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研究

更新时间:2024-03-02 03:14: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期末作业考核

《文学理论研究》

满分100分

一、简答题(每题10分,共50分)

1. 作家内心形象的成熟一般要经过哪几个步骤? 答:形象的萌发、形象的孕育、形象的成形三个步骤。 2. 简述文学与政治的关系。

答:首先,政治对文学的影响是直接、巨大和深刻的:第一,特定的政治局面会影响到文学的思想价值和审美风格。第二,政治斗争的形势会影响到文学的方向和性质。第三,处于统治地位的政治集团所制定和推行的方针政策及统治者的个人好恶,也会影响到文学的繁荣或萧条。 其次,文学对政治的影响是间接的、潜移默化的。文学的形象的、隐喻的和象征的表现方式决定了文学是通过对人们的思想意识、人们的社会心理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来实现的。 3. 散文的审美特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答:(1)写真纪实,袒露个性。(2)题材广泛,以传达感受为中心。(3)笔法章法灵活,语言富有美感。

4. 简述阅读先见的成因。

答:(1)、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观念决定着不同的读者从不同的思想政治观点出发而对文学作品做出不同的期待和解读。

(2)、个人的生活经历、生活背景、学习修养等等也会形成个人化的阅读先见。(3)、社会的文化观念和民族的审美文化积淀也是阅读先见形成的原因之一。 5. 谈谈人物在文学作品中的作用。

答:a一般而言,情节、事件都是为表现人物服务的,因此同情节相比,人物在作品中的作用是第一位

的。

b因为社会历史本由人的活动所构成,人在现实生活中的地位决定了他在叙事文学中的地位,文学要反映社会生活就不能不写人。从文学的本质上说,美的本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决定了文学必须通过对社会生活的把握去反映人。正因为如此,在叙事作品的各种题材中,都把人物形象的刻画摆在中心位置,使事件的叙述和场景的描写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 c但是,在有些情节小说中人物不过是为了构造情节而设置的,本身见不出完整的、活生生的真实性格特征来,人物只是情节发展中的行动元。

二、论述题(第1、2小题各15分,第3题20分,共50分) 1. 论述文学语言的特殊要求是什么?适当举例说明。

答:a形象性。就是强调作家进行文学创作时要自觉调动发挥语言的唤起表象的功能,展开具体的刻画描写,状物摹形,绘声绘色,来完成塑造艺术形象的任务。形象性的文学语言,重在通过刻画描写以展现事物、现象的形态特征和内在神韵,力求具体、恰当、鲜明、生动,积极营造如在眼前、镜像逼真的艺术效果。

b含蓄性。不仅在于表达的曲折委婉,更在于涵义的深厚丰富。因此,作家进行文学创作就应该充分拓展、挖掘语言的内涵和外延,增强语言的内在张力,在表层字面意义之外包容进更为丰厚的内在深层意义。

c情感性。文学语言的情感性,蕴含在语言所构成的意象和语言表达的形式之中,主要是通过词语、 句式、语调等方面体现出来的。

2. 结合具体作品,谈谈你对作者和抒情主人公之间的关系的理解。

答:抒情主体的个体建构影响着抒情作品的品质,作品中抒情主人所抒发的思想感情正式建立在抒情主体——作者的基础上,所以说,作者和抒情主人公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但我们决不能断定作者就是抒情主人公。因为作者本身毕竟是现实世界中的人,而抒情主人公却出于虚拟的审美视界中。在审美的世界中,作者总会在更高的审美理想指导下去抒发作为艺术真实的至真、至善、至美的情感,即通过审美提炼后的情感。因此,处于创作状态、艺术世界中的创作者,以现实世界当中的作者的真正人格,或者说作品的艺术风格与作者的实际人格总是有差距的,不能将两者简单的统一起来,或断定二者之间有着必然的因果联系。(可以举中国古代的诗歌为例) 3. 结合具体作品,分析作品中所使用的抒情话语方式。 答:比喻与象征;夸张与对比;悖论与反讽;反复与对偶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84da.html

Top