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职业卫生专篇 - 图文

更新时间:2024-06-04 10:25: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大金禾煤业煤矿改扩建项目

职业卫生专篇

煤矿改扩建项目职业卫生专篇 设计及审查人员名单

目 录

第一章 编制依据 ....................................................... 1 第二章 项目概况 ....................................................... 9 第三章 职业危害因素识别与评价 ........................................ 30 第一节 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 .......................................... 30 第二节 职业病危害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 37 第三节 接触各种职业病危因素作业人员情况 ............................ 42 第四节 类比分析 .................................................... 43 第四章 采取的职业卫生防护措施及性能和预期效果 ........................ 51 第一节 总平面布臵 .................................................. 51 第二节 生产工艺及设备布臵 .......................................... 52 第三节 建筑卫生学设计 .............................................. 53 第四节 防尘措施设计 ................................................ 54 第五节 毒物防护措施设计 ............................................ 61 第六节 噪声、振动防护措施设计 ...................................... 62 第七节 高温防护、矿井火灾事故及放射线危害预防措施 .................. 65 第八节 采光、照明 .................................................. 67 第九节 职业病危害警示标志 .......................................... 69 第十节 职业卫生个体防护用品配备 .................................... 71 第五章 根据生产车间卫生特征分级,确定辅助用室及卫生设施数量 .......... 72 第一节 辅助用房及卫生设施设臵要求 .................................. 72 第二节 辅助用房及卫生设施设臵 ...................................... 72 第三节 应急救援 .................................................... 73 第六章 职业病防治工作的组织管理 ...................................... 76 第一节 职业病防治机构设臵 .......................................... 76 第二节 职业卫生管理制度 ............................................ 76 第三节 职业危害管理档案 ............................................ 79 第四节 应急救援制度 ................................................ 79 第五节 职业健康监护 ................................................ 79 第七章 职业卫生防护措施投资概算 ...................................... 82 第八章 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 83 第九章 结论 .......................................................... 85

煤矿改扩建项目职业卫生专篇 第一章 编制依据

第一章 编制依据

一、法律、法规

1.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尘肺病防治条例》;

4. 《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分类管理办法》(2006年7月27日,卫生部令第49号);

5. 《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卫法监发2002年63号); 6. 《建设项目(工程)劳动安全卫生监察规定》(1996年劳动部第3号令);

7.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环境保护法》(89年主席令第22号); 8. 《中华人民共和国矿山安全法实施条例》; 9.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 10.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 11. 《中华人民共和国尘肺病防治条例》; 12. 《使用有毒物质作业场所劳动保护条例》;

13. 《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国家煤矿安监局关于印发煤矿作业场所职业危害防治规定(试行)的通知》(安监总煤调[2010]121号) 14. 《关于切实加强全省煤矿作业场所职业危害防治工作的通知》(晋煤劳发[2011]1499号);

15. 《山西省煤炭工业厅关于煤矿建设项目职业卫生“三同时”审查规定》(晋煤劳发[2011]1516号)。 二、标准、规范

1. 《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1-2010);

2.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GBZ2.1-2007);

3.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第2部分:物理因素》(GBZ2.2-2007);

4.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警示标识》(GBZ158-2003);

1 煤矿改扩建项目职业卫生专篇 第一章 编制依据

5. 《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GBZ188-2007); 6. 《工作场所防止职业中毒卫生工程防护措施规范》(GBZ/T194-2007);

7. 《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卫法监发[2002]63号); 8. 《以噪声污染为主的工业企业卫生防护距离标准》(GB18083-2000);

9.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 10. 《煤炭工业矿井设计规范》(GB50215-2005); 11. 《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2010);

12. 《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电力装臵设计规范》GB50058-1992; 13. 《煤矿安全规程》(2011年版) ;

14. 《工业企业噪声控制设计规范》(GBJ 87-1985);

15. 《工业企业厂内铁路、道路运输安全规程》(GB 4387-2008); 16. 《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019-2003); 17. 《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13271-2001); 18. 《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T18883-2002); 19. 《工作场所有毒气体检测报警装臵设臵规范》(GBZ/T223-2009);

20. 《工业企业总平面设计规范》(GB50187-93); 21. 《建筑采光设计标准》(GB/T50033-2001); 22. 《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 50034-2004);

23. 《生产过程安全卫生要求总则》(GB/T12801-2008); 24. 《矿井通风安全装备标准》(GB/T50518-2010); 25. 《压缩空气站设计规范》(GB50029-2003); 26. 《锅炉房设计规范》(GB50041-2008);

27. 《带式输送机工程设计规范》(GB50431-2008); 28. 《煤矿井工开采通风技术条件》(AQ1028-2006); 29. 《煤矿井下粉尘综合防治规范》(AQ1020-2006);

30. 《煤矿职业安全卫生个体防护用品配备标准》(AQ1051-2008); 31. 《煤矿采掘工作面高压喷雾降尘技术规范》(AQ1021-2006);

2 煤矿改扩建项目职业卫生专篇 第一章 编制依据

32. 《煤矿井下消防、洒水设计规范》(GB50383-2006);

33. 《煤炭工业供热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T50466-2008); 34. 《煤矿作业场所职业危害防治规定》(试行);

35. 《劳动防护用品配备标准(试行)》(国经贸[2000]189号); 36. 《个体防护装备选用规范》(GB/T11651-2008);

37. 《呼吸防护用品的选择、使用与维护》(GB/T18664-2002); 38. 《声学 低噪声工作场所设计指南 第2部分》(GB/T17249.2-2005);

39. 《高毒物品作业岗位职业病 危害告知规范》(GBZ/T203-2007); 40. 《高毒物品作业岗位职业病 危害信息指南》(GBZ/T204-2007); 41. 《用人单位职业病防治指南》(GBZ/T225-2010);

42. 《工业企业职工听力保护规范》(卫生部1999年12月24日发布); 43. 《建设项目职业卫生专篇编制规范》。

3

煤矿改扩建项目职业卫生专篇 第二章 项目概况

第二章 项目概况

山西平陆大金禾煤业有限公司由原平陆县大洼煤矿兼并重组而成。这次企业兼并重组整合为单独保留矿井,原兼并重组整合前名称为平陆县大洼煤矿,这次名称核定为山西平陆大金禾煤业有限公司,行政区划隶属于平陆县三门镇管辖,企业性质为有限责任公司,设计能力为600kt/a。

一、建设项目基本情况

1.设计生产能力:600kt/a;

2.井田开拓方式:斜井-平硐联合开拓; 3.井巷工程量:5950m(新增);

4.工业建筑总体积10702m3,新增体积8477.7m3,利用原有建筑体积2224.3m3。栈桥总长度166.0m;行政及福利建筑面积4548.2m2,其中利用原有建筑面积106.6m2,新增建筑总面积4441.6m2;

5.矿井在籍人数:486人; 6.原煤生产工效:5.65t/工;

7.本矿原有固定资产1000万元,本次设计新增固定资产13319.32万元。其中井巷工程8193.77万元,土建工程838.44万元,机电设备购置2617.95万元,安装工程1002.7万元,工程建设其它费用668.00万元。

8.吨煤投资:219.96元; 9.建设工期:27个月; 10.原煤吨煤成本:143.73元; 11.投资回收期:2.3a。

二、矿井所在区域地理概况及经济发展状况

一、交通位置

山西平陆大金禾煤业有限公司位于平陆县三门镇徐滹沱村附近。行政区划属平陆县三门镇管辖,企业性质为有限责任公司,兼并重组后井田地理坐标为:

东经:111°21′10″--111°22′41″ 北纬:34°49′16″--34°50′05″

井田东西长1.485km,南北宽2.325km,面积3.0053km2。

井田由平陆县大洼煤矿、三门煤矿和部分新增区组成。井田东面有关窑煤业有限公

9 煤矿改扩建项目职业卫生专篇 第二章 项目概况

司,其它方向为无煤区。 井田北界外有风(陵渡)南(沟)公路通过,其间有乡镇公路与该公路相接,通过风南公路向西约25km可达平陆县城与运(城)三(门峡)高速公路相接,由运三高速公路可达大(同)风(陵渡)高速和南同蒲铁路运城火车站,向南经黄河大桥可达河南省三门峡市,东经南沟渡口到河南渑池县与陇海铁路及宝(鸡)郑(州)高速公路连通。交通较为便利。

详见交通位置图1-1-1。 二、地形地貌

井田位于中条山南麓,黄河北岸,隔黄河与河南省为邻,为低山丘陵为主的侵蚀山地地貌,俗有“平陆不平沟三千”之称,井田内沟壑纵横,地形复杂,总的地势为北高南低,最高点位于山西平陆大金禾煤业有限公司井田西北角,标高531.0m,最低点位于井田南部,标高295.0m,最大相对高差236.0m。

三、河流水系

井田内地表河流不发育,大小沟谷平时基本无水,只有雨季时才有洪水沿沟排泄,向南0.5km注入黄河,属黄河水系。井田南部黄河历年来最大流量为20000m3/s,最小为400m3/s。

四、气象及地震情况

区域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年降水量400.2—809.3mm,平均565mm,年蒸发量大于1000mm;雨季一般多集中在7—9月。年平均气温13.7℃,最高在7—8月间,日最高气温达40℃,最低在12月至次年1月, 日最低气温-13.7℃。霜冻期在11月上旬至次年4月上旬,全年无霜期200天左右,最大冻土深度0.80m。风向以西北风为主,夏季多东南风及南风,年平均风速2.6—3.4m/s。

