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执业医师考试重点-传染病性传播疾病 - 图文

更新时间:2024-06-21 23:37: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总 论

我国法定传染病

小结:甲类传染病 1.鼠疫 2.霍乱 记忆:老鼠乱窜

传染病感染过程的5种表现

传染病感染过程5种表现 1.病原体被清除 不留痕迹

2,隐性感染考点:

1.三无:无症状;无体征;无常规辅助检查异常。 2.一有:有抗体。

3.最常见:传染病感染过程5种表现中最常见的。

病原体侵袭人体后,不出现或仅出现不明显的临床表现,但通过免疫学检查可发现对入侵病原体产生了特异性免疫反应,应称为 A.健康携带者 B.潜在性感染 C.隐性感染 D.显性感染

第1页

E.不典型病例 『正确答案』C

3.显性感染

又称临床型感染,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但引起机体免疫应答,且由于病原体本身和(或)机体的变态反应,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出现临床表现而发病。 全有:有症状;有体征;有辅助检查;有病原;有免疫 4.病原携带者

其发生于隐性感染或显性感染之后,分别称为健康或恢复期携带者。

由于携带者持续排出病原体无明显临床症状,而不引起人们注意,成为许多传染病的重要传染源。 重要传染源 5.潜伏性感染

病原体长期潜伏于机体内,一旦人体免疫功能下降,才引起显性感染,如单纯疱疹、带状疱疹、疟疾、结核等。潜伏性感染一般不排出病原体,因此与病原携带状态不同。 潜伏—择机(免疫低时)发病;一般不传染别人 病原侵入人体后能否引起疾病,取决于两个因素

致病力包括: 1.侵袭力

病原体侵入机体,在机体内生长、繁殖及扩散的能力。

2.毒力

毒素包括:①内毒素;②外毒素。

毒力因子指如痢疾杆菌的侵袭能力、溶组织阿米巴原虫的溶组织能力、钩虫丝状蚴的穿透能力等,均与细菌产生的毒力因子有关。 霍乱外毒素

第2页

3.数量 4.变异性

侵入人体的病原体要有足够的数量,才能突破机体的防御功能引起感染。 病原体因遗传、外界因素如免疫力或药物而产生变异。 传染病感染过程中免疫应答作用 非特异性免疫-----无分别攻击 特异性免疫------精确制导攻击

1.非特异性免疫无分别攻击

包括天然屏障作用、吞噬作用和体液因子。

(1)天然屏障作用:

外部屏障包括皮肤、黏膜及其分泌物; 内部屏障如血脑屏障及胎盘屏障等。

第3页

(2)吞噬作用: 单核-巨噬细胞系统

(3)体液因子:

包括补体、溶菌酶及细胞因子如白细胞介素1~6、肿瘤坏死因子、γ-干扰素及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2.特异性免疫 精确致导攻击

又称获得性免疫,是接触某种抗原后产生的仅针对此种抗原的免疫反应,对其他抗原无作用。 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1)细胞免疫:

T淋巴细胞按其表面抗原分为CD4和CD8两个主要亚群 T淋巴细胞 (2)体液免疫:

抗原→刺激B淋巴细胞使其致敏→浆细胞→与相应抗原结合的抗体(免疫球蛋白) →中和相应的病原体抗原及其毒性物质。 B淋巴细胞

免疫球蛋白分为IgA、IgD、IgE、IgG及IgM5种

IgM出现最早,持续时间短,是近期感染的标志,可用于早期诊断 IgG则出现晚且持续时间长,故多用于回顾性诊断或流行病学调查 IgA主要是呼吸道和消化道黏膜上的局部抗体 IgE主要作用于原虫和蠕虫。

第4页

传染病流行过程中的3个基本条件

传染病流行过程中的3个基本条件 1.传染源

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人或动物。 2.传播途径

(1)经空气、飞沫或尘埃等从呼吸道传播: 如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和流行性感冒等疾病的传播。

(2)经水、食物等从消化道传播: 如霍乱、细菌性痢疾等疾病的传播。

(3)与传染源直接接触而受感染的接触传播: 如钩端螺旋体病等疾病的传播。

第5页

(4)通过节肢动物叮咬吸血(媒介昆虫)传播: 如流行性乙型脑炎、疟疾等疾病的传播。

(5)血液、体液传播:如性传播、输血注射或母婴垂直传播,如慢性乙型肝炎、艾滋病等疾病的传播。

3.人群易感性及免疫性

一般而言,人群对传染病普遍易感。

第6页

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 1.自然因素

地域性:我国疟疾多见于南方地区 季节性:

流行性乙型脑炎有明显的季节性(夏秋)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好发于冬春。 自然疫源性疾病:

某些自然生态环境为传染病在野生动物间的传播创造了良好条件,如肾综合征出血热等,人类进入这些地区可受染及发病。

2.社会因素 影响。 阶段小结:

传染病流行过程中的3个基本条件 传染源----传播途径----人群易感性 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 自然因素 社会因素 传染病的基本特征 1.有病原体 2.有传染性 3.有流行病学特征 4.有感染后免疫 临床特点

包括社会制度、经济发达程度、生活条件、卫生设施及文化水平等,对传染病发生及流行有决定性的

急性传染病通常可分为潜伏期、前驱期、症状明显期及恢复期4个阶段。 1.潜伏期

指从病原体侵入人体到出现临床症状的一段时间。

2.前驱期

前驱期的症状→ 主症

从起病至出现该病明显症状时的一段时间。

第7页

3.症状明显期 4.恢复期

传染病治疗 治疗,护理和消毒隔离

传染病的治疗不仅要治愈患者,还在于控制传染源,防止其进一步传播。因而治疗原则应是早期、彻底及综合治疗.

既要治疗及护理患者,又要做好消毒隔离工作。 传染病的预防 (一)管理传染源: 1.传染病报告 2.传染病患者的隔离

甲类为强制管理传染病,发现甲类传染患者或疑似患者,在城镇于2小时内,在农村应于6小时内通过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上报;

乙类为严格管理传染病,发现乙类传染患者或疑似患者,城镇要求6小时内上报;农村12小时内上报; 丙类为监测管理传染病,要求发现后24小时上报。

乙类传染病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肺炭疽、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和脊髓灰质炎,必须采取甲类传染病的报告、控制措施。 (二)切断传播途径 (三)保护易感人群 (四)药物预防

常见传染病

治疗

慢性肝炎的抗病毒治疗

慢性乙、丙、丁型肝炎、肝炎肝硬化及急性丙型肝炎需要抗病毒治疗,其适应证为:①HBV、HCV在活动性复制中;②肝炎处于活动期;③肝活检示慢性肝炎;④肝炎肝硬化患者。 适应证:活动慢性肝炎+急性丙肝 (1)干扰素(IFN):

用于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及丙型肝炎,丙型肝炎还需加用利巴韦林。急性肝炎(除丙肝外),重度慢性肝炎、重型肝炎及失代偿性肝硬化的患者不适用干扰素治疗。 重型,急性不能用 (2)核苷(酸)类似物

用于治疗慢性乙型肝炎、重型乙型肝炎及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如拉米夫丁100mg/d、阿德福韦10mg/d、

第8页

替米夫定600mg/d或恩替卡韦0.5mg/d等。核苷类药物疗程至少1年。但长期应用核苷类药物治疗,可使HBV发生变异而产生耐药性。 预防

1.控制传染源 包括对患者和病毒携带者的隔离、治疗和管理,以及观察接触者和管理献血员。 2.切断传播途径 ①推行健康教育制度;②加强血源管理,提倡使用一次性注射器,对医疗器械实行“一人一用一消毒制”等。 3.保护易感人群

【例题】被乙型肝炎病人血液污染针头刺破皮肤后主要宜采取 A.局部碘酒、酒精消毒 B.注射干扰素 C.注射乙肝疫苗 D.注射丙球蛋白

E.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 『正确答案』E

肾综合征出血热

概念 考点:三大主症 记忆方法:顾名思义

肾综合征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典型的临床特征有发热、出血和肾脏损害三大主症,亦称流行性出血热。

第9页

病原学

汉坦病毒属于布尼亚病毒科的布尼亚病毒属,RNA病毒

流行病学

1.传染源 (陷阱考点)

主要是携带本病毒的啮齿类动物,在我国以黑线姬鼠、大林姬鼠及褐家鼠为主,它们既是宿主动物,又是本病传染源。患者作为传染源意义不大

【例题】肾综合征出血热的传染源主要是 A.啮齿类 B.猪 C.病毒携带者 D.犬 E.急性期病人 『正确答案』A

2.传播途径 核心特点:具有多种传播方式

①接触传播:病毒经创口侵入人体; ②呼吸道传播

传染源的排泄物如尿、粪、唾液中的病毒吸附于尘埃上经呼吸道侵入人体; ③消化道传播

摄入被传染源的排泄物所污染的食物,病毒可通过破损的口腔黏膜或胃肠黏膜侵入人体;

