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十二五规划纲要(正文)
更新时间:2024-04-11 19:28: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序 言
“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五中全会、省委七届六次和市委八届七次全会精神,科学编制和有效实施“十二五”规划,对于推进我市科学发展、争先进位,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纲要根据《中共唐山市委关于唐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明确政策导向和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未来五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市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
一、全市“十一五”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
五年来特别是党的十七大以来,全市人民在中共唐山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奋斗目标和战略重点,扎实工作,克服了前进道路上遇到的各种困难,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全市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城乡面貌焕然一新,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和谐社会建设取得新进展,圆满实现了“十一五”规划目标任务。
——综合实力大幅提升。预计201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4300亿元(折合2005年不变价为3764亿元),为2005年的1.88倍, “十一五”年均增长13.4%;人均生产总值58100元(折合2005年不变价为50858元);全部财政收入439亿元,年均增长14.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比“十五”时期增长3倍以上。省域经济中心城市的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 ——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三次产业构成由2005年的11.6:57.3:31.1调整到2010年的8.6:59.3:32.1。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率稳步提高,2010年,全市粮食总产量达到311.7万吨,连续7年实现增产;农业产业化经营率达到64%,比“十五”末提高了9个百分点。工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钢铁、能源、建材、装备制造、化工等主导产业支撑作用增强。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5%。第三产业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4%。消费品市场更加繁荣,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9.2%。 ——生产力布局进一步优化。以曹妃甸为龙头的唐山湾“四点一带”开发建设迈出重大步伐。首钢京唐钢铁一期工程等一批大项目竣工投产,初步形成了以精品钢材、装备制造、精细化工、生产性物流、基础能源等产业为主的现代产业格局。预计“十一五”末,“四点一带”区域经济总量和财政收入分别占到全市的32%和26%。县域经济实力全面提升,全市11个县域单位全部入围全省县域经济实力前30强。园区经济快速发展,一批特色产业集群初步形成。
——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港口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唐山港两大港区已建成矿石码头、原油码头和煤炭码头等生产性泊位43个,港口货物吞吐量达到2.4亿吨,成为国内第十个吞吐量突破2亿吨的港口。公路、铁路建设快速发展,全市公路通车里程新增1690公里,达到1.38万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新增219公里,达到507公里;铁路营运里程达到1014公里。机场建设取得突破,唐山三女河机场建成通航。多元、立体、快捷高效的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初具规模。
——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国有企业改革、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财税体制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等各项改革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启动。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全市实际利用外资累计37.1亿美元,是“十五”时期总和的2.6倍;预计2010年全市进出口总值72亿美元,是“十五”末的2.7倍。对内合作取得新进展。预计2010年,全市引进省外资金258.5亿元,比“十五”末增长了1.6倍。
——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快速发展。城镇面貌三年大变样目标较好完成,南湖生态城、唐山
湾生态城、凤凰新城、空港城和环城水系“四城一河”开发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城市框架迅速拉开,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城市形象和品位明显提升。全市城镇化率由46.1%提高到54.9%,城镇化发展指数位居全省首位。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新民居建设逐步展开,城乡一体化水平大幅提升。
——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重大进展。持续开展节能减排攻坚行动,“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能够如期完成。持续开展“绿化唐山攻坚行动”,全市森林覆盖率由2005年的21.9%提高到28.7%。生态建设取得显著成效,预计到2010年底,全市建成各类自然保护区711.16平方公里,自然保护区覆盖率为5.28%,形成了北部山区生态建设、南部沿海湿地保护、中部平原生态恢复为主的生态保护模式。预计2010年城市空气质量二级及优于二级天数达到330天,比2005年增加14天。
——和谐社会建设取得新进展。牢牢把握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一出发点和落脚点,推动和谐社会建设不断取得进步。城乡居民收入大幅提高。预计2010年底,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由10488元提高到1951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4582元提高到8310元,年均分别增长13.2%和12.6%。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城镇就业五年累计新增34万人。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标准、城乡低保水平大幅提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本覆盖全市,参合率达到96.9%。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我市被确定为首批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和谐稳定局面不断巩固,人民群众幸福指数显著提高。
“十一五”时期,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较快、城乡面貌变化较大、人民群众得到实惠较多的时期,为“十二五”时期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党中央、国务院亲切关怀、省委、省政府和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市人民齐心协力、团结奋斗的结果。成绩来之不易,经验弥足珍贵。 二、“十二五”时期,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仍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和黄金发展期 展望“十二五”,我市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具备了加快发展的诸多有利条件,面临着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宝贵机遇。
一是世界经济已开始缓慢复苏。随着世界各主要经济体应对危机政策措施效果的不断显现,世界经济呈现持续复苏的态势,美国经济步入了增长轨道,欧洲主要国家经济复苏看好,巴西、印度等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增长势头强劲,预计世界经济将逐步回归到正常的增长区间。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国际金融危机催生新的科技革命,创新集聚爆发和新兴产业加速成长,新一轮国际分工格局的调整,为我市在更高层次承接产业转移、发展新技术和新产业提供了难得的宝贵机遇。
二是我国经济回升向好的基础进一步巩固。我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一揽子计划的成功实施,使我国经济在世界上率先实现回升向好,并为长远可持续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十二五”期间,我国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步伐将继续加快,消费结构、产业结构加速升级,区域经济合作加快推进,为我市经济在加快结构调整中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国家将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国家京津冀都市圈规划即将出台,我市的发展将成为国家战略的一部分,毗邻京津的优势将得到充分发挥。环渤海地区的加速崛起使其作为我国第三增长极的作用日益突出,河北省沿海地区发展规划即将上升为国家战略,这将有力地带动我市的发展。国内“南资北移”呈加速趋势,我市已经具备承接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大规模聚集的比较优势,合作、对接的领域广泛,有利于我们更好的承接产业转移、推动经济和产业转型升级。
三是唐山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地位更加突出。我省明确把唐山定位为“十二五”发展的战略重点之一。唐山是全省沿海经济隆起带的重要增长极,是河北两大省域中心城市之一。全省“十二五”发展的战略部署和围绕打造沿海经济隆起带出台的一系列支持政策,为我市
发挥区位优势、加速产业集聚、优化产业结构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平台。
四是我市经济基础优势明显、发展潜力巨大。经过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的发展,五大主导产业已成规模,基础设施、城市功能不断完善,产业大规模聚集、实现跨越发展的条件已经具备。特别是港口功能大幅提升,航空、铁路、公路等综合交通体系初步形成,支撑能力明显提高。
三、“十二五”时期,全市面临的挑战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国际看,世界经济的复苏还存在着一些不确定性因素,欧元区部分国家出现的债务危机使经济复苏的进程异常复杂,长期形成的一些矛盾和结构性失衡问题互相交织,世界经济正处在深度变革和调整时期。分析“十二五”的这五年,大体上前两年(2011—2012年)经济社会发展仍将处于后金融危机的影响中。
从国内看,随着我国经济回升向好势头的不断巩固,宏观经济政策已经开始调整。调整的目的是为了遏制通胀,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从实际运作的情况看,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正在退出,代之以经济常态下稳健的货币政策。从国内外治理通货膨胀的历史经验看,这种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可能要贯穿于“十二五”的前两年。
从区域看,随着环渤海地区的加速崛起,特别是在天津滨海新区、辽宁“五点一线”地区相继进入国家发展战略,环渤海城市之间围绕资源、市场、技术和人才的竞争将更加激烈。如果不能在新一轮的区域竞争中抢占先机、赢得主动,我们就有可能错失宝贵的发展机遇,拉大与先进地区的差距,陷入被动境地。
从我市看,经济运行中还存在许多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一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刻不容缓。经济增长方式粗放,资源依赖性较强,节能减排任务艰巨,资源环境压力巨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资源型城市转型任重道远。二是产业结构调整的任务艰巨。经济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工业结构偏重,钢铁等支柱产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不强;工业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不高,初级产品增加值占工业的80%;财政收入增速减缓,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总体偏低;服务业发展滞后,服务和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较弱;城镇化进程与经济发展水平还不相适应,城市的功能、内涵还有待进一步提升。三是改革开放有待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还需进一步深化;利用外资的规模偏小、质量不高;对外开放水平较低,经济外向度低于全国33.4个百分点,开放带动能力较弱。四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研发投入不足,研发中心、技术中心、创新平台数量偏少、规模偏小,推动科技创新的领军人物匮乏;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还不健全,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5个百分点,产品低端的问题比较明显。五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任务艰巨。就业再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城乡公共服务水平差距明显,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够完善等。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认真解决。
综合分析未来五年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但是机遇大于挑战。“十二五”的这五年是可以大有作为的五年。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的发展,唐山走过震后十年重建、十年振兴和十年快速发展的光辉历程后,进入了第四个十年。第四个十年的前五年即将过去,后五年对第四个十年唐山的发展将达到一个什么水平、能否实现腾飞至关重要。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未来五年复杂的形势、难得的机遇,我们必须进一步增强科学发展、争先进位的历史使命感和时代紧迫感,抢抓机遇,应对挑战,以奋发向上、大有作为的精神状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调整经济结构,在新一轮竞争中努力把重要战略机遇期转化为黄金发展期,实现科学发展、争先进位的宏伟目标,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第一篇 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 第一章 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五中全会、省委七届六次和市委八届七次全会精神,牢牢把握奋发向上、大有作为这一基调,紧紧围绕科学发展、争先进位这一目标,切实突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主线,实施科教立市、以港兴市、人才强市三大战略,强力推进生态城市建设,以重大产业项目为抓手,以产业集聚区建设为载体,构建具有唐山特色的现代产业格局;以“两极”(曹妃甸新区增长极、市主城区增长极)率先突破,促进“三带”(沿海经济带、平原经济带、山前经济带)跨越发展,加快结构调整,深化改革开放,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实现由经济大市向经济强市的转变,加快把我市建设成为东北亚地区经济合作的窗口城市、环渤海地区新型工业化基地和首都经济圈的重要支点,建设成为科学发展示范区和人民群众幸福之都。
“十二五”时期,推动唐山科学发展、争先进位,最根本、最关键的是要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着力调整产业结构,推动我市由制造业大市向制造业强市转变;着力发展沿海经济,推动经济发展由内陆资源型向沿海开放型转变;着力加强科技创新,推动经济发展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着力统筹城乡发展,推动社会结构由城乡二元向城乡一体转变;着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我市由传统工业城市向现代生态城市转变。要切实把握以下原则:
——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按照“做强一产、做优二产、做大三产”的思路,加快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进一步优化投资结构,着力扩大消费需求,努力增加出口,不断增强“三驾马车”的协调拉动能力。立足区域资源、环境和产业优势,积极引导生产要素加快向沿海和园区聚集,着力打造特色产业集群。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良性互动、协调发展。
——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大力实施人才兴市战略,强化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壮大创新人才队伍,提高劳动者素质;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加快构建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金介一体化的创新体系,提高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推动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建设创新型城市。 ——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把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结合起来,实现经济社会统筹发展、协调发展。调整优化国民经济收入分配格局,正确处理积累与消费的关系,努力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加快推进社会建设,强化公共服务,推进基本公共服务逐步均等化;更加注重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更加注重民主法制建设,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正义,更加注重社会和谐稳定,着力推进社会治理和谐化,提高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幸福度。 ——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把发展绿色经济与保护生态环境结合起来,立足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强化全社会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强力推进节能减排,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建立健全有利于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的长效机制,推动绿色增长,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围绕制约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难点问题,进一步推进行政、财政金融、投融资、文化、社会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加快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顺应国内外产业、投资转移趋势,努力拓展双向开放的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在总体工作中,要正确把握和处理好十个方面的关系,即: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系、优化提升传统产业与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系、发展沿海经济与
加快沿海工业聚集区建设的关系、节能减排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关系、城镇建设与发展第三产业的关系、农业现代化与农业产业化的关系、科技创新与扩大开放的关系、深化改革与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关系、保障改善民生与做好群众工作的关系、转变干部作风与完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的关系。 第二章 奋斗目标
按照以上指导思想和原则,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十二五”时期要努力实现以下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经济总量再上新台阶,区域综合竞争实力明显增强。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力争增长12.5%,人均生产总值突破10000美元大关,到2015年基本达到全省经济总量的25%。全部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2%,力争15.9%;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3%,力争19%,占全省的比重分别达到23%和2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5%以上;物价总水平保持基本稳定。 ——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传统产业进一步优化升级,先进装备制造业占工业的比重大幅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得到快速发展;大力发展服务业,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2%,力争增长15.2%,到2015年,服务业占经济总量的比重达到36%,力争达到37%;农业基础地位进一步巩固,农业产业化率达到70%。城镇化深入推进,到2015年城镇化率达到61%,年均提高1.2个百分点,力争达到64%,继续保持全省领先地位。 ——改革开放不断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加快推进,国有企业、行政管理、投资、财政、金融、土地和城乡管理等体制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全社会创新创业创造活力不断增强,非公有制经济占国民经济的比重更趋优化,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全方位对外开放提高到新水平,区域经济合作迈上新台阶。到2015年,实际利用外资确保年均增长15%,力争增长20%;进出口总额133亿美元,年均增长13%;其中,出口总额突破60亿美元,年均增长13%。
——科技创新实现突破。加大科技创新投入,突破一批产业共性关键技术,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到2015年,全市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2%,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建设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100家,市级以上重点实验室30个,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0家,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年均增长15%以上。 ——资源环境明显改善。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大幅降低,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大幅下降;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森林覆盖率大幅提高,重点区域环境质量明显提升;循环经济和低碳生活方式广泛推广,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社会建设全面加强。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增加。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年均增长11%,力争12.5%。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城镇新增就业岗位30万个;城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快速发展,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健全,人民权益得到更好地保障;人口工作扎实开展,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2‰以内。(具体见附件1:《唐山市“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指标》) 第二篇 以“两极”率先突破 促进“三带”跨越发展
按照沿海经济带、平原经济带、山前经济带的自然资源禀赋、区位特点和产业基础,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努力形成分工合理、特色明显、优势互补的区域产业布局,促进沿海与内陆腹地互动发展,构筑沿海与内陆良性互动、融合发展的新格局,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第三章 打造曹妃甸新区增长极和市主城区增长极 第一节 曹妃甸新区增长极
