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音乐史及其经典赏析---超级完整
更新时间:2024-06-08 07:07: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 西方音乐史经典作品推荐度:
- 相关推荐
西 方 音 乐 欣 赏
第一章 古代至巴洛克时期的音乐文化 第一节 音乐文化概述
自古代至巴洛克时期,西欧音乐经历了大约3000多年的漫长历史。在这段历史时期内,依音乐文化发展的自身规律与音乐形态的演变过程,它可大致分为古代、中世纪、文艺复兴、巴洛克四个发展时期。
第二节 古代希腊、罗马的音乐文化。 古希腊音乐文化的繁荣时期,大约在
\荷马时代\〈公元前12至8世纪左右〉 \古典时代\〈公元前5至4世纪〉
\希腊化时代\〈公元前3世纪〉(古希腊艺术的黄金时代)
古希腊发展起来的音乐体裁与形式多种多样,主要有荷马史诗、歌曲、悲剧、喜剧等。
荷马时代出现的荷马史诗是一种音乐与诗歌相结合的大型作品。代表作品有《伊里亚特》、《奥德赛》等。
古希腊的乐器基萨拉琴、阿夫洛斯管有了发展,它们可为歌曲伴奏或独奏。 (基萨拉琴、阿夫洛斯管 —— 音乐片段)
公在前5至4世纪,是希腊古典文化高度繁荣的时期。在这个时期中悲剧艺术体裁产生。悲剧是一种包括戏剧、诗歌、音乐、舞蹈的综合艺术形式,它由对白和音乐分曲〈含有朗诵调、独唱、合唱〉组成。
古希腊的音乐为单声部音乐,它形成了八组自上而下的调式音阶,如多利亚
调式、弗里吉亚调式等。后来,罗马帝国〈公元前1世纪至公元5世纪〉接受和沿用了古希腊的音乐文化,使之成为以后欧洲音乐的发展基础。
纪元初年,罗马帝国的奴隶、平民等被压迫阶层中产生了天主教,随之出现了为它服务的宗教音乐。最后,君士坦丁大帝宣布它为国教,天主教音乐因此得到确认和发展。
第三节 中世纪的音乐文化
公元476年,奴隶制的西罗马帝国灭亡了。从这一年起至17世纪中叶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欧洲史上称这一段时间为\中世纪\。中世纪是欧洲封建制度形成、发展和衰落的历史。音乐史中的中世纪指公元5世纪后1000年左右的时间内西欧音乐文化的发展状况。中世纪欧洲的音乐文化中心有意大利、法国、德国,此时期发展的音乐体裁主要为宗教音乐与世俗歌曲。
公元6世纪末,罗马教皇格里哥利一世为了统一教会仪式,从当时流行的歌调中选编出一套典型歌调确定为天主教传统歌调,并将之汇编成《唱经歌集》。后人称之为格里哥利圣咏。
公元9世纪以后,格里哥利圣咏曲调下方增加了一条平行四五度的曲调,称为\奥尔加农\(Organum)。至13世纪,复音音乐在宗教音乐中广泛使用。欧洲音乐自单音音乐过渡至复音音乐。
中世纪除宗教音乐外,反映城市生活的世俗音乐也在发展。当时法国游吟歌手、德国恋歌诗人演唱的歌曲内容反映了战争、爱情及对大自然的歌颂。
第四节 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文化
文艺复兴是14世纪至16世纪欧洲新兴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地主阶级的一次
思想文化运动。文艺复兴艺术的主要题材是人对生活的爱,对理智的信心,对大自然的歌颂。文艺复兴时期欧洲的音乐中心有法国、意大利、尼德兰(今天分属于比利时、荷兰、法国三国,位于北海沿岸地区)、德国,发展的音乐体裁主要有法国歌谣曲、意大利牧歌、德国新教圣咏、意大利合唱复调音乐以及琉特琴、管风琴音乐。
在文艺复兴的历史潮流中,音乐艺术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它首先体现在世俗音乐体裁得到极大发展。14世纪,以法国歌谣曲、意大利牧歌为代表的\新艺术\音乐风格开始发展。
15世纪,尼德兰乐派作曲家发展了复调音乐中的模仿手法,确立了严谨的复调技术,丰富了复调织体,使复调音乐与主调音乐形成新的结合。尼德兰乐派的代表作曲家有杜费〈G.Dufay,1400~1474年〉、沃克亥姆〈J.Ockeghem.1430~1495年〉、奥尔兰多〃第〃拉索(0.di.Lassus,1532~1594年)等。
文艺复兴时期的宗教音乐发生了很大变化。16世纪初,改革后的德国新教圣咏为四部合唱形式,旋律在高音部,曲调选自德国古老的圣歌与民歌,用德文演唱。其中最著名的一首为《上帝是我们坚固的堡垒》,这首歌被恩格斯称为\世纪的马赛曲\。在德国新教圣咏的影响下,法国、尼德兰、瑞士等国也出现了新教圣咏。
文艺复兴时期的器乐有了较大的发展,琉特琴音乐逐渐器乐化了。风琴音乐出现了前奏曲、托卡塔、幻想曲等早期器乐体裁。
(琉特琴、管风琴音乐 —— 音乐片段)
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以内容上的世俗化与写实精神,技术上的巨大创造性,显示出独特的历史特征。它对欧洲音乐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第五节 巴洛克时期的音乐文化
17世纪至18世纪上半叶,欧洲各主要国家正处于从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制度过渡的时期,欧洲音乐文化的发展表现出一种新旧风格交织、社会内容混杂的复杂形态。音乐史上称这一时期的欧洲音乐文化为巴洛克时期。
巴洛克一词源自葡萄牙语\意指形状不规则的珍珠。后在艺术史中使用,主要指17世纪西方建筑、雕塑艺术中宏伟、华丽、充满活力的风格特点。音乐史中沿用了这一词,用来概括当时音乐的复杂多样和创新精神。巴洛克时期欧洲的音乐文化中心主要有意大利、法国、德国、英国,发展的音乐体裁主要有歌剧、清唱剧、康塔塔以及风琴、古钢琴、小提琴、器乐合奏音乐。