第10页

④螨媒传播:带病毒的革螨或恙螨通过吸血传播 常考点 易错点

【例题】关于出血热哪项是错误的 A.可以接触传播 B.可以呼吸道传播 C.可以螨媒传播 D.可以垂直传播 E.可经蚊媒传播 『正确答案』E 螨媒 记忆:热血满怀

⑤垂直传播:鼠或人体内的病毒均可经胎盘传给胎鼠或胎儿。

3.人群易感性

人群普遍易感,病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 4.流行季节

在5~7月和11月至次年1月有两个发病高峰季节、前者多为家鼠型,后者多为野鼠型。 临床表现知识框架 五期经过 发热期

第11页

低血压休克期 少尿期 多尿期 恢复期

发,低,少,多,灰 A.发热期 B.低血压休克期 C.高血压期 D.多尿期 E.恢复期 『正确答案』B

【例题】出血热在少尿期之前是

第12页

发热期核心知识 三痛 三红 出血 肾损

头痛、腰痛、眼眶痛

发热期 三红

发热2~3日后出现小血管损伤引起的充血、出血和渗出水肿,颜面、颈及上胸部皮肤明显充血潮红(三红),重者呈酒醉貌

发热期 出血

出血、咯血、便血或大片瘀斑。

出血点常见于软腭、腋下及胸背部,皮肤出血点常排列成条束状(鞭击样)或抓痕状,少数患者有鼻

第13页

肾损

发病早期即可出现蛋白尿,尿量减少,肾区有叩击痛。 蛋白尿

【例题】某患者于1月3日起发病,3天来发热,恶心,呕吐,食欲减退,头痛,四肢酸痛,腰痛。查体:重病容,上胸部皮肤明显充血潮红,球结膜充血,无水肿,咽充血,腋下可见点状抓痕样出血点,肝脾未及。血常规检查:WBC12×10/L,N72%,L28%,可见异型淋巴细胞。尿常规:尿蛋白(+++),RBC2~5个/HP,患者首先考虑的诊断为 A.钩端螺旋体病 B.败血症

C.肾综合征出血热 D.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E.结核性脑膜炎 『正确答案』C

低血压休克期 热退病情反而加重----特征性改变

患者体温开始下降时出现血压下降,少数热退后不久出现血压下降。

9

少尿期 少尿期核心: 肾功能损害

肾功能损害 酸中毒 电解质紊乱

第14页

尿毒症毒素积蓄 高血容量 高血容量综合征

头痛、头昏、血压升高、脉压增大、颈静脉怒张、烦躁不安、全身水肿、腹水,严重者出现肺水肿、脑水肿、充血性心力衰竭 血压高 肺水肿 脑水肿 心力衰竭

【例题】脑水肿多产生在肾综合征出血热哪一病期 A.发热期 B.低血压休克期 C.少尿期 D.多尿期 E.恢复期 『正确答案』C

多尿期 低钾血症

循环血量增加,肾小球滤过功能改善,但肾小管重吸收能力尚未完全恢复,导致尿量显著增多(24小时尿量大于3000ml)

尿液大量排出,出现失水和电解质紊乱,特别是低钾血症(乏力、腹胀、心慌) 低钾表现: 动力下降+心律失常 恢复期

病程3~4周后,尿量逐渐恢复正常,精神、食欲逐渐好转,症状消失,体力恢复。一般恢复需1~3个月,重症患者可达数月。 治疗 治疗原则

“三早一就一少”(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就近治疗及少搬动)及把好“三关”(休克、出血和肾功能不全) 1.发热期治疗

包括卧床休息、支持与对症治疗;早期可予抗病毒治疗,如利巴韦林或干扰素 2.低血压休克期治疗

以防止休克为主,扩充血容量、纠正酸中毒。 3.少尿期治疗 量出为入

原则是稳定机体内环境的平衡(水、电解质、酸碱、氮质平衡) 、促进利尿、防治并发症。 控制入量,一般以前日的出量(尿量、大便量和呕吐量)加400~600ml为当日的补液量。 必要时予血液透析治疗(最有效)。

4.多尿期洽疗 原则是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防治继发感染。

5.恢复期治疗 应加强营养,继续休息1~3个月,以后逐渐增加活动量 主要预防措施 防鼠灭鼠

1.管理传染源,做好防鼠灭鼠工作。

2.切断传播途径 皮肤伤口应及时包扎,避免被鼠的排泄物污染;搞好环境卫生,避免鼠的排泄物污染

第15页

环境;防螨灭螨。

3.保护易感人群 不野外留宿或坐卧草丛,疫区作业穿五紧服,裸露部位涂防虫剂邻苯二甲酸二丁酯,以防螨类叮咬。接种灭活疫苗后特异性抗体阳性率可达90%左右。 流行性乙型脑炎 病原学