坚持基础设施先行,以港口、港区、港城一体化发展为方向,以港口为龙头,以园区为载体,以主导产业聚集为抓手,不断提升区域经济实力和综合竞争力,打造曹妃甸新区经济增长极,努力在重大产业项目聚集上突破,在发展循环经济、实现企业内部、行业之间、产业与自然环境、社会之间循环上突破,在探索新型工业化道路上突破,在提升经济外向度和开放度上突破,带动全市依托港口,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在增量上为全市调整经济结构发挥重要作用。到2015年,曹妃甸新区经济总量比2009年翻两番,成为唐山湾“四点一带”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引擎、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区、东北亚区域合作的先导区、新型工业化基地和生态宜居区。
着眼于利用两种资源、开拓两个市场,以建设世界一流的综合性国际大港为目标,加快港口建设步伐。“十二五”时期,在曹妃甸港区62千米可利用岸线上,规划建设以矿石、原油、液化天然气和煤炭为主的四大专业化、大型化码头26个。同步建设散杂货和集装箱码头,提升港口专业化水平和辐射带动能力。全力推进曹妃甸港区第四、第五、第六港池建设,建设通用、干散货、液体散货、钢铁等专用泊位,不断完善功能,形成对主港区的有效补充,实现港口建设率先突破。
全力推进各产业园区市政路网、管网建设,完善配套设施,重点抓好变电站,污水处理、中水回用及垃圾处理以及口岸配套设施建设,进一步提升园区功能,为加快产业聚集创造条件。积极推进京津唐曹城际铁路、蒙冀铁路、曹妃甸至天津滨海新区跨海大桥及滨海公路等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四点一带”各区域间以及外部交通网络建设,逐步形成快捷方便的综合交通体系,进一步巩固和拓展经济腹地。加快构建布局合理、设施先进、功能齐全的生产生活服务体系,营造聚集人口、提升人气、畅通人脉、舒适生活、适合人居的环境。
加快发展以陆海联运为特点的港口物流服务业,巩固和拓展面向“三北”的经济腹地,建成服务东北亚地区的能源原材料物流中心。建立大型物流区和保税物流区,积极推进曹妃甸保税港区、公共矿石保税仓库建设,完善与周边地区和内陆腹地的保税物流体系,带动国际矿石、原油进口分拨以及工业品采购、配送、加工等现代物流业发展。依托我国能源矿石期货交易市场发展,逐步建立煤炭、铁精粉、钢材等大宗商品交易市场,发展中远期合约电子交易,择机启动期货交易,将曹妃甸新区打造成为国际性物流节点,带动环渤海地区现代金融、物流和信息服务等相关产业发展。整合壮大地方航运资源,积极发展远洋贸易,进一步拓展腹地资源,大力发展集装箱业务。到2015年,曹妃甸港区吞吐能力达到4亿吨。精品钢铁产业,建设具有二十一世纪国际先进水平的大型精品钢铁基地,启动首钢京唐钢铁公司扩建工程,生产汽车板、桥梁板、造船板、锅炉板、硅钢板等高附加值板材,培育发展钢结构、金属制品、精密铸件、机械配件等耗钢产业,形成较为完善的钢铁产业链条。“十二五”期间形成2000万吨钢铁生产能力。化学工业,立足资源优势和产业循环发展特点,以曹妃甸1000万吨炼油、100万吨乙烯项目为依托,谋划实施下游产业;以实施超大型海水淡化项目为依托,谋划实施配套浓盐水综合利用项目,扩大盐化工生产规模,打造电力生产、海水淡化和盐化工一体化发展的循环经济产业链;以三友集团18万吨有机硅及下游产品深加工项目为依托,加快发展有机硅、多晶硅、硅油等下游产品,培植化工产业新的增长点。装备制造业,依托装备制造产业园区,重点发展修造船、汽车、海洋工程装备、冶金设备、港口机械、石油钻探等为主导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加快冀东水泥曹妃甸装备研发及成套制造、唐山重型装备制造、文丰钢铁板材深加工、汽车零部件制造、修造船等项目建设。钢材加工量达到1000万吨,形成中国北方地区钢材与装备相互依存发展的临港装备制造基地。高新技术产业,深化与上海汽车等国内龙头汽车厂家的合作,加快实施电动汽车项目,推进镁基电池等配套项目建设;大力推进海上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新能源的研发与应用,发展风力发电设备制造、薄膜光伏电池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配套产业,优化提升激光显示核心产业基地、太阳能电池等产业的规模和水平;依托泡沫铝、非金复合材料、有色金属材
料及深加工项目,打造新材料基地。
以中日唐山曹妃甸生态工业园为平台,加速外资的引进和利用,加快发展新能源、新材料和节能环保、光电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以承接北京产业转移为重点,加快北京临港产业园开发建设,实现京唐两市在更高水平、更大范围、更深领域的全面对接;以延伸产业链条、发展煤炭深加工为重点,加快内蒙古临港产业园和山西临港产业园开发建设;立足生产力布局向沿海转移,积极推进冀东北工业聚集区开发建设,加快曹妃甸县(市)区临港产业园产业聚集步伐,拓宽港口和港区发展腹地,实现沿海和腹地的良性互动、协调发展。
加快唐山湾生态城开发建设。以科教城、滨海休闲基地、数字网络化工程、资源管理中心、风力发电、中瑞明日之城等项目建设为重点,加快完善配套设施,同步发展商住、贸易、金融、技术服务、人才交流等第三产业。科学开发曹妃甸湿地和龙岛旅游资源,建设海中浴场、沙滩运动、湿地公园及生态休闲农庄等旅游产业项目,打造国内知名旅游景区和沿海休闲度假胜地。
第二节 市主城区增长极
市主城区(路北区、路南区、开平区、古冶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要在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内涵和品位上突破,在加快先进生产要素聚集上突破,在生产性服务业剥离和发展上突破,在发展高端服务业上突破,在发展以机器人为标志的高端装备制造业上突破,在发展城市旅游业上突破,在存量调整上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做出重要贡献。
加快重点区域建设,提高主城区产业承载力。南湖生态城,大力发展高档房产、商业、旅游、体育、会展、文化创意等产业,全面推进星级酒店、城市主题公园、唐山植物园等一批重大项目。凤凰新城,大力发展金融、商贸、总部经济等高端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初步建成区域性、现代化的商务中心、金融中心、文化中心、总部基地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完善主城区城市功能。空港城,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现代物流业、精密加工等产业,建成空港物流园区并投入运营。按照“退二进三”的发展思路,积极推进物流服务的社会化和专业化,鼓励生产和商贸企业按照分工协作的原则,剥离或外包物流功能,加快发展煤炭、钢铁、装备制造等专业性物流园区和第三方物流企业。积极发展消费性服务业,以引进沃尔玛等国内外著名大型连锁企业集团为重点,发展购物中心、大型超市和专业店、专卖店等现代商贸流通企业。努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以满足居民家庭需求为目标,完善服务设施,健全服务网络,拓展服务领域,形成广覆盖、多层次、社会化的服务体制。全力发展高端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壮大重型装备、焊接、汽车零部件、新材料、智能仪器仪表、节能环保、机器人、重型装备制造、新能源等产业链,实现高端装备制造业突破性发展。加快发展城市旅游业,围绕生态城市体验、工业文明和地震科普三大主题深入推进城区旅游业发展。到2015年,主城区第三产业增加值翻一番以上。 第四章 沿海经济带倍增
第三节 沿海经济带
沿海经济带(曹妃甸新区、乐亭新区、丰南区、滦南县、芦汉新区)充分发挥港口带动作用,强力推进沿海“四点一带”地区开发建设,创新体制机制,实现率先发展。科学合理利用岸线资源,加快港口建设,不断完善集疏港交通网络。加快港口物流基地建设,大力发展保税、装卸、分拨、配送、加工等现代商贸物流产业。以首钢、河北钢铁、渤海钢铁、中治恒通等大型企业为龙头,大力发展中厚板、高精度冷轧及镀锌薄板等高端产品,不断提高钢铁精深加工水平,加快建设精品钢材生产基地。以千万吨级炼油项目为突破口,打造全国重要的石化产业基地。依托京唐港煤化工产业基地,谋划实施开滦能源化工股份公司6万吨/年聚甲醛一期工程、15万吨/年己二酸和旭阳化工等项目,建设亚洲最大、全国产业链最长的煤化工特色基地。以华电集团、中材集团等企业为龙头,重点发展水泥设备制造、风电设备制造、
板材深加工、板材制造等产业,打造临港装备制造产业基地。充分发挥自然资源、区位交通等优势,加快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五金制品加工基地、生物科技产业基地、现代农业产业基地、服务外包产业基地、滨海生态旅游基地和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到“十二五”末,沿海经济带实现倍增目标,即:经济总量比2009年翻一番以上,争取翻两番。努力把沿海“四点一带”地区建设成为全市科学发展先行区、现代产业聚集区、生态文明样板区、改革创新引领区,成为唐山跨越发展的引擎。 第五章 平原经济带进位
第四节 平原经济带
平原经济带(市主城区、丰润区、滦县、玉田县)充分发挥区位优势明显、基础设施健全、产业基础良好的优势,以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为载体,加快滦县司家营循环经济园、玉田工业聚集区、古冶区资源枯竭城区转型接续产业聚集区、丰润韩城新兴工业聚集区建设。重点发展钢材深加工、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生态环保、新型建材、煤化工等产业,延伸产业链条,形成产业集群。大力发展金融保险、现代物流、科技与信息服务、软件和创意、商务商贸流通、旅游业和房地产业等服务产业。优化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扩大花生、乳业、生猪等特色农产品加工规模,构筑现代农业与城乡一体化的新格局。到“十二五”末,平原经济带经济总量实现进位目标,开平区、丰润区、滦县、玉田县在全省县域经济综合发展水平的排名中分别比2009年前移三个位次以上。 第六章 山前经济带争先 第五节 山前经济带
山前经济带(迁安市、遵化市、迁西县)充分发挥资源丰富、主导产业突出的优势,以园区建设为重点,推进迁安西部工业区、现代装备制造业产业聚集区、遵化市工业园区、迁西县栗乡工业产业聚集园区建设步伐,形成以传统优势产业升级为主的产业集群,加快推进资源型产业转型。改造提升钢铁等传统优势产业,继续加大落后生产能力淘汰力度,发展H型钢、硅钢、特钢等精品钢材,延伸钢铁产业链。优先发展冶金矿山装备、专用设备等装备制造业;积极发展新兴产业,扩大绿色轻工、生物制药、节能环保等产业规模;以生态文化为导向,突出遗产文化,突出山水环境,将北部长城旅游带建设成为集自然生态与历史文化于一体,在国内外享有声誉的观光游览、度假休闲、游憩娱乐旅游区域。大力发展山前特色农业,培育壮大农产品精深加工业,扩大酸枣、安梨、板栗等特色产品生产规模;加大水土流失治理力度,切实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到“十二五”末,山前经济带经济总量实现争先目标,迁安市继续保持经济总量全省首强并进入全国县域经济综合发展水平前20强,遵化市、迁西县进入全省县域经济前5强并进入全国县域经济综合发展水平前50强。 第三篇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调整优化经济结构
第七章 运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实现由制造业 大市向制造业强市转变
第六节 做优做强钢铁产业
按照“控制总量、淘汰落后、企业重组、技术改造、优化布局”的原则,以骨干企业为龙头,着力抓好整合重组和改造升级,努力构建起产业集群化、装备现代化、产品精品化、资源利用循环化的现代钢铁产业体系。
进一步优化钢铁产业布局,北部控规模提质量,依托首钢迁钢、长城、津西、建龙等重点企业整合地方钢铁企业,打造以H型钢、硅钢、特钢以及中高端建筑用材为主的精品钢生产基地。中部压规模促转移,加快淘汰中心城区周围落后钢铁产能,推动钢铁产能向沿海地区转移。南部扩规模上水平,加快实施曹妃甸首钢京唐钢铁二期、渤海钢铁集团联合重组淘汰落后产能等项目,打造曹妃甸工业区、乐亭新区、丰南沿海工业区三大精品钢基地。 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和生产工艺,推广节能减排、综合利用,研究和应用钢铁生产短流程技术,
促其向“品种、质量、效益”的产业链高端发展,提升产品档次、实物质量和经济效益。产品结构由普通热轧板带、建材和型材为主,调整为高强度、高质量的汽车板、家电板、管线钢、桥梁板、造船板、高磁取向硅钢及无取向硅钢等高附加值产品。延伸钢铁产业链,培育一批钢铁深加工龙头企业,大力扶持以钢铁为原材料的终端产品制造业。
到2015年,将全市钢铁冶炼企业整合至5家企业集团,打造两至三家千万吨级大型钢铁联合企业,精品钢比例达到80%,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钢铁强市和耗钢大市。 第七节 大力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
以打造中国北方重要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为目标,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发展带动性强、规模效益突出的整机产品和成套设备。做大做强高速列车、冶金矿山机械、选煤机械、水泥机械、焊接设备、机器人等比较优势产业。大力推进电动汽车、中低速磁悬浮列车、海洋工程装备等后发优势产业向规模化方向发展,抓好高速动车组扩能及其配套产业,积极推进风力发电设备生产,培育壮大高端装备制造和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构建现代装备制造产业体系。重点抓好中国(丰润)动车城、曹妃甸装备制造产业园区、迁安西部工业区、开平现代装备制造产业园区、路南区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区和高新区国家级焊接产业基地和机器人研发生产基地等特色工业集聚区和产业基地建设,促进装备制造业集群式发展。
积极推进科技创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大力推广应用网络协同设计等先进设计技术,促进装备制造产业优化升级,提升装备制造业创新能力,提高产品设计水平。推广和应用网络化制造技术,提高装备水平和制造能力。加快营销、服务、管理体系的信息化改造步伐,实现业务流程和管理的科学化。“十二五”期间,努力使先进装备制造业在第二产业中占主导地位,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以上。 第八节 延伸发展化工产业
遵循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整合重组、科学发展的原则,充分发挥资源、市场、区位等优势,依托现有基础,大力推进石化行业上下游协同发展,提升现有盐化工产业产量和质量,加快建设与钢铁和焦化工业发展紧密结合的现代煤化工体系,努力构建产业聚集、衔接配套、产业链特征的石油化工、煤化工、海洋化工“三化合一”的现代化工产业体系,打造全国重要的现代化工临港产业基地。
石化产业。重点发展高端石化产品产业链,以打造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石油化工基地为目标,以建设曹妃甸1000万吨炼油项目为突破口,谋划建设一批下游项目,推进百万吨乙烯项目和下游产业。重点发展精细化工原料和中间体领域产品,培育从炼油、乙烯、丙烯、芳烃等原料产品到化工新材料、橡塑助剂、合成树脂、合成纤维、合成橡胶、医药中间体等深加工产品,延伸石化产业链条, 形成较大的产业规模。
煤化工产业。抢占现代煤化工产业发展制高点,重点发展碳一化工产业链。整合现有焦化产能及焦炉煤气资源后配套大型煤气综合利用项目,将与焦炭伴生的副产品充分利用,最大限度地减少排放,最终形成比较完整的煤焦化式循环产业链,做成全省煤化工循环产业的样板区。以京唐港煤化工基地为依托,以骨干企业为龙头,重点实施60万吨烯烃等项目,提高产业集中度。努力实现煤气化与石化相结合的循环经济产业链,重点谋划建设煤气化制甲醇、甲醇制烯烃、聚丙烯、环氧乙烷等一批重大煤气化产业链项目。以开滦能源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为依托,建设曹妃甸百万吨级煤焦油深加工工程。以古冶区煤化工循环产业园为依托,重点实施焦油精炼、炭黑、精萘装置等化产深加工项目。
盐化工产业。依托三友集团大力发展盐化工,重点做大做强纯碱、化纤、氯碱、有机硅“四大产业”。打造盐——纯碱、烧碱——氯、氢深加工产品链。以曹妃甸工业区、南堡开发区两大盐化工聚集区建设为重点,实施三友集团年产230万吨纯碱技改扩能、曹妃甸海水淡化浓海水开发利用、制碱废液回收生产30万吨氯化钙扩能等项目。重点发展热电联产—海水淡化—原盐—盐碱化工产业链项目;加快发展有机硅、多晶硅、硅油等下游产品,培植盐化
工产业新的增长点。
第九节 调整优化建材等优势产业
采用先进适用技术提升改造传统建材产业和发展新型建材产品,合理布局全市建材产业,狠抓产品质量,提升品牌意识。以冀东发展集团、陶瓷集团等骨干企业为龙头,以企业搬迁改造为契机,加快推进水泥、陶瓷等产业整合重组和淘汰落后产能。以遵化金三顺木化产业基地等项目为重点,大力发展节能环保的新型建材业,打造北方重要的新型建材基地。 按照“控制总量、合理布局、有序发展、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原则,加快启新搬迁、冀东三友、曙光强兴等日产4000吨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项目建设。实施陶瓷产业调整升级工程,促进科技创新,推动整合重组,培育国际品牌,着力发展新型工业瓷、电用瓷、建筑卫生瓷和高档日用瓷,推动传统陶瓷向现代陶瓷转变,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全力打造“北方瓷都”。 到2015年,新型干法水泥占水泥总产量的比重达到100%,水泥深加工率达到50%以上;卫生陶瓷高压注浆产品比重和机械手施釉产品比重要分别达到30%和20%以上;日用陶瓷的标准化陶瓷机械设备使用率达到80%以上;新型墙材产量占墙体材料的比重达到98%以上。
第十节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强力推进唐山暨曹妃甸国家级两化融合试验区试点工作向深度发展。重点围绕钢铁、化工、装备制造、建材、能源五大主导产业,从龙头企业入手,以企业生产管理流程在线优化控制、供应链信息化、新产品网络化协同设计、电子商务等环节为重点,实施工业数字化提升工程,提高企业产品的智能化水平,促进节能降耗,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劳动生产率;加快数据中心、中小企业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钢铁电子交易平台、曹妃甸工业区物流信息平台、产业协同平台、循环经济网格化监控平台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大力发展电子信息制造业、软件产业、信息服务业,积极推进软件园区建设;加强两化融合政策、体制机制和服务体系建设,深入探索“两化融合”新路径、新模式;通过推进“两化融合”,实现重点项目和重点工程建设水平进一步提升,使信息技术在重点产业、关键领域的应用、渗透和融合不断深化,产业核心竞争力得到提升。积极推进“三网融合”,大力发展信息化技术在工业领域的普及应用。加强物联网技术应用与产业化发展,推进“数字家庭”和多业务平台等技术的研发、应用和产业化,推动产业向高端发展。
第十一节 加快产业聚集区建设
按照“企业集中、产业集群、资源集约、功能集合”的思路,以优势产业为依托,加快建设一批规模实力大、关联度高、产业链长、辐射带动能力强的产业聚集区,提升产业集群化发展水平。在继续抓好每个县(市)区的10平方公里园区建设的同时,突出抓好省级工业聚集区和物流产业聚集区等重点园区建设,高标准做好园区规划,全面加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制定出台引导和鼓励产业向各类园区聚集的政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瞄准国际、国内500强企业,培育和引进一批产业前景好、技术水平高、带动能力强的高端制造业龙头企业,促进一批配套项目聚集发展。加大对产业园区、工业聚集区政策扶持力度,优先配置土地资源,强化财税政策支持,搭建投融资平台,简化项目审批,建立高效管理体制。加强和完善跨区域合作机制,消除行政壁垒,优化资源要素配置。到2015年,培育5个以上销售收入超千亿元的产业聚集区,创建一批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第八章 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加快形成先导性、支柱性产业
坚持科学谋划、精心培育、重点突破、跨越发展的指导思想,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工业聚集区和产业基地为平台,大力发展以新能源、生物医药、环保产业、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为重点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到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达到350亿
元以上,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5%。建设10个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聚集区。 第十二节 积极发展新能源产业
充分利用和发挥新能源资源比较优势,抓住国家构建现代能源产业体系的有利契机,以新能源技术引进和研发为支撑,以骨干企业为重点,以培育和发展新能源产业基地为载体,以新能源开发重点项目为抓手,加快开发风电及风电装备制造产业,全面推进太阳能和生物质能等多种新能源开发利用,实现新能源产业跨越式发展。
有序开发风能资源。按照“建设大基地、融入大电网”的指导原则,统筹规划陆上、海上风电场的开发建设。重点推进我市争列国家百万千瓦级沿海和海上风电基地示范项目建设和风电场有序开发。加快乐亭海上风电场一期工程60万千瓦、滦南及南堡海上风电场的开发建设并投入运营,乐亭海上风电示范项目二期工程投入建设。合理布局和积极推进陆上沿海风电场的开发;积极做好内陆山区等地风电资源勘察评价工作,实施合理布局开发。到2015年,全市风电装机容量力争达到150万千瓦。
推进太阳能开发利用。积极发展太阳能发电,支持有条件的区域利用荒山、荒坡或闲置土地建设1万千瓦以上风光互补光伏电站,重点推进唐山海泰科技公司2万千瓦太阳能光伏电站建成投产。扩大太阳能开发利用领域和规模,加快顶热太阳能利用设备、阿波罗太阳能利用设备等一批项目建设。积极扩大城乡民用建筑推广普及太阳能热水器规模,农村大力发展太阳房、太阳灶和太阳能温室种养殖,城市大型公用建筑建设太阳能集中供热水示范工程。到2015年,全市光伏发电装机容量力争达到3万千瓦,实现大规模、商业化运营。
扩大生物质能综合利用。重点支持和鼓励林果、棉花、粮食主产县(市)区利用废弃农作物秸秆建设生物质直燃发电站,合理布局和推进城市生活垃圾发电站建设。积极推进绿色能源示范县、乡建设,推广农村户用沼气,鼓励大型养殖场建设大中型沼气工程。到2015年,全市生物质发电装机容量力争达到4.5万千瓦,沼气入户率由适宜户的60%提高到65%。 拓展新能源深度开发领域。加强地热资源勘察,在主城区和南部沿海、北部山区等地热资源开发适宜区,发展地源热泵、水源热泵和利用土壤供热、制冷。积极稳妥推进核电和低温核能开发,深化探索低温核能开发应用领域。积极探索和组织开展海洋能、氢能等新能源的开发利用。
壮大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充分利用国家风电特许权政策,依托风电资源的大规模开发,提升风力发电装备制造国产化、本地化能力和活力。重点加快冀东哈电曹妃甸华海风电装备制造公司1000台套风力发电机组项目等重点项目建设;深化战略引进合作,加快推进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端风电装备制造项目落地,建设国家级风电装备生产基地。加快促进光伏产业聚集和规模化发展,重点支持中恒科技多晶硅太阳能电池生产基地等重点项目建设。 第十三节 培育壮大生物医药产业
加大生物医药科技创新的投入,推进公共医药研发平台建设,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十二五”期间,培育一个年销售收入超过15亿元的企业,五个年销售收入超过1亿元的企业,缩小制药企业与国内其他医药支柱企业的差距,加快生物医药产业发展。
重点发展妇女儿童用药、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等具有中医药特色的新药,扩大化学原料药的生产规模,加快硫酸软骨素生物制剂、兽用狂犬灭活疫苗、栗花提取黄酮、香精研发等产业化步伐,推进现代生化与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等技术应用;重点建设唐山太阳石药业生物制剂、北京同仁堂天然药物和葵花药业生物制药等一批项目,形成以生物医药、化学原料药和现代中药为主的医药产业格局。
第十四节 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
用循环经济理念优化节能环保产业布局和结构,完善节能环保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培育优势产业和优势企业。
节能。继续推进和完善十大节能工程建设,重点发展具有潜力的燃煤工业锅炉(窑炉)改造、节约和替代石油、电机系统节能、建筑节能、绿色照明工程、公共机构节能以及合同能源管理等项目。谋划建设二氧化碳减排项目,积极引进、消化、吸收和创新二氧化碳捕集技术,进行技术和项目储备,为实现低碳经济提供技术和项目支撑。加快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发展,重点推进工业固废再生利用、再生资源基地、海水淡化等项目建设。大力培育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示范推广太阳能建筑与设计一体化开发、光伏发电农村照明、公用建筑地源热泵和海水源热泵利用项目。
环保产业。重点建设水环境保护产业链、大气环境保护产业链、固体废弃物处理与处置产业链、环保设备和产品生产制造与经营产业链、生态修复与生态建设经营产业链、环境保护服务产业链等六大环保产业链。在粉煤灰、炼焦渣、脱硫石膏、盐石膏、尾矿砂等工业固废的再生利用方面进一步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到2015年综合利用率力争达到100%;在废旧塑料、废旧橡胶制品、废旧家用电器、废旧工业电机、废旧五金机械、废旧汽车、废旧电子产品拆解、分类、再生利用方面积极培育示范企业,到2015年建成一个以处理城市典型废弃物为重点的静脉产业园区。着力发展节能环保服务,通过与知名环保和节能服务公司合作,引进先进的能源与环境合同管理技术、资金和设备,培育出针对不同产业的专业化环保与能源合同管理企业。
以中日唐山曹妃甸生态工业园建设为突破口,重点发展节能环保、资源综合利用等领域的装备、产品、技术、服务等产业。重点实施20个节能环保产业重大工程,鼓励推广发展65个节能环保产业项目。
第十五节 加快发展信息产业
以电子元器件产业、软件产业等园区建设为重点,培育一批具有规模效益的龙头企业,积极发展新一代信息产业,加强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博士后工作站建设,做大做强电子信息产业。2015年,电子信息产业生产企业发展到200家,实现工业增加值35亿元。 推进玉田石英晶体谐振器为主导产品的电子元器件集聚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嵌入式软件为主导产品的工业软件集聚区、曹妃甸工业区激光显示核心产业基地和汉沽管理区电子信息产品制造园区建设。以唐山晶源裕丰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为龙头,研制和开发生产高端电子元器件和微电子产品,带动石英晶体材料、晶片、壳体和基座等配套产品的发展。依托曹妃甸中视中科光电技术有限公司在激光领域的技术优势,优先发展激光数显模组、光电器件、显示终端等产品,加快曹妃甸中视中科光电技术有限公司的激光显示核心产业基地项目建设。依托中恒科技(曹妃甸)有限公司、唐山海泰新能有限公司、河北中名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积极推进LED照明和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重点发展行业管理软件、工业控制软件、安全和保密软件、特色软件、网络应用软件、数据库管理应用软件、医疗软件等。
第十六节 加快发展新材料产业
大力推进以金属材料、复合材料、高分子结构材料为重点的新材料产业发展,加强新材料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推进先进材料及冶金新技术产业基地建设,提高新材料产业规模和产业集中度,提升新材料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十二五”期间,在高性能粉体、钛材料等新材料的制备、生产工艺和资源综合利用技术上有突破性进展,在产品的品种、质量、技术等方面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形成海绵钛—钛材料—钛合金、高纯镁粉—镁合金粉、高纯镁粉—二硼化镁等新材料产业链。
