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风俗 上存版

更新时间:2023-06-08 00:27: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我的家乡风俗

每当朋友们问我的家乡是哪里时,我就会跟他们说:广州。而我更愿意跟他们说一个更具体的位置,那是位于广州番禺区的一个小镇,在广州的最南部,一个与伶仃洋相接的水乡。我生于此,长于此的小镇——新垦。新垦本来是属于番禺区的一个镇,后来归入与之相邻的万顷沙镇,其实两镇之间风俗没有什么差别。游走在广袤的绿野,品味我的家乡的沧海桑田与风土人情。

背景 200多年前,这里是一片“乌珠大洋”的海域。滔滔珠水,裹挟大量泥沙,在虎门、蕉门、洪奇沥三大出海口,冲积出一片浅滩沙洲。清代道光年开始,东莞明伦堂在这里组织围垦,取名万顷沙,寓意是:在汪洋之中,造万顷良田。早期在此居住的人,是俗称“水流柴”贫苦大众。他们用勤劳的双手,吧沙田变成一片美丽的绿洲,这里随之成为名闻遐迩的鱼米之乡。

风,即是风俗。新垦的风俗与当地人的生活习惯息息相关,也与当地水乡的地理形势息息相关。

嫁娶风俗

万顷沙人没有宗族,彼此间便守望相助。逢嫁娶喜庆日子,人们都会宴请邻里,而有丧事时,邻居也会送上帛金,聊表哀悼。

婚嫁之礼 过去是比较淳朴的风俗习惯,一经媒妁介绍,索聘没多少,甚至有些穷人有三升大米换来一个媳妇,一只破艇“闹新房”的凄酸往事。一般的人家择个良辰吉日,男家在门前搭棚结灶,布置新房。女家在新娘出嫁前一天由姐妹与新娘喊“四句”辞别父母、兄姐,次日出阁。新郎就划着有篷的小船,挑个礼盒,在亲朋的簇拥下便去迎亲,亦无吹笛打鼓堂皇的乐队。新娘子稍经打扮,有的戴顶虾姑帽,有的只插朵鬓花,辞别父母,由姐妹帮忙,担些简单嫁妆送到船边。到了夫家,新娘子一入门便要跨过火盆(意思是驱邪消灾)。成婚之日,宴请亲朋,酒席间亦有求名问姓,宴后玩新娘的习俗。因居住的茅寮地方狭窄,较富有的人家,便搭个竹棚摆宴;穷苦人家,多在基围上铺上禾草,摆个窝盖,席地而坐,因陋就简,不那么讲究。而热情好客、礼貌待人是沙田区人的传统,过路行人,即使萍水相逢,也会被热情邀请饮宴。

女家亦有三朝回门的习俗。新娘返娘家后,有些要待一年半载才“落家”(回夫家长住)的。随着社会的进步,过去的风俗已有很大的改变。

丧葬之礼 丧葬之礼与民田区相距较远。过去穷苦人多,丧礼时,至亲孝子也不穿全套白衣,只戴白头巾和腰缠白带,由孝子担幡买水,然后用小艇运送到丘陵地带安葬。

亲人死后亦有“做七”的习俗,其中以“三七”最为隆重。稍富有的人家,请喃呒先生诵经做法事。如果死亡在外,则要亲人为他招魂,即以竹竿挑着一块白布和死者衣服,点燃香烛,边走边呼叫死者姓名,引导其魂魄返家。

随着开放改革与文化的普及,现在已渐趋火葬。较文明者,则开个追悼会寄托哀思。

节日活动

万顷沙人由于都是从四面八方聚居一起的,姓氏很杂,所以没有宗族的团体活动。镇内只有一间小小的关帝庙,没有什么庙会。 但距万顷沙镇十里左右的龙穴岛(过去曾归属万顷沙)的三圣宫就成为附近居民信仰的神灵。每年农历十一月初十便是三圣宫诞,前后三天到龙穴岛拜神的善男信女纷至沓来。

龙艇竞赛 每年农历端午节,万顷沙有赛龙艇的盛会。龙艇是一种特制的较为狭窄轻快的小艇,平时掠在阴凉地方,参加竞赛时专用。划龙艇是集体竞技,每舟 3 — 5 人,划速很快,不用锣鼓,划艇时只靠共同的呼喊一起发力,是很适合大沙田水乡青年人的健康有益的体育活动。

咸水歌 民间特色,明末清初被誉为岭南三大家之一的屈大均在《广东新语》有记载,大沙田人婚时以蛮歌相迎,歌胜则夺女过舟。他解释说,所谓蛮歌,也就是咸水歌。 咸水歌富有文采以及大沙田地方特色,流传很广。“歌者见人唱人,见物唱物,托物起兴,即景生情,随口而出,情动于中,故形于声,”是咸水歌的基本特征。咸水歌有多种唱法,如担伞调、莲港渔歌等等,但万顷沙则多数是姑妹腔和高棠歌。过去在喜庆日子里,都有筑台斗歌的习俗,或男女相恋,也以对唱方式表达爱情。

独特的买卖符号 中华民族的祖先早有结绳记事的传说,大沙田居民也有以符号代替文字的传统习惯。由于历史的原因,大沙田的劳苦大众长期处于政治、经济、文化受压迫的地位。生活无着时被迫卖艇、卖茅舍,想写张卖东西的通知,但苦于无文化,即使写了别人也未必看得懂。聪明的大沙田人,便用竹笏扎个约1尺直径的圆圈,中间横扎竹竿,左右各凸出几寸,中间再扎一竿直竹,下垂五尺左右,呈形状,插在船头或茅寮顶部,想买的人看见,就会讨价还价。这确实是无文化的人在商品贸易中的聪明之举。这种习惯一直维持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甚至现在还存在。

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越来越重视保留这些重要的文化遗产,于是当地的政府就兴办了很多文化活动,鼓励人们参与、领略我们家乡的独特风俗,如“广州水乡文化节”,包括水乡婚嫁仪式展示、水乡美食、水乡一日游、水乡特产展销会、水乡竞赛系列活动、沙田水乡曲艺汇演、“走近南沙”摄影大赛等一系列具有万顷沙当地生产和生活色彩的竞赛和民俗文化展示活动。

相关资料: 1. 咸水歌:据说,当年有一个“白泥艇工”(即撑摇木船运泥的人),母

亲早逝,随父亲撑船做工度日,眼看30出头也娶不上妻子。一年中秋,他无心赏月,就到围内摸虾。碰巧,有位姑娘随母亲从外地流浪到此,他们打过招呼后,边摸虾边交谈,竟用咸水歌(姑妹腔)对唱起来。男唱:“妹啊好呢,呀哥不分冬夏与春秋,一年到头驶船在沙洲,左逅(平读)右逅呢好比浮莲无根随浪走呢好妹好罗;好妹呢,有心与妹用撑篙呀呢,又怕船细舱又窄呀呢妹难留呀哩”!女唱:“呀哥呢,有钱人家上绸下又绸住高楼呢,你妹无钱住茅寮着裤头呀呢,好哥呀罗;好哥呢,愿同呀哥趁风扯里踏浪走呀呢,一枝竹篙撑呀呢撑到白头呀罗。”通过对唱,互诉衷情,歌声道出了各自的凄凉处境,把两颗心连在一起,两人果真结成恩爱夫妻

虾姑帽: 是当地妇女戴的一种帽子。因为当地大多数妇女都要到田里干活或出海打渔,而这种帽子由竹篾编制而成,有遮阳挡雨2. 的作用。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87h1.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