比赛中对战术运用规律性的认识,是在参加排球运动实践活动中逐步积累与丰富起来的,从而能在比赛中自觉地、能动地指导自己根据攻守的具体情况和战术意图,进行独立的或配合的行动[10]。意识支配行动,行动反映意识,意识具有定向、抉择、反馈、支配等作用[6]。因为战术是由参与比赛的队员去实现的,所以队员的战术意识越强,实现战术的可能性就越大。意识还能反映出队员对比赛的控制能力。它是检验一个运动员成熟与否的重要标准[11][10]。

当学生具备较高的战术意识水平,在练习过程中,可以更加明确所学技能的目的意义,充分认识技战术形成的规律性,有利于发挥学生更大的自觉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提高理论知识和实战经验的积累,提高学习训练的效果,这样才能在比赛中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身体素质和技战术水平,能与同伴密切配合,顺利完成战术策略。相反,战术意识水平太低,不仅影响练习效果,而且在比赛中也发挥不出已有的身体素质和技战术水平,也难以与同伴做到密切配合,完成战术策略。所以,本模式用于排球普修教学中对学生的进攻战术的影响,是本实验研究重要内容。为了了解本模式对学生进攻战术意识的影响,在教学实验后对这一重要指标进行了测试。

25

武汉体育学院硕士论文

4.2.1.1本模式用于排球普修进攻战术教学后对学生比赛成绩的影响

比赛的成绩多少是决定比赛胜负的关键性指标,是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比赛成绩反映出学生如何正确而且自如的运用技术、战术、意识的综合体现[39]。所以,在教学实验后组织了三轮教学比赛(每场采取五局三胜制),并且对比赛成绩进行了统计:

表10 实验后两组学生教学比赛成绩对照

组 别 实验组 对照组 大比分

第一轮 100 76 4:1

第二轮 75 45 3:0

第三轮 75 46 3:0

小 计 250 167 10:1

P值 P<0.05

由表10中可以看出P<0.05,两个组的比赛成绩呈显著性意义。说明本模式应用到排球普修进攻战术教学中比传统模式教学更有利于提高学生教学比赛的成绩。 要发展一套有效评价学生球类比赛的方法,首先要确定一场教学球赛中最重要的元素及“领会—双分”教学模式的特点作依据。根据廖玉光先生设计出“领会教学法”对球类比赛评核方法、排球比赛中最重要的元素及本教学模式的特点,评核排球运动员比赛表现的主要指标有:本位、决择、技术表现、配合、防守、补位、调节。在比赛中我们对两组学生的场上表现进行了对比分析(见下表11):

表11 实验后两组学生比赛表现对照

组 别 实验组(24人) 对照组(24人)

x 28.42 26.38

s 1.67 3.61

t 4.595

P值 P<0.05

从11表中可以看出P<0.05,两个组的临场表现呈显著性意义。说明“领会—双分”模式运用到排球普修战术教学比传统教学模式教学更有利于学生在比赛中发挥自己的身体素质、技战术水平。

4.2.1.2本模式用于排球进攻战术教学后对比赛效能的影响

比赛效能是指一个运动员在比赛中技战术行为的能力和所取得的效果,效果有好有坏,能力有大有小,如果把能体现排球比赛中胜负的功与过、得与失的一些主要因素列为指标,并进行定量的技战术记录统计,然后用数值表示效果,再加以计算,这样就可以比较客观真实地反映一个球队的比赛效能[39]。

根据黄柏龄教授的比赛效能计算法,将实验组与对照组主力队员结合临场统计数据

26

第四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将比赛效能计算出来[39]。再计算出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的平均比赛效能指数,对两组学生的比赛效能指数进行检验。(见表12)

表12 实验后两组学生比赛效能结果对照

组 别 实验组(24人) 对照组(24人)

x 0.84 0.45

s 0.54 0.24

t 4.912

P值 P<0.05

由表12可以看出P<0.05,两个班的平均比赛效能指数差别呈显著性意义。 在比赛中还对两组学生进攻战术临场进行了统计:

表13实验后两组学生3轮教学比赛进攻战术统计表

组 别 实验组 对照组 差异

使用战术总数(次) 成功次数(次) 165 134 31

117 72 45

成功率% 70.91% 53.73% 17.18%

通过表13可以看出实验组在进攻战术使用的数量上明显高于对照班(31次),说明实验组学生在比赛中进攻战术的意识强于对照组;从进攻战术成功次数看,实验组进攻战术成功次数明显高于对照班(45次),从进攻战术成功率上看,实验组比对照组高出17.18%,说明实验组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进攻战术配合的能力,战术配合质量较高。这主要是因为在比赛过程中,实验组的学生进攻意识比较强,技战术掌握的比较扎实,能够通过对对手具体情况的积极思考判断,积极地采用合理的战术配合,形成有效的进攻。在进攻战术的实践操作过程中,学生运用战术的自动化程度较高。而对照组学生,进攻战术比较差,战术的实践应用能力不强,很少能主动进行战术配合,而且在比赛中多是表现自己,在运用战术的过程中,战术运用得相对不灵活,不能根据场上多变的情况及时改变战术安排,致使对手进攻队员采用进攻战术很容易成功。因此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进攻战术成功率相差很大。造成这些差距原因是:

4.2.1.2.1重视对战术意识的贯彻培养

“领会—双分”模式教学与传统模式教学的最大区别是,教学内容的重点不同,把战术意识培养置于首位而且贯彻在整个教学与训练整个过程中,而把技术动作的教学排在其后或者放在恰当的教学环节上。此举的目的是让学生先建立球类运动概念和比赛一些相关知识,并相应获得一些战术意识,在理解的基础上然后学习相应的动作技术,从

27

武汉体育学院硕士论文

而使学生在接触排球运动的最初,就对如何从事排球运动有较清楚的了解,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保持学生学习的好奇心。比如,排球教学中的正面传球技术教学中,传统模式的“技术传授”是从正面上手传球的技术开始,教授学生传球手形、身体重心、击球部位、脚步移动等等;而“领会教学法”则从传球这一技术动作在比赛中的作用和意义开始教起,首先讲授如何判断来球,如何取位,接球后要干什么,达到什么目的等等。用一些练习或者一些限制性比赛来巩固所学技术,加强学生的技战术运用能力,使学生能在比赛中灵活运用战术,发挥出自己的身体素质和技战术水平。

4.2.1.2.2针对学生个体差异,实施因材施教,分层递进、小组合作的教学 如何对待学生个体的差异,是关系到课堂教学效果好坏的一个关键问题。“领会—双分”模式教学着眼于把学生认知能力和战术意识的培养视为核心,将训练学生应激能力作为学习的关键,并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需要因人而异地教授各种技术动作。例如,在教学中,教师根据排球技战术特点和学生个体的特点,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特色发展,对思维灵活、球感突出的学生,教师则要有针对性地往二传方面发展;对身材高大,弹跳突出的学生,要有针对性引导学生往攻手方面发展,更侧重于扣球、拦网技术方面的教学。

“领会—双分”教学模式充为分调动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实施分层次递进教学,是以积极的态度看待这些差异的:首先让每个学生相信自己都具有得到较高发展的空间。只要提出与他们的起点相适应的教学目标、任务,开展与他们的个体相适应的教学计划,教学就能成为有效的指向性活动,学生就能获得较好的发展;再次根据学生群体性差异,将某些重要特征相似的学生归为一层,有助于针对这一层学生的共同特点制定相同的教学目标,开展教学活动,它是符合认知结构规律的一种尝试[41]。第三是强调学生层次的动态性:根据学生学习水平的差异,对学生进行分层,是为了便于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而不是给学生贴上束缚标签,影响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强调层次的可调性,不仅可以避免分层带来的负面效应,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领会—双分”教学模式采取小组成员合作学习形式教学,把不同层次和水平的学生进行强弱搭配分组,这样在各个小组里,不仅使不同层次和水平的学生之间可以互帮互学,增加学生之间的交流,融洽学生之间的感情,使教学的双边活动变为灵活多边的活动,而且还可以利用教学中人际交往频次高的特点,让学生体验到同伴之间的友好与关心。通过同伴之间的协作帮助,尤其在竞争中互相切磋发展,共同为达到目标而通力

28

第四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合作,同样会使他们体验到自己作为集体一员被接受的归属感。