巴洛克时期,歌剧是一种广泛发展的音乐体裁。它最早诞生自意大利的佛罗伦萨。1600年,为庆贺梅弟奇公主玛丽亚嫁给法王亨利四世,里努契尼写了《优丽狄西》一剧,由培里、卡契尼作曲。10月16日在皮提宫首演。于是,人们将1600年作为\歌剧年\而载入音乐史册。意大利歌剧自诞生后,先后出现了佛罗伦萨、罗马、威尼斯、那坡里四个歌剧艺术中心。意大利歌剧的代表作品有蒙特威尔第的《奥菲欧》、《阿丽安娜》,切斯蒂〈M.A.Cesti,1623~1669年〉的《金苹果》,A.斯卡拉蒂的《光荣的凯旋》、《世袭贵族》等。
巴洛克时期法国歌剧场面壮观,经常插入舞蹈、合唱,音乐比较注重宣叙调,显现出更多的民族特点。优秀的歌剧作品有吕利(1632~1681年)的《阿尔密德》、拉莫〈1683~1764年〉的《风流的印度人》等。此时期英国的优秀歌剧作品有普赛尔(1658~1693)的《迪东与伊尼》。德国歌剧的代表作品有序兹(1585~1672年)的《达芙妮》。
康塔塔是巴洛克时期发展起来的另一种大型声乐套曲体裁。17世纪产生于意大利,是一种独唱的世俗叙事套曲,以咏叹调和宣叙调交替组成。17世纪中叶传入德
国,后来发展成为包括独唱、重唱、合唱的声乐套曲。内容以世俗或宗教故事为题材,规模较清唱剧小,故事情节简单,偏重抒情性,具有室内乐性质。
巴洛克时期,欧洲的器乐出现了一派繁荣景象。17世纪意大利提琴制造艺术的空前发达,促使小提琴音乐的创作演奏水平飞速发展,同时以提琴为主的合奏艺术形式也有了重大的进步。这一时期产生的新器乐形式主要有奏鸣曲、协奏曲两类。独奏奏鸣曲中的优秀作品有塔蒂尼〈Tartini,1692~1770年〉创作的小提琴奏鸣曲《魔鬼的颤音》。协奏曲为16、17世纪之交出现的由一个或数个独奏者与管弦乐队协同演奏的合奏形式。如果独奏者不是一人,则称为大协奏曲。意大利作曲家兼演奏家维瓦尔第〈1687~1741年〉大大发展了协奏曲体裁,他的代表作品有大协奏曲《四季》等。
(斯特拉底瓦尼 —— 名琴与名曲) (大协奏曲《四季》—— 〈春〉)
古钢琴自16世纪起流行于英国,17世纪以后又为法国宫廷和市民所喜爱,当时的乐器型制有击弦古钢琴和拨弦古钢琴两种。英国古钢琴艺术繁荣于莎士比亚时代。
(击弦古钢琴和拨弦古钢琴及其音乐片段)
第六节 巴洛克时期的音乐大师
在巴洛克时期欧洲音乐艺术的发展中,巴赫与亨德尔两位音乐大师占有特殊的地位。他们继承了前人的重要创作经验,形成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作品深刻地反映了他们生活的时代。
“音乐之父”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1750),德国作曲家、管风琴家。
巴赫的音乐作品众多。声乐作品主要有《马太受难乐》、《约翰受难乐》、《b小调弥撒》、《圣诞节清唱剧》、200多首康塔塔(其中世俗康塔塔23首)、6首经文歌。器乐作品中管弦乐作品主要有6首《勃兰登堡协奏曲》、4首管弦乐组曲、2首小提琴协奏曲;室内乐作品主要有6首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6首无伴奏大提琴奏鸣曲、《音乐的奉献》;钢琴乐曲主要有《平均律钢琴曲集》2卷、《赋格的艺术》、《意大利协奏曲》、《半音阶幻想曲与赋格》、6首法国组曲、6首英国组曲;管风琴乐曲主要有143首圣咏前奏曲以及幻想曲、赋格、托卡塔等作品。
管风琴曲《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 小提琴曲《G弦上的咏叹调》
管弦乐《F大调第二号勃兰登堡协奏曲》
巴赫的音乐创作体现了18世纪德国普通市民的先进思想,作品中反映了人文主义思想中提倡的坚强的意志、崇高的信念、自我牺牲的精神。他的作品含有一定的哲学伦理意义。在创作中这种哲学伦理思想又和抒情、写景密切结合在一起,达到情感和理智的高度统一。巴赫的音乐风格具有概括性、综合性,并富有民族性,音乐体现了巴洛克时期特有的热情和幻想力。他的音乐创作使几个世纪以来发展的复调风格达到高度的成熟和繁荣,并为新的主调和声风格音乐的发展准备了先决条件。
“清唱剧大师”亨德尔 —— 英籍德国作曲家。1685年2月23日生于德国哈雷一小市民家庭。1759年4月14日在伦敦逝世。
亨德尔一生创作了歌剧50部,代表作品有《尤利乌斯〃凯撒在埃及》、《罗德林达》等。在他的音乐作品中清唱剧居重要位臵。他共写有清唱剧23部,作品庄严强劲、气势宏伟,具有前所未有的英雄性气概和史诗性。优秀作品如《以色列人
在埃及》、《弥赛亚》、《参孙》等。此外,亨德尔还写了相当数量的器乐曲,其中有大协奏曲、管风琴曲、古钢琴曲、管弦乐曲《水上音乐》、《焰火音乐》等。
管弦乐组曲《水上音乐》
清唱剧《弥赛亚》—— “哈里露亚”
清唱剧是一种大型声乐套曲体裁。它包括独唱(咏叹调、宣叙调)、重唱
及合唱,用管弦乐队伴奏,作品内容富有戏剧性和史诗性。16世纪起源罗马,为宗教题材的音乐剧,后来也有世俗题材的作品出现。17世纪中叶开始发展成为音乐会演出的声乐作品,其中合唱处于主要位臵。为清唱剧的发展做出贡献的作曲家有德国的序兹、英籍德国作曲家亨德尔。
亨德尔的音乐风格具有欧洲性。他是新复调风格的古典大师,作品音乐形象丰富,倾向于造型性,作品中英雄的宏伟风格对其后的作曲家具有广泛的影响。
第二章
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文化(从娱乐走向崇高)
第一节 音乐文化概述
