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基复习练习题1

更新时间:2024-05-20 20:19: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上)复习参考资料

为了帮助同学复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上)教学组特编辑了一部分练习题,作为参考资料。

绪论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一、 不定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选项中,至少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多选、少选或错

选均不得分。

1、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

A、德国古典哲学 B、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 C、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D、十九世纪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2、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是( )

A、马克思、恩格斯 B、列宁、斯大林 C、毛泽东 D、邓小平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是( )

A、毛泽东思想 B、邓小平理论 C、李大钊理论 D、“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4、作为一个理论整体,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组成部分是( ) A、马克思主义哲学 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科学社会主义 D、马克思主义政治学 5、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是( )

A、阶级性 B、实践性 C、客观性 D、人民性 6、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方法是( )

A、实事求是 B、理论联系实际

C、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著作 D、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 7、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在于( )

A、阶级性 B、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C、客观性 D、人民性 8、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 )

A、辩证唯物主义 B、历史唯物主义

C、唯物主义 D、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9、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 )

A、吐故纳新 B、博大精深 C、与时俱进 D、科学严谨 10、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 )

A、实现共产主义 B、消灭阶级、消灭国家 C、实现人的绝对自由 D、实现人权 11、马克思恩格斯最重要的理论贡献是( ) A、唯物辩证法 B、劳动价值论 C、唯物史观 D、剩余价值学说 12、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人物是( )

A、康德 B、黑格尔 C、费尔巴哈 D、笛卡儿 13、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人物是( )

A、圣西门 B、欧文 C、傅立叶 D、托马斯.莫尔 14、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是( )

A、亚当.斯密 B、大卫.李嘉图 C、马尔萨斯 D、西斯.蒙第

不定项选择题答案

1.ACD 2.A 3.ABD 4.ABC 5.AB

6.ABCD 7.B 8. D 9.C 10. A 11.CD 12.ABC 13.ABC 14. A B 二、辨析题:对命题进行判断并说明理由。

1、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答案要点:这个观点不全面。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阶级性);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创始人角度);是无产阶级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角度),并且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从理论品质角度)。

2、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唯一的直接理论来源。

答案要点:这个观点不全面。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19世纪英法空想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直接吸收这三个理论的积极成果,结合无产阶级的实践经验,创立了无产阶级的科学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 3、马克思主义是行动的指南,而不是教条。

答案要点:马克思主义是行动的指南,而不是教条。这个观点是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是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实践经验的总结,是指导无产阶级进行革命的理论,它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因此,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不断发展的理论。 三、分析题:要求结合所学原理回答问题。 1、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

答案要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可以从不同角度理解。从它的阶级性看,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看,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看,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从理论体系看,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不可分割的部分组成的完整的科学体系,同时马克思主义又是在实践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开放式的,与时俱进的发展的科学体系。

2、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理论。

答案要点: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这一理论品质是马克思主义产生以来保持强大生命力的关键所在。

* * * * * 首先,这个理论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点在于它的

科学性、实践性、阶级性。其次,这种理论品质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最后,这种理论品质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决定了马克思主义是一个不断发展的理论。马克思主义产生以来,随着实践的发展,马克思主义有着不同的发展阶段,马克思恩格斯去世后,列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创立了列宁主义,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结合,产生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因此,从理论和历史来看,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发展的理论。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选项中,至少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多选、或错选均不得分。

1.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C ) A.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 B.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D.关于人的本质问题

2.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

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界定的 B.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 C.主体和客体的关系界定的 D.一般和个别的关系界定的 3.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

A.实践性B.运动性C.物质性D.客观性

4.既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分化统一的历史前提,又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A.运动 B.实践 C.精神生产 D.物质生产 5.对于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映,这说明() A.意识是主体的自由创造 B.意识不受客体影响 C.意识受主体状况影响 D.意识的内容是主观的 6.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规律是()

A.思维对事物本质的概括和反映 B.用来整理感性材料的思维形式 C.事物内在的本质和稳定的联系 D.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7.凡真实的联系都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联系,而不是人们强加给事物的主观臆想的联系。这种情况主要说明,联系是