重点推进低合金高强度钢、超纯合金、球型雾化镁粉、镁合金粉、无铅焊料、钛材等高附加值金属材料的技术研发与产业化。重点发展钛基复合材料、纳米晶合金等复合功能材料、结构陶瓷、非氧化物高温结构材料、新型建筑材料、特种纤维复合防火防腐材料等产业。加强高纯超细无定型硼粉、高纯碳化硅、氮化硅、高性能结构陶瓷材料、氮化硅-碳化硅及金属塑相复合材料等产品的研发与产业化。积极推进硬聚氯乙烯塑料型材、高吸水树脂、碳酸脂
系列新材料,防电磁辐射涂料(吸波涂料)、高性能高分子结构材料等产品的研发与产业化。推进曹妃甸工业区通讯级塑料光纤生产基地建设,研制和开发生产塑料光纤、塑料光纤元器件、塑料光纤周边设备。
第十七节 大力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 以唐山高速动车组产业基地、高新区机器人研发生产基地、智能仪器仪表产业基地和安全科技装备产业基地等建设为重点,加强科技创新,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突破产业核心和关键技术,推进技术结构向中高端转变。“十二五”期间,实现企业管理、运行、服务的信息化;工业设计、试验、制造的数字化;产品智能、高参数化。培育具有竞争优势的高端制造产业集群。高端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以上。
以唐山轨道客车有限责任公司时速350公里高速动车组技术为依托,提升高速动车组配套供应能力,形成具有较强技术优势的高速动车组和高档铁路产业链体系。以唐山开诚电控设备集团有限公司矿用抢险救援机器人、唐山开元机器人系统有限公司焊接机器人为重点,加快机器人的研发和产业化。扩大机车车辆检测仪器、超声流量计、超声热量计等智能仪器仪表产品的生产规模。推进医疗电子仪器、汽车电子仪器产业发展,加快电气设备自动控制系统、全自动智能焊机、机车智能检测系统、动车组信息化支撑系统、智能电气成套盘柜、电气高压软启动系统、成套智能化仪器仪表等产品发展。
第十八节 推进新能源汽车产业
坚持重点推进、自主创新和技术引进相结合,整车研发与示范运营相结合,鼓励适应市场需求的新能源汽车关键技术和产品的应用推广,加快新能源汽车产业化。到2015年,初步建立适应新能源汽车发展要求的配套设施网络、产品支撑体系和政策环境;实现新能源汽车在城市公交系统的规模应用,把曹妃甸新区建设成为国家新能源汽车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和永磁电机产业化基地。
扩大动力电池、电机等主要零部件产业化规模,加快新能源汽
车关键技术研发和应用,依托上汽集团,积极推进整车产业发展,加快曹妃甸新能源汽车整车生产基地、唐山普林亿威科技有限公司永磁电机项目建设。以“国家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试点”为契机,推广新能源汽车供能设施示范。积极开展充电式混合动力、纯电动、液化天然气等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在城市公交、出租车、公务和邮政等公共用车领域先行示范,配套建设快速充电站、蓄能电池更换站、液化天然气加注站以及停车设施充电系统等服务网络,逐步推广。
第九章 以生产性服务业为重点 大力发展服务业
坚持把加快服务业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支撑,进一步清理制约服务业发展的歧视性政策,落实鼓励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健全完善服务网络、提升服务功能,大力发展现代物流、金融、中介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积极发展商贸流通、生活服务、养老服务等消费性服务业,重点发展旅游等高端服务业,努力构建充满活力、特色突出的服务业发展新格局,实现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水平提升,使服务业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第十九节 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以物流信息平台建设为重点,构建国内外联通、沿海腹地互动,水运物流、陆路物流和空港物流联动发展的现代综合物流体系。到2015年,物流业增加值达到1000亿元,比2010年翻一番。
加快发展物流产业聚集区和物流园区。依托唐山港和产业、资源、区位优势,加快唐山海港物流产业聚集区、中国北方现代物流城和迁安北方钢铁物流产业聚集区等五大省级物流产业聚集区的建设,打造覆盖冀东北,连接蒙西、晋北兼顾东北等纵深腹地的“冀东物流通道”;积极推进唐山空港物流园区、遵化现代物流园区、滦县环京津接三北现代物流基地等建设。
积极推进曹妃甸港口物流发展。依托曹妃甸物资集聚功能和临港产业快速发展的优势,逐步建立煤炭、铁矿石、钢材、化学品、粮油等十大交易中心,在发展现货交易的基础上逐步发展电子交易,探索相关交易品种的期货交易,同时逐步建立物流、信息、金融相融合的交易运营平台。大力发展专业物流。积极发展煤炭物流、钢铁物流、装备制造物流、化工物流、建材(水泥、陶瓷)物流;建立健全农产品储存体系,发展冷链物流;推广散装、散卸、散存,发展粮食物流;培育发展日用消费品物流。到2015年,年营业收入亿元以上的物流企业达到50家。
推进物流信息化和标准化。建立健全海关、检验检疫、税务、金融、交通运输、工商管理等部门的物流管理与服务信息共享平台;支持省级物流集聚区建立公共服务平台,推广自动识别、数据交换等新技术。加快对现有仓储、转运设施进行标准化改造,推广集装箱、托盘等标准化物流设施和装备,鼓励企业采用集装单元、射频识别、货物跟踪、自动分拣等物流新技术。
推进工业企业生产性服务环节分离。加强政府政策引导,制定土地、税收、用水、用电、用气、市场准入、资质认定等优惠政策,支持和鼓励各类生产和商贸企业采取自行组建生产性服务企业或将非核心业务委托给社会化、专业化服务企业等模式,分离工业企业中设计策划、现代物流、贸易营销、专业配套等服务。通过企业主辅分离,降低运营成本,实现效益的提升,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创新发展中介服务业。大力发展科技研发咨询业、科技评估、技术市场等科技研发服务业;加快发展以楼宇为载体的会计、律师、资产评估、发展决策、管理咨询、人力资源等专业中介服务业;积极创造条件,引进国内外著名的会计、审计、咨询等中介服务企业。精心办好曹妃甸临港产业投资贸易洽谈会、中国唐山陶瓷博览会品牌会展活动。扶持一批龙头会展企业。
加快发展金融业。健全银行业组织体系。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吸引更多银行业金融机构来唐设立总部或区域总部,鼓励支持驻唐金融分支机构升格为省级机构或直属机构,积极承接京、津两地金融机构后台服务中心外迁;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加快我市商业银行战略重组和农村信用社改革步伐,推进设立村镇银行,全面启动组建曹妃甸银行的各项筹备工作,进一步深化小额贷款试点工作。到2015年,力争新引进5—8家国内外优质银行机构入驻唐山,组建农村商业银行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力争组建1-2家农村商业银行,每个县(市)区增设1—2家小额贷款公司。
积极创新保险产品,扩大市场规模。实施“绿色保险”工程,建立“曹妃甸保险服务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积极引导保险资金投资曹妃甸新区基础设施建设,探索保险资金在曹妃甸新区参与设立产业投资基金;鼓励保险机构开发适合农村消费水平、保费低廉、保障适度的“三农保险”以及企业年金保险等具有社会保障性质的保险产品;鼓励设立地方法人保险机构,支持唐山大型企业集团成立专属自保财产险公司。
大力发展资本市场,扩大直接融资比重。落实优惠政策,增加证券、期货公司数量,扩大业务规模;鼓励、支持企业发债融资,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推进设立曹妃甸产业发展基金和曹妃甸产业(股权)投资基金,支持民间私募股权基金发展;积极引进国内著名创业投资(基金)管理公司来唐建立创业投资(基金)公司,鼓励引导民营资本建立创业投资企业;培育、壮大上市公司群体。到2015年,全市上市公司力争达到12家以上,首发融资或再融资总额达到200亿元;企业债、短期融资券等债务融资达到300亿元;产业投资基金规模达到100亿元。
发展和健全金融中介机构,不断完善金融服务。加快各类中介机构发展,完善服务功能,鼓励和支持创办各种类型的信用担保机构、再担保公司;整合金融股权,谋划设立国有控股金融担保公司和国有金融控股公司;支持国内外有实力的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评估机
构在唐设立分支机构。到2015年,各类较大规模担保公司力争达到50家,总担保基金总额达到100亿元左右。
第二十节 大力发展消费性服务业
以“便民、利民、为民”为宗旨,以开拓市场、扩大消费为中心,坚持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和加快发展新兴服务业并举,进一步扩大规模、拓宽领域、提高档次、完善功能,努力提升消费性服务业的整体水平。
重点发展商贸流通业。加快提升商贸流通业,建设和改造商贸设施,完善流通商贸区域,推进电子商务、连锁超市、特许经营、物流配送等新兴业态发展,努力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备的城乡一体化网络流通体系。到2015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590亿元,年均增长18%,力争达到2815亿元,年均增长20%。
打造优化市主城区和曹妃甸新区“两极”繁商区。完善以远洋城、会展中心、唐百人民大厦、颐高数码广场为核心的市中心区北部繁商区;改造以建国路、小山为核心的东部繁商区;建设以百货大楼、万达广场为中心的繁商区;新建以唐山西站为核心的西部繁商区;建设服务曹妃甸新区的繁商区;谋划建设服务于凤凰新城、南湖生态城的高档繁商区。
引入国际知名企业,培育我市强势龙头企业。积极引进世界知名商贸流通企业落户我市,发展购物中心、大型超市等现代商贸流通场所,改善居民购物环境。支持我市大型商贸企业,运用品牌、管理技术等优势,以控股、参股、兼并、托管等方式,开展跨行业、跨地区资本经营和业务重组,实现快速规模扩张,力争打造出一批拥有自主品牌,具备现代管理理念,竞争能力强的大型商贸流通企业。鼓励支持国际、国内大型商贸连锁流通企业向周边县(市)区延伸经营。
大力构建城乡一体化流通网络。继续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
程建设,引导鼓励有实力的大中型流通企业延伸连锁经营网点到农村;充分发挥供销系统网络优势,构建县(市、区)、乡(镇)和行政村三级布局合理、设施达标、功能完善的连锁经营网络,切实解决农民“买难卖难”和消费安全问题。到2015年,农家店覆盖所有乡(镇)和90%以上的行政村。
积极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标准化”和“双百市场工程”建设。推动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升级改造和标准化,加快唐山市农产品市场建设。在重点销区和产区鼓励新建或改造一批农产品批发市场,成为满足京、津、东北、内蒙及周边地区菜篮子供应和我市农产品输出的主渠道。实施“农超对接”工程,引导大型连锁超市直接与鲜活农产品产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对接,发展推进鲜活农产品“超市+基地”的供应链模式。
积极发展假日经济和夜经济。培育特色夜消费市场,建设、改造提升一批布局合理、品味档次高、有较大影响的商业街区,使特色夜经济成为亮丽的城市名片和大众化的夜消费载体。培育一批文化内涵丰富的名品名店,打造一批效益突出的演艺品牌项目,形成夜经济产业链。 完善发展居民服务业。围绕满足城市居民日常生活需要,加快发展社区服务业,拓展服务领域。以居民小区为基础,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建设改造餐饮住宿、文化娱乐、体育健身、家政服务、社区卫生、养老等服务设施,完善服务功能,实施品牌战略,培育知名品牌。加快发展家庭医疗、家庭教育、养老护幼等各种便民、利民的家政服务。推动各类公益服务进社区,建设一批面向百姓生活的各种公共服务平台,完善智能化居民服务体系;建设和完善农村文化娱乐、体育健身、卫生、养老、交通、通讯、垃圾处理等服务设施,加快城乡一体化步伐。
第二十一节 大力发展旅游业
围绕建设国家知名旅游城市的总体目标,整合资源,打造龙头产品,培育旅游品牌,完善服务功能,拓展客源市场,提高综合竞争实力,把我市旅游业培育成为服务业的重要增长点。到2015年,旅游接待达到3000万人次,旅游收入达到160亿元, 4A级以上景区达到13
家,星级酒店达到80家,床位总数达到5万张,新增旅游直接就业2万人。
抓好项目建设。按照北部长城、中部市区、南部滨海三大旅游板块的空间布局,推进清东陵旅游区、唐山湾国际旅游岛休闲度假区、市区文化休闲体验区等六大集聚区建设;加快滦州古城、曹妃甸龙岛等重点项目建设;推出清东陵世界文化遗产游、迁西乡村休闲游、滦南北美风情水城旅游、文化名城、生态水城体验游、迁安滨河城市观光游及生态休闲绿道游、曹妃甸科学发展创业激情励志游、乐亭海滨海岛游和南湖休闲假日游等主题线路;以中国近代工业博物馆为龙头,打造中国动车文化广场等工业旅游精品;挖掘评剧、大鼓、皮影等特色文化,谋划建设滦南评剧大世界等一批项目,积极培育旅游演艺、邮轮游艇等旅游业态。 拓展客源市场。对京津及周边中心城市重点开发自助游和散客市场,对中远程市场实施重点客源城市的“点对点”营销;借助陶瓷博览会、评剧艺术节等重大节庆活动开展旅游宣传;提升唐山旅游宣传周、金秋旅游活动月、观花节、采摘节等旅游节庆活动档次;加大“走出去”宣传力度,策划主题宣传活动,利用国际、国内旅交会,中国旅游产业节推介唐山旅游;联合承、秦推出承唐秦京东旅游环线精品线路。
完善基础设施。重点建设和完善A级以上景区(点)与主干道连接线的旅游公路;充分利用唐山机场,构建辐射全国主要旅游城市和环渤海区域支线航空网络;谋划建设唐山港旅游客运码头,开通海上客运旅游航线。
第十章 巩固农业基础地位 努力实现农业现代化
面向京津等大中城市和国际市场,大力发展传统优势农业、精品农业、外向型农业、生态绿色农业、观光休闲农业和海洋农业,集中力量打造环京津绿色有机蔬菜果品基地、沿海特色水产品基地,围绕粮食、油料、畜牧、渔业、蔬菜果品五大产业,优化农业结构,创新发展模式,形成“两廊(北部依山和南部沿海两条旅游农业走廊)、一带(中部平原高效设施农业带)、一圈(市区周边都市休闲农业产业圈)、一区(打造农业科学发展示范区)”产业布局,不断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 第二十二节 发展壮大优势产业
发展壮大粮食油料、畜牧渔业和蔬菜果品等优势产业。
粮食。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710万亩左右,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310万吨。优化粮食生产区域布局,充分发挥资源和区位优势,加强粮食产业带建设,使粮食生产向优势产区集中;着力搞好低产田改造、农田水利设施配套,实施“沃土工程”,增加高产稳产田面积、提高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进一步提高主要粮食作物机械化作业水平,重点发展玉米收获、水稻插秧机械化;加大新技术新品种推广应用,集成配套应用粮食生产先进适用技术,着力引进、选育、推广粮食作物新优品种,建设农作物良种繁育基地,应用国内外杂交技术、生物技术和太空技术等高科技手段选育优良品种;突出加快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打造占地面积300万亩、播种面积450万亩粮食生产核心区,充分发挥国家级万亩粮食高产创建示范片辐射带动作用,建设45个市级粮食高产创建千亩示范方,每个示范方内建设百亩核心示范田和高产攻关田,实施统一合作组织、统一品种、统一整地播种、统一肥水管理、统一技术培训、统一病虫防治、统一机械收获,带动全市粮食生产均衡增产。
油料。重点发展花生等油料作物,规模面积达到120万亩,总产达到30万吨。在滦县、迁安、滦南、遵化、丰润建设优质花生种植基地。建立东部沙地优质花生出口基地,西北部油用、食用花生生产基地。引进和推广优良抗旱品种,采用地膜覆盖、穴播等先进适用技术,扩大有效灌溉面积,稳定和发展花生种植面积,提高单产水平。大力引进优质特色花生品种和适合深加工的花生品种,出口加工型品种种植面积提高到50%以上。
畜牧。突出发展奶牛、瘦肉型猪等优势产业,提升肉牛、肉羊等潜力产业,加快转变畜牧发展方式。奶牛、生猪、家禽规模养殖比例及良种率全部实现100%;肉、蛋、奶总产量分别达到85万吨、40万吨和255万吨,年均增长5%、3.9%和6.5%。实施循环型畜牧业发展模
式。草-牛-奶-沼-粮-畜循环发展模式。以奶牛肉牛养殖为主体,带动饲草、饲料作物种植和秸秆开发利用,配套建设沼气工程,实施废物的无害化处理和综合利用,发展无公害粮油果蔬生产或饲草饲料种植,实现农牧紧密结合、生态循环、健康持续发展。畜-沼-电-肥-料-畜循环发展模式。以沼气发电为接合点,连接畜牧规模养殖和饲草饲料种植及农业生产,达到畜牧养殖、农业种植与自然生态的良性循环。牛-粪-蚓-料-畜循环发展模式。以奶牛粪便养殖蚯蚓为关键环节,以饲料加工为主体,形成奶牛粪便利用、蚯蚓养殖、饲料生产和蚯蚓产品加工产业链条,生产有机饲料添加剂、高档固体有机肥料和蚯蚓药材等系列产品,清除粪便污染,创建新型生态产业链与循环经济。高效型畜牧业发展模式。高新企业-优良品种-高新科技-高端产品-名优品牌-集团管理高效发展模式。以主导产业为基础,建设高新畜牧企业,采用优良品种、高新科技和先进设备,实行品牌化战略和集团化管理,生产高端产品,占领国内外高端消费市场,实现高效发展。
渔业。适应国际国内市场需求,积极发展精品渔业,打造高科技、高质量、高产出的现代渔业生产体系。全市水产品总产量达到55万吨,年均增长3%。逐步建立和完善浅海滩涂养殖、海水生态健康养殖、淡水标准化健康养殖、高标准设施渔业生产基地建设、海洋牧场建设、发展临港地区休闲渔业建设等六大产业,基本形成淡水池塘标准化、海水池塘生态化、浅海滩涂立体化养殖新格局。按照《唐山市海洋功能区划》,结合全市浅海、滩涂养殖产业基础及自然环境状况,规划并确定适宜开展各具体品种养殖的产业集聚区,实施养殖园区式管理,科学利用海洋上、中层和底质资源,大力发展规模化和产业化生产。海水生态健康养殖。依据水生生物互利共生原理,发展多品种生态健康养殖,生产优质无公害水产品。大规模推广对虾与河豚、对虾与海蜇、对虾与贝类、对虾与三疣梭子蟹等生态养殖模式。全市海水池塘生态健康养殖规模达到20万亩。淡水标准化健康养殖。立足于发展标准化、无公害渔业,紧密结合沿海地区淡水资源状况,稳步发展集约化和规模化特色养殖,全面推行标准化生产,控制有害投入品的使用,积极引进和推广名优新品种养殖,不断提升淡水养殖产品质量水平。全市淡水标准化健康养殖规模达到20万亩。高标准设施渔业生产。依托现有工厂化养殖生产设施和产业基础,以强化技术支撑、提高配套设施装备水平及效能,加强水生动物病害防治为重点,通过技术改造和成套技术的推广应用,发展精品渔业,打造高科技、高质量、高产出和高附加值的现代渔业生产模式和生产体系。全市改造建设高标准设施渔业面积10万平方米,建设人工鱼礁海洋牧场5000亩以上。
蔬菜。面向京津等大中城市和国际市场,努力打造依托京津高端市场、带动全市蔬菜产业提档升级的高标准生产基地和环京津蔬菜基地。全市蔬菜面积达到360万亩,总产量1800万吨。重点建设南部沿海设施蔬菜、北部山区设施食用菌、西部平原品牌蔬菜、中部及环城应季特色蔬菜四大基地。重点发展设施菜、错季菜、品牌菜和绿色无公害蔬菜面积,提高设施蔬菜和绿色蔬菜比重,新增设施蔬菜面积60万亩,设施菜和露地菜、地膜菜的比例由目前的1:2调整到1:1。加快蔬菜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推广,提高蔬菜产业科技含量,新品种、新技术普及率达到90%以上。全面实现无公害生产,提高产品质量安全,全市无公害蔬菜基地认定率达到100%、产品认证率达到80%。培育建立蔬菜专业批发市场,拓展提升市场功能,健全蔬菜流通体系。
果品。围绕北部山区水土保持林、东部沙区防风固沙林、南部沿海防护林三大体系建设,突出抓好燕山区板栗基地、山前平原苹果及核桃基地、东南部沙地梨基地、南部平原鲜桃葡萄基地和速生丰产林基地。到2015年,全市果树总面积要发展到250万亩,果品总产量达到160万吨。
第二十三节 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区
按照区域布局合理、功能特色鲜明、基础设施完备、产业优势突出、生态环境优良、科技应用领先、服务体系健全的原则,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逐步建设丰南、滦县、迁安、遵化、乐
亭、唐海、玉田、迁西、丰润、滦南等十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围绕低碳理念,发挥资源优势,优化能源结构,改进能源利用方式,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利用水平,建设农村新能源示范区。以生物质集中气化为重点,在资源稳定,管理基础好的村庄,建设集中气化站,基本实现炊事集中供气。以普及太阳能为重点,推广太阳能路灯、太阳能热水、太阳能采暖等模式。建设现代农业科技培训中心。建设农业科技培训为主题的农业技术培训中心或科研农庄,加强对农民和青少年农业科技知识培训。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整合生产要素,集成先进技术,提高机械化,全面带动现代种植业发展。
第二十四节 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率达到70%;农业产业化经营额达到385亿元。全市达到国家级标准的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15个,省级标准的龙头企业发展到100个,市级标准的龙头企业发展到450个。
发展壮大龙头企业。大力发展食品加工型龙头企业,推动遵化蓝猫集团等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扩规模、上项目,培育一批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加工企业,形成一批竞争力强、市场占有率高的加工企业集群,建成国内有影响的食品加工基地。力争每年新增销售收入超亿元的大型龙头企业2家。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创建知名品牌,增加企业效益。 强化基地建设。推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管理、标准化生产,建设以丰润和滦南为核心奶牛存栏10万头以上的全国最大的绿色奶源加工生产基地、以玉田为核心年出栏100万头以上的瘦肉型猪加工生产基地、以四个沿海县(区)为核心水产品加工生产基地、以乐亭、滦南为核心蔬菜加工生产等一批大型种养基地,实现基地生产与龙头企业的有效对接;大力发展“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区域特色经济,推动优势产品向优势产区集中,推进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县建设。推广大型龙头企业带动型、优势产业带动型、加工园区带动型、批发市场带动型的产业化示范区建设模式。
健全利益联结机制。大力发展以产品为纽带的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社、行业协会、经纪人协会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推行“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鼓励通过龙头企业与农户签订产销合同、龙头企业设立风险资金和采取利润返还、农民以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入股等方式,建立多种形式的利益联结机制,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第二十五节 培育发展特色农业
调整农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培育发展特色农业。有机农业。积极促进我市有机农产品认证,有选择有重点地发展有机食品,实现农产品的高质、高效、优质、优价。设施农业。全面扩大设施果菜、设施花卉、设施渔业、无土栽培、工厂化育苗等多种形式的设施农业整体规模,特别要以标准日光温室设施小区为抓手,促进设施蔬菜产业扩规模、上水平。观光休闲农业。充分发掘北部山区林木资源、中部平原区农业、南部沿海湿地资源和乡村田园资源、新民居建设资源、河道整治资源、农村风景资源、乡村民俗和历史文化资源,逐步做大休闲观光农业。建设玉田县大盘龙古生态旅游开发、滦县滦河农业生态观光园、唐海县湿地及鸟类自然保护区等生态示范园区和迁西、乐亭、丰南、丰润、滦南、路南现代农业观光园区,整合资源、突出特色、打造品牌,创建旅游精品,充分体现农业的多功能性,快速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外向型农业。面向国际市场,扩大销售空间,大力发展外向型农业。扩大花生、板栗、苹果、梨、桃、蔬菜、水海产品等产品出口规模,巩固日本、韩国、东南亚等传统出口市场,扩大美国、欧盟、俄罗斯等市场份额。循环农业。发展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种等节约型农业生产,推广保护性耕作和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实现循环生产。品牌农业。实施“品牌战略”,培育一批特色鲜明、品质优良、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知名品牌。积极争创国家级名牌产品、省级名牌产品、国家驰名商标、省著名商标。城郊都市农业。与小城镇建设、新民居建设相结合,在城市周边发展集美观、生态休闲、高效于一体,第一、三产业相融合的都市农业。
第二十六节 有序推进土地流转
实施农村土地流转工程,进一步完善市、县、乡、村四级土地流转体系,坚持规范与发展并重的原则,加强土地流转管理服务,强化宣传培训,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力度,培育土地规模流转示范点,建立“政府引导、市场调节、农民自愿、依法有偿”的土地流转机制,提升土地规模经营水平,促进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全面提高,推动我市现代农业建设和统筹城乡发展。全市农村土地流转率达到25%。研究制定土地流转扶持政策。研究制定符合唐山实际的土地流转奖励扶持政策,加大对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和社会力量等各类规模经营主体的奖励、扶持力度,支持和鼓励有资金、懂技术、会管理的各类规模经营主体受让转出土地进行规模经营。培育土地规模流转示范点。确定一批土地流转规模经营示范点,进一步规范土地流转程序,探索土地流转新机制,发挥典型带动作用,促进土地流转快速发展。加强完善土地流转管理。依照《唐山市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规范土地流转的程序、合同管理,健全土地流转备案、登记和档案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土地流转信息平台。建立土地预流转机制。建立健全土地预流转服务体系,完善土地预流转合同、台帐、信息服务等机制。通过建立土地预流转机制,全市土地流转面积规模有突破性进展,土地流转组织化、规模化和市场化程度明显提高。 第二十七节 增强农业服务保障能力
