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供应链物流管理

更新时间:2023-08-09 04:33: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六章 供应链物流管理

物流贯穿整个供应链,它连接供应链的各个企业,是企业间相互合作的纽带。供应链管理赋予物流与采购管理新的意义和作用,如何有效地管理供应链的物流过程,使供应链将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有效集成并保持高效运作,是供应链管理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第一节 供应链物流管理基本概念

一、基本概念

物流管理有狭义与广义两个方面的含义。狭义的物流管理是指物资的采购、运输、配送、储备等活动,是企业之间的一种物资流通活动。广义的物流管理包括了生产过程中的物料转化过程,即现在人们通常所说的供应链管理,所以国外有人认为供应链管理实际就是物流管理的延伸和扩展。

采购/供应管理:处理企业与供应市场之间的各类业务活动,如采购、库存、运输、订单处理等,但不包括供应商的供应商,即只与第一级供应商的业务有关。

后勤管理:是指经过分销渠道到达最终用户的物料管理和信息管理。

配送管理:处理与企业最直接的用户之间的业务关系,把产品销售给用户,但主要是一级用户,不涉及二级用户等非直接的用户。

物料管理:指供应链的中间部分物流和信息流。包括采购、库存管理、仓储管理、生产作业计划与控制、分销配送管理。即从原料的采购进厂、生产再到产品交给用户(第一级用户),不包括供应商的供应商和分销商的分销商及最终用户。

供应链管理:是跨企业范围的比物料管理更广泛的管理,它从战略层次上把握最终用户的需求,通过企业之间的有效合作,获得从成本、时间、效率、柔性等的最佳效果。包括从原材料到最终用户的所有活动,是对整个链的过程管理。

二、物流管理的形成与发展

(一)国外物流管理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二)物流管理在中国

本书对物流的理解:以供应链管理思想为出发点,以集成思想、系统理论为指导原则,认为物流具有三种表现形式,即物流物质表现形式、价值表现形式和信息表现形式。物流的物质表现为企业之间的物质资源的转移(包括时间、空间和形态的转移);物流的价值表现为物流过程是一个价值增值过程,是一个能够创造时间价值和空间价值的过程;物流的信息表现为物流过程是一个信息采集、传递与加工过程。基于这种观点,现代物流的研究范畴应包括供应链的物流,供应链企业之间的原材料、半产品、产品的供应与采购关系,更具体地说是供应链联盟内的物流活动。

三、物流的分类

按物流范围分类可分成:企业内部物流和社会物流。企业内部物流一般存在以生产领域,一般不伴随着商流的发生;社会物流是处在各个企业间的物流,它包括各个企业间的购进物流、销售物流、返品物流、回收物流和废弃物流等,一般处在流通领域,伴随着商流的发生。

按企业范围分类可分成:单个企业物流(生产企业物流、流通企业物流和事业单位物流)和多个企业物流(供应链物流和第三方物流),单个企业物流一般由购进物流、企业内部生产物流和分销物流三部份组成。供应链物流是一种相互影响、相互协调、关系比较稳定的多个企业构成的系统。经常采用一些如供应商掌控库存(VMI)、准时化送货(JIT)等物流方式和物流组织形式。第三方物流是面对物流市场的多个企业的一种物流方式和物流组织形式。

按物流业主类型分类:自办物流、外包物流和第三方物流三种。

四、物流管理在供应链管理中的地位

一般认为,供应链是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三个流的统一,那么,物流管理很自然地成为供应链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供应链管理与物流管理的区别在哪里?一般而言,供应链管理涉及制造问题和物流问题两个方面,物流涉及的是企业的非制造领域问题。

两者的主要的区别表现在:

(1)物流涉及原材料、零部件在企业之间的流动,而不涉及生产制造过程的活动;

(2)供应链管理包括物流活动和制造活动;

(3)供应链管理涉及从原材料到产品交付给最终用户的整个物流增值过程,物流涉及企业之间的价值流过程,是企业之间的衔接管理活动。

供应链是一个价值增值链过程,有效地管理好物流过程,对于提高供应链的价值增值水平,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传统的观点看,物流对制造企业的生产是一种支持作用,被视为辅助的功能部门。但是,由于现代企业的生产方式的转变,即从大批量生产转向精细的准时化生产,这时的物流,包括采购与供应,都需要跟着转变运作方式,实行准时供应和准时采购等。另一方面,顾客需求的瞬时化,要求企业能以最快的速度把产品送到用户的手中,以提高企业的快速响应市场的能力。所有的这一切,都要求企业的物流系统具有和制造系统协调运作的能力,以提高供应链的敏捷性和适应性。因此,物流管理不再是传统的保证生产过程连续性的问题,而是要在供应链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1)创造用户价值,降低用户成本。(2)协调制造活动,提高企业敏捷性。(3)提供用户服务,塑造企业形象。(4)提供信息反馈,协调供需矛盾。要实现以上几个目标,物流系统应做到准时交货、提高交货可靠性、提高响应性、降低库存费用等。现代市场环境的变化,要求企业加速资金周转、快速传递与反馈市场信息、不断沟通生产与消费的联系、提供低成本的优质产品,生产出满足顾客需求的顾客化的产品,提高用户满意度。因此,只有建立敏捷而高效的供应链物流系统才能达到提高企业竞争力的要求。供应链管理将成为21世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物流管理又将成为供应链管理的核心能力的主要构成部分。

五、供应链环境下物流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

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物流管理和传统企业的物流管理的意义和方法不同。由于企业的经营思想的转变,为保证供应链的企业之间运作的同步化、并行化,实现快速响应市场的能力,物流系统管理将面临一系列的转变。主要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实现快速准时交货的措施问题;(2)低成本准时的物资采购供应策略问题;

(3)物流信息的准确输送,信息反馈与共享问题;(4)物流系统的敏捷性和灵活性问题;

(5)供需协调实现无缝供应链连接问题。

第二节 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物流管理

一、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物流的特征

(一)供应链管理下的物流环境

企业竞争环境的变化导致企业管理模式的转变,供应链管理思想就是在新的竞争环境下出现的。新的竞争环境体现了企业竞争优势要素的改变。在20世纪的70年代以前,成本是主要的竞争优势,而80年代则是质量,90年代是交货时间,即所谓基于时间的竞争,到21世纪初,这种竞争优势就会转移到所谓的敏捷性上来。在这种环境下,企业的竞争就表现在如何以最快速度响应市场要求,满足不断变化的多样化需求。即企业必须能在实时的需求信息下,快速组织生产资源,把产品送到用户手中,并提高产品的用户满意度。在剧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都感到一种资源饥渴的无奈,传统的单一企业竞争模式已经很难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保持绝对的竞争优势。信息时代的到来,进一步加深了企业竞争的压力,信息资源的开放性,打破了企业的界限,建立了一种超越企业界限的新的合作关系,为创造新的竞争优势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因此,供应链管理的出现迎合了这种趋势,顺应了新的竞争环境的需要,使企业从资源的约束中解放出来,创造出新的竞争优势。