A.客观的 B.普遍的 C.复杂多样的 D.关系范畴 ()

8. 联系的内容和形式多种多样,不同的联系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不同,其中决定着事物的基本性质和发展趋势的联系是

A 事物的外部联系 B 事物的直接联系 C 事物的主要联系 D 事物内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 9.科学发展观中可持续发展的方法论的哲学理论依据主要是

A 联系的层次性原理 B 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的观点 C 世界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的观点 D 物无孤立之理 () .10.人们之所以能够透过现象发现本质,主要是因为 A.现象有真假之分 B.人们可以克服错觉

C.现象和本质是对立的 D.现象和本质是统一的 () 11. 巴斯德说:“在观察事物之际,机遇属于有准备的头脑”。这说明 A 机遇就是必然性 B 机遇是纯粹偶然的

C 偶然与必然的对立 D 必然支配偶然 ()

12.马克思说,一种科学只有成功地运用数学的时候,才能达到真正完善的地步。这说明 A 只有认识质,才能区别事物 B 只有精确地认识量,才能更深刻地把握质 C 必须掌握事物的关节点 D 要坚持适度原则 ()

.1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大胆地吸取人类社会包括资本主义社会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同时对其腐朽的东西给予坚决的批判。这种做法的哲学理论依据主要是 A 内外因辩证关系 B 量变和质变的关系

C 辩证的否定观 D 可能性和现实性的关系 () 14.在学习和工作中,急于求成的思想主要是违背了

A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B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 C 前进性和曲折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D 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

15.毛泽东在《矛盾论》中指出:关于事物矛盾的问题的精髓,不懂得它,就等于抛弃了辩证法。这里讲的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指

A 社会基本矛盾 B 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 C 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 D 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的矛盾 ()

答案:1.C 2. A 3. C 4.B 5. C 6. C 7. A 8. D 9. B 10.D 11. D 12. B 13. C 14. B 15. C

二、多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选项中,至少有两个以上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多选、少选或错选均不得分。

1.“物质两种存在形式离开了物质,当然都是无,都是只在我们头脑中存在的观念抽象”,这段话说明()

A.时间和空间是客观的 B.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存在形式

C.时间和空间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 D.时间和空间离开物质只是形式 2.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因为()

A.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或存在方式) B.运动和物质是一个东西; C.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或主体) D.运动是物质的承担者; 3.“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哲学意义是() A.意识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 B.物资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

C.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D.画饼不能充饥 4.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是指() A.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B.在实践中形成人的本质和一切社会关系

C.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 D.实践是一切生命存在的形式 5.社会规律是人们自己的“社会行动的规律”,这是因为() A.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B.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C.历史发展方向是由人的思想和行动决定的 D.社会规律存在和实现于实践活动之中 6.意识的本质在于它是()

A.人脑的机能; B.人脑的生理活动;

C.人脑对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D.人脑分泌的特殊物质;

7.系统的整体性揭示系统和要素或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下述有关这一关系的正确观点有 A.整体就是部分之和 B.二者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C.整体具有各部分所不具有的新性质新功能

D.脱离整体的部分就失去它原有的性质和功能 () 8.关于事物的发展及其实质,下述正确的观点有 A.事物的发展是永恒和普遍的 B.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C.发展是前进性的运动或变化 D.事物的质变和否定就是发展 () 9.关于事物的可能性,下述错误的观点有

A.可能性是事物中有内在根据,合乎必然性的存在 B.抽象的可能性是主观意识范畴的可能性 C.可能性有好的可能性和坏的可能性

D.可能性和现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

10.事物的变化表现为量变和质变两种状态,下列情况属于质变的有

A.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 B.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转变 C.突破事物度的变化 D.事物渐进过程的中断 () 11.下列属于矛盾的斗争性的现象有

A.生物界的生存竞争 B.社会领域的阶级斗争 C.人民内部的批评与自我批评 D.思想理论领域不同意见的争论 ()

12.按照唯物辩证法的思想,下述观点正确的有 A.新旧事物之间“容不得又离不得” B.“内因是变化的根据” C.“运动本身就是矛盾” D.“任何个别都是一般” ()