适应农业结构调整、新品种升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建设基层农技推广服务区域综合站,完善县级农技推广服务中心建设,形成县、乡、村三级农技推广服务网络。到2015年,建成81个设施完善、技术先进的高标准基层农技推广服务机构。推广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新材料、新机械等“五新”成果,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到2015年,力争农业科技进步突出贡献率达到75%。提升农机装备水平。按照“立足大农业,发展大农机”的要求,积极调整优化农机装备结构,提高装备水平。在进一步提高种植业生产机械化水平的同时,加大设施农业、畜牧水产养殖业、林果业和农产品初加工业生产机械的推广普及力度,着力发展大中型、高性能、多功能的农机装备,实现动力机械与配套机具、种植业机械与其它产业机械的合理配置。到2015年,农机总动力达到1250万千瓦,综合机械化作业水平达到85%。大力发展农产品物流业。加强农产品市场和物流中心建设,培育发展年交易额超亿元的大中型区域性龙头批发市场9个,逐步形成功能完善、运营规范、竞争有序的农产品批发市场体系。推进专业合作组织和服务体系建设。倡导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财产入股、资金入股等形式,引导和扶持种植大户、返乡农民兴办各类专业合作社、联合会、协会,实行土地规模经营。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以土地、产品、劳力、资金等参股龙头企业,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加强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业服务和综合服务相协调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新型农民培训工程。大力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计划,建立农民科技书屋,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培训新型农民,培养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建设。建立市、县、乡和企业四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网络体系,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加强抗旱防汛、森林防火、动物防疫、植物保护、预测预警、防灾减灾等体系建设,确保农业生产安全。 第二十八节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防洪抗旱减灾工程。对河道、水库、河堤、水闸、蓄滞洪区等实施整治工程建设。重点建设乐亭县滦河防洪围埝建设工程、陡河下游河道治理工程、还乡河上游段治理、玉田县泵站排水干渠清淤工程、还乡河(汉沽管理区段)堤防加固工程。高标准农田灌溉工程。重点实施机井、节水灌溉、渠道配套等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新建、改造,提高农业灌溉用水效率和灌溉保证率,有效改善农田灌溉。高标准农田排涝工程。开展支、斗、农渠的清淤、加快桥、
闸、涵等建筑物的更新改造,到2015年,农田排涝标准支渠以上排水渠道达到十年一遇,斗渠、农渠达到五年一遇。农田灌溉检测工程。每年新装农用灌溉机井计量设施4000套,全市农用灌溉机井计量设施累计安装4.1万套,安装率达到30%;在全市井灌区逐步推广农田灌溉监测系统建设,着手建立全市农田灌溉监测中心,加强全市农田灌溉的监测工作。农田抗旱工程。加强抗旱水源工程建设,重点建设应急备用水源工程和应急生态补水工程,完善抗旱减灾保障体系。农业节水工程。发展以低压管道灌溉为主,大田和设施农业微灌工程、林地节水工程为辅的农业节水灌溉体系,努力提高节水灌溉工程的覆盖率,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每年新增节水灌溉面积20万亩,全市节水灌溉面积达到510万亩,农业节水灌溉率达到68%。土地复垦工程。以荒地、废弃地、闲置地、采煤塌陷地等为重点,大力实施土地复垦,全面改造中低产田,建设高标准农田。大力实施保护性耕作、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等措施,提升土壤有机质,改良土壤培肥地力,提高耕地蓄水保墒能力。全覆盖测土配方施肥,提高施肥水平,防止土壤退化。加强耕地质量监控、地力与环境质量监测以及配套集成技术的普及和应用,改善农业环境,增强农业抗灾减灾能力。 第十一章 大力发展民营经济 促进大中小企业协调发展
充分发挥民营经济在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扩大就业、改善民生的重要作用,做大民营经济总量,提升民营经济质量和效益,推动民营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 第二十九节 大力发展民营经济
以特色园区和小城镇为依托,以骨干企业为龙头,重点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农产品加工企业、科技型企业和外向型企业,促进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对具有龙头带动作用的企业,特别是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予以重点扶持,带动相关产业兴起,形成一批主业突出、实力雄厚的骨干企业和大型企业集团。支持一批有条件的民营企业通过兼并、收购、联合等方式,发展为主业突出、市场竞争力强的大公司、大集团,形成具有较高成长素质和较强竞争能力的产业集群。实施品牌战略,对具有品牌优势的民营企业,按照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实行专业分工和协作,加速品牌聚集和资本聚集,形成一批具有较高知名度和较强竞争力的大企业。积极推进传统优势产业资本战略性转移,鼓励和引导传统优势产业资本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第三产业,转变民营经济发展模式和增长方式,鼓励和引导企业家二次创业,培育一批销售收入超100亿元的大型民营企业。鼓励民营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形成以高新技术为先导、先进适用技术为主体、一般适用技术和传统技术并存的多层次技术体系。
第三十节 扶持中小企业发展
完善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营造全民创业、致富增收、竞相发展的生动局面。着眼于为主导产业配套,积极培育发展各类中小企业。以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导向,鼓励中小企业进入产业园区,促进中小企业集群发展,着力提升芦台自行车零部件、玉田再生胶、滦南钢锹、滦县矿山机械配件及汽车改装零部件等重点产业集群的规模和档次。鼓励社会各类投资主体利用各类闲置厂房和场地、专业化市场等场所建设中小企业创业辅导基地。优化中小企业要素配置,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为大项目协作配套、综合利用工业废物、开发资源节约型产品的各类中小企业,在土地使用、贷款担保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大力发展创新型中小企业,激励技术创新,鼓励引进科技成果。积极组织中小企业参加对外贸易和技术交流合作,提升适应和开拓市场的能力。通过中小企业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增加城镇就业。
第三十一节 完善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政策
降低非公有制经济准入门槛,允许非公有制经济进入法律法规未禁止的所有行业和领域。向民间资本开放已向外资开放或承诺开放的领域,在投融资、税收、土地使用等方面,与其他企业享有同等待遇。规范执法、强化服务,保障民营企业合法权益,为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
发展营造公平的市场环境。完善创业辅导、筹资融资、市场开拓、技术支持、认证认可、信息服务、管理咨询、人才培训等各类社会中介服务组织,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完善融资担保体系建设,加大信用担保机构风险补偿力度,鼓励和支持担保机构扩大贷款担保业务。支持民营经济、中小企业到中小板、创业板上市或在债券市场融资。通过多种途径为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开展信息和技术交流、创业导向、市场开拓、对外合作等方面的服务,培养生产经营和技术创新的中坚力量。在中小企业集聚的区域和行业建立、充实和完善一批公共服务平台。“十二五”期间,通过各种形式培训创业者10万人次。争取建设15家公共服务平台,5家省级示范公共服务平台,2家国家级示范公共服务平台。省、市级信用优良企业争取达到200家。
第十二章 加强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 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强有力支撑 第三十二节 构筑现代能源产业体系
坚持以实现能源科学发展为主题,大力推进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推进煤炭、电力、石油、天然气等传统能源高效清洁开发利用,培育壮大新能源产业,下大力提升能源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构建经济清洁、安全稳定的现代能源产业格局和供应体系,巩固和提升唐山作为华北地区重要能源生产供应基地地位,为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平稳较快发展提供可靠保障。到2015年,全市煤炭产量稳定在3500万吨左右;火力发电装机容量达到950万千瓦,可再生资源和新能源发电装机容量达到270万千瓦,统一坚强智能电网建设全面推进;原油产量达到150万吨以上,天然气产量达到2.7亿立方米;全市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中所占比重比2010年降低3个百分点;新能源发电装机占全部发电装机容量的17%以上。 抓好煤炭集约化开发利用。加快推进煤炭产业发展转型,以改造提升重点煤矿生产水平和兼并重组地方煤矿为重点,以建设煤基多元战略基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为载体,构建传统产业、替代产业、新兴产业梯次递进的煤炭产业发展新格局。重点支持开滦集团现有煤矿采用新技术精挖细采,稳定煤炭生产,延长矿井服务年限;新建、扩建高产、高效矿井新增产能390万吨,到2015年,开滦集团唐山基地生产能力达到3160万吨。积极支持和推进开滦集团整合地方煤矿,实现煤炭生产集约化管理和安全有序发展。积极支持开滦集团加大与山西、内蒙、新疆、加拿大等国内外煤炭资源富集地区的战略合作。大力支持开滦集团加快发展煤炭物流、煤化工、环保、高端制造和现代服务业,探索资源型老企业实现产业转型发展之路。到2015年,把开滦集团培育成销售收入超千亿元的大型企业集团。
推进支撑电源优化升级。充分发挥经济区位、综合资源比较优势,构建安全、稳定、经济、充足的电力支撑。发挥沿海便于利用海水、地处区域电网负荷中心和煤炭集输大通道等比较优势,积极推进超临界和超超临界大型火电机组的布局建设,重点推进曹妃甸2×100万千瓦机组、迁西2×100万千瓦机组的前期工作,力争“十二五”期间部分建成投产;积极做好大型电源支撑后续项目储备。按照国家热电联产发展政策和加快推进城市化、改善城区环境质量的要求,积极推进重点城区、县域中心城镇和重点开发区域热电联产项目布局和建设,重点抓好唐山西郊扩建2×30万千瓦、唐山北郊2×30万千瓦和开滦古冶2×30万千瓦煤矸石发电机组等“上大压小”热电联产和综合利用机组等重点项目建设,力促尽早建成投产;深入做好唐山南郊热电、曹妃甸新区(唐海)热电、乐亭新区热电、开滦遵化热电、迁安热电扩建、滦南热电“上大压小”、滦县煤矸石综合利用发电等项目的前期工作,创造条件力争尽早投入建设。结合水利开发和生态整治,合理开发水电资源。积极稳妥推进迁西核电站深化工程选址等项前期研究工作。到2015年,全市新增火电装机容量380万千瓦;全市大容量、高参数发电机组占火电装机比重达到27%以上,提高7个百分点。
建设统一坚强智能电网。大力实施以特高压电网为骨干网架、各级电网协调发展、电网结构更为坚强、智能化水平国际先进的统一坚强智能电网建设。依托京津唐电网500千伏主网建
设,加快建设以500千伏变电站为中心的220千伏链式供电网络,形成(变电)站、(电网覆盖)区合理配置的供电格局。建设唐山电网连通东北宝清—唐山±800千伏直流输电工程,实现与国家特高压通道有效衔接,提高电网输送和受电能力,满足新能源大范围消纳需求;新建滦县、曹妃甸、乐亭、丰南等4座500千伏变电站,扩建姜家营500千伏变电站1座;推进220千伏及以下智能化高压输、配电网络建设。到2015年,唐山电网500千伏变电站达到9座,220千伏变电站达到60座,110千伏变电站达到133座,变电总容量达到6400万千伏安以上,电网供电保证能力基本实现翻一番。统筹城乡中低压配电网协调发展,加强城网架构、提升供电质量,加快推进新农村电气化。五年间,全市新建及改造35千伏变电站64座,35千伏变电站双电源率达到90%。全面提升电网管理水平,重点推进供电模式与装备、智能配电台区、配电自动化、智能用电与互动化研究试点、通信与信息化。
统筹油气资源开发利用。石油工业坚持集约化、精细化开发,加大油气资源勘探力度,增加资源储量;稳定推进油气资源开发,提高油气产量。积极组织实施好冀东油田油气资源滚动开发扩建工程,五年间,新增油气控制地质储量2500万吨,新增控制可采储量500万吨,原油产量稳定在150万吨/年以上。立足曹妃甸大型原油码头的开发建设,抓紧促成曹妃甸千万吨级炼油项目的实施,抓紧深化开展大型炼化一体化项目的前期工作。积极推进甲醇汽油、煤制油品等能源新产品、新技术的开发与应用。重点开发燃气特别是天然气资源,积极稳妥扩大天然气利用规模,优先发展城镇居民和公共服务设施用气,提高城市气化率。加快曹妃甸液化天然气(液化天然气)、中国石油永唐秦管道天然气引入中心城区及相关县(市)区等重点工程的实施;下大力积极开发和引进新的燃气资源。积极引导和鼓励焦化企业集中焦炉煤气资源,拓展焦炉煤气深度利用。到2015年,全市新增天然气供应量30亿立方米/年以上。
第三十三节 加快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
坚持按照“统筹布局、适度超前”原则,以综合运输大通道和综合交通枢纽建设为重点,统筹协调交通运输方式的发展,充分发挥各种运输方式的比较优势,扩大规模、完善网络、整合资源、优化结构,努力构建“多元立体、能力充裕、高效便捷、安全可靠”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全面支撑和保障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平稳快速协调发展以及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需要。到2015年,唐山港货物吞吐量达到5亿吨,力争跻身全国五大港口行列;新增公路通车里程6000公里,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2万公里以上,其中:高速公路总里程800公里以上;新增铁路营运里程415公里,新增铁路货运能力2.7亿吨,客运能力1.2亿人次;唐山机场旅客吞吐量达到5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达到3000吨,成为我国沿海地区重要的国内支线机场和京津冀区域航空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港口建设。以打造国际一流现代化综合大港为目标,加快唐山港的建设和发展,努力成为京津冀乃至我国北方地区加快开发开放的重要通道和窗口,面向东北亚国际经济合作的主要港口和全国区域性物流重要节点。
加快唐山港矿石、煤炭、原油、液化天然气等大型能源、重要原材料接卸码头能力建设,确立唐山港在东北亚地区国际性能源和重要原材料集疏枢纽港地位。更好适应唐山当地及华北地区钢铁工业发展和结构调整需求,曹妃甸港区新建4个25万吨级(兼顾30万吨级)专业化矿石泊位,新增矿石吞吐能力6000万吨;京唐港区新建1个15万吨级(兼顾20万吨级)专业化矿石泊位和2个5万吨级(兼顾20万吨级)原辅料及成品泊位,新增矿石、原辅料及成品通过能力1760万吨;京唐港区新建4个10—15万吨级以接卸进口焦煤为主的散货泊位,新增通过能力1800万吨。按照国家“北煤南运”战略布局安排,并与迁曹铁路、张唐铁路通达唐山港煤炭运输能力相配套,曹妃甸港区新建20个5—10万吨级煤炭码头,新增煤炭下水能力2亿吨。按照曹妃甸循环经济示范区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安排,与曹妃甸大型石油炼化项目相配套,曹妃甸港区新建30万吨级原油接卸码头1个、配套原油储库、专业化
学品码头及配套管线等设施,新增原油接卸能力2000万吨,新增液体化学品接卸能力380万吨。适应京津冀城市群的天然气市场需求、保障天然气用气安全,建设曹妃甸10万吨级液化天然气码头一座及配套管线工程,新增接卸进口液化天然气能力1000万吨/年。 下大力抓好专业化集装箱泊位建设,更好适应腹地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型、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货运需求。唐山港京唐港区新建2个(26#-27#)7—10万吨级专业化集装箱泊位,新增集装箱通过能力90万标箱/年,同时,抓好京唐港区集装箱场站和进出口仓库、出口监管仓库等配套设施的建设;曹妃甸港区新建3个5万吨级(兼顾10万吨级)专业化集装箱泊位,新增集装箱通过能力100万标箱/年。到2015年,唐山港专业化集装箱通过能力达到210万标箱/年。
完善和提升港口服务功能,抓好散粮、客货滚装、液体化工、通用码头等的布局和建设。改造京唐港区第二港池钢杂泊位为散粮专用码头,实现粮食码头作业专业化;建设唐山港客货滚装泊位,开通唐山至青岛、大连等航线,完善唐山港客运功能;与鄂尔多斯至京唐港区液体化工输送管道建设相配套,建设京唐港区4个0.5—1.0万吨级液体化工泊位,新增年吞吐能力480万吨。根据国际国内航运船舶大型化、专业化发展趋势,加快建设京唐港区20万吨级航道项目,以更好适应港区规模及泊位等级提升和港区长远发展、集约发展的需要。抓好现有码头的功能调整和改造升级,抓好港区生态环境整治,建设绿色港口。
统筹深水港岸线资源的保护性开发,优化港口空间布局,为临港产业集中布局和集约发展提供坚强支撑。加快推进曹妃甸港区第二港池、第三港池和京唐港区第五港池的开发建设;同时,深化开展曹妃甸港区第四、第五、第六港池及丰南港区的前期工作,适时启动建设。 积极培育和支持海洋航运企业的发展,壮大航运企业规模和实力;积极探索航运、货主、港口三方联合发展模式,培育和打造综合实力较强的航运企业。
到2015年,唐山港新增生产性泊位58个(京唐港区13个,曹妃甸港区45个,全港生产性泊位总数达到105个(京唐港区42个,曹妃甸港区63个),新增通过能力4亿吨,综合通过能力达到6亿吨/年。航运企业总运力争取达到100万载重吨。 公路运输。加快提升我市作为国家重要的公路交通运输枢纽城市的功能和地位,进一步下大力构建畅通、高效、安全、绿色的现代化公路交通运输体系,努力实现“人便于行、货畅其流”的发展目标。
加大力度推进重点通道性工程建设。五年间,重点抓好境内7条高速公路、20条一级公路和4条二级公路的建设和改造。重点组织实施好五大通道性工程建设,包括:完善南部沿海地区港口集疏运的便捷通道,建成迁安至曹妃甸高速公路、滨海公路唐山段(沿海公路改造)、唐海公路、滦海公路、范茨公路;打造沟通京津唐、服务首都经济圈的快速通道,建成京哈高速公路第二通道、唐山至廊坊高速公路、丰津公路、玉滨公路;加快改造道路瓶颈的提升通道,完成205国道丰南至古冶段改造工程以及邦宽公路、滦曹公路的建设;建设满足区域旅游需求的休闲通道,重点建设清东陵高速公路、长城旅游公路改建、三岛旅游专用公路;建设满足统筹城乡发展的惠民通道,加快对乐亭、迁安、唐海、玉田等城区公路改移,改造农村公路3940公里。
到2015年,全市公路交通基础设施总量和等级水平显著提高,形成“三纵三横三条线”高速公路网和“七纵七横七条线”干线公路网格局;全市公路网密度达到150公里/百平方公里,主要公路全部达到一级公路以上标准,实现县县通高速公路,所有乡镇实现二级以上公路连接;各县(市)区、港区之间形成公路“60分钟交通圈”,市区与京、津、秦、承等地形成东出西联、南通北畅的公路“90分钟交通圈”,着力构建全市内外互连、远近互通、方便快捷的现代公路交通体系。
进一步密切综合交通系统与主要城区、中心城镇的通畅连接;大力推进公路运输站场与农村客运站点建设。重点抓好唐山西综合客运枢纽站、丰润综合客运枢纽站等枢纽客运站场和唐
山东物流园区、丰润物流中心等枢纽货运站场建设,加快健全和完善站场网络体系。优化公路运力结构,组织开发集装箱、大件、零担等“新、特、优”货运、快速货运等运输方式,高效率组织运输生产。加快发展高速客运、中短途客运、出租客运及城乡公交客运四大客运网络,做好公路交通与其他交通方式的有效衔接,逐步实现客运的“零距离换乘”和货运的“无缝衔接”。 铁路运输。按照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全面推进国家规划布局的高速客运铁路、集输港铁路网建设;立足加快促进京津冀都市圈一体化发展,优化和完善“七横六纵”铁路网布局结构;注重铁路网布局与其他运输方式的有机衔接,构建布局合理、便捷通畅、高效安全的铁路运输体系。
加快推进高速客运铁路和大能力货运铁路系统的建设,提升跨区域铁路通道能力。优化城际客运系统布局,促进京津冀都市圈一体化发展。五年间,建成津秦客运专线、唐山北站—唐山站客车线,完成铁路唐山站改扩建,力争唐(山)—曹(妃甸)、滨(海新区)—曹(妃甸)、(北)京—唐(山)城际铁路工程开工建设。
强化集疏港铁路体系建设,拓展唐山港的直接服务腹地。五年间,建成张唐铁路,实现唐山港与蒙西、蒙东地区的直接连通;积极启动实施汉南铁路增建复线并向唐山港延伸、增建司曹铁路复线、迁曹铁路曹妃甸北站—西站、曹妃甸北站—南站、聂庄—东港站复线,抓好唐山港集疏运铁路扩能改造工程的实施;增建张唐铁路与津山铁路联络线,增强区域客运、集疏港主要通道的联络;推进唐承铁路二期工程建设,并实现与张唐铁路接轨,拓展唐山港直接腹地的集疏港通路。抓好铁路唐山站货运外绕工程(津山外绕线)的前期工作,争取将途经市中心城区的津山铁路货运列车绕行经张唐铁路,唐山站不再通行货车。 适应现代化大都市建设需要,积极推进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建设。深入开展曹妃甸工业区至曹妃甸国际生态城快速轨道交通及市中心城区快速轨道交通网络建设的前期工作,适时开工建设。
民航运输。按照“政府主导、统筹规划、适度超前、分步实施、持续发展”的原则,坚持民航发展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结合、新建机场与改扩建机场相结合、航线培育和机场建设与临空产业发展相结合,加大政策支持和市场开发力度,更好发挥航空运输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作用。
注重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统一,积极培育具有发展潜力的重点航线。三女河机场在已开通石家庄、广州、上海等航线的基础上,陆续开通昆明、长沙、西安、三亚等主航线及青岛等航线。到2015年,三女河机场开通航线争取达到20条左右。紧密结合民航业务发展需求,积极组织实施好三女河机场扩建工程。扩建机场停机坪至7个客机位,完善登机桥等设施;提升机务保障能力,更好满足对过站飞机进行必要维护、维修的需要;适时新建2号候机楼,更好适应客流持续增长的需要。
积极适应以曹妃甸新区为龙头的唐山湾“四点一带”区域全方位开发开放和我市承办2016年世界园艺博览会的民航客货运输需求,深化开展曹妃甸国际机场前期工作,并适时开工建设。积极抓住国家深化低空空域管理改革和开放低空空域的有利机遇,盘活利用低空空域资源,推进通用航空业发展;同时,积极构建唐山地区航空救援服务体系。
管道运输。立足与国家油气主干管网相衔接,合理布局、优化完善市域内油气支线管网结构,积极引进利用市域外油、气和化工产品资源,充分开发利用境内天然气及焦炉煤气,提高燃气综合利用水平。
积极支持国家和区域性主干管网建设,积极组织好唐山液化天然气项目外输管线、区域性成品油运输管线等工程建设。优化和完善区域城市燃气输送管网布局,加快与城市中心区、曹妃甸生态城及周边各县(市)区经济快速发展相适应的燃气输配管网建设,形成以永唐秦天然气管道为主轴的南、北两环网络格局;抓好曹妃甸液化天然气引入市区管网工程的实施,实
现液化天然气、冀东油田天然气、永唐秦天然气三气源联合保障市区供气。健全和完善城市天然气应急保障系统;积极将境内具备条件的焦化企业实施煤气联网输配和综合开发利用。加大工作力度,积极推进鄂尔多斯至京唐港区甲醇、二甲醚输送管道工程的尽早实施。 综合运输管理。加快交通运输管理信息化、智能化建设,打造“数字交通”,重点建设和完善应急指挥调度平台、全球定位系统视频监控支撑平台、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地理信息平台和地理信息系统支撑平台,基本建成具备现代化特征的交通管理服务信息网络。到2015年,全市交通系统办公网络覆盖率、高速公路及主要干线监控率及重点乡镇以上行政区出行信息服务覆盖率均达到100%。加快电子口岸和港口、中心客站和货运场站、民航管理信息系统等信息技术的研发与应用,集成运输生产管理、作业监控、物流跟踪、信息服务等功能,提高综合运输生产信息化水平。 第三十四节 推进信息网络建设
围绕建设“数字唐山”总体战略,大力推进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信息安全基础设施与保障体系;全面整合信息化资源,建立完善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共建共享的体系和机制;推进信息化体制、技术、管理方面创新;大力发展电子政务、城市信息化、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电子商务与物流建设、农村信息化。到2015年,基本完成“数字唐山”建设,建成信息基础高度发达、信息资源高度共享、信息化与工业化高度融合、公共服务优质便捷、城乡管理高度智能的城市。
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升级换代。完善城市宽带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网络的宽带接入能力。优化信息通信网络,推进电信网、有线电视网、互联网的“三网融合”,加快下一代通信网络和下一代广播电视网建设,积极推广物联网技术应用。“十二五”期间,城域网出口带宽达到500GB,宽带接入率达到90%,固定电话主线普及率达到80线/百人,移动电话普及率 100部/百人,计算机拥有量达到 100台/百户,高清晰度数字电视机顶盒安装率达到 80台/百户。
建设信息资源交换共享平台。积极推广云计算技术,建立城市级数据中心,重点建立企业法人单位信息库、宏观经济信息库、人口基础信息库、基础地理信息库四大类城市基础数据库,并逐步构建基于基础数据库的应用系统,实现信息资源交换共享。构建重要信息系统安全监测平台,建设完善的安全防护、应急处理、容灾备份等基础设施。
推进电子政务应用。加强网络与网络节点统一规划与设计,建立信息与网络安全的有效防范机制和应急处理机制,建立信息资源共享目录和交换体系,推进并联审批系统、电子监察平台、企业网上申报平台建设,提高服务效率。加快城市信息化建设。重点实施“市民卡”、“健康唐山?幸福人民”数字化健康服务平台、社会治安科技防范系统、“数字校园”工程,加快推进城市信息化进程。全面推进两化融合。加快利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引导全市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实施管理信息化,重点推进钢铁、化工、制造、建材、能源五大行业的企业信息化。建立中小企业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推进唐山港曹妃甸港区信息化示范工程建设。积极发展电子商务。搭建现代物流信息平台,电子商务交易额占全市商品交易额的比例达到10%。加快农村信息化进程。推进信息技术在农业发展领域的应用,加快农村信息网建设,健全农业信息服务体系。 第四篇 加快推进城镇化 建设生态宜居现代化城市 第十三章 优化城镇布局,加快城市化建设步伐
统筹城乡空间布局,发挥好市主城区和唐山湾生态城“双核”的辐射带动作用,协调推进城镇建设,构建市域中心城市—副中心城市—县城—中心镇—一般建制镇五级城镇体系发展新格局,实现“城市扩张、县城扩容、中心镇集聚”,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第三十五节 做大做优市主城区,加快建设唐山湾生态城
市主城区以扩大城市规模为载体,以增强承载能力和服务功能为重点,以提升集聚辐射和带动
区域发展能力为目标,按照“西扩、东延、北控、南拓”的空间布局,拓展城市发展空间。以承办2016年世界园艺博览会为契机,搞好综合交通、市政设施、城市生态及城市安全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功能,全面提高接待能力、交通能力,提升城市生态化、系统化、网络化、现代化水平。以高新技术产业、高端制造业和第三产业为发展重点,提升现代服务业、研发创新、创意咨询、休闲娱乐、文化教育、卫生医疗、体育赛事等功能,成为现代服务业集聚、高级人才集中、资源要素利用集约的功能区,不断增强城市辐射带动能力。到2015年,市主城区人口达到300万。
南湖生态城。建设国家级5A级景区,高标准建设城市主题公园、唐山植物园、国家级体育休闲示范区、世博园场馆等生态工程,抓好世界园艺博览会服务接待设施建设,为2016年世界园艺博览会成功举办奠定坚实基础。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商住开发项目。到2015年,将南湖起步区打造成为唐山市主城区生态宜居的新靓点。
凤凰新城。以打造区域性、现代化的商务中心、金融中心、文化中心、总部基地、创新基地为目标,大力发展金融、商贸、总部经济等高端服务业和创新研发产业。“十二五”期间,重点实施凤凰新城区域内7纵12横城市路网工程、新工人医院、青少年宫、科技馆、传媒大厦、香格里拉酒店、凤凰新城总部基地等项目,努力建成我市对外开放的展示区、城市现代化的标志区。
空港城。依托三女河机场,以空港物流园区为平台,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强化与周边区域的互动融合,重点发展现代物流、高新技术等产业,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发展。到2015年,道路、供水、供电、燃气等配套基础设施基本完善,产业发展初具规模,进入临空经济发展的快车道。
