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年级历史课教案

更新时间:2024-05-06 10:43:02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初一历史课程

第4课 夏、商、西周的兴亡

一、学习目标

1.了解夏、商、西周更替的基本史实和西周统治者为巩固统治实行的分封制的简况。

2.指导学生用对比的方法去分析原因,从而培养比较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由学生看图说文,提高观察想象能力。

3、认识到: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是人类历史上一次重大的社会变革,具有进步性;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奴隶社会的国家之一,是世界着名的文明古国。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夏朝的建立和分封制 难点:分封制 三、精讲点拨:

1、首先介绍我国奴隶社会的建立、发展、繁荣和衰亡4个时期,使学生对我国奴隶社会历史阶段有一个大概的了解。抓住我国奴隶社会形成和发展这一线索,说明夏朝是我国奴隶社会的形成阶段,商朝是奴隶社会的发展阶段。引导学生用比较的方法,从主、客观两个方面分析夏亡商兴的原因.主观即个人品德、对政事的态度;客观即人心向背,夏桀与商汤有何不同。从而教会学生运用对比的方法来分析历史事件。

2、奴隶和奴隶主的阶级矛盾是奴隶社会的主要矛盾。紧扣教材讲清\

国家\概念,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政治理论水平。讲述商朝经济生产时,突出青铜器的制造及其巨大成就,教师可适当补充些材料,讲清奴隶是怎样制造青铜器的,及青铜器工艺之高超、产品之多,使学生感受奴隶们的高度智慧和创造力。重点讲述司母戊鼎,教师需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充激情的描述,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感情,并对学生进行保护文物的教育。 四、知识梳理:

西周分封制的等级

自上而下: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平民、奴隶。

朝代 夏朝 商朝 西周 建立时间 约公元前2070年 约公元前1600年 公元前1046年 国都 阳城 殷 镐京 立国之君 亡国之君 禹 汤 周武王 桀 纣 周厉王 重大事件 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盘庚迁殷 牧野之战 各个朝代的归纳

四、 夏朝和商朝

1、夏朝:约公元前2070年,由禹建立,是我国的第一个王朝。夏的建立标志着我国早期国家的产生(奴隶制)。禹的儿子启继位,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最后一个夏王是桀(暴君)。

2、商:约公元前1600年,商部落的首领成汤在鸣条打败桀,建立商朝。约公元前1300年,商王盘庚迁都于殷(河南安阳)。商东到大海,西到渭水上游,南到长江流域,北达辽河。最后一个王商纣(暴君)。 五、 西周的兴亡

1、西周:约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姬发,建都于镐京(西安)。

2、分封制:周王让自己的子弟、亲戚以及功臣和古帝王的后代在各地建立封国(统治者叫国君,或诸侯),叫分封制。目的:巩固周的统治。诸侯要向周王进献财物,服从周王调遣出征作战。

3、西周结束:公元前771年,犬戎族破镐京,杀死周幽王,西周灭亡。

夏、商、西周的兴亡重点和难点

夏、商、西周的建立和灭亡,构成了本课的主线索。本课首先简要地叙述了约公元前 2070 年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建立和夏桀无道为汤所灭、商朝建

立的史实。其次,叙述了盘庚迁殷后,商朝疆域不断扩大以及商纣的奢糜残暴和武王伐纣,西周的建立。最后,叙述了周初统治者为巩固奴隶制政权而实行的分封制和西周的灭亡。

本课的重点有二。其一是夏朝的建立。首先,因为夏朝是我国历史上建立的第一个国家,这也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生产关系方面的重大变革。其次,因为夏王朝的建立,说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奴隶社会的国家之一,是世界著名的文明古国。其二是西周的分封制。言其为重点,主要在于二者都是西周的重要制度,起到拓展疆域、巩固统治的作用,对后世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分封制同时也是本课的难点。尤其是在不正面介绍宗法制的情况下,要使学生明了分封制的内容,难度更大。

三、思想教育目标

1.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奴隶制国家。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出现了“家天

下”的局面。夏桀的暴虐无道是夏朝衰亡的根本原因。

2.商王盘庚迁都至殷后,商朝进入政治经济发展的新时期。商朝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

3.周武王顺应民心,讨伐商纣,经牧野之战取得了胜利,武王伐纣是一次正义的战争。

4.西周统治者在政治上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有利于奴隶制国家的巩固。经济上实行井田制,井田制是一种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它的瓦解标志着奴隶社会的逐步瓦解。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夏朝的建立、武王伐纣、“国人暴动”、西周灭亡;分封制、井田制。

