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复习的资料 2
更新时间:2024-04-21 16:51: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 教育学基础复习资料推荐度:
- 相关推荐
教育学
绪论
一. 教育学概念(三层涵义)
(一)教育学科门类总称(二)课程名称(三)教材名称 二、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不同的说法:教育现象、教育规律、教育事实。 比较传统的说法:研究教育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教材中说法: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问题。 三、教育规律
1、教育与社会发展 2、教育与人的发展
四、《学记》——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 《雄辩术原理》:是西方最早的教育专著。
杨贤江及其代表作:代表作:《新教育大纲》
是中国教育界中试图用马克思主义观点阐明一些教育基本理论问题的第一本著作。 五、夸美纽斯代表作:《大教学论》(1632年),第一本系统的教育学著作。 主要思想:教育要成功必须遵循自然的规律、班级授课制
赫尔巴特代表作:《普通教育学》 (1806) ——誉为教育史上第一部科学形态的教育学。 主要思想:
①构建了教育学的逻辑体系;
②强调教育学的两个基础:哲学伦理学基础和心理学基础 ③提出了教学过程四阶段说
杜威的代表作代表作:《学校与社会》,《民主主义与教育》 主要思想:——现代教育思想 ①以儿童为中心 ②从“做”中学
③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活
除了杜威以外,当代美国著名的教育家还有:布鲁纳 布卢姆 奥索贝尔 加涅等 六、传统教育思想:其特点①以教师为中心②以教材为中心③以课堂为中心
现代教育思想现代教育思想:
①以儿童为中心②从“做”中学③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活 第一章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一、掌握教育的概念
(1)广义: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 有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等
(2)狭义的(学校教育):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和阶级的要求,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年轻一代传授知识技能、发展智力体力和审美能力、培养思想品德的活动。 (3)教育是: 教育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二、掌握学校教育的基本要素
1、教育者2、受教育者3、教育影响(教育内容、教育手段) 三、掌握教育起源的四种学说及其代表人物。 (一)神话起源说
(二)生物起源说 代表人物:法国 利托尔诺 、 英国 沛?西能 (三)心理起源说 代表人物:美国 孟禄
(四)劳动起源说(正确的起源说)表人物:英国 恩格斯 四、掌握学校教育产生于奴隶社会的原因 学校教育产生的条件
可能性条件:①生产力的发展(剩余财富,自由时间) ②语言文字比较成熟 必要性条件:——统治者的需要 五、掌握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特点特点: (1)教育范围:普及教育(义务教育) (2)教育内容:比较全面:生产性、阶级性
(3)教育手段:现代化未来性 4)教育目的: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各种人才 六、掌握教育的质的规定性:公共性,生产性,科学性,终身性
第二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
一、人的发展:指人生理与心理所发生的变化。 二、影响人的发展的诸因素(含义)
1,遗传,2、环境、3教育、4主观能动性四个方面
1:遗传因素的作用:遗传因素提供人身心发展的物质前提。
2:什么是环境:环境是指人生活于其中并能给人以一定影响的一切外部条件的综
合体。 环境的作用:
(1)提供了人的物质生活条件
(2)提供了人的身心发展的社会交往的场地
(3)提供了人的心理内容,制约着人的心理发展的水平 3、教育为什么起主导作用 (1)具有较强的目的性 (2)具有较强的系统性 (3)具有较强的选择性 (4)具有较强的专门性 (5)具有较强的基础性
4、正确理解人的主观能动性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1、什么是主观能动性
亦称“自觉的能动性”,指人的主观意识和活动对于客观世界的反作用。 主
体的人在实践的基础上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2、主观能动性的作用 (1)动力作用 (2)筛选作用 (3)激励作用
三、掌握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一般归纳为以下四条:①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 教育:循序渐进地促进人的身心发展。
②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 教育:加强学生身心发展关键期的教育。 教育的关键期 天赋的递减法则.doc
③人的身心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化 教育:选择适当的内容和方法,促进学生更好
地发展。
④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 教育:因材施教。
第三章 教育与社会发展 一、掌握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 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经济因素制约着教育的目的。 2、经济因素制约课程的设置及部分内容。 (1)课程门类 (2)课程结构 (3)课程内容