环城水系。充分发挥对周边区域的开发的带动作用,着力提升沿岸景观效果,加大周边环境整治,加快周边土地开发利用,合理规划沿岸产业布局,重点发展高端住宅、文化创意、休闲旅游等产业,实现景观提升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十二五”期间,围绕环城水系,重点对凤山水库风景区、河北桥东侧、大洪桥区域、青龙湖周边区域、弯道山区域和大城山周边等六大区域实施开发建设,打造我市环境建设和经济发展的新亮点。
旧城改造。依据《唐山市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居住用地布局,加快实施城中村改造,建成一批档次较高、设施齐全、功能配套的现代居住小区,解决村民居住环境差、基础设施不完善等问题,整合提升和集约利用土地,共建共享城市文明成果。加快震后危旧平房(棚户区)改造,解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盘活存量土地,优化用地结构,完善服务功能。坚持整治、保护与改造相结合,有序推进旧住宅区改造及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全面改善居民居住生活品质,整体改善城市面貌。到2015年,全面完成城中村、棚户区改造任务。
唐山湾生态城。按照港口、港区、港城协调发展思路,严格执行城市生态、环保、低碳指标体系,重点发展高新技术、港口服务、休闲旅游、总部经济等产业,高起点、高水平、高品位建设绿色居住区,生态功能区、创业孵化区和文化创意区,着力打造支撑曹妃甸新区产业发展高端人才的首选集聚地。“十二五”期间,重点实施科教城、中瑞明日之城、金融中心、总部基地、曹妃主题公园、海上运动基地、央企服务基地、论坛会址等重大项目。到2015年,城市人口达到30万人。
唐山湾国际旅游岛。充分利用区位、海岛、沙滩、温泉等优势,围绕菩提岛、月岛、祥云岛、陆岸区域旅游开发,着力打造休闲度假、海水温泉、养生养老、游艇别墅、海岛体育、海岛垂钓、佛文化交流、民俗故事观览和商务会展九大精品旅游项目,建成北京、天津的后花园。 第三十六节 推进中等城市和县城建设,大力发展中心镇
进一步优化城镇区域布局,推进中等城市和县城建设。迁安市和遵化市要进一步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改善市容环境,率先发展成为人口集聚能力强、功能完善的中等城市。基础条件好的县城也要以建设中等城市为目标,积极推进城市建设。其他县区要不断增强经济
实力,推动产业和人口聚集,实现可持续的县城扩容。
根据区位条件和发展基础,每个县(市)区重点发展1-3个中心镇。科学修编中心镇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突出个性特色,提升建设品位,使其成为城镇化重要承接平台。推进一般建制镇与县城、中心镇的同步规划、协调发展,发挥其在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的积极作用。 第十四章 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提升城市承载力
第三十七节 加强城市路网建设 建立健全公共交通体系
逐步完善以快速路、主干路为骨架,次干路、支路为辅助的中心城区综合道路网络体系,缓解和改善城市交通压力,保障中心城区的交通畅通。
加强主城区既有道路改造,重点实施南新道、友谊路拓宽工程,新建火车站周边路网和唐古快速路等城市道路工程,加强主城区出入口道路改造,强化主城区与副城区交通联系,保证城市交通通行能力。建设立体快速交通,新建北新道与龙泽路交叉口立交桥、南新道与友谊路交叉口等立交桥。在百货大楼等地建设地下通道,在大学道、新华道等处建设过街天桥。 实施建设路、北新道等快速公交系统,积极谋划轻轨、地铁等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改建火车站广场,在城市繁商区、居住密集型小区、医院、公共场所、城市主要出入口、高速公路出入口等地,建设机动车停车场。
按照公交优先发展的战略,以发展中心城区公共交通线网为重点,加大线网调整、整合的力度,建设西电路、丰润西外环、丰南等公交枢纽站,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发展节能环保车,打造公共交通新格局。
第三十八节 加强市政设施建设
城市燃气以推广清洁能源为主,进一步加大对天然气等燃气资源的开发和引进力度,加快燃气管网和配套设施的建设与改造。推进实施液化天然气应急供应保障系统项目,解决燃气管网冬季调峰问题。推进建设形成市域内天然气输气干线管网体系。加强焦炉煤气合理利用,因地制宜、合理布局。扩大燃气管网覆盖面。到2015年底,城市燃气普及率达100%。 城市供热以改善我市大气环境、服务生产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为目标,加快供热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工程。实施西郊热电厂三期改扩建供热管网配套工程、北郊热电厂供热配套工程,谋划南郊热电厂供热前期工作。推进形成我市六区(路北、路南、高新、开平、丰润、丰南)集中供热联网,整合现有供热管网,对老旧热用户开展分户热计量改造,促进城市环状热网多热源联网运行。鼓励使用可再生能源供热,建设唐钢工业余热供热等工程,实现可再生能源利用和热电联产与集中供热互为补充,提高供热安全性。到2015年,利用可再生能源供热面积达到800万平方米,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完成500万平方米,城市集中供热普及率达85%左右。
加大供水管网建设改造力度,加大资金投入,完善提高供水能力。重点实施改造供水管网13公里,增设市区缸窑路净水厂至大洪桥水厂、开平水厂输水管线。新建南湖水厂,扩大开平水厂供水规模。
改造北郊、东郊、西郊、丰润四座污水处理厂,由一级B标准改为一级A标准。新建古冶林西污水处理厂、空港城污水厂处理厂、凤凰新城污水处理厂。翻修改造42条雨污水管网,建设5座污水提升泵站。扩大中水使用范围,提高再生水回用率,鼓励企业利用中水,进一步提高中水回用能力。到2015年,污水日处理能力达到72万吨,市中心区服务区内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8%,中水回用率达到50%。
第十五章 完善城市服务功能 建设生态宜居城市
坚持建管并重,完善城市管理体制,加强城市综合执法,创新管理手段,加快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建设,加强社区管理,建立起高效的现代城市管理体制和运行模式。合理开发商品住宅,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改善居住条件。加强城市河湖水系和园林绿化,推进城市净化、绿化、亮化、美化,提升人居环境质量,建设生态宜居城市。
第三十九节 建立健全管理体制
创新城市管理。坚持“重心下移、权利下放、属地管理、条块结合”,实施“市、区、街、居”四级一体化公共服务管理;加快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建设,实现数字市政、数字园林、数字执法、数字环卫;加强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建立城市管理与公安、交通、工商等部门的协调联动机制;加大联合执法力度,推进治脏、治乱、治差、治飘等专项整治工作,规范广告牌匾,改善城市环境、改观城市形象、提升城市品位。 第四十节 改善居住条件
加强和改善房地产业调控,稳步推进住房制度改革,建立科学合理的住宅供应体系和有力的住房保障体系,切实改善居民居住条件。
大力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进一步扩大住房保障范围,构建起以中、低收入家庭为保障对象,由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公共租赁住房和限价商品住房构成的、多层次、更完善的住房保障体系。积极筹措住房保障资金,加大保障性住房土地供应,大力发展公共租赁住房,除供应符合条件的城镇中、低收入家庭外,积极为引进人才和外来务工人员改善居住条件。到2015年,谋划建设保障性住房168万平方米、24000套,并将城镇居民20%的人口纳入住房保障范围,多渠道满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需求,改善中、低收入家庭的居住条件,基本实现中、低收入家庭住房保障全覆盖。加快推进震后危旧平房改造,到2015年底全部完成1600万平方米安置住房建设任务。 推进以普通住宅为主的房地产业规模化经营,完善商品房价格监督和管理办法,依法保护开发企业和消费者合法权益,加快建立适应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房地产投融资体制、开发建设管理体制和物业管理体制,强化政府对房地产市场尤其是商品住宅市场调控力度,强化市场监管,加大执法力度、进一步整顿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保证公平竞争,引导房地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十二五”期间,新建商品住宅1500万平米。 第四十一节 改善城市环境 提升城市品位
以2016唐山世界园艺博览会园址建设为重点,持续开展城市环境“绿、美、亮、净”综合整治,彰显现代城市魅力。
实施园林绿化提升工程,大幅增加城市绿量,大力推进园址绿化、道路绿化、庭院绿化、城乡绿化,全面提高园林绿化水平,完成世园会园址及配套设施建设,基本具备开园条件。建设10个富有唐山特色的主题公园、游乐园,建设2个综合性公园,建设唐文化园、动物园、植物园。中心区达到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的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主次干道绿化率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争创国家生态园林城市。
以打造全国卫生城市为目标,围绕城市环境改善提升,完善垃圾无害化处理系统,加大生活垃圾收集、处理、道路清扫保洁、公厕建设等方面投入,新建中心区垃圾焚烧厂、餐厨垃圾处理厂、大型、小型垃圾转运站、污泥处置场、粪便处理厂、转运站,扩建垃圾填埋场等环卫基础设施,全面推进垃圾和污水处理设施达标运行。到2015年,生活垃圾处理率达到100%,主次干道机械化清扫率50%以上,粪便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市中心区污泥全部实现无害化和资源化,全市污泥无害化率和资源化率达到60%以上,不断推进环卫基础设施向城乡延伸。
实施城市夜景亮化工程。不断提升街道和建筑夜景亮化水平,进一步完善城市夜间功能,建立“一场两轴、两河四带、两城四口、十条路”点、线、面相结合的城市夜景主体架构。积极推进城市绿色照明,推广LED等新型照明节能产品。全面淘汰水泥杆、架空线、白炽灯、高压汞灯、敞开式灯具。在公园、景区道路试用和逐步推广太阳能照明产品。推进合同能源管理改造城市照明的试验示范。到2015年,城市建成区范围内基本消灭无灯区,新建扩建城市道路装灯率达到100%,道路照明亮灯率达到98%。
加强人防与地下空间开发。按照分步实施的原则,有序推进人防与地下空间开发,重点规划
建设一批地下人防工程和商业项目,打造地下商业街网。
第五篇 统筹城乡发展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第十六章 县域经济
第四十二节 大力发展县域经济
充分发挥区位优势,以产业聚集区为载体,以项目建设为龙头,调整产业布局,优化资源配置,着力培育和发展区域特色主导产业,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推进县域经济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建设具有地域特色的区域经济。做大县域经济总量,提升发展层次。 扩大农业产业化经营规模,加快发展特色现代农业。基于市场比较优势,立足北部山区、中部平原、南部沿海资源和京津区位优势,按照链条式发展思路,做优做特农产品基地,做大做强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集中连片的特色经济区,构筑规模较大、特色明显、竞争力强、综合效益高的优势特色现代农业新格局。构建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大力培育和发展农村市场流通主体,创新农村现代流通方式,完善信息服务体系。
加快县域经济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以产业园区为载体,依托资源、区位和产业比较优势,选择各具特色的县域产业发展模式,培育龙头企业、开发拳头产品、建设产业基地,推动县域经济发展,提升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以产业发展引导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积极推进基础条件较好、发展潜力大的重点镇建设。增强县(市)城承上启下的纽带联系作用,加快形成县域城镇优势互补、特色鲜明、协调联动、相互促进、竞相发展的县域经济发展新格局。优化县域投资环境,创新服务思路,拓宽服务领域,吸引民间资本,提高县域经济对外开放度。
第十七章 健全完善城乡良性互动机制
抓住我市作为统筹城乡发展试点市的机遇,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加大强农惠农力度,创新公共财政、公共服务、公共管理、公共政策保障机制,努力形成城乡良性互动的新机制。围绕统筹城乡发展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探索解决“三农”问题新途径,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第四十三节 加快推进城乡规划建设一体化
坚持“全域唐山”规划理念,统筹城乡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生态环境建设等专项规划,健全完善城乡发展总体规划、村镇空间布局规划、村庄建设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探索建立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与城乡总体规划“三规合一”新机制,形成纵向覆盖和横向衔接、协调配套的城乡一体化规划体系。在提高中心城区承载力和辐射力的同时,推进近郊区城市化,加快县城扩容升级和中心镇建设。充分发挥城镇在吸纳人口、发展产业、聚集资源、活跃市场、传承文明等方面的功能,积极构建新型城乡形态,引导和带动农民改变就业结构和生活方式,鼓励和支持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
第四十四节 加快推进城乡产业发展一体化 建立健全城乡产业协调发展新机制,促进三次产业有机融合、城乡生产要素有序流动和城乡产业有效对接,实现优势互补、协调发展。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推进工业集群发展、服务业均衡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同步提升城乡产业层次。优化城乡产业布局。以县(市)区工业园区(聚集区)为载体,引导城市工业向县域转移,推进县域工业向园区聚集。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改造传统产业,大力发展新兴产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积极培育农村服务业和乡村旅游业,加强城乡产业间的链接配套,促进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落实“工业反哺农业”政策,加快城市工业资本、社会资本、域外资本向农村投入,增强农村经济实力,为农村富余劳动力创造更广阔的就业空间。
第四十五节 加快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
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与农村对接。将农村基础设施纳入市政设施统一规划,统筹城乡能源、交通、通讯、邮电、水利、流通、环保、防灾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推进城镇供水、供气、供热、污水和垃圾处理向周边农村覆盖,构建城乡一体化的新型基础设施体系。大力推进农村新民居建设。把新民居建设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载体和重要抓手,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强化规划引领、产业带动,尊重农民意愿,健康有序推进。树立“经营农村”的理念,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多渠道构建投融资平台,大力推进村企共建,引导和集聚信贷资金、社会资金参与新民居建设。发挥我市建材产业优势,积极推进建材产品下乡,支持新民居建设。到2015年,全市力争完成2000个行政村新民居建设改造任务,35%的农民住进新民居。
第四十六节 加快推进城乡劳动力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一体化 完善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和就业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就业政策体系、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和职业培训体系,营造公平就业服务环境。深入实施全民创业行动,以创业带动农民就业、增收。加大农村劳动力培训力度,促进农民非农就业。加快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推进城乡社会保障制度接轨,探索建立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完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稳步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助标准和保障水平,健全农村低保和五保供养水平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同步增长机制,逐步缩小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的保障差距。 第四十七节 加快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一体化 推动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农村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不断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加快社会管理方式转变,实施城乡管理领域全方位对接,努力构建城乡一体化管理新格局。科学调整县、乡两级机构和职能设置,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加大政府公共管理职能向农村延伸。探索将农村规划、建设、路政、环境保护、卫生管理和城管执法等纳入城市公共管理范畴,使农民真正享受城市公共管理带来的好处。创新农村管理和服务模式。探索建立农村新型社区管理机制。开展“村改居”试点,推进农村向城镇社区转变。全面加强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完善服务载体,强化服务功能,构筑城乡公共管理一体化新平台。健全覆盖城乡的信息服务体系,以信息化提升社会管理和服务水平。
第四十八节 健全统筹城乡发展的公共财政保障机制
建立财政支农投入持续增长机制。严格落实中央“三个优先”的要求,确保财政优先支持农业农村发展、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优先投向农业基础设施和农村民生工程、土地出让收益优先用于农业土地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调整财政支出、固定资产投放、信贷投放结构,保证市、县两级财政对农业的投入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提高县乡基本财力保障水平,落实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政策,积极探索建立村级公益事业建设有效机制。建立完善财政支农资金捆绑投入机制。市、县(市)区两级财政将统筹城乡发展专项资金列入财政预算,整合财政支农资金,集中打捆使用,重点支持列入统筹城乡发展的重点项目和试点项目建设,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探索搭建现代农业投资、小城镇建设等投融资平台,引导社会资金进入农业农村。
第十八章 完善农村综合配套改革
深化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农村产权制度、农村金融制度、农村户籍制度等综合配套改革,破解制约“三农”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
第四十九节 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现有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在依法自愿有偿流转的基础上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全市土地流转的快速健康发展。健全流转市场,进一步完善县乡(镇)级土地承包流转服务中心建设,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结合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示范,推动土地向农业龙头企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和种植大户集中。严格执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
仲裁法,加快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体系建设。
第五十节 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
以明晰产权为核心,探索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农村产权制度,促进农村资源可流转、可置换、可交易,增加农民财产性收益。探索农村集体资产股权量化改革。将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折股量化给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引导建立农村社区股份合作社,建立健全村级集体财富积累机制。积极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在保持集体林地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实行集体林地承包经营制度,明晰集体林地的使用权和林木的所有权,进一步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理权、确保收益权,实现林业发展和林农增收双赢。积极探索国有林场改革,支持发展林农合作社。健全农村产权交易体系。建立完善市、县两级农村产权交易机构和产权流转担保公司,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搭建城乡资源要素自由流动平台。
第五十一节 深化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
严格落实耕地保护政策,探索建立耕地保护基金,完善耕地保护补偿机制。积极稳妥开展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挂钩”试点,促进土地增值收益主要用于农业农村。健全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长效机制,切实维护被征地农民合法权益。完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对依法取得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通过市、县级土地交易市场,以公开规范的方式流转土地使用权。完善农村宅基地管理制度。鼓励农村居民有序开展村庄占地整理,支持农民按照集约节约利用土地的原则建设新民居,探索盘活农村宅基地资源的新途径。严格新民居建设周转用地报批制度,确保城乡建设用地总量不增加、耕地和基本农田不减少。 第五十二节 深化户籍制度改革 落实鼓励和支持农民进城落户政策。健全完善以合法固定住所和具有稳定生活来源为依据的新型户籍登记管理制度,放宽中小城市、小城镇,特别是县城和中心镇落户条件。完善配套政策,破除农民进城落户障碍,引导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宅基地和现行计划生育政策,保障进城农民的原有合法权益,促进农民进城落户后在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子女入学、公共基础设施及其他社会事务等方面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权益。全面落实农民进城落户、进城就业、进城公共交通、进城就医报销、农民工子女进城就读“五个无障碍”。充分发挥农民进城受理服务中心的作用,为农民进城落户提供一站式服务。
第五十三节 加快农村金融体制改革
加强财税政策与农村金融政策的有效衔接,培育发展农村金融市场,引导更多信贷资金投向“三农”, 切实解决农村融资难问题。改善农村金融服务。落实涉农贷款税收优惠、定向费用补贴、增量奖励等政策,完善县域内金融机构新吸收存款主要用于当地发放贷款的政策。拓展农业发展银行支农领域,加大政策性金融对农业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长期信贷支持。积极推广农村小额贷款。加强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建设。引导社会资金投资设立适应“三农”需要的各类新型金融组织。加快培育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有序发展农村小型金融组织。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健全农村信贷担保机制,建立市、县两级政策性农业信贷担保公司,逐步加大农业贷款担保资金投入。发展农村小额保险,建立现代政策性农业保险和巨灾风险分散机制。
第六篇 提高人才支撑和科技创新能力 建设创新型城市 第十九章 加快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第五十四节 加快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以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为目标,围绕提高创新能力,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加强科技创新机制体制建设,推进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培养科技人才队伍。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金、介”有机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充分发挥国家级创业中心的引领带动作用,加快促进科技创新要素集聚、科技项目培育、科技成果转化
和中小型科技企业孵化,不断完善技术创新及产业化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到2015年,全市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以上;市本级财政科技投入占财政一般预算支出达到2%以上;建设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100家,市级以上重点实验室30个,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0家。“十二五”期间,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年均增长15%以上。 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提高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比重,科技的预算内资金投入高于上年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比例。全面落实政府对企业自主创新和技术改造的财税扶持政策。鼓励发展创业投资,建立风险投资机制,鼓励科技型企业上市。
