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___我国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历程及其发展趋势

更新时间:2023-08-25 03:20: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1章 我国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历 程及其发展趋势

本章学习目标与要点

1. 了解我国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历程

2. 了解不同历史时期我国信息技术课程的指导

思想

3. 知道我国不同历史时期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

内容

4. 了解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趋势

outlineÇ第一节 Ç第二节 Ç第三节 计算机教育阶段的计算机课程 信息技术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 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趋势

第一节 计算机教育阶段的计算机课程 一、计算机文化论视野下的计算机课程 (1982-1990) 二、计算机工具论视野下的计算机课程 (1991-1999)

一、计算机文化论视野下的计算机课程 (1982-1990)

1.社会背景 2.课程指导思想

3.课程目标4.课程内容

一、计算机文化论视野下的计算机课程 (1982-1990)

1.社会背景 1981年教育部派代表团参加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与世界信息处理联合会在瑞士洛桑举行的第三届 世界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根据世界中小学计算 机教育发展需求,在听取了参会专家意见的基础 上,教育部于1982年做出了“在清华大学、北京 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5 所大学的附中试点开设BASIC语言选修课”的决定, 我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从此拉开了序幕。 1983年,当时的教育部主持召开了“全国中学计 算机试验工作会议”,制定了计算机选修课的教 学大纲,规定了相应的教学日标和内容。

一、计算机文化论视野下的计算机课程 (1982-1990)

1.社会背景 1984年邓小平同志在上海观看两位少先队员表 演计算机时提出的“计算机的普及要从娃娃抓起” 这句话无疑成为计算机教育发展的最高指令,有 如黑夜中的一盏明灯,照亮了前进进的道路。 1986年,教育部“第三次全国中学计算机教育 工作会议”在福州召开,决定成立国家教委全国 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该中心于1987年正 式成立,分北京研究部和卜海研究部)。同时, 此次会议还制定了发展我国中学计算机教育的指 导方针,并在1983年制定的教学大纲基础上,增 加了部分计算机应用软件的内容。

一、计算机文化论视野下的计算机课程 (1982-1990)

2.课程指导思想---程序设计是第二文化 这一观点是在1981年8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世 界信息处理联合会在瑞士洛桑举行的第三届世界 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由原苏联的计算机教育学 家伊尔肖夫提出的,他在会上所作的报告:“程序 设计—人类的第二文化”中提出了人类生活在一个 “程序设计的世界”的看法。 他指出,科学上的发现、社会组织工作、人们的 日常生活与

学习都按照一定的过程进行,都是一 种有序的生活,善于还是不善于编排与执行自己 工作、生活与学习的程序是人们能不能有效地完 成各种任务与能够得到一种有条理的生活的关键。

一、计算机文化论视野下的计算机课程 (1982-1990)

2.课程指导思想---程序设计是第二文化 伊尔肖夫还提出,现代人除了传统的读写算意识与能力这 些文化知识以外,还应该具有一种可以与之相比拟的程序 设计意识与能力,这就是说具有第二种文化—程序设计文 化。而教学计算机程序设计,可以帮助人们从小培育一种 程序设计意识与能力。 此外,美国计算机教育领域的学者也都不约而同在各自的 理论与实践中指出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的学习可以成为学 生思维技能发展的一种途径。如,美国心理学家与计算机 教育家西摩· 佩泊特于1980年提出了计算机可以具体化形 式思维,进一步提出了“组合思维”的观点。美国加州大 学伯克利分校劳伦斯科学馆的副主任阿瑟· 刘赫曼1984年 也提出:“计算机文化也是一种思维技能。计算机文化意味 着能够吩咐计算机做那些你希望它做的事情。”此外他还 提出了程序设计形成了计算机文化的脊椎骨。

一、计算机文化论视野下的计算机课程 (1982-1990)

2.课程指导思想---程序设计是第二文化 “程序设计是人类第二文化”和“程序设计可以 有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观点 极大地影响了我国当时在计算机教育界一批很有 声望的学者和专家,多年来,计算机教育领域的 研究人员都把学习程序设计语言作为计算机课程 的核心内容,认为学生可以利用算法的学习来培 养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加把计算机程 序设计语言和程序设计方法的学习作为唯一获得 这种问题解决能力的途径。

一、计算机文化论视野下的计算机课程 (1982-1990)