18世纪下半叶的欧洲,处于动荡的革命年代。在这一时代中,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在迅速发展,资产阶级的力量日益壮大,资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反封建斗争也在走向相当紧张的阶段。它的最终结果,即导致了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
首先,以法国“启蒙运动”为代表,全欧性的政治思想运动蓬勃发展。“启蒙运动”是文艺复兴运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续和发展, “自由”、“平等”、“博爱”,这一思想代表了广大人民的利益,到得了广泛的支持。
在德国,一些进步知识分子发起了“狂飚运动”,“狂飚运动”反映了资产阶
级摆脱封建束缚,要求个性解放的强烈愿望,它崇尚感情,带有狂热的个人主义情绪;它歌颂自然,反对专制暴政,反对黑暗社会。年轻的歌德和席勒参加了这场运动,在他们的文学作品中,不加掩饰地表现出了反封建的启蒙思想。
在这一时期,还应该提及的是以法国百科全书派为代表的美学思想。它们从唯物主义的观点出发,强调艺术思想内容对艺术形式的决定作用;强调在艺术中真、善、美的统一;强调艺术的民族性、民主性,还提出了“到民间去”、“回到自然去”的口号等。
新的文学理论、新的美学思想,引起了这一时期西欧音乐的重大变革。首先是更接近于市民要求,市民审美观念的喜歌剧的产生。喜歌剧取材于日常生活,形式活泼,富于民族和地方色彩。这一体裁被意大利作曲家裴格雷西和法国启蒙学者卢梭做了最早的尝试,他们的喜歌剧作品《管家女仆》和《乡村卜者》具体实践了启蒙思想的美学观点。其次是正歌剧的改革,作曲家格鲁克的改革目标即去掉正歌剧的种种弊病,要具体体现启蒙主义美学理论“返回大自然”的口号。他认为质朴和真实是一切艺术作品美的伟大原则,他摒弃了正歌剧中过分追求华丽的装饰和对声乐技巧的炫耀,要求歌剧反映新的生活现实和新的思想观念。格鲁克的歌剧作品有《阿尔塞斯特》、《伊菲革涅亚在奥利德》。后来,古典主义的歌剧在莫扎特的创作中得到了更为长足的发展。再次是器乐创作方面,世俗性因素加强,主调和声风格占据了主导地位。音乐创作追求哲理性的表现,贝多芬即把对立统一的辩证原则运用于他的器乐创作中,提高了其作品的社会意义。在这一时期中,近代奏鸣曲式结构和以这种结构为主要骨架的交响乐、协奏曲、奏鸣曲、各类重奏曲等器乐套曲的体裁得以确立和完善。尤其是在交响乐和奏鸣曲的创作方面,海顿、莫扎特、贝多芬三位维也纳古典乐派大师做出了最卓越的贡献。他们在古典主义初期曼海姆乐派、柏林乐派的基础上,把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创作推向了高
峰。
“交响乐之父”—— 海 顿
弗朗茨〃约瑟夫〃海顿(1732~1809年),出生于奥地利,其父为农民,自幼即在音乐方面表现出了天赋。5岁时,开始学习基本乐理,8岁去维也纳在圣斯蒂芬教堂担任唱诗班歌童,通过演唱的曲目,他熟悉了过去的奥地利、尼德兰和意大利作曲家的许多复调风格的作品。18岁时因变声而被解雇,为了生活,他积极参加各种街头演奏、家庭四重奏晚会,更加广泛地接触到了维也纳的世俗音乐,他孜孜不倦地埋头写作,刻苦钻研以丰富自己的知识。自1759年起的30多年的时间内,海顿在封建贵族府邸中服役,根据主人的命令,创作各种各样的作品,包括餐后的音乐演奏、娱宾的歌剧及家用礼拜堂弥撒乐等。海顿的生活和创作道路,是18世纪封建专制制度下,许多作曲家所共同经历的道路,同时,也是18世纪欧洲音乐生活的典型写照。
海顿是一个多产的作曲家,他一生创作了不下125首交响乐(广泛流传的有第44《哀悼》、第45《告别》、第94《惊愕》、《伦敦》等),77首弦乐四重奏(最重要的有第3号、20号、64号、76号等),20首钢琴协奏曲,9首小提琴协奏曲,6首大提琴协奏曲,16首其他各种乐器的协奏曲,52首钢琴奏鸣曲及帕蒂塔,175首次中音提琴的小品以及大量的嬉游曲、卡赛兴和室内乐小品。在声乐作品方面,以二部清唱剧 --《创世纪》及《四季》最为著名,此外,还有许多宗教性的声乐作品及36首歌曲等。
第45《告别》、第94《惊愕》、第101《时钟》交响曲 清唱剧《创世纪》 《小夜曲》
小夜曲原意为“傍晚的音乐”。中世纪骑士文学的一种爱情歌曲。流行于西
班牙、意大利,常用吉它伴奏。因多于傍晚在恋人窗下演唱而得名。后演变成独唱时器乐改编曲、器乐独奏的小夜曲。18、19世纪还盛行过一种组曲型器乐套曲也称为小夜曲。如莫扎特的《G大调弦乐小夜曲》及贝多芬二部三重奏也命名为“小夜曲”。
在这些作品中,海顿赋予其深刻的乐观主义精神,鲜明地表现出普通人的内心世界,及他们的思想感情,音乐具有愉快幽默的性格,充满了生活气息。他的音乐创作与民间音乐保持着较广泛、密切的联系,这和他的生活环境是分不开的。
海顿最突出的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交响乐和弦乐四重奏两种音乐体裁的创作上。在他的四乐章的交响乐中,确立了以短小动机加以动力性展开的奏鸣发展原则,发展了近代管弦乐的编配手法。他的四重奏作品具有很强的抒情性,在创作手法上和复调的运用上也更为大胆。海顿的音乐创作成就,为莫扎特的古典歌剧、贝多芬的器乐创作的高度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音乐神童”—— 莫扎特