加快创新研发平台建设。建设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引导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和单位申报国家或省级企业技术中心、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搭建创新合作平台。积极推进“政、产、学、研、金、介”的有机结合,鼓励建立多种形式的战略性、长期稳定的合作机构,支持企业与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和大企业的合作。搭建创新服务平台。大力发展各类科技中介机构,加强科技孵化器、生产力促进中心、技术交易市场、公共科技信息服务等创新服务平台建设,为科技成果转化和企业技术创新提供优质高效服务。
实施技术创新工程。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关键共性技术需求,加快重点领域科技创新,实施重大科技专项,支持企业引进新技术、开发新产品、拓展新领域,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努力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
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围绕重点行业和优势产业,在有条件的科技园区、产业聚集区、科技型企业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基地。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国家和行业标准的制定,培育驰(著)名商标、名牌产品和专利技术,不断推出新技术、新产品,增强核心竞争力。 第二十章 推进产业技术进步
第五十五节 推进产业技术进步 以产业优化升级为目标,以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和利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为主线,以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和集成创新为重点,加快技术创新平台建设,积极实施重大技术专项计划,全面推进产业技术进步,提升产业技术工艺水平,优化产品结构,加快产业优化升级。
农业领域。加快农业信息、生物等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广泛应用。重点实施规模化养殖场粪便无害化处理及资源化利用、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与转化等新技术30项。
工业领域。加快钢铁、装备制造、建材、化工、能源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技术推广和应用,全面提升工业现代化水平。重点实施节能减排适用技术、高新技术及开发和应用251项。其中:钢铁产业,重点推广新一代可循环钢铁工艺流程、烧结余热利用等工艺技术41项。装备制造产业,重点推进矿山和建材大型装备高可靠性关键技术、大型装备配套系统的智能化等技术44项。建材产业,重点加快水泥生产设备高可靠性、先进结构陶瓷与产品等技术产品27项。化工产业,实施6万吨/年差别化粘胶短纤维生产线集成、焦炉煤气制甲醇及深加工等技术34项。能源产业,重点攻克深部、城市建筑物下煤炭开采关键技术、推进煤矿安全生产等技术39项。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突破高速动车组智能化各项关键技术、机器人模块化设计制造技术、高端电子元器件和微电子、高纯镁合金粉和钛合金产品等技术66项。积极推进物联网等高新技术在现代服务业中的应用。 第二十一章 实施人才强市战略
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紧紧围绕以曹妃甸为龙头的唐山湾“四点一带”开发、资源型城市转型和重点项目、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发展需求,进一步创新机制,优化环境,加大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力度,努力实现人才资源总量稳步增长、队伍规模不断壮大,人才素质大幅度提高、结构进一步优化,人才使用效能明显提高、人才发展体制机制不断完善,为我市科学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第五十六节 实施人才引进工程
实施“百千万”(百名院士、千名博士、万名硕士)高端人才引进培养、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急需紧缺专业人才招聘等三大工程,大力引进服务我市科学发展的各类人才。“十二五”期间,引进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带动新兴产业、发展高新技术的海外高层次人才20-30名,引进我市重点产业急需紧缺专业人才4万名。
实施“百千万”高端人才引进工程。加大院士引进力度,在现在12家市政府特邀院士工作站的基础上,增加到20-30家。每年拿出一批重点岗位,面向全国组织高端人才招聘。每年组织100—200名重点高校研究生来唐挂职。扩大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招生规模。力争“十二五”末,全市特约两院院士达到100人,博士后与博士研究生达到1000人,硕士研究生达到10000人。
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工程。加强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平台建设,充分发挥海外人才联络处的作用,吸引海外高层次创新型人才来唐创业发展。在符合条件的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产业园区,建立一批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推进产学研紧密结合。探索实行国际通行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机制,集聚一批海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和团队。“十二五”期间,引进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带动新兴产业、发展高新技术的海外高层次人才20-30名。 实施急需紧缺专业人才招聘工程。加快建立全市紧缺专业人才资源信息交流统计平台,以及紧缺专业人才资源统计年报和专业目录发布制度。积极促进用人主体到位,多层次多形式开展紧缺专业人才招聘活动,对少数急需紧缺专业人才,实行更加灵活、务实的优惠政策。“十二五”期间,引进我市重点产业急需紧缺专业人才4万名。
第五十七节 实施人才培养工程 实施领军人才选拔培养、“1+3”(高校+职校、技校、社会培训机构)实用人才培训、境外培训等项工程,大力选拔培养优秀人才。“十二五”期间,选拔培养唐山市行业、学科领军人才200名,“百人计划”人才20名,委培博士研究生250名、硕士研究生3000名,培训实用人才30万人次,组织境外培训1000人次。 第五十八节 实施万名专家柔性引智工程
充分利用我市毗邻京津的区位优势,加大两院院士、国家级专家、外国专家、留学人员等高端智力柔性引进力度,提升我市人才队伍的整体创新能力。“十二五”末,累计柔性引进各类专家10000名,实现我市与50所全国重点高校的常态合作。
将柔性引进专家智力列入我市专家管理服务范围,实行动态管理、跟踪服务,建立“国内外专家资源信息库”。鼓励我市企事业单位通过聘用、兼职、“假日博士”、“星期日工程师”等形式柔性引进各类专家。鼓励国内外专家以入股等方式,携资金、技术、项目、产品、专利等来唐创业。借助全国重点高校的人才、技术优势,通过共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建立高校研究生实践基地、选派研究生挂职、设立分校等形式,积极推进我市与全国重点高校合作的常态化。
第五十九节 实施高素质公务员队伍建设工程 以建设高素质公务员队伍为目标,不断提高公务员管理的法制化水平,为我市科学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和人才支持。贯彻落实公务员法及配套法规和政策。根据国家和省推进公务员法配套政策法规建设进程,结合我市实际,适时制定和出台相关细则和实施办法,不断健全公务员管理机制。严格做好公务员考录工作。坚持“凡进必考”和公开、公平、公正原则,认真做好公务员考试录用工作,推进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加强公务员能力素质建设。针对公务员队伍实际和不同层次需要,深入开展初任培训、任职培训、专门业务培训和在职业务培训。“十二五”期间力争培训公务员18万人次以上。做好干部选拔任用和考核奖惩工作。按照国家和省公务员轮岗交流规定,研究我市政府系统公务员轮岗交流的方法措施。研究制定《唐山市干部试用期管理办法》,改进和完善考核办法。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奖励制度。
第六十节 实施人才机制创新工程
建立完善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发挥优秀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队伍建设中的引领作用。坚持用事业聚才育才,使各类人才创业有机会、干事有舞台、发展有空间。在全市营造尊重科学、鼓励创新、甘于奉献的社会氛围。 充分鼓励各类人才创新创业,设立“唐山市优秀人才突出贡献奖”、“唐山市优秀人才创新创业奖”、“唐山市人才开发先进单位”。对获奖的优秀人才在市管优秀专家选拔、省管优秀专家推荐、高级职称评聘等方面予以优先考虑。
深化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完善以“五差额”、“三推一述”、“一讲两推”为重点的领导干部选任方式。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评价考核体系,创新和完善考核评价机制。推进职称改革,将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职称评价的重要方面。完善专业技术职务岗位设置及结构比例控制。创新和完善分配激励机制、人才配置机制、人才培训机制、人才引进机制。 第七篇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增强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
第二十二章 强力推进节能减排
以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为着力点,以提升技术和装备水平、淘汰落后产能(装备)、严控“两高”行业过快增长、实施节能减排项目、健全激励约束机制为手段,努力实现全市单位能耗量和污染物排放量大幅度下降,全面完成省达“十二五”节能减排目标任务,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第六十一节 严控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过快增长 严控新上高耗能高排放项目。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产业政策,严格执行新建项目节能评估审查、环保前置审批和“三同时”验收制度,坚持把节能评估审查和环境影响评价作为新上项目强制性准入门槛和前置条件,严把项目节能环保关口。“十二五”期间,不再审批、核准、备案高于本地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水平、没有能耗减量替代和没有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来源的新建项目。围绕确保实现“十二五”节能减排目标,实行能耗增量和污染总量控制制度,对超限额用能排污的,及时下达预警通知并采取“区域禁限批”措施。鼓励支持建设低耗能、低污染、高附加值项目,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污染项目盲目建设。严格限制“两高”行业产品产量过快增长。严格执行“两高”行业产品市场准入标准,落实限制“两高一资”产品出口政策,控制“两高一资”和低附加值产品出口过快增长。限制“两高”行业生产要素供应,严格执行差别(惩罚性)电价和差别水价政策,坚决遏制“两高”行业产品产量过快增长。坚定有序淘汰落后产能。严格执行国家淘汰落后产能政策,以钢铁、水泥、陶瓷、焦炭、化工、造纸等行业为重点,分年度编制下达淘汰落后产能计划,向社会公告淘汰落后产能的企业名单、落后工艺装备和淘汰时限。对各县(市)区和重点企业淘汰落后产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将淘汰落后产能完成情况纳入地方政府绩效考核体系。到2015年,全部完成国家和省下达的淘汰落后产能目标任务,大幅提升全市工业装备水平。 第六十二节 推进节能减排工程项目建设
节能工程项目。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为核心,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推广应用节能先进适用技术。突出抓好钢铁、建材、化工、电力、煤炭、焦化等重点耗能行业的节能技术改造,推进燃煤工业锅炉(窑炉)改造、余热余压利用、电机系统节能、能量系统优化、建筑节能、绿色照明等六大节能示范工程。有针对性地改造提升工业窑炉能效水平,彻底解决工业煤耗居高不下问题。加快工业企业主要用电设备改造,优化提升电机系统和企业供配电系统节能水平。每年实施100个节能技改项目,年节能量达到150万吨标准煤以上。抓好新建建筑节能监管和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全市新建建筑执行节能强制性标准比例达到97%,新建建筑和实施节能改造及供热计量改造的既有建筑全部安装热计量及温控设施。“十二五”期间,计划完成既有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 500万平方米。推进交通、商贸和公共机构等重点领域的节能项目建设,形成以行业节能为特征的节能工作新格局。
减排工程项目。加大氮氧化物、二氧化硫和颗粒物污染防治力度。以火电行业和机动车减排为重点,实施工业氮氧化物和城市氮氧化物防治项目。推进烧结机脱硫、水泥脱硝、电厂脱硝项目建设。到2015年,全市所有烧结机全部完成脱硫工程,具备脱硝能力的所有水泥和发电企业全部完成脱硝工程。继续推进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项目建设,到 2015年,全市所有污水处理厂完成升级改造工程,污水厂出水标准提高到一级A并具有脱除氨氮设施。所有污水处理厂均建成再生水处理设施,全市再生水回用率达到100%。完善污水管网系统,加快污水收集管网建设,确保污水处理厂运转负荷达到80%。完善垃圾收集、储运及处置系统建设,到2015年,全市所有垃圾处理场全部实现无害化处理,运行负荷提高到90%,渗滤液全部达标处理。
第六十三节 深入开展节能减排对标行动
节能对标。以钢铁、焦化、建材、电力、煤炭、化工等六大高耗能行业为重点,建立和完善企业综合能耗、主要产品单位能耗和生产工序能耗指标对标体系,确定到2015年能效指标的统一标杆。全面深入推进年耗能5000吨标准煤及以上重点企业节能对标,根据国家及省能耗限额标准,建立和完善能耗限额对标管理制度。加强节能监察和能源计量对标管理,对重点用能企业进行能源计量和能耗限额节能监察,促进企业完善能源计量,逐步降低单位产品能耗。抓好主要用能设备能效对标管理。新建、改建、扩建项目的主要用能设备优先选用节能产品,依据国家标准对用能设备能效运行指标进行认定。对不符合能效运行指标的设备,禁止投运。
减排对标。以企业整体优化为突破口,以岗位对标为基础,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为主体,以钢铁、焦化、水泥、电力、陶瓷等行业为重点,突出行业特点、企业特色、岗位特征,引导企业加强减排技术改造,在工艺技术、装备水平、排污及污染治理指标等方面,选取关键指标与省内、国内、国际先进企业开展对标,加强督导检查,逐步缩小我市企业与国内外同行业企业环境保护与污染减排先进指标的差距。到2015年,力争30家优势企业达到或接近国际同行业环境保护与污染减排先进水平。实施唐钢、开滦、三友化工、冀东水泥和陡河发电厂等污染减排对标示范项目,在全市培育30家污染减排对标典型企业,从政策资金上给予重点支持,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第六十四节 完善节能减排政策激励约束机制
努力增加投入。积极争取国家和省节能减排专项资金,逐年扩大市级财政节能减排专项资金规模,重点支持国家十大节能工程和污水、垃圾处理及脱硫、脱硝项目建设,促进项目尽快实现节能减排效果。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加强政策扶持和引导,加快节能新技术、新产品的推广应用,促进全市节能服务产业发展。加强行业监管,强化行业自律,营造有利于节能服务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推进节能监测和技术服务体系建设,组织实施合同能源管理示范项目,发挥引导和带动作用。到2015年,在全市扶持培育30家专业化节能服务公司,逐步建立起比较完善的节能服务体系,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服务领域进一步拓宽,合同能源管理成为用能单位实施节能改造的主要方式之一。建立和完善落后产能退出机制。坚持新增产能与淘汰产能“等量置换”或“减量置换”的原则,严格环评、土地和安全生产审批,促进落后产能尽快退出市场。支持优势企业通过兼并、收购、重组落后产能企业。强化经济和法律手段,提高落后产能企业和项目使用能源、资源、环境、土地的成本。落实和完善价格和税费制度。推行居民用电阶梯价格,积极落实煤层气、天然气发电上网电价、脱硫电价以及余热余压发电上网的优惠政策。严格执行风力发电、垃圾发电、秸秆发电等上网电价,加快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允许企业设立节能减排专项费用,按销售收入的一定比例提取,并计入成本,专款专用。实施节能减排“绿色信贷”,严格限制向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项目和纳入违规排污“黑名单”企业贷款,对符合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和绿色发展的企业及项目加大信贷支持力度。
第二十三章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
以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目标,以资源节约、综合利用和清洁生产为抓手,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统筹规划,示范带动,突出重点,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逐步建立起循环经济的生产体系和低碳消费模式,实现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六十五节 推进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和企业建设
制定落实钢铁、建材、化工等重点行业循环经济推进计划,开发应用源头减量、循环利用、再制造、零排放和产业链接技术,加快资源循环利用,逐步构建以钢铁、建材、石化、电力、装备制造和现代物流为龙头的循环经济产业链条,促进企业产品链延伸、行业间耦合、区域范围循环。充分发挥园区产业集聚和工业生态效应,加快推进27个循环经济示范项目建设,积极推广曹妃甸循环经济示范区和唐山三友集团等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单位经验,在工业聚集区探索建立城市、园区、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有效模式,促进循环经济由试点示范向整体推进转变。力争到2015年,全市列入国家和省级循环经济示范试点单位达到35家以上。 第六十六节 全面推行清洁生产
以冶金、煤炭、建材、化工、电力为重点,着力推进企业清洁生产。通过实施“三定一改”(定能耗限额、用水定额、污染物排放指标,开展综合节能、节水和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改造)和加快推进“四节一利用”(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废弃物循环利用),从源头和全过程充分利用资源,减少废弃物的产生和排放,实现资源消耗“减量化”。对污染物排放总量、排放浓度超过国家和地方标准的企业,以及使用有毒有害原料进行生产或在生产过程中排放有害物质的企业,实行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逐步建立完善的清洁生产运行机制。到2015年,通过清洁生产审核的评估、验收的企业达到150家以上。
第六十七节 不断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
采用先进工艺技术和设备,加大对工业固体废弃物的治理力度。基本实现钢铁、焦化、电力行业固体废弃物零排放;盐化工及其它行业实现废渣全面回收和安全处置;水泥行业提高协同处理冶金渣、煤矸石、粉煤灰、脱硫石膏等固体废弃物能力和水平;矿山行业剥岩土、尾矿砂再生利用取得重大突破。到2015年,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75%以上。充分发掘“城市矿山”,广泛利用家用电器、废旧轮胎等废旧物资制造再生资源,发展再生利用产业。在钢铁、化工、电力、造纸和水泥行业全部建设内部水循环产业链,其中重点企业做到污染物零排放。到2015年全市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85%以上。工业耗新水强度实现大幅度下降。进一步提高冶金、建材、焦化、陶瓷、化工等重点行业余压、余热和副产煤气的综合利用水平,到2015年,余压余热利用率达到60%以上,副产煤气回收利用率达到95%以上,最大限度的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第六十八节 大力发展低碳经济
把大幅度降低二氧化碳强度作为约束性指标,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组织力量摸清全市碳排放底数,开展低碳经济研究,制定唐山低碳经济发展战略。合理控制能源消耗总量,控制高耗能、高排放产业过快增长。加快发展风能、太阳能、海洋能、地热能以及生物能等新能源,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力争到201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提高2个百分点。提高森林覆盖率,增加蓄积量,增强固碳能力。建立完善温室气体排放和节能减排统计监测制度,加快低碳技术的引进和应用,鼓励支持低碳和无碳项目建设,逐步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开展低碳生活全民行动,鼓励和倡导绿色消费。 第二十四章 加强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
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加强水源、土地、森林、湿地、海洋等自然资源的保护,科学、有效利用自然资源,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保护,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提高自然环境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水平,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第六十九节 科学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集约利用土地资源。严格土地用途管制,强化规划和年度用地计划管控,健全节约集约用地标准,实行责任考核。继续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保证基本农田面积不减少、质量有提高、用途不改变。严格控制非农建设用地规模,新增建设用地重点向产业聚集区倾斜,提高土地产出率。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积极探索统筹城乡用地的有效途径。 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矿产资源和海洋资源。加强矿产资源统一集中管理,规范开采秩序,严禁乱采滥挖、采厚弃薄、采易弃难等浪费矿产资源的采选行为。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推广共生矿、伴生矿、尾矿、低品位矿开采和综合利用技术,进一步提高矿产资源的利用水平。保护和合理利用海洋资源。按照海洋功能区划和岸线资源利用规划,重点支持港口建设、园区建设、滨海旅游、城市发展、油气勘探开发等用海用地需要;加强海洋渔业资源保护,控制近海渔业资源捕捞强度,逐步实施捕捞限额制度;保护近海海域水质,加强日常监测、监管水平,建立健全突发性海洋环境污染应急处置机制。
节约利用水资源。按照合理开发、优化配置、高效利用、有效保护和综合治理的方针,建立健全水资源配置体系和安全供应体系,提高水资源利用和水资源保护整体水平。大力发展节水灌溉农业,继续强化工业节水,严格控制城镇高耗水服务业的发展速度。严格控制超采、滥采地下水,保护地下水资源。挖掘水资源潜力,谋划实施海水淡化工程,推广矿井水和污水等劣质水源的多级利用,提高再生水资源利用水平。完善城市供水、排水和污水处理企业运行机制。发挥政府与市场的双重作用,逐步构建以水权管理为核心的水资源管理体系。力争到2015年,单位工业增加值取水量降低25%。
第七十节 加强水污染源和农村垃圾治理
推进重点流域水污染治理。继续实施滦河、陡河、还乡河等重点流域的水污染治理工程,严控入河污染物总量,不断改善重点河流水质。全面开展农村地区污水处理工程,在建城区周边村庄要加快城镇配套污水管网建设,生活污水纳入城镇污水收集管网统一处理;在人口和工业企业密集的乡镇建设中小型污水处理厂;在中小企业聚集区建设污水集中处理和中水回用设施;在规模较大的村庄,建设集中污水处理设施;居住分散的村庄,采取简易处理方式对生活污水进行处理。 加大农村垃圾整治力度。大力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工作,建立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处理机制,通过采取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方式,推广“户分类、村收集、乡(镇)转运、县(市)处理”的农村垃圾规范化处理及管理模式,不断改善村容村貌。到2015年,力争全面实现农村垃圾的规范化处理。
第七十一节 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实施生态修复工程。有计划、有步骤地集中开展以采煤塌陷、矿区采场、尾矿库、排土场等为重点的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工作,逐步建立起有效推进矿山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的工作机制。全面实施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鼓励矿山企业和社会资金对矿山废弃地、采煤塌陷地和尾矿库进行治理,遵循生态学原理,重点推进北部采矿区排土场和尾矿库生态修复工程。从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出发,做到宜耕则耕、宜渔则渔、适树种树、适草种草,建立矿区人工生态系统。以2016年承办世界园艺博览会为契机,继续推进南湖生态城景观绿化、湖面拓展等生态修复工程,打造城市“水库”和“绿肺”。加快推进市区北湖生态区建设。
加快生态林业工程建设。坚持城乡绿化统筹发展,以绿色家园创建活动为载体,大力实施三北防护林、沿海防护林、荒山绿化、村镇绿化等重点工程,力争在2015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34%,稳步提高我市固碳水平和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在水土流失严重区、沿海风沙活动区以及恢复植被较困难的封育区,因地制宜采取围封方式,进行封山育林。逐步开展长城沿线为主的北部绿色屏障建设。按照宜林则林,宜果则果的原则,全面完善北部山区的生