教学难点:如何认识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分封制和宗法制,又是怎样起到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的作用?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介绍本节基本线索。

1.从约公元前21世纪夏朝建立起,我国进入奴隶社会,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奴隶制国家。

2.商朝是我国奴隶社会的发展时期,西周是我国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统治者实行的井田制、分封制和宗法制,使周王朝成为一个经济发展和疆域空前广大的奴隶制国家。

3.西周后期,奴隶主贵族日益腐朽,“国人暴动”是平民反抗奴隶主的一次武装斗争。此后西周逐渐衰亡,至公元前770年,为东周所代替。 讲授新课:

一、夏朝的建立

1.建立:①约公元前2070年,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建立了。②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出现了“家天下”的局面。王位世袭制的确立,是我国从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的重要标志。③夏朝奴隶主贵族为维护自己的利益,建立起奴隶制国家机器,对奴隶和平民实行专政。

2.夏桀的暴政及商汤灭夏。 二、商朝的兴衰

1.商汤建国。约在公元前1600年,汤灭夏,建立商朝,定都亳。 2.盘庚迁殷。①迁都的原因:汤建国后一百多年间,王位纷争,政治动乱,灾害频繁,国势受到影响。为摆脱动乱和自然灾害,商王曾五次迁都。

②迁都殷的时间:约公元前1300年。

③迁都殷的作用。使商朝的政局由动荡到稳定,国势中兴,进入政治经济发展的新时期。

3.商朝的统治区域。指导学生阅读《商朝统治区域及周围属国图》,明确疆域四至,说明商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

4.商纣王的暴政。主要通过教材所引《史记》史料,讲述“炮烙之刑”残害人民,引起人民纷纷反抗。

5.残酷的商朝奴隶制度。重点讲述商朝奴隶主用残酷的刑法,镇压人民,如“人祭”和“人殉”等,进一步理解奴隶的悲惨处境。

三、武王伐封和周朝的强盛 教师应注意讲清: 1.武王伐纣。

①商纣王的暴政。由于纣王的暴虐无道,引起了人民的反抗和自己的军队阵前倒戈。

②周国的强盛。教师应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小字内容。重点应放在周文王任用姜尚、周公旦改革政治和军事,发展农业生产,重用人才,壮大兵力,作好了灭商的准备,为后来武王伐纣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③武王伐纣。文王死后,周武王继承文王遗志,继续积极准备灭商。最后利用商纣统治分崩离析的机会,联合众多部落举兵伐纣,经过牧野之战,灭亡商朝。 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说武王伐纣是一次正义的战争?以培养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2.西周的建立。指出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建立周朝,都城镐京,史称西周。 3.西周的强盛。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中小字部分内容,说明周成王及其子康王在位时,周朝进入兴盛时期,史称“成康之治”。西周是在当时世界东方具有重要地位。

4.国人暴动和西周灭亡

①周厉王的暴政: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中有关内容,然后点明这正是国人暴动的原因。

②国人暴动:先解释“国人”即西周的平民,属于被统治阶级。他们的身份比奴隶自由,有自己的一些耕地,但要受奴隶主贵族的剥削,还要被迫去当兵,替奴隶主打仗。

然后要求学生掌握:A.爆发的时间:公元前841年。B.爆发原因:周厉王的暴政激起了平民和奴隶的反抗。C.经过:镐京的平民和奴隶举起武器攻进王宫,赶跑周厉王。政权暂由大臣周公和召公共同执掌,史称共和行政。

5.西周灭亡。①国人暴动沉重打击了西周奴隶制王朝。西周末年,社会动荡不安,王室衰微,诸侯常不来朝贡。②公元前771年,犬戎族攻破镐京,西周灭亡。③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把都城东迁洛邑东周开始。

教师可让学生思考“西周为什么会衰亡?”培养学生综合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井田制、分封制 教师应注意说明: 1.井田制。 ①井田制的含义:

A.是田地的形式,因田地阡陌纵横,如同井字,称为井田;B.是经营方式,也就是剥削方式。它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