因此,“领会—双分”教学模式实施因材施教,分层递进、小组合作的教学能较好地解决课堂统一施教与学生水平参差不齐的矛盾,这样使教学过程更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心理与生理发展规律、以及运动技战术形成规律,使每个学生无论能力大小或水平高低,都有机会在比赛中表现自我,体验比赛带给他们的快感和成功感。并且认识各种技战术在实战中的作用和意义,加强临场的判断和选择能力,顺应多变的球类运动,

4.2.2“领会—双分”教学模式用于排球战术教学对学生理论知识水平的影响

传授理论知识是体育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之一,不仅是学生智力发展和能力培养的基础,也是培养学习运动技战术能力的基础[1]。因此,在教学实验后通过闭卷笔试的方式,对学生理论知识水平进行了测试。(结果见表14)

表14 实验后两组学生理论知识水平结果比较

组 别 实验组(24人) 对照组(24人)

x

85.83 81.75

s

7.29 8.82

t

3.685

p <0.05

由表14可以看出P<0.05,两个班的理论考试成绩呈显著性意义。说明“领会—双分” 模式运用到排球普修战术教学比传统教学模式教学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没有压力和可接受的气氛中,比在有对抗情绪和恐惧的课堂气氛中学习更轻松[21]。行为主义学者认为:在的人类活动中只有采用相互合作方式,才能使知识扩大化[1][2]。由于“领会教学法”引导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和学生的关系由“权威——服从”关系逐渐变成“指导——参与”的关系,改变了传统的教学观念,使教师与学生在教学中的关系和地位发生了改变,教师的注意力从对教学的“控制”转向对学生“学习”与“理解”的指导上,学生的行为不再是盲目无目的或被动的,他们将根据自己的水平按所需学习球类运动的技战术,加深了对某项球类运动的理解。在教学中采用分层次教学和小组合作的学习,体现区别对待、因材施教的原则,使每一名学生都能在相对宽松、和谐、平等的气氛中完成自主的学习,建立自信心,并让其通过人人参与的自由限制性比赛,认识各种技巧和战术在比赛实战中的作用和意义,加强临

29

武汉体育学院硕士论文

场的判断和选择能力,提高技战术水平,顺应多变的现代球类运动。

4.2.3“领会—双分”模式用于排球进攻战术教学对学生认知实践能力的影响

现代球类运动要求运动员,不仅要掌握精湛而全面的动作技巧,而且要具备在不同场合采用不同动作的随机应变能力。许多研究表明:运动员在紧张激烈、瞬息万变的比赛中,迅速选择战术和合理运用技巧的瞬时决断能力,是决定比赛能否克敌制胜的重要因素之一[42]。

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对全面推进高校素质教育进程具有重要意义。创造性大师、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认为:“创造性思维的基础是发散思维,由发散思维表现出来的行为,代表一个人的创造力,这种能力具体表现为:思变化多端、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独特、新颖,思维流畅。”,是提供新颖的,有价值的成果的思维;“观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是构成智力因素的重要内容,它包含着思考、反应、领会的成份,是有计划,有目的的知觉[4]。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是体育教师、特别是术科教师在教学中所必备的能力,如何更好的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是当前我国体育教学改革一项重要内容。“领会—双分”模式中在排球进攻战术教学中,以培养战术意识为核心,由于临场情况的不断变化,要求学生具有一定战术意识,迅速作出决断——“做什么?”,并选择能取得最佳效果的技巧——“如何做?”,从而让学生理解技术动作的内在含义,以及将训练学生应付各种复杂情况的能力,作为学习的关键,从而避免学生生硬、盲目的完成动作,机械地进行技术与战术学习,为学生课外和终身从事排球运动奠定基础。因此,本模式用于排球普修进攻战术教学中,对学生认知实践能力影响,是本研究解决的重要内容之一。为了了解本模式教学对学生认知实践能力发展的影响,在教学实验后对这项能力的主要指标进行了测试。(结果见表15)

表15实验后两组学生认知和实践能力影响的结果(x±S)

组 别

实验组(24人) 对照组(24人) t P

观察分析理解问题能力 79.39±4.96 75.69±7.26 3.986 <0.05

创造性思维能力 82.35±4.59 78.83±6.85 3.943 <0.05

从表15可以看出P<0.05,两个班认知和实践能力测试结果呈显著性意义。说明本

30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88i3.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