3.课程目标

这一时期,我国计算机教育和计算机课程还处于发展 的初期阶段,由于受到当时“程序设计是人类第二文化” 观点的影响,以及计算机硬件设备的条件限制和计算机 教师队伍数量的限制,计算机课程以选修课程的形式出 现。 在1983年教育部主持召开的“全国中学计算机教育试验 工作会议”上,在总结试点学校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了 计算机选修课的教学大纲,规定了相应的教学内容,规 定计算机选修课的目标是:(参看教材P4)

一、计算机文化论视野下的计算机课程 (1982-1990)

3.课程目标 1984年颁发了《中学电子计算机选修课教学纲要 (试行)》 1986年又在福州召开“第三次全国中学计算机教 育工作会议”,

决定在1983年制订的教学大纲中 增加部分计算机应用软件的内容,课程的目标也 相应地包括了计算机应用。 1987年在听取了各方专家的意见以后,又颁布了 《普通中学电子计算机选修课教学纲要(试 行)》,规定教学目标与要求是:P5

一、计算机文化论视野下的计算机课程 (1982-1990)

4.课程内容—以计算机工作原理与计算机程序设 计语言为主 1984年当时的人民教育出版社根据《中学电子计 算机选修课教学纲要(试行)》编写的教材共分 “计算机简介、BASIC语言、数的进位制和逻辑 代数”四个部分。 1987年颁发的《普通中学电子计算机选修课教学 纲要(试行)》中教学内容增加了文字处理、电 子表格和数据库等应用软件。

二、计算机工具论视野下的计算机课程 (1991-1999)

1.社会背景(1)计算机工具化 (2)1991年10月召开第四次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工作 会议(计算机教育事业发展的里程碑)。国家教委副主

任柳斌在会上作了《积极稳步地发展中小学计算机教 育》的报告。报告从提高思想认识、加强领导和规划 的宏观角度肯定了我国发展计算机教育的决心,提出 了我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的发展方针,指出计算机在 中小学的普及和提高将是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此次 会议,国家教委还成立了中小学计算机教育领导小组, 随后,各个省市也陆续成立了相应的机构,我国中小 学计算机教育开始有计划、有步骤地健康发展。

二、计算机工具论视野下的计算机课程 (1991-1999)

1.社会背景 (3)颁发系列指导文件(P5-6) 1992年7月,教育部随即颁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计算机 教育的几点意见》 1994年10月,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正式下发《中小学计 算机课程指导纲要(试行)》,对中小学计算机课程的地位、 性质、日的和内容有了比较洋细的要求。 1996年12月,教育部又颁发《中小学计算机教育五年发 展纲要》(1996一2000),其中详细规定了到2000年我国 中小学计算机教育发展的目标、任务和方针,并对师资建 设、教育软件的研发管理、经费投入等重要问题做了规划。 1997年10月,教育部颁发《中小学计算机课程指导纲要 (修订稿)》,自1998年9月起在全国实行,此纲要是国家 对中小学计算机学科教学的基本要求,是编写计算机学科 教材和考试的主要依据。

二、计算机工具论视野下的计算机课程 (1991-1999)

2. 课程指导思想---计算机工具论(以计算机应用 为主) 1985年,在美国弗吉尼亚举行的第四届世界计算 机教育大会(WCCE/85)上,有些专家提出:中小 学计算机课程应该从以程序设计语言为

主转向把 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即以计算机应用为主)。 持“工具论”观点的人认为,计算机只不过是现 代社会中的信息处理、信息传播的工具,只要能 操作、会用就行了。也就是说,计算机教育应该 以培养学生熟练使用计算机,并将其作为解决问 题的工具为主要目标。

二、计算机工具论视野下的计算机课程 (1991-1999)

3.课程目标

受到计算机工具论思想的影响,培养学生运用 计算机应用软件的能力是这一时期计算机课程 的教学目标,计算机课程的开设也都以教授计 算机应用软件为主。 1994年10月《中小学计算机课程指导纲要(试 行)》(参看P8) 1997年10月《中小学计算机课程指导纲要(修 订稿)》

二、计算机工具论视野下的计算机课程 (1991-1999)

4.课程内容—以计算机操作和应用为主1994年《中小学计算机课程指导纲要(试行)》 五个模块:计算机基础知识、计算机基本操作与 使用、计算机常用软件介绍、程序设计语言、计 算机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及其影响 1997年《中小学计算机课程指导纲要(修订稿)》 进一步明确了中小学计算机课程的地位、目的、 教学内容和要求(参看P10)

第二节 信息技术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 2000年—至今

一、社会背景 二、课程指导思想

三、课程目标四、课程内容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86li.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