②教师还可引导学生用政治学常识有关生产关系的概念去分析:周朝一切土地属于周王所有,周王把土地分赐给诸侯臣下,但臣下只有世代享用权,不得转让和自由买卖,还要交纳一定的贡赋,这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奴隶主贵族强迫奴隶集体耕种,这是人们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奴隶主利用井田制,剥夺奴隶的劳动成果,这是产品分配形式。

③点明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它一旦瓦解,奴隶制度也随之消亡。

2.分封制。

①实行分封制的目的。周人原来是商朝统辖的一个西方部落,灭商后又四处征战,征服了许多地方。为了统治已征服的辽阔地区,西周实行了分封制。

②分封办法:周天子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封给自己的亲属、功臣和先代贵族的后裔,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③周王与诸侯的关系:周天子是最高统治者,是诸侯的共同主人。诸侯是周天子的臣属,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还要定期朝见天子纳贡,带兵随从天子作战。

④分封的作用:周朝巩固了统治,而且发展了疆域,成为地域空前广大的奴隶制国家。

⑤周朝先后分封的重要诸侯国有:鲁、齐、燕、卫、宋、晋等。

初二

第8课 辛亥革命

一、学习目标:

基 础 了 解 孙中山早期的主要革命活动 知 识 掌 握 同盟会的革命纲领和武昌起义的历史影响等 通过观察想象当年加入同盟会的仪式、武昌起义的观察想紧张情景等插图,体会三民主义的实际影响以及辛象 亥革命在民众中产生的巨大震撼力 能力训练 探究思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辛过程方法 考提取信息 比较联系 情感态度 爱国情价 值 观 感 爱国传统的发扬光大 同盟会政治纲领与三民主义的联系与区别,资产阶级革命派与维新派的历史联系与本质区别 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中华民族的亥革命既是成功的又是失败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武昌起义的枪声是辛亥志士不屈不挠革命精神的进取意张扬。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不断进取的精识 神,将鼓舞我们完成民族复兴大业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中国同盟会的建立及其纲领,武昌起义和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三、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仔细观察课文中的图画和形势图等,提示或教给学生一些思考问题的方法和角度,以培养学生的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2.学习历史要注意对历史知识的比较和联系,本课中的兴中会创立和中国同盟会的建立,可指导学生制成简表进行比较分析,以探求较好的学习方法。可从名称、时间、地点、创建人、纲领(誓言)、性质几方面归纳。 四、知识链接

孙中山(1866—1925年),名文,号逸仙,广东香山县(今中山市)人。1894年在檀香山组织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次年在香港成立兴中会总会,准备在广州起义,事泄未成。1897年在日本奔走革命时化名中山樵,此后即以孙中山见称于世。1900年派人至惠州发动起义。1905年在日本东京创立中国同盟会,被推为总理,确定“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为同盟会的政治纲领,提出三民主义学说。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后,被推选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在南京建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宣誓就职。2月13日,因革命党人与袁世凯妥协,被迫辞去大总统职务。其后领导“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屡经失败。1924年在广州召开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宣言,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把旧三民主义发展成为新三民主义,实现国共第一次合作。1925年3月12日在北京病逝,遗体安葬于南京中山陵。 五、看书总结知识结构 兴起:孙中山创建兴中会

创建同盟会

发展 三民主义的提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开展武装起义

武昌起义(_____年_______月_____日) 辛亥革命 高潮:

中华民国成立(_____年_______月_____日,在________) 结局: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积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用

消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问题探究

1. 结合课本,完成下列表格。

名称 兴中会 中国同盟会 时间 地点 创建人 性质 纠错矫正

2. 如何理解同盟会的政治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 平均地权”?

3. 同盟会的政治纲领和三民主义有何关系? 4. 为什么武昌起义又称为“辛亥革命”?

5. 有人说:“辛亥革命有成功的一面,也有失败的一面。”你同意这种 说法吗?为什么? 七、目标检测

1、中国第一个全国规模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是( )

A.兴中会 B.华兴会 C.光复会 D.中国同盟会 2、同盟会纲领:“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这里

“鞑虏”指的是( )

A.西方列强 B.满清贵族 C.满族人民 D.少数民族 3、辛亥革命中首次取得胜利的起义是( )

A.南昌起义 B.武昌起义 C.广州起义 D.秋收起义 4、中华民国第一任总统是( )

A.黎元洪 B.孙中山 C.黄兴 D.宋教仁 5、下列关于“辛亥革命”的表述错误的是( )

A.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 B.推翻了清朝的统治 C.是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D.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6、仔细阅读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孙中山与中山陵

请问:2005年4月27日,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访问大陆。他的 第一站就是中山陵。你知道为什么连战把第一站选在这里吗?孙中山 为什么会受到世人的敬仰?请你简单的概括一下孙中山的重大革命活 动。相信你一定行!