供应链管理实质是一个扩展企业概念,扩展企业的基本原理和思想体现在几个方面:1)横向思维(战略联盟);2)核心能力;3)资源扩展/共享;4)群件与工作流(团队管理);5)竞争性合作;6)同步化运作;7)用户驱动。这几个方面的特点不可避免地影响到物流环境。

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物流环境的特点:(1)对顾客化产品的开发、制造和交货速度必须提倡敏捷性,通过畅通的运输通道快速交货;(2)资源动态重组能力必须提倡合作性,通过即插即用的信息网络获得信息共

享和知识支持;(3)物流系统对变化的实时响应能力必须提倡柔性,通过多种形式的运输网络和多点信息获取途径;(4)用户服务能力的要求必须提倡满意度,通过多样化、亲和服务、可靠质量。

(二)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物流管理的新特点

由于供应链管理下物流环境的改变,使新的物流管理和传统的物流管理相比有许多不同的特点。这些特点反映了供应链管理思想的要求和企业竞争的新策略。

在传统的物流系统中,需求信息和反馈信息(供应信息)都是逐级传递的,因此上级供应商不能及时地掌握市场信息,因而对市场的信息反馈速度比较慢,从而导致需求信息的扭曲。

另外,传统的物流系统没有从整体角度进行物流规划,常常导致一方面库存不断增加,另一方面当需求出现时又无法满足。这样,企业就会因为物流系统管理不善而丧失市场机会。简言之,传统物流管理的主要特点表现在:(1)纵向一体化的的物流系统;(2)不稳定的供需关系,缺乏合作;(3)资源的利用率低,没有充分利用企业的有用资源;(4)信息的利用率低,没有共享有关的需求资源,需求信息扭曲现象严重。

1.和传统的纵向一体化物流模型相比,信息的流量大大增加。需求信息和反馈信息不是逐级传递,而是网络式传递的,企业通过EDI/Internet可以很快掌握供应链上不同环节的供求信息和市场信息。在供应链环境下的物流系统有三种信息在系统中运行:(1)需求信息;(2)供应信息;(3)共享信息。共享信息的增加对供应链管理是非常重要的。由于可以做到共享信息,供应链上任何节点的企业都能及时地掌握到市场的需求信息和整个供应链的运行情况,每个环节的物流信息都能透明地与其他环节进行交流与共享,从而避免了需求信息的失真现象。

2.对物流网络规划能力的增强,也反映了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物流特征。它充分利用第三方物流系统、代理运输等多种形式的运输和交货手段,降低了库存的压力和安全库存水平。

3.作业流程的快速重组能力极大地提高了物流系统的敏捷性。通过消除不增加价值的过程和时间,使供应链的物流系统进一步降低成本,为实现供应链的敏捷性、精细化运作提供了基础性保障。

4.对信息跟踪能力的提高,使供应链物流过程更加透明化,也为实时控制物流过程提供了条件。在传统的物流系统中,许多企业有能力跟踪企业内部的物流过程,但没有能力跟踪企业之外的物流过程,这是因为没有共享的信息系统和信息反馈机制。

5.无缝连接的供应链物流系统是使供应链获得协调运作的前提条件。合作性与协调性是供应链管理的一个重要特点,但如果没有物流系统的无缝连接,运输的货物逾期未到,顾客的需要不能得到及时满足,采购的物资常常在途受阻,都会使供应链的合作性大打折扣。

6.灵活多样的物流服务,提高了用户的满意度。通过制造商和运输部门的实时信息交换,及时地把用户关于运输、包装和装卸方面的要求反映给相关部门,提高了供应链管理系统对用户个性化响应的能力。 归纳起来,供应链环境下的物流管理的特点可以用如下几个术语简要概括:

a)信息-共享 b)过程-同步 c)合作-互利 d)交货-准时e)响应-敏捷 f)服务-满意

二、供应链物流管理的战略

战略(Strategy)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保证。没有战略的企业是不会长久发展的企业,没有战略眼光的企业家是不称职的企业家。现代物流管理系统处于复杂多变的环境,物流管理需要运筹与决策,要为提高供应链的竞争力提供有力保证,因此物流战略在供应链管理战略中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一)物流管理战略的意义

物流为企业产品打入市场架桥铺路,为生产源源不断地输送原材料。没有通畅而敏捷的物流系统,企业就无法在市场竞争中站住脚跟。

在传统的物流管理中,由于物流被看作是企业的经营活动中辅助的内容,因此许多企业没有物流战略,缺乏战略性的物流规划和运筹。有的企业虽然生产管理搞得很好,产品研究开发也很有水平,但是产品就是销不出去,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之一可能就是物流渠道不通畅导致产品分销受阻,影响了产品的进一步生产与开发。有的企业由于原材料的供应问题没有解决好,没有建立良好的原材料供应渠道,影响了产品的生产,也同样制约了企业经营战略的实现。有的企业在售后服务方面,缺乏用户服务的观念,没有建立通畅的用户信息反馈机制,使企业的经营战略没能跟上用户的需求,由于企业没有捕捉市场信息的敏捷性,

最终也落得失去用户的悲惨结局。

供应链管理的战略思想就是要通过企业与企业之间的有效合作,建立一种低成本、高效率、响应性好、具有敏捷性的企业经营机制,产生一种超常的竞争优势;就是要使企业从成本、质量、时间、服务、灵活性等方面显著提高竞争优势,加快企业产品进入市场的速度。这种战略思想的实现需要供应链物流系统从企业战略的高度去规划与运筹,并把供应链管理战略通过物流战略的贯彻实施得以落实。物流管理战略对于供应链管理来说是非常重要的,重视物流战略问题是供应链管理区别于传统物流管理的一个重要标志。

(二)物流管理战略的框架

物流管理战略内容分四个层次。

1. 全局性的战略

物流管理的最终目标是满足用户需求(把企业的产品和服务以最快的方式、最低的成本交付用户),因此用户服务应该成为物流管理的最终目标,即全局性的战略性目标。通过良好的用户服务,可以提高企业的信誉,获得第一手市场信息和用户需求信息,增加企业和用户的亲和力并留住顾客,使企业获得更大的利润。

要实现用户服务的战略目标,必须建立用户服务的评价指标体系,如平均响应时间、订货满足率、平均缺货时间、供应率等。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建立提高用户满意度的管理体系,通过实施用户满意工程,全面提高用户服务水平。

2. 结构性的战略

物流管理战略的第二层次是结构性的战略,包括渠道设计和网络分析。渠道设计是供应链设计的一个重要内容,包括重构物流系统、优化物流渠道等。通过优化渠道,提高物流系统的敏捷性和响应性,使供应链获得最低的物流成本。

网络分析是物流管理中另一项很重要的战略工作,它为物流系统的优化设计提供参考依据。

网络分析的内容主要包括:(1)库存状况的分析。通过对物流系统不同环节的库存状态分析,找出降低库存成本的改进目标。(2)用户服务的调查分析。通过调查和分析,发现用户需求和获得市场信息反馈,找出服务水平与服务成本的关系。(3)运输方式和交货状况的分析。通过分析,使运输渠道更加合理化。(4)物流信息及信息系统的传递状态分析。通过分析,提高物流信息传递过程的速度,增加信息反馈,提高信息的透明度。(5)合作伙伴业绩的评估和考核。对物流管理系统的结构性分析的目标是要不断减少物流环节,消除供应链运作过程中不增加价值的活动,提高物流系统的效率。

