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史观教学渗透
更新时间:2023-05-20 23:53: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 文明的生态史观推荐度:
- 相关推荐
谁人曾与评说 环球同此凉热
-----生态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渗透初探
【摘要】面对我国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现状,结合高中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加强学生生态史观意识已成为高中历史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阐述生态史观的概念及研究现状,探讨了高中历史教学的相关案例和教学实践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力图使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同时,增强学生对生态环境恶化的忧患意识和危机感,培养学生的生态史观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并希望能给高中历史教学提供些许参考。
【关键词】历史教学 生态史观 人与自然 和谐发展
2013年,中国爆发了多宗重大环境事件:一是严重的空气污染。自从2013年1月份以来,中国连续出现覆盖面积近半个中国领土、连月出现的“历史上最强”的雾霾天。根据亚洲开发银行的研究报告,只有不足1%的中国大城市空气质量达到世卫组织的合格标准。二是水污染日益严重。国土资源部专家披露,全国7大水系有超过一半河段有水质污染,35个重点湖泊中有17个严重污染,40%的水源已不能饮用。全国90%地下水遭受不同程度污染,其中60%污染严重;只有3%的城市地下水基本清洁。民间人士公布的“癌症村”地图显示,全国有247个村落因水源污染,村民患癌率奇高。三是土壤污染。1.5亿亩耕地受重金属污染,全国每年受重金属污染的粮食达1200万吨,工业等污染使全国粮食每年减产100亿公斤。四是海洋污染。据中国官方调查,全国有200多个污染严重的沿海区域,海洋生物和海产品大量减少。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报告已经将长江和珠江口列为“海洋荒漠区”。
从环境污染影响的领域和对生态破坏的程度来看,中国已处于生态灾难之中。空气、水、土壤-人类赖以生存的三大要素,皆不能幸免,谁能独善其身?
笔者作为普通高中历史教师,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深感学生的生态环保意识
非常薄弱。笔者希望学生树立良好的生态史观,在历史学习过程中能从人、社会、自然和谐相处的三个维度分析历史问题,使保护环境、注重生态、促进和谐发展成为其今后现代化建设实践中的自觉行为。
一、 生态史观的内涵解读与研究价值
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古代先哲们就探寻生态规律。老子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吾不知其名,故强字之曰道。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司马迁提出:“究天人之际”。先哲们提出的生态哲学精华“天地人合一”思想 ,非常符合现代生态伦理学精神,也成为现代生态史观的经典注述。
19世纪后半期,马克思和恩格斯精辟地揭示了人类文明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做出如下论断。马克思指出:“我们仅仅知道一门唯一的科学,即历史科学。历史可以从两方面来考察,可以把它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但这两方面是不可分割的;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类史就彼此相互制约。”“我们这个世界面临的两大变革,即人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同本身的和解。”恩格斯则告诫我们:“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我们对自然界的整个统治,是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动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 “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
1962年,雷切儿·卡逊写作《寂静的春天》,尖锐的指出环境问题的深层根源在于人类对于自然的傲慢和无知:“地球上生命的历史一直是生物及其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历史。在过去的四分之一世纪里,在人对环境的所有袭击中最令人震惊的是空气、土地、河流以及大海受到了危险的、甚至致命物质的污染。这种污染在很大程度上是难以恢复的,它不仅进入了生命赖以生存的世界,而且也进人了生物组织内,这一罪恶的环链在很大程度上是无法改变的。”因此,她呼吁人们要重新端正对自然的态度,重新思考人类社会的发展道路问题:“科学上需要的是谦虚谨慎,没有任何理由可以引以自满。”这部作品既贯穿着严谨求实的科学理性精神,又充溢着敬畏生命的人文情怀,成为世界环境运动的奠基之作,被评为 50年以来全球最具影响的著作之一!