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GB50011--200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划分,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8度区,动峰加速度0.20g。

五、矿区工农业生产情况及煤炭生产建设情况

矿区地形大部分为相连的山峰和沟谷,土地贫瘠,农业生产产量很低,主要作物有玉米、谷子、高粱、小麦和一些油料作物。

矿区工业主要有采矿、电力、石料等。

10 煤矿改扩建项目职业卫生专篇 第二章 项目概况

第二节 兼并重组整合前各矿现状

山西平陆大金禾煤业有限公司由平陆县大洼煤矿兼并重组整合而成,为单保矿井。 一、原平陆县大洼煤矿

平陆县大洼煤矿位于山西省平陆县三门镇徐滹沱村附近。行政区划属平陆县三门镇管辖,其地理坐标为北纬34°49′17″--34°49′57″,东经111°21′31″--111°22′41″。根据2003年12月16日山西省国土资源厅为该公司换发的采矿许可证(证号1400000331490),批准开采9、10、11号煤层,批准生产规模9万t/a,井田范围由下列坐标点依次连线圈定:

1、X=3854900.00 Y=19534600.00 2、X=3854900.00 Y=19532800.00 3、X=3856150.00 Y=19532800.00 4、X=3856150.00 Y=19534300.00 5、X=3855100.00 Y=19534300.00 6、X=3855100.00 Y=19534600.00 井田南北宽1.25km,东西长1.80km,面积1.953 km2。

该矿于1994年建矿,1995年投产,属镇办集体企业,设计生产能力9万t/a,核定生产能力15万t/a。该矿现采10号煤层,生产系统为联合开拓,主斜井、副平硐。两井口均位于井田东南部,该矿采煤方法为长壁式普采,爆破落煤,大巷料石砌碹,工作面采用DZ25-25/100Q型单体液压支柱配合1.0铰接顶梁进行支护,工作面最大控顶距4.2,最小控顶距3.2m,端面距0.2m,放顶距1.0m,采高1.7m,全部跨落法管理顶板。矿井采用中央并列抽出式通风(风机型号:2台FBCZ-6-N013型轴流风机,配YBFe200L2-6.22kw防爆电动机),矿井总需风量为23m3/s,该矿生产用水为矿坑水回收利用,基本满足使用。距本井田工业场地2.2km处有三门35kv变电站1座,该变电站有两回35kv供电电源,10kv为单母线分段,电源可靠,供电有保证;距本矿井工业场地21km处有平陆发电厂35kv变电站1座,该变电站有两回35kv供电电源,10kv为单母线分段,电源可靠,供电质量有保证。矿井供电电源由三门35KV/10KV变电站517线路供给,输电线路2.2km,为该矿主供电源。矿井自备有200kw发电机组作为保安电源。矿井正常涌水量120m3/d,最大涌水量240m3/d,井下排水系统采用Φ87×3.5型无缝钢

11 煤矿改扩建项目职业卫生专篇 第二章 项目概况

管,吸水管选用Φ108×4型无缝钢管,排水管沿主平硐及暗斜井敷设2趟至地面。正常及最大涌水时,均为1趟管路工作,1趟管路备用。井下供水及灭火采用地面静压水池(200m3)。

该矿各井筒特征如下表。

井筒特征表 表1-2-1

井口 井口坐标(X/Y) 3855120.13 19533958.15 3855097.71 19533958.15 井口标高 (m) 309.10 井井井井筒方位 筒斜长 筒形型 坡(状 度 m) N15平°W 半87 硐 ∠圆拱 20° N35斜7°W 10半井 ∠8 圆拱 23° 主平硐 回风斜井 二、原三门煤矿

308.91 该矿为镇办集体企业,1988年建井,副井因巷道坍塌于2002年报废,原主井为现在副井,现主井2001年建井,2002年投产,2004年9月13日山西省国土资源厅核发1400000421153号采矿许可证,批准开10、11号煤层,井田面积0.3544km2,但省煤管局只批准开采11号煤层,现采11号煤层,2004年采改后,核定生产能力为15万t/a。该矿采用联合开拓,主斜井及副平硐。主斜井担负矿井原煤提升(运输)和辅助提升任务,原煤提升选用胶带运输机,井下采用长壁式开采,打眼放炮落煤,人工攉煤,皮带运输,工作面单体液压支柱,全部跨落法管理顶板,通风方式采用中央并列机械抽出式,低瓦斯矿井。

井田范围由下列坐标点依次连线圈定: 1.X=3855125.00 Y-19532275.00 2.X=3855125.00 Y=19532800.00 3.X=3855800.00 Y=19532800.00 4.X=3855800.00 Y=19532275.00

井田 南北长0.675km,东西宽0.525km,面积0.3544km。

12 煤矿改扩建项目职业卫生专篇 第二章 项目概况

批准开采10、11号煤层,为整合后关闭矿井。 井筒特征表 表1-2-2

井口坐标(X/Y) 井口 X Y 井口标高 (m) 井筒斜长 (m) 净断面积 (m) 6.81 提煤、进料 出矸 2井口方位坡度 N39用途 主斜井 3855274.15 19532520.326 331.10 °W ∠39° N35396 回风平硐 3855151.85 19532277.09 310.65 7°W ∠0° 120 5.64 总回风 三、新增空白区 本次新增井田面积0.6416km2,新增部分范围为原平陆县大洼煤矿与三门煤矿的北部。

第二章 兼并重组整合的条件

第一节 资源条件

一、井田地质勘探程度及地质报告批准文号

山西平陆大金禾煤业有限公司位于平陆煤产地西部,以往地质工作较少,其中主要的地质勘探如下:

1.山西省地矿局214地质队在曹川一带(包括本井田)进行过铝土矿产勘探,施工勘探了部分钻孔,但距本井田较远,对平陆煤产地煤层有所揭露。揭示了太原组煤层赋存情况,其中包括所含煤层的层位、厚度、结构、顶底板岩性等,为本井田煤炭资源开发提供了宝贵依据。

2.1983年由广西壮族自治区测绘局对平陆煤产地(包括本井田)进行了1:1万地形

13

煤矿改扩建项目职业卫生专篇 第二章 项目概况

图调绘,1985年内已成图。坐标系统为1954年北京坐标系,高程系统为1956年黄海高程系。后来平陆县煤管局将1:10000地形图放大成1:5000,并组织技术人员进行了地质填图,所填绘的1:5000地形地质图地质界线划分合理,标注清楚,不足之处局部未对煤层露头进行标定。

3.2004年山西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测绘队对该矿进行了地形、地质和采掘工程测量。

4.2005年山西省煤炭地质公司编写了《平陆县大洼煤矿生产矿井地质报告》。该报告以晋煤地技评字[2006]827号文审批通过。报告中对本井田地层构造发育情况,煤层赋存情况及可采煤层煤质特征,井田水文地质条件和煤层顶底板、瓦斯及其它开采技术条件进行了论述。

5.2005年山西省第六地质工程勘察院编制了《平陆县大洼煤矿2005年资源/储量检测报告》,报告未在山西省国土资源厅评审备案,该报告提交累计查明资源/储量1323.1万t,保有资源/储量为1255.8万t,累计消耗资源/储量为67.3万t。

6.2007年3月山西克瑞通实业有限公司编制了《平陆县大洼煤矿资源/储量核查地质报告》。本报告正在审批中,截止2006年底,共获的井田内9、10、11号煤层累计查明储量1300万t,保有资源/储量1088万t。

2007年8月,由山西省煤炭地质公司编制了《平陆县大洼煤矿资源整合矿井地质报告》

二、地质构造 (一)区域地质 l、区域地层

区域内主要地层为石炭系和二叠系,以中奥陶系地层为基底。中生代燕山期花岗闪长斑岩,由井田外呈岩床状大面积沿石炭系太原组地层上部顶顺层侵入太原组与山西组之间,9号煤层为天然焦煤。区内山梁部分及部分沟谷底部普遍被第四系地层覆盖,一些沟谷底部及其两侧可见上第三系地层分布。

2、区域构造

本井田位于中条山南麓,垣曲褶皱带南部。区域地层总向北东、倾向北西的单斜构造,在此构造形态上发育次级缓波褶曲及多组北东向断裂构造。并有岩浆岩活动。

(二)、区域含煤地层特征

该区域为平陆煤产地,主要含煤地层为石炭系上统太原组和二叠系下统山西组,共

14 煤矿改扩建项目职业卫生专篇 第二章 项目概况

含煤8层。 太原组:由灰黑色、灰色泥质砂岩、砂岩、石灰岩和煤层组成,底部为K1砂岩。层位稳定,标志层明显,是良好的对比标志。共含煤6层,编号自上而下为9、10、11、12、13、15号煤,其中9、13号煤层为大部可采较稳定煤层,10、11、15号煤层为稳定可采煤层,12号煤层为不可采煤层,该组为主要含煤地层之一。

山西组:由灰黑色、灰色泥质砂岩,灰白色砂岩及煤层组成的滨海平原沉积,底部为K7砂岩。含煤2层,编号自上而下2、3号,其中2号煤层大部可采较稳定煤层,3号煤层为稳定可采。

(三)井田地质。 1.地层

井田地表大部分基岩出露,出露的基岩有二叠系下统下石盒子组,山西组及石炭系上统太原组。井田内发育地层从老到新依次为奥陶系中统马家沟组、石炭系中统本溪组和上统太原组、二叠系下统山西组、下石盒子组及第三、第四系地层,井田内发育有燕山期花岗闪长斑岩分述如下:

(1)奥陶系中统马家沟组(02m)

灰黑色、灰色质较纯厚层状石灰岩,厚度大于100m,岩性为深灰色、厚层状石灰岩夹薄层状泥灰岩组成。

(2)石炭系中统本溪组(C2b)

平行不整合于下伏马家沟组之上,主要由灰白色铝土岩,深灰色铝质泥岩、煤线及褐铁矿组成。厚度6.00—12.00m,平均厚度8.00m,为井田含煤地层。井田东南部边缘见出露。

(3)石炭系上统太原组(C3t)

为井田内主要含煤地层。上部由于受岩浆岩侵蚀,残留厚度28.00—51.53m,平均31.48m,由泥岩、砂质泥岩、石灰岩、铝土岩及煤层组成。井田南部见出露。

(4)二叠系下统山西组(Pis)

该组为一套陆相含煤沉积地层,连续沉积于太原组之上,主要由中细粒砂岩、砂质泥岩组成,井田中大面积出露,下部由于受岩浆岩侵蚀,残留厚度52.0—85.0m,平均62.40m,含丰富的植物叶、茎化石。井田内有出露。

(5)二叠系下统下石盒子组(Pix)

连续沉积于山西组之上,该组为一套由砂岩、砂质泥岩及泥岩等陆相碎屑岩组成,

15 煤矿改扩建项目职业卫生专篇 第二章 项目概况

该组地层上部被剥蚀。厚度平均69.00—93.26m’平均79.10m,井田内广泛出露。 (6)上第三系上新统(N2)

主要为棕红色粘土,底部含砾,砾石分选差,成份多为石英砂岩,厚度为0—30.0m。 (7)第四系中上更新统(Q2+3)

为浅黄色黄土、棕黄色粉砂土、亚砂土、亚粘土,垂直节理发育,广泛分布于山梁山坡上,厚度为0—30.00m,与下伏地层呈角度不整合接触。

(8)燕山期岩浆岩侵入体(Ys 8 sr)

主要为中酸性岩体,岩性为花岗斑岩一闪长岩系列,J顷层侵入太原组与山西组之间,使太原组上部与山西组下部缺失,侵入体厚度不等,最厚为0—180.0m,平均110.0m。井田广泛分布。

2、含煤地层

井田内含煤地层主要为太原组,本溪组含一层不可采煤层。 (1)石炭系上统太原组(C3t)

为井田主要含煤地层,属海陆交互相含煤沉积,地层平均厚度为30.42m,底部为厚层砂岩、泥岩及煤层(9、10、11、12号煤层)和一层暗灰色石灰岩及黑色砂质泥岩、泥岩。

本组含煤4层(9、10、11、12号煤层),煤层厚度变化较大,其中10、11号煤层为本井田主要可采煤层,9号煤层受岩浆岩侵蚀变为天然焦,12号煤层为不可采煤层。本组底部发育一层较稳定的中粒砂岩(K1),一般厚度为1.30—3.30m,平均厚度2.00m。与下伏本溪组呈整合接触。

(2)石炭系中统本溪组(C2b)

岩性为泥岩、铝质泥岩、铝土岩、褐铁矿,含煤一层(12号),厚度0—1.00m,平均0.60m,为不可采煤层。

3.构造

井田内地层走向为北东向,倾向北西向的单斜构造,地层倾角一般在8°一17°之间。井田内共发育3条断层,分述如下:

(1)、F1断层

位于井田中部,断层走向北东,倾向南东,落差100米, 倾角80o,纵贯全井田,地表见出露。

(2)、F2断层

16 煤矿改扩建项目职业卫生专篇 第二章 项目概况

位于井田东南部,断层走向北东,倾向南东,落差80米,倾角80 o,纵贯全井田,地表见出露。

(3)、F3断层

位于井田东南部,断层走向北东,倾向南东,落差20米,倾角85 o,地表见出露,在井田内延伸长度约885米

4. 岩浆岩

中生代燕山期花岗闪长斑岩(Y 5 δ 31),由井田外呈岩床状大面积沿石炭系太原组上部地层顺层侵入,岩体最厚约180m,岩体与地层接触面的产状与地层产状近于一致,倾向北西,倾角0°一20°边部有浅褐色含钾长石、石英角闪岩,中部呈灰绿色花岗闪长岩,含少量角闪石、斑晶主要为中长石。井田内地表出露的岩体于太原组9号煤层上层面大面积侵入,井田内大面积分布。井田内花岗闪长斑岩岩床沿太原组中上部地层顺层侵入,大部成为9号煤层的直接顶板岩石,9号煤为天然焦,煤层遭到破坏,呈鸡窝状或透镜状。

综上所述,本井田内断层发育,岩浆岩活动剧烈,构造属中等类型。 三、煤层及煤质 (一) 煤层 1.含煤性

井田内主要含煤地层为太原组。地层平均厚度为30.42m,共含煤4层,其中太原组10号、11号煤层稳定,为主要可采煤层,太原组9号煤,煤层由于受岩浆影响,变为天然焦,12号煤层为不可采煤层,煤层总厚度为4.94m,含煤系数为16.2%。

2.可采煤层

井田内可采煤层为9、10、11号煤层,均为井田内批采煤层。现将各煤层情况分述如下:(表4—1)

(1)、9号煤层(天然焦)

位于太原组地层顶部,煤层厚度一般为0.30—1.50m,平均1.23m,由于花岗闪长斑岩沿煤层顶面以上地层侵入,使煤层遭到严重破坏,煤层呈鸡窝状,透镜状形式存在,煤层结构简单,属较稳定大部可采煤层,顶板岩性为花岗闪长斑岩,底板岩性多为泥岩。属本矿局部可采煤层。

(2)、10号煤层

位于太原组中部,上距9号煤层9.0m,煤层厚度一般为1.50—1.90m,平均为1.64m,

17 煤矿改扩建项目职业卫生专篇 第二章 项目概况

结构简单,含一层夹矸,层为稳定,厚度变化不大,属稳定可采煤层,顶板岩性为炭质泥岩,底板岩性为泥岩。为该矿现采煤层,亦属本矿批采煤层。

(3)、11号煤层

位于太原组下部,上距10号煤层8.0m,煤层厚度一般为1.38—2.01m,平均1.67m,结构简单,含一层夹矸,层位稳定,厚度变化不大,属稳定可采煤层,顶板岩性为泥岩、粉砂岩,伪底为炭质泥岩(0.5m),直接底板岩石为泥岩。属本矿批采煤层。

3.煤层对比

本井田内煤层对比的主要方法是:标志层法、层间距法、煤层本身特征法。 (1)标志层法

本井田K1、K7基本全区分布,层位稳定,厚度变化不大。

9号煤层受岩体侵入影响,已变成天然焦,全井田分布,为9号煤层对比提供了可靠依据。

K7砂岩为山西组与太原组分层的标志层,全区稳定发育。 (2)煤层间距对比法

本井田 煤层间距较稳定,变化不大,为各煤层对比提供了依据,9号煤层至10号煤层间距一般为9m左右,10号煤层至1l号煤层一般为8m左右,间距变化不大,易于对比。

(3)煤层特征法

太原组9、10、ll号煤层厚度和结构差异明显,11号煤层厚度平均为1.67m,含一层夹矸,9号煤层平均厚度1.23m,为天然焦,特征明显。10号煤层平均厚度为1.64m。因此,该三层煤层厚度结构差异明显,易对比。

(二)煤质

1、物理性质及煤岩特征 (1)、煤的物理性质

井田内10、11号煤层呈釉黑色,条痕为棕黑色、褐黑色、沥青光泽,性脆,比重中等,硬度小,较松软,参差状断口,裂隙发育。

(2)、宏观煤岩特征

各煤层的宏观煤岩特征基本相近,宏观煤岩组分以亮煤、半亮煤为主,其次为暗煤、镜煤及丝炭,且相互成层,亮煤次之。条带状结构,层状至块状构造。宏观煤岩类型属半亮型煤,其次为半暗型煤。9号煤层为天然焦。

18

煤矿改扩建项目职业卫生专篇 第二章 项目概况

2.煤的化学性质 据2006年4月山西省煤炭工业局综合测试中心对井田内10、11号煤层的测试资料并结合该矿及邻矿以往测试的煤层煤质资料,对井田内批采煤层的煤质特征评述如下:

(1)、9号煤层

水 分(Mad,: 原煤 2.35—5.26%,3.20%; 灰 分(Ad): 原煤15.36—17.18%,16.24%; 挥发分(Vdaf): 原煤3.90—5.34%,4.96%: 全 硫(St.d): 原煤1.30—2.00%,1.56%;

发热量(Qgr.d): 原煤27.88—32.51MJ/kg,平均29.92MJ/kg 焦渣特征(CRC): 原煤2。

据《煤炭质量分级》GB/T15224—2004标准,该煤层属低灰一中灰、中硫一中高硫之天然焦煤。

(2)、10号煤层

水 分(Mad): 原煤;0.60—0.96%,0.78%; 浮煤;0.60—0.92%,0.74%;

灰 分(Ad): 原煤;14.32—39.54%,18.23%; 浮煤;6.60—9.96%,8.24%;