用于网络分析的方法有标杆法、调查分析法、多目标综合评价法等。

3. 功能性的战略

物流管理第三层次的战略为功能性的战略,包括物料管理、仓库管理、运输管理等三个方面。内容主要有:

(1)运输工具的使用与调度;(2)采购与供应、库存控制的方法与策略;

(3)仓库的作业管理等。

物料管理与运输管理是物流管理的主要内容,必须不断地改进管理方法,使物流管理向零库存这个极限目标努力,降低库存成本和运输费用,优化运输路线,保证准时交货,实现物流过程的适时、适量、适地的高效运作。

4. 基础性的战略

第四层次的战略是基础性的战略,主要作用是为保证物流系统的正常运行提供基础性的保障。内容包括:

(1)组织系统管理;(2)信息系统管理;(3)政策与策略(4)基础设施管理。要建全物流系统的组织管理结构和人员配备,就要重视对企业有关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例如,采购与销售部门是企业的两个对外业务协调部门,他们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企业与合作伙伴的关系和企业的形象,因此必须加强对这两个部门的领导与组织工作。信息系统是物流系统中传递物流信息的桥梁,库存管理信息系统、配送分销系统、用户信息系统、EDI/Internet数据交换与传输系统、电子资金交易系统(EFT)、零售点POS,对提高物流系统的运行效率起着关键作用,因此必须从战略的高度去规划与管理,才能保证物流系统高效运行。

三、有效资源配置

物流管理的作用就是通过有效的资源配置,使供应链各企业之间的物料得到最充分的利用,保证供应链实时的物料供应、同步化的运作。

供应链管理的目的是要通过合作与协调实现资源的共享和最佳资源搭配,使各成员企业实现资源最充分的利用。这种模式的思想就是按客户订单组织生产,生产采用分散的模式,将全球的电脑资源利用起来。采取外包的形式,将电脑中的各种零配件、元器件、芯片外包给世界各地的制造商去生产,通过全球物流网络发往同一配送中心组装,再由配送中心将组装好的电脑发送给用户。供应链的物流系统能否实现有效的资源配置取决于物流信息系统的完备性和合作企业合作性。

四、全球后勤系统

全球化已成为新时期企业竞争的一个显著特点。当一个企业发展成为全球性的企业时,就需要有全球供应链管理系统,为此必须建立全球的后勤保障体系,否则,企业将无法适应全球竞争的要求。

企业的全球供应链管理系统应主要考虑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 建立全球的售后服务体系。实现全球供应链管理的企业需要建立完善的全球后勤服务体系,以保证物流畅通和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2. 建立全球供应链需求信息网络。全球化经营和本地化经营的最大不同是需求信息来源的多样化、地区差别化、消费的文化价值差异化等,因此企业要根据不同的国情,对需求特点进行分析,建立全球需求信息反馈系统。3. 建立全球化合作关系网,提高物流效率。由于全球供应链跨越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物流过程和运输过程庞大而复杂,将会导致物流过程的效率变低。为了提高物流效率,必须建立全球化的合作关系网,通过和当地的物流部门进行合作,把部分业务外包给当地企业,或建立联合经营体,这些措施可以大大提高物流系统的效率。

五、精益物流

通过精益物流技术可以实现更好的用户服务、更低的库存成本。从精益物流的角度来说,每一个企业所要做的是,将物料和产品以时间为准在供应链内流动,在供应链中不断增加其价值。要实现精益物流即必须做到以下几点:缩短计划周期;缩短提前期;实施小批量、多频次的库存控制策略;供应链中物料从“预测—推动式”转向基于实际用户需求的“需求—拉动式”;降低制造和分销的批量;是产品开发适应于几个市场。

六、延迟化策略

延迟化策略是一种为适应大规模定制生产而采用的策略,通过这种策略使企业能够实现产品多样化,适应顾客化的需求。实现延迟化策略的关键技术是模块化:模块化产品、模块化工艺过程、模块化分销网络设计。

在用户需求多样化的今天,如果想满足用户的需求,就必须采用产品多样化策略。但是,产品多样化,必然带来库存产品的增加。在延迟化策略中,地区性顾客化产品是到达用户所在地之后以模块化方式组装的,分销中心没有必要储备所有的顾客化产品,只储备产品的通用组件,库存成本就大为降低,这样一来,分销中心的功能也发生了转变。为实现延迟化策略,物流系统中运输方式也必须跟着发生变化,如采用比较有代表性的交接运输方式。交接运输是将仓库或分销中心接到的货物不作为存货,而是为紧接着的下一次货物发送做准备的一种分销系统,这种物流方式就是模块化分销网络设计。

七、战略渠道设计

渠道设计是物流管理和供应链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战略渠道设计就是通过网络分析,优化确定物流供应链的制造工厂、分销中心、仓库等设施的位置和数量,使物流系统合理化,获得合理的运输和库存成本。网络设计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从供应链管理的战略高度、整体的利益考虑问题。

战略渠道设计可以分为三个步骤:第一步要进行网络分析。通过网络分析,确定网络要素和相互的关系,比如工厂的位置、分销地点和数量、供应商的数量和位置等。第二步是优化设计,采用有关数学模型或采用其他方法进行优化决策分析。第三步是组织实施网络设计方案。

物流网络设计(渠道设计)有两种情况,一种是配送中心或分销点的设计,这是一种局部的物流网络设计,另一种是供应链全局的网络设计。

(一)局部渠道设计

局部渠道设计就是通常的分销网点的布置,比如分销中心的选择,这是供应链物流网络设计中常见的问题。

1. 物流系统网络模型

2. 网络优化

网络优化的目标是使物流系统的总成本最低,这是一个成本优化的决策问题。与任何一种优化问题一样,这个问题的优化也受到各种条件的约束。

这是单一产品的配送中心的选址决策,即局部的物流网络优化。当考虑多产品时,问题将变(二)全局物流网络设计

全局物流优化考虑的不是优化某个节点,如上面的配送中心的问题,而是从全局的角度考虑,特别是从供应链管理全局的角度考虑。全局物流网络设计的主要决策问题,对上游供应链来说,是供应商的选择与确定,对下游供应链来说,是分销商与代理商的确定,因此全局的物流网络设计要把两个市场的约束都考虑进去。

全局的网络设计最主要的目标一个是降低用户成本,另一个就是缩短响应时间,只要这两个目标达到了,物流网络的优化目标就达到了。

第三节 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企业物流管理

三、流入物流——企业供应物流

1.流入物流的概念

企业为保证本身生产的节奏,准时化生产或精细生产物料的准时化补充的要求,不断组织原材料、零部件、燃料、辅助材料供应的物流活动。

有效流入物流组织可以实现以下目标:1.降低运输成本;2.降低库存水平;3.减少人力和物流设备。

2.供应物流的过程

(1)取得资源。取得资源是完成以后所有供应活动的前提条件。(2)组织到厂物流。所取得的资源必须经过物流过程才能到大企业。(3)组织厂内物流。如果企业外物流到达企业的“门”,便以“门”作为企业内外的划分界限。