乙脑病毒属黄病毒科黄病毒属的单股正链RNA病毒,是虫媒病毒B组中的一个型,病毒颗粒呈球形。 乙脑病毒

流行病学

1.传染源 受感染的动物如猪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人作为传染源的意义不大。

陷阱考点 2.传播途径

本病主要通过蚊虫叮咬而传播。 3.人群易感性 人对乙脑病毒普遍易感

第16页

4.发病季节 夏秋 小结:基础部分重要考点 1.主要传染源:猪 2.病原:乙脑病毒 3.传播途径:蚊叮咬 4.发病季节:夏秋季

本病具有严格的季节性。在我国主要流行于夏秋季(7、8、9三个月内)。

以毒攻毒,蚊子咬猪 临床表现

潜伏期4~21日,一般10~14日。 临床分期

典型的临床经过分四期,即初期、极期、恢复期和后遗症期。 初期:

第17页

病程第1~3日。起病急,高热,39~40℃,伴头痛、恶心、呕吐。可出现精神倦怠或嗜睡,少数患者可出现颈项强直及抽搐。 高热头疼

极期:三大严重症状

病程第4~10日。全身中毒症状加重外,突出表现为脑炎的症状,高热、抽搐和呼吸衰竭是乙脑极期的三大严重症状。 关于乙脑哪项正确

A.高热、意识障碍、呼吸衰竭是乙脑极期的三大严重症状 B.高热、抽搐、呼吸衰竭是乙脑极期的三大严重症状 C.高热、抽搐、脑膜刺激征是乙脑极期的三大严重症状 D.意识障碍、抽搐、呼吸衰竭是乙脑极期的三大严重症状 E.高热、脑膜刺激征、呼吸衰竭是乙脑极期的三大严重症状

『正确答案』B

高帅富 抽疯了

高热、抽搐和呼吸衰竭是乙脑极期的三大严重症状。

1)高热:体温常达39~40℃以上,可持续7~10日。热度越高、热程越长则病情越重。 2)意识障碍:为常见症状,表现为嗜睡、昏睡或昏迷,昏迷越深,时间越长,病情越重。

第18页

3)惊厥或抽搐:为乙脑严重的症状之一。抽搐可呈局部(面部、眼肌、口唇)或全身性、阵发性或强直性,持续数分钟至数十分钟不等。

4)呼吸衰竭 最严重,主要死因

是本病最严重的表现和主要的死亡原因。呼吸表浅、节律不齐、双吸气、叹息样呼吸、潮式呼吸、抽泣样呼吸及下颌呼吸等,最后呼吸停止。

第19页

5)脑膜刺激征及颅内压增高:

颈项强直、克氏征及布氏征等阳性体征。(详见流脑) 颅内压增高,剧烈头痛、躁动、喷射性呕吐。脑疝 出现浅反射如腹壁反射和深反射如膝、跟腱反射消失。

锥体束受损常出现肢体痉挛性瘫痪、巴氏征阳性、肌张力增强等。 深昏迷者常有膀胱肌麻痹、尿潴留、直肠麻痹等。 恢复期

神志转清,以后语言、表情、运动及神经反射逐渐恢复正常。少数恢复较慢,需1~3个月以上。个别患者可有低热、多汗、失语、瘫痪,甚至去大脑强直等,积极治疗可于半年内恢复。 后遗症期

少数重症患者于半年之后仍留有精神神经症状,以失语、强直性瘫痪、扭转痉挛、精神失常等最为多见。

临床类型

轻型 中型 重型 极重 体温 38~39℃ 39~40℃ >40℃ >40℃ 神智 神志清楚 浅昏迷 中度昏迷 深昏迷 抽搐 无抽搐 偶有抽搐 反复抽搐 持续抽搐 呼衰 无呼吸循环衰竭 无呼吸循环衰竭 无呼吸循环衰竭 迅速出现呼吸循环衰竭

实验室检查

脑脊液检查 符合病毒性脑膜炎的改变压力增高,外观清亮,白细胞多在(50~500)×10/L,蛋白轻度增高,糖量及氯化物正常。

6

第20页

对比:流行性乙型脑炎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脑脊液检查

血清学检查

特异性IgM抗体阳性可确诊。 病毒分离

病程早期可从血或脑脊液中分离病毒,但阳性率极低。 诊断及确诊依据

1.流行病学资料 本病流行于夏秋季,7、8、9三个月为发病的高峰季节,多见于儿童。 夏秋季 2.临床表现 起病急,高热、头痛、意识障碍、抽搐、呼吸衰竭症状及脑膜刺激征等神经系统体征。 脑炎