13.哲学家莱布尼茨说,天地间既没有两个彼此完全相同的东西,又没有两个完全不同的东西。这说明: A 人化自然不同于“物化智力”

B 事物的相同与不相同以人的活动为参照系

C 事物在性质、形态上有差异,但在实质上却是相同的 D 事物在现象上是多样的,但在本质上又是一致的 ()

答案: 1. A B 2. AC 3. B C 4. A B C 5. A B D 6. AC 7. CD 8. ABC 9. AB 10. ABCD 11. ABCD 12. ABCD 13. CD 三、辨析题:对命题进行判断并说明理由。 1.唯心主义否定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

答案要点:这是错误的观点。思维和存在同一性作为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不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坚持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即坚持世界的可知性,是唯物主义和某些唯心主义都承认的观点。 2.唯物主义都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答案要点:这是错误的观点。唯物主义都承认物质决定意识,物质是世界的本原。

马克思主义以前的旧唯物主义是“半截子”唯物主义:他们在自然观上是唯物主义,一到社会历史领域,就陷入了唯心主义,认为是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正确指出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3.静止是绝对的

答案要点:这是错误的观点。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

静止表现为两种情况:事物在量变阶段,没有发生质变;相对于一定的参考系,没有发生位置的移动,没有进行机械运动。静止中包含着绝对运动, 运动中也包含着相对静止。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

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理解事物的多样性;才能科学区分事物;才能理解运动。 4.有人认为必然出现的事物是有原因的,而偶发事件是没有原因的。 答案要点:

这个看法是错误的。因为,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是有原因的。没有原因出现的事物是不存在的。具有必然性出现的事物与偶发事件只是产生的原因不同,而不是有无原因的不同。

**5.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答案要点: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特殊性包含普遍性,但比普遍性丰富,不能完全进入普遍性之中。

整体和部分则是反映事物的包含和组合的关系。整体由部分组成,整体是部分的总和;部分存在于整体之中,只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才能存在。

可见,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是从不同方面反映事物不同关系的两对范畴,不能把两者等同。 6.“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评析上述观点。 答案要点: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的过程中,并贯穿一切过程的始终。矛盾双方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存、相互贯通,并在一定条件下向对立面转化。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对立统一,

不可分割,二者的辩证结合构成一切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的发展。

上述观点指出了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无不相互联系、包含矛盾,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相反相成,不可分割。但这些辩证思想是朴素的、零散的,并带有一定的神秘色彩。 四、分析题:要求结合所学原理回答问题。 1.为什么说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答案要点:在对人的认识上,一些哲学家或是将人的意识、理性过分夸大,强调人与动

物的区别在于人的精神;或是将人看作直观意义上的生物人,强调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人的机体构造比动物更为精细和复杂。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第一,人是在实践过程中使自己成为与动物相区别的完整意义上的人,成为“有意识的类存在物”。“劳动创造了人本身”。

第二,人是在实践的过程中维持自己的生存的。人通过实践,特别是生产实践同自然界发生关系和联系,实现着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解决人的吃、喝、住、穿等问题。生产实践又是在一定的社会形式中进行的,在生产实践中,人与人之间必然要结成一定的关系并互换其活动,产生和形成人与人之间的经济、政治、思想关系等一切社会关系,从而使自己成为“社会存在物”。

第三,人是在实践过程中使自己不断得到发展的。人的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即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并对象化为社会的基本结构,即社会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观念结构。社会的发展主要是社会关系的变化以及社会结构的变迁,因此,社会发展的动力只能存在于人的实践活动中。人正是在实践中不断推动社会发展的,进而使自己逐渐获得全面发展的。 2.正确处理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的现实意义。

答案要点:主观能动性是指人所特有的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即意识的能动作用。客观规律性是指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联系和必然趋势。