3.供应物流运作模式

第一种是委托社会销售企业代理供应物流方式;第二种是委托第三方物流企业代理供应物流方式;第三种是企业自供物流方式。 这三种方式都有低层次、高层次不同的运作模式,其中供应链模式、零库存模式、准时供应模式、虚拟仓库供应模式都是主要的方式。

四、内部物流——企业生产物流组织

1.内部物流的概念

企业生产物流涉及到生产运作管理,指企业在生产工艺中的物流活动,也就是生产企业的车间或工序之间,其原材料,零部件或半成品,按工艺流程的顺序依次流过,使其最终成为产成品,送达成品库暂存的过程。

2.内部物流的重要性

对于供应物流的采购管理改善,在企业的生产物流组织中,关键就是物料的配套管理。对物料实物管理水平的提高,需要依靠硬件和软件两方面同时提高。

3.企业生产物流过程大致为:

原材料、零部件、燃料等辅助材料从企业仓库和企业的“门”开始,进入到生产线开始端,再进一步随生产加工过程各个环节运动,在运动过程中,本身被加工,同时产生一些废料、余料(进入到逆向物流),直到生产加工终结,再运动至成品仓库终结了企业生产物流过程。

五、流出物流——企业销售物流

1.流出物流的概念

企业销售物流是企业的流出物流,是将生产出的产品向批发商、零售商传递的物流,它是企业为保证本身的经营效益,不断伴随销售活动,生产企业通过购销或代理协议,将产品所有权转给用户(或者说将产成

品转移到流通环节)的物流活动。

2.流出物流过程

销售物流的起点,一般情况下是生产企业的产成品仓库,经过分销物流,完成长距离、干线的物流活动,再经过配送完成市内和区域范围的物流活动,到达企业、商业用户或最终消费者。销售物流是一个逐渐发散的物流过程,这和供应物流形成了一定程度的镜像对称,通过这种发散的物流,使资源得以广泛的配置。

3.销售物流的模式

销售物流有三种主要的模式:由生产者企业自己组织销售物流;委托第三方组织销售物流;由购买方上门取货。

六、我国企业在物流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物流网点建设欠缺规划;组织结构问题;物流费用庞大;库存管理问题;信息系统问题;运输问题

第四节 物流外包与自营的决策分析

所谓物流外包,即生产或销售等企业为集中精力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而将其物流业务以合同的方式委托于专业物流公司运作,外包是一种长期的、战略的、相互渗透的、互惠互利的业务委托和合约执行方式。

一、物流外包的优势分析

(1)解决资源有限的问题,使企业更专注于核心业务的发展

(2)灵活运用新技术,实现以信息换库存,降低成本

(3)减少固定资产投资,加速资本周转

(4)企业得到更加专业化的服务,从而降低营运成本,提高服务质量

(5)降低风险,同时也可以同合作伙伴分担风险

(6)可以提高企业的运作柔性

二、物流外包失败的根源

(1)抵制变化 (2)害怕失去控制 (3)缺乏合格的、专业的物流顾问

(4)工作范围不明确

三、物流运作模式的选择

综合考虑以下主要因素:(1)物流对企业成功的影响度和企业对物流的管理能力

(2)企业对物流控制力要求 (3)企业产品自身的物流特点 (4)企业规模和实力

(5)物流系统总成本 (6)第三方物流的客户服务能力 (7)自用资产和非自用资产第三方物流的选择

第五节 第三方物流与第四方物流

一、第三方物流系统

1.第三方物流基本概念

第三方物流系统(TPL)是一种实现物流供应链集成的有效方法和策略,它通过协调企业之间的物流运输和提供后勤服务,把企业的物流业务外包给专门的物流管理部门来承担,特别是一些特殊的物流运输业务。通过外包给第三方物流承包者,企业能够把时间和精力放在自己的核心业务上,提高了供应链管理和运作的效率。

第三方物流系统提供一种集成运输模式,它使供应链的小批量库存补给变得更为经济。因为在某些情况下,小批量的货物运输(非满载运输)显然是不经济的,但是多品种小批量生产的供应链环境必须小批量采购、小批量运输,这就提高了货物的供应频率,运输频率的增加就要增加运输费用,显然不经济。第三方物流系统是一种为大多数企业提高运输服务的实体,它为多条供应链提供运输服务,比如,当多家供应商彼此位置相邻时,就可以采用混装运输的办法,把各家供应商的货物依次装在同一辆货车上,实现小批量交货的经济性,这就是第三方物流系统提供联合运输(集成运输模式)的好处。

第三方物流系统不但提供运输服务,还可以提供其他的服务,如仓库管理(联合仓库)。

第三方物流系统还可以提供其他形式的物流服务功能,如顾客订单处理等。

2.第三方物流在供应链中应用的利益分析

采用第三方物流系统,企业可以获得如下的好处:

(1)降低成本;(2)使企业更加集中于核心业务的发展;(3)改进服务质量;

(4)快速进入国际市场;(5)获得信息咨询;(6)获得物流经验;(7)减少风险。

实践证明,采用第三方物流服务可为公司带来以下好处:降低物流成本;扩大公司业务能力;集中精力,强化主业;缩短出货至交货时间;增加车辆效率和减少油耗费用;彻底实施品质管理;不用为遇到旺季人手不够而到处招聘。

二.第四方物流系统

1.第四方物流的基本概念

第四方物流是一种解决物流规划功能外包问题的物流方案。是由独立于现有物流系统各个环节的、与原物流系统无直接利益关系的“第四方”提供,将其自身的资源、能力和技术同来自补充服务提供者的资源、能力和技术集合起来,并对之进行管理,从而提供一体化的物流解决方案。

第四方物流创造一种协同的环境,从而使协同后的整体效果优于各个部分的简单相加,这种商业实践鼓励个体组织为了达到整体的优化而共享信息和资源。

2.第四方物流的工作方式

正向协作;解决方案整合;行业革新

第六节 逆向物流和绿色物流 一、逆向物流

(一)逆向物流的产生以及概念 与传统供应链反向,为价值恢复或处置合理而对原材料、中间库存、最终产品及相关信息从消费地到起始点的有效实际流动所进行的计划、管理和控制过程。

可见,逆向物流的表现是多样化的,从使用过的包装到经处理过的电脑设备,从未售商品的退货到机械零件等等。也就是说,逆向物流包含来自于客户手中的产品及其包装品、零部件、物料等物资的流动。简而言之,逆向物流就是从客户手中回收用过的、过时的或者损坏的产品和包装开始,直至最终处理环节的过程。但是现在越来越被普遍接受的观点是,逆向物流是在整个产品生命周期中对产品和物资的完整的、有效的和高效的利用过程的协调。然而对产品再使用和循环的逆向物流控制研究却是过去的十年里才开始被认知和展开的。其中较知名的论著是罗杰斯和提篷兰柯的《回收物流趋势和实践》,佛雷普的《物流计