3.实验室检查 血白细胞数增高;脑脊液压力增高,外观清亮,细胞数轻度增加,蛋白质稍增高,糖和氯化物正常;血清特异性IgM抗体阳性可确诊。 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 ①隔离患者;

②严密观察病情,加强护理; ③营养与补液支持治疗。 2.对症治疗

高热、抽搐、呼吸衰竭是乙脑患者的三大危重症状,亦是抢救治疗的三大关键问题。 (1)高热:以物理降温为主,药物降温为辅,体温控制在38℃左右为宜。 (2)抽搐:

脑水肿引起者应以脱水、给氧为主; 高热所致应加强降温;

呼吸道分泌物堵塞、通气不畅所致脑缺氧者,以吸痰、给氧为主;

脑实质病变引起的抽搐,则以安定、水合氯醛、苯巴比妥钠等药物镇静治疗,可配合亚冬眠及针灸。 (3)呼吸衰竭:

治疗原则是保持呼吸道通畅,促进气体交换。可用中枢呼吸兴奋剂,必要时进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予人工呼吸器支持治疗。

(4)脑水肿与颅内高压的治疗:

常用脱水剂为20%甘露醇,每次1~2g/kg静滴或推注(20~30分钟内),每隔4~6小时1次,疗程2~4日。

3.恢复期及后遗症的治疗

恢复期患者应加强护理,加强营养。

酌情采用相应的综合治疗措施,如针灸、按摩、推拿和功能锻炼等。 预防 灭蚊与防蚊

关键是抓好灭蚊、防蚊及疫苗注射为主的综合预防措施。 1.控制和管理传染源。

第21页

2.灭蚊与防蚊是切断本病传播途径的主要措施。 3.预防接种 钩端螺旋体病 分群

常见的是黄疸出血群、波摩那群、犬群、七日热群、流感伤寒群、秋季群、澳洲群、致热群及爪哇群等。

黄疸出血群毒力最强,临床表现最重。 波摩那群最多见 流行病学 传染源

最重要的传染源是黑线姬鼠、猪和犬。 患者作为传染源的可能性小。

传播途径 主要传播方式:接触疫水

此外,也可通过消化道、呼吸道、母婴传播。

携带钩体的动物的尿液污染水、土壤及植物,接触这些污染物,通过皮肤、黏膜进入人体。

流行特征 夏秋,南方

夏秋季(6~10月)为流行高峰。

农民、渔民、屠宰工人、管道工人等被感染的机会多,发病较高。

本病流行于我国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东南沿海、西南地区较严重,秋收水稻,暴雨洪水泛滥之后多发。 临床表现

潜伏期2~20日,一般10日左右。 典型临床经过可分三期五型。 三期五型 单纯型/流感伤寒型最多见

第22页

1.早期(钩体败血症期)

起病后1~3天,为全身感染中毒表现 三症 ;三征

症状 三症 (发热,酸痛,一身乏) ①发热,多急起

②全身肌肉酸痛,尤其是腓肠肌和腰背肌疼痛突出 ③严重时肢体软弱,难以下床

体征: 三征(眼红、腿痛、淋巴大) ①结膜充血,咽部充血,软腭出血点 ②腓肠肌压痛明显,重者拒压 ③浅表淋巴结轻度肿大、疼痛,有压痛

第23页

2.中期(器官损伤期)

起病后3~10天。按不同表现分为5型

3.后发症 本质:迟发性变态反应(炎症)

少数患者在热退之后一段时间,由于迟发性变态反应,出现后发症。 (1)后发热 (2)反应性脑膜炎

(3)眼后发症:在热退后1周至1个月左右,出现虹膜睫状体炎、脉络膜炎、巩膜炎、球后视神经炎、玻璃体混浊。

(4)闭塞性脑动脉炎

出现较晚,在病后2~6个月因反应性动脉炎导致脑缺血而出现偏瘫、失语,可短暂反复发作。 小结:钩体病关键词 腿痛(腓肠肌痛) 眼红(结膜充血) 淋巴结大 乏力 夏秋 雨水洪水 南方

第24页

农民,管道工,渔民

【例题】20岁下水管道工,9月1日入院,发热,全身软,腿痛1周,眼红,右侧腹股沟淋巴结肿大,血象正常,凝集溶解试验1:400,临床诊断 A.钩端螺旋体病 B.伤寒 C.出血热 D.疟疾