意识的能动作用对于人们的认识和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认识和实践中,人们只有充分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才能正确地认识和把握客观世界,进而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这是 因为:第一,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是深藏于事物的现象之中的,是人们的感官不能直接感知的,要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就必须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反复实践、辛勤探索、抽象概括。第二,任何客观规律都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发生作用的,要利用客观规律改造世界,就必须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创造和改变各种物质条件,为客观规律发挥作用开辟道路。

同时,正确的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又受着客观规律和客观物质条件制约的。第一,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的前提。人的意识是一种精神力量,要使它得到实现,变为现实的物质力量,就不能只在意识本身的范围内兜圈子,而必须通过物质的活动——实践才能达到。意识通过实践反作用于物质的过程,也就是意识自身的“物化”过程。意识的“物化”是双重的:把观念的东西化为物质的感性活动,即化为实践;再通过实践,使主观的东西见之于客观,使客观世界发生合乎目的的改变。人的意识就是这样通过实践而能动的认识世界,又通过实践而能动的改造世界。但是,不是所有的人的意识都能成功地完成这一“物化”。只有从客观实际出发,建立在客观规律基础上的意识,才是正确的意识。只有在正确意识指导下,符合客观规律的行动,才是正确的行动,才能实现人们预想的目的。如果人们根本无视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及其规律,就不仅不能正确地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而且注定要遭到客观规律的无情惩罚。第二,意识能动作用的实现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一方面,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程度,是同物质技术条件的发展水平密切相关的。一般来说,作为认识器

官之延长的科学观测设备越先进,人们的认识水平也就越高。人的认识能力同物质的认识工具往往是相辅相成成正比例发展的。另一方面,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需要凭借一定的物质条件和手段。没有现实的物质材料,人的意识再高明,也创造不出任何物质的东西来。有了可供改造的物质材料,还需要一定的物质技术手段才能使观念的东西转化为物质的东西。

尊重客观规律性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相辅相成的、辩证统一的。

掌握这—辩证关系原理在实践中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在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一方面必须尊重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要有科学态度,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这样才能保证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另一方面又必须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要有革命的热情,这样才能使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早日实现。

4. 材料1:我国历史上曾经产生过不少有关社会和谐的思想。《尚书》中就有:“协和万邦”的说法,史伯说:“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司马迁说:“合和万国”,孔子说:“和为贵”,“和而不同”,墨子提出了“兼相爱”、“爱无差”等的理想社会方案,孟子描绘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社会状态。 材料2:“要按照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认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摘自《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 请结合所给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用矛盾学说分析我国历史上有关社会和谐思想的合理性与片面性。 (2)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的矛盾和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哲学意义。 答案要点:

(1)矛盾即对立统一,对立就是斗争性,统一就是同一性。矛盾的斗争性与同一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它们相互制约,不可分割。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中。矛盾学说,要求我们在分析和解决矛盾时,必须从对对立中把握同一,从同一中把握对立。

我国历史上有关社会和谐的思想着重强调矛盾双方的和谐统一,百姓安居乐业,这对促进社会安定,国家统一是有积极意义的。但这一思想掩盖阶级对立,在奴隶社会和封建主义制度下也不可能实现真正的社会和谐。

(2)矛盾推动事物的发展是通过矛盾的转化而实现的,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的矛盾,防止有些矛盾激化,而引发的政治冲突和社会动乱,促成事物向有利于社会和谐发展的方向转化。

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必须尊重自然、善待自然,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文明观,努力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协调发展。这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坚持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 5.我们的教条主义者在这个问题上的错误,就是,一方面,不懂得必须研究矛盾的特殊性, 认识各别事物的特殊本质,才有可能充分地认识矛盾的普遍性,充分地认识诸种事物的共同 的本质;另一方面,不懂得在我们认识了事物的共同的本质以后,还必须继续研究那些尚未 深入地研究过的或者新冒出来的具体的事物。——摘自《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310页。

请回答:教条主义者主要犯了什么错误?在我国现阶段的和谐社会建设中应该如何防止和克服主观主义的错误?