七、如果你在学习的过程中还有其他质疑的问题,请写在下面。 八、作业布置

1.记忆和理解第8课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

2.预习第9课《新文化运动》,将导学案内容补充完整。

第8课 辛亥革命

孙中山在檀香山组织了革命团体兴中会

后有建立统一革命组织中国同盟会 成立在日本 中国同盟会又成立机关刊物《民报》以三民主义为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1911.10.10辛亥革命——资产阶级革命派 在湖北武昌发动起义

胜利后,1912.1.1,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正式成立

意义: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但是,辛亥革命的果实被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窃取了。袁世凯建立起北洋军阀的统治。中国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初三

第2课 探险者的梦想(教学设计)

设计者:元辉

备课时间:2009年7月3日

教材内容:本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历史》九年级上册第2课)共

有3个子目,分别是“欧洲以外的诱惑”、“哥伦布的发现”和“首次环球航行”。第一子目介绍了从15世纪开始欧洲航海家的探险动机和条件。第二子目介绍了哥伦布的探险活动。第三子目介绍了迪亚士、达·伽马的探险和麦哲伦的环球航行。第三子目最后用两段课文从正反两个方面阐述了新航路开辟的积极意义和消极后果。

一、课标要求

复述哥伦布的主要活动,初步认识新航路开辟对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所起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了解新航路开辟的动机及技术条件。了解哥伦布的探险经过,知道哥伦布是新大陆的发现者。知道迪亚士、达伽马的航行以及麦哲伦首次环球航行探险的经历。归纳并阐明新航路开辟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后果,逐步培养正确认识和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预习课文并搜集相关资料,编演小品,体验航海探险的艰难。巧设历史情境,以现场采访的形式深入感受探险的艰难,分析探险家们共同具备的心理素质。比较郑和下西洋与欧洲探险家的远航,分析二者的异同。

通过对欧洲航海家在航海历程中体现的勇气、决心及团结合作精神的了解,培养学生坚毅、进取的性格。学习哥伦布敢于打破常规向西航行的创新精神。

三、教学过程 (一)设计思路

课程标准中“复述哥伦布的主要活动”,可以通过课堂表演由学生自主来学习。教师再把具体的知识点设计成问题放在课堂表演后由学生来讨论回答,达成学习目标。本课难点在“初步认识新航路开辟对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所起的作用”,这一点可以通过课堂导入(从古代文明交流的角度切入)先进行铺垫。再通过场景对话的活动从不同角度展现新航路开辟对东西方社会历史发展起到的作用。

(二)课堂展示 [导入新课]

请学生回忆八年级下册学习的马可·波罗的故事并介绍《马可·波罗行记》,从古代文明交流的角度引入本课。

教师提问:1、文明之间的交往方式有哪两种?2、两种交往方式比较,各有什么利弊?对东方和西方各产生什么影响?3、你知道欧洲进入近代以后怎么与东方世界交流的呢?

[学习新课]

步骤一:回眸——追寻探险者的足迹(自主学习,完成知识盘点,初步构建知识结构):

①从( )世纪开始,欧洲各国相继开始了持续二百多年的( )、( )、( )和( ),史称“ ”,主要国家是( )和( )。

②( )年,哥伦布从( )出发,横渡( ),先后到达( )、( )、( )等,使广大中、南美洲地区成为( )的殖民地。他称那里的土著居民为“ ”,加勒比海上的这些岛屿为“ ”。 ③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正面影响: 。 负面影响: 。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老师边讲解知识结构,边板书或使用多媒体展示:

原因:欧洲以外的诱惑

极影响

探险者的梦想

哥伦布的发现 影响

行动: 消极后果

首次环球航行 步骤二:体验——感受探险的艰难与荣耀

课堂表演:时空连线——与探险者面对面

(1)准备:选出节目主持人,推选哥伦布、麦哲伦、西班牙国王、记者的扮演者,其余同学作为现场观众。 (2)设计过程:先再现四个场景,然后以谈话形式进行现场的问答,最后由全体观众讨论问题。