沃尔夫冈·阿玛德乌斯·莫扎特(1756~1791年),出生于奥地利的萨尔斯堡,他的父亲是出生在德国奥格斯堡的音乐家。在家庭音乐气氛的熏陶之下,莫扎特自幼就显现出特殊的音乐才华:4岁起学习钢琴,5岁开始写作乐曲,8岁时已经有几首奏鸣曲和交响曲作品问世。莫扎特的父亲急切盼望儿子的成功,6岁时就带他到欧洲各国旅行演奏,莫扎特以他不凡的才能被人们誉为“神童”,也就在漫长的旅途中,莫扎特开扩了艺术视野,他听到了凡尔赛教会歌手的宗教音乐合唱和管风琴演奏;听到了巴黎训练有素的交响乐队的优美音色;以及亨德尔的神剧、独具特色的意大利歌剧,这些都成为莫扎特以后创作的基础和源泉。
在莫扎特近30年的创作生涯中,歌剧方面的贡献最为显著。他写有22部歌剧,
其中以《费加罗的婚礼》、《唐·璜》、《魔笛》最为著名。在歌剧《费加罗的婚礼》中,他废弃了意大利喜歌剧体裁中偏重于表面夸张的手法,赋予各个角色更深刻的抒情性;“重唱”的成功运用为展开情节造成戏剧性冲突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另外,莫扎特创作有45部交响乐,早期作品与海顿风格相近,后期的第39号、40号、41号,去掉了以往交响乐的引子,主、副部主题间的形象对比更为强烈,展开部不稳定幅度得到加强。莫扎特还写有一些室内乐、钢琴协奏曲、奏鸣曲及宗教体裁作品。在这些作品的写作中,莫扎特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
歌剧《费加罗的婚礼》《魔笛》
序曲 乐曲体裁之一。原指歌剧、清唱剧等大型作品的开场音乐。17、18世纪的歌剧序曲分“法国式序曲”及“意大利式序曲”。前者为复调风格,慢板、快板、慢板三个段落组成,者为主调风格,由快板、慢板、快板三个段落组成。后来的交响曲即由此演变而成。18世纪后半叶,歌剧序曲常与歌剧剧情有关。19世纪的歌剧序曲常用奏鸣曲式写成。轻歌剧序曲、法国大歌剧序曲常选用剧中动听的主旋律组成连奏。19世纪后涌现了各种单独为音乐会创作的独立的管弦乐序曲,成为音乐会主要曲目之一。
《C大调弦乐四重奏》 《小步舞曲》
小步舞曲一种三拍子舞曲,起源于法国民间。原意为“舞步很小的舞蹈”,路易十四时期流入宫廷。演变成速度徐缓、风格典雅的3/4曲,流行于整个欧洲。世界舞蹈史将1650 — 1750年称为“小步舞曲时代”。吕利曾将小步舞曲用于歌剧和舞剧。后被用为古组曲中一个乐章。维也纳古典乐派常将小步舞曲用于交响曲和室内乐曲的第二乐章。
《安魂曲》
莫扎特的音乐创作具有人文主义思想性质和坚定的阶级意识(第三等级),音乐情绪光辉灿烂、明朗乐观,晚期作品带有悲剧性特征〈如《安魂曲》〉。莫扎特的音乐语言平易近人,形式结构清晰、严谨,思想感情深广。另外,莫扎特还发展了主调和声的写法,作品中调性色彩突出。这一系列的风格特征为以后的作曲家提供了广泛的借鉴。莫扎特也因此成为西欧音乐文化发展史中一颗璀灿的明珠。
“交响乐之王”—— 贝多芬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1770 — 1827年)出生于莱茵河畔的小城市波恩,他的祖父是波恩宫廷乐队的乐长,父亲是合唱队的歌手。贝多芬的父亲由于急于想把他培养成为第二个莫扎特,从小就逼着他学习钢琴和小提琴,12岁时他已经能够自如地演奏,还担任了管风琴师聂费的助手。他从音乐家聂费那里扩大了艺术视野,且了解到巴赫父子的一些优秀钢琴作品。后来,贝多芬到了维也纳,见到海顿与莫扎特,他们都认为贝多芬有着高超的音乐才能及独立的性格和见解。
在以后的生活中,贝多芬不仅在音乐上不倦地充实自己同时还醉心于古代神话、文学,并研究了席勒、歌德的诗歌和莎士比亚、莱辛等人的作品,他还热衷于哲学,自修了哲学课。贝多芬坚韧不拔的毅力,使他具有了广泛渊博的文学艺术修养,这些都在他的作品中展露无遗。
贝多芬一生共写有9部交响乐(经常演奏的有《英雄》《命运》《田园》《合唱》等),32首钢琴奏鸣曲(“热情”、“暴风雨”、“月光”等), 1部歌剧,5首钢琴协奏曲,多首管弦乐序曲及小、大提琴奏鸣曲,还有大量各种形式的重奏作品及声乐作品。另外,他的G大调第四钢琴协奏曲、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都很有名。
奏鸣曲式是曲式的一种。由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三大部分组成。有时呈
示部前有引子,再现部后常附有结尾部。呈示部包括主部与副部两个部分。展开部常用呈示部主题素材发展,也可用新的主题素材。其一般布局如下:
(引子) —— 呈示部 —— 展开部 —— 再现部 —— 结尾 大型套曲的主要乐章以及单乐章的交响诗、序曲常用奏鸣曲式谱写。
奏鸣曲式结构
╭─── 呈示部 ───╮ ╭ 展开部 ╮ ╭ 再现部 ╮ 引 主 连 副 结 引 中 返 主 连 副 结
接 束 入 心 回 接 束 子 部 部 部 部 段 段 段 部 部 部 部
(ABA) (ABACA) ︵ 江 爱 草 主 自 英 三 共 十 长 逼 楼 哭 化 副 南 情 桥 题 由 台 载 读 八 亭 婚 台 灵 蝶 部 春 主 结 再 华 遐 同 共 相 惜 抗 相 投 双 省 色 题 拜 现 彩 想 窗 嬉 送 别 婚 会 坟 飞 略 ︶
主调、属调 ---------- 异调 --------- 主调
贝多芬的作品中所包含的内容、感情极其丰富,是激烈动荡、冲突起伏的时代在贝多芬内心所引起的反映,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和现实主义的一切基本特征。贝多芬全面继承了德国自巴赫、亨德尔以来的优秀传统,其创作牢固地建立于德、奥民间音乐的基础上,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在创作手法和形式上进行了广泛的革新,把辩证原则贯彻到奏鸣 —— 交响套曲的形式中,从而丰富和提高了器乐体裁的社会意义,同时也发展了器乐中标题性的原则。