E.流行性乙型脑炎 『正确答案』A 伤寒 病原学

伤寒杆菌属沙门菌D组。伤寒杆菌致病的主要因素是内毒素。

流行病学 传染源 患者和带菌者

慢性带菌者是引起伤寒流行的主要传染源。 传播途径

通过被病原菌污染的水或食物、日常生活接触、苍蝇和蟑螂等经消化道传播。 消化道传播

第25页

人群易感性 人群普遍易感 流行季节

终年可见,夏秋季为多,多系散发,偶有暴发流行。 病理变化特点

全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增生性反应

回肠下段集合淋巴结与孤立淋巴滤泡的病变最显著 结合临床: 右下腹痛

(与菌痢区别--左下腹)

临床表现 病程第一周。

初期 无特异性:菌血症及中毒表现

多数起病缓慢,发热,体温呈现阶梯样上升,5~7日高达39~40℃,发热前可有畏寒,少有寒战,出汗不多。

常伴有全身不适、乏力、食欲不振、腹部不适等,病情逐渐加重。 极期

病程第2~3周。 ①持续高热

热型主要为稽留热,少数呈弛张热或不规则热,持续时间10~14天; ②消化系统症状

第26页

食欲不振,腹胀,有便秘或腹泻,下腹有轻压痛;

相对缓脉

③心血管系统症状 发热但心率不快

④神经系统症状

表情淡漠、反应迟钝、听力减退,重症患者可有谵妄、昏迷或脑膜刺激征(虚性脑膜炎) ⑤肝脾大

多数患者有脾大,质软有压痛。部分有肝大,并发中毒性肝炎时,可出现肝功异常或黄疸。 ⑥玫瑰疹

于病程第6天胸腹部皮肤可见压之退色的淡红色斑丘疹

急性期重点小结 发热

第27页

相对缓脉 肝脾大 玫瑰疹 消化道症状 缓解期

病程第3~4周,体温逐渐下降,症状渐减轻。食欲好转,腹胀消失,肝脾回缩。 本期可出现肠穿孔、肠出血等并发症。 要小心 并发症

并发症考点小结: 最常见---肠出血 最严重---肠穿孔

肠出血肠穿孔一般出现于伤寒哪一期 A.潜伏期 B.初期 C.极期 D.缓解期 E.恢复期 『正确答案』D

恢复期

病程第5周,体温正常,症状消失,食欲恢复,一般在一个月左右完全康复,但在体弱或原有慢性疾患者,其病程往往延长。 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检查 少

白细胞数一般(3~5)×109/L,中性粒细胞减少,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减少或消失。 2.伤寒杆菌的培养 确诊

早①血培养:在病程1~2周阳性率最高,可达80%以上;

②骨髓培养:较血培养阳性率高,可达90%以上,阳性持续时间较长,适用于已采用抗菌治疗或血培养阴性者

第28页

肥达反应 辅助诊断

原理:应用伤寒沙门菌“O”与“H”抗原,通过凝集反应检测患者血清中相应的抗体 正常值:伤寒杆菌凝集价H<1:160,O<1:80 小结:伤寒诊断地标词

12岁女孩,持续发热12天,右下腹痛,体温在38℃~39℃,脉搏80次/分,每日腹泻2~3次,稀便,肝肋下1.0cm,脾肋下2.0cm,血象白细胞4.0×10/L,嗜酸粒细胞0,肥达反应“O”1:160,“H”1:160,肝功检查:ALT 90U/L(正常<40 U/L),尿胆原阳性,尿胆素阴性,抗-HBs阳性,最可能的诊断是 A.病毒性肝炎 B.伤寒 C.疟疾 D.钩端螺旋体病 E.粟粒型肺结核 『正确答案』B 治疗

喹诺酮类 首选

氧氟沙星成人每次200mg,每日3次口服;或诺氟沙星成人每次400mg,每日3次口服;或环丙沙星成人每次200mg,每日2次静脉滴注。一般用药3~5天退热,疗程10~14天。 孕妇和儿童禁用。 细菌性痢疾 病原学

痢疾杆菌属于肠杆菌科的志贺菌属,革兰染色阴性,有菌毛。

9

志贺菌属分群及特点

目前发达国家以D(宋内菌群)群为主,我国以B(福氏菌群)群为主,近年来D群有增多趋势。 中国人民多财多福!