划和产品再造》等。

(二)逆向物流的成因

1.主要驱动因素

在那些已经运用逆向物流系统的公司中,高级管理人员过度的将它的管理推给了运营层上。这已经不再是有效的 第三方逆向物流决策方法。有许多有力的因素迫使企业将逆向物流的管理提高到战略程度的高级管理日程上。带来这些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有:政府立法、新型的分销渠道、供应链中的力量转换、产品生命周期的缩短。

2.主要动机

对于企业而言,逆向物流往往出于以下动机:环境管制;经济利益(体现在废弃物处理费用的减少、产品寿命的延长、原材料零部件的节省等方面)和商业考虑。因而,管理者首先应认识到逆向物流的重要性和价值,其次要在实际运作中如何给予逆向物流以资源和支援,才是发挥竞争优势的关键。

近年来,随着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物流业已从传统的流通业中独立出来并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而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环保法规约束力度的加大,逆向物流的经济价值也逐步显现。在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较为落后的时期和地区理所当然是厉行节约是首要选择,传统经济生活中的废品收购,有空桶、空瓶、空盘,废旧钢铁、纸张、衣物等的重复利用也是一种司空见惯的社会生活现象,因而,服务于废品回收再用的逆向物流并不是什么新东西。另外对产品零部件的回收再用或将上述包装回收后清洗再用都比买新的要便宜。只不过,由于过去十年中对环境保护的高度重视,逆向物流有了新的含义,如耐用产品和耐久消费包装。后来,新的资源再生利用技术的研究与推广了大大降低了处理回收物品的成本,使逆向物流不仅仅意味着成本的降低,而且由于它能带来资源的节约就可能意味着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和共同增加。

3.具体原因

具体而言,企业引入逆向物流系统的原因如下表:

(三)逆向物流的分类

1、按照回收物品的渠道来分 按照回收物品的特点可分为退货逆向物流和回收逆向物流两部分。退货逆向物流是指下游顾客将不符合订单要求的产品退回给上游供应商,其流程与常规产品流向正好相反。回收逆向物流是指将最终顾客所持有的废旧物品回收到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

2、按照逆向物流材料的物理属性分

按照逆向物流材料的物理属性可分为钢铁和有色金属制品逆向物流、橡胶制品逆向物流、木制品逆向物流、玻璃制品逆向物流等。

3、按成因、途径和处置方式及其产业形态来分

按成因、途径和处置方式的不同,根据不同,逆向物流被学者们区分为投诉退货、终端使用退回、商业退回、维修退回、生产报废与副品,以及包装等6大类别。

(四)逆向物流的特点

逆向物流作为企业价值链中特殊的一环,与正向物流相比,既有共同点,也有各自不同的特点。二者的共同点在于都具有包装、装卸、运输、储存、加工等物流功能。但是,逆向物流与正向物流相比又具有其鲜明的特殊性。

1、分散性

换言之,逆向物流产生的地点、时间、质量和数量是难以预见的。废旧物资流可能产生于生产领域、流通领域或生活消费领域,涉及任何领域、任何部门、任何个人,在社会的每个角落都在日夜不停地发生。正是这种多元性使其具有分散性。而正向物流则不然,按量、准时和指定发货点是其基本要求。这是由于逆向物流发生的原因通常与产品的质量或数量的异常有关。

2、缓慢性

人们不难发现,开始的时候逆向物流数量少,种类多,只有在不断汇集的情况下才能形成较大的流动规模。废旧物资的产生也往往不能立即满足人们的某些需要,它需要经过加工、改制等环节,甚至只能作为原料回收使用,这一系列过程的时间是较长的。同时,废旧物资的收集和整理也是一个较复杂的过程。这一切都决定了废旧物资缓慢性这一特点。

3、混杂性

回收的产品在进入逆向物流系统时往往难以划分为产品,因为不同种类、不同状况的废旧物资常常是

混杂在一起的。当回收产品经过检查、分类后,逆向物流的混杂性随着废旧物资的产生而逐渐衰退。

4、多变性

由于逆向物流的分散性及消费者对退货、产品召回等回收政策的滥用,有的企业很难控制产品的回收时间与空间,这就导致了多变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逆向物流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 逆向物流的处理系统与方式复杂多样; 逆向物流技术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相对高昂的成本。

(五)逆向物流的原则

1、“事前防范重于事后处理”原则

逆向物流实施过程中的基本原则是“事前防范重于事后处理”即“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因为对回收的各种物料进行处理往往给企业带来许多额外的经济损失,这势必增加供应链的总物流成本,与物流管理的总目标相违背。因而,对生产企业来说要做好逆向物流一定要注意遵循“事前防范重于事后处理”的基本原则。循环经济、清洁生产都是实践这一原则的生动例证。

2、绿色原则(“5R”原则)

绿色原则即将环境保护的思想观念融入企业物流管理过程中。

3、效益原则

生态经济学认为,在现代经济、社会条件下,现代企业是一个由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复合组成的生态经济系统。物流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重要一环,物流过程中不仅有物质循环利用、能源转化,而且有价值的转移和价值的实现。因此,现代物流涉及了经济与生态环境两大系统,理所当然地架起了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之间彼此联系的桥梁。 经济效益涉及目前和局部的更密切相关的利益,而环境效益则关系更宏观和长远的利益。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是对立统一的。后者是前者的自然基础和物质源泉,而前者是后者的经济表现形式。

5、信息化原则

尽管逆向物流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但是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例如使用条形码技术、GPS技术、EDI技术等)可以帮助企业大大提高逆向物流系统的效率和效益。因为使用条形码可以储存更多的商品信息,这样有关商品的结构、生产时间、材料组成、销售状况、处理建议等信息就可以通过条形码加注在商品上,也便于对进入回收流通的商品进行有效及时的追踪。

6、法制化原则

尽管逆向物流作为产业而言还只是一个新兴产业,但是逆向物流活动从其来源可以看出,它就如同环境问题一样并非新生事物,它是伴随着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而生,只不过在工业化 迅猛发展的过程中使这一“暗礁”浮出水面而已。然而,正是由于人们以往对这一问题的关注较少,所以市场自发产生的逆向物流活动难免带有盲目性和无序化的特点。如近年来我国废旧家电业异常火爆,据分析调查往往是通过对旧家电“穿”新衣来牟取利润的,这是以侵犯广大广大农户和城市低收入家庭等低收入消费群体的合法权益为基础的,这亟需政府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来引导和约束。而具有暴利的“礼品回收”则会助长腐败,是违法的逆向物流,应坚决予以取缔。还有废旧轮胎的回收利用,我国各大城市街区垃圾箱受损、井盖丢失、盗割铜缆等现象就与城市窃钩者长期地逍遥法外不无关系,固体废物走私犯罪活动蔓延势头,如废旧机电、衣物及车辆的流通,汽车黑市等等违法的逆向物流活动都亟需相关的法规来约束。

7、社会化原则

从本质上讲,社会物流的发展是由社会生产的发展带动的,当企业物流管理达到一定水平,对社会物流服务就会提出更高的数量和质量要求。企业回收物流的有效实施离不开社会物流的发展,更离不开公众的积极参与。在国外企业与公众参与回收物流的积极性较高,在许多民间环保组织如绿色和平组织(Green Peace)的巨大影响力下,已有不少企业参与了绿色联盟。

