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加几的加法教学设计

更新时间:2024-02-03 11:15: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2014-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

我的模式我的课 ——精品教案

【教学内容】

青岛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上册98—99页,信息窗2—8加几的加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凑十法的两步思维过程,能用凑十法正确计算8加几的题目。 2.初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培养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抽象思维水平。 【教学重点】掌握8加几的口算方法,能正确、迅速地口算。 【教学难点】理解口算的算理,能正确进行口算。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谈话导入

谈话:同学们,上节课我们看了一班的运动会报名情况,今天,我们一起去比赛现场看一看。(课件出示情境图)看,志愿者正忙的不可开交,他们有的给运动员领果汁,有的给运动员领矿泉水呢。 2.提出问题

提问:仔细观察一下,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梳理信息,师点击课件出示信息。并板书:一组领8瓶果汁,二组领7瓶果汁;一组领6瓶矿泉水,二组领8瓶矿泉水。

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梳理并随机板书问题:

①两组一共领了多少瓶果汁? ②两组一共领了多少瓶矿泉水? 师小结:同学们真善于动脑思考,提出了这么多有探究价值的数学问题,今天我们一起来解决黑板上这几个问题。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感兴趣的领果汁、矿泉水的情境,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分类搜集信息、提出数学问题,有利于学生进一步明确探究的方向,也有利于学生对基本的数量关系的理解,较好的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解决“两组一共领了多少瓶果汁?”的问题,自主探索算法。 (1)理解意义,揭示课题

1

师:该怎样解决“两组一共领了多少瓶果汁?”谁能来列算式?(随着学生的回答板书:8+7)

师:为什么这样列式?(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

要求两组一共领了多少瓶果汁,就要把两个组领的果汁合起来,合起来就要用加法。 (2)独立思考,探索算法。

谈话:怎样计算“8+7”呢?会做的同学,把你的想法写在练习纸上;还没想好的同学先独立想一想,也可以借助你手中的学具摆一摆,或者直接在本子上算一算。然后把你的想法与同桌讲一讲。咱比一比,看谁想的办法最多! 三、算法交流,提升优化 。 1.交流各种算法。

过渡:有的同学们交流完了马上就坐好了,真是一个好习惯!来,哪位同学先来说说你的想法?

学生可能想到以下三种计算方法。教师引导学生按照以下由直观到抽象的顺序进行交流。

方法1:数一数 你是怎样数的?

把8记在心里,然后再数7个数,是9、10、11、12、13、14、15所以8+7=15。 追问:为什么把8记在心里,数7个数?这样数更方便。

方法2:凑整

把8当作10,先算10+7=17,因为多算了2,所以再用17—2=15。 方法3:摆小棒

先让学生展示摆小棒的过程。

(1)指一生到前面展示摆小棒的过程,其他同学观察他是怎样摆的。 师:谁看清楚了他是怎么摆的?指一生重述摆小棒的过程。

师:老师有个问题不明白,为什么要从7根小棒里拿走2根给8。意在引导学生理解:这样就把8根小棒凑成10根,旁边还剩5根,合起来就是15根。

师:你听明白了吗?其实他用的这种方法,我们在学习9加几的时候就用过,叫凑十法。

追问:为什么要从7里面拿走2给8?(凑10)理解这样算起来简单。 师:你会象这个同学这样摆一摆吗?自己动手摆摆试试,要边摆边说。 (2)然后引导学生指挥电脑演示摆小棒的过程。

师:小电脑也想他的样子摆一摆,请大家来当小指挥。并让学生边指挥边说过程。 你能把小电脑的演示过程用算式表示出来吗? 8 + 7 =15

2

2 5

师:还有谁愿意说一说,能说给你的同位听吗?不看小电脑演示你还能说吗?你能看着算式说吗?(指生反复说一说)

师随机板书:

(3)同桌互相说一遍。

(4)师:同学们真不简单,探究出这么多计算方法,你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设计意图】将口算的方法与学生摆小棒的过程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利用数形结合由直观到抽象,有助于对口算过程的理解,同时又尊重了学生的想法,鼓励算法多样化,结合口算过程适时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四、应用算法,解决问题

1.独立解决“两组一共领了多少瓶矿泉水?”