3、经济因素制约着教育事业规模和结构。 (1)制约教育事业规模 (2)制约着教育事业内部的结构 4、经济因素制约着教育和教学的手段 二、掌握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 政治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政治制约着教育的目的 2、政治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 3、政治制约着受教育者的权利 三、掌握教育的文化功能。 1、传递、保持文化的功能 2、活动文化的功能 3、选择文化的功能 4、文化批判功能 5、文化交流、融合功能 6、文化更新、创造功能 四、掌握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教育的相对性是指教育依靠一定的条件而存在,并随着一定的条件变化而变化;教育的独立
性是指在一定的社会领域,教育具有自己的活动任务、问题领域、观念系统,以及由此而衍生的一系列特有的运行机制、运行规律,使其具有一定的不可代替性。 教育具有跟社会发展具有不平衡性的特征。 教育是一种具有历史继承性的社会实践活动。
教育具有自身的稳定性,尽管教育内容与社会联系比较紧密,但有些教学方法却有自己的规律性,教育自身的众多规律不是随着社会发展而变化的 第四章 教育目的
掌握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概念,教育目的的意义。
一、我国《教育法》规定的教育方针:教育方针是国家根据政治、经济的要求,为实现教育目的所规定的教育工作的总方向。
二.教育目的的功能:教育目的在整个教育理论体系中占据核心地位,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也是教育活动的归宿。
三简单掌握教育目的制定的依据:(一)人的因素
1、可能性:人身上存在着的潜能素质,为教育目的的实现提供了可能性。
2、必要性:人本身从事社会实践的各种需要及发展和完善自身的要求体现到教育目的 上。 (二)社会因素 经济因素 政治因素 文化因素
(三)摆正社会因素和个人因素在制订教育目的作用中的位置(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1、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的概念
——是指对教育目的的价值性作出选择时所具有的一种倾向性。 2、关于教育目的的三种价值取向 (1) “个人本位论”
观点:把人本身的发展,人本身的利益看作决定一切的东西。注重教育的个人 价值,忽视甚至无视教育的社会价值。代表人物:法国:卢梭、(2) “社会本位论” 观点:教育的目的是社会的,教育的目的只是社会化。 代表人物:德国:拿托普、白格曼 法国:涂尔干 (3)“辨证统一论”
人与社会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一方面社会是由人构成的,社会是人的社会。
另一方面人是在社会中生存和发展的,人总是社会中的人。另一方面人是在社会中生存和发展的,人总是社会中的人。
教育目的价值取向:坚持个人与社会的辨证统一。 代表人物:马克思
四、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特征:(一)有鲜明的政治方向(二)要求全面发展(三)具有独立个性
第五章 学校教育制度
掌握学校教育制度、义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概念。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系统,它规定了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学习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衔接和关系。
义务教育:即依照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学校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掌握学校教育制度建立的依据 (一)社会因素 1、经济因素 2、政治因素
3、文化因素(历史沿革) 4、人口因素
(二)人身心发展特点
掌握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最早颁布义务教育的国家。 类型:双轨制;单轨制;分支型学制 最早颁布义务教育的国家:德意志魏玛邦 掌握我国义务教育法颁布的时间。
1986年4月12日,六届人大四次会议颁布《义务教育法》规定“国家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 掌握旧中国的学校教育制度(时间、人物、蓝本)。 我国近现代正式出现过的学制总共有5个:
(一)清政府:1902年壬寅学制《钦定学堂章程》,颁布但未实行。
(二)清政府:1903年癸卯学制《奏定学堂章程》
分三段七级,长达二十九年到三十年:初等教育为十三年,中等教育五年,高等教育十一到十二年。
这个学制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作指导思想,是新学与旧学,改良与守旧斗争的结果。
第一个颁布且实行的学制。
(三)民国:1912—1913年壬子癸丑学制,名义上施行到1922年,但是实际上没有真正贯彻实行。该学制比癸卯学制稍有改进,修业年限缩短,容许男女同校。 以上三个学制都仿照日本学制。
(四)北洋政府:1922年壬戌学制,将王子癸丑学制改为“六三三”制。基本上沿用到1949年。
这个学制模仿美国。
(五)1951年新学制:《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它标志着我国教育制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掌握义务教育制度的特点。
(一)强迫性:指依照国家法律,适龄儿童接受教育,国家、社会、学校、家庭保证这种教育得以顺利进行具有强制性。
(二)普通性:是指义务教育在发展学生素质方面的全面性。
(三)基础性:指义务教育实施的时间一般在基础阶段,即在小学、中学。
第六章
1什么是课程?
