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文化进校园的调查与思考——以贵州威宁板底中小学为例

更新时间:2023-07-22 13:47: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彝族文化进校园的目的是通过培养具有一定的民族文化知识和民族意识的学生,让他们从小就形成热爱本民族文化的意识,从小就接受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的熏陶,从而提高学生素质,让他们今后更好地承担起传承和弘扬优秀民族文化的重任。笔者在贵州威宁板底中小学调研中发现他们存在的一些问题做一些分析。

彝族文化进校园的调查与思考——

以贵州威宁板底中小学为例吴雪瑞

摘要:彝族文化进校园的目的是通过培养具有一定的民族文化知识和民族意识的学生,让他们从小就形成热爱本民族文化的意识,从小就接受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的熏陶,从而提高学生素质,让他们今后更好地承担起传承和弘扬优秀民族文化的重任。笔者在贵州威宁板底中 小学调研中发现他们存在的一些问题做一些分析。 关键词:彝族文化;中小学校;查思考调板底中小学概况贵州威宁彝族自治县板底面积 9 .4 9 4平方公里,平均海拔 2 5 20米。距威宁县城 3公里,距 36国道线 7公里。有八个行政村, 0 8 2 .5 5个村民组。居住着彝、汉、苗、白、穿青等民族 3 3 2 8户 13 8人,彝 47族有 9 9,占总人口的 6 .7。板底乡是_个以彝族为主,多民族 55人 6%二混杂而居的县镇形成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居住格局,民族文化历史悠久,并且保留完整。 板底中学创建于 17 9 0年 9月,目,在校学生有 4 4人,前 0 8个教学班。校园占地面积 9 2 32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 2 9 9 8平方米,图书 14 2册。现有专任教师 4 88 4人,已评职 2 0人,大专 1 9人,本科 2 4人, 中师 1,学历合格率为 9 .3人 7%。2 0 4月,板底中学教师队参演 06年一

了很好的契合点,使素质教育在民族自治地方得到了进一步推进和提高,推进民族地区教育、文化、旅游、经济全面发展的另一个高度。 在全球一体化、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如何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如何构建与完善由正规文化教育课程和非正规文化教育课程所构成的整体课程体系。让人类优秀的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弘扬,为民族地区文化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在板底中小学中彝族文化内容和形式单一,培训的内容就是歌舞。中学主要是民歌对唱、《铃铛舞》《、撒麻舞》、傩戏《撮泰吉》;小学主要是《阿西里西》舞蹈、月琴合唱、千人《铛铃舞》,其实中小学传授的内容是重复的,只是在规模上有点变化。注重学校课程,忽略地方课程,虽然国家提倡素质教育,其实还是应试教育,以这也其中一个客观原因。中学一个星期一次“所民族文化兴趣爱好培训”,小学一个星

期两次彝族歌舞培训,时间少内容单一这是板底中小学对“民族文化进校园”这一重大课题的认识不够,而造成对民族文化的挖掘不够深刻。 2、民族文化的师资力量缺乏根据对板底中小学进行调研时,普遍反映缺乏民族文化教学师资的问题。目前对民族文化进行开发创作的师资主要是:学校教师相互推

的《撮泰吉》和《铛舞》应邀参加了毕节大方“铃国际杜鹃花节”; 20年 3,《 07月铃铛舞》参加了“多彩贵州”舞蹈大赛威宁赛区、毕节地区赛区的比赛,在威宁获得了“特等奖”的桂冠;20 09年 1 1月, 《月琴演奏》和《铃铛舞》被邀参加了省彝学会第四届会议暨彝族年活动在我县举行的彝族年活动; 0 0年暑假《 21阿西里西》舞蹈队参加了 多彩贵州舞蹈大赛。板底中学把“民族文化进校园”当作对外展示形象、宣传自己的最佳手段,在此过程中取得了不小的成绩。板底小学占地面积约 1 .4万平方米,学校现有教师 4 7名 ( 3名有被借用到乡政府 ),其中汉族 1名,布依族 1,白族 1,苗族 1 2名名 名,土家族 2,彝族 3,教师学历合格率达 10,中双语专业名 0名 0%其毕业 1人,现有 1个班级,在校学生 94人,其中彝族学生占学生总 3 8 7数的 9.4。由板底小学师生排练表演舞蹈《 8%阿西里西》曾荣获过 20 07年多彩贵州舞蹈大赛威宁赛区原生态类三等奖; 0 9年在威宁赛 20区荣获优秀奖并代表毕节地区参加全省半决赛。2 1 0 0年代表威宁县参加云南楚雄举办的“第五届中国彝族文化展演”等等。目前板底小学在努力的打造千人铃铛舞和千人月琴队,每个星期二、四下午两节课进行专项训练,把千人铃铛舞和学校的广播体操一起交叉播放形成具有彝族特色的课间活动。 二、板底中小学存在的问题1、对民族文化进校园内涵的理解不够深刻