在音乐表现手法上,贝多芬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他的旋律具有简洁、粗犷、质朴、热情的特征;节奏频繁的变换;切分和休止造成动力、不平衡感;和声、调性上不协和、不稳定的范围的扩大,力度上大幅度的起伏,构成贝多芬音乐强烈的感染力和宏篇巨制的气魄。配器上重视发挥钢管、木管的作用,乐队编制大,表现力强。复调作为重要的表现手段,完美地融进乐思。
总之,贝多芬作为上升时期资产阶级美学和音乐文化的最高体现者,把古典乐派的成就推向高峰,同时又为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潮流做了预示和准备。
第三章 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文化(从现实飞向理想)
第一节
概 论
第二节 \浪漫主义先驱\—— 韦 伯
韦伯1786年生于德国,自幼接触音乐,学习钢琴和作曲,从小就随父亲率领的“家庭剧团”进行流浪演出,这样的生活使他广泛地接触了社会和民间音乐。1804年韦伯开始独立以音乐为生。1821年他的第一部歌剧《魔弹射手》在柏林首次上演,并获得成功。他的成功标志着德国民族歌剧的诞生,也是欧洲浪漫派歌剧的先声。韦伯最成功之作是歌剧《魔弹射手》,然而最平易近人,深受听众喜爱的则要数韦伯送给新婚妻子的生日礼物——标题钢琴曲《邀舞》。这部作品创造了圆舞曲诗意的形象,旋律优美、华丽,开创了浪漫派钢琴风格之先河。
歌剧《魔弹射手》 序曲
[德] 韦 伯
这首序曲是音乐会上常见的管弦乐精品,将歌剧中重要的音乐主题都贯穿于全曲的精密结构之中,并且用音画为观众描绘了剧中山林风景及神话气象,使人们对即将演出的歌剧有了心理准备。而在这之前的序曲常常只起“开场”的作用。
韦伯的序曲《魔弹射手》创作完成于1821年。《魔弹射手》取材于欧洲民间传说《黑猎人》的离奇故事:青年射手马克斯与首领诺的女儿阿加特相爱,但是他只有在射击比赛中取胜,才能与美丽的姑娘阿加特成婚,并继承山林首领的位置,于是他便求助于魔鬼制造“百发百中”的神弹。但被小人卡西帕尔所骗,来到狼谷索取魔弹。第二天马克斯射出的魔弹飞向自己的心上人阿加特。正当大家万分惊慌之时,魔弹改变了方向,中弹倒地的却是小人卡西帕尔。最后,善良战胜邪恶,有情人终成眷属。
乐曲采用奏鸣曲式写成,音乐风格接近德国民歌。序曲由两个音乐主题组成:乐曲开始由四支圆号奏出朴素的民间风格音调,旋律悠缓、轻柔,充满了宁静的气氛,描绘出大自然的景色;第二主题是表现小人卡西帕尔的音乐主题,弦乐战栗的碎弓和低音提琴神秘的拨弦形成了令人不安的气氛;乐曲的主部是相互对照的两个主题,首先强音奏出黑暗、邪恶的主题:
第二主题旋律明朗、宽广、充满热情,表现了阿加特对马克斯纯朴真挚的爱情。这个旋律来自阿加特演唱的咏叹调:
乐曲的展开部主要将第一主题加以发展。第二主题时而出现使乐曲充满了戏剧性的矛盾冲突。弦乐器急速的音乐表现出令人恐惧的黑暗,阿加特、马克斯的爱情主题完全被包围在妖雾之中。
再现部开始,仍是黑暗势力占优势,仿佛魔鬼张牙舞爪。突然乐队以强奏奏响了进行曲式的第二主题(阿加特主题)并多次重复,最后,乐队以强有力的和弦结束全曲,并)直冲向光明的高潮,表现爱与善的力量最终获得胜利。
《邀 舞》
[德] 韦 伯
我睡到明天早晨醒来,而人们仍然是这样残忍。 啊,圣母,要将女儿导引, 啊,母亲,我是个可怜的人! 啊,圣玛丽亚!
啊,圣玛丽亚!圣洁的母亲!
当我们在岩石上沉睡,有你来保护我们, 硬的岩石也会变得柔软;
在梦里我看见你微笑,我仿佛闻到玫瑰芳香。 啊,圣母,我要向你倾诉我一片赤诚的少女的心!啊,圣玛丽亚!
啊,圣玛丽亚!纯洁的母亲!
世上的一切鬼怪妖精,纷纷逃走无踪影, 我们再也不会受到欺凌;
因为你对我们最温暖,我们都得到你的爱情。 啊,母亲,我虔诚地恳请, 啊,母亲,愿你永爱我们! 啊,圣玛丽亚! 《小 夜 曲》
1=F 2/4 (选自《天鹅之歌》) 雷尔斯塔甫 作词舒伯特 作曲
邓映易 译配
1. 我的歌声穿过深夜,向你轻轻飞去, 在这幽静的小树林里,爱人,我等待你!
皎洁月光照耀大地,树梢在耳语, 树梢在耳语。 没有人来打扰我们, 亲爱的,别顾虑,亲爱的,别顾虑!
2. 你可听见夜莺歌唱?她在向你恳请, 它在用那甜蜜歌声诉说我的爱情。 它能懂得我的期望,爱的酸辛,爱的酸辛;
用那银铃般的声音,感动温柔的心,感动温柔的心。 歌声也会使你感动,来吧,亲爱的, 愿你倾听我的歌声,带来幸福爱情, 带来幸福爱情!幸福、爱情??
《魔 王》
[奥]舒伯特
《魔王》是一首戏剧性、艺术性很强的叙事歌曲,演唱者要善于用不同的音色变化和感情处理来表现四个不同人物。这首歌曲创作,于1815年是舒伯特18岁时的作品。
全曲采取通谱的手法一气呵成,具有宏大的气势,他把歌德诗中的精神完全溶解在音乐里。这首歌虽然是自由发展,却保持了结构的统一和形式的完美。钢琴伴奏采用一连串三连音音型,造成紧张的马蹄疾驰声,在惊慌的色彩中,展开一幅暗淡的环境,有被烟雾笼罩的森林,有怀抱着儿子在可怕的黑夜里急驰的父亲,有引诱孩
子到自己王国来的凶恶和狡猾魔王的影子,有儿子紧张、恐惧、惊恐的呼叫。歌曲通过不同的旋律音调,配上不同的唱腔和伴奏,把叙事诗里几个性格各异的人物——儿子、父亲、魔王及叙事者,用四种声调惟妙惟肖地表现出来。音乐第一段是叙述者的口吻,以口语化的朗诵调唱出:
《魔 王》
歌 德 原诗 舒柏特 作曲 尚家骥 译配
在夜半风中,骑马飞奔,是一位父亲和他儿子,他把那孩子抱在怀里,紧紧地抱着,使他温暖。
音乐第二段是父亲和儿子的对话。在声部的低音区,以沉着平稳的声调,刻画父亲的关切和抚慰。父亲慈爱地问:
“儿子,为何这样惊惶害怕?”