挥发分(Vdaf): 原煤;12.80—18.18%,15.86%; 浮煤;12.22—19.97%,15.48%

全 硫(St.d): 原煤;1.25—2.60%,2.10%; 浮煤;0.96—2.42%,1.78%

发热量(Qgr.d): 原煤25.33—33.52MJ/kg,平均29.13MJ/kg 焦渣特征(CRC): 原煤4。

据《煤炭质量分级》GB/T15224—2004标准,该煤层属特低灰——高灰、中硫—中高硫、高热值一特高热值之贫煤 。

(3)、11号煤层

水 分(Mad): 原煤:0.38—0.56%,0.44%;

浮煤:0.26—0.42%,0.32%;

灰 分(Ad): 原煤:15.41—31.54%,24.39%;

浮煤:5.68—8.76%,7.24%;

19 煤矿改扩建项目职业卫生专篇 第二章 项目概况

挥发分(Vdaf): 原煤;10.72—24.59%,16.37%; 浮煤;10.22—23.96%,15.68%

全 硫(St.d): 原煤;1.83—3.69%,2.34%;

浮煤;1.68—3.35%,2.28%

发热量(Qgr.d):原煤26.38—33.59MJ/kg,平均29.99MJ/kg 焦渣特征(CRC): 原煤5。

据《煤炭质量分级》GB/T15224—2004标准,该煤层属特低灰——高灰、中高硫——高硫、高热值一特高热值之贫煤 。

3、煤种的确定及其依据

煤种确定依据为《中国煤炭分类国家标准》(GB5751-86)、GB/T15224.1-2004、GB/T15224.2-2004和GB/T15224.3-2004。井田内煤类以贫煤、天然焦煤为主。

4.煤层的风氧化

在井田西南部及井田东南部有9、10、11号煤层露头,煤层露头处受到风氧化,煤质变劣,一般不超过30m,据调查,一般沿煤层露头水平内推30m左右,煤质指标正常,将其划为风氧化带边界。

5.煤质及工业用途

据煤类及煤质特征,9号煤层属低灰一中灰、中硫一中高硫之天然焦,可作民用燃料,10号煤层属特低灰一高灰、中硫一中高硫、高热值一特高热值之贫煤,11号煤层属特低灰一高灰、中高硫一高硫、高热值一特高热值之贫煤,均可作为动力用煤。

四、井田水文地质 (一)地表水系

井田位于中条山南麓,黄河中游东西向谷地段的北侧,井田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沟壑纵横,地形较为复杂,井田内地表河流不发育,大小沟谷平时基本无水,只有雨季时才有洪水沿沟排泄,向南注入黄河,属黄河水系。黄河水位高程在230m左右。

(二)井田主要含水层

1、奥陶系石灰岩岩溶裂隙含水层

埋藏于井田深部,据区域资料,该含水层含水丰富,为井田主要含水层,区域水位标高随黄河水位变化而变化,奥灰水水位标高一般为270m左右。

2、太原组石灰岩裂隙含水层

青灰色,厚层状石灰岩,厚度1.00—6.00m,局部裂隙发含水性较好。

20 煤矿改扩建项目职业卫生专篇 第二章 项目概况

3、第四系松散砂砾孔隙含水层 主要分布于河床、冲沟两侧,为近代冲积砂砾层,透水性好,直接受大气降水及地表径流补给,厚度较大时,为含水较为丰富的砂砾孔隙含水层。

(三)隔水层

井田内主要隔水层为: 1.本溪组铝质泥岩隔水层

由铝质泥岩及铝土矿层组成,厚度大,致密坚硬,裂隙不发育为良好隔水层。 2.中生代燕山期岩浆岩沿9号煤层顶顺层侵入的厚达百米左右的岩浆岩,为良好隔水层。

3.石炭系、二叠系泥质岩隔水层

主要由具有可塑性的泥岩、砂质泥岩组成,各层砂岩及石灰岩间均有泥质岩分布,可起到良好的层间隔水作用。

(四)充水因素分析

1.构造对矿床充水作用的影响

本井田内断层发育,先后有三条大断层,最大落差为100m,由于断支的切割,破坏了各含水层之间的隔水层隔水性能,沟通了各含水层之间的水力联系。

2.地下水与地表水的动态关系

地下水与地表水二者之间的动态关系是一般地表水发育时,则地下水的补给量增加,地下水量增大。尤其是洪水期过后的1-2个月。矿井淋水明显增加,说明大气降水对地下水的补给作用明显,另一方面矿坑外排水增加地表水的流量。

3.地下水的补、迳、排条件

井田内山西平陆大金禾煤业有限公司目前开采10号煤层,煤层上部含水层补给来源主为大气降水,其上有百米左右厚的岩浆岩隔水层存在,使得含水性减弱。

4.可采煤层充水因素 (1).顶板水

9 、10、11号煤层的井下涌水量主要来自顶板淋水,井筒涌水和巷道顶板渗水是构造矿坑水的主要来源。断层导水也是矿井充水的主要素,目前井下正常涌水量为120m3/d,雨季时为240m3/d。

(2)、采空区、小窑破坏区积水

井田内9、10、11号煤层均已形成部分采空区,在井田东南角有小窑破坏区存在,

21 煤矿改扩建项目职业卫生专篇 第二章 项目概况

采空区及小窑破坏区均有一定积水,经矿方调查,在9号煤层采空区范围内,9号煤层采空区积水面积24.7k(m)2,采空区积水量为1480m3,小窑破坏区积水面积274.65k(m)2,积水量为16480m3,10号煤层小窑破坏区积水面积305.03k(m)2,积水量为18300m3,11号煤层小窑破坏区积水面积379.36k(m)2,积水量为22760m3。采空积水及小窑破坏区积水亦为井田充水因素之一。因此在今后采掘中应坚持“预测预报,有掘必探,先探后掘,先冶后采”的原则,做好对采空区积水的探防工作,防止发生透水事故。

(3)、奥灰岩溶水

井田西北部9、10、11号煤层底板标高低于奥灰水位标高,此处9、10、1l号煤层属于带压开采煤层,在延伸开采此处煤层时,要注意井下隐伏构造(断层、岩溶陷落柱)可能会将上下含水层沟通,存在突水的可能。

5.年涌水量变化情况

两参加整合矿井均未对历年涌水量进行过统计,据山西平陆大金禾煤业有限公司介绍,建矿初期涌水量较小,随着开采范围的扩大,产量的增加涌水量有所增加,近几年正常涌水量120m3/d,最大涌水量为240m3/d,主要为顶板裂隙渗水。

6.矿井主要水害及其防治措施

矿井生产开采以来,尚未发生水害事故。随着开采面积的扩大,向深部延伸,以及降雨量等自然因素变化的影响,可能使矿井涌水量增大,特别是近年来,我省降雨量普遍增加,各处水害事故时有发生。故煤矿在注意井下生产的同时,还要加强采空区及邻近矿井采空区及小窑破坏区水的防范意识,并对矿井现在开采的采空区积水也应引起足够重视。并建议做好以下防范水害的工作。

1)地表水防治措施

(1)开挖排水沟。为保证采掘工作面的正常生产,往往采用排水沟渠拦截流向坑口的地表水和埋深不大的地下水。

(2)防水堵漏

为防止或减少降水及地表水进入矿坑,对矿井附近地表各种通道、岩溶塌陷以及可能渗水的洼地等,均应用粘土或水泥等进行回填堵漏。

2)井下水防治措施

(1)做好矿井水文地质工作,首先判断断层、岩溶陷落柱的导水性,确保没有导水前提下,进行过断层、岩溶陷落柱的开拓工作。同时做好11号煤层底板各岩层岩性分析,确保隔水层厚度,保证开采的安全。

22 煤矿改扩建项目职业卫生专篇 第二章 项目概况

合理进行开采布局,采用正确的开采方法。煤层开采顺序和井巷布置应优先考虑其水文地质条件。井筒及井底车场应布置在地层完整且不易透水处。

(2)留足防水煤柱。防水煤柱留高原则是在充分考虑“安全可靠与资源充分利用,开采方法和强度构造与岩性之关系。开拓、采掘布局与煤柱的协调关系的同时,在不宜采取疏放措施的突水区域,设置防水煤柱。

(3)超前探水。矿井水患,不仅在于水量大、水压高,更重要的是在于其突发性。超前探水就是在掘进过程中对于可能有水患的地段,提前进行钻探,以查明采掘工作面、侧帮或顶底板的水情,这是确保安全生产的一项重要防水措施。

采掘时在遇以下情况时必须采取探放水措施: ①在采空区下山开拓回采时。 ②在遇到断层、岩溶陷落柱时。 ③在准备打开隔离煤柱时。

④在接近水文条件复杂地段又情况不明时。

3)随时检查、维修煤矿使用、备用的探放水设备,以充分应对突发水害。 4)加强安全教育,经常进行安全知识培训,牢固掌握井下防探水知识技能,将水害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

5)本矿为两井整合后而成,而整合前各井已形成一定的采掘范围,另一方面,小窑在井田东南角进行过采矿活动,防止小窑矿坏区采空积水引发事故,一定要坚持先探后掘的原则。

(五)矿井涌水量

该矿现开采10号煤层,核定生产能力15万t/a,其矿井正常涌水量为120m3/d,最大涌水量为240 m3/d,将矿井生产能力达到设计生产能力60万t/a时的矿井涌水量:

计算公式为:K=Qo/Po Q=kXP

式中: Po——为现矿井核定生产能力,万t

Qo——为现矿井涌水量,m3/d; P——为扩大后的生产能力,万t Q——为扩大后的涌水量,m3/d; K——富水系数,m3/t。

矿井生产能力达到60万t/a,则矿井正常涌水量预计为480m3/d,最大为960m3/d。 由于太原组灰岩裂隙发育程度不同,使不同地段的富水性有所差异,上述预算矿井