谈话:刚才在解决第一个问题,我们利用摆小棒探究出了用凑十法计算8加几的口算方法,你们真了不起。关于第二个问题,想不想自己解决呢?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在练习纸上完成。

交流时重点交流凑十法这种方法。 师:观察这几道算式,都是8加几的加法, 借机板书课题:8加几的加法。

【设计意图】给学生提供开放的解决问题的空间,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的灵活性,体会算法多样化。同时利用这一仿例练习,及时的巩固了口算的方法。 2.归纳总结规律,提升思维。

师:我们刚才学会了用凑十法口算8加几的加法,你会了吗?想不想接受挑战?用最快的速度计算8加几。(课件出示8加几的算式)学生口答。

? 8+2=10 ? 8+3=11 ? 8+4=12 ? 8+5=13 ? 8+6=14 8+7=15 8+8=16

师:仔细观处这些算式,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重在引导学生发现,和的个位数比8除外的另一个加数少2,因为少的这个2拿去给8

3

凑十了,所以会少2.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快速计算8加几的加法,检查学生是否掌握了凑十法,同时引导学生发现规律,能更快的利用规律来计算8加几的加法,也提升了学生的思维。 五、联系实际,灵活应用 1.

2.圈一圈,算一算(自主练习2)

【设计意图】应用环节由直观到抽象,由数学到生活,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在巩固算法的同时,引导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3.解决问题:(自主练习5) 4.课堂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谈体会,小结本课。

4

《8加几》教学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从这一理念和目标出发,我以畅游“数学王国”为主线,设计了《8加几》这节课,目的在于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索,使学生在已有经验和知识的基础上自己得出计算“8加几”的方法,加深理解“凑十法”的思维过程;让学生经历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这一过程,初步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获得成功解决数学问题的喜悦,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用数学的意识。 1、在游戏情境中激发学习兴趣

根据小学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我创设了生动有趣畅游“为运动员服务”这一教学情境。当我把运用课件把音、像、动画巧妙地结合创设出的生动的情境呈现在孩子们的面前时,激起他们极大的学习兴趣,诱发他们主动地发现并提出问题,积极地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让他们在具体的情境中始终精神饱满地参与教学活动。 二、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

本节课的整个教学过程,基本上是以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模式来进行的,这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如,在出示例题情境后让学生收集信息并提出问题,接着想办法列出算式。然后又通过近摆小棒让学生自己发现把8“凑成十”的方法,并用数学的语言表达出来。作为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我不仅让孩子们在这个自主学习的活动中不断充分、主动、积极地表现自我,同时也注意用积极的语言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如“你真棒”、“你的进步真大”等等,让他们获得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帮助孩子们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三、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索的过程

我在教学中紧紧围绕学生的心理,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结构的实际出发,让他们通过有目的观察收集数学信息、摆小棒操作、交流讨论如何“凑十”,主动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如在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时,要求学生摆一摆小棒,看如何“凑十”,并要求同桌每人摆一种,方法不能相同。通过操作,学生手脑并用,在操作、思考中

5

寻找规律方法,实现了把8 “凑十”的知识再创造,这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也体现了“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基本理念。

四、不足之处:在这节课中,我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由于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索、动手操作,摆小棒这一环节用的时间过多,导致时间前松后紧;为了呈现完整教学过程,忽视对个别学困生的辅导。

6

寻找规律方法,实现了把8 “凑十”的知识再创造,这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也体现了“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基本理念。

四、不足之处:在这节课中,我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由于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索、动手操作,摆小棒这一环节用的时间过多,导致时间前松后紧;为了呈现完整教学过程,忽视对个别学困生的辅导。

6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87tw.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