答案要点:

教条主义者主要犯了主观主义的错误。他们从抽象的理论原则出发,理论脱离实际。他

们不懂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统一,不能坚持从特殊到普遍再到特殊的正确的认识秩序。 我国现阶段的和谐社会建设,一定要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具体国情这个最大的实

际出发。和谐社会建设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谐社会建设要同社会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推进和谐社会建设,要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相统一。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构建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防止并克服从主观出发的唯心主义错误。

6.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发展都有量变、部分质变和质变等基本形式。请分析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量变、部分质变和质变,并各举一例说明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阶段性部分质变和局部性部分质变。

答案要点:

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或场所的变更,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部分质变是指在总的量变过程中,事物的根本性质未变,但事物的非根本性质或局部性质发生变化,表现出阶段性部分质变和局部性部分质变两种情形。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渐进过程的中断。

社会发展中的量变是在社会的基本的质不变的情况下的连续性变化,它使社会在稳定状态中来建设和完善自身。社会发展的部分质变主要是社会体制的改革与调整,它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重要途径,调整与改革是新建立的社会逐步走向完善的必由之路。社会发展中的质变即社会革命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和阶级矛盾的决定性环节。社会发展就是在这三种形式的循环交替中实现的。

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阶段性部分质变是指事物的本质属性未变,但非本质属性发生了重大变化,使事物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例如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在其向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飞跃以前的总的量变过程中,由劳役地租到实物地租、再到货币地租的转化,都是同一性质的生产关系所表现出来的阶段性的部分质变。

总的量变过程中的局部性部分质变是指事物全局的根本性质未变,只是其中的某些局部在性质上发生了变化。例如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旧中国全局的根本性质未变,但在某个地区推翻了旧政权,建立了新政权,当地的人民成为主人,政权性质和社会性质都变了,这就是总的量变过程中的局部性部分质变

7.GDP是国内生产总值的英文缩写,是核算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的经济产品总量的一个指标。但它只反映经济活动的正面效应,没有反映负面影响。20世纪中叶开始,一些国家改革现行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对环境资源进行核算,从现行GDP中扣除环境资源成本和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服务费用,把计算结果称之为“绿色GDP”。绿色GDP 占GDP的比重越高,表明国民经济增长的正面效应越高,负面效应越低。

请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分析绿色GDP核算指标的运用及其意义。 答案要点:

唯物辩证法坚持用联系、发展、全面和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观点去认识和处理问题。防止孤立、静止、片面和否认矛盾的形而上学的错误观点。

绿色GDP核算指标的运用,既反映经济活动的正面效应,又反映负面影响,其计算结果是比较全面的。运用这种核算指标有利于坚持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选项中,至少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多选、或错选均不得分。 1在主体对客体进行能动反映的过程中,只反映被反映者的某些特性,而不反映它的其余特性。这表明人的认识具有 ()

A 重构关系 B 选择性 C 直接现实性 D不可知性 2正确理解主客体关系的关键在于 ()

A物质第一性的观点 B意识第一性的观点 C实践的观点 D辨证的观点 3经验论的错误表现在于 ()

A经验是第一性的 B否认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C夸大了感性认识在认识中的作用 D强调了精神的作用 4.恩格斯说:“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变自然界而发展的”。这说明() A.人的智力为自然界立法 B.自然界是人的智力发展的现实基础 C.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主体的认识能力

D.自然界的改变决定了认识能力的改变

5 “纸上得来终觉浅,决知此事要躬行。” 这句诗包含的道理是() A读书不能获得真知 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6.真理和谬误在一定范围内的对立是绝对的,但超出一定范围,它们就会相互转化。这主要表明() A 真理的主观性 B 真理的具体性 C 真理的多样性 D 真理中包含谬误

7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在本质上是 ()

A能动的反映论B经验论C科学实验D处理社会关系的能动的活动 8.坚持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其意义在于 () A 既坚持重点又抓住两点 B 把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相统一 C 坚持科学性与革命性相统一

D 既可防止唯心主义的随意性,又可避免形而上学的绝对化 9.关于价值评价,下述错误观点是 () 值评价也是一种认识即价值认识 B.价值评价是对事物价值的评价性认识