23

煤矿改扩建项目职业卫生专篇 第二章 项目概况

涌水量仅作参考。 从煤矿生产实际情况分析,随着开采范围的扩大,致使塌陷裂隙的增多,上覆基岩风化带含水层水、小窑采空区积水及大气降水等的影响,矿井涌水量也将发生变化,因此,必须在生产过程中,应加强对采空区积水的观察和排放工作。

(六)供水水源

该矿目前生活用水取于井田内泉水,生产用水为矿坑水均可满足需求,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生产、生活用水的增多,将来考虑以下两方面取水。

1、可取黄河水。

2、奥灰水水量大,水质良好,埋藏较浅是理想的供水水源。 现在准备井田内打深水井,采取奥陶系含水层的水。 (七)水文地质类型

井田内主要可采煤层为9、10、11号煤层,直接充水含水层为顶板砂岩裂隙含水层组,属弱富水性含水层。据井田内矿井开采情况,整个矿井涌水量不大,矿井正常涌水量为480m3/d,最大涌水量为960m3/d。

关于奥灰水,受F1及F2的影响,在F1断层西北部及F1、F2下降盘处有部分煤层均低于奥灰水位标高(270m),井田内9号煤层最低底板标高140m,10号煤层最低底板标高130m,11号煤层最低底板标高120m, 9、10、1l号煤层与奥陶系灰岩之间泥岩等效厚度为36m、27m、17m左右,利用突水系数来计算井田内9、10、11号煤层最低点的突水系数:

突水系数计算公式:Ts:P/(M-Cp) 式中: Ts一突水系数 MPa/m;

P一煤层底板所能承受的最大静水压力,MPa/m; M一底板隔水层泥岩等效厚度m;

Cp一煤层开采时对底板扰动破坏的深度m,取经验值 lOm。

9号煤层突水系数:

Ts=(270-140)×9.8×10—3/(36-10)=0.049(MPa/m) 10号煤层突水系数:

Ts=(270-130) ×9.8×10-3/(27-10)=0.081(MPa/m) 11号煤层突水系数:

24 煤矿改扩建项目职业卫生专篇 第二章 项目概况

Ts=(270-120) ×9.8×10—3/(17-10)=0.21(MPa/m) 井田内9号煤层最大突水系数小于正常块段内临界突水系数0.15MPa/m,也小于构造破坏临界突水系数0.06MPa/m,10号煤层最大突水系数小于正常块段内临界突水系数0.15MPa/m,大于构造破坏临界突水系数0.06MPa/m,11号煤层最大突水系数大于构造破坏临界突水系数0.06MPa/m,也大于正常块段内临界突水系数0.15MPa/m。井田内由于断层发育,10、11号煤层存在奥灰水突水危险,要注意发现隐伏构造,在揭露断层时,要进行探掘,防止奥灰水突水事故发生。

综上所述,井田内9号煤层矿井水文地质条件简单,煤层矿井水文地质条件为中等类型。

五、其它开采技术条件 1、顶板 (1)、9号煤层

顶板花岗闪长斑岩,厚度较大,最大可达数百米。直接顶板为粉砂岩,平均厚度1.90m;底板岩性为泥岩,厚度0.30—1.50m,平均1.23m。

(2)、10号煤层

老顶为细砂岩,平均厚度3.00m,直接顶板为砂岩泥岩,平均厚度1.90m;伪顶为炭质泥岩,厚度1.20—2.30m,平均1.70m。底板伪底为0.50m泥岩,直接底为泥灰岩1.0—6.00m,平均2.50m。

(3)、11号煤层

老顶为泥质石灰岩,厚度为2.50m;直接顶板为泥岩或粉砂岩,厚度3.00—6.00m,平均4.00m。底板伪底0.50m炭质泥岩,直接底板为泥岩,厚度1.30—3.10m,平均2.50m。

因本矿煤层顶底板与关窑煤矿煤层顶底板相似,故本次生产矿井地质报告编制引用关窑煤矿煤层顶底板物理力学性质试验成果。(供参考),其成果见岩石物理力学性质试验成果表

岩石力学性质试验成果表 表2-1-5 采煤样密比抗压强度 软岩石 25 煤矿改扩建项目职业卫生专篇 第二章 项目概况

样位层 置 品名度 称 3重 g干 湿 化系数 名称 /cm 顶9 关 窑 煤 矿 0 板 底板 顶1板 底板 顶1板 1 2.瓦斯 底板 2.30 2.38 2.68 2.62 2.55 2.52 2.791 2.705 7 3.051 5.3 22.707 6.9 2.697 1.7 29.6-53.8 6.4—6.35.4—384.3—119.5—147.9—26.0 36.5-10.63 粉砂岩 炭质砂岩 砂质泥岩 细砂岩 炭质砂岩 砂质泥岩 20.0—14.6 0.95 .753 43.9 近两年对两个参加整合矿井的瓦斯鉴定结果(如表),瓦斯相对涌出量为1.82~8.93m3./t,瓦斯绝对涌出量为0.22~0.62m3/min,历史上未发过煤尘、瓦斯突出和爆炸事故,为低瓦斯矿井。

虽然为低瓦斯矿井,但如果通风管理不善,也会在局部出现瓦斯积聚,形成危险源,因此,在今后的生产过程中,应加强瓦斯的监测预报和通风管理工作,严格遵守煤矿安全生产规程,以确保安全生产。

历年瓦斯鉴定结果汇总表 表2-1-6

鉴矿井 定年份 平陆县大洼煤矿 2005 2006 三门煤矿 26 2005 8.93 0.62 8.93 0.62 低 2.52 0.38 3.11 0.47 低 瓦斯相对涌出量(m/t) 1.82 3瓦斯绝对涌出量(m/min) 0.22 3二氧化碳相对涌出3二氧化碳绝对涌出3鉴定级别 低 量(m/t) 量(m/min) 1.82 0.22 煤矿改扩建项目职业卫生专篇 第二章 项目概况

2006 低 根据平陆县大洼煤矿和三门煤矿矿井瓦斯等级鉴定结果,该矿井当生产能力达到600kt/a时,预计该矿井绝对CH4涌出量为0.62m3/min,矿井绝对CO2涌出量为0.62m3/min计算,矿井为低瓦斯矿井。

3.煤尘及煤的自燃

据本矿化验资料,对井田内批采的9、10、11号煤层煤尘爆炸性做了测试,其结果见表2-1-7。

平陆县大洼煤矿煤尘爆炸试验成果表 2-1-7 采样点 本矿 10 0 0 无 煤层号 9 火焰长度 0 加岩粉量 0 有无爆炸性 无 测试时间 2004.5.31 2006.4.12 11 20 50 有 22006山西省煤炭工业局综合测试中心 测试单位 .4.12 从上表可知,井田内9、10号煤层无煤尘爆炸性,11号煤层具有煤尘爆炸性,应加强煤尘管理工作(粉刷巷道墙壁、洒水、除尘)。

据本矿化验资料,对井田内批采的9、10、11号煤层自燃倾向性做了测试,其结果见表2—1-8。

平陆县大洼煤矿煤尘爆炸试验成果表 2-1-8 采样点 煤层号 氧自然倾向性 自然等级 测试时间 测试单位 吸量cm3/g 本矿 27 9 711 1.6Ⅰ 容易自然 2004.5.31 山西省煤炭工业局综合煤矿改扩建项目职业卫生专篇 第二章 项目概况

10 990 11 613 0.6Ⅱ 自然 2006.4.12 测试中心 0.6Ⅱ 自然 22006.4.12 从上表可知,井田内9号煤层为容易自燃煤层,10、11号煤层为自燃煤层,因此,在煤层开采过程中,应加强通风管理。

4.地温、地压

据矿井生产过程中观测,本区属地温正常区。生产过程中未发生地温异常。 六、对井田地质勘探程度的评价

本次工作是在搜集以往相关报告成果和煤矿实际资料的基础上,经过综合分析、研究编制完成的,综合前述内容,主要结论性成果如下:

1.对以往地质资料充分搜集研究,井田9、10、11号煤层勘查程度较低,仅达到详查。

2.初步查明了井田地层情况,本区含煤地层为石炭系上统太原组(C3t),主要可采煤层为9、10、11号煤层。

3.井田内断层发育,岩浆岩活动强烈,构造为中等,主要可采煤层10、11号煤层为全井田发育,全部为可采稳定煤层。9号煤层由于受岩浆岩侵蚀作用而成为天然焦有一定变化为较不稳定煤层,矿井涌水量不大,矿井水文地质条件尚属简单一中等,煤层顶板较易管理

4.确定了煤类及其工业利用方向。

5.估算了批准开采的9、10、11号煤层资源/储量,共获得井田内9、10、11号煤层保有资源/储量1077.5万t,其中111b储量81.5万t,333资源量996.0万t,9号煤层保有资源/储量194.0万t,皆为333资源量;10号煤层保有资源/储量419.0万t,其中111b储量15.1万t,333资源量403.9万t;11号煤层保有资源/储量464.5万t,其中111b储量66.4万t,333资源量398.1万t。