态林业体系建设。充分利用矿山、交通干线、尾矿坝等闲散空地建设北部矿区绿色生态屏障体系。在河道风沙较为严重的生态脆弱区开展防沙治沙工程建设,不断完善农田林网工程建设。在南部沿海地区以基干林带绿化为重点,积极研究耐盐碱低成本绿化新技术,搞好农田防护林建设和通道绿化,不断改善沿海地区生态环境。大力发展生态文化产业体系,加强清东陵、金银滩国家森林公园以及腰岱山、景忠山、鹫峰山省级森林公园建设,依法加强森林风景区资源建设和开发管理。 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采用自然恢复和建设高标准生态工程等人工改造方式,全面恢复唐海湿地生态功能。以加强湿地中心区域保护、缓冲区域经营利用和示范区域开发建设为重点。逐步建立起与沿海经济带建设相协调,与全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适应的湿地生态系统,逐步开展河流湿地和河流入海口湿地保护区建设,重点建设滦河河口等自然保护区。力争到2015年,全市自然保护区总面积达到国土面积的13%,70%的天然湿地能够得到有效保护。 第七十二节 强化环境保护监管
严格污染物排放标准和环境影响评价,强化执法监督,健全重大环境事件和污染事故责任追究制度,切实解决影响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环境问题。开展矿山生态环境调查,编制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修复规划,督促矿山企业履行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责任义务。严格生态环境执法,建立健全国土、林业、水利、环保等多部门组成的联合执法机制,依法打击破坏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的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建立环境质量在线监控平台,对国控、省控重点污染源进行实时监控、数据采集、计量分析、异常报警和信息传输,实现省控重点污染企业的排污数据的动态监控。实施环境监管体系建设,完善日常环境执法手段,提高环境监察快速反应处理能力,全面提升环境执法监督能力。 第七十三节 提高防灾减灾能力
坚持兴利除害结合、防灾减灾并重、治标治本兼顾、政府社会协同,提高对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和抵御能力。全面加强地震监测预报、灾害防御、应急救援三大工作体系建设。夯实灾害防御基础,全面提升交通、电力等基础设施抗灾防御能力,着力加强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建设工程抗震设防,加强应急救援力量建设,提升综合防御地震能力。开展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加快建立泥石流、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易发区调查评估体系、监测预警体系、防治体系、应急体系,全面做好消防工作,增强防治和扑救能力。大力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加快建立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应急、评估机制,努力提升气象预报预测能力、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和开发利用气候资源能力,重点强化农业气象服务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积极开展区域发展和重大项目的气候可行性论证,加强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建立冀东飞机人工增雨基地,提高人工增雨和防雹能力。
第八篇 深化改革开放 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和动力 第二十五章 加快重点领域改革步伐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以深化行政管理体制、国有企业、财税、金融、资源性产品价格等改革为重点,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科学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第七十四节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提高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水平,健全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机制,加快建设法制政府和服务型政府。继续深化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加强对行政审批事项的监督管理。继续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大力推进电子政务, 规范行政权力,优化发展环境。实现市、县行政服务事项统一管理、网上
办理和电子监察。按照政事分开、事企分开和管办分离的原则,积极稳妥推进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推进依法行政。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加快建立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创新和完善公共服务体制。改革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方式,引入竞争机制,扩大购买服务,实现提供主体和提供方式多元化。进一步完善曹妃甸新区、乐亭新区、芦汉新区和产业聚集区管理体制。积极推进曹妃甸新区综合配套改革。 第七十五节 加快财税和金融体制改革
构建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财税体制,增强市、县财政的综合调控能力。健全财权与事权相匹配的财政体制,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按照责权利相统一的原则,合理确定市以下政府间财政支出责任,调整收入划分格局。健全公共财政体制,调整财政收支结构,把更多的财政资金投向基本公共服务领域,着力扩大公共产品及公共服务的供给能力和覆盖范围。规范转移支付制度,增加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和比例,稳固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成果,制定新一轮市对县激励性财政政策,加强县级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财力保障。完善预算编制和执行管理制度。深化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等制度改革,推行零基预算、绩效预算,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准确性和精细化程度,建立健全预算绩效考核制度。深化税收体制改革。落实好国家和省税制改革政策,完善有利于产业结构升级和服务业发展的税收政策。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推进组建曹妃甸农村商业银行。推进唐山市商业银行战略重组。推动市县两级政府投融资平台健康发展。推进产权、土地、资本、劳动力、技术、信息等要素市场有序发展,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完善金融监管体制,建立健全金融监管部门与政府经济社会管理部门的协调机制。 第七十六节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大力实施国有企业战略重组,加快国有大型企业改革,健全国有资本有进有退、合理流动机制。调整优化国有企业产业布局。以“退二进三”为契机,积极推进市属国有企业向沿海工业区聚集,构建以水泥生产、装备制造、现代物流、港口设施建设、精品陶瓷为主的新的国有企业产业格局,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重要战略性支撑。做大做强国有优势企业。以产权制度改革为重点,加速国有企业战略重组,培育壮大开滦、冀东发展、港口实业等一批在国内外具有综合竞争力、重要影响力的大型企业集团。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通过重组上市、合资合作、相互参股等多种途径,加快推进国有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基本完成 国有大中型企业股份制改造,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完成唐山陶瓷厂等企业政策性破产关闭和劣势企业退出工作。完善国有资产监管和运营体系,加强对企业经营者业绩目标考核。
第七十七节 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
理顺资源价格形成机制,建立切实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及环境损害成本的价格形成机制。深化电价改革。实施差别电价政策,淘汰落后产能,加速高耗能产业转型。全面推进居民用电阶梯价格制度。探索推行大用户与发电企业直接交易试点。落实煤电价格联动政策。完善供热计量价格政策。实行差别热价,逐步建立基本热价和计量热价共同构成的热
价形成机制。建立供热成本、经营状况定期报告制度及供热计量数据监测制度,进一步做好供热计量收费推广工作。推进水价改革。实施居民生活用水阶梯式计量水价制度,完善农业水费计收办法,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和循环使用率。改革环保收费制度。全面推行城市污水、垃圾及医疗废物等处理收费制度,合理确定再生水与自来水的比价关系,探索实行重污染行业差别排污费政策。加强价格监管。做好粮食、肉禽蛋菜、化肥、农药、石油、钢材、煤炭、水泥、货物运输等价格的监测预警,完善应急调控预案,维护正常市场秩序。改进价格监管方式,加强社会监督,全面推广价格与收费公示制度。切实落实国家有关政策,改进民生价格管理,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 第二十六章 进一步扩大开放 全面提升开放水平
大力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加快发展对外贸易,深化区域经济合作,全面提升全市开放水平。
第七十八节 提高利用外资水平
加快扩大利用外资规模,提高利用外资质量。优化外资结构,拓宽利用外资渠道,改进招商方式,积极争取借用国外贷款,促进全市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优化外资结构。继续吸引外商投资第二产业,鼓励外商投资钢铁、化工、装备制造等传统优势产业升级改造,加快发展新能源、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等新兴战略产业;大力吸引外商投资现代服务业,打造扩大外资规模新增长极;吸引外商投资发展现代农业,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重点发展生态农业、种植业、养殖业和农产品深加工等产业。扩大与世界500强企业和行业龙头企业的合资合作,着力引进一批重大产业项目。
拓宽利用外资渠道。继续把传统外商直接投资作为工作的重点,积极推进证券市场融资,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到境外上市融资,鼓励和引导外商在我市进行创业风险投资,积极利用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在进一步扩大港、澳、台对我市投资的基础上,重点引进日韩产业、资本,积极吸引欧、美具有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发达经济体来我市投资,提高发达国家在我市投资比重。
改进招商方式。创新招商机制,突出企业招商主体地位,实现招商主体由政府为主向以企业、中介组织等为主转变,招商载体由以推介项目为主向以推介产业为主转变,招商环境由注重让利招商向改善软环境招商转变。完善现有招商引资平台,重点将曹洽会打造为国际性招商引资平台。建立面向重点国家和区域的多层次、专业化招商体系,强化以企业为主体的专业化、小团组招商作用。
积极借用国外贷款。继续在城市基础设施、环境保护、社会事业等领域积极有效利用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和外国政府优惠贷款,重点围绕国家“十二五”期间扶持的新领域谋划、筛选项目。“十二五”期间,积极做好南堡开发区利用北欧投资银行贷款购置东区集中供热工程设备项目、利用德国贷款建设唐山市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和北郊热电厂供热工程等项目的前期工作,争取项目及早实施。 第七十九节 加快发展对外贸易
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加快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调整优化进出口产品结构,加强出口基
地建设,培育壮大出口主体,大力开拓国际市场,不断提高对外贸易的质量与效益。到2015年,全市进出口总额达到113亿美元,年均增长13%,其中出口51亿美元,年均增长13%。 优化出口产品结构。积极适应国际市场需求,扩大附加值较高的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提高钢材、化工、陶瓷、建材、机电、钢锹、优势农副产品等传统产品的出口质量、档次和附加值,稳定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控制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性产品出口。扩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的产品出口比重。
加强出口基地建设。全力推进装备制造、陶瓷、板栗三大省级出口基地建设,努力培育关联度高、影响力大、竞争力强、效益好的出口基地,积极争取列入国家级出口基地。增强对外贸易出口的带动作用。
培育壮大出口主体。发挥优势,依托大企业和品牌建设,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势产业和龙头企业。重点培育中材建设、惠达陶瓷、梦牌瓷业、中陶实业、鼎新蔬菜五大省级出口基地企业建设。
优化进口产品结构。充分利用境外资源,引进符合我市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设备、关键零件和先进技术,扩大短缺资源进口,缓解能源及资源供给约束。努力开拓进口渠道,以参股、收购等多种形式在国外建立能源、原材料供应基地。
大力开拓国际市场。巩固扩大俄罗斯、韩国、印度、东盟和港澳台等重点传统大市场,深度开拓美国、日本和欧盟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市场,大力开发非洲、拉美、大洋洲、西亚和东欧等新兴市场,兼顾拓展周边国家和地区市场。积极发展电子商务,搭建运用网上交易平台,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贸易,降低交易成本,分散市场风险,拓展商务空间。 第八十节 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
充分发挥我市的比较优势,加快发展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力争在资源开发和我市传统优势产业转移等领域的国际合作实现新突破,在国际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方面迈上新台阶,在推进企业跨国经营等方面迈出实质性步伐,培育一批有实力的跨国公司和著名企业。
积极推动有条件企业开展境外投资。重点支持在资金、技术和管理方面具有较强实力的企业,稳步推进与蒙古、俄罗斯等友好国家的资源开发合作,建立境外能源、原材料基地,加快钢铁、水泥、陶瓷、装备制造等优势产业和过剩产能向非洲、南美等发展中国家转移,扩大服务贸易领域对外投资规模,积极开展与中南美、西北非、东南亚等国家在渔业、水稻种植等领域农业的国际合作。以收购、合并、参股、增资扩股等方式,推进对发达国家的项目投资。重点加快推进开滦集团与加拿大合资盖森煤矿开发、冀东发展集团联合中非基金与南非维普公司水泥熟料生产线等项目建设。
稳步拓展国际承包业务和劳务市场。积极开拓欧美发达国家建筑承包工程市场,加快承包工程与资源开发、境外投资互相结合,拓展获取对外承包工程信息渠道,扩大对外承包工程主体队伍,推进与国际大公司合作,培养具备与国际大公司合作的大型对外承包工程企业,推进以欧、亚、非等地区国家为重点在工业厂房、公路、桥梁、房屋等领域的工程承包项目,承揽国际援助项目。巩固日本、韩国、俄罗斯等传统劳务市场,加大市场开拓力度,积极探索开发欧美等发达国家市场和新兴市场;加强与具备实力的大公司合作,加强外派劳务基地县、重点县和专业培训基地的建设,提升劳务培训水平,提升劳务人员素质。
第八十一节 加强区域经济合作
以河北沿海地区开发开放即将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和京津冀都市圈规划即将获国家批准并实施为契机,大力开展区域经济合作,强化京津唐在京津冀都市圈中的核心地位。 不断推进京津唐一体化进程,加强与京津之间港口、高铁、客专、高速公路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按照错位发展、合作共赢的发展思路,积极引进首钢、中石化、中石油等战略投资者,重点实施首钢京唐钢铁二期、石油储备基地等一批重点项目,全面推进京津唐产业融合。以曹妃甸新区、乐亭新区、丰南沿海工业区等园区为重点,广泛开展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构筑承接京津产业转移管理重要平台。以玉田、遵化、芦汉新区为重点,发挥对接京津的“桥头堡”作用,突出基地建设,培植和引进龙头企业,发展特色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提升我市农业产业化水平。以京津市场为导向,加快发展航运物流、科技研发、旅游休闲、金融商贸等现代服务业,实现与京津的全方位对接。
利用环渤海区域合作组织的平台,发挥港口城市的优势,依托航运、铁路、公路等海陆交通,不断加强我市与山东、辽宁沿海经济带两个板块的联系。发挥“九市一盟”区域合作组织的作用,进一步促进与承德、内蒙古等腹地的联系与合作,积极推进我市在承德、内蒙古等地投资的年产500万吨原煤、20万吨乙二醇等项目进度,加强我市与腹地间的经济互动。加快张曹铁路、鄂尔多斯至京唐港区液体化工产品管输工程等项目前期工作进度,建设以内蒙为重点的西煤东运大通道,进一步扩大能源合作。实行“飞地”政策,建设内蒙古产业园、北京产业园,提升我市与腹地合作水平。
主动承接南资北移,促进我市与长三角、珠三角先进地区的经济合作,引进一批大公司、大集团和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加快我市高新技术、高端制造、现代服务等领域的发展,形成对内开放的新格局。
第八十二节 提升口岸管理水平
以服务经济和社会为重点,进一步优化口岸资源,完善口岸功能,提高通关效率。大力推进曹妃甸港区口岸查验设施建设,使曹妃甸港区尽早通过对外开放国家级验收。适时申报唐山港丰南港区口岸开放。整合唐山港两个港区导助航设施设备,提升唐山港船舶航行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制定和完善溢油、海上搜救和出入境检疫防疫等应急预案,增强唐山口岸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加快曹妃甸综合保税区前期工作,力争国家早日批准开工建设,积极申报京唐港区保税物流中心、开平物流园区保税仓库等项目,建成京唐港区公共保税仓库、出口监管仓库、曹妃甸港区矿石保税仓库等项目,促进沿海经济快速发展。采取合资、合作等多种方式,面对亚洲、澳洲、美洲和欧洲开辟2条以上国际海运航线。大力拓展口岸腹地,在北京、河北、山西、内蒙古等地建设4个以上内陆港。
以建设唐山港航运服务中心为平台,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实现上与国家省、下与企业的联网,提供便捷、高效的“一站式”通关服务,提高通关效率,降低通关成本,缩短通关时间,力争“十二五”末达到国内先进口岸水平。强化港口企业的法律意识,提高查验单位执法水平,共同建设和谐口岸。
第九篇 加快文化建设步伐 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第二十七章 提高全民文明素质
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契机,以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目标,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提高全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为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为实现科学发展和争先进位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 第八十三节 提高全民文明素质
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广泛开展形势政策教育和理论武装工作,深入推进理论学习、理论宣讲和理论研究,努力使科学理论成为全市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的思想基础。
倡导爱国守法和敬业诚信,构建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要求、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和行为规范。深入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建设。以贯彻落实《唐山市志愿服务条例》为主线,全面推进志愿服务行动和大力加强志愿服务体系建设,在全社会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强力打造“爱心城市”品牌。
大力弘扬以“感恩、博爱、开放、超越”为核心内涵的新唐山人文精神,积极推动新唐山人文精神的宣传弘扬工作进机关、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农村,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对城市的归属感、责任感和自豪感,使城市精神成为激励全市人民奋勇前行的强大精神动力。 加强文化资源信息共享工程和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努力创造优美环境、建立优良秩序、推行优质服务,进一步完善公共设施、倡导社会公益、维护公共形象。破除婚丧事陈规陋习,反对大操大办和铺张浪费之风。广泛开展文明行业、文明单位和文明窗口、文明社区创建活动,不断提高文明创建水平。着眼提升全民文明素质,积极推进文明礼仪教育、全民阅读和低碳生活全民行动,大兴文明礼仪之风、全民阅读之风和勤俭节约之风。
大力开展道德模范评选表彰与学习宣传活动,教育和激励全市人民始终保持奋发向上、大有作为的精神状态。继续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大力推进未成年人活动场所建设,广泛组织开展各类主题教育和体验实践活动;认真抓好净化社会文化环境工作,健全有利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长效机制,协调社会各方面力量,努力营造全社会重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浓厚氛围。
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适应新形势下农民素质提升与农村发展的规律特点,积极探索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新路子。深化城乡结对共建活动,形成以城带乡、城乡共建的精神文明建设长效机制。以不断改善农民人居环境为目标,重点抓好文明生态村创建和村民中心建设;以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为目标,大力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抓好农村文化广场,繁荣农村文化产品创作,维护农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以提高农村社会文明程度为目标,广泛开展文明村镇、文明集市、星级文明农户创建活动,积极倡导文明乡风,提高农民综合素质,提升农村文明水平。
第二十八章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以文化体制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文化设施建设为平台,以整合文化资源为手段,以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为着力点,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努力将我市文化资源优势转变为文化产业优势,实现从文化大市到文化强市的转变。“十二五”末,文化产
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以上。 第八十四节 构建文化产业发展新格局
依托我市产业基础与资源禀赋优势,整合历史文化资源,突出工业文化特色,打造地域文化品牌,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结合“两极三带”经济发展布局,重点培育现代传媒业、影视制作业、演艺文化业、广告会展业、设计服务业、休闲娱乐业、出版印刷业“七大文化产业业态”,推动以曹妃甸新区和市主城区两个增长极的率先突破,南部海洋文化产业带、中部滦河文化产业带、北部长城文化产业带“三大特色产业带”跨越发展,形成传统优势行业进一步突出,新兴业态逐步兴起的文化产业发展新局面。 第八十五节 打造十大文化产业链条
以“七大文化产业业态”为依托,延伸打造“十大产业链条”,即以中国近代工业博物馆等为重点的工业文化产业链;以唐人文化园、滦州古城等为脉络的历史文化产业链;以李大钊纪念馆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代表的红色文化产业链;以南湖生态公园、曹妃甸湿地公园等为示范的生态文化产业链;以冀东文艺“三枝花”等为特色的地域文化产业链;以电影《唐山大地震》及衍生产品、影视基地等为标志的地震文化产业链;以世界园艺博览会、曹妃甸论坛、中国陶瓷博览会等为载体的会展文化产业链;以河北文化创意产业园、芦台动漫产业园为引擎的创意设计文化产业链;以正元包装集团、十月印刷、中红彩印包装为龙头的印刷包装文化产业链;以北部长城、南部滨海观光带和城市中心文化体验带等资源为依托的旅游文化产业链。
第八十六节 建设一批特色产业园区
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推手,提升规模化、集约化和专业化水平,推进文化产业集聚发展。重点推动河北文化创意产业园区、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开滦国家矿山公园、唐人文化园、启新记忆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滦州古城、《唐山大地震》影视基地、曹雪芹公园、唐津运河文化产业园区、广播电视传媒创意产业研发基地、唐海国际艺术家小镇、唐山湾国际旅游岛、迁西喜峰雄关大刀园、庞大汽车文化产业园等一批重点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建设。积极鼓励推动传统企业依托老厂房、老仓库等工业遗存场地改造建设特色文化创意产业园,形成文化产业聚集竞相发展的良好态势。 第八十七节 壮大一批文化企业集团
依靠国内和国际两大市场,培育引进一批具有国际水准的文化企业和文化项目。实施龙头带动工程,壮大骨干文化企业集团发展。重点推动唐山报业传媒集团、唐山广电传媒集团、唐山演艺集团等成规模的国有文化企业在市场化兼并、重组、转制中迅速发展,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主力;积极支持推动开滦、唐钢、冀东水泥等传统企业推进二产与文化的融合,有重点地对煤炭、钢铁、化工、建材等传统支柱产业进行文化设计,增加文化内涵,不断提升企业产品的文化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积极鼓励引导非公有制资本以多种形式进入文化产业领域,实现政府与民间的良性互动,重点扶持银安集团、隆达陶瓷、东方会展等一批民营企业发展文化产业。
第二十九章 大力发展文化事业
以建设“文化强市”为目标,进一步完善文化发展格局,健全文化管理体制、文化运行