C.价值评价其尺度仅仅是主体及其需要

D.价值评价主要判明客体对主体的利害、好坏、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 答案:1. B 2. C 3. C 4. C 5. B 6. B 7. A 8. D 9. C

二、多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选项中,至少有两个以上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多选、少选或错选均不得分。

1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表现为()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检验认识之真理性的标准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2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区别表现在() A前者以社会实践为基础,后者则离开了社会实践

B前者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后者则是消极的被动的反映论

C前者认为主体和客体的关系首先是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后者则否定主体和客体之间的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

D前者是可知论,后者是不可知论 3“按图索骥”的错误在于()

A教条主义 B理论脱离实际 C本本主义 D经验论 4. 马克思说:“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这一思想表明 ()

A.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 B.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

C.思维通过实践可以转化为现实的物质力量

D.思维具有直接的现实性和力量

5.下述有关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关系的正确观点有()

A.二者是源与流的关系 B.前者第一性,后者第二性

C.前者即实践,后者即认识 D.二者都来源于实践 6.关于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下述观点正确的有() A.相对真理是不同于绝对真理的另一种真理 B.相对真理中包含有绝对真理的成份

C.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 D.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辩证转化

7.一个科学的、合理的价值评价,必须符合的基本要求有()

A.对客体状况的正确认识 B.对主体需要的正确认识 C.符合主体利益的、具有客观必然性的需要 D.人类的一切需要 答案:1. ABCD 2. ABC 3. ABC 4. ABC 5. AD 6. BCD 7. ABC 三、辨析题:对命题进行判断并说明理由。 1.人的认识是有限的。 答案要点:

人的认识从一定方面来说是有限的。就每一个人,每一个时代来说,认识总是有限的,无论从时间还是空间来说,都只能是一定广度和深度的认识。人的认识又是无限的。就人类的无限发展和人的认识的本性来说,人的认识没有一个终极的界限,总是不断超越不断前进的。人的认识是有限与无限的统一,

是相对与绝对的统一。人类的认识就是在这样的有限与无限的统一中不断地前进。 2.真理是客观实在,谬误是主观幻想。 答案要点: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其内容和检验真理的标准即社会实践是客观的,但真理属于认识范畴,其形式则是主观的,所以不是客观实在。谬误是错误认识,是对客观事物的歪曲反映,但谬误也有客观的来源,并不全是主观幻想。 四、分析题:要求结合所学原理回答问题。

1.胡锦涛在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发表讲话强调,要把握住重要战略机遇期,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始终坚持求真务实,全面科学地判断形势,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克服困难,把加快发展的立足点放到真抓实干上。请回答:

(1)求真务实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依据。 (2)坚持求真务实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答案要点:

(1)求真务实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依据主要是认识运动辩证发展过程的原理。在实践基础上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理性认识再回到实践中去,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无限发展是认识运动的总规律。求真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即在实践中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获得真理性的认识。务实则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即把从事物中求得的真理,用以指导实践、改造世界,并取得实践活动的成功和预想的结果。要真正做到求真务实,就必须坚持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辩证过程。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重视求真,但更重视务实,因为只有认识运动中的第二次飞跃,才能检验所求之真,才能实现求真的目的。

(2)求真务实的过程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具体体现,是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辩证统一的过程。这一过程既是认识与实践相互转化的过程,也是提高理创新和实践创新水平的过程。 2.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从前,沧州城南有一座临河寺庙,庙前有两尊面对流水的石兽,据说是“镇水”用的。一年暴雨成灾,大庙山门倒塌,将那两尊石兽撞入河中。庙僧一时无计可施,待到10年后募金重修山门,才感到那对石兽之不可或缺,于是派人下河寻找。按照他的想法,河水东流,石兽理应顺流东下,谁知一直向下游找了十里地,也不见其踪影。这时,一位在庙中讲学的先生提出其见解:石兽不是木头做的,而是由大石头制成,它们不会被流水冲走,石重沙轻,石兽必然于掉落之处朝下沉,你们往下游找,怎么找得到呢?旁人听来,此言有理。不料,一位守河堤的老兵插话:我看不见得,凡大石落入河中,水急石重而河床沙松者应求之于上游。众人一下子全愣住了:这可能吗?老兵解释道:“我等长年守护于此,深知河中情势,那石兽很重,而河沙又松,西来的河水冲不动石兽,反而把石兽下面的沙子冲走了,还冲成一个坑,时间一久,石兽势必向西倒去,掉进坑中。如此年复一年地倒,就好像石兽往河水上游翻跟头一样。众人听后,无不服膺。寻找者依照他的指点,果真在河的上游发现并挖出了那两头石兽。