“啊,父亲,你可看见魔王?他头戴王冠,露出尾巴。” “儿子,那是烟雾在飘荡”
音乐第三段魔王的旋律是抒情歌唱性的,显得甜蜜、虚假、狡猾:
接着,父与子再次对话,魔王步步紧逼,儿子心里害怕,一次次呼喊父亲,一次比一次惊惶,直至第五段,魔王软硬兼施,威逼恐吓。
“好孩子啊,跟我来到我和你一起快乐游玩,无数的鲜花开满海滨,我的母亲还有金边衣裳。”
“啊,父亲,啊,父亲,你听见没有,那魔王低声对我说什么?” “你别怕,我的儿,你别怕,那是寒风吹动枯叶在响”
“好孩子,你可愿跟我去?我的到女儿也正在等待你,每天晚上她跟你在一起游戏,她唱歌又跳舞来使你欢喜,她唱歌又跳舞来使你欢喜。”
“啊,父亲,啊,父亲,你看见了吗?魔王的女儿在黑暗里?” “儿子,儿子,我看得很清楚,那只是些黑色的老柳树。” “我真爱你,你的容貌多可爱美丽,你要是不愿意,我就用暴力。” “啊,父亲,啊,父亲,他已抓住我!他使我痛苦不能呼吸!” 最后一段,叙述者用焦急沉痛的音调,描述着可悲的结局。
父亲在发抖,他加鞭狂奔,把喘息的儿子紧抱在怀里,惊慌疲倦,回到家里,怀里的孩子已经死去。
第四节 “钢琴作曲家”—— 舒曼
德国音乐家舒曼1810年出生于德国一个出版商家庭。舒曼自幼显露出音乐、文学、戏剧等多方面的才华,但母亲却把他送进法律学校读书。舒曼从21岁起专攻音乐,他的音乐抒情、亲切而动人。作为一个钢琴作曲家,舒曼是19世纪最有独创性的人物之一。他创作的钢琴作品,风格新颖,旋律充满激情,节奏有力,洋溢着奇异和炽热的感情。如:
钢琴组曲《童年情景》是由13首小曲组成,乐曲相对各自独立,曲曲动听。作为一个作曲家,舒曼发展了舒伯特艺术歌曲的传统,他的歌曲构思精致,富于诗意,而不刻意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对人物内心的描绘细腻而丰富,使歌曲的表现手法更加细致,更加灵活。他所喜爱的音乐主题是爱情,他所喜爱的诗人是海涅。从他的作品里,我们看到了浪漫主义诗歌与浪漫主义音乐的完美结合,如:根据海涅的长诗
写成的音乐套曲《诗人之恋》这部作品包括16支歌;由一定的情节贯穿起来,从爱情的春天到失恋的彷徨、苦闷,及对幸福、未来的渴望和积极行动起来,埋葬个人痛苦的过程。
《童年情景》 [德] 舒曼 曲
钢琴曲《童年情景》是钢琴艺术史上一部独特的作品。它包括13首钢琴小品,每一首都有一个个性鲜明的音乐形象,来反映儿童生活的多姿多彩。
(1)
异国和异国人民。音乐表现了孩子们对遥远神秘国家的憧憬与想象。
乐曲开始在轻轻的三连音伴奏音型上,旋律部分奏出了一个富于幻想情趣般的简短儿歌:
(2)奇异的故事 (3)捉迷藏 (4)孩子们的请求 (5)无比的幸福 (6)重要事件 (7)梦幻曲 (8)在炉火旁 (9)骑木马 (10)过分认真 (11)惊吓 (12)入睡 (13)诗人的话
声乐套曲《诗人之恋》 [奥] 舒曼
《诗人之恋》是一部根据海涅长诗改编的声乐套曲。这部套曲共13首歌曲。音乐继承了舒伯特声乐创作的传统,注重对诗歌感情的表现,与舒伯特相比,舒曼的创作比舒伯特更具有个人主观的性质,也更为内含蓄,对人物内心的描绘细腻丰富。
在舒伯特的声乐曲中,声乐和钢琴伴奏两部分的地位是平等的,而舒曼则是把歌声和钢琴更紧密地揉合在一起,有时钢琴部分甚至超过声乐部分。在歌曲的后奏部分,常用钢琴发展出新的乐思,使钢琴与后奏部分与声乐部分共同塑造出诗情画意的功能。
下面介绍《诗人之恋》的第十二首:一个明朗的夏天早晨。诗人沉醉在爱情之中,他把整个心灵都献给了自己喜爱的姑娘,然而薄情的姑娘却与别人结了婚,此时诗人的内心充满着痛苦和心酸,茫然孤寂地独自徘徊。这首歌速度不快,旋律起伏不大,忧伤的曲调表现了失恋时诗人的感情:
一个明朗的夏天早晨, 我在花园里徘徊,
小花儿们在飞低声谈论,我沉默我徘徊。 小花儿们在低声谈论用眼光看我?