(六)逆向物流的重要性

1. 提高潜在事故的透明度

逆向物流在促使企业不断改善品质管理体系上,具有重要的地位。ISO9001 2000版将企业的品质管理

活动概括为一个闭环式活动--计划、实施、检查、改进,逆向物流恰好处于检查和改进两个环节上,承上启下,作用于两端。企业在退货中暴露出的品质问题,将透过逆向物流资讯系统不断传递到管理阶层,提高潜在事故的透明度,管理者可以在事前不断的改进品质管理,以根除产品的不良隐患。

2. 提高顾客价值,增加竞争优势

在当今顾客驱动的经济环境下,顾客价值是决定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因素。众多企业通过逆向物流提高顾客对产品或服务的满意度,赢得顾客的信任,从而增加其竞争优势。对于最终顾客来说,逆向物流能够确保不符合订单要求的产品及时退货,有利于消除顾客的后顾之忧,增加其对企业的信任感及回头率,扩大企业的市场份额。如果一个公司要赢得顾客,它必须保证顾客在整个交易过程中心情舒畅,而逆向物流战略是达到这一目标的有效手段。另一方面,对于供应链上的企业客户来说,上游企业采取宽松的退货策略,能够减少下游客户的经营风险,改善供需关系,促进企业间战略合作,强化整个供应链的竞争优势。特别对于过时性风险比较大的产品,退货策略所带来的竞争优势更加明显。

3. 降低物料成本

减少物料耗费,提高物料利用率是企业成本管理的重点,也是企业增效的重要手段。然而,传统管理模式的物料管理仅仅局限于企业内部物料,不重视企业外部废旧产品及其物料的有效利用,造成大量可再用性资源的闲置和浪费。由于废旧产品的回购价格低、来源充足,对这些产品回购加工可以大幅度降低企业的物料成本。

4. 改善环境行为,塑造企业形象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文化素质的提高,环境意识日益增强,消费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顾客对环境的期望越来越高。另外,由于不可再生资源的稀缺以及对环境污染日益加重,各国都制订了许多环境保护法规,为企业的环境行为规定了一个约束性标准。企业的环境业绩已成为评价企业运营绩效的重要指标。为了改善企业的环境行为,提高企业在公众中的形象,许多企业纷纷采取逆向物流战略,以减少产品对环境的污染及资源的消耗。

绿色物流

出自 MBA智库百科(/)

该条目对应的页面分类是绿色物流。

绿色物流(Environmental logistics)

目录

[隐藏]

1 绿色物流的定义 2 绿色物流的起因分析 4 绿色物流的实施策略 5 绿色物流的现实意义 6 发展绿色物流的战略性思考

[编辑]

绿色物流的定义

所谓绿色物流,就是以降低对环境的污染、减少资源消耗为目标,利用先进物流技术规划和实施运输、仓储、装卸搬运、流通加工、配送、包装等物流活动。

绿色物流是部分学者近几年提出的一个新课题,从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建立的环境共生型的物流管理系统。

目前,对绿色物流还没有形成较为成熟的定义,随着供应链管理理论的发展,绿色供应链、生态供应链的概念也应运而生,绿色物流理论主要是改变原来由“资源— 产品—废弃物排放”所构成的开环型物质单向流动模式,而构成一种“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闭环型物质流动系统。为此引入了逆向物流的概念,所谓逆向物流是指在废弃物回收利用过程中产生的物流活动。

当前研究主要限于绿色物流、绿色供应链管理等概念,研究成果还主要是针对物流系统某些环节的单项技术,缺乏可持续发展的整体思想指导。研究工作一方面着重于研究物流与环境问题,而忽视了物流与资源消耗,物流与社会发展等问题的研究;另一方面,目前研究工作大多将资源与环境作为外生变量来加以分析,以寻求一些缓解物流与环境两者之间矛盾的办法,并未将资源、环境、物流与经济发展等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考虑。

绿色物流说则是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认为现代物流是一个循环物流系统,它是由正向物流和逆向物流共同组成的系统,研究现代物流必须在综合考虑物流、经济、资源、环境等因素的前提下,分析现代物流系统的运行机理、发展战略和模式。

[编辑]

绿色物流的起因分析

1.人类环境保护意识的觉醒。

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人类的生存环境也在不断恶化。具体表现是:能源危机,资源枯竭,臭氧层空洞扩大,环境遭受污染,生态系统失衡。以环境污染为例,全球20多个特大城市的空气污染超过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标准。人类的认识往往滞后于客观自然界的发展,当前生态环境保护的意义逐渐被人类所认识。20世纪 60年代以来,人类环境保护意识开始觉醒,十分关心和重视环境问题,认识到地球只有一个,不能破坏人类的家园。于是,绿色消费运动在世界各国兴起。消费者不仅关心自身的安全和健康,还关心地球环境的改善,拒绝接受不利于环境保护的产品、服务及相应的消费方式,进而促进绿色物流的发展。与此同时,绿色和平运动在世界范围内展开,环保勇士以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给各种各样危害环境的行为以沉重打击,对于激励人们的环保热情、推动绿色物流的发展,也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2.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的倡导。

绿色物流的发展与政府行为密切相关。凡是绿色物流发展较快的国家,都得益于政府的积极倡导。各国政府在推动绿色物流发展方面所起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一是追加投入以促进环保事业的发展;二是组织力量监督环保工作的开展;三是制定专门政策和法令来引导企业的环保行为。

环保事业是关系到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伟大事业,国际组织为此作出了极大的努力并取得了显著成效。1992年,第27届联大决议通过把每年的6月5日作为世界环境日,每年的世界环境日都规定有专门的活动主题,以推动世界环境保护工作的发展。联合国环境署、世贸组织环境委员会等国际组织展开了许多环保方面的国际会议,签订了许多环保方面的国际公约与协定,也在一定程度上为绿色物流发展铺平了道路。

3.经济全球化潮流的推动。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一些传统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逐渐淡化,环境壁垒逐渐兴起。为此,ISO14000成为众多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通行证。 ISO14000的两个基本思想是预防污染和持续改进,它要求建立环境管理体系,使其经营活动、产品和服务的每一个环节对环境的影响最小化。 ISO14000不仅适用于第一、二产业,也适用于第三产业,更适用于物流业。物流企业要想在国际市场上占一席之地,发展绿色物流是其理性选择。尤其是我国加入WTO后,将逐渐取消大部分外国股权限制,外国物流业将进入我国市场,势必给国内物流业带来巨大冲击,也意味着未来的物流业会有一场激烈的竞争。我国物流业加紧发展绿色物流,是应对未来挑战和在竞争中占得先机的重要机遇。

4.现代物流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绿色物流是现代物流可持续发展的必然。物流业作为现代新兴产业,有赖于社会化大生产的专业分工和经济的高速发展。而物流要发展,一定要与绿色生产、绿色营销、绿色消费等绿色经济活动紧密衔接。人类的经济活动不能因物流而过分地消耗资源、破坏环境,以至于造成重复污染。此外,绿色物流还是企业最大限度降低经营成本的必由之路。一般认为,产品从投产到销出,制造加工时间仅占10%,而几乎90%的时间为仓储、运输、装卸、分装、流通加工、信息处理等物流过程。因此,物流专业化无疑为降低成本奠定了基础。但当前我国的物流基本上还是高投入大物流、低投入小物流的运作模式,而绿色物流强调的是低投入大物流的方式。显而易见,绿色物流不仅是一般物流所追求的降低成本,更重要的是物流的绿色化和节能高效少污染,由此可以带来物流经营成本的大幅度下降。