机制、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市场体系,打造唐山知名文化品牌,建设功能比较完备的文化设施,培养优秀的文化艺术人才,增强文化综合实力 。 第八十八节 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十二五”期间,完成唐山市图书馆新馆、唐山博物馆改扩建、唐山市群艺馆新馆、唐山大剧院、唐山美术馆等若干标志性文化设施建设。县(市)区重点推进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文化站和农家书屋建设。“十二五”末,实现全市所有县区均有文化馆、图书馆,所有乡镇均有文化站,所有行政村均有农家书屋并全部达到国家标准的目标。积极鼓励有条件的县区、乡镇或单位、个人建设各种类型的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书画院、主题文化馆等文化设施。
第八十九节 繁荣发展优秀地域文化
以中国评剧艺术节、唐山市社区文化艺术节等重大文化活动为载体,加强文艺作品创作演出,推出一批文艺精品角逐全国“五个一工程”奖、群星奖、飞天奖、梅花奖、荷花奖、牡丹奖等全国大奖并力争取得好成绩。积极推动企业文化、工业园区文化、社区文化、农村文化、校园文化的发展,繁荣少儿文化,活跃老年文化生活。有步骤、有计划地指导实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文化下乡工程。鼓励引导各行各业和广大农村开展群众性文艺汇演、文艺调演、歌咏比赛等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积极开展对国外及港澳台地区的文化交流与合作。 第九十节 加强文化市场管理
严格实行“层级管理”、“属地管理”和“归口管理”制度,落实各项管理责任制,全面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加强“扫黄打非”工作。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强化文化市场经营者和从业人员的法制教育。建立和完善文化市场群众监督和举报制度,努力营造执法人员文明执法、经营者守法经营的良好法治氛围。坚持管理与繁荣并重的原则,着眼于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文化市场体系。大力发展内容健康、娱乐性强、科技含量高的大众娱乐项目,培育和扶持演出、展览等中介机构,推进集约化、系统化、网络化的文化产品营销服务,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并与经济发展相协调。 第九十一节 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切实做好文物保护“五纳入”和文物保护单位“四有”工作。制订实施唐山市文物保护和利用规划。做好我市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工作。加强对农村传统优秀民间艺术的整理和保护。有效保护民间艺术、民俗文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壮大唐山民间文化艺术的实力和规模。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地方文化的挖掘、整理和研究。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保护、培养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第十篇 坚持民生优先 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第三十章 大力发展社会事业 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健全完善符合市情、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和水平,让发展成果更好的惠及全市人民。
第九十二节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按照“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要求,大力实施“以质图强”战略,稳步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能力和地位待遇,优化基础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强力提升高等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到2015年,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3年,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1年;学前三年教育毛入园率和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5%以上;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0%以上。
大力发展学前教育。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积极扶持民办幼儿园,启动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工程。到2015年,全市公办幼儿园比例达到75%以上,公办园幼儿达到在园幼儿总数的80%以上。
加快推进均衡义务教育。合理规划学校布局,加快城乡中小学布局调整,缩小校际办学条件和教育质量差距,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完善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在城市接受义务教育制度,建立健全留守儿童关爱机制和服务体系;大力改善办学条件,加快教育装备现代化建设。
扩大优质普通高中教育。整合、扩大优质普通高中教育资源。全面提高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加强实验教学和社会实践,增强学生的探究能力、实践能力和知识综合运用能力。推进特色高中学校建设,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把发展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创建国家、省示范性院校和示范性实训基地为抓手,加强县级职教中心建设,整合中、高等职教资源,做大做强高、中等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优化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紧密结合。严格落实就业准入制度,积极创新职业教育模式,探索推行促进与行业、企业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建立互利双赢的校企合作机制。采用校企结合、顶岗实习等方式,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
强力提升高等教育。优化高等教育布局结构,加快高等教育向曹妃甸新区科教城、凤凰新城高校园区聚集发展。推进河北联合大学博士点学位授权点建设,鼓励唐山学院、唐山师范学院建设研究中心和“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试点”。坚持内涵发展,把实现办学条件达标作为提升教育质量的基础,以重点学科建设作为提高质量的抓手,以创建精品课程作为提高质量的切入点,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和与社会的紧密联系,强化实践和实验教学环节,完善教学管理和评价制度,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切实重视特殊教育。高度重视各类残疾儿童少年的义务教育问题,积极创造条件,保障所有残疾儿童少年有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机会。抓住残疾儿童发展的关键期,把特殊教育向学前和高中阶段延伸,因地制宜开展残疾儿童学前教育,普及以职业教育为主的残疾高中阶段教育。
构建完备的终身教育体系。健全符合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的国民教育体系,促进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协调发展,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相互融通,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有效衔接。整合优化继续教育资源,加快建设继续教育平台,建立广覆盖、多形式、便捷高效的继续教
育网络,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 第九十三节 加快发展医疗卫生事业
以全民健康需求为导向,以“病有所医”为目标,加快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优先满足人民群众基本医疗卫生需要,不断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和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到 2015年,全市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6岁,婴儿死亡率控制至11‰以下,孕产妇死亡率控制至1.5/10000以下;全市医院床位总量达到3.18万张,医生1.67万名;平均每千人拥有医生2.3人,拥有床位4.5张。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要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在解决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上取得重要进展。巩固完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进一步提高城镇职工医保和城镇居民医保参保率,稳定新农合参保率,做好各种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衔接工作。逐步提高基本医疗保障水平,规范基本医疗保障基金管理。贯彻执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配备使用基本药物,并实行零差率销售,在二、三级医院逐步建立基本药物制度。积极稳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改革公立医院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监管机制,鼓励民间资本和外资举办医疗机构,加快形成多元办医格局。
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积极拓展服务功能,逐步将常见地方病、慢性病等疾病纳入防治指导范围。建立全市统一的急救服务指挥信息系统,实现应急联动,实施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紧急救援,提升全市应急救治水平。加快全市城乡妇幼保健和妇、儿、产科建设,提高城乡妇幼保健水平。健全医疗卫生信息网络,实现卫生资源共享。加强医疗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建设新工人医院、市妇幼保健院儿童综合病房楼、市精神康复医院病房楼等项目。
着力提高农村卫生服务能力。全面完成县级医疗卫生机构、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的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建立以县为中心、乡为骨干、村为基础,设施齐全、功能完备、服务优良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加强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积极推进全科医生培养工作,引导和鼓励城市医院医生和医学院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服务。
优先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按照“六位一体”的发展目标,加快三级服务网络建设,加速卫生资源向社区转移。积极构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城市医院间的双向转诊、分级医疗和技术协作机制,建成“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医疗服务新格局。
加快发展中医药事业。加强专科专病建设。全面实施“名院、名科、名医”战略,扶持中医院重点学科建设,推进中医药继承与创新,培养中医药技术骨干和学科带头人,重点抓好“示范中医院”和国家级、省级中医重点专科创建工作。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和中药产业发展水平。
扎实推进健康城市建设。深入开展“健康唐山、幸福人民”行动,扎实推进我市健康城市建设,广泛开展健康教育、健康服务、健康饮食、健康文体、健康环境、健康单位、健康生活、健康社会、健康信息九大工程,制订实施健康惠民政策,大力发展健康产业,提升全民健康素养和健康水平。完善建设健康城市的长效工作体系,创新健康唐山模式,争创全国健康城市。
第九十四节 加快发展体育事业
贯彻落实《全民健身条例》,深入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完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以提高竞技体育水平为重点,实施“奥运争奖”计划;积极培育体育市场,加快发展体育产业,推进体育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构建全民健身服务体系。推进全民健身活动场地建设,到2015年,基本建成具有唐山特色的亲民、便民、利民的全民健身科学服务体系;体育锻炼人口数量达到40%以上;80%以上县(市)区建有全民健身活动中心;90%以上街道(乡镇)、社区(行政村)建有公共体育设施。
提高竞技体育发展水平。大力实施“奥运争奖”计划,紧密围绕省运会周期,积极推进项目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建立与国家、省接轨的运动项目管理中心。集中人力、物力、财力,优先抓好优势项目,强力抓好潜优势项目,放开抓好弱势项目,进一步拓宽选拔培养后备人才渠道,巩固竞技体育在全省的领先水平。加强教练员和运动队管理。重视发挥县(市)区优势,走“市县结合”、“体社结合”、“体教结合”之路,完善三级训练网络。 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积极培养健身市场、竞赛表演市场、中介市场、技术培训等,重点打造南湖“国家体育休闲示范区”,建成集体育休闲、健身娱乐、旅游为一体的体育产业带。研究制定体育产业发展指导意见,进一步盘活有形和无形体育资产,努力把我市的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鼓励国内外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其他经济组织投资兴办体育产业。加强体育基础设施建设,使我市达到申办、承办国家级运动会的基础条件。 第九十五节 做好计划生育和人口工作
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稳定人口低生育水平;积极推行优生优育,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坚持人口管理的综合性和创新性,消除性别歧视,有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应对人口老龄化,优先发展养老事业;保障特殊人群权益,健全和完善管理服务体系。到2015年,全市总人口控制在755.5万人以内;年均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2‰以内 。
做好人口计生工作。继续实行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目标责任制,积极推进人口计生服务体系标准化和规范化建设。深入开展优生促进工程,加强出生缺陷干预能力建设,全面实施国家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健全和完善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利益导向机制,建立独生子女死亡伤残家庭扶助制度,健全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完善计划生育基本服务项目免费制度,探索建立计划生育保险制度。加强县、乡、村三级计划生育生殖健康服务体系建设,稳定农村低生育水平。
积极发展老龄事业。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营造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的社会氛围。健全养老设施和服务网络,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提升养老设施和网络服务功能,提高对失能老人的护理服务和农村空巢老人帮扶服务水平。鼓励社会力量创办福利机构,积极探索政府购买服务形式发展机构养老、居家养老,推进社会福利社会化进程。到2015年,市级建设一所2000张床位,集养老、医疗、康复、临终关怀为一体的示范性高端老年公寓,支持和鼓励各县(市)区兴建各类老年福利服务机构规,达到80%的城市社区设有为老服务中心,50%的乡镇建设一所老年福利服务中心,有条件的行政
村要建立老年人服务站。
保护妇女儿童和残疾人权益。坚持男女平等、儿童优先,促进妇女儿童全面发展。依法保障儿童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改善少年儿童成长环境,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保障妇女平等获得就学、就业、社会保障和参与社会事务管理的权利,提高妇女社会参与度;保障残疾人权益,将残疾人工作纳入公共服务,倡导和鼓励社会各界关心、支持和参与残疾人事业,推进无障碍设施建设,加强残疾人康复服务和社会保障等工作。 第九十六节 加快民政事业发展
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积极打造民政能力建设,规范社会管理,健全保障机制,努力实现“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的普惠型民政保障体系。
加强社会救助体系及救灾防灾能力建设。进一步健全城乡一体的社会救助体系,完善低保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到2015年,城市低保达到每人每月500元以上,农村低保达到每人每年3500元以上,并积极探索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城乡一体。继续加强农村五保供养工作,稳步提高供养标准,健全和完善特困群众医疗救助制度,相应提高各项医疗救助标准;进一步加强救灾、防灾、减灾工作,积极完善四级救灾应急预案,全市各县(市)区全面建立救灾应急队伍,重点加强减灾社区建设,到2015年,力争全市社区50%以上达到国家减灾社区标准,继续强化应急救援保障建设。
做好双拥优抚安置工作。以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城为抓手,落实各项优抚政策,推动优抚医疗保障制度建设,推行“一站式”服务结算方式,实现重点优抚对象参保参合率100%,积极落实义务兵家庭优待政策,加强优抚基础设施建设和设备更新,改扩建一批优抚事业机构;完善现役军人及家属的困难生活补助和大病救助政策,健全随军家属就业安置长效机制;稳步推进退役士兵自谋职业改革,开展退役士兵技能和自主创业培训;依托社区“一键通”信息网络,建设军休干部应急呼救系统。
促进社会福利事业发展。大力开展儿童福利工作,积极探索孤残儿童社会助养新模式,全力做好残疾儿童康复教育;全面推进全市婚姻登记规范化建设,实现在线实时办理登记;继续推行殡仪服务改革,倡导移风易俗,建设覆盖全市农村的农村公祭堂;加大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力度,着力解决流浪乞讨儿童保护教育问题。
提高专项社会事务管理能力。加强民间组织培育,重点扶持综合性行业协会,规范社会组织日常运行;提高区划地名管理服务水平,推进地名公共服务工程建设,完善地名公共服务内容;积极完善县区区划布局,开展平安边界建设;科学制定十年扶贫开发计划,做好对口扶贫工作,重点支持革命老区的建设发展,提高老区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扩大福利彩票发行规模,努力保持福彩销售高位运行,大力推动福彩公益事业发展;积极探索企业改制新思路,落实福利企业优惠政策,重点保障残疾职工“民生”;积极发展慈善事业,完善慈善事业服务体系,逐步建立市、县、乡、村四级慈善工作网络;大力扶持各类社会工作机构,培育和发展社会工作者队伍,建立完善社会工作者教育、培训、考核制度。 第九十七节 实施扩大就业工程
把促进充分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加大创业扶持力度,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实现比较充分就业。“十二五”期间,全
市城镇新增就业岗位30万个,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
健全经济增长与扩大就业协调推进机制。充分发挥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支持有利于扩大就业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和小型微型企业更好发展,更多吸纳就业。进一步落实推动中小企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在投资融资、税收、技术服务、市场开发、信息咨询和人员培训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支持中小企业在促进就业和再就业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加大促进就业的财政投入,在各级财政预算中列出促进就业专项资金。
积极推广灵活多样的就业形式。充分发挥灵活就业在缓解就业结构性矛盾和解决就业增量难题方面的重要作用,引导全社会转变就业观念,鼓励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完善创业促就业机制,以创建首批国家级创业城市为契机,落实好鼓励全民创业的政策,健全创业政策扶持体系和创业服务体系,强化创业培训,创造良好环境,多层面推动全民创业活动。积极推动社区就业等多种形式就业。建立与灵活就业形式相适应的新型劳动关系,切实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解除灵活就业劳动者的后顾之忧。
统筹做好重点群体就业工作。把解决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就业问题作为工作重点,进一步完善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措施;建立服务、培训、维权三位一体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机制,拓宽就地就近就业、自主创业和异地转移就业渠道,改善农民进城就业环境,大力开展有组织的劳务输出,推进城乡统筹就业;发挥基层劳动保障平台作用,创建充分就业社区,积极开展就业援助工作,促进就业困难群体就业,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归零,做好退役军人就业工作。
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强化基层劳动保障平台建设,完善市、县(市)区、街道(乡镇)、村(社区)四级就业服务网络,为城乡劳动者就业提供有效服务。建立完善城乡统筹的技能培训机制,切实加强对城乡劳动者的职业培训,充分利用现有的各类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资源,多渠道、多层次地开展各类职业培训,提升劳动者职业技能。重点做好未能升学的农村初高中毕业生劳动预备制培训,提高转移就业能力,与企业联手开展新吸纳农民工上岗培训和困难企业职工技能培训。 第九十八节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加大财政对社会保障的投入,提高保障标准和统筹层次,逐步实现由城镇为主向城乡统筹、由城镇职工为主向覆盖城乡居民转变,初步建立起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独立于企事业单位之外、资金来源多元化、保障方式多层次、管理服务社会化的社会保障体系。
健全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险制度。健全和完善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和工伤保险市级统筹,积极推进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市级统筹,完善生育保险政策。以城乡居民为重点,在全市范围内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扩大城镇社会保险覆盖范围,将符合条件的各类群体纳入社会保障制度。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逐步提高各项社会保障水平,确保各种社会保险待遇按时足额发放,解决社会保障历史遗留问题。大力发展企业年金、职业年金、补充医疗保险和商业保险等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推动社会保险制度相互衔接、协调发展。
加快推进“金保工程”。健全完善以硬件升级、应用开发、网络建设、安全加固等为主要内
正在阅读:
唐山十二五规划纲要(正文)04-11
工程水文学考试试卷05-07
2015.12二年级思品期末试题10-04
北京仁爱版七年级英语上册全部教学案02-21
乡镇农业产业发展工作总结和下一年工作计划08-04
春季幼儿园小班下学期教学计划05-30
一件难过的事作文400字07-13
中美高校会计教学模式比较研究08-20
寒假记事五年级日记11-21
- 多层物业服务方案
- (审判实务)习惯法与少数民族地区民间纠纷解决问题(孙 潋)
-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 词语打卡
- photoshop实习报告
- 钢结构设计原理综合测试2
- 2014年期末练习题
- 高中数学中的逆向思维解题方法探讨
- 名师原创 全国通用2014-2015学年高二寒假作业 政治(一)Word版
- 北航《建筑结构检测鉴定与加固》在线作业三
- XX县卫生监督所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小学四年级观察作文经典评语
- 浅谈110KV变电站电气一次设计-程泉焱(1)
- 安全员考试题库
- 国家电网公司变电运维管理规定(试行)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稿征求意见提纲
- 教学秘书面试技巧
- 钢结构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水利工程概论论文
- 09届九年级数学第四次模拟试卷
- 唐山
- 纲要
- 规划
- 正文
- 十二五
- 县域农村二级网点的建设和管理
- 井下上仓带式输送机安装工程
- 楼宇防火防盗自动报警系统的设计
- CIF MT799 SPA Nigeria BLCO 2015. 翻译 文本
- 2018年中国商业银行市场研究及发展趋势预测(目录) - 图文
- 《电磁学》赵凯华陈熙谋No3chapter答案
- 计算方法及答案
-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实验指导书 - 图文
- 组成原理1~8缩印版
- 浙江省台州中学2012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统练试题数学理
- 读《做一个不再困惑的老师》有感
- 2018年智慧城市系统集成企业组织架构和部门职能
- 购买力与购买意愿10.19
- 第8讲.抽屉原理.题库教师版 doc
- 公路旧桥承载力评定方法研究
- 新编确认稿汽车领域社交网络电子商务门户平台建设商业计划书
- 2012年学业水平测试地理考前讲话 - 图文
- 2011~2012学年度第二学期一年级期末调研测试 一语
- 无机化学试题及答案解析
- 过量饮咖啡 健康危害有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