20世纪七八十年代,随着各种全球性问题的加剧以及“能源危机”的冲击,
在世界范围内各种环保运动逐渐兴起。1972年6月,联合国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了有史以来第一次“人类与环境会议”,讨论并通过了著名的《人类环境宣言》,从而揭开了全人类共同保护环境的序幕。1987年,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其长篇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模式。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更是高度凝结了当代人对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认识。
正是在此时代大背景下,人们对可持续发展问题认识持续深化,作为生态学和历史学“杂交”产物的生态史观应运而生。
生态史观是一种主张从地理环境的生态结构出发,运用生态学的理论和放大来研究与解释人类文明发展模式的观点。生态史观认为,历史流变中人与自然、社会系统与自然系统的关系,是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总结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经验和历史教训,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与协调发展是生态史研究的主旨。
对于我们普通高中的历史教学而言,当前高考越来越重视历史史观的考察,现代化史观、整体史观、文明史观、社会史观、生态史观明显地影响着高考试题的命制。其中生态史观的影响越来越重要,社会各阶层普遍关心的生态问题在高考试题命制中屡屡得以体现。特别是2013年浙江文综卷第39题:用“五位一体”的思路概括1750-1850年西方历史发展的特征?此题一出,各界好评如潮。
为何当前对生态史观的学术研究和考题研究如此兴盛?首先,生态恶化、环境污染已是人类面临的一大难题,急待解决。以生态史观透视,现代文明孕育着深刻的危机:温室效应加剧、臭氧层耗损、酸雨现象、森林资源大量毁灭、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水资源危机、垃圾成灾和环境污染等。在此背景下,人们更加关注历史上和现实生活中的生态环境问题。
其次,我国已将生态文明作为实现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个不可或缺的条件。党的十七大提出了生态文明的理念和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在此基础上,党的十八大又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到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的位置,正式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这标志着我国开始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也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更加成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更加完善。
再次,生态史学已成为历史学中的“显学”,它的发展及其所取得的成果,
为生态史试题的命制创造了良好的学术条件。从2002年高考文综全国卷第39题第3小题“直接导致该城市(汴粱)北宋后商业衰落的社会政治原因?”到2012年高考历史上海卷第31题答案中“表现出人对自然及其规律的尊崇”隐含的古代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生态史在高考命题中也逐渐完成从“幕后”向“台前”的华丽转身,2013年浙江文综卷第39题“五位一体”考题更成为经典!
最后,历史课程具有公民教育的功能,引导年青一代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和增强其生态环保意识,是历史学科的责任。当前浙江省实行的2003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就明确规定:学习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关注中华民族以及全人类的历史命运。其中在 “世界文化遗产荟萃”模块中,更强调让学生懂得在人类生存的环境里,文化与自然有不可分割和密切相联的关系,从而树立基于文化和自然两方面的环境保护意识。
因此,我们历史教师需要教会学生从人与自然的角度去了解历史,激发学生忧患意识,树立生态环保意识,并形成正确的生态史观,真正促进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
二、生态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实践中的融入
1、依托历史教材,培养学生的生态史观意识
教材是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努力挖掘教材中蕴涵的生态文明内容,拨开表象,挖掘实质,做到历史知识教学和生态环境意识培养的有机统一,充分利用和发挥历史学科的人文教育功能,培养学生的生态史观意识。