[编辑]

绿色物流的管理

1、绿色供应商管理

供应商的原材材料,半成品的质量的好坏优劣直接决定着最终产成品的性能,所以要实施绿色物流还要从源头上加以控制。由于政府对企业的环境行为的严格管制,并且供应商的成本绩效和运行状况对企业经济活动构成直接影响。因此在绿色供应物流中。有必要增加供应商选择和评价的环境指标,即要对供应商的环境绩效进行考察。例如:潜在供应商是否因为环境污染问题而被政府课以罚款?潜在供应商是否因为违反环境规章而被关闭的危险?供应商供应的零部件是否采用绿色包装?供应商是否通过IS014000环境管理体系的认证?

2、绿色生产管理

绿色生产又包括绿色原材料的供应、绿色设计与制造以及绿色包装。绿色产品的生产首先要求构成产品的原材料具有绿色特性,绿色原材料应符合以下要求:环境友好性;不加任何涂镀,废弃后能自然分解并能为自然界吸收的材料:易加工且加工中无污染或污染最小;易回收、易处理、可重用的材料,并尽量减少材料的种类,这样有利于原材料的循环使用。

绿色设计要求面向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即在概念设计阶段,就要充分考虑产品在制造、销售、使用及报废后对环境的影响,使得在产品再制造和使用过程中可拆卸、易收回,不产生毒副作用及保证产生最少的废弃物。

绿色制造则追求两个目标,即通过可再生资源、二次能源的利用及节能降耗措施缓解资源枯竭,实施持续利用:减少废料和污染物的生成排放,提高工业品在生产过程和消费过程中与环境的相容程度,降低整个生产活动给人类和环境带来的风险,最终实现经济和环境效益的最优化。

包装是商品营销的一个重要手段,但大量的包装材料在使用一次以后就被消费者遗弃,从而造成环境问题。例如现在我国比较严重的白色污染问题,就是不可降解的塑料包装随地遗弃引起的。绿色包装是指采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包装,其特点是材料最省,废弃最少且节约资源和能源;易于回收利用和再循环;包装材料可自然降解并且降解周期短;包装材料对人的身体和生态无害。绿色包装要求提供包装服务的物流企业进行绿色包装改造,包括:使用环保材料、提高材质利用率、设计折叠式包装以减少空载率、建立包装回用制度等。包装是在商品输送或储存过程中,为保证商品的价值和形态而从事的物流活动。

3、绿色运输管理

交通运输工具的大量能源消耗;运输过程中排放大量的有害气体,产生噪音污染;运输易燃、易爆、化学品等危险原材料或产品可能引起的爆炸、泄露等事故。都会对环境造成很到的影响。因此构建企业绿色物流体系就显得至关重要。

(1)合理配置配送中心,制定配送计划,提高运输效率以降低货损量和货运量。开展共同配送,减少污染。共同配送是以城市一定区域内的配送需求为对象,人为地进行有目的、集约化地进行配送。它是由同一行业或同一区域的中小企业协同进行配送。共同配送统一集货、统一送货可以明显地减少货流;有效地消除交错运输缓解交通拥挤状况,可以提高市内货物运输效率,减少空载率;有利于提高配送服务水平,使企业库存水平大大降低,甚至实现“零”库存,降低物流成本。

(2)实施联合一贯制运输。联合一贯制运输是指以件杂货为对象,以单元装载系统为媒介,有效地巧妙组合各种运输工具,从发货方到收货方始终保持单元货物状态而进行的系统化运输方式。通过运输方式的转换可削减总行车量,包括转向铁路、海上和航空运输。联合一贯制运输是物流现代化的支柱之一。

(3)评价运输者的环境绩效,有专门运输企业使用专门运输工具负责危险品的运输,并制定应急保护措施。

现在政府部门对运输污染采取极为严格的管理措施。如北京对机动车制定了严格的尾气排放标准。同时政府交通部门充分发挥经济杠杆的作用,根据机动车的排污量来收取排污费。由此,企业如果没有绿色运输,将会加大经济成本和社会环境成本,影响企业经济运行和社会形象。

4、绿色储存管理

储存在物流系统中起着缓冲、调节和平衡的作用,是物流的一个中心环节。储存的主要设施是仓库。现代化的仓库是促进绿色物流运转的物资集散中心。绿色仓储要求仓库布局合理,以节约运输成本。布局过于密集,会增加运输的次数,从而增加资源消耗;布局过于松散,则会降低运输的效率,增加空载率。仓库建设前还应当进行相应的环境影响评价,充分考虑仓库建设对所在地的环境影响。例如,易燃易爆商品仓库不应设置在居民区,有害物质仓库不应设置在重要水源地附近。采用现代储存保养技术是实现绿色储存的重要方面,如气幕隔潮、气调储存和塑料薄膜封闭等技术。

5、绿色流通加工管理

流通加工是指在流通过程中继续对流通中商品进行生产性加工,以使其成为更加适合消费者的需求的最终产品。流通加工具有较强的生产性,也是流通部门对环境保护大有作为的领域。

绿色流通加工的途径主要分两个方面:一方面变消费者分散加工为专业集中加工,以规模作业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减少环境污染:另一方面是集中处理消费品加工中产生的边角废料,以减少消费者分散加工所造成的废弃物污染。

6、绿色装卸管理

装卸是跨越运输和物流设施而进行的,发生在输送、储存、包装前后的商品取放活动。实施绿色装卸要求企业在装卸过程中进行正当装卸,避免商品体的损坏,从而避免资源浪费以及废弃物环境造成污染。另外,绿色装卸还要求企业消除无效搬运,提高搬运的活性,合理利用现代化机械,保持物流的均衡顺畅。

7、产品绿色设计、绿色包装和标识

绿色物流建设应该起自于产品设计阶段,以产品生命周期分析等技术提高产品整个生命周期环境绩效,在推动绿色物流建设上发挥先锋作用。包装是绿色物流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乳白色塑料的污染已经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过度的包装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因此再生性包装由于容易回收的性质得到越来越广泛的使用,可以重复使用的集装箱也是绿色包装的例子。在日本,经营食品的商人已放弃塑料包装,在食品界掀起“绿色革命”,取得了较大的成效。他们的食品包装已不只是要好和实用,照顾环境需要也成为包装业的重要课题。现在的日本商人在给食品包装时尽量采用不污染环境的原料,用纸袋包装取代塑料容器,这也减少了将用过后的包装收集到工厂再循环所面对的技术和成本困难,绿色包装设计在这方面发挥很大作用。

[]

绿色物流的实施策略

1.树立绿色物流观念。

观念是一种带根本性和普遍意义的世界观,是一定生产力水平、生活水平和思想素质的反映,是人们活动的指南。由于长期的低生产力,人们更多地考虑温饱等低层次问题,往往为眼前利益忽视长远利益,