请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关原理,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1)庙僧按照常理,认为石兽应顺流而下。从真理的具体性分析其失当之处。 (2)守河堤老兵关于石兽“逆流而上”的见解对我们辩证地思考问题有何启示? 答案要点:

(1)任何真理都是具体的,抽象的真理是没有的。真理的具体性是指真理是在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下主观对客观的符合,它要受条件的制约,并随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2)辩证地思考问题,就是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特别是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从对立中把握同一,从同一中把握对立。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选项中,至少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多选、或错选均不得分。

1、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 ) A、生产方式 B、地理条件 C、社会意识 2、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表现是它( ) A、同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同步性

D、人口因素

B、具有历史的继承性

C、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D、同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3、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 A、生产资料所有制 B、产品的分配和交换 C、在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 D、管理者和生产者的不同地位 4、一定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是( ) A、生产力

B、该社会的各种生产关系 C、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

D、与一定生产力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5、上层建筑是指( ) A、社会的经济制度 B、科学技术

C、社会生产关系

D、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及相应的制度和设施 6、社会主义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 ) A、改变社会主义制度 B、完善社会主义制度 C、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D、实现社会公平 7、人民群众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历史的“剧作者”,这是( ) A、唯心主义史观 B、折中主义史观 C、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D、历史循环论的观点 8、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钥匙是( ) A、阶级斗争史 B、思想发展史 C、劳动发展史 D、文化发展史 9、英雄史观的理论出发点是主张( ) A、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B、人的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作用 C、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D、社会运动受偶然性支配

10、制约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性条件是( ) A、经济条件 B、法律制度 C、传统观念 D、文化水平 答案:1.A 2.C 3.A 4.D 5.D 6.C 7.C 8.C 9.C 10.A

二、多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选项中,至少有两个以上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多选、少选或错选均不得分。

1、社会存在包括( )

A、社会生活的各种物质条件 B、社会生活的物质生产活动 C、经济关系 D、全部社会关系 2、生产关系的客观性是指( ) A、人们不能自由选择生产关系

B、人们不能随意创造或消灭某种生产关系

C、生产关系是社会有机体中客观实在的组成部分 D、生产关系是社会上层建筑的物质基础 3、科学技术也是生产力,因为( )

A、它能引起劳动对象的变革,促进劳动者素质的提高 B、它属于上层建筑

C、它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 D、它可以提高管理效率

4、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 )

A、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变化与发展 B、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

C、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否具有反作用 D、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否包括自然科学 5、“如果资本主义的灭亡是由科学保证了的,为什么还要费那么大的力气去为它安排葬礼呢?”这种观点的错误在于( ) A、抹杀社会规律实现的特点 B、否认革命在社会质变中的作用 C、否认历史观上的决定论原则

D、否认科学是推动历史前进的革命力量

6、科学技术在高度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全球性的问题,这一观点表明( ) A、全球性问题是科学技术的直接结果 B、全球性问题不是科学技术的直接结果 C、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主要的

D、科学技术是当代人的“非人化”的根源 7、“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这一观点表明( ) A、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B、历史不是神创造的 C、历史是人们任意创造的 D、历史是人的思想发展史 8、“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英雄人物的意志可以改变历史发展的方向,这种观点是( )

A、否认历史必然性的唯意志论 B、否认历史偶然性的机械论

C、唯心主义非决定论在历史观上的表现 D、夸大个人作用的唯心史观

9、历史发展是“合力”作用的结果,这就是说( ) A、历史发展无规律可循 B、历史发展是无法认识的 C、历史发展的因素是复杂的

D、社会中的每个人都是“合力”的一部分 10、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是( ) A、古为今用方针 B、历史分析方法 C、彻底批判的革命精神 D、阶级分析的方法