广义的课程:为了实现学校教育目的而选择的教育内容的总和。
狭义的课程:为了实现学校的教育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及其目的、内容、范围、分量和进程的总和
2什么是学科课程?
亦称“分科课程”。以学科为中心设计的课程。从各门科学中选择部分内容,组成各种不同的学科,各学科具有特定的内容,一定的排列顺序,彼此有必要的联系。 3什么是活动课程? 亦称“经验课程”、“经验本位课程”、“儿童课程”、“儿童中心课程”。是儿童通过对自己组织的一系列活动的学习,获得经验、培养兴趣、解决问题、锻炼能力的一种课程。 4国家课程
国家课程是自上而下由中央政府负责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
主要特点: 权威性; 正统性; 强制性。 5地方课程
地方课程是地方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以国家课程标准作为基础,根据地方和学生发展的特殊需要而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
主要特点: 地域性; 针对性; 现实性。 6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是指学校以国家课程标准和地方课程实施的具体要求为基础,根据本校的实际条件自主进行开发的适合本校具体特点的课程。
主要特点: 自主性; 灵活性; 动态性。
7课程计划:即教学计划 8课程标准?
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教学指导文件。它规定学科教材范围的教学体系、教学进度和教学法上的基本要求。 9教材?
教材是各门学科的具体化,主要体现在各科的学科课程标准和教科书中。 10研究性学习?
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学习为基础,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要以个人或小组合作方式进行。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1掌握活动课程代表人物
主要倡导者是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 12掌握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的特点 学科课程的特点:
(1)重视成人生活的准备与分析 (2)重视教材的逻辑组织 (3)强调训练的价值 活动课程的特点:
(1)重视儿童的兴趣需要; (2)重视教材的心理组织;
(3)认为教育就是生活,而不是生活的准备。 13掌握制约课程的基本因素
1、社会
一定的课程存在并服务于一定的社会,社会的需要和条件是制约课程的决定性因素。 2、知识
知识在任何时代都是制约课程的重要因素。 3、学生
学生的发展是课程编制的依据。
14掌握我国中小学的课程表现形式
即课程计划、学科课程标准、教科书
15掌握我国义务教育新课程设置的突出特点。
1、九年一贯整体设置。 2、加强均衡性。 3、加强综合性。 4、加强选择性。 16普通高中的课程结构。
普通高中课程课程结构由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构成。 17掌握综合实践活动的组成部分。
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信息技术教育、劳动与技术教育 18掌握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1)研究性学习主要围绕问题(或专题、课题)的提出和解决来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 (2)研究性学习呈开放学习的态势 (3)研究性学习主要由学生自己来完成
(4)研究性学习重结果,但是更重视学习过程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 19掌握课程标准的组成部分。
第一部分 前言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第三部分 内容标准 第四部分 实施建议 21掌握教材的编排方式。
1、直线式:一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前后不出现重复,后面内容是前面内容的深化和继续。
如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的排列。
2、圆周式:一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在各个阶段中逐步加深、螺旋式上升的编排,内容上不断重复。
如数学中对“0”的认识。
一般教材都是直线式、圆周式交叉进行。
22掌握教材编写的基本原则
⒈在内容上要做到科学性、思想性、效用性的统一