是的,此时连地上的小花也在劝他,不要长久地沉浸在爱情之中。然而,诗人依然是心情沉重,不能自拔。歌曲用慢速分解和弦作伴奏。并且反复地运用不和谐的和弦及各种离调的手法,在调性色彩上造成游离不定的效果,来刻画诗人恍惚、孤寂的神态。
第五节 “最幸福的音乐家”—— 门德尔松
门德尔松是舒曼的志同道合的好朋友,是一位德国音乐家。
门德尔松1809年出生于汉堡一个银行家的家庭,生活优裕的他从小受到了广泛的文化教养,4岁开始学习钢琴,9岁登台;演出10岁进入柏林音乐学院学习,15岁创作了他的《第一交响曲》。门德尔松的遗产是丰富多样的,他的钢琴曲集《无言歌》在他的音乐创作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这47首高雅纯净的钢琴小曲,就像镶嵌在宝石上的颗颗明珠,五光十色,令人回味无穷。
在门德尔松的音乐作品中,管弦乐占重要地位,其创作体裁也涉及较广,特别是他的管弦乐序曲,在结构上既保持着与古典奏鸣曲式的联系,又根据内容的需要而自由处理,开辟了独立的标题性交响序曲的天地。例如:他早期描写仙境音乐的序曲《仲夏夜之梦》是一部具有高超写作技巧与完美艺术性的杰作。
《春之歌》 (作品62之六)
(德)门德尔松
这是《无言歌》曲集中的一首著名的小曲。除了钢琴独奏曲之外,还被改编为其他器乐独奏曲,得到广泛的流传,乐曲是一首典型的《无言歌》。
乐曲开始是优美的小快板,高声部流畅、欢快,波浪起伏,优美细腻,富于歌唱性,表现了风和日丽、春光明媚、百花盛开、姹紫嫣红的春天景色。乐曲的中低声部伴奏部分,从头到尾贯穿着琶音音型的和弦,塑造出生机勃勃、充满活力的音乐形象:
中段音乐在前面的基础上旋律起伏较大,显得更为热情奔放。伴奏色彩较为柔和,仿佛从春景的描绘进入对春天的热情歌颂:
经过一段华彩乐段后,乐曲进入第三段音乐。钢琴很轻地奏出第一段音乐主题,接着,乐曲掀起新的波澜,使旋律拉开,力度增强,力量加大,达到全曲的高潮,显示出
情绪高涨,朝气蓬勃的力量。最后响起一连串自低而高的清脆悦耳的琶音,给人留下无穷的回味。
《仲夏夜之梦》序曲
[德]门德尔松
门德尔松创作这首序曲时,年仅17岁。这首序曲不是用概括剧情的手法写成,而是从剧中故事所产生的印象和富于幻想的情趣,通过音乐加以表述。所以,从音乐角度讲,它是一首带幻想性质的序曲。用奏鸣曲式写成。
乐曲开始由木管乐器轻柔地奏出自由延长的四个持续和弦,使乐曲形成富有诗意的梦幻般的背景:
随后,由小提琴在高音区用轻盈的跳弓快速的断音奏出主部主题。这轻盈灵巧的旋律、活泼的节奏、奇妙的音色,描绘出森林仙境中的一群小仙灵们愉快地追逐、嬉戏的情景,这个小仙灵主题在序曲中多次出现。
接着,乐队以强奏奏出一段热情豪迈的旋律,它是主部第二主题,是仙王和仙后的主题,音乐情绪欢乐明快,描写了仙王仙后在小仙灵簇拥下,热烈舞蹈的场面,并把欢舞的热烈情绪推向高潮:
副部的抒情旋律从弦乐上歌唱出来,先由小提琴奏出,再由乐队全奏,非常柔美,象征爱情的主题,给人以柔情似水、缠绵甜美之感。在这一主题的进行中,不时地出现旋律中大跳和频繁的断音,并加上力度的强弱对比,更显得戏谑风趣。
主部的小结尾中,出现了乐队合奏有力的舞蹈性音乐,栩栩如生地描绘了仙灵群舞的场面。
展开部以仙灵主题为主,有意地表现了神奇境界,使人联想起由于小仙灵捉弄,而在森林中发生的各种趣事。随后那开始部分的四个和弦重又响起,再现部开始了。
再现部,小仙灵主题又一次出现,爱情主题和谐地发展着,音色、音调比以前更加迷人,一连串轻盈、快速的乐句,把乐曲引向高潮。
乐曲结尾副部主题的再现,标志着青年人的爱情得到完满解决。主部主题的最后一次出现,并把原来庄严明快的第二主题延伸开来,使旋律抒情、柔和,表示小仙灵、仙王、仙后对年青人终成眷属的祝贺。随后又出现乐曲开始四个持续的和弦,表示仙王、仙后、小仙灵们已回到仙境之中。序曲结束在轻柔、宁静、虚幻、神秘的气氛中。
第七节 “标题交响曲”的创始人 —— 柏辽兹 柏辽兹解放了古典的交响曲形式,开创了标题音乐的新道路。
柏辽兹是19世纪法国著名作曲家、指挥家和音乐评论家。他1803年出生于法国南部一个医生家庭,自幼酷爱音乐,起先继承父业,学习医学,后放弃医学,选择了音乐道路,进入巴黎音乐学院学习作曲。随后,他的第一部音乐作品获罗马大奖,由国家资助赴罗马学习两年。他的音乐作品包括4部交响曲、3部歌剧、6部管弦乐序曲及许多清唱剧、康塔塔等。他一生致力于标题音乐创作,是当时法国唯一的交响曲作曲家。他创作的《幻想交响曲》被认为是欧洲音乐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标题交响曲,这部交响曲为后来标题音乐的充分发展开辟了方向,影响了后来数代作曲家。这部交响曲实际上是作者本人用音乐写成的自传体交响曲,表达了他“解放”、“自由”的思想。他在继承古典传统的基础上,在交响曲体裁中创用了“固定乐思”的手法,使交响音乐戏剧化,配器色彩丰富,清晰。
《幻想交响曲》 [法] 柏辽兹
《幻想交响曲》由5个乐章组成。音乐用象征着恋人的“固定乐思”,作为这
部交响乐的基本主题。随着情节的变化,“固定乐思”也作了种种的发展变化,并且借助文学内容,将情绪和特性各不相同的五个乐章统一在一条音乐线上。
第一乐章: 梦幻、热情
序奏是一个宽广的慢板,曲调是忧郁伤感的,由加了弱音器的第一小提琴奏出,好像是回忆,又好像是思考。
经过再现后,主人公思绪开始活跃起来。音乐进入恋人的主部主题(固定乐思),旋律热情亲切,并带着梦一般的飘忽不定。接着音乐进入副部主题,音乐描绘了主人公见到恋人时的激动与狂热。
展开部音乐在这里掀起了三次高潮,表现了爱的欢乐、烦恼和嫉妒。 再现都是本乐章的高潮,主部主题由乐队演奏出变成火一样热情激动的高歌。 结尾音乐又回到梦幻中,并逐渐沉静了下来。 第二乐章: 舞 会
序奏,由弦乐的弱奏震音开始,并伴有两架竖琴拨弹的华丽而带有装饰性琶音,来渲染舞会的豪华气氛;随后,出现了一首优美、典雅而又节奏轻盈的圆舞曲主题:
中部是“固定乐思”,先由长笛和双簧管奏出,再由单簧管和双簧管重复一遍,仿佛在舞会上又见到恋人的身影。
第三部分是圆舞曲的再现,音乐显得更加热烈、华丽。结尾又出现恋人主题,它是由单簧管独奏,似乎是主人公对遥远恋人的思念,最后舞曲又奔腾起来,在热烈欢快中结束。
第三乐章 田野春色
序奏以单簧管和双簧管的呼应来模仿民间牧歌的二重唱。
随后,由小提琴和长笛奏出清澈,明朗,宁静的主部主题表现了纯朴的田园风光及主人公的神态与心情。
中部当恋人形象又重新出现,主人公的心缩紧了,他显得心神惶惑,激动不安。乐队奏出了一系列不协和和弦,使这种情绪达到了顶点。随着音阶的下行,刻画了主人公痛苦的精疲力竭的倦怠。