答案:1.ABC 2.ABCD 3.ACD 4.AB 5.AB 6.BC 7.AB 8.ACD 9.CD 10.BD

三、辨析题:对命题进行判断并说明理由。 1、“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

答案要点: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历史是人的有意义有目的的活动,思想因素在历史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人类历史包含思想史,研究思想史对于深入认识人类历史及其发展有重要意义。

唯物史观认为,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历史首先是物质资料生产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实践活动的历史,在阶级社会中是阶级斗争的历史。把一切历史归结为思想史的观点本质上是唯心史观。

2、社会意识都属于思想上层建筑

答案要点:这种观点是错误的。社会意识都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只有反映了社会存在的经济基础的社会意识才属于思想上层建筑。

反映经济基础的政治思想、道德、哲学、艺术、宗教等属于思想上层建筑,不反映经济基础的自然科学、逻辑学、语言学等不属于思想上层建筑。

3、生产力可以跨越发展

答案要点:这种观点是正确的。在现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不是单线的,可以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发展。

生产力的跨越发展是有条件的,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条件下,在改革和开放的条件下,通过

利用生产力的已有成果,从而打破生产力的单线发展,实现跨越。

在当代中国,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特别重要。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生产力比较落后,如果不实现跨越式的发展,就会始终落后于世界生产力的发展。因此,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发展是当代中国生产力发展的特点。

四、分析题:要求结合所学原理回答问题。

1、运用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作用的原理,说明发展先进文化对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性。

答案要点: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作用表现为: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

先进文化是对一定社会经济、政治的反映,在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就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发展先进文化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根本要求。先进文化能够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先进文化能够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和提高全民族素质;先进文化能够丰富和发展历史唯物主义文化观。

2、用历史发展规律性的原理分析下列材料:

(1)人们必须认识到,人类进步能够改变的只有其速度,而不会出现任何发展顺序的颠倒或越过任何重要的阶段。(摘自孔德《实证哲学》)

(2)一个国家应该而且可以向其他国家学习。一个社会即使探索到了本身运动的自然规律,它还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但是它能缩短和减轻分娩的痛苦。(摘自马克思《资本论》)

(3)每一种真正的历史都是当代史。既然一件事实只有当它被人想起时才是一件历史的事实,问什么是历史的事实和什么是非历史的事实这个问题就毫无意义了。一件非历史的事实是一件没有被思想过的事实,而且是不存在的,而谁也没有遇见过一件不存在的事实。(摘自克罗齐《历史学的理论和实践》)

请回答:

(1) 材料1和材料2这两段话所表明的基本思想倾向的不同点和共同点。 (2) 材料3与材料1、2的主要分歧是什么? (3) 材料2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什么思想? 答案要点:

(1) 材料1、2所表现的共同思想倾向都认为人类历史有其客观的规律,这种规

律是可以为人们认识的。人类历史是不断进步和前进的历史,历史学作为一门科学是可能的。它们的不同点在于,材料1的作者孔德看到了历史发展有其客观规律,人类进步是可能的,但他把这种进步过程,把历史发展的过程看作是严格按照固定的顺序进行的,而看不到人作为历史主体所应有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人们不仅可以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而且可以在这个基础上发挥能动作用。

(2) 材料3的基本思想倾向是通过否定历史事实的客观性而否定历史有其客观

规律,所以历史学作为一门科学是不可能的。在克罗齐看来,历史都是当代人按照当代人的兴趣和目的而编撰的历史,是一种主观的东西。这是他与前二者的主要分歧所在。

(3) 马克思主义认为:一方面,历史的规律是客观的,历史发展的过程有其固

定的秩序,人们即使认识到这些规律,也不能改变它。另一方面,人在历史规律面前又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可以改变规律起作用的条件,从而利用规律为自己的目的服务。这表现了马克思主义对于历史规律的客观性与人的自觉活动能动性的唯物辩证的理解。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87h7.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