(3)过程表演:新 课 标 第 一 网

主持人:今天我们《时空连线》节目的主题是新航路的开辟,我们的记者将再次穿越时空,而这次的被采访者是哥伦布、麦哲伦和在他们背后支持他们的西班牙国王。

场景一:采访即将远行的哥伦布

记者:请问哥伦布先生,您对这次远航的困难是怎么估计的? 哥伦布:虽然我们走的是一条没有人走过的路线,但是以我数十年的航海经验,我们对可能发生的困难还是有预计的,首先是没有任何航海图可供我们参考;其次在茫茫的大海上,食物和淡水的供应也是个问题,长期吃不到蔬菜会让我们的水手患上可怕的坏血病,甚至是瘟疫!当然,据说东方人是很文明的,但是也不排除我们会碰上可怕的怪物,哈哈!

记者:那你们有什么准备来克服这些困难吗?

哥伦布:当然!上帝与我们同在!我们几十年的经验可以帮助我们逢凶化吉,我的船上可都是老水手!何况还有东方传来的罗盘可以辨认方向。我们带了充足的食物和淡水,还可以随时上岸补给。我们有全西班牙甚至全欧洲最强大的火炮和火枪,不管碰到什么凶恶的土人,要是不听上帝的钧旨,不听我们伟大的国王的话,我让他们吃够炮弹! 记者:好的,谢谢!

场景二:在菲律宾马克坦岛采访麦哲伦

记者:麦哲伦先生,恭喜你的第一次环球航行行程过半,在即将进入印度洋之前,您有什么感想?

麦哲伦:很荣幸自己能够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环球航行船队的领袖。但是我们才走了一半,我们将继续努力!

记者:那您在菲律宾有什么计划吗?我看到你们的船员好像有长期驻扎在这里的准备。

麦哲伦:哦,是这样的,本地的土著对我们伟大的上帝和西班牙国王有小小的不敬。他们拒绝了我的一些好意,不愿意把他们的香料和财富与我们交易。因此,必须以上帝的名义给他们一些惩戒。我们的船员正在做一些准备,你知道,我们白种人的枪炮是很厉害的,我们终将把他们的财富奉献于上帝!

记者:祝您好运!但是暴力总是不好的…… 场景三:在西班牙王宫采访西班牙国王

记者:尊敬的陛下!我刚刚采访过您的臣下哥伦布和麦哲伦。请问您为什么愿意支付巨款,让他们去未知的世界冒险?我看到在遥远的东方,很多未知的困难很可能让您的投资成为泡影。 西班牙国王:正像你们中国人讲的一句谚语,“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如果不尝试一下,我们西班牙怎么能拥有广阔的领地和巨额的财富

呢?走出去会有很多困难,但是不走出去,永远不能称霸欧洲甚至世界!你要知道,当他们的船队回到西班牙的时候,就是西班牙在世界上雄起之时!

场景四:《时空连线》节目现场

主持人:我们的记者已经结束了采访。下面就请现场的观众议论一下: ①500多年前的哥伦布取得了什么成就?他能实现远洋航行的梦想条件是什么?

②哥伦布说:“黄金就是财富,谁占有黄金,谁就能获得他在世上所需要的一切!”这句话反映了他当时怎样的心态?哥伦布到达美洲后做了什么?

③从被采访者的回答中,请你预计一下他们的远航会为西班牙带来什么?给美洲和菲律宾的人们又会带来什么?xkb1.com

④你认为哥伦布是一个怎样的人?他在远洋航行活动中体现出哪些值得你学习的地方吗?

步骤三:感悟——追逐梦想,实现生命价值

一位诗人说过:“如果没有梦想,就象鸟儿失去了翅膀。”是的,每个人都有梦想,不一样的内容却一样的美丽。哥伦布、麦哲伦的探险梦激励着他们扬帆远航,不断克服困难,终于开辟出一条条新的海上航线。

梦想与现实之间总是隔的很遥远,但没有梦想的人生是苍白的,只要我们不放弃,关山万里,只要梦想依旧,我们就会在艰难的跋涉中寻找到生命的价值。同学们,你们的梦想是什么?说出你的梦想和计划吧!(由学生自主激情发言)

[课后作业]

动手画一幅简易的新航路开辟示意图,为本单元活动课作准备。 四、教学反思

第四单元 步入近代

第10课 资本主义时代的曙光

活动课二 追访历史新闻──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

1、知识梳理:

本课内容由三个小目组成,一是中国同盟会的成立及其革命纲领;二是武昌起义;三是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并理清三个子目之间内在逻辑联系。

2、三维目标:

1)了解与辛亥革命相关的历史知识: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成立(名称、时间、人物),武昌起义的时间、过程和相关事件。中华民国的成立(时间、都城、纪元 宪法)。同盟会的政治纲领和三民主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2)通过看图,培养观察和想象能力;通过探究活动,培养独立思考和学会搜集资料并能从有关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3)通过本课学习,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武昌起义的枪声,是辛亥革命志士不屈斗争精神的张扬,从而激发自己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的精神。

3、重点、难点:

重点:同盟会的政治纲领和三民主义;中华民国的成立。 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新航路的开辟

课标要求

1.知识与能力目标

新航路开辟的原因、条件及其过程和影响;通过分析新航路开辟的原因、过程和影响,培养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比较新航路开辟对欧洲和亚洲、非洲、美洲造成的两种不同结果,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历史事件的能力以及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中国罗盘针运用于欧洲航海为新航路开辟提供了重要条件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

重点、难点

本课重点: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及影响。 本课难点:资本原始积累的含义。 教学手段

利用投影仪等电教工具,有条件可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以加大课堂容量。 教学过程

导入:情景设置——图片:Nao Victorial 长27米,宽3.5米,高22。 提出问题:本节课我们要解决的三个问题: 1、为什么要开辟新的航路? 2、新的航路是怎样开辟出来的? 3、开辟出来的新航路产生了哪些影响 讲授新课

一、 为什么欧洲人要开辟前往东方的新航路? 提供情景材料:

材料一:西欧商人清点钱币(14、15世纪)图

问题一:图画中的主人公在做什么?女主人手下的书是什么书?她的目光在看什么?说明了什么? ?引发该现象的根源何在?

归纳原因一: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经济萌芽凸显了货币的重要性

材料二:《马可·波罗行纪》中说:东方某国”据有黄金,其数无限……君主有一大宫,其顶皆用精金……”

“东方是金瓦盖顶,金砖铺地,门窗都是黄金装饰,连河道里都有滚动的矿石,东方简直是一个灿烂辉煌的黄金世界,冒险家的乐园。”

归纳原因二:

《马可·波罗行纪》在西欧社会掀起一股向东方寻找黄金的热潮 材料三:14世纪中西交流的路线

归纳原因三: 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控制东西方传统的商路,迫使欧洲商人寻找一条通往东方的新的道路

材料四:材料:葡萄牙和西班牙濒临海洋,统治者积极支持海外探险活动,希望获得海外富,以加强在欧洲的地位。同时基督教与欧亚其他广泛传播的宗教相比,更多地渗透着普救主义……教会鼓励人们传播基督福音于全世界。

总结原因四:葡萄牙和西班牙王室的支持与传播天主教的需要。 【合作探究】:为什么首先是西班牙和葡萄牙最初开辟新航路?

? ? ? ?

地理位置优越

航海知识丰富、造船技术高

中央集权国家,有力量组织大规模的远洋航行 传播天主教的需要

小结: 新航路开辟的必要性(原因):经济根源: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 社会根源:欧洲人的“寻金热”。

宗教因素:传播天主教。 商业危机:意大利人和阿拉伯人垄断东西方贸易,奥斯曼土耳其占领传统商路(商路不畅,引起商业危机)

二、为什么欧洲人能开辟前往东方的新航路?

情景设置 :假如你是当时的一位航海家,具备怎样的条件,你才能去远航呢? 条件:可能性:技术——造船技术与航海技术的进步; 资金——统治者的支持; 人才——有胆有识的航海家; 知识——地圆学说的流行; 思想:人文主义提倡冒险进取精神 三、经过——勇敢的航海家