爱德华.伯内特.泰勒首次全面的提出文化的概念,即“文化它包含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个人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获得的任何其他才能和习性的复合体。…文化是~个民族的灵魂,一个”民族之所以作为民族而存在生活至今,就在于它有自己独特的传统文化,不管是饮食、住宅、服饰,还是婚丧嫁娶、文学艺术,都凝结着文明的火光、民族的烙

印,并延续着消逝的历史,承载着生活的智慧,集中地反映了一个民族独特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民族文化进校园,不仅仅是让学生唱唱歌、跳跳舞,而是要全方位的注重本民族的生活习俗、语言文字、肢体动作、视觉听觉等所蕴含着的文化符号以及负载的教育功能。通过研究和实践使民族传统文化的教育更加科学化、系统化、合理化。 民族文化进校园就是通过培养具有一定的民族文化知识和民族意识的学生,让他们从小就形成热爱本民族文化的意识,从小就接受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的熏陶,从而提高学生素质,增强民族自豪感、自信心的高度。让他们今后更好的承担起传承和弘扬优秀民族文化的重任。 并使国家提出的在中小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与民族传统教育,找到

荐,或者聘请当地本土专家和民间艺人。其实民族文化除了音乐、舞蹈之外还有文学、宗教、习俗、剪纸、刺绣、雕刻、体育、戏剧等许多内 容,如此全能的教师的确缺乏。在校彝族教占师全校教师的 1%。在校 6的彝族教师几乎是 7年代出生的,并且都是理科教师,缺乏活力。 O 板底小学全校 1个班级 9 4,在编教师 4人 ( 8 7人 5但实际在岗教师仅有 2人 ) 9。板底小学有 2个彝族老师占全校在编教师的 6%,但是 9 2年龄结构老龄化 15年——17 90 9 9出生的有 1个,占彝族教师的’1; 2 4% 8年代出生的几乎是小学语文专业 ( O或者汉族语言文学 )专业和小学数学 (或者综合理科 )专业的大中专毕业生,有三个音乐专业的老师, 但是舞蹈、体育、美术就没有专业的老师。民间艺人请进课堂又不懂教学,的甚至连汉语都表达不清楚;有一定民族文化知识理论体系的当有 地学者,虽然能承担某些课程内容的讲授,但是学校又没有经费聘请, 依赖外地专家更不可能。只有让本校有特长的老师出去学习、培训, 才能更进一步的采取适当的方式方法挖掘本民族的文化精髓。由此可知:目前板底中小学教学师资匮乏,民族文化教育方面的教师更是严重的缺乏,彝族文化进入板底中小学其实还处于初级阶段,甚至可以说是计划阶段。双语教师的匮乏也已成为制约板底中小学教学的一个“瓶颈”,解决师资问题迫在眉睫。教学处于表象 .很难达到教学效果。 3、与彝族相关的书籍、教材、音像

、设备等的缺乏目前配发的只有彝语文 1 3年级教材 (—贵州省民族文字教材编译委员会编译、贵州民族出版社 20年 7月第 1,但在调研的过程中 08版)才发现板底小学都没有用彝语文教材。双语老师的在编人数是 l个, 5 但是实际教学中彝语只作为一种教学语言的辅助工具。在教学过程中文字一直没有用。也就是说贵州省民族文字教材编译蚕员会编译、贵州民 族出版社 20年 7月第 1 08版的这 6册书没有在教室里“流通”。为什么 有教材不用呢?这个教材适合板底小学的学生吗?这些问题还要做进一步的研究才能解答。目前板底小学招收了“双语学前示范班”,但是用的教材也是普通学前班用的教材,“双语学前示范班”的目的就是让农村孩子从牧童转向学生;从母语转向汉语 I从山地撒野转向学校规矩的个转型过渡期。目前板底中小学的学生中几乎不懂彝文。内外读物课中没有彝族文学作品,更不用说是彝文字的文学作品。在课间十分也不播放彝族音乐。也不跳彝族舞蹈 .学校的音像都是为过节、演出所用 .一

板底小学只有几把破旧的月琴,彝族传统体育器材和乐器也没有。4、经费紧缺

板底中小学的校师生对民族文化始终是情有独钟,并极力宣扬的. 但资金紧缺问题困扰和限制了更深层次的活动,无法经常下乡攫集整

作者简介:昊雪瑞 (9 1一) 18年,女 ( - ) a族,贵州威宁人,毕节学院教育科学系助教,现就读西南民族大学0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硕士研究室。 9级研究方向: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民族教育及彝学。

in a T i n

-1 3 9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879m.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