在学习必修一专题六第一节课《民主政治的摇篮--古代希腊》时,笔者引导学生深刻认识地理环境对政治制度的影响。通过地图引领学生分析古希腊区域的地理特征:一方面区域内多山多岛,造成土地贫瘠和彼此间联系的不便;另一方面,三面环海,海岸线曲折,天然良港众多。这样的地理环境影响了该区域内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农业的发展较为困难,却具有了商业活动的优越便利。出现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商业活动中频繁的你来我往,讨价还价有助于培养人平等互利,开放自由的观念;另一方面,多山多岛的环境把人们天然分割在相对孤立的山谷里和海岛上,于是希腊形成了一种别具特色的组织形式——城邦。城邦地域狭小、人口稀少的特征以及维护城邦独立的需要使得给予部分人民主、自由和
权力成为可能也成为必要。古希腊的这种独特的地理环境,便是其能够产生民主、自由观念并实行民主政治的重要原因。而古希腊的民主政治无论是对当时的希腊还是对近代以来的整个人类社会而言,都产生了重要影响,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认为是古希腊特有的地理和人文环境为我们人类奉上的礼物。
在学习必修二专题五“两次工业革命”时,笔者引领学生从人类发展与生态平衡的双重角度分析工业化具有典型的双刃剑效应。一方面,大规模的工业化大大提高了人口的物质生活水平,甚至达到了以往世代不可想象的水平。但在另一方面,也付出了重大的生态与社会代价:世界有限的能源和原材料消费上的巨大增加,工业过程所造成的广泛污染,以及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从18世纪后期工业革命以来,矿物燃料逐渐变成维持工业化世界生活方式的关键因素,就其将污染因子释放到大气中的规模、浓度和种类来说,开启了一场污染革命。二战前,工业污染有两个主要来源:矿物燃料的燃烧和重工业生产如钢铁、其他金属及化学品。污染起初基本上是地方性的,二氧化碳成为最大的污染形式。到了20世纪后期,给自然生态系统带来更大灾难的是急剧增加的合成化学品(如塑料、洗涤剂、合成纤维、肥料、添加剂、杀虫剂等),许多有剧毒,无法被自然过程降解,以致在环境中不断积聚。全球性污染,如酸雨、有毒烟雾、放射性污染、赤潮等,使污染已达到前所未有的规模,影响到全球的生态运行机制。更可怕的是人类对制造和丢弃废弃物后果的理解,一直远远落后于向环境中释放污染物。
教材的史实正是我们形成人与环境相互制约观念的依托点。通过相关教材内容的讲授,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改变需要的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对生态史观的概念理解也逐渐清晰。
2、精选个案研究,强化学生的生态史观意识
要强化学生的生态史观意识,就必需总结和借鉴人类维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经验,总结和记取人类破坏生态环境的教训。
在讲到《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一课时,笔者特地设计了一个中国古代经济问题的个案分析:请用生态史观来分析和评价中国古代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经过学生的研讨和教师的补充,评析如下:先秦时期,铁犁牛耕开始使用并推广,生产力水平逐渐提高,我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开始形成并发展起来,商鞅变法就明确规定了重农抑商的原则。同时,生态的脆弱使古代劳动人民很早就认识到水
利的重要性,都江堰和郑国渠就是较早预防水旱灾害的代表性工程。秦始皇统—中国后,大兴宫室,黄河中上游森林砍伐殆尽,造成水土流失严重,黄河开始泛滥。治理黄河成为汉朝统治者时常关心的大事:汉武帝时期大规模治理黄河,特别是东汉时,王景治河有“千年无患”之说,保证了社会稳定。唐朝设专职官员管理水利事业,兴修了不少水利工程,并且创制筒车、曲辕犁等发展农业生产。由于人口的增加,江南土地资源进一步开发,出现了放火烧山、向山要田和围湖造田等现象,都对生态平衡有所影响。宋代政府推广“不择地而生”的水稻新品种占城稻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当时江淮、两浙经常发生旱灾影响收成。元代北方部分粮食“仰给于江南”,则说明北方土地的生产潜力在当时已经殆尽。明清两代均以减免赋役来鼓励垦荒,虽然18世纪中叶中国耕地面积达到了7.8亿亩,养活了1亿多人口,但生态也迅速恶化,时人称“纵积十年丰收之利,不敌一年溃溢之害”。
师生共同总结:中国古代农业的垦殖,虽然为社会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使中国文明能够长期走在世界前列,但长期过度的开发严重破坏了自然植被,使水土流失、土壤荒漠化、气候恶化等问题日渐突出;而这种受破坏的生态环境严重制约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教训。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应充分重视历史与现实的结合,达到以史鉴今的目的。教师适当补充古人对环境问题的一些认识和做法,并分析其对当世的启迪,从历史的角度去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既培养了学生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增强其生态环保意识,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3、关注时政热点,升华学生的生态史观意识