第三部分是主部音乐的出现,音乐又恢复了原有的宁静,单簧管重又吹出牧歌的曲调,最后,用定音鼓的滚奏表现远方的雷鸣及人物内心的暴风雨已经过去。
第四乐章: 赴刑进行曲
序奏定音鼓低沉的音响加上弦乐均匀的拨奏和圆号朦胧的自远而近的音调,造成一种恐怖气氛。
接着由大提琴和低音提琴奏出阴森冷酷的主部主题:
中部引出一个庄严、辉煌的进行曲。结尾,当音乐达到高潮时,在单簧管上又出现了恋人主题(固定乐思),仿佛是主人公临刑前对恋人的最后眷恋,但这个乐思很快被整个乐队猛然一击所打断,就像是主人公被处决时,对爱的最后一丝回忆。
第五乐章: 魔宴之夜的梦
序奏由两部分组成,前半部造成阴森恐怖而神秘的气氛,后半部由单簧管吹奏出恋人的主题,但此时的恋人曲调已变得怪诞和丑陋,仿佛恋人来参加魔宴了,最后葬礼的钟声响了。
主部主题是在丧钟的基础上,先由圆号和长号,后由木管和弦重复的安魂主题。
中部是魔鬼的轮舞,这个舞蹈快速而怪诞。
结尾,魔鬼的轮舞在这里得到进一步发展,与安魂主题交织在一起,乐队以强的全奏表现了群魔乱舞的情景,最后音乐在狂热急速的喧嚣声中结束。
第九节 “圆舞曲之王”—— 约翰·斯特劳斯
维也纳轻音乐的兴起,是浪漫主义中期德奥音乐的一个重要现象。19世纪上半叶,沉闷的复辟年代,使维也纳人从舞蹈消遣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出现了轻松短小的轻音乐圆舞曲。到了19世纪中叶,越来越多的作曲家投身于轻松乐曲的写作。约翰·斯特劳斯是这一时期最有影响的作曲家。
约翰·斯特劳斯1825年生于奥地利近郊。作为音乐家的儿子,在他很小时就显示出了过人的音乐才华,但却受到父亲老约翰·斯特劳斯的压制和禁锢。他从19岁开始自组乐团,自任指挥,并且开始了音乐创作。他的音乐作品多为圆舞曲,被称为“圆舞曲之王”,一生共作120多首圆舞曲。他的音乐多以自然景物、日常生活为描绘对象,将民间舞曲和圆舞曲融为一体,形成了旋律流畅悠扬,节奏鲜明而富有弹性,配器轻盈透明而又简洁多变的特色。
《维也纳森林的故事》圆舞曲
[奥] 约翰·斯特劳斯
全曲由序奏、5首小圆舞曲和结尾组成。
序奏比较长,速度较慢,开始是由单簧管在圆号的衬托下吹奏出具有民族风味的牧歌旋律,表现出平静的气氛。
《春之声圆舞曲》
[奥] 约翰·斯特劳斯
《春之声圆舞曲》是一首花腔女高音的独唱曲。1885年在维也纳首演而获成功,后来作者又将其改编成钢琴曲、管弦乐曲,并获得广泛的流传。
这部作品从音乐体裁上来看,具有一个主题多次再进的回旋曲的特点。
乐曲一开始就充满了活力。在简短、热烈、精力充沛的引子后,出现了轻盈活泼、热情奔放并含有舞蹈的律动的圆舞曲主部主题,它歌唱春天的美好,抒发心中的欢乐情意。
第一圆舞曲转到 F大调上,旋律上下起伏,音乐优美、舒展、流畅,具有摇曳、荡漾的性质,经过一个短小的间奏主部圆舞曲再现。
第二圆舞曲转到bE大调上,旋律轻盈幽雅,好像是一种深情的倾述。
第三圆舞曲旋律流畅、节奏放宽、起伏更大,形成了乐曲里的一段高潮,来抒发内心的激情。
经过三小节间奏,乐曲转bA大调上,第四圆舞曲旋律灵活,华丽欢欣,后半段音乐温存亲切,把见到春天自然美景的心情描绘得十分动人。
第五圆舞曲旋律流畅、柔美舒展。最后,乐曲又转到bB大调上,再现了主部主题,全曲似春水流淌,春意盎然,犹如一首美妙动人的赞歌。音乐在欢乐的气氛中结束全曲。
正在阅读:
西方音乐史及其经典赏析---超级完整06-08
2014年春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09-15
十二生肖图10-24
计算机网络习题+答案04-19
我国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研究述评02-28
最佳实践成果分享管理办法04-18
2018年中考数学精品资料全国初中数学竞赛辅导-平行四边形03-08
试验检测中心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表11-16
统计学试题312-30
- 多层物业服务方案
- (审判实务)习惯法与少数民族地区民间纠纷解决问题(孙 潋)
-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 词语打卡
- photoshop实习报告
- 钢结构设计原理综合测试2
- 2014年期末练习题
- 高中数学中的逆向思维解题方法探讨
- 名师原创 全国通用2014-2015学年高二寒假作业 政治(一)Word版
- 北航《建筑结构检测鉴定与加固》在线作业三
- XX县卫生监督所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小学四年级观察作文经典评语
- 浅谈110KV变电站电气一次设计-程泉焱(1)
- 安全员考试题库
- 国家电网公司变电运维管理规定(试行)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稿征求意见提纲
- 教学秘书面试技巧
- 钢结构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水利工程概论论文
- 09届九年级数学第四次模拟试卷
- 音乐史
- 赏析
- 西方
- 完整
- 及其
- 超级
- 经典
- (中考复习)第11讲 平面直角坐标系与函数的概念
- 2013年湖北省恩施州中考数学试卷及答案(解析版)
- 2015教育学考研答案和真题
- 论日本资本主义发生的基础条件
- 基于stm32的温度测量系统
- 苏州大学国际金融期末考试题库20套
- 诗文名句默写全六册完整版已排好
- 切花月季的生产栽培技术规程(设施、露地栽培)
- C51单片机复习题ft
- 压疮质量管理汇总分析(1)
- 新生儿护理、月子餐、束缚带用法、产后注意事项、宝宝智力影响因
- 2011年全省高校教师高中级职务任职资格省学科组及有权学校评审通
- 周伟《擦鞋的女人》阅读练习及答案
- 最全碎石桩、抛石、碎石换填、大石封底软基处理施工方案1 - 图文
- 万泉湖生态旅游度假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新设备课堂作业(1-6)09-9-1
- 审计案例研究小抄
- 冷链物流管理试卷试题及答案
- 青少年最喜欢的诗话妙语经典 - 《秋季里飘过的一段网痕》
- 治安志愿者活动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