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科版教材分析 化学一

更新时间:2023-05-10 21:37: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化学基本概念理论是化学概念理论体系的基础,也是整个化学学科知识的基础。本文以鲁科版高中化学教材《化学1(必修)》“物质的量浓度”一节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教材编写特点,并基于模拟教学实践的过程收获提出了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思路。

鲁科版《化学1(必修)》“物质的量浓度”教材分析

【摘要】化学基本概念理论是化学概念理论体系的基础,也是整个化学学科知识的基础。本文以鲁科版高中化学教材《化学1(必修)》“物质的量浓度”一节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教材编写特点,并基于模拟教学实践的过程收获提出了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思路。

【关键词】化学概念;教材分析;教学设计

1、教材分析

化学基本概念是中学化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概念的教学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由于化学概念具有高度抽象性,而且教材通常采用单一文字描述、以终态知识形式呈现,加之教师在概念教学时往往忽略概念的形成过程,给学生深刻理解和准确掌握带来一定的困难。

1.1 教材编写:活动——概念建构

鲁科教材在组织“物质的量浓度”这一内容时,教材的开篇部分并没有直接呈现“物质的量浓度”的定义、单位、计算表达式等内容,而是在简单引言之后,立即呈现如下“活动·探究”栏目: [1]

图1 “活动·探究“栏目

该栏目提出了两个方面的任务:一是配制一定体积的溶液,另一方面是结合溶液配制过程,讨论该溶液的组成。虽然栏目提出了配制溶液的任务,但并没有像过去教材那样呈现所需的实验仪器、采用怎样的操作、按照怎样的流程去配制等内容,而是强调学生自行去探究、去设计、去解决相关问题。考虑到高一学生不具备对容量瓶及其使用、溶液配制原则综合性要求等内容的认识,教材通过“方法导引”栏目,提供必要的、与溶液配制相关的知识与方法等的支持。

化学基本概念理论是化学概念理论体系的基础,也是整个化学学科知识的基础。本文以鲁科版高中化学教材《化学1(必修)》“物质的量浓度”一节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教材编写特点,并基于模拟教学实践的过程收获提出了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思路。

分析该教材编排,可以发现有以下特点:

(1)以问题为中心。教材试图引导学生围绕“配制一定体积的溶液并表示其组成”这一问题来展开,并以该问题的解决为学习的终结;

(2)强调以探究性学习为基本学习方式。教材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参与到实验方案的设计、配制实验的操作以及讨论溶液组成的表示等学习活动之中,强调学生自行参与、控制和调节学习活动,凸显探究学习的思想;

(3)以知识的意义建构为目的。教材通过设置探究活动,引导学生自觉、主动地完成,强调学生进行积极、深入的思维,并在思考的基础上和同学交流讨论,最终实现对“物质的量浓度”相关知识的深刻理解和把握,实现对这一概念的意义建构;

(4)强调学习过程应该实现知识的掌握与能力的发展并重。教材试图通过引导学生对溶液配制及溶液组成表示的探究,不仅促使学生掌握物质的量浓度这一概念,而且让学生掌握溶液配制这一基本操作,同时还培养学生的分析思考、解决问题以及动手实践等多方面的能力。

认知心理学认为,教学活动过程中,如果让学生通过假设、观察、实验、交流、归纳、推理等学习活动获取相关知识,经历“发现知识”的过程,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概念知识的建构,而且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为此,鲁科版教材编著者在教材编写过程中,注重通过微观示意图、真实的实验现象、具体的数据表格、详细的文字叙述等多样化的素材以及“活动·探究”、“迁移·应用”等多种形式的活动性栏目相结合来组织、呈现相关化学概念,化静态为动态、化终态为过程,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概念,从而实现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教材的这些特点,很好地体现以“以活动促发展”的教学指导思想。[2]

1.2基于教材的教学目标分析

教学目标,建立在深刻领会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总目标和课程的具体目标的基础上,综合考虑课程相应内容的内容标准以及具体的教学任务和内容特点等,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多个方面做出较为明确的界定。

“物质的量浓度”不仅是化学学习必须的基本概念,而且该概念在生产和研究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同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还是溶液定量分析的基础。为此,《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在“化学1”提出了通过“实验探究:配制一定浓度的溶液 ”,“体验定量研究的方法对研究和学习化学的重要作用”、“初步学会 溶液配制等实验技能”等要求。基于鲁科版教材,该课时的教学目标分析如下:

第一、通过“活动·探究”,初步掌握一定体积物质的量浓度溶液配制的方

化学基本概念理论是化学概念理论体系的基础,也是整个化学学科知识的基础。本文以鲁科版高中化学教材《化学1(必修)》“物质的量浓度”一节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教材编写特点,并基于模拟教学实践的过程收获提出了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思路。

法与步骤,理解物质的量浓度的含义,掌握用物质的量浓度表示溶液的组成,并能进行简单的实验误差分析;了解溶液体积、物质的量浓度和溶液的物质的量之间的相互关系。

第二、通过溶液的配制、溶液的表示方法的讨论及溶液配制过程的反思,掌握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实验方法,同时训练其思维的缜密性,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动手能力的能力。

第三、通过溶液配制活动,激发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同时培养合作精神和探究意识,体会定量研究的方法对研究和学习化学的重要作用。

1.3学生情况分析

从化学教材知识序列可知,学生已经掌握物质的量以及溶质质量分数等相关概念,并初步学会了一定溶质质量分数溶液的配制操作。而且,从以往教学经验看,学生头脑中的关于溶质质量分数的配制以及溶质质量分数表示溶液的经验对本节教学产生重要的影响。

从教学结果来看,教学过程实际上就是从学生已有知识出发并引导学生消除已有经验和终极目标之间差异的过程,因此,分析研究学生已有经验和教学终极目标之间的差异,将有利于确定教学实施要求,还有利于确定教学的关键任务。下表为学生头脑中的已有经验及教学终极要求的主要差异比较:

图2 已有经验与教学中级要求的差异比较

根据上述分析,教学必须引导学生认识或解决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以下问题:(1) 需要确定的是溶液的体积而不是溶剂的体积;(2

)确定溶液

化学基本概念理论是化学概念理论体系的基础,也是整个化学学科知识的基础。本文以鲁科版高中化学教材《化学1(必修)》“物质的量浓度”一节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教材编写特点,并基于模拟教学实践的过程收获提出了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思路。

体积需要用容量瓶,(3)容量瓶的特征、规格及使用注意事项;(4)必须采取适当操作确保溶质全部转移;(5)需进行定容操作;(6)如何利用物质的量浓度来表示溶液的组成;(7)结合溶液配制过程的反思,明确哪些实验操作将导致所得溶液的浓度会发生变化。

2、教学设计

2.1.教学策略制定

2.1.1 基于“活动—建构”教学模式的基本程序

“活动—建构”教学模式是指通过创设具有实践性、探索性、创造性的学生主题活动,不断建构、完善认知结构和情意品质,从而实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的教学过程。该模式课堂教学的程序结构为: [3]

图3 “活动—建构基本程序”

根据这一模式,“物质的量浓度”教学过程中,必须精心设置相关问题,通过问题引导,让学生在思考、分析、交流与讨论的基础上,有目的、有次序地将学生引导到溶液配制的活动之中。教学时,注重引导学生对实验过程中的难点、疑点等进行分析讨论,引发学生思维碰撞,并在交流讨论中趋于一致,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对操作要领与方法的掌握、对概念的理解与建构。

基于“活动—建构”的教学设计,“组织问题解决—探索与交流”环节是教学设计的重点之一,也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应该明确,教师“组织问题解决”,不应该直接给出问题解决的相关信息,更不应该直接给出问题解决的方案,而应通过提出相关的问题,用问题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讨论与交流。具体的方法是:(1)针对学生出现的失误,提出引发学生思维冲突的问题;

(2)如果学生不知如何深入进行问题解决活动,就应该提出能使问题不断深入的后续问题;(3)提供解决问题的相关信息来源,引导学生自行处理分析相关信息源,并提炼出与问题解决相关的信息;等等。[4]

2.2.3 教学实施流程

根据教学目标要求、学生知识水平状况和基于“活动———建构”教学模式,本课教学实施流程(思路)设计如下(仅突出溶液配制及物质的量浓度概念建立这一部分内容):

化学基本概念理论是化学概念理论体系的基础,也是整个化学学科知识的基础。本文以鲁科版高中化学教材《化学1(必修)》“物质的量浓度”一节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教材编写特点,并基于模拟教学实践的过程收获提出了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思路。

参考文献:

[1]王磊.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1(必修)[M]. 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2]高剑南,王祖浩. 化学教育展望[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 杨云昌.中学化学教育教学之所见[J] . 化学教育,1997,(11).

[4] 孙国娣.正确把握化学概念教学策略[J] .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0,(05).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84we.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