⒉在教材的编排上,要做到知识的内在逻辑与教学法要求的统一。 教材的编排通常采用直线式与圆周式(螺旋式)两种。 ⒊教材的编排形式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23掌握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⒈倡导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 ⒉体现课程内容的现代化 ⒊倡导课程的综合性和选择性 ⒋促进课程的民主化与适应性
20掌握新课程改革提出的课程目标?? 第七章
1、教学方法的概念:师生为达到一定教学目标而采取的相互关联的动作体系(包括内内隐
的和外显的动作)。
讲授法概念:教师运用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 2、教学与教育的关系 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教育包括教学,教学只是学校进行教育的一个基本途径。除教学外,学校还通过生产 劳动、课外活动、社会活动等途径向学生进行教育。
教学是与课外活动、校外活动、生产劳动等相并列的一个概念,而不同德、智、体、 美、技各育相并列。 教学与智育的关系
教学与智育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智育的主要实施途径是教学,除此以外,智育还要可以通过课外活动、生产劳动等途径来实施。教学除了要完成智育的任务外,还要完成德育、美育、体育、劳动技术教育的任务,是它们的实施途径。
教学的意义:教学是全面完成学校教育任务的基本途径。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中心。
4、理解教学过程的规律并能运用这些规律分析、解决教学实际问题 5、掌握主要的教学原则并能运用这些原则分析、解决教学实际问题。 教学原则的含义
教学原则是以一定的教育目的和教学任务为出发点,根据教学特点(规律)而制定的对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
现阶段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主要有: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原则 直观性原则 启发性原则 循序渐进原则 巩固性原则
因材施教原则等。 启发性原则:
1、概念: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采用各种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 他们掌握知识、技能和技巧,创造性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学习动机分为两类:一是间接的远景性的学习动机。
二是直接的近景性的学习动机。 (1)采取的措施:
①指明学生所学知识的价值(知识与学生未来参加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关系,使他 们 将目前的学习与未来的社会利益联系起来)。 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兴趣。 ③尽可能地让学生有成功感。
(2)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情况和特点,深入专研教材,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 (3)发扬民主 教师应该创设宽松融洽的课堂气氛,师生共同参与教学活动。 ①学生是学习主体,相信学生的智慧和力量。
②应设计和开展有利于学生参与的各种形式的教学活 动。 (4)教学中要充分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切忌满堂灌。 6、掌握主要的教学方法并能运用这些方法分析、解决教学实际问题。 以学生认识活动的形态为依据将教学方法分为:
以语言交流为主: 讲授法 谈话法 讨论法 读书指导法 以直接感知为主: 欣赏法 参观法 演示法 以实际训练为主:练习法 实验法 实习法
共计三类十种,一般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解: 定义、方式或种类、要求
7 、掌握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 8.、讲授法
(1)涵义:教师运用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 (2)形式:①讲述 ②讲解 ③讲读④讲演
(3)特点 ①优点:a、信息量大b、效率高 c 、知识系统d、有利于教师控制
②缺点:不利师生之间的信息反馈,比较难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4)讲授法的运用策略 ①讲授行为的误用:
(a)过短的时间内呈现了过多的新知识 (b)讲授时间太长,超出学员有意注意的时限 (c)讲授内容缺乏组织性、逻辑性 (d)讲授不顾学员原有的知识基础
(e)讲授没有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动机 ②讲授行为的正确的策略
(a)语音、语流、语速、语调(书面语——口语 长句——短句 口头禅) (b)提供背景知识
(c)内容组织与表达 有逻辑、条理、生动
第八章 教学(下) 教学组织形式概念
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教学主客观条件组织安排教学活动的方式。 班级授课制概念:
班级上课又称课堂教学。它是把年龄和知识程度相同或相近的学生编成班级,每班有固定的学生数,固定的教师和教室,由教师根据教学计划中统一规定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时数,按照学校的课程表和时间表,进行分科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 分层教学概念:
将学生按照智力测验分数和学业成绩分成不同水平的班组,教师根据不同班组的实际水平进行教学
小组合作学习概念:
是以异质小组为基本形式,以小组为主体,以小组成员合作性活动为机制,以小组目标达成为标准,以小组成绩为奖励依据的教学组织形式。 课的类型和结构的概念:
1、课的类型:根据一节课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的多少加以划分的课的种类。 A、单一课:一节课内只完成一种主要任务的课。
B、综合课(混合课):一节课内同时完成两种或两种以上任务的课。
2.课的结构:课的基本组成部分之间的顺序衔接和时间分配。(1)组织教学(2)检查复习(3)讲授新教材(4)巩固新知识(5)布置作业: 班级授课制的优越性局限性:
一.优越性:1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2.便于系统的传授各科知识3.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作用4.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作用
二.局限性:1.不利于因材施教2.学生主体性受到限制
课的两种分类标准
一种是根据教学任务来分的,可分为:一是单一课,指在一节课内主要完成一项教学任务的课。二是综合课,指在一节课内同时完成几项教学任务的课。
另一种是根据使用的主要教学方法来分的,可分为讲授课、练习课、实验课、演示课等。 上述两种分类也有联系,具体表现在两类课型有相对应之处 综合课的一般结构:
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作业。 教学工作实施的一般过程:
1.备课2.上课3.学生学业成绩的检查和评定4.作业练习及其布置和批改5.课外辅导 第十章 教师与学生
掌握教师、教师角色的概念。(一)教师概念 《中国大百科全书》:
向受教育者传递人类积累的文化科学知识和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需要的人才的专业人员。
教师的角色,就是社会对于充当教师的人如何行动所寄予的一种期待和赋予的规定。
掌握教师劳动的特点教师劳动的特点,从语言学上分析,是指实际上具有什么特点,而不是应该具有什么特点。分析的是客观实际(学术界称为实然),而不是主观理想的状态(学术界称为应然)。
1、劳动对象上的特点 2、劳动手段上的特点 3、劳动过程上的特点 4、劳动环境上的特点 5、劳动成果上的特点 6、劳动性质上的特点 掌握教师素养。 1、道德素养 2、知识素养 3、能力素养
掌握学生的基本特征。 (一)以系统学习间接经验为主 (二)学生是具有主体性的人
①独立性 ②选择性 ③调控性 ④创造性 ⑤自我意识性 (三)具有明显的发展特征
掌握师生关系构建的基本策略。 第十一章 班主任
掌握班集体的概念。班集体是将学生按年龄和知识水平分成有固定人数的教学班,经过一定的培养,使其 成为具备集体特征的正式群体。 掌握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的关系。 掌握班集体的标志。 ①有明确的奋斗目标, ②有健全的组织与领导核心, ③有严格的纪律与制度, ④有正确的舆论和优良的作风,
⑤具有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 掌握班集体的育人功能。 班集体的育人功能: (1)育人功能的表现: ①社会化功能: 做人 做事 ②个性化功能:
培养学生兴趣爱好 塑造个性品质 自我意识 ③选择功能 ④保护功能 为什么具有育人功能
①班集体首先是教育的对象 ②班集体又是教育的力量
A、班级成员在班级群体中面临着群体压力; B、班级成员参照; C、归属心理。 掌握班集体的培养。
(一)不断提出共同的奋斗目标
所谓目标管理科学化就是使目标设计、实施、评价成为一个不断反馈的过程。 1、目标设计 (1)方向性 (2)针对性 (3)系列性
2、目标实施 3、目标评价
(二)挑选培养干部,形成班级核心 1、什么样的人可以担任班干部?