在当今社会,人们正在不断为改善地球生态环境做着不懈的努力。教师通过新闻、报刊、杂志等途径,及时了解当前发生的与生态史观相关的重大事件,并在历史教学中加以渗透和点评。
2011年,中央电视台制作科学伦理纪录片《环球同此凉热》,这是中国第一次以影像作品的形式切入气候变化这一国际命题,向世界展示中国对于世界环保问题的关注与责任。本片共分三部曲,《黑色·困惑》、《黄色·回忆》、《绿色·抉择》,对应串接起人类文明发展模式:工业文明、农业文明、生态文明,从气候变化、人与自然、文明发展三大角度重新梳理人类的数千年的文明进程,从而为
今天处在困惑中的人们提供关于未来文明持续发展的积极思考和启迪。
2012年12月8日,多哈世界气候大会落幕,取得了以下主要成果:一是确立了议定书第二承诺期。会议通过了2013-2020年缔约方量化减排指标,应在1990 年水平上至少减排18%;二是就进一步加强公约的全面、有效和持续实施做出安排。会议重申了2 摄氏度温升的控制目标,维持了发达国家减排承诺和发展中国家减缓行动的区别。本届会议上,中国本着“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用实际行动树立了负责任大国的形象:中国坚持《议定书》第二承诺期必须如期启动,发达国家承诺的资金应当尽快到位,发达国家应加大减排力度;还表示支持发展中国家减排行动,尽力对其他发展中国家进行援助。
2013年11月12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公报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要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理制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
教师将这些生态环保思想宣传和当今中国政府及世界的环保努力渗透到历史教学过程中,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强化学生的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确立起人与自然和睦相处、协调发展的环境道德观。而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多少会留意到当前生态恶化和生态保护的重大事件,历史课堂上的适时引入,让学生有了展示自己的机会,当学生的展示有利于历史课堂教学时,成功自豪感会油然而生,大大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
4、开展课后探究,践行学生的生态史观意识
学生的生态史观从培养到形成再到巩固是一个漫长而反复的过程,生态环境教育又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作为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和延伸,教师应充分发挥和利用课外活动的作用,去关注当今社会日益凸显的环境问题,从而达到强化和实践学生生态史观的目的。具体来讲,可以通过开展社会调查研究、主题探究性学习、课外实地考察,参与公众活动等形式来进行。
社会调查:笔者在讲授必修二《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内容时,就“大跃进运动”一目内容,充分发动学生进行调查研究,结合本地区资源收集了1952—1965年本地森林覆盖率的变化,引导学生从大跃进运动对生态环境影
响这一层面去分析思考其产生的后果,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生态意识目的。
主题探究:针对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生态恶化问题,笔者引导学习小组设计探究议题,在拟定议题后,进行分工,布置同学查阅收集中国历史上比较典型的生态环境变化对中国社会影响的历史资料、图片、图表、甚至音像资料等。然后,指导学生对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制成展板或制作成多媒体进行展示。最后将文字资料、图片等材料所涉及的问题进行探讨,探究(史料)图片“背后”的故事。不同的小组设计不同的探讨题目,按照时代划分,勾勒经济发展的轨迹,探讨各历史时期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生态环境对人类的影响。
实地考察: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学生亲眼看到自己生活的周围环境污染的状况和不良影响,以及人们为此付出的代价,就会得到课堂上不能得到的鲜明印象,亲身体会到生态环境对人类的发展是如何重要,环境忧患意识和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感也会油然而生。
公众活动:2010年后每年6月30日为浙江生态日。近年来,笔者积极发动学生热情响应网上论坛、生态画展、LOGO征集、护林植树等官方活动,并亲自组织学生参与生态旅游、环保宣讲团、环保志愿者服务、环保达人秀等活动。既营造良好的校内生态环保宣传氛围,又切实提升公众生态文明理念和环保意识。