6.依据该矿瓦斯鉴定成果,初步确定该矿为低瓦斯矿井,9号煤层为容易自燃煤层,10、11煤层均属自燃煤层,9、10号煤层煤尘无爆炸性,11号煤层煤尘有爆炸性。

(二)存在的问题

28

煤矿改扩建项目职业卫生专篇 第二章 项目概况

1.井田内未进行专门水文地质工作,因此一定要加强矿井地质与水文地质工作,摸清断层以及地板的隔水性,确保矿井开采安全,满足矿井建设需要。

2.本矿井虽属低瓦斯矿井,但仍应注意井下瓦斯的局部聚集,加强通风,加强瓦斯检测,以防事故发生。

3.应进一步做好矿井水文地质工作,对井田内断裂构造不断进行探查,了解其水文特征。坚持对采空区积水情况进行观察,对采空区积水及时疏排,确保安全生产。

4.在煤层开采中,要做到“预测预报,有掘必探,先探后掘,先治后采”的原则进行。

5.井田内10、11号煤层均存在奥灰水突水危险,在煤层开采时一定要进行超前探采,尤其要注意断层导水,防止水害事故发生。

6.井田内勘探程度较低,建议进行补充勘探。

六、职业卫生专篇设计所涉及的任务及范围

本专篇就矿井许可的生产领域所涉及的可能产生职业危害的工艺、部位进行职业病危害辨识、制定采取的职业卫生防护措施及性能和预期效果、制定职业病防治工作的管理措施,编制采取的职业卫生防护措施及性能和预期效果投资概算等。

29 煤矿改扩建项目职业卫生专篇 第二章 项目概况

第三章 职业危害因素识别与评价

第一节 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

一、井下生产系统危害因素分析 第二节 采区布置

一、移交生产和达到设计能力时的采区数目,工作面生产能力计算 1.矿井移交生产及达到生产能力时,井下10号煤层布置1个长壁工作面,工作面长度为150m,采高1.64m,掘进工作面为2个,采掘比为1:2。

2.回采工作面能力计算: 工作面生产能力由下式计算: Qc=labMrφc 式中:

l——工作面长度,m;

a——工作面日推进度,5.4m/d; b——年工作日,330d/a; M——工作面采高,1.64m; r——煤的容重,1.42t/m3; φ——正规循环率,采煤90%; c——工作面回采率,0.95。

Q采=150×5.4×330×1.64×1.42×0.90×0.95=513246t=543.4kt

由于矿井前期采用综合掘进机和炮掘掘进,矿井掘进出煤按回采工作面生产能力的12%考虑,则:

Q掘=Q采×12%=65.2kt 则矿井生产能力为:

Q矿=Q采+Q掘=543.4+65.2=608.6t

满足矿井600kt/a的设计生产能力要求。 二、煤层分组、分层关系和开采顺序

30 煤矿改扩建项目职业卫生专篇 第二章 项目概况

井田内可采煤层为10、11号煤层,首采区布置在10号煤层的二采区。10、11号煤层为一个开采水平,采取巷道分层布置分层开采的方式,当10号煤层采完后,再开采11号煤层。

三、采区尺寸、巷道布置

首采区布置在二采区的10号煤层,布置有10号煤层运输大巷和回风大巷,二采区倾斜宽680m,走向长1460m。

四、采区煤、矸运输和辅助运输方式及设备选型,采区通风和排水 1.运输系统

原煤:回采工作面SGB630/150型刮板输送机→运输顺槽SZB730/80型转载机→运输顺槽SSJ800/75×2型胶带输送机→10号煤层运输巷SPJ800/40×2型胶带输送机→联络巷SGB630/150型刮板输送机→井底煤仓→主斜井胶带输送机→地面。

掘进煤:顺槽掘进工作面SGB620/40型刮板输送机→运输顺槽SSJ800/75×2型胶带输送机→10号煤层运输巷SPJ800/40×2型胶带输送机→运联巷SGB620/80型刮板输送机→井底煤仓→主斜井胶带输送机→地面。

辅助运输:地面→副平硐→暗斜井→井底车场→集中运输大巷→10号煤层联络巷→10号煤层运输巷→回采工作面(掘进工作面)。

2.通风系统 回采工作面通风:

新鲜风流:地面主斜井、副平硐→集中运输大巷→10号煤层联络巷→10号煤层运输巷→10号运输顺槽→回采工作面。

污浊风流:回采工作面→10号回采工作面回风顺槽→10号煤层回风巷→10号煤层联络巷→集中回风大巷→总回风巷→回风斜井→地面。

掘进工作面通风:

新鲜风流:地面主斜井、副平硐→集中运输大巷→10号煤层联络巷→10号煤层运输巷→掘进工作面。

污浊风流: 10号煤层回风巷→10号煤层联络巷→集中回风大巷→总回风巷→回风斜井→地面。

3.排水系统

31 煤矿改扩建项目职业卫生专篇 第二章 项目概况

回采工作面(掘进工作面)→运输顺槽→10号煤层运输大巷(小水泵)→集中运输大巷(小水泵)→井底水仓→主斜井→地面。

达到设计能力时采区工作面特征见表5-2-1。

达到设计能力时采区工作面特征表 5-2-1

采煤工作面 采区个名称 数 备 均厚度(m) 采高(m) (m) (m) 21001 1 采 普1.64 1.64 150 1550 543.4 装煤层平平均长度 进度 能力(kt) 年推年生产第三节 巷道掘进

一、巷道断面和支护形式

运输大巷和回风大巷均采用矩形断面锚喷支护,净宽3.3m,净高2.5m,净断面8.25m2;工作面顺槽采用工字钢背板梯形巷道,净宽上宽3.0m,下宽3.71m,净高2.0m,净断面6.71m2。

二、巷道掘进进度指标

根据《煤炭工业矿井设计规定》要求并结合地方矿实际情况,确定掘进指标如下:

岩石巷道:80 m/月;

井底车场硐室及通道:400 m3/月; 大巷:150 m/月; 顺槽:150m/月。

三、掘进工作面个数、组数,掘进的机械配备

矿井达产时,为保证工作面的正常衔接,10号煤层配有2个掘工作面,一个综掘工作面(掘进机型号ELMB-75),一个炮掘工作面,炮掘工作面机械设备有:SGB620/40型刮板输送机, JD-25型调度绞车,ZM-1.2T型煤电钻,EZ2-2.0型岩石

32 煤矿改扩建项目职业卫生专篇 第二章 项目概况

电钻,TXU—75A型探水钻, FBD-5型局部通风机。综掘工作面配备有:掘进机型号ELMB-75,GB620/40型刮板输送机, JD-25型调度绞车, TXU—75A型探水钻, FBD-5型局部通风机。投产后先使用一台掘进机,等掘进机组使用熟练后可考虑两个工作面都使用掘进机掘进。

四、矿车生产时采掘比例关系,矸石率的预计

矿井达产时,为保证工作面的正常衔接,10号煤层配有1个回采工作面和2个掘进工作面,矿井采掘比为1:2。矸石率预计2%。

五、移交生产时的井巷工程量

矿井移交和达到设计生产能力时,井巷工程总长度5950m,掘进总体积47055m3,万吨掘进率198m。

附表:井巷工程量汇总表,见表5-3-1。

新增井巷工程量汇总表 表5-3-1

长度(m) 半煤号 称 巷 巷 岩巷 11 主斜井 82 井底车2 场及硐室 主要运2输巷及回风3 巷 24 采区 710 710 2 9810 1 9810 1 9810 1 333 333 2 9374 1 9374 9374 11 22 4 22 82 4 437 437 1 087 087 3计 岩煤 合半煤煤岩巷 巷 44 087 34巷 计 岩合室 计 掘进体积(m) 井巷 硐合3序项目名 33

煤矿改扩建项目职业卫生专篇 第二章 项目概况

25 合计 710 110 3 950 5 9810 3461 3274 2811 6708 12424 34 煤矿改扩建项目职业卫生专篇 第三章 职业危害因素识别与评价

二、地面辅助生产系统危害因素分析 1、供热、采暖过程中的有害因素

锅炉运行过程中,将会产生煤尘、噪声、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一氧化氮、二氧化氮、矽尘、高温、热辐射等职业危害,具体见图3-1-5。排至大气中会污染场区和周围的空气,危害居民的健康,损害农、林业生产,必须采取有效的除尘措施达标排放,保护和改善环境。

锅炉房系矿井工业场地采暖热源,提供0.6MPa饱和蒸汽,蒸汽温度为164℃,锅炉排烟温度在150℃以上,锅炉定期排污饱和水温度约164℃,因此输送蒸汽和排污水的管道、烟道外表面散热量大、温度高,造成不良的作业环境,锅炉房水泵、风机等动力设备转速高、功率大,产生噪声大,应采取防治措施。

鼓风机2 烟气 脱硫除尘器12 炉 锅 1~5、10~12、18~19 上煤系统1 图例 1 煤尘 2 噪声 3 一氧化碳 4 二氧化碳 5 二氧化硫 10 一氧化氮 11 二氧化氮 12 矽尘 18 高温 19 热辐射 出渣12 95/70℃水暖 0.4MPa饱和蒸汽 烟气 引风机 出灰12 2 灰 供热管道 18 主、副井空气加热室8-10 淋浴 水箱 道采暖管 道18 主、副斜井 井筒 浴室 建筑物供暖 排入大气 汽车外运 图3-1-5 锅炉系统工艺流程与职业病危害因素分布

35 煤矿改扩建项目职业卫生专篇 第三章 职业危害因素识别与评价

2、地面粉尘的有害因素

粉尘对职业安全生产有两大危害:

1) 与粉尘产生直接接触的生产人员,若长期呼吸超限粉尘,可患粉尘职业病,如煤肺病、硅(矽)肺病、支气管炎等,严重危害生产人员的身体健康。

2) 粉尘过大,能见度降低,容易造成运输或其它不测事故。 在各带式输送机机头等位臵,易产生粉尘,采取防治措施。

3、室内有害气体的有害因素

在机修车间、锅炉房、主厂房集控室等房间容易产生有害气体,应采取防治措施。

3、电气设备有害因素

在变电站发生电气短路、火灾等事故时,会产生金属烟雾和绝缘材料燃烧后产生有毒烟气;电气短路和火灾事故导致的高温;高压线路和高压电气设备在运行时产生电磁干扰;电气设备产生的噪声;照明灯具产生的眩光等。

三、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

通过对矿井井下生产系统和地面辅助生产系统生产工艺流程分析,认为矿井生产过程中可能产生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有煤尘、矽尘、石灰石尘、水泥尘、电焊烟尘、砂轮磨尘、木粉尘、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硫化氢、甲烷、一氧化氮、二氧化氮、锰及其无机化合物、盐酸、二氧化氯、噪声、手传振动、全身振动、工频电场、紫外辐射、高温、热辐射等。

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分布见表3-1-1。 表3-1-1 矿井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分布

生产环节 井下生产系统 辅井下掘进及支护 井下回采系统 井下运输及其辅助设施 修理车间 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 煤尘、矽尘、石灰石粉尘、水泥尘、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硫化氢、一氧化氮、二氧化氮、甲烷、噪声、手传振动、全身振动 煤尘、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硫化氢、甲烷、噪声、全身振动 煤尘、矽尘、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硫化氢、甲烷、石灰石粉尘、水泥尘、一氧化氮、二氧化氮、噪声 电焊烟尘、砂轮磨尘、锰及其无机化合物、一氧化碳、一氧化氮、二 36 煤矿改扩建项目职业卫生专篇 第三章 职业危害因素识别与评价 助生产系统 坑木加工房 空压机站 变电站 污水处理站 井下排水处理站 锅炉房 通风机房 氧化氮、噪声、紫外辐射 木尘、噪声 噪声 噪声、工频电场 噪声、硫化氢、盐酸、二氧化氯 噪声、盐酸、二氧化氯 煤尘、矽尘、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一氧化氮、二氧化氮、噪声、高温、热辐射 噪声 第二节 职业病危害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矿井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会对人体健康产生一定影响,严重时可导致职业病。具体分析见表3-2-1。

表3-2-1 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序有害 号 因素 1 煤尘 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及临床表现 在生产过程中长期吸入煤尘,可在肺组织内沉积形成煤尘细胞灶、灶周肺气肿以及肺间质纤维增生和肺淋巴结肿大等病理改变。 在生产过程中长期吸入矽尘可引起以肺组织纤维化为主的疾病,即矽肺。患者病状为胸闷、气短、咳嗽,X线胸片表现为圆形或不规则小阴影、大阴影,胸膜粘连增厚、肺气肿、肺门改变等。 石灰石粉尘属低矽量粉尘,分散度高,长时间高浓度接触,接尘工可能导致 职业危害 煤工尘肺 2 矽尘 矽肺 3 石灰石尘 人会出现胸闷、气促、咳嗽、咳痰等症状,从而引起尘肺。其特点是发病慢,症状表现较轻,小阴影小而淡,低密集度,均以不规则小阴影s影改变为主,可引起以间质纤维化为主的肺病变。 长期接触高浓度水泥粉尘可引起水泥尘肺,水泥尘肺发病工龄长,一般为10-20年以上,水泥尘肺患者常有咳嗽、咳痰、气短、鼻腔尘肺 4 水泥粉尘 粘膜充血、鼻甲肥大、鼻粘膜萎缩等。肺功能多呈现混合型通气功能障碍。水泥尘肺X线主要表现为不规则小阴影。水泥粉尘对呼吸道和皮肤有刺激作用,常引起慢性支气管炎和支气管哮喘以及过敏性炎症。 电焊烟尘的化学成分是铁的氧化物、一定比例的硅、锰、钙等的氧化物和氟化物。电焊烟尘颗粒1um以下的占90%以上,以呼吸道为主要吸收途径。大量吸入氧化锰烟雾后,少数人可发生金属烟热,表现为吸入锰烟4-8小时后(工作结束后1-3小时)感觉口中有金水泥 尘肺 5 电焊烟尘 属味、头晕、全身乏力、食欲不振、咽干,有时干咳、胸闷、气短 、电焊工尘肺 呼吸困难、头痛、还可有恶心、呕吐、腹痛、肌肉痛、关节痛、口渴、发冷、寒战、体温升高至38℃~39℃,出汗后退热,次日症状几乎完全消失,无后遗症。长期职业性接触较高浓度的电焊烟尘可导致电焊工尘肺。 37 煤矿改扩建项目职业卫生专篇 第三章 职业危害因素识别与评价

长期吸入砂轮磨尘会引起的以肺部病为主的一种慢性疾病—尘肺,其主要病变是引起肺部弥漫性纤维性变化,严重者可引起肺硬化,6 砂轮磨尘 影响肺脏的呼吸和循环功能。患病者常有晨咳,甚至咳嗽不止。病情加重多因并发感染,此时体温升高,伴有咳粘性脓痰、气急、胸痛等;并发慢性阻塞性支气管炎。严重时可导致呼吸困难、心肺功能衰竭而死亡。 其他尘肺 吸入空气中二氧化碳占3%时,血压升高,脉搏增快,听力减退,对7 二氧化碳 体力劳动耐受力降低;空气中二氧化碳达5%时,吸入30分钟时,呼吸中枢受刺激,轻微用力后感到头痛和呼吸困难;吸入空气中二氧化碳占7%-10%时,数分钟即可使人意识丧失;更高浓度时则可导致窒息死亡。 急性中毒 38

煤矿改扩建项目职业卫生专篇 第三章 职业危害因素识别与评价

续表3-2-1 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短时间内吸高浓度的一氧化碳可致急性中毒。中毒分为轻度中毒、中度中毒和重度中毒。 轻度中毒:出现剧烈的头痛、头昏、四肢无力、恶心、呕吐,出现轻度至中度意识障碍。血液HbCO浓度可高于10%。 中度中毒:除上述症状外,出现浅至中度昏迷,经抢救恢复后无明8 一氧化碳 显并发症。血液HbCO浓度可高于30%。 重度中毒;出现深昏迷或去大脑皮层状态。可并发脑水肿、休克或严重的心肌损害、肺水肿、呼吸衰竭、上消化道出血、脑局灶损害如锥体系或锥体外系损害。血液HbCO浓度可高于50%。 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后发症: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意识障碍恢复后,经约2~60天的“假愈期”,可出现神经、精神症状。例如精神异常,神经症状及锥体外系症状等,称为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后发症。 吸入高浓度二氧化硫主要引起眼部及呼吸道的刺激症状,如流泪,鼻、咽、喉部烧灼感及疼痛,轻者可有剧烈咳嗽、心悸、气短,严重者发生支气管炎、肺炎、肺气肿,甚至呼吸中枢麻痹;长期接急性中毒 触低浓度二氧化硫,可引起嗅觉、味觉减退甚至消失、头痛、乏力、牙齿酸蚀,慢性鼻炎、咽炎、支气管炎等。 硫化氢是一种神经毒物,亦为窒息性和刺激性气体。主要损伤中枢神经系统和呼吸系统,亦可伴有心脏等多器官损害。 急性硫化氢中毒可分为三级。轻度中毒表现为眼刺痛、异物感、畏光、流泪、咽喉干、流涕、咳嗽、鼻咽部灼热感、轻度头痛、头急性或慢性中毒 晕、乏力、恶心、呕吐等症状;检查可见眼结膜充血、肺部干性啰音。中度中毒时,立即出现明显头痛、头晕、乏力、恶心、共济失调等症状 氮氧化物引起肺水肿为迟发性病变,潜伏期为6-72小时。 轻度中毒:经一定潜伏期后,出现胸闷、咳嗽、咳痰可伴有轻度头11 氮氧化物 晕、头痛、无力、心悸、恶心、等症状。 中度中毒:除上述症状外,可有呼吸困难、胸部紧迫感,咳嗽加剧,咳痰或咳血丝痰,轻度发绀。 重度中毒:咳嗽加剧,咳大量白色或粉红色泡沫样痰,呼吸窘迫,明显发绀。有的可并发较重度的气胸、纵隔气肿或出现窒息。 急性毒效应:生产中吸入高浓度的电焊烟尘后,少数人可发生锰所致的“金属烟热”,除可引起轻度呼吸道刺激症状外,一般无职业性锰及12 其无机化急性中毒表现。 慢性中毒:早期主要表现为类神经症和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多先出现嗑睡、对周围事物缺乏兴趣、精神萎靡、注意力涣散、记忆力减经障碍的症状和体征,并可出现锥体束神经损害。患者感觉四肢发僵,动作缓慢笨拙,说话含糊不清。 慢性中毒 氮氧化物 中毒 一氧化碳 中毒 9 二氧化硫 硫 10 化 氢 合物 退等症状,部分患者可有情绪改变。病情发展后可出现锥体外系神 39 煤矿改扩建项目职业卫生专篇 第三章 职业危害因素识别与评价