第29页

A群

B群(福氏菌群) C群

D群(宋内菌群)

致病因素 内毒素

各群、型痢疾杆菌均可产生内毒素,内毒素是致病的主要因素 A群还可产生外毒素

(包括细胞毒素、肠毒素和神经毒素),临床症状较重。 关于细菌性痢疾,哪一群可以产生外毒素: A.A群 B.B群 C.C群 D.D群 D.E群

『正确答案』A 利刃出鞘 刺杀外敌

A群感染症状最重,D群感染最轻,B群介于二者之间,但易转为慢性。

第30页

小结:各群特点

关于细菌性痢疾,哪一群临床表现最重 A.A群 B.B群 C.C群 D.D群

E.各群基本一样 『正确答案』A

A.志贺痢疾杆菌 B.舒密次痢疾杆菌 C.福氏痢疾杆菌 D.宋内痢疾杆菌 E.鲍氏痢疾杆菌

我国近年来引起菌痢最常见的病原菌是 所引起菌痢多数症状轻,非典型病例较多者 能产生神经毒素的痢疾杆菌是

『正确答案』C 『正确答案』 D

『正确答案』A

流行病学 传染源

患者和带菌者为传染源,其中轻型患者、慢性患者及带菌者不易被发现,作为传染源的意义更大。 传播途径 消化道:粪-口途径

痢疾杆菌随粪便排出,直接或间接(苍蝇、蟑螂)污染食物、水源、手及生活用品,经口感染。

第31页

人群易感性

人群普遍易感,病后可获得的免疫力短暂,不同群、型之间无交叉免疫,故易重复感染。 流行季节

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以夏秋季多见。 临床表现 分期,分型

根据病情轻重和病程长短,分为急性、慢性两期。

普通型急性菌痢 起病:急性起病 最常见

中毒症状:畏寒发热,体温可达39℃左右,全身肌肉酸痛、食欲不振等。 最常见 腹部症状 腹痛 左下腹

部位:位于脐周或左下腹

性质:多呈阵发性,便前加重,便后缓解。 左下腹可有压痛,肠鸣音亢进。

腹泻 黏液脓血便 里急后重 里急:

大便在腹,窘迫急痛 后重:

腹泻初为稀便或水样便,以后转为黏液脓血便,大便每日10余次至数十次

第32页

大便至肛,欲下而不下

急性菌痢普通型核心特点小结: 1.发热,腹泻(粘液脓血便) 2.腹痛(左下腹) 3.里急后重

4.粪便:大量脓(白)细胞、少量红细胞。

某男生吃水果后出现腹痛腹泻,伴里急后重,体温38.0℃,化验:血常规:白细胞12×109/L,N 90%,便常规:红细胞6个/HP,白细胞10个/HP,最可能诊断 A.细菌性痢疾 B.肠伤寒 C.病毒性肠炎 D.霍乱 E.食物中毒 『正确答案』A

中毒型: 特点概述:

1.多见于3~7岁儿童

2.起病急,畏寒、高热,全身中毒症状严重,休克 3.迅速发生呼吸循环衰竭

4.局部肠道症状轻微或缺如 陷阱考点 一重一轻: 中毒重(脑,休克)

第33页

局部轻

诊断及鉴别诊断 1.流行病学资料

夏秋季发病,有菌痢患者接触史或不洁饮食史等。 2.临床表现

起病急,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和黏液脓血便。 3.粪便检查

镜检有大量脓(白)细胞、少量红细胞可临床诊断。 确诊需依靠粪便细菌培养痢疾杆菌阳性。 慢性患者可做乙状结肠镜检以助诊断。 鉴别 阿米巴痢疾 细菌性痢疾

病原 全身症状 腹痛 腹泻 里急后重 大便肉眼 检 大便培养

小结:阿米巴痢疾特点

轻 全身症状 腹痛 腹泻 里急后重 暗红色果酱样粪便 少 镜检白细胞少 病原治疗

根据当地菌株的药物敏感情况选择抗生素,疗程5~7天,目前最常用的抗菌药物有: 1.喹诺酮类 沙星

诺氟沙星;环丙沙星;氧氟沙星。婴幼儿和孕妇禁用。 中毒型痢疾的治疗

阿米巴原虫 轻微,低热 轻,右下腹 较轻 轻 暗红,果酱样,有腐臭 志贺菌 较重,多有发热,且较高 重,左下腹 重 重 粘液、脓、鲜血混合,无腐臭 大便镜少数破碎的白细胞,成串的陈旧的红细胞,可有大量成堆脓细胞,多数新鲜分散的红滋养体 阿米巴滋养体 细胞 有志贺菌生长 第34页