5、生态史观在教学实践中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教师观念的更新。受高考应试教学的影响及现有教材的局限,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满足于完成“就历史讲历史”的教学任务,缺乏从生态环境与人类文明的关系视角去诠释、把握历史。历史教师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短浅,必然导致学生生态史观的缺失。因此,历史教师应改变和更新观念,从历史的角度分析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发展的相互影响,确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平衡观及富于人文精神的教育生态伦理观。这样在教学中,才能培养学生正确的生态史观,从而在未来社会中理智而友善地对待生态环境。
(2)从生活点滴做起。从自身出发,教师个人的行为、言语、人格魅力都是影响学生思维形成的重要因素。作为一线教师,当尽己之力,最大限度地引导、启发学生在己所能及的范围内做得最好,并能引导其情感态度价值观发生变化,使其终身受益。笔者认为生态史观的教学不仅仅在历史课堂上体现,日常生活中的行为,教师的知行合一,会促进学生在耳濡目染中自觉增强生态环保意识。
(3)用好史料。生态史观的理论知识,对于学生来讲枯燥乏味是很难理解并运用的,学生对真实的历史图片和历史实物兴趣异常浓厚。直观史料对历史教学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我们还需注意:直观教具仅仅能反映复杂社会生活和历史现象的个别方面,还需要教师的补充说明,才能使学生对历史现象形成完整的理解;教具的使用时机也是非常重要的,过早显示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过晚又起不到教学效果,因此,把展示直观教具和讲授密切结合起来,在时间和内容上融为一体,用完之后即时收置,才能最大限度地达到预期效果。
结语:现实生活中生态恶化的状况正在不断地鞭策着我们!我希望,未来的中国是一个富强、文明、生态、和谐的中国,这与生态文明史观在历史教学中的渗透是分不开的。我相信,经过教师有意识、有计划的、不间断地培养、深化学生的生态史观意识,学生们能够逐步培养起与人、社会、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将环保、文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运用到祖国未来的建设中去。愿将来,不远处: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正在阅读:
生态史观教学渗透05-20
小蚂蚁历险记作文500字06-16
哲学的故事读后感XX12-13
济南大学《环境监测》 环境监测电子教案06-02
2016届牛津高中英语高三一轮复习之模块基础自我检测复习题选修模块七UNIT309-19
2012华师在线数字电路与逻辑作业03-15
Wmd86实验指导书(简)03-05
人工膝关节表面置换术后的X线学评价05-08
- 教学能力大赛决赛获奖-教学实施报告-(完整图文版)
- 互联网+数据中心行业分析报告
- 2017上海杨浦区高三一模数学试题及答案
- 招商部差旅接待管理制度(4-25)
- 学生游玩安全注意事项
- 学生信息管理系统(文档模板供参考)
- 叉车门架有限元分析及系统设计
- 2014帮助残疾人志愿者服务情况记录
- 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
- 中国食物成分表2020年最新权威完整改进版
- 推动国土资源领域生态文明建设
- 给水管道冲洗和消毒记录
- 计算机软件专业自我评价
- 高中数学必修1-5知识点归纳
- 2018-2022年中国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产业深度分析及发展前景研究报告发展趋势(目录)
- 生产车间巡查制度
- 2018版中国光热发电行业深度研究报告目录
- (通用)2019年中考数学总复习 第一章 第四节 数的开方与二次根式课件
-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4课说数课件粤教版
- 上市新药Lumateperone(卢美哌隆)合成检索总结报告
- 史观
- 渗透
- 生态
- 教学
- XX汽车销售公司规章
- 安徽省十校2016届九年级大联考最后一卷数学试题(含答案)
- 2017人大国际贸易学考研真题-复习方法
- “创新物联, 智慧会务”31会议助力世界物联网博览会顺利召开
- 第五章 借贷记账法下主要经济业务的账务处理-利润表格式
- 园艺设施的类型、结构、性能及应用(2)
- 防火卷帘系统与防火门维护管理标准
- 行政处罚文书范本
- 2011年6月13日太仓万达广场前期商业市场调研及定位报告
- 市场调查--消费者生活方式与价值观研究
- 2015人教版新目标九年级英语Unit_10_you&39;re_supposed_to_shake_hands.Section_B_(2a-2e)reading (1)
- 小学数学奥数基础教程(三年级)目30讲全
- 同素异构转变_主题创新报告_20131001
- 平网制版感光胶的应用案例
- 2016年天津大学会计硕士考研复试分数线
- 表-08 分部分项工程量清单与计价表
- (汽车)中信证券-车闻天下第19期-世界汽车品牌之二 迈巴赫
- 《审计学》主干课试题库
- 第四章 软件项目成本计划
- 国外电弧增材制造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