为个体利益忽视社会利益,企业因这种非理性需求展开掠夺式经营,忽视长远利益和生态利益及社会利益,进而导致来自大自然的警告。人们开始意识到:一切经济活动都离不开大自然,取之于大自然,复归于大自然。于是乎,循环经济或绿色经济应运而生,引起人们经济行为的变化,甚至社会经济结构的转变,一系列新的市场制度和经济法规,迫使企业降低环境成本而采用绿色技术,进行绿色生产、绿色营销及绿色物流等经济活动。许多专家认为,21世纪是绿色世纪。据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统计,2000年世界绿色消费总量已达到3000亿美元,以后还会大幅度增长。循环经济或绿色经济要求物流企业,在经营决策的时时刻刻,综合考虑人们的近期需求和长远利益、企业利益和社会利益、有形利益和无形利益。并以此观念,策划绿色物流活动。因此,企业经营者必须尽快提高认识和转变观念、决不能存在“环保不经济,绿色要花费”的思想,把绿色物流作为世界全方位绿色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确认和面向绿色物流的未来。

2.推行绿色物流经营。

物流企业要从保护环境的角度制定其绿色经营管理策略,以推动绿色物流进一步发展。

(1)选择绿色运输。通过有效利用车辆,降低车辆运行,提高配送效率。例如,合理规划网点及配送中心、优化配送路线、提高共同配送、提高往返载货率;改变运输方式,由公路运输转向铁路运输或海上运输;使用绿色工具,降低废气排放量,等等。

(2)提倡绿色包装。包装不仅是商品卫士,而且也是商品进入市场的通行证。绿色包装要醒目环保,还应符合4R要求,即少耗材(Reduction)、可再用(Reuse)、可回收(Reclaim)和可再循环( Recycle)。

(3)开展绿色流通加工。由分散加工转向专业集中加工,以规模作业方式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集中处理流通加工中产生的边角废料,减少废弃物污染,等等。

(4)搜集和管理绿色信息。物流不仅是商品空间的转移,也包括相关信息的搜集、整理、储存和利用。绿色物流要求搜集、整理、储存的都是各种绿色信息,并及时运用于物流中,促进物流的进一步绿色化。

3.开发绿色物流技术。

绿色物流的关键所在,不仅依赖绿色物流观念的树立、绿色物流经营的推行,更离不开绿色物流技术的应用和开发。没有先进物流技术的发展,就没有现代物流的立身之地;同样,没有先进绿色物流技术的发展,就没有绿色物流的立身之地。而我们的物流技术与绿色要求有较大的差距,如物流机械化方面、物流自动化方面、物流的信息化及网络化,与西方发达国家的物流技术相比,大概有10年至20年的差距。要大力开发绿色物流技术,否则绿色物流就无从谈起。

4.制定绿色物流法规。

绿色物流是当今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对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类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具有重要意义。正因为如此,绿色物流的实施不仅是企业的事情,而且还必须从政府约束的角度,对现有的物流体制强化管理。一些发达国家的政府非常重视制定政策法规,在宏观上对绿色物流进行管理和控制。尤其是要控制物流活动的污染发生源,物流活动的污染发生源主要表现在:运输工具的废气排放污染空气,流通加工的废水排放污染水质,一次性包装的丢弃污染环境,等等。因此,他们制定了诸如污染发生源、限制交通量、控制交通流等的相关政策和法规。国外的环保法规种类很多,有些规定相当具体、严厉,国际标准化组织制定的最新国际环境标志也已经颁布执行。尽管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直致力于环境污染方面的政策和法规的制定和颁布,但针对物流行业的还不是很多。制定和颁布这些环保政策或法规,既可以成为企业的压力,又可以为企业提供发展的机会,物流企业经营者进行分析研究,以便明确方向,克服障碍,推动绿色物流的顺利发展。

5.加强对绿色物流人才的培养

绿色物流作为新生事物,对营运筹划人员和各专业人员的素质要求较高,因此,要实现绿色物流的目标,培养和造就一批熟悉绿色理论和实务的物流人才是当务之急。各相关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应有针对性地开展绿色物流人才的培养和训练计划,努力为绿色物流业输送更多合格人才;还可以通过调动企业、大学以及科研机构相互合作的积极性,促进产学研的结合,使大学与科研机构的研究成果能转化为指导实践的基础,提升企业物流从业人员的理论业务水平。

[编辑]

绿色物流的现实意义

实施绿色物流发展战略,大力加强对物流绿色化的政策和理论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对物流系统目标、物流设施设备和物流活动组织等进行改进与调整,实现物流系统的整体最优化和对环境的最低损害,不仅有利于环境保护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还有利于我国物流管理水平的整体提高,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意义重大。

[编辑]

发展绿色物流的战略性思考

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发展,国际竞争将更加激烈和残酷,人们对环境的利用和保护越来越重视。中国物流业要在激烈的全球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绿色物流将是他们赢得市场空间和长远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绿色物流是指在物流活动的各个环节中,最大限度地减少因为物流活动而造成的对环境的危害,同时净化周围环境,与环境共生的物流。它具有资源节约、低能量消耗、可循环利用等特点。绿色物流是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理论、生态经济学理论、生态伦理学理论、外部成本内部化理论以及物流绩效评价理论基础之上的、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科学理念。在人类步入21世纪之际,物流的发展必然要求我们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对物流体系进行改造,形成一种环境共生型的物流管理系统,改变原来经济发展与物流、消费生活与物流之间的单向作用关系,在抑制物流对环境造成危害的同时,形成一种能促进经济和消费生活健康发展的现代物流系统,即向绿色物流转变。现代绿色物流管理强调了全局和长远的利益,强调全方位对环境的关注,体现了企业绿色形象,是一种新的物流管理趋势。

发展绿色物流的背景

1、环境问题备受关注。绿色物流可以追溯到20世纪 90年代初人们对运输引起环境退化问题的关注:道路、码头和机场等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占用了大量的土地;汽车等交通工具尾气排放成为城市空气的主要污染源之一。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作为一种附属产物,环境的恶化程度也在不断加深,环境问题成为全世界共同面临的灾难性难题,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威胁也越来越大,因此人们对环境的利用和环境的保护越来越重视。倡导绿色物流成为物流业发展的当务之急。许多有识之士呼吁,现代物流的发展必须优先考虑环境问题,需要从环境角度对物流体系进行改进,即需要形成一个环境共生型的物流管理系统。

2、物流成本中包含着巨大的社会环境成本。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总量持续、快速增长,但陈旧、低效、粗放、高耗的商品流程,严重影响了我国国民经济效益的提高。据最新估算,2004年我国社会物流总额达38.4万亿元,同比增长近30%;其中绝大部分来自采掘和加工制造业,由此引起的货运、仓储和管理等活动的社会物流总成本高达2.9万亿元,占当年GDP比重为 21%。这一比重多年来居高不下,高于

发达国家8~10个百分点。这种状况表明,我国经济运行中的物流成本高昂,同时也表明降低这一成本的潜力巨大,对此我们必须引起高度关注。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84kj.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