1.病原治疗

选用敏感抗菌药物静脉滴注。 2.抗休克治疗

扩充血容量是纠正休克的重要措施 3.对症治疗 霍乱 病原学

霍乱弧菌属弧菌科中的弧菌属,革兰染色阴性,显微镜下可见呈鱼群样排列

致病因素

霍乱弧菌能产生内毒素、外毒素(即霍乱肠毒素,是主要致病因素)及血凝素等。

小结:内毒素和外毒素

伤寒 细菌性痢疾 霍乱 流脑

内毒素 √ √ √ 外毒素 √

第35页

总结:比较内毒素与外毒素 霍乱弧菌——外毒素为主要致病因素

流脑球菌,菌痢,伤寒——内毒素为主要致病因素 记忆:外面闯祸

霍乱弧菌的主要致病物质是 A.霍乱内毒素

B.霍乱外毒素(霍乱肠毒素) C.透明质酸酶 D.腺苷酸环化酶 E.蛋白水解酶 『正确答案』B

流行病学

1.传染源:患者及带菌者是传染源,后者及轻型患者更重要。

2.传播途径:本病为消化道传染病,可经污染的水源及食物、日常生活接触及苍蝇的媒介引起传播,水源与食物被污染常引起流行,甚至暴发流行。

3.人群易感性:人群普遍易感。感染后多表现为隐性感染,是重要的传染源。夏秋季节为流行高峰。 临床表现

潜伏期1~3日,起病急,病程分三期。 1.泻吐期 2.脱水虚脱期 3.反应期(恢复期) 1.泻吐期 (1)泻:

①次数多:数次、十数次至无法计数

②含水多:最初大便有粪质呈黄稀水样、继而呈无色透明水样,无粪臭,可有鱼腥味,部分患者呈米泔水样大便,少数患者呈淡红色血水样便。 ③无腹痛 无里急后重 泻在吐之前 两多

第36页

两无

(2)吐:

病初多无发热(儿童可有)。 喷射性呕吐 先泻后吐 一泻千里

为胃内容物或米泔水样,不伴恶心。

2.脱水虚脱期 (1)皮肤 (2)循环 (3)代谢 (4)肌肉 (5)低钾 严重脱水

第37页

1).皮肤

2).循环衰竭

3).代谢性酸中毒(碳酸氢根丧失) 呼吸深长,可有意识障碍。 4).肌肉痉挛(钠盐丢失) 腹直肌及腓肠肌多见 5).低血钾

肌张力减低,腱反射消失 鼓肠,肠鸣减弱 心律失常、心动过速

第38页

低钠抽筋;低钾弱

霍乱核心表现小结: 1.急性起病 2.先泻后吐

(泻:次数多,水多;无腹痛,无里急后重) (米泔水)

3.脱水(洗衣工手)血压下降,低钠抽筋

男性,25岁,因洪水后饮用江水,突然出现剧烈腹泻,随后呕吐,由水样物转为“米泔水”样物,皮肤干,腓肠肌痉挛。最可能诊断是 A.金葡菌胃肠炎 B.急性细菌性痢疾 C.霍乱 D.病毒性肠炎 E.大肠杆菌性肠炎 『正确答案』C

3.恢复及反应期

少数病人有反应性低热(持续1~3天,体温38~39℃) 症状消失,尿量增加。 小结:霍乱菌痢对比

发热 腹痛 里急后重大便 粪便镜检 大便培养 霍乱 急性菌痢 - + - + - + 水样/米泔样 脓血样 少量白细胞 大量白/脓细胞 霍乱弧菌 痢疾杆菌 治疗 1.补液疗法:

早期、足量、快速补液和电解质是治疗本病的关键,对老、幼及心肺功能不全者应适当掌握补液的量与速度。

第39页

补液第一!!!

(1)口服补液:

适用于轻、中型及重型经过静脉补液休克已纠正的患者。口服补液盐每升水中含葡萄糖20g、氯化钠3.5g、碳酸氢钠2.5g、氯化钾1.5g。最初6小时成人每小时 750ml,小儿(20kg以下)每小时250mL。 轻、中型;好转 (2)静脉补液:

应掌握先快后慢、先盐后糖、见尿补钾及适时补碱的原则。 补液量

成人24小时补液量,轻型为3000~4000ml,中型4000~8000ml,重型为8000~12000ml;儿童24小时补液量则分别为100~150ml/kg、150~200ml/kg和200~250ml/kg。 补液种类

生理盐水、2:1液、林格氏液、541溶液。

快速补液30分钟后血压不回升,应给予肾上腺皮质激素和血管活性药。补液同时纠正酸中毒,口服或静脉补钾。 2.病原治疗:

抗菌治疗为辅助治疗,目的为缩短腹泻及排菌时间,减少腹泻量,四环素、复方磺胺甲噁唑、诺氟沙星。

辅助治疗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病原学

病原体为脑膜炎球菌,属奈瑟菌属,呈卵圆形或肾形,多成对排列,革兰染色阴性。

第40页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84h3.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