时 间 国别 航海家 支持国 方向 到达地 1487 葡萄牙 迪亚士 葡萄牙 向东 好望角 1492 意大利 哥伦布 西班牙 向西 美洲 1497~1498 葡萄牙 达·伽马 葡萄牙 向东 印度 1519~1522 葡萄牙 麦哲伦 西班牙 向西 环球 提供记忆方法:谐音记忆(按时间先后排)弟弟(迪亚士)到非洲;哥哥(哥伦布)去美洲;大家嘛(达伽马)到印度;没钱了,卖着轮船(麦哲伦)环球走 四、新航路的开辟带来了什么影响?(人类的收获) 对欧洲: 1.开始殖民扩张(西、葡、荷、英、法,但葡西并没有立即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2.引起“商业革命”:(1)贸易范围扩大(2)贸易数量和品种增加 (3)商业中心的转移——由地中海地区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4)商业经营方式发生变化——股份公司、证券交易所纷纷出现 3.引起“价格革命”: (1)货币贬值、物价上涨; (2)社会分化:①封建主衰落 ②工商业资产阶级获得暴利 总结:对欧洲的影响:加速西欧封建制度解体,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 对世界:1、地理发现之旅:孤立封闭——会合交融——连为一体 2、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出现 总结:对世界: 1.结束了各地相对孤立状态,世界开始联为一个整体 2.麦哲伦的环球航行证明了地圆说的正确,冲击了教会神学理论 3.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出现

4、有利于世界物种和文化的交流

对亚非美洲:提供殖民者登上非洲大陆图片

1.带来深重灾难 2.带去西方文明,冲击当地落后文化和生活方式 【共同探讨】:新航路的开辟给人类带来的是曙光还是灾难? 强调曙光——从各民族的分散孤立走向整体世界…… 不忘灾难——殖民扩张和残酷掠夺…… 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① 结束世界相对孤立状态,日益连成一个整体,世界市场雏形开始;

② 引起“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③对当地人民带来了灾难和贫穷 ; ④证实地圆学说的正确性

【课堂小结】

问题一:开辟新航路的原因——为什么要?和 为什么能? 问题二:开辟新航路的过程 问题三:开辟新航路带来的影响

本课知识纠错:情景设置:哥伦布先生,能讲讲您伟大的航行吗? 好的, 我横渡太平洋后为我的祖国--葡萄牙开拓了新的土地, 并把伊斯兰教传到了东方, 我还有力证明了地球是圆的。

第16课 辛亥革命

一、教学目标:

中国同盟会的成立;三民主义;与改良派的论战;武装起义;武昌起义;中国民国的成立;袁世凯夺取革命果实;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二、重点难点: 1 重点分析:

同盟会建立的条件和性质的分析是重点。一 建立条件:1、经济基础:20世纪出,民族资本主义的比较迅速的发展。2、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队伍壮大。3、思想基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广泛传播。4、组织基础:兴中会等革命团体的建立。二 同盟会的性质:它是在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成员的基础上组成的,但它不同于以上各团体,从其组织形式、组成人员成分、政治纲领和章程上看,它是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2 难点分析

武昌起义的条件是重点。1、经济基础:汉口的自然经济解体早,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成长早,此外这一地区,交通便利,煤铁资源丰富,也便于资本主义的发展。2、阶级基础:随着武汉地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形成了近代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群。这为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阶级基础。3、群众基础:武汉地区帝国主义入侵较早,帝国主义的掠夺和封建主义的压榨,使人民的反抗怒潮不断高涨,这为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较好的群众基础。4、起义准备:武昌起义前,革命党人在武汉地区进行了长期的起义准备。5、熊秉坤、金兆龙等人的革命主动精神。

1.关于辛亥革命发生的复杂背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加强对华资本输出,掀起瓜分狂潮,中华民族危机日益严重。在这种形势下,一方面,帝国主义的侵略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日益成长壮大;另一方面,帝国主义的侵略与中国封建势力的限制,又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于是,19世纪末,民族资产阶级的上层以康有为和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进行了资本主义的改革。这个时期内,维新变法成为流行的社会思潮。与此同时,以孙中山为代表的民族资产阶级的中下层则提出了资产阶级革命的主张,并着手成立兴中会,成为中国民

主革命的先行者。戊戌变法失败后,特别是八国联军侵华,镇压义和团运动,逼迫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清政府的反动卖国本质充分暴露,人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清政府的不堪救药。接着是1905年的日俄战争,日本侵略势力深入中国东北。这一切都进一步激化了帝国主义及其走狗清政府与中国人民的矛盾。主张推翻清政府统治的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开始成为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主要思潮。由此,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的爆发,就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