每个学生都可以担任班干部,只是考虑到班集体发展不同阶段的不同要求,担任班干部才有先后和岗位不同之分。 (三)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 1、班级活动的作用
(1)能使学生感受到集体的力量;
(2)能为每个学生创造表现自己、发展特长的条件,使每个人都能看到自己的价值条件和机会;
(3)能满足青少年爱活动,喜交往的需要。 2、班级活动内容
两大类:经常的教学活动 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 (四)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 1、了解后进生的心理
(1)自尊与自卑奇妙的结合; (2)接受教育与逆反心理的结合;
(3)希望进步,但原有的积习太深,不能自拔; (4)理智与情感的矛盾; 2、应有的思想观念 (1)发展的观点; (2)一视同仁观点; (3)一分为二的观点。 (五)正确对待中学生的早恋问题 1、中学生早恋有哪些特点? (1)对爱情理解的朦胧性。 (2)表达方式的幼稚性。 (3)行为的危险性。 (4)追求异性的唐突性。 掌握做好个别教育工作。
掌握班主任了解和研究学生的方法。 书面资料分析法 观察法 谈话法 家庭访问法
掌握班主任工作的计划和总结。
班主任工作计划的种类有学期工作计划、月工作计划、周工作计划及具体活动执行计划。 班主任工作总结一般有专题总结、阶段总结、
全面总结。
正在阅读:
教育学复习的资料 204-21
毕业论文《浅析胎儿利益的人权保护》11-26
畅想未来的作文500字02-05
分析化学第二章课件01-27
2011版NCCN成人癌痛指南08-18
县领导在镇敬老院开院剪彩仪式上的讲话06-11
班主任个人工作计划202103-18
2018年中考英语真题分类汇编题型1单项选择专项训练十情态动词含05-07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考核试题库--给学员11-13
格列佛游记摘抄02-11
- 多层物业服务方案
- (审判实务)习惯法与少数民族地区民间纠纷解决问题(孙 潋)
-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 词语打卡
- photoshop实习报告
- 钢结构设计原理综合测试2
- 2014年期末练习题
- 高中数学中的逆向思维解题方法探讨
- 名师原创 全国通用2014-2015学年高二寒假作业 政治(一)Word版
- 北航《建筑结构检测鉴定与加固》在线作业三
- XX县卫生监督所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小学四年级观察作文经典评语
- 浅谈110KV变电站电气一次设计-程泉焱(1)
- 安全员考试题库
- 国家电网公司变电运维管理规定(试行)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稿征求意见提纲
- 教学秘书面试技巧
- 钢结构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水利工程概论论文
- 09届九年级数学第四次模拟试卷
- 教育学
- 复习
- 资料
- 人民币升值对长三角地区对外贸易的的影响及分析 - 图文
- 队列会操基本流程
- 试行版本:湖北省重点建设工程安全标准化工地(标段)创建标准
- XX小学创省级平安校园工作亮点
- 薄膜材料制备原理、技术及应用知识点2013by张为政
- 雅思作文考试真题整理2013年3月4月
-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简答题
- MATlab数学实验(胡良剑)第三章课后答案
- 仓储管理职业能力测评试卷一
- 投资学第7版Test Bank答案07
- 少先队辅导员应知应会基本技能篇
- 毕业综合实践报告 - 图文
- 安徽省合肥一中2015-2016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段考数学试卷(理
- 浅谈如何提高中频炉炉龄
- 国学达人测试练习题1
- 2010年铁矿石市场形势分析
- 微机原理习题库(51单片机)含答案
- 如何增强民营企业自我创新能力的思考
- 园林规划设计试题1
- 全国税务系统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监督管理办法实施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