续表3-2-1 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13 甲烷 甲烷本身对人体无害,由于其在煤矿井下空气中浓度过高时,可使人体吸入的氧含量下降,从而使人体因缺氧引起窒息损伤。 短时间吸入高浓度的盐酸烟雾,可迅速出现眼和上呼吸道刺激症状,表现为眼睑红肿、结膜充血水肿、鼻咽部烧灼感及红肿,甚至发生14 盐酸 喉头痉挛、喉头水肿,严重者则引起化学性肺炎和肺水肿。 长期接触可引起慢性鼻炎、慢性支气管炎、皮肤干裂、牙龈糜烂、牙酸蚀症。暴露部位的皮肤受盐酸烟雾的刺激可发生皮炎、局部潮红、痛痒。眼和皮肤直接接触处可发生灼伤。 15 二氧化氯 在气态或者高浓度液态有明显的刺激性和腐蚀性,可导致呼吸系统一系列症状,严重的导致肺水肿和呼吸衰竭。然而用于水消毒,因为溶解于水,发生化学变化并且浓度低对人是无害的。 长期接触比较强烈的噪声可引起听力损伤,表现为暂时性听阈位移、永久性听阈位移,直至噪声性耳聋。 对神经系统的影响:可出现头痛、头晕、心悸、睡眠障碍、全身乏16 噪声 力、记忆力减退、情绪不稳定等神经衰弱综合症。 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早期可表现为心率加快或减慢,长期接触较强噪声可引起血压升高。 对其它系统的影响:可引起免疫功能降低、胃肠功能紊乱及人体脂代谢障碍等。 ① 对神经系统的影响:手传振动首先引起末梢神经改变,常以多发性末梢神经炎的形成出现,呈现“手套”型感觉障碍。手麻、手痛、手胀、手僵、手多汗、手无力等往往是较早出现的症状,同时还可出现肢体未端感觉减退,甚至痛觉消失。 手传振动可引起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表现为睡眠障碍、食欲减退、指甲松脆、营养障碍及手汗、手颤等,进而影响内脏器官的功能。 17 手传② 对循环系统的影响:手传振动可引起外周循环及其调节机能障动时间延长。晚期还可引起末梢血管的器质性变化,导致手传振动病,典型表现为发作性手指变白。 ③ 对骨-关节系统的影响:手传振动可导致骨和关节发生改变,骨骼病变多发生在指骨、掌骨、腕骨和肘关节。X线检查可见骨质增生、骨皮质增厚,爪粗隆肥厚,骨质疏松,空泡形成,囊样变,骨岛形成,骨关节变形的影像。 全身振动多为大振幅、低频率的振动。常引起足背部周围神经和血管的改变,脚痛,易疲劳,轻者感觉减退或过敏,腿及脚部肌肉有18 全身 触痛,足背动脉搏动减弱。还有趾甲床毛细血管有痉挛倾向,脚部振动 皮肤温度低,严重者皮质出现异常。此外,由于前庭和内脏的反射作用,常引起脸色苍白、出冷汗、唾液分泌增多、恶心、呕吐、头痛、头晕、食欲不振、全身衰弱、呼吸浅表频数和体温降低等。 — 振动 碍,早期可出现手部特别是手指皮肤温度降低。冷水负荷试验或振手传振动病 噪声聋 - 急性中毒 急性刺激性气体中毒、接触性皮炎、化学性眼部灼伤及牙齿酸蚀症 40 煤矿改扩建项目职业卫生专篇 第三章 职业危害因素识别与评价

续表3-2-1 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电焊操作过程中产生的紫外线辐射对人体危害主要表现为眼部损伤,可以导致电光性眼炎,即紫外线辐射性角膜结膜炎。轻症患者仅有眼部异物感或轻度不适,重者患者有眼部烧灼感和剧痛,并伴有高度畏光、流泪和睑痉挛。急性症状可持续6-24小时,但几乎所19 紫外辐射 有不适症状在48小时内消失。长期重复的紫外线照射,可引起慢性睑缘炎和结膜炎,结膜失去弹性和光泽,色素增生。 电焊操作过程中产生的紫外线辐射可导致紫外线白内障。 电焊操作过程中产生的紫外线辐射还可导致职业性电光性皮炎,主要表现为发生在暴露部位的皮损,轻者表现为界限清楚的水肿性红斑,有灼热及刺痛感;重者除上述症状外,可发生水疱或大疱,甚至表皮坏死,疼痛剧烈。 20 工频 主要为神经衰弱综合征,有头昏、头痛、乏力、记忆力减退、睡眠电场 障碍、心悸、消瘦和脱发等,常伴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高温、热辐射可引起中暑,中暑可分为热射病、热痉挛、热衰竭。 人在高温环境中从事劳动,机体不同器官、系统的功能发生相应的生理性变化。主要为体温调节、水盐代谢、循环、消化、神经、泌尿等系统的适应性变化,若在高温环境中,劳动强度大,持续时间长,致使机体散热机制障碍,或当周围环境超过人体表面温度(34℃)时,即有发生中暑的可能。中暑从发病机理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a 热射病:人在高热环境下,散热途径受阻,体温调节机制紊乱所高温21 热辐射 致。表现为高温环境中突然发病,体温可高达40℃以上,开始时大量出汗,而后无汗,伴有干热和意识障碍、嗜睡、昏迷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 b 热痉挛:由于大量出汗,体内钠、钾过量丢失所致。主要表现为明显的肌肉痉挛,伴有收缩痛。患者神志清醒,体温多正常。 c 热衰竭:在高温、高湿环境下,皮肤血流增加,不伴有内脏血管收缩或血容量的相应增加,不满足有效代偿,导致脑部暂时供血减少而晕厥。一般起病迅速,先有头昏、头痛、心悸、出汗、恶心呕吐、皮肤湿冷、面色苍白、血压短暂下降,继而晕厥,体温不高或稍高,通常休息片刻即可清醒。 热射病 热痉挛 热衰竭 — 电光性眼炎 紫外线白内障 职业性电光性皮炎 41 煤矿改扩建项目职业卫生专篇 第三章 职业危害因素识别与评价

第三节 接触各种职业病危因素作业人员情况

一、接触各种职业病危害因素作业人员情况

由于煤矿井下特殊作业环境条件,从事井下作业人员均为男职工,入井作业人员均不同程度的接触到矽尘、煤尘、水泥尘、二氧化硫、一氧化碳、硫化氢、氮氧化物、噪声、振动等职业病危害因素及不良作业条件。

地面辅助人员主要接触噪声、粉尘、电焊烟尘等职业病危害因素。 二、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情况

根据本矿井初步设计的劳动定员,结合矿井生产状况,分析接触各种职业病危害因素作业人员的情况。矿井作业人员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情况见表3-3-1。

表3-3-1 矿井作业人员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情况表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岗位 矽尘、煤尘、水泥粉尘、二氧化硫、一氧化碳、硫化氢、氮氧化物、手传振动、噪声、不良作业条件 危害因素 接触人数 486 152 141 4 4 17 42 64 操作方式 接触时间 连续 连续 间歇 间歇 间歇 一、井下工人 采煤 掘进 瓦检工 爆破工 电工 电机车司机 信号工 通风、监测工 安全员 机械化、人工 机械化、人工 自动化、人工 机械化、人工 自动化、人工 机械化、自动化、人工 连续 自动化、人工 自动化、人工 自动化、人工 机械化、人工 人工 人工 连续 间歇 间歇 间歇 间歇 间歇 矽尘、煤尘、水泥粉尘、二氧化硫、一氧化碳、硫化氢、氮2 氧化物、噪声、不良作业条件 7 8 10 35 噪声、高温、粉尘 矽尘、电焊烟尘、砂轮磨尘、木尘、工频、紫外线、噪声 92 40 52 10 防尘工 11 带式输送机巡检工 12 管理人员 二、地面工人 1 2 辅助生产人员 其它人员 机械化、自动化、人工 连续 机械化、人工 间歇 42 煤矿改扩建项目职业卫生专篇 第三章 职业危害因素识别与评价

第四节 类比分析

一、矿井改造前后职业危害比对与分析

通过类比资料分析,可以发现同类项目的相似性。进一步分析类似工程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而取得相应的技术防护措施,最大限度地防止各类职业病的发生。该项目为改扩建项目,改扩建前后各工艺环节类似,具有可比性。

1、粉尘类比

矿井改扩建后均为高档普采,其工作面支护方式、割煤、落煤、装煤、放煤、运输等环节均相同,采煤工艺相同。且均为全部垮落法管理顶板。

矿井改扩建前布臵有炮掘工作面。改扩建后布臵一个综掘工作面,一个炮掘工作面,为了硐室掘进及巷道开口的需要其中一个配备普掘设备。掘进工艺相同。

矿井改扩建后,仍采用机械抽出式通风,风量不同,但通风条件相似。

2、化学物质类比

矿井井下存在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硫化氢、氮氧化物、二氧化碳及甲烷等有害气体。矿井改扩建后随着生产能力扩大,有害气体会相应增加。

矿井改扩建后,井下有害化学物质条件类似。 3、物理因素类比

矿井改扩建后前后开采范围内气候条件未发生变化。

矿井改扩建后均为采煤机割煤落煤、钻眼爆破掘进,存在局部振动危害因素,矿井改扩建后,生产能力扩大,接触局部振动的人数会增加。

矿井改扩建后物理有害因素相同。

4、导致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疾病的危害因素类比

矿井改扩建后凿岩、爆破、装载、喷浆砌碹、掘进、打眼、爆破、撞击、机械釆煤、运输、破碎、绞车、压风机、局部通风机等生产工艺设备环节相似,都存在噪声。

矿井改扩建后局部通风机数量增加,主要通风机、压风机、绞车功

43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84m6.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