2.关于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和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一方面,袁世凯势力强大。首先,袁世凯代表的是汉族大地主、旧官僚即封建势力的利益,又得到帝国主义的支持;其次,他控制着当时中国最强大的军事集团——北洋军阀集团,拥兵自重,实际上把持着清政府的内外大权;再次,他一贯善于玩弄反革命两面手法,伪装得较好,使资产阶级革命派难以认清其反革命本质。反之,另一方面,由于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力量不足,手中没有掌握独立的武装,资产阶级革命派在政治上不成熟,具有严重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例如,首先在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三民主义中没有提出明确的反帝主张,他们甚至幻想帝国主义的支持;其次,他们对袁世凯也抱有幻想,普遍认为如果清帝退位,中华民国成立,民族主义和民权主义就实现了。此外,他们不注意发动人民群众,因而实力显然不如袁世凯。在帝国主义支持的袁世凯的加紧逼迫下,革命派只得将政权拱手相让,从而让袁世凯当上了临时大总统。

一、如何正确认识革命与改良

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潮广泛传播之时,革命派与改良派分别以《民报》和《新民丛报》为主要舆论阵地,展开一场关于革命与改良的大论战。

革命和改良的真正涵义是什么?大学生并不是十分清楚。所以有必要让大学生对这两个概念有个清晰的认识。所谓革命,就是在政党的领导下,用武装斗争的手段打碎旧的国家机器,推翻旧的社会制度,代之而起建立新的社会制度。所谓改良,是指在现有体制下,采用非暴力的手段进行自上而下的变革。革命和改良都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辛亥革命之前中国人民曾为改革付出了巨大代价,但换来的结果却仍然是中国的落后。改良的道路行不通后,人们开始尝试用新的方式,即革命。

辛亥革命的爆发是一种历史必然。所谓历史必然,是相对于偶然而言的。革命的爆发是在具备了一系列的社会历史条件条件,具体包括主观和客观两大条件。没有这些条件,革命不可能单靠某个领导人或某个政党的意志或情感就能发动起来的。辛亥革命前,中国社会已经陷入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之中。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生义对中国的侵略日益扩大。政治上,《辛丑条约》后,帝国主义取得了在中国的心脏地带的驻兵权,清政府彻底成为洋人的朝廷。清末的伪“立宪”也使得清政府失去了在政治上革新的最后一次机会。经济上,由于连年战争的巨额赔款以及清政府的腐败统治,财政上出现巨大赤字。清政府统治下的人民生活困苦不堪,社会下层起义此起彼伏,社会矛盾空前激化,清政府如“大厦将倾”,已陷入万复不劫之境地,再加上资产阶级革命的骨干力量的产生和发生,革命的发生在所难免。

二、党的十五大评价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这也是第三章的一个教学重点问题。那么应该如何解析“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这一问题呢

第一,政治上,推翻了封建势力的政治代表、帝国主义在华的代理人一清政府的统治,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在中国第一次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从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代表封建集权的皇帝秦始皇到末代皇帝宣统,两千多年的历史里,中国的历史是同皇帝紧密相联。辛亥革命的发生改变了中国的这一历史轨迹。在辛亥革命中,

皇帝被打倒了,更确切的说,是皇帝这个概念从人们的现实生活中消失了。从此,“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的民主观念深入人心,正因为如此,当袁世凯、张勋先后复辟帝制时,都受到了社会舆论的强烈谴责和人民群众的坚决反抗。

第二,经济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近代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发展有两个重要阶段。第一阶段就是中日甲午战后,由于帝国主义竞相对华资本输出,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自然经济,同时,清朝政府为了扩大税务局源也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在严重的民族危机刺激下,许多人纷纷呼吁“设厂自救”,“实业救国”。中国出现了兴办工业的浪潮,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第二个重要的发展阶段就是辛亥革命后以及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制定了颁行了一系列振兴实业的法令条例。如财政部拟定的《商业银行条例》,鼓励民间私人资本开办银行。1912年,孙中山还亲自筹设中华实业银行,自任名誉总董。实业部拟定了《商业注册章程》,准许各类商号自由注册。工商部颁布了《暂行工艺品奖励章程》,把专利权之授予严格限制于工艺品的首先发明及改良者,并规定了具体年限,从而废除了此前的封建性专利垄断。据《农商部统计报告》提供的数字,这一时期所设工厂分别是:1911年为787家,1912年为1502家,1913年为1378家,1914年为1123家。这些数字从一个方面显示了辛亥革命后实业有所发展的趋向。而实业的发展也使得中国近代产业工人的人数,从辛亥革命前的

50-60万人,上升至1919年的200万人。“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为中国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奠定了阶级基础。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87vg.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